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的化学式范文
时间:2023-04-09 01:1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蔗糖的化学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一枝红杏出墙来――用古诗名句导入课
清朝人李渔曾经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新课用古诗名句导入,“诗化哲理”,必然先声夺人,设计出愉悦的教学情境,用“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获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愉悦感受。从而拨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的传统教学顺序是先讲“矛盾特殊性”的概念,再阐述“矛盾特殊性”原理,死板呆滞,空洞枯燥,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就在情理之中。如果打破常规,采用古诗情境导入,效果则大不一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背景下朗读“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然后体验、感受这古诗所表达的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意境。接着,笔者又补充朗诵了描绘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不同景色的诗句,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让学生在诗句的聆听、欣赏中体验不同季节的景色美,激发起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此时,教者顺势启发:“从哲学上看,诗人对北国风光、江南春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的描绘如此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富有个性,让人印象深刻、不能忘怀。这些诗句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功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
可见,教师恰当地运用一些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不仅能借助诗句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利用其蕴含的哲学思维魅力更好地解析所学哲理,为新课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二、动人春色不须多――古诗名句说哲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力,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把政治课上得绘声绘色,让学生入耳入脑?笔者认为,动人春色不须多,运用古诗名句说哲理,效果就很好。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具有丰富的语言美感和艺术魅力,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抽象的理论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哲学深刻的内涵,丰富人文素养和知识底蕴。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之一,为了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它的哲学意蕴,讲授时笔者选用了苏轼的有名哲理诗《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制作成多媒体放映,组织学生集体朗诵。然后问:“悦耳的琴声从何而来?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激发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在学生分析、归纳、感悟的基础上,笔者点拨:苏诗所言琴声既不存在于“琴”上,也不存在于“指头”上。琴声是“琴”与“指”两个事物“合”的结果,若“分”开,“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没有任何效果。诗句充满了辩证法的道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无法理解。通过引入古诗名句,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深刻地呈现了出来,使学生对“普遍联系”这一哲学原理的理解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具体、生动、形象。有人说,哲学和诗,在灵魂深处相通。的确,短短一首《琴诗》,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哲理的启迪,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不同的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却是不同的,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讲,除了立场、观点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人的情绪、修养和志向的不同也是重要原因。为了说明这一点,笔者引诗析理:借酒能否消愁?曹操认为:“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却认为:“借酒消愁愁更愁。”生死离别是难还是易?南唐李煜悲叹:“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商隐却感慨:“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样,通过不同古诗词的寓意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形成不同意识原因的多角度理解。
三、古诗名句结豹尾 ―― 回眸一笑百媚生
俗话说:“编筐织箩,重在收口;描龙画凤,贵在点睛。”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有序的过程,既要有“凤头”,又要有“豹尾”,耐人寻味的结尾给学生以无穷的美感和艺术的享受。笔者认为,在结尾处引用富有哲理的古诗名句,能再次留住学生的目光和思维;一个绝妙精彩的结尾与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反之,虎头蛇尾的教学结尾,很难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甚至会使已达成的教学效果付诸东流。在哲学教学中,选取一些古诗名句作为课堂结尾,恰似“回眸一笑百媚生”,令人萦怀难忘、回味无穷。
例如,讲授“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当整节课的内容进入最后的环节――结尾时,除了对这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笔者引用了北宋刘的既写静又写动、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一体的诗《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好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用来概括总结“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那样的贴切:一切事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正如王夫之所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用这首诗结尾,既突出重点、升华主题,更因“诗情点睛”,产生了“余音绕梁”、课断思不断、语断意不停的教学效果。
再如,“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关系”是学生感觉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哲学原理之一。为了化解难度,在教学结尾处,笔者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晚唐诗人杜荀鹤写的一首哲理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味其中蕴含的哲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对立统一,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就与教材在本课开头安插的漫画《你敢吗?》遥相呼应,有诗有画,诗画相伴,既夯实了基础,又突破了难点。
实践证明,有针对性的引用古诗名句结课,不仅能使学生保持并发展对所学内容业已形成的兴趣、记忆、技能和思想感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和提升能力。
四、古诗名句入练习 ―― “鱼”与“熊掌”皆可得
多年来,无论是全国统考卷,还是各省份卷,政治高考试题中常有以古诗名句入题的。以古诗名句入题,不仅使高考题增加了意境美,也向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改进教法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如能充分地挖掘“古诗名句”的有效“元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串联、整合相关知识,既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对古诗名句美的欣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鱼”与“熊掌”兼得。
用诗训练,夯实基础。抓好基础,既能保证高考中占80%的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率,又使能力提高成为可能。古诗入题,强化训练,是夯实基础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学“量变质变”原理之后,笔者编制了如下一道题供学生练习。
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着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 )
A.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此题引用了八组古诗名句,涉及原理(或方法论)有5个之多: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抓住时机促成飞跃、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等,于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继而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以诗探究,升华情感。新课程教材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它们既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以诗探究,是“探究活动”综合知识、强化观点、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的综合探究――“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的教学中,笔者布置了如下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课后查找并对比着赏析李煜的《虞美人》和夏完淳的《别云间》,然后探究思考:同样是身陷囹圄,李煜和夏完淳在诗词中表现出怎样不同的理想和人生态度?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篇2
课题负责人:吴孟君
课题主研者:吴孟君张应奇罗方海文波张时岚谭林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个文件中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5个因素和1个公式”,这5个因素是: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学生的来源和素质,教材的质量,教学环境的条件;教师的素质。在5个因素中前4个因素是可变因素,第5个因素即教师的因素是决定因素。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教师质量高,教育质量就高,教师质量低,教育质量就低,因为,在学校里的诸多教育因素中,教师是最基本、最经常、最现实、最能动的教育因素。
一、农村英语教师提高自身基本素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因此,英语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自身基本素质。首先,农村英语教师要转变人才观。转变农村英语教师思想上普遍存在的只有考上高中、上好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的观念。农村英语教师要转变教育质量观念。就是要转变目前农村英语教学中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的教育质量观。农村英语教师要改变教学观。要树立教育不仅要适应今天,更要着眼于明天的意识。要清楚教学不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同时还要承担起使大多数学生走出农村,适应社会发展的责任。对于农村英语教师来说,要改变之前一切教学为考试服务的教学理念,教学要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
其次,农村英语教师要强化基本功训练,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对于一名英语教师来说,听、说、读、写实最基本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演、唱、画的能力。由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基本功相对薄弱,教师队伍存在年轻化、教龄短、教学应变能力差等现象。因此,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过自学与培训等路径,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相比城市或者其他发达地区英语教学资源相对医乏的前提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比如每天定时收听或收看英语节目,从网上搜集英语资料和了解英语改革的最新动态,每天进行口语练习提高口语的标准化,自发的在同事之间进行英语交流等,这些都是可以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能力的适合农村地区英语教师的有效途径。
二、农村教师自身提高利用教学环境的能力
牟晓青认为“在农村中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主体意识,积极通过培训或自学,提高自己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积极主动参与农村中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因地制宜,改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单一低效的现状。同时要积极参与集体备课、专题教研、听课评课活动,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反思自己的课程资源建设,不断改进和提高。农村英语教师要强化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环境优化和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应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因为,一方面教师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强化环境意识,提高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认识水平,因地制肩{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教师要善于整合教科书和周围的环境,对教材根据实际况进行删减,在课堂中加入切合学生实际的因素,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比如,在《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要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通过任务型教学,切实转变课堂组织形式;加大课堂教学中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力度。另一方面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即,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学识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
克拉中认为,语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所以,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就成为关系到英语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英语教师要因地制肩{,“美化”英语课堂。教室是学生在校接触时间最多的场所。首先可以“美化”教室。带动学生在教室设立“英语角”和“英语图书馆”是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的重要方面,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英语教材内容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因此,有意识地根据教材内容改变教室环境,让教室“美”起来,“活”起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英语角”布置在教室中,内容包括英语课本中每个单兀的新学单词和交际用语,每周一换。“英语图书馆”则是教师后方空地的一张桌子或一个书架,上面摆放些英语工具书或者英语报刊、读物。黑板报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的阵地。英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自己办英语黑板报。增加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篇3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GHb、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参数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方法 将13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微血管病变组、无微血管病变组,12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GHb、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水平。 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GHb、Fib、MPV、P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糖化血红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参数
2型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发病率的不断上升,由此引发的各种慢性微血管病并发症也在增加,是导致患者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我院就诊的13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GHb、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一平均血小板容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联合检测,并与正常人群对比分析,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为我院内分泌科2008年12月一2013年1月住院患者,其中有微血管病变76例,男41例,女35例,年龄60―80岁,中位年龄72岁。无微血管病变者59例,男26例,女33例,年龄60―78岁,中位年龄67岁。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IDF制定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诊断标准:①眼科确诊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②肾脏病变指排除发热、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因素,尿蛋白>3.0g/L或12h尿微量白蛋白分泌率>20ug/min者;③神经病变指临床上出现对称性感觉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临床表现,但排除其它因素引起的神经肌肉病变。凡符合上述条件之一项的确定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正常对照组来自我院的健康体检者120例,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60―84岁,中位年龄72岁。正常对照组的常规生化检测结果、免疫学检测结果均正常,排除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1.2 方法 取受试者静脉血6ml分别加入专用肝素抗凝管(测GHb)、3.2%枸橼酸钠1:9抗凝管(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和EDTA-K2抗凝管(测血常规),摇匀后2 h内测定。GHb采用免疫比浊法用全自动分析仪OLYMPuS 640测定,MPV、PDW、PLT用迈瑞生产的PC3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参考值200-400mg/L。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GHb、Fib、MPV、P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3 讨论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微血管病变,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等多脏器损伤的疾病,因此,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对延缓疾病进程、延长寿命和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但血管(特别是微小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普通的临床检查难以发现。
GHb水平与糖尿病控制程度成负相关,控制越差,GHb水平越高。研究显示GHb有重要的预测价值,每绝对增长一个百分点,冠心病及周围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1],GHb不受进食的影响,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
Fib是由肝脏实质细胞合成的一种分子量最大的急性反应性蛋白,也是含量最高的凝血蛋白。Fib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参与止血、血栓形成,是反映凝血亢进和纤溶活力下降的指标。Fib水平增高会使血液粘度增高,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切变应力引起内皮细胞损伤,造成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和血栓形成,使血液处于高凝及高粘状态。本研究表明血浆Fib水平的升高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2]。
由于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导致血红蛋白糖基化,引起组织缺氧和脂肪代谢亢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吸附、凝集和释放等活化功能增强,从而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再生增强,释放大小不等的大体积血小板,使MPV增大,PDW增加,血小板的大小与功能密切相关,大体积血小板寿命长,含致密体多,酶活力高。血小板大量活化,形成微血栓。微血栓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加剧微血管的缺血缺氧和内皮损伤,这可能是糖尿病产生微血管并发症的病理基础之一[3]。从本文研究看,糖尿病组无论有无微血管病变,其PLT与健康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与血小板的数目无关,而与血小板体积增大所致其活性增强有关。因此MPV增大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危险性也将明显增加。
我们认为GHb、Fib和MPV,PDW联合检测具有互补作用,即可监测糖尿病的病情又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存在,在防止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Selvin E ,Marinopoulos S ,Berlrenbilt G ,et al.M eta-analysis:gly cosylated
Hemoglobi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meliltus(J).Ann Interm Med,2004;141(6):421-31.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6例,女45例,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6415±1137)岁。又根据不同HbA1c水平分为正常HbA1c组(HbA1c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询问有无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卒中史、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心肌梗死病史等。入院常规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测定HbA1c、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时测定餐后2 h血糖(2 hPG),检验过程完全按照试剂及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记录所有患者转归(死亡)、有无低血压、心功能Killip分级、有无严重心律失常(房颤、室速或室颤、房室传导阻滞),所有患者均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详见表1
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卒中史、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心肌梗死病史等方面有可比性(P>005)。与正常HbA1c组相比较,高HbA1c组患者的FBG、2 hPG、HbA1c值均较高(P
3 讨论
HbA1c是血液中葡萄糖通过非酶作用,经细胞膜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β链缬氨酸结合形成的产物。故它的测定更全面地反映了糖尿病患者既往2~3个月的总体血糖水平[1]。美国心脏病协会已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症。血糖升高能够增强血小板活性、损伤内皮细胞、促进炎症因子释放,最终导致粥样斑块破裂,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众多冠脉造影结果显示: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而且复杂,多支病变及弥漫病变发生率高。本研究显示:高HbA1c组患者的LVEF低,心源性休克比例高,住院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病死率高,预后差。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HbA1c水平增高组的左心室功能差,病情重,预后不良。故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并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篇5
从生活和学科的视角看待糖类,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旧知和新知产生碰撞并促进知识体系重组;教学设计中多处用化学视角理解生活中的糖;强调学科观念建构,特别彰显变化观和能量观;渗透科学阅读的学习策略,将科学新闻、社会报道、化学史、科学数据等文本,作为教科书之外的学习资源。
[关键词]
化学性质;科学阅读;能量;生活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基本营养物质》是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学与生活实际的重要连接点,我们选取了糖类这种人类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此时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也了解了乙醇、乙酸这两种生活密切关联的烃的衍生物,继续学习糖类等基本营养物质,可促使必修阶段有机物的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也为以后学习选修做准备。
学生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生物及化学阶段就已经接触了糖类,学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不少认识,但也存在着一些错误前概念。良好的认知基础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而课堂之内的正式学习更有必要修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由于糖类的结构和性质错综复杂,必修阶段教学不宜在结构上盲目拔高,课标建议要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所以我们着重将糖类的性质和用途紧密联系,结合化学史、新闻、生活经验、明星食谱等文本素材,引导学生联系基础知识开展科学阅读,尝试以各种糖类性质的应用串联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学习意义,凸显对事实证据的阅读分析以及随之带来的逻辑推理,这是尝试的一种创新。科学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先存知识的唤起,知识概念的完善和分享式阅读三个阶段,而不只限于情境的简单呈现。
但如果一味停留于联系生活科普化,不免失去了化学味道。所以从体现化学性质的多元变化以及体现应用意义的能量释放,两个角度帮助学生强化学科观念,是本设计反复强化的线索和思想。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必修二糖的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们的设计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所以并没有割裂两课时;适当拓展内容,也意在丰富中学生在必修阶段学习有机化学的实用性,强调学科观念和学科逻辑。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糖类的常见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及主要性质。
(2)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基本鉴别方法,能简单辨别葡萄糖和果糖。
(3)了解糖类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糖类摄取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结合化学史,生活经验,实验探究等基本方法,讨论交流,了解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的主要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辨识科学信息真伪,追求科学逻辑思维。
三、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回顾旧知
【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你们吃糖了吗?请谈谈在初中阶段你对糖化学的了解。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糖的已有认识,活跃学生思维。
(二)基于糖类化学式的分类和归纳
【教师】请同学根据所查资料,将糖类分类汇总。
【板书】
[分类\&元素组成\&代表物质\&化学式\&来源\&______糖\&\&葡萄糖、______\&\&______、\&______糖\&\&蔗糖______、\&\&______、\&______糖\&\&淀粉______、\&\&______、\&]
【过渡】根据表格填写情况,老师进行补充说明。
【教师小结】如何根据化学式初步判断单糖、双糖和多糖?
【过渡】这些糖类的化学式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可循,我们能不能归纳出一个通式来代表所有糖类?
【学生】发现规律,总结
【教师】是不是糖类都符合Cn(H2O)m这个公式?是不是符合这个公式的就是糖?
【学生】讨论、回答。
【补充】符合这个公式的不一定是糖,前面所学乙酸的化学式C2H4O2就是一个典型的反例。
鼠李糖的化学式C6H12O5:它是糖但是它的化学式不符合糖类的通式。
【教师小结】通式的应用是有限度的,因此糖类大部分通式是Cn(H2O)m,但不是全部。
【设计意图】作为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糖的已有认识,并更正部分错误前概念。
(三)从结构上辨别葡萄糖和果糖
【板书】绘制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
【教师】葡萄糖和果糖,它们都是单糖。它们的化学式都是C6H12O6,但是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请同学们观察并发现结构式上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它们的官能团不同,结构不同。葡萄糖含有醛基,果糖含有酮基。两种物质拥有相同的化学式但是却拥有不同的结构,我们称之为同分异构体。
【教师】糖类中除了葡萄糖和果糖,还有哪些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做出猜想。
【教师小结】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但淀粉和纤维素不是,因为它们化学式不能确保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两者的结构式,发现官能团差异,由此发现结构不同。它们是什么关系?这是学生脑海中的疑问,老师从而强化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必修阶段学生对醛基和酮基并不熟悉,但是简单提及、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是有必要的,不只是为选修做铺垫。更是为了建构学科观念必经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有机化学的复杂性是结构决定的。
(四)应用广泛的葡萄糖特征反应
(1)血糖检测――斐林试剂
【教师】有同学知道医院里血糖检测的原理吗?根据血糖试纸的变红程度,就可以大致推断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
【学生】回忆生物知识。
【演示】呈现照片或实验演示:实验过程中蓝色Cu(OH)2变成了砖红色沉淀。
【教师小结】葡萄糖的醛基决定特征反应,Cu2+变成了Cu+被还原。因此葡萄糖是一种还原糖。斐林试剂检验葡萄糖,作为葡萄糖的特征反应之一可以用来血糖检测。
(2)镀银的原理――银镜反应
【科学阅读】阅读科学史:13世纪后半期,威尼斯人制得了玻璃镜子,后来变为水银镜子,但因为水银有毒。直到一百多年前,人们才想出一个法子用金属银来代替水银镜子。在硝酸银的氨水溶液里加进去葡萄糖水,葡萄糖水把看不见的银离子变成银微粒,沉积在玻璃上做成银镜子。
【教师】根据该原理实验室里如何制银?
【演示】在银氨溶液中加入葡萄糖溶液,水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再次强调葡萄糖的还原性。并拓展以前家里用的水瓶胆,利用银镜反应的原理。
【设计意图】了解必修里的葡萄糖,一是对醛基的初步认识但不必深究,二是对有机化学中氧化还原的深入了解,不用太纠结于葡萄糖的氧化产物,却可以通过反应对象无机物的化合价改变来体会葡萄糖的还原性,这是学生建构变化观的重要过程:从初中分别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到必修一中整体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再到有机化学学习中重新“割裂”氧化和还原――这种回归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深层理解的必经阶段。
(五)由提供能量提到糖类的水解反应
【过渡】糖类对人类的最大意义是提供能量
【科学阅读】提供数据资料:“游泳界传奇人物、22枚奥运金牌得主菲尔普斯的一日食谱与众不同。早餐:3个煎蛋三明治、2杯黑咖啡、5个鸡蛋饼、3片法式吐司面包、3块巧克力小煎饼和1碗玉米粥。午餐:约455克的意大利通心粉、2个火腿奶酪三明治和特制的能量饮料。晚餐:约455克的意大利通心粉、1大块比萨饼和特制能量饮料。”
【提问】为什么菲尔普斯没有像很多其他运动员一样大鱼大肉补充高蛋白营养食品?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愿意结合自身经验谈下么?
【学生活动】发言
【补充】菲尔普斯的食谱中有很多碳水化合物,比如面包、小煎饼、通心粉等。这样的饮食结构特别适合菲尔普斯这样的运动员。人在运动时所需的能量来源有三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这其中,通过食物摄入的糖变成血糖,而血糖供给能量的速度是最快的。也就是说,喜欢运动的人一旦有需要,其体内的糖将在第一时间变成能量“冲上去”。所以,人们如果经常从事短跑、游泳等需要短时间内爆发很大力量的运动,就应该多吃些碳水化合物,好保证能量的及时供应。
(1)如何最快获得能量――直接摄取葡萄糖
【科学阅读】提供新闻素材作为情境:2016年合肥某医院一医生在手术室内连续工作24小时,手术结束后疲惫不堪直接坐在地上喝葡萄糖液。
【教师】单糖是糖类水解的最终产物,单糖不发生水解反应。糖类水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恢复精力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接受葡萄糖。
【板书】葡萄糖在人体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科学阅读】提供新闻素材作为情境:各类葡萄糖燃料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
【提问】如何设计葡萄糖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设计意图】具体事实的学习,是化学能量观形成的发展和基础,没有一定的事实积累,很难形成一定的化学能量观。(1)当实验无法表征葡萄糖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时,科学阅读的文本就成为一种间接素材。从最初的葡萄糖人体摄入,到葡萄糖燃料电池的前沿进展,给予科学视野的同时,更加引领学生对能量的转换途径有了更深认识。
(2)蜂蜜的水解切入到蔗糖的水解
【阅读材料】甜言蜜语,蜂蜜是甜滋滋的。蜂蜜可以减肥美容补充能量,恢复疲劳,蜜蜂从花中采得花粉,花粉中含有蔗糖,在体内多种转化的作用下,把花蜜中的多糖转变成人体可直接吸收的单糖葡萄糖、果糖。
【教师】根据阅读材料,填写下列表格,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蜂蜜\&反应物\&催化剂\&生成物\&应用\&\&\&\&\&]
【实验探究】取1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热5min后取少量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调溶液pH至碱性,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煮沸3~5min,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代表书写蔗糖水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拓展提问】为什么我们不直接使用蜂蜜来做这个实验?
【设计意图】没有单独通过实验室中蔗糖的水解来说明双糖的转化,而是另辟蹊径,结合蜂蜜的制成来讲述蔗糖的水解――蜂蜜主要成分是蔗糖,不能发生和葡萄糖类似的反应,但是它水解后的产物有葡萄糖,可以根据葡萄糖的特征反应来判断,所以就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双糖的水解反应方程式。
(3)多糖的水解供能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罗列其他糖类的水解。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畅所欲言。
【补充】淀粉和纤维素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板书:多糖水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师小结】糖类在实验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剂,在动物体内水解则是用酶作催化剂。纤维素只有在食草动物胃中水解。淀粉可以水解为葡萄糖,为人们提供能量。纤维素帮助人们消化,有些营养学家称之为膳食纤维。
【科学阅读】回顾之前的菲尔普斯的食谱中进行分析:两次出现了“通心粉”。菲尔普斯为何对它情有独钟?
【拓展解析】这和通心粉在胃里被消化吸收的速度较慢有关系。对于喜欢运动的人来说,不应该让主食在胃里消化得过快,否则容易引起血糖的快速升高。而快速升高的血糖水平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又会迅速下降。于是,人又一下子没了力气。反观消化速度慢的食品,它们能够像“缓释胶囊”一样让血糖水平保持在相对平稳的状态,人的运动状态就会相应稳定,因此特别适合喜欢运动的人来吃。除了通心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粗粮、豆类、薯类都是消化速度慢的主食,纤维素含量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淀粉的水解速率。它们比精米、白面更能让人在较长时间里维持不错的体能。
【教师】“饭要一口一口地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吃饭时要强调细嚼慢咽,为什么仓促嚼的米饭味道和细嚼慢咽的米饭味道不一样?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交流,做出猜想。
【实验探究】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
【学生活动】边做实验,边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请根据实验现象,做出相应的猜想。
[现象A\&现象B\&猜想\&变蓝\&未出现砖红色沉淀\&\&变蓝\&部分出现砖红色沉淀\&\&未变蓝\&都是砖红色沉淀\&\&]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早已了解淀粉的水解反应,因此另辟蹊径,探究淀粉水解程度。影响淀粉水解程度的因素有:时间,温度和试剂的量等。运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可以科学地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
【设计意图】围绕提供能量的主线来说明糖类的水解反应,最终还是为了给人体提供能量。化学能量观是一个不断深化、有机联系的结构化内容,因此学生的化学能量观建构应该注重认识和理解的重要性。(2)对于多糖的水解探究,终究还是一种科学方法的训练,化学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教学,需要重视方法教育。
(4)代糖不是糖――不提供能量
【教师】代糖结构和糖类相似,但是代糖不是糖。代糖不提供能量,只提供甜味,糖类既提供能量又提供甜味。
【补充】对于一些嗜甜却又必须要控制糖分的人时,除了控制糖类的摄取外,用代糖代替也是个很好的选择。但代糖不可以吃多,会消化不良。
【设计意图】选修才仔细通过结构来说明代糖不是糖,必修方面就一带而过。糖类在人们的认知中代表着 “甜”和“供能”。为了解决人们追求甜味,但也要抑制摄取糖类过度的问题,人们发明了代糖。但是人们解决了“甜”,也成功使血糖浓度保持稳定,但代糖无法解决“能量”问题,这是一种对比,更是一种观念强化。科学观念形成于学习、实践活动之中,又左右着人们的学习和实践活动(3),所以代糖的补充教学意义更在生活实践之中。
(六)课堂总结
用流程图表示糖类各个知识点。总结糖类是什么,糖怎么转化,糖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合理摄取糖类保障人体健康。
[参 考 文 献]
[1]姚远远,陈凯.初中化学教科书中能量观的建构[J].化学教育,2013,(5):7-22.
[2]梁永平.论化学学习中的能量观建构[J].化学教育,2008,29(8):7-12.
[3]何彩霞.对“科学主题”、“科学观念”的认识[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15(3):51-54.
篇6
一、识记法
识记法是对平时记忆内容的再现,只要记清楚、记准确即可直接选出答案。
例1 (2016・福州)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水杯 B.纯棉毛巾
C.羊毛围巾 D.蚕丝被芯
解析:有机合成材料是指三大合成材料,包括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及合成纤维。上述生活用品中,塑料水杯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
答案:A
二、抓住关键字词法
适用此方法的选择题,通常是对化学式含义进行各种判断,给出的化学式也常是“陌生”的,但化学式的含义是明确的。解答时,通过查看关键字词就可以快速看出答案。
例2 (2016・东营)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研发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在全球抗击疟疾进程中,拯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有机物
B.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5
C.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8.4%
D.利用化学提取和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
解析:“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中“质量比”三个字是关键字词,质量比不是原子个数比。 B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B
三、改写化学式法
适用此方法的选择题,通常是给出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要求学生通过模型图提供的信息进行各种判断。解题时,首先要认真观看图例,获得相关原子种类的信息;然后将每一个模型图改写成化学式;最后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
例3 (2015・济南)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B.图示中x的数值为3
C.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D.反应中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2∶7
解析:观察图例可写出甲、乙、丙、丁的化学式:甲为CH4,乙为H2O,丙为CO,丁为H2。因此,图示化学方程式为CH4+H2O=CO+3H2。反应物中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A项说法正确;x的数值为3,B项说法正确;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变成0,C项说法正确;甲、丙的质量比为:16∶28=4∶7,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四、举反例法
举反例法是在正常推理的基础上,通过举反例而否定原来的结论的一种解题方法。只要反例正确,则原来的推理就被否定。
例4 (2016・重cB)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人的血液呈碱性,则人的体液都呈碱性
B.NaCl溶液能够导电,则所有液体都能导电
C.KNO3溶液无色透明,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能使石蕊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
解析:人的体液包括很多,显酸性的胃酸也是其中一种,A项错误;NaCl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但有些溶液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如蔗糖溶液、酒精溶液,这些溶液是不导电的,B项错误;无色透明不是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水、酒精等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都不是混合物,所以都不是溶液,C项错误。
答案:D
五、四看法
四看法一般是针对图像型选择题。在解答时,先查看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是什么;再查看曲线的走势和转折点;第三要看对应的具体操作是什么;最后看具体操作中的数量关系。
例5 (2016・南充)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
A.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与足量的同种稀盐酸反应
B.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
C.敞口放置的浓盐酸
D.向含有硫酸和硫酸铜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与足量的同种稀盐酸反应时,因镁的活动性大于铝,所以反应时间短,而产生的氢气质量铝多于镁,A项对应关系正确;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其质量分数不可能为0,B项对应关系错误;浓盐酸易挥发,溶液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略减小,C项对应关系正确;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先发生中和反应,所以刚开始时看不到氢氧化铜沉淀,D项对应关系正确。
答案:B
六、试探带入法
适用此方法的选择题,考查的常是物质类别之间的相互转换。试题中给出转化关系图或表格,只要将其给定的选项试探代入,就能确定是否合理,从而得出答案。
例6 (2016・河南)X、Y、Z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条件已略去)。则符合要求的X、Y、Z依次是( )
A.Cu、CuO、Cu(OH)2
B.C、CO、H2CO3
C.CaO、Ca(OH)2、CaCO3
D.H2O2、H2、H2O
解析:CuO无法一步变成Cu(OH)2 ,A项不合理;CO无法一步变成H2CO3,B项不合理;H2O2无法一步变成H2,D项不合理。
篇7
1.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一个名叫“福(氟)禄(氯)双全(醛)”的物质(结构简式如图)在化学人的朋友圈中“火”了起来。该物质属于
A.单质B.无机物C.有机物D.氧化物
【答案】C
【解析】根据此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可知,此化学物中除了C、H两元素外,还含O、F、Cl元素,故不属于烃类,即既不属于烷烃,也不是烯烃,而由于此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故属于有机物,故选C。
点睛:考查学生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注意有机物为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A.苏打—NaHCO3B.酒精—CH3OHC.铁红—FeOD.生石灰—CaO
【答案】D
【解析】A.苏打是Na2CO3,A错误;B.酒精是CH3CH2OH,B错误;C.铁红是Fe2O3,C错误;D.生石灰是CaO,D正确,答案选D。
3.下列物质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蔗糖溶液B.乙醇C.氯化钠D.铜
【答案】B
【解析】A.蔗糖溶液是混合物,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错误;B.乙醇不能电离出离子,B正确;C.氯化钠能电离出离子,是电解质,C错误;D.铜是金属单质,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D错误,答案选D。
点睛: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除了依据概念之外,还可以依据物质的分类判断,即酸、碱、大部分盐、金属氧化物和水是电解质。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拨云见日B.剪纸成花C.酿谷成酒D.磨豆成浆
篇8
A.氮气和氧气——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内,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B.氮肥和磷肥——观察颜色
C.苏打和小苏打——分别与足量的白醋反应,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D.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加热,观察外形变化
2.只用下列鉴别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的物质区分开的是(A)
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加盐酸,观察现象
B 硬水和软水 加肥皂水,振荡,观察产生泡沫情况
C 过氧化氢溶液和纯水 加二氧化锰,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D 羊毛线和涤纶线 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3.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能使气球a明显鼓起的是(D)
选项 试管内物质 胶头滴管内物质
A 氢氧化钠固体 水
B 氧化铁 稀盐酸
C 氯化钡溶液 稀硫酸
D 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
4.下列实验室中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C)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或所用试剂
A 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B 除去CO中混有的CO2 NaOH溶液、浓H2SO4
C 鉴别食盐、蔗糖 品尝
D 鉴别H2O、KCl溶液 AgNO3溶液
5.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案正确的一组是(B)
A.可用Ba(OH)2溶液鉴别(NH4)2CO3、(NH4)2SO4、NH4NO3三种氮肥
B.MgCl2溶液、NaOH溶液、H2SO4溶液、CuSO4溶液,不加其他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C.Na2CO3溶液、Ca(OH)2溶液、盐酸、BaCl2溶液,不加其他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D.CuO粉末、炭粉、铁粉,三种黑色粉末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
6.下列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的物质区分开的是(C)
选项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水、过氧化氢溶液 加二氧化锰,观察能否产生气体
B 硝酸铵和氢氧化钠 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知温度的变化
C 食盐水和醋酸 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D 棉纤维、羊毛纤维 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7.下列实验中利用提供的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银粉 用足量稀盐酸溶解后过滤
B 鉴别纯羊毛织品和涤纶织品 取样灼烧后闻气味
C 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纯净水中
D 收集二氧化碳时,检验集气瓶是否集满 用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8.下列实验中利用提供的方案能达到目的的是(C)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aO中混有的CaCO3 先加足量水,然后过滤
B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C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 点燃,闻产生的气味,观察生成的灰烬
D 鉴别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9.已知某固体粉末是由NaCl、Ba(NO3)2、CuSO4、Na2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这种粉末加足量的水所得溶液为无色,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滤液,取滤液并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D)
A.可能含有CuSO4和Na2CO3
B.一定含NaCl,可能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
C.一定含NaCl、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可能含CuSO4
D.可能含NaCl,一定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
10.现有含杂质的硝酸钠溶液,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
A.无色溶液B的溶质是硝酸钙
B.原溶液中的杂质一定是氯化钙
C.原溶液中的杂质可能由三种物质组成
D.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不止一种
二、填空题
11.现有四只烧杯,分别盛有稀盐酸、饱和石灰水、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并向其中滴加了酚酞或石蕊试液(如图所示)。
已知: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选用下列药品继续实验:铁、氧化钙、氧化铁、稀盐酸、饱和石灰水、碳酸钠溶液。
请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1)B中溶液是__滴有石蕊的饱和石灰水或滴有石蕊的Na2CO3溶液__。
(2)取A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甲,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则甲是__氧化铁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Fe2O3+6HCl===2FeCl3+3H2O__。
(3)取C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乙,溶液变浑浊;再加入丙,又变澄清,且由红色变为无色,无气泡产生,则乙的化学式为__CaO__。
(4)取D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丁,溶液变浑浊;再加入丙,又变澄清,且由红色变为无色,同时产生气泡。
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溶液变浑浊的原因:__Ca(OH)2+Na2CO3===CaCO3+2NaOH。
②最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组成为__NaCl、CaCl2或NaCl、CaCl2、HCl__(写出所有可能)。
12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E为黑色固体,H为蓝色沉淀,这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CaCO3__,G__CuSO4__,H__Cu(OH)2__。
(2)化学反应常伴有能量变化,物质B与水反应时会__放出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写出DF的化学方程式:__Ca(OH)2+Na2CO3===CaCO3+2NaOH__。
(4)写出EC的化学方程式:__CO+CuO=====Cu+CO2__。
13.已知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中的四种常见物质,丁是甲与乙、乙与丙反应的生成物之一(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1)常温下,若乙为红色粉末,甲为黑色粉末,则丙的化学式是__H2(或CO)__,甲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2Fe2O3+3C=====高温4Fe+3CO2__。
(2)若丁为常见难溶性盐,常温下甲为气体,则甲与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CO2+Ca(OH)2===CaCO3+H2O__,乙与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Na2CO3+Ca(OH)2===CaCO3+2NaOH[或Ba(OH)2+CO2===BaCO3+H2O__Ba(OH)2+Na2CO3===BaCO3+2NaOH,或其他合理答案]__。
14.现有A、B、C、D、E五种物质,分别为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钙、铁粉和氧化钙中的一种。其中,A的浓溶液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会形成白雾;B为单质;D是“波尔多液”的主要成分之一;E是熟石灰的主要成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D两种物质的化学式:
C__CaO__;D__CuSO4__。
(2)在下图中将能相互反应的物质之间用短线“——”连线,通过一步反应能直接转化的两种物质之间用箭头“”连线(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
三、实验探究题
15.为了鉴别碳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同学们进行了探究实验: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入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发现废液变浑浊。同学们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A.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和碳酸钾;
B.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
C.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碳酸钾和氯化钙。
你认为还可能是__可能含有氢氧化钾、氯化钾和氯化钙__(写出一种猜想)。
【讨论】你认为__C__猜想不合理(填字母),请说明理由__碳酸钾和氯化钙能发生反应,生成沉淀__。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篇9
关键词:学案设计;有机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1-003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教材分析
上教版・九下化学教材中“什么是有机化合物”一节的关键是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由于教材中概念的给出较直接,不便于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教师应设法克服这一不足之处。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氧化物、酸、碱、盐4类化合物已非常熟悉,现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学生会困惑于有机化合物与以前学习的化合物有什么不同,有机化合物的含义是什么。教师应利用好这一积极因素,把学生引入到探究思考中来。有机化合物一词出现在前,而科学概念出现在后,名词与内涵很难联系起来,这是学生认知的难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实验、比较,让学生自己找出有机化合物的本质特点,实现对认知难点的突破。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比较复杂,教师要把握好深度,不能随意拔高,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设计思路
通过“知识背景”让学生知道“有机化合物”一词产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有机化合物的欲望和冲动;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用历史观点看待“有机化合物”这个名称,防止片面地“望文生义”而产生困惑。然后通过设计好的比较条目引导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进行科学比较,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本质区别,得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通过CO、CO2等化合物类属的划分,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没有绝对的分界。通过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特点、结构特点、一般鉴定方法、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食物里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同时培养学生实验、比较等科学探究能力。
4学案设计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学案
[知识背景]
300多年之前,化学家发现自然界里一些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纤维素等):它们都来源于动植物,人力无法制取;它们与人类关系密切,人的衣、食离不开它们,它们的性质与已熟悉的化合物相差甚远(如大多易燃烧,而且生成物中大多有CO2和H2)……起初,化学家认为这些物质由生命力量创造出来的,把它们叫做有机化合物。然而一百多年以后,有机化合物不可制造的定论被打破,由人力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尿素”惊艳登场,接着多种有机化合物相继被化学家制造出来,有机化学开始进人陕速发展的新阶段。现在,有机化合物已不再被神秘的光环所笼罩,人类在有机化合物领域已取得巨大成就,有机化合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那么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机化合物有哪些特性?它们与人类的生活又什么重要的关系?学过本节之后,你对这些问题就会有初步的认识。物质的性质差异是组成和结构差异的外在表现,所以从组成和结构上探究有机化合物的本质特点,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关键。
[学习任务]
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运用有机化合物的特点识别身边的有机化合物。
[基础知能]
(1)由__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2)按要求各举一例化合物(用化学式表示)。
氧化物__、酸__、碱__、盐__。
[思路方案]
把有机化合物与以前学习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在制取难易、组成特点、结构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究有机化合物的本质特点。通过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
[学习记录]
l.比较组成特点
探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特点:把蔗糖、淀粉、棉布分别放在燃烧匙中灼烧至焦;点燃蜡烛、煤油,观察烟的颜色。
探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特点:CuO、H2SO4、Ca(OH)2、KMnO4。
结论:__。
阅读课本P210最后自然段,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常见组成元素:__。
2.比较结构特点
比较水与4一辛炔(有机化合物)、课本P211图8-1几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结论:__。
请从以上不同点里选择一种来描述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__。
你认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应划入
化合物,理由__。
3.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淀粉(C6H10O5)n、聚乙烯(一种塑料)(CH2CH2)n、聚四氟乙烯(不粘锅涂层)(CF2CF2)n,其中n值从几万到JL-I-~,它们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特点__。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__。
4.有机化合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有机化合物的用途:棉纤维__、淀粉(米面的主要成分)__、塑料__、橡胶__。
5.寻找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
生活中常遇到下列物质(1)水(2)乙酸(醋酸)(3)食盐(4)纯碱(5)味精(主要成分谷氨酸钠)(6)铁锈(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铁)(7)大豆油(8)甲醛(9)汽油(10)鸡蛋清(11)保鲜膜(12)制铅笔芯的石墨(13)橡胶
其中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填序号)__。
6.观察课本P212图8-3食品里的营养成分'其中属于有机物的是:__。
[自我检测](选做)
(1)下列物质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
A.CaCO3 B.H2O C.CH4 D.CO2
(2)下列各组物质均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 )
A.石墨、活性炭 B.纯碱、干冰
C.甲烷、乙醇 D.蔗糖、石灰石
(3)苯丙胺类药物C9H13N有强烈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属于体育违禁药物。下列有关C9H13N说法错误的是( )
A、由c、H、N三种元素组成
B、燃烧产物只有COz和H20
C、属于有机化合物
D、分子中C、H、N原子个数比9:13:1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机化合物中,若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也就不同
B、有机化合物之所以数目庞大,是因为组成有机化合物的元素种类非常多
C、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易燃
D、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机物中―定含有碳、氢元素
B、在有机物中碳原子―定与碳原子相连接
c、不同有机物的化学式不可能相同
D、在有机物中碳原子可以相互连接成链或环
(6)根据是否含有碳元素,可将化合物分为两大类__和__。__都含有碳元素,比如__、__等。
(7)维生素c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它的化学式为__,
它属于__(“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
(8)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__很大的有机物,简称有机高分子常见的有机高分子有__、__、__等。
(9)有机物的命名与它的分子构成紧密相关。如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按此规律,丁烷的化学式为__。
[自我小结]
学过本节内容,你对有机化合物感受最深的是哪一方面?你是否感受到人类生活离不开有机物?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一下。
[课外实践]
篇10
一、最简组成相同直接求解
若几种有机物的最简式相同,则C、H、O元素的质量比一定,可根据最简式直接求出C、H、O的质量分数。
例1某一温度下,将1g乙炔、5g苯乙烯依次溶于10g苯中,所得混合溶液中氢元素的|量分数为()。
A.15.8%B.15.4%
C.7.9%D.7.7%
解析因为乙炔、苯、苯乙烯的最简组成即实验式都为“CH”,所以任意比混合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
w(H)=(Ar(H)/Mr(CH))×100%
=113×100%
=7.7%
答案:D
巩固练习1
把1 mol甲醛溶于2 mol冰醋酸之后,再加入3 g果糖所成混合物为M。另取1 L甲酸甲酯和3×1022个葡萄糖分子混合成为N的混合物。最后,取出7%的M和8%的N再进行混合,得混合物Q。求Q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小结最简组成(实验式)相同的通常有以下几类:
1.单烯烃、环烷烃:CH2
2.乙炔、苯、苯乙烯、立方烷(C8H8):CH
3.甲醛、乙酸、甲酸甲酯、乳酸(C3H6O3)、葡萄糖(C6H12O6):CH2O
二、两元素成定比以一当二
若几种有机物中的某两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比值,则运用此定比关系,即可求出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2有乙烯、乙醛和乙酸甲酯组成的混合物,取一定量进行分析,得知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57.5%,求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
解析它们的分子式分别为C2H4、C2H4O和C3H6O2 , 其中碳和氢的质量比相同m(C)∶m(H)=6∶1
因为w(C)= 57.5%,
所以w(H)= 57.5%×16=9.6%
w(O)=1-57.5%-9.6%=32.9%
巩固练习2
甲醛、乙醛、丙醛组成的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A.16%B.37%
C.48%D.无法计算
小结两种元素成定比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单烯烃、环烷烃、醛、酮、酸、酯:(CH2)nOm
2.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蔗糖、淀粉等:Cn(H2O)m
3.乙炔、苯、苯酚、乙二醛、乙二酸等:(CH)nOm
三、变换组成成定比各个击破
几种有机物分子中不存在定比形式,但经过分子式的变换,可化成定比形式,则可用此定比关系求解。
例3有苯、苯乙烯、甲醛和葡萄糖组成的混合物,经测定含碳元素质量分数为51.9%,则此混合物中,含氧的质量分数为()。
A.48.1%B.8.65%
C.41.3%D.无法计算
解析将C6H6、C8H8、CH2O、 C6H12O6变换成(CH)6, (CH)8, (CH)(HO),(CH)6(HO)6 就可立即得出
w(CH)=51.9%×1312=56.2%
w(HO)=1-56.2%=43.8%
w(O)=43.8%×1617=41.3%
答案:C
巩固练习3
由某单烯烃和乙醇、乙醚组成的混合物,测得含氧元素质量分数为21.6%,则此混合物中,含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含氢元素质量分数为。
小结可化成定比形式的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烯、环烷烃
(CnH2n)+醇、醚(CmH2m+2O):
(CH2)n,(CH2)m・H2O
2.乙炔+苯+醇或醚(CmH2m+2O):
(CH)2,(CH)6,(CH)m・Hm+2O
3.乙炔+苯+醛或酮(CmH2mO):
(CH)2,(CH)6,(CH)m・HmO
4.乙炔+苯+羧酸或酯(CmH2mO2):
(CH)2,(CH)6,(CH)m・HmO2
5.乙炔+苯+葡萄糖(C6H12O6):
(CH)2,(CH)6,(CH)6・(HO)6
四、某元素质量分数相同等量替换
若各组分分子式中某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同,且相对分子质量相等,则各组分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也相等,亦等于混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4甲苯和甘油组成的混合物中,若含碳的质量分数为60%,那么可推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5%B.17.4%
C.8.7%D.无法计算
解析两者化学式分别为C7H8和C3H8O3, 物质组成不符合定比形式,也不能通过变式化成定比,仔细分析发现C7H8比C3H8O3多4个碳原子少3个氧原子,相对分子质量恰好相等,都为92,且分子中都含有8个氢原子,所以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8×192×100%= 8.7%
答案:C
巩固练习4
尿素〔CO(NH2)2〕和乙酸组成的混合物中,若含氧的质量分数为40%,那么可推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小结观察化学式判断相对分子质量是否相等,可参考以下几种替换形式:
C ― 12H O ― CH4 4C ― 3O
O ― NH2 CO ― CH2CH2
五、两种物质混合先确定物质的量之比
只有两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因各物质中元素的质量分数都一定,又已知某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就可求出两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从而求出其它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5已知由乙醇和乙酸组成的混合物中,氧的质量分数为42.1%,求含碳和氢的质量分数。
解析设混合物中C2H6O和C2H4O2的物质的量比为x∶y,依题意得
16x+16×2y46x+60y×100%=42.1%
解得x∶y=2∶1
w(C)=2×2×12+1×2×12
2×46+1×60×100%
=47.4%
w(H) = 1-42.1%-47.4%=10.5%
巩固练习5
已知由苯酚和硝基苯组成的混合物中,碳的质量分数为66.4%, 求出含氮的质量分数为; 含氧的质量分数为。
巩固练习答案:
1. 40%; 2. B ;
3. 64.9%, 13.5%;
4. 6.7%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