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悠闲乡村生活范文
时间:2023-03-20 03:1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随身悠闲乡村生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些城市或许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每年从其中一条街道上调动的资金都会达到令人吃惊的天文数字。但从表面上看,它们最大的特色不是纸醉金迷、光怪古离,而是天空都一碧如洗,空气都异常洁净,每个地方也都少不了让人流连的自然公园或景点。生活方便程度:
它们吸引了世界顶尖名牌的旗舰店,也是许多全球连锁的超市、购物广场的大本营,每个城市都具备可以影响世界消费潮流的能力;拥有各种艺术中心、博物馆、展览馆,歌剧、芭蕾舞、油画展定期举行,汇聚了一流的酒店、精品店、高级餐厅,这样的城市,可以满足不同人的生活需求。惬意指数:
这些地方具备了国际大都会的高贵气质,又不乏艺术气息,同时也没有远离大自然,当真集上天的万千宠爱于一身。物质的追求与悠闲享受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城市无疑是最适合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慢拍片段:
瑞士苏黎士的班霍夫大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街道,这里集中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资金。而苏黎士人最骄傲的却是苏黎士湖,湖水湛蓝深沉,那种蓝色摄人心魄,洁白的天鹅在其中游弋,时不时从湖畔观赏水景的游人手中衔走递给它们的食物,湖边人工搭建的水榭上,可以看见的日光浴者,在这里,人与动物都是坦然的。
澳大利亚的棒球场经常可以看到野生的袋鼠缓慢地走过。
慢拍推荐地:
瑞士: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瑞士不仅集中了令人羡慕的财富,还集中了数个深谙享受生活之道的城市.日内瓦、苏黎士、恩格堡……
美国橘郡:美国橘郡向来以“生活轻松愉快”闻名,代表了美国生活的最高品质。
加拿大:在联合国公布的“最适合人类居住与发展的城市”中,加拿大的各个城市已经连续七年获此殊荣。荷兰阿姆斯特丹西区:不同于人尽皆知的阿姆斯特丹红灯区,西区的房屋有着整齐的红砖墙、白窗棂,路边的自行车就像打盹的牲口,安静地斜靠着墙。所有人在这里都能得到身体和思想的放松。
荷兰海牙:作为荷兰第三大城市、政府所在地,海牙是欧洲重要的商业金融城市之一,但它同时有“欧洲最美丽的村庄”之誉。
摩纳哥:能悠闲生活的地方福利总是好的,可是哪里的福利也好不过摩纳哥的,那里的人不用纳税,仅此一个理由就足以让人放松的度过每一天了。
美国拿绍、荷兰鹿特丹、法国尼斯、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中国威海、挪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慢拍原因:凭海临风则逍遥环境优美指数:
傍在海边的城市,都是美丽的。海边或者温香软玉,沙子细腻得抓不住:或者遍布礁石,保持大海的庄严深邃。洁白的海鸥成群飞过,在转弯时,经它们翅膀反射的阳光变成了银白色。一顶顶沙滩伞如同一朵朵花,开在金黄、白色、湛蓝……的沙滩上。生活方便程度:
海滨城市一般没有明显的市中心,各个区域沿着海岸线分布,然后再组合起来,这样每个区域都具备了所有类型的购物场地。惬意指数:
在海边呼吸新鲜得可以直接罐装出口的空气;躺在吊床上晒太阳,把头发晒黄、皮肤晒黑;学潜水,感觉着海水对耳膜的挤压,顺便看看色彩斑斓的海底植物与动物。这次第,怎一个“爽”字了得!慢拍片段:
“峡湾之国”的挪威西海岸峡弯密布,海岸线寂寞悠K,最多的居民是海鸥,沿着峡弯,经常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只洁白的大乌扑棱棱地,从海岸线飞住静谧的、高远的北方天空去了。它们的声音徘徊在天际,不绝于耳。慢拍推荐地:
美国拿绍:世界上最美的港口城市。荷兰鹿特丹:作为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被誉为“欧洲最现代化的城市”,却保持着小镇一样静谧迷人的风采,市政府完全按照“过去的美好时代”重建市容,使鹿特丹成为摩登与怀旧并存的城市。
法国尼斯:光看看它的名字就知道为什么会推荐它:“Nice”――美丽。尼斯处于地中海蔚蓝海岸区的中心,全年阳光灿烂,平均气温维持在20℃。
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有名的冲浪者天堂,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广袤无垠的白色沙滩上终年可以看到躺在沙滩伞下消闲的人。
中国威海: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并两度荣获“国际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是2003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惟一中国城市。
新西兰、英国、美国、爱尔兰、芬兰、中国鼓浪屿、意大利……
优山美地中的小城慢拍原因:简单的人、事关系环境优美指数:
葱葱郁郁的森林无处不在,清澈纯净的湖水随处可见,大部分小镇都有统一的建筑,这些房子有可爱的屋顶及颜色,让人觉得进入童话世界。极少数风格迥异的建筑也都被艺术地安排在一个空间之中。生活方便程度:
虽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风格,但这些小镇并不闭塞落后。它们散落在大城市的郊区和高速路旁。法国的渔村小镇小玫瑰,从巴黎火车北站出发,不用两个小时就到了。加拿大尼亚加拉湖边小镇,从首都渥太华开车过去,用不了一个小时。而荷兰的豪达小镇,从鹿特丹坐火车只需十几分钟。惬意指数:
小镇功能都很齐全,一、两万人的乡镇,有小学、中学,甚至有现代化的大学,公共设施都十分考究,休闲场所也是应有尽有,甚至比大城市更具有情调。除了规模,城市化水平和舒适程度很难找出与大城市的区别。但比起大城市来,这里有更广阔的天地,更新鲜的空气,更大的草坪,人们的生活更加愉悦。慢拍片段:
在新西兰,除了大城市周边外,在公路上大多开几十公里都不见一辆车。有时候会遇到羊群大迁徙,前面开道车上挂有“后面有牲畜群”的大牌子,后面就是大摇大摆走着的羊群。数以千计的绵羊那样悠闲地晃过,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看到时间就像那样缓慢地流动。
下午4点多钟,英国所有办公室都会大门紧闭,这是他们“Teatime”(下午茶时间),这时要找人就到一个地方去.镇上的露天广场。此时即使有天大的事也得恭候英国人喝完了下午茶再说。一首英国民谣这样唱的“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这种所有人民放下手中正事、去优雅喝茶的景象,现在也只有在英国的乡村才能看到了。慢拍推荐地:
新西兰:《魔戒》的拍摄从南到北纵贯整个新西兰,那种美丽安静得具有魔幻色彩的小镇在新西兰比比皆是。
英国:英国是典型的大城小镇式组合,在霪雨靡靡之时,伦敦显得灰败讨厌,倒是充满了中世纪遗风的小镇寂静浪漫。
法国:法国小镇的典型元素是庄园,这些庄园都散发着世界上最醇的葡萄酒香,在这样的庄园中生活,光是品酒就足以度过一辈子。
爱尔兰:爱尔兰的小镇生活是欧洲最安静的,也难怪爱尔兰盛产游吟诗人.叶芝、王尔德、萧伯纳,大片的田园风光使爱尔兰的生活静谧安详。
芬兰:芬兰的罗瓦涅米镇是圣诞老人的故乡,村庄入口处位于66° 30’N,跨过北极圈就是圣诞老人的居所――一幢极具当地特色的小木屋。在芬兰,这样的小屋随处可见。去那里的所有人都是一种置身仙境的感觉,周围安静得仿佛可以听见时间的流动。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开始向小城市甚至小镇回归,现在有85%的人生活在人口少于5万的市镇。美国的的大城市变化不大,小城市却越来越美丽。这种规模不大、功能全面、生活品质高的卫星城市已经成了全世界城市规划者学习的榜样。
意大利:作为“慢拍城市”运动的发起国,意大利当然少不了保持着舒缓风格的小镇。
世界名校:所有的世界名校都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城市,这些“城市”中的生活内容单一,“市民”极具浪漫气质,“市容”美丽,各有各的悠闲,各有各的情趣,“水木清华”适合漫步,剑桥自然适合“寻梦,撑一支长蒿”……
中国鼓浪屿:李叔同选择在这里度过晚年,舒婷在这里定居,在这个家庭拥有钢琴量全国第一的地方,生活寂静安详。法国、印度、墨西哥、捷克、文莱、巴西、加拿大、希腊、中国成都……
天生慵懒
慢拍原因:民族性格中天然的享乐主义
环境优美指数:
这些地方的人们之所以悠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靠近大自然。连绵的草地或大山便是他们的生活背景。
生活方便程度:
悠闲带给当地人的是享受,对外来人员讲有时候他们的悠闲会导致不方便。
惬意指数:
对于这些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来说,生活当然是美好的,每天都过得非常愉快,而对于度假者而言,当地人的“享受”难免带了懒散的因素。
慢拍片段:
在印度,人们悠闲散漫到混乱的地步。街上人多车多交警少,经常是后车贴前车,前车贴后车,车道里走人,人道里行车,大家也都慢悠悠地等着,丝毫不觉得堵车会耽误什么事。本地的一些小车子更是在车里随身携带一根长竹棒,遇到车道上行人太多时,就把竹棒伸出车窗,拨拉一下边上的人群,划出一些空隙,再往前开一点。
在巴西赴宴,迟到120分钟之内,主人都愿意等着,而不是选择开宴。
在法国步出电梯时可别忘了女士优先。在女士当仁不让出去以后,男士之间还要接着互让。男士甲要伸手示意请对方先走,说“我在您后边走”,这时候男士乙切不能有失风度抬腿就走,而是耍作同样的动作,加重语气说“在您后边走”。如此反复若干次,其中的一位要恳请另一位原谅,因为他终于下决心要走出电梯了。在节奏快的地方,谁有时间每次乘电梯都重复这个过程呀?
在希腊,所有的商店都开门晚关门早,他们的理由是“为什么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们要工作?”推荐地:
墨西哥: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莱文的调查,从走路速度、工作速度和各国主要城市街头时钟的精确度三方面考察,墨西哥人的生活节奏是全世界最慢的。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给时间一点时间”,以便使自己不要太忙。
印度:印度有一种全民懒散的群体特征,大家都相信人是可以轮回转世的,生命既然是无穷的,就不必分秒必争了。文莱:一般人起床后的第一句话是“今天要做什么”,而文莱人起床后先问“今天不用做什么”。
捷克: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热爱文艺的国度,以至于他们选取一位作家当了总统。有文才的总统在世界范围内不算少数,但是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是一位真正高水平的作家。也只有一直浸染在艺术中的民族才会产生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总统。
加拿大:加拿大人是典型的“亦张亦驰”,他们总能在动、静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点。
篇2
逃离都市“蜗居”:
梦想自建“小镇”
2010年7月的一天,村庄里,午后的阳光斑驳地洒在新铺好的沥青小路上,空气中飘荡着槐花清香,几个村民坐在门前聊天。范婷和她的几个朋友们正慵懒地在院子里躺着,当天是周末,大家又可以集体午睡了。这座装着大果园的两亩大院子,有20多间房,抬头就能看见山,村民说山上有很多野桃和野杏,熟了可以随便摘。
“叮铃铃……”门铃响起。
“汪汪”,院子里立即传来犬吠。
“雷曼,别叫!”范婶跑来开门。
“您好,我们在网上看见您发的租房信息,我们是来看房子的。”门口站着一对小情侣。
范婷笑笑,让进二人,这已是一周内第三组来看房的房客了,自媒体报道后,看房的人络绎不绝,有单身的、有结婚的、有为爱疗伤的、有追求低碳生活的……一不留神,范婷这间小院,成了“名院”。
其实在搬到村子里之前,范婷和男友一直租住在公司附近的西直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标准的“蜗居”。从考上大学起,范婷已在北京生活10年,除了农家乐,她在北京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北五环。随着工作时间的不断增加,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她“逃离”城市生活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就在这时,狭小的30平方米“蜗居”又迎来一位新客人――范婷和男友逛街时,意外捡来一条流浪狗。当时恰好赶上全球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带来全球金融界大地震,于是范婷就给小狗取名“雷曼”。
范婷、男友、雷曼,这仨难兄难弟就这么挤在―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刚开始还能凑合下去,可雷曼越长越大,很快就成了―条70多斤重、一米多长的大狗,在北五环内,雷曼这种大狗是禁止喂养的,白天关在房子里,只有晚上11点才敢偷偷牵出去溜一圈,别说人憋屈,狗也憋屈啊!
找到一个更舒适的居住地,成了范婷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她是80后白领的典型,工作稳定,收入可观,关注环保。自打工作后,她的朋友开始一个个成为房奴。花掉父母半生积蓄,用自己半数以上的工资来缴房贷,换来70年不到的居住权,范婷很不愿意这样,在南方长大的她向往青山绿水,她甚至梦想着将来有一天有这样一座小镇:青山绿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住在这里的都是好朋友,好不快活!
2009年7月6日,范婷在豆瓣网上建了名为“咱们自己建小镇”的小组,发表了创建宣言:“我要养听话的狗,看碧蓝的天,我要租房,租到郊区去。生命只有一次,我不想浪费,不想接受这吃人的房价,我要住到郊区去!我要呼吸新鲜空气,我要有大院子……”
当时,她只是试一下,看有没有人搭理。
乡村生活:
只为找回遗失的美好
没想到,应征者如云,顷刻间,几百人拥进建小镇网上活动小组,七嘴八舌地表示支持。“快乐的乌托邦,顶。”“我加入,如果成功,我要写一本《关于最完全的社区制度和京郊新村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尝试》。”有人要把自己的乐队搬到这里,有人想体验农夫的快乐。但质疑的人也不少:“很不靠谱,你搞好了也没产权。”范婷没想过产权,她只想和朋友们一起租下院子,布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白天在城里上班,晚上回乡村看山和星空,周末在院子里放电影,在果树下做瑜伽。
从2009年10月开始,范婷联系到一批对“小镇计划”感兴趣的网友,他们开始利用周末,在北京郊区农村寻找合适的房子。对于房子,他们有严格的要求:通公交车,离最近的地铁站不超过40分钟车程;风景优美,有山有水;在现有村子边缘,既不太荒僻,也不会吵闹;价格便宜,加上交通费,成本摊下来,不能超过城里租房的开销。
功夫不负有心人,范婷她们找到了这样的院子,月租金不到3000元,离地铁站18公里。院子里有果园,栽着几十棵杏树,一左一右两座裹着青装的小山峦正对着院门,天气好时还能看到云朵被太阳照射后投在山腰上的倒影。就这儿了!谈判、拍板、签合同。整座院子每月租金2000多元,与城里租个普通两室一厅差不多。
乡村生活梦想就这样真实地实现了。村头有菜市场,西瓜和市区价格差不多,不过十分新鲜;村委会附近经常停着“黑车”,花上40元钱可以直接坐到地铁站。而那些散落在乡村旧货市场的家具,被范婷和朋友们大批买进,―番精心改造下来,也重新焕发出另类的时尚:客厅里摆放着一个95元的红色高低柜,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样式,让范婷想起童年;120元的脚踏缝纫机既能做衣服,兼锻炼腿部肌肉,又能当作写字台……
令范婷感触很深的,是村子里相对城市更加和睦的邻里关系。喜欢聊天的邻居王大叔热情地送来自家做的包子;村东头的李大哥帮他们给院子松土,还敦促他们:地里还有寒气,到谷雨临近时播种最合适。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生活多年,范婷终于找回了小时候邻里间的那股温暖。天气好的时候,她便和男友骑上电动车去附近农贸市场买菜、买肉,她要举办“烧烤晚会”,热情招待帮助过他们的村民们。吃饱喝足,范婷和朋友们躺在院子里的果树下,悠然地看着天空,云淡风轻,繁星漫天,真是比神仙还要快活。
范婷的客厅里,堆放着全套的张爱玲小说全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墙角还放着一把吉他。顽皮的雷曼在雪白墙上印下的一个脚趾印,被范婷用彩色铅笔画上几片叶子,改成花朵的图案。
模拟小镇:
比乌托邦更现实的梦想家园
早上5点,天一亮,范婷自动睁眼起床。
这让范婷自己都吃惊,以前是晚上12点半睡觉,早上7点半被闹钟催着起床,手忙脚乱踩着点赶去上班。搬来“小镇”后,她已经慢慢合上了太阳的节奏,晚上9点多睡觉,早上5点起床。
呼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范婷和男友带着雷曼去爬山,回来悠闲地吃早点,6点半出门上班。搭村里的车到地铁口,一个小时后,范婷就能坐在西单的办公桌前。只是这段车费不便宜,单程需30多元,范婷正考虑买车,如果坐公交车,加上等车和走路时间,会比开车多花半个小时。
田园生活比想象中还惬意。自来水、3G网、现成的卫生间、送上门的罐装煤气,装上电热水器就能洗澡,打开冰箱就有冷饮。走10分钟,就能到村里的小卖部。长长的柜台里摆着条状的“大大”泡泡糖,后面的货架上堆着防雨的胶鞋。店主和村民都很熟,买东西的时候一边慢悠悠给你拿货,一边聊聊家常。买这些够不够呀?闺女家对象怎么样啊?范婷想起很多年前,还没有超市的时候,大家就是这样买东西的。
考虑到“小镇”的发展,范婷甚至拟了一大套“小镇公约”,从原则上如何尊重个人自由空间,到细则上如何分摊水电费、如何加入新成员。因为上班太远,有的犹豫不决,有的慕名加入,有人是杂志编辑,有人是平面设计师,有人是网站公关……他们都是最忠实的“镇民”,周末天气好时,大家便去山上,背两大捆做篱笆的荆条,叮叮当当地布置院子。男生们脱下汗涔涔的衬衫,挥起锄头开始干活,女生们一边打着下手,一边开始忙着做饭,干活累了,有人拿起旁边架子上的吉他,弹唱几句甲壳虫乐队的歌:“昨天,所有的烦恼仿佛都已远去。”一会儿又换成:“你也许会说我做梦,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我希望有一天你会加入我们,世界将会大同。”弹吉他的人叫小马,是个工科博士,曾在大学里组乐队,弹贝斯。工作以后,吉他很久才碰一次。弹唱完了,有人感叹一句:“真的好文艺啊。”
午饭来了,摆满半个桌子。村口买的豆腐又嫩又香,加上刚挖的新鲜荠菜,熬成翠绿的汤。11个人同坐桌子,没有足够的碗,就用喝茶水的敞口杯子。雷曼被正午阳光晒得直吐舌头,开始在松过的土地上转着圈刨坑,刨起的泥土扑向坐着的人。大家跳起来躲闪,雷曼泰然趴进坑里,肚子贴上微凉的泥土。搬到这里,这家伙最高兴,以前在城里,狗绳系得紧紧的,还是老有人怕它。看见有人瞪自己或躲开,雷曼就会非常敏感,全身都绷起来,紧张害怕。现在天天撒欢跑,也没人怕它,性格开朗多了。
一位“镇民”在博客里写:“多么希望房子是一只只,可以随身携带,随意打开收叠,跟我们去晒太阳,漂流,休息。当房子的量词变成一座座的时候,它就像沉重的山,压住了心灵的自由,使我们变成奴隶。‘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是说给我们听的吗?”
篇3
去北海,是仲秋时节,路途上,受了不少苦。下午3时多上车,摇摇晃晃中,迷迷糊糊地睡,迷迷糊糊地婪迷迷糊糊地想,颠簸了整夜,清晨7点抵达北海。
来不及退去疲惫,接我们的车已等在面前。
就这样,那颗热烈而模糊的心,经不起半点等待,直奔银滩。
银滩卧波
清晨,应该下过一场雨。空气里,几分自然的味道,若隐若现地蒸腾。略带腥味的海风,迎面拂来。大朵大朵的白云和湛蓝的天空,是想象中的洁净高远。
一路上,满目的葱绿。成行的棕榈,遮天蔽日的老榕树,胡须爬满枝丫。路边,不时出现没有完成的残破建筑,如雕塑般,记录着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一段痛苦往事。
穿过几条街,很快就到了北海银滩。
正值仲秋时节,天气凉爽宜人,阳光透过薄云照射下来,明亮而不炫目,宽阔的沙滩泛出一片纯净的银白色。碧蓝色的波涛裹携着白色的浪花涌上沙滩,发出清脆的碎玉般的声音,显得格外宁静而祥和,我的一颗心也随之格外的平和。
面对大海,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天蓝海绿滩白,色彩层次分明,海风拂面,是咸咸,腥腥,苦苦的感觉。远处,海天相接,点缀着点点白帆,是那样的美丽、宽广、博大。
这时,我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所震慑、所吸引,来不及脱下鞋子,便像孩子一样,在海滩上奔跑起来,张开手臂扑向大海。
清新而湿润的海风徐徐吹来,沁入心脾,我像一只海鸥迎风飞舞,欢快地叫着,我与自然的造化,共同感受生命的神奇和壮美。在这一瞬间,我的心像天空一样蔚蓝,像海水一样碧透。
啊,我醉了。
聆听着这大海的声音,仿佛,正在做着一个悠长的梦。
挽裤赤脚行走于浅滩,凉水浸脚,沫溅裤沿,心随身动,身追潮涌。恍惚间,人已随浪潮而去。忽感脚背丝痒,下腰细认,小蟹众众,滩涂尽为小洞,洞边为浅黄色细沙,黄白相间。如此,在这银白的世界里,塑造了另类景观。看来,蟹才是银滩的主人。
海的那边是越南,不过,肉眼无法看到。
换好泳衣,奔向大海。
海滩很平坦,走出100多米也不足两米深。海水被阳光晒得暖暖的,裹涌着皮肤,很舒服。随着波波浪潮,一直走到海水把身体完全淹没到脖子的地方,海浪一波一波地冲过来,无数的水花和泡沫形成一个个浪尖。忽儿被拥上浪巅,忽儿被埋进海里,在浪花即将淹没头顶的时候,轻轻一跃,海水,又把我托起来了……
累了,爬上大大的橡胶气垫,在温暖的海水里漂浮。此刻的大海,更像爱人的怀抱,温暖地簇拥着我。仰面躺着,发现白云似乎触手可及,那么近,就在眼前安静地浮着。天,也那么完整地呈现在面前,那么洁净,那么宽广,它俯瞰着我,目光直逼我的内心,让我不由自主地袒露,一切心事……
繁华旧梦
去老街,已是黄昏。
比起妩媚多情的银滩,北海老街,无疑经历了风霜雷雨,仿如一幅历经沧桑的千年古典画卷。
入口处,“异平街”立于头顶。恰逢了细雨,游人稀疏。站在卷拱门前,看门内外不同的时光,恍如隔世。一公里长的老街,沿着海岸线,直直排布。一条平平的石板路两边,是一幢幢老式小楼,多是两三层,楼房的正中,刻着自家的印记。窗顶,多为卷拱结构,卷拱外沿及窗柱顶端,刻有线条流畅、工艺精美的雕饰线。街上,天主教堂、药堂、酒肆、茶坊等,沿着老街气派地林立着。
薄暮中,有些迷离。
穿行于老街两旁骑楼下的回廊间,那一条条绵长幽深,黑暗深遽的小巷道,沿着房屋的墙基往外延伸,从_个个斑驳残缺的老字号招牌,和逐渐褪色的字迹上,老街昔日的辉煌,依稀可见。
瞬间,我穿越历史时空的尽头,把老街的故事慢慢掩藏、沉淀……
不必触摸墙上那些深深浅浅的凹痕,也不必丈量那些空洞的时光,在老街,一切都是静止的、模糊的。
在一处骑楼的间隙里,我尝试着,穿过一条夹杂于两座骑楼间的巷子,那巷子,宽度仅能容一人侧身穿过。
路边堆着些杂物,有嘈杂的声音,有孩子在唱歌,还有几个孩子在街中愉快地打闹着。三两个中年妇人坐着,一人面前一堆绿,边择菜,边聊天。泡桐树的枝丫上,乱哄哄地开着成串的泡桐花,空空的白里,透着些碎紫。树下,一方石桌,两个老人目不斜视,兀自沉浸在一片黑白世界里对弈。都是那种小巷深处极平常的老头,一个是玻璃茶杯,浓酽酽的茶,茶叶倒有一大半,杯里的水有些发黑。一个是紫砂的壶,想必水也是黑酽酽的,有些涩。老人们那份杂乱中的闲适与散淡,一时让我驻足。棋果然走得也是慢极。
一户人家西墙上,满是密密的爬山虎,恣意妄为、野性勃勃、重重叠叠的绿中,只露出二楼小小的窗子,隐隐地,可以看见窗台上杂乱摆着仙人掌、吊兰。吊兰浅淡的细吡全给爬山虎泼辣的绿,给溶化了。透过窗口,有个扎红头绳的小女孩提着水壶,在很小心地浇水,水滴了下来,石板路上,就有了些湿湿的痕。
站着,一个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小姑娘,在为花草浇水,一时,心就变得单纯起来,有一种莫名的淡淡喜悦。才七八岁女孩儿,却极乖巧地做着这些事儿。平白地,就觉得那片爬山虎后面,一定是个诗意盎然的家庭。
女孩低头看到楼下巷子里的我,有些害羞地抿嘴笑笑,活泼泼一闪,就不见了。
一切,有着世俗的温暖。
时光,就这样,斑驳了记忆。老街的巷子,在似水流年中。也站成了永恒。岁月,将光阴的衣衫,一件件地套在它的身上,痴缠着那些前尘过往、寻常巷陌。
老街,骑楼,一个被喧嚣与世俗遗忘的角落,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平静安详地忙着家计,口中哼着天然浑成曲调,日复一日的,劳作着,等待着。还有几家寂寞的店铺,顽强地守在孤独的一隅,在这个逐渐衰败的街巷里,静静地守护着,守护着心灵上的苍远。尽管,已守护了千百年。
余晖下,蔚蓝的海水在目光远处,轻轻荡漾,细碎波粼,闪闪发光。轻风夜雨,送来海的味道。依稀中,只有薄雨中蹒跚踉跄的脚步声,擦破老街的沉默。
香尽,酒冷
客走,灯灭。
隐约间,我听见生命的胡琴,在咿咿呀呀地响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
或许,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街,那是我们历经千世万劫、看透万千世事、洗尽浮脂铅华后,仍然可以停泊,可以倚靠的港湾。
在这样的街,这样的雨,这样的夜,这样的静里,我轻着脚步,再轻着脚步,生怕惊扰水墨般的画卷,生怕,一屏息,一呼气,将画中人惊醒,将宣纸震破。
如诗如梦
走进如诗如梦的北海,走进气势磅礴的大海,那些怒吼的、平静的、夕阳下、深夜中的大海,宛若一幅幅墨迹犹新的水墨画,深浅疏密,远远近近,漂荡着空灵之气,朦胧的黑白色块,几乎要和着雨水,从画中,流淌出来。
试着回忆,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踏上北海之旅的呢。可是,终究想不起来。
记忆,竟然是如此的淡定模糊。
北海的一切,留在了心底,只是拂上了一笼轻纱。这样的旅行,是带着一生千回百转,前世今生的梦。
这样的回忆,是不愿早早提起,生怕一出口,一到尘世,竟惹了尘埃,坠落凡世。
“找一个岛,太阳起得不太早;找一个岛,月亮爬得不太高。谈天,喝酒,说笑。还有螃蟹围着院子跑。”这样的想法由来已久,而北海的涠洲岛便是这样的一个所在。
阳光。沙滩。海水。螃蟹。仙人掌。古典欧化的建筑。绚丽多姿的活珊瑚。火山口的万年沧桑。
只一个照面,便喜欢上了,那份热带风情的妖娆,让我念念不忘。
涠洲岛是数万年前经屡次火山爆发堆凝而成的,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鳄鱼火山公园便是其核心景点了。入得园内,便见几处有白色的缆绳围起来的地方'想必就是曾经不可一世的火山口。
沿着海岸线,一路上将海蚀、海积和溶岩景观的独特地貌尽收眼底,有洞状、沟状、龛状、柱状、台式、窗式及蘑菇状等奇妙造型,还有那巨型岩壁上的一轮轮波纹,让人感觉妙不可言。而与湛蓝清澈的海水亲密接触的那一块块巨石,更是形态各异,让你仿佛来到了静态的天然水族馆。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一块几十平方米大小的赭色岩石地,就是火山岛的喷发口了。它像一张被烧坏的脸,痛苦地抽搐着,狰狞可怖,满是疤痕。水山与海火的较量,在几千万年后渐渐沉淀,终化为一片祥和宁静,留给世人的,是火的热情,海的包容。
沿陡峭的山路拾级而下,穿过一条浪漫的木桥,便到了石壁下边,一个巨大的海蚀凹陷裸现出来,焦黑色的山岩布满燎痕,每一块嶙岣的礁石都记录着火山活动的过程或这一活动的某个瞬间画面。这些礁石上的灰烬让人感觉到这里刚刚被焚烧过,深深吸一口气,似还能闻到焦糊的味道呢。
这里就是几万年前火山爆发的遗迹吗?
我的思绪逆时空回到了几万年以前:一片浩瀚的大海有一天突然震荡起来,滔天巨浪咆哮着,沸腾的岩浆从海底呼啸而起,无数的火光自海底喷溅而出,整个海洋一片血光火影,大海似被烧成了一锅粥。伴随着这一切,一座充满激情的岛屿便横空出世,而面前的这个火山口便是见证当年涠洲岛诞生的脐眼。
如今,几万年之后的火山口,依然忠实地守护在岛边,目睹了涠洲岛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见证了涠洲岛跨越岁月的沧桑……
还有,斑驳的天主教堂,究竟,是记录着涸洲沧桑的岁月,屈辱的历史,还是弥漫着丝丝缕缕浪漫气息?远远的,传来隐隐约约的钟声,让人激起阵阵绵长的臆想。
一阵啁啾声,把我的思绪拉回现实,抬眼寻声,只见一行白鸥,在碧海蓝天间翱翔,这也是涠洲岛上的原居“主人”。
在这里,只有放慢匆匆的脚步,才能感受海岛别有滋味。
午后,换上笨厚的潜水服,随着潜水教练,我一步步向海水深处走去。忐忑不安中,发现眼前游过几条鱼,周围有一些珊瑚岩,不禁伸出手去触摸。正戏玩间,耳畔一阵哗啦声,我破水而出了。再次潜入海底,水域开阔了很多,水渐深,珊瑚也更多,阳光穿射在珊瑚上,将水下世界照得更美,想再潜得深些,可双耳针刺般地疼。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承受不了压力,就看不到更美的风景。原来,这海底世界比陆地世界更能体现生命的深度和力度,压力无处不在。
乱看北海
这世上,有些喜欢,是猝然降临的。也许只是一个回眸,也许只是一声轻叹,那种懂得,便入了心,入了肺。
仿佛,是前世今生的约定。
到达北海的那天早上,天突然阴冷起来,雨柔得悄无音息,盈耳的雨声,迷蒙,缠绵,分明有一种梦幻的感觉。
都说,秋季不宜生梦。而这浮动的暗香’迷蒙的烟雨,不知不觉,浸入我的意念中,仿佛伸出去的手掌,不是接住一二滴雨点,而是握住了北海的灵魂。
浓郁的亚热带风情,充盈着这座西南的滨海小城,一如,我曾经到过的东南亚乡村――随处可见的热带水果,戴着尖顶斗笠,黝黑且瘦的行人,骑着摩托车飞驰而过的情侣……
只是路边,不时出现没有完成的残破建筑,如同雕塑一般,记录着这里曾经有过的一段痛苦往事,似乎,也在提醒今天的北海人:凡事不可贸然为之,须得慎而又慎。
夜晚的北海海堤上,成排的沙滩椅,现榨的柠檬汁,加冰,再配上海风,浪涛在海天相接处,忽明忽暗的点点渔灯,这一切的光与影,让这个白色海滨小城,具有特别的宁静与悠闲。
到海滨城市,除了看海,就是吃海鲜了。
选了一家东北海鲜排档,生意是异常的火爆。原料是最新鲜的,生猛海鲜,蒸焖煮炸,每个人都在大快朵颐,好不快活。沙虫煮熟后,味道如脆笋,颜色雪白,有竖的纹路'像针织的棉袜,我看了,竟不敢下筷。上菜的东北姑娘,打扮成渔家女,着对襟衫,带斗笠,连挂着的灯,也带着相同的斗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