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1 00:4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调歌头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调歌头古诗

篇1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其演唱形式上集合了时代、文化、大众和政治的气息,反应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社会敏感。如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周杰伦的《青花瓷》、黄?的《沧海一声笑》等,要么借鉴了古诗词的意境,要么借用古诗词语句逐步成为经典。因此文学和音乐界都十分关心流行音乐对古诗词的运用,虽然流行音乐与古诗词的存在有所差异,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和自觉传承,使得流行音乐创作上不断传承古诗词,并且相跨多个学科,无论社会学、美学、传播学,还是文学、音乐学和心理学等,都从流行音乐的创作上不断融合古诗词内容,这对我国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密州中秋所做诗词,以月亮为思念载体,表达对弟弟苏辙的多年未见的思念,以及文中贯穿的悲欢离合的人世无奈。王菲、蔡琴等将此诗词配上乐曲,将诗词和音乐完美结合吟唱,在世人的传唱中更加形象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意境,通过优美的旋律深入人心。

二、古诗词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一)古诗词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

按照常理,古诗词属于古代高雅文化,而流行音乐归属通俗文化,两者相互结合似乎于理不合,但是在王菲、邓丽君、蔡琴、童丽的演绎下,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却变成另一种别样风情。如邓丽君演唱的“红藕香残玉簟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菲的经典歌曲“明月几时有......千里共婵娟”,不仅领会了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而且体会了古代文人雅士的诗意情怀。

(二)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相互融合

对于古诗词而言,豪放诗词不如婉约的诗词广受现代欢迎,而参差不齐的诗词局势更有利于匹配现代流行音乐。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方式具有多样性,如文字性的融合,如《新鸳鸯蝴蝶梦》就是以《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为融合蓝本,取李白的怀才不遇的意境进行流行歌曲的再度创作;还有歌曲利用古诗词的意境进行创作流行歌曲,如童丽的流行歌曲《烟花三月》取自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词语,“牵住你的手相别在扬州......思念总比那西湖瘦”,词曲融合中融入古代诗词意境,诗词韵味与音乐节奏相互契合,是诗词音乐的佳作之一。

这些流行音乐创作中不断融合、整合、加工和创造古代诗词内容、意境,把古人抒感重新呈现,无论是怀才不遇的抒发,还是红颜知己的思念爱情观念,这些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都与现代的情感体验实现了成功对接,抒发现代社会人民的悲欢离合和离情别恨。

三、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征

在古诗词对流行音乐创作的影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经典之作,特别是在王菲、蔡琴等流行歌曲明星的演唱中,取得了空前的反响和社会效果。本文就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剖析音乐与词的相融之美、旋律写作超越世俗之美和音乐意境的和谐统一。

(一)音乐与词相融之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首歌曲根据词的上下两阙,在音乐歌曲中呈现起承转合四个阶段。上阙写景用e小调,全曲音乐采用并置的五个乐段组成,如表1所示,第一乐段的e小调由对比乐句组成全文的“起”;二、三乐段是文章的“承”,音乐进一步引申和歌词意境的发展;四乐段的小调由e小调转为b小调,情绪向推进,节奏变化多样;最后一乐段是歌曲的“合”,是全歌的,通过反复咏叹强化歌曲主题。在每个乐段的音乐表现上,虽然相互独立,但在气质相通的情绪表现中,各个音乐乐段实现抒情叙述。

在音乐旋律中,开篇就抒发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世人思考,制造了矛盾和迷茫情怀,望月怀远的情怀中,作曲采用四分音符=56柔板的歌曲旋律,深沉和宽广的前奏结束后,以自由板作为开始,创造情感自由发挥的空间和高远空旷的意境,在遐想意境中,紧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达了即使有月亮相伴,也难耐自身孤身一人,这么美好的夜晚本应亲人、友人在身边陪伴。音乐基调开始恢复正常节拍和遐想,为全曲情绪做了铺垫,婉转表达了苏轼在仕途中的不如意,含蓄表达了仕途进退两难和生活的无奈,音乐节奏与词语完美结合。歌曲将苏轼的思乡之情与明月相伴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旋律写作超越世俗之美

在诗词的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皎洁的月光照在无眠而思念亲人的身上,不再是上阕的高远空旷,徒添了月圆人未圆的的惆怅,含蓄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反思,在乐段结构上起着“转”的部分。作曲通过节拍的对比彰显艺术表现能力,节拍的频繁变化给人以新鲜感受,诠释任务心理变换。“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是人生哲理的思索,表达了苏轼接受人世现状,整首词在此得到了转变,整首词由黯然伤神转为对现实的接受,表现出现实的接受和内心无奈。歌词的最后通过但愿人长久奠定整首词的基调,表达现状虽然难以改变,但“千里共婵娟”是对世人的祝福和家人团聚的渴望,希望世人共享团聚的幸福。苏轼在诗词最后表达了对空间、时间和人生考量后的人生通透,人生观得到了升华,最后一句歌词也被反复咏唱,还将前面的乐段在最后的情绪铺陈中喷发出来,为听众所深思和感动。

(三)歌词音乐意境的和谐统一

篇2

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学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古诗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引导。基于此,本文将从初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现状出发,探究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对策,旨在为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应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加以解决,让初中生能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中获取充足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1.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古诗文教学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价值,古诗文的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相关内容的考试,思想层面的懈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懈怠,进而失去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古诗文学习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具体原因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古诗文内容和现代生活内容相差甚远;第二,语法知识的应用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第三,古诗文的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死记硬背的环节比较多。

1.2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几乎都是以“单向式”知识灌输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古诗文相关知识,只注重如何去理解陌生字、词、句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却忽视了古诗文内容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由于没有充分挖掘,再加上不注重学生的思考理解,只注重学生的记忆理解,导致古诗文教学效率的低下,进而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不理想。

2.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

2.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方面,认识到只有学生兴趣有了提升,古诗文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唯美情境,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水调歌头》一文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发挥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之前,收集和文章有关的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由于《水调歌头》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感受到文章蕴藏的意境,进而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其中,尤其是关于苏轼背景的介绍时,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提升了古诗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传统文化教育也就更好开展。

2.2朗诵古诗文,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文作品拥有自身的特点,通常都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在语言上具有极其丰富的韵律,每一个字每一词甚至每一个音节都存在节奏上的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3]。所以,初中语文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通过不断的朗读,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作品的韵味进行体会。以《水调歌头》为例,在学习这篇古诗文的时候,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文此文,正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通读多变之后,学生逐渐把握了苏轼“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之后,语文教师再对文中难以理解的、比较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剖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复杂的心理变化。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水调歌头》的形式之美,有利于今后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

2.3特殊节日开展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展教学,通过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进而对古诗文的理解更加容易,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中秋节前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事先收集好的关于中秋节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以朗诵的形式分享给大家。

3.结语

篇3

咏月思亲的古诗有《梦李白二首》、《水调歌头》、《望月怀远》、《客夜》、《月夜忆舍弟》等等,古诗中大多以咏月来表达思乡之情,看到月亮就会触发他们的心弦。

中国文人有着“月亮情结”,因而也流传下无数关于月的美妙诗篇。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体系 情景 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59-02

诗词给人带来的审美情趣是显而易见的,当我们在闲暇中品读中国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珍品时,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得舒畅。在笔者看来,品读中国古代诗词是一种享受,所以,我们的学生也需要通过学习古诗词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要将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下去。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学习好古诗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品味诗词中的深沉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艺术气质。

但是,由于我们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受传统思维的限制,所以教学方法往往比较呆板,从而让很多学生对诗词学习缺乏兴趣。面对这样的教学局面,笔者在诗词教学上有以下尝试:

一、形成体系,方便学习

诗词看似无序,实际上也是有教学规律可循的。将抒发同样感情的诗词放在一起进行学习,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情感,同时比较不同诗词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或者将同一作者所写的诗词放在一起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作者,了解当时的文化。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六册课本中,编入了不少诗词,但通常是乱序,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自建体系,帮助学生减少系统记忆的障碍,将诗词教学由此及彼,扩展延伸,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例如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中收录了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第三单元收编了他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笔者认为可将这两首词纳入一个体系中,便于学生对苏轼乐观旷达的个性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认为这两首词的编排顺序不太合理,可以根据诗词创作的时间先后,将这两首词的教学顺序调换一下,即先讲《水调歌头》,后讲《浣溪沙》。因为《水调歌头》写在苏轼41岁被贬到密州时,他政治上不得意,与其弟子由也数年未见,由此才有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情感抒发,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当时抑郁不欢的情感。词的最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又表现了苏轼最终释然的情感,通过前后对比,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苏轼乐观、积极的态度。接下来可以再联系《浣溪沙》一词,这是作者再次被贬到黄州去时,在政治上受挫且身体不适、大病初愈的状况下所作,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仍写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富有积极向上情感的句子,体现了其热爱生活、乐观进取的性格。

所以,我们教学古诗词时,应该将其体系化,这样就可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性格,然后深入诗词情境,对诗词有更深入的了解。当学生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以后,他们在学习诗词的时候就会变得轻松,进而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情景设定,调动气氛

中国古代诗词是非常注重营造意境的,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忽视了对诗词中意境美的讲解,那么,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也很难感受到诗词的美感。所以,我们在教古诗词时应注重强调诗词中的意境美,同时也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努力渲染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到诗词的情景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诗词的时候才会感到有趣,老师在教学时才会更有激情。

如陶渊明的《饮酒》中所展现出来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意境,通过这一句诗,我们能感受到陶渊明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我们所向往的。但是,对初中生来说,如果老师在教学时只是简简单单地描绘这句诗的表面意思,那么,学生很难感受这首诗所展现的意境。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设定相应的情景,比如通过播放音乐或讲故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通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来想象陶渊明的生活状态。再如,当我们学习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时,在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将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放给学生听。在学生听歌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词的意境,并描述自己所想象的画面,同时老师也需要鼓励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才会被调动起来。

学习古诗词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老师在教学时能注重渲染课堂气氛,让诗词中的意境美充满课堂,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觉自己走进了诗词的世界中,从而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诗词所带来的美感。

三、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课本因其容量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名家名篇收入其中。书本中的诗词内容只是对学生起一定的引导作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书本上诗词的学习来了解更多相类似的诗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诗词增加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去鉴赏诗词以及欣赏诗词之美。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触摸到古诗词的精髓,我们应该注重课堂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诗词。

比如苏教版第二册中辛弃疾的词《破阵子》,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故事:辛弃疾少年时就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之下的屈辱生活,心中早怀有报国雪恨、收复中原的大志,并毕生致力于抗金大业。这首词创作在江西一带,通过描写抗金队伍的壮大和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大志。但无奈“可怜白发生”打破了词人的幻想,抒发了作者虽有志却难实现的悲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辛弃疾这一著名的爱国词人,教师可以补充讲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例如词人归宋后被任命做官,登赏心亭,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想到自己收复中原的大志,百感交集所作的《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形象地写出了词人的英雄末路之感;再如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当时词人已年近六十又被朝廷重用抗金,他意识到朝廷的无作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态,抒发其爱国之情及壮志难酬的感慨。

通过以上拓展延伸,学生所学的知识就不只局限于课本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拓展,同时学生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感到更加轻松。这是老师应该做到的,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扩散的、活跃的,我们不能扼杀学生灵动的思维,所以,老师必须注重课堂延伸,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

四、总结

篇5

关键词:诗词;语文教学;情境;品味;感悟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过于直白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只得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甚至有学生对古典诗词采取拒绝的态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古诗词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创设合理的情境,必须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需要、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等来确定具体的形式和方法。

(1)创设故事情境。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文学离不开生活,所以诗歌也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体会。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根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可以设计导语假设学生自己身在外地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就充满了好奇,随教师一起融入词中。

(3)创设表演情境。可以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在课前排演情景剧。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让学生排太守带随从出去打猎及归来的情景。

(4)创设音乐情境。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意境清远,笔调深婉,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来渲染气氛、激感、烘托意境就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5)创设竞赛情境。利用孩子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在讲《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描绘春天的古诗词,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地准确回答完后意兴正浓,很快进入了教学。

(6)创设娱乐情境。采用一些娱乐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如运用猜谜语的形式,如“汩”(打一句唐诗),谜底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二、了解诗人,感受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如教学杜牧《泊秦淮》,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于是写下了《泊秦淮》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

三、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教师在教古诗时,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

四、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品读中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五、迁移拓展,感悟主旨

学习诗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活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1)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阳光明媚、暖风融融的情况时“吹面不寒杨柳风”要随口咏出;吃荔枝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要在嘴边;冬日清晨开窗,大地一片白茫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报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在作文中,要想有文采,有底蕴,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的智慧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比如:“个性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体贴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财富是伊犁土地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遥远的绝响”。

学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独具慧眼,高屋建瓴,才能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才能大胆张扬个性,挥洒青春。

当然,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重要平台,用全新的课程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厚的知识底蕴,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相信我们教育界的同仁们,会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古典诗词;审美阅读;创新教学

一、营造氛围,交流情感

诗必因情而发。古人说诗言志,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作品“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何其芳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氛围和积极的情感活动。

二、以乐配诗

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也有着优秀的古典音乐,两者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可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在音乐的氛围里学习古代诗歌,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播放《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教学王昌龄的《出塞》时可播放《胡笳十八拍》展现塞外的空旷寂寥,有利于学生感受边塞诗的豪壮之美。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则可播放王菲的现代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两种不同的滋味,以更好地感受词人的情怀。

音乐配合古诗词教学时,所选音乐必须与所教诗篇的情调、节奏相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辅助,决不可胡乱选一首歌或一首曲子就上,那样将得不偿失。

三、感受情感美

亲情、爱情历来是诗人吟唱不衰的话题,翻看中国古典诗歌,这部分内容是最灿烂、最炫目的。在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爱情的高尚。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沐浴在亲人无私的爱的光辉中,是多么幸福。在对亲情的歌咏中,最为人称道和传唱的是孟郊的《游子吟》,没有谆谆叮咛,没有涟涟别泪,一片母爱的纯情凝聚在临行缝衣那无声的场景之中,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而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在对这些诗歌的理解中,重在培养学生感恩母爱的伟大、亲情的无私,能把这种爱延展,感恩于社会、感恩于祖国,更要让学生明白充满亲情的家园是和谐欢乐的家园、充满亲情的社会是和谐文明的社会、充满亲情的民族是和谐进步的民族。这样才达到了我们学习鉴赏的目的。

四、体验品味,升华情感

在对诗词的意境主旨有了整体理解和把握之后,学生就会自觉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艺术,通过诗词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从而聆听先贤古圣们的教诲,学习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崇高伟大的人格。可让学生表演性地像作者一样带着情感吟诵诗词,抒感。如果有条件的话,诗词可以拍个PTV即诗词TV,让学生在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得到艺术美的熏陶。

五、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

古诗词,一般来说,篇幅较短小,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进行如古诗词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这样比赛可以以个人、小组、男女等方式进行。可以说,学生赛得开心,背诵的教学目标也易于完成,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果相当满意。

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而占主体地位的则是学生。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并不讨巧,反而要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把自教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查阅资料,自己体会诗词的意境,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能力,又可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对古诗词充满热爱之情。正如陆游所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标要求的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综合训练,而古诗词教学更要贯彻这一宗旨。

参考文献:

[1]何登洲.创设诗化情境进行诗化教学DD我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W),2009(03).

篇7

那时灿灿才22个月大。一天傍晚,我见她趴在沙发上,用小手指着图画书上的大白鹅,便不紧不慢地念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以为灿灿会跟着念,至少念出几个字,可她一声不吭,只顾看画面。我反复地念了七八遍,灿灿还是“无动于衷”,于是,我只得作罢,心中不免有点淡淡的失望。

第二天早晨,灿灿醒来后,我与丈夫像往日一样扬起笑脸向她问好。随即,我又背起了《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从灿灿的小嘴里竟然清晰地吐出这三个字。我与丈夫相视一笑。“白毛――”我看着灿灿,故意拉长声音念道。“浮绿水。”灿灿轻轻地说着。嘿,真没想到昨天的“功夫”,隔了一夜后突然间有了成效。我与丈夫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搂着灿灿亲了又亲。“灿灿真聪明,能背古诗了”“灿灿好厉害哟!”我俩毫不吝啬地将赞扬之词送给她。或许是夸奖激发了灿灿背诵古诗的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跟着我俩念起古诗,没多久,就一字不漏地背出了《咏鹅》。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与丈夫小心呵护着灿灿背古诗的兴趣:兴趣来了便施教,兴趣走了便中断,每次均不超过10分钟。就这样,在两周岁时,灿灿就能背出近20首简短的古诗了。这当中也出现一些令人捧腹的趣事,比如灿灿时常将“长恨春归无觅处”念成“长恨乌龟无觅处”,她还一本正经地说这首《大林寺桃花》是她写的。

接下来,我便开始教灿灿背宋词,因为我觉得幼儿在记忆方面有着巨大的潜能,应该及时开发。那时正逢暑假,我们仨总是骑着摩托车迎着夕阳去我妈家吃晚饭。在路上,我与丈夫反复地背着《水调歌头苏轼》。第一天,灿灿只是静静地听着,第二天她开始不由自主地跟着念,三四天后,她能根据我们的提示接出下句了,大概一星期左右,她就完整地背出了整首词。之后,在这往返的路上,灿灿相继学会了《苏幕遮》、《浣溪纱》等词。每次当灿灿能接出诗句时,我们总是以赏识的态度赞美和肯定她。或许是大人的评价让灿灿觉得背古诗词能得到快乐,那一阵子,她在学背古诗词时,小脸蛋上始终漾着自信的微笑。

篇8

一、以形式多样的“读”巧学诗歌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学习诗歌中的重要性。现代著名学者周振甫曾经说过:“古人之所以提出熟读,就是要在熟读中反复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诗歌就是应该多读,通过多读,走进诗歌情境,让学生具体感受诗歌的形象,深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诗词时,我努力领着学生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营造学习的氛围。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分性别读、男女二重读、师生共读;听录音读、小声读、大声读等等。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内涵。

二、配合音乐巧学诗歌

古代诗歌最初是要配乐演唱的,现在虽然已不再采用“唱”的形式了,但古诗词所体现出的韵律美、节奏美还是需要我们去体味的。根据不同的诗歌,我会和学生选择相应的音乐来营造气氛,以音乐来带动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比如婉约的诗词,我会配以班得瑞的轻音乐,豪放的则配以诸如《命运交响曲》之类的钢琴曲等等。学生在音乐的感召下,通过不断的诵读,很容易深入文本,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之中。这时,老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升华,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唱巧学诗歌

有些诗歌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就领着学生随着音乐一起学唱由王菲原唱的歌曲版《水调歌头》,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理解了一个铁骨柔情的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旷达的胸襟。再比如《诗经》中的《关雎》,在优美略带哀婉的音乐中,诗歌朦胧的意境美尽览无余。不仅是古诗词,现代诗歌也可以配乐演唱,比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在略带一丝忧伤的男高音中,学生体会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异。在结尾处,曲调渐渐高亢,又仿佛让人坚定了对理想的追求和信心。二是让一些现成的曲谱和故事结对子。这种方法便捷好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学习《蒹葭》时,就用了印度尼西亚民歌《划船歌》来配乐,学生们兴趣盎然,在优美的音乐中体会了古人“求而不得”的怅惘和锲而不舍的心情。

四、诗画结合巧学诗歌

篇9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出自—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出自—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句

悲莫悲兮生分别————出自—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诗句

别时随便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往也,天上人世————出自—李煜《浪淘沙》诗句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出自—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王维《渭城曲》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唐.高适《别董大》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自—李白《赠汪伦》诗句

往年花里逢君别,本日花开已一年————出自—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西风有力百花残————出自—唐.李商隐《无题》诗句

烛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句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世应免分别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句

桃李西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出自—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句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看月人何在?景色依稀似往年——-唐.赵瑕《江楼感念》诗句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出自—宋.苏轼《水调歌头》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采薇》诗句

悲歌可以当泣,远看可以当回————出自—汉乐府民歌《悲歌》诗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出自—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诗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唐.孟郊《游子吟》诗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自—唐.宋之问《度大庾岭》诗句

君自故土来,应知故土事.往日绮窗前,冷梅着花未?————出自—唐.王维《杂诗三首》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看明月,抬头思故土————出自—唐.李白《静夜思》诗句

相往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出自—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诗句

人回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出自—隋.薛道衡《人日思回》诗句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出自—南唐.李煜《清平乐》诗句

剪不时,理还略冬是离愁.别是普通滋味在心头————出自—李煜《相见欢》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王维《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

今夜月明人尽看,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王建《十五昼夜看月寄杜郎中》诗句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出自—唐.司空图《漫书五首》诗句

篇10

论文摘要: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教学实践为依据,大胆地探究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方法,从创设情境、了解诗人及背景、诵读领悟、品味语言、品析名句、感悟主旨几方面来触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过教师过于直白的分析讲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和神韵。[2]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只得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甚至有学生对古典诗词采取拒绝的态度[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以下几点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创设情境,巧妙激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古诗词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创设合理的情境必须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需要,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等[4]。

1.创设故事情境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

文学离不开生活,所以诗歌也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来体会。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根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可以设计导语假设学生自己身在外地会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就充满了好奇,随教师一起融入词中。

3.创设表演情境

可以抓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在课前排演情景剧。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让学生排太守带随从出去打猎及归来的情景。

4.创设音乐情境

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诗词情境。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意境清远,笔调深婉,引用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

5.创设竞赛情境

利用孩子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在讲《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描绘春天的古诗词,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准确地回答完后意兴正浓,很快进入了教学。

6.创设娱乐情境

采用一些娱乐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如运用猜谜语的形式,如“汩”(打一句唐诗),谜底是“东边日出西边雨”。

二、了解诗人,感受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5]。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和钥匙。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

三、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教师在教古诗时,放手让学生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

四、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品读中要防止对字词作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6]。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五、品析名句,丰富积累

品析名句可以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甚至能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如学习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直”字看似浅显平白,但却是“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既准确地摹状,又凸显出无风的大漠空旷苍凉之感,很见作者练字的功力。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作者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

六、迁移拓展,感悟主旨

学习诗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活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馈。

1.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阳光明媚、暖风融融的情况时“吹面不寒杨柳风”要随口咏出;吃荔枝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要在嘴边;冬日清晨开窗,大地一片白茫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赞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报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在作文中,要想有文采,有底蕴,一条捷径就是渗透文化信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借助他们的智慧火花来照亮你的文章[7]。比如:“个性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翠竹;体贴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思念;财富是伊犁土地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遥远的绝响”(《中学语文教学》)。

学以致用方能才思敏捷,才能独具慧眼,高屋建瓴,才能领略语文的博大精深,才能大胆张扬个性,挥洒青春。

当然,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语文教师应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重要平台,用全新的课程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深厚的知识底蕴,力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相信我们教育界的同仁们,会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於爱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缺失与审美回归[D]. 南京师范大学,2004

[3]唐顺发.诗歌为何在学生中失宠.上海教育,2002(8)

[4]王正立.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探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7(5)

[5]黄萍.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思路探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