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铜的化学式范文

时间:2023-03-23 11:1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硫酸铜的化学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硫酸铜的化学式

篇1

关键词 硫酸铜 过氧化氢 氧化剂 结晶方法 绿色化学

五水硫酸铜的制备是无机化学中的一个综合性制备实验,该实验涉及加热、蒸发、结晶、提纯等无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适合考察学生的综合实验素质,故常被高校化学实验课所青睐。由于铜是一种不太活泼的金属,在一般情况下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该实验必须加入适当的氧化剂才能顺利进行。

1 现有制备方法的分析

1.1 常见氧化法

1.1.1 硝酸氧化法

以浓硝酸为氧化剂,分多次逐步加入到铜屑与稀硫酸的混合物中,加热,使反应进行[1,2]。其反应原理如下:

3Cu+2HNO3+3H2SO4=3CuSO4+2NO+4H2O

在硝酸氧化法中,会产生大量有毒的NO气体,即使实验在通风橱中进行,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师生身体健康。

1.1.2 空气氧化法

以空气为氧化剂,先将铜屑高温灼烧成氧化铜,再使其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3,4]。反应原理如下:

2Cu+O2=2CuO

CuO+H2SO4=CuSO4+H2O

在空气氧化法中,灼烧时间长达20 min,不仅浪费了大量能源,而且铜屑氧化反应往往进行的不充分,有一定量的铜屑不能完全被氧化,使硫酸铜产率下降。

1.2 结晶方法

几乎所有实验教材中均采用冷却硫酸铜热饱和溶液至室温的结晶方法,原因是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明显。但五水硫酸铜在室温时溶解度依然较大,其20℃时溶解度是100℃时的28%,30℃时溶解度是100℃时的33%。因此,即使在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中,仍然含有相当量的溶质,造成产品损失较多。硫酸铜的溶解度如表1所示。

笔者在夏天较高气温下做该实验时发现,直接降温结晶析出的硫酸铜晶体不多,效果并不理想。

2 改进方法

2.1 过氧化氢氧化法

2.1.1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

过氧化氢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φH2O2/H2O=1.763 eV,且其还原产物是水,不会给反应体系引入其他杂质,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绿色氧化剂。以H2O2为氧化剂的反应原理如下:

Cu+H2O2+H2SO4=CuSO4+2H2O

2.1.2 类Fenton试剂的形成

H2O2和Cu2+可以形成类Fenton试剂体系,而类Fenton试剂可以产生氧化性极强的•OH,其产生过程如下[5,6]:

Cu2++H2O2k1CuOOH++H+

CuOOH+k2Cu++1/2O2+•OH

Cu++H2O2k3Cu2++•OH+OH-

Cu++•OHk4Cu2++OH-

•OH的产生对铜的氧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使铜的氧化速率大大加快。

2.2 乙醇―水体系结晶法

由于在无机盐水溶液中加入能与水混溶且极性较小的溶剂通常可以降低无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故本实验采取在硫酸铜热饱和溶液中加入适量乙醇的方法,以促进硫酸铜晶体的析出。但乙醇不宜加

入过多,否则得到的硫酸铜晶体将会非常细小,且晶形不规则[7]。由于乙醇在温度较高时挥发性较强,因此,一般以加入1.1~1.2倍体积的乙醇为宜。

3 实验操作

称取3.0 g铜屑于100 mL烧杯中,加入10 mL10%的Na2CO3溶液,加热煮沸,除去铜屑表面油污。倾去碱液,用蒸馏水将铜屑洗净(若用铜粉可省去碱洗的步骤)。在盛有铜屑的烧杯中加入18 mL3 mol/L的H2SO4,水浴加热,控制温度50℃左右,在20 min内缓慢滴加10%H2O2溶液,直至铜屑几乎完全溶解。反应过程中可见少量微小气泡,共消耗H2O2溶液约20 mL。充分反应后,逐滴加入0.5 mol/LNaOH,并不断测试溶液pH,直至溶液pH=4,抽滤,弃去不溶性杂质。然后将滤液转移到蒸发皿中,逐滴加入1 mol/LH2SO4,调节溶液pH=2。水浴加热至液体表面有晶膜出现,停止加热。加入约1.2倍体积的乙醇,冷却至室温,抽滤,称重,计算产率。

注意在添加乙醇的过程中,应先加入2 mL乙醇,并充分搅拌,然后逐渐加快添加乙醇的速度,防止溶液极性突然降低而造成硫酸铜晶核大量析出。乙醇要在5 min内加完。这样操作既可以有效阻止无定形硫酸铜粉末的产生,又可以减少乙醇在温度较高时因挥发而造成的损失。

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

4 结语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并加入乙醇结晶的方法产率最高,产品外观为蓝色,晶形较完整,符合实验预期目标。虽然该法的药品成本略高,但整个实验过程既不会给产品引入新的杂质,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或能源大量浪费,完全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值得在广大高校化学实验课程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生英,白林,徐飞编.无机化学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69-272

[2] 侯振雨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04-106

[3] 朱湛,傅引霞主编.无机化学实验.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31-232

[4] 周宁怀主编.微型无机化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86-189

[5] 徐夫元,守天顺,陈英文等.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8(3):480-485

篇2

物质推断题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条件隐蔽,难度较大,是将阅读、思维、理解、分析能力融合在一起的综合题型,是训练同学们分析能力的好题型.它有传统的叙述判断,还有以框图等形式出现的情境试题.无论哪种形式,只要牢牢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相互反应的知识,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即“题眼”),就可迎刃而解.

那么,如何寻找“题眼”呢?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可以以特殊反应及条件为“题眼”.在初中化学中,如:水分解需以通电为条件;实验室用氯酸钾加热制氧气时需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两种黑色粉末加强热后得到红色固体肯定为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的相互转化等为特殊反应.

2.以物质的特殊颜色及性质为“题眼”.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的固体:氢氧化铁为红褐色,氢氧化铜为蓝色,其溶于酸后形成的Fe3+盐呈棕黄色,Fe2+盐呈浅绿色,Cu2+盐呈蓝色;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固体有两种,AgCl和BaSO4;碳酸盐遇酸必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3.以特殊操作及转化为“题眼”.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为初中化学常用的基本操作,将其与物质间的转化结合起来,作为关键点解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以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为“题眼”.酸、碱、盐等物质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为: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若生成物中有沉淀产生、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则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否则不能发生.

二、常见推断题类型例析

1.框图式

试题特点:此类题一般不给出物质的范围,而是以箭头形式把各物质联系起来,变成连锁式的转换关系,要求推断出未知物质.

解题策略:我们可以根据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采用顺推及猜想相结合的方法得到结论,然后验证后得到答案.

例1A、B、C、D、E、F、G、H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八种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1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E是白色沉淀,A和B可发生中和反应):

图1

(1)写出B、F的化学式:

B,F.

(2)反应①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解析:本题的特征较多,有:条件是“通电”的,D有可能是水,生成的是氧气和氢气(F、G),而且符合“点燃”这个条件的,可以肯定这个猜想是对的.C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E是碳酸钙.再看D和氧化钙反应生成B,因为A和B可发生中和反应,所以这二种中一种是酸、一种是碱,则D是氢氧化钙,则A是酸,且A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则A是盐酸,那么C就是氯化钙,H是氯化钠.答案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答案:(1)B:Ca(OH)2 F:H2 (2)化合反应 (3)CaCl2+Na2CO3=CaCO3+2NaCl

启示:本题就是依靠“题眼”来推断出各种物质的.所以抓住“题眼”很关键,当然还需要知道初中化学中各物质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有把基础知识有机地结合在读题中才能结出丰硕果实.

2.反应式

试题特点:这种类型的推断题大多用代号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的关系,并用箭头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题策略:我们可以根据常见的反应特征及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结合题中给予的信息,找到突破口,然后依次推断,就能得到最后结果.

例2有四种常见物质A、B、C、D,它们可以发生如下反应(反应条件省略):

(Ⅰ)H2+AB+C;(Ⅱ)CH2+D;(Ⅲ)B+DA;已知A是黑色粉末,试推断D是(填化学式),反应(Ⅰ)属于(填反应类型).

解析:ABCD之间能发生相互反应,A是黑色粉末,且可由B和D反应生成,应是一种化合物,根据初中化学中物质颜色推断,是氧化铜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是氧化铜,则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与水(与Ⅰ相符),水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与Ⅱ相符),氧气与铜反应生成黑色氧化铜(与Ⅲ相符),则可以把全部物质推断出来.

答案:O2 置换反应

启示:本题也是抓住“黑色粉末”这个“题眼”,再结合各反应式子,就可找到突破口,从而逐一推断,很快得到答案.

3.叙述式

试题特点:语言叙述型一般给出物质范围和实验过程及现象,然后根据所给出的现象要求同学们推断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及可能存在的物质.

解题策略:我们应逐步分析实验现象,再结合某些物质的特殊性质(如颜色、溶解性等)及特殊反应现象(如生成沉淀或气体等),依次得出结论.

例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钡、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它的组成,某化学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提出假设:白色粉末由上述五种物质组成.

实验探究:

步骤1:取少量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步骤2:取少量由步骤1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并有无色气体产生.

获得结论:

(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写化学式),说明假设不成立.

(2)步骤1得到的沉淀是(写化学式).

(3)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是(写化学式).

解析:(1)由步骤1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可以确定没有CuSO4,因为硫酸铜溶于水显蓝色;(2)由步骤2取少量由步骤1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并有无色气体产生,得沉淀为BaSO4和BaCO3;(3)综合步骤1和步骤2,可得白色粉末的组成为Na2SO4、BaCl2、BaCO3或Na2SO4、BaCl2、Na2CO3或Na2SO4、BaCl2、Na2CO3、BaCO3.

答案:(1)CuSO4 (2)BaSO4和BaCO3 (3)Na2SO4、BaCl2、BaCO3或Na2SO4、BaCl2、Na2CO3或Na2SO4、BaCl2、Na2CO3、BaCO3

启示:本题的“题眼”是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而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此为一;二是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部分溶解、部分不溶,说明既有硫酸钡也有碳酸钡沉淀.然后就可以按照上面的分析逐一解决.

此类题不仅要求我们对元素及其他合物的转化关系要相当熟悉,而且还要善于抓住题干的要求和提供的关键信息,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寻求解题的途径.

4.圆环式

试题特点:套用奥运五环,派生出化学环式推断题,这类题用圆环来表示物质间的关系,再加上题中的文字说明,成为一种有趣的题型.

解题策略:我们可以借助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去逐一对照圆环显示的相互关系,如果符合要求,再逐一验证,即可得到结论.

图2

例4如图2,A、B、C、D、E各代表铁、水、二氧化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中的一种物质.常温下,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且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D.请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B ,D .

(2)相连环物质间发生的反应,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常温下,相连环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可以看出B、C、D三种物质能与其中的二种物质反应,而A、E只能与一种物质反应,对照题中告诉我们的几种物质,铁在常温下只能与硫酸铜反应,水只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A、E就可能是铁或水.其他二氧化碳既能与水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硫酸铜既能与铁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钡反应,假设A是铁,则B是硫酸铜,C是氢氧化钡,D是二氧化碳,E是水,而且硫酸铜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二氧化碳要大,符合题目各方要求,假设应该成立.

答案:(1)A:Fe B:CuSO4 D:CO2 (2)分解反应

三、自我检测

图3

1.如图3所示,A、B、C、D、E、F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与B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B与C发生的是中和反应,F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一种盐.

结合图中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1)E的化学式为 .

(2)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框图4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其中属于盐的是H、C、M、N,属于氧化物的是F、G;胃液中含有适量的A,可帮助消化;C是家庭中重要的调味品之―;D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问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图4

(1)C物质是由 (选填“分子”、“原子”或 “离子”)构成的.

(2)A与镁条反应能 (选填“放出”、“吸收”)热量.

(3)写出D的俗名: .

写出化学式:B N

(4)写出GM的化学方程式:

3.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属于氧化物,图5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图5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C. .

(2)得到F溶液的操作Ⅰ的名称为: .

(3)若I是红褐色沉淀,请写出G + F I的化学方程式: .

(4)指出反应①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4.(眉山)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图6是关于铁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一种物质转化为另一种

物质),其中B是密度最小的气体,C为红色固体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6

(1)A物质的化学式为 .

(2)B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

(3)反应②还需要的一种反应物是 (

填化学式).

(4)写出反应③的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 ).

5.“奥运在我心中”.整理归纳物质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有效方法.请你从学习过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分别选一种代表物(不能重复选用),用化学式填写在下列的奥运标志五圆环中(两环相连表两种物质之间能相互发生反应).

图7

答案:

1.(1)H2O (2)Na2CO3+2HCl=2NaCl +H2O +CO2(3)CO2+2NaOH= Na2CO3+ H2O.

2.(1)离子(2)放出(3)熟石灰(或消石灰)NaHCO3 Na2CO3(或Na2CO3 NaHCO3)

(4)Ca(OH)2+ CO2 =CaCO3++H2O

3.(1)A:CaCO3,C:CO2 (2)过滤(3)3NaOH + FeCl3= Fe(OH)3 + 3NaCl

(4)化合反应

4.(1)Fe3O4 (2)冶炼金属(作燃料等) (3)C(或CO或H2)

(4)Fe + CuSO4 = FeSO4 + Cu 置换反应

篇3

1.(2014,抚州)下列选项中,物质的俗名、名称、化学式一致的是(B)

A.水银 银 Ag

B.酒精 乙醇 C2H5OH

C.石灰石 氢氧化钙 Ca(OH)2

D.苏打 碳酸氢钠 NaHCO3

2.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正确的是(D)

A.过磷酸钙[Ca(H2PO4)2和CaSO4的混合物]属于氮肥

B.凡施用过化肥的蔬菜都会危害健康

C.硫酸钾与熟石灰混合、研磨,能闻到刺激性的气味

D.合理施用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2014,成都)下列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A)

A.H2+CuO=====Cu+H2O

B.3HCl+Al(OH)3===AlCl3+3H2O

C.CuSO4+BaCl2===BaSO4+CuCl2

D.Ca(OH)2+Na2CO3===CaCO3+2NaOH

4.(2013,长沙)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到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A)

A.KNO3、NaCl、HClB.FeCl3、Na2SO4、KCl

C.CuSO4、H2SO4、NaCl D.FeCl2、KCl、NaOH

5.(2014,苏州)下列有关物质混合后的现象描述中,正确的是(C)

A.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蓝

B.无色的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混合,产生白雾

C.在氢氧化钠稀溶液中滴加数滴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D.铵盐与碱溶液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6.(2013,日照)下表用甲试剂鉴别乙中的两种化肥,难以实现的是(D)

甲 乙

A Ca(OH)2 CO(NH2)2、NH4HCO3

B Ba(NO3)2 KCl、(NH4)2SO4

C AgNO3 NH4Cl、NH4NO3

D NaCl K2SO4、KNO3

7.(2014,沈阳)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不可用的试剂是(B)

A.稀盐酸 B.酚酞试液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钙溶液

8.(2013,包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含铵根离子的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能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火焰熄灭,证明集气瓶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检验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氯化钠的实验步骤是先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

D.可用水来鉴别无水硫酸铜、碳酸钙、硝酸铵、氯化钠四种白色固体

9.将固体混合物中的NaCl、CuCl2、Mg(OH)2进行逐一分离,可选用的试剂是(D)

A.水、氢氧化钠溶液

B.水、氢氧化钾溶液、稀盐酸

C.水、氢氧化钾溶液

D.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

10.(2013,玉林)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显红色的是(B)

A.NaOH NaCl CuSO4 HCl

B.KNO3 Na2SO4 NaOH KCl

C.KCl Ba(NO3)2 HCl CaCl2

D.Na2CO3 Ba(OH)2 KNO3 Na2SO4

11.(2014,兰州)下列能反映相关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的图像是(C)

A.煅烧石灰石

B.在变质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C.稀释NaCl溶液

D.稀H2SO4滴入BaCl2溶液中二、填空题

12.(2013,湛江)牙膏中的摩擦剂碳酸钙可以用石灰石来制备,甲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1)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引流__,

过滤后发现滤液浑浊,应__再过滤一次__。

(2)写出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__CaO+H2O===Ca(OH)2__,

该反应是__放热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乙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石灰石――①加盐酸D――②加碳酸钠溶液③过滤碳酸钙

(3)请你写出乙同学实验方案的一个优点:__操作简单,节约能源__。

13.(2014,江西)小吴用铁、硫酸、氢氧化钡、硫酸铜和碳酸钠五种物质玩化学拼图游戏(如右图),游戏规则要求图中相邻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其中C物质的溶液呈蓝色,A与E反应产生的气体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提示:碳酸钡不溶于水)

(1)C物质是__硫酸铜(或CuSO4)__;

(2)A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Na2CO3+H2SO4===Na2SO4+H2O+CO2__;

(3)B与E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复分解反应__;

(4)按游戏规则,下列能替代D物质的是__③__(填序号)。

①银 ②氯化铁 ③氢氧化钾 ④氧化铜

14.某溶液含有Na+、H+、Ba2+、OH-、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滤渣和滤液。

(2)向滤渣中加入稀硝酸,滤渣全部溶解并产生气泡。

(3)向滤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

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该溶液中①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Na+、OH-、CO32-__;②一定不含的离子是__H+、Ba2+、SO42-__;③不能确定的离子是__Cl-__,欲确定其是否存在,方法是:另取少量原溶液于试管中,__先加入过量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__,若看到__出现白色沉淀(或先加入足量AgNO3溶液,再加入足量稀HNO3产生的白色沉淀有部分溶于稀HNO3,且有气泡产生__,说明溶液中含有该离子。

15.(2014,南京)如右图中的甲、乙、丙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甲、乙、丙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乙属于氧化物。胃液中含有适量的甲,可帮助消化,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略去。

(1)写出甲的化学式__HCl__。

(2)①若乙在常温下为液体,丙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则乙的化学式为__H2O__,丙的化学式为__Ca(OH)2__。

②若乙在常温下为气体,且可由甲与大理石反应得到,则乙的化学式为__CO2__,丙能与①中丙发生复分解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Na2CO3+Ca(OH)2===CaCO3+2NaOH(其他合理答案均可)__。(写出一个即可)。

③写出①中的乙和②中的乙发生化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CO2+H2O===H2CO3__。

16.(2014,泰安)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制碱”体现了化学科学在改造物质中的智慧。如图是某厂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图:

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该厂最终产品有__纯碱、氯化铵(或碳酸钠、氯化铵)__(填物质名称);

(2)流程Ⅰ中为了除去杂质,加入过量BaCl2溶液、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B、C__(填字母);

A.加入三种溶液的顺序不能调整

B.加入三种溶液将粗盐水中的SO42-、Mg2+、Ca2+转化为沉淀

C.按流程Ⅰ所加溶液的顺序除杂,过滤后得到四种沉淀

(3)在流程Ⅱ中,如果加入氨气不是为了生产氯化铵,氨气在制碱过程中的作用是__使溶液显碱性,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__;

(4)写出流程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NaHCO3=====Na2CO3+CO2+H2O__。三、实验探究题

17.(2014,聊城)将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后,过滤反应后的混合物。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欲探究滤液中溶质的组成。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请你写出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Na2CO3+BaCl2===BaCO3+2NaCl__。

【提出猜想】猜想1:滤液中溶质是NaCl;

猜想2: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__BaCl2__(填化学式)的混合物;

猜想3: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明显现象。同学们认为猜想__3__不成立。

(2)另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有__白色沉淀生成__(填实验现象)证明猜想2成立。

篇4

关键词:教法创新合作学习

一、让学生领会教师的讲授思路,降低学习难度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譬如我在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演示实验不同物质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具有化学键的类型不同。”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普遍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通过实验进行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又是化学的魅力所在。新奇有趣的实验场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趣味盎然地学习,因此教师应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之外,再设计一些效果明显、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例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②为什么熔成小球并向四周游动?③为什么有嘶嘶的声音?④水溶液滴加酚酞为什么会变红?当学生全面了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有关知识后,可以先做“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让学生分析思考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然后让学生先推测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金属钠能将铜置换出来,之后补做了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而实验事实证明,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并无金属铜置换出来,这“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出答案,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出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组织学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是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 。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个学习者的智慧是整个学习群体的共享资源。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通常,小组学习是最常见的组织形式,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体现“协作”。在合作学习中,也有利于实现“角色扮演 。

在小组中,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别就某个子问题做更多的钻研,而后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当前任务中。为了不是个别人 借用 知识,小组必须明确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让每个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或搜集的材料。这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交流的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进行相互式的学习,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先前的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其次,交流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

四、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每章结束或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都可以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得多。

比如每学完一章,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总之,这种方法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牢固。另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化学计算的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化学游戏法。初中阶段,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除了课堂上注意讲解记忆方法,反复练习以外,采取游戏法,可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比如,在开始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说还不如英语单词好记。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而不是采用让学生反复书写的方式,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游戏方法很多,例如采取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打开纸片迅速阅读有关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和化合价,在两分钟之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化学式及其名称书写在黑板上全对为胜;写错了,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下积极准备,同学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篇5

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体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 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

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 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g―ab―__________________。

(5) 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O的实验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H2的实验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除去水蒸气 除去CO2

(2) 氧化铜(CuO)

(3) 无水硫酸铜(CuSO4)检验H2O

(4) (g―ab)―kj―hi―cd(或dc) ―fe―lm

(5) 原混合气体中的CO2已被除去,其中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6) 原混合气体中的H2O已被除去,其中H2与CuO反应生成的H2O使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本题满分为15分,从阅卷统计来看,全省平均分只有9分,失分较多。考生主要存在以下错误:

1. 文字叙述中,用词不当、错别字、书写不规范的情况较为普遍。

如把盛浓H2SO4的装置的用途写成:“过滤水蒸气” “脱水” “脱水剂”;把盛NaOH溶液的装置的用途写成“过滤CO2”;把检验水所用的无水硫酸铜写成:“硫酸铜晶体”“无水硫酸铜晶体”;把“CuO”写成“CaO”;把无水硫酸铜变蓝写成“CuSO4・5H2O变蓝”“CuCl2变蓝”“碱式碳酸铜变蓝”“碱石灰变蓝”等;在导管连接中把“e”写成“c”、“i”写成“j”、“l”写成“i”等。

2. 把所学知识随意外延。

通常我们采用在加热条件下还原CuO或铁的氧化物,然后检验产物的方法来证明H2、CO的存在。但很多同学用“MnO2”“MgO”等一些不能与H2、CO反应的氧化物来替代CuO及铁的氧化物,导致失分。

3. 实验设计缺乏整体思想,思维不严密,粗心大意。

回答盛浓H2SO4的装置的用途时出现“除去尾气中多余的水蒸气”的错误说法;回答盛NaOH溶液的装置的用途时出现“尾气处理”“除去尾气中多余的CO2”“吸收尾气”以及“防倒吸”等错误说法;仪器B中的两个反应只写出一个,等等。

4. 对仪器用途不了解。

知道干燥管可以放在装置的末端,不知道它还可以连接在中间;气体通入洗气瓶出现“短管进、长管出”的错误;使用干燥管则出现“小口进、大口出”的错误等。在抽样的168份试卷中,将导管连接“kj”写成“jk”的占14%,“fe”写成“ef”的占20%。

5. 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忽略题目限制条件,随意设计实验。

在检验是否含有水时,采用称量浓H2SO4、无水CuSO4、CaCl2是否增重等不合理的方法。

6. 设计的实验现象不易被观察到或确认。

在检验H2还原CuO后所生成的水时,不是使用无水CuSO4,而是观察玻璃管上是否有水珠。试问:在温度较高条件下,一定能看到水珠吗?另外,选用CaCl2、P2O5、碱石灰这些遇水基本上看不到现象的药品的情况也很多。

针对以上错误,同学们在今后的实验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规范化学用语的书写。

在回答化学实验问题时,很多同学原理都懂,就是经常由于书写不规范或写错别字被扣分,非常可惜。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坚持把文字写规范,正确使用化学用语,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2. 回答问题要有整体思想。

该实验题的设问采取了倒置的顺序。要正确回答第(1)(2)(3)小题的问题,先得有正确的实验装置连接顺序,也就是说得先回答第(4)小题。许多同学在回答第(1)(2)(3)小题时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的实验装置连接顺序作为答题依据。

3. 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要求。

洗气瓶、干燥管等是我们常见、常用的仪器。气体流经干燥管应大口进、小口出,流经洗气瓶应长管进、短管出,这是平时常讲的要求,但最终答题结果表明因气体流向错误而失分的比率相当高。当然,这些错误有些是粗心造成的,但也不排除确实有部分同学不清楚仪器使用的要求。

4. 选择试剂、药品时应考虑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和实验现象的实际效果。

本题中,在CO和H2未充分分离的情况下,很多同学试图用爆鸣等手段来检验H2的存在;或者点燃气体,看火焰是否呈淡蓝色来检验H2的存在。但是被测的两种气体恰恰都具有可燃性、还原性,并且燃烧火焰颜色相似。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从产物的差异性来考虑如何检验被测气体存在与否。如果明白了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的原理,就不难回答NaOH溶液的作用;如果明白了用无水CuSO4来检验H2O的原理,在回答浓H2SO4的作用时也不会出现类似浓H2SO4增重、体积增大、发热等错误回答了。

5. 审题要仔细,尤其应注意关键字、关键图。

今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明明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的限制条件,但考生的回答中还是出现了用到图中并未提供的称量仪器的错误。另外,本实验题中几件仪器、装置的摆放方式也是有深意的:干燥管左小右大;三个洗气瓶中,第一个和第三个的导管都是左长右短,第二个却相反。粗心的考生总是习惯性地以为气体左进右出,最终导致NaOH溶液洗气瓶、干燥管连接时出现错误。

6. 选用常见的检验试剂,选择检验结果明确唯一的方法。

篇6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S—32Na—23Mg—24Cl—35.5K—39Ca—40Fe—56Cu—64Zn—65Ag—108

一、选择题(1~9题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0~12题为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共27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玻璃破碎C.车胎爆炸D.食物腐烂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滴加少量液体B.闻气体气味C.检查气密性D.过滤

3、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相等”。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同种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B.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相等

C.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D.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体积等于200ml

4、某括号内是区别下列各组常见物质的试剂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A.硬水与软水(肥皂水)B.硫酸铜固体和氯化钠固体(加入水)

C.水与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酚酞)

5.某同学按如下步骤对三种未知金属展开探究:(1)将它们编号为:X、Y、Z;(2)取样,分别加入到CuSO4溶液中,发现X、Z表面出现红色物质而Y却没有。(3)取X、Z大小相等的颗粒,分别加入到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H2SO4中,发现X表面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Z快。则X、Y、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A.X>Y>ZB.Z>Y>XC.X>Z>YD.Z>X>Y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蒸馏水是纯水,PH=0,显中性。B.用稀盐酸除铁锈和热水瓶中的水垢。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水小心的慢慢的滴入浓硫酸中,并用玻璃棒不停的搅拌。

D.可用氢氧化钠来缓减胃酸过多。

7.下列物质的俗名和化学名称表示同一物种的是()

A干冰,H2OB水银,AgC纯碱,NaOHD熟石灰,Ca(OH)2

8.下列有关物质的比较推理中正确的是

A.碱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

B.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故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D.点燃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立即熄灭,证明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9.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物质所含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

ACOCO2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干燥

BNaCl泥沙溶解、过滤、蒸发

CNaOH溶液Na2CO3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DCu(NO3)2溶液AgNO3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1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有误的是()

A.4Fe+3O2点燃2Fe2O3B.2Fe+6HCl=2FeCl3+3H2

C.2H2O通电2H2+O2D.Cu+H2SO4=CuSO4+H2

11.下列实验过程与图像描述不相符的是()

12.滴有石蕊试液的稀硫酸分别与下列物质混合后,溶液一定呈红色的是()

A.CuOB.BaCl2C.KOHD.NaNO3

二、填空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20分)

13.用化学用语表示: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__;镁离子____________;

14.现有以下六种物质:①硫酸铜②食盐③氢氧化钙④氢氧化钠⑤碳酸氢铵⑥纯碱,请选择适当物质的化学式填空:

(1)厨房中常用的盐;(2)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

(3)在空气中易潮解的碱是____________;(4)为使馒头松软可口,在蒸馒头之前,可在发酵的面团中加入一些______________。

15.“洁厕灵”(有效成分为HCl)与“漂白精”[有效成分为NaClO(次氯酸钠)]不能混用。二者若混合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氯化钠及最常用的一种溶剂,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ClO中Cl的化合价是。

16.把氧化铜和铁的混合物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出的不溶物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不溶物中一定有________,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

17.请根据右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⑴P点的含义是。

⑵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

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⑶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填写物质序号)。

⑷现有c物质的接近饱和的溶液,若改变温度使其饱和,则应该(填“升温或降温”)。

18.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化合物,其中A为白色固体,B为无色气体,E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它们的关系如图1-5所示。

图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色沉淀E为。

(2)若现象I为“生成白色沉淀”,则A的化学式可能为(写出一种即可);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现象I为“无明显变化”,则A的化学式还可能为。

三、实验题(共2个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13分)

19.下图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根据给出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利用C装置收集完氧气后,应先,后。用收集到的氧气完成硫粉燃烧实验后,还需向集气瓶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使用B装置制取气体的突出优点是。若改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端进入。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与水蒸气,欲使用G、H装置将以上杂质气体除去,则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混合气体(用端口字母表示)。

20.已知某铝合金的成分除铝外,还含有铁、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合金中铁、铜的存在情况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溶于水),反应的化学议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铁、铜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猜想】猜想一:该合金中除铝外,还含有铁

猜想二:该合金除铝外,还含有铜。

猜想三:该合金除铝外,还含有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完成下表,写出他们所用的试剂和实验现象。

【反思交流】根据金属活动性得知,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但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铝制品却耐腐蚀,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9分)

21.将一包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固体混合物溶于50.1g水制成溶液,然后向其中加入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钙溶液至反应刚好完全时,生成沉淀10g,将滤液蒸干后得到固体25g。求:

(1)原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

篇7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银、铜、铁、锡”俗称五金,在这五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铜

B.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中子数

C. 洗净的铁锅出现锈迹属于化学变化

D. 五粮液酒、保宁醋、芦荟酸奶、干冰均属于混合物

2. 雄伟壮观的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表面安装了近2万块钛(Ti)金属板。已知Ti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i可以表示一个钛原子 B. Ti 核外有25个电子

C. TiO 中含有氧分子 D. CaTiO 属于金属氧化物

3.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 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C. 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周围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D. 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上有红色固体析出

5. 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过了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发生火灾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

C. 伏低身体逃出 D. 淋湿衣服爬出

6.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用排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应将导气管伸入集气瓶底部

B. 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应先通一会儿一氧化碳,再加热

C. 加热高锰酸钾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只要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就立即收集

D.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应预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沙

7. 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

A. 分别测定它们的密度

B.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C. 观察颜色并闻它们的气味

D. 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8. 生活中发生缓慢氧化的实例很多,下列过程中不涉及缓慢氧化的是()。

A. 酒和醋的酿造 B. 人在长跑时急促呼吸

C. 用秸秆、杂草发酵制沼气 D. 酒精灯安静燃烧

9. 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10. 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中,切实可行的是()。

A. 用酚酞溶液鉴别NaCl溶液和盐酸

B. 用燃着的木条鉴别CO 和N

C. 用石蕊溶液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D. 用水鉴别NaOH和CaCO 固体

11.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

12. 将100 g含CaCO 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发生反应,也不含钙元素),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中含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1%,则生成的CaO的质量约为()。

A. 28.0 gB. 44.8 gC. 56.0 gD. 78.0 g

、(非选择题,共64分)

二、填空题

13.(14分)(1)将一枚洁净的铁钉浸入稀硫酸中,现象为 ;经过测量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增大”还是“减小”)

(2)用元素符号或名称填空,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最活泼的金属是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工业产量(以质量计算)最大的金属是 ;香烟盒内层纸是金属 ,灯泡中的金属丝是 ;可以用在温度计中的金属是 。

(3)某国载人飞船所用固体燃料是铝粉和高氯酸铵(化学式为:NH ClO )的混合物。发射时,点燃铝粉产生大量的热引发高氯酸铵发生如下反应:

2NH ClON +2O +Cl +4X

①NH 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Cl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

②X的化学式为 ,判断的理论依据是 。

③N 右下角的“2”表示的含义是 。

2O 左侧的“2”表示的含义是 。

14.(1)(4分)用“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若它们构成的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变化:

①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 有氧化物生成

B. 反应前后各种微粒的数目均没有改变

C. 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D. 这是一个分解反应

②从图中你还能获得的微观信息是(答出一点即可)。

(2)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自然界中的水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通过多种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长期饮用硬水可能会引起体内结石。生活中常用来区分软水与硬水。水中若含过量的氮、磷元素,会使藻类生长繁殖过快,导致水质恶化,发生“水华”现象。已知藻类主要含有C H O N P等物质,下列物质大量使用会导致“水华”现象的是(填字母序号)。

A. 向水中加入活性炭来净水B. 大量使用含Na P O 的洗衣粉

C. 过量使用尿素等化学肥料

15.(5分)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相同条件下,把金属M及另外三种金属分别加入同浓度、等体积的稀硫酸中,观察反应产生气泡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如下(反应剧烈程度用“+”的多少表示):

如果上述四种金属分别是Al、Mg、Fe、Zn,你认为金属M是。

(2)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铝片在硫酸铜溶液中发生的变化。

(4)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液中加入一些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后没有气泡产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滤渣中可能含有铜,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镁

B. 滤渣中可能含有银,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铜

C. 滤渣中可能含有镁,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

D. 滤渣中一定含有银,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

16.(11分)下图是常见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图。

据图右关系回答:(1)固体D的化学式为 。

(2)①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3)写出反应①、④的化学方程式:①;④。

(4)题中涉及E、F、G三种黑色物质,其中一种对应共有三种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写出这三种“同素异形体”的名称或化学式、、。

(5)白色固体B俗称为,说出一种常见的用途。

17.(6分)有A、B、C、D四种物质,如图所示A、B、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在C溶液中通入CO ,溶液变浑浊,生成白色沉淀A。D与A、B、C均能发生反应,D与C发生中和反应,D与A反应有气体产生,D与AgNO 溶液反应,可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请根据已知条件推断:

B 。

(2)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D与AgNO 溶液反应。

D与B的反应。

三、实验题

18.(9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气体制备。

(1)反应原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实验室用大理石制二氧化碳。

实验室用大理石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气体制备: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下同)。

(3)气体收集:实验室收集O 的装置是 。

(4)气体验满:检验CO 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5)查阅资料:①相同条件下,氨气(NH )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②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可制得氨气。③氨气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水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根据所查资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若将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请写出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9.(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炭粉与氧化铜反应产物中气体的成分进行研究。

【提出假设】该反应的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查阅资料】氮气不能跟炭粉和氧化铜发生反应,也不跟石灰水反应,可用来隔绝氧气。

【设计方案】将一定量氧化铜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与过量炭粉充分反应。通过测定反应前后相关物质的质量进行判断。

【进行实验】

四、计算题

20.(2分)为测定一定质量某品牌果味V 含片中维生素C的质量,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反应原理:C H O +IC H O + 2X

(I 不和V 含片中的其他成分反应),

篇8

一、 化学式的书写

初中化学中,出现的不同物质的化学式有一百多个。记忆和书写物质的化学式,绝不能靠死记硬背,而应掌握其书写要领,只要常写常练,便能较快地达到熟练的程度。

1. 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

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相对较为简单,首先它与元素化合价无关,其次初中阶段一般只要求同学们掌握两类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1) “X型”单质化学式书写

所谓“X型”,即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的化学式。这类单质情况之一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初中最常见的是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单质,如单质铁的化学式为“Fe”、氦气的化学式为“He”,X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常温下为固体的单质(除碘单质),如硫单质化学式为“S”。

(2) “X2型”单质化学式书写

初中常见的有常温下为气体且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如:H2、N2、Cl2;另外还有碘单质I2。

2.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1) 名称中带有数字的

书写名称中带有数字的化合物化学式时,一般也不要考虑化合价,只要直接根据名称书写即可,当然要注意前后位置(先读后写,后读先写)及数字的位置(直接写在对应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如四氧化三铁(Fe3O4)、五氧化二磷(P2O5)等,需要注意的是,写在后面的元素的原子个数为“1”时,名称中的“一”一般不省略,写在前面的元素的原子个数为“1”时,名称中的“一”则省略。如CO2读成二氧化碳,而不是“二氧化一碳”,CO读成“一氧化碳”,而不是“氧化一碳”。

(2) 名称中不带有数字的

正确书写这类型物质的化学式,一是要熟练记忆元素符号,二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熟练记忆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三是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要符合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四是掌握书写化学式的一般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2.2.1:命名为“某1化某2”型的

如氧化铝、氯化钙、氢氧化钠等,书写化学式时,某2写在前面,某1写在后面,再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书写步骤写出对应的化学式。如氧化铝(Al2O3)、氢氧化铜Cu(OH)2等

2.2.2:命名为“某1酸某2”型的

这种类型的化合物往往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某1酸根”和“某2元素”。书写化学式时,“某2元素”写在前面,“某1酸根”写在后面,再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书写步骤写出对应的化学式。如硫酸铜是由“硫酸根“和“铜元素”组成的,不能认为是由“硫元素和铜元素”组成的,也不能认为是由“硫酸(H2SO4)”和“铜元素”组成的。

2.2.3:命名为“某酸”型的

这种类型的化合物往往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某酸根”和“氢元素”。书写化学式时,氢元素写在前面,某酸根写在后面,再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书写步骤写出对应的化学式。如硫酸(H2SO4)等。

需特别提醒的是:硫酸是由“硫酸根(SO4)”和“氢元素”组成的,初学者往往以为“SO4”就是硫酸的化学式。

二、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中考时,大都考查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意义,它一般有以下几种意义:表示一种物质及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该构成物质的分子及分子的原子构成;还能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元素的质量比等)。

如“H2O”的意义有:表示水;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表示水分子或1个水分子;表示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或1个水分子是由于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表示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相关数量关系等。

典型错误分析:

关于“H2O”的意义,有下列常见典型错误:

(1) 表示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原因分析水是分子构成的物质,不是原子构成的物质。

(2) 表示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原因分析分子是微观的,元素是宏观的,微观概念不可能由宏观概念组成。

(3) 表示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2:1;

原因分析2:1表示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对于不同元素来说,元素的质量比不等于原子个数比。

三、 中考链接

1. (2011南通)依据氧化铁化学式Fe2O3,某同学做出的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A. 氧化铁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2

C. 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l60

D.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

2. (2011年盐城)竹炭的吸附能力是木炭的五倍以上,其主要成分竹炭纤维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6H10O5)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竹炭可用于净化室内空气

B. 竹炭纤维属于有机化合物

C. 每个(C6H10O5)n分子中含有6n个碳原子

D. 竹炭纤维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10∶5

3. (2011年苏州)下列物质的俗称、学名与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 酒精乙醇C2H6O

B. 纯碱氢氧化钠NaOH

C. 熟石灰氧化钙CaO

篇9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用实际参加化学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在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前后的电荷是守恒的,原子个数也是守恒的。现有如下离子方程式:RO3n-+F2+2OH-=RO4-+2F-+H2O,由此可知在RO3n-中,元素R的化合价是(    )

A.

+4

B.

+5

C.

+6

D.

+7

二、简答题

2、如图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

(1)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有哪些?

(2)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请写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根据下列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

2HCl+Ca(OH)2=CaCl2+2H2O,反应的微观离子方程式:

H++OH-=H2O Na2CO3+BaCl2=BaCO3+2NaCl。

反应的微观离子方程式:CO32-+Ba2+=BaCO3

请你写出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______。反应的微观离子方程式:______。

4、某实验小组探究HCl和NaOH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甲同学:将盐酸滴入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得出结论:HCl和NaOH不能发生反应。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对,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然后慢慢滴加稀盐酸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无色。如图在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因此甲同学失败的原因是______。

(2)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我们知道,HCl液和NaOH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HCl和NaOH在溶液中是以______形式存在的。因此,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符号表达式作答)。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3)①请根据上述反应原理写出Na2CO3与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②写出一个与Ca2++CO32-=CaCO3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如图所示)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

Ⅰ.写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Ⅱ.把易溶于水且易解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如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H++Cl-+Na++OH-=Na++Cl-+H2O。

Ⅲ.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继续改写成:H++OH-=H2O。

Ⅳ.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则: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请回答:

(1)写出稀盐酸和碳酸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物中有______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6、分类、类比是化学常用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

(1)初中化学有许多实验都用到了水这种物质,根据“水的作用”可将下列实验中的______(填序号)归为一类,依据是______。

(2)相比于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更能够体现出反应的实质,例如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为Fe+Cu2+=Cu+Fe2+,在此反应中,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做还原剂,相反,硫酸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硫酸铜做氧化剂。则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为______,该反应过程中的氧化剂是______(填化学式)。

7、食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钠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显______性(填“酸”、“碱”或“中”)。碳酸氢钙受热易分解,碳酸氢钠性质与其相似,除去碳酸钠固体中混有的少量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生成的CO2量,前者______后者(填“>”、“

(3)粗盐含有少量杂质(主要为CaCl2、MgCl2、Na2SO4等)。用粗盐制取“化学纯”级的NaCl,步骤为溶解、加过量a、加过量NaOH、加过量b、过滤、加适量盐酸,蒸发结晶得到“化学纯”级的NaCl固体。试剂a、b分别是______(填序号)

A.Na2CO3、BaCl2

B.BaCl2、Na2CO3

C.BaCl2、Na2SO4

(4)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生成氯气和烧碱。

资料一:Cl2+H2O=HCl+HClO

资料二: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按以下步骤:(以Na2SO4与BaCl2反应为例)

①写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把易溶于水,易电解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化学方程式可改写成,2Na++SO42-+Ba2++2Cl-=BaSO4+2Na++2Cl-

③删去方程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SO42-=BaSO4: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⑤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工作人员喷射NaOH溶液形成液幕,包围并吸收泄漏的氯气,其反应原理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资料三:化学反应类型有不同的分法,其中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有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⑥工业上可用氨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漏气。反应方程式如下:8NH3+3Cl2=6NH4Cl+N2,该反应______(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若是氧化还原反应,此空作答,反之,不作答)

三、探究题

8、初中化学中,我们学习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₂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般按以下步骤:(以AgNO₃与NaCl反应为例)

①写出AgNO₃与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上述方程式可改写成:Ag++NO₃-+Na++Cl-=AgCl+Na++NO₃-

③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Ag++Cl-=AgCl

④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请回答

(1)AgNO₃与NaCl反应后的溶质成分是什么?______

猜想一:只有NaNO₃猜想二含有NaNO₃和NaCl:猜想三:

(2)写出稀盐酸滴在碳酸氢钠粉末上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写出一个与离子方程式Cu(OH)₂+2H+=Cu2++2H₂O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从微观上看,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某些离子相互结合使离子数目减少

B.判断化学反应发生,可依据有新物质生成,也可依据某一反应物消失

C.证明复分解反应没有发生,可验证某一反应物依然存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由离子方程式RO3n-+F2+2OH-=RO4-+2F-+H2O,反应后1个RO4-离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2个F-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而反应前2个OH-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根据反应前后的电荷守恒,可判断n=1,则离子RO3n-为RO3-;

设RO3-离子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有x+(-2)×3=-1,

解得x=+5,故选:B。

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整个原子团的化合价,根据原子团的化合价可以计算出其中未知元素化合价。

2.【答案】解:(1)由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故答案为:

(1)钠离子和氯离子;

(2)H++OH-=H2O。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示意图,进行分析解答。

(2)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NaCl、NaOH

氢氧化钠溶液未完全反应

离子

H++OH-=H2O

2H++CO32-=H2O+CO2

Ca(OH)2+Na2CO3=CaCO3+2NaOH(合理即可)

D

【解析】解:(1)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在a点时溶液的pH>7,显碱性,其中的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甲同学失败的原因是氢氧化钠溶液未完全反应;故填:NaCl、NaOH;氢氧化钠溶液未完全反应;

(2)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我们知道,HCl液和NaOH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HCl和NaOH在溶液中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因此,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符号表达式为:H++OH-=H2O,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故填:离子;H++OH-=H2O;

(3)①根据上述反应原理可知:Na2CO3与H2SO4反应实质是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离子方程式为:2H++CO32-=H2O+CO2;故填:2H++CO32-=H2O+CO2;

②与Ca2++CO32-=CaCO3相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有Ca(OH)2+Na2CO3=CaCO3+2NaOH、CaCl2+K2CO3=CaCO3+2KCl等;故填:Ca(OH)2+Na2CO3=CaCO3+2NaOH(合理即可);

5.【答案】NaOH+HCl=NaCl+H2O

CaCO3+2H+=Ca2++H2O+CO2

水或气体或沉淀

【解析】解: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1)稀盐酸和碳酸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aCO3+2H+=Ca2++H2O+CO2。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生成物中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6.【答案】CD

水为反应物

Cu+2Ag+=2Ag+Cu2+

AgNO3

【解析】解:(1)A中集气瓶中的水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容器内温度的降低,节约了实验的时间,同时能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B中水的作用是隔绝氧气、提供热量。C中水作反应物,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D中水作反应物,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根据“水的作用”可将下列实验中的CD归为一类,依据是水为反应物。

(2)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反应的实质是铜与银离子反应生成铜离子和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u+2Ag+=2Ag+Cu2+,该反应过程中硝酸银中银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硝酸银做氧化剂,其化学式为AgNO3。

故答案为:

(1)CD;水为反应物;

(2)Cu+2Ag+=2Ag+Cu2+;AgNO3。

(1)根据四个实验中水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2)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化学反应中水的作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碱;2NaHCO3-     Na2CO3+H2O+CO2;

【解析】解:(1)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H2O+CO2。

故填:碱;2NaHCO3-     Na2CO3+H2O+CO2。

(2)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NaHCO3+HCl=NaCl+H2O+CO2,

84

44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生成的CO2量,前者

故填:

(3)粗盐含有少量杂质(主要为CaCl2、MgCl2、Na2SO4等)。用粗盐制取“化学纯”级的NaCl,步骤为溶解、加过量氯化钡除去硫酸钠、加过量NaOH除去氯化镁、加过量碳酸钠除去氯化钙、过量的氯化钡、过滤除去沉淀、加适量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蒸发结晶得到“化学纯”级的NaCl固体,因此试剂a、b分别是BaCl2、Na2CO3。

故填:B。

(4)①Na2SO4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

故填:BaCl2+Na2SO4=BaSO4+2NaCl。

⑤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工作人员喷射NaOH溶液形成液幕,包围并且吸收泄漏的氯气,其反应原理是: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故填:Cl2+2OH-=Cl-+ClO-+H2O。

⑥8NH3+3Cl2=6NH4Cl+N2,反应过程中,氮元素、氯元素的化合价有改变,因此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其中还原剂是氨气,氧化剂是氯气,发生还原反应的氧化剂的物质的量是3mol,发生氧化反应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是2mol,因此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3:2。

故填:是;3:2。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答案】硝酸钠

H++HCO3-=H2O+CO2

Cu(OH)2+2HCl=CuCl2+2H2O

AB

【解析】解答思路:(1 )判断反应后的溶质,一般考虑生成物有没有可溶性的物质,比如硝酸钠是可溶性的而氯化银是不可溶性的,所以硝酸钠是反应后的溶质、(2)。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保证正负电荷量相等,原子个数守恒

(3)。复分解发生的实质就是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其实在微观上就是溶液中的离子减少

答案:(1)硝酸钠

猜想三:氯化钠

(2)H++HCO3-=H2O+CO2

(3)Cu(OH)2+2HCl=CuCl2+2H2O

(4)AB

1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以及反应后的溶质的判断的依据是物质的溶解性2.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遵循的原则

篇10

    现举例分析如下:

    [例1]将一定质量的Fe和Cu的混合物H2So4投入盛有足量稀的试管中,已知Cu不和H2So4稀反应。将反应后剩余固体滤出后洗净、加热高温灼烧至质量不变,此时质量恰好与原Fe和Cu的混合物质量相等,求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

    分析:此题涉及反应和变化过程复杂,分别有反应Fe+H2So4=FeSo4+H2和2Cu+o22Cuo。另外,此题无确切数据但要求具体的结果,难度更大,遇此类问题,只有冷静分析,找准“题眼”。其实,题中隐含有“m〔Fe〕+m〔Cu〕=m〔Cuo〕”。Cu的质量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不变。根据质量守恒,Fe的质量一定等于最后固体Cuo中氧元素的质量。显然,Cu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就是原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

    解:Fe%=m〔Fe〕/m〔Fe+Cu〕 ×100%=m〔o〕/m〔Fe+Cuo〕 ×100%=16/80×100%=20%

    答: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为20%。

    [例2]若Co和Co2所含氧元素质量相等时,则Co的质量是Co2的质量的多少倍?

    分析:此题虽无数据,但氧元素质量相等是联系Co和Co2的“桥梁”。

    解法一:设Co的质量为xg,Co2的质量为yg,则由题意得:

    x×m〔o〕/m〔Co〕 ×100%=y×m〔o〕/m〔Co2〕×100%

    x:y=16×2/44:16/28=1.27:1

    解法二:利用关系式法,从化学式上可以看出,一个Co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原子,一个Co2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则两个Co分子与一个Co2分子中所含氧的质量相等。即:

    2Co——2o——Co2

    56 32 44

    则56:44=1.27:1

    答:当Co和Co2所含氧元素质量相等时,则Co的质量是Co2的质量的1.27倍。

    [例3]取一定质量石灰石样品,高温煅烧至完全分解后(杂质不分解),测得其生成的Cao的质量是石灰石质量的一半,求该石灰石里CaCo3的质量分数。

    分析:高温煅烧石灰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aCo3分解成Cao和Co2。从生成Co的质量是石灰石质量的一半这一关键入手,即可找到解题的思路和列式计算的依据。

    解:设xg石灰石样品中含agCaCo3,分解生成x/2 gCo2.

    CaCo3Cao+Co2

    100 56

    a 2x

    100/56=a/x/2解得a=25x/28

    CaCo3%=25x/28/x×100%=89.3%

    答:该石灰石样品CaCo3中的质量分数为89.3%。

    [例4]将金属单质和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混合物的质量在冷却后并不变化,试求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分析:充分灼烧Zn和Zn〔oH〕2的混合物时,其中的锌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Zno,固体物质量增加;Zn〔oH〕2受热分解有水蒸气逸出,固体物质量减少。根据题意,反应前后固体混合物质量不变,也就是反应中增加的质量和减少的质量必然相等,即Zn夺取的o2的质量等于Zn〔oH〕2失去水的质量。

    解:设原混合物中Zn和Zn〔oH〕2以1:x的质量比相混合,1份质量的Zn夺取a份质量的o2,x份质量的Zn〔oH〕2失去a份质量的H2o。

    2Zn+o22Zno

    130 32

    1 a

    130/32 =1/a a=16/25

    Zn〔oH〕2Zno+H2o

    99 18

    x a

    99/18=x/a a=2x/11

    由题意可得:16/25=2x/11

    解得 x=1.354

    Zn〔oH〕2%=1.354/1+1.354×100%=57.5%

    答:混合物中Zn〔oH〕2的质量份数为57.5%。

    [例5]在稀硫酸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的质量与所加铁粉的质量相等,求混合溶液中硫酸和CuSo4的质量比。

    分析:由于加入的铁粉是足量的,不仅可以跟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FeSo4和H2,而且可以把Cu从硫酸铜溶液里全部置换出来。根据反应后剩余固体物的质量与所加铁粉的质量相等,可以推知,生成铜的质量应等于跟稀硫酸反应的铁以及跟硫酸铜溶液反应的铁的质量和。

    解:设混合溶液中硫酸为xg,CuSo4为ag,xgH2So4和ag铁完全反应,ygCuSo4和铁bg完全反应生成cg铜。

    Fe+H2So4=FeSo4+H2

    56 98

    a x

    56/98=a/x a=4x/7

    Fe+CuSo4=FeSo4+Cu

    56 160 64b  y c

    56/160=b/y b=7y/20

    160/64=y/c c=8y/20

    依题意得:4x/7+7y/20=8y/20

    x:y=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