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范文
时间:2023-04-01 07:57: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南州六月荔枝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是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代表作,最早发表于1979年第2期《知识就是力量》,后编入《生物学碎锦》,1980年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文被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所选用,并有改动。究竟做了哪些改动呢?现将教材版本和最早的文本对照,改动之处如下(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从上表可以看出,苏教版对原文本的改动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原文中两处进行大幅度的删除,第9自然段删去167字,第15自然段删去64字。此外,第13自然段删去20多字。作为随笔,第9自然段中沈括、洪迈二位的著述均能增添情趣。但作为中学教材,还是以文字简洁为好,二位著述的退场反使文字干净利索。第15自然段中引明人曲本已可有可无,括号内文字更显枝蔓。
2. 有些地方的改动比原文更准确,说得更符合口语习惯。如“荔枝大小,通常是径三、四厘米”,其中的“径”改成了“直径”;“依然每年开花结实”改成了“依然每年开花结果”。
3. 根据现今语言文字使用规范,进行的修改,如:通假字改成规范汉字。“旋沈荔花蜂酿蜜,清香不减蔗浆寒”中的“沈”改成了“沉”。数字通常用阿拉伯数字表述;去掉了朝代与人名之间的间隔号;去掉了用汉字表述的数字之间的顿号;一些表示事物的名词加引号等。
4. 对原文的错字进行了订正,如“唐光”的“光”改为“羌”,“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珠”的“珠”改为“株”等。
篇2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归纳以下几种:
1.利用课文题目导入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又有俗语说:题好一半文。这些话足以说明题目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了。我们的教材中有一部分文章题目新颖有趣。因此,如果我们在新课教学时能抓住题目进行有效的导入,那将不但会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可以这样开讲: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农历六月,也就是荔枝的成熟期在农历六月,荔枝是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丹是红色,也就是荔枝的颜色。标题是明代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虽只有七个字,却从三个方面概括了荔枝的生态特征:荔枝的产地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成熟期在夏历六月(公历七月),成熟时的颜色为红色。学生了解题目之后,对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大有裨益。
2.以篇中名句典故导入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可以接触并学习到很多相关知识,如成语、故事、名言、谚语……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们往往是很喜欢展示的,和它们相关的知识,学生也会表现出超常的兴趣。
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先让学生对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的理解,然后点出“此名句便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那么它在词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以此问题导入,引导学生进入对作品的学习。
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时,通过名言“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来导入:我们知道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3.抓住文章情境导入
语文课文的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把握文中的“情”,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动情、入情、移情、冶情。 总之,新课的导入犹如发动机,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的正常有效运转,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万事开头难”,为了把课上好,教师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好的导入,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确实起着促进作用。方法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精心导入,以期达到拓宽学生思路、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导语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统一的运用模式。
3.1 围绕语文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设计导语。语文导语的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符合教学的“三维”目标。无的放失的导入,要么信马由缰,要么画蛇添足,最终必然弄巧成拙。
3.2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进行导入设计。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好的导入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导入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3.3 导入要短小精悍,以三至五分钟为好,在“精”上下工夫。语文课文的导入的趣味性较高,学生对于导入的兴趣要浓的多,如果教师在导入叙述过多,内容过长,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兴趣的转移,最终失去导入的固有目的。导入要在“精”字上下工夫,言简意赅地引学生入胜,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
篇3
一、设置疑难问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而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和刺激性,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念头。而探寻疑问又是学生的天性,在疑问的驱使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愿望,并渴望积极及时地解疑释疑。此时,教师如果顺从学生的意愿,配合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极为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乡土情结》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你在什么情况下有过这种感觉?你知道这种感觉叫什么吗?问题提出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稍加思考,便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二、和谐师生关系:学生主动大胆质疑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基石。研究证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听、说、问等能力,并促使他们乐于发表意见、建议和勇于大胆创新。
例如,笔者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让学生自由讲述自己吃过的荔枝是什么样子,它的结构怎样,并让学生运用一些修辞形象地加以描绘。因为大多数学生都吃过,所以他们都积极踊跃地发言。课堂上笔者允许“实话实说”,允许“异想天开”,允许“挑战权威”,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让语文课堂真正变成“天高任鸟飞”的天堂,“海阔凭鱼跃”的大海。
三、改变教学方式: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在长期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教师长期使用一套完全不变的授课模式,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倦怠之感,学生不仅会厌烦这一学科,进而还会厌烦任课教师,导致课堂效率大大降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基础知识时,让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并且以漂亮卡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学生展示的欲望大为增强,展示的信心大大增加;学习成语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成语的内容,看哪组同学表演的形象和对成语的内涵把握得准确,笔者找准时机适时地加以表扬和奖励。另外,在批改作文时,让小组内成员每人批改一本别人的作品,然后选出较好的文章让大家分享,最后选出班内认为优秀的文章让大家共同分析,并集体讨论哪些是大家学习的优点,哪些是需要改进的不足。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成绩自然也就越来越好。
四、电脑辅助教学:学生乐于思考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时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大大拓展了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和兴趣。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学习《荷塘月色》时,笔者借助网上的动感画面直接表现荷塘的优美景色,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同时,穿插《荷塘月色》的音乐加以伴奏。这样,课堂借助电教手段,集形、 色、 光、 画于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了学生的浓厚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教学内容中来。
五、关注学生差异:学生主动个性发展
作为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存在不足和缺点,这样才能做学生信赖而喜欢的老师,才能激发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笔者设计了难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在上课时,让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信心,即使个别差的同学回答错了,也是积极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回答,之后适当地加以肯定和表扬。
篇4
一、课文解读生活化——搭建科技与生活的桥梁
科学不仅是生活现象与生活规律的理论归纳或演绎,也是生活现象与生活规律的形象描述与解说。语文教材中的科技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文学形象具有科技的意义,也要让严密的科技理论演绎成实实在在的生活现象,以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科技能力。教学《祝福》,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白诸如“族权”“政权”的封建政权的腐朽及诸如“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诸如“祭神”“捐门槛”的“伪科学”的害人不浅;不仅要从理论的高度分析课文所蕴含的科学哲理,也要引导学生联系目前生活实际以分析现实生活中“祥林搜”的存在现象。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准确解读荔枝的外形及内部构造,也要引导学生了解与明白现实中荔枝的生产与发展现状,以实物进行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教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这些科学概念,同时,也应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并使之明白“尊老爱幼”“民族气节”“忠孝节义”等是“文化传统”而非“传统文化”,而我们每年正月初一“放鞭炮”“贴春联”、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八月十五“赏月”“吃月饼”等是“传统文化”而非“文化传统”。严密的科技理论与实在的现实生活结合,文本才可“鲜活”起来。
课文内容解读的生活化,不仅可使课本内容通俗化,易于让学生接受,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也可使语文与生活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增强语文教学的生活性与实用性。尽管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科技内容,由于条件限制,教者无法将它生活化,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生活化了的语文课堂教学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魅力,引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对语文教学而言,也无疑是一条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途径。
二、生活内容书面化——构建科技的生活舞台
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相关理论的建构,更需要现实实践。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否则,便是对生命与知识的极大浪费。学习文学作品,必要时,要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结合生活实际,并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运用生活逻辑,发挥合理想象,写出符合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的文学作品。如学了《骑桶者》而写作《骑云者》《站在火星上》《跨上飞碟》等,学了《沙之书》而写作《水之书》《云之书》《风之书》等,学了《祝福》而写作《祈祷》《膜拜》《崇拜》等。学了科技作品,要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写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者自己生活中的事物。如学了《南州六月荔枝丹》而让学生写作《黄岩蜜橘》《仙居杨梅》《玉环文旦》《临海勾青》等,学了《景泰蓝的制作》而让学生写作《椒江燃香姜汁的做法》《台州泡虾的制作》《临海麦饼的做法》《三门食饼筒的制作》等,学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及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而让学生写作《中国人过圣诞节的文化思考》《韩国“端午祭”与中国“端午节”的文化区别》《“乞巧节(七夕节)”的文化演变》《春节的文化内涵》等。
叶圣陶有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阅读”与“写作”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两条主线。语文教学的理想或者说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阅读”。用教学篇目的学习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写作,进而再以其写作促使学生对文本的更深透的阅读,这无疑是实现“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一条有利途径。让生活内容书面化,让所学能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使得“生活与科技”的教学内容在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得到切实的落实,从而构建科技的生活舞台。
三、语文练习“科技生活化”与“生活科技化”——创设教学共赢局面
高考关涉千万考生的人生命运与前途,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涉教师的教学前途,说得严重点,也可能关涉到教师自身的人生生计。语文教材中少不了科技文,高考语文试题的现代文阅读中,也有一块是科技文(也叫社科文)的阅读。科技文(社科文),内容范围广——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达严密。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科技间的密切关系,还可使学生的科技意识与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从实用的角度看,语文课堂教学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训练必不可少。提高科技文(社科文)阅读的答题正确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教与学双方实现共赢的一个重要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利用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实施科技教育,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选用的什么样的科技文阅读材料,而在于我们所选的科技文文本与现实生活有多大的联系。中学生知识层次有限,他们对艰深的科技文(社科文)阅读也许有一定的困难,但倘若我们所选择的文章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所感受到的也许更为强烈,而其学习自然也就有了乐趣。选择具有生活内容的科技文(社科文)抑或选择与学生生活较为贴近的科技文(社科文)文章作语文阅读训练文本,并配以适当的题目,这既能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会激发学生阅读科技文(社科文)的兴趣,寓教于生活,寓生活于教,学生高兴,教者自然也受益匪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选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文(社科文)作为学生的语文阅读练习,是个让学生与教师双赢的方法,也是我们实现科技教育生活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四、丰富课外活动——奠定语文科技教育的基础
篇5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虽然有时知道某件事情的本质,但远远没有亲身经历的印象更为深刻。严格来说,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展示实物的方式,使学生对该事物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比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时候,教师大可将一串荔枝带到课堂之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直观、深刻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观察、品尝以及闻的方式全方位的感受荔枝的模样。通过创设这样一个实物情景,首先,学生将不再厌恶枯燥的课堂生活,相反会对下节课充满了期待(比如好奇老师下堂课会带什么物件来等等);其次,学生不再是通过简单几句话去理解课文内容,而是由了实实在在的参考。又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来一次小型郊游,带他们到附近的园林参观;条件不行的,则可以直接用多媒体播放苏州园林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苏州园林是什么样子的。
二、故事引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故事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在讲解课本内容和知识的时候添加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将学生跟上自己的教学节奏。比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这篇文言文时,由于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容易分心,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几个小故事,当讲解到课本难点和重点的时候,通过讲解故事集中学生注意力。比如在其中穿插雷锋的故事,雷锋同志在部队中一直都在无私奉献,总能在他人陷入困难时及时的伸出援手,而且从不图回报,每时每刻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收集更多类似的例子,通过讲解这些例子使学生了解何为“舍生取义”,从而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当然,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助人为乐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同学以及身边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将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迅速的吸收和消化古文中那些难懂、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作用,最终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篇6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作用
“提问”即提出问题来求答。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疑思问”,他自己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典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问”的重要性。本文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供大家商榷。
一、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注入式”的影响,教师“一言堂”,学生无一人发言,课堂秩序“良好”,但可想而知,它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的情况:由于时间限制,教师把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请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就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有时问题稍难一点,叫了几个都答不上来,教师就不耐烦了,直接说出正确答案。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更没有任何点评的提问,是无法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的。心理研究表明:课堂气氛和谐、愉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教师在提问学生时如能注意学生的补偿心理,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耐心启发引导,给学生再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是问题过难过大,就把难化易,把大化小,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情愉快,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课堂保持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呢?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好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的提问,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能打破学生脑海里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甚至波澜迭起。
例如我在上《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导入课文时提问:“大家都见过荔枝也喜欢吃荔枝,但你们知道如何把它介绍给没有见过、吃过荔枝的人吗?”学生虽然不能详细的介绍荔枝,但学生已经对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形成了一种“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以求问题的解决。
三、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积极思维,是研究问题的内部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启发剂。课堂教学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没有提问,学生限于知识不足而不能提出问题,就会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学习中遇见“疑难”也不认为是“问题”。
有利于开阔学生思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是几个,它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种是解答问题时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它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或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造,灵活地运用,这也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中,学生们通过学习,得出了邹忌的妻、妾、客,之所以异口同声说他美,是因为“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的缘故,仅仅学到这个层面,我觉得深度还不够,还要继续深挖,不仅仅是邹忌委婉的劝谏方法、难得的自知之明让人叹服,尤其是他以小见大、由家事而国事的可贵精神更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引导学生们从他这个人延伸到他这种精神,再延伸到我们今天的学习意义,这种新颖的认知结构,使得学生们能够举一反三,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学们有的写文章赞美邹忌以小见大的精神,有的写文章赞美邹忌巧妙的劝谏办法,还称之为“讽谏秘籍”,还有的学生谈到了邹忌与范仲淹雷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啊!
又如话剧《雷雨》,这篇文章是节选,课文中有多处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为了使学生们真正把握人物形象,不停滞于课文表面,我设计了问题:周朴园的一番忏悔是真的要向鲁侍萍赎罪吗?如果不是,他为什么会有让人不解的行为呢?这样一问,无疑会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们的思索,对总结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揭示小说的主题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把输入信息的结果,通过输出信息返送回来,并对信息再输入产生影响,起到调节控制作用,这种过程叫反馈。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针对每个学生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切实地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应该懂得教师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都是平等的。提问并非就是教师的专利。我们教师要还学生提问的权利,促使学生履行提问的义务。我们不妨做一次学生提问中的“学生”。实际上,我们所见到的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范例,无不是充分还学生提问权利的典型。而且,学生一旦真正拥有了提问权利,那便是真正做回了自己。我们种下“提问的种子”,到这时才可以说是真正看到结出来的“果”。我认为,这也许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真正秘笈。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诱导学生自主提问,更能够有效对学生进行语言、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他们完善科学的审美情趣。因而,我认为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仍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总之,课堂提问所提供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信息,都是非常及时的、准确的、双向的、有效的,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进一步改善教学成效。“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课中教师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了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进行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达成课堂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游秀清,课堂提问的误区[J],教学与管理,2004(5)。
2、曾小波,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J],魅力中国,2009(17)。
3、成少华,课堂教学提问刍议[J],语文教学通讯,2009(1)。
4、卢巧云,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J],语文天地,2008(9)。
篇7
第一步:统一符号
法国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做符号等于不读。”由此可见,圈点符号对我们阅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便于教师统一指挥,使学生所用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思前后一致,教师可以规定统一符号。如用“”标记重要词语,用“―”标记精彩的描写语句,用“~”标记精要的议论语句,用“―”标记名言警句等。
第二步:确定内容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依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圈点的内容。记叙文确定以下内容:(1)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2)写景状物的语句;(3)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语句;(4)精辟的议论抒情的文字;(5)环境描写等等。议论文确定以下内容:(1)警句妙句;(2)引例设喻的文字;(3)富有新意的俗语、成语;(4)准确的限制修饰成分;(5)重要的关联词语;(6)同义词或反义词;(7)表明作者主张的句子等等。说明文确定以下内容:(1)恰如其分地说明事物的面貌、状态、性质、特点、变化、规律等语句;(2)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那些注重词句锤炼和修饰语运用恰当的文字;(3)明白简洁的文字等。
第三步:设题引路
圈点内容的确定,既可以使学生阅读时目标明确,避免盲目性,也便于有的放矢地设计自学题,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如记叙文《内蒙访古》一文,就可以从两方面设题,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1)这篇访古游记,作者结合记叙和史料进行议论,请在文中用“~”标出这些议论文字,并体会这些议论文字对表现主题的作用。(2)请用“―”在第五自然段中标出对阴山的描写语句,谈谈本文生动具体的语言特色。如议论文《反对党八股》一文,可这样设题:(1)阅读全文,用“=”标出作者根据文化论述内容引例设喻的语句,体会议论文生动性和概括性的语言特点。(2)划出文中运用的俗语、成语,体会其对说明道理的好处。
第四步:熟读品味
篇8
[关键词]中职;说明文;实用性;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41-01
一、中职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的实施原则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技工院校必须培养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即人文素养与操作技能兼容的非机器人。技工院校更突出“职业技能性”,培养的是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运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除了应掌握相关职业的技能和知识以外,还应具备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并以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指导、解决一线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身心素质、思想道德与文化素质等方面得到自由、充分、和谐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写作等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是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一部分。
1、结合专业的原则
在技工院校中,各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兴趣不相同,今后的工作岗位和对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因此,中职语文说明文教学,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侧重点,而不是茫然地进行完全没有专业特性的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首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学生即将从事或能从事怎样的工作,工作中将可能会用到哪种语文能力。
从总体上讲,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要好一些,对说明文的学习兴趣也要浓厚一些,毕业后所从事的行政管理、文秘等工作,对文章写作要求较高;导游、营销、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语文能力决定着就业的发展前景。因此,要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必须增加课余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和熏陶中提高文学素养。
2、提高素质的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中职学生要学好专业,提升职业能力,离不开说明文的基础。要成为本专业中出类拔萃之辈,更需具备深厚的语文素养。仅仅能够胜任某一特定岗位的劳动者是不够合格的,只教授“一技之长”并不能真正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应该是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均具备的人才。要使学生对人生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就必须在重视专业课的同时“重视人文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明确的社会责任、合作和宽容的精神”。这样才可能消除单纯的专业教育所造成的学生精神世界贫乏和人格的孱弱。
二、中职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按照不同的学生情况,设定说明文的中职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的学生具有较为特殊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
(1)心理幼稚长期厌学:这部分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学习基础差,长期被贴上“差生”标签,以至于厌学情绪严重。对于平实枯燥的说明文,更是连书都懒得翻,他们大多对未来没有人生规划,容易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
(2)自认成熟思想偏激:这部分学生入学前曾经一度进入社会,有过短暂的打工经历,但同时也沾染了一些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习惯,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大多抱有“知识无用论”、“金钱大于一切”等偏激思想,对于“真、善、美”有一定的排斥心理,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2、按照不同的专业类型,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关心、参与、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去努力探索事物的底蕴。如何激发职校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课题。
中职学校按照专业不同来划分班级,但整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文科类(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多媒体专业,会计专业等)
(2)工科类(例如:机电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汽车维修专业等)
文科类专业相对女生居多,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善于观察和感受;工科类专业基本以男生为主,他们活泼好动,爱好新鲜事物,操作能力强。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好之”、“乐之”,才能顺利完成说明文的最终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文科类专业适合的方法有:
(1)“用情朗读”――教师应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去经历感情和智慧的旅行。例如《中国,水的困惑》这篇文章,指出中国是贫水国,朗读时学生可结合现实生活,表现一种节水保水的使命感。
(2)“描摹绘画”――让学生根据说明文的描写片段,抓住说明对象的外在特点,进行绘画。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笔记上画,之后点评作品,借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例如《古代的服装及其他》的服装颜色与花饰、《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荔枝解剖图。
相对而言,工科类专业更适合的方法有:
(1)“动手实践”――这里面包括实物展示与实地参观。《景泰蓝的制作》我们可以让工科学生模拟景泰蓝的制胎拼接,材料可借用专业课学生制作的工件成品。
(2)“情境表演”――教师出示一组无声的影片,让学生根据所学文章,挑选其一进行讲解配音(如《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也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充当导游向游客介绍讲解(如《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
3、按照不同的说明样式,把握说明文的审美角度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通常情况下,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包括以下三种样式:
(1)文艺性说明文,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蝉》、《意大利蟋蟀》、《伯格曼法则在北极》等。这类说明文兼顾了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时应重点把握文章的两个审美角度。
①语言之美:说明语言是变化多样的,有的具体,有的概括;有的丰腴,有的简练;有的风趣幽默,有的通俗易通。例如《景泰蓝的制作》作者叶圣陶在介绍六道制作工序的过渡句上就力求变化,口语的运用使文章读来亲切自然。
②情感之美:同样还是《景泰蓝的制作》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制作工人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意。
(2)平实性说明文,科普文为主。如《眼睛与仿生学》、《神奇的极光》、《中国,水的困惑》等。学习科普文章,我们的审美角度应有所改变。
①科学之美:教授此类说明文应突出作者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明白只有用心去观察生活,才能发现科学的七彩光芒。
篇9
关键词:中专教育;个性化;语文教学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建立一个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在平时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语文作品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及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对语文材料的个人反应,使学生的个性激情飞扬。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重要作用
1、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可以发展学生的潜能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重在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张扬人的个性。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个性更张扬,这就要求教师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
其次,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激发其潜能,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2、教学中个性化的培养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融合
个性花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这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施行开放性教学,教与学民主、平等,师与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
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并及时和正确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二、中专语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的生成策略
1、应给予学生个性化合作交流的机会。
学生有各自的交往群体,有自己的合作伙伴和学习上的榜样,他愿意与其交流,汲取知识的营养,除此还能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所以应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按伙伴学习法进行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书法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的感悟;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汇报学习结果,班上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只需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感悟古诗,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交互式立体型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和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2、应该鼓励学生产生个性化疑团。
鼓励学生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进而宏观地把握整篇课文,提出切中要害的问题。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众所周知:提问、质疑、解惑需要借助语言方能"公布于众",思维与语言的最佳整合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更能使学生得到感性思考与理性探索的智慧体验,语言展示与情感交融的成功体验,最终问出个性,答出思维碰撞的火花,表现智慧和情感经历。
3、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现在的中专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什么都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回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我在上课时,并没有一上来就按照课文进行讲解,而是先问同学们吃的荔枝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比喻来说明),分成几部分,荔枝的产地是哪里,家里是如何保存荔枝的,等等。这些基本问题学生回答踊跃,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然后,老师在投影仪上放一些和荔枝有关的诗词和历史文献,帮助学生发现诗词和文献中的问题,自由讨论发言,再根据课文找到相关的解释。这样,学生就在轻松的课堂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
总之,以上说的这些都还需要教师真正的角色转变,不要单把学生看成是一群无知的孩子,要知道他们的内心和情感世界都是非常丰富的,就看我们怎么挖掘、探索。扣开他们的心扉,打开他们的话闸,发展他们的个性,得出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个性化教学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作为新时期的中专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个性化教学,不断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徐巧玲.关于写字教学方法的研究[J]. 语文教研,2009(12).
篇10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素质特点巧妙提问的技巧,使“提问”这一课堂教学艺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课题名称: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科研骨干课题《中职学校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专题课题批号:JGZXQEA01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41-01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提问能够融洽师生感情,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深入钻研、严密思维的良好习惯,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技巧,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和教育素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课堂上巧妙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
大家都知道,中职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的情况是文化课基础不好,很少是喜欢学习技术来就读的、或者是出于外界因素而选择上中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巧妙的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显得十分重要。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问题精当,注重趣味
课堂上老师过多的提问,容易使学生思维高度紧张,产生疲劳;同时回答问题并不能代替朗读、书写等基本能力训练,不能代替课文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满堂问使得课堂较为呆板,缺乏生气,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突出重、难点,启发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默契的交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首先,问题的难易要适度,联系学生实际;其次,要按班级中上水平学生设计问题,让多数学生参与,并适当兼顾“两头”和某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特别是中职生文化基础比较差,越是简单,越是有趣的问题,越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我在上《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导入课文时提问:“大家都见过荔枝也喜欢吃荔枝,但你们知道如何把它介绍给没有见过、吃过荔枝的人吗?这样的提问让学生对课文充满了渴求,达到了导入提问的作用。
二、提问科学,发问巧妙
好的课堂提问,既非伸手可得,又非高不可攀,而是跳一跳就能得到。同时要求教师提问语言要规范、简明扼要、针对性强,这样问之才能做到科学得当,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发展语言,发展学生智能。科学的课堂提问要准确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兴趣上得到发展,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思维上受到启迪,能力上得到提高。总的来说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引起每位学生的思考,一般情况下,先提问中等水平的,同时提醒全体同学注意听;接着再请好的学生补充。优秀学生等待提问“卡壳”时用来解除“危机”。偶尔也可叫“差生”来试试。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紧紧围绕教学中的重难点尤其是重点,优化课堂提问。教师备课时应精挑细选,精心设计,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
三、启发引导,注意适度
中专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有限,若问题难度过大,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高屋建瓴,统筹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问。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
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因此,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垂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在老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就能获得正确的答案。
四、拓展思S,因人施问
在大力提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寻求更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有效提问来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不断怀疑、求知中获取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把有效提问演化成极具艺术性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问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要难易有别。太难的问题会使差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损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削弱学生求知的热情;太容易的问题对中上等生没有启发性,学生回答时不动脑筋,思维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因此,要让中上等生感兴趣,产生钻研的激情,让差生找到取得成功的途径,增强信心,激发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设计提问时最好前面的问题不宜太难,要让大部分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来。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因人施问,注意区分度。如果教师的提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提问时不分对象地一刀切,势必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要义。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学成于思,思起于疑”,只有精心地设计科学的课堂提问,让卓有成效的提问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使得提问达到最优化的程度,才能使得课堂妙趣横生,构建高效的课堂。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是败笔,而有效、艺术的提问就能成就精品,锦上添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准备,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慎重提问,形成自己的提问自己的提问艺术风格,只有课堂上的妙“问”连珠,才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
参考文献:
[1]《巧用提问,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刘继魁《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课堂提问艺术》 刘显国编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6-1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