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范文
时间:2023-03-15 04:0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立冬养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精神养生宜平和
在冬季,自然界的蛰虫伏藏,通过冬眠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勃做好准备。人体此时的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时期,因此,冬季养生要着眼于“藏”。“藏”的意思就是说人在冬季要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中医认为,人在冬季,一是要及时调控不良情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调整控制情绪,遇事节怒,宠辱不惊。对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宣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二是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天黑得早,日照时间短,也是容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一个原因。当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日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使人保持好心情。
起居养生重防寒
中医认为,入冬以后,“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是冬季养生的好方法。也就是说人在寒冷的冬天要早睡晚起。早睡可以养人体阳气,起床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以后,这时人体阳气迅速上升,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也逐渐升高,此时起床头脑清醒、机智灵敏。但上班族晚起可能不太现实,这就要尽量做到早睡,不熬夜。
同时,室内温度应保持恒定,如果室温过低,人感觉冷,容易伤人体元阳。室温过高则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活动易外感风寒。所以,室温应保持在18~22℃为好。切忌紧闭门窗,要经常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此外,中医认为,背部是人体经脉中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对于老年人、儿童和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暖背尤其重要,这些人最好在立冬后穿一件贴身棉背心。 “寒从脚下起”。脚是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中医认为足底穴位与人体内脏关系密切,如果足部受凉,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经等疾患。足部保暖一是穿好鞋,防过紧、过松、过薄,袜子以棉袜为好;二是平时多活动脚,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三是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水温以50~60度为宜,泡脚能消除疲劳、御寒防冻、促进睡眠。
饮食养生应温补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冬天天气冷,人体生理活动需要更多的热量来维持。冬令进补是我国几千年来用以防病强身的传统。中医认为冬季对应人体的“肾”,而甜、酸、苦、辣、咸五味中的成人肾,咸味有补益阴血等作用。
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适量多吃点咸味食品,如海带、紫菜和海蜇等。此外,还应多吃温热补阳之品以抵御寒冷,如羊肉、桂圆、核桃、粟子、大枣、山药和木耳等。当然蔬菜也不可少,如黄豆、胡萝卜、油菜、芥菜、韭菜等。冬季应少吃寒性食物,如螃蟹、海虾、西瓜等。
冬季食疗应因人而异。脾虚、气虚的人,表现为乏力气短、厌食腹胀、大便偏稀、畏寒怕冷,可选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糯米、大枣、山药、胡萝卜、栗子等。一些人到了立冬以后四肢冰凉、怕冷,中医认为这大多是阳虚体质,阳气不达四末(四肢)所致。饮食可选羊肉、鸡肉、胡桃肉、大枣和桂圆等。食疗可选男女老幼皆宜而又易做的黑芝麻粥、核桃粥,以及虫草蒸老鸭、番茄砂糖藕等。
篇2
寒头暖足,防病治病
严寒的冬季,人们比在其他季节更易生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每遇寒邪侵袭,最易患呼吸、消化、循环、神经和泌尿系统等疾病。故立冬后首先应注意提高人体抗寒耐寒的能力。怎样提高人体抗寒耐寒的能力呢?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了“寒头暖足”原则。医学经典《内经》和《难经》认为,人体经脉气血上走于头面,特别是人体十二经脉中六条阳经都上升至头部,而人的五官也都集中在头面部位,故头为诸阳之会。头面部位聚集的阳气最为充足,最不怕冷。所以,寒冬腊月身上要穿棉衣棉裤,而头面部位可在外,连帽子也可以不戴。中医便是遵循头部宜寒不宜热的原则来治病。比如在运用艾灸或温针灸法时,通常只用于肢体及关节等部位,而头面部位一般禁忌使用。孙思邈还指出:“冬夜勿覆其头。”即在寒冬季节夜晚不要蒙被覆头睡卧,那样既妨碍正常呼吸,又会导致头部温度过高,反而有害。
根据“寒头”的原则,立冬以后坚持用冷水洗脸,有利于预防感冒等外感疾病。
足部阴气较重,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因为足部离心脏最远,供应热量本来就有所不足,足又直接与地面接触,散热也就最快,故应特别注意保暖。经常按摩腿足,用艾灸熏灼足三里和涌泉等穴位,特别是晚上临睡前用热水泡足,都是驱寒保暖的重要手段。冬天只要保证两足温暖,全身也就暖和舒适而无怕冷之感。这样既有利于防病,也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人参不可乱服
立冬以后,民间十分注重冬补。总的来说,冬补应遵循“秋冬养阴”“无忧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等原则来进行。
人参是一种常见补药,性温味甘、微苦,归脾、肺、心、肾经。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人参属补气药,主治各种气虚病症(如心衰气短,身倦乏力,精神萎靡,言语低微,动则汗出,喘逆不已等)。凡阴虚火旺、实热及湿热证等患者,均不宜服用,否则有害无益。所以,服用人参这类补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凭个人的意愿随意服用。此外,人参虽是王牌补药,但服用必须适量。急救时用量较大,应由医生掌握。若入冬以后用于补虚,每天用1~3克即可,最多不可超过3克。
小贴士
宜服人参
1. 14岁以下的儿童;
2.孕妇;
3.正在患感冒等外感疾病的患者;
4.遗精或者;
5.急性胃肠炎患者;
6.肝胆疾病患者;
7.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8.高血压患者;
篇3
(公历11月7-8日)
水始冰 地始冻 雉入大水为蜃
[宜]进补,养阳护阳,补肾精
[忌]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发生,旧病复发
立冬,“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即古文“终”字,意思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民间习惯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实际上,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东北地区早在9月上旬就进入冬季了,长江流域则要到“小雪”前后才真正体现出来,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为标准。
吃饺子,羊肉大葱馅最适合冬季进补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立冬开始,日照开始变短,光照逐渐减弱,天寒地坼,草木凋零,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有句俗语叫“冬季进补,来年打虎”,就是指在寒冷的冬天,通过进补来抵御严寒的侵袭。冬季是进补的大好时机,所以进入立冬后,人们可以吃一些阳性的东西来增加热量,如温性的牛、羊肉。
北方素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老人们称之为“安耳朵”,意为不会冻坏耳朵。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说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长沙为官后,待他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南阳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到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面黄肌瘦,许多人耳朵都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于是,就叫其弟子在冬至那天于南阳城东关外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亲手熬制一种能专治冻伤的“祛寒娇耳汤”,广舍众人。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为纪念张仲景,便模仿他熬汤的“娇耳”,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许多年后,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被传了下来。所以,后来民间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老人们劝孩子吃饺子时,往往会说冬至这天要是不吃饺子会烂耳朵的,其根源即来源于此。
现在人吃饺子,花样已经很多了,各种馅都有。不过要论哪种馅料最适合冬季进补,羊肉大葱馅无疑是上上之选。这是因为羊肉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可谓一举两得。
需要提醒的是,羊肉大葱馅的水饺虽是好东西,但也不宜多食,再好的东西,如果过量食用,也会威胁健康。比如经常饮酒有胃热的人及高血压患者最好少补点牛羊肉,普通人也要注意不要补过头了,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千万不可盲目“进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平时就吃得不错,如果这时再加上大量进补,身体内热加重,内热而外寒,往往一出门就容易感冒。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很多人都知道立冬后应该进补,俗称“补冬”。中医认为,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民间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并且因为冬天天冷,多吃些温补之物,不容易上火。此外,冬至是天地阴阳气交枢纽,也是人体阴阳气交的相关时刻,这天进补身体最容易吸收,所以冬令进补常选择于冬至日开始。
冬季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即给身体先打好底子,使肠胃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再服补药或进补时才可增加滋补效力,以防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像久病体弱的老年人,或因脾有湿邪的人,因脾胃虚消化差,服用滋补药不仅达不到补虚效果,反而出现腹胀便溏、恶心呕吐,致使身体更虚。所以,脾胃虚寒且湿重者尤为要注意先健脾胃。譬如:淮山芡实瘦肉汤、花生黄豆煲猪脚都是健脾益肾的靓汤,在进补前几天可以喝喝这些汤水。
一般来说,引补可在冬至前1个月进行,可选用芡实炖牛肉,或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服,以调整脾胃功能。还可以炖些羊肉,加生姜成羊肉大枣汤,也有同样功效。做好引补,接下来就可以滋补了。
小雪温肾阳,来年阳气长
小雪节气是一年六步气里终之气的开始,在此期间,因天气较寒,而寒又伤肾。因此,温补肾阳是此时养生的主题。
首先,饮食方面,小雪之后的饮食需要区分寒热。
脸红血热及脸绛色血黏稠的人不宜吃温补食物,如大葱、洋葱、蒜苔、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血热的人应吃偏凉性食物,如白菜、萝卜、梨、香蕉之类降气、偏凉之物等不宜生吃,可熟吃。如感觉心气虚、中气虚时,要及时补气,而不宜吃泄气之类的食物。
对于血黏稠的人来说,应吃平性食物,或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物,如丹参、山楂、黑木耳、番茄、芹菜、红心萝卜等。肝肾阳虚且血不热不稠者,可适当吃温补食物,如果这类人有饮酒习惯的话,可适量喝一点,但是喝白酒或黄酒时应加热,否则天冷时喝凉酒会伤血。一般来说,腰背寒凉为肾阳虚,四肢寒凉为肝阳虚。
另外,早饭适量吃一点姜,可驱寒气。现在的人在室内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尤其是北方地区,室内较为暖和,易生内热,因此晚上可适量吃点萝卜、海带类的熟菜,可消除烦热,有助于睡眠和消化。
其次,穿着方面,应加强腿和脚的保暖。腿脚不暖容易伤肾。一些年轻人着装偏于身材线条美而忽视了防寒,容易落下病根。
再者,行为方面,应注重于“藏”字。
冬三月万物闭藏,冬主藏,是为了保护阳气,以利春天的生发。如果阳气藏得好,来年春天就精力充沛;如果藏阳不足,人就会容易受寒,如果大汗淋漓的话,则会泄了阳气。这两种情况均易在来年春天时因为缺少阳气的生发力量,为一年的身心健康蒙上阴影,从而发病。
中医讲,在湿寒气候下的养生,应以每天生发的阳气来御寒,而生发阳气的关键就在于早晨“惊蛰”,即5点起床。按北京时间来分,就相当于3点为一天的立春,4点为雨水,5点为惊蛰,6点为春分,7点为清明。5点惊蛰时分人体内阳气已动,人起床活动,阳气转为清气,6点阴阳分明,7点上清下明。如果5点惊蛰不起,阳气就会转为浊气,6点阴阳不分处于混沌状态,7点上不清下不明。
《黄帝内经》讲,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古代的早卧指一更天,即戌时(19-21点)的戌初(19点)睡;晚卧指二更天,即亥时(21-23点)的亥初(21点)睡;早起为鸡鸣之时,即寅时(3-5点)的寅初(3点)起;晚起为天亮之前,即卯时(5-7点)的卯初(5点)起。所以,小雪时节,最好是晚上9点就要睡觉,早上7点前起床最适宜。
同样,在中医来讲,一天就是一个小四季,早上的3-9点就相当于一日之春,如果“春天”的头没开好,阳气未能完好生发,就会出现面脏、皮肤粗糙、气色浑浊、头昏脑胀,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无春就无夏”。
除此之外,小雪藏阳涉及的内容还包括,如:白天应减少冷天、风天外出的时间;晚上应早回家早睡觉,记住,不要洗头后头发未干时睡觉、外出,以防止生头风病;休闲活动时,不要按摩后背,不要泡澡、蒸桑拿出大汗,不要锻炼得大汗淋漓等。在情志方面不可发怒、吵架,否则情志受伤,春天就会精神不振。平时要常晒太阳,更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还有就是要注意,一定要戴帽子、系围巾,很多人因为气候虽冷却还没到严冬,不太注意戴帽子、围围巾。中医讲,“头为诸阳之会”,最不能受风寒,所以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护阳气。
总之,围绕冬主藏的自然规律,在此阶段注意温补肾阳,只要合理安排饮食、起居,保持宁静的心态,第二年人体阳气的生发就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小雪温肾阳
(公历11月22—23日)
虹藏不见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 闭塞而成冬
[宜]养肾,保护阳气
篇4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能力;“三动”
创新能力,按照定义斫玻骸案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里面,关键是对原有的事物,通过新的视角去思考,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课堂、学生、教师三者关系,不断激发创新能力。
一、注重氛围营造,让课堂生动起来
美术课的实践性很强,既可以按照透视、色彩等原理去描绘物象,也可以通过一些夸张的情感、情绪去感染观者,赋予创造出的形象生动、深刻的内涵。因此,美术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必须在探索中、实践中、启发中进行,而要用这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首先需要营造民主、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
(一)领画示范
就是在日常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领画示范作用,启发学生的思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愿意拿起笔来,诱发学生强烈的表现和创造的欲望。
(二)融入趣味
就是利用看图片、做游戏、唱儿歌、讲故事等形式,有意识灌输一些相关知识,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比如,在教学《色彩大家庭》一课,我就对学生说,画画之前,老师先给大家作个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就分别拿出两种不同颜色的试管,展示给学生看,然后把两种不同颜色的试管倒在一起,马上变成了第三种颜色,学生们都感到很神奇。这样一来,不但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又在趣味中掌握了知识。
(三)鼓励激励
就是在每次上课前,把前一节课的学生优秀作品,拿给大家欣赏,并及时予以表扬,来增强他们的信心。同时,每个学期筛选一批好的学生作品,在教室外的走廊以及橱窗等,定期展出学生的作品,并在上面写上作者班级、姓名、年龄等内容,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绘画比赛,让他们充分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快乐。
二、注重科学启发,让思维转动起来
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是遗传、生活、教育、实践及其主观能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当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当然,创造性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造潜力较强的学生多数有淘气顽皮、不受约束等特点。但是大部分教师,都喜欢听话、守纪律的学生。为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会对“不听话”的学生加以约束,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其实,学生在调皮、捣蛋甚至“出格”的一些行为当中,很大一方面会包含创造的因素。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学生,应该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加以引导,不要动不动就加以指责,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而最大限度发掘学生创新潜能。
(二)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以后,不论做什么事,都会集中精神,积极去思考,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手段,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如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等,最大限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让他们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思维。
(三)善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常规的美术课当中,要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进行艺术创造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他们习惯了跟着老师一步一步临摹,通过长期的积累,就会形成习惯性思维。为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就要充分利用机会,创设各种载体,设计各类环境,引导学生根据主观感受,引人遐想,凸显独有的个性。
三、注重观念转变,让师生互动起来
美术教学适合在探索、讨论、活动和实际操作中进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形成一个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生动活泼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只有建立良好互动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能够自由发展,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才能。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适应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使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创造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关键是要在课堂上,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用真诚和赞赏的目光和学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评价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成就一旦得到社会的承认,心理上会得到慰藉和鼓舞,创作心理处于积极状态,创造力得到超常发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连锁反应。所以,我们对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作品要及时的收集,等到达一定数量以后,定期、不定期开展各种展示和点评,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可以将展示出来的学生作品,让大家相互交流、观察,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辨别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取长补短,提高审美意识,从而延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运用多种评价手法
老师的评价,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以往我们对美术作业的评价,比较单一,这样不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坏在哪里。所以,我们必须在评价上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在总体评价基础上,可加上一两句评语或提示需要改进的地方,实践表明,在美术作品中加上评语,具有良好的效果,及时对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使他们得到肯定,鼓励和肯定学生大胆创造,真正感到创作带来的快乐。
当然,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必须持之以恒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在教学和日常引导中有意识地渗透、积累,从而达到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真正使他们想创新、会创新、乐创新。
参考文献:
[1]谢崇勇.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草场中心校,2009.
[2]王琬.在美术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科教平台,2006.
[3]魏满.谈美术课中对学生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6.
篇5
张艳认为,单纯为健身而健身,而不重视丰富内涵以及修身养性,是很难达到安度晚年、颐养天年的目的的。所以应该用内涵丰富的健身取代目标单一的健身,而太极拳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您平时忙于工作,没有大量闲暇时间,可以练习太极拳中的云手动作,它对维持和促进心肺功能大有益处。
动作要领:左手为掌,右勾手变掌;沉肘向上划圆,由体中线向上与眉齐;向外划下至裆再向上;脚原地不动,以脚跟为轴,脚尖随手摆动;左手随之循环,与右手相同。右手到体中线,左手到左侧;右手到上,左手到裆。成左右弓箭步。随之循环。也可以抬起脚左右换步。
云手极有利上焦心肺气机的宣达。其式上行时,前臂行于胸前,指不过眉,肘在胸肋,胸肌群、背肌群在肩、肘、腕、手的引动下,气血循环加快,经络畅通,可减轻心肺负担。上臂外旋划弧,而四肢为清阳之本,可振奋培补胸中阳气,在助肺司呼吸、助心行血、增强呼吸运动的同时,增大了肺活量,肺气宣达无碍,气行则血行,心肺循环得以改善,气体交换充分,养分随气血温润全身。
养护脾胃,不妨站站桩
站桩功非常适宜于中老年胃肠病患者练习。每日1―2次,不受地点限制,无不良反应。
Step1: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舌抵上腭,口唇轻闭,两目微闭。全身放松,意念入静。然后鼻吸鼻呼,腹部随着吸而外凸,呼而内收,一呼一吸为一息,以10息为基础,以后每天增加10息,到50息止。练功结束时,意想“我要收功”,连续3遍。
Step2:两手掌摩擦至发热,用手心劳宫穴对准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命门、神阙、关元、足三里、涌泉等,每穴按摩36次。
Step3:屈指梳发36下,左右搅舌18次,咽津3次;两手搓面,由下往上,连做36次;闭目,眼珠左右转动18次;两手掩耳,手指放在后脑部,用十指滑弹后脑部36次。
拍拍打打,强腰健肾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吕静介绍,强腰健肾拍打功是通过自己拍打全身各部分强腰健肾的穴位,来达到增强肾功能及防止性衰老的目的。
站立拍打关元、气海穴
两脚打开,与肩同宽,屈膝下蹲,膝关节不过脚尖,两手掌自然重叠,手心劳宫穴对准神阙穴,两眼微闭,目视前方,采用腹式呼吸,意想肚脐部位微微跳动、发热,站立5分钟后用手心拍打腹部关元、气海穴。
行走甩手拍打腰腹健肾法
甩手拍打腰腹也是一种强腰健肾的好方法。采取济阴步行走的方式,此步的要领是:自然行走过程中,采取脚尖翘起,脚跟先着地的方法。手部动作配合拍打腰腹的顺序是:当右转腰时,用右手手背拍打腰部命门处,用左手拍打腹部。当左转腰时,则用左手拍打腰部,用右手拍打腹部。要求:手臂甩打要轻灵,自然呼吸,目视前方,命门是人体生命的重要门户,拍打此穴可以起到壮腰强健筋骨的作用。拍打不少于100次,以身体发热,舒适为宜。
篇6
关键字:生物;实验;动手;动脑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迪,悟出道理。试想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不都是用这两件宝来完成的吗?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下面是我对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的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性
(一)动手------让学生多做。
动手,即是实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实验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验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同时让学生动手记,即学生在观察时有目的地作一些记录。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
(二)动脑------让学生多思。
这里的“动脑”,是指通过教师巧妙设疑、引发兴趣、鼓励提问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思维以疑问为起点,经过思维才能解读,从而有所进取。“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设疑,巧设疑,用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用学生感受兴趣的问题,使他们产生兴奋点。通过设疑、释疑、解疑,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动脑”多思。
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方法
(一)动手前先动脑,明确目标。
关注动手前先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这里面不仅包含着教学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想好了再做”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观察更到位,实验更有效。在《学习使用显微镜》这节课中,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显微镜,学生看到显微镜时更喜欢的是“动”,而不是想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他们更好奇怎么用,能看到什么。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因此,在教学中,对认识显微镜的结构这一部分进行这样的处理:首先把要求学生记住并会用的一些关键的结构写在黑板上:目镜、物镜、反光镜、准焦螺旋、通光孔、遮光器、光圈和转换器,让学生对照显微镜找出结构的位置并记住他们的名称,然后教师演示这些结构的调节及使用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结构的使用进行操作练习,学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调节这些结构,这样为下一步学习使用显微镜争取了很多时间。由此可见,关注学生动手前的动脑,就是砍柴前的磨刀。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二)边动手边动脑,认真实验。
边动手边动脑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好处。 (三)动手后再动脑,及时总结。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必须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动手中去发现规律,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在进行《组织和器官》的实验时,我大胆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把细胞结构,组织的概念以及器官的形成放在一节课上进行, 准备洋葱,黄瓜,西红柿这些观察材料,不同组的同学分别观察洋葱表皮,黄瓜的果肉,西红柿的表皮,西红柿的果肉,西红柿的筋络,通过显微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结果,总结出以下结论:①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相同;②果肉部位、果皮部位、筋络部位的细胞形态结构基本形同,功能也基本相同,从而形成组织的概念;③西红柿是由保护组织、营养组织和输导组织等形成,从而形成器官的概念,植物体有六大器官。经过反复思考将具体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在大脑中形成过程痕迹,每次动手之后都有一个动脑的过程,在教学中长期坚持,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都会相应提高。而动手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大脑,发展思维能力。如果单为动手而动手,没有明确的目的,动手操作就会溜于形式,缺乏实际效果。
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注意点
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史育人的主导思想是侧重于动脑而忽视动手,使教育因循守旧,停滞不前。培养出的人才则是死读书,读死书,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书呆子。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开始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取新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一部分教师在安排学生动手探究时缺乏一定的目的性,盲目让学生操作,没有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未能达到动手和动脑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在备课中精心设计,针对不同课型、不同知识点安排学生适时动手,在动手中发展学生的动脑能力,以动脑指导动手提高操作能力。
生物学习可以发展学生多种能力,但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动手、勤思考。每位教师都应当成为一名设计师,巧妙设计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程序,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提高,使之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作者:刘增芳,〔J〕《活用教材上好生物实验课》出自: 《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0年3期
【2】作者:韩丹, 〔J〕《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心得》出自: 《学周刊·A 》2010年6期
【3】作者:王子平,〔J〕《科学课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前的动脑》出自: 《现代教育信息 》?2009年6期
篇7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物理是《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的最大价值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物理知识呈现在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时,就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置身于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中,能激活思维的火花,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进取和创新。利用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具体活动场景和学习资源,创设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如在教学电功率的时候,学生往往对于电功率的公式的应用感到茫然。老师可以先找两个额定电压相同,额定电功率分别为求比60瓦和100瓦的灯泡,让同学们观察两个灯泡的大小,灯丝的粗细。他们就会直观的看到,100瓦的灯丝明显粗一些。然后让同学们将这两个灯泡按不同的方法连入电路中,观察灯泡的亮度。从而理解到电功率的两个不同的计算公式,即:P=I2R以及P=U2R。这样不但让他们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教师能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物理原理,理解并掌握新的物理知识是区别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因素,也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还是让学生主动创新的关键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有着先天性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只有让他们自己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破坏原有的认知平衡又重新建立起新的认知平衡,才能自觉地构建起牢固的认知结构,使自己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不断完善。因此,让学生动手去实践,是促进学生不断创新的源动力。如在教学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除了书上要求的实验方法以外,让同学们探究还有那些方法可以很快的观察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除了平行光以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粗略的测出凸透镜焦距。同学们就会拿着凸透镜想方设法去探究,让凸透镜对着发光的白炽灯,灯丝的像就会清晰的出现,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有时是等大的,此方法简单易行,不受器材限制,在玩耍和游戏中学习。如果让凸透镜对着远处的窗户,就会在墙上出现窗户清晰的像,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约就等于凸透镜的焦距。以上的发现会让同学们感到新奇而喜悦,通过动手学习了知识,体会到物理的乐趣,这必将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三、自由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不同学生的物理素养有着差异,他们对其一个物理问题的理解也会体现出不同的层次。《课程标准》指出:让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的物理。面对学生存在差异的现实,如何让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最优化地成长?学习小组是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的基本模式。它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形成了轻松的合作交流氛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同时,为学生的合作交流创设了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交流层面,提高学生的交流频率。教师在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一是要有意识地参与和指导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调节小组的合作交流氛围,关注学生的交流心态,并适当调节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心理,特别是要鼓励“学困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合作交流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物理的乐趣。二是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以疑激趣,激发学生的交流愿望,调动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三是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要鼓励不同学生展示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体会,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人观点,敢于各抒己见,学会吸收整理信息。在研究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的时候,让同学们讨论除了抽气和往烧瓶底部浇冷水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他们则会想到分别在山上和山脚将水用敞口锅烧开,再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沸点进行比较。为了证实自己这一观点,他们则会自觉的动手进行实验,既钻研了科学,又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科学素质
物理学知识无处不在,并且物理教学在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创新意识“火花”的引发等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和特殊的地位。教师在认真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物理科技实践活动,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阔学生知识面,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我校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简课时的基础上,腾出时间,大面积多种类型地开展科技活动课。下面仅就我校物理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1 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场所。物理是理论课,但要有工程意识,理论要紧密而巧妙地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才能深刻、更全面。而且,教师授课必须要有“含金量”, 注重课本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以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利用较短时间把他们引到广阔的科技实践应用前景,他们才感到学的有用、脚踏实地、心里有底,他们不但会主动学好原理,还懂得应用到哪里和怎么应用,并且还有发挥的余地。这样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全面的,在某些场所就可能得到应用,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的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物理探究实验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究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欲望。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究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明确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事实说明,开展探究实验活动能培养学生对证据、逻辑和科学见解提出疑问的习惯,促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思维。
3 开展物理课外实验,拓展创新空间
除课堂实验教学外,开展物理课外实验,让学生到实验室去通过“动手”自主做实验,可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空间。学生除可充分使用实验室内各种仪器进行实验外,还可设立“废料利用箱”,让学生把平时弃置的易拉罐、废胶管等收集起来,供同学们选用。这样做既可节省资源,又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纸锅烧水”等。在物理实验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
4 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发明的设想、设计,不轻率下断语,也不轻易打退票,而是和学生一道认真探讨,仔细研究,充分论证设想、设计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科技发明由寻找课题到设想到设计乃至制作成实物,往往是数、理、化、生各科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也是生活知识和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在科技发明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让他们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校自从开展科技发明活动后,学生中出现“四多三活跃”:爱学习的多了,善动脑的多了,勤观察的多了,常动手的多了;课堂气氛活跃,课余生活活跃,兴趣小组活跃。
5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撰写小论文,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有针对性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组织学生注意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在家里定时收听收音机、收看电视里的科技节目,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并定期举办“初中物理报”专刊评比,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及写作能力。就某一社会问题让学生扮演决策者的角色,应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撰写小论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6 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认真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举办科技讲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有条件时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化设施,观看最新科技录像片等等,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某些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地扩充,通过录像、资料讲解,达到进行科技教育的目的。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应用,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生活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抽样调查表明,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趣明显提高,关心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
7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篇9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动手能力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物理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物理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这其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其它能力的基础。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方式,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还是物理理论的提出和检验都离不开实验。对于实验教学,笔者主要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入手,充分发挥教师精心指导的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课堂实验,注重主体参与,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教学实践证明,演示实验在重视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验证物理理论,说明物理应用,示范操作规则,特别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展科学思维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笔者逐渐体会到:演示实验的最大弊端是把学生置于“看和听”的位置,使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能得到充分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教师演示为学生实验,乃是改革物理教学方法的重点之一,在初中物理教改中尤为紧迫。“注重主体参与”就是尽量让学生动手多做实验。
1.对于操作简单的演示实验,让每个学生动手,师生共同参与。比如电学中演示实验多,教师可让学生自己保管电池、导线、小灯座、开关、变阻器等,两人一套,准备随堂演示。比如演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中,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器材,动手检验身边的物体,哪些易导电,哪些不易导电。这一系列做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把物理教学中的某些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学生实验。在教学中,特别是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是怎样形成的。笔者一改“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忙、学生乱”的局面,把这些规律教学放在实验室进行,让学生主动地探索,使其通过自己动手发现规律。例如,在《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中,笔者把它变为探索性学生实验,先提出问题:由前面的知识可知,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而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那么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看样呢?然后笔者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先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动手操作,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应用归纳推理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得出规律。这样学生就成了发现规律的主体,调动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固定步骤的测定性实验改为开放式实验。
对于测定性实验,教师如果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例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安排了开放式实验,即发给学生实验用具,讲明实验目的,不告诉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让学生独立探索,通过不断动手实践来研究实验过程。在测石块的密度时,有的小组先测质量后测体积。通过实际操作,他们明白先测体积石块会粘有一定质量的水,再测质量会使质量增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探索出最合理的测量步骤是:先测质量后测体积。在测盐水密度时,有的小组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最后测盐水的体积,尽管这种方法会因为盐水在向量筒转移的过程中损失一部分,使实验误差增大,但这毕竟是他们在脱离课本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探索出的另一种方法,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改进性能差的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必备条件,实验器材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学生实验器材中,针对酒精灯的火焰不强,有的学生用废罐头盒做成防风罩,还有的学生在酒精灯的灯芯里插入1厘米长的铜丝,使灯芯中的酒精迅速汽化,火焰大大增强,使用了改进后的酒精灯,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些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发明创造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动手。
四、通过实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典型习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1.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离不开实践。例如,笔者在讲解照相机的原理一节,由提到平日的旅游照相引出照相机,引出思考题:“照相机是如何工作的?”笔者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让学生分组亲自在光具座上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启发他们思考:照相机照相时,是像大还是物大?根据像物的大小关系,找出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笔者让学生自己经过动手实验,探索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然后笔者又教给他们怎样照相。例如照相时,由二寸全身改照二寸半身怎样调整?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确是像变大了,然后让学生动手在光具座上实践,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得出照相机离人要近,暗箱要拉长的结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典型习题让学生动手验证,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不同于数学,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只满足能用数学的方法解答习题,而是如何能把物理问题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浮力》一章中,利用弹簧秤、水测石块的密度一题(一石块用弹簧在空气中称量时示数为G,当把石块完全浸入水中,则弹簧秤的示数为G1,求石块的密度是多少?),笔者把它变成一个实际问题,按照题中的做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既加深了对题目的印象,又巩固了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笔者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采用了以上方法,教学效果显著,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许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调动和发挥,使学生形成“观察―思考―动手―总结”的良性循环。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物理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从学生上第一节物理课开始,就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地物理环境,提供充足而必要的实验条件,使学生能够手脑并用地学好物理知识。我们绝不能把物理上成“第二数学”,更不能把学生领进“题海”的深渊,而应运用科学实验方法跟学生一起去认识物理世界。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学具操作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论证.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学具操作活动中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 - 7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7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7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
(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下16根.
(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7根,剩3根,与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6根.
(3)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中拿走7根剩6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6根.
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 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 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
二、构建合理的学具操作培养模式
首先,教师要努力构建合理的学具操作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一般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从学具操作袋取出1个圆柱、3个不同的圆锥,并分别将圆锥标上1、2、3,(圆锥1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圆锥3与圆柱等高不等底)教师出示以下实验要求:①比一比,把每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与圆柱比一比,并在下表中填入“=”或“≠”;②猜一猜,分别用圆锥1、圆锥2、圆锥3盛水注入圆柱筒内,几次可以注满;③量一量,分别用3个圆锥作为量具向圆柱内注水,看看几次能注满(次数填入表中).
设计这样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发现圆锥的体积公式,并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尤其是“猜一猜”环节为学生操作学具增加了动力,这样便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其次,要引导学生从学具操作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 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9 + 2 = 11”盒子里有9个球,盒子外有2个球,求共有多少个球?教师引导学生摆开小球:从2个球中拿出1个球放到盒子里,凑成10个. 通过实践,学生一看就知道共有11个,但这还是直观感知阶段,教师再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式表象并使其外化. 教师提出:通过摆弄小球,知道9加2等于11,那么在算式上如何计算?让学生概括出“凑十法”口算方法.
最后,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 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等等.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
在利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应根据学具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