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集范文
时间:2023-03-28 20:1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林清玄散文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本书的封皮呈黄色,醒目却不刺眼,与它的图案十分相配:一阵风吹来,纯白的蒲公英种子随风飘散,飘渺、空灵,十分简洁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们这一代代的孩子的梦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体写着“林清玄”三个大字,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展开封皮,一行小而精练的小字映入眼帘:“期许少年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悲伤的人间,拥有快乐。”正是这一行字,给了我很大的兴趣让我读下去。
正式打开书时,我便被那充天真,无邪的自序吸引。和标题一样,拉近了我们与作者的距离,向我们诉说了作者不老的心。这本书分四卷,分别是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每一卷的开头都有一首精练的小诗,读来十分有趣,我仿佛能从一首首小诗中看到作者儿时天真可爱的脸。
第一卷“天真的心”:讲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们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只乌龟、一棵树、一些流浪狗、一个传说……而令我感到吃惊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单纯天真的视角,把最单纯天真的事情,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细节和道理。在作者的笔下,可以从一只乌龟写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写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钱的悲哀……作者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直击我们的内心——那如白纸般内心的最深处的那片净土。
而第二章“纯善的心”描绘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尘世扎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这“灰色”社会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的对比,引起了我们对良知的新看法。
篇2
九年级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面更应该扩大。因此,引领学生阅读和欣赏当代名家作品,是重要而又必要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为主线,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通过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其思想得以升华。学生的感受首先来源于文字,因此,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文字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的收获和快乐是最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读书,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者简介、关键语段及相关资料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林清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想要取得成功,就要踏踏实实走好眼前这一步的道理。
2.通过朗读、赏析,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悟人生哲理,仿写警句。
3.启示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
了解作家林清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想要取得成功,就要踏踏实实走好眼前这一步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赏析,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感悟人生哲理,仿写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个故事叫“一字千金”,今天我们来欣赏当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一步千金》。
(二)朗读课文,感悟体会
1.指名朗读课文,同学感受文章的思想、语言,在你喜欢的句子下面画线。
2.思考文章的写作思路。
3.文章的重点在哪一部分?
(三)默读课文,用心思考
1.简要概括文章开篇的故事内容,并说说作者叙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认为这个故事有两个寓意,从全文阐述的道理来看,作者更倾向于哪一个?为什么?
3.文章有三处“例如”,这几个“例如”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其实“我们”就是那些“老老实实过日子的人”,我们能够感到平衡吗?作者为什么告诉我们“也不必感到悲伤”?
(四)师生讨论,研读赏析
1.文章后半部分的许多段落都是作者在劝慰那些“不平衡”、“不安稳”的人的,也是全文议论的重点所在,你欣赏作者的哪些语言,请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2.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做“一步千金”?在你的生命中,“千金”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3.距离中考仅有60天,我们该如何把握眼前这一步?怎样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千金”?
(五)写作借鉴,学习语言
1.文中的确有许多精辟的语言,但同学们的智慧更是无穷的,请用你认为最精当的一句话概括你学习本文得到的收获,可以模仿本文中的语言形式。
2.将你创作的“格言警句”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同学们。
3.以下为精选学生作品:
①财富的多少,不一定意味着金钱的多少。
②登天,先要造一架登天的梯子。
③时间是公平的,要看怎样去过才有意义。
④有钱是很好的,有知识比有钱更好;有黄金是很好的,智慧有光芒比黄金更好;有钻石是很好的,生活的本领比钻石更好。
(六)挑战名家
名家的作品对我们的写作和人生都有很多的启示,但也会有不完美之处。你认为本文在内容或写法上有哪些不足之处,请发表你独到的见解或给予修改。
(七)认识作家
介绍作家林清玄及其人生简历,介绍林清玄的散文作品,号召同学进行自主阅读。
提示资料: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七十年代他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二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八十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十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
篇3
偶又读到他的新作《思想的天鹅》,立即就爱不释手了,把玩再三,觉得这篇小散文不仅比譬新颖生动、意蕴深厚,而且耐人咀嚼、回味无穷。
化虚为实的手法
一般来说,抽象的、深刻的道理,人们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要使抽象的、深刻的道理易于理解接受,就必须将其具体化、形象化,而将其具体化、形象化的最佳手法,就是比喻。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说过:“喻巧而理至”,即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发人深思。汉代刘向在《说苑・善说》中也说过:“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比喻的奇特作用。
《思想的天鹅》,从这题目上就能看出,作者非常善于使用比喻的辞格,化虚为实,生动可感。思想绝对是个抽象的概念,要把人的思想阐述得清楚明白,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可作者却是个善于写作之人,他抓住思想的特点进行比譬,一下子就使虚浮、抽象的概念具体而形象化了。
文章一开头,就用整齐的排比段,一下子推出四个比喻:思想像彩色的蝴蝶、思想像深广的海洋、思想像戾天飞翔的鹞、思想像腾跃深渊的鱼。像彩色的蝴蝶时,“蝴蝶不能在我们预设的花园中飞翔,它随风翻转”,这是指思想的不足,它有时显得肤浅和漂浮,不深入、不太确定;像深广的海洋时,海洋“涌动的时候,或者平缓如波浪,或者飞溅如海啸,或者反映蓝天与星光……在某些时候会有莫名的力量,那像是鱼汛或暖流、黑潮从不知的北方到来”,这是说思想的有时平静,有时安详,有时却又显得喧腾、翻滚,“像是鱼汛或暖流、黑潮”的莫名的力量,这正指的是人的思想中闪现出的“灵感”;像戾天飞翔的鹞,“鹞鸟的眼睛最锐利的,可以在一千公尺以上的高空,看见茂盛草原中奔跑的一只小鼠”,这比喻的是思想的锐利,它有时可以明察秋毫;像腾跃深渊的鱼时,“鱼的眼睛则永远不闭,那是由于海中充满了凶险,要随时改变位置”,这比喻的是思想的灵动,有时又可以应对挑战,规避凶险。
思想虽然像以上四者,可作者却精益求精,突然又觉得,以上四喻仍然尚有不足,于是,作者再次进行思考、寻觅,寻找更加尖新的比喻。似乎是突然间,灵光一闪,一只无比美丽、绚烂的天鹅掠过作者的眼际,作者十分惊喜并迅速地抓住这只天鹅――思想的天鹅。
把思想比喻成一只天鹅,这的确是个妙喻。作者紧接着大写特写天鹅的长处和优点。它既善翔,也善于游泳,它性情温和而仪态优雅,它善知和群,能互相守望,它颜色分明,非白即黑,它能安于环境,不过分执著……这些看似在盛赞天鹅的语句,却无一不是在盛赞思想。就在作者的这种妙喻和盛赞中,让我们领略到了思想的优雅与温和、黑与白的分明、浩瀚与博大、灵动与执著等等诸多特点。
隐而不晦的内蕴
有人写文章过于隐蔽、晦涩,晦涩得像朦胧诗,让人难以捉摸,无法理解;而有人写文章又过于直白、浅露,浅显、直露得似透明玻璃,让人一目了然、一览无余,毫无咀嚼、回味的余地。这两种文章,我都不太喜欢,不太欣赏。我非常喜欢非常欣赏一种含而不露、隐而不晦的文章。
林清玄的这篇《思想的天鹅》,正是这样一种含而不露、隐而不晦的散文。作者既明确地晓喻我们,思想像什么,像蝴蝶、像海洋、像鹞鸟、像鱼儿,更像只上下翻飞、自由腾挪的美丽天鹅,而又很有深意地把思想的诸多特点,寄寓在蝴蝶、海洋、鹞鸟、鱼儿的事实行为当中,更寄寓在天鹅的美妙优雅习性当中。让我们在欣赏、感受蝴蝶、海洋、鹞鸟、鱼儿、天鹅的或事实行为,或优雅习性当中,更醒悟、领略到人是思想的动物,思想是人的美丽灵魂,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思想,就犹如一具行尸走肉。
篇4
1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来来往往的过程,换言之,就是生与死的轮回。
我们在纷扰的尘世中体验着人生,相信很多人在无奈时,迷惘时,痛苦时都曾问过为什么。比如说,为什么快乐这么难?为什么自己不能和最在乎的朋友一直走下去?为什么时间有这么多烦恼?一连串的问号伴着烦恼而来。长久以来,我们竭尽全力去寻找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却往往是以失败告终。
生活给予我们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而我们却总是用想象将其加工的愈加复杂,最后唯留痛苦无休止纠缠着自己。对于很多事物我们都不能找出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一个为什么后面还有无数个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的问下去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遗憾的,只因我们已失去了追问的本意。
当我失去了最爱的朋友之时我也在想,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确不明白自己为何要一次次忍受这种痛?所以,我一直在想过往的种种,只是为了找一个理由。后来,我终于明白,没有那么多的为什么,总有人要离开,也总有人进入我的生命,一切都无法改变,也不能改变。所有人都是无可取代的,可是我们总能在一个人的身上看到过往的另一个人的影子,所以,离开了就不要再留恋过往,尽管放手和追逐一样困难,可还是要选择。
2
最近在读林清玄的散文集,我很喜欢他文字里的韵味,浪漫的语言中带着对人生的思考,在冷月钟笛一辑中有这样的文字,“如果我们愿意留心,在这个社会中到处都是阴阳巷,都是与生活搏斗的痕迹”“黑白页里的人往往向往着彩色,而有了彩色的人又都忘记了他们黑白照片中的一段日子”的确如此,现实生活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很复杂,所以我们努力去适应这样的复杂,当一切过后,我们无意间发现了简单而平凡中的快乐,想要回头却发现自己早已回不去了,失去了天真,于是有了烦恼,遗憾,痛苦。我们都向往幸福,却在无意间给自己找了千万个让自己痛苦的理由,试问,该如何快乐?
“人生有味是清欢”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听修儿说的,我们都曾错过了这个夏天街角最美的风景,可有在另一个路口搭乘另一班车去往幸福的地方。简单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曾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正如汐所说的我们都失去了天真,却还没有学会狠毒。生活总有残缺,只是我们过于追求完美。
3
放下的放不下的,快乐的不快乐的,都不再重要了,过往只是一个片段,美丽而又溢满伤痛的片段,我们能做的唯有珍惜,珍惜本该简单的生活,珍惜那残缺的美好,珍惜自己所爱和爱自己的人。
缺?缺……
篇5
农村的夜幕是纯正的黑色,大幕一拉,整个天地融为一体,成了一个无边无际的黑色海洋。夜静静的,静得几乎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偶尔几声狗吠,或者猫头鹰的尖叫,很快就被茫茫黑夜吞噬。躺在幽静的屋里,思绪却像长了翅膀兴奋地飘飞起来,飞过了儿时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美好年华。爬上柳树,折下柔软的树枝,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像当年威武的战士;跑上山捉蚂蚱,用草棍串成一串,拿回家喂鸡,下的蛋极香……思绪翩然中,我美滋滋地进入了梦乡。
――选自杨广大《鸟鸣故乡》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选自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
傍晚时,父亲更常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架着的小藤椅,载我穿过黄昏的暮色和竹林,到萤桥附近的河边钓鱼。我们把电石灯挂在开满姜花的水滨,隔些时候在附近用网一捞,就能捕得不少小虾,再用这些小虾当饵。我最爱看那月光下鱼儿挣扎出水的画面,闪闪如同白银打成的鱼儿,扭转着、拍打着,激起一片水花,仿佛银梭般飞射。
――选自刘墉《父亲的画面》
【素材引鉴】
《鸟鸣故乡》是杨广大的水墨画式的乡夜图。画面里墨色的乡夜是那么美,灵动的花开声音、亲切的狗吠、猫头鹰的尖叫,揉碎在天真烂漫的美好思绪里。《夕照透入书房》是冯骥才的一幅光照书脊画。光,倾洒开来,为世间平添几分辉煌;书,淡淡墨香,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父亲的画面》是刘墉的一卷父子喜乐图。夜景、姜花、鱼儿出水,是纯真孩童的最爱,又何尝不是慈父拳拳爱子心的体现!乡思、书境、亲情,这些都是醉人的画面,承载着无限的情思,逸散着爱的味道。
【微写作导语】
在心灵底册上,总有一些画面,给自己以温暖、幸福。早上起床后妈妈为我梳头时充满爱意的眼神,开学时父亲为我背行囊的深情与不舍,逆风中车夫踏三轮车的艰难……生活中能够带给你触动的画面很多,那就让我们用灵秀的文字,绘出这幅醉人的画面吧。
【学生微写作】
残阳欲落,云翳幻化成整张偌大的锦卷,透着火一样的色泽。一位踏歌归来的农人,坐上田垄,他将斗笠在背上系紧,悠然地望着大片的麦子。他的脸上写满了无限的惬意,那双粗黑的眉毛犹如两把镰刀,一张高低不平的脸就是一片地,接近自然的颜色,双眼涌出两道明澈如泉的眸光。他搓了搓满是老茧的手,伸一伸酸楚的腰,将一天的疲惫交给了柔和而又坚实的土地。农人躺在田垄上,在夕阳的光照下宛如一棵庄稼,在金辉暖风的亲吻下,甜甜地进入梦里的伊甸园。(冒志刚)
阳光从老屋后斜斜地照进来,屋子里的老式收音机,放着爷爷爱听的京剧。沸腾的开水冲进玻璃杯,窗台上的一杯茶渐趋安静下来,爷爷微闭着眼,口中浅浅地吟唱着,恍入无人之境。院子里的植物快活地沐浴在阳光下,奶奶用水壶小心地洒上水,细细密密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一片灿烂。奶奶围着满院的绿植慢慢地挪动着步伐,她照顾那些花朵就像呵护一群新生的婴儿,她喃喃地唱着古老的歌谣,阳光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丁贝渝)
篇6
关键词: 训练 语文阅读 解题技巧
对于阅读试题,由于阅读试题的题型多样,出题角度宽泛,涉及的面广,所以解题方法和技巧越来越灵活,难度越来越大,很多考生为此失分很多。一方面是由于阅读试题自身的难度确实较大,另一方面也有学生没有掌握恰当的方法和策略的缘故。那么,怎样才能解答好语文阅读试题呢?
下面就以一道中考阅读试题为例,来训练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试题:
①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②那是冬日寒冷的清晨,艳红的梅花正以最美丽的姿容吐露,富人颇为自己的花园里能开出这样美丽的梅花,而感到无比的快慰。
③突然,门外传来敲门的声音,富人去开了门,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寒风里冻得直打抖,那乞丐已在这开满梅花的园外冻了一夜,他说:“先生,行行好,可不可以给我一点东西吃。”
④富人请乞丐在园门口稍稍等候,转身进入厨房,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饭菜,他布施给乞丐的时侯,乞丐忽然说:“先生,您家里的梅花,真是非常芳香呀!”说完了,转身走出去。
⑤富人呆立在那里,感到非常震惊,他震惊的是:穷人也会赏梅花吗?这是自己从来不知道的。另一个震惊的是,花园里种了几十年的梅花,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闻到过梅花的芳香呢?
⑥于是,他小心翼翼地,以一种庄严的心情,深怕惊动梅香似的悄悄走近梅花,他终于闻到了梅花那含蓄的、清澈的、澄明无比的芬芳,然后他濡湿的眼睛,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为自己第一次闻到梅花的芳香。
⑦是的,乞丐也能赏梅花,乞丐也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有的乞丐甚至在极饥饿的情况下,还能闻到梅花清明的气息。
⑧可见得,好的物质条件不一定能使人成为有品位的人,而坏的物质条件也不会遮蔽人精神的清明,一个人没有钱是值得同情的,一个人一生都不知道梅花的香气一样值得悲悯。
⑨一个人的品质其实是与梅香相似,是无形的,是一种气息,我们如果光是欣赏花的外形,就很难知道梅花有极淡的清香;我们如果不能细心地体会,也难以品味到一个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
⑩最可叹息的是,很少有人能回观自我,品赏自己心灵的梅香,大部分人空过了一生,也没有体会到隐藏在心灵内部极幽微,但极清澈的自性的芳香。
{11}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12}现在,让我们一起以一种庄严的心情,走到心灵的花园,放下一切的缠缚,狂心都歇,观闻从我们自性中流露的梅香吧!(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 用简明的文字概括本文叙述的故事。
2. 富人听了乞丐的话感到震惊,他震惊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3. 第⑧段中加点的词语“可见得”在文章结构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4. 品读第{11}段,联系前文,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
5. 文章题为“梅香”,请结合第⑧、⑨段谈谈“梅香”指的是什么?
6. 在生活中,我们也许并不富有,也许常被人漠视,但我们也有“自己心灵的梅香”。读了本文,请谈谈你的感受。
在把上面的题目都做完后,如果我们掩卷反思自己的做题过程,能否根据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总结出一些对自己有用的解题思路和技巧。笔者认为,对阅读试题主要抓住下列三个方面。
1. 使答题思路有条不紊
从答题思路上看,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①细致阅读材料,整体了解材料大意。读完全文,把所有段落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运用了哪些典型的艺术手法;文章的结构怎样;等等。比如上例,全文十二个自然段,就要停顿十二次,分别想想各个自然段的大意,然后把十二个段的意思连起来想一想,就能概括出全文的大意。②审读题目要求,读题目一定要细心,分清问题的个数,作答的具体要求。③把答案要点与题目要求对照找差距,再带着差距去研读材料,边研读边修正、补充答案。
2. 把握语言和题目的隐含信息
隐含信息常见的有五种方式:①语言变异处,②语言空白处,③运用象征处,④引申升华处,⑤着意写景处。例如上例中的第{11}段,它是独句成段,看到既然是“乞丐”又是“富有”的人的“矛盾”表述,就知道这里有许多隐含信息,第4题要求“谈谈为什么能闻到梅香的乞丐也是富有的人”,就是要求考生发掘这些隐含信息,只有把这些隐含信息都挖掘出来了,才能顺利作答。联系前文,尤其是第⑧段,不难回答:因为坏的物质条件没有遮敝他精神的清明,即使在物质上很穷,但他在精神上是富有的。再如第5题,要求指出“梅香”的含义,条件是结合⑧⑨段,仅仅理解成梅花的香味,太浅表化,作者在第⑨段已经明确指出:隐在外表内部的人格香气。这才是“梅香”的真正含义。要说明的是,有时对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可以根据分值来推测答案给分点数目,以避免要点不全而失去本不应该丢失的分。
3. 使答案作到准确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