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简介范文
时间:2023-03-17 01:2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王勃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新闻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一家优秀的广播电台仅仅靠传统操作方式下的摘摘抄抄是不能占据新闻报道的制高点的,只有拥有自己的独家新闻,电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广播人利用网络集信息之大成的优势,不断对信息进行筛选、消化,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新闻题材、新闻由头、新闻背景资料,有时甚至是新闻的主题,从而发掘出独家新闻。通过网络发现党政、科教、文化、娱乐和法制等诸多领域的新闻或报道线索,正在成为广播人一项必备的先进的新闻操作手段。
新闻的特性是求新求异。创新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始性创新,另一种是连续性创新。新闻操作也是如此,有原创新闻和后发或后续新闻之分。新闻创新的关键在于发现。新闻就其发现的难易、先后而言,可以分为显性新闻和隐性新闻。前者一般是新闻“首发取胜”的原创新闻,而后者则是“后发制人”的重磅新闻。显性新闻的新闻价值十分明显,谁发表在先、材料用得巧、角度选得刁或选得适宜为好。隐性新闻的新闻性则相对隐蔽一些,更需要我们广播记者独具慧眼去发现、去凸显其新闻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所有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同记者一样直接地获得信息和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但对新闻事件价值的判断、新闻内涵的挖掘和对新闻的跟踪仍是传统媒体专业记者所长。一个记者的作为不在于复述前人的东西,而在于在新闻发现中显示出真知灼见。新闻记者在采写报道时,力图抓住距离新闻事件发生的最近时间点,抓住一定的时间点,可以及时报道新闻。对于那些不断出现新情况、其他新闻媒体尚未认知的新闻,则可以跟踪事件的发展,集中策划,做深度报道。总而言之,广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借助网络功能,拓展广播空间。
搜索政府网站发现新闻线索。“政府上网工程”自启动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各级政府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在我国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政府信息化普及活动。到目前,政府网站上的信息逐渐丰富起来,政府采购、招商引资、招聘公务员、政府动态、政府年度重大活动等信息在网络上广泛。我们只要注意寻找和分析,从各级政府网站上就可以挖掘出很多独家新闻来。
从经济、教育、公安、商贸、文化、卫生、体育等专业网站发现新闻。各地各系统的信息上网以后,给我们的广播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这些网站上,可供采写新闻的线索丰富多彩,有些记者正是根据这些网站上的信息,深入采访,写出了好的新闻报道。
选择最佳切入点。在当今时代,新闻切入角度更趋多样性,广播新闻写作可以利用网上的不同信息,找到最佳的切入角度。既可以从新闻发生的时间顺序切入,又可以从概括主要的新闻事实切入,也可以从一个精彩的细节切入,既可以从事情的结局切入,也可以从专家的评介切入。由于有了网络,我们可以迅速了解到不同媒体对相同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扬长避短,找到自己的独家新闻。
提升新闻价值。新闻是由多方面的信息构成的,有及时信息,也有延时信息。报道的新闻价值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新闻事件横向和纵向的交叉比较,用新闻背景对新闻事件作出解释,把单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新闻事件中去写,让听众能够在对新闻事件的比较中作出客观的判断,从而增强新闻的价值。这种显示新闻价值的操作手法对把广播新闻价值做深做大做强具有重要作用。在采访报道新闻事件时,只要利用网站的搜索引擎,就可以找到各种在线资源,进而丰富新闻的内涵,提升新闻的价值。
追踪新闻事件,扩大宣传效果。在电子传媒的紧逼下,虽然广播作为新闻事件的详细报道地位并不占优势,但对于采写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仍然具有时效性强、播出快速的优势。在网络时代,广播将新闻报道的方式引申到跟踪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录音报道、专题报道和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中。尤其是进行录音报道和利用语音信箱进行异地报道,已成为广播记者的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广播记者利用网络信息的反向流动来提升新闻的价值和影响,逐渐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查表明,近几年来,将电子邮件作为辅助采访手段的人数有了较快的增长,成了传统的面对面和电话采访报道手段的补充;利用音频工作站中的语音信箱或通过网络的可视性电话与采访对象和听众进行直接对话和沟通也已经实现;通过网络还可以听取听众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听众的反映和线索,进行有选择的报道,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
今天,随着各个广播电台音频工作站及录入传输设备的改进和建立,使互联网上的音、视频资源也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不但可以解放广播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而且较大限度地扩展了广播记者的报道空间,进一步提升了广播媒体在多种媒体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同时,也为广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相信,通过广播人的不懈努力、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广播事业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一定会有灿烂辉煌的未来!
篇2
1 现状调查:
我们分别对2010、2011年全院死亡卡的内容填写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汇总,发现总卡合格率为62%,其中不合格卡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项目不全:主要是地址和死因分类。
1.2 错项:主要是根本死因。
1.3 漏项:主要是死因编码。
2 原因分析:
通过对不合格死亡卡的现状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原因:
2.1 责任心不强:报卡医生对死亡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2 业务不熟练:有的医生对引起死亡的疾病或对报卡的程序不熟悉。
2.3 培训不足:报卡不合格者往往出现在新分配的医生或转科的医生身上。
2.4 责罚机制不健全:对合格卡和不合格卡未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导致报卡医生无积极性。
2.5 反馈机制不流畅:对不合格卡未进行及时反馈。
3 确定对策: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培训力度和完善流程机制
措施1 领导重视,加强责任意识
制定《死因监测系统网络报告实施细则》, 建立死亡监测的领导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措施2 完善死亡监测的规章制度(包括自查制度和奖惩制度)
3.1 责任报告人必须熟悉死亡病例报告的填写、流程和具体时限。
3.2 责任报告人填写《居民死亡证明书》,要求字迹清楚,项目齐全,做到不缺项、不迟报、不漏报。按规定24小时内报出。
3.3 为防止漏报,网络报告人员应做到:
(1)对门诊病例:定期到相关科室检查、核对,防止死亡病例的漏报。
(2)对住院病例:与病案室协作,定期查阅病史或病例索引,进行漏报自查,提高《居民死亡证明书》的填报质量。
3.4 各相关科室应把死亡登记监测系统网络报告工作纳入质控内容之一,经常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5 发现错漏报,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参照传染病漏报规定予以处罚。
措施3 健全资料收集和上报流程
(1)门诊、住院死亡病例:患者死亡后,由诊断医生填好《居民死亡证明书》后将第II联复印件24小时内送防保科或放入卡箱,防保科网络报告人员在一周内进行审核、编码和网络直报。发现不合格者通知报告人核实、纠正。
(2)防保科指定专人定期将医院内死亡患者《居民死亡证明书》第二联复印件寄(送)医院所在地区疾控机构,并作好交接记录。
措施4 组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报卡水平
2012年10月请疾控中心专家来院进行死亡监测相关内容的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 ,相关知识知晓率达96%。
措施5 建立反馈机制,保持信息的畅通
网报人员收到死亡卡后,及时核对相关信息,对有疑问或发现填写错误者,尽快与报告填写人联系,核实无误后进行网上直报。对特殊少见病例死亡者不确定编码时,及时请示上级部门,并把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
4 结果:
篇3
关键词:网络公开课;传播;品牌接触点;品牌开放
2010年肇始的“淘课”热潮,在经历过网友热情追捧,门户网站积极介入,国内高校应对参与之后,业已进入集中化建制化大规模推进的阶段。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发文将视频公开课列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5000门资源共享课。2011年11月9日,教育部授权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在其主页上开辟中国大学公开课视频板块。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18所高校的20门首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正式向公众开放。2012年2月,教育部《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将申报学校扩大至“21l工程”大学和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建设350门。
与此同时,据新浪的一项1600人调查数据显示,94.5%的受访者表示关注中外公开课。而在各类公开课中,有43.1%的人选择国外名校公开课,选择我国名校公开课的仅有17.4%。可见,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我国网络公开课还需从数量到质量、从内容到形式、从授课理念到方式的提升。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依据传播学、营销学相关理论,分析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风靡热潮的缘由,以资借鉴。
一、借力权威
霍夫兰经过实证研究提出“可信性效果”概念,他认为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所以有学者指出,在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中,传播者个人的影响力最大,特别是社会名流,其影响传播的有效性往往达到 80%。
在“淘课”热潮中,广泛吸引民众注意,最受欢迎的国外名校公开课分别是哈佛的《公正》,耶鲁的《死亡》和哈佛的《幸福》。世界名校与名校教授的光环为其广泛传播增色不少。其中,广受热捧并随后专门到中国做过访问的哈佛《公正》课老师Michael J. Sandel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他因在《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一书中对罗尔斯的正义论所进行的批判而著称。他是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共同体主义)最著名的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足见其为所授课程专业领域的理论权威,深具传播者信誉与专业权威性,拥有可信性坚实基础。“传播者决定着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即使是同一内容的信息,如果出自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做出判断。可信性包括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待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
对网络公开课用户展开调查的结果也支持了这个结论。据某学者进行的调查,在影响学习者选择使用网络公开课因素中,学校的知名度和教师的知名度位居公开免费性和课程内容之后,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4%和17.6%。
由此,我国的大学网络公开课,也应当借鉴这一模式,推出大师、名校、名人,增强吸引力,提升信服度。鉴于国内大学众多,真正享有国际声誉的名校不多,所以,应当相对集中于特定高校,遴选理论研究与授课能力相对突出的教师,真正打造名校名师效应,吸引切盼优质教育资源受众的注意,从而引发认知、态度、行为转变。
二、品牌开放
按照营销理论,品牌营销在品牌宣传和品牌推广阶段,要致力于品牌关系边界的扩大与品牌关系的参与主体增多。在Web2.0时代,信息资源集聚膨胀、渐次开放,民众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自主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鉴于此种崭新特质,有学者提出品牌开放理论。该理论认为应该由品牌主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分享品牌资源与大规模协同合作使利益相关者充分参与到品牌建设的过程,从而使品牌借助外力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并与利益相关者构建起稳定而牢固的品牌关系。“将品牌资源向公众开放,让公众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参与到品牌的建设。”在国外,人们认为“网路上的讯息已经无法全盘控制于行销人手中,随着更先进、使用门槛却更低的网路社群技术不断涌现,大多数消费者已经不愿意再忍受广告商的单向讯息传播,而是要主动介入到品牌的营造。”“品牌开放”作为原则之一包含在“开放源码行销”理论里。
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所依托的麻省理工OCW项目就是品牌开放的成功者。2001年麻省理工决定在10年内把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所有课程材料上网,用于非商业的教育目的,供全世界人们免费下载,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活动。由于积极进行品牌开放,鼓励世界各地的支持者加入,自行组织活动,现在开放课件联盟的机构会员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45个国家和地区的390多所大学或机构,运行几百余个项目网站,至少有10种不同语言的本土化课程,一共开放了1.3万门课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而我国也积极参与其中。2003年,旨在促进国际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hinaOw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CORE)成立,将国外优秀课程资源引入到我国教学中,同时将国内优秀课程资源推向世界,让更多的学习者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2005年,CORE在试点大学中有限推广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2010年,借助人人影视等字幕组摒弃语言藩篱,国外公开课迅速传播,掀起“淘课”热潮。同年11月,网易成为OCWC在中国第一个企业联盟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高校积极响应,推出自己的网络公开课并加入OCWC。
品牌开放一方面顺应网络传播时代的特质,另一方面在品牌开放过程中,民众通过积极参与,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品牌产生归属感与强烈的认同。这都使得品牌的宣传与推广获益良多。而且通过大规模的参与,还可以群策群力,充分利用大众智慧,完善品牌自身建设。2003年,我国为了应对网络化教育潮流,回应“开放共享”理念,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的情况,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教育部投入数亿元巨资,打造国内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面对“淘课”热潮,教育部2011年提出要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5000门资源共享课,并授权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开辟中国大学公开课视频板块。由此可见,政府主导、财政投资、品牌开放度低、主要在国内高校以及相关教育机构推广是其鲜明特点。我们必须借鉴OCWC的品牌开放策略,扩大我国相应项目的开放性,组织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影响力。
三、提供品牌接触点
品牌接触点传播在理论上脱胎于整合营销传播学说与简·卡尔宗“关键时刻”概念,借鉴和汲取了罗伯特·劳特朋教授的“机会窗”理念。所谓接触点(Contact Point)指的是“品牌与消费者产生信息接触的地方,即运送营销信息的载体”,它是顾客面对品牌的一个情境。在进行品牌接触点传播时,要将品牌识别内容有意识地落实到相应的品牌接触点上,让消费者在接受和体验品牌相关信息时,清晰、一致地感受到品牌的核心内涵。以使品牌信息持续不断地在所有品牌接触点上传播品牌识别,演绎品牌核心价值及相关识别,在消费者的心智中留下丰富的品牌联想和鲜明独特的品牌个性,从而提高品牌传播效率,降低品牌建设成本。这就是品牌接触点传播的本质所在。
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虽然2003年就在中国开始推广,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能在2010年引发“淘课”热潮,绝少不了人人影视等字幕组的翻译活动。按照品牌接触点理论,这个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品牌接触点。这些普通支持者不用再被动地观看国外高校授课视频接收信息,而可以通过开放翻译计划主动地参与。人人影视本就不是一个实体组织,它是一个网络的虚拟组织,完全由网友搭建起来,不属于任何一个人,没有实体更不是一个公司。所有成员均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管理人员均由组员担任,大家一起为了共同的爱好和目标在奋斗,一起欢快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分享给更多的网友,所有资源无偿提供。通过普通民众自主自愿的翻译活动这一品牌接触点,国外网络公开课进一步实现和支持者的互动,以实现传播和巩固拥趸。
另外,鉴于人人影视等字幕组在翻译国外电视剧集、提供字幕方面极具影响力且参与者众多,人人影视只要在论坛中参与国外网络公开课翻译的信息,进行推荐,就会产生不错的传播效果。实力传播全球战略性资源总监弗兰克·哈里森通过对337个项目132个产品类型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在150种不同的接触点中,建议和口碑是最有影响力的接触点。比如说来自你的朋友、家人、同事,或者是其他来源的推荐,对品牌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推荐人离你关系越近,可能对你最终购买品牌的决策影响就越大,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接触点就是朋友和家人推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人影视就是一个朋友圈,他们的推荐是最有影响力的接触点。
国内的相应计划相对缺乏有力的接触点,互动乏力。根据学者的统计,国家精品课程的互动交流平台主要是留言板和论坛,在统计的课程中有42.6%的课程搭建了留言板和BBS等论坛。在这些课程中有69.2%的课程有留言信息,但只有2.7%的课程有回复信息,平台的利用率极低,形同虚设。所以,国内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一定要发掘出关键接触点进行精准传播;一定要利用接触点加强相关虚拟社区建设;一定要及时议程设置关注社会热点,并积极与网民互动,策划各项线上主题活动,增强线上线下的交互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尧.中外大学“网络公开课”的差异与差距[J].中国电子教育,2012,3(1).
[2]申小翠等.谈“有限效果论”及其对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效果研究的启示[J].成功.教育,2011(1).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1—201.
[4]韦学恩.网络公开课视频资源应用现状及对策探讨[D].扬州学,2012,41.
[5]刘柏因.论维基经济时代的品牌开放[J],东南传媒,2011,8(123).
[6]谢影月.品牌思维:越开放越快乐[N].周末画报,2007-08-10.
[7]郑国威.开放源码行销的意义.http:/ / / hjto/ article/ 1468003.2.
[8]许颖.接触点管理模式及传播学透视[J].国际新闻界,2005(2):32- 37.
[9]方冰.基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品牌内容传播[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35-36.
[10]姜红.哪个接触点是打动消费者的最有效途径?[J].中国广告,2008(11):144- 145.
篇4
【关键字】大跨度网架结构,行波效应,Newmark积分法,结构地震响应。
1. 前言
大跨度空间结构具有重量轻,刚度大,受力性能高效,生产施工快速方便,外形新颖美观等优点,因此网架结构在需要大跨度的体育场馆、展览馆和工业民用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准确地分析其地震反应是空间网架结构设计中重要的环节。而现在许多大跨度空间网架结构的跨径都在100m以上,典型的地震波波长为几百米。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当结构的跨度与地震波波长的比值γ≥1/4时,就必须考虑结构地震响应的行波效应问题,即不同地面结点之间的运动相位差。目前对大跨度桥梁地震响应的行波效应研究比较多,对空间网架结构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针对大跨度网架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地震波按照两种加载方法进行加载。一种是一致激励加载,另一种是非一致激励加载,即考虑结构地震响应的行波效应。通过ANSYS 软件计算比较了两种激励下结构的地震响应。讨论了不同相位差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对深入研究大跨度空间网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以及分析其地震响应的行波效应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2. 基本理论
当考虑行波效应时,建立的体系的运动方程如式1。
(1)
其中,[M]、[C]和[K]分别是结构包括基础节点的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和刚度矩阵, 、 和、 分别是结点总位移向量、加速度向量和速度向量,{F}是外力向量。
在ANSYS软件中,瞬态分析求解过程采用Newmark时间积分法方法求解式(1)。Newmark法在时间间隔Δt内采用有限差分法,表述如下:
(2)
(3)
其中α、δ是Newmark 积分常数;α= ,δ= ,γ为振幅衰减系数。
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求解位移{un+ 1},在tn+1时刻,控制方程式(1)表述如下:
(4)
通过式(2)和式(3),我们可以得到tn+1时刻的位移解答如下:
(5)
(6)
由于 和 均可由未知量 得到,式(5)中的 代入式(6),然后一并代入式(4)得到式(7):
一旦由式(7)得到 的解答,由式(5)和式(6),就可以得到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解答。
3. 实例分析
3.1 计算模型
某网架结构跨度47.14m×99.85m,上弦周边支承正放四角锥结构;网格尺寸3.84m×3.367m,网架边高2.1m,中间高3.28m;上弦起坡,坡度为0.14,材料均为Q235钢。设计荷载标准值为:上弦静载0.3KN/m2,上弦活荷载0.7 KN/m2;下弦静载0.8 KN/m2;基本风压0.35 KN/m2。模型图如图1。
对于Q235钢,屈服应力为fy=2.35×108N/m2,弹性模量E=2.06×1011N/m2,ET=0.01E,泊松比为0.3。单元选择LINK8单元,材料模型选择BISO模型,即双线性各向同性模型。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如图2。
3.2 地震分析
本文为研究网架结构地震响应的行波效应,在施加地震波时,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一致激励,另一种是非一致激励,即考虑结构地震响应的行波效应。
一致激励就是在所有基础施加的地震激励是一样的,结构基础结点的运动是一致的。非一致激励则是结构的不同基础受到不同步的地震激励。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与结构的长度方向一致。施加非一致激励,即考虑行波效应时,不同基础之间的地震激励存在相位差t,相位差t就是地震波从前基础传到后基础所需时间。前基础在t时刻开始受到地震激励的作用,那么后基础在t+t时刻开始受到该地震激励的作用。
根据建立的大跨度网架动力计算模型,首先分析研究了模型的结构自振特性,了解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是时程分析所必须的。
表1列出了该网架模型的一些主要动力特性。
第一阶振型 网架上下舞动
第二阶振型 网架纵向波动
第三阶振型 网架纵向弯曲波动
第四阶振型 网架横向弯曲波动
从网架有限元模型的动力特性不难看出,结构的基频为3.79Hz,基本周期为0.26s;前五阶振型中,模型均未出现扭转情况,可见结构的扭转刚度较大;由于网架跨度较大,前三阶振型对地震响应的贡献最大,应首先考虑网架横向的地震行波效应影响。
对结构模型进行行波效应分析时,结构输入地震激励按照以下4个工况:
工况一:t=0;工况二:t=0.25s;工况三:t=0.5s;工况四:t=1.5s。
工况一考虑的即为施加一致激励,工况二的相位差为0.25s,与结构自振周期相符合,工况三与工况四分别考虑其他相位差情况。得到结构顶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时程曲线。
t =0顶点位移时程曲线
t=0顶点速度时程曲线
t=0顶点加速度时程曲线
4. 结论
1.行波效应对大跨度网架结构地震响应峰值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横向行波作用下,网架结构位移响应峰值、速度响应峰值和加速度响应峰值随相位差的变化具有周期性,其频率与结构的一阶自振频率3.79Hz基本一致。
2. 结构形式影响着地震波对网架结构的行波效应。由于大跨度网架结构横向刚度比纵向刚度较大,能有效的抵抗地震波的传播效应,因此长跨方向的地震波输入是最不利输入。长跨方向也要相应的加强构造措施,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
3. 行波效应对大跨度网架结构的影响集中在顶点位移和顶点加速度两个方面:即行波效应对网架结构顶点最大位移和顶点最大加速度。随着相位差的逐渐加大,结构最大顶点位移和最大加速度值是不断加大的。
4.考虑地震波的三向输入,考察网架结构的行波效应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A. Cámara, M. A. Astiz, Strategies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elastic seismic response of cable stayed bridges,UPM,2010 SIMULIA Customer Conference
[2]宋丹,田小红,吴辉科,大跨度刚构桥的行波效应影响分析,中南公路工程(J), 2007, 32(2):82~85.
[3]张辉,王连华,彭河星,大跨度斜拉拱桥地震反应的行波效应,中外公路(J),2008,28(1):96~100.
篇5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作者:卢照邻(632年-695年),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
译文: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简析:与王勃诗同席而作。人意北归,鸿雁偏又南飞,不正加重人们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来浇愁。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他席他乡送客杯。(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作者:王勃(649~676年),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作者: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作者: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作品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食,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与你品酒看。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引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不在。
作者: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诗句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 文森《九日》
南雁归时更寂寥。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 文森《九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 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 杜甫《九日寄岑参》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 杜甫《九日寄岑参》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 文森《九日》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 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 —— 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 —— 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篇6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古典诗歌教学;优势
一、问题教学法的简介以及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日前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典诗歌教学更加应该予以关注,课堂上古典诗歌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不但能够丰富知识,增强底蕴,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因此,有必要在古典诗歌的课堂上采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具体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的自觉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围绕研究专题进行的,它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同时,“问题教学法”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有益探索。“问题教学法”能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笔者认为,问题式教学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方法问题式教学法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
维大胆尝试学会质疑学会探究,最后达到教学目的这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因此应该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广泛应用,甚至应该成为教学方法中的主力,原因有三:
问题是教育的源头
众所周知,当我们对一门学科的问题逐渐清晰最后形成体系的时候,这个学科才会正式成立,逐渐的走向科学化。因此,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可以用问题来进行梳理和展开。这样我们会发现,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很多存在争议的问题都是源自一个模糊不清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只要我们抓住学习中的核心问题,对其进行系统的、长期的、扎实的训练,不是一般地复制知识,而是再现知识的生成轨迹,感受知识生成的热情、茫然和发现的冲动。教育的过程也不是为了传承知识,更应建构知识的生成方法、过程与价值,而任何知识的生成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与教育天生有着不解之缘,所以问题是教育之源。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
每当人在面临着问题,为处理这个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认知加工活动。因此,问题是对自我的拷问。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问题,会怎么样?它就会灌输和强制记忆一种现成的结论。所有的问题解决虽然有规律可循,但总包含着思维主体的个性。李白有没有个性,苏轼有没有个性,李白为什么会不可一世,东坡为什么会潇洒旷达?因为他们发现了问题,且这个问题必须以遗世而独立的姿态去对待才能凸显其价值。一个人为什么会没有鲜明的个性呢?因为他认同别人,那他就不会发现问题,不会去质疑别人、拷问自己。因此,铸就学生的个性,就必须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使其精神上趋于成熟、理性。问题是知识的大门,是智慧的钥匙,是思维的火把,所以作为传递人类文明的教育而言,问题是一切教育的原点。
问题是教学的资源
没有问题,就没有富有价值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是通过问题才收获了需要学习的资源。所谓问题,就是指此在状态向彼在状态飞跃的思维契机;所谓问题解决,就是指我们获得了由此及彼的程序、方法和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重在寻找方法。怎样在课堂上寻找方法呢?我们必须发现和利用课堂的优势,这就是课堂里的诸多思维个体以及这些个体之间通过对话而形成头脑风暴并最终将会带来的无穷的方法空间。所以课堂上组织对话,是解决问题最具可能性的途径之源。人类从来都没有停止思考求知的步伐,所以问题总是会纷至沓来。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资源,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价值,因为它将成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资源;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越多,说明课堂教学的资源越丰富,空间越广阔,这将使古典诗歌教学课堂教学魅力充穷、意犹未尽。
二、 如何发挥问题教学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优势
关键词一 深刻
选择问题要深刻。上一堂课,就像下一盘围棋,要尽可能地拓宽其艺术空间,当然也要适度,因为课堂只有45分钟,为此要精心选择教学的"点"。在一堂古典诗歌鉴赏课堂上,会遇到很多问题,会有很多看问题的视角,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用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学生最需解决的问题跟进,这样便于教学评价与检测,使诗歌鉴赏获得清楚的“深刻感”。
关键词二 丰富
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丰富多彩。"点"选择好了,接下来就是要将点演绎成线、面与体,使之成为一个丰富而具体的点。事实上也就是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采取行动的思维和实践过程,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将学生解决不了难题,将其拆散;如果学生纠缠于杂乱的问题无以自拔,我们就适时将其归并。这样做会使课堂充满大开大合、能屈能伸的“张力感”。其次,课堂中的问题很多,但会在不同的教学时间内提出,我们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契机对他们各个击破,使课堂获得张弛有道的“节奏感”。最后,由于课堂中问题的思维质量是不等同的,这样会引起的教学效益相差甚远,所以我们要果敢地抓住那些富有思维价值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在关键处浓墨重彩地组织教学。 关键词三 层次
问题链的构建要有层次感。层次就是在选好点之后,如何排列成线,使之成为一个教学的思路和线索,丝丝入扣,环环相连,使课堂结构显得很紧凑,环节学生的审美疲劳,一堂课的成功离不开有意味的形式——独特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当中最重要的又是层次感,层次感可以使得秩序摆脱平铺直叙、平淡无奇的生活语境。
三、以唐诗鉴赏为例,介绍如何在课堂上运用问题教学法
(一)老师恰当的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既是纽带,也是标志。课堂中的问题讨论应该是围绕问题进行的讨论。课堂中的问答,应该是猜想、论证与演绎。课堂行为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没有课堂。 然而,问题究竟应该由谁提出呢?由老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由学生提出胜过由师生互动提出,由师生互动提出胜过由教师提出,由教师提出胜过不提出。当然,这里有一个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笔者强调教师必须预设课堂最有价值的问题,但必须通过学生生成出来,这不是埋伏设套让学生钻,而是"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因此,要求教师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鉴赏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交通和通讯都已很发达的今天,每当朋友分手的时候,可以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心情,但是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唐代,山的那边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天各一方的朋友是不肯能“若比邻”的,而初唐的王勃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说出如此乐观自信的诗句?老师让学生自己找出一系列古人描写送别的诗词,甚至可以选择当代的流行歌曲,让同学们说出每一个送别诗词或歌曲中分别表达的情怀,让同学们发现其中感情的异同,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一样是送别,会产生如此不同的感受和心情。比如:王勃的诗和我们熟悉的歌曲《送别》,李白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当代歌星白雪的通俗歌曲《久别的人》。就会很容易发现其中感情基调的不同。
(二)在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中,老师归纳和总结出问题解决的方向和主次
学生寻找问题答案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一定会五花八门。但是,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中,一定可以理清思路,分出主次,概括出回答问题的方向。就上述问题,也许同学们会介绍出王勃该诗的写作背景、写给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写的?王勃是何许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生平故事?对文学有怎样的贡献?等等,围绕作者本人生活年代,同学们会找到各种各样的资料。这时候,老师应该协助同学们将这些问题归纳总结,课堂的张力感和节奏感在这个时候能更好的发挥出来。追问关键性的问题,将次要的作为简单了解带过。如果哪位同学在谈到唐朝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整个唐代宽容大气的文化气度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例,详细说明唐朝与别的朝代在文化氛围上的区别,为什么诗会在唐代取得繁荣,而不是其他朝代?为什么初唐时候的王勃会认为朋友分离也如同在身边一样,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相信自己与最亲爱的朋友分别之后,自信乐观的心情会胜于离别的哀伤。答案当然是大家都健康的、好好的活着,不会有什么灾难降临,不会有战争发生,不会有疾病临到,不会有潦倒贫困的现象出现等等。这样的追问,会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王勃生活的初唐是个怎样的朝代,为什么会让生活在里面的百姓能如此心胸开阔,朝气蓬勃,对生活抱有如此乐观开朗的心态。这样学生会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发现社会背景对诗人心态的影响,这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次,是诗人独特的性格个性决定的。这样,就使问题解决得到筛选,最后确定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方向。即了解写作背景的同时。了解诗人的性格个性。这两个原因主要决定了诗人的写作风格、视角、人生见解和审美情趣。
结语:问题式教学法能够让老师和同学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筛选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问题教学的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发现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找到追踪答案的思路。同时,也能使老师发现了新问题,教学相长。"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不断提升的问题解决过程,学习者在此期间,对自己的任务连续不断地重新思考和定义。”
参考文献:
篇7
在学习本课的前一小周,就做好安排。本班60名学生,按平时的历史学习的六个小组,分了六个专题研究小组,对本课内容做了六个专题的划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小组负责两个专题,即各小组有一个必做的研究专题,还有一个选做的。选好后,各组成员再具体分工协作,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发言稿。
二、课上交流研究专题
课上的交流分三步走:
1、历史教材中怎么说?介绍各自专题涉及的基本内容。比如《诗经》,关于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的艺术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奉为经典。
2、语文课本上怎么说?就是让学生将同一类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补充、深入理解和领会。比如楚辞,代表人物屈原,在语文课本里学过他的代表作《离骚》(节选),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的政治抒情诗,代表了浪漫主义的诗风。诗人先从自己的身世和理想写起,楚王昏庸、群小猖獗、朝政法度混乱,自己虽被奸小陷害,仍要坚持“美政”理想,一方面抨击了黑暗现实,一方面表达了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3、你作为学生怎么学?关于同一个历史人物的话题,作为学生,如何整合两个学科的教材,将知识完整系统地掌握,就是学生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历史教材中关于“苏轼”,提到他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他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给词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那么,在语文课本里学到了他的哪些诗词,可以得到印证呢?学生在搜集整理后交流如下:必修四中还选了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本词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其豪放的词风一方面表现连各方面:一是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二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意境开阔,气象恢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则是对古战场险要地势的勾画。对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潇洒气度予以高调赞美。称赞周瑜,实际上表明了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心志。整首词气势恢宏、格调雄浑、境界宏伟,代表了苏词豪放派的风格。经过学生如此一分析、整理、交流,学生就将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为了一体。一方面把分散到两个学科中同一类的知识做了很好的补充与融合,另一方面,学生在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了筛选、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课后拓展研究专题
本节课后,学生兴味盎然,都反映时间太短,还有好多内容没有与大家好好分享。于是,我综合了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后开展了一系列拓展与延伸。比如关于元曲,历史教材中只提及了一点内容,其实,学生准备的交流资料很丰富。比如:他们收集了元曲的杰出代表关汉卿的《窦娥冤》,在语文必修四的第一单元。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摧残妇女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在下午自主活动时间,展开小组间的专题交流,资源共享活动。(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篇8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发展而来的,由于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到了五代,人们就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来代替桃符。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明代,才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用红纸写的春联。入清以后,对联曾盛极一时。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持着贴对联的风俗。
由于对联的起源与近体诗有关,所以近体诗当中的对句也可看成是对联,因此有人说对联是可以张贴的诗。
二、对联的基本特征
要想学会对对联,就要在了解对联的一些声律启蒙知识的同时,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1.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当然,也有为了造成某种特殊效果上下联字数不等的对联。死后,当时有位四川文人给他写了副挽联:“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作者是想要造成一种特殊效果,即“对不住中国人民”。像这种上下联字数不相等的对联是极个别的,在考试时我们不能效法。
2.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即古人所说的虚对虚,实对实。
3. 平仄相反,仄起平收。“仄起平收”是对联的传统习惯,读起来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也是判定一副对联谁是上、下联的最简捷方法。
4. 要内容相关,但不重复。内容相关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上下联内容不相关,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也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例如,在做2004年高考题时,有位同学给“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这个上联对了这样一个下联“禽不如兽不如禽兽不如”,别的不论,这上下联的内容和格调来说就难以合拍,没有一个明确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像这样对出的对联是不会得分的。对联的立意或山水景物,或军事战争,或商贾贸易,或求学应考,或怀古咏史等,中心必须明确且是积极向上的,这一点较难把握,希望同学们予以注意。
5. 上、下联不要重复用字。就是上联用过的字,下联就不要再用了。此外,张贴的对联,传统做法是直写竖贴,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不能颠倒。横批的书写顺序也是自右而左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学习对联的基本方法
1. 要多记名言警句。其实,名言警句有很多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如,同学们随口就有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像这样的句子,读得多、背得多,本身就是一种对对子的练习。
2. 要多关注一些佳联、妙对。尤其是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像古代的王勃、苏轼、谢晋、纪晓岚、徐文长、郑板桥等,现代的蔡锷、郭沫若等都是对句的高手。从古至今名联佳对比比皆是,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你也会成为对句的高手。
3. 要多留心一些民间对联。例如,各种店铺门前贴的对联,还有过年时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大家多留心,多记诵一些。所谓生活处处有学问,处处留心皆学问。积累向来是学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和方法。
篇9
【关键词】思想内容 分析评价 观点态度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评价作品主题
1.1 了解背景、调用储备。《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欣赏诗歌必须知人论世,这是因为诗歌离不开社会现实生活。而且,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等等,也都受他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的制约,无不深深打上当时社会风气的烙印。例如: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清新飘逸、热烈奔放的千古杰作,也只有在灿烂辉煌的盛唐文化的熏陶、培植下才会产生。所以,前人强调“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
欣赏诗歌作品,不仅要全面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而且还要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诗时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这样赏析起来才可能更准确。许多诗人都有在生活的不同时期形成不同风格的情况。如王维,前期创作以边塞诗为主,体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具有盛唐的浪漫豪情;后期转而以创作山水田园诗为主,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除了了解社会的时代背景、诗人生活思想背景、某一首诗的创作背景外,还要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对诗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故能有大略的了解。
1.2 透过诗歌题目了解作品内容的范畴。诗歌题目也同文章题目一样要涵盖作品的内容,否则就有文不对题的憋病。研读诗歌作品的题目,就能大致推断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用意。诗歌题目多种多样,题目不同,内容的范畴也不同。或登临之作,多抒发今昔变迁的感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或怀古之作,多借古喻今,抒发个人进退的思考,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或叙事之作,多借事抒情,如:白居易的《观刈麦》;或咏物之作,多托物言志,又如:陆游的《梅花》;或送别之作,多抒发“黯然消魂”,“旷达刚建”等不同的情感,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论是哪类题作,诗人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写诗,诗人必定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一接触诗题,心中就明白作品的内容范畴,这有利于较快地把握诗歌作品的主旨。如:白居易《观刈麦》,诗人叙写观刈麦的所见,抒发某种感受。这一层意思,要在一接触到题目时就明白,待读完诗作,就明确了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这就抓住了诗歌的主旨。
此外,有一些常遇到的乐府旧题,考生也应粗略了解。如《出塞》,多写边塞生活;《入赛》,多写由边塞返归的情景;《关山月》,写士兵和家人离别的生活;《燕歌行》,多写征人怨妇的生活;《蜀道难》,表现蜀道的艰难。
1.3 整体体味,挖掘主旨。诗歌鉴赏始于鉴赏者对艺术形象的感受。我们在鉴赏作品时,首先阅读的是语言符号。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具体地、逐句地阅读全篇。分清写什么、怎么写,这样去实现整体体味。体现的同时需要找出核心句。核心句可能是直露的,也可能是含蓄的,但它是主旨的所在。挖掘主旨时,要充分利用标题、注释和题干说明,从这些地方往往会得到提示。有些标题本身就具提示性,像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作为命题材料的诗作,一般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例如: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确实出题人给你的暗示,介绍写作背景,那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那是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介绍作者,那是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评价主旨要会选用不同的术语。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介,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无穷)、含蓄蕴籍(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等,都是常用术语。
1.4 把握基调,细评价值。一首诗歌一个基调,尽管题干没有要求你分析基调,但在分析评价作品思想内容时必须把握好基调,否则必然长生风牛马不相及的结果。用文艺心理学上的说法,这个阶段是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判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基调是分析的基础。只有基调把握准了,分析才能妥帖;只有分析妥帖了,才能对诗歌中的作者流露出的思想内容作出比较公允的评价。一首诗的基调主要有这几种:压抑、沉郁、欢快、雄阔、委婉、含蓄、空灵、直率、自然、风趣、平淡等等。如对韦应物《寄李儋元锡》思想内容的评价,“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迅,西楼望月几回圆。”这首诗中是否表现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但不同于杜甫的那种,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也是一种无奈。它的基调是忧伤的,诗人感到了“愧俸钱”,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没有办法,只是“思田里”――想辞官归隐。显然,从思想性这一点上说,这首诗是没法与杜甫相比的。
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要
一般来说,古诗词中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就是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即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生活认识、个人思想和政治倾向。这些,在诗歌中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助于某一种文学手段(诗化的语言)曲折地、隐晦地表达的,它需要读者在解读过程中,通过各种鉴赏方法去体悟,去挖掘,去揭示。那么,鉴赏一首古诗词,应该如何去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呢?下面简要地谈一谈在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一首诗或诗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作者的观点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上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因为只有了解诗的形式美的内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2 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容易“拔高”,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
篇10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这首诗描写精致、意蕴优美,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歌以“月”为线索,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引发了江畔月下的思索、抒写了因月而起的情思。和许多以月寄情的诗一样,它也是抒写离愁别绪的,有惆怅,也有无奈,但与其他同题材的作品相比,少了锥心的痛苦和刻骨的泪水,被认为具备了初唐诗歌“哀而不伤”的特色。
一、《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然焕发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唐朝初年,统治者吸取了隋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所以,初唐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社会思想相对开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渴望建功立业,蓬勃向上、奋发有为就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并且,初唐统治者把文学文风与治理国家直接联系起来,努力构建具有恢宏气度的文学风貌。所以,在初唐诗坛上,面对别离,少了几分凄凄惨惨戚戚,就有了王勃笔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就有了高适笔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春江花月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契合了时代的心声,体现了初唐的时代之音。
二、《春江花月夜》“哀而不伤”诗风特色的具体表现
1.宏大的背景、壮阔的意境
诗歌起笔就勾勒了一个非常辽阔浩大的背景去写景、思索、抒情。开篇就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天来了,一切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江水也如此,冰河已经解冻,江潮开始涌涨,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着潮水的涌动刹那间活泼地从海的尽头喷跳而出,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两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壮丽的画面。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月由东而西,徐徐上升,柔和的月光随着江水的流动照耀着千万里之遥,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呢?这四句用壮阔的笔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开阔、壮美的世界。一个“连”字,写出潮水的浩浩荡荡、绵绵不绝之势;一个“共”字,写出月升之时活泼有力、矫健不凡之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两句将空间拓展,水波粼粼,延伸向无垠的远方,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创造出一种更为雄浑博大的意境。在这样一种广阔无边的意境中,那种小儿女的离别相思之苦就显得很淡很淡了。
2.孕育蓬勃生命力的美好景物
自“楚辞”开中国文坛悲秋的情怀以来,文人墨客在抒写离愁别绪、人生失意等情感时,往往选取秋天枯败的落叶、凋零的残花、清冷的秋雨、萧索的霜风等景物来加以烘托、渲染,如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如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而张若虚在抒写离愁别绪时却选取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世间最美妙、最动人的自然美景并作淋漓尽致的描绘。诗人在开篇为我们描绘了春江月夜壮丽的画面后,紧接着写道:“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曲曲折折绕过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木上,像在上面撒了一层薄薄的小雪珠,空中的流霜、汀上的白沙,全被月光浸染,人们已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天地间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无边的春江之夜只剩下梦幻般的银色,自然界洁净得连一丝尘埃都没有。在他的笔下,春天的江水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春天的原野辽阔无边、鲜花盛开;春天的夜晚微风和煦、月色撩人……这些景物,除了美丽,更多的是活力,就像朱自清在《春》中写的那样:“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都是清丽出尘,蓬勃有力的。从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的尽情描绘中,读者感受到的不是忧伤与痛苦,而是一种对春天的礼赞、一曲生命的颂歌、一份跃然于纸上的喜悦。
3.积极的人生宇宙探索
这首诗除了描写良辰美景、离愁别绪外,还有对生命宇宙的思索。这种思索,自古以来就有,面对博大永恒的宇宙,人们常感个体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典型的如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苏轼《前赤壁赋》中所吟的“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面对浩瀚的江面,中天的朗月,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非常豁达地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作为个体,有生有死,生命是短暂无常的;而人类靠代代相传,则是绵延久长的,足以与永恒的宇宙抗衡。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跳出了个体生命,把视线放到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去关照,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
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美丽永恒的同时也礼赞了人类生命的无限,是一种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轻快的叹息、甜蜜的忧伤
诗歌的后半部分花了大量的篇幅写游子、思妇离别的哀伤、相思的痛苦,正如诗中所写:“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中,月圆人不圆,总有一些悲欢离合,给美好的人生留下遗憾和无奈。思妇在月下楼头望眼欲穿、思绪绵绵,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游子久客他乡,凄苦寂寞,月下梦中思亲思家,无限惆怅。但他们的这种伤感是哀而不伤的,是少年式的感伤迷惘,并非是曾经沧海的苦痛,更没有真正乱离时期诗歌描述的那样哀婉
入骨,少了几分为生计奔波的现实的无奈,多了几分浪漫哀伤的诗意。这种意境特别像李清照《一剪梅》中所写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同时,将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寄予在春、江、花、月、夜这样的美景中,就使得这种相思之情饱含着脉脉温情,有着对博大自然的惊叹和对年轻生命的赞赏与喜悦,蕴含着企盼重逢的美好愿望,一切化成了一声轻盈的叹息、一缕淡淡的哀愁。所以,美学大师李泽厚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总之,《春江花月夜》开阔壮大的意境,如诗如画的美景,积极乐观的人生探索,轻快而甜蜜的忧伤构成了“哀而不伤”的诗风特色。这种诗风一扫六朝以来的靡靡之音,而引领后来的诗人们走进了一个真正属于诗人的、诗歌的盛世。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