陈情表翻译范文

时间:2023-04-02 05:2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陈情表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陈情表翻译

篇1

高二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因此,直面高二的挑战,认清高二,认清高二的自己,认清高二的任务,显得意义十分重大而迫切。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二陈情表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情表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翻译臣李密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像我这样出身微-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尴尬。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陈情表注释“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下对君王指陈时事、直言规劝抑或使之改正错误的文体。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以:因险衅(-iǎn-ìn):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险,艰难,祸患;衅,灾祸

夙:早时,这里指年幼的时候。

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凶:这里指他家中不幸的事

【慈父见背】

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这是死的委婉说法。指弃我而死去。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行年:经历的年岁

舅夺母志:舅舅强行改变母亲想要守节的志愿。这是母亲改嫁的委婉说法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悯:怜悯。苏教版作“愍”。

躬亲:亲自

【至于成立】

至于:直到。

于:介词,引出对象

成立:成人自立

【终鲜兄弟】

终:又;

鲜:少,这里指“无”的意思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门:家门。

门衰祚薄: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祚(zuò):福分

儿息:同子息、生子;息:亲生子女。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期:满一周年。

功:服丧九月为大功,服丧五月为小功。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期功”意为“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应门:照应门户。

五尺之僮:五尺高的小孩。僮:童仆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单的样子

孑:孤单孑立:苏教版作“独立”

吊:安慰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缠绕,这里指疾病缠身

蓐:陈草复生。引申为草垫子、草席。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废:废止,停止服侍

离:离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到

奉:承奉

圣朝:指晋朝

沐浴清化:恭维之辞,指蒙受清平的政治教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察:考察和推举

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的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举:推举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辞不赴命】

辞:辞谢。

赴:接受。

命:任命。

【拜臣郎中】

拜:授予官职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寻蒙国恩,除臣-】

寻:不久

除:拜官受职

-:即太子冼马(-iǎn),太子的侍从官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猥:自谦之词,犹“鄙”

微贱:卑微低贱

当:担任

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住在东宫,这里是借代

陨首:头落地,指杀身。陨,落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切峻:急切而严厉

逋慢: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逋:逃脱慢:怠慢,轻慢。

【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于:比星火:流星的光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指催逼的十分紧迫。

【刘病日笃】

笃:病重,沉重

日:一天比一天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苟:姑且

告诉不许:申诉不被允许,告诉:申诉(苦衷)

【实为狼狈】

实为:总结上文

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情形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伏惟:俯状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词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故老:年老而德高的旧臣

蒙:受

矜育:怜惜养育

【且臣少仕伪朝】

伪朝:蔑称,指被灭亡蜀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历职:连续任职

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国曾任郎中和尚书郎。署:官署,衙门

图:希图。

宦达:官职显达。宦,做官;达,显贵

不矜:不看重。矜,自夸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南朝《文选》加),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拔擢(zhuó):提拔

宠命:恩命

优渥(wò):优厚

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指拖延不就职

希冀:企图,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日薄西山】

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

【人命危浅】

危浅:活不长,指生命垂危。危:微弱浅:指不长

浅:不长

【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更(gēng)相:交互

是以:因此

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古今异义);另一说指“我”,自称的谦词

废远:废止远离。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

终养:养老至终

【臣之辛苦】

辛苦:辛酸悲苦,这里指辛酸苦楚的处境(古今异义)

【二州牧伯】

二州:指梁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益州(在今四川省)

牧:古代称州的长管;伯:长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皇天后土:文中指天地神明

鉴:审察,识别

【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以保卒余年】

矜悯:怜恤。

听:任,这里是准许、成全

庶:庶几,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保:安;卒:终

【死当结草】

结草:指报恩。

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见成语“结草衔环”,说春秋时,晋大夫魏武子有爱妾,武子病时,嘱咐其子魏夥说,自己死后,令妾改嫁。到了病危时,又说令妾殉葬。武子死后,魏夥把父妾嫁出,说是遵守父亲神志清醒时的遗命。传说后来魏夥和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老人结草绊倒了杜回,夜间魏夥梦见老人说是魏武子妾的父亲,帮助他是为了报答不令女儿殉葬的恩德。现在表示死后也会像结草老人一样来报答恩情。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不胜:禁不住。胜(shēng),承受,承担。

犬马怖惧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

拜表:拜上表章

篇2

一、 课下注释造成的后果

1. 不利于陈情的效果。李密陈情是为了向晋武帝表明自己既忠且孝,从而达到辞官侍祖母的目的;说自己原本就想做官,是为了消除晋武帝会认为他是故作清高的疑虑。如果遵从课下注释来翻译整个句子,就会觉得做官是李密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追求。李密如果说自己“不顾惜名节”,就是对自己的节操的全盘否定,会显示出自轻自贱的心态。此时晋武帝恐怕会觉得李密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极可能会心生厌恶;李密没有必要为达目的而自毁形象,对自我形象的破坏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会削减文章的真挚感,并且会使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价值大受影响,李密的形象也会在读者心中大打折扣。

2. 不符合古人的观念。名节,即名誉、气节、操守。重名节、轻利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崇尚名节,视名节高于生命,有损自己名节的事,他们是坚决不做的。中国有句古话,“合则留,不合则去。”合,就是适合自己的名节,保护自己的名节,一旦发现不能保护自己的名节,就坚决地走。汉代的桓宽在《盐铁论》中说,“贤士徇名,贪夫死利。”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死,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重名节、讲正气、脊梁直、骨头硬的品行高洁之士,屈原、苏武、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一个不顾惜名节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吴三桂、洪承畴等人就为当世之人所不耻。

二、 一种最为准确的注释

篇3

关键词:准确性;感染力;激情;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96-0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两种特性完美结合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达意及情的准确性

准确性,或称为科学性,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因此,课堂上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讲解《逍遥游》学生觉得文中没有表现庄子对自由的追求,我就通过深入分析大鹏这一形象的无奈用来捅破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让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理解了庄子。

二、绘声绘色的感染力

语文课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授课语言的感染力是关键。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激情四射。

声音平板、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上到底的课,一定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即使学生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中消失殆尽。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使之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明显不同。讲授《陈情表》时我饱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李密的孝心。富有激情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人的脑皮层上留下较深的印痕,记忆也就能巩固而持久。更重要的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际中也能“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教师的语言必须拨动人心。

拨动人心的语言是教师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我教的高二文科的学生,由于他们刚分好文理科,在思想上老觉得文科生低人一等。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不良情绪,我上课多结合课文用文人的典故和现在名人的故事帮他们树立信心。现在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努力付出。

再次,教师的语言必须文采飞扬。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试想,如果语文教师“信笔涂抹皆成妙文”,才华横溢,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连珠,一定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这样既拓展了学习内容,又能够启迪学生思路,增强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讲述《滕王阁序》时,大量引用描写滕王阁的诗句,详细讲解文中的一些典故,鼓动学生自己查资料搜集名句并解决文中的其他典故。事实证明,教师飞扬的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谓一箭双雕。

三、含蓄幽默的趣味性

优秀的语文教师无不具有含蓄幽默的语言风格。含蓄的批评,往往可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我的一个学生是班上的舞者,但在课堂上太喜欢开小差。有一次,他在下面玩得正起劲,我故意让他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并及时表扬了他:“你真棒,我相信你在课堂上会和跳舞时同样出色。”这个学生当时脸就红了。后来他表现非常好。幽默的语言也有助于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斯雅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授课中我力求语言幽默风趣。讲读《陈情表》,一学生误把作者说成诸葛亮。我笑着纠正:“希望能拜读你帮他写的《陈情表》。”一言既出,全场欢笑雀跃起来。教师的风趣幽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四、辞约意丰的凝炼性

篇4

一、还原古人血肉之躯,亲之以形

1.补充资料,知人论世

文言文或是塑造了个性鲜明、闻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作品中都有一个“人”。今天的“古人”在昨天是有喜有乐、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今天艰深奥涩的文字承载着这个人的心声。学生感受不到这个“人”,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没有让这个“人”实实在在地活在当时的氛围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让这个“人”鲜活地站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这个“人”。

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可以把这个人物还原到他本来的生活中去,让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鲜活起来,充满自己的个性。如学习《报任安书》时补充对司马迁身世遭遇的介绍,学习《项脊轩志》时补充对归有光考取功名的过程及年龄的介绍等,就是还原作者的生活背景,帮助学生重塑鲜活的人物,进而感知人物的真实情感。

2.诵读文本,合理想象

除了补充介绍相关资料之外,我们更应该让文字自己说话。通过诵读,披文入情,体悟感知人物至情至性的真实形象。

如学密的《陈情表》时,可带领学生诵读相关文句,引导学生体悟李密的多舛命运,祖母刘不顾年迈独自将这个从小丧父失母、体弱多病的孙子养大的艰辛。而《渔父》中也同样有“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人物形象,这种枯瘦落魄的人物形象很容易让人产生合理的联想,于是人物的境遇、心理、语言就有了物化的载体,而不再是空洞不可理解的了。

教师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文章中筛选相关语段诵读、品读、想象,从而概括人物的“形象”,还原其血肉之躯,文言文就变得可亲多了,爱屋及乌,文言知识也就可亲多了。

二、找寻古今情感共鸣,动之以情

1.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所谓“共鸣”就是读者的亲身经历与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震。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作家之手,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它们之所以千古流传,就是因为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今天读起来仍然感觉历久弥新。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共鸣。让他们觉得古文和“我”是融合在一起的,古人描绘的世界和“我”的世界是有关联的,他们才会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体验往往被冷漠无趣的文言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文言文已成了与自己无关的一堆文字符号。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调动已有情感体验去体察“古仁人之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作者的用心和情怀。

《陈情表》中,当“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时,李密却屡次被朝廷征召,“不祸及自己”和“赡养祖母”都是要争取的。这种两难的生活遭际任何人都会遇到,“学时想玩可玩时却怕影响学”,“想拥有学生干部的工作经历却怕挤占学习时间”,“向老师反映班级问题却怕被同学说成打小报告”,等等,处境两难时的为难心理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一定会好奇作为谈判高手的李密在“陈情之表”中是如何洞察对方心理,巧言说辩,以达目的的。教师若能从“谈判心理学”角度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作品,品析文中“外交辞令”,即“言”的艺术,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再如《项脊轩志》中,祖母对作者学业上的殷切期盼之情也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类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文字若作为重点字句赏析,文言知识的掌握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三、发掘古事所含道义,晓之以理

1.寻找文言与现代的共通点

《明朝那些事儿》《原来这才是春秋》等网络文学作品的走红,无不是因为这些史书对历史是正说,但又能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理,如果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能与现代生活产生联系甚至指导现代生活,那么学生不仅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文言知识的学习也会成为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文言文的教学也将会更有时代气息,更富有魅力。

2.用核心文化内涵贯穿教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是以板块专题形式来选编文章的。教师如果结合板块或专题的教学目标,对文本进行大胆取舍,筛选出核心的文化内涵并形成贯穿课堂的话题,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深入文本把握文意,更好地理解词句。

以《渔父》为例,《渔父》属于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第一版块,专题名为“直面人生”,版块名为“生存选择”。编者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借这个版块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在面对人生考验的时候,直面人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渔父》中,面对世道的污浊,出现了三种做出不同选择的人:一种是随波逐流的;一种是退而以求自身高洁的;一种是屈原这种想要改变世道,不惜触逆鳞以身赴死的。这三种选择暗含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的人生态度。在完成有针对性的文本细读后,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当今社会只有第一种人才能生存下去,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第三种选择是行不通的,更有学生直接评价屈原“很傻”。

篇5

一、 五年文言文阅读试题主要内容

二、五年文言文阅读试题思考与分析

1、 选文以盛世为主,选人以品行高洁为主。

江苏自主命题的五年选文二年选宋、一年选唐、一年选汉、一年东晋,以盛世为主。此种选文思路的可能与江苏是经济较好发达地区的有关,命题者可能较为偏好拿与江苏地域优势匹配的盛世来做文章。在选人上江苏以品行高洁为主。所选人为官则清正廉洁,爱护百姓,为人则忠厚诚实,刚正不屈。江苏是文化大省,高考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站,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所以在命题上必须体现主流审美观、价值观,必须体现其积极引导作用,所以此种选人的方向应该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2、 实词考查以一词多义为主,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为辅。

五年来客观题的实词考查均为一词多义。在翻译中考查的实词也以一词多义为主,词类活用05、06年考了,但较为简单,古今异义2007年考了“设备”一词,联系前后文应不难答出是“设置防备”意。

3、 内容要点考查以细节为主

从这几年的试题中不难看出,文意概括一题,主要内容的概括大多非常准确,一般在细节上设置陷井。五年有四年都是从一个较小的角度设误,人物改变,或时间出点差错等等。

4、 翻译以理解文意为主,兼顾文言知识考查。

五年的翻译基本未涉及到什么难的文言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看学生能否联系前后文,把一些重点句子的意义说出来,而相对对文言语法要求不高。

三、2009文言文阅读备考

1、树立正确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这本身就是我们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材的需要。从应试角度讲,只有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才能在阅读文言文时,对选人行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操守上的认同。这样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选文,也就有效地鉴赏阅读了。

2、 紧扣课本,触类旁通。

从历年阅读题可以看出,其中出现的大多数影响文意理解的或影响答题的实虚词多出于课本。客观题虚词一般是每个选项两句,前一句出自选文,后一句出自课文。客观题实词亦多出于课本,如2004年的“夺”《陈情表》中有“舅夺母志”。2005年“辞”,2006年“责”,2008年“度”均在课本中出现过。所以要想透彻理解选文,一定要夯实基础紧扣课本,并做到答题时联系课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把握重点,关注细节。

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内容首先要把握要点,弄清楚选文写了什么。如果是传记,要弄清写了关于传主的哪些事,要表现传主的哪些性格品质。如果是议论类的,要弄清观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是怎样论证的等等。在把握选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试题选项,一一对应回到选文比对,如选题在重点事件上没有问题,就要去检查每一个细节。如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结果、效果等,看看有没有改变,有没有夸大,有没有缩小。

篇6

文言文教学之所以陷入如此困局,和当前高考文言文相对固定的考察方式有直接关系,实词、虚词、句式等构成了高考文言文考察的主要内容。再加上不少老师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的说法错误地理解为文言文教学的全部并以此作为权威支撑,更加重了文言文教学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倾向。

《课标》在描述基本理念时说,“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学习要注重实践的,其目的是指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需要的。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近些年颇受国人关注。尽管它的测评对象是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初中生,但其测评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它并没有把测评局限在对特定学科知识的理解上,而是要评估学生“完成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任务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全面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它与《课标》所要求的语文教学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和现实从来就不是可分割的。作为高中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学,同样也应致力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适应和自我发展。作为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文言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积极构建文言文教学与现实的联系,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同时,以学以致用的理念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可以利用的现实因素很多,比如学生比较熟练的现代语言表达能力,接受度较高的现代思想,丰富的校园生活等等。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写和说两个维度提出几种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写

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自然是没错的,但文言文教学仅到此为止就错了。民国学者胡怀琛曾说,“我们读古书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考古’,其二是‘致用’”。“考古”和高中生的生活基本没有关系,“致用”才是目的。对于文言基础知识,“只会记住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必须使自己所学知识富有意义,他们必须证明自己是如何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所以,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把文言知识不仅“记下来”,更要“用起来”。

(一)仿写

可仿写的文言文内容很多,诸如句子、段落、文体特征、修辞、逻辑等。教师应根据课文或者单元教学需要设定仿写内容,将之与学生共同参与或有共同经验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学习能力不同,仿写方式可做适当调整,纯文言或半文半白均可,而仿写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以仿写文体特征为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5共有17篇文言文,大致可分为史传、序、表、赋、记、论六大类,每一种文体都有各自的特征,同一种文体的不同篇章也有差别,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特征和差别的最好方式就是仿写。如学校开运动会时,笔者让学生模仿《滕王阁序》前两段,以骈文形式写一段开幕辞,学生的热情和表现着实让笔者惊叹。再如仿写逻辑,《陈情表》、《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名篇都是非常好的范本,教师与其在课堂上讲字词,析逻辑,毋宁换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写作对象,让学生仿写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语言逻辑。在仿写过程中,文章逻辑自会通达,基础知识也自会使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发现文言文是“有用的”,学习热情和效果也大不一样。

(二)文白翻转

有很多学生虽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但这些积累并没有助力于他们的现代汉语表达,其书面语语体特征极不明显,语言嗦、口语过多,更无个性风格可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没有解决文言文学以致用的问题,文言与现代语言严重脱节,文言无法为现代语言提供营养,现代语言也无法反哺文言的学习。

文白翻转这种散学形式,就可以让文言和现代语言形成互利的关系。文言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套路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以此检验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篇章翻译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让文言文和白话文形成互利的关系。文白翻转可以这样操作,教师找出或者写出与教学目标(或文言基础知识)相关的白话文片段,或者干脆利用学生平时的白话文习作,按照写作要求(比如必须使用教师列出的某些文言知识),将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同时在文言文学习的综合阶段,也可以让学生把文言文的白话译文翻译成文言文,这样就打通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隔阂。

(三)研究性写作

文言文自有其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要客观地评价它们必须了解其历史背景,而历史的演变又使得文言文写作时代与现代千差万别。处于当下的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历史的鸿沟,这鸿沟之阔,正是理解的障碍,但也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课标》语)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两种阅读方式:理解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使得大众化阅读取得与本文的高度一致,即从文本中获得继承的文化、意义以及审美体验等;再从批判的角度看到作者认知与表达的局限,这使得大众阅读进一步提升认识,比作者前进一步。”这两种阅读方式的合体即是研究性阅读,将研究性阅读心得形诸文字,便是研究性写作。同时,要评价文言作品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需要的是“现代观念”。现代观念的触角深入到古文深处,就从思想上将文言文与现代社会相联系。比如在学习《陈情表》时,如果把文字表面所传达的对祖母之孝和对君主之忠的纠结置于当时朝代更迭,司马氏急欲建立合法统治基础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学生在感动于祖孙情深之外还会有更大的收获。再把这种收获用现代的孝义观、家庭观、爱国观等观念重新审视,把审视结果整理成文,以小组讨论、班级辩论等形式进行思想碰撞,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世界,也能提升其思维品质。研究性写作的前提是研究性阅读,教师要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或指导学生自行搜集材料,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写作是对阅读心得和思考的整理。

二、说

这里的“说”,不是指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而是课程中“口语交际”的训练手段,是借用现代语言对文言的重构。西方社会语言学家韩礼德指出:“过去语言学局限于研究语言的认知功能,忽视研究交际功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法理论也只重语言形式的训练,只求掌握认知功能,结果学生却不会使用语言,掌握不了交际能力。”这是事实,如今相当一部分高中生课堂发言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严重欠缺,支吾半天说不出来或说了半天不知所云的现象很是常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是要把“口语交际”课程和文言文课程重新整合,把前者的训练手段和后者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既能丰富“口语交际”课程的内容,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深化其对文言文的理解。

(一)讲故事

“讲故事”并不是儿童的专利,或许正是出于对此观念的误解,高中教师才羞于在课堂上使用此法。“讲故事”要求学生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故事情节,用变化的语音表达丰富的语义和情感。它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形式,也是检验口语表达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时,“讲故事”也比高中学生常见的“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难度更大。高中文言文有不少史传类作品,如《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等,这类故事性很强的作品特别适合用“讲故事”的方法。用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语言来转换较为陌生的文言,这是挑战,也最能激起他们的兴趣。而且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就可以看他能否像讲故事一样把课文复述出来,而且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而不是生硬地背诵。同时,讲故事的学生和听故事的学生又能形成互动,构成对文言文内容的双向强化。

(二)课本剧表演

戏剧表演的形式很多,对于高中课堂来说,比较适合的形式是课本剧表演,这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也正因为此,它才是构建文言文教学与现实关系的一个连接点。适合课本剧表演的课文,以史传类文本为主。要把文言文作为戏剧表演出来,首先要把文言文改编成适合表演的剧本,然后再深入揣摩剧本内涵,最后把它表演出来。无论前期的改编还是后期的表演,其成功与否都源于学生是否理解文本。情境性是课本剧表演作为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最大优点,在表演情境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剧本人物的一言一行。如此的“行知合一”,就使得表演变成了学生的阅历,学习变成了人生经验。在课堂实践中需要注意,剧本语言不能过分脱离文言,脱离文言的语言形式无助于学习文言的内涵。因学习时间紧张,课本剧不可能做到一课一演,教师要有教学目标的中观设计意识,在单元、模块学习结束时或结合校园文艺活动进行实践。尽可能做到全员参与,也可以进行分组比赛,但比赛结果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表演过程,即学生的文言学习过程。

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使用过的且行之有效的几种方法,不是方法的全部。文言文内涵的丰富性和现实的多样性,决定了构建其联系方式的无限可能性,这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去挖掘。在当前学校教育或多或少地隔断学生与现实的某些联系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重建学以致用的知识实践场,让学生在实践中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继承下来。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胡虹丽.文言文教学的坚守与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09,(2).

[2]陆Z.PISA测评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胡怀琛.怎样读古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美)伯尼斯・麦卡锡,丹尼斯・麦卡锡.自然学习设计:面向不同学习风格者差异施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5]赵福楼.真语文需兼容理解性和批判性阅读[J].语文建设,2013,(9).

篇7

但目前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普通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失衡,上文言文课花的时间多,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效果成绩不理想,考试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失分严重,文化底蕴差,文言文成为提高语文成绩的绊脚石。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二十年,深感高中文言文教学停留在治标不治本的层面上,认为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文化底蕴的传授与文言知识的自然融合。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减少学生学习的心理畏惧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传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大量信息,是华夏儿女传承传统文化必学的知识,可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造就了文言文的深奥,不用说先秦诸子,也不用说《史记》《资治通鉴》等,就是明清时期的白话文言都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上初中文言文教学过于浅易,而高中文言文难度一下加大,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就不高,存在畏惧心理。那如何能克服这种畏难情绪,激发兴趣呢。

1.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学习体现阶梯性。人教版高中教材把一些故事性强、较浅易的文言文安排在高一,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等,这些文言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高二时,教材就安排了一些唐宋散文和说理性的文言文,如《陈情表》《归去来兮辞》等既扣紧了高二须写议论文的特点,同时对积累了一定文言文知识和文化基础的学生来说,也觉得不难了。在高三时加入了先秦诸子的思想评介,这样的安排能使学生克服畏惧情绪,更好地提高文言文水平。

2.旁征博引,扩充知识,学习体现趣味性。学生为什么学习文言文会觉得难?原因之一是远离古代社会生活的背景,之二是古代文化习俗和语言习惯与现在差距甚大。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要善于联系史实背景,扩充学生见闻和知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介绍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称中国,沿用至今。等等。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大多与名家有关,或与历史的重大事件相关,如果教师只单纯地讲授课文内容,而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只能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单调枯燥,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文言文时可以由故事导入,或讲述名家的小故事,或讲述历史事件相关的人与事,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如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例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指的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又加一老翁也”。

二、强化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的融合,做到文化底蕴的传授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多数一线的语文教师往往纠结于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只注重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实用知识,个人教师或注重浪漫主义,或轻视实用价值的体现,只注重挖掘文言文的文化传承,而我认为“文”与“言”两者应并重,甚至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

篇8

一、望词性

文言文在词语组合上与现代汉语差别很大,大量存在名+名、动+动、动+形、形+代等特有的组合现象。翻译时就要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观“望”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活用现象,进而准确把握词语对译的技巧。如:

1.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翻译为“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它采用两个名+名的组合形式,中间用“而”连接,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可知,名词不能支配名词,所以“襟”“带”都应该作动词用,即名词活用为动词,亦即名词的意动用法。

2.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生生”翻译为“维持生活”。它采用动+动的组合形式,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可知,动词不能支配动词,所以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动词活用作名词“生活”。

二、闻词义

文言实词是解释文言语意的关键所在。但这些实词与现代汉语词义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异的情况,理解起来较为复杂。我们必须广“闻”实词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才能正确落实其现代词义。如:

1.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庄周《逍遥游》)“辩”不是“此小大之辩”的“区别”之意,而是“变化”的意思。“辩”是通假字,通“变”。

2.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不同。这就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如果少“闻”词义,我们在翻译时就可能“病”(错误)矣!

三、问用法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乃、其、为、则、之”等,我们要深入“问”询它们的用法,通过分析它们在句中衔接和连贯的对象,判明上下文的关系,从而精确把握其用法。如:

1.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连接“尽吾志”和“不能至”,前后语意构成转折关系,因此其用法是表转折,译为“却”。

2. 鹏之徙于南冥也。(庄周《逍遥游》)“之”连接名词“鹏”和动词“徙”,两者构成主谓关系,所以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

如果不问用法,我们就可能翻译出前后矛盾甚至可笑的句意来。

四、切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所以,我们要“切”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省略句等的脉象,通过对这些句式的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如:

1. 都督阎公之雅望,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驻。(王勃《滕王阁序》)可译为: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远道来临,有美好德行的新州刺史宇文氏在此地暂时停留。“之”连接名词和后置定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翻译时要把定语提前。

2.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韩愈《祭十二郎文》)“何”疑问代词,“谁”;“尤”动词,“怨恨”。“何尤”,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为“怨谁”。

望闻问切查难点,细微末节看差异。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望词性、闻词义、问用法、切句式等方法,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敏锐把握这些采分点并精准翻译,才能在文言翻译中得到高分。

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句子。

尚节亭记(节选)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1.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2.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3.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4.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1. 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注意:“芳”“忘忧”“出污而不染”等词类活用,虚词“而”的用法,三个判断句)

2. 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注意:“以玉”“以象”“以欹”介宾短语后置,“以之”中“以”的用法)

3.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注意:“之”“以”等虚词,主谓倒装、被动句、判断句等句式)

4. 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注意:“名”,名作动,虚词“之”的用法,“岂……哉”,疑问句式)

【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想从中获得深义的,难道仅仅是好玩罢了?所以兰花是取它的芬芳之义,谖草是取它忘忧之义,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之义。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做座位右边的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自警,这样做,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好处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并起名叫“尚节之亭”,作为读书游玩的地方,表现他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至于经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霜雪的侵袭,而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

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具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篇9

一、语言环境意识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所在的语境。仔细分析上下文的内容或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可为实词意义的断定提供帮助。因此,在给实词释义时,要紧扣上下文,在语境中思考、判断。

1.词不离句

如2012年安徽卷第4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 度:打算

在原文中找到此项所在的句子,前面还有一句这样的语境:“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那么D项这个分句的主语就是“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即“和许君相知的士大夫”,并且“度”这个动作自然也是他们发出的。可按照D项的解释“打算”替换进原句,显然是讲不通的:士大夫打算许君被朝廷重用?他们有这样的任用权吗?所以,结合“度”的常用义项正确解释应是“猜想”、“揣度”。

2.句不离段

如2012大纲全国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该句后面紧接着还有这样的一句:“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此句翻译:被流箭射中左肋,勇键而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他前进,(最终)敌军逃走,(郭浩)从此出名)。如此英勇,如此振奋人心,并且最终活捉贼人取得胜利,怎么可能是“冒然”前进?再看文章包括A项的前四句,都举的是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的例子。所以,细看语境,结合语段,不难推敲出:“冒然”这样带有贬义的感彩的词语绝不可能用于传主郭浩!“冒”在这里的正确解释是“迎着”。

3. 段不离篇

如2012年福建卷第5题: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这句话在翻译前,首先注意观察此句的位置处于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是对前文所写的游览龙鸣山美景的总结;并且呼应了第一节中提到的“游之胜”的标准,这样再进行翻译时才能更好地把握句意并准确翻译,特别是句中得分点实词“适”的翻译就容易很多。正确的翻译应该为: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的了。

二、语法结构意识

这里的语法意识既指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意识,也要有现代汉语语法意识,更要有古今汉语语法转换意识,要时刻关注释词、翻译时的语法转换。

1.古汉语语法意识

古人为文讲究对称,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知词义。如课文《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可大致推断为“小步”(实为“半步”)再如2012年江西卷第10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此句中的连词“而”后有与“劳”相对应的动词“慰”,从古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和本句的内部语境,推知两词词义相近,由此不男女推知:“劳”应译为“慰劳”、“犒劳”。

2.现代汉语语法意识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对句子作语法分析,便可根据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例如2012年福建卷的第2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在此句中,从分析句子的语法地位入手,找出谓语是“履”,从而推断它的词性为动词。那么D项将“履”解释为名词“鞋子”显然不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正确解释是“行走”。

3.古今汉语语法转换意识

两种语法间的转换要灵活,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不相符的语句在翻泽时要转换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语句。例如2012年四川卷第11题: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历,成其器业。

在翻译此句时,实词“从游”是个难点,如何翻译准确呢?要从语法结构角度分析,“从游”是“从之游”的省略形式,所以,在翻译时补充出宾语“之(贺钦)”,那么“从游”的释义就迎刃而解了。准确的翻译为: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练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

三、联想迁移意识

1.成语联想

不少成语来源于古籍,其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语,借助我们熟知的成语,对阅读材料中的文言实词的词义作推断或作印证,有时能让我们“绝处逢生”。例如:2012年山东卷第9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履途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成语“事必躬亲”中的“躬”为“亲自”意思,用此句中恰好吻合。在这里,躬作动词“履”的状语,翻译成“亲自”。联系成语“事必躬亲”理解。该句的意思是“亲自脚踩泥土,作期门的表率”。

同样,2012年江苏卷第8题第(1)题的翻译句子“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中的“礼”,也可通过联想成语“礼贤下士”中的“礼”的含义来解答。两处“礼”都翻译为“以礼相待”。全句的翻译是:(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课文迁移

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很多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经出现过,根据课文中学过的知识,我们要在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相应的迁移。例如2012年山东卷第13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这一句中的实词“夺”的解释是一大难点。但细细回想,这一古义在文言文中屡见不鲜,如苏教版必修五课文《陈情表》中的“舅夺母志”以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中的“夺”都是“改变”的意思,正合适此句翻译中的语境。这句的准确翻译为:光武帝称许阴兴谦让,没有改变他的心愿。

篇10

【关键词】难忘课堂 课堂反思 改进方法 教无止境

走上三尺讲台已十余载,大多数课堂教学经历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记忆模糊,唯独那一堂课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时时警醒我、鞭策我、激励我……

那是去年的一节语文课上学习《陈情表》,按照事先的备课,我详细地讲授着课文中每一处字词句的含义,学生们则埋头忙着记笔记。不一会儿,顺利地串讲完了一段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自由梳理内容,有不懂的地方提问。顿时,教室里响起一片嗡嗡的读书声,学生们一边读着原文,一边对照原文逐句翻译。我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

这时,陈欢举起了手,我走到她身边,弯下身:“有问题吗?哪儿不明白?”陈欢抿着嘴,抬起头,说:“喻老师,我有个建议。您以后在讲文言文时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说完,她用手把眼镜轻轻往上推了推。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可是我从教10年来,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学生对自己的异样的声音,如此公开,如此直接,始料未及,但我还是很客气地问:“为什么呢?你说说看?”也许是受到了我的鼓励,陈欢眼睛一亮,话匣子打开了,嗓门也大了。“老师,这几篇文言文你都是一字一词一句辛辛苦苦地讲解,其实,课本中有一些注解,我们配发的《文言文图解注译》还有详细的文言知识归纳,你这样讲课挺浪费时间的,而且效果还不一定好……” 教室里鸦雀无声,而陈欢的每一句话都清晰可见,一字一字就像针尖直刺我的心房,我顿时感到60多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我。

是呀,进入新课改以后,我作为一名由初中转教高中的语文教师,深感肩上压力之大,对待教学不敢有丝毫马虎。自从高一第一节课开始,我就跟着老教师听课,不懂的问题经常向同事请教。同时,我还兼任学校的行政工作,白天的琐事较多,无法安心备课,总是回到家里利用晚上时间查阅资料,认真备课,熬夜已是家常便饭。同时,我还一直在代课,每天都处在超负荷的运转中。想想往日工作中承受的压力,加上自身极度的疲惫,那一刻,我心里犹如打翻了五味瓶。我知道学生是善意的,但以这种方式,让我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建议,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的信心顿时一溃千里,一股血涌上心头,脸不知什么时候也开始发烫。为了维护那可怜的师道尊严,我毫不客气地反问道:“不这样教,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你说给我听听!”没有剑拔弩张的怒斥,但言语中透出一种威严。此时,全班肃然。陈欢没有回答,不知是无法回答,还是感觉到了我不悦的神情不敢回答,她把头深深地贴近了课桌。那节课,她再也没有抬头看我一眼,而我也在下课铃声一响起,就夹着课本,匆匆离开了教室,简直是狼狈地逃回办公室。

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处在“语文课事件”带来的失败感和困惑感中。提起文言文,枯燥无味是学生的常感,深奥难懂也是学生的常感。其实,不要说学生,就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也是倍感头痛的,常常在文言文本身的枯燥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之间纠结。一堂文言文课上下来,作为教师的我感到短暂,因为不抓紧时间知识点就难以讲完;作为学生却感到漫长,枯燥无味的注解和翻译真是让人提不起兴趣。

我找到同组的谭明明老师,向她诉说心中的委屈和茫然。谭老师善解人意,她语重心长地说:“小喻,你不要难过,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学生能开诚布公地和你交流,说明学生很信任你。有时,老师把姿态放低一点反而更能赢得学生的尊敬。高中教学,你才刚起步,相信你一定能教得更好。”

是啊,自己一直简单地认为,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文言文,就是“讲透”课本中字词句的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这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于是,我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把“串讲法”“讲解法”奉为圭臬。教学时间久了,觉得得心应手,有时还自我感觉良好。在“强势”的教师面前,学生只能做知识的接受容器。殊不知,这样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使得教学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