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战争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4-11 19:1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战争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物形象是文章的灵魂,而要成功地塑造出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就离不开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它们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是需要作者精心刻并加以渲染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体会吧!
肖像描写
面部五官
她美丽、端庄、朴实,她温柔、安静、落落大方。她那双明媚的眼睛并不特别大,盖着长长的、微翘的睫毛,抬起来亮晶晶,低下去静幽幽。她说话慢慢的,脸上总是带着善良的微笑。她那张活泼的笑脸,像春天里娇艳的鲜花在开放。
体态特征
妈妈赤着双脚,裤管挽得很高,弓着腰,上身前倾着,锄头在她手中腾越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我走近妈妈,她脸上一颗颗汗珠沿着她耳侧几缕银发往下淌着,浸透汗水的衣服裹着她那瘦小单薄的身子,万道霞光映着她那伶仃的身影。
衣着服饰
一袭粉紫色的短披肩小外套,更加衬托出她绝佳的身材,再搭配一条嫩黄色天鹅绒齐膝裙,一双黑色的高筒靴,漆黑的头发有着自然的起伏弧度搭在肩上。
【眉心飞语】
面部五官,是一个传情达意的载体,每个人长得都不一样,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要抓住人物的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的特点进行描写;对人物体态特征的描写,以“形”传“神”,抓住能表现人物特征的地方加以描绘,通过人物的外在形象为读者展示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气质;对人物衣着服饰的描写,不难看出这个人平日的个性,喜好,还有气质。正如张爱玲所说:“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
语言描写
神奇幻想
只听见一个电话亭在说:“今天人们又在我身上贴小广告了,他们把我贴得就像一只‘花脸猫’,要是我有一双手那多好啊!我就可以把小广告贴纸撕掉了。”另一个电话亭说:“我也是,我除了被贴成‘花脸猫’,还被他们用电话砸脑袋呢!”我听了马上跑过去把电话亭的电话挂回到电话亭脑袋上,还把电话亭身上的小广告撕掉,把电话亭打扫得干干净净。电话亭看见了就说:“谢谢你,你真是一个有道德又善良的孩子。”
战争场面
“缴枪不杀,宽待俘虏!”正在这个时候,传来了二班长的喊声,这口号喊得正是火候,只见一个敌兵伸手抓住了匪军官握枪的手,恳求里带点威胁:“副团长,投降吧!”“对,不打啦!”其他敌兵也跟着嚷起来。那军官的威风全没有了。
激情课堂
这次尝瓜会是李老师主持的。他笑着对大家说:“第一个谜语――看到一个好吃的东西就流口水,猜一个成语。快,谁先抢答!”李老师提高了声音。
“我先猜。”一位同学抢先举了手。
“这个成语叫‘口水直流’。”这个同学侧着脑袋非常认真地说。
“不对,这不是成语。”李老师笑着对他说。
李老师又叫王刚回答。王刚不慌不忙地说:“这个成语是‘垂涎三尺’。”
“对啦!好,奖给你一块西瓜。”
【眉心飞语】
充满神奇幻想的语言描写,大胆虚构,塑造新颖生动的形象,通过想象可以将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串联起来,让自然万物开口说话;战争场面的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实再现战争场面;激情课堂的语言描写,通过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展现紧张、扣人心弦的学习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展。
【眉心飞语】
对小男孩投篮动作的描写,完整地描绘出每一动作,使人如临其境;对老母亲手部动作的描写,凸显人物动作的缓慢,年龄的衰老,细致入微,深入人心;对姐姐头部动作的描写中,将姐姐读书时细微的表情变化刻画得十分到位――疑问、惊奇、顽皮,起到了有声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
动作描写
四肢动作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道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上篮,篮球在空中划出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手部动作
她拿起筷子,向一盘色泽鲜艳的菜伸去,轻轻夹起一片,用左手在筷子下方端着,小心翼翼地跟随着筷子。本来筋脉突兀的手此刻一用力青筋更加明显,她小心地把菜放入嘴中,细细地品尝着。
篇2
1、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2、矢石之难:矢石:箭与石,作战的武器。指在战争中受到矢石的袭击。
3、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4、兵拏祸结:战争、灾祸连续不断。同“兵连祸结”。
5、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6、刀痕箭瘢:刀砍箭击的伤口治愈后留下的疤痕。形容战争留下的创伤。
7、兵戈抢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8、息兵罢战:停止或结束战争。
9、兵革之祸: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
10、兵连祸深:兵:指战争。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
11、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
12、伐罪吊人: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人”当作“民”,因避太宗讳改。同“伐罪吊民”。
13、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15、黩武穷兵:黩:随便,任意;穷:竭尽。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16、兵革互兴:兵革:兵器衣甲,比喻战争;兴:发起,发动。互相发动战争,战乱相继发生。形容时局不安定,战乱频繁。
17、首唱义兵: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战争。
18、手中败将:在战争中被自己打败或在竞赛中输给自己的人。
19、诉诸武力:诉:诉讼。武力:军事力量。指用战争来解决冲突。
20、偃革倒戈: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21、倒戢干戈: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同“倒载干戈”。
22、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3、师老民困:师:军队;老:疲惫。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
24、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25、非战之罪:不是战争本身的罪过。一般用来作为战争失败开脱罪责之辞。
26、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7、刀枪入库:没有战争,不用武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28、白骨露野:露:暴露。死人的白骨暴露在野外。形容战争或灾难所赞成的悲剧景象。
篇3
说到咱们马,最初是一种野生动物。人类看重我们的速度和力量,把我们驯养,让我们承担起交通和运输的任务。如今,我们的这一功能几乎全部让给了更为先进的汽车、火车乃至飞机。但是,马的历史功绩早就融进了日常生活。虽然在很多地方已看不到马的踪影,可人们骑自行车,驾驶汽车和飞机,都离不开“马”。不信?看看“骑”和“驾驶”的部首你就知道了。
你还知道哪些以“马”为偏旁的字呢?再想想哪些字跟马的以上特性相关。
故事链接――《塞翁失马》
在边塞地区生活着一位老人。一天,他的一匹马丢了,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带另一匹马跑了回来。有一次,他的儿子骑马的时候,摔断了腿。一年后,青壮年男子都去了战场。绝大多数人都战死了,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不用参战,保全了性命。
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具体吗?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在古代,通讯极不发达。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邮驿,以方便各种消息、公文和物品的传递。邮驿是传递人员休息和换马的地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邮局”。遇到紧急情况如“八百里加急”时,可以不换人不换马,使信息最快地到达目的地。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邮驿制度也彻底被邮局所取代。
(高邮古驿站)
古代驿马都是快马,形容马儿跑得快的成语和诗句有
驰骋疆场展英姿
就动物从军来说,时间最久、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当然是咱们马!“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在战争中,马拉战车可以有效地运载兵力,运输军用物资;乘坐战马的骑兵还能迅速移动,从而占据有利时机,取得战斗的胜利。
它和人同受着战争的辛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捕击的声音……
――法国作家布封
马与战争相关的谚语、成语和诗句向来不少,如成语:马革裹尸、秣马厉兵、 ;谚语:雌马不上战场、 ;诗句: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② 。
武艺高强的将军对战马的要求也很高。《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坐骑叫“赤兔马”,当时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死后,赤兔跟随关羽征战沙场。关羽死后,赤兔马也绝食而亡。
项羽的坐骑叫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名马,它们分别叫什么?有哪些特性?感兴趣的同学去查查资料吧。
好马还需要慧眼来识。古代有个著名的相马能手,叫伯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你们读过韩愈的诗文吗?建议大家去读读《马说》的原文。
除了伯乐,还有哪些相马能手呢?他们又有什么故事?找一找,讲一讲吧。
角逐赛场不可当
谁都知道咱们马儿善奔跑,有速度,“赛马”这个娱乐项目也就应运而生。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忌很喜欢赛马。孙膑发现,每个人的马差不多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他们都会先派上最好的马,而到最后一场比赛时,则都派最差的马。于是,孙膑就让田忌比赛时按他说的方法去做,田忌答应了。比赛开始了,田忌按照孙膑的方法,败一场胜两场,最终赢得了比赛。
请问故事中的孙膑是谁?他建议的赛马过程是怎样的?请用简单图示表述一下。再想想,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当然,喜欢赛马的不仅是中国人。传说,古埃及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骑马竞赛;古罗马时期,骑马竞赛成为人们的一项娱乐活动。后来在英国,诞生了现代马术运动,从16世纪开始就在欧洲流行。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参加这一运动,参赛者必须身着华丽的服装,因而显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从1900年起,马术比赛进入现代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并持续至今。
小链接 ――“黑马”的来源
“黑马”一词源于19世纪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说《年轻的公爵》。小说中描写了一场精彩的赛马比赛。开始时,两匹良种马一路领先,夺冠呼声很高。但在最后关头,一匹毫不起眼的黑马忽然追赶上来,奋力超过这两匹良种马,率先抵达终点。后来便常用“黑马”来比喻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化动为静也潇洒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便已趋于鼎盛,以马为原型的青铜器同样具有极高的水平。
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着两乘铜车马。这是我国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1980年出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显示出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代均有关于马的作品。而最善于画马的,则是徐悲鸿。无论站着的、走着的、奔跑着的,还是单匹马、群马,都毫无羁绊,自由奔放,显示出一种出于天然的野性。
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马
马
马
马
填一填
事后发议论――( )
篇4
一、望文生义,指根据字面想当然地理解熟语的意义
1.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广东卷第2题A项)
“间不容发”指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句中将其理解为“空间容不下,十分拥挤”,属望文生义。
2.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全国卷Ⅱ第2题B项)
“间不容发”的意义如上例所述。句中将其理解为“时间紧,不容拖延”,属望文生义。(可改为“刻不容缓”)
3.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广东卷第2题D项)
“南辕北辙”指要往南去却驾车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句中将其理解为“‘他’与‘我’考虑问题的方法不同”,属望文生义。(可改为“大相径庭”)
4.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未了。
(辽宁卷第4题C项)
“大人不见小人怪”指“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句中将其理解为“大人(经理)不怪我,小人(你)反而怪我”,属望文生义。
二、张冠李戴,指忽视熟语的适用对象,把本该用于甲事物上的熟语用于乙事物上
1.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安徽卷第2题D项)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痛快。常用来形容“书法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句中用来形容“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用错了对象。(可改为“淋漓尽致”)
2.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北京卷第3题D项)
“含英咀华”指嘴里含着花朵,品味花的芬芳。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的精华。该成语适用于“人”,句中用来形容“花蕾”,用错了对象。
4.我默念了一下射击要领,下定决心,“砰”地打响第一枪,眼睛情不自禁地眨了二下,身体也随之一震。(江西卷第4题C项)
“情不自禁”指感情激动,无法控制自己。该成语用于描写“人的感情”,而句中用于描写“眼睛”,用错了对象。(可改为“不由自主”)
4.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全国卷Ⅱ第2题A项)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该成语用于“人”,句中用于“作品”,用错了对象。(可改为“精彩纷呈”)
5.风格鲜明,体系完整、精细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安徽卷第2题B项)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篇幅很长或“谈话”连绵不断。句中用来形容“中华地方文化”,张冠李戴。(可改为“丰富多彩”)
三、褒贬误用,指无视熟语的感彩,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1.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风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全国卷II第2题C项)
“风毛麟角”,是指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句中用来形容“不自觉者”,系褒词贬用。
2.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全国卷I第2题B项)
“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句中用于选学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身上,系贬词褒用。
3.极端个人主义者总以为人都是为自己的,在他们心目中,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江西卷第4题B项)
“不堪设想”指(对将来的情况)不能想像。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该成语用于消极方面的事,而句中用于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行为,系贬词褒用。
四、断词取义,指只断取熟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而撇开熟语中其它词素的意义,撇开熟语意义的整体性
1.今天,江西、湖南一带烈日炎炎,紫外线辐射强烈,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江西卷第4题A项)
“休养生息”中的“生息”即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句中断取成语头尾二字,且望文生义,显然不当。
2.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论断是错误的,然而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很高的声望,他所说的话不应无可置疑。
(辽宁卷第4题B项)
“不可置疑”指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句中断取“置疑”,丢开“不要”,导致成语在意义上与其原意完全相反。
五、形似混淆,指因熟语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语素而使用混淆
1.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地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安徽卷第2题C项)
“完美无缺”指十分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句中用来表示完整地取出化石,则与“完好无损”混为一谈。
2.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湖北卷第3题D项)
“鱼目混珠”指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句中用来表示“网络歌曲创作好坏参半”,则与“鱼龙混杂”混为一谈。
3.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广东卷第2题B项)
“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句中用来表示对我国篮球运动盲目高估,则与“妄自尊大”混为一谈。
六、不合语境,指熟语与所处特殊语言环境(上下文)不协调、不吻合,甚至自相矛盾
1.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宁夏卷第19题D项)
“虚怀若谷”指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而句中表达的意思是丛飞心胸宽广、宽宏大量,故成语与语境不合。
2.由于构思精巧,章法严密,这幅巨型国画表现的人物与场景虽然众多,但却具有内在联系,画面上各部分水融。
(湖南卷第3题D项)
“水融”指像水和乳汁一样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而句中只是说画面上各部分“具有内在联系”,故成语与语境不合。
3.近两三年来,某市大型商场所增营业面积相当于过去十年所增营业面积的三倍,但前往购物的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四川卷第3题A项)
“僧多粥少”比喻人多东西少,不够分配。而句中说的是商场营业面积扩增(实际就是商品丰富),消费者却寥寥无几,“僧少粥多”,可见成语与语境自相矛盾。(可改为“供大于求”)
4.王懿荣与“龙骨”第一次相遇,就刮目相看,从中发现了甲骨文,并成为把甲骨文考订为商代文字的第一人。
(辽宁卷第4题D项)
篇5
1.明喻(simile):一种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方法,是直接把一物同某种与其有同一性质或特点的另一物进行比较,表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其基本格式是“A像B”,常用的比喻词有as, like, as if, as though 等。另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句式“A is to B, what C is to D.”例如:
Wisdom is to the mind what health is to the body.知识之于精神,一如健康之于肉体。
A man of words and not of deeds is like a garden full of weeds. 光说空话不做事,犹如花园里长满了荒草。
Use a book as a bee does flowers.读书如蜜蜂采蜜。
Wit without learning is like a tree without fruit.没有学识的机智犹如没有果实的树。
2.暗喻(metaphor):也是一种比喻,但不用比喻词,有时甚至不用本体只说喻体,或者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描写,因此被称作缩减了的明喻(a compressed simile)。暗喻的格式虽然和明喻不同,但它的作用却与明喻一样,也是把要说明的事物比喻成另外一种具有鲜明的同一特点的事物,从而更形象、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
A life without a purpose is a ship without a rudder. 人生无目的,犹如船失舵。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
Doubt is the key of knowledge.疑问是知识之钥。
Speech is silver,silence is gold.说话是银,沉默是金。
3.拟人(personification):所谓拟人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做有生命的事物来描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感情和动作或是把动物人格化。拟人是把人类的特点、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上,使之人格化的修辞格。拟人法在英语中用得也很多。运用得好,不仅使语言表达得生动、有力,而且给人以亲切、实在的感受。例如: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事实胜于雄辩。
Pride goes before, and shame follows after. 傲慢前面走,羞耻紧相随。
Virtue never grows old. 美德永不老。
Sickness comes on horseback and departs on foot.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Good news goes on crutches. 好事不出门。
4. 夸张 (hyperbole):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或品格,鲜明地表达思想情感的修辞方式。用于描写可以使形象更生动突出,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英语中夸张修辞格,应用极为频繁。夸张的功能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因而给人强烈印象或警悟、启发。例如:
A thousand years cannot repair a moment’s loss of honor. 一失足成千古恨。
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条命。
Money makes the mare go. 有钱能使鬼推磨。
The world is but a little place,after all.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 转喻(metonymy):一种一个词或词组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词或词组替换的修辞方法,如用华盛顿代替美政府或用剑代替军事力量。转喻是比暗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它根本不说出本体事物,而是通过相近的联想,直接用喻体事物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There is a crook in a lot of everyone.人生总有不如意处。
(crook意思是道路、河流等的弯处,这里表示人生中的坎坷)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用blood和water代表两种不同类别的人)
The fox is known by his brush. 狐狸只因尾巴大,所以人人知道它。
(用brush指代狐狸尾巴,形象生动)
6.提喻(synecdoche):比喻一定要用一种事物比方另一种事物,无论明喻、隐喻和转喻都是如此。提喻具体指用部分代表整体或者用整体代表部分,以特殊代表一般或者用一般代表特殊,抽象代替具体或具体代替抽象等。例如: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这里head, mind均是以人体的某部分来代表“人”这一整体。)
7.对偶(antithesis):一种将强烈对立的想法并列于稳定、对等的短语或语法结构中的修辞方法,即两个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结构的对仗或对照。例如:
United we stand,divided we fall.团结则立,分裂则亡。
More haste,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Art is long and life is short. 生有涯,而知无涯。
Marry in haste and repent at leisure. 匆忙结婚,闲时后悔。
Absence sharpens love ,presence strengthens it .分别爱愈深,相处情更浓。
Penny wise , pound foolish. 省小钱,失大钱。
8.排比(parallelism):在相应的句子中运用相同的或可替换的句法结构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能够突出语义,增强韵律和情感力度。例如:
I came,I saw,I conquered. 亲临,目睹,全胜。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增彩,足以长才。
A good surgeon must have an eagle’s eye, a lion’s heart and a lady’s hand.优秀的外科医生应该具备鹰眼、狮心、女人手。
9.头韵 (alliteration):与前面几种修辞方式不同,头韵是一种语音修辞方式,它指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重复出现开头字母相同的单词,常用于文章的标题、诗歌及广告语中,简明生动,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平衡节奏、宣泄感情的作用。例如: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岁月不等人。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 量体裁衣。
Time tries truth. 时间检验真理。
10.双关(pun):一种巧妙地利用同音异形或同形异义现象,使同一个词或同一个句子表达两种不同的含义,使之含蓄幽默,一语双关。例如:
Measure yourself by your own foot.用自己的脚来量自己。/ 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这里foot有两层含义:脚和英尺,构成语义双关)
Rue and thyme grow both in one garden.芸香和麝香长在同一个园子里。/ 悔恨与日俱增。(rue有两层含义:芸香和悔恨,构成语义双关。thyme与time发音相同,构成语音双关)
11.重复( repetition):重复是指连续或间隔重复使用同一单词、短语或者句子。运用重复修辞格可以加强语气,强化语式,抒发强烈的感情,强调所要表达的观点,阐明深刻的道理。例如:
Little things amuse little minds.小人无大志。
Measure for measure.以牙还牙。
Let bygones be bygones.过去的事让它过去吧。
Who chatters to you,will chatter of you.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Never trouble trouble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 麻烦没有来找你,别去自找麻烦。
12.轭式搭配(zeugma):指用一个词,特别是动词或形容词,用来修饰两个或更多的名词的构成法。而这种修饰只适用于其中一个词或不同方式的两个词。例如:
All’s fair in love and war. 恋爱如打仗,一切手段都正当。
Love and cough cannot be hid.爱情如咳嗽,无法掩饰。
Old friends and old wine are best.陈酒味醇,老友情深。
Three women and a goose make a market.三个女人和一只鹅,闹似一个市场。(三个女人一条街)
Choose neither a woman nor liner by candle-light.选女人如选布,绝不可只凭烛光。
13.僻论(paradox):指表面上内容有悖常理,自相矛盾,不合逻辑,但仔细想来或者进一步研究,就会发现实际上颇有道理,意味深长。例如:
More haste,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He that makes a good war makes a good peace.正义的战争创造持久的和平。
篇6
关键词:《乞力马扎罗的雪》;陌生化;冰山风格
厄尔斯特・海明威是20世纪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著名小说家,其代表性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独树一帜的语言表现艺术赢得了不朽的声誉,标志着其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著名文学理论,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与新鲜感,[1]将日常生活中惯见事物和语言形式赋予新意,使之具有新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的语言艺术。
一、“陌生化”手法在作品中的体现
《乞力马扎罗的雪》以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的“冰山风格”、时空交错的意识流表现手法等,将主人公非洲狩猎、重拾真我并最终实现生命超脱的探险之旅用异于常规的“陌生化”手法表现出来,唤醒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全新情感体验。小说中“陌生化” 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一)表现手法的“陌生化”
1932年,海明威在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冰山风格”。[2]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1/8部分,余下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补充想像。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是有局限性的;海明威省略的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作者运用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删繁就简,精简笔墨,给读者留有充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空间,产生出人意料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体验。
(二)修辞手段的“陌生化”
海明威作品中象征主x的运用是其“陌生化”表现手法的重要体现,如乞力马扎罗山、豹子、海伦、鬣狗、坏疽和雪等。海明威以素有“非洲屋脊”之称的乞力马扎罗山为创作背景寓意深刻,作为一座休眠火山,乞力马扎罗山象征力量之源;其西峰被马赛人誉为“上帝的神殿”,象征着生命的归宿;山顶的皑皑白雪象征着人生中难以测料的艰辛、痛苦、失败、迷惘与困惑;山顶风干的豹子正是战后“迷惘的一代”追求理想和生命真谛的象征,他们孤独、迷惘却又无畏、坚韧,即便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也要保持“重压下的优美风度” [3]。
(三)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文学创作总是在一定的观察视角关照下进行建构的,无论是全知全能视角还是作品人物的内视角,都要选取适当的观照角度进行描述;小说中,作者选取第二人称作为关照视角,用“你”来邀请读者走进他的文学世界,期望与其共同感悟小说主题和感受作品魅力,这一新颖的叙事视角打破传统的处于故事之外的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使读者摆脱机械性、自动化、无意识的羁绊,获得意想不到的全新审美体验。
(四)语言艺术的“陌生化”
海明威的作品将丰富的含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统一在简约的整体结构之中,使简约与含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陌生化”语言表达艺术。作品中海明威只选取和提炼最有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将简约的写作风格发挥到极致;而以往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则会悉数道来,不留给读者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浪漫主义小说家则会玩弄辞藻,语言浮夸。海明威则擅用“经验省略”这一“陌生化”手法进行创作,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小说美学境界。
(五)主题思想的“陌生化”
海明威的小说不同于传统以爱情、战争、和平、女性主义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而是用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以死亡主题为主线,将传统小说的主题题材融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主题模式,在艺术上超越常境,于不经意间把读者引入奇美的艺术境界。小说以死亡为显性主题,通过意识流的时空交错,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主人公与死神对话时的恐惧、愤怒、憎恨乃至最终平静的超脱,深刻反映了战后“迷惘一代”作家对战争的无奈、憎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探求。
二、结语
海明威的该作品运用“陌生化”的表现手法,变习见为新异,化腐朽为神奇,为作品注入新活力,采用“冰山风格”写作手法,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简约的语言风格,阐述了主人公在生命的终点对人生的顿悟和对死亡的超脱,产生独特而又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洁平,赵红岩.论《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陌生化表现手法[J].鲁东大学学报,2009(09).
篇7
一、从事情的余味中导入
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为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学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学。例如,教《范进中举》这课时,由于刚学过鲁迅先生的名作《孔乙己》一文,同学们已经对那个被封建教育残害的孔乙己有了深刻的了解。一上课我就告诉他们,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残害的人不单单仅孔乙己一人,趁机我就向同学们介绍即将要学《范进中举》,文中写的是的那个54岁才中举,为功名富贵挣扎一辈子,结果喜极而疯的范进,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举制度的残酷及当时世态的炎凉。这样就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也为他们跟文中主人公范进的悲惨命运作对比,为加深课文的理解做了铺垫。
再如:我在上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引了两条趣闻: 其一:报载,山西某山区农村,偏僻闭塞、教育落后,很多人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有一次记者去采访,碰到一村妇,当无意提到葡萄牙时,村妇顿时惊讶万分:“什么?葡萄牙?葡萄还有长牙的?我活了50多年,从来没听说过。”(生笑) 其二:近日浏览网上新闻,看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某县一名语文教师在讲解成语,突然,他大声说了一句话,接着迅速躲在讲台后面。等了一会儿才出来,说:“同学们懂了吗,这就叫做‘一言以避之’!”真是误人子弟!(生笑) 前一个例子错误地咬文嚼字,把“葡萄”和“牙”拆开理解,闹了笑话;后一个例子按字面理解,生吞活剥,也出了洋相。可见,有时候咬文嚼字真的很重要。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咬文嚼字》。
二、从创设的情境中导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对事物,事理进行直接描绘,或借助电化教学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种情境式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如在导入《国宝――大熊猫》这课时,我设计了师生间的对话。话题是:你印象中的大熊猫是怎样的当学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后,我就用简洁的语言过渡:大熊猫憨态可掬,温厚活泼,人见人爱,而且非常珍贵。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国宝――大熊猫》,去进一步了解它,认识它。这样,学生就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和老师一同走进课文。又如教学《春》时,可引导学生背诵古今描写春景的诗句,或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春色导入。这种导入法,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
三、从历史的背景中导入
历史是风,从远古吹来,吹到今天,也吹向明天。过去的每一天都成为历史,历史待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待在每一寸光阴里。 转贴于 让历史作载体,让历史作纽带,让历史见证昨天,让历史启迪今天,从而借助历史作语文课堂的导入,学生脑中再现了历史,既加深了印象,也激活了课堂。例如,有关战争题材的文章,或许现在的中学生接触的并不多,但从历史课本上他们都了解到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战争,从现在的新闻上也了解到了还在进行的战争,战争场面大多是刀光剑影,血流成河,是硝烟,是战火,是哀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样的战争场面。上《梅岭三章》那课时,我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战争的场面和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让他们说说战争的场面是不是总是那样:风烟滚滚,枪声四起等。而后进入文章,让他们领略与他们的想象相距较远另一种战争的场面,这样就能启发他们的思考,进入新的文章。战争题材的文章很多,战争的自然环境,场面,人物等都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用来导入不同的文章。善用昨天的历史,也要善用今天的历史,让历史的风吹醒沉睡在旧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让历史的风吹出语文课堂导入的新意。
四、从故事的情趣中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教师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事先辅导,让学生上课前登台讲给同学听:"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最后,皇帝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这个荒唐的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再如用笑话导入:每个人对笑话都是不会抗拒的,尤其是永远笑不够的学生。一上台就“整”一个笑话,必将使课堂沉浸于融洽的气氛中。我在上药时这样开头—— 给大家讲个笑话:从前有对父子极其迷信,每天早晨都要翻翻老皇历,看适宜做何事,忌讳做什么。一天,老头要出去办事,习惯性地翻开黄历——不好!上面说今天“不宜出门”,这可急坏了他。但他灵机一动:不宜出“门”,我翻墙头不行么?于是就去翻墙,由于土墙年久失修,塌了,把老头压在下面起不来。他大喊:“儿子救命!”儿子听到后说:“别急,我来翻翻黄历——不好!上面说今天‘不宜动土’,所以我不能救你!”结果老头活活被压死了。(学生笑) 我们在笑的时候,也感到悲哀——多么迷信、多么愚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药》,讲的事也很愚昧:竟然有人认为人血馒头可以治病!……
篇8
一、感悟大自然的美与训练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
以《桂林山水》一文的第二自然段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形成形象上的感知,再让学生反复、充分地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绝大多数学生能通过语言描述感悟到桂林山水美的情况下,让学生把自己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描写的生动之处,并把它找出来,说说好在哪里。这时学生由形象上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知觉,从对桂林山水的描写中感悟出它的奇、秀、险。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些句子,并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子写一段话。如“我们的学校真 ,我们的学校真 ,我们的学校真 ”教师没有过多的分析,只是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大自然的奇美全凭学生的自读、自悟体会出来,语言表达训练也水到渠成,既完善和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又丰富和优化了学生的语言系统,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二、感悟爱国情感与训练语言积累的统一。
《梅花魂》这篇课文的编排目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呢?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问,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找出最让自己感动之处,好好品读,并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说说为什么感动,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文中有三次是对外祖父流泪的描写:一是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二是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三是送别时泪眼朦胧,这是全文的重点。如果单凭自然的感悟是不能全面、准确地体会出老人对故乡的爱,对祖国的爱,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朗读、讨论,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结合外祖父的话:“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来理解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诗句,同时拓展开去,让学生列举更多的描写梅花和思乡诗句,如的《咏梅》等,从而达到自我感悟爱国情怀和积累语言的目的,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乐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感悟伟人常人的情感和训练作文选材的统一。
篇9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8—0028—01
课外作业是教师设计的、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一种学习任务。从当前教师布置作业的内容来看,注重的是基础知识的巩固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课程目标提出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偏重书本,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种封闭的、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设计课外作业。
“在人的内心深处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专题搜集型作业就是让学生们放开手脚,主动去探究知识,它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专题搜集型作业:
一、利用课文特点搜集资料
对学生来说,搜集信息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他们必须经过查阅、筛选、整理等活动,才能找到合适的材料。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通过因特网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并让他们将搜集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学生交流、讨论。这样,学生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不了解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功能,所以,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查找小壁虎的资料,了解壁虎的生活习性。课文学完后,学生热情未减,于是我趁热打铁,继续布置查阅资料的作业:查查其他动物尾巴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的什么东西具有再生功能。第二天,学生们纷纷汇报自己查到的知识:燕子的尾巴可以掌握平衡,人的指甲可以再生,头发可以再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又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前, 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人类的不当行为给地球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比如,战争中的核污染、生物战、土地沙漠化、工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同时还让学生查阅各国在保护环境方面所作的努力等,让他们懂得地球环境的污染对于人类是巨大的灾难。完成作业后,学生就会明白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利用主题活动收集资料
篇10
一、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1.以文为本,以文明道。
早在唐代韩愈和柳宗元就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强调要以文明道。语文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以文为本,以文明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老斑羚甘愿作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的场面重点分析,让学生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许多学生发生变化,主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
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情感为主线。
在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
3.深挖教材,寻找最佳结合点。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备课,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我在初一语文教材《最后一课》中找到针对部分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上课四十五分钟效率差这一现象的德育最佳结合。
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文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处体现小弗朗士“懊悔” 的心理特点,我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这时,我及时地融合德育工作,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二、要把课外活动变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育、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2.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