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贺铸范文

时间:2023-03-31 11:5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玉案贺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贺铸;青玉案;闲愁;才情;美感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贺铸的这首词被誉为“闲愁中的经典”。上阕写词人在横塘偶遇“凌波仙子”似的美人,却只一瞬就得目送美人离去,正所谓“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呆傻伫立,紧接着遐想出很多与美人相关的事,以解心头相思;下阕写相思未果,反而心生愁思,这愁思又不同于其他的愁,它是一种飘渺的闲愁,这闲愁怎样呢?反正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心里能强烈感觉到的,于是词人化抽象的闲愁为可看、可知、可感、可叹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历来文学家或评论家都觉得作者这个结尾处的博喻用得极好,把江南的美景跃然笔上,还形象化地把闲愁的多、乱、繁、杂、绵绵不休、无边无际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罗大经先生认为此句“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黄庭坚也曾作诗《寄贺方回》:“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因此经典之句,贺铸也赢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从修辞的角度看,此句采用了设问和博喻的修辞方法,先问,后答,自问自答,答的时候又另辟奇径,叠写了三句与江南有关的景色而使得他的“闲愁”成为了绝唱。

笔者自我解读《青玉案》及作者生平后,再在结合前人评论和赏析的基础上,更多的是欣赏贺铸在这首词的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才情”。笔者觉得这首词不管从音韵学或美学或文字语言学角度看,它都给予我们无限的美感和文学欣赏价值,让我们这些读者不得不对贺铸的“才情”产生倾慕之感。

一、词之音韵美

首先,我们来赏析一下贺铸《青玉案》的格律:

《青玉案》出自汉代张衡的《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以此为词牌名,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

具体定格如下所示:

定格

上阕:+―+|――|(韵)|+|(豆)――|(韵)||―――||(韵)+――|(句)+―+|(韵)+|――|(韵)

下阕:+―+|――|(韵)+|――|―|(韵)||―――||(韵)+――|(句)+―+|(韵)+|――|(韵)

“―”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可平声也可仄声;(韵)表示押韵的字;(豆)指的是“句读”的“读”,表短暂停顿,一般用顿号表示;(句)指的是“句读”的“句”,表停顿,一般用逗号表示。

先来辨别贺铸这首词的平仄和押韵:“―”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字下面加“・”表示该字是押韵的字。具体如下所示:

青玉案

宋・贺铸

―――| ――| | | | ――| | | ―――| | |――| | ――|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 | ――|

只有春知处。

――| | ――| | | ――|―| | | ―――| | |――| | ――|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 ――|

梅子黄时雨。

根据上图所标,可知贺铸《青玉案》的平仄工整,符合该词牌的定格要求,同时采用“U”的仄声韵,如上阕押韵的5字分别是“路、去、度、户、处”,下阕押韵的5字分别是“暮、句、许、絮、雨”。

再来辨识一下该词的音型节奏,字下面的“ ”表示音型节奏: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 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 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 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由上图所示,七言的音型节奏是2+2+2+1或2+2+1+2,四个顿拍,两两成对,和谐有致,如“凌波 不过 横塘 路 ”和“ 锦瑟 华年 谁 与度”;五言的音型节奏一般是2+2+1或2+1+2,如:“只有 春知 处”;四言的音型节奏一般是2+2如:“月桥 花院” 和“琐窗 朱户”;三言的音型节奏一般是1+2或2+1,如:“但 目送 ”和“芳尘 去”。这些音型节奏读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再结合前面所述的音韵,使得这首词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二、词之含蓄美

清代常州词派的重要理论家周济说:“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事一物,引而伸之,触类多通。”寄托即托物寓意,它是继承诗比兴的传统发展的。比即比喻,兴是触景生情,强调的是通过一种艺术形象、艺术境界来打动读者。寄托源出于比兴,但又有所不同,即诗人或词人没有直接表达他的用意,而是采取暗喻的手法。如相传出于班婕妤的《团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表面上句句写的是团扇,但实质是嗟叹自己被遗弃的命运。

词人的寄托有时是为了隐瞒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点,避免因文字而惹祸;但更多的是为了通过人们所关心的事物表达自己对特定事物的心情,从而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比如贺铸的《青玉案》,就在词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作者丰富的联想和艺术上的巧思。有人认为他这首词就是单纯地写情,写的是男子偶遇一美女,然后呆立在那,忘情地遥想着女子,表达的完全是单相思。这与《诗经・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相思却又不得而遐思不断或心生愁意。但是,也有人认为贺铸这首词写于晚年,表面写的是爱情,其实想借这样的闲愁之情含蓄地表达其内心深处的感慨。这感慨是什么呢?大概所有人都会在晚年的时候回想过去,然后发现自己人已到了晚年却还怀才不遇,于是多少会生出一些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之情。

笔者赞同后者的观点。刘熙载说过:“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诗人也好,词人也罢,其写的内容总有其用意,然而如果仅仅只直白地写出其用意,而没有驰骋的联想,则言尽意亦尽,就没法收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要知道,贺铸写《青玉案》的时候,他已步入晚年,那时他退隐苏州,住在横塘附近,那时的他不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而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者,试想一个老者路遇一妙龄女子而生倾慕之情,然而女子转瞬即逝,老者就此遐思一番,并用如此绝美的词去表达自己对女子单纯的相思,如果此词写作用意如此表面化,如此肤浅,与作者当时的年纪及人生经历相符吗?

这就得看看贺铸的生平。据资料记载,贺家五世担任武职,贺铸本人的形相和性情也颇威武豪放。他“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仪观甚伟,如羽人剑客”,“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宋程俱《贺方回诗集序》),不过他并不是纯粹一介武夫,“始七龄即学诗”,然后更“书无所不读”,暇时,“俯首北窗下,作牛笔小楷,雌黄不去手,反如寒苦一书生”(宋程俱《贺方回诗集序》)。他才兼文武,又有着较为出色的宦绩,但是由于他秉性刚直,“遇贵势不肯为从谀”,“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无遗词”“故尔一生屈居下僚,止做到泗洲、太平州通判”,“用不极其才已老”(《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

由此可知,贺铸虽“威武之相”,然而“貌奇丑”;虽“才兼文武”,然而“秉性刚直”;虽“有才”,然而“已老”。所以此词上阕借“情之间阻”,下阕抒“愁之纷乱”,表面似写相思之情,更多的是抒发独居横塘,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三、词之文采美

词以“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开头,套用曹植《洛神赋》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句,实写词人在横塘偶遇一妙龄女子,但因不知其住处,也无缘与之相识相知,正所谓“可望而不可即”,于是平白生出一系列的遐想:“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暗自猜想美人美好的青春年华与谁人共度?又想象着美人的住处,以为是“月桥”、“花院”,“琐窗”、“朱户”,享受着无尽的幽美、华丽和富贵,却在上阙结尾处遐想这住处“只有春知处”,为何只有“春知”?因为无人知晓,只有美人独居,恰如词人自己独居横塘,无人问津。

承接上阙的虚写内容,词人在下阙以“飞云冉冉蘅皋暮” 起笔,实写当前景色。“飞云冉冉”,暗用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蘅皋暮”,是说在生长着杜蘅这种香草的泽边,徘徊已久,暮色已临,也是实写,同时又暗用曹植《洛神赋》“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

“彩笔新题断肠句” ,紧承上句,词人久久伫立在蘅皋,始终不见美人来,于是情思难遣,闲愁横生,虽满腹才情,如同江淹之彩笔,然而所题的皆是“断肠句”,而“断肠句”皆因“闲愁”而起,所以紧接着词人就写“闲愁”。

词人匠心独具,他不直接写自己的“闲愁”是怎样的,但是他又想别人理解他的“闲愁”,于是另辟蹊径,以“试问闲愁都几许”提出问题,引人遐思,然后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江南景色来解答,直接道出他这“闲愁”是绵密不绝,轻薄不休,怅惘不止,虽心可感知,然言不能尽。词人化抽象为具体,以此巧问妙答,夸张博喻,兴中有比,意味深长的方法精彩收尾,耐人寻味。

纵观全词,时而写实,时而写虚,时而写人,时而写思,时而写景,时而写情,时而自问,时而自答,时而夸张,时而比喻,时而巧用典故或诗句。总而言之,全词文笔流畅,自然妥贴,上承下启,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这一切,看似词人信手拈来,自成文章,实则恰是词人文采斐然、匠心独具、才华横溢之处。故笔者以为贺铸是“相思赋闲愁”,然而却是“才情跃笔头”。

参考文献:

[1]唐宋词格律 龙榆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2010年3月 第1版 117-118页.

[2]怎样赏诗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书局 北京 2013年10月 第1版 101-105页.

篇2

关键词:水 古诗文 意象

实践证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要让学生抓住对诗歌意象的挖掘与把握,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对于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意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谈谈水在古代诗文中的意象

一.对至高无上道德的赞美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里的句子,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尤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二.对离愁别恨幽思的宣泄

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绝非偶然,雨水雨水,雨寄托着诗人的喜悦,承载着离别的相思,吟唱着人生的豪情悲苦,演绎着境遇的起伏。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禅思,雨中有苦味,雨中有风雅。所以由贺铸《青玉案》中“梅子黄时雨”的淡淡的愁再到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两次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与李煜的愁情汹涌不同,这里所表现的主要是一种不断加深又持续相生的离愁形成过程。两个“渐”字和“迢迢不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愁”与“恨”,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取夸张性的比喻。如秦观之“飞红万点愁如海”海里水之多,可想而知。更有甚者,如贺铸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连用三喻,使“愁”有弥天盖地之势。总之,“愁”与“恨”,通过视觉艺术形象,已化为可感的实体。

三.对人生有限宇宙永恒的慨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也许人们都很熟悉,它就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咏叹宇宙永恒,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却无一不是转瞬即逝,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尽管他们功绩卓著,到头来也只是“转头空”;尽管他们人生美好,却只能如同“夕阳红”一样短暂。长江裹挟着浪花奔腾而去,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坡《赤壁怀古》起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个是用的《念奴娇》,一个用的是《临江仙》,正所谓异曲同工之妙!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旷达超脱。全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作者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既然是“是非成败”如过眼烟云,又何必耿耿于怀、斤斤计较?何如寄情山水,托趣渔樵,与秋月春风为伴,自在自得?作者生平抱负未展,横遭政治打击。他看透了朝廷的腐败,不愿屈从、阿附权贵,宁肯终老边荒而保持自己的节操。因此他以与知己相逢为乐事,把历代兴亡作为谈资笑料以助酒兴,表现了作者鄙夷世俗、淡泊洒脱的情怀。

此词为咏史之作,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凭添万千感慨在心头。无怪乎这首词成为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篇3

1.司马迁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在受宫刑的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名垂千古,因此世人称其雅号为“史迁”。

2.曹植

三国魏诗人,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称为“三曹”,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曾有七步成诗的故事,其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由此世人称为“曹七步”。

3.谢道韫

东晋著名女诗人。因一首咏雪诗中有“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而得名。在这里用柳絮比拟下雪非常形象,因此人们称为“咏絮才”。

4.王昌龄

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由此人送雅号“七绝圣手”。

5.刘长卿

唐代诗人,善写五言诗,雅号“五言长城”。

6.陆羽

唐代文人。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尤以“茶”为文的居多,曾著有《茶经》,由此得“茶仙”“茶圣”的雅号。

7.张籍

唐朝诗人。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又担任过太常寺太祝,因此孟郊戏称他为“穷瞎张太祝”。

8.韦庄

五代前蜀著名诗人。著有长篇叙事诗《秦妇吟》,由此有“秦妇吟秀才”的雅号。

9.谢逸

北宋诗人。尤其擅写蝴蝶,据说他写蝴蝶的诗有三百多首,因此有“谢蝴蝶”的雅号。

10.张先

北宋词人。因其词中有“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闻名,雅号为“张三中”;又因“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野径无人,堕飞絮无影”三处用“影”字,又有“张三影”之雅号。

11.宋祁

北宋词人。因其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通感名句,又因任过尚书官职,由此世人称其为“红杏尚书”。

12.秦观

北宋词人。因其词中有“山抹微云,天连衰草”名世,雅号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13.贺铸

北宋词人。因其词《青玉案》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句而有雅号“贺梅子”。

14.陆游

南宋爱国诗人,诗作流传至今有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等。在众多的诗作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写海棠的诗,因此有“海棠颠”的雅号。

15.柳永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又因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16.林逋

北宋诗人。祖籍钱塘,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终身不仕,也不婚娶,故有“梅妻鹤子”之雅号。

篇4

关于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建设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复工复产、疫情常态化防控情况

一是多措并举,全方面统领、统筹、统管。通过督促守好在建项目、监管行业社区“小门”,将最新疫情防控知识、应急处置通过钉钉群、微信群、宣传栏、横幅,上门服务等方式传达到位,做好管控进行指导,送上口罩等物资;确保从业人员健康监测,完成全面扫码核验承诺书、亮码涉及点位责任清单;开展物业小区疫情防控工作检查,要求做好卫生消毒,对公共场所定期消毒,配备并正确使用体温测试仪等防护设施。二是制定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预案。为巩固建设领域疫情防控成果,切实做好冬春季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措施,坚决守住冬春季疫情防线,结合工作实际,我局制定了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预案,确保各项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到位。三是成立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督查小组。不定期全面督查守“小门”工作、建设系统行业管理企业的疫情防控工作,未按要求严格执行的,将根据实际追究责任。

二、汛前准备工作情况

我局已于x月x日将《关于加强雨季、汛期和台风期间安全生产的通知》发放至各有关单位。要求: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雨季、汛期和台风安全生产工作。2.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切实加强隐患排查整治。3.落实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等。在第一季度全县建筑施工领域安全生产总结会议上,也对全县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有关单位,传达宣贯了汛期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及时报送相关报表,并要求及时开展自纠自查。下一步我局将对全县各建筑工地应对汛期准备工作开展大检查及抽查。

三、城市建设安全生产三年行动开展情况

根据各级政府部门及我局全年安全生产工作安排,在全县各在建工程安全生产各方责任主体组织自查自纠、排查整改的基础上,我局于x年x月开展了由分管局长带队的第一季度安全生产大检查,此次共检查了x个在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签发隐患整改通知书x份,查出隐患x余条。其中,对高处作业、起重机械、深基坑、高大支模架等危大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了重点排查,发现隐患后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我局限期复查,形成闭环。同时及时将有关起重机械、脚手架及模板支撑工程相关报表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进展情况》表报送至市局,目前暂无违法处罚。

篇5

2.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3.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6.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7.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

8.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元夕无月》作者:丘逢甲

9.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作者:刘克庄

10.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 宵》 (明) 唐寅

11.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满帘花影月三五,一碗汤圆情万千。《元宵夜思儿》

1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作者:苏味道

13.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14.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壬辰元宵夜咏》作者:伯永

15.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元宵夜》

16.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京都元夕》作者:元好问

17.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上元夜》作者:崔液

18.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宋)辛弃

19.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20.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21.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2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23.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元宵有感》

24.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诗曰》作者:姜白石

25.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夕无月》(清)丘逢甲

26.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鹧鸪天·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27.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庆元宵》作者:东方骏

28.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汴京元夕》作者:李梦阳

29.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折桂令·元宵》作者:佚名

篇6

30首与元宵节有关的传统诗词赏析

上元

(唐) 郭利贞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

上元夜

(唐)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效小庾体

(唐) 韩仲宣

他乡月夜人,相伴看灯轮。

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

歌钟盛北里,车马沸南邻。

今宵何处好,惟有洛城春。

十五夜观灯

(唐) 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观灯乐行

(唐) 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正月十五日夜月

(唐) 白居易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还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元夕京城和欧阳衮

(唐) 陈去疾

兰焰芬芳彻晓开,珠光新霭映人来。

歌迎甲夜催银管,影动繁星缀玉台。

别有朱门春澹荡,不妨芝火翠崔嵬。

此时月色同霑醉,何处游轮陌上回?

【鹧鸪天】 元夕有所梦

(宋)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上元都下

(宋) 张耒

澹薄晴云放月华,晚妆新晕脸边霞。

管弦楼上争酤酒,巧笑车头旋买花。

上元

(宋) 曾巩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撚霜毛。

【生查子】 元夕

(宋)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 元夕戏陈敬叟

(宋) 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元夕

(宋) 晏殊

星粲实灯连九市,水流香毂渡千门。

姮娥似有随人意,柳示花前月半昏。

择之诵所赋拟进吕子晋元宵诗因用元韵

(宋) 朱熹

何处元宵好? 山房入定僧。

往来衣上月,明暗佛前灯。

实际徒劳说,空华讵可凭。

还教知此意,妙用一时兴。

上元夜作

(宋) 司马光

老去年华只自惊,又逢佳节向山城。

春凌半夜寒犹重,月到中天色更清。

上客风流连宿醉,游人歌调得新声。

还思凤阙行时令,红彻朱栏万烛明。

【鹧鸪天】 建康上元作

(宋)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林春慢】 上元

(宋) 晁冲之

帽落宫花,衣惹御香,凤辇晚来初过。鹤降诏飞,龙擎烛戏,端门万枝灯火。满城车马,对明月、有谁闲坐。任狂游,更许傍禁街,不扃金锁。 玉楼人、暗中掷果。珍帘下、笑着春衫袅娜。素蛾绕钗,轻蝉扑鬓,垂垂柳丝梅朵。夜阑饮散,但赢得、翠翘双亸。醉归来,又重向、晓窗梳裹。

【永遇乐】 落日熔金

(宋)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蝶恋花】 密州上元

(宋)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解语花】 风销绛蜡

(宋) 周邦彦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画,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遂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思越人】

(宋) 贺铸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蓦山溪】上元词

(宋) 毛滂

婵娟不老,依旧东风面。华烛下珠軿,盛寒里、春光一片。不教暮景,也似每常来,水精宫,银色界,今夜分明见。 碧街如水,人影花凌乱。谁在柳阴中,小妆寒、落梅数点。诗翁独倚,十二玉阑干,露蒙蒙,云冉冉,千嶂琉璃浅。

京都元夕

(元) 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次韵李清叔元夕

(元) 贡师泰

绛烛烧烟散满城,九衢车马似潮声。

山河影里琉璃薄,陆海光浮菡萏平。

蝶睡误翻歌扇暖,鹊惊疑报画檐晴。

夜阑人静天如水,依旧残星数点明。

汴京元夕

(明) 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平乐】 元夜

(清)项廷纪

画楼吹角。酒醒灯花落。梅开未残风又恶。今日元宵过却。 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及时流到钱塘。

【庆清朝慢】辛丑长安元夕同王雪子金绘卣集汪西亭水部御斋赋

(清) 厉鹗

扫雪灯楼,障风酒幕,千门春散京华。闲情似梦小欢,深醉销他。莫趁走桥人去,故园伴侣在天涯。当杯有,一般好月,烛影初斜。 箫鼓隔墙未厌,况水曹诗俊,淡墨栖鸦。疏香共忆,窗外应少梅花。从此满城斗草,细娘催上卓金车。心期远,莺边古寺,雁外晴沙。

诗词里的元宵节,带你体味传统文化之美!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泪湿 :一作:泪满)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篇7

一、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创作风格和感情基调

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欣赏古诗词的第一印象,不同的作者,或者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心情境遇,作品的感彩都会有所不同,甚至风格迥异。李白的浪漫飘逸、雄奇瑰异,杜甫的沉郁顿挫、真挚写实,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这些在整体上比较容易把握。但同一类作品,感情基调上的细微差别则需细细品味、反复揣摩。比如下面三首古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这三首诗,共同点是都充满了令人震撼的雄浑力量。但荆轲的是一种既知必死、慷慨赴难的悲壮,项羽的是一种英雄末路、回天无力的悲叹,而刘邦的则是志得意满、奋发图强的豪壮。对比欣赏这三首诗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和写作的背景。同一事物、同一景物,诗人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诗歌情感自然会有所区别。

二、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意象和情感

古诗词的意象,在表情达意上既有一定的规定性,又在不同的诗句中表现得异彩纷呈。同样是家书,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只是淡淡的乡愁;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思念家人妻小外,又有深深的忧国之情。而不同的意象,也可以表达相近的情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了亡国之君的深度悲哀;而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却尽书文人淡淡闲愁。两首词同是愁思绵绵,同用比喻,同样形象生动而意象朦胧。然而两位诗人,则赋予不同的物象以相似的意境,相近的情感,体现了诗人表情达意的高超功力。

三、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思想和境界

“诗言志”。诗人的审美意识、道德修养、精神追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两首《卜算子咏梅》,我们从陆游的词作中能够看出作者仕途坎坷的身影,也读出了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境界;的词作展现了梅花坚贞自信、昂扬开阔的精神风貌。陆游写的梅花寂寞高洁、孤芳自赏,格调低沉、情趣消极;写的梅花美艳坚强、浪漫无私,体现了诗人的高风亮节。教师在对比教学中,自然无需比较两首词艺术水平高下、道德情操优劣,但两首词中传达出的情趣境界却是大相径庭的。

四、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课文中选编的古诗词,无不是艺术技巧炉火纯青、臻于完美的代表作。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作者们或是化虚为实、虚实相应,或是以动写静、动静结合,或是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品评个中三昧,自须细细揣摩。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以清新的美景写离情;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凄迷的悲景写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友人长别,前途未卜,通过作者的依依不舍与牵挂表达深厚情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则通过作者的安慰与劝勉表达深情厚谊。“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用“闹”字写春意,把大好春光写的有声有色。教师可以对比举例:“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中,以“弄影”写花,同样妙不可言,“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南朝王籍《游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写静的名句,准确的传达了噪与静、鸣与幽对立统一的神韵,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静谧和谐与深远。宋代王安石则在《钟山即事》中将此句化用为“一鸟不鸣山更幽”,意趣与技巧与前者真有云泥之别,无怪乎黄庭坚评王安石是“点金成铁”。

五、通过比较,感悟古诗词的遣词与造句

篇8

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如何辨认呢?

一、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与绘画中的空白艺术相通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这种现象,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

二、虚实与烘托

诗人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时,当难以正面表达或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引发读者想象,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江中的月亮来烘托人物的感情。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这两种虚实手法与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手法是相通的,但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虚和实的关系还有特殊的表现形式。

三、虚实与情景关系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是写景,但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四、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比喻,把多而不绝的“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形象地表达出来。又如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多几许,一川烟柳,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从虚实的角度看,是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以上四种类型虚实结合的现象实际上与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艺术手法相通,因而难以有相对统一的答案,所以命题人不会属意。值得重视的是以下几种情况。

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来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李白《越中览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通过今昔对比,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为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境,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心中的情怀。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晓风拂弱柳,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这类诗常见的还有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等。

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鄙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而且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适的《除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这样虚实结合,沟通了双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断肠之痛,也有温馨和慰藉。

八、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篇9

摘要:历来研究《文选》并对后世产生影响的著作表明,《文选》中的诗赋是最引入注目的部分,多为后世文人效仿和借鉴。本文拟通过分析“选诗”在南宋得到重视的原因以及南宋诗词创作多宗“选诗”的特点,探讨《文选》诗与南宋诗词创作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文选》“选诗”南宋诗词 创作特点

《文选》诗指《昭明文选》中收录的诗,又称“《文选》体诗”,简称“选诗”。现通行的《文选》共六十卷,收录了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等三十八类作品七百余篇,其中卷十九“诗甲”至卷三十一为诗,是《昭明文选》中比重最多的部分。历来研究《文选》并对后世产生影响的著作表明,《文选》中的诗赋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多为后世文人效仿和借鉴。

一、南宋诗词多宗《文选》诗的原因

考查此一原因,离不开对《文选》在整个有宋一代盛行的背景分析。宋代士人间流传着一句俗语:“《文选》烂,秀才半”,意指如果读透《文选》,烂熟于心,就能考中秀才。何溪汶《竹庄诗话》卷一引《雪浪斋日记》云:“昔人有言:‘《文选》烂,秀才半。’正为《文选》中事多,可作本领尔。余谓欲知文章之要,当熟看《文选》,盖《选》中自三代涉战国、秦、汉、晋、魏六朝以来文字皆有。在古则浑厚,在近则华丽也。”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至庆历后,恶其陈腐,诸作者始一洗之。方其盛时,士子至为之语日:‘《文选》烂,秀才半。’”由此可见,《文选》在当时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人重《文选》是有着深刻的背景原因的。首先,统治者的喜好引导了士人读《文选》的潮流。北宋建国后,宋太宗修明政治,崇尚文治,钟爱《文选》,《宋史》卷二九六《吕文仲传》记载:“(太宗)尝令文仲读《文选》,继又令读《江》《海赋》,皆有赐赉。以本官充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与侍书王著更宿。”宋真宗秉承太宗之政,同样崇文,并首次官修《文选》。延至南宋,孝宗皇帝仍然以《文选》为学习教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普安郡王府学教授赵卫等言:王已诵《文选》,稍通经书意义,可学为文。诏令读《左氏传》、对句及评议故事。”普安郡王就是后来的南宋孝宗皇帝。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见统治者的重视直接导致朝野内外都崇尚读《文选》。其次,两宋以诗赋取士致使《文选》成为宋代文人考科举的首要教科书、参考书。宋初承袭唐朝制度,科举取士重在诗赋上的考核。在这一制度之下,《文选》自然成为教习的课本。不论贫富贵贱,文人熟读《文选》是进学的重要路径。正如何溪汶所引《雪浪斋日记》中所说的“正为《文选》中事多,可作本领尔”,《文选》收录的都是经典名篇,语言与文法精妙,多用事用典,士子们熟读《文选》就能掌握作诗为文的技巧,即草称王孙、梅称驿使、月称望舒、山水称清晖之类,这是科场里吟诗作赋的取胜利器,运用自如后,便可以荣登恩科,一展抱负。楼钥《攻媿集》中有记载云:“(吴津)幼嗜学强记,博通群书,尤熟《文选》册,或覆诵终帙。年十有五,以词赋魁乡校。”呵见,《文选》在教育科考方面深刻影响着当时的文人。北宋后期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一度罢诗赋取士,导致《文选》丧失了其原有地位,《文选》赋渐趋被冷落,但《文选》诗仍然保持着受重视的地位。

二、南宋诗词宗《文选》诗的特点

前文说过,“《文选》烂,秀才半”的真正文化含义,在于“正为《文选》中事多,可作本领尔”,即《文选》典故丰富,辞藻华丽,是广大士子们进行诗文创作的最好教科书、参考书、工具书。因此,我们不难总结出南宋诗词效仿和借鉴《文选》诗的特点。

第一,借用事典。刘辰翁《忆秦娥(梅花节)》“伤心最是河梁别,无人共拜天边月”,赵彦端《瑞鹤仙·为寿》“记河梁折柳”,高观国《摊破浣溪沙·七夕》“生怕河梁分袂处,晓光寒”等,都借用了“河梁”典故,语出《文选》中李陵《与苏武三首》“携手上河梁”,指的是李陵送别苏武之事,后人皆用“河梁别”来写伤别。朱敦颐《沁园春》“焚香宴坐,闲调绿绮,默诵黄庭”,向子諲《减字木兰花》“绿绮朱弦心未了”,张元千《青玉案》“绿绮声中谁暗许”,贺铸《花幕暗》“绿绮新声隔坐闻”,范成大《浣溪沙》“白玉堂前绿绮疏”等,用的是“绿绮”典故,指的是司马相如得“绿绮”琴,如获珍宝,司马相如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文选》诗中有张载《拟四愁诗》,其中有“佳人遗我绿绮琴,何以赠之双南金”。

第二,活用语典。南宋文人善于活用“选诗”语言,并略作变化融人自己的诗词,使之浑然一体。

借用语词的情况。宋人在这一点上颇为突出,南宋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著名语典有“双鲤”“望舒”“玉壶冰”“清晖”等。其中“双鲤”可谓经典之典,出自《文选》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陆游的许多诗词都借用此典,有《成都行》“易求合浦千斛珠,难觅锦江双鲤”;《得赵若川书因寄》“泽居路绝人不到,晨起忽传双鲤鱼”;《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取安康襄阳路将至九江矣悲喜交怀作长句》“万里东来双鲤鱼,衰翁悲喜得儿书”;《得子氄临安舟中书因寄》“江水悠悠双鲤鱼,眼明初坼人关书”。此外,陆游还将此典化用为“双鱼”,意指“书信”,如《闻王嘉叟讣报有作》:“只鸡絮酒纵有时,双鱼素书长已矣。”此外,其词作如《月照梨花·闺思》中有“拟觅双鱼,倩传书”,可见陆游似乎酷喜这一语典。不仅放翁,其余文人也多爱“双鱼”。刘克庄《沁园春·寄竹溪》有“我今有双鱼烦寄将”,范成大《南柯子》有“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贺铸《望扬州》有“殷勤裁尺素,奈双鱼、难渡瓜洲”,袁去华《东城引》有“归期望断,双鱼尺素”,邓肃《南歌子》有“比翼曾同梦,双鱼隔异乡”,刘一止《西河》有“双鱼尺素难委”等。南宋诗词创作对“选诗”语典的借用之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改易语词的情况。《文选》中郭璞《游仙诗七首》其三有“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一句,南宋诗词中多有对“右拍洪崖肩”的改动,如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刘辰翁《水调歌头·谢和溪园来寿》“洪崖何自过我,便作授经图”,吕谓老《鼓笛慢》“拍肩笑别洪崖,共看紫海还清浅”,朱敦儒《聒龙谣》“肩拍洪崖,手携子晋,梦里暂辞尘宇”,张辑《满江红》“把洪崖肩拍,挹浮丘袂”,袁去华《水调歌头》“回首洪崖西畔,随分生涯可老,卒岁不知愁”。

减损语词的情况。辛弃疾《临江仙·和信守王道夫韵》:“莫教弦管便生衣。引壶觞自酌,须富贵何时。”其中袭用了陶渊明《归去来》的“引壶觞以自酌”,为合乎词格而省去了“以”字。另有《忆王孙·秋江送别集古句》:“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袭用了《楚辞·九辩》中的“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同样为合乎词格省去了语气词“兮”字,又成句袭用了《楚辞·九歌·少司命》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另《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长恨复长恨)有“秋菊更餐英”一句,化用《离骚》之“夕餐秋菊之落英”,减少语词,以合乎词格,但意境犹在。

第三,化用“选诗”句意。刘须溪《宝鼎现·春月》(红妆春骑)用“帘影冻,散红光成绮”描述所见,而此是袭用《文选》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是正用“选诗”句意。陆游《涧松》:“涧松郁郁何劳叹,却是人间奈兴废”,则是反用左思《咏史诗·郁郁涧底松》“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诗意。左思所表达的是借涧底的松树隐喻德才高而官位卑的人,为当时社会的人才鸣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而陆放翁是以“涧松”自赞,不沉溺物欲,以保持自身的高贵。

南宋文人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十分乐意去学习前人的创作方法,汲取前人的创作经验。因此,在科考制度和江西诗派、四灵诗派创作理论和经验的双重影响之下,南宋文人颇为重视《文选》,对“选诗”保留着极大的热情,其程度比之北宋更甚。《文选》诗深刻影响着南宋文人的诗词创作。

篇10

1 导入生趣

作为语文教师,导入往往十分重要,好的导入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伊始切忌开门见山地直接板书课题或干脆转入阅读讲析,不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新课学习内容,精心设计美妙的导人,用风趣的语言、形象的渲染、悦耳的音乐、动人的故事、诗一般的激情将学生带人某种气氛或情境之中,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一般来说,新课导入有援引法、图示法、音乐法和故事法等类型。①援引法。导入时援引诗词名句、格言、谚语、摘抄等,例如援引《易水送别》导入《荆轲刺秦王》,援引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吸烟与文化》中关于他对康桥的评价导入《再别康桥》,援引《游子吟》导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②图示法。导入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张直观、生动而形象的图片。如《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欣赏“独立寒秋”“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峥嵘岁月”“中流击水”等精美图片,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词意的初步把握,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视野,进而产生审视词中所描绘的美景欲望。③音乐法。导人时播放一段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音乐。例如以歌曲《苏武牧羊》导入《苏武传》,随着音符的跳动,学生很快就被辛酸凄楚的歌词以及悲壮慷慨的歌声所打动,流露出对苏武守节不辱的敬仰之情,在“情”的驱动下,原本枯燥,的古文学起来也会津津有味。④故事法。导人时以故事的形式简单介绍新课中的故事以及所发生的背景。如《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新课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唤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命运及事件的关注,再对故事本身作“空白”讲解,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课文内容。

2 授谬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出错,故意给学生错误的观点、答案,往往会造成一种激发学生去研究、辨析、比较、掌握学习内容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犯错”,学生“发现”错误并共同“寻找”错误的原因。整个过程促成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参与,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发现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的能力,而且使教学目标相对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达到易教、易学的效果。

具体操作步骤为教师故意先“证据确凿”地设立一个错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判断是老师正确还是自己正确,从而帮助学生从看似无趣的教材内容中发现趣,尝到趣。

例如范读《再别康桥》,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时,我故意将“pan”读成“ban”,而且提高声调,有意提醒学生这个地方出错啦。结果还没等我读完,就有学生急不可耐地告诉我:

“老师,那个字要读‘pan’。”我马上反驳道:“不是读一半吗?为什么要读‘pan’呢?”“老师,有些字是不能读一半的,比如‘蒿’要读‘hao’不能读‘gao’,‘葩’要读‘pa’不能读‘ba’,读一半是对一般情况而言是对的,遇到特殊情况就不灵了。”在这样的勘误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畔”的读音,而且分享了发现、成功的喜悦,大大刺激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 寻美觅趣

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所包含的自然美、音乐美、形象美以及人情美等种种美感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这种“寻美”在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内驱力以及审美需要的作用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表面看这段文字语言非常平实,朴素通俗,但仔细斟酌,某些词语的运用却十分讲究,比如“挡”“央求”。母亲为什么要刻意地“挡”在窗前,并“央求”(央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儿子?因为背后深藏着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双腿瘫痪、失去人生坐标的儿子看见窗外飘落的树叶一定会触景生情,联想到生命的凋零,陷入伤感绝望之中,于是母亲不但连忙“挡”住儿子的视线,而且转移注意力说北海的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颜。由于生怕儿子不答应,憔悴的脸上便现出“央求”的神色。其实母亲想挡住的岂止是儿子的视线,更是儿子颓唐、灰暗的情感潮流,她是想引导儿子重筑被猝不及防的灾难――瘫痪击溃的心理防线,在人生道路上真正站立起来啊。一个特别的动作,一个非常的神情,其中蕴藏了母亲的多少细心、爱心与良苦用心!实际教学中当我这样披文人情时,全班同学无不心灵震撼,无不被文中的人情美所感动,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着一份无私而又伟大的母爱。

4 征引添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较深刻而又全面的理解,教师应适当地旁征博引。这种征引不仅让学生觉得老师知识渊博,才华横溢,魅力无穷,而且能帮助学生增加知识量,开阔眼界。所征引内容常起到示例的作用,能将复杂而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给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增辉添彩,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兴趣横生。

例如《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然而学生未必知道这是运用博喻。如果开始就讲博喻概念,必定会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接受。实际教学中,我细细分析这段文字如何博喻:用“明珠”作比,写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用“星星”作比,写绿叶衬托下的荷花忽明忽暗地闪烁;用“美人”作比,写月下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并征引一些博喻的例子,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乔吉《水仙子・重观瀑布》:“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在这些征引示例的作用下,学生对“博喻”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才告诉学生博喻的概念。

5 对比增趣

语文教师一旦熟悉教材内容,通过对比联系往往能使许多原本少趣甚至无趣且孤立的内容组合,寻找新趣,在探究“横看成岭侧成峰看,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原因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自己的课堂增趣不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比联系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可以认知但可能被忽视的范围内,而不能牵强附会,刻意追求。否则“强扭的瓜不甜”,加重师生的课堂负担,冲淡课堂内容本身原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