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打招呼范文
时间:2023-03-17 18:3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打招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北大、清华、复旦等“985工程”国家重点大学在本地招生过多,照例成为民众诟病的热点。浙大连续数年以60%以上的本地生源比例,高居部属院校本地生源比例排行榜首位。此外,复旦、南京大学等生源本地化现象也非常严重。而教育部期待的数据是30%以下。造成“985”大学生源地域招生录取人数和分数如此巨大差异的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分省招生计划制度。这种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招生制度,民间对其尽快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今年,北大在北京一共计划招录614人,而在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河北6省,计划招生的总人数仅为可冷的409人。今年北京市高考报名总人数为7.3万人,而上述6省报考总人数为332.13万人。2011年,每万名考生中考人北大的大例,安徽为1.27,广东为1.4,北京则高达52.5。也就是说,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才有1人能上北大;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1个可上北大。足见,在声称中国目前最公平的高考中,残酷的竞争背后隐藏着不可掩盖的巨大的不公平。
这种不公平,让39所“985”大学所在地的考生占尽了便宜。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注意到,高等教育招生,尤其是顶尖院校招生,在各省区存在明显的歧视现象。他说:“平等是很重要的一条宪法原则,而这个(差距)和平等原则之间的这种差距太大。”不论户籍所在地是哪里,公民人人平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也是《教育法》明确规定的。那么在高等学校的招生名额分配上和实际录取中,所有考生也应该人人平等地享有进人“985”大学的机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985”大学均为国家主办,主办的部委有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机构。按理说,“985”大学应该面向全国所有考生,公平分配招生名额,并在录取过程中应该严格坚持公平。然而这些大学虽是中央部委直属,但由于中央财政紧张和地方政府控制土地等问题,这39所国家重点大学不得不长期依靠校址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享受地方政府给予的财政支持和住房福利等好处的同时,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学,每年的招生大量名额分配给了所在地的考生,也就成为必然。
面对这种问题,一条可行的改革办法,那是国家相关部门应痛下决心,让“985”大学彻底摆脱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成为名正言顺的国立大学――换句话说,完全“国有化”。既然是国立大学,它们就必须向全国所有考生公平开放,而不能不公平地偏爱所在地的考生。当然,这需要中央财政和住房政策等全力支持“985”大学。此外,国家应大力鼓励“985”大学的校友回馈母校,并引导非校友的个人和企业对这两所大学进行捐资助学。只有“985”大学在经济上能完全独立于地方政府,它们才能免于地方政府的挟持和强迫,才能将招生名额公平公正地分配给全国所有考生。
篇2
日益重要。但在非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总有着众多的干扰因素,使得学生学会
如何考试却不懂得如何使用英语。很多学生在这样的非英语环境中往往会觉得使
用英语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因此会不愿意主动开口说英语。这就使英语失去
了作为交际工具这一基本意义,而仅仅成为考试的工具。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水平,让学生学
以致用,学有所成。笔者运用了众多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其
中最有成效的就是情境教学法。
一、创设课堂导入情境,让学生想说
如果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那么口语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
此,笔者异常重视每节课的前5分钟。在这5分钟的时间里,笔者至少要做两件事
,一是和学生打招呼,二是引入新课。
和学生打招呼是有技巧的。你不能每天都重复说这么一句话:“Good morning,
everybody.”如果是这样,学生会毫无兴趣。所以,我每天都尝试运用不同的方
式来和学生打招呼,如“You are very cool today.”“How deliciours the b
reakfast today,isn''t it?”打招呼的时候要投入感情,注意语气、语调和脸部
表情,以自己的热情来激发学生的热情。
导入新课也是有技巧的。运用情境导入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如教
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Unit6“Let''s go by taxi”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时钟,
表示时间已经是七点五十分了,而Linda和Jack约定的时间是八点。Linda要在八
点到达动物园,应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呢?学生就这个情境开始讨论,认为坐公
交车的时间一定要超过十分钟,唯一快捷的方式是做计程车。于是,我顺势抛出
一个问题:“坐计程车用英语应该如何表达呢?”从而吸引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
新课的学习中。
通过课前的打招呼和情境导入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让学
生在内心中产生想说的冲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积极性。
二、创设课堂对话情境,让学生敢说
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说,突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笔者在课
堂活动中设计适当的对话情境,让学生从想说到敢说。
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英语下册Unit2“Yes or no”。在导入新课后,我设计了三个
对话场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游戏对话。师生对话,就是先由教师问学生答
,然后学生问教师答;生生对话,就是让学生同桌之间现场进行对话;游戏对话
,就是通过快速竞答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学生拥有了表达欲望之后,教师就要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学生尽情表达出来。从想
说到敢说,这是一个质的变化。在课堂上还有两项重要的对话,一是让学生课前
预习准备的,一是让学生随机生成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英语教师一定要建构好这个表现的舞台,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轻松
自如地表现自己。这样,学生即使说错了也不会产生胆怯之心,而是勇于改正,
并敢于再次表达。
苏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特点就在于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利用教
材中对话,指导学生在进行教材中的对话时复现对话场景和对话的情感,并学会
用自己的肢体、表情来体现对话的特点。
三、创设现实交际情境,让学生能说
学生学英语的一个最大缺陷,就在于缺少现实交际情境,在课堂上学过之后就很
少将其运用于生活中。要让学生摆脱“哑巴英语”的学习模式,教师就必须给学
生创设现实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交际情境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生活中要用英语和学生打招呼。如果教师自己都不
好意思用英语与学生交流,那就别期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英语交流了。
其次,教师要设立一个英语角,每天花半个小时的时间和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
英语角要设置一个专门的负责人,每天至少要有二十个人来到英语角。英语角的
设立,可以帮助班级形成英语言说环境,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学生讲习英语的自信心也会越来越足。
再次,教师要进行班级墙壁文化的布置,让无声的墙壁说话!教师可以在墙壁上
布置一些关于英语口语的内容,也可以把学生每天最想讲的一句话贴到墙上。教
师要每天更新文化墙,让墙壁体现学生的心声。有了文化墙以后,学生每天都会
看看自己的心声,看看同伴每天在想什么,有时还会大声朗读同伴的话,觉得好
的还会抄在笔记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更加喜欢英语了,都爱用英语来进
行交流。我们每天都会时不时地听到学生们在用英语对话。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教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
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英语交流的环境,就会促使学生学以致
篇3
【课题】 Unit1 My name’s Gina. Section A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听辨运用 What's your name ?来询问他人的姓名和运用 My name is…/ I'm …来介绍自己的语句。并会使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2)能运用 Hello, hi 等打招呼,并能掌握和运用一些打招呼语言,遇到适当的场景能准确应用。
3)学会见面后的客套用语 Nice to meet you.
4)学会几个英语名字 Gina Mary Lucy Lily Jim .
【重点、难点】
1.正确运用 What's your name ?来询问他人的姓名和My name is…/ I’m …来介绍自己的语句。
2.大量的英语人名拼读。
3.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my/your。
4.学习新的人名、打招呼及自我介绍词语及句型。
自主互助学习
练习巩固:
1.我的
2.名字
3.是
4.女士
5.我
6.是
7.好的,令人愉快的
8.遇见相逢
9.你,你们
10.什么
11.你的,你们的
12.喂
13.嗨
14.name's =
15.I'm=
16.what's=
二、请翻译下列句子。
你叫什么名字?
我的名字叫 Jenny。
我是 Gina。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用能力;英语教学
目前,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语用能力是指语言使用者结合具体语境,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理解和表达特定意图的能力。它不仅强调学习者的语法能力,更强调学习者能恰当地、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用能力培养是大学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2017年教育部制定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简称《指南》),《指南》中明确英语课程要教授语法、词汇、篇章、语用。2018年4月,教育部《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简称《量表》),《量表》规定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英语能力等级,能力描述框架包括语言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用能力、语言知识、翻译能力和语言使用策略等方面。从两份教育部的文件可以看出,语用能力与语言知识同等重要,在英语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侧重于词汇积累和语法知识,重视语言知识,而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不少学习者在与英语本族语者沟通交流时依然捉襟见肘,不礼貌、不得体的情景时有发生。因此,培养学生语用能力,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值得每位一线英语课程教师探索和实践。
一、学生英语语用能力表现
(一)外籍教师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评价
言语行为是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招呼、道歉、拒绝、邀请等都是言语行为。2018年,作者曾经在微信上就大学生“打招呼”的言语行为表现咨询过高校的两名外籍教师,他们分别是来自加拿大的男外教P和来自英国的女外教S,年龄在30~40岁,均在中国工作3年以上。两名外教的反馈如下:加拿大男外教P表示,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跟他打招呼使用“Helloteacher!”。有时候他跟学生说“Hello!”,对方没有任何回复和反应,他觉得被忽略了,比较尴尬。英国女外教S提到,学生在回复“Howareyou?”的时候,反应几乎都是“I’mfine.Thankyou.Andyou?”。有学生跟她打招呼使用“Whereareyougoing?”,她觉得这个显得八卦;同时,她还提到有学生会跟她说“Youlookbeautifultoday!”。她认为,这个打招呼的表述有点奇怪,但她不觉得被冒犯。从两名外教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在打招呼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让交际对方感到“被忽略”“尴尬”“八卦”“奇怪”等反应。这些反应是由学生语用能力欠缺引起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语用迁移。受汉语打招呼的言语行为影响,学生将汉语里常用的打招呼表述“去哪呢?”直接翻译成“Whereareyougoing?”;将汉语中的“你好,老师!”翻译成“Helloteacher!”。第二,缺乏语境意识。例如,对亲疏关系等不敏感,把熟人之间寒暄的表述“你今天真漂亮!”(Youlookbeautifultoday!)用于师生之间打招呼。第三,欠缺英语惯例语。例如,在回答“Howareyou?”的时候,学生往往使用小学或初中时学习的“I’mfine.Thankyou.Andyou?”来回复,没有在初中之后积累更多的英语打招呼惯例语,如使用“Great!”或者“Notbad!”回复。也没有意识到交际过程中可以根据亲疏关系来回答,如熟人之间以“Howareyou?”来回复也是可行的。
(二)国内英语语用能力调查研究
学生的语用能力欠缺在其他调查研究里也有体现。彭晓娥、胡艳芬(2010)调查学生语用意识、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关系,结果发现英语学习者的语用意识不强,语用能力不能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增强[1]。何奕娇、高洋(2010)对比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致谢言语行为表达方面的语用能力,指出中国英语学习者致谢言语行为的语用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会出现较稳定的僵化现象[2]。刘建达、黄玮莹(2012)调查中国学生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语用惯例、会话含义和言语行为这三种语用能力的差异,分析后得出结论: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受英语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影响[3]。邬颖祺等(2017)考察了50名中国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表达和理解英语惯例语的能力,结果表明被试者在特定语境下不能像本族语者一样恰当地表达语用惯例语,建议教师应加强语用惯例知识的显性教学,并尽可能多地提供覆盖惯例语用法的语言素材[4]。类似地,王毓琦(2020)探究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英语惯例语使用能力,结果发现受试者的惯例语使用能力整体水平偏低[5]。综上所述,外籍教师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评价和国内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调查研究表明:第一,学生的语用能力不能随英语水平的提高而增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第二,学生的语用能力达到一定阶段后可能会出现僵化、停滞现象;第三,学生存在语用意识不强、言语行为能力不足、惯例语掌握有限等语用能力欠缺的表现;第四,英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影响学生语用能力发展,建议教师加强显性教学。
二、语用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
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包括语用能力影响因素、课堂教学和语用能力测试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语用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丰富语用能力培养理论,语用能力测试研究体现课堂教学实施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一)语用能力影响因素
英语语用能力能否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研究者对此有不一致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越高,其语用能力就越高,两者是正比关系;还有研究者认为,学习者的英语语用能力并不能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增强,语用能力提高需要教师的针对性培养。结论虽然不一,但是研究者一致认可英语水平这个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英语语用能力。除此之外,诸多影响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还包括语用迁移、性别、学习者个体差异、社会环境、课堂教学等,其中语用迁移是语用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语用迁移(pragmatictransfer)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语言和文化语用知识对目的语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和学习所施加的影响。例如,受汉语打招呼的表述影响,学习者将“去哪呢?”直接产出为“Whereareyougoing?”忽略了英语本族语者对隐私的重视、对社会距离感的敏感。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交际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依赖母语的社会文化知识,研究者对语用迁移的影响达成共识。近年,随着语用学发展,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呈现多维性。李怀奎(2014)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学习者语用能力测评所涉及情景的熟悉程度、性别等三个因素对他们的英语语用水平的影响情况,认为三个因素都对语用水平有显著影响[6]。同样对性别因素感兴趣的肖雁、李民(2017)研究了学习者的性别和性格等个体因素对英语语用的影响,结论显示:性别和性格与语用能力的发展并非显著相关[7]。何周春、龚彦知(2020)关注英语学习者语用意识,分析了学习阶段、语言水平、性别对学习者语用意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语用意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性别无显著性差异[8]。综上所述,虽然研究者对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相关和非显著相关有不一致的结论(如性别),但是研究者认为英语语用能力的发展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英语水平、语用迁移、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因素、课堂教学等。其中,课堂教学对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的作用受到研究者的密切关注。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实践的前提是语用能力可教。21世纪初,国外研究者系统论证了语用教学的必要性。语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教学方式可分为两类:显性与隐性、归纳与演绎。TaguchiN(2015)总结近30年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发展,探讨两个问题:一是教学手段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二是如果有效,哪种方法更有效?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习者语用能力;第二,显性教学手段比隐性教学手段更加有效[9]。显性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依据可以通过施密特(Schmidt)的注意假设(noticinghypothesis)获得诠释。显性教学在语言习得中具有关键作用,因为课堂教学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语言的某些特征上来,比只通过接触语言环境的学习更有效。国内也有研究者认为仅仅让学习者接触目的语是不够的,语用功能及相关的语境因素对于学习者来说通常不是处于凸显的地位,不太容易被注意到,因此需要进行显性语用教学。国内现有文献对语用教学方法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显性与隐性的研究框架下进行的,并且证实了显性教学的有效性。戴炜栋、杨仙菊(2005)综述不同的语用教学模式,介绍和对比显性和隐性教学法,并提出了显性语用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10]5。此外,也有研究者对比了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对学生英语言语行为、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目前阶段性的结论是,显性教学的效果优于隐性教学;课堂语用教学对语用能力培养产生显著影响。显性教学的有效性为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实践依据。国外有研究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增加目的语社会互动实例,提供目的语交际互动机会,可以培养学生语用意识。国外的语用教学首先围绕言语行为展开,其次是语篇组织和语用惯例,最后是语用含义。在国内,戴炜栋、杨仙菊(2005)建议语用教学重视提供元语用信息、提供真实语境、提供交际机会、提供及时反馈[10]6。有研究者将语用知识运用到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的学习中,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既能进行外语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能发展语用能力。有研究者分析隐性教学和显性教学的优缺点,提出混合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语用教学模式。也有研究者分别提出会话分析的办法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语境促进语用能力发展。综上所述,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践中验证显性教学对语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教学内容设计层面强调目的语交际互动;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不同视角提出创新,如多媒体环境的运用等。
(三)语用能力测试方式
合理评估学生的语用能力水平,获取学习者学习需求,是语用能力培养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语用学是个研究动态话语意义的学科,因此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不能够使用传统的测试方式进行检测。目前使用得比较频繁的测试方法是话语补全问卷调查(又称为话语补全测试,英文缩写为DCT),该办法被认为具有可接受的信度和较好的效度。话语补全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经典话语补全:测试者设置交际情景、起始话轮和答复,被试者根据答复和起始话轮结合情景做出回应,从而补全情景对话。第二种对话构建:测试者设置交际情景,或提供起始话轮,但不提供答复;或提供答复但不提供起始话轮,被试者根据情景和已知条件,构建对话。第三种开放式话语补全:被试者可以选择语言、非语言或沉默进行回应。三种话语补全问卷调查以第一种经典话语补全为研究者常使用的测试形式,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经典话语补全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收集不同语言的语料,用来进行跨文化比较。影响广泛的CCSARP(跨文化言语行为表现方式项目)就采用这种形式,考察了致歉和请求两种言语行为在八种语言及语言变体中的实现方式。第二,经典话语补全形式能帮助测试者了解被试者的语用知识。即使经典话语补全形式被广泛使用,但是也有研究者发出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经典话语补全形式不能体现被试者的语用能力,不能动态评估被试者的交际能力,因为问卷中限定了起始话轮和答复,被试者的作答长度受到限制;同时,问卷中收集的语料未必是交际者实际交际的话语。作者认为,假如研究者关心的是被试者的语用知识,而不是语用能力,经典话语补全形式可选用。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前提,意识是行为的基础,了解被试者的语用知识,能为学习者语用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三、结语与启示
篇5
教学重点:制作英文名卡和学唱英语歌曲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教师用英语讲述的制作步骤。这就要求教师要讲述与演示同时进行。
教具准备:教师课前准备一个名卡,以及本课时所用的制作名卡所需的彩笔、线绳和硬卡等,并要求学生带来他们的彩笔、线绳和硬纸卡;文具(实物)
教学过程:
一 热身、复习 (Warm-up/Revision)
(一)游戏——抛球
教师准备一个小球,由教师先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Hello, I’m …,之后由教师将小球随意抛给另一名学生,提示他做自我介绍,以此类推,练习自我介绍和打招呼。
(二)复习Show me your …教师先发指令请全班共同练习,之后可请“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操练。注意此时教师应多给孩子些机会,让他们展示说词水平,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三)再次用抛球游戏,此次重点练习打招呼和文具的表述。
由教师开始,将球抛给谁(Mike)就和谁打招呼说Hello! Mike。 同时说一种文具如pencil ,接到球的学生则找到相应的文具(铅笔),边出示边说 “Yes。 Pencil。”。随后由第二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练习。
二 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教师告诉学生,英语名卡可让我们彼此了解得更快。教师将完整的名卡制作过程一边用英语讲解一边进行实际操作,将整个过程呈现给学生。
三 趣味操练 (Practice)
(一)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材料,指导学生按步骤制作。每句话中的第一个动词都是教师要强调的部分,一定要配合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名卡。
让学生用 Hello/Hi , I’m …的句型来展示自己制作好的名卡,对做得好的学生可给与表扬或适当的奖励。
(三)让学生跟录音一起学唱歌曲Hello。教师可带领学生在演唱时打出相应的节拍或做些简单的动作。如果学生对书上的歌曲掌握较快较好,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将歌曲中的人名该换成其他主人公或学生自己的名字进行演唱。
四 课堂评价 (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第一单元的第3部分练习。方法如下:
(一)教师在做活动手册之前,先做一个Show me your (pen…)的活动作铺垫。
(二)学生看图,说说图中学生手中的物品
(三)教师讲解题目要求并指导做的方法。告诉学生如果图中人物所拿之物与录音相同就画笑脸,不同就画哭脸。
(四)让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五)再次播放录音,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相互核对答案,最后通过给小花涂色进行自我评价。
五 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记忆名字游戏
(一)每一个人在说自己名字之前都要加上和前面说过名字的人打招呼,教师要帮助学生记忆,尤其是最后一个学生要记下全组或全排学生的名字。
(二)方法
教师先向做在一排的一个学生说 Hi, I’m Ms Wang,接着这位学生说 Hi, Ms Wang。 I’m Ann。她/他旁边的学生说 Hi, Ms Wang。 Hi, Ann。 I’m Ken。以此类推。
板书设计:
Unit 1 Hello
展示学生的名卡
篇6
一、从单词教法上入手,纠正学生发音不准的问题
1. 在单词教学中,教师在单词读音的教授上要循序渐进。
(1)音素分解。在教读整个单词之前,教师要带学生进行分音素朗读和拼读,让学生清楚知道单词是由哪些音素组成的,各音素对应什么字母,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读单词时漏读音素,或发音含糊不清。
(2)清晰示范。分音节、由慢到快,对一些清辅音、浊辅音要用足气息,以便学生听得清楚,必要时要进行强调。
(3)看口型,讲要领。示范时口形、舌位要正确,并适当讲解要领,让学生在听清、看明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模仿和操练,形成正确的发音能力。
(4)升降调训练。锻炼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5)归纳对比。归纳一些有规律的发音,举例比较易混淆的发音,举一反三,形成拼读能力。
2. 阅读方法。
(1)自然跟读:是根据一个单词的自然的声调,跟老师读,一般是用升降调。如:(以white为例)whiteJwhiteK,这种方法适用于新单词的第一次呈现教学。
(2)跳跃跟读: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师在呈现完单词后进行操练单词时,(也就是在自然跟读教学法之后)它采用的是升降调反复使用的形式。它的灵感来源于乐队的指挥,因此,它在教学时老师还可加上手势来辅助教学,利用手势的高低来控制学生的升降调。如:blackJ(手由胸前高举过头)blackK (手由头上降到胸前)。还可交替使用,如:blackJblack JblackKblackKblackKblackJblackJblackK 。在运用时,教师可以使用由慢到快,由简单的变化到复杂的变化的方法,不断地提升难度,也在无意中不断地运用和巩固新学的单词。
(3)回声跟读:这种方法是利用声音的大小变化接龙来学习新的单词发音,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具体操作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把它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4个人左右为佳,老师大声读一个单词,学生根据老师的音量不断调整变大或变小。
(4)对立跟读:这种方法采用互动双方读音声调的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比如:老师:cat(大声),学生:cat(小声);老师:cat (升调),学生:cat(降调)。反之皆然。这种方法很适合进行小组竞赛,利用小组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
(5)可以让学生模仿老虎等动物的声音来念,或者男女反串来读单词。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记单词,他们就会兴趣十足。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游戏的目的性。在设计游戏时,要先确定这个游戏的价值所在,与所学的词汇有联系,充分考虑它的针对性和最大价值性;(2)游戏的参与性。游戏的参与面是全体学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喜悦感和成就感的活动;(3)游戏的最佳性。一是如果两个游戏产生的效果相同,教师可以采取耗时短的那个。一般情况下,一个游戏的时间应该控制在5-6 分钟之内。二是最佳作用时机。针对学生学单词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不失时机地运用游戏,使教学有效地进行。
2. 词汇形象化教学法。
人们脑中所形成的表象都来源于生活。因此,词汇认读教学如果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就会更易于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物、图片和简笔画等使词汇形象化。通常在教学五官类词汇时,教师可以将词汇形象化。比如:笔者将“eye”中的“e”添上几笔,变成“两个眼睛”;把“face”中的“a”变成女孩的脸;在“nose” 的“o”中间加上两点,变成了“猪的鼻子”;“mouth”可以形象化为一个惊讶的表情。这样,学生学得记得更快乐、更牢。
3. 情境教学法。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创设语境,将词汇在语境中呈现,在语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
篇7
中国式英语是一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习惯用汉语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并把汉语的应用规律也放到所学的目的语中,母语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极大的干扰作用,从而产生了一种不标准的英文变体,这种变体叮以表现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及语用的各个方面,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中国式英语。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式英语是由于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普遍认为中国式英语是种不规范的浯言类型(morbid language)。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中国足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力自古就有。作为拥有人口数量位世界第一的中国,语言的传播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语言既足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由于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吉学习和文化学习也是不可分的。语言学习在文化学习中进行。没有语言作为正规非正规的学习手段,就决不可能学到任何文化。任何人习得一种语言的问时,也该学该语言的文化,因为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所以我们说,学习英语就需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式英语最早产生是在文化传输的输入中产生的,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西方文化知识引起的。绝大多数的中国学乍都是在汉语言文化这个环境下学习英语,中西方文化差异就成为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学生在说英语或存写英语作文的时候所犯的语苦错误有不少其实足“文化错误”。所谓“文化错误”,是指学习者所使用的日的语不为口的语国家的人们所理解或接受。以两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
首先是打招呼。用英语打招呼最常用的的是用“he]1o”,“goodmorning”,“how are you”等用语,随便的一点可以用“Hi”。但是很多外国友人或者外籍教师都发现中国学生不太习惯使用这些打招呼的方式。当那些学生在校园里碰到的时候,更多的是会问诸如:“Have yOUeaten?”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t07”一类的问题。这些问题让人很尴尬,也小知道该怎么回答。事实上这些就是中国式英语的表现,中国人见面了,都会用这样的问候语来互相打招呼。中国人无视国外保护隐私的习惯,也把这种打招呼的方法用到交流中,势必会造成误解。还有一种情况是在面对别人的赞扬的反应。当英语国家的人们听到自己的赞扬的时候,多数是回答“thank you”。但中国人听到赞扬的时候,如果回答谢谢,别人多会认为这个人不怎么谦虚,甚至觉得太自夸了,所以中国人一定会对别人的赞扬表现为自谦或者自我否定。如果不知道中西文化的差异,问题就来了。很多学生在听到别人的赞扬的时候,肯定就会说,“NO,Iam not good as yousay.”等等,初到中国的不了解文化的外教也会觉得不知所云。
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而导致的中国式英语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一方面说明了在外来语的学习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还相当欠缺。用汉语思维来进行英语交流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英语老师在讲解英语语占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时候很熟练,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候,就会出现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随之较弱的情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尊重和接纳他国文化就成为交往中不可回避的内容。
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应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逐步积累,意识到学习语言不应该只学习语法句法,更重要的足了解不同的文化,用所学语言传承文化和表达文化,让文化融解于语言之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开设《英美文化》等课程,对学生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帮助学生更有效的使用语言。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日益与世界接轨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与中国人的接触中开始慢慢的接触中国式英语,并且认可中国式英语的语法规则和意义的表达。
语言习得的完成,是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不仅有表达功能,而且还有认知功能,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因此当中国式英语在表达中国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候,不可避免的由操汉语的人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影响,在英语中夹带中国特点,这也是中国式英语的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
要使英语和中国特有的社会和文化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环境有的东西要想单纯通过语言让对这一环境一无所知得人了解,往往还是要费一番周折,人们只有通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之后,才能进行真正的沟通和相互了解。这也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在的社会文化介绍并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
从词汇角度出发,中国式英语这时是一种输出性语言,但不可避免的将文化渗透其中,是英语带上明显的中国特色。诸如气功,地方戏曲,传统习俗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许多名称或术语,很多是通过音译在英语中使用。事实上,很多的汉语借词早已进入英语辞典中,如:WUShu,kungfu,quyi,erhu,yamen,mahjong等等。
我国还有丰富的成语,谚语,典故和警句等,怎么样将它们翻译成英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如果硬将“papertiget”翻译为“scarecrow”就失去了“纸老虎”这一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这种情况很多,汉语在外来语的吸入中也注意到了。比如“特洛伊木马”,“潘多拉盒子”,“鳄鱼跟泪”之类的。这样的互相渗透,不仪足思想的交流,也是语言的交流。
中式英语比较成熟,直接了当地说事,不拖泥带水,早就得到国际承认,最著名的当属long time no see。英国作家萧伯纳当年曾说过,中国的洋泾浜英语no can(不能)比正宗英语unable(不能)要清晰明了,值得仿效。类似的例子还有“你问我,我问谁”=Youask me,me ask who?
还有些中式英语是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产生的。截取意义完整准确的两个英语词汇的一部分构成新词诠释中文时事词汇。
篇8
重视培养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催化剂,因此我觉得首先要培养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疯狂原始人》热播之时,我们带孩子去看这部被无数人好评的3D电影。只可惜闺女听不懂英文版,我只能给她翻译,并不失时机地教育孩子,学会英语就可以看很多英语电影。闺女很认真地向我宣誓:“妈妈,我一定学好英语。”
回家之后,正好有一本英文绘本《STANLEY》,故事情节和《疯狂原始人》很像,于是我便用英语和汉语给孩子讲,她也会特别认真地听了。有机会遇到老外的时候,我会走过去打招呼,也鼓励孩子打招呼,她觉得用hello与一个陌生国度的人打招呼很开心。通过电影的诱导、英语绘本的诱惑,与老外的交流,孩子自然而然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强化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比尔·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因此,我们重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
入托两个月后,在我的启发下,闺女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双语课。用汉语自我介绍后,闺女用英语大声地说:“请大家拍拍双手,Clap your hands , clap,clap,clap your hands.”于是我和老公极其配合地拍手。她很满意地点点头,然后举起手里的书给我们展示,“This is book,请大家大声地跟着我念,b o o k,b o o k,book。”就这样,闺女很认真地教我们学习了teacher、chair、girls、mouth等十余个单词。课上完了,闺女还不忘表扬我们说:“You are very good,very good!”
用上课的形式,孩子不仅巩固了幼儿园所学单词,还成功地体验了一把当老师的瘾,特别有成就感,这个过程激发了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是学习英语的好方法。
挖掘多途径英语学习方法,全家总动员共参与
家长要安排好时间,最好每天坚持做一刻钟的英语活动,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学到英语,更能让孩子体会到亲子共学的乐趣。例如我们经常在家里演出英语小话剧《Three little pigs》,全家总动员,在欢乐的气氛中练习英语对话。做这个活动需要家长提前做好工作,了解幼儿园的教学进程,最近学习了什么内容,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家长自己学习之后再有针对性地与孩子练习。家长还可以在家居物品贴上英文标签,全家人一起学。当然同孩子一起看英语视频、动画片,大胆地做动作并进行游戏也是不错的选择。
篇9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语用失误
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分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就必须学会针对特定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而为了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语言的接受者就必须了解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这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
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语用失误往往比语音、语法等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它可能冒犯对方,影响人际关系,从而导致失败。语用知识是伴随词汇、语法知识而发展的,但语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了解目标语的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等信息。因此,培养和提高留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语用失误
语言交际中,多数误解的产生是没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或推知话语的语境含义,因此,交际意图的正确理解是实现成功交际的关键,否则可能出现语用失误或交际失败。
Thomas认为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的产生就是没能获取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传递的交际意义或隐含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导致交际失败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语用能力不像语法、词汇等语言要素那样做精确细致的描述,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高度依赖语境条件,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于语用能力应包括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培养语用能力等问题依然没有定论,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
语用失误分为两种[1]:
一是语用语言失误,是由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比如我们中国人学习英语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A: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book?
B:Yes,I could.
这个对话中,A的目的是向对方发出请求,而B只按照语法约定的对应形式进行了回答,显然没有理解对方用意。这就是语言语用失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
课堂讨论,当老师讲完一个故事后让学生发表见解,学生在谈完自己的观点后说:“那就是我的意见,我说完了。”这里的“那”让我们听起来感觉很别扭。“这”是近指,“那”是远指,汉语中,对刚说过的话进行总结时,习惯用“这”,说完一段话后,就说“这就是我的意见。”英语则认为已经过去的就是“远”,所以用“that”,国外学生说汉语时也按照英语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习惯说成“那就是我的意见”。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在语言语用失误方面不是因为违反语法规则或者用词不当引起的,是使用汉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而造成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失误。
二是社交语用失误,是由跨文化差异引起的,不同的文化范畴存在制约语言行为的社交规约和文化规约。日常言语交际中,英汉语打招呼、表示恭维等的语用差异都可能导致社交语用失误。譬如:
一位中国学生见到一位美籍教师时,主动打招呼:
Hi,where are you going?
这句话对应的汉语就是“你去哪里啊?”在汉语交际中,这仅仅是一个寒暄语。然而在英语交际中,使用类似的打招呼方式,就没有入乡随俗,因而,不会达到好的交际效果,甚至因为涉及到对方隐私而使对方反感。
同样,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外国留学生习得“你吃了吗?”这个打招呼的问候语,于是随时随地地用,不管人家是从厕所出来还是已经过了饭点,都这样打招呼,很显然,这也是没有考虑语境,没有真正了解话语的文化内涵,是由于没有一定的社交语用能力导致的。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因不能准确、及时地根据语境理解、使用语言的隐含意义而导致的误解、不合乃至冲突,或偏离交际目的的语言行为。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汉语教师与外国学生之间的交流,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都涉及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反映在语言学习和语言表达上,势必会出现很多语用失误的现象。
中外文化在交际方面差异很大,而文化差异会直接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为此,我们就跨文化交际现象中容易出现的语用失误点对留学生作了口头采访和调查问卷并进行了梳理分析。
从调查分析来看,东南亚文化圈的留学生比欧美文化圈的留学生的语言文化习惯更接近于汉语。欧美文化圈的学生的语言表现与汉语差异较大,比如:在面对恭维时,东南亚的学生表现得很谦虚,使用一些谦辞。在打招呼时,遇到上级长辈,东南亚(比如越南、日本、韩国等)留学生甚至表现出比中国人更谦卑尊敬的语言行为。而欧美文化圈的学生面对夸奖或打招呼时就更加直率,这种差异也使得欧美文化圈的留学生出现的语用失误比率更大。接下来主要就欧美文化圈与汉语的文化语言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2]
(一)亲属称谓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系统非常复杂,区分得很细致。而欧美国家,除直系亲属的晚辈要以亲属称号称呼长辈外,对姻亲可以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是绝不允许的。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分男性女性,忽视夫妻双方因性别不同出现的称谓差异。比如:在中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似乎有称谓区分,而英语中“爷爷”和“外公”都是“grandfather”,“奶奶”和“外婆”都是“grandmother”。英语中父母同辈的称谓只有“uncle”和“aunt”,汉语中“伯伯、叔叔、舅舅、姑姑、姨姨”,区分得非常细致。
留学生在进入汉文化圈进行交际时,必须习得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否则在交际中会出现障碍。
(二)打招呼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出发点,比如“你吃了吗?”“您去哪啊?”“在织毛衣呢?”等,事实上,问话者的主要意图是打招呼或寒暄,而这些问候语在外国人看来是一些明知故问的废话或者是侵犯隐私不礼貌的语言行为。在汉语语境中交际时一定要让留学生明白中国的打招呼的习惯,不至于在交际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三)寒暄语
在中国,陌生人见面寒暄聊天时,喜欢问及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婚姻等问题,一般人也不会介意,会如实相告,相互交流,从而拉近彼此关系。而西方人却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在进入汉语文化圈交际时也要理解中国人之间的习惯用语,可以礼貌地拒绝回答,但不必产生敌意和戒心。
(四)称呼语
中国人的称呼语一般是:姓+职务或职业(王科长、王医生),或姓+统称(王阿姨、王先生等),而西方人,如果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称“Miss”,对已婚女士称“Mrs.”后面加姓,或单独称呼某人的姓都是尊称。而汉语中对长辈是不能直呼其姓的。因此,留学生不能对他的老师直呼“张,……”,而应该尊称“张老师……”
(五)面对恭维
中国人面对对方的恭维夸奖会很谦虚谨慎,一般会使用谦辞“哪里哪里”“过奖过奖”“一般一般”等。西方人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中国人虚伪。他们面对恭维时从不过分谦虚,一般表示谢意。但在汉语文化圈交流时,也可以适当使用谦辞,才能更好地融入中国。
(六)请客吃饭
中国人待客非常热情,一般会准备满桌丰盛大餐,但还会很谦虚的表示“没什么好菜招呼大家,凑合着吃”之类的话,在席间会给客人夹菜劝酒以示热情,如果客人不喝酒就是不给面子,难免尴尬。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菜?”这是不实事求是的表现,而且他们习惯吃喝自便,不习惯被人强迫。如果在中国被邀请吃饭,也要懂得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但可以委婉拒绝。
饭后,如果主人问客人要不要喝点什么时,中国人一般会很客气的说“不要麻烦了”。中国人即使想喝,出于客气避免直截了当地用肯定回答,而是以委婉的形式回答主人的好意,这时,主人往往会坚持招待他们。因此,如果留学生是主人,招待中国朋友时,遇到类似情况,就不能理解为对方不想喝而不再招待,否则就无法实现对方的交际意图了。
(七)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受礼时会客气地说:“真是不好意思啦”“让您破费了。”“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等。但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会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夸奖礼物表示谢意。因此,留学生如果送别人礼物,如果对方没有当面打开礼物,还好像怪怨你带礼物,千万不要当真,那是中国人的客套话。
(八)送客道别
中国人送客时常常会说“走好”“慢走”一类叮嘱的话,以关心的方式表示客气。而外国人不明白为什么让他慢慢走,不知如何应答,造成交际中断和心理困惑。
(九)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一般会说:“喂,你好,我找某某。”接电话一般会说:“你好,你找谁?”或问:“你好,你是哪位?”在接打电话时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信息。而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先报上自己的号码、自己姓名或工作单位的名称。留学生要学会在中国打电话的习惯用语。
(十)回答提问
——约翰,你不是学生吧?
——a.不,我不是学生,我是一名医生。
b.是的,我不是学生,我是一名医生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问话来回答。英语中,总是依据事实结果来回答。上题的正确答案是b,而大多数欧美文化圈的学生认为是a。这就是一种语用负迁移。
(十一)致谢语
致谢语的使用和反应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文化的明显差异。在英美家庭里,“Thank you”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之一。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受益于他人,受益者就会说声:Thank you或Thanks a lot,甚至夫妻之间也常常用之。而在中国,“谢谢”这个词在熟人中间用得少,越熟悉就越不用谢,如果用了反倒使人觉得见外,这是汉语的文化习惯。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简单而又清楚的,可在外国学生眼中却往往成了不好理解的怪事。例如在做口语练习时,有一道选择题:女(A)回家看见妈妈(B)正要拿放在高处的东西:
A:妈,我来拿吧。
B:(a)不用了,谢谢。
(b)好,谢谢。
(c)好吧,你来拿。
对话非常简单,语言本身并没有障碍。可在选择答案时,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b)。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应该选(c)。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忙关照是应该的、自然的,无需彼此客气地说“谢谢”,尤其是晚辈帮助长辈,那更是理所当然。所以在中国的家庭成员之间,很少听到道谢的话。而外籍学生的观念是无论帮助者和被帮助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接受了帮助就应该说“谢谢”,这是最基本的礼貌。从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活中一件极普通的事,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这种情况也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同样也受到母语文化迁移的影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母语文化的观念、行为方式来实现目的语交际中的文化行为功能。
(十二)体态语交际失误
体态语即人们利用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来传递信息的非言语行为。体态语又可细分为目光语、面部表情、体触行为、手势、举止、空间距离等。[3]美国著名人类学家Birdwhistell博士认为在表情达意的手段中,65%是靠体态语来完成的。体态语是伴随语言表达出现的,是有声语言的有效补充手段,而且很多情况,体态语可以单独完成交际。一切体态语都要放在一定情景中理解,忽视了体态语发生的社会文化场景,就会产生交际障碍,这也属于语用失误的范畴。
不同民族对于体态语的含义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
目光接触。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东女子是不能与人有直接的目光接触的,而美国人则认为直接的凝视是真挚诚恳的表现。
身体接触。比如表示欢迎时,东亚国家和英语国家,男性直接表示欢迎时只是握握手,日本人习惯深鞠躬以示欢迎,而阿拉伯、俄国、法国、东欧等国家,两个男性往往热烈拥抱、亲吻双颊表示欢迎。
空间距离。在英美国家,亲近距离只能在最亲密的人之间适用,一般朋友和熟人之间尽量避免身体接触。这些国家的文化强调“私人领域”不可侵犯;中国人私人空间意识比较淡漠,对拥挤中的体触行为虽反感但也能谅解宽容;而阿拉伯人则偏爱体触行为,无论在家还是公共场合,相互见面都要拥抱,碰鼻,抚摸、闻香。英国人与阿拉伯人交谈时,阿拉伯人喜欢靠的很近,英美人则要保持恰当距离,于是出现阿拉伯人往前挪,英美人往后退的现象。
同一体态语在不同的国家表示的意义不尽相同。例如,“竖起大拇指”,意大利人表示数字“1”;大多数英美人则用它表示“5”;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竖起拇指表示要搭便车,而在希腊表示“够呛”。
手势语“OK”,在欧美以及中国表示“好,同意”;而在一些地中海国家,表示同性恋;在法国,它还有“零”“什么也没有”的意思;在日本,它的含义是“钱”。
请客人到家里做客,主人让客人吃东西,一边说“请您尝尝”,一边用手把东西递给对方,用左手还是用右手递,就要看客人所属的文化圈,如果客人是印度或中东地区的,就绝对不能用左手,他们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这种文化差异就体现在非言语行为上,所以我们也要懂得直接影响交际的隐含在非言语行为中的文化因素。
以上事例说明在跨文化交际中也要重视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对于由于体态语不同或者对于体态语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语用失误也要在教学中有所讲解。一方面,对异文化的非言语行为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宽容对待,另一方面,二语学习者也要主动学习和使用目的语国家的体态语习惯,从而融入目的语文化之中。
(本文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育基金科研项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J08004。)
注释:
[1]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2][3]马冬编著:《中西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第169页。
参考文献:
[1]马冬编著.中西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袁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毛嘉宾.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成因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
篇10
1 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1.1 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介绍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1.2 适合性原则。适合性原则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适度,老师对文化内容和方法上适度,老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要举一反三,详细讲解。
2 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
文化教学内容主要是与各种环境有关的文化。因此,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称呼语。学生都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汉语中的尊师传统使老师不单单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地认为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刘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Liu、Nurse Zhang。让说英语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
2.2 感谢和答谢。一般来说,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中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者感觉相互间疏远了许多。而在说英语的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帮助人倒杯水,对方都会说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问你要吃些或喝些什么时,我们通常会客气一番:“不用了,别麻烦了。”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就说“No,Thanks.”就行了。这一差异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西方人坦率的不同风格。
2.3 赞美。在英美国家,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汽车、新买的东西等。通常称赞别人时只是称赞她的努力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展的多,赞美别人头发漂亮的很少。
2.4 打招呼。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会问“你吃饭了吗?”如果英国人这么说,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英国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交通、体育及个人爱好为话题。
3 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教学和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一样,其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背景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其自觉融入文化环境中。
3.1 注释法。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诠释到哪里。
3.2 融入法。老师结合课堂实际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涉及英美国家的知识,尤其是文化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