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救妈妈范文

时间:2023-04-10 08:3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迪生救妈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次他来泰国,特意联系了我,说找个时间约我出来见面,我想既然是客户,出来吃吃饭见见面也没什么,何况他长得也不丑。

他刚下飞机,我们就见面了。本来在曼谷街头闲逛着找饭店,他忽然说。我先找个酒店订了房再出来吃饭吧?我当时就以为他怕晚上没有住的地方,所以先订房了,也正常。

我在大厅等着。他订完房之后就打电话跟我说:“我现在在N楼N1房间,你上来啊!”

我说:“我为什么要上去!我不上去!你不是订着自己住的吗?。”“我自己住我有必要订四千多铢(相当于八九百人民币)的房间吗?”

“那是你的事情。”

他一再说,“你先上来啊,我有话和你说。”

我心想,反正曼谷这一带我比他还要熟悉。我就上去了,看他能说什么。

到了房间,他就叫我坐下,我就坐下了。

我坐在单人沙发,他就问我要不要先冲凉,我说不用了。

他就在沙发后面抱我,我挣脱开了,我说我们才见面多久啊!

我很生气,就说:“你不是有话和我说吗?没什么我回去了。”

他又欲动手动脚:“虽然我们第一次见面,但是我们认识很久了啊。”又欲抱住我还想亲我。

我推开他,我很气,说:“你太令我失望了,你把我当什么了?”

他就坐到另一张沙发上面,一副很无奈的表情。他说:“你回去吧。”

我打开门头也不回就下楼打的回家了。

回去的时候他发来短信说:“对不起,我以为你也喜欢我。”

我回:“就算喜欢,也不能这样啊。”

他是真的喜欢我吗?

《私人坊》真情援助:

毫不客气地说,你的问题很愚蠢,因为这哪里是喜欢和爱呢?这分明是一场都没怎么蓄谋的上床未遂事件。

没有尊重,也没有鲜花和事先的交流,更没有感情的铺垫,只有迫不及待的欲望气息和粗鲁的动作,怎么看怎么可耻l而你还在反思,这是不是一场喜欢?

难道说,他事先蓄谋一下,先请你喝了红酒,看了人妖表演,再领你血拼一下曼谷,这之后的上床,你就认为理所应当,而根本无视他的本质了吗’

篇2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一、精心挑选

首先要认真熟悉教材,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将课文中的“精华”挑选出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些重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一个情感点,它在文章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将它们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作为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于文,深入研读;使这些切入点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点。

我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没有逐段讲解,而是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医生夸奖爱迪生:“今天多亏了这个小家伙,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从什么地方看得出爱迪生是个聪明的孩子,再读一读,在读中感悟医生的束手无策,以及此后对爱迪生想的办法感到满意和夸赞的感情,感受爸爸的心情和对小爱迪生前后态度的变化,感悟小爱迪生的聪明可爱。

二、 拓展延伸

语文贵在积累,积淀语言,悟得道理,更应该超越教材,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课外,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举一反三,顺利迁移,在大量阅读中得到语言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快结束时,我适时问同学们,你应该向文中的小男孩学习吗?学习他的什么精神?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向小男孩学习,学习他“保护动物,珍爱生命”的精神。这样做使学生从小就知道生命的价值,知道“保护动物,珍爱生命”是美德。

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即将结束时,乘着同学们对三国人物的意欲未尽,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图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确定下次主题队会活动主题:《三国演义》人物图片、成语、歇后语、对联大比拼。结果,主题队会上同学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小组展示此起彼伏,扩大了同学们的视野,表现出了极高的团队精神,真可谓“鞭敲金镫响,人唱凯歌还”。

三、多科整合

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戏剧、小品等学科的内容,使静止的文字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产生图画的意境和舞台的氛围,让语文学习充满诗情画意与激情,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又一高招。

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课时,一上课,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曲“北京欢迎你”,有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摇头晃脑的跟唱起来,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致,在一节课的开头就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学起课文来兴趣浓厚,这样做不光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好的理解,而且让同学们在语文课上感受到了音乐的旋律,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我在识字教学中还经常运用表演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以“垂下来”一词的教学为例,对抽象思维不发达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这个词是从高处沿着一条线垂直落下来有很大的难度,我在学生掌握了“垂下来”的基本义之后,让同学们猜一猜我的表演用那个词来表示,我拿出一条一头栓着一小块铁的绳子,让带着铁块的绳子慢慢从手里“垂下来”,问:“铁块是怎么下来的?”同学们马上异口同声地说:“铁块从老师的手里垂下来。”这时,好多同学兴奋地想试试,我把手里拴着铁块的绳子递给了离我最近的琪琪,琪琪马上让铁块从手里垂下来,我让同学们一个一个试一试,感受垂下来的意义。如此教学词语,一举多得,不仅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表演感知了词义,通过入境的体验领悟了词义,更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语文学科与表演学科统合的神奇魅力。

四、精彩呈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其认识事物往往需要借助直观、生动的媒体。

在教学《画风》一课时,我不光用课件展示谜语、生字、生动的画面,还分别用纸片画出了三个主人公陈丹、宋涛、赵小艺的形象画面,背面用文字写出他们的名字,让同学们认识后贴到黑板上,在同学们知道了陈丹、宋涛、赵小艺画风的特点时又出示了他们画的风,让学生分别把风正确的贴在对应的三个人物的下面,这样贴画孩子们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改变单一化,封闭型的呈现方式,将实物、文字、图形、表格、对话录像、课件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结合起来,呈现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开放性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多样化的需求。

篇3

一、图文结合切入,课文插图做铺垫,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小学阶段大部分课文均有一幅或几幅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是突出课文重点内容,有的是体现人物的品质,还有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插图的作用。

某老师执教二年级下册《爱迪生救妈妈》,让学生从课文找出能表现爱迪生是一个聪明孩子的词句。在师生交流反馈中教师相机板书:“一溜烟、奔出、捧着、明晃晃、亮堂”几个重点词,并用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插图,通过观察医生、爸爸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想象医生会说些什么,爸爸、同伴会怎样夸奖爱迪生。创设了一个对话的场景,训练用重点词语说课文,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生活的距离,把教学引向深入的同时,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也得以锻炼。

二、运用学生思维兴奋点切入,教师旁白做铺垫,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精当的讲解、旁白,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受到感染,进而产生表达欲望。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生成的学生情感兴奋点适时训练语言。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形象。当洪水退却,村民转移,教师擦去“洪水”“村民”,而后 “老汉”及“儿子”牺牲了,也适时将其擦去。在他们黯然的伤感中,教师有意提醒学生:“那座窄窄的木桥也被洪水冲毁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擦去呢?”学生着急了,认为不能擦去:“桥虽然毁了,但是它救活了全村人的性命,它是老汉精神的化身……”继而他们在各抒己见中重温着“窄窄的桥却折射着老汉的奉献精神”。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旁白结合板书“四擦一留”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调动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想写,深入触摸文本内核。

三、课后思考题切入,教师板书做铺垫,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每篇精读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题是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文特点精心编排的,我们可以以此展开学生语言表达实践活动。中、高年级有些语文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而教学中有的学生能顺利复述,有的却“千呼万唤难出来”。如何克服这种现象的发生,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

笔者听了一位教师执教《鲸》教学片段,深受启发。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相机板书如下:

接着教师请学生用第一人称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发言相当踊跃,表达的效果也都不错。由此可见,板书有时候就是课文的教学思路的体现。充分发挥板书的作用,引领学生复述课文内容,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降低了课文难度,并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欲望。

四、文本空白处切入,生活积累做铺垫,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文本的“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没有写出来的,意在使读者想象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教师要细心钻研教材,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嗅觉抓住“空白”,巧妙地创设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将文本与学生生活链接起来进行想象性的说写训练。

例如教学《掌声》,教师紧扣“一摇一晃”这个词让学生入情地体会英子内心的紧张、矛盾、痛苦,并练习用“我发现,她的头_____,脸_____,眼睛_____,她感到_____”类的句式自由表达。继而引导想象在掌声中英子内心涌动的无数的话语。同是“一摇一晃”,一是走上讲台,一是走下讲台,相同的动作,不同的是内心感受。教师让学生在感悟英子上讲台“一摇一晃”的基础上,还原英子走下讲台的神情和感受,突出了同学们的掌声给英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有效地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有效整合了学习资源。

五、仿写迁移切入,文本范例做铺垫,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 创造想象 培养 训练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想象力、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创造想象的培养。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进行的。比如:作家的艺术构思、工程师的蓝图设计、发明家的发明创造,总之,一切新作品产生和新产品创造时,在人脑中形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鲁迅先生创作的“阿Q”形象,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新形象。

创造想象是人们从事一切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启发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心理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想学、乐学。这就要求授课内容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直观性、通俗性、可感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创造想象的培养进行了尝试与实践。

一、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创造想象的发展特点

儿童在入学之后,由于知识的丰富和表象的积累,其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想象日益发展。

2.由具体性、直观性向概括性、逻辑性发展。

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学龄前差不多,他们在游戏和学习中表现更多的是模仿性的想象活动,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就逐渐减少,而对表象的创造性改造就日益明显,日益增多。

学生的创造想象最初都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步发展起来。比如,在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我和小伙伴》这节课,如果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样介绍“好伙伴”,低年级描述的形象就会非常鲜明、具体,中高年级学生不仅说出看到的具体事情,而且还增强了形象的概括性、逻辑性,开始涉及“好伙伴”的思想品质的表现,对“好伙伴”的形象能做出一些概括性、实质性的描写。

学生的创造想象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创造想象可以使学生冲破狭小的生活领域,飞向广阔的认知世界,可以使学生解脱经验的束缚,去追逐那富有魅力的新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游戏中模拟成人的行为,体验成人的心境。

二、创造激发求知欲、渗透思想政治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呢?儿童时代是梦想的时代,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喜欢无拘无束地标新立异,而正是这些喜欢“异想天开”的学生,才是最具有创造潜力,最具有发展前途的。因而,培养创造想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热情鼓励学生的创造想象。

我们知道,创造“速算法”的史丰收的老师就很有见地,在史丰收提出:“算术能不能从高位算起”的“怪”想法时进行热情鼓励,让他坚持自己的想法;爱迪生的妈妈就很有见识,在爱迪生因幻想闹出各种麻烦的时候,她因势利导,把爱迪生引向了化学实验,给了他一个发挥创造想象的环境。因而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大胆想象,绝不能简单、粗暴、轻率地否定,更不能当做“胡思乱想”加以斥责,而要善于从他们那似乎“荒唐可笑”的想象中看到智慧的闪光,热情鼓励他们。

然而我们的教育多是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很少看到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启发,即使孩子偶尔爆发出想象的火花,也可能被成人及时地“浇灭”。一次在某一小学听品德课《爸爸妈妈的心,我们能懂》,讲到地铁的时候,一位同学问站在身边的老师:“我们为什么不造天铁?这样不是更方便吗?”老师转身阴沉着脸,没好气地说:“就你会瞎想”。这位同学马上低头不语了。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可在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中,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次主持人问孩子们:“为什么气球会飞上天?”孩子们童趣十足地回答:“气球飞上天去捉小鸟。”主持人这时煞有介事地否定说:“答得不对,答得不好,气球飞上天是因为里面的氢气比空气的比重轻、密度小,所以飞上天了。”但从知识角度看,主持人向孩子们灌输的这些道理不可谓不正确。而孩子们的回答是天真可爱,不合逻辑的,然而又是充满想象,富有诗意,含有创造因素的。可是在老师的不断否定、训斥下,孩子们以后还敢大胆想象、踊跃创新吗?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诚实是一种美德,是思想政治课的基础。

在遇到孩子们这些奇思怪想的时候,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态度,换一种做法,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比如在讲《春天来了》这节课时,一位老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呢?”孩子们的回答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她睁开眼,想看看为什么这样暖和”“她一伸懒腰,就把花包顶开了”“她是想和别的花比比看谁更漂亮……”而老师的原本答案是:“春天来了,花就开了”。可是面对孩子们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像一朵朵靓丽的鲜花一般的妙答,老师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们可贵的想象力,微笑着予以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说:“花特别懂事,知道小朋友都喜欢他,就仰起来小脸,笑了。”这位老师不用“唯一”来取代多样,放弃“标准答案”这束缚儿童情趣与思维的绳索,热情鼓励并启发学生,放飞了一群可爱的想象的精灵。试想,儿童的创造想象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怎能不得到充足的发展呢?

儿童奇异的想象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它埋在每个孩子的心里。但这颗珍贵而娇弱的“种子”只有在老师的精心呵护和培养下,才会生根、发芽、长大成林,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会使它腐烂在泥土之中。请你记住陶行知先生说的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在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热情鼓励学生创造想象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科教学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意识地去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

新课程各科教材内容丰富、形象直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培养创造想象的因素。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对培养创造想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比如在《不玩火防触电》这节课中,教师可以自编小品,让学生来演。从玩火引起火灾,不仅烧毁了大家辛苦种植的芦苇,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威胁到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形象直观的授课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要有防火意识,随时注意防止发生火灾,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接着通过幻灯补充事例。例如:大兴安岭发生的火灾仅仅因为一个工人在树林中扔了一个没熄灭的烟头,致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长成材的森林毁之一旦;北京的隆福商场由于管理人员对消防工作的不重视,商场没有灭火设备,火灾发生后,延误了救火时间,隆福商场才被大火无情地吞没了,如今虽重新翻建了,但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人身临险境,不懂施救措施,而葬身火海,惨不忍睹。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随便玩火或防火意识不强,火就会对我们进行严酷的惩罚。然后通过各种场景,训练学生消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1)小红在家看电视时,忽然“啪”的一声,电视机冒烟了,她该怎么做?(2)上学路上看见某大楼的一个窗户浓烟滚滚,我们应该怎么做?(3)如果家里电线断了,能不能用手摸,为什么?(4)下雨天打雷的时候能不能在大树下避雨?为什么?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遇事多看、多听、多思考、多问为什么。长此下去,就会积累大量的生活常识,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激发的学生的思维能力。

前不久,在驻马店市思想政治教学观摩活动中,驿城区朱古洞中学韩迎春老师在讲《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这节课中,利用多媒体播放《灰色的震撼》,虽然看完之后,大家的心情会比较伤感,但是却让同学们学会面对现实,提高鉴别能力。现实生活中会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发生,社会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既有真善美,也不可避免存在假恶丑,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里生活。让学生从小树立法律意识,遇到伤害,我们不仅要想到家长、学校,最重要、最有效的是寻求法律的保护。通过这节课,提高了学生对事物属性的鉴别能力,我们深深感受到,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能够瞬间成长起来。

三、思想政治课上课下都要给孩子创造想象的空间

美国教育专家马振翼老师在一次记者采访时曾说:“从小学到高中,学校都在教孩子怎样将分数提高,而没有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创新的空间、梦想的空间。中国的父母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班大多也都是为了成绩服务的,这样很可能抹杀了孩子的兴趣,也就抹杀了孩子创造想象的空间。”

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在小孩子时都是最纯真的,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在不认识世界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最大胆,最前卫,就像乔布斯 、爱迪生、比尔盖茨,他们都是二十几岁就成功的,因为年轻,所以敢于去尝试。中国教育教授了孩子很强的学习技能,但没有给他们空间让他们保留那些大胆的想法和纯真勇敢的心。

实际上,创造想象的培养应该从小学就开始。我们可以试着进行培养创造想象的专门训练,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实践活动在学生创造想象培养中的作用,他曾经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形象地说明了“要有孙子,必先有老子不可”的创造教育思想。因此,只有在接触自然,深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才能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丰富的表象,才能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富的源泉。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主题,编排节目,制作道具或作品,从而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

家长们也可以每天给孩子一个小时,让他们去玩、去看课外读物 ,去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 ,去摸索。目的是,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能够得到更多启发。这样,每天用 1小时做些不一样的事情,1年365个小时,日积月累就会发生变化。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留出时间空间交流思想,为孩子保持一颗有能量的心。其实改变很简单,只要有了这个意识,从现在做起就够了。

篇5

关键词:创新能力;激发;鼓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07-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载体,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伟大使命。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浅谈点滴认识。

1.激发好奇心,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能力的萌芽。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如教学《称象》一课前,我以提问学生让学生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然后再用故事导入新课。当学生初知课文内容后,我再抓住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启发道:谁能挑战一下曹冲吗?把称象的方法变一变,因为搬石头又费力又费时,谁能帮曹冲出个好的主意?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水;有的认为可用泥土代替;有的还认为可以用岸上的人代替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当时算是创新,但我们不能只满足前人的经验,而且应鼓励学生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更新,只有这样做,才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则需疑。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让学生感知狼是凶恶残暴的动物,而小羊是温顺善良的动物。当学到"狼向小羊猛扑过去……"时,我抓住时机启发提问: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谁能为小羊想办法脱险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大家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有的说小羊说它来喝水时,猎人跟随在它后边;有的说小羊说它吃草中了毒才来找水喝的;有的……这样的办法,就会让狼害怕,它就会飞快地逃走,灰溜溜地离开。这样的质疑问难,既培养学生学会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的能力,又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启学生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塑料管伸入瓶中,就像我们喝可乐一样;有的说:捡来塑料盆,把水倒到盆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畅所欲言,虽然有些想法还很童稚,但创造思维的火花却自然地迸发出来了。

4.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块肉,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积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我们要全面认识狡猾人的真面目,千万不要上坏人正面激将和反而激将的当。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思想和思维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创造的天地。

5.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创新

篇6

--观南京市秦淮区小学语文教师赛课的几点思考

4月9日-4月10日,巧逢南京市秦淮区小学语文教师赛课活动 。我和同事有幸亲临现场,共聆听了14节30分钟的小课。

此次比赛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14位参赛教师或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共执教了苏教版二---五年级的5篇课文:《“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剪枝的学问》《我和祖父的园子》《灰椋鸟》。

这么多年以来,南京市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同课异构的研究,我想他们的坚持有他们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众所周知,“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的课堂。

两天的观课也证明了:对教材不同的建构和处理,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同,最终衍生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的设计。而合理优化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对教学学法的巧妙选择、对学情熟知了解等一系列蕴含着教学理念的综合产物及智慧结晶。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这种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那么异构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有效课堂。两天的听课,使我对有效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如果说“做人之美,在于简约。”我想“课堂之美,在于简约”也同样有道理。

一、清溪流过碧山头--去粗取精,勾勒简单明朗的教学主线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综合推进,整体滚动,将学科素养培育串联融合成整体,这个整体滚动的轨迹就是教学主线。课堂主线是课的灵魂,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抓手。教学主线它忠实地指向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纲”,统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一条鲜明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堂没有主线的课势必散乱零碎,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也飘忽不定。在一堂课中,教学主线确定后,其他的教学环节:如三维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时间的把握都围绕主线来进行。

在《黑板“跑了”》一课的教学中,执教者紧紧围绕“安培是一个( )的人。”这一主线展开教学,继而让学生自主感悟安培的专心体现在哪儿?抓住关键词句,品词析句,朗读体悟,感受主人公的品质,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灰椋鸟》一课的教学中,四位执教者都紧紧抓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这一主线问题展开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1:自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

师2: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默读课批注,用着重号标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

师3: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板书:壮观、密密麻麻、浩浩荡荡、成群结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是什么?

师4: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思考:灰椋鸟归林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用“-”画出。(选择印象深的语句做批注)

可见,四位执教者都以同一条主线统领教学,并以主线辐射整课教学内容,达到了“提纲而顿,百毛皆顺”的良好效果。可以说一条鲜明的教学主线不仅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而且使课堂去除了繁枝乱叶,显得简洁明快。

二、冗繁删尽留清瘦--裁剪取舍,生成简明扼要的教学内容

奥苏泊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对于三十分钟的小课,亦或是四十分钟的课,我们语文要训练的东西很多,听、说、读、写。我们往往想面面俱到。这样做的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甚其累不说,反而最终面面不到。既然有限的时间我们做不到很多,那么我想能做到一课一得也很了不起。

且看一位教师对预习环节的检测,就很讲究策略。(《晚上的“太阳”》教学片段)

师:课文回家读了几遍?一遍的请举手?两遍?三遍?……六遍?(生举手)

师:老师发现第二自然段是最长、最难读的?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指名学生读,师评价)

师:(出示两组一字变调的词语)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你有没有什么发现?(生答)

谁来当小老师领读?

很明显,这个教学片段不论是对课文朗读的检测还是难读准字音的检测,都摈弃了一把抓的通病,体现了很强的针对性。这个环节的设计也不正是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高效性的典范吗?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取舍重构教材,突出主干知识,做到“三不讲”: 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合理运用,达成简捷和谐的教学方法

说起教学方法,我们如数家珍:小组活动、情境对话、角色扮演、课堂访谈等等。但如果我们一味追求方法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实效性和合理性,就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作秀感,使语文课堂表面热闹非凡,而实际游离于语文本身的内涵之外。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习方法不在于多,而在于用得恰到好处。

请看一位教师执教《晚上的“太阳”》一课中的一个片段:

在理解了第一自然段: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不能送医院,需要马上做手术后,进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 默读第2自然段,标出一共有几句话。

2、 妈妈不能做手术,你是从第几句话发现的?指名读。

3、 全家人心情很焦急,师板书“焦急”,“焦”为什么是四点底?

4、 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表现大家心里焦急的句子,小组讨论交流。

5、 师出示第2自然段,并用红色标出动词,问:“发现了什么?”

6、 师出示句子: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

指名读句子;你现在是爸爸,你搓着手想什么?(理解“无可奈何”);指名读(边搓手边朗读,师评价)

7、 师出示句子:爱迪生焦急地看着妈妈。

指名读句子;那你看着妈妈的时候在想什么?齐读。

8、 师出示句子:爱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水。

生做攥紧手的动作;师采访:你为什么攥得这么紧?指名读。

9、 师:出示三个有关动作描写的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10、 动作表达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11、 师小结:只要我们关注动作,就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变化。

12、 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用什么动作来表达你的内心?做游戏,师做动作学生说。(挠头、转圈等)

13、 同桌合作:一人做动作,一人用准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

14、 指名读、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感情。

在这个案例中,执教者紧扣动作描写,结合想象、做动作、朗读、做游戏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良好的情境创设、巧妙地扣住动作,使这一个自然段的教学扎实有效。

因此,在教学中面对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学会取舍,该着墨时须泼墨挥毫,该简洁处须惜墨如金,淡妆浓抹总相宜。

篇7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教学;小学生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关键,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且语文教师要正确地把握语文教学方式,才可以在教学时有效地发挥自身的能力水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目前,仍有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违背新课标提出的要求,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不注重小学生的阅读教学,从而导致小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得不到提高。其实,对小学生而言,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才能读懂文章的内容,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

2.现在的教学形式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仍没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只注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能理解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就只能不停地学习知识,学生处于小学阶段,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稳定,在他们看来,老师做的一定都是对的,所以,他们无法为教师提出教学建议,尽管他们觉得语文教师讲课很无聊,他们还是采用认同的态度来接纳知识。

3.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

语文教师由于课程繁多,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不停地讲课,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其实,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如果想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容忽视,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有效地完成语文阅读教学。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缺乏自主阅读的能力

由于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断地指挥学生、帮助学生学习,使小学生不能够自主学习,在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自己解决,只知道一味地寻求帮助。同时,语文教师讲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了整个课堂,导致学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语文教师的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升。

2.教师和小学生缺乏交流沟通,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良好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能力,而现在的语文课堂却缺少这种氛围,主要是由于语文教师无法带动课堂气氛,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制订正确的教学方案,不能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时也不经常提问小学生,从而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重,教师在教学时同样也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缺少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丰富,知识性强,因此,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帮。但是,语文教师总是在教学时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讲完知识点后就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对文章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从而使学生不能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也就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情感。

三、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策略

1.增加小学生阅读的训练

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强对小学生的阅读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时达到熟练、准确的程度。比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读课文,最后让学生一起读课文,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朗读每个自然段,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阅读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最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沟通,体会学生的思想情感,并因材施教,只有教师得到学生的信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从而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采用趣味性的阅读教学方式

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必然会受到小学生的欢迎,尤其是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经常更换教学模式,制订相关的教学方案,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阅读训练时,通过播放音频,使学生感受阅读方法,再播放相关的音乐、图片,使学生体会其文章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果的好坏,关系着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因此,教师只有对语文阅读教学产生重视,才会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并对以后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亚,骆文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1):78-98.

篇8

关键词:网络技术;语文教学;效果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通用的工具,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中,教育教学要跟上时展的要求,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增大课堂容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学效果,又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利用多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动机中的一个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性兴趣,即求知欲,是学生乐于接受、寻求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倾向和需要,成功地教学所需要的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内容难以理解而又难以实现直观形象地教学,因而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而网络技术制作的课间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和色彩的变化,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就能充分发挥出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是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和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潜力,它可以引发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决不打骂和体罚学生,更不能粗暴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要相信学生能学好;教师要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做好“言传身教”;要对差生注重感情上的投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加以表扬,让他们得到喜悦情绪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教师对学生的爱就会变成一种无形的动力。

(三)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挖掘知识的内在美,深化教学内容

学生喜欢什么学科,与任课教师有密切的关系,学习兴趣常和所学的知识美感联系在一起,审美观的形成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强烈的心智活动所带来的美的愉快和享受是学习最好报偿,这种报偿反过来又激励、推动着学习,要挖掘知识的内在美,深化教学内容,又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师的教学艺术性越高,其感染力就越强,学习对所授的知识就乐于接受,所以教师要讲究技艺。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教师要有驾驭语言的能力。音量适度,语调抑扬顿挫,语言力求简炼,生动而风趣,使自己的教学充满风趣和感召力,努力把课讲得绘声绘色,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网络技术教师有时候无需更多的语言,只需借助计算机,便无声息的传递了教学信息,将语文教学中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有效地使学生能充分联系已有的知识,发挥想象力,达到难以突破难点的目的。

二、网络技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有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叶圣陶指出:教师自始不必多讲,应致力于“导”。教师要善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疑,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要通过提问或设疑,让学生动脑、动手,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任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不同意见,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因势利导,组织讨论,集群体智慧,以解其疑,使其亲身体验求知乐趣。 点拨关键所在,这里重要的是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说明自己分析问题所利用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的方法。课堂中,利用网络技术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提供直观的表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这样将学习兴趣、求知欲与知识的识记融合起来,以形成能力。

三、利用网络,优化语文课堂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创造宽松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其中最核心是动脑思考,因此教师的启发诱导要具有思考性,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可过于简单,张口就答;不可过于分散,使学生不知所措,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思考、讨论是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寻求答案,修正答案,最后形成完整的结论的全过程,整堂课要解决一个大问题,每一个环节、每一步就要解决一些小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寻求每一小问题的答案,也是问题的思考过程,每个小问题解决了,整堂课的目标也就达到了;要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多媒体教学可以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可以借助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来展示、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这些直观形象、极具吸引力的感性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有加强了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了教学效果。适时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有趣,同时又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语文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有现代到古代,逐渐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教师可以在学生接触课文之初,运用多媒体网络课件,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强化感知,创设特定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四、利用网络,丰富教学形式

语文教学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仅靠手中的课本,教残上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学生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搜集整理与内容相关的资料,有课本拓展出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影像、图像和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丰富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我在教《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利用课件播放,丰富了教学资源,活跃了课堂,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容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语文教学的学习负担,丰富了教学形式。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声形并茂的特点,创设真实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释放出来,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的学习,增强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在研究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缺乏往往会制约教师正确课程资源观的形成。因此,在研究伊始,我尤其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研究。研究的方向是服务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的重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的研究,对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以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关系研究,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过程、步骤与利用方式、方法的研究,以及对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及其开发模式的研究,重视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