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4:1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

篇1

你是那样善良,

你又是那样悲哀,

在寒风中,

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里,

不能在家中过年,

而是出远门卖火柴

你抵住饥饿,

你抵住寒冷,

可谁在意呢?

是你用一根火柴,

烧润了全世界人的眼睛。

火柴

你虽然粗糙,

但你很朴素;

你虽然孤单,

但你却是卖火柴小女孩最好的伙伴。

你伴随她从生到死,

给她这么多好奇。

你虽说小,

篇2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脚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和街上一样冷……”我又一次想起了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自从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卖火柴小女孩的形象时时萦绕在我的眼前,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深深触痛了我幼小的心灵。

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生在旧时代的丹麦,报以才会过着那样痛苦的生活。小女孩每天边饭都吃不饱,为了获得食物,小女孩只能上大街去卖火柴,这怎么能忍受得了呢?哪像我,每天早晨,我都要喝一碗热乎乎的豆浆,吃一个鸡蛋、和一个白乎乎的面包,中午就中吃得更好了,晚上在家,又有丰盛的晚餐在等我享用,唉!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你来我家,我一定要让你吃饱吃好。比起穿衣服,那就更不用说了。小女孩的身上只穿着一条旧围裙,破破烂烂;脚上拖着两只很大的,像是她妈妈的拖鞋,这如何抵御风寒呢?而我却一天到晚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哎!我们的差距太大了。

过年时,我们一家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着年夜饭,远房的亲人也都来到,欢声四起,合家团圆,晚是又一起下楼放烟火,一家人其乐无究。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只能在街上卖火柴,最后竟冻死在墙角下,这是多么悲惨,令人心酸的童年啊!

在生活中,亲人们对我关爱更比小女孩得到多得多,父母宠爱我,给我买方市场买那,关心我的健康,生个小病就大呼小叫。在学校,老师精心呵护我,传授给我们知识,同学们也都与我各睦相外处,多好。但在小女孩的生活中,那疼爱她的奶奶过世了,唯一的亲人爸爸又无情地打骂她,把小女孩当作赚钱工具。你们说,小女孩的生活怎么就那么黑暗呢?

卖火柴的小女孩死了,她就这样带着无尽的委屈和遗憾离开了人间。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欢笑。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年却是一片黑暗,有着不幸和痛苦。我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同样都是一个孩子,却有着两种不同的生活境遇。这,使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热爱我的祖国。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安宁幸福的时期度过的,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却是在那黑暗的旧丹麦王朝度过的,这真是天壤之别呀!我决心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打好结实的基础,为养育我的母亲——祖国而奋斗!

篇3

中学部七(8)班 江鼎基

自从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一直很同情她,为什么她的命运那么苦?为什么她不被亲人和其他人疼爱?为什么没有人关心她?一大串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卖火柴的小女孩》主要讲了:在一个大年夜的晚上,一个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当我读到“她的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她一个硬币。”这里,我感受到小女孩非常悲惨,没有人买她的火柴,没有一个人同情她。

当我读完课文后,听了一首叫做:“火柴天堂”的歌后,仿佛卖火柴的小女孩出现在我的眼前。这首歌更使我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

一根渺小的火柴,虽然不能照亮这个开阔的世界,但是却能温暖一个小女孩的梦想。大年夜里,当大家都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时候,小女孩非常饥饿;当大家开心地玩耍时、聊天时,小女孩非常的孤独;当大家一起围在火炉旁聊天时,小女孩非常的寒冷;当大家穿上保暖衣的时候,小女孩只有一件薄薄的衣服和裤子。

在大年夜的时候,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个视金钱高于一切的地位,连自己的女儿都不理不管。如果小女孩卖不出火柴,她的爸爸就会打她。

篇4

一、呼唤旧知,激发阅读兴趣

1.谈话法进入阅读主题。课之初,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安徒生、格林童话的主要特点,交流《丑小鸭》、《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等,通过自主交流,再次熟悉童话中的人物世界,了解童话的趣味性、故事性、新颖性。与此同时,教师指出:我们认识了解了如此众多的童话人物,今天我们要熟悉另一个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女孩》,这个女孩又有怎样的故事,促使学生对这个童话故事的阅读兴趣。

2.情境法呈现阅读主题。对于这篇童话,笔者从读过、熟悉的童话入手,过渡到教学的主题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这个故事的背景,以及故事发生发展的几个“剪影”,如多次擦燃火柴等细节,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个故事中人物的不幸、初步感知小女孩的命运悲惨,有力地揭示文章的主题。

3.引用法激发阅读兴趣。对于@篇文章的激趣的方法,除了谈话法、情境法外,引用台湾作家张晓风对安徒生童话认识的一段话:“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就少了一段温馨……”(多媒体展示出来),教师提出:你对这段话有什么体会?(体会到安徒生童话作品的影响之深远)由此,再次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二、指导文本,学会阅读童话

1.观看插图,初步感知文章意境。在教学这篇童话时,首先指导学生观看文章的插图,从插图中想象小女孩的饥饿、寒冷、痛苦等,通过插图中的女孩与女孩透过窗户看到屋里的一家人其乐融融欢度圣诞夜的情景对比,感受课文主题之深奥,理解童话的意境之深远。

2.抓住关键词,感悟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走进文本,词语的分析、理解和感悟是体味文章内涵、把握文章中心的主要方法。因此,对于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插图、观看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之后,学生初步感受到小女孩的不幸后,教师进一步提出: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得到小女孩的不幸?或者教师直接将这些词语――寒冷、饥饿、恐惧、孤独、痛苦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含义、传递的信息而分析出小女孩的不幸和痛苦。

3.抓住细节,引导学生走进人物世界。细节描写是童话的主要特点。对于这个故事,笔者抓住小女孩饥饿、寒冷时的一次次擦火柴等细节,解读小女孩的“幸福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浏览故事,看看小女孩擦燃了几次火柴,每一次擦燃火柴,借着“亮光”,她看到了什么?从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得出、感觉得到?分别让五位学生朗读相应的段落,并简单说说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回顾课文,再次感悟女孩的“幸福”。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荡起学生的内心深处的层层涟漪。于是,教师应该趁热打铁,乘胜追击,利用课文中五次幻想出来的句子:她敢擦……又擦了……又擦着了一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从中,你感悟到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渴望幸福。

5.设计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阅读文章的指导策略,关键在于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活动的引领。在这篇文章的阅读中,让班级的一个女孩扮演卖火柴的小女孩,看到人家在欢度圣诞节的情景中,想象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收到许多的卡片和祝福,其他同学送卡片和祝福……这个表演活动的开展,与童话的想象的特点相吻合。再开展“采访”活动,两人一组,一个是记者一个是女孩,记者采访小女孩过圣诞的收获和感受,小女孩听到别人的祝福,内心会怎么想?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创新力,也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篇5

要知道一个人活在世上是要干嘛的,一定是有目的的,你不可以死了,然后去天堂呢?

这个小女孩孤单的在风雪中卖着火柴,而她是要卖火柴干吗的呢,也许她希望爸爸妈妈吃的好一些,或是爸爸妈妈永远都像别的妈妈爸爸那样去疼爱她呢,因为她的爱太少了,我对她的看点是:我希望她去恳求那些善良的阿姨叔叔,让他们给你一份能吃能穿能睡的工作,你宁可放弃那个回家见不到钱的又不会自己去赚钱的黑心爸爸,放弃那个没有好好照顾你的,回家就打你的爸爸吧,你的生活不能够这样淡漠,你要去营造快乐,收获知识,毕竟你还小。

你走在那冰冷的雪地上;你走在那大风呼呼的雪天里;你受尽了残酷的冰雪;你吹尽了刺骨的风霜,你伤心极了,可谁那时会从温暖的家中走来;可谁会那时从幸福的圣诞树走来;谁会放弃啃着的鸡腿向你迎来,有吗?这一切都是一个伟大国家而做的事情吗?为此我替小姑娘感到不公平,对这个世界的残酷感到不满,我也希望你们这群善良的人们能抽出一点点时间,这点事情不会让你们太冷,可这件事情每个人做一点,就会让这个小女孩感到世界的美好与世界的光辉……而且会让这个可爱漂亮的小女孩不死,那这样不是比死亡来的更好呢?

为何人类永远都要这样的残酷,为何要让这个小女孩死去,为何要这样做呢?为何要那样做呢?

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对这篇课文感触很深,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申申冤,并且想让天底下的人变的善良,我想你一定不想成为第二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吧!

篇6

小学语文 教学 命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专题进行编排的,命题时就要体现教材的单元整体性,引导学生从课文走向单元,再从单元专题走向课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意识;同时也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打破课与课、课内与课外之间的屏障,构建起立足于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一、抓住单元专题命题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组的导语中都明确了单元的专题,我们可以通过课文前的提示语、“口语交际”、“习作”,特别是“交流平台”,了解单元编排意图,命题时要抓住单元专题设计题目,把专题落实到课文、重点段、重点词句中,使学生树立起单元整体意识。

案例:回忆六上第八组内容,完成练习。

1.填空。

第八组的专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通过学习( ),我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通过学习《蒙娜丽莎之约》,我体会到了( );通过学习《我的舞台》,我感受到了( )。我还知道了我身边的艺术,比如( )。

2.读一读,写出句子的意思,体会音乐的魅力。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回答问题。

(1)“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美妙的琴声”是指哪首曲子?兄妹俩陶醉了,他们好像看到了什么?

(2)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这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学习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的。上面三道题,其内在结构是“整体―部分―整体”,用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内容,再深入理解词句的意思及表达方式,最后回归到整体掌握单元重点。

二、抓住课文内在联系命题

人教版教材有些单元的专题虽然明确,但是仍过于笼统,课文之间的联系是内在的、隐性的。这就需要命题者找到单元的着眼点,使内在的、隐性的线索外显、明确,让学生感受到单元的整体性。

六下第四组的专题是“外国名篇名著”,四篇课文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掌握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了解异域文化。本单元课文篇幅长,内容丰富,找到阅读本单元课文的着眼点,整合单元内容,是命题和有效教学的关键。

案例:回忆六下第四组内容,完成练习。

1.填空。

学习了本单元,我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了( )擦燃火柴;凡卡为了不挨打、不挨饿、不孤独、不痛苦,写信恳求爷爷把自己接回去;鲁滨孙不再整天望着海面,盼有船来,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汤姆・索亚是为了( )去当“海盗”、去探险。

2.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总体感受,并简要写出理由。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卖火柴的小女孩》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凡卡》

3.请你参加同学们的交流活动。

第1题着眼点是人物,是人物追求的生活目标。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了暖和、不饿、想见到奶奶而擦燃火柴――为了活着;凡卡为了不挨打、不挨饿、不孤独、不痛苦,写信恳求爷爷把自己接回去――为了不痛苦;鲁滨孙不再整天望着海面,盼有船来,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为了生存,追求物质丰富的美满生活;汤姆・索亚去当“海盗”、去探险――为了自由。学生体会到了课文内在的联系,感受到了人是应该有所追求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第2题关注人物的生活、人物命运引起的学生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的只是不冷、不饿,凡卡梦想的只是没有痛苦,但是他们的希望只能存在于梦幻中,现实是如此残酷,学生的感受是辛酸、同情、痛苦、愤怒……

篇7

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我禁不住沉思起来。对于小女孩的悲惨生活,我深感同情,她拥有的只能是幻想,而我拥有的,一切都是现实。

圣诞节的晚上,小女孩又冷又饿,她擦然了第一根火柴,幻想自己座在一个暖烘烘的火炉面前……火柴灭了,温暖的感觉不见了,消灭了。而我,还从未尝过挨冻的滋味。

小女孩饿极了,此时,她多想吃点儿东西呀,可是哪儿有啊?只是幻想伴随她,她觉得有一只喷香的考鹅,背上还插着刀和叉,向她摇摇摆摆地走来,但是只要火柴一灭,她又回到了那种饥饿的现实中,而我,从没有被饥饿的感觉困扰过,没顿都是丰盛的!

她从没有快乐,只有痛苦。于是,就幻想那美丽的圣诞树来寄托她美好的愿望;而我,生长在甜水中,哪一个节目,不是家长陪在身边尽情地快乐呢!最后,小女孩在火柴强烈的光亮中,幻想见到了她唯一疼爱自己的奶奶。她虽然有爸爸、妈妈,但他们却无法给她关怀,小女孩多么可怜啊!而我呢?全家对我的关怀是无限的!

想着想着,我仿佛看到了小女孩和她奶奶坐在暖和的屋子里,吃着可口的晚餐。!

篇8

华君武画的《假文盲》,四个大男子汉站在“母子上车处”,他们前面放着一个“母子上车处”的牌子,他们不是文盲,而是装做没看见。第一个人看起来很像一个有文化的干部,他闭着眼睛,手插在口袋里,他可能在想:我闭着眼睛,别人不会硬要我去看。第二个人是一名穿着军装的人,他见第一个人闭着眼睛,自己也就闭着眼睛,心想:既然第一个人混过去了,我也像他一样混过去。第三个人戴一副眼镜,个子不高,心想:我很想早点上车,如果别人问我为什么对牌子视而不见,我就说我个子矮看不见。最后一个人戴着口罩,他虽然睁着眼睛,还是低着头,假装没看见。在“母子上车处”牌子的后面,还站着一位妇女,她手里抱着孩子,她看着这四位“文盲”,心想:现在的人怎么这么没有道德?明明看到牌子上的字怎么还不走开?

类似的事情,也在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地发生着。

有一次,我出去旅游,在一块绿油油的草坪上,盛开着许多鲜花,旁边有一个警示牌:不要践踏跳草坪。可有许多人装做没看见,跨过护栏,走到草坪中间的水管去冲手,他们洗完手后不关水龙头,任由它白白浪费掉。

我想:这些人真不应该这样做,他们无视社会公德,只图自己方便。这些现象的存在,使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所以,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文明的人。

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今天,我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读完后,我默默地坐在椅子上,眼前不由地浮现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和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所看到的幻景,最后冻死在街头。

篇9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六年级语文;教学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接受的教育条件、享受的教育资源都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学生本无好差之分,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育一定会得到均衡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任教六年级语文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那么他学习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就会获得成功。那么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学好语文呢?我认为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如:我要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就是利用学生最盼望、最喜欢的生活例子——大年夜作为开场白,逐步导出“在大年夜卖火柴的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再根据自己幸福的大年夜和小女孩相比,说出自己对小女孩的初步感情——同情、可怜、难过。这样就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个小女孩为什么在大年夜还要卖火柴呢?她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管她呢?她为什么会在大年夜又冷又饿?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那么多的不同问题不明白,那么他们就会急切地想到课文中阅读、了解,心思就全放在课堂上了。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一)这是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阅读教学的方法、途径,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兴趣、难解释的问题时,也会受到刺激,使思维活跃起来。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同时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解读》曾这样论述过理想的课堂教学:“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立志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二、注重转变学习差生和鼓励学习好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提出: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接受的教育条件、享受的教育资源都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学生本无优、差之分,只是个性有差异。有些个好学习,有些个好活动,因此学习有好差。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好。同样道理,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有差。他在这方面是差,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好,所以我们作为教师的,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习差生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这们才是把学习的差生的学生转变为学习的好生。特别要体现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为了寻找机会让学习差生表现自己,特别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学习差生:A、“想象”是文章的表达方法之一,那么想象的内容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呢?B、课文中的小女孩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C、一些常见的字组词等等。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积累,一般都能回答出以上这些简单的问题。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就把这些“软骨头”抛给学习差生,让学习的差生一口就能把它啃掉。当学习差生答对时,我总是不失良机鼓励他,表扬他,让他高兴、愉悦。当他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后,身心就愉悦快乐了,也就爱学习了,这样日积月累,学习差生就不再差了,教学不就均衡发展了吗?

学习的好生也不一定样样都好。为什么呢?其一是说,学习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都是最好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最差的。我们常常发现,学习好的学生善于思考,听从教育,但动手能力欠佳,不爱说话,诡辩能力较差。相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动手能力特别强,语言表达能力强,诡辩能力强。其二是说人是在变化的,学习差的学生也会转变为学习好的学生,同样,学习好的学生也会变为学习差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法中要防止学习好的学生变为学习差的学生,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出现,我们就要善于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勇往直前,达到好生更好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有意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多次运用了想象手法,这样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全班学习最好的学生回答。有的可能答不出来。因为最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最好,但是给了好生一个挑战,也是不断锻炼好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他们更好。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促进课堂教学的均衡发展

上面我们提到学生本无好差之分,只是个性有差异。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设和谐、有利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一加一等于几”要留给学习差生做,“一加一等于几怎么算”留给中等生做,“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留给学习好生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培养全体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在课堂中我利用学生学习的好与差搭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全部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讨论方式。一般在小组的讨论中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中等生再说,优生最后概括总结,达到人人参与,均衡发展。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读;悟;促进

中图分类号:G40 H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287-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有所感悟,达成共鸣,进而提升自己的情感。读和悟是融为一体的,是不可分离的。读是悟的载体,悟是读的基础。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读中有悟,悟中有读。

一、在“读”中培养“悟”

1.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这样,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读得不断深入,学生的见解也会逐渐加深,视野也会大大开阔,还会逐渐地养成良好的自主读书的习惯和品格。长此下去,学生不但在课内如此,还能将学得的读书方法用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很好地培养了感悟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感悟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之后,就要针对课文的重点来帮助学生领会。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小女孩悲苦的生活境遇,我问:“作者是怎样描述小女孩卖火柴的情景的?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有的学生说“大年夜”、有的学生说“下着雪”、有的学生说“赤着脚”、还有的同学说“又冷又饿,哆哆嗦嗦”,然后我又问:“这说明了什么?”边读边悟,从而体会到大年夜本应是孩子与父母团圆欢聚的幸福时刻,而小女孩却流浪街头,叫卖火柴,说明她的生活境遇非常悲苦。这样教给学生一些能自行掌握的感悟语文的方法,抓住关键性的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3.在合作探究中感悟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学习,在理解“暖和安适地睡着”时,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本段的相关的句子和词语,又通过朗读,组与组之间进行评议、比赛,从而知道谁读得好,为什么好,谁读得不好,为什么不好。进一步锻炼了他们在读中感悟语言的能力。

二、把“悟”融进“读”

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学生的感悟是多元的。那么,如果引导学生读的方式也是多元的,必然能更好促进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1.把学生的个体体验融进“读”

只有学生亲身体验的,才能是学生自己的,才能让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体验的春节习俗,他们谈的兴致勃勃。有了这种体验,学生就能把它融进读的过程,从而在读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进“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各种资源,通过主体和客体的交互作用,自己逐渐形成的。所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重新建构、生成新的知识,是尤为必要的。

在理解“不知所措”时,我先问学生什么是“不知所措”,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或已有经验,是能够知道大概的意思的。我再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不知所措的事例,为建构新的知识奠定基础。此时,学生已从对“不知所措”的理性的理解联系到生活的实际,建构新的知识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我再让学生读顶碗少年不知所措的句子时,学生自然能读得更好,体会更深。这时候学生对“不知所措”的理解已不单单是不知怎么办好了,而是受窘和发急。这种新知识的产生,是读和悟相互促进的结果。

3.把学生的情感体验融进“读”

只有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有所悟,才能悟得透彻。在让学生理解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时,我让学生试着想象“饥饿”“挨冻”“孤独”的心理过程,让学生觉得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感悟到的就越深,再读课文时,就会悟出更多的东西。

由此可见,读悟结合,正是新的阅读观念的体现。读中悟,悟中读,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语言,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进一步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