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当其冲造句范文
时间:2023-03-14 22:2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首当其冲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出处:明朝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举例造句: 李自成看见敌人增加了援军,士气复振,就赶快把人马整顿一下,由他一马当先,继续猛冲猛攻。
用法:可以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带头。
近义词:遥遥领先、争先恐后、首当其冲、勇往直前、一往直前、一往无前。
篇2
关键词:初中作文 教学 提高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我、倾诉情感的一种内在需要,是对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一种碰触、认知和对话,它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写作文一向是学生头疼的事情,而作文教学也一直是教师的老大难[1]。从教以来,笔者通过向专家请教,与同事探讨以及实践反思,积累了点滴的作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当前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难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要提高写作能力,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兴趣,平时要多创设讲故事、征文、演讲、朗诵等活动情境,使学生常处于富有无穷魅力的语言环境中,感受浓郁的语言氛围,切身体会到语言的美,从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写作的兴趣自然就浓厚了。
二、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平时要热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从班级事、校园事、家庭事等入手,去观察身边人的衣着长相、言行举止,去发现校园里的花红柳绿、凡人小事,去感悟生活的千姿百态。
三、循序渐进地加深写作难度
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初一的写作和初二、初三的写作是有区别的。我们应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逐渐地进入写作的正轨。
四、注重生活感情,将其真实地反映到作文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现在仍有些学生的作文充满假言、假语、虚伪、浮躁,没有真情实感可言。
只有感动自己的文章才能感动他人,生活中我们就在感情纠结中穿梭,写作中我们只需要把这种情感真实地反映到文章中即可。思想上消除顾虑,做一个真实的人;在选材上要选自己熟悉的生活,选自己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的人和事去写;在立意上,要写自己认识水平所及的思想、观点。
五、不限文体,放开学生写作的手脚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写,消除他们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束缚。学生普遍怕作文,为了打消这种心理,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日记、书信、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应用文等都可以。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但也同样是珍贵的。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就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从而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六、采取多种多样的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1.自评自改。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学生拿出来反复朗读,并检查、修改文章,如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检查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看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这种学生自评自改的方式,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2.互评互改。习作自我修改之后,学生之间可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互相评改,互相商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以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能共同提高学生的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这时候教师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评判者。
3.教师评改。学生自我修改、互评互改之后,教师就要把作文收上来作最后的总结评改。教师是学生作文最后的读者和评判者,需要把每个学生的作文认真改一遍,把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挑出来,把不符合要求的也挑出来。符合要求的,是我们鼓励和表扬的对象;对不符合要求的,就要因人而异,既要批评他们没有写出符合老师要求的文章来,具体指出存在哪些问题,又要表扬他们文章里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搞好作文的最后评讲。
其实,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途径还有很多,古人说“衣带渐宽终不悔”,只要我们用心探索、锲而不舍,相信一切在我们的努力下都会向着理想化的方向迈进,我们的困惑就会越来越少,我们的付出便会越来越有成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篇3
读书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当其冲,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好读书,许多教学中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朗读、默读、略读、细读、赏读、研读……,其作用或有利于发声,或有利于理解,或有利于博闻,或有利于强记,或便于欣赏,或可以探究,总之,不同方式的读书,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不仅有利于学生成绩提高,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读书可使人耳聪。我们常常遇到这样情况,告诉一个人一件事,他听不到,听不清,或听不懂。其原因多半是那人精力不集中,或是悟性差。如果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就能使人沉静下来,专心一件事,因为读书可以排除杂念。读书时间一长,专心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这就是素质的提高。至于悟性,它会在书的大千世界中,激活思维,开拓视野,从而启迪智慧。
读书能锻炼说的能力。“说”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尤为重要。一个人有时肚子里有,说不出来,这是最让人困惑的事。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倒不出来”。在当今这个交际大爆炸的时代,没有嘴上功夫,不知葬送了多少人的大好机会。所以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读是非常必要的。
“说”的能力。我认为,它体现在俩个方面,一是会说,二是敢说。这两点在《世说新语》中的《小时了了》的孔融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会说话,这本身需要水平,既要有随机应变的机智,又要有思辨的智慧。这个素质的养成,可以在读书中找到注脚。
“敢说”是一种勇气的外现,但勇气来自学生的自信和真正实力。一个人,口齿不清,嗓子沙哑,或与生俱来的怯懦等等,都是影响学生不敢说话的因素。这其中,怯懦在学生中最为普遍。
前几年,我记得在一节语文课上,我做了这样一个尝试,一个班五十多个人,我说谁敢站起来,大喊一嗓子,喊什么都可以。结果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我当时很惊讶。现在在班内上课时,不敢举手的,在讲台前,不敢唱一支歌,讲一个故事的学生,还是大有人在。
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大方、大声、大胆的读书,既是发声、表达的训练,又是胆量的锻炼,只有大量的读,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说”的能力。
读书同样对写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写文章是语文学习水平的综合展现,它涉及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观察、思考等等。但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重要条件之一。
古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既可以让学生积累写作的许多材料,又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写作技巧,不同的文章,风格不同。学生广读文章,读透,读懂文章,是采百花之粉而酿自己之蜜。有时书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形象,就会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使学生有了冲动,有了写作的欲望。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就吟”。梁衡在《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中,把背书的作用写得很好。学生能熟读成诵,真是妙不可言。这样就能够透过文章语言的缝隙,读出作者的言外意、话外音,就会潜移默化的汲取其中更多营养,说起话来掷地有声,话语就会准确、生动、深刻。写起文章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珠连篇,如滚滚江水滔滔不绝。
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不是单凭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大多是在老师引导下,学生悟出的。有一次,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她课堂上有这样一个环节,我印象很深。她把《小时了了》范读了一遍,然后问学生有何感悟,当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她让学生再读一遍,再问,举手的学生就有七八个了。
现在想想,这位老师在课堂上,用实践给我们验证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很多疑难问题,都会在一遍遍的反复朗读中迎刃而解。只有学生深入其中,让学生从初读,到读透,读懂,对文章最有价值的,最核心的内容把握,以及对其营养的汲取。远远超过老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讲解,和学生累牍连篇的做笔记。所带来的效果,是非常让人惊讶而喜悦的。
记得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初二第一学期,他由于生病,在家休假半个学期。后来回到学校,再后来的一个多月里,他只是把曾学过的古诗,文言文补了补。期末考试,全年级三百多人,语文竟考了年级第十名。老师和同学都很惊讶。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在家里,只是看了一些文学名著,他说得很轻松。现在看来,读书多了,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读书,不仅在课堂上重视,还要提倡海量阅读,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不仅注重读书的深度,还要考虑读书的广度,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围绕教材选择一些难易适中、文章典型,放手让学生读,这样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重视读书,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往往都是靠文章中的一些景物或事件去承载,只有学生深入其中,与作者同喜、同忧、同唱、同合,心与心才有共鸣,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在朗读中品味,在品味中熏陶,在熏陶中孕育,在孕育中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体系。
篇4
关键词基础日语 教学 思考 学生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
基础日语教学是大学日语专业在大学1、2年级开设的精读课程,课时和学分最多,也是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日语的最主要课程之一。目前,纵观基础日语教学千姿百态,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弊端,教师们开始不断思考教学法的改进问题。
1 影响教育势在必行
目前,日语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是零起点,每个学年高起点的学生也会有,但都是凤毛麟角。大家知道80后、90后在心理、思维、行为习惯等方面与我们是有很大出入的,虽为大学生,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还幼稚、单纯、综合知识严重匮乏,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影响。韩愈《师说》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者的三大核心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授业”仅居第二位置,而“传道”是首当其冲的。“传道”绝对不单单是辅导员的事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给予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自信等。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影响出来的。老师的一件事甚至一句话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与其一味地督促学习,莫不如切实地从学生内心上找出真正的原因,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地学习,那样才会激发他的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课堂教学质量的宝贵性
基础日语教学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在短暂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既要完成教学进度,又要温故知新,其中还少不了诸多练习,包括做句子、背诵课文、听写单词、课后习题等环节。那么,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课堂教学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和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要认真细致地备好课,不要浪费一分一秒的课堂时间。课前要有一个详尽总体的设计,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用学过的单词和语法结合生活中的事情做句子。在讲台上背诵课文虽然要花去很多时间,但是我仍然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背诵可以纠正和改善学生的语音面貌等。单词是基础,单词背不下来,接下来的学习无从谈起,所以需要严格听写以检验单词背诵的效果。课后习题是对学生本课学习的一个检验,可以以提问等灵活方式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虽然主体对象有个体差异,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日语语言技能。教师们在实践中经过不断总结和借鉴,在三尺讲台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
3 严厉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我在基础日语教学中,对学生都是很严厉的。有的学生当时不理解,有逆反心理,可是一旦毕业以后会在心里感激老师的,心中感慨:幸好老师当时严加管教,否则我今天怎么拿日语工作?10余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在学习上对学生一定要严厉。学生还涉世未深,不能因为怕他闹情绪而对他们放任不管,不背单词、不练习听力、不高声朗读,也不背诵怎么能学好专业?仅仅是在一个学科面前就打退堂鼓,那以后还能做什么大事情吗?我告诉学生,绝对不能放弃自己,要快乐地学日语。要做到“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才行。不学习你就要承担不学习的后果,会给与一定的奖惩。并及时与后进生谈话,给予批评、鼓励和引导。
这一点是本着教师的原则,对学生的父母负责,对学生本人负责的。严格要求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要焕发出一个大学生的热情与朝气!
4 笔头练习和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生的教学如果弄两个作业本是不是可笑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经验告诉我很重要。笔头练习在高校教学中是被遗弃和忽视的。我留的作业中有习题、造句、单词、改正、作文等。每每貌似简单的,还是出错。即便照着书写也还是有错误的,基础日语是从假名学起的,所以在最初用言活用变化时是很有必要反复笔头练习的。还有,有的日用汉字和汉语不同,也需要下到笔头上练习。
用每课学的新单词和语法写一个作文,既练习了学生的词汇,又从最初锻炼了学生的文章能力,大有裨益。其实这两项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工作量,但还是势在必行的环节。
5 平行课共同备课的可行性
我认为基础日语教学应该由经验丰富、讲师以上的优秀教师来担任。高校每个年级会有2-4个平行班。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对知识点的把握等都是有些许差异的,不能因此让平行班的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所差异。比如假名的书写、讲解等。所以,我呼吁要每1~2周共同备课一次。要在每一课的重要知识点上达成一致。
篇5
[关键词] 情商;换位思考;心理建设;适应能力;语言组织的力量
当“EQ”、“IQ”这些字眼,伴随着诸多的网络热词,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跳入至接触者的眼帘,作为一名“以孩为伍,与孩相伴”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总想通过课堂,尽可能地激发、启迪出孩子们个性化、纷繁化的思维意识与表达方式。建立、培养他们与父母、长辈、同学、老师来往之间,带有性格呈现的良性互动关系。
那么,何为情商?百度知识库里是这样说的:“情商,(Emotion Quotient),简称EQ,主要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汉语意思:“情绪智慧”或“情绪智商”,又为“情绪智力” 。据《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萨洛维及其合作伙伴约翰・梅耶对情绪智力这一部分给出了如下5项扩展:①了解自身情绪、②管理情绪、③自我激励、④识别他人情绪、⑤处理人际关系。
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于其智商的高低,而剩下的80%,则取决于情商。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曾表示:“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情商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情商,成为了当代应试教育背后,老师、家长、学校、社会都应当给予关注的量化关键。具体在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我也尝试着,“摸着石头过河”。
一、换位思考,洞察他们的欢喜,理解他们的忧虑
“人之初,性本善。”――耳熟能详。所有的孩子,在我们看来,都是一样,没有偏颇。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的各自不一。有的孩子腼腆、有的孩子娇气、有的孩子开朗、有的孩子顽皮。有的孩子,聚精会神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有的孩子,一上课就犯困,一放学就精神。有的孩子会有逆反心理,惯性地顶嘴,学校、家里……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孩子自小,自信或自卑的形成,都是有渊源的。当他们心理的光点或者暗点伴随着情绪、言语、欲求、行为,呈现在日常中时。作为对他们有保护义务的成年人或监护者,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要尽可能多地温暖他们,但不骄纵。引导他们,但不代为。鼓励他们,但不强求。
教育部、厅、局、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校方领导三令五申且明文规定要给孩子减负。少些测试、评比与课业压力。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够轻松、快乐、惬意、自信地展开他们小学六年的基础学习生活。毋庸置疑,这是对循规蹈矩几十年的应试体制一种大刀阔斧的宏观调控与进步改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师生之间更具亲和。我们愿意,换位思考,洞察他们的欢喜,理解他们的忧虑。
二、心理建设,注重挫折教育,增强承受能力
7-10岁的孩子(1-4年级),法律上统一定义为“儿童”。一个人一生中,最单纯的年华,没有任何的负面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弱、低,可能经不起一句批评、一次成绩。严重的会形成心理阴影,造成主观的盲从与客观的对抗。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们的情商,首当其冲,就是基于情绪、情感、意志而产生的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孩子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旨在提高孩子面对挫折的承受力与恢复力,培养孩子在相对黑暗的处境中,能够快速找到光明的技巧。
语文课上,我会结合书本内容和科教活动,充分发挥班级的榜样作用,用孩子们能够读懂,并且理解最大化的分解式方法告诉他们,什么是挫折?挫折就是你当下面对的困难。它有一个最大的软肋,就是“当下”,人生任何的挫折都有时效性的。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坚持就是胜利”是把我们带出困境的左脚,“方法决定成败”是把我们带出困境的右脚,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找到双脚,就能有所突破,取得最后的成功。
心理研究表明,人类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其他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模仿、锻炼而不断获得提高。为此,我会安排一些类似小品又胜似小品的模拟场景,在课堂/户外活动中,以A、B、C人物的不同反应与表现,寓意是非,让学生们进行选择,好或不好?因为什么?努力激发他们心底最真实的一面,适时地给予表扬与感化性的修正。
三、适应能力的培养,语言组织的力量
适应,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适合的现象。是当人们的心理、习惯、诉求、期望与客观条件之间形成质化落差时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情商敦促下的派生。对成年人来讲,尚且构成难度。何况是对孩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能力?除了在一定制度与行为规范的约束下?湖南电视台《变形计》,最生动的影视教材。那是在我看来,除了动画片以外,孩子们接受度最统一的跟拍栏目。主人翁大多十几岁的孩子,与学生们的年龄相当、稍大。播放中,以别人实际的环境互换、身份对调,立体、鲜明地呈现了适应能力高低对人生活(特别是心态、情绪、表现)上的直观影响。告诉他们什么是环境,构成环境的要素有几类,人们为什么脱离不开环境、又为什么要学着适应环境。环境就好比另外一个“地心引力”或者传说中的“如来佛掌”。只可“变换”环境,不可“拼弃”环境。因为人是社会的人。
那么,如果说,社会的硬件是环境,那么社会的软件便是人文。环境上的适应依赖自我调节而成,人文上的适应基于互动产生。互动,即:人与人之间言语或行为的往来。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提倡有个性的学习,注重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对语感的培养,从而充沛他们的表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期的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如下四点内容:①让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③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拼音、生字、课文,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三大内容点,一般,初触课文的时候,我会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联系阅读,使得他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接着再以接龙读的形式,检查读通情况,理解意思程度。最后在学生正确认读生字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平时的生活实践感知课文内容。
我知道孩子们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并不设定统一的感知目标,而是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后进行两、四、六的小组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这样,他们可以在自由轻松的交流氛围中进行互补,感知由模糊逐渐清晰,表达越来越顺畅自主。增加学生在语言里的主人翁意识。
在读文的感知阶段,我力图不从技巧入手,不追求抑扬顿挫的整齐朗读效果,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及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他们喜欢的朗读方式,真实地将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于课文的朗读之中。
此外,将造句、作文口语化,也是丰富学生表达的一种教学方法。把自己的作业进行朗读分享,从“写给老师看”,到“读给大家听”,亦有利于孩子们作业本身的质量提升。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够做到自由阅读与书写。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懂得了怎样与人交流,准确而自信地表达自己。
综上浅谈,不难想象,在低年级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积极、巧妙、言为并茂地将孩子们的情商能力启发出来并将情商教育渗透进去,以期人性化、现实化地帮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树立健康的人品与健全的情操,从而真正达到通过“教书”而“育人”的目的,是一个长足的实践之谈。
我们会更努力,不懈地学习、摸索、探讨与钻研。更具体与立体地将语文教学与情商教育结合起来,力争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著,杨春晓译.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M].中信出版社,2010.
[2]罗益群.读书生涯[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
[3]梁革兵.一本书读懂情商[M].中国商业出版社,2013.
篇6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大学生;表达思想
作者简介:龚湘(1967-),女,湖南常德人,海口经济学院思政课教学部,副教授。(海南 海口 570203)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19-02
高校思想政治课从“05方案”实施以来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根据调查特别是从大学生本身感受来看还远远不尽人意。主要问题表现在,仍有部分大学生感觉在教育过程中他们还没有被赋予主人翁地位,因而感觉是被迫接受教育。甚至有人说,思想政治课是学校要对他们进行“洗脑”而不是让他们用脑,国家想把他们“复制”成它需要的工具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有自我个性的人才。要解决这一严重的偏颇认识并使大学生真正从思想政治课中受益,第一要务就是要让大学生表达思想。
一、让大学生表达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上,让大学生表达思想绝对不是让他们直接从书本上念读,也不只是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者把别人的话复述一遍。让大学生表达思想应该是面对教学主题经过大学生独立思考(不是听同学提示),用自己的语言(尽量不参考书本)尽可能地把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表述传递出来。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
1.表达最好是自己的真实的
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各种教育和影响,到大学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积累,形成了一定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以及自身的实际也有了诸多的思考,尽管这种观念和思考仍然比较模糊甚至充满迷惑,现在不论是检验大学生的思想还是促进他们的思想,关键就是让他们试着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边表达边整合,逐渐形成一个初步完善、比较准确的思想体系。这样的工作首当其冲应该落在思政课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表达,说得好坏都没关系,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就已经很宝贵了。
2.表达可以是通俗的简洁的
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会有一定距离,尤其是对于刚开始学习表达自己思想的大学生,表达的不够规范没有关系。关键是通过遣词造句尽量准确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可以是逻辑概括也可以是形象描绘,能够为内容服务就行。让他们尝试着说,边想边说,尽量做到通俗简洁。
3.表达必须是有主题有中心的
在思政课上的大学生思想表达可以是回答教师提问,也可以是向教师提问质疑;可以是讨论问题发表看法,也可以是演讲辩论;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在课前段做,可以在课中间做,也可以在课的最后解决,时机灵活。不论形式如何,都必须围绕一定主题与中心,否则就谈不上某种思想了。
二、让大学生表达思想有什么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对社会也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1.让大学生表达思想能够促进他们的主体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首先离不开大学生对自我的思考和把握,而大学生在教学中要获得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必须由教师赋予他们主体性,给予他们相应权利。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以及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有愿望、能力和必要来进行自我思考和表达。再说,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现代教育日益成为一种双主体活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对于教育效果显得格外重要。为了在教育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也必须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表达是学生的一种主体权利,在思政课上,学生更应该有表达的权利,大学生更不例外。如果只是教师单一讲授,甚至提问这样简单的环节也省略,就完全没有学生的表达了,即使有也只是表示不满的嘀咕声了。从自己思考到自己表达再到自己行动,让大学生表达思想作为连接知行的中间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大学生主体实践的一种形式。
有人主张思政课就是应该用灌输,有的灌输论作为依据。当然,灌输论在以革命和战争为主题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思政课离不开灌输但并不是只有灌输。即使是理论灌输本身也要有学生的回应。如果把灌输当作是思政课的唯一法宝,那我们的课程改革中提及的启发式教育等就完全没有必要了。现实社会对中国传统教育有诸多批判,其中一条“罪状”即直指“灌输式教育”扼杀受教育者创造性。而众所周知,在思政课上传统的做法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搞一言堂,进行注入式满堂灌。学生只有听的机会没有说的权利。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上政治课一些学生甚至就是为了“听话懂事”而盲目接受灌输以及为应付考试记忆和背诵一些词语和概念。时下一些高校思政课堂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迫接受的上课形式也是明显不受欢迎、缺乏效果的。因此,让大学生自己站出来说话、表达他们真实的思想显得迫在眉睫。
2.让大学生表达思想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性
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应该将大学生的思想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紧密相连。不言而喻,锤炼思维离不开表达。一个普通人也需要经常表达才行,何况接受思想教育的大学生?表达能够综合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再说,“思想政治课”没有“思想”行吗?要让学生有思想不是简单接受别人的就行了,要让他们搭建自己的思想框架、逐步建立自己的思想库。要让大学生关注社会,更需要表达。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诸多实际,他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然后才能有自己的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最终才能真正地参与其中。平日我们总是教育青少年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如果他们只有接受信息的资格而没有自己表达的权利,他们怎么会有真正的兴趣?解放思想先要解放表达,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表达与思想的关系。大学教育,也应该引入诉求表达机制,让大学生表达思想可以间接帮助促进高校实行民主管理。要给大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这种表达尤其应从课堂开始。只要大学生能够自主地认清自我同时又积极思考和关心社会问题,有了自主性和积极性,思政课何愁没有效率?何愁他们不能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因而让大学生表达思想是促使思政课教学目的最终实现的最有效途径。
三、让大学生表达些什么思想
由于课程目标和课时的限制,课堂不能搞成学生随意闲聊或大发牢骚、大放厥词的场所。学生表达的内容应有选择,须在符合大纲和教材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生实际,教师在重点和难点上必须予以合理引导。
1.原则:明确目标,围绕大纲和教材,结合社会实际与学生实际
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表达必须围绕大纲和教材然后结合实际,否则整个教学就会得不偿失甚至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思政课教学中,首先一定要把握课程大纲内容和教材的逻辑脉络,把基本理论讲授清楚。这样学生的表达就不是漫无目的、胡说八道。让学生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来思考并展开表达,对关于自我和社会等有关思想作一个整体把握。这是严肃的、全面的、深刻的、带着责任感的表达。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生动向以及社会现实与动态特点,加以很好地引导。这样,理论、道理、知识、能力、素质,都会在思考表达中得到提高。其中重点是对基本理论的理解,难点是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理解。另外,根据不同课程内容还要具体对待和处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电影、图书、杂志、报纸等载体上的最新资料、案例,以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引发他们的思考,激发他们的表达。多给予资料激发,多设问、提问,多触及现实问题。学生大可以运用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出自己的思想。教师必须针对学生从前所学,做好概括衔接。
2.教师引导保证适当的内容
学生由于知识水准不同和认识的偏差,表达思想的内容可能千差万别。教师的课堂设计、组织,教师的信息量、能力水平甚至人格魅力等,对学生表达思想的内容也有影响。对于学生的表达,教师一般不必设置过多的框框或障碍,甚至一般可以不做评论,但遇到原则性的错误必须予以评论和纠正。世界是多元的,但任何时代都有主流,教师要启发学生去发现。实际问题需要关注,但基本理论更要学习,特别是要掌握科学理论,这样才能提纲挈领指导我们的实践。当然,无论多么高明的教师都给不了学生需要的一切正确思想,但是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学会科学思考和表达,这样他们就能够逐渐提高思想素质,自发地源源不断地给自己思想库输入新鲜内容,逐步建立起自己日益完善的思想体系。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说话要经过大脑,要逐渐学会对自己所说内容负责。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够做到严肃认真。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多树立一些典型,并着重关注那些特别情况的学生(比如没有兴趣或者担心害怕或者笨嘴拙舌者)加以了解和引导。
四、怎么样让大学生表达思想
1.强化观念,提供机会
在思政课上,教师应该把表达思想当作是学生的权利,当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形成一个机制,让学生有机会表达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给出一个师生互动的时间,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随时保持开放性,给学生机会。比如,教师在讲述中常常设问、反问,自己不马上作答,而让学生作答;在正式提问时更是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不求准不求快,求的是学生真正动起来。同时,教师讲授的语速和节奏要有讲究,问题与问题之间要留下时间。
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只有思考表达才能出真知,有想法比麻木好,有不同的意见总比没意见好,说错了比什么也没说好。好口才是练出来的。没有人是天生的伶牙俐齿;在同学老师面前不怕出丑。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信,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学生进步,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泄气,教师要及时鼓励。
2.悉心组织,因势利导
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组织管理。教学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课堂上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有时比其学科水平更重要,特别是在有诸多学生表达的思政课上。首先,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应对学生提出一定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己独立思考,不看书,不求人;然后,在学生表达过程中及时点拨,不断鼓励。最后,教师要做一定的总结,以便承上启下。且整个教学过程,在让学生表达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保证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形式训练。每个人的思路不一,有直线式、有立体式;速度有异,有的快有的慢;水平不同,有的高有的低。表达的形式不拘:有集体答问,也有个别答问;有台下,有台上;有答问、发言、演讲、辩论、双方或集体讨论;有教师提问,有学生提问;有教师引入话题激起学生反应,有学生观看视频谈观后感,形式多多益善。教师注意调整形式,使其丰富多彩,促进学生思考表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方向,要及时对学生思想和情绪予以引导疏通。不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问题,对于学生的表达,在没有弄清来龙去脉之前不要轻易否定和批判。不要求学生一定马上接受什么,但是教师一定要了解思考,然后加以引导。从求知的角度入手,学习思考,最后得出自己的思想。
3.因材施教,授以技巧
在让学生表达思想时,有的有想法但怕出丑,不敢出声;有的说话时态势怪异,引人发笑;有的胡说八道,不关主题;有的词不达意,南辕北辙;有的则脑袋一片空白或者心潮澎湃、所想太多但狗咬刺猬无法下口。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表达。为了提高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好处,必须因材施教。特别是那些在思想内容上陷入偏执,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理顺思想,纠正那种做事抓不住主旨的不良习惯。甚至还可能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予以适当点拨。
学生要表达好思想,必须注意以下四个环节的技巧:心理、态势、语言、思维。对于没有胆量的学生,教师要多多鼓励和劝导;对于那些说话姿态不好的学生则提醒他们正确的态势;学生有语言问题则强调让他们平日加强基本功训练;至于其思维问题,更要激发他们积累知识、加强训练。当然,每一个方面都不是思想政治课上能够一下子解决的,但教师要将其渗透到具体指导中去。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表达特点不论是形式的还是内容的,教师都要尽量有所把握,及时评点。
在高校思政课上,让大学生表达思想就是让大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大学生思想表达的内容丰富而有讲究,必须围绕大纲、结合实际,可以为教师引导和掌握,大学生表达思想的方法有章可循,需要一定条件和技巧。特别是,让学生表达思想的意义非同寻常,大学生表达思想是促使教学目的最终实现的最有效途径。教师与其费力不讨好地满堂灌,不如发动学生,让他们自己来,主动求索;学生与其机械地听,麻木不仁地糊涂学,不如主动争取表达的权利与机会。思政课上的这种“互动”比其他什么都重要。师生交心,彼此激励,教学相长;指点现实,激扬文词,完善素质。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王敏.“以生为本”在政治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7).
[2]陆国良.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性缺失现象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