焱的读音范文

时间:2023-03-19 18:3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焱的读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焱的读音

篇1

[关键词] 印度;路易•;直接电影;新浪潮

路易•是20世纪法国新浪潮的开山人物,他的作品以题材多样、风格迥异为著称,是法国电影中坚力量的代表。20世纪中期,当西方知识分子开始密切关注东方社会的发展和转型,而路易•则将摄影机扛到印度,以影像的视角把握东方古国的社会变迁。1968年,的纪录片《加尔各答》(Calcutta)获得戛纳金棕榈奖提名。1969年,的《印度魅影》系列片(Phantom India)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纪录片“直接电影”的艺术理念,成为纪录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他者的视角记录了印度社会的真实,纪录片在英国电视台和其他国家播放时曾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印度政府还曾向电视台发出严重抗议,甚至采用外交手段驱逐BBC的印度员工。印度政府过激的手段表明的纪录片真实地再现了印度社会,对印度的影像解读对西方大众的影响要比书籍更为直观。

一、用视觉影像的方式向西方解说印度

20世纪中期,西方的目光开始转向东方社会,路易•也将他的摄像机对准印度。西方大众对印度文化的接受最早是从贸易开始的,对印度社会直观的认知少之甚少。而当19世纪末期,电影技术的发明和兴起让视觉艺术逐渐成为大众喜欢的文化样式,的纪录片以一种视觉的直观样式向西方解说印度,成为西方了解印度典型的视觉样本。

纪录片《加尔各答》和《印度魅影》的所有镜头都指向20世纪60年代的印度社会,加尔各答是印度最早殖民化的城市,也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城市,镜头中的印度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建筑、服饰、舞蹈和产业都表现出这种特色。加尔各答有非常西化的赛马会和高尔夫俱乐部,这里集中了大量的社会名媛精英,但同时加尔各答也是非常传统的社会,婚嫁仪式、死亡仪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都遵从印度传统的方式。用大量的镜头表现了印度传统的生活方式,虽然镜头不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因为视觉艺术本身是对故事的弱化。的纪录片在当时激怒了印度政府,是因为纪录片表现了一个无比真实的印度社会,镜头中充斥着贫民、流浪者和贱民,火车站附近是拥挤的人群,建筑工地是妇女和小孩充当着廉价劳动力,甚至还有政府士兵枪击游行学生的事件,这些都以影像的传播方式给西方大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像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的传播和接受比文本或者故事的传播更具有普遍性。有关印度的纪录片在技术层面改变了西方对印度的理解和经验,它的视觉性超越了以往的文本性,“文化高度视觉化把可视性和视觉凸显出来,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法则。”①的纪录片从印度日常生活抓取了许多镜头,所有的影像语言都生动地反映了现代印度的社会生活。以影片的眼球吸引力和诱惑力向西方大众打开了了解印度的窗口。

的纪录片以一种新的技术方式将印度呈现在西方面前,这种对生活复制的艺术让人们品味到来自印度古老文化的生活传统。影像是一种大众文化,它具有平面化和视觉化的特征,它不同于文本的传播,文本是建构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之上的,表现仪式形态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的纪录片有别于传统文本的新影像,他的镜头语言表达了外部世界的实在本身,几乎是用一种“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记录印度社会的,这种方式充分满足了一个外来陌生者的好奇心,他看待印度社会陌生的眼光犹如镜头前印度大众对摄像机好奇的眼光一样,充满着猎奇的色彩。抱着他者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印度社会,并思考印度社会的内在价值和信仰。

影像的记录方式在本质上属于现代机械复制的艺术样式。的纪录片满足了西方对印度的好奇心,相比于传统文本对印度的宣传,的纪录片更具有即时性和现代性。这两部纪录片因其真实而带上了印度特定的社会情境和语境,加上“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看的形式也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包含了社会——文化的复杂内涵。因此,西方在接受这两部纪录片时,可以深入到印度社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中,领略印度复杂的社会意义。

在《印度魅影》中说道:“我们像火星人,在没有经过批准下,进入他们的星球”“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他们对我们也是”,以影像的方式深入印度社会,为西方大众解说印度,因为纪录片的真实和直接而受到印度政府的抗议,但丝毫不影响它们作为西方解读印度的文化范本。

二、“直接电影”的旁观美学特征

篇2

一、印度法中的表演者权概念

权利就其目的而言,它是满足人们利益的一种手段。① 表演者权是基于表演者的表演行为而产生的。在国际上,有关表演者权专项公约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基于表演艺术特性、法学原理、印度立法实践,表演者权可以定义为:表演者对自己的表演成果依法享有的、他人不得侵犯的、专有的权利。它区别于表演权,后者是著作权人依法享对其作品公开表演的权利,性质上属于著作权。至于表演者权性质,学术界存在不同认识,有的学者将表演者权看作类似于著作权,有的学者认为表演者权是人身权,还有的学者则界定表演者权为劳动创造的财产性权利。②这些观点有一定科学性,但都未体现表演者权性质,尤其是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权特性,本质上,表演者权是一种独立的新型的综合性法律权利。

就印度法制而言,理解表演者权概念,需要厘清表演者及表演两个上位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表演者是国际上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理论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包括单位及个人,后者仅指个人。由此国际立法不同,多数国家采纳狭义说,而我国、德国、西班牙立法实践沿用广义说; ③ 有关表演者权的主要条约赋予成员的内国法确定权,不否定广义说。④ 在印度,表演者权立法采用广义说,表演者可以是演员、艺术家、杂技与魔术师、耍蛇人、演讲人或表演其他人,也可以是匿名人或化名者等自然人及企业、国家、国际组织、政府等组织。① 在国际化背景下,印度法律赋予外国表演者权利,外国表演者包括主权国家、政府组织、自然人或组织。依据印度法律,外国人或组织取得印度表演者地位,至少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国际协约有规定义务; 印度中央政府确认;遵守印度内国法; 符合对等原则。② 对于职务表演者权,印度采用约定优先原则,即如无约定,雇主是原始表演者权所有人,③ 但有偿拍电影例外,这体现了保护印度优势文化产业的法律价值取向。

至于表演,不是一般意义的表演而是法律上的特定展示。在印度法律语境中,表演是指由表演者现场进行的任何视觉上或听觉上的演出。这里的表演必须同时具备如下要件:空间性上限于现场展示,而非机械表演; 公开性上能够在视觉或听觉方面进行鉴定,是普通正常自然人生理上视觉或听觉能够判断的展示,而非借助其他方式判定; 表演是演出,而演出是一种能够对观众产生冲击效力的公开展示。从作品角度来看,印度法律保护符合法的合作作品、原创戏剧、音乐、电影片、公开表演及其任何实质部分实施或授权实施相应的行为。④

二、印度保护表演者权的法律体系

印度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早,于1847 年有第一部《版权法》,但由于长期受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的知识产权立法深受英国影响,一些英国殖民时的法律沿用至20 世纪70 年代,印度知识产权制度缺乏独立性。自20 世纪中叶以来,为适应全球化进程,印度建立了极具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法律方面被称为印度法系,其中包括颇具印度特色的保护表演者权法律体系。印度表演者权法律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早期有关立法具有明显的沿袭英国法痕迹,而且注重通过判例法对情势的变更加以调整,其成文法律多采用原则性规定。⑤ 如1914 年《印度版权法》是以1911 年的《英国版权法》为原型,保护艺术和戏剧作品录音和影视作品,但未直接保护表演者权,只规定作者版权保护期为终生+ 25 年,1947年印度独立后仍沿用该法。为了衔接国际表演者权制度,印度6 次对《版权法》进行修订和增补。依据《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 以下简称《伯尔尼公约》) 和《国际版权公约》,印度1957 年颁行新的《版权法》,它规定了作者收回权,建立了公共表演许可证制度及表演税费管理制度,明确保护表演者权。该法实际拉开了印度法律保护表演者权序幕。此法的1984 年修订本,赋予电视剧与电影相同地位,将表演者权保护延伸到电视活动。但是,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1984 年的修订本仍非常不适应印度演出产业发展要求。特别是,印度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业是电影业链,其管理机构是印度电影和电视电影制作商著作权管理协会、印度音乐作品表演权协会( IPRS) 、录音的留声表演协会( PPL) 。但过时的著作权立法,加之印度在GATT 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承诺影视贸易自由化,好莱坞运用美国301 条款,推翻了印度实行20年的配额政策,顺利进入印度市场。好莱坞的进入,彰显了印度的表演者权法律保护的缺失,迫使印度国内有关部门创造一个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以下简称TRIPS) 相符的有利环境。⑥ 为此,印度于1987 年组建了一个工作组负责提交修订版权法的建议报告。根据工作组的报告,印度制定了《1994 年版权( 修订)法》,该法主要修订如下内容: 表演权的保护范围涵盖所有视觉或艺术表演; 组建版权协会对表演者权进行集体管理; 版权保护期限扩展至作者死后60 年。1994 年修订法,废除了1914 年版权法,印度自此有了完全属于印度的版权法。1999 年印度进一步修订法律,实现了与TRIPs的完全接轨; 并在1999 年颁行《国际版权规则》以保护WTO 所有成员。⑦ 2009 年印度法律保护表演者权力度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个互联网邻接权条约( 即《版权条约( WCT) 》和《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WPPT) 》,以下简称WCT、WPPT) 标准一致,提高了表演者权地位,将授权性权利转变为排他性权利。2012 年的印度《版权法》保护对象涵盖了印度的每一位音乐家,包括民谣、古典以及一切为印度电影做贡献的人。

经过长期的本土化,印度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保护表演者权法律体系,该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立法部门颁行的版权法及其配套实施规则,如《版权规则》、《国际版权命令》、《关于实施表演者权( 进口货物) 执行规则的通知》及《表演者权( 进口货物) 执行规则》。二是其他部门制定的实施法规,如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颁行《版权法手册》,喀拉拉邦政府颁行《喀拉拉邦表演者权政策》。三是内化国际条约,主动将国际公约纳入内国法。印度积极加入相关国际公约,先后加入了《伯尔尼公约》、《国际版权公约》、WCT、WPPT、《保护表演者、音像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罗马公约》( 以下简称《罗马公约》) 、《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和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避免对版权使用费双重征税的多边公约》、《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TRIPS、《世界版权公约》及其6 项《议定书》、《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移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及其《议定书》、《发展中国家间全球贸易优惠制度》等。同时,根据这些国际规范,立足本国实际,印度积极转化公约规范为国内法规。

印度法受英国法深刻影响,但在英国法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国家法律和印度具体情况作出了适当修正,权利保护的观念也通过法律移植在印度得以确立。① 印度保护表演者权法律体系,始终贯彻履行国际承诺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原则。首要原则是利益平衡原则,认为表演者权是信息产权,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这种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实际利益( 不论是单个的还是共同的) 脱离的独立形式。② 因此,保护表演者权法应合理平衡表演者与传播者、表演者与使用者、私有领域与公共领域等各方利益,是协调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权利的平衡法。③ 同时,民间艺术表演者依据惠益分享原则,公正地分享表演资源带来的金钱与非金钱惠益。印度将表演者惠益分享原则内化为国内法,并建立了表演者权登记制度。此外,表演者对其公有领域表演、未超过保护期的表演,依据公有领域使用付费原则,有权要求使用者支付一定营利性或商业使用费用。特别在民间艺术表演领域,印度还参照欧盟《版权保护期指令》制定了相应规则。而印度于2012 年接受《视听表演》,体现了印度运用法律保护表演者权,到达了又一高度。

三、印度表演者权的权能

( 一) 印度表演者精神权权能

依据法理,表演者将自己的内在精神化为表演形象,所以表演者应当像作者一样享有一定的精神权利。④ 表演者的精神权利沿袭了作者的精神权利的规定,但基于邻接权,各国法律通常只承认表演者具有表明表演者身份的权利和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而不承认表演者的追悔权和收回。⑤ 国际上,表演者的精神权利沿袭版权中作者的精神权利的架构,主要包括表明身份权和保护表演完整权。就国际公约而言,《罗马公约》没有规定表演者精神权利,直到WPPT 才明文规定了表演者身份权,《视听表演》将保护范围扩大到视听录制品录制上。① 印度法律在2009 年前没有明确保护表演者身份权,2009 年之后,印度法律也未沿用独立专项设计表演者的国际通行做法,而是通过规定适用作者特殊权利方式,确立表演者的身份权及保护表演完整权。随着印度演艺产业发展,国际表演者权立法逐步丰富,印度2012 年修正法新增专条完善表演者表明身份权及保护表演完整权,而且规定表演者身份权可由人代为行使,使权利保护期限与委托权行使期限一致。②表演者表明身份权是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表明或者不表明身份权的权利。其中,表明身份权的最重要方式是署名。署名权的首先意义在于表明作者身份,而表明作者身份的方式不能拘泥于在作品上署名的定义,而应将署名权理解为作者表明其与作品存在的创作关系的权利。这种创作关系的表达是否正确、准确、适当,是署名权所保护的范围。用署名淡化理论来判断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该理论是以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基准关联关系为参照,认为任何违背作者意图的,淡化、破坏、改变基准关联关系和错误建立其他关联关系的行为,都是署名淡化行为,即侵犯作者署名权的行为。③ 依据现行印度法律,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表明身份权的权利。为防止署名淡化,印度法律在制度设计上更科学合理。依据规定,表演者的表明身份权适用于表演者权全部或部分转让之后; 对于任何商业利用该表演,都必保护表明表演者身份权。同时也规定了表演者表明身份权例外,即按照表演的使用方式可以遗漏表演者身份,④ 而且这种例外是因为过失形成而不是故意为之。

对于表演者保护表演完整权,现行法律规定相对完整。表演者保护表演完整权是指保护表演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是维护体现在表演成果中表演者的精神、人格和情感。⑤ 表演完整权是表演者人格的外化和延伸,因而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一项人权,保护作者的表达自治。⑥ 印度法律将表演者保护表演完整权的保护期限延伸到在表演者权全部或部分转让后。同时设计兜底规定 其他变更行为,周延该项权利的效力。此外,考量表演的特殊性,法律又规定了表演者声誉权除外的情形: 如因为编辑、适应有效期录制品、任何纯粹技术修改,删除部分表演⑦。纵观印度的表演完整权制度,其非常重要之点,是突出他人变更行为对表演者声誉的影响,采用严格责任制保护表演者声誉,即只要侵权行为有损于表演者声誉,表演者就可以采取限制措施或主张赔偿损失。这体现了保护表演完整权的精神权本质。

( 二) 印度表演者经济权权能

印度表演者经济权内容变迁体现了印度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而且基本与国际立法一致,印度特色明显。为了适应数字技术和因特网环境下的新形势,2012 年印度版权法使印度著作权法与国际准则接轨,赋予填词人、录音歌手、音乐总监、音乐导演、电影作家、对白作家等创作艺术家不可转让的权利; 赋予表演者经济权的专有权性质,总体上将表演者原来禁止性财产权改为积极作为权。在现行印度法律体系中,表演者经济权的权能体现在三大方面。

首先,表演者复制权与公众传播权。它们是科技发展的结果,也是表演者追求控制表演的最主要权利,是表演者的重要经济权利。从表演者复制权来看,由于复制技术快速发展,表演的产销同时性,国际表演者权立法均规定了表演者权的复制权,印度法也不例外,1983 年参照《伯尔尼公约》引入了复制权。⑧ 在印度,他人复制保护期内的表演,须事先取得表演者同意。同时禁止特定条件下产生的表演录音或录像: 未经许可制作的表演、不同于表演者同意的目的、制作目的不同于非侵权制作目标; 违法通过电子或者其他媒介复制存有表演的任何形式的材料。此外,为应对网络环境,对艺术作品、电影作品和录音制品,复制权新增存储权权能,即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在任何媒介上存储作品的权利,使因合理使用而存储行为合法。① 从表演者公众传播权来看,公众传播权是为提升表演者权而设立的,包括广播权与播放权两项权能。印度现行法通过扩充公众传播外延而拓展了表演者公众传播权。依据印度法,只要公众适时地看见、听见或者其他方式欣赏表演,以任何方式同时向多个家庭或居所传播表演,都构成向公众传播。广播权是表演者同意他人对该表演或者其实质部分进行广播的权利。广播权得以实施的前提是,广播节目产生合法或不是同一广播组织先前合法制作。而播放权是表演者同意他人对其合法的表演或者其实质部分,通过广播以外方式向公众传播。②

其次,表演者转让权与许可权。这是表演者扩大自己表演传播面,增强其表演最大经济效益的最主要方式,也是表演进入社会的最直接途径。在印度法中,表演者转让权行使采用意思自治原则,且限于商业媒介或其他方式应用。印度对本国表演与外来表演采取差别保护,即对印度表演的转让是自由的,转让人是现有或未来表演的现实或可能表演者,转让标的是全部或部分表演,转让方式是概括或限制转让,而且权利受让人的合法人成为受让人; 对于外来表演的转让,表演者权转让仅限于实际存在的表演。而且,表演者权转让发生效力须具备其他要件: 签署内容明确的书面转让协议; 如无协议,受让人自转让之日起一至五年内行使受让权。此外,著作权委员会对表演者权转让争议有撤销权与命令权,即不可归责于转让人原因,受让人未充分行使受让的权利,著作权委员会根据投诉进行必要自主查询之后,除非确信让与人与表演者混同、转让条件严苛情形,自转让发生之日起五年期间后可以撤销该转让; 如表演者权转让争议的,著作权委员根会据投诉视情形,自主下达追索应付版税等合适命令。③ 与表演者转让权相对应的是表演者许可权,印度法律对两者规定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两者不同主要体现在: 表演者或其人签署的书面许可,对现有表演或未来表演中的任何利益,授予他人; 对于未来表演许可,仅在表演实际存在的情况下,许可才能生效,如无约定,受让人法定人可继承许可利益。④最后,表演者收益权。表演者收益权是表演者经济权的最直接体现,最常见的是表演者报酬权( 版税权) 与转售受益权。印度法律对表演者权的转售受益权做了特色规定: 权利的适应对象是戏剧作品或音乐作品的原稿再转售; 适应主体是原始著作权所有人及其法定继承人而非其他权利继受者; 适应价值是超额提成,即转售价超过10000 卢比的,对超额部分提取不高于转售价格10%的受益,或者由版权局决定最终提成份额; 本权利期限至原始表演者权保护期限届满;本权利争议具有非诉讼性,即对本权利的争议,版权局的裁决是终局裁定。⑤ 至于报酬权( 版税权) ,印度法在继有国际共性规定外,也具其特殊内容。⑥ 一是权利受益由影视制片人垄断转向表演者等分享。在2012 年前,印度采取双重版权制度,表演者除取得现场表演报酬或转让费外,无权分享其他收益,现行法律将电影制片人独占著作权分别与艺人共享,并将原出租权改为商业性出租权,这可能保障表演者获得版税的权利。二是基于表演者人身权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获益权。法律规定音乐表演者,不得转让或者放弃公平分享受让人利用其表演所获收益的权利,即使依照表演者权集体管理协会规定方式转让制作电影或者录音制品。三是改变艺术组织对许可使用领域的垄断权。此前,集体管理组织存在文化柏林墙,艺术组织不合理地向表演者转付许可使用报酬,却向广播界索取高达营业收入20% 的表演使用费。而现行法强调集体管理组织管理的集体性,管理机构成员有同等数量的权利人,将原来被动提交报告改为定期复核制度,有效地防止集体管理组织损害表演者利益的行为。

四、印度表演者权的司法救济

印度对表演者权的法律保护不逊色于美国,如对于表演者权案件,印度法院有特殊初审权。2003 年成立知识产权申诉委员会,设有申诉庭受理申诉案件,每个申诉庭由一位法官和一位技术官员组成。警察局是印度表演者权保护执法的重要力量。根据印度法律,在侵权案件调查中副调查官以上的警官可以无需搜查证直接对侵权人住所实施突击搜查,并且没收侵权产品及用于侵权的工具。到2011 年3 月,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保护传统知识设立专门机构的国家,建立了特色的司法救济体系,包括民事救济和刑事救济两种。

民事救济是印度保护表演者权最有成效的手段。在印度,权利所有人和排他许可的被许可人,在觉得自己的原始表演者权或者继受表演者权受到侵害时候都可提起民事诉讼侵权之诉,而不要求表演者权注册登记。

民事救济具体方式主要有申请搜查令、申请临时性禁令、损害赔偿、返还利润等。申请搜查令,即原告在发现侵权自己时,可以向法院申请搜查令,执法人员到被告的住所突击搜查被告的所有的文件和证据,避免对方在得知诉讼后毁掉证据,是一种独特的类似证据保全的措施。申请临时性禁令是原告在诉讼中判决前为保全自身利益免遭不可挽回的损失而向法院申请扣押、封存、冻结等临时保护措施,是一种类似诉讼保全的措施。印度1908 年《民事诉讼法典》及1963年《特别救济法》都规定了申请禁令具体程序。返还利润是一种严格责任,即在一定情况下,即使侵权人不知道,或无充分理由应知道自己从事的活动构成侵权,被侵权人仍可以向法院申请,责令侵权人返还所得利润或令其支付法定赔偿额。此外,损害赔偿存在过错责任或无过错责任赔偿制度,但是一种补偿责任①。

印度法律还设计了其他具有印度特色的民事救济措施。② 一是对侵犯版权的民事救济适用。依据法律,除另有规定外,任何侵权的表演,表演者享有所有补救方式,包括请求侵权解释或其他方式的所有救济。二是共有权中独立权利的保护。在共有表演者权中,多个表演者拥有若干分属于自己的表演者权利,任何表演者可以单独进行救济。而且,表演即使全部或部分被转让后,表演者仍因表演者身份,有权对损害名誉或声誉的行为主张赔偿损害,表演者法定代表人可以行使除身份权外的表演者权。三是善意侵权免责。依据印度法律,善意的表演复制品侵权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免责。其成立的条件是: 适用范围仅限于复制品中的表演; 侵权者主观上是善意,即不知道或者不应该知道该复制品是侵权产品或者有合理理由相信该复制品不侵权; 侵权方式是自己占有或经销复制品; 举证责任倒置侵权当事人有证据证明自己主管善意。

篇3

一、过度投资概念

企业价值的创造体现在企业以其自身所需的生产要素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以提高企业价值。而企业的投资决策在财务决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也就是说,企业价值的增值或是再创主要是通过企业的投资活动是实现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投资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 影响。由此,国外学者对“最优投资”开展了相关的研究,进而引入了非效率投资、过度投资、投资不足的相关问题。

过度投资起源于Lang和Lizenberger提出的“过度投资假说”,并界定了“过度投资”公司,即指由于公司拥有较大的自由现金流,以使其依然能够接受投资净现值小于零的投资机会,表现为托宾Q

近年来,基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普遍现象,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他们认为,企业为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盲目扩大企业规模,将资金投放到对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说并不理想的新项目上,甚至是涉足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且企业并不熟知的领域,从而进行过度投资;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形成的委托冲突,管理层优先考虑个人利益,从而选择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项目,放弃对于企业来说最优的投资机会,即使是投资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综上所述,过度投资是指接受对公司价值而言并非最优的投资机会,超出或偏离了自身的能力和成长机会,尤其是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从而导致企业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一种投资决策行为。但是要排除一点,在制定投资决策时企业可能会以牺牲短期收益为代价,而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但是该项目能够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这种情况不属于过度投资。

二、过度投资动因

(一)经营者偏离所有者目标

在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下,企业在制定相关财务决策时,尤其是投资决策,股东、管理层和债权人都会从自身利益的角度看待问题,三方间的利益冲突是造成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根源。

第一,股东―管理层冲突。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存在冲突,股东更倾向于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管理层可能更多的追求其自身的发展或是个人收益最大化,股东、管理层间的冲突油然而生。而管理层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负责人,会倾向于投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项目,尽管这个项目的投资净现值为负或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悖,管理层也会利用其信息完全的优势,提供股东有利于项目决策的相关信息,促使企业投资于非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造成企业过度投资。

第二,股东―债权人冲突。很多专家学者研究债务融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但并未达成统一的结论。一般来说,在企业负债较多的情况下,股东和管理层将会统一战线,与债权人形成对立面,股东有强烈的动机将企业的资产投放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若成功则会分取大部分的投资收益,若失败大部分的投资损失将会由债权人承担。企业过度投资,往往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这样会侵害债权人利益。但是,当项目的投资净现值不足以偿还企业债务时,股东无法分享投资收益,尽管项目投资净现值大于零且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股东也会放弃投资,此时是投资不足的表现。债权人在企业治理中会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企业按期偿还债权人本息,同时债权人的监控使得管理层面临控制权转移的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而短期债务更能够地降低成本。由于企业的举债程度、投资收益等因素的作用,会引发企业的非效率投资,导致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能会造成投资过度,也可能是投资不足,但是由于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能够抑制企业过度投资。

第三,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冲突。基于委托理论,企业委托问题主要是指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但当企业股权集中到达一定程度后,问题将会转移到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大股东往往会为获取私人控制权收益而牺牲中小股东利益,控股股东可以通过低效率投资、过度多元化等方式谋取收益。相关专家研究表明,基于现阶段的资本市场情况,公司很难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往往被大股东所控制,这样就会导致股东间冲突,大股东往往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公司决策。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乔治?阿克尔洛夫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由于参与市场经济中的各方对于信息的接收量是不一样的,而且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信息传递过程中传递者有意隐瞒部分信息造成的信息丢失等客观的因素,各经济主体或是利益相关者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也是有变化的,那么对于信息获取较多的一方就会得到更多的利益,但是也正因为这种不对称性导致了经济主体不能够获得最全面的信息而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判断,这说明中国的资本市场目前的发展是不够健全的,相关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两权分离的制度增强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获取不对称性,为企业管理层实行过度投资以增加个人收益提供契机,从而促使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越发普遍。经营者会对企业经营活动、市场的投资环境和相关的有效信息、动态等等投入更多的关注,因为他们的目的是通过投资来获取利益,然而所有者则很少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一些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不强,在不太了解实情的情况下,所有者接收的都是经营者反馈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基本都是对管理层所期望投资的项目比较“有利”的信息,如具有经济潜力、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等,管理层往往会不顾及企业的整体利益而有意向所有者隐瞒一些至关重要的信息,不及时说明投资项目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盲目投资于一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扩大企业规模以提高个人薪酬,谋取私利。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适应企业所处的动态环境,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有效,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确保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公司治理贯穿于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而投资决策占据着企业财务决策中的核心地位,公司治理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公司投资行为的监督上。所以,企业治理结构的不规范是导致过度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司治理有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之分,针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独有的特征―股权集中度较高,公司治理目标主要是解决各股东、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外部治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外部竞争的市场体系、法律机制来实现公司治理,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内部治理是指通过制度安排的形式在所有者(主要是股东)与管理层之间构建监督、制衡机制,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实现股东、债权人和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制衡,防范和约束企业过度投资。但是,股权结构不同,约束效率是不一样的。如果公司被某大股东所控制,往往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而忽视所有股东的利益需求。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个公司的治理机制是否有效也深受影响。

(四)管理者特质及认知偏差

委托、信息不对称等理论都隐含了一个前提条件,即在假设企业管理层为理性经纪人的情况下,管理层行使其权利制定相关决策。但是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不是完全理性人,还会受到其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从众心理等等。

篇4

印度擅长寓言譬喻,《庄子》是中国寓言早熟的奇葩,二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尊足、轮、珠和客尘烦恼常常出现在印度的寓言譬喻中,《庄子》中也同样出现了这些物象;印度直接促成了动物寓言的发展,《庄子》中也具有丰富的动物寓言;印度文学和《庄子》都以镜和水来比喻心性;“梦”是印度的常用譬喻意象,《庄子》则揭开了中国梦文学的历史;未亲历过海洋的庄子却与印度人一样常将“海”纳入自己的寓言譬喻中。不容置疑《庄子》与印度的寓言譬喻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庄子》是否真受印度的影响,有待历史性的证明。

关键词: 《庄子》;印度;寓言;譬喻;梦文学

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3)02-0117-06

司马迁说《庄子》一书,“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寓言》篇开宗明义称“寓言十九”。可见,寓言在《庄子》中所占比重之大。不但比重大,它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它是庄子思想的主要载体。庄子创作的这些寓言思想深刻独特,想象瑰丽丰富,描写细腻传神,代表了中国古代寓言的最高成就,也是全世界的古代寓言故事中的扛鼎之作。战国时期,寓言较春秋时期有很大的发展,诸子百家皆运用寓言。但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散文所运用的寓言,已经把寓言从说理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而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既不同于《墨子》、《孟子》散文中寓言只是一个信手拈来的比喻,也不同于《荀子》、《韩非子》散文中寓言缺少形象的塑造。可以说,《庄子》寓言的出现,在整个战国时展期的寓言中,它是一朵早熟的奇葩。”[1]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这样一种一枝独秀的文学现象,是否是受到印度民族擅长譬喻的影响?虽然《老子》中也常用譬喻,但它是比喻推理,就是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或通过联想表达难以言传的思想,最后达到“舍象取义”的结果。尽管《老子》第七十四章中用替代木匠伐木的人难免会伤到自己的手的现象比喻司杀者必定没有好结果的比喻推理已经接近于《庄子》的寓言了,但是“从比喻推理到寓言说理或故事说理,从思想史的传承上看似乎只是一步之隔,但其真正的实现和完成却是足足跨越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2]所以,很可能庄子的思想有外来思想即印度思想的介入,使庄子完成了这次飞跃。

印度具有和中国同样丰富的文化、富有创造性的想象、睿智和幽默,林语堂先生认为印度在宗教和想象文学方面是中国的老师。印度是寓言的故乡,寓言的形式和技巧可以在印度追溯到其极为遥远的源头。寓言在上古印度佛教和非佛教文学中都非常丰富。如佛陀继承印度民族擅长譬喻的传统,所以佛经的中寓言更是数不胜数,《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中佛对舍利弗说:“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法华经》中“火宅四车之喻”、“长者穷子之喻”、“药草之喻”、“化城之喻”、“衣珠之喻”、“髻中明珠之喻”、“医师救子之喻”的法华七喻是非常优秀的寓言。

一、尊足、轮、珠与客尘烦恼

《庄子》何以成为中国战国时期寓言早熟的奇葩,仅仅《庄子》一书中就有大约200篇寓言,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是受到印度寓言的影响。数量如此巨大的寓言,我们不可能一一去讲解,这里只选取三则我认为受佛学影响非常明显且非常有意思的寓言。第一则在《德充符》中: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惟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徳之人乎!”

叔山无趾去见孔子,孔子见其无趾形体不全,所以讥其不谨慎而有失趾之患。叔山无趾说,虽然他形体上亡足,但是有“尊足”存,而且务全它。尊足,历来解释为“性也”,这并没有不妥。庄子采用形体亡趾但“尊足”存有这样的寓言,我认为这跟释迦牟尼佛有关系。两足尊,又作无上两足尊、二足尊,是佛的尊号,佛弟子常顶礼佛足以表示对佛的敬仰,顶礼是印度最上的敬礼,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例如在法会中佛弟子常“瞻仰佛足尊”。

印度发明车轮大概和中国同样早,或许更早。季羡林先生认为,印度的重商文化,“车轮可以满世界转动”,才使“轮”(cakra)和“转”(vartin)合起来,产生“大皇帝”(转轮王)的概念。印度佛教就用这“轮”(cakra)的象征符号来形容佛法的传播,因此有“”和“转轮王”等概念。佛经中把佛法比作“轮”的形容词也非常之多,比如有“妙”、“大”、“正”、“无上”、“妙梵轮”、“光轮”、“智风轮”、“无碍”、“无上清净梵轮”等。请佛住世讲法常被说成“转”。再有,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首楞严三昧经》把佛的莲花座形容为“大转座”,他翻译的《佛说华手经》有“又以七宝珠轮上佛请转”、“又以众宝珠轮上佛请转”、“又以香轮上佛请转”,真可谓是“轮”上加“轮”。这些概念传到中国,影响了《庄子》,于是便有了“轮扁斫轮”的寓言,这也是“轮”上加“轮”。《天道》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桓公:“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圣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轮扁以做轮为喻,告诉齐桓公书与义的关系,并让齐桓公信服。一个做轮子的匠人能给齐桓公讲大道理,甚为不可思议。轮扁是转轮王,斫轮之事喻“法”,轮扁斫轮就是转轮王转,也是“轮”上加“轮”。

《天地》中有黄帝索“珠”的寓言: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玄珠,喻道也。庄子以珠喻道似受佛学影响,释迦牟尼也常以此为喻,著名的有法华七喻之一的“髻中明珠”之喻。这个寓言的内容为:转轮圣王讨伐小国,论功行赏之时,对有功者随意赐予田宅、珍宝、象马车乘、奴婢等,只有髻中明珠没有随意相赐,后来才将它赐给有大功的人。这里的转轮圣王喻如来;转轮王所赐除明珠外诸物喻如来在四众中说的方便法,如禅定、解脱、无漏根力、有余涅槃等等方便教法;髻中明珠则喻《法华经》,佛说此经无量劫中难得一闻,能得见、受持、读诵甚为稀有,末后将明珠赐给大功者喻机缘成熟,将《法华经》的无上秘密之藏,赐予众生,令得入究竟一佛乘。

烦恼能扰乱身心,障碍菩提,因为这种能染污心性的无明是外来的,所以在佛经中常用客尘与之连用。也单称客尘,盖烦恼非心性本有之物,乃由外缘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心性,犹如尘埃之污染万物,故称为尘。《庚桑楚》中有一段话,用后来禅宗的话来说的话,就相当于“如胸中正闹也”的意思,也就是烦恼魔在作怪,扰乱身心:

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南荣趎惧然顾其后。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谓乎?”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老子曰:“何谓也?”南荣趎曰:“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已。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汝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无由入,可怜哉!”

南荣趎独来谒见老子,但老子说他是与众人一起来的,南荣趎惊惧的顾看他的后方并无一人,老子说他不知道这话中的意思,也就是南荣趎心中有万千烦恼,也就是清净心沾染甚多客尘烦恼,如同众人一般。果不其然,之后南荣趎对老子说的三言皆是因烦恼而起,证实了老子第一眼就看准了他的心中有万千烦恼,“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

二、动物寓言

印度人因寓言而著称,非常擅长譬喻,他们直接促进动物寓言题裁的发展。非佛教文学中最优秀的寓言集当属《五卷书》,它大概编成于公元1世纪,由古代劳动人民创作的故事、寓言、童话编写而成,它是古代印度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除前面的《楔子》外, 共5卷: 《绝交篇》、《结交篇》、《鸦枭篇》、《得而复失篇》和《轻举妄动篇》。《五卷书》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伊索寓言》可能都受其影响。《五卷书》还是动物寓言集,《庄子》中也颇多动物寓言。《庄子》中的动物寓言有《逍遥游》中的鲲鹏、蜩与鷽鸠、斥鷃、狸狌;《养生主》中的泽雉;《人间世》中的螳螂挡车;《德充符》中的豚子食于死母;《骈拇》中的凫鹤胫短长;《天运》猨狙衣周公服;《秋水》篇中的夔蛇蚿风、坎井之蛙、鹓鶵与鸱;《山木》篇中腾猿;《徐无鬼》篇中的吴王射狙;《则阳》篇中的蜗角上的战争;《外物》篇中的涸辙之鲋。印度民族如此擅长譬喻,创造如此大量的杰出寓言,对世界的寓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我认为庄子很可能也受其影响,古印度的寓言想象丰富,睿智幽默,庄子的寓言也一样,想象奇特,恢诡谲怪。还有一个相同之处,印度民族非常富于幻想,在他们的幻想世界里,一切鸟兽虫鱼都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能说会道,那些黄牛、狮子、老虎、豺狼、猴子、乌鸦、猫头鹰、老鼠、乌龟、鸽子、鳄鱼等等,与人无异,这样的寓言表面上是鸟兽虫鱼的故事,但实际上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反映,受此影响是《庄子》中有如此多的动物寓言的原因之一。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猴子在中国并不多见,但是《庄子》中却出现了大量的猨狙。《庄子》中出现大量有关猨狙的寓言,这可能也和印度寓言譬喻有关。因为印度不但是世界上猴子最多的国家,所以猴子成为文学形象理所当然,而且有一个最突出的猴王神话,那就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罗摩的随从哈奴曼。哈奴曼受到狂热的崇拜,印度人民广泛流行猴子崇拜可能跟这有关。猿猴自然也会成为譬喻的对象,如佛经中的“躁动不安,如猿猴”(《楞伽经》),《六度集经》中有“鳖鱼与猕猴”的故事。

三、以镜和水喻心性

我认为《庄子》中还有一种譬喻深受佛学的影响,那就是以镜、水喻心性。这种譬喻在佛经中举不胜举。例如,《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当得宿命。’”《四十二章经》第十六章:“佛言:‘人怀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垢尽,道可见矣。’”《圆觉经》中的“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和“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水中月、镜中花这些都是佛经用语,是以水、镜喻心性。

《德充符》中有一句话:“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对于这句话,林希逸这样解释,流水和止水都是喻心,其对“唯止能止众止”的解释更是精妙,“众人以欲止之心就其求止焉,惟斯人则能之,故曰惟止能止众止。此一句盖言未能安其心之人而求教于彼,彼乃能教之而使之安。”[3]其实我们只看字面意思也能理解,“唯止能止众止”,犹如《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佛说的一样,澄净的水是清净的,能够成相,这就是止水能止众止,众止可以理解成众人的影相,当用手去搅拌澄水后,水不再静止,即使众人共相照临,也没有一个能够照见影子。《德充符》还说“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这也就是“垢尽明现”。《德充符》中还有“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这跟止水是一个意思。《德充符》:“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刻意》篇中说:“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山木》篇中说:“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说到《德充符》的“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很自然的让我们将它与《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联系起来,这样的语句还有“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说到这个,必须得了解一下“般若经”。般若经的经典有玄奘所译的《大般若经》,《金刚经》和《心经》则是般若经的浓缩本,在各类小本般若经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金刚经》和《心经》都有“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思想。《金刚经》的对外扫相思想集中体现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偈上,对内破执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点睛之笔。《心经》则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之身,以“心无罣碍”来对内破心执。《庄子》也存在“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这两方面。《庄子》的对外扫相主要表现在《德充符》中塑造的一系列的形体不全或极度丑陋的人物形象的寓言上。鲁国的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孔子亦自愧不如;兀者申徒嘉讥讽郑子产;与孔子论辩的鲁国兀者叔山无趾;卫国恶骇天下的哀骀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妇人见之,请于父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并令鲁哀公愿“传国焉”;“其豆肩肩”的闉跂支离无脤等。虽然他们形体不全或者相貌丑陋,但是他们都是有德之人,庄子通过这样的寓言来对外扫相,这在申徒嘉和郑子产的对话中表现的很明显。申徒嘉和和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郑子产对申徒嘉说:“如果我先出去,那你就先停止;如果你先出去,那么我停止。”意思是郑子产以自己执政的地位不愿与兀者申徒嘉为伍。申徒嘉反驳说,以前笑我足不全的人很多,我也会对此勃然发怒,但当我来到伯昏无人先生这里时,就再没有发过怒了,正是先生和我一起游学十九年了却不知道我是兀者的行为感化了我吧。“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就是典型的对外扫相。叔山无趾亡足但有尊足者存,还有《大宗师》中子祀、子舆、子犁和子来相与友说的“孰能以无为首”和子桑户、孟子反和子琴张相与友说的“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与无相焉”,这也是对外扫相。鲁哀公问孔子何为才全时,孔子回答说“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徐无鬼》中有“君若勿失已矣,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这与“无所住而生其心”义无不同。

四、梦文学与“海”

先秦诸子著作中除了《庄子》大量出现“梦”字外,其他诸子很少甚至没有言及“梦”。比《庄子》早的,《老子》中没有“梦”;《论语》中只有“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墨子》倒是出现了五个“梦”字,但其中两个是云梦泽的“梦”,所以实际上只能算三个,分别是“武王践功,梦见三神”(《非攻中第十八》)、“梦卧而以为然也”(《经上第四十》)、“卧梦平淡” (《经上第四十》)。和庄子同时的孟子没有言及“梦”。比庄子稍晚一点的荀子只有“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解蔽篇第二十一》)。比庄子晚的韩非子言及的“梦”虽然比上述的多,但还是远远不及庄子,只有《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观听不恭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龟……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卫国。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贱矣。’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人,一人不能拥也。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右经》:“欲发天下之大事,未尝不独寝,恐梦言而使人知其谋也……昭侯必独,卧惟恐梦言泄于妻妾。”《难四第三十九》与《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内容一样,只多一句“或曰侏儒善假於梦以见主道矣”。

倒是《周易》、《左传》和《诗经》较多出现梦。《周易》中的都是占梦文字。据傅正谷先生的统计,《左传》中有二十七条记梦的条文。《诗经》中对梦的记载和写梦的片段的作品也比较多,其中主要有《小雅·斯干》和《无羊》,还有一些爱情诗如《周南·关雎》、《秦风·蒹葭》也有记一些相思、相恋的梦幻。“上述作品对于梦的记述大多是上天之命、鬼神之意、祈祷之愿的一种体现,文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不高,不足以称为梦文学。只有到了《庄子》,才开创了风格奇异、文学色彩浓厚的梦文学——写梦的寓言,从而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梦文学的开山鼻祖。于是,中国梦文学的历史从此揭开了第一页。”[4]这段话揭示了正式将梦纳入文学范畴还是从庄子开始的。

《庄子》全书共有28个“梦”字,分别出现在《齐物论》、《人间世》、《大宗师》、《天运》、《刻意》、《至乐》、《田子方》、《外物》和《列御寇》中,而且庄子笔下的“梦”主要不再是生理现象与之后的占梦,而是跳出了生理层面,作为梦幻的寓言,也将它视为非觉悟的表象。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在庄子之前、同时和之后的诸子都没能像庄子那样大量言及“梦”,庄子的“梦”也不再是占梦之梦,而是成为梦文学,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庄子》一书中大量出现这样的“梦”是否是受印度常以“梦”作譬喻的影响呢?印度早期哲学大著《奥义书》中“梦”非常常见,如“他在梦中游乐,看到善行和恶行,有按原路返回原来的出发点,进入觉醒。”佛家认为人生如梦,所以梦的譬喻在佛经中更是常见。《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法华经》:“……常有是好梦。又梦作国王……”《圆觉经》:“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维摩诘经》:“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楞伽经》:“世间恒如梦,远离于断常。”这些例子只是其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还不如百千万那由他分之一。研究印度神话梦幻经验及表达方式的奥弗拉赫蒂指出印度神话最引人注目的经验之一是使我们疑惑自己是真实的也是不真实的这种确定性的事件的经验。在印度人的思维中,人类经验的基本状况是幻觉状况,当我们在醒觉的时候会抵制和排斥这种幻觉,但在睡眠时就会放开幻觉之梦的运作,梦见事物从一种样式转变为另一种样式,《庄子》中的梦中饮酒醒时哭泣、梦中哭泣醒时田猎和庄周梦蝶,正是幻觉之梦的运作,“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就是认为人类经验的基本状态是幻觉状态。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庄子》书中大量出现“海”字,这可能也是来自印度的影响。《庄子》中一共有49个“海”字(包括“冥”和“洋”),数量比“梦”多一倍,出现在《逍遥游》、《齐物论》、《应帝王》、《天地》、《天道》、《刻意》、《秋水》、《至乐》、《山木》、《知北游》、《庚桑楚》、《徐无鬼》、《外物》、《让王》、《说剑》、《天下》。先秦诸子几乎没有提到除表示“天下”意思的“四海”、“海内”之外的海,孔子只一次提及,“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相比之下,庄子说到的“海”绝大部分并不是表示“天下”意义的“四海”与“海内”。庄子一生并未到过海边,更不必说能像海边鲁国的孔子一样“乘桴浮于海”了。为什么庄子在没见过“海”并且当时诸子也很少提及“海”的情况下会对“海”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并大量使用“海”呢?“顾颉刚先生……还根据《山木》中‘涉于江而浮于海’之说,参照《逍遥游》开篇的海阔天空之想象,推测作者‘一定是亲历海洋生活的人。’”[5]也许庄子并没有亲历过海洋生活,但是他一定接触过从海上而来的人。当时庄子已经接触到印度哲学,特别是佛学,这可以是一个比较可靠的答案。《奥义书》和佛经大量出现“海”跟古印度的时代背景有关,古印度的商业往来频繁,对外贸易十分活跃,并且古印度的造船业十分发达,所以古印度民族对海的认识比较深刻。《歌者奥义书》中说:“它们出自大海,又返回大海。确实,这就是大海。”《法华经》中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和“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四十二章经》中佛说“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和“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维摩诘经》中有“集众法宝,如海导师”、“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而彼大海本性如故”、“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圆觉经》中有“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寂灭海,终不能至”、“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若于所求别生爱憎,则不能入清净觉海”、“譬如大海,不让小流”。《楞伽经》中说“心海不起,转识波浪”。

除了上述的寓言譬喻外,《庄子》中还有非常多的与印度相似的寓言譬喻。释德清认为《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譬喻唯佛经有之,世典绝无仅有。佛经中还常常用眼睛有疾病不能明见事物譬喻众生的迷惑,如《圆觉经》曰:“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庄子》中亦常常有此譬喻。《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一章中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

还有,我们都知道印度的口传文学对重要的事件总会重复叙述,这可能是口传需要记忆的需要才出现这种形式,除此之外很难再找到更合理的解释。“《庄子》中有许多话语都是不止一次出现在各篇之中,包括假托古人之口的某些重言;还有许多寓言好像似曾相识,讲了又讲,角色常变而主旨不变,有如‘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6]庄子可能也借用这种重复的形式表现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

[1][4]蒋振华:《〈庄子〉寓言的文化阐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4-195页。

篇5

一、对《黔之驴》和《狼》的作品分析

柳宗元和蒲松林这两位杰出的艺术大师,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看似不同的生活画面,但细心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1.情节的相似。《黔之驴》讲的是一只老虎经过精心策划吃掉了一头“庞然大物,以为神”的驴子的故事,而《狼》说的是一位屠夫怎样机智勇敢地杀死两条狡诈的狼的故事,看起来似乎相差甚远,其实差别不大。在这两篇作品中,无论是《黔之驴》中的老虎,还是《狼》中的屠夫,他们开始都无一例外地对对手产生了畏惧的心理,但结果老虎和屠夫都取得了胜利,只是过程略有点不同:老虎是通过不断地试探,最终“断其喉,尽其肉”;而屠夫则有一个由守转攻的过程,他能因地制宜,“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并抓住有利的时机奋起反攻,一举击毙了两狼。套用一句中国的俗话:“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两篇作品都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欣赏习惯。

2.主题的相同。对这两篇课文,我们当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但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这样一个观点:面对貌似强大的对手,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定能取得胜利。老虎看到“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的驴子,尽管也有过畏惧,“蔽林间”,但它只是躲起来,还偷偷地观察对手,并没有一跑了之;屠夫看到两只狼“缀行甚远”,也曾“屠惧,投以骨”、“屠大窘”,但他后来丢掉了幻想,“弛担持刀”,勇敢地同狼搏斗。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今天的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身上正缺乏这种与恶势力斗争的勇气,学习这两篇文章,对他们来说应该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3.形象的相近。无论是《黔之驴》还是《狼》,尽管篇幅短小,但都塑造了极为成功的形象,尤其是《黔之驴》中的老虎形象似乎更为成功,可以说是对老虎做了细腻的解读,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老虎也可以这么可爱。而《狼》中的屠夫形象也极具生活气息,非屠夫不能如此。一为兽,一为人,并非同类,但二者身上的共同点颇多,简言之,都具有机智、勇敢、胆大、心细的特点。他们遇到了貌似强大的敌人,没有简单地选择逃跑,而是选择可靠的据点(麦场和树林),耐心观察,寻找有利的战机,一旦时机成熟,就稳、准、狠地扑向敌人,一招毙敌。

4.成功的心理描写。两篇课文,都有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黔之驴》中,“以为神”、“然,莫相知”、“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虎因喜”等极其细致地写出了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而《狼》中,“屠惧”、“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也同样写出了屠夫的各种心情。此外,两篇课文还善于通过动作描写来揭示对象的内心世界。《黔之驴》中,“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稍近,益狎,荡倚冲冒”等无不如此,尤其是“蔽林间窥之”很耐人寻味。《狼》中,“投以骨”、“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也细致地写出了屠夫由妥协、退让到奋起反抗并最终毙敌、除恶务尽的心理。

5.精练的语言。古人都十分讲究“炼字”,这两位大家当然也不例外。《黔之驴》中,除“蔽林间窥之”外,“稍出近之”、“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描写,无不精彩。《狼》中,“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等都耐人寻味。

二、成因探究

1.思想感情。两位作者,一在唐朝,一在清朝,前后相差近千年,为何思想感情却极其相似呢?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探究。我们查阅资料后不难发现,这既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又和他们各自的性格、个人经历有关。他们同生活在封建社会中,都比较关心人民疾苦,都敢于针砭时弊。从个人经历来说,柳宗元早年考中进士,但仕途并不顺利,由于参加“永贞革新”的失败,一贬再贬,最终客死他乡。蒲松龄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最后只能以做塾师为生。相似的命运造就了他们相近的思想感情。

2.表达形式。柳蒲二人为何都选择了寓言这种形式呢?这是由时代造成的。柳宗元写这些寓言故事,一个原因就是对现实不满,对现实政治人物不满,但是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当中,柳宗元的这种不满是不敢也不便直接说出来的,那怎么办?只好通过寓言小故事的形式含蓄地表达出来。蒲松龄生活在清代,清代“文字狱”盛行,他也只好以谈狐说鬼寓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三、现实意义

1.作品的教育意义。这两篇课文,除上文提到的外,给我们的启迪还很多。比如,做事要有耐心、细心,人不能自作聪明,不能太贪婪,要有真才实学,等等。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比如屠夫和狼、老虎和驴子本可以和平相处,共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细细研读文本,并与时代结合起来。

篇6

【摘要】 目的引进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为PMS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衡量工具。方法在PMS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引进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采用Chronbach's α系数检测、分半法和重测法对量表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检验;采用证实性因子分析对效度标准稳定性进行检验;采用效标关联法对效度进行估计。结果与结论引进修订的中文版DRSP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PMS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客观衡量工具。

【关键词】 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RSP);信度 ;效度

[Abstract]ObjectiveTo introduce the scale of Daily Record of Severity of Problems, provid the criterion of quantization evaluation for the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ion of PMS.Method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EPDML, we have introduced the scale of Daily Record of Severity of Problems,and checking up the stability and consistent of the scale by Chronbach's α coefficient ,test-retest and Split-Half means; checking up the stability of the criterion of validity by factor analysis; evaluating the validity by criterion-related means. 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introduced and revised of DRSP has a high reliability and a good validity, which offers an effective evaluate instrument for the diagnosis and curative effection of PMS.

[Key words]Daily Record of Severity of Problems(DRSP);reliability;validity

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syndrome,PMS)是指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有规律、反复发作的一组症状集合,主要包括躯体和心理症状。国外研究表明大约75%的妇女患PMS,国内为41.9%[1]。但是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PMS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对该病证的客观化测量工具也是缺乏的,因此本课题在PMS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引进了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推荐的PMS诊断标准和症状严重程度每日记录量表(Daily Record of Severity of Problems,DRSP),经过翻译,修订,并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估计,为PMS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衡量工具,为中、西医构筑一个共同认可的交流工具,对于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和东西方医学的相互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DRSP是由Endicott 和 Harrison 研制的用于PMS诊断和疗效评价的等级量表,该量表包括14个条目,包含24个症状,量纲为6级。国外对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2]认为,DRSP具有良好稳定性和有效性,现在已经为国际医学界在诊断和疗效评价PMS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引进并修订了该量表,并通过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完成其国内应用的信度检验和效度估计,为PMS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临床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北京、广州、济南、青岛、太原、福州各地的学生、工人、知识分子中筛选出符合ACOG诊断标准的PMS患者947例,年龄18~45岁,平均28岁,选取资料收集完整受试者694例,应用DRSP,分别在连续两个月经周期的5~9天、经前5天填写数据,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信效度检验。其中月经5~9天为跟踪调查的卵泡期数据,经前5天为跟踪调查的经前期症状数据。

1.2统计方法重测信度及分半信度选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法,内部一致性选用Chronbach'α系数法,结构效度分析选用证实性因子分析。

2结果

2.1DRSP结构分析DRSP量表用于PMS诊断及疗效评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可推断该量表的内在结构组成。对患者第1、2月经周期“经前5天均分”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DRSP量表分为3个维度,即情绪变化、症状体征、精神状态及影响程度。

2.2DRSP信度检验

2.2.1DRSP各表Chronbach'α系数Chronbach's α系数表示量表的内在一致性,是最常用的信度系数。其应用条件是:量表中所有条目应该是平行、共性的,即所有条目必须测量同一现象,并以相同程度解释该现象的变异[3]。本研究在DRSP量表结构分析基础上,对DRSP量表内部结构以及所有条目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情绪变化维度的α系数均在0.85以上;症状体征维度除了第一月经周期经前期的α系数为0.769外,其他的均在0.8以上;精神状态及影响程度维度及所有条目的α系数均在0.913~0.954之间。

2.2.2DRSP分半信度本文采用SPSS 13.0中的Scale命令分析折半信度,将该量表所有条目分为对等的两半,研究其内部一致性。结果显示:除Correlation Between Forms 系数在0.829~0.888之间;Spearman-BrownEqual Length、Coefficient Unequal Length、Guttman Split-Half Coefficient 系数均在0.9以上。

2.2.3DRSP重测信度重测信度(retest reliability)为常用信度评估方法,反映量表稳定性。本文对PMS患者连续两个月经周期“卵泡期(月经5-9天)均分”、“经前期(经前5天)的均分”进行同期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卵泡期各条目重测相关系数值在0.441~0.593之间,经前期的在0.555~0.723之间。

2.3DRSP效度估计效度又称准确度,用于反映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本文主要进行的是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检验。

2.3.1DRSP结构效度DRSP结构效度是在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DRSP量表结构的基础上,对第一、二月经周期卵泡期均分、经前期均分进行证实性因子分析,其分析结果和模型拟合程度评价见表1。表1中文版DRSP结构效度考评

2.3.2中文版DRSP效标关联效度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又称标准效度(criteria validity),以相对准确的测量指标作为“金标准”考察测量指标是否与其一致。本研究以DRSP英文版作为效标,通过对54例英语专业的PMS患者连续两个月经周期(第一个月经周期为中文版,第二个月经周期为英文版)的信息采集,分析所填写的中英文版本DRSP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由于存在着月经周期不同而带来的症状上的波动的影响,因此部分指标的相关系数较差,特别是经后8天和经后9天,该阶段处于无症状时期,且条目指标变化受社会事件影响较大,因此,该时期的相关性较差;而经前5天总分、经后5-9天总分、经前1天打分、经前2天打分的相关系数较好。经前总分、经后总分均达到0.7以上,提示以DRSP英文版为效标,DRSP中文版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转贴于

3讨论

由探索性因子分析可知,DRSP结构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反映PMS患者的情绪异常变化,一部分反映PMS患者躯体症状以及体征,一部分反映其能力下降,兴趣减低以及对工作生活人际的影响。该结构的设置,基本上与PMS的症状特征相似,符合PMS的诊断标准,因此该结构分布是比较合理的。采用Chronbach's α系数考察内部一致性,此系数越大,内部一致性越高,同质性越好。一般认为α系数大于0.8表示内部一致性极好,α在0.6~0.8表示较好,而低于0.6表示内部一致性较差[4]。通过对两个月经周期卵泡期、经前期的3个维度内部一致性进行分析,各维度Chronbach'α系数绝大多数大于0.8,整个量表的Ch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9,表明此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结果显示该量表在两个月经周期卵泡期、经前期的分半信度均达到了0.9以上,“Spearman-BrownEqual Length”值均在0.9以上,充分说明了该量表具有较强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结果分析:重测信度用重测相关系数表示。从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其经前期总分重测信度达到0.723,卵泡期为0.699,说明该量表测量经前期症状比卵泡期具有较好稳定性。总分的重测信度比较理想,基本符合量表稳定性要求。而卵泡期各条目重测信度略差,其原因分析:由于PMS临床特点为经前出现症状,经后减轻或消失,因此卵泡期各条目分值绝大多数为零或较低,但此阶段一些对受试者有刺激的社会事件,可能会引起条目分值波动,导致卵泡期各条目重测稳定性并不太理想。由于社会事件所引起的症状条目波动多限于几个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症状,如情绪维度的条目,而其他症状体征条目相对稳定,导致卵泡期、经前期量表各条目重测信度较低。因此该量表仍需进一步完善:如该量表各条目稳定性较差,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1)量表的条目在翻译成中文版时存在文化背景差异,受试者存在理解上的不一致,如何将该量表的条目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容易理解、意义更直接是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意的;(2)由于PMS症状在不同月经周期会有所波动,受生活事件影响较大,现有试验条件下,不可避免存在一些波动而导致不稳定,因此今后对该量表修订要在严格控制试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结构效度结果分析:结构效度是评价变量之间相关关系是否与理论预测一致的一个指标。理论假设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结构间的关系是正的、负的或零相关,如果结果与预测相符,就认为存在结构效度。根据对DRSP条目在经前期收集资料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该量表的1、2、3、4条目均为反映情绪变化,称为“情绪变化维度”, 7、8、9、11条目主要为症状和体征,称为“症状体征”维度; 5、6、10、12、13、14条目主要反映精神状态及影响程度,称为“影响程度”维度。以上述3个维度作为该量表内在结构,对该量表进行证实性因子分析,分析其拟合优度。从以上指标分析结构效度的拟合程度。卡方值(χ2):自由度相同下,χ2值越小表示模型与数据相斥的机会较低,因此理想的结构方程应该是不显著的χ2值,χ2值很小说明拟合很好;χ2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很不稳定,在很大样本时不宜用χ2检验作为拒绝一个模型的理由,应参考其他一些评价指标。拟合优度指数GFI(Goodness of Fit Index)和调整自由度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这两个指数的值在0~1之间,越接近于1,则该模型越好,一般大于0.9时,则认为模型拟合观测数据;以上结构模型的评价GFI除了第二月经周期卵泡期为0.874以外,其他各阶段均大于0.9,模型拟合良好。残差均方根RMR(Root Mean Square Residua1):RMR反映了S矩阵与C矩阵残差的大小,其值越小,则该模型越好;以上模型RMR均在0.03~0.05之间,该指标比较理想。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tandardized root mean square residual, SRMR):与RMR基本一致,以上模型SRMR均在0.03~0.05之间,该指标也比较理想。近似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 RMSEA):该指标对模型的评价参考值如下[5]:小于0.05代表接近拟合,0.05~0.08代表相当拟合,0.08~0.1代表一般拟合,大于0.1代表不拟合;以上模型该指标均在0.08~0.1之间,说明该指标所体现的拟合程度一般。比较拟合指数 (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CFI是通过与独立模型相比较来评价拟合程度,即使是对小样本估计模型拟合时也能做得很好。赋范拟合指数(normed fit index,NFI):NFI反映了设定模型比独立模型在拟合上的改善“增量”,其抽样分布平均值与样本规模N正相关,因此在小样本时低估模型拟合度。非范拟合指数(non-normed fit index,NNFI):NNFI处理了模型自由度对拟合指数的影响,它的问题是其估计值变化很大,有时能超出0~1范围,而有时在小样本时又太小。CFI、NFI、NNFI愈接近于1愈好,一般在0.9及以上表示模型拟合较好[6]。以上模型CFI、NFI、NNFI指标均大于0.9,模型较为理想。通过信效度检验分析说明,引进修订的中文版DRSP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与英文版DRSP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可以作为PMS的诊断和疗效评价的客观衡量工具。

参考文献

1乔明琦,张珍玉.经前期综合征症候分布规律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3):3.

2Endicott J, Nee J, Harrison W. Daily Record of Severity of Problems: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rch Womens Ment Health,2006, 9: 41-49.

3许军,郭榕,刘永生,等.自评健康评定量表修订版的反应度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3,5 (20):272-275.

4马文军,潘波.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以及如何用SAS软件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0,17(6):364.

篇7

[关键词] 河南方言;j、q、x;发音规律;舌尖齿音;舌面前音

[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78-2

1 前言

河南省有一亿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因此河南话是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之一。

河南话属于北方方言,与普通话比较接近。有研究指出:河南话与普通话的发音主要是声调不同,而且有规律可循,即普通话的一(平)、二(上)、三(去)、四(入)声读做二(上)、四(入)、一(平)、三(去)声,就是河南话,见表1。

但是据我研究,普通话与河南话的差距不仅仅在音调上,河南话在很多字的声母发音上还与普通话不同。特别是一些以j、q、x为声母的汉字读音会由舌面音变为舌尖音,而这些读音是用汉语拼音无法标出的。象词语“积极”两个字汉语拼音同为“ji”,但两者声母发音不同,“积”为舌尖音,“极”为舌面音。“漆器”,汉语拼音同为“qi”,但两者声母发音不同,“漆”为舌尖音,“器”为舌面音。“嬉戏”,汉语拼音同为“xi”,但两者声母发音不同,“嬉”为舌尖音,“戏”为舌面音。

我们从几个示例中可以看看发音的差别:

例一、《校园初秋》

初秋七月兰蕉鲜,清新菊香泻校园。

积极进取勤学习,齐心协力且向前。

此诗中有共有21个字的声母为j、q、x,其中只有“菊、香、校、极、勤、协”六个字的声母发音同普通话,为舌面音;而“秋、七、蕉、鲜、清、新、泻、积、进、取、习、齐、心、且、前”15个字在河南话中读作舌尖音。

例二、《熙戏犀》

西溪犀,喜嬉戏。席熙夕夕携犀徙,席熙细细习洗犀。犀吸溪,戏袭熙。席熙嘻嘻希息戏。惜犀嘶嘶喜袭熙。

这篇文章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赵元任先生所作,全篇古文汉字声母都是“x”,但用河南话读,则有两个读音。其中“溪”、“喜”、“戏”、“吸”、“希”读作舌面音“xi”;而“西”、“犀”、“嬉”、“席”、“熙”、“夕”、“徙”、“细”、“习”、“洗”、“袭”、“息”等在河南话中则是读为舌尖音。

例三、《唧唧鸡》

唧唧鸡,鸡唧唧,几鸡挤挤集机脊。机极疾,鸡饥极,鸡冀己技击及鲫。机既济蓟畿,鸡计疾机激几鲫。机疾极,鲫极悸,急急挤集矶级际。继即鲫迹极寂寂,继即几鸡既饥即唧唧。

这篇文章同样是国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所作,全篇古文汉字拼音都是“ji”,用普通话读是一个音,但用河南话读,则有两个读音。其中“鸡、几、机、极、饥、冀、己、技、击、及、蓟、畿、计、激、悸、急、矶、级”的声母读音同普通话,为舌面音;而“唧、挤、集、脊、疾、鲫、既、济、挤、际、继、即、迹、寂”的声母在河南话中则是读为舌尖音。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河南话中声母为“j、q、x”的读作舌尖音的字有很多。那么,这些字究竟有多少?这些字的发音特点是什么?既然汉语拼音无法标出其发音,能否用国际音标来准确标记?这种发音方法有没有可取之处?本文将尝试进行研究和探讨。

2 对以“j、q、x”为声母的汉字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以j、q、x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有881个,其中在河南话中读舌尖音的有267个,约占30.3%。

2.1 对以“j”为声母的汉字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以“j”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有331个,其中在河南话中读舌尖音的有85个,约占25.7%。见表2:

2.2 对以“q”为声母的汉字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以“q”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有233个。其中,在河南话中读舌尖音的有54个,约占23.2%。见表3:

2.3 对以“x”为声母的汉字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以“x”为声母的常用汉字共有318个。其中,在河南话中读舌尖音的有128个,约占40.3%。见表4:

3 对以“j、q、x”为声母的汉字在河南话中的发声方式研究

在汉语拼音中,舌尖音有d、t、n、l、z、c、s。在河南话中,如何将“j、q、x”为声母的汉字发为舌尖音呢?与d、t、n、l、z、c、s有什么不同呢?

3.1 发音部位研究

经过总结,“积”、“七”、“西”等一部分以j、q、x为声母的汉字在河南话中的发音方法类似于舌尖前音z、c、s,发生时舌尖都会发出强烈的震动。不过二者发声方法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的。z、c、s的发声方法是舌尖和上齿背形成阻碍,舌尖抵住下齿背。而j、q、x在河南中发声方法是上齿和下齿稍抵舌尖,舌尖与上齿和下齿间未完全咬住,而是有一道缝隙。其中j、q的发声和舌面音的发声方法有所区别,方法是将舌面前部和上齿根部形成阻碍而不是与硬腭中部形成阻碍,因此将j、q的发音定义为舌尖齿舌面前音;而x的发声不用到舌面,因此将x的发声定义为舌尖齿音。

3.2 发音方法研究

河南方言中j、q发音过程,起始时,上齿与下齿咬住舌尖,使上齿、下齿、舌尖三个发声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渐放开,上齿、下齿分别与舌尖形成一条细缝,气流从缝隙中流出。舌面前与上齿根由完全闭合到逐渐松开,因此,j、q的发声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塞擦音。x的发音则是上下齿与舌尖的靠近,舌面前与上齿根逐渐靠近,因此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塞音。

总之,河南方言中j、q、x的发声蕴含两个关键点:一是区别普通话中j、q、x的发声,即是舌面前部与哪个部位形成阻碍;二是区别普通话中,z、c、s的发声方法,即是在发声过程中舌与齿的关系。

4 发音音标标注研究

经研究,在河南方言中,j的舌尖音读音是普通话中z和j的“合体”,q的舌尖音读音是普通话中c和q的合体,x的舌尖音读音是普通话中s和x的合体。那些以“j、q、x”为声母却在河南话中读作舌尖音的汉字无法用汉语拼音准确标记。那么,能否以国际音标来标记读音呢?

同英语发音比较,河南话中“x”读舌尖音时可以找到对应的发音,用国际音标读为[θ]。如河南话中汉字“习”的发音和英文单词“see”的发音一模一样,用国际音标读为[θi:];“心”的发音和英文单词“thin”的相似,用国际音标标记为[θin:],只是声调是二声(上声)。但是同英语发音比较,河南话中“j、q”读舌尖音时找不到对应的发音。但可以用国际音标标出,j为[ts?]、q为[ts?']。

通过这种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能得出河南方言中辅音声母j、q、x的国际音标方案注音方法,即:j[ts?]、q[ts?']、x[θ],表5如下:

5 研究创新点及意义

本文对以j、q、x为声母但在河南话中读作舌尖音的汉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从生理结构上对其发声部位、发声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国内首次详细统计了以j、q、x为声母但在河南话中读作舌尖音的汉字;创造性的重新定义了j、q、x两种发声方法,即舌尖齿舌面前音与舌尖齿音;并标注了其国际音标。

本研究准确标记了河南方言中发音最具有特色的发音,对于保护河南方言、保护民族文化有很深远的意义。方言传承者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应当将方言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6 展望和建议

本研究发现,那些以“j、q、x”为声母的汉字读作舌尖音时很具美感、很动听,使得汉语的表述更加清楚,减少了歧义。因此建议在普通话中采用这种发音,丰富完善汉语拼音的发音体系。

建议推行普通话教育中应适量加入地域性的方言教育,这样既能使大量非物质文化后世有传,又能使语文的教育丰富多彩。

篇8

一、研究方法

本实验的被试全部来自吉林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被试总数24名,两眼裸视视力均在4.8以上,无散光,身体健康,双耳听力正常,无脑病史。被试年龄在17―25岁之间。实验将24名被试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接受三种不同背景条件的处理。

本实验的仪器是加拿大SR Research公司生产的高速眼动仪(Eyelink II)。本实验所用阅读材料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鸿门宴》和《欧也妮?葛朗台》中节选的两段材料。《鸿门宴》节选175字,《欧也妮?葛朗台》节选187字。除此之外实验者还根据两段文字的内容分别出了三道细节选择题。实验背景条件一为一首圆舞曲《溜冰圆舞曲》。背景条件二采用一首流行音乐Linkin Park的《somewhere I belong》。背景条件三为没有音乐伴随的情况。

本实验采用混合实验设计:背景条件(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无音乐)×阅读类型(文言文、白话文)。

二、结果及解释

(一)不同背景条件下的阅读成绩

对阅读成绩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阅读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 (1,21)=3.395,P>0.05;背景条件主效应不显著,F (2,21)= 1.811,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 (2,21)=0.377,P>0.05。

(二)总注视点次数

对总注视点次数进一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阅读类型主效应显著,F (1,21)= 21.047,P0.05;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 (2,21)= 1.035,P>0.05。

三、讨论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除阅读成绩的阅读类型主效应不显著以外,本实验所采用的所有眼动指标的阅读类型主效应都显著。这说明实验材料具有一定的区分度,符合实验者最初的假设,即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是难度较高的阅读类型,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并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认知加工,从眼动指标的统计值中就可以得出此结论。其次,阅读成绩和本实验所采用的所有眼动指标的统计值都显示背景条件主效应不显著。这说明阅读者的阅读效率没有受到背景音乐的影响。最后,背景条件和阅读类型二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这说明背景条件因素的三个水平与阅读类型因素的两个水平没有交互影响。

篇9

[关键词] 隐匿性;HBV感染;荧光定量PCR;献血员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066-02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是指血清HBsAg阴性,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1-3]。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作为乙肝病毒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临床和流行病学的一大难题。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可经输血、器官移植、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并可引起典型的乙肝表现[4-5]。在印度,隐匿性乙肝已成为输血相关性乙肝感染的主要原因。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影响供血源的筛选质量,从而使HBV传染源的管理更加困难,并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相关[6-7],因此其临床意义重大。本课题对筛检合格的献血员进行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检查,探讨如何进一步降低输血传播乙肝病毒的发生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5年2月~2007年8月我院收到血站配送全血标本560例,其中男324例,女236例,年龄22~49岁,平均35.5岁。留取全血4 ml,离心取血浆。

1.2 试剂与仪器

HBV DNA荧光PCR定量检测试剂盒 (广州达安基因公司),乙肝酶联免疫试剂盒(天津美德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全自动生化仪(OLYMPUS),罗氏荧光定量PCR仪。

1.3 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浆中HBV DNA载量,酶联免疫方法检测HBV M,生化仪复检肝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HBV DNA检出率

560例献血员中HBV DNA检出率为11.07%,HBV DNA载量为(9.72±8.95)×103 copy/ml,阳性检出率分别为男性12.35% (40/324),女性9.32%(22/236),P>0.0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中HBV DNA检出率

乙肝标志物中存在抗-HBc阳性与抗-HBc阴性,HBV 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7.0%(38/224)及7.1%(24/336),P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区。自从1900年输血前筛查HBsAg以来,输血导致乙肝传播比率逐年下降,但仍有1:10 000的人输血后发生乙型肝炎。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是输血传播乙肝病毒的重要原因[8]。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机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研究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HBV保持极低水平复制;②HBV基因变异;③HBsAg分泌障碍;④HBV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感染HBV;⑥病毒或其他因素对HBsAg合成的影响;⑦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上因素导致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存在,因此如何减少输血传播乙肝病毒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检测血站配送临床全血560例,HBV阳性检出62例,HBV DNA载量为(9.72±8.95)×103 copy/ml,检出率为11.07%,此62例献血者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可见正常献血员中,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存在增加了输血传播乙肝病毒的几率。本课题同时对乙肝标志物与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抗-HBc阳性与抗-HBc阴性献血员中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17.0%,7.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Bc阳性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检出率17.0%,表明献血员筛查增加抗-HBc的检测,可降低隐匿性乙肝病毒的输血传播。

通过对乙肝病毒的特殊感染类型-隐匿性感染的认识及本课题研究结果的证实,使我们了解到目前血制品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提高。筛查HBsAg阴性的隐性感染者仍有传播乙肝病毒的可能性,因此输血筛查需增加HBV核酸、抗HBc的检测,以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并且许多研究[8]对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检测发现,血浆中病毒DNA水平及肝组织细胞中病毒基因组的拷贝数均低,与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一致(9.72±8.95)×103 copy/ml,提示在诊断不明原因肝病时,对其进行HBV检测是必要的。

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与HBV总体流行有关,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最常见于高流行区,据报道,在高流行区有70%~90%的人口先前暴露于HBV的流行区中的供血者中,7%~9%有隐匿乙肝病毒感染,在低流行区中,仅5%的人口先前暴露于HBV的美国,0~9%供血者有隐匿乙肝病毒感染,这种长期反复暴露是形成大量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区,因此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也多。虽然目前对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及治疗尚不明确,但可以阻断其传播途径,以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尚需对本研究检出的62例隐匿性感染者及受血者作进一步随访,以明确其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Brechot C,ThiersV,Kremsdorf D,et al.Persisten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subjects without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clinicallysignificant or purely“occult”?[J].Hepatology,2001,34(1):194-203.

[2]Torbenson M,Thomas DL.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J].Lancet Infect Dis,2003,2:479-486.

[3]Georgiadou SP,Zachou K,Rigopoulou E,et al.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in Greek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and in patients with diverse nonviral hepatic diseases[J].J Viral Hepat,2004,11(4):358-365.

[4]Raimondo G,Pollicino T,Cacciola I,et al.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J Hepatol,2007,46(1):160-170.

[5]Raimondo G,Pollicino T,Squadrito G.What is the clinical impact of 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Lancet,2005,365:638-640.

[6]Pollicino T,Squadrito G,Cerenzia G,et al.Hepatitis B virus maintains its pro-oncogenic propetries in the case of occult HBV infection[J].Gastroentherology,2004,126(1):347-350.

[7]倪艳,周智.隐匿性乙型肝炎的若干问题[J].临床荟萃杂志,2006,21(10):749-751.

篇10

印度,作为距离中国最近,却最为当代中国感到陌生的古老文明。一直处于一种微妙的地位。一方面,印度一波斯体系长久以来对东亚、东南亚和西亚进行着文化辐射,甚至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不少核心内容追根溯源也来自印度:另一方面,正如《触摸印度的千手千眼――一个中国美学家的印度文化之旅》一书中序言所指出的:

“一个十分尴尬的现实是。由于缺乏直接交流,中印两国长期以来其实都在通过西方的视角观察对方。误会、曲解、偏见随处可见,尽管……两国领土相连,国情相似……中国人眼中的印度和印度人的形象,其实是从大量的西方著作和传媒中窥伺而来的:印度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同样如此。”

而这样的观点,相对于当下浩如烟尘的,对印度或吹捧、或贬低之词,则更为令人信服,也更令人产生“应该好好读一读书里面的内容”这一类想法。而这,正是这篇游记不同于其他同类书籍的地方。

在书中,学者邱紫华通过对印度众多文化遗存的考察,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宗教特点、文化背景以及艺术造型上的特点。尽管其中不少内容并非罕论,但不少细节却十分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感慨和想法颇能令人阅读之后感同身受。本书随着作者的足迹,系统介绍了德里、古都阿格拉、斋潜尔、瓦拉纳西、卡朱拉侯、阿旃陀、埃洛拉等地的建筑、雕像、园林及历史遗址,对印度文化艺术做出了深入、全面和学术的介绍与评价,同时也对印度当下的社会、政治、人民的生活现状加以了具体的介绍。

试读:

古城安贝尔是兴起于公元11世纪的卡查瓦哈王国的首都。卡查瓦哈家族是印度西北的拉吉普特族的一支,卡查瓦哈王国在安贝尔兴起后逐渐向周边扩张,成为贾拉斯坦地区一个强盛的小王国。公元16世纪时,从北方来的、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进逼印度,安贝尔城是进入德里的重要通道。因此,莫卧卧儿军队最先威慑的就是卡查瓦哈王国和它周边的小王国。

面对强大的、难以对抗的莫卧儿帝国,是对抗还是臣服?是以卵击石,拼个鱼死网破,还是俯首称臣,当儿皇帝?在两难的选择中。卡查瓦哈国王选择了当儿皇帝――“好死不如赖活着”嘛!

从那时候开始,历任的卡查瓦哈王国的国王们似乎深刻地领悟了他们祖先的智慧。历代的国王只要面对强敌。都采取了俯首称臣、以柔克刚的策略而生存下来了!对付莫卧儿国王是这样:18世纪对付英国殖民统治者时也时这样:20世纪印度独立后又是这样。为了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尼赫鲁政府对待印度全境的五百多个独立的小藩王国也只好采取“赎买”的政策。所以卡查瓦哈小王国再次逃过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