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19 20:1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故事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1

1、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2、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3、屡战屡败: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4、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5、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6、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7、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8、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9、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10、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11、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2、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13、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14、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15、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16、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7、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18、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19、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20、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21、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22、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3、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24、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篇2

2、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3、退避三舍:晋文公;

4、问鼎中原:楚庄王;

5、围魏救赵:孙膑;

6、纸上谈兵:赵括;

7、作法自毙:商鞅;

8、投笔从戎:班超;

9、背水一战:韩信;

10、完壁归赵:蔺相如;

11、负荆请罪:廉颇;

12、望梅止渴:曹操;

13、四面楚歌:项羽;

14、破釜沉舟:项羽;

15、纸上谈兵:赵括;

16、指鹿为马:赵高;

17、三顾茅庐:刘备;

18、东窗事发:秦桧;

19、如鱼得水:刘备;

20.初出茅庐:诸葛亮;

21、图穷匕见:荆柯;

22、草木皆兵:苻坚;

23、毛遂自荐:毛遂;

24、一鼓作气:曹刿;

25、千金买骨:郭隗;

26、讳疾忌医:蔡桓公;

篇3

关键词 地基;事故原因;处理措施

1.地基工程事故的原因

1.1 工程场地地质勘察的原因

许多地基工程事故源于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没有正确了解建筑场地土层分布、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就错误估计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特性,导致发生地基工程事故。故场地勘察资料是基础工程设计施工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全面地评价基坑支护结构的依据。各类工程在设计施工之前都必须按要求进行工程勘察,如果工程桩所涉及范围的地层、勘察资料不详细、不准确,势必给深基坑支护工程带来事故隐患。另在勘查时应重视钻孔深度的选择。如果钻孔深度达不到桩所坐落的土层时,那就不可能正确计算出地基的沉降,或桩的正确承载力,也就达不到基础设计要求。因此必须按设计要求确定合适钻孔深度。或者勘查量不足,钻孔和探坑布点少,再加上钻孔深度不够,以致不能表达出土的不均匀性和层理的不一致性,就有可能引起建筑的翘曲和弯折而出现裂缝,严重造成房屋倒塌。

1.2 设计方案不合理或设计计算错误原因

1.2.1 设计方案不合理 设计方案不合理,主要是设计人员不能根据建筑物上部结构荷载、平面布置、高度、体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合理选用基础形式,造成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它的要求,导致工程事故。

1.2.2 设计计算错误、荷载不准确 地基承载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指标。有的设计单位资质低,设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设计水平,也有的无证设计或根本不懂有关理论,仅凭经验设计,计算不准或数据统计不全面,使得建筑物基础底面土压力超过地基的承载力,导致建筑物有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开裂。使得设计出错,造成事故。

1.3 施工质量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原因

地基、基础为隐蔽工程,要认真组织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否则会留下隐患。施工方面引发的事故是不能忽视的,主要施工方面的原因有:1)不按图纸施工或不按技术操作规程施工;2)偷工减料,使得砌体、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3)管理不善,不按建设要求和施工程序办事。如支护桩墙质量差而能引起桩的折断,墙体大面积漏水、流土等,特别是由于转手承包,一些施工队伍技术素质很差,甚至偷工减料,给基坑工程造成严重隐患。

1.4 环境条件改变造成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原因

1.4.1 基础施工的环境原因 地下工程或深基坑工程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地基与基础的影响,如在桩基施工中,因振动影响,引起附近建筑物墙体、地面、楼梯等开裂;

1.4.2 现场大面积堆载原因 大面积堆载多发生在工业厂房或仓库内外,地面堆载量大且不匀,容易造成基础内外侧倾斜,对上部结构和生产使用带来不良后果。主要表现有墙、柱开裂,吊车卡轨、地下管道损坏等。

1.4.3 地下水位的变化原因 多种因素会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化,特别是水位在基础底面以下变化时,将产生严重后果。水侵湿、软化岩土均可使地基的强度降低,引起建筑物过大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最终导致倾斜或开裂。

2.处理措施

地基基础处理的措施往往需要对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作全面的考虑,提出不同的方案,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比较,从而选择合理的方案。

2.1 提高地基承载力

1)换填法:就是将表层不良的地基土挖除,然后回填有较好压密特性的土进行压实或夯实,形成良好的持力层。从而改变地基的承载力特性,提高抗变形和稳定能力;2)降水法:就是降低地下水位可减少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增加上覆土自重应力,使有效应力增加,从而使地基得到预压历。这实际上是通过降低地下水位,靠地基土自重来实现预压力目的;3)强夯法:就是将很重的锤从高处自由下落,对地基施加很高的冲击能,反复多次夯击地面,地基土中的颗粒结构发生调整,土体变为密实,从而能较大限度提高地基强度和降低压缩性;4)CFG桩复合地基:CFG桩复合地基能够改善土体的特性,改善地基的变形特性,减小在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并且CFG桩复合地基技术较充分地发挥了桩间土的承载能力,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2.2 减少地基沉降量

1)基础措施:应从基础的刚度、强度与建筑物的刚度、强度相适应来选择基础方案;同一建筑物宜采用同一种基础形式,并取相同的埋深,持力层也相同;调整基底压力以调整地基沉降;根据计算有意识地通过调整基础面积大小以达到调整基底压力使地基沉降均匀。2)地基措施:在软土地区,充分利用硬壳层做浅基持力层,采用“宽基浅埋”方案,利用硬壳层的应力扩散作用达到减少附加应力,以达到减少沉降的目的;优先考虑浅层处理方案,然后再考虑深层处理或深基础方案。

2.3 提高土坡稳定性

1)施工措施:选择适当的边坡断面,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2)支档措施:选用重力式抗滑挡土墙、阻滑桩及其它抗滑结构,以阻挡滑坡的产生;3)排水措施:应设置排水沟以防止地面水进人滑坡地段,必要时还应采取防渗措施。在地下水影响较大的情况下,应根据地质条件,做好地下排水工程;4)反压措施:在阻止滑体滑动的区域增加竖向荷载以增大滑体的下滑阻力。

3.结语

建筑工程中由于地基不良导致建筑物沉降甚至倒塌的事故很多。因此,在实际的工程中应重视和加强对不良地基的处理,要根据事故的特征,区分地基事故类型,查清事故原因,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有效、经济合理、施工简便的处理措施,从而使地基承载效果达到最佳,为建筑物提供安全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莫海鸿. 基础工程[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崔千祥.《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会安古城;历史沿革;保护开发

Abstract:Huian, one of the most famous historic cities and tourist sites in Vietnam, had accumulated diversified architectures and cultures influenced by ancient China, Japan, and France, in the long time history. This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history of Huian, at same time, introduce its present conservation planning.

Key words: Huian ; history background ;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4-78(6)

会安古城,地处越南中部的广南省,大致位于越南漫长的海岸线的中间点(图1)。在占婆王国时期,会安就已是一座重要的港口,名为“大海口”,古代占婆国使节前往中国进行朝拜就是从这里启航。发展到16世纪,会安演变成一个东南亚最重要的贸易交流中心。18世纪,由于越南国王们长期而激烈的权力之争,约束了发展,会安几乎废弃了,港口逐渐淤塞。

古代会安港的发展经历了形成-发展-全盛-衰落四个阶段。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来自中国、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的客商经常出入会安港,他们在这里设置商站、建设住房、开办会所、营建墓园等,从而形成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建筑与文化。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会安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其评价中写道:会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见证了众多文化的交流,来自中国、日本、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多国的商船曾在此港口停靠,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此交易、生活,从而形成许多带有文化融合特色的历史建筑群,如中国南部建筑风格、欧式风格以及越南本土风格等等,代表着一种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文化特征(图2)。

1 会安古城的历史沿革

早在8-9世纪时,中国、东南亚与阿拉伯地区之间就有贸易活动往来,中国沿着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往阿拉伯地区输出陶瓷与铁器;东南亚则向外输出香料与木材,进行频繁的商业贸易。9世纪阿拉伯地区的书籍中就有涉及从越南的中部地区进口沉香木的情形;而在越南会安古镇附近的占岛上,也有9世纪左右的伊斯兰陶器、琉璃片出土,这些均是当时海上贸易的证明。虽然当时会安仅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然而这些古代的贸易均为其后来的繁荣作了铺垫。

1.1 朱印船贸易时期的“日本镇”

会安古镇的全盛时期始于16世纪。由于地处越南中部的占婆王国被北部的阮氏王朝所吞并,从16世纪开始,阮朝便开始以会安为据点,积极开展海上对外贸易。而大约在17世纪初,由于大量的日本朱印船在此停泊中转,会安逐渐形成为一处以日本商人临时居住为主的小镇(图3)。最早目击会安的这种景象的是三浦按针,他于1617年记录了当时的日本镇已经约有数百日本人在此处聚集。由于1635年日本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的颁布,会安的日本镇也开始徐徐衰退。根据已发掘的日本人记录中可以看到,在1695年前后,“仅剩4~5家日本人在此居住,而除此之外均为中国人”,可以了解到后来日本镇的萧条景象。

然而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日本人在会安古镇内没有留下太了么遗迹,除了会安周边的水稻田里留下的部分日本人墓地,以及北部五行山地区带有部分日本人姓名的碑文。另外,现存在镇里的桥庙最早是由日本人所建,桥庙为日本镇的入口,因此也被当地人叫作“日本桥”,如今的日本桥经重新翻建,已不再具有日本建筑的风格特点。

1.2 沿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中国城”

18世纪后半叶,越南本地西山党发动了大规模的暴乱,会安古镇在战火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事后因为阮朝的复兴,会安得以重建,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格局。而中国对外沿海上丝绸之路出口陶瓷、铁器等,从8~9世纪开始就几乎没有中断过。由于日本镇在会安地区的衰退,中国商人开始逐渐增多,于是会安古镇的重建主要得力于中国海外商人,因此形成了一处带有浓厚广东福建色彩的“中国城”(图3)。

相比日本镇,会安的中国城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建筑,证明此处曾是一个中国人大量聚集的繁荣商埠。而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在最繁荣的时候,约有6000名来自中国的商人在此居住生活。中国商船带来的商品有锦缎、纸张、毛笔、铜器、瓷器、陶器、银器、金币、银锭、铝、铅、硫磺,而从会安则购回胡椒、糖、木材、香料、鱼翅、燕窝、犀牛角、象牙、黄金、蚕丝等当地土特产。后来,随着商品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中国商人就在会安购买地皮,建筑房屋,作为销售商品和收购货物的场所。会安成为越南最早出现大型华侨聚居点的城市。

如同许多中国本土的城市一样,在这里可以找到大量带有商会籍贯的会馆,现存有五处,即福建会馆、广肇会馆、琼府会馆、潮州会馆和中华会馆,其中福建会馆始建于17世纪后半叶,足见其历史之久远,而其他会馆则在其之后相继建成。由于居住在此处的市民大部分都是华裔,这些会馆往往成为节日庆典的重要场所,即便是到了如今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大量带有中国风格的家族祠堂以及关帝庙仍然保存完好。这些建筑大多建得雄伟壮丽,金碧辉煌,终年香火缭绕(图4)。

1.3 大航海时代的国际港口

自1535年葡萄牙商船在越南中部的岘港登陆后的数百年里,从遥远的欧洲到达此处的商船也是络绎不绝,葡萄牙、荷兰以及后来的法国,都有许多商船曾在会安港口停靠。约20世纪前半叶,越南法属殖民时期,会安古镇在靠近现日本桥地区形成了一些带有浓烈法式殖民风格的建筑群,建筑上的装饰、雕刻等均与欧洲风格类似,此处被称为“法国街区”,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另一种象征。

而19世纪末开始,由于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大型船只停靠的港口由会安向北部港湾条件更好的岘港市转移,作为河口港的会安逐渐走向没落。然而所幸的是,会安虽然经历过多次战乱,但如今仍能较为完整地得以保存,也是件十分难得的事情(图5)。

2 会安古城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2.1 保护范围的区域划分

由于会安古城于1999年列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会安的海内外知名度有了很大的提高,顿时成为了一个十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会安古城也面临着种种因旅游业产生的矛盾,如古城需要较完整的保护,但又亟需新的城区来满足各种旅游接待的需求。为了适应会安古城的历史保护与新建城区的扩展,会安市政府确定了独特的保护方案,将已确定的整个古街区保护范围划为两个子保护区(图6)。

2.1.1 Ⅰ区(红色)――完貌保护区

本区域位于整个古街的核心区域,包括保存完好的古街核心地区以及带有历史特征的建筑个体,所有此区域内的建筑必须要按原有风格保存,若需要修缮,必须要依据建筑物原有风貌进行风格复原。

2.1.2 Ⅱ区(黄色与蓝色)――生态环境及景观保护区

Ⅱ区是环绕在Ⅰ区周围的缓冲区,用于保护Ⅰ区现存的历史城镇景观不受到过于现代的城市风格所影响。Ⅱ区内,所有的建筑风格与体量应尽可能接近历史建筑,以便此区域内的建筑形象不会对历史街区产生破坏或影响。Ⅱ区下又划分为Ⅱ-A(黄色)与Ⅱ-B(蓝色)两个区域,各自制定了相应的建筑及环境控制细节,来规范现有城镇新的建设与发展。

游人在进入会安古城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建筑风格逐渐由现代向传统过渡的过程,不会产生从一个现代化城市直接进入到历史古镇的那种突兀感。而通过核心保护区与缓冲区两个不同层级的划分,也利于古镇环境与外界相协调,使得古镇不再孤立,新城也不显得过于风格迥异。

2.2 历史建筑的等级划分

整个会安古城的建筑众多,为了方便对各个建筑个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会安古城管理与保护中心(HACMMP,Hoi An Centre for Monuments Management and Preservation)对所有保护范围内的建筑进行等级评定,并依据现存历史特征元素的完整性分为五类,进行了相关的统计(表1)。

通过这样详细的等级评定划分后,一方面,上级政府用于遗产保护的资金能够分配至各个合适的保护点,利于遗迹保护;另一方面,也较好地区分了具有研究价值的建筑与一般的建筑,为游人提供了导向。

2.3 保护责任的共同承担

在会安古城1,254栋建筑之中,929栋为私人所有,由各户独立经营管理;其余的保护工作则由公共机构所承担,其中120栋是集体单位所承担,基本是各类民间组织(如中国福建驻会安公会等)独立负责,而另外的205栋则由国家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直接承担。

将古城内部建筑采用多种不同的保护模式进行保护,有诸多优点:

2.3.1 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由于政府所承担的建筑保护部分仅为总体数量的约1/6,投入在整个区域保护的经费可以大大削减,也可适当调整,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重点保护的文物个体中去,有利于突出特色历史建筑,更好地保存文化特征。

同时,由于政府文保单位分配到的建筑个体多为特级、一级等风貌较好的建筑,对建筑保护的技术要求也较一般的民用建筑高出许多。政府可以能利用自身优势,吸引来自国际上的经费与技术援助,来协助保护这些重点的建筑单位。从1997至2004年,有多家国际性组织如日本国际合作协会、美国驻越南大使馆等向会安的部分文保项目注入资金,而技术上的支持则主要来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日本的昭和女子大学等。

2.3.2 激发城镇的商业活力

与国内许多古镇的管理模式不同,会安的绝大多数民居仍然是私人所有。为了更好地融入旅游业所带来的商业潮流,大部分的民居都进行了适当的改建。临街的店铺将原来航海时代交易的货品换成了适宜旅游者购买的手工艺品,形成多条独具东南亚风格的旅游商业街;靠近日本桥地区临河的若干家民居,将整栋二层小楼改成了餐厅或咖啡吧,通过功能转变的方式将整栋民居较完好地保存。

从1997年至2006年,约有1,125栋私有建筑进行了重建及修缮,而修缮的标准,诸如立面的形式、建筑材料的使用、招牌的大小等等,都是由会安市人民委员会以及会安古城管理与保护中心(HACMMP)等组织联合制定的,所有改建项目必须按照这个标准严格持行。每个改建项目都必须要由房主出示详细的改建计划以及落实改建的预算资金,才能够通过文保部门的申核。同时,考虑到有部分经济困难的房主,政府部门也会为修缮房屋提供一部分的资金补助,但主要适用于表1中属于二级及以上标准的民居。

2.4 传统建筑的功能置换

传统的会安民居,一般底层沿着街面的部分是店铺,天井内部以及二层则是房主居住生活的空间。而为了适应会安古城旅游发展的需要,居住在这些房屋内的居民适当地对建筑使用功能进行了转变,部分居民楼则将整个民居完全改装成了对外营业的餐厅,打通各个房间的隔墙,形成通透的室内空间,以满足商业运作的需要。该部分民居的建筑质量大多属于二级、三级,仅外立面或者建筑装饰带有传统风貌特征,因此内部做出适当改建并不影响整个古镇风貌的保存。这样的改建对于建筑个体保存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通过建筑物的使用,可以及时地发现房屋破损等情况,以便尽快维修,而商店经营的商业收入又平衡了建筑维护费用的支出,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图7)。

2.5 街区内部的交通管理

会安古城内部是严禁机动车通行的,仅允许步行和自行车通行。与国内大部分的古街管理方式都不同,它并没有围墙将核心的步行区域围起来,而是非常简易地在一些街巷口处设置一些可活动的路障,警示着车辆不得跨越这个界线。而这些路障是可以让自行车自由通行的,甚至古街里还有部分摩托车,但数量不多。因为古街的尺度较大,允许游人使用自行车代步是件很人性化的事情。

路障的可活动性充份考虑到了临时消防的需要,一旦古城内部出现火灾,消防车就可以迅速地从各个巷口直接进入古城核心区域,及时救援。

2.6 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取

会安古城的参观游览是没有设置门票的,游人可以直接从区域走到核心区参观,然而对部分优秀历史建筑,会安设置了一道通票,2008年时针对外国人每人收取75,000越南盾(约合5美元),对本国游客收取30,000越南盾(约合2美元)。通票的使用范围包括部分寺、庙、祠、会馆、博物馆、历史民居等,其中还包括来远桥景区。

会安古城这种门票管理模式有诸多优点。首先,整个古街不收取门票,而是直接开放给公众,充满着极好的公众参与性。本地居民可以照常在古街区活动,进行日常的商业交易,展示平时的生活,而外来的游人也能从日间到晚间,24小时地享受古城所带来的魅力,不用担心像夜间清场之类的门票限制。其次,局部景点收取门票的方式可以供游人选择性地参观,而管理上也更为方便,收费的费用可用于这些景点的日常维护及建筑维修,在一定情况下平衡财政的支出。

2.7 本地文化的传承延续

古城保护并不是仅仅保护物质上的文化遗产,而是要带着非物质的部分一并保存。会安古城的保护中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将当地传统的日常生活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做到这点,则是因为在会安古城大部分的民居属于私人所有,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房屋,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劳作,都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过往的游人面前。

沿街布满着各种充满传统气息的小店,如食品店、水果摊、手工艺品店等等,虽然部分经营的商品已由日常用品转为旅游纪念品了,然而这种传统的、带有日常生活气息的商业街气氛却仍然不变地向游人所展示,这在许多古街区的保护案例中较为少见。会安古城不仅保存下来了过去的历史建筑,同时也保存下来了传统的居民生活样态,这也是它受到国内外游人的青睐,成为世界最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的一大原因。

2.8 自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会安号称越南的丽江,它之所以成为越南最著名的国际化的旅游地之一,除了保护完好的历史古街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紧邻海滩。自然的演变使会安丧失了货物港口的作用,但泥沙的淤积却为它创造了一条漫长的、碧波荡漾的海滩。每到晚间,海滩上繁星点点。各国游客围坐在一起,在一盏盏汽油灯下,谈笑风生,感受着南中国海吹来的阵阵凉风,那种惬意真是让人终生难忘。

参考文献:

篇5

Long,Long age,there lived a family by the Yellow River.They lived a very poor lift,depending on cutting reeds,weaving hanging screens and dustpans for a livelihood1.

One day,the son was cutting reeds by the riverside.With the scroching sun directly overhead,his head was swimming,so he sat down to take a rest.Looking at the river water in front which was his father had once told him.in the depths of the river there were a lot of rare treasures,but nobody dared to get them because a fierce black dragon was residing there.He thought that,if he could dive into the depts of the river and get the treasures,the whole family would not have to toil2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and yet could not have enough to eat as now.He thought it would be better to have a try,and he was resolved to try in desperation.So he took off his clothes nimbly and dived into the cold water with a splash.

At first,he could see small fish here and there all around.However,the deeper he dived ,the darker it became,and the colder the river water.At last,it was pitch-dark all around,and he could see nothing.He became frightened,and was at a loss where he should swim to.Just at that time,he noticed a round object which was glittering not far away.He fixed3 his eyes on it,and saw it was a bright pearl.He held his breath and swam over there,held the pearl with both hands,pulled it with a great effort,and the bright pearl come into his arms.He came out from the water immediately,climbed up the bank,and made off for home at once.

His father saw the bright pearl,and asked where he had got it.He told his father the whole story exactly as it had happened.Hearing this,his father said repeatedly,"How dangerous it was!This precious pearl was grown on the chin of the black dragon.The black dragon must have been sleeping when you were pulling the pearl.If the black dragon were awake,you would be dead."When the son heard this,he considered himself very lucky indeed.

This story appears in The Works of Zhuang Zi.From this story,later generations have derived4 the set phrase "groping about the chin of the black dragon to get a pearl-- bringing out the best" to indicate that an article is to the point.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住在黄河边上,靠割芦苇、编帘子簸箕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贫困。

有一天,儿子在河边割芦苇,烈日当空,晒得他头昏眼花,于是他就坐下来休息。他望着眼前的河水在阳光下闪耀着粼粼波光,想起父亲说过,在河的最深处有许多珍宝,可是谁也不敢去,因为那里住着一条凶猛的黑龙叫骊龙,他想,要是潜到河底,找到珍宝,我们一家人就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一天干到晚,三顿还吃不饱,不如豁出去试一试。他把心一横,三下两下脱了衣服,一头扎进冰冷的河里。

篇6

城廓:苍凉的背影

“黑城”蒙古语为哈日浩特,是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遗址。一般来说丝绸之路上现存的古城大多是土墩子,黑城也不例外,只是它保存得更加完好,能清晰地看到城池的轮廓。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到这是一座繁荣的城市,岁月沧桑,眼前的黑城在漫漫黄沙包围中,只留下一个苍凉的背影。

攀着沙丘登上顶部,古城一览无余,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434米,南北宽384米,周长约1600米,总面积近17万平方米。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建筑一座,巍然耸立地表。古城仿佛是百岁高龄的老人,虽然历尽沧桑衰老不堪,但却不失积淀百年的风度,仍是一副凛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四面城墙兀然而立,四个城门口都有瓮城拱卫,城墙外侧的马面、敌台延续着恪尽职守的模样,夯筑的经纬线横平竖直历历在目,苍黄的夯土在强劲暴虐的西北风卷起的漫天飞沙和碎石的煎熬下斑驳不堪。流沙滚滚而天路遥遥,残垣断壁而古城缥缈,给人一种神秘莫测之感。

最让我惊讶的是它的原生态,黑城基本处于全开放状态,包括用泥土夯成的古城墙都允许游人行走。看着人们在城墙上攀来跳去,真不禁为古城的命运担忧。由于地处沙漠边缘,黑城饱经风沙侵蚀,黄沙慢慢在城墙底下堆积上来,可叹,若干年之后,世间再无黑城!

佛塔:黑城的标志

黑城的独特标志是屹立在城墙西北角上沙丘之畔的两座12米高的覆钵式佛塔,在黄沙的半掩下孤单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记录着冰霜雨雪和烈烈西风的故事,印证着如走马灯似的各代人的离合悲欢。这两座残存的佛塔,一处墙皮外层已经脱落了下来,露出佛塔里层包着青砖内层。外表虽已斑驳陆离,而内心却还是那样顽强。

据说这是西夏王朝的遗物。佛塔最里面是空心的,一般存放各类高级佛事用品,有的安放圆寂大师的佛骨舍利,有时也存放佛经书籍或者高僧衣物、寺院珍宝等等。骁勇强悍、性情刚烈、快意恩仇的西夏党项人笃信佛教,他们把对神佛的崇拜、生活的憧憬、轮回的祈盼砌进佛寺和佛塔之中,祈祷佛祖永远护佑多灾多难的党项子民人丁兴旺、六畜繁盛。1908年,黑城遗址被俄国的探险家科滋洛夫发现,率队大肆盗掘,所获文物征用了近百峰骆驼才得以运走。此后各国探险家相继闻讯而来,掠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这座文化艺术考古宝库其研究价值,成为中国考古史上与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和居延汉简相齐名的重大发现。它曾是记录着西夏党项文明和蒙古文明的第二藏宝地,而现在却是满目疮痍。

城内:无言的诉说

漫步城中,部分城池虽已为黄沙掩埋,而城内建筑群落布局依旧井然。遥想当年,这座精致的城池,建筑规模完备,一定有着别样的繁华。以高台庙宇为中心,十字形主街道由此向四个方向延伸,纵横交错。佛塔和清真寺遥遥相对前后呼应,各色房屋接瓦连椽,丛树点缀其间,风光入眼。辉煌的王宫,森严的官府,林林总总的兵营,香火缭绕的寺院,炊烟阵阵的民居,叫卖声声的店铺,显然是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当年就是经过两河流域,穿过伊朗和帕米尔高原,取道新疆、甘肃,再通过这条大通道,前往漠北朝见元世祖忽必烈的。

而此时,城中早已看不到鳞次栉比的楼宇殿阁、整齐有序的房屋建筑和宽阔笔直的街道,只剩下狼藉一片。街道两旁的王宫、官署、佛寺、兵营及民房的遗迹仍依稀可辨,碎石断壁历历在目。这是一段黑乎乎烧掉大半的横梁,那里是一条留有多半檩子的残体横陈,昭示着这里受到非常惨烈的火刑和肆意破坏。一堵堵居民房屋的残墙东一截西一段孑然而立,那些散布遍地的砖石瓦当、陶片碎瓷、铁器铜簇、泥佛遗物无不诉说着当年的繁荣与兴旺。走在黑城里,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时光逆流感,夕阳照在残垣断壁上,看着千年前的古建筑变成金黄色,在湛蓝的天幕下,有一种无言的悲壮和苍凉。

传说:悲壮的故事

黑城至今流传着很多传说,最传奇的莫过于黑将军浴血守城的故事了。北元王朝当年守卫黑城的是智勇双全的蒙古族哈喇巴特尔将军,人称黑将军。明朝大将冯胜率军挟元王朝的余威,势如破竹一鼓作气打通河西走廊进入居延绿洲,然而却在黑城之下碰了一个硬钉子。只见黑城四门封闭戒备森严,攻城两年全无效果,损兵折将士气顿减,后有谋士献策采取绝水之法截断上流的水源,将黑河改道他去。数月之后城中断水,挖井至80丈不见黄泉,无水的煎熬迅速击垮了守军的意志,城内军民渴死无数,最后黑将军将财宝埋入干涸的深井,将一双儿女推下去陪葬,带着自己残存的弟兄,从西城墙挖洞开穴冲出城去,后在明军的追击下全军覆灭,黑将军也自刎身亡。

至今,在久经风蚀沙埋的情况下,黑城的4个城门已全堆土封死。只是西城墙靠中部城墙根处,一个高2米宽约1.5米直通城外的大洞赫然眼前,那个可容骑驼者进出的洞口,相传就是当年黑将军突围的洞口;在城池内偏西北的那个大坑,相传就是当年不曾出水而用来埋藏了全城财宝的那口深井;而被当地人称为“宝格德波日格”的那座高大沙岭,相传就是当年大军截水所筑的大坝;在黑城附近枯木的倒向,便是因长期缺水和本地的西北风所致。

历史:繁荣到衰落

坚固的城墙、密集的民居、高大的寺庙,大约4个足球场的面积,可以感受得到黑城繁荣时期的规模。但是,这样一座美丽的城市为什么突然之间变成了一座废城,一座荒城呢?

据资料显示,汉代曾在这里戍边,黑城就是居延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1038年,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羌族的一支——党项人建立了西夏政权。从地理位置看,黑城西扼弱水、东锁沙海、北控居延、南挟大湾。正好处在浩瀚无际的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南北中轴线,成为一个中心点。为了防备辽国夺占弱水绿洲,进而进犯西夏之境,西夏王朝便调用军队,在黑水城设立了“黑山威福军司”,成为守卫西夏王土的一支前沿劲旅。从这个意义上讲,黑城实际上担负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关隘襟喉”的作用。是北走上都,西抵哈密,南通河西,东往银川的交通要冲和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从那时起,黑城开始走向一时的繁荣,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顶峰。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攻破了黑城后。设亦集乃路总管府,1826年元朝曾扩建黑城。明朝,作为元朝最后一座城池被征西大将军冯胜攻下,并被放弃。至此,黑城便与人间烟火隔断,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城”。黑城一直沉睡了四个多世纪,直到上世纪初先后被俄、英探险家发现并掠取大量珍贵文物。这一发现像是世界考古史一颗炸响的惊雷,真正把黑城从幻梦中惊醒,从那时起人们才挖掘、考证、研究这一失落的文明。2001年黑城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国在中华历史上昙花一现,留下的历史研究资料少之又少。而现代考古研究西夏最主要的线索来源于黑城,只可惜大多数有价值的文物都被英俄两国博物馆或民间收藏。

一片苍茫流沙之中,黑魆魆的孤城仿佛一只孤舟抛锚于死寂的戈壁沙海之中。时间依旧在缄默着,在黄沙之中的断壁残垣中无情无爱地流动着;它的强大和冷酷,它的不可捉摸都像黑城失落的文明一般令人窒息,令人无言以对。在我看来,黑城很美,透着一种苍凉的悲壮的美,一种无法用词藻堆砌的美,一种胜过琼楼玉宇雕梁画栋的美。这美缘于时间,也缘于内心。而我,久久不愿离去。

篇7

2、退避三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唇亡齿寒:意思是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4、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篇8

【出处】《晋书·祖逖传》。

【释义】中流:河流的中央;击:敲打;楫:船桨。渡河时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桨。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之气。

【历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晋末年的北方大族,后来家道中落。在当时的乱世之中,祖逖带了几百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过程中,祖逖主动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粮食、衣服也分给大家。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难的人群来到了泗口(今江苏靖江北)。这时,祖逖手下已经聚集了一批壮士。他们都是背井离乡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外族侵占,都很愤恨,见祖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就推选祖逖做了首领,希望祖逖带领他们早日打回家乡去。

当时,司马睿还没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劝说他领兵收复失地,司马睿当时并没有收复中原的打算,但听祖逖说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辞,就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拨给他一千个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给他战衣和兵器,还让他自己想办法集结士兵。

祖逖带着随同他一起来的几百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绝不再过这条大江!”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

到了淮阴,祖逖停了下来,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等到聚集了两千多人马后,才向北进发。当时,长江以北的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他们停止内争,随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来越高。

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后来,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领土,许多敌军也陆续向祖逖投降。晋元帝即位后,觉得祖逖功劳太大,于是封他为镇西将军以节制其权力。

篇9

【释义】鸣:叫;盗:偷东西。鸡叫狗偷都不是高雅的事情,比喻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历史典故】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为他们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众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孟尝君出身王族,而且在齐国有封地,必定不会真心为秦国办事。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他们。

秦昭王有个最宠爱的妃子,他对这个妃子言听计从。孟尝君派人去求她帮助,这个妃子答应只要拿到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做报酬,就帮孟尝君。但是那件狐白裘在刚到秦国时,就已经献给了秦昭王。这时,有个门客说:“我去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将它藏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借着月光,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便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怕夜长梦多,立即率手下连夜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大家正犯愁时,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学起了鸡叫,附近的鸡也纷纷跟着叫了起来,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守关的士兵以为天亮了,立即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出了秦国,等到秦王反应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

篇10

关键词:交通安全;贝叶斯网;事故机理;Netica建模

引言

高度现代化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威胁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性杀手。近两年来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次数达到总数的42.39%[1],呈现上升趋势。因而深入开展对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机理研究是非常迫切的。现阶段开展的事故发生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事故因果链锁论[2],利用系统综合分析法剖析典型案例的成因,揭示事故本质;二是基于事故数据挖掘手段鉴别出道路黑点[3],分析其空间分布特性和形成规律。总体而言,绝大多研究缺乏科学的定义和可量化判别标准,没有形成系统的分析治理方法。本文引入交通特性的微观分析,将单个事故成因的重要度计算与基于贝叶斯网的多个事故影响因素耦合作用分析相Y合,开展事故发生机理的量化分析。

1 贝叶斯网建模分析

1.1 贝叶斯学习算法

1.2 显性变量的确定

本文选择采用层次分析法[4]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各成因进行相应的关联度分析,选取权重较大的关键因素作为贝叶斯模型的显节点。分析过程如下。

(1)模型构建。建立如图1所示的交通事故形成层次结构模型。

(2)构造判断矩阵。在层次模型构建完成的基础上,根据统一的Saaty1-9级判断矩阵标准度,比较下一层因素与上一层选定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其量化值用W表示,即权重。

(3)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是指最底层以下的各因素对最高层总问题的重要度排序,具体结果见表1。为了保证排序评价的有效性,引入一致性指标[5]CI和随机一致性比率CR进行检验。

(4)确定模型显性变量。总权重排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成因对事故发生的贡献度大小。为适当简化机理模型,同时保证分析结果准确可靠,选取交通参与者的违规情况、车辆状况、天气情况和道路条件四个关联度最大因素作为模型的显性变量。

2 模型参数分析

首先引入显节点:交通参与者的违规情况X0、车辆状况X1、天气情况X2和道路条件X3。各变量节点值域取值如下所示。

(1)X0:{0,1,2,3}分别代表驾驶员无违规行为,判断失误,操纵失误,其他违规行为。

(2)X1:{0,1,2,3}分别代表车辆状况良好,信号装置失效,制动失常,其他机械故障。

(3)X2:{0,1}分别对应天气状况良好和天气恶劣两种情形。

(4)X3:{0,1,2,3}分别代表普通路段,丁字路口,十字路口,其他交叉路口。

(5)A:{1,0}分别表示表示发生交通事故和不发生交通事故两种状况。

在确定了显性变量的基础上,引入驾驶人员无规范感和紧张程度两个隐变量,记为Y0、Y1,并规定隐变量有3个不同的取值,记作d1、d2、d3,对应表示程度的“低”、“中”、“高”。

3 案例分析

采用本文构建的机理模型进行案例分析,以镇江市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道路解放路为例,选取大西路与中山东路之间的解放路路段为研究对象,结合事故数据对事故发生机理进行建模推理分析。

依据该路段历史事故资料,通过数据学习不断修正事故发生的先验概率,利用贝叶斯软件分析包Netica建立事故分析的贝叶斯模型,并结合数据统计分析,得到显性变量与隐形变量之间的条件概率,见表2。

确定变量及其取值后,按照上述值域将数据抽象成布尔类型的值,利用贝叶斯软件分析包Netica建立事故分析的贝叶斯模型,见图2。利用该模型进行道路系统事故概率分析,将天气节点调整为天气恶劣且存在交通违规行为时,事故发生的概率由0.38上升到0.47,这是符合常识推理和历史经验的结果。此外,对结果进行敏感度分析,可以发现天气状况是敏感性最强的影响因素,其次是交通违规行为,而车辆状况的影响较小。这可以解释为该路段为市区道路,驾驶员通常对本地路况比较熟悉,且市内车流量较大,车速较低,即使车辆出现一些轻微的意外情况,一般驾驶员都可以平稳应对;当出现较为恶劣的天气状况时,对客观的外部环境和交通参与者的主观判断都会产较大的影响,因此敏感度表现最高。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以贝叶斯网络模型为基础,针对目前事故发生机理研究中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事故信息缺失等方面的不足,建立关键因素耦合作用对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影响的定量化关系模型,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应有的互补与统一。结果显示,良好的天气状况、交通参与者的规范出行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至关重要。实例验证表明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证明了模型的准确度和可靠度。

参考文献

[1]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年报[Z].江苏: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2015.

[2]李淑庆,彭囿朗,肖莉英,等.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14(3):14-19.

[3]刘志强,赵艳萍,汪澎.道路交通安全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章倩.“本本族”青年驾驶人事故发生机理与驾驶行为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