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11 09:0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独立董事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独立董事制度

篇1

关键字:公司治理 独立董事 独立性

随着公司的发展进入治理时代,更为严密高效的公司内部治理机构是公司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公司内部监督制度又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董事制度是现代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的重要支柱,我国于2001年开始将独立董事制度引入我国上市公司。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独立董事制度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完善公司内部监督方面我国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加以提高。

一、独立董事制度简介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发端于美国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至上世纪90年代,美国《密歇根州公司法》450条首次对独立董事的标准、任命方法以及独立董事的特殊权利。除美国建立了较完备的独立董事制度以外,英国、香港等地也各自对独立董事制度做出了相应规定。

在传统美国公司制度建构中,为应对公司管理者和公司所有权分离而导致的成本风险和道德风险建立了董事会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式,但是董事会也存在与经营者合谋的可能,尤其是经营管理层与大股东关系特别紧密的时候。为防范这种风险,在董事会当中引入独立于公司的独立董事负责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事宜。建立独立董事的各个国家一般对独立董事的资格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两方面加以规定,积极方面是对独立董事专业性的要求。消极方面是对独立董事独立性的要求,一般包括以下标准:与公司无商业关系;非公司雇员或公司行政官员及其直系亲属;与公司任何行政人员之间不存在关联关系。独立董事以其独立性对公司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并在公司关联交易等问题上拥有特别权力,所以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核心。为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应该由独立董事占多数的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负责确定独立董事的提名和薪酬,独立董事的任期一般与普通董事任期不同并且在连任方面受到特别限制。在独立董事受聘前应该对其独立性加以审查,而在具体案件中,对于独立董事是否具备独立性应该采用个案分析的原则。

我国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规定首见于1997年12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112条。之后1999年3月29日当时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要求境外上市公司应逐步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先后在2000年9月的《创业股票上市规则》(送审稿)和2000年11月3日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草案)》中分别对独立董事制度做出了详细规定。而真正标志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在上市公司中全面展开的则是2001年8月证监会的《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独立董事的资格条件、提名、选举和更换、特别职权做了详细规定,并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应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的独立董事,如有提名、薪酬、审计等委员会独立董事在其中应占二分之一以上,上市公司应为独立董事提供必要条件。《指导意见》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全面建立。

二、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运行现状

我国虽然自2001年《指导意见》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在董事会中按要求配备了独立董事,但是在实际运行当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1.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上海证券报》的调查结果反映,在接受调查的独立董事中,有63%的独董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名产生;而超过36%的独立董事为第一大股东提名,由上市公司监事会及其他持有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股东提名的独立董事人选所占比例非常小。

2.独立董事知情权没有保证。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方面,有超过40%的独立董事是通过公司主动发放的经营、财务状况等资料来了解公司运营情况;有38%的独立董事曾经直接向董事长、总经理及相关人员询问有关情况;有11.9%的独立董事表示能够对公司财务报表、关联交易、分红派息等情况独立地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审查及分析;有9.5%的独立董事表示自己曾通过向公司客户、供应商、职工、中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交流或者向公司其他董事进行交流来获得上市公司有关情况。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要求独立董事不能过多参与公司内部管理,其获取公司信息只能主要依靠公司提供,公司如果不履行诚信义务,那么独立董事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分析与结论。

3.独立董事缺乏履行监督职责的动力。有33.3%的独董表示在董事会表决时从未投过弃权票或反对票;有35%的独董表示从未发表过与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者高管等有分歧的独立意见。超过70%的独董表示从未行使过或打算在未来行使中国证监会赋予独董的“向董事会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提议召开董事会”、“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或咨询机构就上市公司进行某些方面的审计或调查”等权力;将近90%的独董表示自己从未或打算向公司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有94.4%的独立董事表示自己从未或打算“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公开向股东征集投票权”。虽然《指导意见》给予了独立董事多项监督权力,也规定了独立董事的勤勉义务,但是仅有原则性的勤勉义务难以督促独立董事履行监督职能,更多独立董事处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状态。

三、独立董事监督失灵的原因分析

虽然自《指导意见》颁布后我国上市公司中全面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但是因为缺乏具体的行政法规,独立董事制度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问题。问题的核心有二:一是如何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二是如何保证独立董事履行其对公司的勤勉和注意义务。

1.《指导意见》虽然规定了独立董事独立性的消极条件,但是缺乏保证独立董事独立性的制度。虽然《指导意见》第五章第4条规定公司应设置薪酬、提名、审计委员会并由独立董事组成其中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但实际操作中许多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或是CEO提名的疑,而且在选举独立董事的股东大会上中小股东难以对大股东经董事会推选的独立董事提出异议,独立董事的来源难以得到保证,容易被大股东操控。

2.《指导意见》虽然规定了独立董事的职权,甚至细致规定了应征求独立董事意见的具体事项,但是缺乏对独立董事履行职责的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因为我国市场机制并不完善,在英美等国对于独立董事制度很重要的声誉激励在我国意义很小。而独立董事的薪酬普遍低于普通董事,据2009年度的情况看,4568位独立董事中,仅有4位独立董事的薪酬超过百万元人民币,9位独立董事的薪酬在50万元——100万元人民币之间,有3849名独立董事的薪酬低于10万元,这中间还包括658位不领取薪酬的独立董事,较低的薪酬使独立董事倾向于做较多兼职并且不为独立董事的工作投入过多时间。从责任角度来说《指导意见》只规定在独立董事连续三次未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的情况下,才能由董事会提请股东大会予以撤换,而对于独立董事的原则性的勤勉及注意义务并没有实际的内容能督促独立董事去尽职。

四、对独立董事制度的一些建议

1.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声誉激励。培育市场的诚信氛围,发展独立经理人市场,将独立董事的工作进行一定程度的公开,使得独立董事更加注重自身声誉,从而在工作中更加审慎。

2.确保独立董事的知情权。知情权是独立董事发挥自身作用的基础,独立董事本身不能过多参与公司内部事务,知情权就有赖于良好的制度建设来保障,可以由公司管理人员向全体独立董事就公司情况进行汇报或是向独立董事提供汇报副本。当公司出现重大事项时独立董事应主动就相关事项要求公司管理层说明情况,公司管理层拒绝说明情况或独立董事对公司管理层提供的理由持怀疑或否定态度时,独立董事应就相关情况发表独立意见。

3.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决策中的作用。《指导意见》规定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需占三分之一以上比例,我国公司现有独立董事已经做到了高学历和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在董事会中应该听到他们对公司决策的意见。

4.建立起对独立董事工作的督促机制。为确保独立董事切实履行对公司的注意义务和勤勉义务,需要建立对独立董事的督促机制,这一点可以依托监事会来完成,同时建立监事会对包括独立董事在内的董事会的监督也有助于明确监事会作为公司内部最高监督机构的地位。

参 考 文 献

【1】 毛蕴诗、庄拥军著:《独立董事制的产生、发展及启示》。载《南方经济》2001年第10期。

【2】 何廷玲著:《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朱慈蕴等著:《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4】 赵晓明著,《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现状及完善》,http:///channel/lawarticle/2006-02-17/725.aspx。

【5】 李素萍、李江著:《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中存在的的问题及对策》,载《淮海工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1卷第3期。

【6】 董佰壹著:《论我国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冲突与协调》,载《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7】 肖曙光著:《独立董事功能与上市公司治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篇2

论文摘要: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国家公司治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由于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同于英美国家的一元制结构,在引进独立董事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独立董事的职能合理配置到现行的治理框架内,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为独立董事制度营造良好的内外部机制,既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效用,又避免与监事会的功能冲突。在逐步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旨在改变董事会的运作状况和效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存在一种授权行为,这种授权的行为很容易引起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而董事会承担着公司经营和发展的主要责任,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可充分发挥董事会的职责和作用,对公司长期发展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形成及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进程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1940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中,就有“至少需要40%的董事由独立人士担任”的规定。1956年,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规定公开上市公司至少必须选任两位外部董事;197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再次要求美国的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AuchitCommittee);这些独立董事不得与管理层有任何会影响他们作为委员会成员独立判断的关系”。其后美国股票交易所(ASE)亦做了类似的决定。至此,独立董事作为美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成为一种正式制度被确定下来。

我国是在1999年首先从境外上市的公司开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1999年3月,国家经贸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境外上市公司规范动作和深化改革的意见》,要求境外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提出“董事会中可以设立非公司股东且不在公司内部任职的独立董事”;2001年8月,中国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步入实施阶段;2002年,中国证监会正式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二、独立董事制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现状产生的作用

独立董事亦称外部董事或非执行董事,是指代表公司全体股东和公司整体利益、具有完全独立意志的董事会成员。独立董事与公司没有利益联系,都是具有特殊专长的战略经营管理专家,可以独立、公正、客观、科学地作出有关决策判断。其独立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于大股东;二是独立于经营者;三是独立于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独立董事的这种特殊地位和独立性,能对内部董事起着监督和制衡作用,并对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监督和约束公司的决策者和经营者,制约大股东的操纵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中小股东乃至整个公司利益起着关键作用。

显然,增强董事会独立性,公司的成本就会降低,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否则,公司可能被某一或某些利益集团所操纵,从而损害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保证董事会的独立和公正,增强董事会的透明度,完善董事会的职权与结构,已成为企业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独立董事制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

三、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性问题

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关键,也是独立董事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否则,独立董事制度只是流于形式。但从目前上市公司实施的情况来看,其独立性远没有形成。

1.公司所有制性质。由于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家或国有企业法人控股,经营者在政府部门授权下享有经营决策权,有的甚至作为国有股东代表,集经营权与所有权于一身。而行使监督权的国有控股公司经营者或政府官员既不分享经营成果,也不承担对投票后果的责任,难免与企业经营者合谋。在此情况下,独立董事的提议和决策难以贯彻下去,当然也就不能发挥其作用。

2.独立董事的任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目前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董事会或董事长聘任。于是,尽管聘任的独立董事具备相应的资格和条件,但由于其任免权仍掌握在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或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手中,便失去了其独立性。在独立董事的聘任中,人情董事、名人董事的现象非常严重,使得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知情权和工作时间都得不到保证。

3.独立董事的权力。赋予独立董事独立的权责有利于提高其独立性。为此,《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除赋予独立董事具有一般董事的职权外,还应赋予独立董事特别职权和独立意见发表权。为强化独立董事的责任意识,应明确独立董事行使特别职权和发表独立意见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独立董事“必须”行使特别职权和发表独立意见。否则便是未能认真履行独立董事职责。

4.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独立董事的存在最终是为了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仍较小。全国已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而独立董事仅300多人,这不利于独立董事发挥应有的作用。

5.独立董事的激励。独立董事也存在激励问题。否则,独立董事可能与经营者或大股东合谋,可能缺乏开展工作的积极性等。目前,我国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这也是独立董事未能发挥作用的一个原因。

(二)法律依据

从世界范围来看,独立董事制度主要盛行于公司权力属于一元模式、不设监事会的国家,如美国和英国。它们由于受信托法律制度的深远影响,形成了严格的董事责任,加上发达证券市场外部监督,客观上不需要在股东会下设立与董事会平行的监事会。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任命主要经营者,公司内部没有一个常设的监督机构,由此演变出外部董事对内部董事的监督。

我国与日本相仿,同属二元权力模式,讲求权力制衡和结构对称,三权分立,各司其职,公司机构中已经存在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如引入独立董事,容易导致功能上的重叠。日本曾在1950年修改商法,监事会只保留会计事务的监督,将业务监督权赋予了董事会。但结果并不成功,1974年日本再修改商法,恢复了监事会的业务监督权。因此,我国必须将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合理配置到现行的治理框架内,既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效用,又避免与监事会的功能冲突。

(三)中国公司的现实问题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存在管理经营绩效评估机构和相当完善的经理人市场,独立董事多由具备专业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人员担任。在我国,职业经理层和人市场尚未形成,独立董事资质评定机构缺乏,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多为经济学或法学学者,往往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公司经营业务的敏感度也不够,未必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另外,中国向来强调个体服从整体,缺少个性张扬的传统,独立董事一旦进入董事会,极易与内部人员同化,丧失独立性。

日裔美国学者福山把美国、日本、德国归类为高信任度国家,中国则被归类为低信任度国家。事实上,西方各国通过长期的努力,业已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信用体系。个人信誉度因而成为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主要动力来源,其良好的表现将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声誉,而一旦声誉受损,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在我国,传统的信用关系依赖道德约束而非法律约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新的公共信用还没有形成,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然而,在公共领域以契约为基础建立诚信关系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独立董事功效的发挥也会受其阻碍。四、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和角色定位。

根据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会的组成和职权的规定,首先要避免监事会与独立董事之间权力和职责的重叠和冲突。独立董事职责的设定和角色定位,应考虑在监事会行使监督职能之外的未监督到的地方、独立董事“独立性”所承担的特殊职能和独立董事自身所具有的专长。

(二)建立独立董事行业自律体系。

1、成立独立董事协会。成立独立董事协会,保障独立董事合法权益,并通过制定内部惩戒措施,规范独立董事执业行为。如制订具体执业准则,明确独立董事执业责任,组织业务培训提高独立董事执业水平,促进职业经理层的建立。另外,由协会对独立董事的资质和经营绩效定期进行评估,提供权威的可行性论证,增强独立董事的行业自律性。

2、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建立独立董事事务所,独立董事以加入事务所的方式执业,把独立董事的自然人责任转化为法人责任。这样,可以由事务所直接出面对独立董事的行为加以约束,承担相应的损失赔偿责任。独立董事事务所还可以防止独立董事同时在处于竞争关系或有利益冲突的公司之间任职,客观上起到自律的作用。另外,使独立董事职业化,限制独立董事同时任职公司的数量,确保其对公司经营业务和信息的必要了解。

(三)建立和健全独立董事的生成和退出机制

首先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从法律上予以确认。其次,对已有的和潜在的独立董事人选进行专业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执业水平,由政府制定独立董事的行为操作规范并发放资格证书。再次,成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独立董事协会,人员由各行业的专家组成。这些人员进入董事会可以直接由协会推荐,证监会考核认定,上市公司董事提名委员会审核提名,将候选人的资历、背景与公司有无关系等情况予以公布,最后进入股东大会表决程序。为了避免大股东操纵,第一大股东在表决时应予回避。

一个有效的独立董事退出机制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用法规的形式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期限。目前我国已有这方面的规定,独立董事在同一公司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即6年),届满自然退出。二是市场选择。随着独立董事资源稀缺状况的改变,当供求矛盾缓解后,由市场机制来选择独立董事。三是依靠独立董事协会作为民间自律组织。对那些无法履行独立董事职责者,劝其退出;对那些败德的独立董事,应予以惩罚。

(四)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声誉激励。对独立董事的资质进行考核和认定,发放资格证书,把这一职业看作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高尚职业;对成绩突出、素质高、职业道德良好的独立董事,可以通过独立董事协会确认为终身独立董事,使他们珍惜自己的声誉和地位;发挥优秀独立董事在独立董事协会中的作用。对被授予终身独立董事者,在独立董事协会中,他们对独立董事的资格认定和推荐具有决定权;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独立董事。

2.报酬激励。目前,我国的独立董事的报酬一般是由津贴和车马费构成,上市公司给独立董事开展工作提供费用的情况并不多,导致独立董事因经费不足而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对于股东来说,为了使独立董事的工作独立而负责,应当付给他们较高的报酬,给予独立董事开展工作必要的费用,其数额出股东大会决定。而且,出于独立董事需要具备一定的学识、能力和经验等,为了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担任独立董事,支付一定的报酬亦是必要的。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公司法均规定了董事有权获取报酬。

3.对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没有尽职尽责、缺乏努力的独立董事,不能获得相应的奖金和津贴及其他回报。同时,对独立董事的败德行为应在经济上予以制裁并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独立董事协会、证券交易所和中介机构组织对独立董事的操守行为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通过制定一些自律性准则,增加行业自律性和指导性。在未来的独立董事制度框架中,独立董事的生成和约束都应市场化运作,通过潜在的独立董事对在岗的独立董事形成竞争性约束。特别是通过独立董事的退出机制淘汰那些不称职的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制度能否在中国上市公司真正发挥作用,还有赖于其他相关制度的完善程度,如监事会制度,证监会监督机制,投资者的参与等等,但只要科学合理地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无疑对完善公司监督机制,客观上促进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朝着良性的轨道发展具有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和委托关系[J].经济研究,1996,9:15-18.

[2]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95-102.

[3]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85-95.

[4]林凌,常诚.独立董事制度研究[J].证券市场报,2000,9:26-29.

[5]喻猛国.独立董事制度缺陷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36-38.

篇3

【关键词】独立董事制度;会计信息;公司绩效;高管薪酬

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的目的在于通过发挥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来监督公司的运营,保护投资者利益。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应用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对此,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立董事与信息披露质量,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独立董事薪酬等。

一、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研究

会计信息是信息披露的主体,是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其质量的高低、披露的充分性直接影响到资本市场运行效率的高低。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对遏制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1.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信息自愿披露

Eugene C.M.Cheng(2006)等通过研究发现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与高水平的自愿披露相关。Ferdinand A.Gul(2004)等的研究结论显示,CEO的双重性与自愿披露负相关,外部董事在促使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国内方面,方红星、崔学刚等从独立董事规模比例角度得到了与前述观点一致的结论。方红星(2009)认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正相关。崔学刚(2004)赞同独立董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公司的透明。

不过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独立董事制度对于提高公司信息披露水平是无效或者效果不显著的。如Wan Nordin Wan-Hussin(2009)认为独立董事与公司的透明度无关。L.L.Eng(2003)在控制了一些因素的影响以后,发现增加外部董事将降低公司信息披露水平。

2.独立董事制度与会计信息质量

根据公司治理理论,由于独立董事具有维护自身声誉的动机而履行监督管理层的职责,董事会中外部成员的加入会提高其管理成效。因此,一般我们认为,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等外部成员的比例能够显著降低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

涂祥策(2010)从理论角度探析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因素,他认为独立董事的年龄、年薪等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胡奕明和唐松莲(2008)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董事会中存在具有财务和会计背景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比例高,上市公司盈余信息质量好。尽管普遍的观点认为独立董事制度有利于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仍有学者通过实证检验得到了相反的结论。杨清香、俞麟、陈娜(2009)认为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舞弊不存在相关性。王臻和杨昕(2010)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的比例对信息披露的质量影响不显著。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及他们的专业性、独立性、公司的股权均衡度都是影响独立董事制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独立性最为重要,如果独立董事不能真正独立,独立董事制度也会成为空谈。这也是很多研究就论表明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无关甚至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相关研究

独立董事具有独立性、客观性等特点,因此较大的独立董事比例会对公司绩效产生正面影响。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不可观察的,单从独立董事比例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明显存在很多不足。当前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独立董事的比例、背景、专业性等多个角度来研究独立董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得到了不一致的结论。

(一)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国内外很多学者通过研究认为,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会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正面影响。M.S.Weisbach(1988)发现,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人员的升迁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在外部董事较多的公司要相对强得多。Blanca Arosa(2010)等检验了企业绩效与外部董事的关系,同时考虑了世代因素的影响。Stuart Rosenstein通过对独立董事财富效应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能够产生正的股价反应。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独立董事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余怒涛(2010)等认为独立董事比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与公司内部因素如公司规模相关。叶康涛、祝继高、陆正飞和张然(2011)认为,当公司业绩不佳时,独董更有可能对管理层行为提出公开质疑,并且声誉越高、具有财务背景、任职时间早于董事长任职时间的独立董事更有可能对管理层决策提出质疑,且存在异议独董的公司市场价值也更高。

基于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还有学者还针对独立董事的政治背景这一特殊资源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了专门研究。妮和郭霞(2010)通过检验认为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与民营企业价值呈现正相关关系。郑路航(2010)也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政治关联是一种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和提升企业业绩的至关重要的政治资源。

(二)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不相关或负相关

篇4

要:本文对国外独立董事制度的研究和实证分析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以期为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思路。

2001年8月21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西方,独立董事是指在上市公司担任董事之外不再担任该公司的其他职务,并与公司及其大股东之间不存在妨碍其独立做出客观判断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直接或者间接的财产利益关系)的董事。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大制度创新,当它被当作一帖灵丹妙药引入我国时,人们希望它能解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小投资者保护等问题。因此,了解国外独立董事制度研究的最新动向,借鉴它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本文将对国外董事制度的学术研究、国外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发展状况做较为全面的介绍,以期为独立董事制度在中国的应用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独立董事制度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企业在营运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这也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传统模式下,这一问题主要是由董事会来解决,即董事会通过选拔、监督经理人员,把握公司的重大方针,从而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实践中,一般的董事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因为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股东根本无法对经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企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像企业董事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等内部人实际上操纵着企业的重大决策,时常进行关联交易并严重影响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另一种情况是董事会成员自己为自己制定报酬。基于上述诸多情况,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而独立董事制度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独立董事又称外部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他们既不代表出资人,也不代表公司管理层,不拥有上市公司的股份,与公司没有关联的利害关系。因此,独立董事可以更加客观、独立地考虑公司的决策,从而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减少公司的重大决策失误。2000年5月,一些学者向韩国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他们指出,韩国公司治理结构弱化是导致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同时他们在报告中又提出了一项重要建议:在韩国企业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目前很多国家的机构和组织都积极实施了独立董事制度,大部分国家都把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完善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9年世界主要企业统计指标的国际比较”资料显示,在美国企业中,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为62%;英国 34%;法国为29%。美国是施行独立董事制度较早的国家之一,美国全国公司董事协会(Na— 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在1996年就曾指出,董事会的成员应当大多数是独立董事,甚至还建议在公司中只需设立一名内部董事,即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 ricer,以下缩写为CEO),其余的均可为独立董事。①这一点可以从1997年标准普尔(S&P)公司对美国500家企业的调查中得到证实。在当年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将近56%的董事会其成员大多为独立董事,内部董事只有1—2名;而仅仅有2%的企业董事会成员主要由内部董事组成;在大部分企业的董事会成员构成中,独立董事占大多数(majority);还有不少企业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②另外,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委员会(Council of lnstitutional lnvestors,1998)在其公布的一份报告中,也要求企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人数的比例至少应该占三分之二。

二、有关独立董事问题的学术研究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

1.独立董事的选择机制

从理论上讲,独立董事制度作为改进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其职责是积极维护股东的利益,能在重要的决策问题上发表独立意见,在选派经理、制定报酬、评价业绩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实践中,独立董事的任命通常由企业原来的董事会成立专门委员会提名,然后由股东大会进行选举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的经理层常常会介入到独立董事的提名中来,而且企业的CEO经常是“独立董事提名委员会”的主要成员,或者类似于CEO的企业经理能够控制独立董事的提名程序。经过这种程序选的独立董事对企业的作用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

Hermain和Weisbach(1988)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研究了企业在选拔内部董事和独立董事时的决策特点。他们认为,通常情况下,当一家企业的CEO快要退休时,他常常会指派更多的内部董事;而如果当企业的经营业绩下滑时,企业的经理层则会指派或者增选更多的独立董事。Lorsch和Maclver(1989)的调查报告表明,在美国,企业内部的经理层往往在选拔新的董事会成员方面起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Gilson(1990)的研究又发现,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则其经理层往往很愿意提名一些银行家和其他外部股东作为企业的独立董事。Kaplan和 Minton(1994)研究了日本企业的董事制度之后,发现了同样的规律,当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佳时,其经理层常常会增选独立董事。之后,Tejada(1997)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如果一个企业的独立董事经常批评企业内部的经理层,那么在这些独立董事的任期满后常常会被解聘;相反,那些对企业内部的经理层不进行挑剔的独立董事将会得到连任。

通过上述的研究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独立董事的增选大多数是在企业经营业绩下滑或者发生财务危机时进行的,也就是说,独立董事的就职与企业股票的市场回报率有一定的联系。Anil和Yermach(1998)的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对由CEO提名而任职的独立董事的反应远远小于非经CEO提名任职的独立董事。也就是说,由CEO提名的独立董事任职后,这类企业的股票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波动。因为这些由CEO提名而任职的独立董事对企业经理层的监督不会有所增强,企业经营业绩也不可能获得大幅度的提高,股东权益也不可能得到最大化。而那些非经CEO提名的独立董事任职后,企业的股票价格通常会有大幅度的波动,如果独立董事工作业绩出色,股价会上扬;反之,股价会下跌。

2.独立董事在企业中的角色

关于独立董事能承担什么角色,目前流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1)监督角色。Fama和Jesen认为:独立董事通常有资格来选择、监督、考核、奖励和惩罚企业的经理层,其职责是通过减少经理人和股东之间的冲突来提高企业的效益,因而独立董事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现代企业所面临的问题。(2)战略角色。Brickly和James的研究显示:独立董事可以运用他们丰富的商业经验、掌握的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知识,来帮助企业经理层解决经营上的难题;独立董事还可以帮助企业构建重要的商业战略。独立董事一定是独立的、不在企业中担任其它职务。在美国,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主要是其他上市公司的总裁、退休的公司总裁、大学校长、退休的政府公务员、成功的个体商人、独立的投资者等。其中,前两类人士是最受欢迎的独立董事,因为这两类人士对管理大公司具有一定经验,其提供的建议十分中肯、详细、实用。(3)政治角色。Anup和knoeber(1998)的研究发现:当政治因素对企业(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大企业)的影响较大时,即当企业同政府的贸易合作增多、企业向政府销售物资、企业需要向政府游说取得有利的经营政策、企业的出口贸易受到政府贸易政策的影响时,企业中常常就会有很多具备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相反,如果企业由于环境污染或者垄断问题而同政府存在较多分歧时,企业中具有律师背景的独立董事就会增多,他们可以为企业提供具有洞察力的意见,帮助企业分析和预测政府的相关行为。

3。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因企业而异,有些企业偏高,而有些企业则偏低。这除了受一些法律因素(如有些国家的公司法规定了独立董事的最低比例)影响之外,还可以从下列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1)独立董事的更迭与企业盈利能力、成长性相关。Hermailin和Weibach(1988)的研究表明,当大企业业绩恶化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会略微上升。这说明,企业的业绩会影响董事会的构成比例。但是Denis和Sarin(1999)的研究却不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从长远来看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在企业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基本上是相同的:在董事会中高比例的独立董事在运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比例会逐步下降;而低比例的独立董事在运作了一段时间以后,独立董事在董事中的比例会逐步提高。(2)独立董事和经营环境的关系。Ronald(1998)的研究表明,在经营业务比较广泛的企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较高。而当企业处在监管的条件下,企业的经理层便会增选具有政治背景和法律背景的独立董事。(3)独立董事和行业的关系。Kole和Le- hn(1999)曾经对航空工业解除管制以后,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对企业独立董事比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董事会中的独立董事构成比例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4)其他因素。Hersbach(1988)、Denis和Sarin(1999)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一个企业的创建者在企业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或者企业的CEO拥有较多该企业的股票,那么该企业很容易形成以内部人为主的董事会体系。相反,在一些知名的大企业或者历史较长的企业中,管理层主要为职业经理人,这些职业经理人拥有的企业股票数量很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中则容易形成以独立董事为主的董事会体系。他们还发现,在那些有财务危机或者削减股利的企业中,独立董事的数量往往很少,其原因在于这些企业较难聘请到独立董事。

4.独立董事履行的职责

如何保证独立董事能够独立地行使职责,是独立董事制度本身所面临的一个很现实而又重要的问题。独立董事能否独立地行使职责必须有严格的、制度上的约束措施。在国外研究成果中,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用于激励和约束独立董事,它们分别是:(1)法律保证。独立董事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来履行其受托责任。倘若独立董事不能在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等方面履行职责,那么他们要对由此而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但是, Brook、Rao(1994)和Core(1997)等人的研究结果则表明,在一些企业的章程中,通常都有这样的规定:倘若独立董事没能履行其职责,则企业可以免除对他们的赔偿要求,这就弱化了独立董事独立行使职责这一机制的作用,使独立董事的决策很难独立于企业管理层。(2)声誉保证。Fama(1998)、Fama和Jensen(1983)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必须努力维护并能胜任其作为企业经营监督人的声誉。目前,尽管有的企业对独立董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都实施了董事责任保险制度(有些独立董事也可以为自己购买董事责任保险以减轻自己的赔偿责任),但如果一个独立董事投保后,屡屡由于其品德问题或者能力不济而导致保险公司企业或者股东支付赔偿金,那么保险公司会不断提高该董事的保险费,上市公司也不会聘请这些无德、无才的人士担任独立董事,这样的独立董事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3)经济激励。这种激励包括:独立董事可以拥有企业的股票和获得自己的劳务报酬。目前有关专家呼吁,要提高独立董事的报酬以激励他们更加尽职。例如,企业可以采用以激励为基础的报酬制度来鼓励独立董事能够像企业的股东一样思考问题,从而减少独立董事和股东之间的成本。Morck、 Shleifer和Vishny(1988)等人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拥有的股权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一定的关系。同时,Hermalin和Weisbach(1998)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以激励为基础的报酬制度能提高独立董事监督企业经营的效率。

(二)独立董事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1.独立董事与企业首席执行官(CEO)的关系

独立董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必要的时候推选出更能推动企业发展的CEO。Michael Weibach(1988)的研究表明,在一个经营不佳的企业里,如果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超过60%以上,那么该企业可能更换CEO的概率要远远大于那些独立董事比例较低的企业。同时,他认为,当企业的经营恶化时,独立董事会做出快速反应,此时独立董事比例高的企业要更换CEO的概率显著大于独立董事比例低的企业。而对业绩高于同行业水平的企业,CEO更换的概率则大大地降低。但Kenneth和 Kleidon(1994)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在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的企业,当企业的 CEO被更换以后,企业的经营业绩反而比那些拥有独立董事比例较少的企业下降了。出现这种结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Kenneth和Kleidon所选的研究样本在时间上具有局限性,他们所选择的样本都局限在1983年到1988年这一时期内。这是一个企业兼并、收购时期,因而得出企业业绩和管理层更换具有负相关性的结论。如果延长他们的考察期,那么这个负相关关系就不存在了。不过,总的来讲,现在国外的大量研究都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以独立董事为主的企业与以内部董事为主的企业,在制定重大决策上是有所差别的,但这种差别对企业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根据目前的证据和研究结果还没有定论。

2.独立董事和管理层的报酬水平问题

如何确定独立董事的报酬是令人棘手的问题。然而,给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制定一个合理的报酬标准往往是董事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政府监管部门,往往希望企业成立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成员的报酬制定委员会,因内部董事进人报酬制

定委员会,会产生一些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从1992年开始就鼓励企业组成以独立董事为主的报酬制定委员会。对报酬制定委员会中有内部董事成员的企业,SEC要求更详尽地批露有关报酬信息。美国税务局(1RS)从 1993年开始也要求企业的报酬制定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成员的比例要高一些。政府监管部门都在力图通过这些措施来降低管理层的报酬水平,同时也希望达到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的目的,但相关的研究结果却不支持这些观点。

在国外,企业通常都会成立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成员的报酬制定委员会(compensation committee),由他们来决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尽管Catherine、Jonathan、Alan和Dal— ton(1996)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报酬制定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的高低和CEO报酬水平没有什么相关联系。但是,目前国外大量研究都证明,企业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越高,有关企业CEO和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也就被制定得越高。John,Holthausen和Larck— er(1999)的研究也发现,在企业里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往往都是曾经或者正在担任其他企业 CEO的人,他们把企业CEO的报酬标准制定得较高,目的是对他们自己也有利。另外Core、 Holthausen和Larcker(1999)的研究结果也说明,当企业董事会的成员以独立董事为主时,该企业CEO报酬水平和企业未来业绩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企业CEO报酬越高,企业经营业绩越差,这说明独立董事所制定的报酬计划仍有待改进。至少从目前看来,这种报酬计划并未能激励管理层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业绩。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独立董事在企业的报酬制定委员会里的比例越高,那么这些企业给高级管理人员奖励股票期权的可能性就越小。

3.独立董事与企业购并

独立董事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决定企业是否可以出售,以怎样的价位出售。Kini、Kracaw和Mian(1995)等人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以内部董事为主的企业被收购以后,董事会的独立董事比例就会增加;而当一个以独立董事为主的企业被收购后,董事会中内部董事的比例就会增加。但总体而言,被收购企业在独立董事占多数的情况下,有可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此后,Cotter、Shivdasani和Zennr(1997)等人的研究结果都支持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在企业董事会里,如果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那么当该企业被收购时,其股票的回报率比其他企业大约高20%左右。这说明独立董事比例高的企业被作为目标企业时,能向收购者索取更高的价格。另外,Lee、Rosenstein、Rangan和Davidson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企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当管理层要收购其他企业时,则收购的价格就会相对较高。因为相比之下,在独立董事占较少比例的企业里,管理层更容易以非公平的、较低的价格来收购其他企业。

4.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业绩

独立董事制度能否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是目前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已有相当多的研究都集中在独立董事制度与企业经营业绩上,但目前仍没有一致的结论。大量国外研究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和企业业绩之间的关联度微乎其微。有些研究甚至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这些结论和人们事先的设想是背道而弛的,按照设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但实证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种设想。

篇5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法律责任审计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CPA)将成为审计风险的承受对象。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审计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审计风险的涵义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在《Auditing—AnIntegratedApproach》一书中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上述观点都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的风险。而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二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审计风险;三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2]。

笔者对审计风险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有更深入的理解。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近20年来,经营风险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师事务所处得到补偿。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旦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管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概念。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审计风险,都反映了引发审计风险的三个相关方面:或者与审计客体有关,或者与审计主体有关,或者与第三者有关。这说明审计风险有不同的成因。

1.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于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合理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公平对待有关各方,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其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CPA的法律责任。在国外,审计人员由于表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引讼的案件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法庭的判决,审计的服务对象以及审计责任有扩大的趋势,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克雷格对安荣事件”,到“巴罗·韦德和格斯理的赔偿案”和“厄特马斯公司对杜罗斯公司案”,再到近年来的“巴·克里斯事件”和“韦斯特克事件”,无一不昭示了这一趋势[3]。在我国,《刑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了CPA所应承担的行政及刑事的法律责任。近年来的“原野”、“中水”、“忠诚”、“石油大明”、“琼民源”和“东锅”等事件都是这些法律产生效果的产物。

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审计客户的不成熟。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CPA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曾经发生的多起相关案件即证明了这一点。

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目前,CPA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加之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越权介入,使CPA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2.审计技术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审计人员在实施抽样时,不论是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还是对其帐户金额真实性的检查,都会遇到抽样风险问题,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再者,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审计人员采取更节省人力与时间的方法,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3.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现代审计主要是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间接审计,由于其不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事后通过检查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作一评价。因此,其审计质量建立在会计反映的资料上。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如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会计以及网络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则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会计师事务所及其CPA本身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根据职业协会颁布的质量控制准则,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事务所根本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没能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从CPA个人的素质来看,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我国CPA队伍的质量状况尚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相当一部分CPA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后继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缺乏内在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CPA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任意简化程序,放宽尺度,甚至为客户偷逃国家税收出谋划策,使审计风险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审计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告诉我们,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不可避免性和潜在性,但也具有可控性。尽管审计风险在客观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机制,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篇6

关键字:独立董事制度,监事会制度,职能,定位

一、问题的提出:国外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又称外部董事(OutsideDirector)、独立非执行董事(Non—ExecutiveDirector),指具有董事身份,不在公司内担任其他职务,不在公司领取薪酬,同公司没有其它实质性利益关系,能对公司事务作出独立、客观判断的部分董事。

独立董事的概念最早见之于著名的“凯得伯瑞报告”(CadburyReport,原名《社团法人管理财务综述》)。该报告提出的“最佳经营准则”中提出:“董事会中应有足够多的有能力的非执行董事,以保证他们的意见能够在董事会的决策中受到充分的重视。”

英美国家之所以要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基于公司被内部人控制的客观事实。因为在英美国家公司董事虽然由股东选举产生,但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内部董事提名产生影响,这就使得以高层管理人员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可以长期掌握董事会控制权,从而使董事会在确定公司目标及战略政策等方面无所作为,丧失了监督经营者的能力。独立董事制度之设意在弥补公司监督机制之不足,以外部的独立非执行董事来加强对内部经营者的监督;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乃是对其原有体制的改良,因为“英美国家公司机关构造为一元制的董事会制度,在公司机关设置上没有独立的监督机构,因而力图在现有的单层制度框架内进行监督的改良,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使董事会能够对公司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责。”[1]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独立董事的监督与平衡已被西方企业确立为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基本原则。我国证监会制订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的规范运作。一个现代公司是否高效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治理结构是否有效。独立董事制度因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的特征而倍受青睐。目前世界各国独立董事在公司董事会中人数比例和职能都得到了突出强调。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的平均规模为11人,内部董事2人,占18.2%,外部董事9人,占81.8%.

目前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诸多问题。A.一股独大下的内部人控制。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由国企改制而成,1200多家上市公司中,80%—90%是国有股占主导地位的公司,尚未上市流通的国有股比重高达40%,有些甚至高达80%以上。股权过度集中造成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短期行为以及上市公司与控股大股东之间的大量不正当关联交易,甚至出现上市公司成为控股大股东“抽血工具”的很多案例。经营管理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易损害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B.董事会独立性不强,而且董事会内部监督机制缺失。由于股权高度集中,公众股东过于分散且力量弱小,董事会由大股东操纵或由内部人控制,董事会与经营层高度重合,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经理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现行的《公司法》没有规定董事会对董事和经理的监督职能,董事会内部监督机制缺失,导致董事和经理不受来自董事会内部的监督。C.监事会的职能没有得到切实发挥。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监事会人员构成不合理,缺乏履行职责的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导致监事会无力监督;二是监事会缺乏监督手段,《公司法》虽有监事会职权的规定,但条文过粗,缺乏可操作性,常常“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忘在行动上”,流于形式。监事会也就形同虚设,沦为管理层的“橡皮图章”。

三、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分析

英美国家公司机关构造采取单轨制模式,公司机关设有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董事会既是公司的决策与执行机关,也是公司的监督机关。董事会下设各种委员会,其中执行委员会负责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及公司一般业务的决策,执行委员会通内部董事组成。董事会还设有全部或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负责履行监督职责。就独立董事的职责而言,通常认为,除了必须履行董事的一般职责外,还有如下职责:A.对公司进行财务审计监督;B.监督董事会、执行董事会和经营管理人员的职务行为;C.在执行董事与公司存在利益冲突时介入;D.就公司战略、业绩、资源、主要人员任免及其行为标准等问题作出独立判断。监督是独立董事的主要职责之一。

监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对股东大会负责,代表股东大会行使监督职权的公司法定监督机关。大陆法系沿袭成文法的传统,在立法上讲求权力制约的平衡及法律规范的细致、机构的对称,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结构的设计上安排了董事会作为执行机关,监事会作为监察机关。[2]即所谓的双轨制模式,在股东大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分别行使决策权和监督权。在公司机关构造实行单轨制的国家的公司中不设监事会这种专门的监督机关,因此,监事会是一些设监事会国家所独有的公司监督机关。德国、日本、韩国等都在公司法中规定了监事会制度,但各国的具体规定又有差别。英美国家公司中的独立董事的职能上大陆法系公司机关构造采取双轨制的国家中公司董事会的职能相当接近,监督都是其主要职能。

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冲突体现在:我国公司机关构造是双轨制模式,监事会是法定的公司监督机关。我国《公司法》第126条规定,监事会行使下列职权:A.检查公司财务;B.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C.当董事和经理的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时,要求董事和经理予以纠正;D.提议召开临时股东大会;E.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监事可以列席董事会会议。可见,我国公司监事会的主要职能一是公司财务监督;二是董事和经理人员职务行为合法性的监督。

证监会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为了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独立董事除了应当具有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董事的职权外,上市公司还应当赋予独立董事一些特别职权(如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还规定如果上市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提名、薪酬等委员会的,独立董事应当在委员会中占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另在证监会制订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稿)》中明文规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检查公司会计政策、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程序;2、与公司外部审计机构进行交流;3、对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工作进行考核;4、对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考核;5、检查、监督存在的或潜在的各种风险;6、检查公司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由此可知,独立董事尤其是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也是公司财务监督。同时《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稿)》中也规定,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当向全体股东负责,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监事会有权向股民大会提议公司外部审计机构。同是公司财务监督权,同时赋予两个监督主体,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相互掣肘,权责不清。要么导致重复监督,要么相互推诿,无人负责,同时也增加了监督成本,降低了公司运作效率。

其次是如何处理监事会和由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的下属委员会的关系。二者都有监督权,二者的地位如何,二者是互相监督的关系,还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根据《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稿)》中的有关规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主要职责:1、负责制定董事、监事与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并进行考核;2、负责制定、审查董事、监事与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与方案。由此分析,既然监事的考核标准由独立董事制订并进行考核,监事的薪酬政策与方案由独立董事负责制定、审查,监事受制于独立董事,那么无疑是由独立董事来监督监事会了。但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薪酬与考核委员是董事会的下属机构,如此,岂不成了董事会的下属机构监督与董事会平行的作为法定监督机关的监事会了,这又是—个悖论!笔者认为,既然《公司法》规定;监事会监督董事,独立董事也是董事,理应受到监事会监督;反之,则会导致公司机构之间职能的紊乱。

那么,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制度的协调问题如何解决呢?我认为,一要对独立董事的职能进行合理的定位:1、对控股股东及其上市公司的董事、经营管理人员与公司的关联交易进行监督和审查。这一点对独立董事而言具有实质意义。独立董事的真正作用就在于抑制大股东和股份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或者说是抑制大股东和内部人之间的关联交易。2、就公司的发展战略、人员任免聘用、内部董事和经理人员的业绩、薪酬等发表独立的意见。3、为公司带来多样化的思维,向董事会提供专门化的支持(信息、经验、知识、技术等),并通过参与董事会决策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监事会的职能的定位:从总体上可以定位于两个方面——公司财务监督、董事和经营管理人员业务行为的合法性的监督。改造我国的监事会制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建立监事资格认定制度。监事会的人员和组成,应当保证监事会具有足够的经验、能力和专业背景,独立有效的行使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对董事和经理人员履行职务行为的监督。监事必须具有财务、会计、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具有与股东、职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广泛交流的能力。选任监事必须对其资格进行严格审查,确保监事有能力履行监督职责。2、引入独立监事。在公司监事会中设立独立监事首创于日本,是借鉴美国公司制度中的独立董事而产生的。在公司监事会中设立独立监事能摆脱公司大股东和董事会对监事会的不当控制。增强监事会的客观性和独立性。[3]我国可以吸取独立董事制度设立中的有益经验,建立独立监事制度,让公司外部专业人士发挥其专业特长,有效履行监督职责,改变目前监事会监督不力的现状。独立监事可以由公司的主要债权人如银行推荐以及在社会公众符合条件的人士中产生。3、完善监事会财务监督的手段。应该明确:监事享有检查公司财务会计资料的权力以及相应的调查权、质询权;对于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及重大交易、投资项目等的财务报告,必须由监事会审查并签署同意意见方为合格;否则,视为有瑕疵;监事会可以独立聘请中介机构对其履行职责提供协助。4、强化监事会对董事经理人员职务行为合法性的监督。赋予监事会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权。5、赋予监事会特殊情况下的公司代表权。公司的代表权属于董事会,但在特殊情况下。董事会不能代表公司时,则宜由监事会代表公司。进一步完善监事会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监事会的工作应严格按规则和程序进行。

四、写在后面:改造董事会要考虑中国国情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国家公司法中的一项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与我国固有的监事会制度存在冲突。为此,我们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改造,不可全盘照抄。对独立董事的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期望过高;也不能因为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而降低或者放弃对监事会这一专设监督机关的关注和对完善监事会制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殷少平 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N].中国证券报。2001—4—25(16)。

[2]毛亚敏著 公司法比较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篇7

关键词:独立董事运行机制运行障碍独立董事行业协会

一、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机制分析

(一)选聘机制与比例构成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涉及由谁来选聘;选聘怎样的独立董事和如何选聘。美国为了避免独立董事的选举流于形式,采取的方法包括:独立董事必须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可以考虑差额选举),并不得由董事会任命;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指定某一董事为独立董事,该董事必须符合独立董事最低限度条件,该董事不再具有独立董事条件时,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均可以取消这种指定;设立一个以独立董事为主的提名委员会,用以促进独立董事制度的提名和任命。各国关于独立董事资格的规定,一般具有其共同特征:即均不得是公司当前和以前的高级职员或雇员,并且必须与公司没有职业上的关系(如代表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律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一个成员);不得是公司的一个重要的供应商或客户;不得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而被推荐或任命,必须通过正式的过程被甄选;与任何执行董事没有密切的私人关系,不得是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生意上的合伙人;不具有大额的股份或代表任何重要的股东。关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构成比例,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公司独立董事所占比例非常低,仅为2~3人。80年代以后,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目前,在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占绝大部分比例。1970至1980年间,美国公司中出现了“用外部董事替换内部董事”的普遍现象。据统计,从1971年至1983年,英美国家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从32%提高到53%。美国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约60%左右。到2000年,美国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已达到90%。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美国等实施独立董事制度较早的国家,其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比发展中国家要高。

(二)信息沟通机制管理层与股东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决定了相互之间签订的契约是不完全的。管理层与股东均受到有限理性的限制,面对不确定性、不完全信息等约束,股东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是否符合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需要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监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重要的方式是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原因正是基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签订的契约不完全性。独立董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对董事会的改进,抑制因内部交易和连锁董事与关联交易问题影响公司治理中董事会正常职能的行使,通过董事会权力的分解监督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并最终影响公司绩效(段从清,2004)。独立董事监督功能的发挥同其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有重要关系。一个有效的沟通机制是独立董事行使监督职能的基础,但由于独立董事不在公司任职,所以独立董事的监督主要建立在公司提供的相关信息基础上。信息的沟通与获取对于独立董事是能否提供专业意见的前提,独立董事拥有关于公司的信息量的多少,决定其所提的专业意见水平的高低和是否适当以及监督力度的强弱。OECD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建议,董事会成员要求及时获得相关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非执行董事会成员得到信息的渠道通常与公司内部主要经理人员所用渠道不同。如果非执行董事会成员能与公司内部一些主要经理对话,如公司秘书和内部审计员,并能听到外部的独立意见,那么其对公司的贡献将得到提高。为履行职责,董事会成员应确保他们及时、准确地得到相关的信息。

(三)职责履行机制独立董事与股东之间签订的契约需要一定的履行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契约的履行机制有强制性履行机制和自我履行机制,强制性履行机制依靠法律法规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和改变当事人预期的方式来实现的。雷光勇(2004)认为,“法律机制作为一种强制性的会计履行机制,其功能在于提供一种契约争议解决的参照物,而不是非要直接参与会计契约纠纷的调解与平息不可,其效率也不在于带来多少履约成本的节约,而在于其威慑和参照系统的作用进而减少了多少本来需要在法庭解决而实际上在法庭外就解决了的会计契约纠纷”。因此,独立董事的职责履行机制作为独立董事与股东签订的契约的履行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重视法律机制在规范独立董事职责履行中的作用。但由于法律的不完备性,契约强制履行的法律机制有时也会失灵。在契约经济学中,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比强制履行机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其信誉机制、声誉机制、市场自动实施机制和内在保障机制等形式,弥补了强制履行机制的一些缺陷,但其本身得以发挥作用需要一些苛刻的限制条件。在独立董事制度中发挥上述自我履行机制的作用,是弥补当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重要手段。在目前我国独立董事大多为专家学者和社会名流的情况下,声誉机制等自我履行机制在保障独立董事履行职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激励约束机制要发挥独立董事的积极性,必须对独立董事进行激励。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独立董事的报酬方面。就目前来看,国外独立董事的报酬包括固定薪酬、延期支付计划和股票期权三种形式。而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给独立董事的报酬常常是以车马费、顾问费、议事津贴等名义支付的,一些公司在报酬数量上也相当有限。这无疑会影响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导致有时出现独立董事缺席董事会或随便委托个人表决的现象。因此,我国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方式比较单一,激励力度过小,独立董事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主要来自法律、法规约束;声誉和道德约束。从法律法规约束看,我国现在没有相应的专门规定,独立董事的责任是否应与其他董事区别对待不明确。《关于在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虽然规定了独立董事的职权,却没有涉及独立董事的特定责任问题。在声誉和道德约束方面,我国独立董事大多是学者专家或是社会名人,名誉和道德对独立董事会起一定的约束。但声誉和道德约束是“软约束”,作用程度与独立董事的个人道德水平有极大关系。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障碍分析

(一)内部人控制问题导致信息不对称障碍 实施独立董事制度遇到的首要障碍是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是掌握部分控制权和完全管理决策权的经理人。独立董事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成为影响独立董事运行有效的主要障碍。将独立董事引人董事会,是希望改变董事会的结构,从而减少企业交易的信息传递成本和成本。按照这一思想,独立董事需要获得公司经济交易和管理中真实、及时和充分的信息,这是独立董事行权中判断决策合理与否及监督管理规范与否的基本前提。但是经理人出于经济人的理性假设,即使存在有效的激励合约,在经理人不满足状态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还是可能通过信息不对称而进行操纵。如果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不能有确定的信息获取机制和沟通机制做保证,独立董事作用必然会因此而难以发挥。

(二)独立董事制度立法规则障碍从我国目前在上市公司中实施的独立董事制度看,在法律环境上至少存在以下障碍:一是公司立法中没有独立董事的地位。从法律位置看,对独立董事的界定没有立法上的保障,只是依靠行政规章、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没有上升到高位法(如《公司法》、《证券法》)的高度对相关问题进行规范,使其实施的强制性大打折扣,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力度不足。二是独立董事职权范围内的监督事项缺乏配套的法律作为保障,影响独立董事行权的有效性。因为,独立董事也只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全部。实施独立董事制度除了制度本身需严格的法律规范外,对其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也需要有详细而完备的立法、严格而规范的执法与司法。三是缺乏独立董事法律赔偿责任的法律条款。大多数情况下,独立董事扮演的并不仅是顾问的角色,而是对公司经营决策正确与否负有直接的连带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董事的责任,使股东受到了经济上的损害,是要负经济赔偿责任的。

(三)独立董事人力资源障碍 独立董事人力资源的障碍主要体现在所需的数量和不同构成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关于在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在2003年6月30日前应至少包括1/3独立董事。有调查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不到10%,如要达到美国(62%)、英国(34%)的水平,对独立董事需求量将有很大。随着独立董事制度的逐步实行,各种专门委员会的设立,要求独立董事并不仅仅只是占董事会人数的1/3,而是为了保证公司治理的客观公正性,要求独立董事占多数。在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与独立性的要求越来越规范的条件下,独立董事的人力资源在市场供给上是一个障碍。独立董事人力资源表现出的另一个障碍是独立董事构成的来源问题。据调查,大多数上市公司一般聘请知名的经济学家,对公司治理、财务控制和管理没有直接的帮助,企业也只是为了利用名人效应来扩大社会影响、提升企业形象。这与引进独立董事并利用其知识、技术和特殊的经验对改善公司治理提供帮助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四)独立董事的定位与社会责任意识障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的角色一般被看做是顾问,或者是“花瓶董事”。有的是基于人情做了独立董事,有的是基于经济人理性为了独立董事报酬而身兼数家公司独立董事,有的在履职中更是有意帮助大股东进行掠夺式的交易。独立董事职位成了某些人士和用社会名望获取利益的有效途径,而不顾自身时间上的许可和经历、经验等条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视社会责任的不道德行为。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观念,各种违法违规现象表明不良的公司文化与组织氛围影响着公司治理,这是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中遇到的极大障碍和挑战。

(五)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模式并存运行障碍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模式的矛盾在于:一方面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如果没有有效安排很可能会导致监督失灵的结果。原因是监事会监事职能作用难以发挥的障碍同样制约着独立董事的作用发挥;另一方面,如果独立董事安排合理,独立董事行权能得到有效保障,独立董事本人又能做到勤勉有加、尽心尽责的情况下,则完全可以降低或消除决策失误,使监事会成为多余的机构。反之,在二元制模式的公司治理中,对董事的监督本来就是通过监事会进行的,如果监事会真正能做到监督有力独立董事就成多余;另外,因为我国监事会形同虚设,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的矛盾处在一种潜在状态。当归责和免责法律界定严格的情况下,遇到民事赔偿诉讼时这种潜在的冲突就会显性化,对于双方如何归责或免责就会成为难题。因此,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同时存在会出现职能重叠和监督责任模糊不清的矛盾。

三、独立董事运行机制完善的对策

(一)成立独立董事行业协会成立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加强独立董事的培训与自律教育。可以考虑制定规范独立董事行为的行业自律规则,对独立董事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同时,建立会员制的独立董事协会,在保障独立董事合法权益的同时,通过制定内部惩戒措施来规范独立董事的执业行为。在没有专门的资质评估机构的情况下,可以由独立董事协会对独立董事的资质和经营绩效定期进行评估,提供权威的评估结果。同时,由独立董事协会组织业内交流,建立独立董事档案,向上市公司推荐独立董事候选人,加强独立董事的培训和后续教育也是独立董事协会的主要任务。

(二)制定独立董事的选聘方式目前,独立董事基本上是实行提名制,理论上每个股东都有提名权,实际上对独立董事的提名往往由大股东提出。出于利益上的考虑,大股东所提出的独立董事人选会趋向于自己熟悉的人士、关系较近的人士。为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可考虑在独立董事产生时采用累积投票制和大股东回避制度。累计投票制,即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这样可以使中小股东在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情况下,选出代表其意愿的独立董事。回避制度是在选举投票时,提名者在对其被提名者进行表决时予以回避,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控股大股东及其派出的董事,既有提名权又有投票权的控制行为。独立董事产生后,对于新的独立董事的产生与任用,可以通过董事会下由独立董事占多数的提名委员会提名,经由全体股东或代表选举产生。拥有董事席位的股东只有在有充分理由或可靠证据的前提下,才能否决提名委员会的提名,并提出重新进行独立董事提名与选举的要求。为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还应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以确保独立董事能独立有效地展开工作。

(三)加强对独立董事的激励和约束对独立董事的激励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报酬激励,应改变简单的固定薪酬的方式,运用固定薪酬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即根据公司发展和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年终由股东大会决定额外的奖励办法,或者实施期股期权的激励措施。对独立董事的期股期权应区别于内部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的期股期权方案,即采用延期支付的办法,在独立董事不再任职后适当的时机予以兑现。否则,独立董事与内部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为了达到行权目的而可能产生共谋的动机。另一种是声誉激励,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担任独立董事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某些领域的专家学者,这些人一般都有自己的专职工作,当报酬激励不足以吸引时声誉激励可能更有效,这种激励可由独立董事行业协会来承担,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建立独立董事个人评估体系,每年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进行考评,表现突出的予以表扬扩大其影响力,同时可支付一定数量的奖金,对没有尽职的独立董事可由独立董事行业协会将其列入黑名单。这是促进独立董事履行其职责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约束,改变作为监管人的独立董事没人监管的现状。

篇8

摘 要 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是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但由于制度和操作中的原因,使得现阶段的独立董事制度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优越性无法充分体现。综合运用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独立董事制度一般法理和立法现状的基础上,从中找出我国独立董事制度“水土不服”的原因并完善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独立董事

一、 独立董事制度的法理分析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的英美法系国家。独立董事是指不在所受聘的公司担任除董事及董事会内职位以外的其他职位,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能妨碍其独立客观判断的实质利益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的特征从根本上说是它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独立董事制度的“独立性”,是指独立董事在人格、经济利益、产生程序、做出决定等方面是独立的,是不受公司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的限制。具体说来,独立性主要表现为:地位的独立;利益的独立;思想方面的独立;决策上的独立。 而专业性的特点主要是从严格的任职资格来体现的,我国法律对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做了严格规定。

独立董事制度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产物,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我们来说之所以要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肯定是因为其有极大的优越性,尤其是对公司治理有很大的好处,主要表现在:

第一,独立董事制度对公司运作可以做出评价和监督。独立董事在公司没有公司的股份,并不代表某个特定的群体利益,可以确保董事会集中决策,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防范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发生,以此到达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监控职能、降低公司成本的目的,有助于维护公司整体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公司价值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独立董事制度有助于董事会的决策更科学化和民主化。独立董事在实践中多为财务、市场等方面的专家,他们能够利用其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建议,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有利于董事会决策的正确性。

二、独立董事制度立法现状和缺陷分析

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确立的时间不长,其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和证监会颁布的一些规章之中。《公司法》只有笼统的规定,具体的规定是散见于证监会颁布的一系列“意见”之中。

2001年中国证监会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针对独立董事制度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首先确立了我国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原则,然后对我国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产生的程序、作用、职权都做出了较具体的规定,是我国现阶段独立董事制度最主要的法律依据。通过对《指导意见》的分析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以看到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一)独立董事做不到真正的“独立”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基础。但现实中,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不能完全得到体现的。

首先,独立董事的选拔不独立。我国独立董事是由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提名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这就造成独立董事多是由大股东向股东会推荐,然后再经由股东大会投票表决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大股东扮演了决定者的角色,符合大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可以通过上述程序选,但如果和公司大股东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甚至会损害其利益的独立董事,则会不予考虑。

其次,独立董事的薪金不独立。独立董事报酬的来源于公司,由董事会制定预案。这种确立薪金的方式使独立董事与被监督者之间仍然在经济上存在着直接联系,这就会形成独立董事要监督董事会的行为,但其工资的来源也是董事会,这就必定会削弱独立董事在经济上的独立性,从而影响其独立地位。

再次,独立董事本身的职业不独立。一方面,独立董事的人员组成主要是公司经营管理人士、经济、会计、律师等专家人员;另一方面,独立董事在我国是一种兼职,难以保证有足够时间深入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这样实际对公司经营管理和日常业务是监督不利的。

(二)与监事会的职权相冲突

独立董事和监事会职权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独立董事制度的基础是英美法系国家的一元制公司治理模式,而我们国家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二元制模式。其二,监事的职能与独立董事的职能有相重叠的部分。根据《公司法》的规定,监事会职能主要是监督权,其主要是事后的和经常性的外部监督,并非决策中的监督。而《指导意见》的规定,独立董事监督作用则是刚好相反的,主要是决策过程中事前的、非经常性的内部监督,不难发现,独立董事的监督权更为主动,而且基本上包括了监事会的职权,这样就有架空监事会的危险。实际上不是监事会的职权错位,而是独立董事的职权有越位之嫌。

(三)独立董事选任规则不健全

首先,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特征没有认识清楚,任职条件存在疏漏。为了保证选举出的独立董事具有“独立性”,《指导意见》第3条列举规定了七类不得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规定得较为详细,但是该规定仍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一是没有排除独立董事可能是与公司之间有一定比例或数额的商业交易关系的人员;二是该条第5款“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的规定很模糊。这些不足使得选出的独立董事“独立性”打了折扣,不能独立地行使监督权。

其次,对独立董事选任程序规定不合理。《指导意见》第4条第1款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股东可以提请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该规定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将独立董事推选权赋予董事会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是没有考虑到我国董事会受公司控股股东操纵的现实,造成了现实中我国的独立董事的推选权是由大股东所掌控的。二是规定监事会提名独立董事没有法律依据,违背了监事会的职权,也有违我国公司法的法理基础。

三、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缺陷的原因分析

第一,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缺陷,这也是造成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的最根本原因。

股权结构方面,英美上市公司是处于市场主导型的证券市场,供求是完全由市场来配置的,所谓的控股股东其实只是相对控股,股权结构相当分散,因而在公司的会议和其他场合中也只有有限的发言权。反观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局面刚好相反,股权是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甚至是一个股东绝对控股,其他的股东很少有发言的余地。

在董事会结构方面,英美国家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结构中,执行董事只占到董事会少数席位,而独立董事则占据董事会成员的多数,这样就形成了足够抗衡执行董事的力量。所以,执行董事难以对董事会进行操控。而在我国,董事会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是由股东大会产生的,并对其负责,而如前所述股东大会又是一股独大的情形,就自然会造成董事会的运作通常是被控股的股东所控制。

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上,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二元模式,也就是说在公司内部设立一个常设的监督机构,即监事会。这两种结构的根本区别在于二元模式的公司内部有一个监督董事会行为的常设机构,而一元模式的公司没有。这样就造成了英美国家不存在监事会和独立董事职能的冲突。

第二,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如前文所述,虽然我国很早就出现了独立董事的相关规定,但是,基本上是证监会的部门规章。这类规范性文件不但分散,而且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立法层次比较低,权威性不够,对独立董事的相关内容规定得简略,使得这一制度的实施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股权的过分集中使得公司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往往是由大股东派出的少数人组成,这样董事会就成为了贯彻大股东意图的工具。这就意味着,被大股东直接或间接提名的独立董事却要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并且对大股东主导下的管理层和董事会进行监督,这样的尴尬的局面造成了独立董事不独立的缺陷

四、关于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建议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来说仍然是一项新的制度,其存在不足的地方也有其客观性,针对这些不足的地方,我们提出如下的建议:

(一)从宏观方面来讲,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的运行环境

第一、调整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一股独大的格局。目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产生根源是“内部人控制”,从根本上损害了国家、公司和公司中小股东利益,也是推行独立董事的制度。这种状况是计划经济的遗留物,虽然在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但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早着手解决,为独立董事发挥作用奠定股权结构基础。

第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的上市公司来讲,虽然已有了初步的公司治理的组织形式,但其运行机制还是存在问题。比如加强监视会的建设,解决好监事会和独立董事职能方面的冲突。

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独立董事尚没有专门规定,而现行已颁布的法规大多为行政性的,尽管《指导意见》对上市公司聘任独立董事进行了强制性的规定,但其中的一些条款还比较模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必须提高独立董事制度的立法层级。

(二)从微观上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第一、从制度上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首先要使独立董事独立于董事会。在独立董事候选人的提名上,限制董事会、监事会、大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的数量,相应的增加中小股东的提名数量,在股东大会选举中可以考虑引入累积投票方式,以此来推选出独立董事。

第二、严格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一要排除与公司之间有一定比例或数额的商业交易关系的人员担任。二要排除与公司董事长、高管人员存在一定社交关系的人员担任独立董事,如朋友、同学以及具有其他社交关系的人。

第三、应该在上市公司中增加独立董事的人数,形成规模效应。独立董事数量的多少,是直接关系到公司大股东对提案权的支配程度的,是实现独立董事制度功能的基础性环节。

第四、要明确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一是要有独立的身份,二是要能够具备足够的能力,能够有效参与公司相关的决策,要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公司调研和决策。这个职位应该更侧重于聘用具有资本市场运行理论与经验,熟悉法律知识,懂得财务会计知识及公司诊断与策划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其地位的特殊性也要求独立董事具有独立的人格及人文修养。

参考文献:

[1]谭劲松.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2]李建伟.独立董事制度研究――从法学与管理学的双重角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81.

[3] 陈俊文.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的立法思考.法制日报.2001.

[4]费常山.对独立董事有关法律问题的思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

篇9

关键词:独立董事会;公司绩效;理论研究

一、独立董事与独立董事制度的概述

独立董事制度(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上世纪30年代最早发端于美国,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负责。独立董事制度是指在董事会中设立独立董事、以形成权力制衡与监督的一种制度。独立董事制度对于提高公司决策过程的科学性、效益性、安全性,加强公司的竞争力,维护小股东和其他公司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进行结构治理的重要创新,经过西方发达国家多年实践检验,其在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和协调公司相关权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并没有实现人们预期的效果,由于我国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状况频出,甚至许多人认为独立董事只不过是“花瓶董事”,这加重了独立董事有效机制的缺失。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

1.保护中小股东权益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股权结构向来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其中国有股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典型代表。国有股的大股东表现出一股独大的特点,公司的内部控制权实际上掌控在了大股东手中。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不免发生冲撞。大股东很容易为了一己私利而伤害整个公司,那么,分散的小股东免不了会受伤。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有利于监督股东行为,限制其滥用权利,从而在促进公司整体利益发展的基础上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

2.强化监督职能

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的重要成员,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并监督经理层。独立董事的引入不仅可以强化公司监督职能,而且可以和公司监事会形成制衡,从而有效约束公司高管的行为,使其真正履行职责。

3.提高公司专业化水平

独立董事本人大多都拥有高学历,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公司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且,由于独立董事的选拔程序严格,能成为独立董事的人同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独立董事以其多层次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可以为董事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从而全面提高公司决策能力和水平,提升其经营绩效和促进其长远发展。

三、独立董事会制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独立董事制度经过西方发达国家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在监督公司高管和制衡职业经理人同公司董事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大部分学者都通过自己的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性。Jensen & Meckling认为独立董事作为中间协调人,同时具有监督职责,可以有效地降低其管理层对剩余权益拥有者的侵害。Baysinger和Butler通过寻找证据,发现董事会中独立董事规模越大,其公司业绩越好。Rosenstein和Wyatt通过研究,找到公司股东财富会随着独立董事比例的增高而逐步增长;Hossain曾对新西兰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模拟董事会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有利于企业发展;Mi11stein和Maeavoy的研究表明了在上世纪90年代,运行良好的企业正是那些实行了独立董事制度的企业。

2.国内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外关于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但是国内一部分学者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且大部分都属于实证研究。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曾庆芬、宋佳将近些年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一一分类概述,让人们通过对整个独立董事存在的现状充分认识来辨别独立董事制度的相关特征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唐清泉、罗党论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杨雄胜、冯峥和兰岚、姜兰平和卢文斌均通过变量分析、数据检验进行实证研究。陈旭东、迟丹凤采用托宾Q值法进行变量假定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从进行实证研究指标选取方面来看,杨雄胜、冯峥和兰岚选择独立董事是否异地和薪酬状况为研究指标。史春玲、戴蓬军则单独选取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为研究指标。陈旭东、迟丹凤考虑了独立董事比例,同时加入了独立董事时间和精力状况,独立董事职业背景特征。杨彦华以独立董事时间性和健康状况为研究指标。丁远丙、刘睿智选取独立董事报酬、其参加会议次数为研究指标。熊俊顺、徐敏将独立董事人数、独立董事比例以及四个专业委员会是否设置作为解释变量。

从研究结论方面来看,史春玲、戴蓬军得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业绩成负相关。靳云汇、李克成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比例的提高对公司业绩有正面的影响,能够改善公司治理。多淑杰、罗志宏认为规范的独立董事薪酬标准有利于公司业绩提升。吴建军、尹鹏认为独立董事薪酬机制不会影响公司绩效。马守薪得出独立董事比例对公司业绩影响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公司业绩的增长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独立董事制度

一、美国独立董事制度

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中就规定至少需要40%的董事由独立人士担任。1977年经美国SEC批准,纽约交易所引入一项新条例,要求本国的每家上市公司“在不迟于1978年6月30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这些独立董事不得与管理层有任何会影响他们作为委员会成员独立判断的关系”。其他证券交易所也有类似的要求,美国证券交易所提议公司审计委员会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但不做硬性规定;全国券商协会也要求公司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至少要占大多数。20世纪70年代银行危机后,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也开始执行新的审计委员会组成方案,要求一些较大的保险储蓄机构在组建审计委员会时,必须包括银行和财务专家等独立董事。20世纪90年代,《密歇根州公司法》在美国各州公司立法中首先采纳了独立董事制度,该法规不仅规定了独立董事的标准,而且同时规定了独立董事的任命方法以及独立董事拥有的特殊权利。为了强化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纳斯达克于1999年9月针对其中的独立董事提出了修改方案,并于1999年12月14日获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批准。根据OECD1999年的调查显示,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美国为62%。而《财富》美国公司1000强中,董事会的平均规模为11人,外部董事就达9人,内部董事仅2人。根据美国投资者责任研究中心一项名为“1997年董事会事务:标准普尔500家超大型企业的实践”调查表明,在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公司中,董事会中独力董事的比例平均为61.1%。大公司的董事会变得越来越独立,并且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独立董事的比例也显著增加。标准普尔500家公司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从1995年的64.7%上升到1996年的65.8%,再到1997年的66.4%。

美国公司的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出,其中外部董事约占董事会成员的3/4,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多数是独立的非执行董事控制。可以说与内部董事相比,人们把更多的信任给予了独立董事。

二、中国独立董事现状

1.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独立董事的产生机制是确保独立董事人格独立性与行使权力独立性的关键性环节。中国证监会在其《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的股东可以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事实上,中国与美国在股权结构上差异很大,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为国有控股公司,在这种背景下,外部董事产生多由上市公司大股东向董事会推荐,并由大股东操纵下的董事会“集体讨论”通过, 后经“一股独大”操控下的股东会投表决接纳。从而致使独立董事监督职能虚化。

2.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应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定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该规定无形之中弱化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使得独立董事在经济上受制于大股东,独立董事很难有足够的勇气来制止该行为以保障中小股东利益不受损害。

3.独立董事的约束机制。目前中国对独立董事在法律上和市场上都不存在有效的监督或制约,独立董事更多扮演的是“顾问”角色,而不是直接负有经济赔偿责任的董事。独立董事的决策权有限,很难追究其经营责任,导致对其约束非常软,因此一些独立董事对参与董事会重大决策积极性不高,观念上不够重视,这些董事实际上成为了“挂名董事”。

三、构建中国的独立董事市场

1.明确独立董事的所代表的利益主体。只有当中小股东推选出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来制约大股东任何有可能损害他们利益的行为的人时,公司的治理结构才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各利益主体的关系。这种责任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独立董事的身上。

2.成立独立董事协会,由该协会对独立董事进行严格考核和资格认证。这样,有利于独立董事真正效用的发挥要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促进董事特别是独立董事人才的建设,有利于独立董事制度化、职业化、法人化。

3.实现独立董事权力和责任的对等,即建立独立董事的赔偿、保险机制。赔偿机制的建立,可以使独立董事成为真正的“三有”董事,即有决策知识、有责任心、有公心。如果独立董事没有适当履行义务,造成公司或其他股东的损失,应对公司或受损害的股东承担连带民事赔偿责任。保险机制可以解决独立董事因为考虑个人承担责任问题而不愿为股东利益采取必要行动。

4.在独立董事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的实施应适时调整。独立董事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解为引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市场引入期重点应放在扩大独立董事的规模上,在此基础上不断规范该市场,加强对独立董事的监督、培训和考核。成长期应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重点保证独立董事的质量,在董事会各委员会(如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中进一步强化独立董事的作用。成熟期应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控制独立董事规模使之与需求相平衡,对独立董事进行年度评审并引入淘汰机制,保持该市场处于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中祥投资公司 & Boardroom Consultants.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M].北京: 地震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