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绩点范文
时间:2023-03-19 07:4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均绩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河南省上蔡第一和高级中学 三(9)班 田笑 指导老师:田鲜丽
邮编:463800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数学理解是教学的关键,在教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在学习中要尽可能有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从本质上领悟概念,把握概念的外延。不仅灵活地掌握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还能培养自己的创造性、策略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教与学是统一的,教师的指导性具有战略性,学生的积极思维具有创新性,教学相长,永无止境。
现从平均数的教学与学习中个人引发几点思考:
生活中随处都有“平均”的存在。平均亩产,平均月收入,人均分数,平均增长率等等。什么是平均呢?平均是一个整体概念。如平均亩产就是把这块地的产量称出来除以这块地的亩数就是平均亩产。它不考虑这块地的每一亩的个个产量,而是从整体上把握这块地的亩产。平均数反映的是整体的一种属性。一组数的平均数从整体上反映这组数的多少。一组数的平均数不大于该组数中的最大数,不小于该组数中的最小数,它不取极端,而走中庸之道,能基本上代表该组数。
1、我们寻找这样一个数A,使之与这组数中各数差的平方和最小,即A与该数组的偏差最小。为此引入目标函数f(x)=(x- a1)2+(x- a2)2+……+(x- an)2,寻求函数f(x)在x取何值时最小。f(x)取最小值时的x值就是我们寻求的数A。
f(x)=(x- a1)2+(x- a2)2+……+(x- an)2
=nx2 – 2(a1+ a2+……+an)x+a12+a22+……+an2
= n(x - )2 + a12+a22+……+an2 - ,
当x=时,f(x)取得最小值。
A=。
此时,A与数组a1, a2,……, an的偏差最小。因此,称A叫做数组a1, a2,……, an的算术平均数。特殊地,两个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A=。
2、几何平均数是人们较早研究的另一种平均数。黄金分割数是特殊的几何平均数。黄金分割是指在线段AB上找一点C,使AC是AB与CB的等比中项,即AB∶AC=AC∶CB,AC2=AB×CB,,设AB=a,CB=b,则AC=。数G=叫做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黄金分割数是特殊的几何平均数,黄金分割数要求b+G=a,几何平均数中a,b,G不一定满足b+G=a。)
为什么G=叫做正数a,b的几何平均数?
首先易证min{a,b}≤≤max{a,b},即也不取两个极端。我们再从几何的角度寻找一条线段,使该线段的长是已知两线段的长的比例中项。以a+b为直径AB作圆,过a,b的接点C作直径AB的垂线交圆于点D,易证CD=,即为a,b的几何平均数。
从图形上看,线段CD的长介于AC与CB之间。
3、平均数的大小
定理1: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其几何平均数,即当a,b∈R+时,,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作为该定理,比较直观易懂,易证,从具体的正数入手,计算四个平均数并标在数轴上,由图猜想结论并做出证明。
我们运用重要不等式a,b∈R时,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然后将另两个平均数也放入不等式中,形成不等式链:平方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
定理2:当a,b∈R+时,,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我们运用定理1证明余下的两个不等式。
对的证明,注重从形式上消除差异,左有“”,右无“”,因此左边的“”内的数要合理添变形为完全平方数。
=。
。
对于的证明,运用整体思想,消除形式上的差异,左有分母无根号,右无分母有根号,考虑倒数的倒数为原数的特点,结合已证定理解决问题。即。
4、由此发现不等式链的特点
1)当a=b时,不等式链发生突变,图形显示各数重合于一点,即各平均数相等(这在证明的过程中已有显示)。
2)该不等式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们的次方全部相同。
3)定理存在一些变形,如,等。它们的次方也一致。
5、平均数大小的几何解释
1)教材中给出了算术平均数大于等于几何平均数的几何解释,即图形1中半径OD≥半弦CD.
很容易我们可以推出以下两种变形:
(1)去半圆得RtABD,斜边上的中线OD≥
斜边上的高CD.
(2)添半圆还原为圆O, 直径≥弦,即a+b≥2,
.
2)通过探究式发现如下几何解释:
由想到切割线定理, 如图,割线ACB中,AC=a,AB=b,则切线AT=,过O作ODAB于D,则AD=,OT≥OD(半径大于等于弦心距),AO=AO,AD≥AT,即.
6、通过发散性思维得出如下拓展和延伸
1)定理的延伸:
(1)设a,b,c∈R+,则,当且仅当a=b=c时取等号。
(2)设xi∈R+,i=1,2,…,n,则,当且仅当x1= x2= …=xn时取等号。
2)概念的延伸:k次幂平均数:叫做正数a,b的k次幂平均数。
7、知识挖掘:如图1-7.以C为圆心,以CA为半径作圆,交CO或其延长线于点E,连接PE,则PE=.以P为圆心,PC为半径作圆,交DO于点F,连接PF,过D作DG垂直于PF于G,由射影定理得PG=.
篇2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平均数一般指算术平均数,常用来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同时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通过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而并非平均分。在以前教学“平均数”时,往往重在平均数的求法上,而对平均数的含义和统计学上的意义及作用提及很少,而形成学生只知道套用公式计算,算完了还不明白为什么算,算的是什么?我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作了如下处理,提出来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激发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学习平均数之前,同学们都习惯比较总数,于是,在引入新课时我作了如下的设计:三年级两个班进行一分钟投篮比赛。出示比赛情况(见图表):
提问:哪个班胜了?(一班)一班三位同学一共投中了15个,二班三位同学一共投中11个,一班胜了,二班输了。看着二班同学垂头丧气的样子,宋老师决定帮助他们,于是宋老师也加入了二班。出示:
看,宋老师一下子投中了5个,现在二班共投中了16个,宋老师宣布二班胜了。
(下面马上会有同学小声议论)你们有意见吗?为什么?(因为二班多了一个人,不能再比较总数了,这样不公平。)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以前用比较总数的方法在这里已经行不通,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出对新知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注重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平均数”概念时,我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算一算,然后借助课件展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找平均数可以“移多补少”,还可以“先合后分”。紧接着我追问学生:“‘移多补少’、‘先合后分’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让一组不相等的数据,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变得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是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直观形象的“移多补少”,把“平均数”的概念解释得清楚明晰。体现了课标的教学思想,即教学内容的呈现及建模,要使学生在经历学习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
三、重视学生体验,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落实在课堂上就是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相当难的,在教学中我通过平均数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到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数据,而是为了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而被人们设想出的“虚拟数”,同时它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再将平均数与这组数据里的最大数、最小数进行比较,让学生大胆猜想平均数的大小可能在什么范围内,从而认知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都可以畅所欲言,都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体验学习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变式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获得,练习都是关键的一步。而“变式练习”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途径,是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
在填空中“2、3、4的平均数是();2、3、4、7的平均数是()。”第一个空是这了让学生感受在数据少而小时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平均数比较方便,第二空不能一眼看出进,用计算求平均数是找平均数常的方法;在学生会找平均数后,我又设计了“甲、乙两人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他们的体重之和是()。”让学生会利用平均数求总数。
在拓展空间中,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
招工启示:
公司一:月工资600-900元;
公司二:月平均工资800元;
公司三:月工资700元以上。
①有一工人4月份的工资是1000元,他可能在哪个公司?
②有一工人4月份的工资是500元,他又可能在哪个公司呢?
篇3
下面就匀变速直线运动与平均速度之间的联系进行一些探讨.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的推导
(1)公式法
运用位移公式x=v0t+12at2和加速度定义式a=v-v0t,
有=xt=v0t+12at2t=v0t+12・v-v0tt2t=v0+v2.
(2)图象法
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1所示,在时间t内物体的位移大小,数值上等于图象与时间轴所夹图形的面积:
=xt=v0+v2tt=v0+v2.
梯形面积的割补法说明:将图中的阴影部分“1”割补到阴影部分“2”中,很容易看出梯形面积就等于长为t,宽为v0+v2的矩形面积.
2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设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2t时间内初速度为v0,末速度为v1,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则前一半时间t=v-v0a,
后一半时间t=v1-va,
所以v=v1+v02.
即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整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另外,从图1中的梯形面积和矩形面积相等,也很容易得出以上结果.
3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相同时间内物移大小的讨论
(1)位移与平均速度的关系
根据x=t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平均速度大的物移也大.
(2)位移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关系
将=v+v02代入x=t,有x=t=v+v02t.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初速度大或末速度大,物体的位移不一定大.
(3)位移与加速度的关系
再将v=v0+at代入x=t,有x=t=v+v02t=2v0+at2t.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加速度大的物体,位移也不一定大.
4 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等于“aT2”(公式x2-x1=aT2)的推导及其物理意义讨论
4.1 运用运动学公式推导
如图2所示,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先后通过A、B、C三个位置,且通过AB和BC两段位移所用的时间均为“T”,两段的位移大小分别是x1和x2,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通过A、B两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1、v2.则
x1=v1T+12aT2,x2=v2T+12aT2.
把v2=v1+aT代入x2=v2T+12aT2,得
x2=v1T+32aT2,
所以x2-x1=aT2.
但是,这样推导出来的结果,学生对它的物理意义的理解有一定困难.
4.2 运用平均速度推导
物体通过AB和BC两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为1=x1T和2=x2T,1、2等于物体分别通过AB、BC段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1′、v2′,且这两个中间时刻的时间间隔也是T.
所以a=v2′-v1′T=2-1T
=x2T-x1TT=x2-x1T2,
可得x2-x1=aT2.
这样推导出来的结果,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5 运用平均速度解题
例1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开出一段时间后,司机发现一乘客未上车,就紧急制动,使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结果汽车从开始启动到停止共用10 s时间,前进了15 m,求在此过程中,汽车达到的最大速度.
解法1 (常规法)
设加速和减速过程中加速度分别为a1、a2,经历的时间分别为t1、t2,通过的位移分别为x1、x2,最大速度为v.
t1=va1,t2=va2,x1=v22a1,x2=v22a2,
则 t1+t2=v(1a1+1a2)(1)
x1+x2=v22(1a1+1a2)(2)
解(1)、(2)联立方程,可得v=3 m/s.
解法2 (平均速度法)
分析 设汽车的最大速度为v,汽车从开始到停止可以分为第一阶段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第二阶段的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每一阶段的平均速度均为=v2,则整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也为=v2,由x=t即可求解.
解 由x=t=v2t可以解出
v=2xt=2×1510=3 m/s.
解法1中不仅要设许多物理量,而且这种列方程的方法,学生也不容易想到.解法2相比之下就显得既简洁,又易懂.
例2 一个滑雪的人,从85 m的山坡上滑下,(此过程可近似看成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是1.8 m/s,末速度是5.0 m/s,他通过这段山坡需要多长时间?
解法1 (常规法)
由v2-v20=2ax,有
a=v2-v202x=5.02-1.822×85=0.128 m/s2,
再由v=v0+at,有
t=v-v0a=5.0-1.80.128=25 s.
解法2 (平均速度法)
根据=v0+v2,可得此过程的平均速度
=1.8+5.02=3.4 m/s.
根据x=t有
t=xv=853.4=25 s.
本题中已知v0、vt, 具备直接求平均速度的条件, 所以用平均速度求解具有十分便利的独特优势.
例3 以10 m/s的速度做匀速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汽车刹车后第2 s内的位移为6.25 m(刹车时间超过2 s),则刹车后6 s内的位移是多大?
解 第2 s内的平均速度
Ⅱ=xⅡt=6.251=6.25 m/s,
它等于刹车开始后第1.5 s末的瞬时速度v1.5,
根据vt=v0+at,
可得a=v1.5-v0t=6.25-101.5=-2.5 m/s2.
刹车时间:
t=v-v0a=0-10-2.5=4 s,
所以,刹车后6 s内的位移即刹车后4 s内的位移
x=t=102×4=20 m.
篇4
关键词:输变电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保验收;现状与问题;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B8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HJ/T24-1998《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针对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给出了技术规范和相关评价因子的参照标准及环评要点;2012年环办[2012]13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输变电类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通知》对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进一步提出了要求。
1.我国输变电环评与竣工环保验收现状
近年来建成投运输变电项目的数量急剧增长。输变电工程建设基本实现统一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设计,但由于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生态环保认识不全面,公众参与不积极,环评与验收衔接不紧密,仍有很多施工环境与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矛盾发生。
1.1 我国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1.1.1输变电环境保护的标准还很不完善
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因子有关工频电场、工频磁感应强度、无线电干扰、直流线路的合成场强、直流磁感应强度、离子流密度等指标制定较早,不能适应目前输变电项目的电压等级和交直流类别,如《HJ/T10.3-1996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错误的适用于高压输电线路,而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不属于电磁辐射范畴;《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错误的把电磁辐射概念运用到输变电工程,将4kV/m作为居民区的工频电场评价标准,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中要求居民区的工频电场强度不超过1kV/m,两者标准有矛盾。目前已有± 800kV直流输电线路以及特高压750kV及1000kV交流输电项目已经投运,但上述规范显然不适用于这些项目,致使这些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保验收调查缺少相关的技术支持。
1.1.2 对环境敏感点的确定不够全面
输变电项目电磁辐射的环境敏感点确定原则是将有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如民房、学校等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分析评价;无线电干扰确定敏感点的原则是将高压输电线路走廊周边的对无线电干扰敏感的设施作为重点评价对象。但在实践中,可研阶段线路杆塔没有准确定位,从而可能导致敏感点的确定不够全面和准确。
1.2.3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够,接受程度有限
由于对输变电工程的误解,造成人们对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反感,特别是低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进入城市负荷中心及人口密集区,引起周围民众的反对。因此,虽然工程项目本身符合地方政府有关规划发展要求,但在实践中往往导致工程项目的环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1.2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存在的问题
1.2.1 环保竣工验收不规范
输变电工程的环保竣工验收环节是对建设期与运行期的环境问题进行最终验收阶段,如何准确反映项目在建设期与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公众对项目过程的态度很重要。科学客观并实事求是地总结环保竣工验收工作,对新建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环境管理工作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目前输变电工程程环保竣工验收工作仍不很规范,尚待进一步规范与总结。
1.2.2验收监测规范需细化
在实际验收监测中,各调查单位与监测单位自行设置,缺乏统一、规范的依据,监测位置和数量以及如何避免电磁场等产生畸变的规定不明确,目前出现许多不同地区辐射站由于使用测量仪器不同造成监测结果有差异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影响了监测结果真实性,也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对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1.2.3敏感点验收监测不全面
当线路沿线敏感点密集时,验收监测通常采用以点代线的方法,同时进行衰减断面的监测,以说明其他未监测敏感点的达标情况。这没有考虑电磁场畸变造成敏感点附近电磁场不同。环评验收标准规定均为无畸变环境下的标准值,敏感点监测尽量减少障碍物引起的电磁场畸变,但实际电磁场不可避免受到房屋结构等影响,同一距离的不同结构的住宅监测值也不一定相同。采用典型敏感点监测是否能够说明全线敏感点达标情况,有待商榷。
1.2.4电力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近几年,输变电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但对输变电项目的环境保护宣传却远远不够;同时,有关媒体的片面不适报道,使得公众对输变电工程本身及其产生的环境问题产生误解,造成环评工作的被动。因此,应加强对输变电工作的宣传力度。
2. 我国输变电环评与竣工环保验收的对策与建议
2.1 法律、法规
科学地制定电磁辐射环境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及配套的技术规范。要对输变电项目电磁污染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估,合理确定我国的污染水平,经过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工频电场和磁场环境标准。在正式标准未出台以前,推荐标准应在充分了解我国输变电设备现状的情况下合理控制使用。
所有输变电项目建设必须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遇到最多的就是线路涉及居民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等问题。在遇到上述问题时,评价单位应主动与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沟通,改变设计线路或者获取敏感区相关主管机构同意路径批复。
2.2满足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
输变电项目要重视“功能区划”问题,要做到:
2.2.1明确环境保护目标
列表说明各保护目标对应于输电线路或变电站方位、距离,保护目标所属行政区域、涉及居民住宅户数及其面积等;邻近的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林场、文物保护区应标注距离和方位;明确各保护目标的评价因子,其超过评价标准限值时提出环保措施,其费用列入环保投资。
2.2.2预测计算模式的说明,对工频电磁场强度预测。
进行输电线路预测计算,说明工频电场强度或合成电场强度限值点与线路边导线地面投影的距离。在典型架线高度及档距情况下,对输变电线路进行工频电磁场强度预测时,应考虑在电磁限值范围内结合环保目标分布,明确所需拆迁的民房范围。
2.3环评与竣工环保验收相互衔接
在输变电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实行输变电工程后评价制度,对已建成项目的环保竣工验收工作进一步严格要求,对验收阶段的运行线路与环评阶段的设计线路有调整的,需要补充相应的环评手续,以避免出现随意变更线路的情况。对部分环境敏感或社会敏感项目实行输变电后评价制度,透视我国输变电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输变电环境管理工作,并为环境评价、环境评估及环境纠纷的处理积累经验。
2.4加强电力环境的研究与宣传工作
输变电线路产生的电磁场属于工频电磁场,电磁环境属于非离子辐射,其能量不足以导致其他分子发生电离,因此不能等同于现行的“电磁辐射”说法。建议与国际接轨,将输变电的电磁场称为“输变电电磁环境”,以降低对公众的负面影响。建议电网公司及环保部联合加强对输变电的宣传力度,改变国内电磁场公共健康信息严重失衡的状况。同时,还应加强对发达国家的输变电调研工作,了解发达国家输变电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并作为宣传内容之一。
2.5提高公众参与度
公众意见调查可采取召开座谈会、公示、入户访问及发放问卷等多种形式,被采访的人员应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受工程影响者,需要时可采访有关单位,将意见归纳分类进行分析。其别重要的是必须对反对意见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4.结语
输变电工程作为线性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议可以参照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已基本确定具体线路路径初设阶段进行环评。或者,参照辐射源工程,环评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即在可研阶段进行初步环评,侧重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在初设阶段进行进一步环评,重点明确拆迁数量和补偿手段;在验收阶段则着重检查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朱重德.上海市变电站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研究[J].环境影响评价动态, 2006,(7): 1-10.
篇5
和平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核心理念,坚持“应用导向、机制创新”的基本思路,本着“领导重视、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注重服务”的工作原则,着力打造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支撑平台,建构区域教育信息化云服务体系,实现以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改革发展为核心,推动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过程融合,加速实现和平区教育“一二三四五”信息化发展目标,促进全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不断推进和平区教育现代化进程。借2014年区域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和平区教育局局长张素华、和平区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李连群。
胖中心、瘦学校,一张网支撑三级应用
和平区教育城域网依据“胖中心、瘦学校”的理念,按照“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统一建设、集约管理、统一运维、资源共享”的原则,运用云计算和虚拟技术建设了天津市首个区县级教育云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占地近200平米,包括安防、新风、网络安全、服务器集群、云存储、运维管理等系统,为学校提供出口带宽、虚拟服务器、主机托管、云存储、应用系统等服务。据张局长介绍,这种建网模式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效益化、优质化,改变了以往每个学校分别建设数据中心的状况,从土地资源、硬件投资、运行维护多方面大大减少了投资,打破了学校界限,从硬件资源上缩小了区域间学校的差距,有利于均衡发展。
基于和平区教育云数据中心统一部署的区域教育管理平台有协同办公、私有云网盘、教师职称评定、师生心理健康分析、学生成绩分析、固定资产管理、平安校园、考务监考、综合素质评价、中小学学籍等20余个子系统,逐步实现区、校两级重点管理领域信息系统的全覆盖,实现两级信息的融通与互动。该平台向学生、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逐步实现网上办事。同时,区域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的汇聚和整合,推动了和平区教育数据体系的发展与成型,提升了教育管理服务与决策的水平。
区域学习资源平台包括微资源、国家教育资源公共平台、电子图书、优课资源等十余个子系统,云数据中心支持区域化的资源和服务的有效共享,探索建立区域范围内为教师和学生有效服务的模式与方式,以支持大规模用户环境的交互和协作,缩小校级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资源平台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构建学校教学、群体学习、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等环境。学习者可通过云计算提供的环境、资源和服务,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个人终身化发展的诉求。
全区通过租用中国电信裸光纤将各个校园网组建成可管、可控、统一认证、统一出口的教育城域网,千兆互联、万兆汇聚,统一接入互联网,使用负载均衡和缓存技术合理租用出口带宽。全区中小学均已建成校园网,每间教室、办公室有线网络全覆盖,无线网络作补充,每间教室都是配有互动白板的多媒体教室,每个学校至少有一间自动录播教室,计算机充分满足师生办公教学的需求。
李连群主任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城域网这张网把全区50多所学校打造成3所学校: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我们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云服务体系将努力实现‘一二三四五’的发展目标:一张网,建设可管、可控统一出口的教育城域网;两个平台,搭建区域教育管理平台和学习资源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建立区域学生、教师、学校基础信息数据库;四类服务,提供面向教育管理者的行政管理服务、面向教师的教学服务、面向学生的学习服务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五类资源,建设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社区的优质数字资源,促进全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
决策、执行、应用,信息化成事在人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张素华局长反复强调,和平区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要诀是:领导层重视,执行层专业,应用层积极响应。
2007年和平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独立法人单位,负责全系统教育信息化的规划、研究、管理、培训等工作。还成立了和平区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在区、局、校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了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了信息化责任部门,完善了技术支持机构,推进了相关机构的分工与整合,全面加强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了职责,理顺了关系。
为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洗脑”,要求信息化培训内容占定期培训课时量的1/4,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目标管理及督导评估考核工作之中,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
为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他们明确了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岗位职责,制定了相应的评聘办法,持续开展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组建了和平区网络技术支持联盟。通过几年的引进与培养,目前,系统信息化管理中心已拥有一支专业运维团队,成员全部是研究生学历,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几年来,这支团队在运维的基础上还自主研发了学生成绩分析、招生录取、教师业务水平考核等近二十个系统,并获得国家版权局的著作认证。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和平区也加大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考核和学习培训力度。将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率纳入学校教育信息化考核范围,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第五周期继续教育的区本课程,以教学应用效果为成绩考核依据,并根据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开展滚动培训。和平区是教育部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资源综合实验区,十九中学是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之一,“无处不在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是天津市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示范项目,“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研究”等课题是天津市教育系统重点信息化科研课题。2012年全国第五届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大赛中,和平区有20多节课分获一、二、三等奖。通过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赛促学、以学促用的办法也在促进信息化的深层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慧教育引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和平区教育云平台紧密连接着教育活动中的全部要素,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及教学效率,优化信息、数据、教学内容、课件、服务的获取及流程。谈到信息化在推动教育教学变革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张局长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中心小学的王晓卉老师坚持十五年不留家庭作业,学生还能保持良好的成绩,这并不是一个神话,而是借助于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最大限度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每一分钟,让学生充分参与进课堂教学,将课堂还原给学生,用新技术有趣、强大的吸引力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学习内容。新华南路小学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减轻了书包的重量,提高了书包的容量,教师将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进一步的融合,体现了“小本儿,大容量”的高质轻负的教学理念。新星小学推出了“减负云平台”这一创新举措,使用网络助推学习,迎合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的学习资源、时间、空间更加多元,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在教学数字化建设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中华职专引进了先进的模拟导游平台为导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虚拟的实习场所,足不出户可以畅游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岳阳道小学的自动录播教室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常态教学全自动录制和网络直播,完美的影音会利用资源平台,通过网络传送到校园内每一台计算机,并且支持教师一边听课,一边语音或文字的交流讨论,连同课程一同打包上传到主讲教师空间,以供教师互相交流和自我研修。2007年起,万全小学全部班级建立了班级博客,探索出了新形势下的德育新路。哈密道小学、第十三幼儿园等纷纷开通了官方微信账号,与学生家长成为微信好友,家长可以通过微信与学校进行文字、语音、图片等多种形式的沟通,拉近学校与家长的距离,使学校的管理更加人性化。
篇6
1.1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我校于2009年对学士学位授予条例做了部分修改,对学生在校期间平均学分绩点的要求由原来的1.5提高到1.8,在2013届毕业生中有2人因此而无法取得学位。我们把这2个例子作为案例,提醒在校的学生,学分制教学制度对学习成绩的要求不是只拿60分就可以,还有学分绩点这个质量的要求,学习才是大学生活的根本。在2011-2013届毕业生中,共有5个学生因为考试作弊无法取得学位,根据这些数据,我们给所有的学生敲响警钟,让他们对所有的考试都必须严肃对待。考试前,我们会在各班强调考风考纪, 把之前因为作弊无法取得学位的例子作为警示;在各门课程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宣读考场纪律,加强各考场的监考巡考工作,尽可能做到防微杜渐。
1.2每年学生的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等数据可以给在校的教师、管理者、辅导员反馈很多的信息。教与学是否能达到培养方案的目的、要求,是否能因材施教,管理是否能做到规范、科学、高效,学生的学风如何,考风怎样,辅导员能否有效利用毕业生毕业时的信息激励学生等等。学生的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等数据看上去只是几个数字,但是这些数字的背后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我们在每年的教职工大会上都会公布这些数字,以此引起各位教师、辅导员对自己工作的思考,引导大家齐心协力,努力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2学分绩点制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 学业成绩 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11-04
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对于高校检查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管理以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教育部下一轮本科教学评估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关注,已成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热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是反映学生专业发展成果与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高校甄选学生、评定奖学金、授予学位等活动的重要依据,是高等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学业成绩评价是否科学、严谨,关乎高校教学与管理的权威性与公正性。然而,对比学业成绩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质量信息和实际利害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所做的探讨与分析并不多见。这固然与高校有关部门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平台不一、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缺乏相应的规范与标准所造成的“信息孤岛”有关,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活动对于如何从学业成绩的数据资源人手,考察学生的学术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缺乏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准备。
有鉴于此,本文在把握相关研究与实践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校学业成绩评价的现实与问题,在观测点选择、数据分析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方案,以期对我国当前高校的教育质量管理相关研究与实践有所助益。
一、高校学生成绩的评价应用与适切性探讨:国外的经验
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依赖国家统一进行的标准化考试和高校校内考试系统。以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例,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标准化学业考试成绩、就学期间常规学习的成绩表现――平均学分绩点等往往作为典型指标为研究者所采用。根据研究与实践的需要,研究者与管理部门可以计算学生的所有课程平均学分绩点、必修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或核心课程平均绩点等,以便更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
学习成绩相对于其他的学业表现反馈有便于量化、反馈及时、客观可靠、可比性强等优点,其局限之处则在于考试成绩对短期记忆是很好的衡量工具,对长期的学习效果评价效果则未必理想。而就平均学分绩点这一指标而言,由于计入了学生多样化的课程成绩,平均学分绩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反映;局限之处也正在于平均学分绩点往往以学生的科目期末成绩为基础,反映的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整体情况,但不能反映学生在特定学习任务中的表现。而且,成绩实际上是教师在特定环境下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具体的评价结果受教师的个人背景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院校、学科结构)的影响。而具体到每一项课程考试成绩,影响因素则不仅有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考题的取样、命题的方法和难度等,还有考试的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临场发挥等诸多方面。
此外,当前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的确也面临一些公信力质疑,主要体现为研究者对“分数膨胀”、“分数压缩”和“成绩不对等”等问题的关注。分数膨胀即学习成绩的“水分”,有隐性和显性之分。隐性的分数膨胀指的是教师背景相似、背景和学业表现具有可比性的两组学生,后期的学生比早期的学生得到的成绩普遍较高的现象;显性的分数膨胀则是由于教师特点、院校政策等原因造成的。分数压缩是指分数在体现学生表现上的区分功能下降。当分数膨胀问题出现时,由于分数过于集中,不能很好地区分学生的表现。成绩不对等指的是不同学科、课程的打分标准存在实质性差异所带来的分数可比性问题。
国外的实证研究中,分数不对等的确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为此,研究者们需要借助计算标准分成绩等方法使成绩相对可比。高等教育的实际工作者们更关注的是分数膨胀和压缩所带来的学业成就评价权威性与公正性问题。美国的实证研究证实,院校层面的GPA的确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分数膨胀的问题尚不严重。其中,显性的分数膨胀并不普遍,隐性的分数膨胀则相对得到了较多实证研究的确认。其原因在于,学生选课是推高学生个人和院校GPA的机制。虽然分数上升和分数膨胀会导致分数的区分度下降,但国外的文献回顾表明,实证研究尚未发现分数压缩的现象。当然,如果分数持续上升,分数压缩可能就不可避免了。
二、我国高校学生成绩评价的实践与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也依赖标准化考试和高校校内考试系统。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的大规模标准化考试是大学英语考试。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标准化英语水平综合测试,大学英语考试成绩的分数具有客观、权威等优点,其局限在于考试的内容只是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且基本形式为多项选择题,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考查相对不足。对学生大学英语考试成绩的考查,可以采取考试等级、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是否通过、是否首次参加考试即通过等观测指标。
受标准化考试的实施条件限制,校内纸笔考试、课程论文、课堂学习评价、专业实践(包括综合实践、实验、实习和实训)构成了学生学习评价的主要环节。校内考试是评价的核心,具有简单易行、省时经济、适应性强等特点,缺点则在于由于高校中许多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纲要,更没有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教师命题主观性很强,可能谈不上考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每一种学习评价的指标都有其利弊优长。作为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量化指标,国外的研究与实际工作者对学习成绩指标的精确性与适切性进行了不断的推敲、验证。对比国外的经验,我国对于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和考试成绩评定偏颇之处的批评不绝于耳;与此同时,考试成绩作为高校甄选优秀学生、评定奖学金、授予学位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由于评价制度与技术都欠缺规范,其权威性和公正性都受到质疑。另外,由于不明晰指标的结构与功能,考试成绩本身也被寄予了过于理想化的预期。考试成绩是学习评价的“硬数据”,但它无法体现教育产出的其他重要表现形式,如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等等。严格地讲,这也不是考试成绩作为学业成就评价指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理论的积累、技术的普及以及大规模调查数据和实证研究的支持与验证,因而尚待时日。然而,基于已有的理论与实践积累,针对我们目前在学习成绩评定中的现实问题,尽量科学、严谨地量化分析学习成绩,是颇为自然的现实选择。因此,笔者将就我国高校学生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与分析提出一些方法上的探讨,以期对评价的规范化有所助益。
三、高校学生平均学分绩点分析与计算方法探讨
1 计分制度与分数计算
按照国外的高等教育传统,课程成绩评定较多采用五级制评分或多级制评分制度,并以相对应的数值计分,这种数值就称为绩点。学生的课程平均成绩也就相应按点计算,其他教学管理也都以此为基础。计算平均学分绩点一般是将学生某一教学阶段的每门课程的成绩乘以学分,加起来以后除以总的学分得出平均分。我国高校主要采取百分制的课程计分方式。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推行学分制以来,高校基本上都采用绩点制作为其配套措施,于是产生了课程考核成绩与绩点的转换问题。不少研究者围绕如何将百分制成绩、五级制成绩和二级制成绩转化成相应绩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教学管理实践中多将百分制成绩硬性转换为绩点制,采用的绩点换算方法不一,有段――点型、点――点型、连续型。由于早期五点制绩点数之间跨度过大,不易区分学生成绩的差别,部分学校将学生成绩由5个分数段增加到8个或更多,并增加相应的绩点等级。也有研究者认为,学分制客观上并不需要进行成绩与绩点的转换,而且成绩与绩点转换虽然逐步得到细化,但绩点制的精确度和区分度始终不如百分制,因此这种转化总会产生误差,所以以百分制直接计算平均学分绩点是最合理的。这种做法的局限在于在国际交流中可能会造成一些沟通的障碍。我们在进行校内教学管理或者科研用途的成绩分析时,可以不必顾虑这一局限。
除百分制之外,国内高校往往还同时存在特殊计分制度――二级制、四级制的情况。处理采用特殊计分制度的课程成绩,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案。方案一是对特殊计分成绩按一定换算方法进行百分制换算。如某高校的学籍管理规定中的《考核与成绩记载》规定,百分制与四级制的换算标准是:85~100分为优秀(A);70~84分为良好(B);60~69分为及格(C);未达60分为不及格(F)。而该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将四级制成绩按上述标准换算成百分制,按每一个四级制计分标准中所对应的最高百分制分数计入。两级制成绩则不计入加权平均成绩。
将特殊计分转化成百分制的做法并不符合统计科学。百分制计分对分数的测度比四级制和二级制更精确、高级。测度精确程度不同的数据无法直接合并计算。由于高精度的数据拥有低精度数据的全部特性,我们可以将数据做精度由高到低的转换,如将百分制计分转化为五分制,但反之却不行。另外,如果为了迁就特殊计分而将百分制成绩转化为四级、二级制计分,虽然可行但将极大地损失数据的精确性。
另一方案是在不同分制的科目性质可以区分的情况下(如所考查知识类型、考试的组织形式、命题的方法等),将不同分制性质的成绩区别对待,不但能满足成绩统计的精确性要求,而且排除了分数差异的课程体制等因数。实际上,高校课程中采取特殊计分方法的课程往往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模式、教学要求、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也与一般的课堂教学科目有很大不同。因此某些学校在学籍管理中明确规定社会实践不计入平均学分,或公共选修课不记入学籍。
平均学分绩点计算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原始的学习成绩具有不等值、无横向可比性和不能反应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等缺点,于是有研究者提出了以标准分型绩点消除上述缺点的设计。成绩标准化处理过程如下:
其中,Xi(S)表示某学生第i门课程的考核成绩,Xi表示第i门课程的学分,δi为第i门程对应教学群体中全体学生的该课程考核成绩标准差,n表示选修i课程学生数。为了照顾计分习惯,还可将标准分数还原成百分制分数或者绩点。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分数可以把不同教学群体间取得分数的差异在算法中得到体现,使教学群体间的学生成绩比较成为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分绩点的具体计算方法假设成绩服从正态分布,而现实中的课程成绩分布几乎不可能满足这样的理论要求。我们可以通过SPSS、Excel和Stata等统计软件绘制直方图或者密度曲线获得学生成绩的分布状态。如果学生成绩的分布与正态分布相差不大,则可基本忽略由此引起的误差。如果实际成绩分布偏离正态分布程度较大,在进行成绩标准化处理之前应先将其正态化。数据正态化的方法,要视学生成绩的原始分布状态而定(笔者根据若干种偏态可能列出了处理非正态成绩的方法,如表1所示)。此外,考虑到不同课程的难易程度和重要性不同,还有研究者提出引入难度及重要性修正系数对成绩加以区分。这种方法在原理和技术层面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界定不同课程的难度和重要性,因此实践层面的可行性并不高。
2 课程范围
选择哪些科目的成绩进入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实践操作中也有不同的做法。比如美国高中阶段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有些学校将全部课程都计入,有些学校则将非学术课程,如健康教育、体育、表演等排除在GPA的计算之外,只考虑“学术核心”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这种计算方式得到的学分绩点称作核心平均学分绩点。核心平均学分绩点主要包括五个领域的学术表现:数学、英语和语言艺术、社会科学、科学和外语。高选择性的大学在招生过程中,也会将GPA当中的“软信息”剥离,只考虑学生的核心学术能力。我国也有高校在学籍管理中明确规定军训、健康教育、体育课、任选课等教学环节的成绩不计入平均学分绩点。因此,笔者建议在计算GPA时只考察学生的智育课程成绩,而将体育、德育课程另作评价。此外,由于艺术、表演等艺术类专业高校学生在入学标准、课业学习方面均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学生有本质的区别,对他们的在校学业表现分析也应有所区别。
篇8
换手率水平呈现较大分化
本文以主要投资于股票的开放式基金作为分析对象,不考虑指数基金,仅以主动管理型的基金作为样本进行统计。
附表1对样本基金历年的平均换手率水平进行统计分析,从历年的变化趋势看,整体换手率水平伴随A股市场的起伏经历了较大的波动。2004年、2005年的换手率水平较低,分别为176.15%和161.25%;2006年随着牛市的到来,换手率迅速上升至354.10%的高点;2007年整体是单边大牛市的背景下,换手率下降到230.05%;而市场单边大幅下跌的2D08年,换手率迅速降至156.34%的低点;在市场大幅反弹且经历大幅震荡的2009年,换手率上升到316.70%。
规模与换手率呈反比
影响基金换手率水平有许多因素,最主要的是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或偏向长期持股,或倾向频繁换仓。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基金规模,如大规模基金使得基金经理客观上难以频繁调整组合,而更倾向于稳定持有,换手率水平较低。小规模基金客观上有利于基金经理频繁调整组合换股票,尤其在系统性风险高、波动大的中国A股市场,换手率水平一般都比较高。
附表2分析了基金的资产规模与换手率的关系,规模越大平均换手率水平越低,反之亦然。以2009年为例,净资产规模小于或等于10亿元的基金群体,平均换手率高达561.06%j 10亿~50亿元的基金,平均换手率为346.73%;50亿~100亿元的基金,平均换手率为230.29%;100亿~200亿元的基金,平均换手率为175.39%;大于200亿元的基金,平均换手率为159.66%。
值得关注的是,期间申购赎回的资金进出带来的资产规模大幅变化,也会对换手率水平造成影响。例如,2006年换手率最低为26.68%,该基金是兴业趋势,由于当年大比例分红持续营销后引发大量资金流入申购,使得基金规模迅速扩大,超过200亿元,而2006年底仅13.41亿元,资产规模的扩大使得基金经理更多建仓买入股票,客观上大幅降低换手率。业绩分化:换手率高低各不同
以主动管理型和激进配置型基金为样本,分别选出2007、2008、2009年的换手率均在样本基金中处于前后1/4的基金,来观察其换手率高低对业绩的影响。
低换手率业绩呈现明显分化
兴业趋势、国富弹性市值和银华价值优选业绩出色,3年的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MRAR明显高于其他基金,晨星评级均为5星,富国天益价值、中银持续增长、广发聚丰和鹏华价值优势业绩良好,3年的晨星评级均为4星;而长城安心回报、光大保德信量化、景顺长城新兴成长和长信金利趋势业绩落后,3年的晨星风险调整后收益MRAR较低,长城安心回报相比同类基金评级为1星,其余3只基金评级均为2星,见附表3。
高换手率业绩普遍中庸
篇9
今年前两个月的基金业绩将让投资者失望。银河证券统计数据显示,近400只股票方向的开放式基金中,仅有28只取得了正收益。
业绩全线回落
嘉实主题、大摩领先优势、华夏策略这3只基金分别以8.54%、5.36%和4.21%的净值增长率,位居今年以来开放式基金业绩前列。
与去年年底的业绩排名相比,今年前两个月的排名已然“物是人非”。去年年底,华夏大盘精选混合、银华价值优选股票、新华优选成长股票基金排名前三。
截至2月底,沪深两市大盘今年以来的累计跌幅为6.87%和9.22%,其中,1月份下跌8.78%和11.41%,2月份则小幅上涨2.1%和2.47%。
基金业绩也随之全线回落。银河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26日,今年以来各类股票方向基金的平均业绩全部下跌。其中,标准股票型基金平均下跌了4.65%,标准指数型基金净值平均下跌了7.52%,混合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95%)平均下跌了4.12%,混合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80%)平均下跌了3.96%,混合灵活配置型基金(股票上限95%)平均下跌了3.77%,混合灵活配置型基金(股票上限80%)平均下跌了3.53%,股债平衡型基金平均下跌了4.02%。
胜负皆有缘由
在标准股票型基金中,大摩领先优势基金获得了5.36%的净值增长率,排名在166只基金的首位。另外还有6只基金也取得了正收益,景顺长城内需和景顺长城内需2号排名第2、第3,增幅超过3%。
业绩最差的宝盈泛沿海增长基金,两个月负增长12.64%,业绩与第一名相差18个百分点。金元比联价值、东方核心动力的负增长在10%左右。
仓位和行业配置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从去年四季报可以看到,大摩领先优势为去年9月22日成立的一只迷你型基金,规模为5.84亿份。成立时上证综指为2900点附近,随后指数一路下跌到了2754点,该基金正好利用市场的下跌建仓,在建仓期内坚持了逢低买入的思路,去年底股票仓位在87%。该基金的选股眼光也较为独到,重仓股亨通光电、诺普信等今年都有可观的涨幅。
景顺长城增长和景顺长城增长2号则重仓了医药、机械设备、批发零售等行业个股,股票仓位也都在80%左右。可以说行业配置是其业绩不错的原因之一。
而宝盈泛沿海增长股票型基金去年四季度末的股票仓位高达94%,接近契约规定的-95%持股仓位的上限。10大重仓股为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人寿、海通证券、中信证券、鞍钢股份、宝钢股份、中国石油、长江证券和中国太保。这些股票今年以来一直没有起色,如果持有至今,负增长也就不足为怪了。
宝盈公司旗下的另一只混合灵活配置基金――宝盈核心优势却在排名中位居前列,今年前两个月取得-0.21%的业绩。该基金在去年四季度末的仓位为78%,在行业配置上着重配置了估值较低的权重大盘股和抗通胀的资源股。
在混合型基金中,嘉实主题精选前两个月的净值增幅达到了8.54%,是唯一一只净值涨幅超过8%的品种。如果稍微拉长点时间段看,最近几个月嘉实主题业绩表现骄人。从去年8月4日3478的高点到今年2月23日的2982点,指数下跌超过14%,而嘉实主题却逆市取得了21%的正收益,大幅跑赢大盘。
如果以业绩持续性来考察,嘉实主题的优良业绩并非县花一现。据银河证券的业绩评价报告,嘉实主题在37只混合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95%)中的过去三年业绩排名第5,过去两年排名也是第5,过去一年则排在第2名。
从嘉实主题重仓的个股如青松建化、天山股份、国电南瑞、荣信股份、冠农股份和中国卫星等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该基金已经把重点放在了新疆区域主题、智能电网、特高压、大农业主题和军工主题等,这些板块近期热点频出,显示了该主题基金的前瞻性。
嘉实主题良好的业绩表现不断吸引新的投资人关注,基金规模也逆市增长。截至2月24日,基金份额从2010年初的80.83亿份增长到97.1亿份,净申购16.27亿份,份额增长近20%。
王亚伟操盘的华夏策略混合和华夏大盘精选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净值增长率超过4%,跑赢了大盘,分别排名混合偏股型基金(股票上限95%)第2和混合灵活配置型(股票上限80%)第1,在所有开放式基金中排名第3和第4。不过,王亚伟的这两只基金一直处于封闭状态,谢绝新的投资者加入。
鹏华动力增长基金在混合基金中以9.7%的净值跌幅位居末位。公开资料显示,该基金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保持着90%左右的高仓位。去年四季报显示,基金配置金融股占比高达20%,10大重仓股中一半是金融股。金融股今年以来表现不佳,因此,基金业绩受到较大负面影响。
指基无一获利
指数基金中除了两只以中小盘股为投资对象的南方中证500和华夏中小板ETF取得正收益,其余都出现亏损。
以上证50指数为投资标的的华夏上证50ETF和易方达上证50的跌幅最大,均超过10%。以金融股为最大权重的上证50指数在今年的指数跌幅中也是最大的。
好公司基金强
从基金公司来看,嘉实、华夏、摩根士丹利华鑫、景顺长城等公司旗下基金今年以来整体表现较好,大多数基金跑赢大盘。
篇10
【关键词】持续性;马尔可夫检验;双向表检验法
基金业绩的持续性是分析基金过去表现与现在表现之间的关系,即基金业绩是否具有可预测性。通过此分析,首先可以为监管部门建立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其次将有助于投资者作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引导市场资金向具有持续性的优秀基金流动,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基金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基金业绩持续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基于詹森指数的基金业绩持续性分析
1、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我国2000年以前上市的且有数据可以收集分析的开放式基金作为样本来源,满足要求的共16只基金,分别是:华夏成长,国泰金鹰增长,华安创新,华安180,博时价值增长,嘉实成长收益,长盛成长收益,大成价值成长,融通新蓝筹,南方稳健成长,宝盈鸿利收益,富国动态平衡,易方达平稳增长,银华优势企业,南方宝元债券型,鹏华行业成长。评价期为2005年6月3日――2005年12月31日,原始数据采用的是周收益率数据,共30周。本文所采用的詹森指数是基于基金的周收益率数据统计得到的,詹森指数来源于文献[1],数据如表1。
2、分析检验
以下用詹森指数来衡量基金业绩,运用马尔可夫检验的思想和绩效二分法的思想来检验基金业绩的短期持续性。
(1)马尔可夫检验
由于詹森指数大于0表示基金业绩优于市场中具有相同系统风险的投资的平均业绩,詹森指数小于0表示基金业绩低于市场中具有相同系统风险的投资的平均业绩。如果把詹森指数大于0的基金看作本期的“高手”,把詹森指数小于0的基金看作本期的“生手”,同时把样本期以2005年9月9日为分界点分成前后两部分。
由上表可看出:前期为“高手”后期仍为“高手”的基金占到了13/16(即“高手”转化为“高手”的转移概率为13/16),远远大于前期为高手,而后期却为生手的概率3/16(即“高手”转化为“生手”的转移概率为3/16,也就是说前期业绩高出市场平均,后期仍高出市场平均的基金数高达13/16,于是可认为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短期业绩具有持续性。
尽管如此,但从前后两期基金詹森指数的变化上看,虽然前后两期各基金詹森指数都大于0,但16只样本基金中,只有南方宝元债券型基金一只)前后两期各基金詹森指数数值差异不大,其它15只基金的詹森指数后期均有大幅度的减小,这也就是说后期业绩高出市场平均业绩很少,因此上述说基金业绩具有持续性不太合理。
(2)用绩效二分法检验分析
分别计算前后两期全部样本基金的詹森指数平均值,把当期詹森指数大于平均值的基金认为处于“赢利”状态,把当期詹森指数低于平均值的基金认为处于“亏损”状态,这样两阶段的状态变化共有4种分别是:赢利―赢利,赢利―亏损,亏损―赢利,亏损―亏损。根据表1,计算出各自的一步状态转移概率,进而得一步转移概率矩阵为: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赢利―赢利与亏损―亏损的概率和与赢利―亏损,亏损―赢利的概率和基本相当,这就是说基金业绩不具有持续性。
二、基于基金净值增长率的业绩持续性分析
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部分分析选取了2006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四季度9只开放式基金季度净值增长率数据来进行分析(分别是:嘉实增长,大成篮筹,华夏成长,国泰金鹰,华安创新,博时富裕,南方宝元,鹏华行业成长),0数据来源于“基金净值htttp://Fund.省略/netvalue”网站。
2、持续性分析检验
(1)马尔可夫检验
状态空间的划分与转移概率的计算
根据各季度净值增长率的大小,把季度间状态变化划分为”涨”和”跌”两种状态,分别计算得出各基金的状态转移矩阵如下:
从上述的计算结果分析,只有南方宝元业绩发生转移的概率均明显小于未发生转移的概率,显示出了一定的持续性,其它各基金业绩发生转移的概率均明显大于未发生转移的概率,因此可以认为基金在中短期内业绩不具有持续性。
(2)双向表检验法
把各基金在每期的净值增长率与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进行比较(业绩比较基准=中信综合指数涨跌幅×80%+中信标普国债指数涨跌幅×20%)把业绩大于基准的看成该期的“赢家”,否则是“输家”。于是各基金前后两期的状态转移方式共有四种,分别是:赢――赢,赢――输,输――赢,输――输。下面对2006年第一季度――2008年第四季度(共12个季度)的净值增长率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在连续十二个季度中所有样本基金的状态转移数目结果如表2。
从以上的统计结果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以季度为长度单位的观察期,3/11的时间基金业绩表示出了一定的持续性,即“赢――赢”的数目高于“赢――输”的数目,4/11的时间基金业绩没有表现出持续性,即“赢――输”的数目高于“赢――赢”的数目;而且从上期表现低于基准的角度看,有6/11的时间“输―赢”的数目大于“输―输”的数目。因此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基金业绩具有持续性。
三、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有关基金业绩的中短期持续性问题不能给出完美的解释。在样本基金和样本期都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检验方法得出的结论常常出现不一致,或用某种方法得出具有持续性,而通过对统计数据的直观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与人们的直观认识上又有冲突,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开放式基金运行时间短,在短期内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无法反映基金的长期运行趋势。
参考文献
[1]邓惠玲.我国开放式基金绩效持续性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73).
[2]余寿喜.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研究[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4(1).
[3]罗真.我国基金业绩的持续性研究[J].财经论坛,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