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范文
时间:2023-03-26 04:4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清照一剪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被称为婉约正宗,她所创作的诗词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而真实地抒发了词人自己的感情,所体现的艺术魅力至今不衰,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其代表作《一剪梅》为例,从用词、叙事、抒情、意象等方面探讨了这首词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李清照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结构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长河中,李清照开创了婉约词之风;她以其精湛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和凄冷悲情的两面;她以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辞淡于水而味浓如醇酒”的文学造诣构成了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以李清照的代表作《一剪梅》来解读其艺术特色。
二 《一剪梅》的创作背景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富足。她出身在有文化教养的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身上到处充溢着青春的活力与对生活的热情,那个时候的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李清照于18岁时嫁给赵明诚,丈夫赵明诚历任州郡行政长官,是金石收藏和考据家。她与丈夫志同道合、感情深笃,常一起唱和诗词、鉴赏书画、校勘金石,生活美满幸福。然而,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外出游学,由于非常不愿分别,李清照就找来一方锦帕,写了此首《一剪梅》词送给丈夫赵明诚。这首词写出了他们分别的相思之情,坦率大方,不轻佻、不妖艳、不忸怩作态,具体而真实。其中,我们可见一个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的纯真而又无计排遣的爱情,方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首《一剪梅》表现了李清照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词作的语言有很多家常语,没有那么多深奥难懂的词语,词人以白描的创作手法、极富韵律美的艺术风格使这首词在当时的诗词歌赋中独具魅力。
三 《一剪梅》的艺术特色
1 感情特色
(1)清新、自然
此词首句起得自然,有如行云流水,由红荷香残、玉簟清凉,稍作铺垫,迅速呼出女主人公“独上兰舟”的行态形象,文笔轻灵、飘逸。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了不惊动别人,作者李清照采用了“轻解罗裳”的做法,而正因为是“轻解”的巧妙做法,才得以独上兰舟。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沉溺在情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溪流,清新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韵味深长;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将自然之景的发展过渡得清新自然、层次井然,且字声与情感相协、声情并茂。词人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抒写自己的审美理想,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读来毫无雕琢之感,生动自然、浑然天成。
(2)含蓄、隽永
在男性文学世界里,李清照一枝独放,并且成为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她含蓄、隽永的风格让无数读者为之痴迷。在她的作品《一剪梅》中,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勾画出月下西楼凝望的动人倩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见出两心相知。“才下”与“却上”、“眉头”与“心头”,勾连起伏,会心传神,表达出女词人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消除的离愁。词作以浅近之语含蓄地写出了深挚浓郁之情,发清新飘逸之思,清俊婉丽。李词正是通过这种自由素雅的文学语言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形象,使读者体会到真挚的人类情感和含蓄不尽的意境,更让人领略到其词清新含蓄的自然之美。李清照的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了眉头,同时也占了心头;李清照的相思与闲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难以排遣的、不能消除的绵绵的相思之愁;李清照的相思之愁是婉转而悠长的,她所表现的忧愁没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没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慨叹,更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望无边。她的相思之愁是因爱而生,是因爱而起,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的时候虽然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相思之苦,但正是这种愁苦才让读者从侧面感受到了她对丈夫最真挚的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将情绪物理化、空间化,充分地表现出李清照对她丈夫深切的相思之情。
(3)真挚、深情
李清照的词章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真挚动人的感情,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个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孩子,但在《一剪梅》中她却改变了这种天真烂漫的形象,而成了终日思念丈夫、渴望与之团聚并在等待云中寄来锦书的。整首词一开始便排出一系列浸润着浓郁的色彩的景物:日渐凋残的红藕,独自漂流的水面上的兰舟,写满雁字的、遍洒银色月光的西楼。词人满腔怀念之情,通过鸿雁传书的浪漫想象,以曲笔写衷情,把相思的情景写得委婉曲折、凄楚动人,奠定了全词真实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表达下篇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闲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造成一种极为融洽和谐的抒情气氛,展现了他们虽然身处异地却彼此牵挂的感人画面,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词作的自然天成、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在李清照之前,很多婉约词人大部分是男性,他们主要是写幽怀,而李清照却另辟蹊径,她从女性的视角来写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她的这种细腻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和文笔不仅没有让读者感到讨厌,反而获得空前成功。我们从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其词不是靠浮艳辞采来做装饰,也不是无病,而是根据词人自己的亲身感受,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充分地流露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2 叙事特色
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将铺叙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如《一剪梅》中,词的上片写的东西很多:“红藕香残玉蕈秋”是写景,展示了红荷凋败、唯余残香、竹席生凉的凄凉景色,突出了“秋”的氛围,因此作为全词的抒情基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都是人的活动。“云中谁寄锦书来”乃是人的感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似写景,其实也是“独上兰舟”之所见、所感,离不开人的视觉和感受。下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是纯粹的抒情口吻了。李清照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是词紧紧抓住内在感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她巧妙地把外在的事物融入到感情发展的流程中。李清照采取的这种铺叙方式不仅丰富了诗词中人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同时也把她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 《一剪梅》结构特
1 内敛式的结构特色
全词的结构是内收型的。第一句“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在诗篇中的写景之词是“红藕”、“香残”、“玉蕈秋”,它们有较为稳定的隐喻意义在文学作品中,这些词所表达的情感容易激起人孤独、寂寞、凄凉等感觉。李清照描写这句实际上是铺垫了后面的内容以及渲染了氛围。在“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引导下,后面“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具体意义,表达出着孤寂、愁苦的感情。接着的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出现得很忽然,但它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作者李清照内心的真实情感,它是上面的“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引发的慨叹。
2 移情入景的结构特色
在《一剪梅》这首词中,诗词里面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描写风景,但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情感,《一剪梅》的结构特色是触景生情,也是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作者通过间接地描绘一幅大雁南归、月人定的画面,来侧面描写她的心情,读者可以从凄情的画面和深邃的意境中感受到李清照无限的情意。《一剪梅》这首诗的艺术性之所在是作者通过情境表达情感,这种做法更耐人寻味。它的语词结构可以归纳为:外在的景物与内心的感受的相互结合。从本首诗词的词语而言,比如“红花”、“站立”等词语的动作性、形象性很强,而另一些词则直接表现一种情绪或心理状态,如“高兴”、“思索”等,这些表达情感的词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读者在欣赏这篇诗文的时候无法看见作者的高兴或者悲伤的表情,但可以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倘若李清照的这首诗全用这些浅显易懂的词写成,就很难含蓄而深刻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很难激发人的情感体验,也无法达到诗的效果。在《一剪梅》这首诗中,李清照把这两类词恰到好处地联起来用,没有直白地表现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是通过某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去抒情地把所要表达的情绪寄寓在客观物象身上,这样做不仅会使读者得到丰富而饱满的审美,而且还会让人有一定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这种写诗的做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李清照《一剪梅》整首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或动作均带有一定的感情倾向性,让读者在阅读欣赏的同时感受到那种凄清、孤寂的情感。《一剪梅》中的充满意象的组合又给人造成一种模糊感和不确定性,这样做不仅不会使本篇诗文有缺陷有瑕疵,反而促使读者在阅读《一剪梅》的过程中赋予了文本的未定性以确定的含义。
3 “外在情境+内在情绪”的结构特色
在认真地欣赏完李清照《一剪梅》之后,读者一般会带着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回过头重新阅读全词,再回想一遍李清照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更觉形单影只、顾影自怜,生孤寂之感,发慨叹之情。通过对李清照《一剪梅》这首词认真而又透彻的分析之后,笔者觉得可以更加准确而又直观地把握全词的结构形式,即“外在情境+内在情绪”。《一剪梅》这首词呈现出的是一种内收型的结构,它主要是由外在景物、动作收到内心的感受和体验。一般情绪忧郁、内心孤独的读者的心理体验类型是偏向于这种类型的诗词,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是消极的、被动的。他们偏于接收外来的刺激(即使是客观无意味的事物也被强加了主观偏见)而不是主动地改变环境,甚至不能调整自己去适应外在环境。《一剪梅》这首词一开始就确定了“凄清、孤寂”的模式,在这首词的后面,词人反复运用了内收型的结构模式,而结构上的重复是为了和思想相对应。在一般的诗歌中,任何语音上的明显的相似都被判断为意义上的相似或分岐,结构也不应例外。但是这种相似结构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情感空间,反而使诗的意蕴弥漫其中。总之,在欣赏李清照诗词的时候,总是在她的词中感受到她要诉说的挥之不去的如丝如缕的忧愁、点点滴滴阵阵袭上心头的清愁。李清照通过自己独特的叙事特色和抒情方式使读者在阅读她的诗歌时,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愁、凄凉、孤独等感情。这种感情就像是影子一样环绕在读者的脑海之中,于是这影子也成了词人赏玩品味的知音,但它不是积郁心胸的固有情绪,也非浮泛而生的莫名之愁。在这种表达情感的过程中,我们能从诗词的意境中真正地感受到那无比美丽而真切的愁。李清照的《一剪梅》在用词艺术上,体现出笔触细腻、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特色;在叙事艺术上,体现出直抒胸臆、平铺直叙的别具匠心的艺术特色;在抒情艺术上,体现出移情入景、真挚感人的艺术特色;在意象艺术上,体现出借景抒情、意蕴深藏的艺术特色。这正是至高无上的词艺境界,与女词人的心理性格浑然一体、相互映发,美学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 董玉芳:《清新蕴藉 情意绵绵――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10期。
[2] 张丽英:《空灵的意境 淡远的情怀――谈李清照的〈一剪梅〉》,《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第6期。
[3] 邓崇进:《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简析》,《文学教育》(下),2010年第2期。
篇2
关键词: 李清照 词 艺术技巧
王国维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每一代之文学的确立必然有一代之典范。千百年来,留下了多少名家力作为后世所传诵。优秀的文学家更是灿若群星,不可胜数。但遗憾的是,在这众多青史留名的文学家中,女作家却是寥寥无几。而北宋末期登上词坛的李清照便是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
《四库提要》说:“清照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可见李清照在词坛的重要地位。李清照在苏轼的豪放、柳永的世俗与周邦彦的格律之外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词风,创立了有名的“易安体”。在宋代词坛乃至整个中国古典文坛,李清照都当之无愧地是第一流的女作家。
李清照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作品自然多为抒情词。然而在一千多年的词坛上,抒情词已有不少篇目,可是为什么李清照的词却能够经久不衰呢?李清照的词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李清照精湛的艺术手法征服了读者,也征服了时间。
李清照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己“卓然一家”(清・李调元,《雨村词话》)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归纳起来,在艺术技巧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通过典型、丰满的艺术形象展现真挚、强烈的情感
李清照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她把这些情感真实地反映到自己的词作中,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典型,同时又具有丰满的性格特征。李词将毫不矫揉造作的情感与似曾相识的艺术形象自然、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就刻画了一个因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内心愁苦的思妇形象,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则刻画了一个生活悠闲自在,有些贪玩、有些任性的少女形象,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以及她闲适雅趣的浪漫情怀。而《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则刻画了一个独处深闺中触目伤春的愁女子形象。良辰美景无人与共,惟有独自剪弄花灯来排遣愁苦。气魄宏伟的豪放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更是通过浪漫主义手法写自己漫游太空的梦境,刻画出一个追求理想、渴望光明与自由的艺术形象。《声声慢》中刻画了一个流离失所、老来无依、晚年寡居的孀妇形象。李清照将自己内心的爱与恨、悲与怨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她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无不闪动着她的真性情。
二、在婉约的风格中展现开阔的意境
词分豪放与婉约两派。从作品风格来看,李清照词属于婉约一派。婉约词始于唐五代的“花间”和“南唐”两大艺术流派,到了宋代,柳永与周邦彦将这种词风发展并规范,李清照则将婉约词风推向。后世有评论云:“婉约以易安为宗。”(清・王士祯,《花草蒙拾》)清代沈谦还认为李词是“当行本色”。可见,作为词人,李清照将婉约发挥到了极致。同时,李词还在委婉含蓄的词风中创造出了开阔的意境。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借写景来抒发与丈夫离别后内心极度痛苦的思夫之情。从艺术上来看,全词委婉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种“不明说”词中主要有三处,而那新瘦新愁更是尽得“婉”字之妙了。另外,这首词写离愁从身边景、平常事写起,时间和空间也并不单一,而“欲说还休”又给人无限想象余地。无论是时空的广阔还是词中尚未说明的丰富内涵,都体现了这首词词境的开阔。
三、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深远的意味
李词之所以在当时就被争相传诵且流传至今,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与她同时代的王灼称其“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李词的语言非常通俗,但思想却并不浅薄,蕴含深远而又并不难懂。她善于用人们耳熟能详的语言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义,善于锤炼语言却又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行文如流水,读来明白晓畅,优美隽永。如“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菩萨蛮》),表面是在写自然景物:春天已到,可依然是风寒看花难,但实际上却是在折射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后半句词就是李清照觉得家国和自己未来的春天都难以复见而发出的感慨,语浅而意深。再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一剪梅》)都是这一类的名句,即使千百年后的今天,粗通文墨的人读起来,也毫无文字之隔。作者捕捉到了短暂的情感变化来写愁绪,让人回味无穷。
四、在精心又不显刻意的用字中展现和谐的音律美
古代的词是用来配乐演奏的,因此要与音乐完美结合,要好听。李清照掌握了语言与音律的特点,精心修辞又不显得刻意,使得创作出的作品极具音乐美。李词的音乐美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李清照善于使用叠字叠句,在李清照现存的作品中,使用叠字的就有四分之一。李清照的名篇《声声慢》篇首十四个叠字历来被人称道,十四个叠字体现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心细致入微。再如“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使用了叠字,在形象地表现出了人的忧愁的同时也赋予月亮人性化的色彩;而《添字采桑子》中“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则是叠句,渲染了思国怀乡的忧愁气氛。在叠字叠句中足见李清照使用语言的娴熟。另一方面是对仗。在词中使用对仗,显得工致,音律整齐,读来琅琅上口。如:“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南歌子》),“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摊破浣溪沙》)。
五、用多种新巧的手法来表现日常题材
李清照的词能够在众多的词家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在于她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善于推陈出新。同是写景状物抒情,李清照能够独辟蹊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写,写出新意,让人读过不忘。试举几种李清照常用的表现手法。
1.比喻。李清照善于借物喻人。如《声声慢》借黄花自比容颜憔悴;《一剪梅》用“花自飘零水自流”来喻指思愁无法排遣;《满庭芳》是借梅花来隐喻自己的身世与志向。
2.拟人。李清照还常常将物拟人,使物具有了灵性。如“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3.对比。对比往往使要表现的景或情更加突出、明显,使喜更喜、悲更悲。李清照的名篇《永遇乐》就是在强烈的今昔对比中表现了作者深沉凝重的故国之思。
4.烘托。一切景语皆情语,李清照善于用自然景物来烘托自己的心情,其中有喜,如《小重山》用生机勃勃的春景来烘托轻松愉快的心情;也有悲,如《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用暮春之景来衬自己的思夫之情。
篇3
朱光潜先生撰写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文中提到如果没有读诗兴趣,文学趣味就会低下。他还进一步阐述了缘由:“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这番论述很有见地,说明了读诗对培养文学欣赏趣味的重要作用。而指引高中生赏读古诗词,增加鉴赏兴趣,增强鉴赏能力,自然能有效培养出欣赏其他文学作品的趣味。《课标》指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可见,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意象学习非常重要。掌握了意象,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源于此,在《声声慢》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意象意识。
案例描述:(以下是截取教学过程的片段)
师:我们已经鉴赏得差不多了,这首词给你怎样的感觉,如果用本词中一个字该怎样来概括?
生1:一个字愁。课文最后讲得很明白“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样写愁的,我们还接触过李清照的其他哪些词呢?
生2:《醉花阴》。
生3:《一剪梅》《如梦令》。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李清照词中运用得较多的意象是什么呢?李清照似乎偏爱某种意象呢!
生:黄花。
师:是啊,同学们能不能吟出几句李清照的黄花诗?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其他学生(笑):“这是《声声慢》里的现成的。”
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里的。
生: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里的。
师:能把《鹧鸪天》里的都说出来,真是了不起,课外积累相当不错啊!那么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一意象有什么内涵呢?
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品格高尚,不奉迎风雅,敢于傲雪凌霜。即使是残菊,也挺立不落,依然含香露芳。
生:位居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傲立挺拔、凛然不俗,散发着品味高雅的浓郁芳香,是高洁情怀的君子象征。
生:陶渊明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生:元稹也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师(小结):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非常喜欢描写,或以自况,表达孤标傲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甘愿清贫自守的高洁情操;或以飘零,隐喻人生孤苦、内心忧愁、苦闷难以释怀的凄凉无助。代表一种精神,象征一种飘逸,一种性灵,一种人格魅力。
师:李清照为什么如此偏爱黄花呢?
生:黄花瓣长骨感,人体清瘦苗条。
生:花随秋风摇曳,人遇秋风发愁。
生:两者形神酷似。
师:这三个同学说的很有道理,是确实在思考了。那么《声声慢》和《醉花阴》中出现的黄花意象意蕴是否完全相同呢?大家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这在诗歌鉴赏中称作什么呢?
生:知人论世。
师:对。我们可以看幻灯片的展示。
《醉花阴》写于前期,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感情甚笃,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经常唱和诗词,一起搜集古玩,研究金石。清照对丈夫十分依恋,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家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落寞。她用这一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的晚年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师:现在我们可以感知李清照写词时的心境了。同样是写愁,但愁的内涵不一样,哪位同学说说两者的区别?
生:《醉花阴》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生:《声声慢》中的“愁”是家国之愁、身世之愁,失去亲人的悲哀和国家破灭后的惨痛,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个愁字表现得更凄厉沉痛。
师:说得相当不错。那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两处的黄花是不是一样呢?
生:不一样。
生:《醉花阴》一词中,词人以黄花来比人的瘦,正见出人因相思而憔悴,仿佛黄花的因风霜而凋残。因此,黄花寓意词人憔悴的容颜。
生:《声声慢》词中的凋残不堪,现在已经没有人去摘下来把玩欣赏,任随它满地狼藉。因此,此处寓意词人孤苦伶仃的晚境。
师:《醉花阴》里的有吐蕊时的那种清新、寂静。《声声慢》里的却是黄花零落时的萧瑟凄惨。所以同样的黄花有不一样的情感,如果说《醉花阴》里是闲愁,那么《声声慢》是饱经忧患的悲愁、浓愁。
师:其实这种同一意象不同内涵的特质在李清照诗词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比如《声声慢》里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和《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同样的雁,情感内涵就大相径庭。大家不妨说说这两者的区别。
生:《一剪梅》雁回人不回,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望和失落。
生:《声声慢》雁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是伤心不过了。
生:《一剪梅》里是幽怨,尚有人事可寄托相思,《声声慢》里是凄苦,人事无处寻觅了。
师(补充总结):同学们分析的比较到位。《一剪梅》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无人寄也,是相思之情。而《声声慢》中,雁声凄惨,本就容易勾起人的愁绪,成群的归雁更显出词人的形单影只来;此时的大雁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不禁让词人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并且,雁属候鸟,可随季节变化而南来北往,而词人却无法再次北归,这更勾起了她的国破之痛、怀乡之情;赵明诚生前,李清照与他经常鸿雁传情,而此时,斯人已逝,这“旧时相识”的大雁反而勾起了词人的丧夫之痛。
师:那么同样的大雁,同样的诗人,为什么它的内涵不一样呢?
生: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一剪梅》词大约写于词人新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之时,所以词中十分细腻地写出了她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师(点头赞赏进一步总结提升):看来同学们在诗词鉴赏方面已经颇有感觉了啊!其实从这黄花和大雁意象的鉴赏比较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感悟更多的关于诗词鉴赏的知识呢?1.要注意诗词中的特定意象及内涵,2.要明确意象涵义要知人论世,3.要积累一些常用意象的含义。比方说折柳--送别、离情,梅花--坚贞、高尚,―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古迹―怀旧,杜鹃―凄凉哀伤,丁香―愁思……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做有心人去有意识地积累。
案例反思:
篇4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文学特征
李清照以词著名,兼具诗经等方面创作成果,在研究和分析李清照词作品时,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她早期创作的词作品,而是更加注重其后期的悲情词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将针对李清照不同时期创作作品中蕴含的文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全面学习和理解李清照词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以及反映的社会现实情况。在基于对词人李清照人生遭遇了解和分析的情况下,分析其词中的文学特征。
一、李清照早期词中的文学特征――醉酒词、闺情词
(一)早期作品创作背景
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其父亲和母亲都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因此,使得词人李清照一生受家庭的影响,也很有作词方面的天赋。早年李清照生活比较安定,并且生活中充满欢声笑语,这也使得其创作作品中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喜悦之情,其中以醉酒词和闺情词为典型的代表。
(二)醉酒词
醉酒词主要是李清照早年幸福生活中与家人和朋友之间对饮而作,如《醉花阴》是李清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醉酒词,词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被世人广为流传的优美词作,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为了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在微醉的情况下创作了这首《醉花阴》。这是李清照对自己幸福生活的写实,虽然与丈夫短暂分别,但是能深切感受到李清照与丈夫之间的恩爱之情和幸福之感。
(三)闺情词
李清照作为闺阁中妇女,深受旧社会制度的压榨和对自己思想的束缚,因此在早期李清照创作时也有很多代表广大闺阁中的妇女心情和情感的创作作品,这些作品能引起广大闺阁中妇女的共鸣,表达了就社会体制下,妇女希望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情感。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中就表达了李清照独自呆在家中的孤寂和希望能外出看外面世界的心情,也说明传统封建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从《一剪梅》这首词中体现李清照作品也能运用比较优美和华丽的辞藻来表达心中所想所思,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李清照后期词作品中的文学特征――悲情词
(一)后期背景介绍
李清照后期创作的词作品都散发着很悲伤的感觉,这主要是由于中原沦陷后,李清照原本安定的生活被打破,并且在背井离乡的情况下,李清照的丈夫也悄然离去,面对现实生活的突变,作者内心的伤痕越来越多,心情也越来越郁闷,在这种情结下,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作品也都是以悲情词为主。
(二)后期词中蕴含的文学特征――叠词修饰法
李清照悲情词中蕴含的文学特征主要以内心独白和对生活的失望为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孤寂。后期的悲情词读者让人心疼,坚持用质朴的语言,不加任何修饰,将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在一起,这种情景结合的情境的创作手法表现了人间至情至性、大悲大痛,体现了女性抒情文学的典型特征。
其次还有《南歌子》中“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从整体结构看这首词,其主要采用的写作手法就是顶针,如“天上星河转”与“翠贴莲蓬小”对应。不仅如此,这首词还遵循着问答的形式,上片是“夜何其?”,下片对应“旧家时”,体现了李清照写作过程中注重上、下片的对偶和谐美,语言上自然而真挚,表达的思想感情极其丰富,充分展示了李清照的艺术手法和熟练和精准。李清照在晚期创作的词绝大部分都表达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还要她对自己人生中的不幸遭遇的抒发,作为一名动荡时期生存下来的女子,她内心充满孤寂和惆怅,这些复杂的情感成为她创作的重要灵感,通过写作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结,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写实。从李清照创作的词中,我们可以深刻学习到期词中的文学特征,即注重语言上的淳朴,写作手法上的灵活,讲究上下片之间的对偶和顶针,这些是李清照词中显著的文学特征,并且也直接影响着现代化文学的创作。
结束语:综上所述,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诗词作家,她的诗词在早期坚持以醉酒词和闺情词为主,后期作词趋向开始向悲情词的方向转变。如早期的代表作有《如梦吟》,就是对自己早期生活的热情之情的表达。而后来由于社会形势的动荡,使得自己与丈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尤其是丈夫突然离世,导致李清照晚年的作品都是以悲情词为主。因此,分析李清照词中包含的文学特征必须要全面,要与李清照创作背景相结合,准确掌握词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参考文献:
[1]陈玉秀.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艺术思维――李清照的词《鹧鸪天》赏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2)
[2]王媛.如水情怀女儿心――浅析李清照两首悼亡词[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
篇5
摘要:认知语言学学者认为隐喻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点缀语言的手段。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发现,词人李清照在表达“相思之愁”这一感情时,基于心理相似性而产生了“‘愁’是自然环境”这一概念隐喻,基于物理相似性又激发了“词人是花”这一概念隐喻。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情感隐喻;李清照
1、前言
情感是一种抽象的事物,作者或说话者在表达时为了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经常把它隐喻化,如,吓破了胆等。因此,要系统地研究情感的概念组织,从隐喻视角来研究关于情感隐喻必不可少。国内已有多位学者进行了研究,如周红(2001)、文旭(2004)、谭业升(2006)、陈家旭(2007)、罗玉枝(2008)、吕英莉(2008)等。也有学者作了关于李清照词隐喻机制的研究,但目前对李清照“愁”的研究还不系统,本文在参照傅德岷和卢晋主编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选录的李清照十二首词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尝试构建李清照词中“愁”隐喻概念化的组织系统。
2、隐喻
2.1认知隐喻观。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仅局限于语言层面,认为字面语言才是真实的,首要的,比喻性语言则是派生的,次要的;隐喻不过是添加在语言上的装饰,一种“附属物”(周红,2000),认知语言学学者认为人的思维是隐喻的。隐喻不单纯是词或语言表达式的问题,而是一个概念问题,即用一个概念去思考另一个概念的问题,隐喻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单向映射。
隐喻是基于两个域之间的相似性,包括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物理相似性可以是在形状上、外表上或功能上的相似;心理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人与听话人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着某方面的相似。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相似性是认知主体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的共同特征或关系”(文旭,2004)。
2.2情感隐喻。基于身体构造和经验的相似性,人类在情感表达上共享着很多概念隐喻,如,(1)情感是物体。如,他们非常珍惜他们之间的友情。(2)情感是的液体。如,他心潮澎湃。(3)感情的主体是易碎的物体。如,她心碎了。“(4)情绪稳定是平衡。如,他心里不平衡。(5)心情的稳定是与地面的接触。如,她心神飘忽不定。(6)情感接近是身体上的接近。如,母亲去世的消息对他打击很大”(谭业升,2006)(1)“情感是物体”是最抽象的隐喻,(2)到(6)都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日常对话中这些情感隐喻俯拾皆是,人们在使用时甚至察觉不到它们是隐喻,这类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被称为常规隐喻;另外一种隐喻是新奇隐喻,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两者之间的界线并不明显,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新奇隐喻被公众接受后会逐渐转化为常规隐喻。
由于人类体验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对愁或悲伤的表达,也存在很多共同的有关愁的概念隐喻。如(7)“SADNESS IS DOWN如,这几天他情绪很低落。(8)SADNESS IS DARK如,She is in dark mood.”(罗玉枝,2008)(7)体现了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是指同一个概念系统内部参照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中心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组织起来的。方位性情感隐喻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源自人类身体对基本空间方位的体验,如,人在愁闷时会提不起精神来的生理体验。这些方位喻词常用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喜悦”为“上”,反之为“下”。
由于文化模式的差异,英汉语在一些表愁或悲伤的概念隐喻中也存在差异:“在汉语中,我们有SADNESS IS PAIN IN HEART这个概念隐喻来表示悲伤。如:他听到这不幸的消息后心如刀割。”(罗玉枝,2008)在英语中用心里的疼痛映射心情低落的现象却不多见;但由于特定的文化模式,英语中“愁闷是蓝色”却是汉语中所缺失的隐喻现象;相对于英语来说,汉语中更多的用人体的具体器官表达愁闷悲伤,如:“她的心都碎了”(罗玉枝,2008)。
3、李清照词中关于“愁”的隐喻
根据Firth对“语境”概念的分类,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内部,言语语境,即一个结构各个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和一个系统内单位之间的聚合关系;另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外部,情景语境。在诗词中,词人将自身独特的感觉和意义相融合,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构建一个语境,即理解诗词中隐喻的言语语境。李清照的生平也为我们分析理解其词中的“愁”提供了情景语境。对“愁”的表达,既有上文提到中的常规隐喻,又有基于中华文化模式和表达需求而产生的新奇隐喻。
4、李清照关于相思之愁的概念隐喻
4.1自然环境映射“愁”――基于心理相似。基于心理相似,李清照借用对环境的感受的描述,从始源域映射目标域,用可感知的自然环境作更抽象的“愁”的语言外衣。如始源域:自然环境(温度低季末;花落黑暗;萧条风雨;水)映射李清照词中的目标域:相思之愁(心冷,凄凉;青春流逝;孤独)。词人不着一个“愁”字,却将“愁”的情感氛围营造出来。由于中国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常寓情于景,也易于读者理解,可以归入常规隐喻的范畴。本文从傅德岷和卢晋主编的《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中摘录了李清照婚后表达相思之愁的词句,下面摘抄的句子具体呈现了“相思之愁是自然环境”这一概念隐喻:“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香冷金猊”(《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红藕香残绿簟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剪梅・红藕香残绿簟秋》);“萧条庭院”“被冷香消新梦觉”“又斜风细雨”“楼上几日春寒”(《念奴娇・萧条庭院》);“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点绛唇・寂寞深闺》)。词人借助夜的凉、炉的冷、花的谢、水的逝、春的亡等使人产生凄凉之感,既提供了凄楚的氛围,又基于相似的心理感受,用环境映射自己“愁”的情感。
4.2用“花”映射“词人”―基于物理相似。基于“感情的主体是易碎的物体”这一常规隐喻,词人李清照借用花的状态写人的境况,从而隐喻“愁”的情感。花在李照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傅德岷和卢晋主编的《唐诗宋词鉴赏》中,所收的十二首李清照的词中有九首词中写到了花。由于花和人有物理相似性:词人从始源域花(发芽、成长、绽放、凋谢、纤瘦、枯死):映射到目标域词人(出生、成长、青年、衰老、消瘦、死亡),如:“几点催花雨”(《点绛唇・寂寞深闺》);“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红藕香残绿簟秋”(《一剪梅・红藕香残绿簟秋》)。
从第一句和第三句可以看出,词人在借用凋落的花来表达相思之愁的词时,借写的瘦弱外形喻指词人自己因思念丈夫而日渐消瘦。在中华文化中,花是作者们常用到的意向,一些花类也被赋予了独特的品质,如梅花有坚贞不屈的品质,这种人赋予给它们的特征反过来又可以指人的特征,这叫做“深源认知机制,即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在中华文化模式中既有清高的品质,又有孤独无助的特点,但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
结束语
认知语言学学者认为隐喻的产生是建立在心理相似性和物理相似性的基础之上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以认知隐喻观为理论支撑研究李清照“愁”的隐喻,我们发现词人李清照在表达“相思之愁”这一感情时基于心理相似产生了“‘愁’是自然环境”这一概念隐喻,基于物理相似性激发了“词人是花”这一概念隐喻。(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参考文献:
[1] 陈家旭.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
[2] 傅德岷,卢晋主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6.
[3] 罗玉枝.文化模式与英汉情感隐喻差异[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
[4] 谭业升,沈少剑.英汉情感隐喻系统与对比研究[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6.
篇6
你有没有目睹她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你有没有嗅到她翩翩而行小舟上的残花的尘香?
——题记
远远地,尘雾中现出女子的身影,袅袅娜娜,“柳眼梅腮”,“绿肥红瘦”,飘然而至。
她叫李清照。
隔着千年的门槛,我读她。凄婉沉挚,清新自然的文字,像黑暗里开出的花,丢至地板,掷地有声。你心灵深处紧闭的那扇门打开了,你脑海深处那根最柔软的神经敲响了,你沉溺于她凄婉却不失豪放的洞中。
清照唱起《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少女娇羞,荷塘暮色,一切都是那么委婉。不识愁感的丫环,怎能揣测小姐在昨夜风急雨狂之时痛饮沉醉的心思?若她能略知一二,便会伴着小姐多愁善感了。
清照唱起《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早年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相恋时写下的。毕竟是早年,毕竟是含着希冀的闲愁,却是如此淡然。可谁能有清照这般体会呢?恐怕,她是中国漫长历史中的第一人了吧。这足以可见她才华之横溢,情感之细腻。
清照唱起《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夫分别后,她的相思之愁淡淡地萦绕在清照身边,使她懒懒散散地不想动,正像她说的“有暗香盈袖”,致使她在珠帘风卷中惊呼“怎能不令我黯然消魂?”这种愁,风过即散,但清照却不然,她把它处理得虚幻飘渺,彼之年华,似水流逝。
清照唱起《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国破家亡之时,她唱出了有如苏轼、辛弃疾般豪放的诗句。她虽为女子,但丝毫不比苏轼、辛弃疾逊色,她也有豪迈的一面。
篇7
虞美人:垓下虞姬的凄美传奇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南唐后主李煜的名作《虞美人・春花秋何时了》缠绵悱恻,百转千回,撞击着无数读者的心弦。
《虞美人》的词牌源自项羽的宠姬虞美人。《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记载,说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围困时,虞美人正好随侍在侧。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相传后来虞姬在楚帐中自刎。在唐代,“虞美人”成为了教坊曲目,之后成为词牌名。
菩萨蛮:女蛮国使者的异域风情
《菩萨蛮》是常用的词牌之一,著名作品有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等。
“菩萨蛮”何以得名呢?原来,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被称为“菩萨蛮队”,当时的宫廷教坊就因此制成了《菩萨蛮曲》,后来《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
念奴娇:歌妓念奴的娇柔一曲
念奴,是唐代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歌艺非凡。相传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们就吵闹喧哗起来,连音乐都演奏不下去。唐玄宗就让高力士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这才能安静下来,念奴的歌艺可见一斑。传说唐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唐代诗人元稹曾在《连昌宫词》中描绘了念奴高歌一曲的场景:“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爽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后来,“念奴娇”就成为著名的词牌,代表作品就是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为苏轼的这首词深入人心,所以这个词牌又名《大江东去》。
其他:一剪梅、蝶恋花、如梦令等
《一剪梅》源自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词句:“一剪梅花万样娇”,取词的前三字作为调名,著名作品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所以又名《玉簟秋》。《蝶恋花》源自南朝梁代简文帝的乐府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一般抒写缠绵悱恻的情绪,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如梦令》源自乐府,后唐庄宗的词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的句子,乐府就以“如梦”二字为该曲命名。
欣赏:词牌名嵌入对联
电视剧《联林珍奇》中,主人公凌大秀曾在新婚之夜对出了一个由很多词牌名构成的对联,别有意趣。
上联: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篇8
关键词:李清照 婉约之风 形成
一.良好的出身――幸福的少女时期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亲李格非,是北宋“后四学士”之一,学士渊博,家中藏书丰富。其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知书达理、善文通音律。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来自于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便工于诗词,这为其后期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未完全被封建社会所束缚、相对自由的少女时期,被记录在李清照早期清新空灵的创作中。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正是16岁的少女时期,清纯可爱的李清照用她还未被忧愁侵染的双眼,感受着大自然的绝妙景色,即使惜春也不伤春,此时的创作洋溢着青春与美好。
二.跌宕的人生――国难家愁带来的婉约词风
1.婚后的甜美与忧愁
从安逸美好和无忧无虑的少女时期、甜美幸福和琴棋书画的新婚时期过渡到丈夫外出后的离愁以及丈夫纳妾对李清照婚姻带来的打击,从“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到“惜别伤离方寸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词风从轻快甜美,到委婉曲折、缠绵惆怅。这个时期,典型的代表作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丈夫赵明诚远赴外地,李清照的词句也不再轻快,充满着离别的愁思。
2.丧夫之痛、亡国之恨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家中房屋以及屋内所存古玩书画全被焚毁。1129年,在李清照45岁时,丈夫赵明诚病死。此时,国家破灭、家中败落再加上失去丈夫,接踵不断的痛苦和磨难折磨着孤苦飘零的李清照,国家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使这个曾经幸福无比的女人承受着难以负荷的悲切。从诗情画意到颠沛流离,从家族盛世到孤苦破败,安定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美满的婚姻随着国家的破败而破碎,无依无靠无权无贵的她只能用创作来表达自己无限的愁思。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七组叠词,动态的展现出此时精神恍惚的李清照凄苦难耐,本是借酒消愁,听到深秋的寂寞中传来大雁的哀鸣,想到曾与亡夫赵明诚一起设想用大雁传书,如今大雁还在,而赵明诚却不在了,黄昏点点滴滴的细雨更加重了此时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思念之情。
53岁时,李清照写下了沉重的《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优美的语言抒写着内心的悲痛,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对生活磨难的叹息。在封建社会中,这个曾经生活在书香门第、享受安逸生活的女人在她短短的一生中又要经历丧失亲人、家族、国家的磨难,甚至在经历这些磨难的同时,还承受着被诬陷、入牢狱的多重痛苦,这样的境遇,不得不让李清照的创作中充满着愁绪与叹息。那温婉的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含蓄而真切的叹息了李清照的一生。
三.结语
良好的家庭背景,随着国家衰败而跌宕的一生,让这个才华横溢、精通音律而又善作书画的女人终其一生都沉浸在悲苦之情中。可以说,是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封建社会中开明的父母、曾经充满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国家衰败后家破人亡和颠沛流离的晚年,造就了女词人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参考文献
[1]孟敏.婉约中见真率_温柔中透刚强_论李清照婉约词中的疏朗气[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
篇9
瞧!我们正热火朝天的表演呢!
镜头一
“词属诗也,把李清照称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好的女诗人,恐怕不会有人提出疑义。‘花自飘零水自流’,但流不走的是她曾经花一般美丽,而且在文学史上越发美丽的身影,以及她留下的大量的让人感慨让人共鸣的诗词。下面请欣赏李清照诗词《一剪梅》。”主持人动情地说着。伴随着音乐,一队穿着宋代长裙的女孩迈着轻盈的舞步上台了,举手间,眉宇里分明是宋代那个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红藕相残玉簟秋,清解罗裳,独上兰舟……”我撑着一把伞,慢慢地走上了舞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了。接着,赵倩她们在安雯的歌声中走上了台,一个个优美的舞蹈动作,一把把漂亮的纸伞,令人深深陶醉在美妙的天籁之音中。瞧!王竹颖面带微笑,是那么地投入,虽然她的动作不是很熟练,但融入了她的情感,可以说她已经陶醉在了这首歌中,此时她已变成了当时那个多愁善感的李清照,而不是平时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了,也许,这就是我国古诗文的魅力所在吧!
镜头二
“踏着暮色,伴随着悠扬的古筝独奏曲,我们来到了春江,让我们一起欣赏杜哲和吴子莹带来的《春江花月夜》。”主持人话音刚落,吴子莹随着杜哲弹奏的古筝曲跳着优美的古典舞。舞姿翩翩,乐曲如行云流水,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展现了浩瀚幽邃、恬静多采的巨幅画卷。再让我们跟随词人辛弃疾的脚步一起去欣赏课本剧《清平乐 村居》吧。
“老太婆,拿酒来!今儿个咱俩喝几杯!”一位同学扮演的老爷爷真是精妙绝伦。又一位“老奶奶”端着两个酒杯慢悠悠地走向舞台:“别急!我这儿不是来了吗!”呵,他们的演技还真厉害呢!“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老爷爷”不禁吟诗作对了起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老婆婆”接起了下联。在他们的一番对诗后,这对“老夫妇”的大儿子出现了。他正在勤奋地锄着地,瞧!“老夫妇”劝他休息会儿,但他为了家人还是不顾自己,继续锄地。他们的中儿子正一丝不苟地织着鸡笼,小儿子呢?他放学后正在快乐地放风筝﹑剥莲篷吃呢!
篇10
【关键词】李清照;情愁;离愁;悲愁
前 言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作家。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精通音律,擅长书画。在中国古文坛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异样的光彩。她一生著作颇丰,词作方面留有《玉词》。其中绝大部分为抒情词,而书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无论是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夫妻暂别的相思浅愁,还是后期夫死家亡的哀愁、国破流离之浓愁,一个“愁”字成为易安词中的主旋律。作为女性词人,她又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细腻、善感,加之独特的经历,所以她对离愁别绪的体会就格外真切、格外深刻,以至把愁绪写到了极致。李清照也就变成愁的化身,下面简单介绍下李清照的词中的几种愁情。
一、单一淳朴的情愁
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无忧无虑长大的她对美好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如在《点绛唇》说“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少女的李清照天真、纯朴、活泼开朗,常爱荡秋千、踏青。荡罢秋千,“溥汗轻衣透”,正在这时,有人来了,狼狈急走,可又想看看来者是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化用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而来,表现了少女渴望青梅竹马般甜美的爱情生活的激动心情,同时又将这位情窦初开的少女那种既怕被人发觉,又想偷偷看看,于是借“嗅梅”来掩饰自己内心活动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少女李清照的天真纯朴和内心的细腻多情。而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的美满婚姻。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崇宁二、三年连续两个苛昭,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原籍山东投奔父母,这一时期的词就记下了这位的离愁和受父牵连而变幻莫测的生活境况。
二、内涵复杂的离愁
李清照18岁就嫁给了赵明诚,夫婿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因而婚姻生活美满并充满诗意。夫妻相爱甚笃,离别的相思便也化作幸福的愁绪。在李清照现存的几十首词中,反映离情别绪的占了近一半,大多数是写婚后丈夫出仕后的离别相思之苦。
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首抒情的小令真挚而又深沉的抒发了词人对初婚不久即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思念。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因而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结句通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下”一“上”,展现“闲愁”由表情向内心的转化,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形象地写出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不已的离情别绪。在《满庭芳》(小阁藏春)中,作者借梅花被风雨摧残蹂躏的悲苦命运来写照自己当时的境况。“又何必,临水登楼”这一句是借用王粲作《登楼赋》不被曹操重用的典故,表明自己被丈夫抛弃,因而发出一连串的感叹。在《临江仙》第一首中作者写到“感风吟月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这一“无成”并非指事业无成,而是言丈夫作了不归的“武陵人”而自己已老(生育年龄)再无老蚌生珠之望,故谓“无成”。这是一种比“婕妤之叹”更甚的“庄姜之悲”。从这些词作中,我们也深感到她那沉重的心理负担,那种欲说还休,欲哭无泪的心痛。婕妤之叹,无嗣之悲时时刻刻在折磨着她。从与丈夫在青州屏居后到四十六岁丈夫去世前的整个中年时期,她的词,她的人生都笼罩在这种复杂深重的离愁悲苦之中,然而在这种生离的愁苦、悲伤中还是包含着词作者的期盼,冷清中还有着热烈的渴望,渴望与丈夫最终团聚的那一刻。
三、国破家亡的悲愁
李清照的前期因家庭和时世所累而愁苦不堪的话,到她的后期,也就是南渡、丧夫之后,她更经历了人世上少有的悲惨遭遇。北宋灭亡,李清照与丈夫被迫离开故乡,辗转南渡到了建康,二年后,赵明诚在奉诏赴湖州太守任途中,因病身亡。李清照倍受打击,之后便流落到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后来,又改嫁于张汝舟,张汝舟是一个假面书生,他贪图的是赵明诚留给李清照的金石。“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请求诉讼离婚,历经磨难终于成功,但是却因此而入狱。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和各种不幸的遭遇,给李清照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她彻底崩溃了,因此她后期的词是字字含着血泪,声声有如悲鸣。
这一时期的词再也不是用景物来单纯的抒写个人情感的小境界了。而是将个人情感扩大和转移到对江山社稷关注的大境界上。如被称为李清照词作代表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词首句十四字采用重叠形式,将她流亡他乡,丧夫之痛,以及金石字画的丢失和自己孤苦无依的悲惨遭遇形象地刻画出来,这时候,饱经沧桑的词人借天气、旧时雁、落英满地的来表达自己当时的处境和心境,并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在伤感、无奈、自我解嘲中结尾。词人因感国事、家事、个人身世面目全非,因而凄苦不堪,这的确是一个“愁”字所不能包容的。梁启超称“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茕独栖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在《添字采桑子》中,作为北人的李清照逃避到南方,听不惯雨打芭蕉的声音,于是“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扰北人不惯起来听。”“北人”即流浪之人、亡国之人。作者仅仅是听不惯南方雨打芭蕉的声音吗?非也!自靖康之乱以后,作者就长期过着四处流亡的生活,在艰难转徙中,词人对南方的风物往往产生异样的感觉,哪怕是一草一木,乃至风声雨声,都能勾起词人颠沛流离的愁苦,异乡沦落的悲伤,因此这淋沥不止的雨点,不是打在芭蕉叶上,而是点点滴滴都砸在词人的心上,词人的异乡之情和忧伤情绪表露无余。
四、结语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蕴含着那么多说不尽道不完的“愁”,正如她自己所言,一生“忧患得失,何其多也”。她的词也正是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有才华、有抱负的女子在寂寞深闺和庭院深深的禁锢下,逐渐变成一个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也可以看到由于国破家亡夫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通过对她的词作和身世的了解,我们能够更清楚地再认识这些“愁情”的深刻含义,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李清照词的复杂内涵。
【参考文献】
[1]李清照,王学初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