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范文

时间:2023-03-25 13:2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李清照声声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译文:空空荡荡无主张,冷冷清清好凄凉,悲悲惨惨好心伤。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休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不认当年旧同乡。委地尽枯黄,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守着窗前挨时光,守着窗前挨时光,盼不到天黑好挹怏。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叠词 词汇意义 语法意义 语用意义

重叠式合成词是由两个语素重叠构成的合成词。包括两种情况:一种叠词是由两个相同语素重叠而成,如“妈妈”、“星星”等,这两个语素可以分开单用,意义不变。另一种叠词是由两个不同的语素重叠构成,如“跌跌撞撞”、“密密麻麻”,其中不重叠的“跌撞”、“密麻”不是词,[1]但如“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等一类中,“干净”、“整齐”等是成词的。这与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叠音词不同,如“姥姥”、“猩猩”等,这类词是单纯词,即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语素,不能分开单用。笔者试图从叠词角度,对宋代词人李清照的词《声声慢》中的动词重叠、形容词重叠和量词重叠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进行浅显地分析。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词汇意义

关于词汇意义,笔者主要从重叠词的具体构成结构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其重叠的功能和作用。

(一)动词重叠

《声声慢》一词中的重叠动词为“寻寻觅觅”,“寻寻觅觅”由两个语素“寻”、“觅”分别重叠构成。通常,两个不同语素重叠构成“ABAB”式动词较多,表示动量,附加“一下”或“反复多次”的意思,如“商量商量”、“思考思考”。[1]而“寻寻觅觅”是“AABB”式,其中,“寻”、“觅”同义,均为“寻找”义,重叠后相当于“寻找”义连说4次,加重了对要“寻”、“觅”事物的渴望。而且,这样的重叠形式要比“寻”、“觅”单个的语素或“寻觅”一词,更能表现词人对所要寻觅事物的热切追求和向往。

(二)形容词重叠

该首词中形容词的重叠有两处:“冷冷清清”和“凄凄惨惨戚戚”。

“冷冷清清”是形容词重叠的“AABB”格式,这种格式通常是由双音节词“AB”如“冷清”转换而来,重叠后强调度量,附加“很”或“相当”意思,[1]类似的重叠式合成词还有“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整整齐齐”等等。“冷冷清清”就表示“很”“冷清”、“相当”“冷清”,一方面,说明这个“乍暖还寒”季节的冷清、萧条景象;另一方面,从词人自身遭遇、国家命运来看,单用“冷清”一词就不足以表达词人的切身感受。因此,重叠词“冷冷清清”用在此处加深了程度,并且还起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

“凄凄惨惨戚戚”是由“凄”、“惨”、“戚”三个语素各自重叠之后依次排列构成,与上述“冷冷清清”情况又稍有不同。表面看来,属于形容词的“AABBCC”式,这种格式的合成词在当今口语、书面语中都是不常见的。事实上,仔细观察分析,可知它是上述“AABB”结构的变形。其中“凄”既可和“惨”结合组成“凄凄惨惨”结构,也可和“戚”单独组合为“凄戚”一词,而“惨”和“戚”也可组成“戚惨”一词。且“凄”、“惨”、“戚”三个语素意义相近,分别重叠之后排列达6个字,更能突出强调词境的凄凉,烘托词人的愁情。

(三)量词重叠

该首词中重叠量词为“点点滴滴”,其中,“点”、“滴”都是量词。单音量词重叠后表示“每”,或者强调多。[1]“点”、“滴”重叠为“点点滴滴”就把细雨之小、之多、均匀洒下的情形勾勒出来,仅仅通过这个重叠词,读者就能联想到词人描写的情景:这牛毛似的细雨此时此刻让词人丝毫感觉不到浪漫,只是徒增“愁”情而已。词人用词之精准、描写之细腻,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语法意义

重叠词的语法意义,笔者主要从语法形式——重叠式出发,分析叠词的语法范畴等意义。

(一)动词重叠

动词重叠具有短暂、尝试的语法意义,[2]如“看——看看”,“说——说说”,“想——想想”等。该首词以动词的重叠“寻寻觅觅”开头,告知读者词人是在试图、努力寻找什么,从下文“乍暖还寒时候……怎一个愁字了得”可推知,词人正处于寻觅温暖、快乐的探索过程中。从语法范畴上看,“寻寻觅觅”也体现出词人写词时或写词前后一段时间内正在发生的动作行为或心理倾向。在形态变化不丰富的汉语中,重叠式合成词“寻寻觅觅”就体现了动词时、体的语法范畴意义。

(二)形容词重叠

形容词重叠具有程度高或适中的语法意义,[2]如“漂亮——漂漂亮亮”,“认真——认认真真”,“仔细——仔仔细细”等。该词中“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有“冷清”、“凄惨”程度高的涵义,表示“非常冷清”,“非常凄惨”,相当于形态变化丰富语言中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情况,这两组词紧跟在“寻寻觅觅”之后,做结果状语。“寻寻觅觅”本身就流露出词人对美好憧憬的无限渴望,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追求理想生活之切与现实凄惨之极强烈碰撞,更能激发词人的慨叹。语言上的两种极端情况相遇,势必激起新的思想火花。

(三)量词重叠

数量词的重叠一般具有遍指的语法意义,[2]如“条——条条大路通罗马”等。笔者认为,该词中“点点滴滴”没有强调雨滴的个体性,相反,它在这里表示细雨遍及多处,即具有整体性的语法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名词的数的语法范畴。这种反常态的用法新颖别致,使读者眼前一亮,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琢磨。

三.语用意义

语用,即语言的运用,注重语词和具体语境的适应。语境,在古诗词里即为诗境、词境。因此,字词使用恰当,在诗词中显得更为重要。下面就简要探讨一下《声声慢》中叠词的语用意义。

(一)动词重叠

“寻寻觅觅”,如上所述,表达作者追求温暖、快乐的探索过程。这一过程本身就具有尝试、不确定性,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显现最终结果。而“寻寻觅觅”首先从词的长度上比“寻觅”要长,新兴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象似性,即语言结构与人们所认识的现实世界的结构是对应的。因此,“寻寻觅觅”代表词人探索时间之漫长,过程之艰辛,这与词人要抒发的感情是吻合的。越是强调“寻觅”的不易,与后面的“愁”景“愁”情越发冲突,忧愁之情跃然纸上。其次,若用“寻觅”一词,则稍显平淡,不足以适应词的词境,表达效果自然不如“寻寻觅觅”好。

(二)形容词重叠

“冷冷清清”这一重叠词加深了“冷清”的程度,符合“乍暖还寒”、“独自怎生得黑”的词境,暗示了不仅环境冷清,更隐藏着词人独自一人孤单寂寞、愁绪无人倾诉的冷清心结。“凄凄惨惨戚戚”同样道理,与下文“晚来风急”、“满地黄花”、“憔悴损”的词境遥相呼应,也体现词人“正伤心”的感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看似形容词重叠这么简单,从语用角度看,它们确实符合语境,用在整首词里显得很贴切。

(三)量词重叠

词人在词首用过重叠词后并没有“善罢甘休”,下阕用“点点滴滴”描绘“细雨”,显出细雨之小之密,同时也象征了词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本来心情就不平静,黄昏时点点滴滴的细雨只徒增忧伤而已,与词尾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字融为一体,可谓是“寓词于景”、“寓词于情”。

四.小结

综上所述,无论从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还是语用意义来分析,李清照《声声慢》词中的重叠式合成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另外,从词的字数排列上看,运用叠词,整首词也显得很协调。最难能可贵的是,叠词的运用自然且切合词境词情,看不出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张端义曾在《贵耳集》中评价:“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再如元人乔吉[天净沙]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全篇都用叠词,有刻意运用的嫌疑。陆以湉《冷庐杂识》就指出:“不若李之自然妥帖。”

总之,从语言学叠词运用的角度看,这首词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唐圭璋、潘君昭在《论李清照的后期词》一文中说道:“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潮是起伏不定的,情绪是对抗不平的,对目前的处境,她并没有表示甘心屈服。……全词虽然迫促愁苦,但仍流露出词人对生活的执着,以及不甘心走下绝望的心情。”[3]这段文字中“屈服”“不甘心”“绝望”等词语,非对李氏其时心境有细腻入微之把捉者不能道,特显评析者的精见卓识。可惜此文是综论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对《声声慢》之赏读因体例限制并未展开,是以论说未能深透。前贤之思虽微,但足以启发后学。笔者将沿此思路,依照知人论世的法则,结合李清照晚年的悲惨心境,勾勒出《声声慢》中情感流淌变化的轨迹,试为这首千古妙词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角度。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而晚年的李清照是极为凄凉悲苦的。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金人大举入侵,北地烽烟四起。战火纷飞中,李清照跟随丈夫赵明诚携带大量金石文物逃难到了南方。三年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独自一人在江浙一带辗转漂泊,随身所带的金石字画等珍贵文物也在逃亡的路上遗失殆尽。不久,李清照又陷入“失节改嫁”的风波中,不仅受到世人的非议,还因牵涉一场官司险些入狱。幸好友朋搭救,逃过了牢狱之灾。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让人流干了眼泪,也让人心生绝望,但是没有人愿意永远生活在痛苦绝望之中。依照一般人的心理状况,当苦痛极为深重浓厚之时,苦痛者自然想要排遣解脱。李清照的苦痛是如此的沉重,当那些令人泣血的痛苦压得她喘不过气的时候,李清照难道甘心就此淹没在苦痛中?不,她不甘心,也不愿意屈服于痛苦之下;她想要抗争排遣,试图自我拯救悲苦的灵魂,而这自救的心路历程在《声声慢》中有极明晰的展露。

开篇即是寻觅。寻觅正说明不甘心这种孤寂愁苦,想要找到一种依托,找回一些旧日的念想。但寻觅不得,反落得冷冷清清,复陷入凄凄惨惨戚戚之中。这已是秋天,这还是清晨,秋日的早晨最是冷暖不定、乍暖还寒。寻觅不得,心绪也是惨淡,喝酒吧!酒醉或许能忘却愁苦。三五杯酒下去,却发觉酒淡而愁浓,心中的苦痛不曾减去半分。喝酒不行,则举目望天,看能否从苍穹之辽远无边中获取一种阔大的胸怀来冲淡烦愁。可一眼望去,又见大雁。这大雁似曾相识,不禁又勾起对往日甜美生活的回忆,今昔对比,那份深重的痛苦又从心底泛起,悲愁又增添了几分。秋天的最美,赏菊吧,在菊之芬芳清香中陶醉一番也好,只要能将心头的愁苦压下去。天可怜见,原来秋意渐深,早已凋零满地,这份愁苦怎么排遣啊!没法子,干脆坐在窗边,把脑子放空,让自己发会儿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就这样到天黑,只要熬到天黑就可以沉睡入眠,把一切烦恼丢下。可就在心绪慢慢平静下来时,偏偏下起了小雨。小雨滴答,打到梧桐叶上,更打在寂寞人的心里,搅人心神,让人不宁。此境此情,这愁苦分明是愈积愈深了。愁不胜愁、愁上加愁,最后喷薄而出的必然是一个大大的欲说还休的“愁”字。

依上所析,《声声慢》完整鲜明地呈现了李清照在绝望悲苦中试图排遣的心理路向:先是寻觅,继而喝酒,接着仰观,又是赏菊,最后发呆。这五步是层层展开的,前一步无效方转到下一步。但外在景物似乎有意和词中主人公的意绪做对,寻觅却落空,喝酒却酒淡,仰观却睹旧物,赏菊却菊谢,发呆却下起小雨。不甘寂寞愁苦而望排遣解脱,屡屡为之却一一落空。这愁哪里消解得掉?心中愁苦反而在每一次排遣失效后愈积愈深,层层累加。于是乎,从不甘心苦痛而一步步走到苦痛的泥淖中,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陷入更深更密的悲苦中。有一个论者的分析极为精当:“这首词在艺术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握了女主人公内在心绪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滚雪球’般的推进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每一个波澜起伏,全与客观景物的更迭发生密切的配合,一句扣紧一句,一事粘连一事,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过程中,把愁绪愈积愈浓、愈结愈大,最后达到难以遏制的地步,而使人有九曲回肠、愁肠百结之感。”[4]

一个绝望中的女子不甘于苦痛悲愁,不甘于绝望,意图摆脱消解乃至超越。可这份愁苦深入骨髓,外在事物不仅不能帮助化解,反而在化解失效后层层加深,致使抒情主人公陷入一种愁苦之极的境地。显然,就《声声慢》的内容来看,李清照的这次自救心路是失败了,而这又引发出一个问题:处于愁苦中的人到底能否排遣心中的苦痛?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在这篇短文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必全面解析之。不妨选择一个心境相似人物的自救之路来比照观察。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或可作为参照的例子。唐宪宗时期,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变革,意在重振大唐。可惜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对于一个胸怀壮志、欲济天下的士大夫来说,政治上的失意是人生极为苦痛的一件事。初到永州,柳宗元极为痛苦,内心“恒惴栗”,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心神恍惚,愁苦不堪。失意的他整日游山玩水,东走西看,试图以此来排遣心中的烦闷。永州山水虽多,但大都普通平常,无法盈其心怀,因此柳宗元还是郁郁不乐,未获解脱。在经历多次游玩寻觅后,柳宗元无意中发现了西山。西山之景,奇异怪特。游西山时,柳宗元“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极为畅怀,最终“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这心灵释然的过程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明白详尽的记载。当然,我们不能说柳宗元西山一游后再无悲愁彻底解脱,但至少在游览西山时,他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抚慰而变得安宁平和,这是毫无疑义的。柳宗元从“惴栗不安”到“冥合心安”,心中的苦痛在西山之游中得到排遣消解,因此文章的结尾处,我们能读出一种和解、一份释然,心灵也随柳氏一起高蹈超拔起来。柳宗元借西山排遣了个人的苦痛,柳宗元做到了,为何李清照不能?

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以笔者之学识暂无力详论之,但这里可以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笔者认为,李清照自救心路的失败,可能与李清照的女性身份有关。历代文人墨客,不得志者多矣,但迁客骚人们可以走南闯北,游历山河,或在风景秀丽的大自然中抚慰受伤的心灵,或在繁华热闹的都市中忘却一己的悲愁,排遣之法、解脱之径很多。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喝酒不能解愁,那干脆就散发扁舟,自在逍遥去。但是李清照不行。一个女人,一个死了丈夫的寡妇,一个因改嫁风波惹出许多非议的嫠妇,晚年又穷苦潦倒,除了待在家中又能到哪里去呢?即使出行游玩,还得坐在车中,被帷幔所挡,又能赏些什么景?古代女子实在可怜,除了相夫教子,还能做什么?她们活动的空间太狭窄了。李清照丈夫已死,又无子嗣,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能困守在闺房庭院之中,看春去秋来,叹时光流逝,在悲愁浓苦的海洋中头出头没。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金华,寄居陈氏宅第,写下另一首名篇《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许多人激赏最后一句把无形之愁写得真切可感。其实这首词也透显出李清照化解愁苦的困窘。在这首词中,“闻说”和“也拟”特别值得注意。“闻说”意谓李清照知道双溪自然风光的佳美,“也拟”说明她想去那里游玩。但事实上一个寄居别人家的流子,哪能随便出游呢?因此终究不过一个“拟”字,出游是不能真正成行的。而双溪春好也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致,这想象中的景致仅仅是幻象,又怎么可能消去作者心中那千斤重的愁苦?于是乎“载不动,许多愁”,愁,还是愁!

李清照另一首晚年名作《永遇乐・落日熔金》,也极有意味。词之结尾云:“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憔悴的李清照,头发花白,在元宵佳节也怕出去,只能待在家中,听人笑语。怕出去,既是不敢出去,也是不便出去、不能出去。如此这般,整日待在家中,困于楼阁,看来看去都是那些熟悉的物事。活动的圈子既然狭仄,得不到大自然景色的陶冶涤洗,心胸也难以阔大豪迈起来,所以李清照之词多婉约之风,多愁苦之音。由此观之,这一见解――李清照自救心路的失败,与其女性身份及处境有很大的关联,虽不中亦不远矣。

至此,我们可对《声声慢》的情感旨蕴作一总括。李清照晚年遭遇人生至痛,但未屈服自弃,依旧在抗争自救。《声声慢》一方面表现了浓烈的悲苦之情,另一方面在悲苦之下还潜藏着一种执着精神。李清照一次又一次地寻求寄托,力图摆脱愁苦,但为晚年生存处境所限所迫,最终落空,愁苦愈发深厚浓郁。然而这种愁苦不只是泣涕交加的情感悲痛,还有着抗争不屈的生命悲愤。我们在这悲痛且悲愤之愁中深深感受到李清照命运的不幸,是以同情她;也体会到她的执着不屈,是以又佩服她。就《声声慢》的内容来说,李清照的自救心路失败了。但孔子说“诗可以怨”,钟嵘在《诗品序》中对之阐发道:“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也就是说,创作诗歌可以疗救诗人悲苦的心灵。既如此,在写下这首词时,李清照内心那积郁的愁苦或许已得到了些许的宣泄和排遣,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看,她的自救之路又算得上是成功了。

参考文献

[1][清]陆以.冷庐杂识(卷五)//徐北文编.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51.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陈祖美编.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16.

[3]唐圭璋,潘君昭.论李清照的后期词[A].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78.

篇4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选自李清照《声声慢》

人须要记忆,但记忆总会沉睡,依稀的记忆便需要提醒。

李清照,宋代词人,婉约派代表人。一开始认识李清照,并不怎么喜欢她的词,总是体现出女子本拥有的柔美。比如《一剪梅》和《如梦令》,这两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词。

她的早期词是应有的甜蜜和柔美。当时的女子有如此伟大的地位,付出的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常年在外,所以她的很多词都是思念丈夫的。

很喜欢这首《声声慢》,带给人一种依稀凄凉的感觉。而我,却是如此的喜欢这种凄凉。这首词作于赵明诚死后,李清照的这中思绪是常人无法琢磨的。

篇5

关键词: 李清照 南渡 后期词

李清照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前后期:前期词悠闲风雅,后期词凄婉悲怆。金兵南下,南宋朝廷无能,可谓山河破碎风飘絮,从此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客居临安,晚景很是凄凉。南渡后李清照的词中几乎没有阳春艳调,多写残春深秋,思乡之苦,身世之恨。在这些作品中,她创造的艺术美与其他婉约词人不同:“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她的词虽偏重阴柔,但刚柔相济,柔中有刚。

一、书写苍凉人生,感发家国之痛,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主要内容。

从题材和内容看,可将李清照后期词分为历时赋愁、思乡怀人、咏物寓意几类。历时赋愁之作在李清照后期词中占有很大比重,《武陵春》、《永遇乐》、《声声慢》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写暮春时节,物色撩人,本能催唤人们的愉悦情感,但这却勾起词人的愁情。

《永遇乐・落日熔金》写词人元宵伤时,通过“中州盛日”与“如今憔悴”的对比,寄托黍离之悲。

最引人注目的是《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它是悲秋赋愁之作。与《武陵春》的“反色对比”有所不同,《声声慢》以“同色叠加”的笔法,以秋天的灰色调加重愁情。词人通过对秋日黄昏景色的感受,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情,悱恻动人的笔触,概括她在南渡以后的生活特征和精神面貌,抒发她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无限哀愁。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淡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亡国之痛与沦落之苦,而格外显得深广与厚重。“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样的寻觅,只能使她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此是内心主观感受的总写,接着词人抒写在外界特有的客观条件下的独特心理反映。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的气氛,忽暖忽寒的气候,让词人无法抚平心灵的创伤,只好饮酒御寒,借酒消愁。然水酒过淡,敌不过凄厉的寒风,浇不灭心头的痛苦哀愁反而越来越烈。大雁从北国飞来,词人想到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想起客死他乡的丈夫,心情更沉重。

上述三首词,按创作先后排列,应是《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如把这些看做是人之将亡的反常表现,那么,说《永遇乐》是李清照的绝笔词也不无道理。《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如三座里程碑,标明了李清照后半生由悲情难耐到痛不欲生,再到“枯井不生波”的生命轨迹。

思乡怀夫之作是李清照后期词的组成部分。《鹤鸽天・枝上流莺和泪闻》、《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两首怀夫词。《鹧鸪天》说“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道出词人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勾勒出一个终日以泪洗面的形象。

咏物离意之作在李清照后期词中占有不少篇什。《瑞鹤鸽・风韵雍容未甚都》咏叹银杏,词中有句:“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词人将感情全部倾注在银杏身上,自比银杏,表达决心在逆境中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志向。

二、从创作格调上看,李清照后期词的消极面占了更大比例。

南宋统治者偏居东南,苟且偷生,朝内主战派苦谏不已,各种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在这种现实下,熔铸成爱国词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愤乱恨降之慨。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等,与此时南宋词坛昂扬积极的时代精神相比,李清照的后期词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词反映的范围狭窄,情调格外消沉,她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贵夫人的不堪愁苦的形象,即便是被公认的风格豪放的《渔家傲・记梦》,在情调上也是低沉和消极的。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语,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上阕写她的梦境,在一个云雾腾腾的拂晓,她梦到自己乘着帆船,渡过天河,到了天宫,遇到天帝,天帝殷勤地询问她还要到哪里去。下阕写她的回答:我悲叹自己空有一腔惊人的诗才,却毫无用处,太阳快下山了,路途却如此漫长。接着作者运用了逍遥游中的大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传说,梦到自己也将借助大风乘着蓬舟到神山仙岛上去。从归何处、嗟日暮的词句和全词的感情可以看出,这是她的后期作品。百无聊赖、孤寂清苦、整日以泪洗面的她,尝尽了离乱的辛酸苦辣,在人间没有欢乐,没有出路。所以,借着梦境,她来到天宫,受到天帝的问候,这不正是反衬了人间的孤寂吗?她向天帝哀叹自己的苦闷,岁晚年暮了,但人生的征途却是如此的艰险难行。只有到虚无缥缈的神山仙岛去,才能摆脱精神上的苦恼,这才是自己的归宿。虽然此词看上去轻松豪放,上天入地,驰骋宇宙,与声声慢不同,变婉约为豪放,但词语的豪放,并不能代表豪放的抱负。这首词的情调与《声声慢》等一样低沉,甚至可以说是愁苦精神世界的一种更深刻的表现。李清照后期词的这种消极因素和低沉情调与她的身份和地位很有关系。落难之前,她是贵族夫人,而之后,则一无所有,四处逃亡,再加上身为一介女子,生活范围狭窄。没有像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人所经历过的金戈铁马的战斗生涯,又囿于词抒发个人身世之感的偏见,当然无法创作出昂扬健举的爱国诗篇。对此,我们不能苛求于她。同样是怀念故乡,我们可以将辛词与李清照的菩萨蛮拿来做一比较: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鹄。

――辛弃疾《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菩萨蛮》

辛词满纸忧国忧民之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现了收复失地的百折不回的决心与壮志。李词却弥漫着烟香酒气,表现出贵夫人失落之后借酒浇愁的生活和懒散怠惰的情绪。她之所以怀念故土,只是因为永夜恹恹欢意少的个人不幸遭遇,与辛词中的爱国豪情怎可同日而语?

李清照的后期词在格调上是消沉的,过高地给予李清照爱国主义词人的头衔显然是不确切的。李清照是爱国主义词人,但她的爱国情怀不过是她流落他乡后,由一连串的个人不幸而引起的失国痛和思乡情。因此,虽然她的后期词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社会的价值,同时也有明显的消极因素,过于拔高李词的思想性显然是不合理的。

三、移情入景,借景言情,艺术手法得到升华。

移情入景,借景言情,从来都是李清照表现其凄凉冷寞心理的重要方面。而在晚年创作的《永遇乐》中由于她切身受到恶劣环境的摧残,这种笔法更增强了它内涵的蕴藏性和丰富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纵观全词从写景开始处处写景而句句言情。词中的景物无一不牵动词人的心绪和情怀,而心绪的波动和情怀的激发又不断促成景物的变换。景物推动情感情感涂染景色二者交互影响,迭相推移在不断交错发展中将情感层层推向,待到最后,景物本身也就是情感本身了,“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结语似景也似情,可谓情景结合,水融,难以分辨。其结果,仿佛有一位者昔日喜爱热闹说笑,而今日却孤苦凄凉,抑欲饮悲的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仿佛使我们听到她载载孑立在窗前倾听别人欢笑而暗自悲痛饮泣的声音。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怀恋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李清照的艺术创造,正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指出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其效果,正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所阐明的“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这些赞词并不十分夸张。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比较;易安;背景;意象;意境;情感

在讲授人教版第四册《李清照词两首》的时候,我在思考,如何上,才能让学生更好学清照这两首词。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学习有选取一点比、选择典型比、选取不同类型的比、将特例与同一类型的全面比。然而这两首词是李易安前后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表现了她在先后不同时期的境遇、情感以及词风。所以在赏析《李清照词两首》这一课的时候,我主要采用比较教学法来解读这课的两首词。

一、 比较写作背景,结合词人不同境遇赏读词。

《醉花阴》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主要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声声慢》写于1151年,这时的李清照经历了人生中悲苦的境遇。李清照四十六岁时,丈夫赵明诚因病去世。金兵入侵后,就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金石藏品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却旋即离异,晚年孑然一人孀居。这首词《声声慢》词,就是李清照遭遇国破、家亡、夫死等不幸后,抒发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所交织的死别之愁。(《醉花阴》后简称《醉》,《声声慢》后简称《声》)

二、比较词中意象,品读词中意境美

(一) 相同意象蕴含着不同的意境

《醉》《声》相同的意象有风、黄花、酒、黄昏,我们可以比较这些意象所在的诗句。《醉》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试着再现这些诗句的意境: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比黄花更加消瘦。而《声》是这几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以读到易安当时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春的冷风寒意;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醉》只是承载了一个贵族女子的闲愁,有一种夫君不在家,独自一人那种百无聊赖之闲愁,它所抒发的愁并没有《声声慢》的强度和厚度。

比较品读,从这些相同意象中我们可以品读到不一样的意境。如“酒”,“东篱把酒黄昏后”,只是因无聊,一个人喝酒一直喝到黄昏,把酒来作为倾诉相思的载体。而“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想借酒暖身, 抵御突来的急风,同时也在借酒浇愁;但酒力和心愁相比, 酒太淡,心愁太重了;“怎敌他”酒消解不了词人的凄凉和愁苦。同样再比较“风”,可以注意到词人的用词是有差异的,一个“西风”,一个则是“晚来风急”,一个是悠悠的凉风,在秋意初凉时候的西风;一个却是在秋天中急风,这个“急”,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风势很大,对于一个在外颠沛流离、暮年丧夫的中年女子来说,这风可能在心里的体验会比客观的风来得更大更寒。再看“黄昏”,《醉》里对这一时段并没有展开描摹,而在《声》中却如此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样的“黄昏”,可不是一般的凄冷啊。在《醉》中“黄花”,易安将它与自己比,比出一个因相思苦,“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清瘦,而在《声》中,易安则借满地零落的黄花,直接道出“如今有谁堪摘”,现实中可以共赏秋花的人儿已不在,悲更重。

(二) 不同意象展现不同意蕴

两首词同样的是从室内转到室外,但所见之景尽有不同。先比较室内所见,如《醉》写的对象是闺帷里的景象:“瑞脑销金兽”“ 玉枕纱厨”,可以推测得到易安由于彻夜未眠,孤眠独寝,触景生情。“瑞脑销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无聊之际,环视着四周,原是与丈夫共赏的,现只剩一人独看,凉从心起。又正是“佳节又重阳”,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易安对丈夫的思念又更深。我们可以结合背景来看,这种相思是可以实现重逢的,所以,不管多重,它是可以期待和实现的。而在《声》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虽没有直接指出具体的景物,但从文辞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易安在环视家中环境,什么都没有,没有熟悉的物,没有熟悉的人,“冷冷清清”这四字言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

再比较室外所见之景,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上文已提到的那些意象之外,在《声》中,多了“雁”“梧桐”“细雨” 寄托了凄清意味的意象。“雁”春秋迁徙,它在高空飞翔的情景总会勾起文人的愁思。易安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早春,看到这“旧时相识”过往的大雁,乡愁从中而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又偏偏在词人最“伤心”时出现,那睹物思亲,亲不在;睹物思乡,乡在远方,这个乡愁怎能说得完。又如同在黄昏的相同时段,但在《声》有增添了梧桐细雨,这愁绪更耐人寻味,雨点点滴滴落在梧桐叶子,也似落在词人的心上,那愁思也如细雨那样缠绵,雨怎么也下不完,那愁情怎么也不会完结。这愁在《醉》中就没有悠远。

三 、比较抒情句,体味词不同的愁绪

(一)首句比较,比出愁绪程度的差异。

“薄雾浓云愁永昼”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相比较,一个是夜以继日的愁,用环境描写渲染出词人寂寞的愁苦;一个是凄凄惨惨戚戚的愁,叠词反复,使人仿佛看到了年老的李清照精神恍惚,内心孤独寂寞,处境凄凉。“凄凄掺掺戚戚”比直接写“愁”字更为具体。

(二) 未句比较,比出不一样的愁情。

篇7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人及其词作风格。

2.鉴赏词作的情感、手法,理解其丰富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写作背景,揣摩具体词句,准确诵读,深入体会词作中丰富的情感意蕴和艺术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阅读诗词的兴趣,汲取作品的营养,丰富文学积淀。

2.让学生正视苦难,明白苦难是一笔财富,使人拥有精神的高度,使艺术灵魂高飞。

教学重点

1.品味鉴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与文本和作者对话。

2.讨论分析叠词和典型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积累诗歌阅读体验。

3.有感情地诵读,体会文本的丰富情感和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

讨论分析词作中意象的丰富意蕴,深入体会作品内涵,准确地朗诵词句。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惊风雨,泣鬼神”的千古名句。唐宋诗人的生花妙笔将中国古代文学推入了巅峰状态。今天我们来学清照的千古绝唱《声声慢》,领略宋词的无穷魅力。

(二)请学生介绍李清照,了解作品风格

投影: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词人。北宋亡国后南渡,又被称为“南渡词人”。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多写其悠闲生活,风格清新;后期词,多悲叹身世,沉痛哀伤。

请学生分析《声声慢》是前期词还是后期词?明确:后期词。

(三)研习文本

1.听录音朗诵,疏通词意,感知情境。

提问:大家听完朗诵有什么感受?明确:凄切。

2.鉴赏情感、手法

(1)这首词的诗眼是什么?明确:“愁”。

(2)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明确: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意象)。

A.直接抒情

请学生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提问:词人在寻觅什么?

参考:寻觅丈夫赵明诚,寻觅与赵明诚的爱情和幸福,寻觅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寻觅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寻觅她十分喜爱,却不复存在的曾经美好的人或事物!

投影写作背景:李清照,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早年生活在文化空气浓厚的家庭里,生活优裕。18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二人情趣相投,十分恩爱,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北宋灭亡,夫妇二人仓皇南渡,赵明诚在建康病故,李清照精神上受到沉痛打击,又历经变乱,颠沛流离,在孤苦中度过晚年,最后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中死去。

鉴赏:这个句子由七组叠词构成,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人物反复寻找的情态动作、渐次浓重的凄清环境和人物由浅入深的悲凉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孤寂、悲哀、痛苦,奠定了全词哀婉、感伤的感情基调。

小结:唐宋诗人惯用叠词来表情达意。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拓展: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鉴赏“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参考:三个叠字突出表现了庭院之深、怨恨之深、意境之深。

联系所学诗句请学生小结叠词的作用:1.增加音乐美;2.增强感情,加深意境。

请学生朗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这样的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说尽啊!这种戛然而止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阔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不已,表面欲说还休,其实倾泻无遗。

我们再来看一首“欲说还休”的词。

拓展: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思考:为何“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参考:因为愁到极点,无话可说;无处诉说,不如不说;无可奈何,回避不说。

小结:南宋词人经历了靖康之变,南渡之苦,都有着深广无尽的愁情。

提问:李清照为何而愁?

明确:丧夫之痛,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寡居之苦。

请学生朗诵“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B.间接抒情: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选一意象,联系所学诗文,分组讨论(四个组,一个组讨论一个),说说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哀愁的?

意象:酒,雁,黄花,梧桐。

学生讨论交流,研习文本。

①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提问:为何说是“淡酒”?

参考: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足见晚年凄凉惨淡。

请学生朗诵“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②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提问:为何雁过伤心?

参考:a.雁声凄惨 b.传递信息的使者(亡夫之痛) c.北雁南飞,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请学生朗诵“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③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鉴赏:该句突出离思的深重与愁苦,突出饱经沧桑的身心俱疲。

请学生朗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④梧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鉴赏:该句入木三分地表现了灵魂的孤苦。

请学生朗诵“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读准情感,读出韵味。

请学生朗诵全词。比比谁读得好。

(四)课堂总结

《声声慢》浓缩了李清照一生的痛楚。正是它,确立了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的灵魂,在生命空间受到的伤害和疼痛,在艺术的空间都会给予几倍的补偿和酬惠。爱情破碎、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李清照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不令弹簧承受不了,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五)作业

1.词中有一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没讲,请思考这一句是怎么抒情的,写成书面作业。(明确:间接抒情,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

2.熟背《声声慢》。

(六)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李清照 诗歌鉴赏 课堂设计

一.课堂设计,学习目标要集中

诗歌鉴赏的知识体系冗杂,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观点态度等内容繁多,面对高一年级学生,想在一节课里面面俱到,就难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只能是挂一漏万,贪多必失,浅尝辄止,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夹生饭”。倒不如舍多求精,只选定某个内容,别无旁骛,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鉴于这种考虑,在确定《李清照词两首》的学习目标时,我坚定地把本堂课目标锁定在“把握诗歌情感”上,只设置了“学会通过品赏意象把握情感”和“学会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经历身世把握情感”两个子目标。然后紧紧围绕目标设置了自主学习题、合作探究题和当堂检测题来训练、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能力。从课堂效果看,由于目标集中,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通过品赏意象和知人论世来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达成了预期目标。

二.课堂设计,教师指令要明确

课堂设计时,教师预设问题的指令明确与否,直接关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快慢,直接关乎学生思维方式和做题方法的优劣,也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高低。如果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安排教学任务的指令不含糊,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明确,教学环节就紧凑,教学流程就顺畅,课堂教学就高效。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安排教学任务的指令模棱两可,学生不能迅速准确地弄懂老师的命题意图,就有可能出现或者茫然不知所措,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自行其是,或者似是而非地“遵照执行”等等不良情况。由于老师和学生没有朝一个方向努力,最终造成的结果必然是“学”“教”分离,课堂效率低下。

三.课堂设计,思维逻辑要严密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全国著名的新课程改革专家张卓玉先生《学习: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一文指出,“碎片化学习从尽可能小的知识点和技能入手,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准确记忆和对技能的熟练应用。整体化学习追求完整的心智与完整的学习对象共同参与,追求价值确立、能力培养和知识习得的水融”。他认为“碎片化”学习把学生当做零碎知识的记忆工具,难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和逻辑思维习惯。从这一观点来看,课堂设计最忌讳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解成单个的、独立的知识点或训练点,让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

我从张卓玉先生的论述中受到启发,在《李清照词两首》一课设计中,特别注意课堂环节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连贯性。比如“探究展示”环节中的四个问题的设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1.《醉花阴》《声声慢》的“词眼”是哪个字?说明理由。

2.《醉花阴》《声声慢》呈现的各是一种什么样的“愁”?

3.作者在《醉花阴》《声声慢》中各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抒发愁情?

4.同是李清照,用同样的意象写“愁”,为什么“愁”的含义区别很大呢?

首先是找两首词的“词眼”,“词眼”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愁。然后追问,那么愁的内涵是什么呢?回答是《醉花阴》流露的是离愁、闲愁、相思之愁;《声声慢》抒发的是家国之愁,是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之苦、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然后继续追问,作者又是怎么表现愁的呢?回答是通过有特殊含义的酒、黄昏、西风、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来表现愁。最后再追问,为什么用同样的意象写“愁”, 但“愁”的含义区别却很大呢?回答是意象的特征不同、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不同,导致了愁情的内涵迥异。

不难看出,四道题是以“愁”为思维线索,找愁----问愁----析愁----升华愁,四者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内在逻辑关系密切。这样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思维线路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对整体的问题获得了整体的认知,同时也使得课堂流程顺畅,一气呵成,严谨高效。

篇9

        一、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把一些寻常语熔炼在她的词中,不着痕迹。

        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深细,而又意境深远,让读者只见其外表的朴素,而见不到朴素下锤炼的工夫。

        她把那些用惯了和用旧了的浅而俗的文字,缀成极其清新鲜丽的词句,以寻常语创造了不寻常的意境,突显了“易安体”的一个显著特色——善用浅俗语,明白如话而清新工巧。

        二、倾诉真挚情,倜傥有丈夫气

        李清照的词,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既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子所缺乏的俊爽和开朗,能把委婉的情思和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豪迈之气。如她前期的作品《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便作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表现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上片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出作品。全词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

        北宋灭亡,黎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李清照身逢乱世,又加丈夫新丧,应该说,《声声慢》中“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是国难家灾当头,一个百无聊赖的孀妇的痛苦心声,是心底真情的流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李清照悲戚哀愁的心境是普遍的,这是国破家亡的时代哀歌。

        李清照不仅具有女性的细腻柔丽,还具有一般女性所寡有的贞刚气质,温婉中有遒逸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俊爽。即便是一些感时伤怀的低回沉吟、追念往事的凄苦之词,也流动着一种爽逸之气,与一般流行的香软的词风异趣而别树一帜。无脂粉气,无闺阁气,有丈夫气,就这一点而言,易安体的风格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婉约”两字所能概括的。

        三、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李清照把自己的愁死愁绪与伤时伤乱的家国之痛融为一体,写出了婉约词的忧伤绝唱。

        李清照的词,很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这是它用来抒发真挚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她的《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这首词为作者早年所作,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细、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食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又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篇10

如果要问我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怎么养成的?我和好多家长一样,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时,经过了一个苦恼的过程:讲道理(孩子不屑一听)、强迫(孩子捧着一本书,愁眉苦脸地坐在那里,根本不会看进去)……不过,后来我渐渐摸索出了经验,请看下面几个生活场景――

场景1

一天,下班后,我刚进家门,看见女儿又打开电视了――那是她的至爱!尽管我故意在家里的沙发上、客厅里……放了各种各样的书,可是她熟视无睹。

“凡凡,妈妈上了一天的班,感觉很累,不想听到电视的声音!换一个方式让我休息休息吧。”我说。

“那你喜欢什么呢?”女儿望着我。

“我喜欢听你读书的声音,你读书的时候声情并茂,好听极了。”

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我的诡计,马上冲到书房,拿出一大叠书,开始读了起来。我表现出一副很陶醉的样子:“太好了!真没想到你又进步了!听了你的朗读,我的心情好多了,一点也不累,再读几个给我听听,好吗?”于是,女儿又读了几个小故事。

“妈妈,以后我经常读书给你听,帮你消除疲劳。”

场景2

傍晚,我在洗菜,女儿来到厨房。

“凡凡,今天我教了两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和《画龙点睛》,明天我们班要举行成语故事比赛。我也要讲一个成语故事,你说我讲什么好呢?”

“那还不容易?你随便从书上找一个故事不就可以了?”

“我是老师,要为人师表。怎么能随便找一个呢?肯定要找一个学生们都不太熟悉的,才能吸引住他们啊!可是,我现在要做饭,你帮我找一个,好吗?”

“可我不知道你的学生对哪些成语故事已经了解了呀?”她很乐于帮助我,只是觉得有点难。

“那还不容易,你找几个来读给我听,不就可以了吗?”我模仿着她的口气。

女儿找来了几个故事,把它们一个个读了一遍,可我不满意,又叫她继续找,她又读了几个,在她读得有点累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满意的故事。

“明天我可以信心满满地走上讲台讲故事了。”我拍了一下她的头,“谢谢你!”

女儿满脸堆笑,沉思了一下对我说:“妈妈,其实在帮你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望着女儿欢快的身影,我欣慰无比!

场景3

晚饭后,女儿拿着课本:“妈妈,李清照的水平真是太高了!”我一瞄,哦,她正在预清照的《如梦令》。

“李清照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那么,后期呢?”女儿开始感兴趣了。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浓重的哀伤情调,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如《声声慢》上阕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阕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为了提高女儿的兴致,我故意显摆了一下,绘声绘色地把《声声慢》背诵了一遍。

“哈哈,老妈,你的水平还不错嘛!”

“其实,这些诗词都是我在中学阶段背诵的。那时候我跟你一样很敬佩李清照,就把她的作品找来读。要不,我来帮你找点资料,你也来读读背背?”

“可是,我每天都有很多作业的……”女儿明显有些踌躇。

“作业之余,作为娱乐,一则消磨时间,二则陶冶自己,不是很不错吗?”

“也可以!”女儿有点心动了。

第二天,我在网上收集、整理了李清照的生平、简介、代表作品以及译文,并装订成册,放在了她的书桌上。

那两个礼拜,女儿做完作业后,我们一起背诵并理解《武陵春》、《醉花阴》等诗词,母女俩一唱一和,不仅其乐融融,还充分领略了李清照的细腻敏锐,以及她诗词独有的韵律。

女儿在班上随后举行的一次活动中,由于对《声声慢》分析得头头是道,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