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多宝塔碑范文

时间:2023-03-16 20:5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颜真卿多宝塔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颜真卿多宝塔碑

篇1

一、《多宝塔碑》的用笔

该碑用笔多用中锋,起笔和收笔的顿按都非常明显。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起笔藏锋为主,有些横画起笔较为外露,而收笔用顿笔和回锋较多,强调“护尾”,令人感觉到颜体的雄浑、大气。

观察“千、主、至、下、年、书”等字,它们的横、竖笔画粗细对比鲜明,富有节奏、韵律美感,把颜体“筋”的意味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颜体的撇画轻盈挺健,捺画粗壮有力,给人以刚健的动感,尤其是捺脚较长,如“人、文、界”等字。

《多宝塔碑》的折画变化多,有方有圆,方圆兼施,显得端庄平稳,正气饱满,已初显颜体成熟期的雄浑豪迈的书风。

二、《多宝塔碑》的结构

1.横平竖直:

横和竖的笔画在一个字的结构中非常重要,历来有“架梁立柱”的说法,《多宝塔碑》是颜体中的典范,横平竖直体现得非常明显。

2.穿插匀称:

《多宝塔碑》以横竖笔画为主笔,横和竖穿插匀称,横画长而挺俊,竖画居中放置,重心平稳。

3.疏密得当:

《多宝塔碑》中笔画较少的字,如“人、王”等字结构疏朗大方,主要笔画舒展有力;笔画较多的字则中宫紧密,布白匀称。

三、《多宝塔碑》临摹作品点评

姜梦真同学的这件扇面作品,取法颜真卿《多宝塔碑》,总体上来说写得还是不错的。基本领会《多宝塔碑》的笔意,平稳严谨,一丝不苟,刚劲秀丽,给人一种清新舒朗的感觉。其中“看、近、人”等字写得比较入味,无论从结体还是从笔画上来看,颜体的味道已跃然纸上,值得学习和肯定。建议:

1.《多宝塔碑》带撇捺的字较为舒展,横细竖粗,顿笔肥厚。这幅作品中的“春、不、在”等字不够舒展,结构上略显别扭。

篇2

书法和学习异曲同工之处,贵在坚持。

初学书法,应该找比较规范的字帖。首先要学的是运笔,也就是要心手合一地掌握毛笔笔锋的起、行、铺、收。尤其要注意的是用中锋行笔,每一笔写完,笔锋依然垂直,则说明运笔方法正确。 次要学的是字的笔划和字的构架。通常初习书法宜选正楷,为不至于太浪费练习用纸可以选中楷。要循序渐进,边按字帖临摹,边用心体会。没有老师也没关系,勤奋即为师。 综合上述说法,初学书法时字帖可选用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或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这二部帖是初学者的最佳教材。 颜体字其风格是敦厚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对于这块《东方朔画赞碑》,后世的书法大家,在临写这块碑时,会有怎样的理解和做出什么样的取舍呢?那我们来看看明代的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吧。董其昌临写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时年52岁。它是董其昌中年时期楷书的代表性作品,书写极为精美。这件作品是纸本,长558.6厘米,宽24.5厘米,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对照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董其昌在临写上,都给了哪些启示呢?通过观察比较,我们首先会感觉到颜鲁公的字,有着他一贯的线条饱满、浑厚,结体平整、朴茂的的风格。而董其昌的临作,让我们感受到一丝文人的平和与细腻,落笔精准,笔法轻盈,意境高远。究其原因,这首先是因为两人在笔画轻重上的不同,颜真卿铺毫的幅度较大,而董其昌的铺毫幅度较小。在笔画转折之间的停顿上,颜真卿是结实严谨,然后审慎下行,形成涩劲的线条。董其昌则是稍作停顿,然后轻盈带过,形成整个字的笔画上的流利。下面我们来选取几个例字做一些对比分析:

比如“平”字,颜真卿在用方笔写出短横的起笔和行笔后,在止笔处折笔调整笔锋稳稳地带出短撇,然后笔势回收,写出右边饱满的一点,承接右点的笔势回锋用圆笔写出长横的起笔,最后用横画止笔向上的笔势写出悬针竖。董其昌在用露锋由轻到重写出短横起笔和行笔后,折锋向左写出左点,写到一半戛然而止,反锋向右顺势写出右点,然后出锋向左下,抢锋写出长横的起笔,而后行笔平缓,到止笔处顺势向上写出竖画。可以看出来董其昌的处理则要平滑得多,很有行书的笔意。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董其昌的书写速度明显要比颜真卿的快。再比如“陵”字的捺画,颜真卿要劲健得多,一笔捺下,在止笔处明显有一个绞转的笔法,然后再笔锋挑起;董其昌的捺笔,在捺下之后,笔锋较为平展地送出,这给人们带来的感受也不同。也就是说,在书写速度上,董其昌快于原作,在书写力度上,董其昌要小于原作,这使得临作较原作的严谨厚重给人一种舒缓、雅致、清新的审美感受。

在字的结构上,颜真卿对字内空间的处理,多以匀称等分为主,如“原”“为”等,但是时有独具匠心的处理,如“”字右边犬字旁的紧收、“陵”字内部的跌宕等。下面我们来看看董其昌在相同字的处理上有何不同,“原”字董其昌在处理他的结构时,为了和整体风格相吻合,把第一笔画的长横改为短横,同时把第一笔画和第二笔画的距离拉大,使得整个字透气了,但是距离是否拉得过大还值得商榷,这里不作讨论。“为”字调整为上收下放的结构,使得疏密感更强,下面的四点,因为距离拉大,故明显增强了它们之间的呼应,以达到聚的效果。通过分析,让人感觉到颜真卿的作品,笔势虽然雄健,但并不向旁边溢出,弘中而敛外,非常节制。这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是,既气象开阔、又劲力内充,但和常规比较起来,又有所变化,但总体给人以“拙美”的欣赏感受。董其昌的临作,较好地注意到了一些细微的地方,但是又有所变化。比如,他的笔下,字形结构相对来说强调了收放和聚散,并稍微作了一些开张的处理,这使得临作和颜真卿端庄雄伟的结体拉开了距离。在总体的结字上,董其昌仍取左右相背之势,但颜真卿所表现的朴拙之美基本没有保留。这或许源于董其昌本人的审美倾向吧。

另外,作品的字距与行距的不同安排,带给人们的也是不同的审美感受。颜真卿的书写,字势满格,字距和行距紧凑,明显给人以章法茂密之感。董其昌同样非常注意安排,但又和颜真卿不同,他在通篇章法的布置上,拉开字距和行距,给人的感受是疏朗、洒脱。甚至,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说,仿佛也少了几许凝重感。因此与原作比较起来,临作也因此营造出了全然不同的气息。

其实,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也是一幅临作,在它之前的王羲之所创作的小楷《东方朔画赞》,同样也是精美绝伦。颜真卿是在临习前人杰作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和他同时代的书法家李邕的笔法,创作出了他的《东方朔画赞碑》。最为重要的是,这幅作品的意义在于,它透漏出颜真卿楷书后期即将发生某些变化的一些信息,比如,在他的笔下,晋代之前的篆籀笔法,开始有意识地回归,并不断得到加强。在这幅作品中,已经流露出了一些端倪。颜真卿的作品因此和王羲之的原作拉开了距离。

时光悠悠,岁月荏苒,到了明朝的董其昌,他临写这块碑,既师法颜真卿,又借鉴了王羲之的笔意,同时又充满了董其昌的个人气息,临写出了董其昌的自家风貌,表达了他个人的情趣,因此同样不失为一幅杰作。这样两幅同样精美的前代大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大师们,他们又是怎样精研前人的笔法、怎样做出自己的创新。就董其昌对颜真卿的理解来说,至少在笔法上,他作了一些融合,或者说回归 回归到晋人笔法,回归到王羲之。因此,在董其昌的笔下,晋人“一拓直下”的笔法重新得到细微的感应。前面说到,两幅作品对照来看,董其昌的书写速度明显要快于颜真卿,部分原因就在于两种不同的笔法书写使然。

篇4

书法的意境犹在于此。墨寻找着适合它的旷野,可由它自由驰骋。纸寻找着可以中和它死寂的奔放,以填补它的空白。当墨与纸完美邂逅,不论是墨还是纸都被赋予了生命的力量。黑白被奉为墨客心中的神圣,经久不衰,流芳百世,必为经典!

王羲之为之疯狂挥毫写下了千古绝词《兰亭序》;米芾因之垂名,书法史上也留下了他不朽的辉煌;颜真卿以之为生命,写下《多宝塔碑》,被世人惊叹为深得书法的真谛。直至今日,多少娃娃手握毛笔,纵使满脸稚嫩,也要书写对书法的敬意。

书法的精粹,在于它变幻无穷的魅力,虽只是黑白,却可以焕发出亘古不变的精彩!

但诗人总是刁钻刻薄的,从不满足于现实。于是,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诗人眼里,黑与白被置于对立,中间有无法穿越的深渊。黑被赋予了阴暗的含义,而白则是光明的象征。黑被人唾弃,黑被踩踏于脚底;白被守护在心里,留存着宝贵的希望与梦想。

因为心中的那抹白,食指“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脚下的那滩黑,北岛大声呼喊“我不相信,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诗人用犀利的笔锋,为黑白划清界线。

可谁能阻挡,阻挡黑暗?“黎明前的黑暗”,告诉诗人,告诉墨客,“自然一切有法”。不论是融合,或是割裂,都不是黑白的全部含义。但也正因为黑白之间的神秘,引墨客骚人一顾倾心。

篇5

2002年~2004年,就读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第十期书法研修生班,受教于刘文华先生。

2006年,《双栖图》获全国第十三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铜奖。

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展。

2007年,书法作品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书法展”。

2008年《荷塘清趣》入展全国第十四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

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册页展,第二届草书展。

2010年获“闽龙杯”第五届北京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

2011年获第六届北京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

遍访名家得自悟

贺凌军从小喜欢书法,有点家学渊源。他的祖父是当地的文人,逢年过节很多人都找他写春联。而小时候的贺凌军常帮其抻纸研墨,逐渐对用毛笔写字产生了兴趣。还有一个启蒙老师则是他的舅舅——当地的中学校长,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贺凌军从他家看到一本《芥子园画传》,借来之后爱不释手。舅舅一看外甥这么喜欢,便悉心指点。贺凌军的书画启蒙,便是在舅舅家的书案上完成的。舅舅如今快90岁了,身体康健。回顾这位启蒙老师,贺凌军说:“舅舅作为老一辈的文人,练习毛笔字只是我学习书法的开始,还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但对我今后的学习书画起到关键的作用。”

上学后,贺凌军的绘画天分展露出来。一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连环画,使他如获至宝,反复临摹,“作品”被同学竞相传阅,后来被老师挂在黑板上当范画。这样的鼓舞让他非常自豪,越发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延续到参加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正赶上改革的春风承包了一个小印刷厂,那段时期,身为厂长的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品味,在装潢设计上发挥了他的长处。20岁结识了花鸟画画家马志峰先生,向其虚心求教,还利用出差的便利到处拜访书画名家,如天津美院的孙奇峰、霍春阳、吕云所等先生,对花鸟大师王雪涛先生的作品进行过深入的学习。贺凌军青年时代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先去找书店、看画展。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朵云轩这些集文化之大成之地都是他常去的。贺凌军特别喜欢传统的梅兰竹菊文人雅作。发现很多古人作品中,书法在构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要想画好文人画,必须对书法诗词进行深入的学习,才能达到书画兼善,于是开始下功夫练习书法和学习古典诗词。

取法乎上研众书

1997年,贺凌军去山东青岛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书法班,从那时起,更沉心于书法的研习。尤对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赵孟、王铎的书法用功最深,后来读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余十七岁时学书。初学颜鲁公《多宝塔》,稍去而之钟王,得其皮耳。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为什么董其昌说学颜真卿只能“得其皮”,而学宋人却能“得其解处”呢?贺凌军认真研习书画史料,发现唐、晋多碑刻,而宋朝却有大量的名帖传世,所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人在意境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于是他对坡的《寒食帖》、米芾的《蜀素帖》、黄庭坚的《松风阁帖》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后又对汉碑进行深入的研习。他说:“我喜欢《礼器碑》的秀丽典雅;《张迁碑》的沉凝浑朴;《石门颂》的古朴自然;《曹全碑》的秀逸多姿等。我主张深入学习传统,目的是厚积薄发。”

篇6

关键词:笔法;书体;法则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41-01

书法中的“笔法”是指以手指握着毛笔作有规律的来回运动,每指之间相互配合,并留下有纵横起伏的笔画。笔法之中,讲究选笔、执笔、运笔等等,鉴赏一副作品往往也需要鉴赏该作品的笔法,欣赏该作品的笔法美,才能读出书法的真正内涵。下面就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写最突出的特征来论述书法中的笔法之美,再加以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一、隶书

隶书最突出的笔画就是波磔横,波磔横呈现的是一种蚕头燕尾之态,逆锋起笔,尾端呈雁尾状,一波三折,先按后扬。此书体的特点是有折无转,并有波涛,方笔和圆笔兼用,力求稳实,给人一种含蓄,不飘滑之美,字体端正,字字大小统一,虽是正体,但不失活泼、灵动之感,神采奕奕而又不显得呆滞。

隶书讲究笔画丰满而不笨拙,厚重而不失飘逸,其中汉隶的《乙瑛碑》就是其代表,虽个性风格不如《张迁碑》、《曹全碑》来得强烈,但却饱含着规整的章法和端庄的结体,方朔评价《乙瑛碑》“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统看《乙瑛碑》,字字大小统一,笔画浑厚有力,有粗细对比,轻重变化,颇多妙趣,较长的笔画多呈弯弧状,藏锋起笔,回锋收笔。

二、楷书

楷书虽与隶书相同,但笔画不能过肥或过瘦,没有了蚕头燕尾,较多的露锋

起笔,逆锋收笔,横细竖粗,横平竖直,齐整而不拘紧,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没有了行书中的流畅、爽利的特征,笔势起承转合,点划钩捺之间虽笔笔断连,但笔笔呼应,节奏快慢得当,丢弃了隶书中的浮滑和飘滑之美,追求笔画姿态妍美,力求笔画的圆实立体感,字体端正不扭曲,是使之称为正书的原因。古人说,“楷法欲如快马入阵”,“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要的是严整飘扬、犀利飞动。

楷书在这里举“颜体”为例,颜体结构端正,字形饱满,字形内部匀称,骨奇而神秀。尤其是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最具典型,此碑工整字正,笔画一丝不苟,运笔丰厚,骨力遒劲,粗细有变,每一个字严格遵守横细竖粗的规律。

三、行书

行书,顾名思义,宛如行走般的书体。行书是从楷书中转换过来的,行书中的运笔以流畅,爽利为主,讲究纵放得势、四面辐射之感。不如楷书的沉稳舒缓、节奏分明,也不像草书般放纵飞动,随意而发,但有明显的线条粗细变化,如人在行走中闲庭信步,又像行云流水,跌宕起伏,线条的起伏感,运笔的节奏感明显加强。

行书追求行云流水之态,笔断意连,它没有楷书、隶书的端正,也比草书来得严谨。如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此帖为苏轼被贬于黄州时期而作,通篇包含着坡热血澎湃的激情。帖的前半部分,字形拘谨,是作者压抑自我心情的表现。后半部分,作者书写越发放纵,性情即起,字体时大时小,字与字之间翘首呼应加强,连断得当,笔画厚实,字态棱角分明,时而藏锋时而露锋,是感情之所至,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行书的笔法之美。

四、草书

草书既区别于楷、隶、行,又兼有它们其中的一些笔法特点。草书下笔迅速,运笔先取势,它放弃了楷书中四平八稳的特点,也舍去了行书的欲放不能,行笔过程中精熟干练,游刃有余,不受格式、框架的束缚,行笔流畅且不乏雄强。运笔中有快有慢,才会出现了明显的节奏感,出现了旋律,从中体现出创作者的心思所想,给人美的感受。

草书虽由性而作,但并非无法度可循。狂草的代表者——怀素爱喝酒,好胡闹,有“颠张狂素”之称,但他的草书法度森严,如《自叙帖》,上半部分恪守草书的法则,笔画之间和字之间的联系也是一丝不苟的,既连贯而又有停顿,但后半部分就开始随性而起,狂草也随之而来,字体时而大时而小,每行不停顿,多用枯笔,与张旭的草书产生了巨大的区别,张旭的草书没有节制,怀素的草书时有停顿,注重法则,使整幅作品看上去是一副有连接的狂草。

书法里面,字由笔画构成,书法由笔法构成,笔法不仅是对书写字的技术起了规范性作用,而且给大众审美的时候也起到了共通的效应,告诉了我们大量的时代信息。对笔法美的捕捉是对书法美感的追求。书法是艺术的门类,艺术就是让人发现美,记录美和产生美,书法亦如此,用简单的线条创作出生动逼真,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王岳川.书法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2008.

篇7

一、书法教学内容的定位

(一)学校书法教学内容的整体定位

学校在书法教学内容的选编上曾经走过两条路:

2002~2004年期间,学校最初的一条路是“窄”化了书法教学目标,延续书法小组的教学内容,即以书法技能训练为全部,其内容包括两方面:①从点画到部件组合重在技能讲解;②结合语文教材课后“四会”字,编写练习内容。在实践中,课堂教学比较沉闷,书法教学目标比较窄,把“书法教学”仅仅定位在“书法技能教学”上了。

2004~2005年期间,学校经过反思,开始依据修订后的延兴小学书法教学总目标,参考结合了其他先进地区的做法,结合反思认识,对书法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定位。当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第一,小学书法课程的趣味性

小学生学习书法仅仅是“入门”,而这种“入门”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这一点合乎儿童的心理特点,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呵护了儿童学习书法的持久力,那么每个孩子今后人生几十年的历程,任何时候都可以在已成的兴趣中,继续接触和深化学习书法这门艺术。

第二,小学书法课程的文化性

现在有很多学习书法的误区,如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书法比赛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只注重书法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书法本身的发展就是一种文化历史,是一种融入中国人生活的文化。

如果在教学中忽略这些书法文化,那么,这样的书法学习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如果仅仅把书法技能等同于书法,那么这样的“书法”也就因缺少了文化内涵,而降低了书法的地位。

第三,小学书法课程的美育性

书法是一门艺术,这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我们的书法课堂应该把“美”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汉字书写的美;用“美”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长一双能够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学会欣赏“汉字”美,学会欣赏“碑帖”美;用“美”来引领学生学习书法的动力,这是学生今后能够继续学习书法的源动力之一。

(二)学校书法教学内容的学段定位

在整个书法教学中,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教学内容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结合一些先进经验、做法,把1、2年级的书法教学归纳为第一阶段,把3、4年级的书法教学归纳为第二阶段,把5年级的书法教学归纳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书法教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阶段。讲授简单的书法理论知识,基本笔画的笔法技法,以及衍化出来的以独体字为主的教学内容。其中,在一个个小单元之间,列出一些思考题,作为课程内容的延伸,进行探究,启发学生用全新的创新思维方式更合理地掌握书法基本知识和基础技巧。

第二阶段:是书法教学中掌握字的偏旁部首和结构安排的阶段。讲授书法中点画组合变化的规律性和必要性,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确的用笔方法。教师在学生初步认识“碑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碑帖”,开始学习“临帖”。

第三部分:是书法教学中熟悉书法、理解书法阶段。通过5年的“认识——学习——临摹”的循序渐进过程,学生整体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书法基础。结合我校“德、智、美、体、心”的书法教育宗旨,开始引导学生适当认识、学习、欣赏“隶书、行书”,学习书写“隶书”。同时,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创作书法作品。

二、书法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校利用互联网上的大量资料,参考各方的书法教材资源的同时,根据实际教学中的反馈,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调整。

(一)一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注意与语文教材相结合

1.结合语文教材,设定适合的教学内容

由于1年级学生刚走进校园,识字能力弱,书写能力弱,所以,在书法学习中,不宜出现大量“不认识的字”。这样会加大学生学习书法的负担,甚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书法的兴趣。学校1年级书法教学内容基本参考语文教材。这样的教学内容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易于达到以兴趣带动书法学习的目地。

2.结合语文教材,深化适合的教学内容

随着学生逐渐认识独体字、带有偏旁的字,在书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要注意帮助学生开始逐步从形象入手,认识汉字的间架结构,为2年级学习打基础。

这个时期的“书法技法”教学内容,安排了空间关系的体验训练。在接触一些简单汉字的书写后,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概括整个字形,帮助少儿去认识、体验,如三角形、长方形、扁方形、圆形、梯形等。还可进一步对各个汉字的各个部分划分、比较,使学生清晰地体验出线与线之间的距离长短、高低、挪让、相揖等关系。

(二)3、4年级的“临帖”要结合“碑帖”

小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选帖、读帖、换帖很关键。选择字帖,其实就是选择“老师”。在实践中,学校不赞成让学生临教师的字。

教师的“范字”是必要的,但是绝不能用教师的范字当 “帖”让学生去读、去临。更不能用“电脑字”来当“字帖”。这个时期的学生,应该逐步接触“碑帖”。从笔画、单字开始,在低年级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深化对“书法技法”的认识与书写实践。

对于初始时期的选帖临帖,一直是各说各理,各执一词。这大多和书法家、书法教师的个人成长体验有关。基于目前学校的教师成长及整体学生接触楷体字的现状,学校从3年级起,从楷体字临帖起步,5年级接触性学临隶书帖。

中段(3、4年级)时,学校推荐的楷书帖有:颜真卿《多宝塔碑》及《颜勤礼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柳公权《玄秘塔碑》《张黑女墓志》;教师根据自身习帖的喜好、能力,自行调整选择楷书帖,引领学生学习。

等到了高段(5年级),学校推荐的隶书帖有:《乙瑛碑》《曹全碑》《张迁碑》。

三、书法教学内容的编排

在编写书法课程内容板块时,学校根据书法课程教学目标及在校学生的特点,设定了书法课程的4个板块:书法技法、书法知识、集字作品欣赏、综合实践。

1.书法技法

①学习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执笔要领。

②掌握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相互之间的衔接搭配。

③临、摹、写结合,做到规范、端正、清楚。

2.书法知识

①激发书法兴趣。

②以故事介绍、图片欣赏、说话交流等形式了解历代书法家的故事。

③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了解书写的常识,了解硬笔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集字作品欣赏

①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②以多媒体欣赏、视频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历代名家的作品。

篇8

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等单位主办的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得大奖。

李毅强学习书法已近30载,主攻隶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10年8月才开始接触太极拳,时间虽短,但从书法角度去领悟太极拳给人以书为心画,拳露神韵之感。他对太极拳与书法相融有着深刻体会。

李毅强认为,打太极拳者必站“浑圆桩”,可力从地起。同理如果是站着写字,“若让力量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下盘不稳,如何能写出苍劲有力的字呢?”李毅强说。

李毅强练拳写字十分注重基本功,他深刻体会到,要想学好传统太极拳,就一定要走好太极步!这与初学书法时必须要先学会基本笔画一样,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无论是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还是书法的一点一横,二者基本功都是重中之重!

他举例说明:传统42式中的“搂膝拗步”,其主要表现是“搂膝推掌”,动作要“舒缓到位”。这就如同书法中的笔笔到位,运笔同样讲究轻重缓急,每个笔画收笔时都不能急,落稳后再提笔收峰,一文一武,却相得益彰。

李毅强从中还总结出了一个“松”字。练太极拳的人首先要“松”,这个“松”要靠自己悟,只有你真正能“松”了,你才明白原来老师讲的“松”是这样一种感觉。比如:杨式传统太极拳42式中的“左右云手”,杨桂英老师反复强调肩要放松,不会放松,动作就不会协调!可学起来总是耸肩,动作既不舒展又不到位。怎样在打太极拳中学会放松?不由得让我想起范曾谈“中国书法之美”其中的一段话“现在流传下来的帖,比如怀素的《苦笋帖》、张旭的《肚痛帖》都是写得便条,这便条留了下来,现在成了书法至宝、千古杰作,为什么?因为他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很随便(用笔自由、自如);好书法就是在书家不经意与放松之间形成的”。学书法也讲究一个“松”字,这个“松”是指只有心气平合,才能“放松”身心的去临摹和搞创作,也就是说只有静下来,才能沉下去……

谈到学拳一年多来的最大感触,李毅强说:“深深感悟到太极拳所说的‘力’与书法艺术所说的‘力’是一个意思,这个‘力’决不是大力士或粗壮工的拙劲;而是久久练出的内劲,即力由意生,意到力至。所以书法与太极拳有共同之处,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在要求,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要求高、规范严,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就是书法中的每一笔或每一个字。”

作为一个新派书法家和习武者,李毅强却有着极高的悟性。如果不去“悟”,而是“比划着”去学太极拳,往往不得要领,就象没有掌握书法中的运笔技巧,不懂“横竖撇捺”运笔时的起、行、收,就去临碑贴,那一辈子都学不到真工夫。

李毅强认为,学习书法和学太极拳一样,习练者要具备精心、苦心和恒心!就好比学书法要先学执笔、运笔,再学基本笔画与结构,最后学章法布局,选好碑帖后要临摹相间,吃透一种书体后再涉猎百家,方能创出自己的书写风格;而太极拳也讲:一要手合,即五指自然伸开,微拢;二要身合,要求练习时做到身体中正、沉肩坠肘、虚领顶颈、屈膝松胯。学太极拳也和学书法一样要选适合于自己的拳种。他说:“我选择了杨式传统太极拳!一开始杨桂英老师没有急于教我套路,而是具有考验性的让我走‘太极步’,得要领后,每天必须完成100步,这一练就是三个月。2010年11月,我才学传统42式。每次学拳,杨桂英老师总常常提及要做到‘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眼合,这样才能在‘形上’保证‘周身一体’。我铭记老师授拳时所说的每一句话,并深刻感悟到:对于初学太极拳和书法者而言,只要掌握了太极拳和书法的上述要领,才能为以后太极拳和书法艺术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练太极拳与书法中,一个“意”字也是李毅强经常谈论的话题。练习中始终有一个“意”在起作用,习练者在运动时要思想集中(习字本身也是一种运动),要心神专一;书法与太极拳在运动过程中,都要配合呼吸来完成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笔画。

那么,如何解读太极拳与书法中的虚与实?李毅强认为,太极讲究开合蓄势,书法讲究黑白布局,却都要求节节相贯、笔断意连。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结字要虚实相生、黑白(阴阳)相应,才能完成一幅质量较高的书法艺术作品。一阴一阳,一开一合是练太极必不可缺的!同样书法运笔中的“一提一按”,就是太极拳的“一虚一实”。即“按笔”出现粗线条,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实”,“提笔”出现细线条,在太极拳中表现为“虚”,这“一虚一实”体现了太极拳和书法是气韵相通、意境相合的。

篇9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

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

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

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

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地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篇10

[关键词] 读帖 临摹 内涵 方法 流程

书法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在经济社会繁荣的今天,学习书法已成为炎黄子孙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与使命,中国人学书法,热爱汉文化的国际友人也在通过学习书法,深层次了解汉文化,并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断寻找最佳路径。而读帖和临摹恰是学习书法的最重要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地读帖与临摹,笔者通过学习与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一、理解读帖内涵是学习书法的前提。

读帖是习字者面对书家的优秀范本,通过分析研究领会其审美内涵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了解书家的生平简历和作品的书写背景。

面对某一字帖,学习者首先要阅读书家的生平简历和学书经历,以及作品的书写背景。这样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内涵。如读颜真卿的《勤礼碑》,只有了解颜真卿忠义正直的一生和虔诚的学书经历以及是为祭奠其曾祖父而写此碑,才能理解和体会《勤礼碑》丰厚端严的气势。

2、读作品的文辞内容。

有了对书家生平简历和作品书写背景的阅读之后,要读作品的文辞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文化修养,通过释文、注标点、释义、分析特殊文字的古今变化,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综合文化修养。

3、读作品的技法。

它是读帖内容中最重要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帖四分析。即分析笔法、字法、章法、墨法。分析笔法就是看笔画起、行、收的特征及处理方法;分析每个笔画的特征是如何用提、按、折、转等笔法动作书写出来的;分析字法就是看笔画间关系的特点和处理方法,应从横势、纵势、斜势、对称等方面来观察分析单字结构的组合规律;分析章法就是看字与字间、行与行间、正文与落款间关系的处理方法,观察整体章法是否用格界定,如果用格,用的是方格还是长条界格等等;分析墨法就是看用墨的浓淡枯湿等特点及处理方法。

读帖达到以上要求,临摹才容易得心应手。

二、通晓临摹方法是学习书法的基础

临摹是学习书法不二法门。通过临摹经典字帖,吸收前贤的书写经验,逐步掌握笔墨技法,逐渐从中悟到书法至理,进入书法艺术殿堂。

临和摹是两种不同的练字方法,摹书是依样描写复制,比较容易掌握,眼到手到即可,易得字帖结构,而多失笔意;临是对照范本书写,易得字帖笔意,而多失结构。初学者应先摹后临,下面具体谈一谈摹法和临法。

1、摹法

摹是将透明度较强的纸覆盖在字帖上,按照纸上映出的字迹进行书写练习,有下面几种方法。

双钩:把透明度较强的纸覆盖在字帖上,用书写小楷的毛笔或细尖硬笔将纸上映出字迹的外轮廓钩出来。如果再填上墨,称双钩填墨或双钩廓填,又叫响拓。这种方法摹出来的效果最接近原帖,这种方法最容易帮助我们观察到字帖笔法的细微之处,适当使用这种方法很有好处。

影摹:把透明度较强的纸覆盖在字帖上,用笔直接按照纸上映出的字迹进行书写练习。这种方法简单、省时,容易掌握,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方法,特别是当今出版的钢笔字帖给学习者提供了影摹方便,比较流行实用。

2、临法

临是把字帖放在面前,对照字帖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进行书写的一种练字方法。临帖的方法很多,关注的角度不同,临法也有所不同,从笔法结构角度出发,临帖可分为对临、背临、意临;从字形大小出发,临帖分为原大临、放大临、缩小临;从内容完整性出发,临帖分为选临、节临、通临等等。

对临:把字帖打开,放在面前,对照字帖上范字模仿书写。对临有两种办法:一是对格临,将范本画成田字格、米字格或九宫格,再用同样格式的纸去对照临写,把笔画写在格子的相应位置上。这种临法最容易找到帖字笔画、重心的准确位置,容易学到范字的间架结构。二是去格临。就是面对字帖,不用画格,直接临写。这种临法简便易行,便于把握字帖的行气精神和整体章法。

背临:习字者有了一定对临能力后,不看范本,凭借记忆中的范字体势进行临写。背临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对临完,对临熟练以后,从头至尾背临。。一种是背临紧随对临,对临熟透多少字,就背临多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合起来用,先局部背临,后全篇背临。一本帖到能全部背临,而且写得跟字帖很贴近,才算初步成功。

意临:在对临和背临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掺入己意的临写方法。意临是临帖的高级阶段。习字者有了对临和背临的良好根基后才可以意临,通过意临从字帖中寻找契合自己性情的立足点,取其一点,不计其余。其次是对原帖的主要特征给以强化或消弱。表达自己对原帖的理解和吸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

选临:习字者有意图地选择字帖中某类范字进行临写的方法。选字帖中自己拿手字临写,增强自信;选困难字临写,攻克难关;选字形相近的字临写,寻找规律。这种方法易于重点突出,各个击破,稳步提高。

节临:习字者选择字帖中的某一段落进行临写的方法。是在选临基础上的一种综合临帖方法,习字者虽然也注重点画结构的处理,但更多关注的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是否气韵贯通,整体是否和谐统一。这种方法有利于把握章法大局。

通临:习字者将字帖从头到尾通篇临写的方法。是在选临、节临基础上的一种全面综合临帖方法,既要注重范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技法要素,又要注重字帖中技法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气息。通临最能提高习字者的综合修养。

学书者对以上所列举的临摹方法全面通晓,才能科学有效地设计临摹流程,找出学书近途。

三、设计临摹流程是学习书法的近途。

要先摹后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临摹计划,从上面的临摹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临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针对一本字帖,要制定临摹计划。一旦确定某一书体某一书家某一本字帖作为学书入门范本,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临摹计划。比如由双钩填墨到对格临、去格临、背临、意临、选临、节临、通临等等,并在实践中有目的地多次反复。当然,要灵活调整,不必拘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临摹水平。

其次,面对同一书家不同范本,临摹要先后有序。对一本字帖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有了较透彻的掌握后,就要换帖临摹,换帖时,首先考虑的是学透一家,先后有序。比如学颜体楷书,由多宝塔碑到东方朔画赞再到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就比较合适。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目的性。通过换帖临摹,逐渐掌握某一家书体的精神风貌。

再次,面对不同书家,临摹要先近后异。对某一书家的书体有了较透彻的掌握后要换不同书家作品临摹,集百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换书家作品临摹,先要选择与第一书家风格相近的书家作品学习,这样既易于巩固所学,有易于渗透变化。形成自己的一定特点后,适当临摹一些与前面所学风格相悖的书家作品临摹,以此弥补在追求某一风格特点而带来的不自觉缺陷。

总之,遵循学习书法的客观规律,理解读帖内涵,通晓临摹方法,设计临摹流程,先读帖后临摹,反复读帖,反复临摹,才是读帖与临摹的正确方法。正所谓常读常新,常临常新,每次读帖、临摹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