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类三包范文

时间:2023-03-30 08:3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鞋类三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该条规定了经营者的责任期限(从消费者角度讲,即可以要求商家承担三包责任的期限,用法律术语表达就是“除斥期间”)。该期限具有限制经营者责任的作用。法律的本性要求应当给予各方当事人以平等的保护,不应因一方有权势而偏袒,也不应因一方弱小就刻意弹压对方。根据该条规定,同一个鞋类商品经营者的三包责任因出售的鞋的质地、价格的不同而不同。乍看起来,按质论价,货优价高,理所应当、公平合理。因此,要求经营者对购买昂贵商品的消费者负较重的责任或义务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事实上也真的有人认为,给予以100元以下价格购买仿皮鞋的消费者以一个月的除斥期间是合理的,因为其付出的代价少,所以获得的保护期限也短,如果要获得更长的除斥期间,可以去买贵的嘛(付出更多的代价)!如果说这种将价格与责任期间相关联的条款是由买卖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的,亦即由卖方提供两种选择-或者买贵的,三包期长,或者买便宜的,但三包期短-然后由买方自主选择决定,那么毫无疑问这种做法是公平的。但是,如果由第三方来制定这样的规则,其合理性则非常值得怀疑了。

细分析起来,该条规定体现了这样一种逻辑:皮鞋的品质比仿皮鞋好;价格高的仿皮鞋其品质好于价格低的仿皮鞋。如果这个判断没有大错,那么,销售皮鞋与价格高的仿皮鞋的经营者的责任期限是三个月,而经营者对价格低的仿皮鞋的责任期限则是一个月,这是否就意味着价格低的仿皮鞋比价格高的仿皮鞋和皮鞋(无论价格高低)更容易在一个月内断底、脱帮?是否意味着规则的制定者认许皮鞋与价格高的仿皮鞋在三个月内断底、脱帮?若不是这样,又为何要进行如此区分?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何偏偏以100元作为分界线,99元的仿皮鞋和101元的仿皮鞋在品质上真的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吗?再退一步,即使认可了这种给予仿皮鞋的区别待遇,那么令人不解的是,不同价位的皮鞋也会有品质上的差异,为什么不对皮鞋也进行这种区分?

根据《价格法》,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只有特定的商品是由国家定价,其余大量的商品的价格,不是恒定的,而是随行就市的,是由买卖双方进行讨价还价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卖方(经营者)的要价一般会高于最后的成交价,而买方(消费者)则尽可能压低卖方的要价。鞋类商品就属于后者。既然这样,那么,上述《三包责任规定》第5条中规定的100元标准,究竟是卖方在商品陈列时所标的或所提出的要价呢,还是双方最终达成的成交价呢?从合同法理论上讲,双方当事人为最终缔结买卖合同往往要进行反复磋商,要约、反要约、再反要约……直至承诺,每次要约中都可能涉及价格问题,但只有最后经承诺的价格才构成买卖合同中的价格条款。而在以口头方式进行自由议价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买方)能在事后记起卖方最初出的要价。若要约承诺交错数个回合,则更增加了证明的困难。因此只能是后者,即成交价。

如果以上分析无大错,那么消费者最终能否获得三包,则取决于消费者的谈判(砍价)能力。举例来说,一双要价120元的仿皮鞋,谈判(砍价)能力强的消费者甲,也许只要花90元就可以买到;相反,谈判(砍价)能力较差的消费者乙,也许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比如用100元来购买同样的一双鞋;而消费者丙可能根本就不善于砍价,对方要多少钱就付多少钱,于是他以120元买到了这样一双鞋。如果按照上述《三包责任规定》第5条的规定,消费者甲只能在一个月内主张三包的权利;而消费者丙则可以在三个月内主张权利;消费者乙如何主张权利,则取决于如何对该条进行解释(该规定没有界定是否包含本数):如果该条所说100元以上包括100元整,则乙可以在三个月内主张权利;如果该条所说100元以下包括100元整,则乙只能在一个月内主张权利。总的看来,按照这种规定,当仿皮鞋的要价在100多元时,消费者主张三包的权利的除斥期间的长短与其本人讨价还价的能力成反比:能力越强,期间越短;反之,能力越弱,期间越长。面对这样的结果,笔者不禁要问,该规定究竟是为谁而定?是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是要偏袒经营者?

篇2

____年度,××县工商局_____中心及各站(点)共受理各类案件__件(申诉__件、举报_件,建议_件,检举_件),其中:区工商局_____指挥中心受理分派__件,占申诉总量的__%,县局和工商所直接受理__件,占申诉总量的__%。以上受理的各类案件已全部办结,办结率___%。

一、申诉情况统计

申诉内容为商品质量类__件,占申诉的__._%,服务类_件,占申诉的__._%。申诉列前五位的依次为:服装鞋帽类__件,食品类__件,农资类_件,文化体育用品类_件,通讯产品类_件,分别占商品类申诉的__._%、__%、__%、__._%和__._%。服务类申诉_件:订阅托运服务类_件,移动通信服务类_件,其它类_件。

二、举报情况统计

____年举报共_件,无照经营举报_件,占总举报量的__%;质量举报_件,占总举报量的__%。

三、商品和服务申诉的热点问题

_、服装鞋帽类申诉和食品类申诉居商品类申诉较多。

(_)服装鞋帽类。

申诉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对鞋类三包规定了解不清以及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上。一是消费者因为购买的鞋子出现开胶或者脱线,在三包期内要求经营者退换货,经营者在退货时按规定商家收取一定的折旧费,大多数消费者不了解扣除折旧费的原因,因此在退换及维修方面与经营者发生争议。二是消费者购买的成品衣服在生产环节就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买时没有仔细检查,拿回家发现买回的衣服存在质量问题,要求退货,商家推诿不予以解决,由此引起申诉较多。

(_)食品类

主要原因:一是法律法规的宣传,主要是《食品安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使人民群众的消费维权意识有了很大提升。二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更加重视,发现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拨打_____申诉、举报,工商部门能及时为消费者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篇3

岁末年终,商家们打出形形的折扣让人目不接。“全场 5折, 1折”、“购物满 500返200”…… 消费者从中获得实惠,购得满意又便宜的商品自然是好事,但也有一些折扣暗藏玄机,需消费者擦亮眼睛,认真分辨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近日,记者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走访了北京多家卖场,遇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提醒消费者在商家促销时保持警惕。

春节涌动打折潮

春节将至,今年北京实体店的折扣季不仅来得早,周期也明显会拉长。记者走访了北京西单、东单、王府井、新街口、动物园、丽泽桥、大钟寺等商业路段,从百货商场到街头小店,商家纷纷推出了各项优惠活动,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折扣活动最多的是服饰鞋类,折扣幅度 1到9折不等,在此基础上,“折上折”、“满额送礼”也成了商家吸引消费者的手段。家纺、家电类卖场也纷纷展开了年末促销,“周年店庆”、“厂家回馈”、“冬季清仓”这样的巨幅海报吸引了不少市民。

与此同时,商家在促销标语上也颇费心思。一家电专卖店打出了“节能直补一步到位”、“满额还送礼”、“积分换大奖”……

对此,北京东城区某品牌店店长刘先生表示, 今年的确有不少实体店和卖场都提前或者延长了促销期。“光棍节、双十二、元旦……现在网上促销活动太多了,如果实体店没有折扣活动,很难吸引消费者前来购买。”

据北京西单某商场企划部负责人介绍:“年底是各大商场的业绩‘冲刺期’,商家都不会放过春节黄金销售时段。今年我们把活动时间拉长了,从现在到春节后一直有促销活动。”通过促销活动能提升商场的人气,今年商场的活动力度将更大,活动期限也更长。

购物积分诱惑多

“当初办理积分卡时,对方承诺可以积分换礼品,甚至还能兑换现金,可还没等到兑换,我卡里的积分就遭清零了。”北京市民周女士很郁闷,为了给即将出生的宝贝作准备,自己在某孕婴店办理的积分卡,因为没有赶在去年 12月31日前兑换,现在已经被清零了。

无独有偶,家住丰台的市民陈大爷办理了家门口一家超市的积分卡,原本寄希望于节前积分换礼、兑现金,可近一两月收银员经常以电脑故障等说法,告知顾客积不了分。后来电脑总算没问题了,但该超市也很快就异地搬迁,附近小区的好多客户还没明白积分换礼是怎么回事却被告知待该超市在异地开业后再兑付。暂不说异地离该小区有多远,且何时开业还需要等候通知,怎么兑付最终还得商家说了算。对此情况,陈大爷有些气愤,认为商家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这种做法就是不想返利。

市民刘大妈则觉得积分卡其实也是商家的变相促销方式。“前不久我兑换礼品时,看到有好几名顾客都是几百分,而领取礼品的积分分档只有 1000分、 2000分、 5000分等整数积分。有个顾客的积分是 1600多分,如果兑换 1000分的礼品,那么剩余的 600多分就会作废,她只好又买了一件 300多元的毛衫,凑够 400分,积分卡清零实际成了该公司年底刺激消费的手段。”

逛街购物,谁手里没有几张积分卡? 目前,北京也有不少商家都热衷于开办积分卡业务,不同的是,这些卡有的叫储喜卡,有的叫会员卡,还有的叫贵宾卡…… 可不管叫什么名儿,都不过是商家吸引消费者的一个幌子。而几乎每张卡后面都明确标明“本公司对此卡拥有最终解释权”,一些商家甚至在每张卡上都注明“每年 X月X日营业结束后,卡内金额自动归零。”当您希望凭借积分卡获取更多时,前提是您得首先付出更多,而且这个付出还不一定能得到商家的承认。毕竟, “羊毛出在羊身上。

促销广告有陷阱

“名牌手机 188元”、“名牌取暖设备498元”、“名牌家电 998元”……这样的广告引人注目,也确实够便宜,但记者进去后大失所望,好几种所谓“名牌”的促销产品,要么牌子根本没听说过,要么就被促销员告知已经卖完。

“名牌”这个词究竟指的什么,概念相当模糊,让人云里雾里搞不清楚。

记者转了几圈,还是没有找到 188元的手机。销售员说特价手机已经全部卖完,并极力游说记者购买标价为 1988元的新款智能手机。“ 名牌仅 X X 元” 、“ X X 元起”“ XX折起”等等,这些词语是商家模糊商品的实际情况、糊弄消费者的惯用手法。由于没看清字眼的细微区别,很多消费者在挑好商品准备付钱时,才发现上当了,这时又丢不下面子,只好将就着买了。所以消费者看促销广告时,千万要看清楚字眼上的细微差别。

海淀电脑城一店堂海报上,鲜艳地标着“某品牌数码相机,原价 3999元,现价 2999元”,乍看之下以为现在便宜了 1000 元,但同样是这款相机,网上在线报价是“原价 2750元,现价 2350元加送 8G卡或原装电池一块”。同样是这款相机,在北京正规卖场也可以拿到 2750元的价格, 两者比较,电脑城所谓 3999元的“原价” (还不包括存储卡等配件的价格)显得有点假。不仅是这款数码相机,电脑城促销广告上的很多商品都有类似情况。

除了电脑城以外,做“原价”游戏的商家也不少,手法也是五花八门,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把未成交过的价标为“原价”,二是把历史最高价标为“原价”,三是把“建议零售价”标为“原价”,四是虚拟或乱标“原价”。

当消费者以为得了便宜时,其实商家正在一边偷着乐呢!北京不少商家都没有注明促销原因、促销方式、促销规则、促销期限、促销商品的范围以及相关限制性条件的习惯,这为他们赢得了“最终解释权”,他们有一千零一个理由来应对消费者的疑问,但最终失去的却是顾客的信任,尤其是 IT类卖场这种情况特别明显。

在北京西客站附近,有一家便利店已经“清仓”了一年多。有知情人士表示, 这家店根本不是什么换主清仓,老板一直都是同一个人。可是,仍有一些不知情的外地消费者被门口的“清仓”海报和播报吸引进店。店主大声吆呵:“不买也看看,”就这样赚足了人气……

以“清仓撤柜”、“最后一天大甩卖”为卖点的商店,消费者要格外留心。是衣服还好,扔了就是,可要是价格数百上千元的电器,先不说维修售后没保障, 光那么大块儿放在那,也真够您闹心了。记者在提醒消费者货比三家或利用网络查询掌握商品真实价格的同时,也希望真正停产、清仓的商家,能够在促销时注明原因、促销时间等,毕竟这样的当,消费者上了一次就有免疫能力了。

窝火消费要维权

市民方女士在逛街时发现自己心仪已久的一套秋装因换季正打 3折出售,便毫不犹豫买了下来。回家试衣服时,方女士发现上衣袖子有明显的挂线。于是她找到商场要求调换,该商场营业员用手指着店堂的海报让方女士看,该告示在显眼的地方明确写着:本店所有打折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换。方女士非常窝火,却又无可奈何,只好自认倒霉。

打折商品同样应当具备正常商品的质量、功能,经营者不能因此而免除应承担的“三包”义务。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按国家的相关规定承担包修、包45 退、包换或其他责任,而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