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心灵范文

时间:2023-03-29 00:2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的心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丽的心灵

篇1

她顶多二十几岁,鹅蛋脸,皮肤白皙而红润,头发裹在工作帽里。她不畏阵阵袭来的冷风,嘴边挂着充满活力的微笑,吃力的扫着,豆大的汗珠从她头上落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仔细地看着路面。我主动上前和她攀谈起来,没想到她却不拘束,和我谈了起来。从她口中我得知她叫王燕,是某高中毕业后,报考了环卫局。说到这儿,她骄傲地高挺起胸脯。我问她:“每天这样扫地累不累?”“累是累,但看见我们的大街这么干净,心中有了几分欣慰。”突然,她看了一下时间,抱歉地说:“我要

走了。”便拉上了垃圾车,弓着腰迈着坚实有力步伐向前走去。

她的身影远去了。面容一新的路面,留着淡淡水痕,让一群群可爱的孩子去上学,让来往的行人舒适地迈着脚步,让建设的车辆欢快地飞奔。路是清洁的,连空气也清新了。这里留下的是新一代清洁工人平凡、美丽、圣洁的心!

篇2

一、了解学生生活,巧置情景,调动学生的感知欲

要让学生喜欢美术,就必须要让学生从心里对美术产生一种需要。心理学、教育学认为:一切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离开环境,学生自出生后就会在社会生活、周围环境及家庭中生活成长。由此可知,要让学生产生美术学习的需要,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及生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学生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贴近于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这一点,就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教学《雨》这一课时,按照常规的美术教学就是教师借助所有可能的教学手段,如 多媒体等,精心地设置一个虚拟的下雨情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回忆下雨的情景了,加上教师所谓的“形象生动地”描述来让学生获得对下雨的感受。这样的教学会取得好的效果吗?非也。这种虚拟的场景对学生来讲,很难触动感受,激感,就难以积极地去回忆、去创作了。因此,让他们在教室中回忆下雨的情景,就不可能对下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把握,无异于纸上谈兵,学起来也就枯燥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调整了《雨》的教学。一是调整教学时间,在恰逢下雨时才教这一课。这办法看起来有点笨,但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雨,亲切而形象,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到雨中去嬉戏、去体验,感受实实在在的雨,这对学生来说是形象的,感受是深刻的,他们对小雨中的形象充满表现欲望,这样就会主动、积极地去把雨中的感受画下来。其实,“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是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我们知道,爱动是学生的天性,我让他们在雨中亲自去体验被雨点滴打在身上的那种清凉与惊奇,体验被雨淋湿的那种惬意与狼狈,更体验到了在雨中的欢乐与激情。实践证明,他们对“雨中抱头而跑”、“雨中险些摔跤”等情形表现得很形象、很生动。因为在这种愉悦的激情中,他们的感知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呆板变为敏锐,久而久之,这种感知会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变成一种自觉。让学生主动地、充分地感知生活和环境,做到“心中有画”。

二、走进学生心灵,体验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意识。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如《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大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以前学生们只是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化妆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本节课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三、善待学生习作,积极引导,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华东大学的夏景老师说:“学生本身就具备独特的个性,而我所做的只是把他实践证明,只有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地让学生用画笔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去表现他们的爱好,表现他们的追求,并给予恰当的辅导,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满足感。”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怎样使学生越来越热情,越来越喜欢每门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千万不要忽视他们心理需要,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这实则满足了学生心理上的成功需要,这种成功会促使他们会以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在课堂上提倡无错原则,学生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重视学生的互评与自我评价,可以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大胆的描述,也可以自己给自己打个自己满意的分数或评价,但是必须自己说明理由。让学生多点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导学生大胆的把自己的构思表达出来,会使学生们的兴趣与热情大大提高。

总之,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让美术成为他们抒感、表现个性的载体,相信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教程[M]. 汕头大学出版社

[2]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

最美丽的心灵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让你把眼泪擦干……”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四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发生了8.0级汶川大地震。断垣残壁、受伤的人群、无助的眼神……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使阳光明媚的五月瞬间变得凄凉,黯淡下来。无数孩子失去了亲人、无数学生中断了学业、无数人们在废墟中寻找亲人……然而,在这悲伤、迷茫的日子里,却发生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出现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最感动人心的小英雄陈浩,地震发生时,陈浩和同学们赶紧向楼下跑,到达了安全地带。他转头一看,身后的一个女同学还站在那堵眼看就要坍塌的升旗台高墙前,陈浩奋力跑过去,一把将她推开。四米高的砖墙倒塌了,女同学安然无事,而他却被埋在瓦砾之中。被救后,陈浩的双下肢、腰椎多处骨折、背部几无完好、出现肺挫伤和肺出血。在最初清理伤口的时候,没能及时用上麻药,可他都坚强地挺了下来,愣是没有哭出一声。陈浩说,“我不后悔。能救而不救,我肯定会感到惭愧”;美丽动人的青年女教师袁文婷,为营救学生献出了自己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这些可敬的人们,用他们最美丽的心灵,赢得了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敬佩和感激。我们铭记,铭记这场灾难带给我们人生的启示与哲理;我们感动,为人们真诚善良的心所感动;我们感激,感激那些坚强的人们给予我们的鼓励。

2009年4月27日中午11时40分许,瑞安市上望中心小学五(1)班学生黄小连和同学小玲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佝偻着身子,望着车流如梭的街道,站在路口不敢过马路。黄小连和同学小玲见状,立即上前问清楚老奶奶的去向后一左一右,搀住老人家的双手。等绿灯亮了,3人一起走上了斑马线。此时,一辆大货车正急速从左侧的望东西路上快速拐弯,向他们疾驰而来。11时49分04秒,令人心碎的一幕,就在那一刻发生了……1个小时后,黄小连在医院停止了呼吸。这辆疾驰而来的货车,碾碎了黄小连幼小的生命。

黄小连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黄小连助人为乐献生命的事迹虽然平凡朴实,但感人至深,他是全市少先队员的优秀代表,她也同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篇4

美国东部时间5月24日,86岁高龄的著名数学家、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纳什和他82岁的夫人艾丽西亚・纳什,在美国新泽西州乘坐出租车时不幸遇车祸身亡。当时他们乘坐的这辆出租车在新泽西收费公路上超车时与另外一辆汽车相撞,失控后撞上了道路护栏, 夫妇俩被弹出车外。两人有可能没有系安全带,司机幸免于难。

纳什在数学界的贡献有目共睹,几天前刚和夫人一道赴挪威领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阿贝尔奖,23 日刚乘飞机返回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位同时荣获诺奖和阿贝尔奖的科学家。阿贝尔奖由挪威皇室颁发,奖励在数学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阿贝尔奖颁奖词对纳什进行了高度评价,说获奖者的突破已发展成为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数学方法,成为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关键工具,其影响遍及该理论的所有分支。

纳什生前是著名经济学家和博弈论创始人,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先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助教工作,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专攻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1958年,纳什因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1950 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

纳什不仅取得了极高的学术成就,他与精神分裂症抗争的故事还被搬上了大银幕。纳什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身为影片《美丽心灵》的原型,该片聚焦纳什一生在博弈论上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及其与疾病斗争的感人事迹,曾在2002年获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大奖。

罗素・克劳在《美丽心灵》中饰演纳什,他在惊悉纳什夫妇的死讯后第一时间发推特悼念道:“纳什和艾丽西亚是一对杰出的组合,妻子多年来一直照顾着饱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的丈夫,两人致力于在全球号召关爱精神疾病患者。他们美丽的不只是头脑,更是心灵。”

约翰・纳什于1928 年6月13日出生于西弗吉尼亚州的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温馨家庭,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母亲、外祖父母、姨妈和亲戚家的孩子们的陪伴下度过。父亲老约翰・纳什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任职于阿巴拉契亚电力公司,喜欢和纳什分享自己在科学技术上面的兴趣,耐心地回答他提出的各种自然和技术的问题,并且给了他很多的科普书籍。母亲玛格丽特・弗吉尼亚・马丁结婚前是当地的一位中小学教师,教英语和拉丁语,出于职业天性对纳什的教育格外关心,早在纳什进入幼儿园前就开始亲自进行教育和辅导,母子关系亲密。

纳什从小显得内向而孤僻,喜欢一个人躲在一边埋头看书或玩自己的玩具。虽然并没有表现出神童的特质,但却是一个聪明、好奇的孩子,热爱阅读和学习,特别热衷做电学和化学的实验,也爱在其他孩子面前表演。然而在布鲁菲尔德当地的中小学就读时,老师发现纳什爱特立独行,存在社交障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忧虑的父母曾经想过很多办法加以纠正,但效果不明显。

小学时期,纳什包括数学在内的各科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在老师眼中是一个智力水平低于其他学生的孩子。纳什在数学上非常规的解题方法常常受到任课教师批评,然而他的母亲却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另辟蹊径的思维恰恰是儿子数学才华的体现,对他信心百倍,而且经常给予热情鼓励。

纳什上小学四年级时开始显露数学才华,读高中时常常可以用几个简单的步骤取代老师写得满满一黑板的推导和证明。他在中学时期有幸读到贝尔撰写的数学家传略 《数学精英》,而且证明了其中提到的和费马大定理有关的一个小问题。纳什接受父母的安排,高中的最后一年在布鲁菲尔德专科学院选修了数学。然而,他此时还没有当数学家的想法。

1945 年6月,获得乔治・威斯汀豪斯竞赛奖学金的纳什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始学习化学工程专业,逐渐展示出数学才能。他1948年读大三时,同时被哈佛大学、普 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密执安大学录取。其中普林斯顿大学最为热情,该校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所罗门写信敦促犹豫不决的纳什选择他的学校,接受1150 美元的奖学金。

考虑到优厚的奖学金和学校离家乡较近,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他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当时生活的地方学习,并且和这位著名科学家相识。纳什对拓扑、代数、几何、博弈论和逻辑学情有独钟,学业有成。1950 年,22岁的纳什以“非合作博弈”为题撰写的博士论文毕业,获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学位。他宣读的博士论文虽然只有27页,却颇有见地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对博弈论和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1950 年夏天,纳什来到美国兰德公司工作。作为美国最重要的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该公司先以研究军事尖端科学技术和重大军事战略而著称于世,继而又扩展到内外政策各方面,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研究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性思想库。那时候,兰德正试图将博弈论用于冷战时期的军事和外交策略。

纳什那年秋天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后,并没有继续博弈论方面的研究,而是开始钻研在攻读博士期间曾经感兴趣的纯数学里的拓扑流形、代数簇、黎曼几何、抛物和椭圆型方程等,并取得一些突破。1958年,他因为在抛物和椭圆型方程方面丰硕的研究成果,眼看就要获得菲尔茨奖,然而由于一些结果没有来得及发表,只得遗憾地与这个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擦肩而过。因为性格因素而不是学术水平,数学系没有给他分配教学任务。

妻子照顾30年 “疯子”丈夫重生

纳什个子1.85 米高,体重接近77公斤,长着一张英国贵族的英俊容貌。1955年,他开始和一个自己的漂亮学生艾丽西亚约会。这位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读书的南美姑娘对导师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们于1957年喜结良缘,随后的漫长岁月证明,在纳什的一生中,与获得诺贝尔奖相比,与艾丽西亚的结合是更重要的事情。

虽然两人结为伉俪,但纳什仍然喜欢独来独往。他有着天才们常有的骄傲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因喜欢钻研折磨人的数学难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纳什不善于为人处世,不被周围的人待见。同辈人认为他不可理喻。“纳什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有一个同事这样形容说,“他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 根本无法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

结婚后的第三年,纳什精神失常的症状日趋严重,成为当时世界最有名的“疯子”之一。他总是穿一件普林斯顿的套头衫,手里拿着一本经常不打开的厚厚的书,两腿大开地躺倒在椅子上。醒着的时候他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睡着的时候就仰着头像死去了一样。他打扮得像婴儿,现身于1958年的新年晚会上。两个星期之后,纳什手持一份《纽约时报》走进一间坐满了教授的办公室,然后宣布说,自己通过手里的报纸获取到一些关于来自宇宙神秘力量的信息,而只有他才能够破解外星人的密码。在面对一个教授为何那么肯定是来自外星人信息的提问时,他回答道:“有关超自然体的感悟就如同数学中的灵思,是没有理由和先兆的。”

1958年秋天,30岁的纳什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职位,这时艾丽西亚怀孕了。在喜得贵子的同时,他因为幻听幻觉被确诊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虽然不断地进行诊治,但不见根本好转,短暂的恢复后又会复发。从此,纳什淡出了学术界,几乎被人们遗忘。

1960 年夏天,目光呆滞的纳什蓬头垢面,长发披肩,经常赤脚行走在普林斯顿的街头巷尾。看见他胡子丛生,身子晃晃悠悠的模样,人们都尽量躲开来。1962年,当纳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菲尔茨奖获得者时,糟糕的精神状况使他失之交臂。到20世纪80年代,有几项荣誉性奖项差一点就要授给纳什,最终都因为他的病状而放弃。80年代末期,诺贝尔奖委员会开始考虑给予博弈论领域一次机会,纳什在候选人名单中名列前茅,但最后也因为对博弈论的怀疑和对他健康的担忧而没有实现。

正当纳什本人的精神状态处于失常的时候,70 年代和80年代出版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频频出现他的名字。“纳什”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像“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尽管他的博弈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他本人却销声匿迹, 默默无闻。不少年轻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曾经运用过纳什的理论,他们从这位著名经济学家和博弈论创始人论文的发表日期推断,以为他已经逝世。一些人即使知道纳什还在人世,也因为他精神失常病症和特殊状态将其视为奄奄一息的人。

在发现他患病后,纳什的结发妻子艾丽西亚几近崩溃。几年后他们离婚了,但是艾丽西亚并没有放弃前夫。她没有再婚,而是依靠自己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纳什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一再坚持,前夫应该留在普林斯顿。理由是行为古怪的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可能会被视为“疯子”,而在普林斯顿却不同, 这个城市海纳百川,充满爱心,人们会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在纳什生病的30 年间,艾丽西亚坚持陪伴和照顾,领着他辗转波士顿的麦克林医院和普林斯顿的特伦顿精神病院,积极进行治疗,帮助他走出困境。由于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料,呵护有加,纳什的病情到1970年时逐渐稳定下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过来,眼神变清澈了,行为有了逻辑。而他的病情好转似乎是为了迎接自己生命中的一件大喜事:1994年,他和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两位博弈论学者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纳什与艾丽西亚在2001年复婚了。在漫长的岁月里,艾丽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与纳什分开过。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用自己的一生与命运进行着顽强博弈,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而纳什也是一名胜利者,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篇5

其实,教师不就是孩子们心灵的导航者吗?!关键在于怎么去导航,怎么引导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本套丛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关于构建“欣赏型德育模式”的问题。

丛书将“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核心理想或理念感性地表达为“美丽的德育”——让德育成为一个最人道的事业,成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欣赏型德育的核心是欣赏,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一切道德美!

《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给学生“自由”的德育(反对强制),给学生自由的“德育”(反对放任)。再详细地解读就是:解放学习者的思想,使之能更自主、更愉悦地进行价值选择、批判和人格建设;提供充分证据,有教育价值、可以自由欣赏、批判的道德文化与智慧作为教育内容,即它是能鼓励学生在开放、自由的心态下进行德育选择、品德建构的教育。总之它是一种展现道德文化的智慧、道德人格的光辉、道德人生的美好,让教育对象自由和愉快地接受价值与规范教育的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理想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位平常的德育工作者都曾遭遇过的美丽。回忆我们的教育经历,相信很多教师都会遇到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所面临的困境,都发出过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学生对说教性、灌输型德育的抵触成为德育工作的最大障碍。现在的学生接触的外部世界千奇百怪,外界对学生心灵的诱惑和影响也多,如果仍然用主观生硬的说服教育,即便学生能够一时在教师的威严下暂时“屈服”,但其内心并没有发生质的认识的变化,并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仅仅是学生的行为受到了约束,完全是被动的结果,达不到育人的目的。怎样在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对象的心灵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教育者)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教育对象)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得以统一和完成呢?这就是“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追求。她是一种希望内在地借鉴审美精神,以实现“解放教育对象”和“提升教育对象”双重使命相统一目标的德育实践模式(将教育对象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自觉提升其自身素质和道德价值观)。通俗地理解就是:在学校的一切德育活动中,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经过审美化展示,使学生在“美”的活动中认识德美、感悟德美、追求德美、创立德美的一种实践模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试想,如果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所表达的内涵。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就可以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到统一和完成。这不正是让德育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吗?我们可以想象:通过“欣赏”来完成心灵的改造和升华,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美丽!我们的老师们一定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或多或少地进行过这样的审美化改造,并从中体验到了它的强大的力量,但要把它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真正从传统的灌输和强制教育中摆脱出来,成为孩子们心灵的导航者,那将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一书,理论性比较强,从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它所追求的境界、操作的基本原理、实践探索及基本原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读了它,使我曾经迷惑的心灵重新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心灵之航》一书是珠海市湾仔中学探究欣赏型德育的活动模式的实践经验和总结。现在很多学校把德育内容放在学校的团队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实施,但是其实施途径毕竟不像知识传授那样有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固定的教室和课时,有专门的老师,有一套检查评估体系。因此在时间、空间、人才、物力上得不到保证,容易流空或流于形式。如何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宜的形式,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这是很多学校都面临的问题。湾仔中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探索一种“德为核心,美为载体、德美有机结合,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时效性强的德育新模式,是他们努力的目标。我将湾仔中学与北医附中的情况比较了一下,湾仔中学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与澳门隔河相望,处于一国两制交汇点,改革前属于边防禁区,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后山山路是外地人偷渡澳门的一条捷径。改革开放使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位于特区窗口的学校被当时社会上的“偷渡”“弃学下海”思潮左右,导致读书缺乏原动力,弃学、厌学现象屡禁不止;学生思想观念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道德素质低,难以接受理性灌输;思想复杂,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对正面价值引导有较重的逆反心理;学生来源也比较复杂:移民学生(南下打工者子女)、贫困生、当地生等等,学生之间彼此关系不融洽,甚至对立。北医附中位于首都北京文化区海淀,学生来源比湾仔中学要单纯,但大城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社会思潮的形形,也使学生受到不少不良影响,电脑派位学生的基础差,成绩低,严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几乎是在老师和家长的逼迫下被动地学习。在引导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确立和提高学习兴趣方面两所学校是有共同之处的。所以应该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湾仔中学在探索欣赏型德育活动模式的过程中,树立了“生活德育”、“情感德育”、“欣赏型德育”、“自我发展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他们的活动有理论,有思路,有计划,针对性强,及时发现学生的情感困惑并且抓住问题的实质加以创造性的审美化处理,避免了生硬的灌输,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洗涤,也融洽了师生关系。反映在学习成绩上也有了大幅提升。书中介绍了大量他们的具体实践活动。

篇6

[关键词] 《美丽心灵》;天才;心路历程;人性之美

我们对电影的评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对人性的感悟与体察。人之初,性本善。之所以讨论人性,是因为人性的本源都有光辉的一面,都有令人感动的部分。电影中那些被人物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以及生命和客观世界无法挑剔的碰撞,使得人性成为被表现的重点和亮点,也是情感的一大重要突破口。生命与客观世界之间有着难以改变的或是纠正的羁绊,也正是这种羁绊,让情感和生命在此得以表达和升华,这亦是电影的精髓所在。故而在电影给人们讲述某个故事的时候,必将把聚焦点对准在人性上,镜头就再也不能等待那其中不容忽视的人性。但是,人性何止于此?人性总让电影欲罢不能。

也正是那些充斥着人性美好的电影才广为人们接受和赞美,叫好也叫座。那些个性十足,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在镜头前面千变万化,展现着浮生百态,一幕幕,无不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而电影中的主人公身上无一例外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有着高尚的人格,并通过这些内在的东西不停地感动着无数人。而最有温度的温情,是从屏幕上自然而然流露到每个人的心底的,就像阿甘的妈妈告诉阿甘的在电影中被重复了三次的那句话“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下面一块是什么味道”以及《美丽心灵》中的主人公纳什说的那句朴实却让无数人感动的“是爱让我变得勇敢”。这里我们重点欣赏《美丽心灵》中的人性之美。

一、虚幻与孤独的“残酷”之美

天才的故事开始于人才济济的校园之中。看起来沉静而和谐的校园中实际上压力重重,充满着挑战的气息。纳什作为一个性格孤僻的数学天才,在人际关系与交往中却屡屡碰壁,很难与周围的人很好地交流,更难以融合在人群中。这也成为他后来精神孤独的源头。生活中他没有朋友,更没有女孩儿愿意和他交往,于是他变成了人群中那个总是独来独往时而还会被嘲笑的人。他的世界中只有数学,充满了数字的奇迹。后来,他的生活中突然来了一位和他“志趣相投”的室友,他们一起谈论数学,一起喝啤酒聊人生,成了彼此信任的挚友。也似乎只有这位朋友才能真正走进纳什的心中。在一次和同学们在酒吧里谈论女人的时候,纳什意外地产生了博弈论的灵感。这个伟大的发现让他赢得了别人的认可,有机会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与此同时,在他的课堂上,他结识了日后和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终身伴侣,他美丽聪明的妻子艾丽西亚。这一切看起来都如日中天的背后,却危机四伏,总是有着晴天霹雳。

1953年,纳什被任命造五角大楼和在麻省理工学院做教授,事业上蒸蒸日上,他甚至出现在了《财富》杂志的封面上。同时,和自己那个知心室友的关系也愈来愈好,他总能在他最需要安慰时出现,给予陪伴。而有一天,一个神秘人物的出现让纳什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他像往常一样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时候,一个自称是国防部官员,名字叫做威廉·帕切的黑衣人把纳什拦住,并声称想让纳什帮助他完成任务。由于纳什具有超出一般人的对数字的感知能力,所以这项重要的秘密任务一定要让他来完成:解读一些重要情报中的密码。然而要想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就必须和家人朋友保持一定的距离。影片在这处埋了一个小小的伏笔,细心的观众在影片的最后才能发现各种玄机。纳什和帕切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内容大致如下:帕切关切地问纳什为何没有亲密的家人和关心他的朋友?纳什略带失望地解释了自己的性格孤僻,不愿意和人打交道的特点。所以人们不愿意和他交往,甚至嘲笑他。没有人喜欢他欣赏他。于是帕切说了一句:“你显然在和人们沟通上有所欠缺。”纳什也并没有否认。其实这是纳什自己内心同自己的一段对话。

后来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纳什被帕切领入了一幢白色大楼里边。在那里纳什同一群和他一样被分配了重要人物的人一起做秘密工作。随着任务量的加大,在妻子看来纳什变得越来越不正常。纳什自己也因为这一重要任务感到压力巨大,更加难以和外界交往。这一不正常的行为被妻子发现之后,妻子便意识到了什么。最终发现了纳什已经患上了精神分裂。他看到的挚友以及挚友可爱的小侄女、那个穿黑衣的警察官都是纳什自己幻想出来的并不存在的人。

知音少,弦断又有谁在听?人作为一种群体动物,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脱离社会群体的人就如同离群的孤雁一样,情感上势必有难以弥补的空缺。生活在社会之中,就会需要被朋友关爱,需求被认定被认可。而纳什却无疑是社会的一个离群者,被社会所排斥。每日和孤独为伍,发自心底的寂寞难以摆脱,根深蒂固。曲高和寡,他数学上的天才更加使得他和社会不能融合。作为天才的幸运和不幸在于,自己的内心丰富到有一片海,却很难有人可以走进他心里,成为知己。而纳什心中对朋友的渴望、希望被人认可的愿望却变得越来越清晰,在现实中却一直被压抑。于是,这一愿望便在梦想或者是幻觉中被表现了出来。于是便产生了幻觉。在纳什的那个虚拟的美好的世界里:挚友、挚友的小侄女以及警察局官员,都是纳什内心缺失的不同的表现形式。那个挚友陪他讨论橱窗艺术,和他聊人生;在他需要的时候总能出来给他鼓励和支持;同时他又无所不能,可以实现纳什永远无法办到的事。这体现了他在现实中不被人理解,缺少朋友和知己;同时对现实的各种羁绊难以解决,通过幻想的“万能”室友来实现。而那个可爱的小女孩的出现,则展现了他的完全真实本质的自己:善良,寂寞,渴望别人的关爱。是真实自我在思想里的幻化。而警察官的出现,给他安排了重要的任务,暗示了他对社会对自我认可的需求和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实现。是自我表达的一种最基本最强烈的方式,同时也体现出了他内心的英雄情结,希望自己可以拯救世界。为后来获得诺贝尔奖埋下了伏笔。

纳什逃出了现实羁绊重重的生活,走进了一个他幻想的美好的内心能够表达的虚幻世界,却找不到理性的归途。这一切的源头,则是来源于现实的孤独。即便最后纳什意识到了自己看到的美好都是不真实的,从内心的深处却还是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纳什无比清醒而痛苦地注视着自己的那些个病态,那些他听得见、看得着的和他说话的室友、小侄女,还有警察官;那些鲜活地存在于他的世界中,无时无刻不给他带来快乐的朋友,就那样存在着、参与着他的生活。而他又不得不从自己的感官世界中脱离出来,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其实都不存在。尽管美好,尽管和现实世界的冰冷有着强烈的反差,却依旧不是真实的。而和势利残酷的现实世界相比,他想象中的好友之间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而珍贵。

这一设置也是影片对“孤独”最有力的阐述和表达,对这一永恒主题的探寻与最极致的显现。在美好的幻觉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纠缠,在微弱的理智下苦苦寻找着重返心灵的归途。这一战争,矛盾而痛苦,又充斥着无奈。那种幻想的世界确实比现实好得多,但它并不存在,不真实。人也只有活在真实的世界中才不会走向毁灭。很多时候,最真实的东西不在脑子里,而在心中。

二、妻子不离不弃的“真爱之美”

这个世界上,能够战胜一切,引领人们走出黑暗与迷茫,在迷雾中点亮人心的,只有爱。即便孤独那么深刻,那么难以战胜,爱却能驱散人们黑暗的内心,融化冰封千年的冰雪,并引领人们走向回归心灵的路。虽然在和病魔斗争的过程中难以分辨真实和虚拟,在精神世界里用微弱的理智和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对弈,在爱的平衡下,理性和幻觉在思想中同时存在。但无论怎样,他仍旧能感受到妻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不离不弃的坚守。中西方对爱情神话般的描绘无不体现在了艾丽西亚身上。这个美丽聪颖的女人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什么是“无论贫穷,疾病,年老或是悲伤,困境,我都将爱你,直到永远”的誓言。尽管纳什活在自己的世界,不能从中解脱,甚至有可能做出伤害妻子的事情,艾丽西亚却依然选择不离不弃,陪伴在他身边同病魔作斗争。

最终在一场大雨的洗礼之下,纳什的头脑和心灵都被洗净。也终于在妻子即将离开时觉醒,说道:马休不是真实的,因为她从来没有长大。天才也在最后一刻被天才的头脑所拯救,并认识到了自己的病情。当艾丽西亚最后望着纳什的眼睛说道:“只有你,我,还有我的心,这才是真实的,能让你从梦中醒来的东西不在你脑子里,而在心中。”也正是在妻子爱的引导下,理智占据了上风,在其后和病魔进行的长达十几年的博弈里最终取得了胜利。虽然最后纳什仍旧能看见那几个虚拟的人,但是他们离他越来越远,再也不会过来和他说话,更不会走进他的生活。因为他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关爱,已经没有他们的位置。他妻子的爱将理智重新引领回到纳什的心目中,使他获得了心灵完整的奇迹。

纳什最终在妻子的规劝下回到了学校上课。从异想世界中回归到真实生活。对人生也有了重新的领悟和认识。同时通过和更多的人接触,学会了人际交往的方式。大脑和心灵的博弈中获得了平衡的方式与技巧,最终也像其他的受人尊敬的科学家一样获得了别人的笔,这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尊敬的方式,更是大家对于他贡献的认可以及克服病魔的毅力和韧性发自心底的崇敬。当然,这部电影中美丽心灵侧重强调的更是他的妻子艾丽西亚的人性之美。她让我们折服的不仅仅是其外在的美丽和内心的聪慧,更是其从头到尾对爱情坚贞的守护和在丈夫陷于病魔时的不离开。她自己曾这样说过:有时,我觉得这是一种义务,有时也曾因为自己想离开他而感到愧疚,但是当我的眼睛注视他的时候,我觉得,他就变了,变成了我所深爱着的人。而纳什在最后的颁奖典礼上也这样说道:You are the reason I am,you are all my reasons.一个成功男人背后一定有着一个伟大的女人,这种伟大在很大意义上是心灵的美好。

三、结 语

记得曾经有一位知名人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的确,我们作为有思想有意识的个体存在,可以赶超外在的一切,唯独难以超越自己的心灵。我们在经历纳什坎坷却仍旧传奇色彩浓郁的伟大的一生之后,除了无尽的感动与崇拜之外,更多的是对生命更加透彻的感悟与对人精神的更加信仰。人类的精神可以创造一切,无所不能。纳什用自己顽强的精神力量,在妻子爱的感动之下战胜了病魔,并赢得了人生的最高荣誉和所有人的尊敬。他人性的光辉不仅感动了人们,更为我们立了一座永远不会被撼动的丰碑。

[参考文献]

[1] 古丽丹,申荷永.对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纳斯的心理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2(04).

[2] 王翠艳.知音少,弦断有谁听[J].电影文学,2008(16).

[3] 伉伉.均衡论大师的不均衡人生[J].中国信息导报,2002(10).

[4] 白念文.理性与疯狂:电影《美丽心灵》的叙事视角解读[J].青年作家,2010(11).

篇7

在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在班主任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及时发现并批评更正学生的缺点错误,更要注重发现学生的点点成绩、滴滴进步,并作适时的表扬,以促进其不断健康发展。

表扬是春风化雨,能滋润“禾苗”茁壮成长。在教学中,我曾遇见一学生,起初不论是学习成绩、纪律表现,还是音、体、美、劳都很差,课堂上也调皮,不懂也不问,多次批评教育均不见起色,反而意志消沉。后来,班上举行了一次“语文活动周”,活动中我惊奇地发现这位学生虽做得不是很好,但凡是规定的项目,他都尽力完成了,所写文字也较先前整洁。这时我想:这位学生从本质上看是要求进步的,只是老师缺乏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没有激发起求知的欲望,更没有给他适当的阳光雨露,滋润干渴的心田;平常的批评就像炎炎烈日,不但不能使其内部机能活跃起来,反而使其更加“枯萎”,那么,只要给他充足的雨露,只要给他和煦的阳光,他就能茁壮成长。于是我急忙抓住这一契机在班上表扬他:自觉性强,作业一丝不苟,胸中定怀有远大理想。并当众断言:必有大进步,将来一定有大出息。还提议全班同学为他鼓掌。诚挚的表扬,热烈的掌声,让这位学生满眼流露出希望之光,眉宇间仿佛洋溢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要进步,我要茁壮成长。看在眼里,我喜在心头,心想:有戏了。尔后,我又不失时机地多次表扬,慢慢地这棵“萎苗”有了生机。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非常积极认真――上课、作业聚精会神,毫不马虎,可谓焕然一新。不论是学习成绩、纪律表现,还是音、体、美、劳各方面都渐渐好起来了。一学期结束时已奇迹般地进入班上优等生行列。前年,他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后到校来看望我,还特别提起并感谢我对他的表扬和鼓励,他说:“如果不是老师的鼓励,我就不可能升高中考读大学,永远只是一个调皮娃。”可见,小小的表扬,热情的鼓励,让我们品尝到了春风化雨之美景,喜获“萎苗”结出硕果的快乐,欣赏“一石击起千层浪”之壮观――这是表扬创造的美丽景象啊!

表扬是甜甜的药丸,能医治学生的“怪毛病”。曾有一位女生酷爱吃零食,不分时间地点,严重影响班纪和清洁卫生,同学戏称其为“五香嘴”、“瓜子痨”。老师、班干部多次批评劝告都无济于事,有时她反而变本加厉:上课时有意嗑得很响,气得老师无法教学。平常老师、同学都不愿理她,她显得非常孤独,仿佛是一个多余的人。可是,有一次,我惊奇地发现她一个人正在认真打扫自己嗑的瓜子壳。我想:这位学生平常都是遭同学白眼和奚落,即使有优点也得不到老师的发现,更不要说表扬和鼓励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逆反心理,所以对批评教育自然有抗拒力,再加内心常常又有很大压力――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也差,在同学中毫无地位,也得不到老师的“雨露阳光”。今天机会来了,上读报课时,我就抓住她打扫自己嗑的瓜子壳这一“闪光点”,特意表扬她:自觉性强,知错能改;讲究卫生,热爱集体。尽管有的学生在偷偷讥笑,而这位学生也满脸通红,但自此,再也看不见她在教室嗑瓜子的情形了,再加又不断用放大镜找了她一些“闪光点”并真诚表扬、鼓励,“瓜子痨”的怪病也“医”好了。第二学年,她还选为纪律委员,在班上的人际关系也改善了,生活、学习更是充满了勃勃朝气,心情也格外舒畅,整个人较先前真是判若两人――这是表扬创造了美丽健康的心灵啊!

一次小小的表扬还会让人铭心刻骨,终身不忘。一些上年纪的人讲述童年时代老师给予的表扬时,往往神采飞扬,喜形于色,就连当时的情形以及表扬的话语都铭记于怀。大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不是还深情地写到小学时蔡老师对他“心清如水”的表扬吗?是啊,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心境,是指给学生今后健康成长的方向,这对学生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啊。――这是表扬创造的“润物细无声”和“于无声处响惊雷”的美丽景象。

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类事例还很多。如果说一味的批评教育是教学中的“填鸭式”,是战争中的“防御式”,是行动中的“消极式”,那么表扬则是教学中的“启发式”“引导式”,是战争中的“进攻式”,是行动中的“积极式”,它体现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正重视与培养,激发起了学生自觉地朝着正确、健康、理想的方向进发的信心、决心。当然,并不是表扬一次就一劳永逸,还需要教师长期耐心细致的跟踪教育,用表扬发展优点,用表扬改正缺点;用表扬增添信心,用表扬追求理想;用表扬坚定信念,用表扬创造未来……要细心,平素要善于观察、悉心研究学生,更要选准时机和形式,语言也要诚恳,才能用得恰到好处,收到效益;否则,学生会认为老师在挖苦、讽刺自己,适得其反。――只有美丽的心灵才能创造心灵的美丽。

篇8

一、电影《美丽心灵》简介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剧情片,194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的纳什已经将自己的理想与数学研究画上等号,但是他与其他的同学的生活格格不入,经常被同学们取笑,同时,他还患有精神分裂病,他幻想出自己的室友查尔斯经常和他交谈,成为他的一个精神支柱。他又幻想出查尔斯的小侄女来,这个小女孩经常陪他玩耍,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小玩伴。经过许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纳什终于在数学博弈论上有了深入的发现,获得了大学教授的好评,他也因此被推荐到麻省理工大学执教。这时正是美国与苏联冷战的重要时期,为国防部破解军事密码期间,他又结识了一个叫威廉?帕彻的男子,这个人是他幻想出来的国防部一个秘密特工,威廉想要纳什进入他的地下组织,为国防部的秘密组织解决更多的密码问题,纳什听从了他的召唤。

在麻省理工大学,纳什与自己的学生艾丽西亚恋爱并结婚,两人过着幸福甜美的生活,但是不久纳什的种种异常举动就让艾丽西亚产生了困惑,她对纳什说的三个人物根本就没见过,艾丽西亚在医生那里得知纳什得了精神分裂症,于是她便找医生为其看病。但是纳什在治疗期间一直认为那三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医院的治疗终告失败。纳什在大学执教期间,不断努力尝试新的数学研究,所以他被禁止服用药物,所以他的精神分裂症反而越来越加剧。终于在一次针锋相对的家庭矛盾斗争中,纳什意识到那三个人物是虚假的,所以他在妻子的帮助下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研究上,终于取得了伟大的成就。1994年纳什因为自己的卓越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位老者面对着查尔斯、小女孩、威廉淡然一笑,接受了这一挥之不去的人生现实遭遇。

这部电影收获了较好的票房与口碑,也为二人的扮演者拉塞尔?克劳和詹妮弗?康纳利的精湛演技所折服。所以主要研究二人的精神思想变化与生活经历,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的精华所在。

二、通过电影细节来看人物的精神魅力

艾丽西亚的扮演者詹妮弗?康纳利凭借这部电影中的艾丽西亚一角获得了奥斯卡影后的桂冠,她在整部电影中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艾丽西亚通过努力,将纳什最终带回到现实当中,为她和纳什的人生赢得了生的契机。受到她那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忠诚的感动,纳什最终决定与这场被认为是只能好转、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最后的一搏。下面是纳什向阿里西亚求婚时说的话,我们可以从她的语言中了解她独到的精神魅力。

原句:Nash:Alicia,does our relationship warrant long-term commitment?I need some kind of proof,some kind of verifiable,empirical data.

纳什:艾丽西亚,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能保证长远的承诺呢?我需要一点证明,一些可以作为依据的资料。

原句:Alicia:Im sorry,just give me a moment…to redefine my girlish notions of romance.A proof?Verifiable data.Um…okay.Well,how big is the universe?

艾丽西亚:你等等,给我一点时间,让我为自己,对爱情的见解下个定义,你要证明,和能作为依据的资料,那么,告诉我宇宙有多大?

她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她比纳什乐观、幽默,她的精神意志与她的语言相称。她想抒发自己的感情,“对爱情的见解下个定义”确实表现出她充满诗意的想法与精神状态,“告诉我宇宙有多大”是她“天方夜谭”式的一种幽默表达方式,他将爱情与宇宙真理结合在一起,证明了她是那个情窦初开的人,她已经嗅到了爱情降临的味道,这种味道缠绕在她的心间,圣洁的光芒照耀着她的心灵,她仿佛置身于婚礼殿堂之中,她掩饰不住的情感就从简单的语言中流露出来了。艾丽西亚此时的心情是激动的,她回答时也是激动无比,好像是“词不达意”地回应了纳什的求婚,但是正是这种回答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美国人说话方式的机智与幽默的效果,体现出个人情感的伟大魅力所在,提升了人物的价值与形象光辉。

约翰?纳什是这部电影的主角,他的善良的本质并没有完全潜藏在内心中,在他的一言一语当中,当纳什明白了查尔斯是其幻想出来的一个人物,所以决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被查尔斯牵着鼻子走,于是他要和查尔斯说再见。

原句:Charles:John now you can t ignore me forever .

John:Charles,youve been a very good friend to me.

the best.

But I wont talk to you again .

I just cant.

Good-bye…

翻译:查尔斯:约翰,你不能永远忽略我的。

约翰:查尔斯,你曾经一直是我的好朋友,最好的朋友。但我不会再跟你说话了。我真的不能了,再见。

但是他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在这句再见的话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查尔斯不愿意离开纳什,纳什也不愿意离开这个亲密的交谈对象,他发出颤抖的声音说出“我不会再跟你说话了。我真的不能了,再见”,想要成为永远的好朋友,但是却不能在一起,将那份“藕断丝连”的感情“斩尽杀绝”,确实让纳什下不了手,这种精神上的生离死别让纳什感到十分惋惜,没有办法,他忍着心里的剧痛说再见。他又不想让查尔斯难过,纳什低头不敢看查尔斯的眼睛,他怕这个惟一的朋友因此受伤,为此,他更加痛苦无比。这句话体现出纳什本人善良的人格魅力,他那稚嫩的心灵深处无法获得更好的安慰,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伴随着他,这样的遭遇让他欲罢不能,但他又怎能脱离现实生活,去接触那本就不存在的幻境呢?他只好舍弃了查尔斯,回归自己的正常生活,这种精神创伤在这句话的表达当中被发挥出来,感染了观众的心。

三、电影中主要人物的精神塑造历程与启示

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影中的人物往往又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所以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物特色。《美丽心灵》是一部讲述知识分子克服精神分裂症的励志电影,所以里面的人物对话非常具有“智慧”与“幽默”色彩,同时也将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了充分的表达,他们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我们在感受人物魅力的时候,也能够学到美国本土文化,如果从其中的语言、行为方面来分析电影人物的精神魅力,更容易发现其中的“端倪”。

纳什是一个善良、纯真的学者,他遇到困难,但是纳什在大学期间是一个几乎患有自闭症的人,却机智地应对生活之困难又表现出他在人生困境之中保持的乐观心态,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人的坚强的精神意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人的乐观态度将使生活丰富多彩。他孤独地享受着上帝赋予的生命之快乐,在艰难的人生抉择中选择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纳什不愿意服用药物,因为他坚信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他接受治疗,但是仍然拥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这就是一个人对梦想与自由的执著追求之现象,也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物的经典形象。纳什身上散发出来的精神魅力之所以可贵,不仅是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奖,更是因为他在生活细节中呈现出来的人性之光彩,而这些光彩将照耀我们这些观影者不断探索人生,在前进中获得更多的动力,从纳什的励志精神与奋斗不息的魅力中品尝艰辛,赢得成功。

谦卑的纳什目标很简单,但要实现这些目标却是难上加难。处在病魔的重压之下,他仍然被那令人兴奋的数学理论所驱使着,他决心寻找自己的恢复常态的方法。纳什用自己的努力奋斗证明了自己不是一无是处的人,他将自己的心完全放在学术研究上,没有一丝一毫地放松对数学的深入探索,他将治疗药物藏起来,在学校里大骂威廉?帕彻,拒绝与查尔斯和他的小侄女说话,就是不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集中精力搞学术研究,在这种奋斗精神带动下,他最终获得了成功,他没有辜负妻子对他的关照,也成功克服了惧怕心理,面对若即若离的幻象,他选择了用乐观态度对待,为自己的美好人生提供了更高的价值体系,也为我们这些普通观众带来了强烈的人生启示。

篇9

关键词: 新媒渠; 零售; 业态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2)04-0011-04

正文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零售企业通过直接模仿、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零售业态, 在行业的快速增长中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零售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也由于这一历史原因, 中国零售企业一直存在乐于模仿而疏于创新的问题。WTO保护期结束后, 跨国零售巨头凭借其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优势大举进入中国大中城市, 对中国零售企业构成了严峻的威胁, 迫使中国企业开始重视零售业态创新, 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在经济转型期, 特别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推动的产业融合的背景下, 如何利用外部环境的新特性, 加强原创性的业态创新, 增强零售竞争力, 成为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新媒渠与业态创新

(一)零售业态创新

国内外关于零售业态创新已经有不少的研究, 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一般性理论研究。零售业态的理论研究源于20世纪中期。百货业态出现后, 许多新的零售业态不断涌现, 一些传统业态则在竞争中被削弱甚至消亡。零售业态快速更替变化, 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学者们试图从整体上揭示零售业态创新与更替的原因、过程和内在机制。通过对业态更替过程的研究, 不同时期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给出了解释, 由此产生了 “零售车轮理论”、 “零售手风琴理论”、“零售回轮理论”、“零售辩证法理论”、“零售生命周期理论”等代表性的理论, 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零售进化综合模型, 构成了关于零售业态的主要理论。上述主流理论均为解释性理论, 是对已经发生的业态创新的理论解释, 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零售业态的发展历程, 但其对零售业态未来创新发展方向的解释和指引则存在一定的局限。

第二种类型是基于现有业态理论的应用型研究。零售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不同地区和区域的零售业发展不平衡, 应用型研究是在业态理论的指导下, 考虑如何将发达地区的先进业态有效引入后进地区以推动该地或该区域的发展。如汪旭辉等(2009)对我国农村零售业态创新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他们的研究不仅考虑了业态引进的问题, 还考虑了如何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创新的问题。

第三种类型是对业态创新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学者李飞(2006)指出虽然业态创新研究较多, 但大多数集中在 “为什么创新” 和 “如何创新” 上, 而很少有研究能够回答业态创新应该创新什么, 即 “创新的内容”。李飞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梳理, 从零售业态的构成要素入手, 区分了构成零售业态的主要维度, 并指出业态创新主要就是在这些构成维度中程度和组合上的综合创新, 并由此形成了着重于业态创新内容, 具有较高的工具性价值的业态创新路线图。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尽管在零售业态领域已有很多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指导零售业态创新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其局限性也较为明显。特别是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一个共有的却没有并明确标明的假设——零售店是建立在零售专有资产之上, 来讨论各种零售业态要素的重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的产业融合和消费者需求更新的背景下, 基于零售专有资产假设的业态理论的解释力更加受限。现有的业态理论很难对如徽乡茶、百事购等适应新消费需求由异业结合产生的新业态进行解释。因此, 在产业融合和新消费者需求的背景下, 有必要引入非零售专有资产的假设, 进一步发展现有业态理论, 推动产业融合背景下、适合新消费者需求的原创性新业态的发展。

(二)新媒渠理论

篇10

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处在偏远的山区,物质条件非常之差,但这里有一个热爱学生的年轻老师,有一群活泼可爱、渴望知识的孩子,有一群淳朴而执著的山民。于是,每当春天到来时,这里就会花香四溢,堞蜂翩翩。好一个美丽的地方!

但这个地方又是一个让人伤心的地方。它偏僻、贫穷、交通不便,上课的时候连粉笔都没有,只能用抹布蘸着水写,然后再撒上尘土。条件如此之艰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怪不得作者的弟弟刚去了两天,就懊丧地回来了。问他,他闷声不语,问急了,才说那不是人呆的地方;确实,生活在优越环境里的青年,谁愿意去忍受那份清苦?谁又能受得了那份寂寞?可作者有一个好父亲,他不相信这世上有不是人呆的地方,在他的思想中,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呆的地方。于是在“爹”的骂声和木棒的威胁下,“弟弟”又回到了这个不是人呆的地方,并且渐渐地爱上了这个地方。

原因是这里条件虽艰苦,但这里的学生可爱、好学,渴望知识,他们需要“弟弟”这样的老师;这里的山民淳朴、执著,尊重老师,他们同样需要“弟弟”这样的老师。于是,学生们得了奖状,“弟弟”引以为荣,还把奖状寄回了家,让家人跟他一起分享;家长把好吃的肉块和用黄鼠狼皮做成的坎肩送给“弟弟”,肉虽然被“弟弟”呕了,但“弟弟”的心里是暖的,坎肩“弟弟”寄回了家,又被“爹”寄了回去,后来被“弟弟”卖了,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就这样,“弟弟”一点点地爱上了这个美丽而令人伤心的地方。

“爹”去找过“弟弟”,却哭着回来了。写信劝“弟弟”,让他回来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菜抓钱,可“弟弟”拒绝了。他坚决地说:“决定了,不回去!”虽是短短的几句话,却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了选择。 “弟弟”的选择是对的,因为这里条件虽艰苦,但这里需要他,需要他这样的年轻老师。他觉得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他有这个责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他决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自己这份虽清苦却极有意义的工作中去。

春天来了,学生们把山上的花儿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引来了许多美丽的蜂儿。你闻到花香了吗?你不想欣赏这蜂儿的舞蹈吗?那就来这个美丽而令人伤心的地方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