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范文

时间:2023-03-30 09:2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童年的水墨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童年的水墨画

篇1

,看见草地是的花儿,是多麽迷人的景象。

小鸟自由的飞翔,

溪流欢快的歌唱。

春天,是多麽得漂亮!

秋天

一阵阵秋风袭来,树叶从枝头飘落下来。

金黄的田野里,

呈现了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

飘落的树叶,

已没有昔日的光彩。

秋天,是多麽的凉爽!

总结

秋天

春天 !是多麽美妙的季节!!!!!你们像可爱的小鸟,像潺潺的溪流!

你们像美妙的音乐,像天空的明月!

啊!春天!啊!秋天!

我爱你!爱你的美丽,爱你的魅力!

你就是这麽漂亮,美丽,可爱,卡哇伊!

老师说过:“秋天是美丽的!那天天高云淡!”大家都“哇”的一声!“扑哧”笑了

篇2

看不见城市的繁华。

小鸟欢快的歌唱,

蝴蝶尽情的舞蹈。

忽然响起了自豪的欢笑,

知了在我的手中蹦跳。

池塘,

鸭群在水中玩耍,

梳理自己洁白的毛发。

鱼儿在池中嬉戏,

溅起透明的浪花。

孩子们在池塘里游泳,

和蝌蚪青蛙笑哈哈。

校园,

清晨这美好的时光,

孩子们背着书包上学堂。

操场上活力四放,

教室里书声琅琅,

小鸟在窗外伴唱,

篇3

很多时候老师认为有读有写就是读写结合,其实读写结合这么多年为什么大部分时候操作起来收效甚微,原因就是读写的结合点不清楚,学生不是在写由读而学来的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写读后感、读后想之类的感想,但这种写考查的是学生原有的水平,而不是考查学生学习这节课,考查这篇课文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收获。

现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儿童诗两首》中的《童年的水墨画》为例谈一谈我认识理解的读写结合,确定读写结合训练点是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切入点。而如何确定读写结合训练点时是读写结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诗。诗如文题,犹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剪影,文字优美,颇有意境。

第二首《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这一片段讲点很多:

1.讲景:垂柳――拟人;山溪――比喻镜子和绿玉带;说明溪水清澈、碧绿、平静。

2.讲色:红蜻蜓,绿溪水,对比的色彩中呈现 “万绿丛中一点红”。

3.讲静:“立”突出了静,静静的钓竿上的红蜻蜓,都屏息凝视,生怕打扰大家钓鱼,吓跑鱼儿。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都在等待水里鱼儿上钩。

4.讲动:“碎”使原有的寂静被打破了,鱼儿挣扎,孩子欢笑,溪水动了,人影碎了,一个“碎”字传神地写出了由静到动的画面。

5.讲情:快乐,柳树是快乐的,它快乐地照着溪水这面镜子,山溪是快乐的,因为它美得像绿色的玉带,蜻蜓是快乐的,因为它觉得钓竿真是有趣的地方,更快乐的是孩子,因为他钓上了活蹦乱跳的鱼。

在这节课讲完后,第一次我让学生学习格式的仿写,要求学生想象自己的童年生活,用小诗的形式写写自己的童年生活,三句话分别按照《溪边》这首诗的格式 “景―人―情”来描写。学生写了、练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后我陷入深深地思考,“景―人―情”这样的结构很多诗歌里都有运用,但作为这一课,不同于其他诗歌文本,从这一课学到的独特的文字运用的解读密码是什么呢?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反复读这三小节诗,找这三首诗之间的联系,渐渐发现,三首小诗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三个场景,展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内容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在表达的语言方面却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字面上对人物事件的介绍都很含蓄,将人物的形象隐藏在句子中,在含蓄的表达中留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街头》这首诗中没有直接写地点,却让我们知道了环境喧闹;没有直接写人物,却让我们读出了一个专注读书的孩子;没有直接写时间,却让我们揣摩出了时间的悄然流逝,没有直接写情感,却让我们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这就是含蓄,多么巧妙的语言呀,“言有尽而意无穷”。

《江上》这首诗前一句读出了一群孩子水中嬉戏的群像,后一句就仿佛一个活泼的孩子个体浮现在眼前。同样是含蓄的语言,同样让读者从文字的描写中读出了形象。

这是不是就是这首组诗的解读密码呢?我换了一种思路,重新设计了读写结合的环节。考虑到学生的运用水平,我设计了一个梯度,做了如下设计:

“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一串串欢快的笑声,寥寥几笔就向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让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含蓄美。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幅幅水墨画,记得我们学过的三年级课文《金色的草地》吧,请你试着改写一首小诗,写出放风筝的乐趣,但不直接出现我和弟弟这两个人物。”

课文内容:我和弟弟常常在草地上玩耍。有一次,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学生开始了写作,现摘录两首:

草地(一)

金黄的地毯,

洁白的蒲公英。

贴在脸上抓痒,

飞在空中舞蹈。

呼――呼――

草地上飞舞着花絮和笑声。

草地(二)

金黄的地毯,

洁白的蒲公英。

飞舞,降落,

奔跑,打滚。

漂白一双双小手,

篇4

原文如下: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

伸进湿软的土地,汲取甜美的营养,

长啊,长—

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

装在风筝上。

看白云多柔软,

瞧太阳多明亮,望啊,望—

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变小草,绿得生辉,

变小花,开得漂亮。

成为柳絮和蒲公英,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

飞到遥远的地方。

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

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

2、《童年的水墨画》,《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

原文如下: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江上,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篇5

从浩渺恢宏的水面

突转到幽冥神秘的海底世界

一反从水的多变性外部形态

去抒发其悠悠情思的常态

以此构成了画家在视角、情感与艺术语言上一次“能量转换”后重构的“心中之海”

在我所认识的海南本土画家中,吴地林是一位行为上安份守已,生活上中规中矩,艺术上却“天马行空”的怪才,早年钟情于版画、水彩天地,尔后又穿梭于油画、水墨世界,所涉之域,均载誉而归,硕果累累。

作为一位处世谦和、从不自诩、不倦前行的画家,其艺术资质中潜藏着某种敏感与善变的基因,他善于将各画种的不同语言融汇贯通、重新整合,质朴中寄奇崛,缜密中见灵巧,强度中含婉约。应该说,近年来他所创作的一大批海底世界系列正是这种审美诉求的写照与总结。

也许是长期与大海厮守,其骨子里就蓄养着海的某种精神气质,他近期这一批水墨实验作品实质上就是借助海这一文本引亢其精神世界中浪漫与洒脱的一面。

在我国漫长的中国画发展史中,古人、今人对水的表述或以虚写实、以一当十、以无胜有,或重彩浓墨,精工细描,但基本上均从水的多变性外部形态去抒发其悠悠情思,吴地林的独到之处在于其一反常态,将敏锐的眼光从浩渺恢宏的水面突转到幽冥神秘的海底世界,在亦真亦幻的海底世界中展开艺术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那不是一般视觉中真实的海,而是视角、情感与艺术语言上一次“能量转换”后重构的“心中之海”。

吴地林的水墨画基本上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去建立自己的形式语言。纵向方面,他主要把握传统文脉的精神性,提取传统写意画中放浪形骸的气度,对海底世界作个性化的理解与畅想,使“大写意”的泼墨精神成为贯通心象与物象的桥梁,拓宽了作品的解读空间;横向方面,他博采西画体系中的经典要素,诸如版画的爽朗与犀利,油画的强烈与厚重,水彩的透明与空灵等资源,走出传统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审美定势,凭借感性直觉的延伸去展现心灵中的图像。

在吴地林的笔下,某种客观性的因素与非逻辑的主观畅想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其形式语言在一种无序与有法、法无定法、自由与惬意的状态中展开,必然的设想与偶然的色墨渗透、扩散效果使得画面烂漫天成,氤氲朦胧、幽邃迷离,其独特的肌理构建了朦胧的“仙境”、朦胧的“遨游”、朦胧的“海底世界”……这鲜明的特征与独到之处在于他从海底世界的母题中找到了“怎么画”的契机,使编织多年的童年之梦在浪漫的感召下汹涌而出。

吴地林的水墨画意义还在于其不以古人的心态与笔墨去牵强附会,而是率性信笔去表现一种激情与活力,其画构成不是套用S型律动,起承转合,井字四位法及三线交叉效应等模式,而是合理地运用了传统水墨画中奇偶聚散、张敛藏露、清浑互动,动静相依的内核,从而在“花非花、雾非雾”的美学境界中实现多空间的并置与交迭,意象、具象“同一空间中并存”使得作品带来一种迷离的、非因果关系的、非知性的“幻象”,甚至错觉,这不仅使其作品带有“陌生”的感觉,整体上还飘忽着某种多义的抽象意味。

篇6

宜昌市伍家岗小学601班陈晓菡 指导教师邹红霞

童年似花,每次总会绽开出鲜艳的花朵;童年似水,童年趣事就像波浪一样在我的心头。童年就像一幅水墨画,那里记录着我童年的美好生活;童年就像一个个短短的乐谱,里面装满无数个音符……啊!童年多么美好!

有一次,弟弟来我家玩。妈妈特地买了三只像感叹号一样的大鸡腿来款待我们。我和弟弟每人从塑料袋里拿出一只大啃了起来。吃完后,我俩才发现袋子里只剩下一只肥大的鸡腿了,我乘机对弟弟说:“我大些,这只鸡腿归我吃。”弟弟不服气的说:“不行,我比你小,大的让小的,鸡腿应该归我吃!”我灵机一动,对弟弟说:“你把鸡腿藏起来,让我来找,如果我找到了,鸡腿就归我吃;如果我没找到,鸡腿就归你吃。”“好!”弟弟歪着脑袋想了想,爽快地答应了。

弟弟提着鸡腿,走进了房间。我呢,则坐在楼梯边,闭目等待弟弟藏好了的号令。我等啊等啊,等了好长时间,才听到弟弟得意地叫我:“姐姐,我藏好了,快来找吧!”

一声令下,我来了精神,一下子站起来,三步两步就冲进了房间,开始向那只鸡腿进攻。我掀起被子,没有;我又打开柜子,也没有;我又趴下来侦察情况,唉!还是没有……我翻遍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可是,始终没有看到我希望看到的那只感叹号似的,肥肥的鸡腿。

篇7

其实,不只是在生活中,鲁迅先生在自己的文章里对色彩的运用也是极为高明的。如果细细加以琢磨,不难发现他的文章中许多地方的颜色都包含着深层含意,决非随随便便写来。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有关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还有各色各样的菜花,鲜艳美丽的珊瑚珠样的盆子……你简直就像进入了一个童话王国,多么美丽,多么绚烂!而这一切又都是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的。难怪它对儿童具有这么大的诱惑力,难怪童年的鲁迅称它为自己的乐园了。

再看三味书屋,作者是这样写的,“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请注意那个“黑”字,黑色似乎总是带给人神秘,带给人恐惧。这是不是也暗示了童年的鲁迅告别自由自在玩耍的孩童生活,即将进入私塾读书时内心的惴惴不安呢?因为上文中就写到孩提时的鲁迅是将家人送他进私塾读书看作是对他顽皮的一种惩罚的。难怪先生家那扇黑色的竹门对他来说是个神秘莫测的未知数了。

同样是描写少年时代生活的小说《社戏》中的色彩描写也是极为成功的。小说中最富有诗意,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莫过于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几个片段。而这几个片段中恰恰都有极为传神的色彩描写。如白篷的船、碧绿的豆麦、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乌油油的罗汉豆,这些以黑白颜色为基调的事物组成了一幅清新迷人的夏夜江南水乡水墨画,真叫人心驰神往。而少年们的趣事便发生在这美丽的图画中,景美,人美,情更美。社戏在作者的笔下则是另外一种味道了,戏台是灯火照耀中的,是满被红霞罩着的。戏台上的人物是红红绿绿地动:有穿红衫的小丑,有套了黄布衣的跳老虎,有蒙了白布的蛇精,这却又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杨柳青年画了,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表现了江南农村特有的风俗民情。不管是水墨画也罢,年画也罢,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本土文化的眷恋却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说《社戏》中的色彩是清新迷人,包含着轻松愉快的感情的话,那么《故乡》中的色彩要黯淡、沉重了许多(除回忆部分外)。当“我”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时,见到的是阴晦的天气、苍黄的天空,这毫无生气的颜色不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贫穷的旧中国的真实写照吗?中年闰土的脸色是灰黄色的,这暗淡无光的颜色不又是深受层层盘剥、苦苦挣扎着的旧中国广大农民的共同脸色吗?故乡先前也有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小手,这一切多么美啊。可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美的颜色却被旧时代这张大嘴残忍地吞噬了,剩下的只是苍黄的天、灰色的脸。但作者还是寄希望于未来,所以他又让那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在结尾时再现一次,那是在憧憬着美丽多彩的新社会的到来。

篇8

古城的残片:雾朦朦的城门楼,缓缓前行的骆驼队,淡淡夕阳下的残雪,幽静的蝉声如雨的小巷……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朴素、温馨、简约的水墨画,或是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读着《城南旧事》,我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这记忆之间荡漾着的是一种淡泊与纯净,但也展示当年那笼罩着愁云惨雾的生活,以及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与无奈,改变人,就如同溪水把美丽的岩石经过岁月蹂躏而磨损,惠安会馆的疯女秀贞,饱受养父虐待的伙伴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被迫偷窃的无名青年,从小在凄风苦雨中生长的兰姨娘,最后因肺病去世的慈父……涉世未深的小英子的思绪,久久萦绕在时光与命运的变迁之中。然而,透过她的眼眸,纯净得容不下任何尘埃,给这世界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明朗。人世的挣扎与苦痛,在孩子的眼里滤去了悲欢。疯子也好,小偷也好,贫穷也好,富庶也好,在她的眼里,丝毫不带有任何人间的烙印。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样闪光,像玛瑙一样纯洁,像水晶一样透明,……渐渐的,英子在骊歌那悠扬、古朴、深婉的曲调中,静默着送别了自己的童年。

心头漾起一丝暖意,却又略带一丝淡淡的伤感,一丝淡淡的无奈——我也曾在童年与青春的十字路口徘徊,转眼间,我就已经告别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了。但我们不可能让时光倒流,不可能挽回失去的岁月。然而回忆那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我心中都是一个个辉煌而美丽的故事,童年时的每秒每刻都是一个人一生的一个重要的段落,是无法被现在的生活所代替,所湮没的——玫瑰色的童年是每个人的一生中最纯真、最洁净、最美丽的时光,它需要我们去铭记。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神圣吗?

“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将我们童年零落的所有美丽的故事轻轻拾起,小心翼翼地永远珍藏在我们内心的某一个小小的角落,伴随着我们,让《童年》这首歌在我们的心中轻轻地吟唱,永远,永远……

篇9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家乡的桂花,素来娇小玲珑,十里飘香,有着小家碧玉般的美妙姿态。“馥郁芳香即可倾城倾国”,满树桂花金黄细小,点缀着整树的绿色桂叶,一簇簇,一丛丛,微风拂来,院子里满是桂花的清香。

夏日,桂花开得最盛。童年时,我常与同伴在桂花树下,双手紧紧抱住树干,使劲摇晃树枝,满树的桂花,如雨般纷纷洒落,如蝴蝶般飞转,飘洒入我的童年。我的肩上、手上、脚上,都散发着淡淡幽香,令我陶醉不已。收尽了桂花,浑身上下便是浓郁的芳香。那样的快乐,满含幼时的童稚,成为我成长路上的芳香一角。

每逢花开时节,年幼的我总会爬上高大的桂花树,碧绿的桂叶飘荡着淡淡的清香,我埋在树丛间,细心采撷枝头上小巧玲珑的桂花。用水洗净后,包在手心,如呵护宝物般小心呵护。将桂花用手揉搓,再用小石块砸碎,尽数装入五颜六色的小袋里,制为香囊,是我最为美妙的随身之物。那香气弥漫的桂花香囊,充盈的不仅是快乐,还有那陶醉的满足,在成长之路上泛着亮丽的光泽。

儿时的记忆早已被香甜的桂花糕盈满。奶奶要做桂花糕了,我自是喜形于色,眉眼里满是愉悦的微笑。奶奶老早就备好了糯米粉与温水,加了点白糖,均匀地搅拌着,再滴入几滴麻油,混合静置。此时,我在一旁将挑拣洗净的桂花倒在磨中缓缓磨碎,倒入搅好的面糊中。奶奶在容器表面刷上一层薄油,冷水入锅,水开后蒸三十分钟。我的心像小鹿般乱跳,心里充满了幸福的期待。这时,我总会想起那美丽动人的桂花雨,那香气诱人的桂花香囊,那摇晃着我的快乐童年的桂花树。

篇10

黄永:这位“厦门达达”的领军人,1989年移居巴黎。他参加过威尼斯、光州双年展,和、蔡国强、谷文达被称为当代艺术“四大金刚”,与F4相对应,因为他们都搞装置。2009年他的装置《六十甲子车》在香港苏富比以338万港元成交,刷新了个人拍卖纪录。

沈远:她是中国少有的女性装置艺术家,移居巴黎前就参加过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她是黄永的妻子、可她做起作品来巾帼不让须眉。1994年,她在巴黎用9个冰舌头,9把刀,9个痰盂做成装置《白费口舌》。2009年北京尤伦斯为她举办了个展“急促的话语”。

杨诘苍:1988年去巴黎,作品将装置、水墨与行为集台,参加过利物浦、威尼斯双年展。他和侯瀚如是广东同乡,也常是他展览中的常客。2008年候瀚如为他在上海多伦美术馆策划个展“无影脚”。作品《再拧一圈螺丝钉》2008年在香港苏富比以183.1125万元人民币成交。

茹小凡:1983年去巴黎美院留学后就定居于法国。2004被收入拉鲁兹大辞典当代艺术部分。他在法国经历了从抽象到半具象再到具象的转变,并被法国艺评界归为波普艺术的代表。2005年中法文化年他和严培明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双个展,今年又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了个展。

王度:1990年移居巴黎的他,雕塑、装置作品被很多西方美术馆收藏,他被收入拉鲁兹大辞典当代艺术部分。2008年作品《2008/8002,梦游现实主义》在阿拉里奥画廊展出,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收藏展也展出他的代表作《时空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