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质的质量分数范文

时间:2023-03-28 05:2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溶质的质量分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溶质的质量分数

篇1

溶液质量分数等于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再乘以百分之百。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质量分数也可以指化合物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需乘系数,与总式量的比值,即某元素在某物质中所占比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一、 考查学生有关化学计算技能

对于配制溶液的有关计算,同学们首先要清楚需要计算什么量,实验中涉及固体的计算是求其质量,而涉及液体的计算则一般求其体积。

固体质量的计算相对比较简单,而涉及浓、稀溶液体积的计算,部分同学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现举一例说明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例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1000mL,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和水各多少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密度为1.07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 cm3)

解设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为V浓,需要水的体积为V水,则

1000mL×1.07g/cm3×10% =V浓×1.84g/cm3×98%

解得:V浓=59.3mL

V水=(1000mL ×1.07g/cm3-V浓×1.84g/cm3)÷1g/ cm3

=900.9mL

分析此类计算的依据是:

① 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

② 稀释所需的水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

学生在计算稀释所需的水的质量或体积时,往往易犯以下错误:

① 稀释所需的水的质量=稀溶液中水的质量(忽视了浓溶液中也有水);

② 稀释所需的水的体积=稀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的体积(忽视了微粒间空隙的影响)。

二、 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作为重点考查实验,本实验涉及到的实验基本操作较多,如固体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的使用、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的使用、玻璃棒的使用等。考查时大多数学生易犯如下错误(以用氯化钠和水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为例):

① 用药取完氯化钠后,没用干净的抹布将药匙擦拭干净;

② 在托盘上添加氯化钠时,往往加至过量,且会将过量的氯化钠转移至原试剂瓶中;

③ 读量筒中水的读数时,不是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而是将量筒拿在手上;

④ 用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往往碰至烧杯内壁;

⑤ 将配好的溶液转移时,不用玻璃棒引流。

另还有少数同学可能会进行下列错误操作:

① 取下瓶塞时,没有将其倒放在桌面上;

② 称量氯化钠时,没有在托盘上放纸;

③ 胶头滴管使用方法不当:没有先捏紧滴管的胶皮部分、转移其中水时将滴管伸至量筒中;

④ 将称好的氯化钠直接倒于量筒中溶解。

三、 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

配制溶液常有两种方法:① 用固体和水配溶液;② 用浓溶液和水配制稀溶液。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思维一定要严密,如考查实验对仪器的选择中“托盘天平”是否一定要使用,我们知道此实验中托盘天平的作用是称量配制溶液所需的固体质量,实验中如无需固体配制溶液,则可不选用托盘天平。比如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实验,大多数同学认为此实验一定用到托盘天平,但同学们有没有相过,配制上述溶液还可用浓溶液和水来配制,所以此实验也可不用“托盘天平”。

四、 中考链接

1. (2007年淮安)实验操作考查时,要求考生配制50g 5%的NaCl溶液,所给仪器都会用到的一组是()

A. 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量筒

B. 托盘天平烧杯量筒漏斗

C. 量筒烧杯托盘天平试管

D. 酒精灯量筒托盘天平烧杯

2. (2010南京)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其测定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 配制200g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 计算:需要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g,水的体积为mL(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② 称量: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将一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盘,称量其质量。然后 (按操作的先后顺序选填字母),直至天平平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烧杯中

B. 按需要添加砝码、移动游码

该步骤中用烧杯而不用纸称量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③ 溶解: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里,搅拌,使其溶解,并冷却至室温。

④ 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塞好橡皮塞并贴上标签。

(2)略

3. (2010苏州)根据图示情景和范例,编写计算题,并完成相关内容。

情景1要配制一定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氯化钾溶液,应该怎么操作?

配:制10%的氯化钾溶液50g,分别需氯化钾固体和水各多少?

(2) 配制该溶液的操作步骤:

① 计算: ;

②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固体,再用 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③ 溶解:将称得的氯化钾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倒入量取的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④ 装瓶:将配制的溶液倒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

情景2已知一定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溶液与一定质量的盐酸反应,得到只有一种溶质的溶液,求算反应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A

2. (1) ① 16184

② 左BA氢氧化钠易潮解(或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

3. 情景1(2) ① m(KCl)=50g×5%=2.5g

V水=(50g-2.5g)÷1g/ cm3=47.5mL

② 50

情景256g 10%的氢氧化钾溶液与18.5g某浓度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反应后溶液中KCl的质量为x

篇3

【关键词】  姬松茸 多糖 细胞凋亡 抗肿瘤

0  引言

  

自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发现真菌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以来,多糖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多糖是由单糖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多糖的糖链能控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节细胞的生长与衰老,在抗肿瘤和促进免疫力方面疗效明确,毒副作用小[1²2]。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ill, abm)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真菌,在日本被作为恶性肿瘤化疗药物的辅助治疗品种[2]。药理学研究表明,姬松茸多糖是姬松茸抗肿瘤的活性成分[3]。姬松茸粗多糖中有大量的植物蛋白,使多糖纯度降低并存在诱发机体过敏反应的潜在危险。与姬松茸大分子量多糖相比较,低分子量的多糖具有溶解性好、黏度低和易吸收等特点。本研究以荷s180肉瘤小鼠为模型,通过称重法检测肿瘤重量和annexin v²fitc双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探讨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saccharide isolated from agaricus blazei murill,lmpab)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药物  lmpab由齐齐哈尔医学院医药科学研究所分离提取[4],猪苓多糖注射液购自江苏省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姬松茸粗多糖购自浙江庆元博瑞药业有限公司。

1.1.2  实验动物及瘤株  balb/c雄性小鼠,spf级,6周龄,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编号:scxk(京)2002²0003,隔离器内分笼饲养。s180腹水型瘤株购于黑龙江省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由昆明小鼠腹水传代。

1.1.3  仪器和试剂

  

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ae²240型电子天平(梅特勒²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annexin v²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北京宝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分组处理  72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lmpab低剂量组、lmpab中剂量组、lmpab高剂量组、姬松茸粗多糖对照组和猪苓多糖对照组,共6组,每组12只。

1.2.2  造模及给药  取荷腹水型s180瘤株小鼠的腹水0.2ml, 接种于昆明小鼠腹腔,7d后,处死精神状态良好和腹水饱满的荷瘤小鼠,消毒腹部,于超净工作台中抽取乳白色腹水为瘤源,生理盐水洗涤,离心,稀释成单细胞悬液。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数,活细胞数为98%以上可接种。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 /ml,每只小鼠于右后侧腋窝皮下接种0.2ml,整个操作过程在30min内完成。小鼠接种s180肉瘤后第2天,lmpab低剂量组、lmpab中剂量组和lmpab高剂量组分别按50mg/(kg·d)、100 mg/(kg·d)和200mg/(kg·d)腹腔注射给药,姬松茸粗多糖组和猪苓多糖对照组按1000mg/(kg·d)和5mg/(kg·d)腹腔注射给药,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共7d。

1.2.3  抑瘤率测定  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在冰台上用镊子镊住小鼠右肋肿瘤生长部位皮肤,手术剪子剪开皮肤,暴露肿瘤并用手术镊钝性剥离,电子天平称量肿瘤重量。按下列公式计算肿瘤抑制率:肿瘤抑制率(%)=[1-(平均实验组肿瘤重量/平均对照组肿瘤重量)]×100%

1.2.4  lmpab对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1) 细胞悬液制备  取新鲜肿瘤组织(尽量除去血管及凝血块),加入新鲜配置的无菌pbs(2ml,4℃),采用剪切法分散肿瘤组织,经100目滤网过滤后,1500r/min 4℃离心8min,弃上清;再加入2ml pbs,轻微振荡,1000r/min 4℃离心5min,弃上清;再加入1ml pbs制成单细胞悬液,70%冷乙醇固定。 (2)annexin v荧光染料检测细胞凋亡  调整待测肿瘤细胞的浓度为1×106 / ml,取1ml pbs洗3遍,4℃ 1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加入预冷的结合缓冲液重悬细胞,加入10μl annexin v²fitc和5μl pi,轻轻混匀,4℃反应30min。加入300μl预冷的结合缓冲液重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多组间差异的显著性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²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方差齐用snk检验,方差不齐用tamhane检验。

2  结果

2.1  lmpab对荷瘤小鼠肿瘤重量的影响

  

与模型组相比较,猪苓多糖组(0.704±0.096)和200mg/kg剂量的lmpab组(0.695±0.096)肿瘤重量明显减少(p<0.05);而100mg/kg剂量lmpab组(0.790±0.158)、50mg/kg剂量lmpab组(0.937±0.137)和姬松茸粗多糖组(0.796±0.141)的肿瘤重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猪苓多糖组比较,p<0.01

图1  lmpab对荷瘤小鼠肿瘤重量的影响(略)

fig 1  effect of lmpab on the s180 xenograft growth in mice

2.2  lmpab对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10.98±1.55),猪苓多糖对照组(22.36±4.34)、姬松茸粗多糖对照组(31.69±2.94)、lmpab低剂量组(18.71±2.52)、lmpab中剂量组(32.17±5.1)和lmpab高剂量组(39.21±3.85)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猪苓多糖对照组比较,姬松茸粗多糖对照组、lmpab中剂量组和lmpab高剂量组瘤细胞凋亡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2。

*: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猪苓多糖组比较,p<0.01

图2  lmpab对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略)

fig 2  effect of lmpab on the apoptosis of s180 xenograft in mice

3  讨论

  

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是细胞增殖失控、分化受阻与凋亡障碍。传统的放化疗主要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特异性较差,副作用较多,在机体可能承受的条件下难以从根本上清除肿瘤细胞。随着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治疗的认识逐渐由非特异性“毒性杀伤”深入到特异性的“靶向治疗”,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5]。细胞凋亡是由于内外环境变化或死亡信号触发,在相关基因调控下引起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在生理状态下能消除机体内老化细胞及潜在性异常生长细胞,对于保持机体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凋亡调控可引起人体多种疾病,也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植物多糖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6²7]。因此,寻找有效的肿瘤细胞凋亡诱导多糖,对于进一步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延缓生存甚至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发生早期凋亡时,原先位于细胞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 ps)翻转至膜外侧,在钙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与annexin v²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结合而显色,被流式细胞仪检测为阳性细胞。利用凋亡细胞膜结构仍较完整的特点,此时在反应体系中再加入碘化丙啶(pi)即可将凋亡细胞和死亡细胞加以区别[8]。利用annexin v和ps的高度亲和作用可以早期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具有较高的时效性。

  

姬松茸又名小松菇、柏氏蘑菇和巴西蘑菇,1965年,日裔巴西人将这种美味食用菌引入日本并取名为姬松茸,1992年,我国福建省农科院引进了该菌种。众多研究表明,姬松茸子实体、菌丝体、提取物和发酵液都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9]。我们将姬松茸子实体经水提、醇沉、脱蛋白和层析纯化得分子量为48 000的多糖,并命名为lmpab。经结构分析发现其主体结构为β²(13)²d葡聚糖,对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表明10μg /ml该多糖对k562细胞有直接细胞毒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lmpab具有抑制肉瘤s180生长的作用。姬松茸粗多糖对照组、lmpab低剂量组、lmpab中剂量组和lmpab高剂量组对s180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23%、9.5%、23%和32%,其中lmpab高剂量组抑瘤率大于30%,符合抗癌药物筛选标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姬松茸粗多糖对照组、lmpab低剂量组、lmpab中剂量组和lmpab高剂量组的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lmpab具有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并呈量效依赖关系。

【参考文献】

 

[1] 白雪,林晨,江振友,等. 硒化麒麟菜多糖抑制人喉癌细胞株hep²2增殖的作用[j]. 肿瘤防治研究,2007,34(4):249²252.

[2] 郭峰,张乐之,王海滨.红细胞在免疫治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0,7(2):81²82.

[3] firenzuoli f, gori l, lombardo g. the medicinal mushroom agaricus blazei murrill: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pharmaco²toxicological problems[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08, 5 (1): 3²15.

[4] 刘吉成,孙建宁. 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提取分离及抗肿瘤活性筛选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21(5):190²193.

篇4

重点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

药品:硝酸钾、水蔗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匙糖或两匙糖所形成的糖水的甜度不同,糖加的越多越甜,那么,从溶液的有关知识分析糖、水及糖水各是什么量?

[演示实验]用A、B两个烧杯各取50克水,烧杯A中加入5克蔗糖,烧杯B中加入10克蔗糖,并用玻璃棒搅拌至蔗糖全部溶解。

[讨论]1、在上述两种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2、两种溶液哪一种浓一些?哪一种稀一些?为什么

[引入]浓溶液与稀溶液只是说一定是的溶剂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它不能准确的表明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怎么才能确切的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有几种表示方法,初中先学习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这两种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投影]例题1、见课本

[讨论]例题1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为多少克?

[板书]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讨论]1、在14%中的100与溶解度概念中的100克的含义是否相同?

2、在14%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占多少?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内容如下,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克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克水,并用玻璃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2、在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3、向原溶液中增加1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4、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本课知识小结]1、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2、理解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根据溶解度求溶液中溶制裁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相互换算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用品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1、什么叫溶解度?溶解度强调哪些方面?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各多少克?3、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设问]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要件、找出区别和联系?

[投影]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条件

一定温度

不定温

状态

饱和

可饱和可不饱和

计算式

单位

[引入并板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

[投影]例题2(见课本)

[板书]解例题2

[投影]例题3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变形,如何计算溶质、溶液的质量。

[板书]解例题3

[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呢?

[板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

2、称量、量取

篇5

例1:把一定质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使二氧化碳恰好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测得反应后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22.2g,若把溶液蒸干可得到5.3g纯净的无水碳酸钠,求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1)氢氧化钠的质量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2)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可用“质量守恒法”计算,即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与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之和等于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等于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减去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解题过程如下。解: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2NaOH+CO2=Na2CO3+H2O

80 44 106

X y 5.3g

则80:106=x:5.3g,x=4g;44:106=y:5.3g,y=2.2g。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 NaOH溶液=22.2g-2.2g=20g,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NaOH%=■×100%=90.1%。答: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0.1%.

例2:(2012年,天津)纯碱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某同学为测定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他取该纯碱样品11g,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再加入150g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19.7g沉淀(不考虑过滤过程中物质质量的损失)。请计算:(1)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2)所加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到0.1%)。(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1)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计算。(2)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先计算出氯化钡质量,再计算其溶质质量分数。(3)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要求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就要先求出氯化钠的质量,再根据“质量守恒法”计算溶液的质量,最后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题过程如下。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氯化钡的质量为y,反应后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z。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208 197 117

x y 19.7g z

则106:197=x:19.7g,x=10.6g;197:209=19.7g:y,y=20.8g;197:117

=19.7g:z,z=11.7g。所加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aCl2%=■×100%=13.9%,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mNaCl=11g-10.6g+11.7g=12.1g,氯化钠溶液质量为:mNaCl溶液=11g+100g+150g

篇6

点溶解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表示(1)此时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00+S)克;(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S/(100+S)×100%。曲线上的点叫饱和点。曲线交点表示对应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线溶解度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KNO3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Ca(OH)2。

面溶解度曲线下方的面表示不同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该面上的点叫做不饱和点。曲线上方的面表示对应温度下的过饱和溶液,或饱和溶液与其溶质共存的情况(初中不作要求)。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是:

根据曲线上的点(1)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2)已知溶解度可查出相对应的温度;(3)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根据曲线的倾斜度(1)可以确定溶质结晶的方法:曲线为陡升型,一般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使之结晶;(2)曲线为缓升型,一般用蒸发溶剂使之结晶;(3)曲线为下降型,一般采用升温结晶的方法;(4)可以确定分离可溶性固体(或提纯)混合物的方法,如分离混合物A、B可将混合物加热溶于适量水中(A、B均完全溶解)根据溶解度随温度变化A为陡升型,B为缓升型。若采取急剧降温,可使A从溶液中析出;若采取加热蒸发溶剂,可使B从溶液中析出。如将析出的晶体按上述操作分别反复多次,可以提纯A或B。

例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仍是饱和溶液

B.t1℃时,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均形成饱和溶液

C.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相等

D.t2℃时,在100g水中加入60g甲,充分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

解析:由题中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均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均为30g,所以将甲和乙各3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均形成饱和溶液,B正确;由于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二者的饱和溶液各100g,所含溶质的质量不相等,甲>乙,故C错误;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在100g水中加入60g甲,充分溶解,最多溶解50g,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该题选B。

例2.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__________℃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物质是____(填“甲”或“乙”)。

(3)可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4)t2℃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根据题中溶解度曲线可以知道,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有交点,即此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是乙物质;由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比较陡,因而其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大,使甲物质从其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降温结晶即可;由于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t1℃时,因而t2℃小于t1℃时乙物质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而甲物质在t1℃时为饱和溶液,且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此时乙物质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所以t2℃时,分别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⑴t1⑵乙⑶降温结晶(合理均可)⑷大于

例3.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5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 g A放入50 g水中能形成75 g A的饱和溶液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D.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将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C=A

解析:根据题中溶解度曲线,结合溶解度的含义,可以看出A、B、C选项均正确;由于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将50℃时的C物质饱和溶液降温至20℃,此时溶质质量分数仍等于50℃时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小于20℃时A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50℃将至2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即D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D

例4.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甲、乙两者的溶解度相等B.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4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篇7

例: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了解到,某石灰厂有一批石灰原料,其中只含有一种杂质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高温时不发生分解反应)。为了测定该石灰石的纯度,兴趣小组取用2克这种石灰石样品,用实验室现有的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30g分六次加入,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量,每次稀盐酸的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如图表所示。

计算:

(1)表中X值为?摇?摇克;

(2)所用稀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摇?摇。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摇?摇。

(4)如果该石灰厂煅烧50t这种石灰石,最多可得到含杂质的生石灰多少吨?

分析:

(1)从表可知,第一次加入5克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克,说明5克稀盐酸反应掉0.5克的CaCO。同理,第二次加入5克稀盐酸后,只剩1.0克固体,说明又反应掉0.5克的CaCO。依此类推,第四次加入5克稀盐酸后固体剩余物应为0克,但由于含有杂质,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所以,未反应完的固体剩余物0.3克为2克样品中所含杂质的质量,故X应当为0.3克。

(2)从表中数据可知,所取的30克盐酸过量,在计算其质量分数时应取其实际参加反应的量,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各加入5克的稀盐酸后HCl已全部反应完,所以可以根据第一次或第二次、第三次所用盐酸的量与CaCO反应之间的数量关系求出HCl的质量,然后求出盐酸的质量分数。

(3)要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须先求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此时溶质的质量应为生成的CaCl的质量,在计算质量分数时要注意不溶性杂质、气体等不能作为溶液的成分。

(4)要求50t这种石灰石煅烧可得生石灰多少吨,根据表中的数据求出石灰石样品的质量分数,然后求CO的质量,再用50t减去CO的质量即可。

解:(1)0.3克。

(2)由题可知,5克盐酸完全反应时消耗0.5克CaCO,设5克盐酸中有HCl的质量为x。

CaCO+2HCl=CaCl+CO+HO

即5g盐酸中含有HCl的质量为0.365g,所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00%=7.3%。

(3)设最终生成的CaCl的质量为y,生成CO的质量为z,

CaCO+2HCl=CaCl+HO+CO

CaCl的质量分数=×100%=6.1%

(4)设煅烧50t这种石灰石生成CO的质量为y。而50t这种石灰石含CaCO的质量为:

50t×=42.5t。

CaCO=CaO+CO

10044

42.5ty

=y=18.7t

最后生成含杂质的生石灰的质量为50t-18.7t=31.3t。

答:略。

练习:

1.将29.1克由NaCl和BaCl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解于94.2ml的水中(水的密度为1克/cm3),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4.2%的Na2SO4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所加的Na2SO4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

量关系如图1所示,计算:

(1)生成沉淀的质量是?摇?摇克。

(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2.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工厂向河中排放的酸性废液中含有CuCl。为了测定废液中CuCl的质量分数,该小组取了100克废液,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测得生成Cu(OH)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2所示。

篇8

例1.(04,济南)已知金属钠和水能发生以下反应:2Na+2H2O=2NaOH+H2。现取金属钠4.6g投入到100g水中,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室温(20℃),得到一种不饱和溶液,向所得溶液中逐滴滴入MgSO4溶液,实验测得溶液的总质量与滴入MgSO4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金属钠和水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______g。

(2)图中A点的纵坐标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g。

(3)通过计算求出当滴入120gMgSO4溶液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至0.1)

解析:此题中(1)、(2)两问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质量守衡法即可求得结果。难点是第(3)问, 要计算滴入120g MgSO4溶液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反应曲线的分析就相当重要,尤其是B点前后曲线的变化趋势之截然不同是解题的关键;用化学反应的事实来描述就是:B点之前随着MgSO4溶液的滴入,由于生成 Mg(OH)2 的沉淀使得溶液质量增加缓慢;从B点开始,反应后溶液质量急剧增加,说明B点时反应已结束,反应后溶液质量随着MgSO4溶液的滴入成正比例增加。因此B点时NaOH反应完全,根据此就可计算出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题目简解如下:

解:(1)设4.6g金属钠完全反应且生成H2和NaOH的质量分别为x、y;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得:

列比例式求解可得:x=0.2g;y=8g。

(2)此反应可得反应后NaOH溶液质量(即A点纵坐标表示的溶液质量)为: 4.6+100-0.2=104.4(g)。

(3)设 NaOH和 MgSO4 反应生成的 Na2SO4、Mg(OH)2的质量分别为a和b;则有:

列比例式求解可得:a=14.2g;b=5.8g。

由此可得滴入MgSO4溶液质量为120g时,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4.2g/(104.4g+120g-5.8g)×100%=6.5%

回答略。

此问貌似简单,但涉及的数据牵涉两步反应,稍有不慎,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因此,考生应试时应步步为营,谨慎应对。

例2.(2005,黑龙江课改实验区)硫酸厂排放的污水中通常含有硫酸杂质。为测定污水中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做如下实验:取10g该污水,向污水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0.04的NaOH溶液,所滴加的NaOH溶液的质量与溶液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请根据实验计算,该污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此题从实质上说是把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的质量以反应曲线的方式给了出来。因此,只要看懂了图象所提供的信息,那就是:当硫酸恰好被完全中和时,所用ω=0.04的NaOH溶液的质量是5g;分析至此,此题已变成了一道已知反应物质量,求生成物质量的问题了。下面作以简解:

解:设该污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x。

列比例式求解可得:x=2.45%。

回答略。

例3. (2005,沈阳)氯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电解氯化钠溶液可制得氯气、氢气、氢氧化钠等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下:

2NaCl+2H2OCl2+ H2+2NaOH

现取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01的氯化钠溶液进行电解,当氯化钠完全反应时,停止通电。生成氯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请计算:

(1)参加反应的氯化钠是多少克?生成氢气多少克?

(2)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此题中的反应曲线与其它几例略有不同:图象为质量―时间曲线(反应速度曲线);此类曲线的特点是反应完全后,生成物质量不再随时间而变化,图象变成了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由此可知,生成氯气7.1g时氯化钠已完全反应,据此就可算出氯化钠和氢气的质量。(2)小问若用质量守衡思想解决则更显快捷。题目简解如下:

解:(1)设参加反应的氯化钠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氢气和氢氧化钠的质量分别是y、z。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得:

列比例式求解可得:x=11.7g;y=0.2g;z=8g。

(2)要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已经算出,关键就是所得溶液的质量,而所得溶液的质量又无法直接计算。思考到此,对解题方法、解题思想训练较少或掌握较差的学生来讲,已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了;若学生能想到化学反应中的普适定律“质量守衡定律”,此问便可迎刃而解了。即:

反应前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氯气质量+氢气质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

而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氯化钠质量/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所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氯化钠质量/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氯气质量+氢气质量);故有: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氢氧化钠质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

=8g/ [(11.7g/0.01) -(7.1g+0.2g)]

=0.073。

回答略。

例4.(2006,南和)研究性学习: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NaOH变质的程度。

[研究方案]先称取13.3g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质量分数0.146的稀盐酸,根据生成的CO2的质量测定Na2CO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NaOH的变质程度。

[解决问题]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填写下表:(计算结果取小数点后一位)

[继续探究]求实验过程中与NaOH反应所用盐酸的质量;

[发现问题]根据“与NaOH反应所用盐酸的质量”,对照图象,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解析:此题将实验研究和化学计算结合在一起,增加了试题难度,又加上计算的已知条件用图表的形式给出,给学习基础较差的考生造成了较大的解题障碍。但考生若能考虑到此类试题的共同特点:“将生成物质量或反应物质量用图表形式给出”,此题的突破口便已找到:生成物CO2的质量为2.2g,所有计算据此就可展开。

解:设参加反应的Na2CO3的质量为x。则有:

列比例式求解可得:x=5.3g。

再设变质NaOH的质量为y。则有:

列比例式求解可得:y=4g。

由此可得NaOH的变质程度:4g/(13.3g-5.3g+4g)×100%=33.3%。

设实验过程中与NaOH反应所用HCl的质量为z;则有:

列比例式求解可得:z=7.3g。

据此可得HCl溶液质量为: 7.3g/14.6%=50g。

由此计算可知中和8gNaOH只需0.146的盐酸溶液50g即可,因此发现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当NaOH完全中和时没有立即产生气泡?

综合上述几例,我们发现这类试题一般与反应物――生成物质量曲线、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反应时间曲线和酸碱滴定曲线相结合,把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以反应曲线的形式给出,解题时只要读懂图象涵义即可。

篇9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引领,是教学效果的预先设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学化学教学也是如此。这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必须提前有所设计,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课,我就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程理念下,三维目标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是最高追求。三者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缺失其中任何一项目标的达成,课堂的有效性都值得商榷。

二、课堂有效性的基础是对教材进行有效分析

我们的教材是依据国家制定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最好的工具书。中学化学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前对教材进行有效分析是课堂有效性的基础。试想,教师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教材尚不熟悉,对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容安排不能做到了如指掌,教学中怎么能做到游刃有余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如何保证呢?如在教授“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课前,我就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分析。

(一)对教材内容的总体分析

中学化学教材通过先讲概念后运用的方式,介绍了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随后通过列举例题教会学生计算。通过计算,既加深了学生对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又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教材的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

(二)对教材内容具体分析

教材在讲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由熟悉的“咸、淡”问题引出“浓、稀”的概念。再结合人的“甜不甜”的感受对应溶液的“浓与稀”。这样的编排设计遵循着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认知规律,学生接受起来不感到困难。这样学生就了解了溶液组成的含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再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并给学生呈现了一个关系式。通过实例计算,真正教会学生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计算方法。通过举例计算,教会学生具体计算方法属于能力层次的目标,这是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最后,教材常识性地介绍了其他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如体积分数表示的溶液组成,并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溶液组成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的道理。通过延深拓展,学生举一反三,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所学指导生活,使人类生活得更好,这属于情感上的升华,也是课堂有效性的最高追求。

三、课堂有效性的保证是做好课程结束后的跟踪指导

篇10

类型一: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让溶液浓度增大一倍或减小一半

例题展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欲使100g10%的氯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变为20%,下列可行的是( )

A.加入10g氯化钠

B.加入100g10%的氯化钠溶液

C.蒸发一半的水

D.蒸发一半的溶液

该类型的题目,学生通常会选择B,因为溶质变大原来的两倍,质量分数自然会变大为原来的两倍。其次,部分学生搞不清C和D的区别,主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把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关概念理解清楚。所有不妨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

步骤一:明确概念,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步骤二:明确措施,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步骤三:结合分式a/b,要使分数值变大为原来的两倍:(1)分母不变,分子变为原来的两倍。(2)分子不变,分母变为原来的一半。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要让质量分数变大为原来的两倍,可以增加相同的溶质使得溶质质量变为原来的两倍,即溶质就是分式中的分子a,但是溶质也是溶液的一部分,溶质增加,溶液的质量也会增大,即分母不是保持不变,而是比原来要大一些,因此增加相同的溶质质量,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原来的两倍要小一些,所以通过增加相同的溶质质量是行不通的。如果要减小分母,直到分母变为原来的一半,就只能是蒸发溶剂水,要让溶液总质量变为原来一半,就得蒸发水的质量是溶液的一半,即100g的一半为50g,所以可以蒸发50g水,使质量分数达到原来两倍。但是溶剂的一半不等于溶液的一半,溶剂质量为90克,一半是45克,所以蒸发一半的水达不到使质量分数增大一倍的目的。因此,如果把理解质量分数的概念和数学里的分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就不容易出现错误。

类型二: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过程中,下列操作会如何影响溶液质量分数

习惯思维分析:大多数同学在分析这类问题时,总喜欢运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可就是这个看似万能的公式,有时也会出错。比如,增加溶质质量,如果按照分数值角度分析,溶质增加,即分子变大,分数值会变大,而溶质增加,溶液质量也会增加,即分母变大,这样会导致分数值变小,所以按照这样分析,就无法直观分析出增加溶质到底会使溶液质量分数如何变化。所以,如果要分析质量分数的变化,公式法并不能很好解决问题,不妨采用定性分析。溶液,就是由溶质和溶剂两种成分组成,在溶解度范围内,溶剂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溶质的质量,溶液一定更浓,所以质量分数当然会变大。在溶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溶剂多了,相对于溶液被稀释了,质量分数当然就变小了。所以,分析质量分数会如何变的时候,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定性分析溶质越多或者溶剂越少,质量分数就会越大,没必要一定利用公式进行定量分析。

类型三: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

例题:现有质量分数为80%的浓溶液60ml(该浓溶液密度为1.5g/ml),可将其配成质量分数为30%的稀溶液多少毫升?(该稀溶液密度为1.2g/ml)需加水多少毫升?

每一次教学该内容,学生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现将错误情况罗列如下:

1.设配成质量分数为30%的稀溶液为Xml,则60ml×80%=X30%

这里的错误很明显,学生根本没理解质量分数的概念,稀释问题是将溶质质量为不变建立的等量关系,并不是体积与质量分数的乘积。

2.60ml×1.5g/ml×80%=72g

72g×30%=21.6g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也是对溶液质量分数的概念理解不清,简单地将质量分数问题理解成为加减乘除关系,对自己所求的量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求都一无所知,才会导致什么时候相乘,什么时候相除都十分模糊。

3.设配成质量分数为30%的稀溶液为xg

60ml×1.5g/ml×80%=72g

72g÷30%=240g

所以需加水为240g-72g=168g

这种错误是出现比例最高的,因为第一步中求出的就是72g溶质,稀溶液的质量是240g,所以溶液质量减去溶质质量就是水的质量,却疏忽了原来是浓溶液而不是纯溶质,原来溶液中已经有一部分是水的质量。

4.设配成质量分数为30%的稀溶液为xg,

建立方程:60ml×1.5g/ml×80%=x30%

解得x=240g

稀溶液体积为:240g÷1.2g/ml=200ml

需加水体积为:200ml-60ml=140ml

这种解法在求解需要加多少体积水时就会遇到困难,稀溶液质量有了,但是解到这里,学生往往已经搞不清楚还要减去原浓溶液的质量才是加水的质量,或者无法解原溶液的质量到底是多少了,有的到最后就将稀溶液的体积减去浓溶液的体积就是水的体积,根本不考虑溶液稀释问题是质量相加减,而不是体积相加减。

所以要正确无误解答该题,首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质量分数是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关系,并非体积的直接关系,一定要先通过体积、密度和质量三者的关系,将体积转化为质量。其次,稀释过程中,质量可以相加减,体积是不可以相加减的,分子间有空隙。再次,所求加水的质量,一定要回归题目本意,最后得到的稀溶液就是在原来浓溶液的基础上加水得到的,所以加的水的质量就是得到的稀溶液的质量减去原浓溶液的质量就好。最后,加上一定的解题技巧,我把这个技巧叫做该分则分,该合则合。解题过程如下:

解:设配成质量分数为30%的稀溶液为xg(交代学生,此处要设所求溶液质量为xg)

分:60ml×1.5g/ml=90g(这一步一定要单独列出来,不着急乘以质量分数,因为此处浓溶液质量在后面是要用的)

合:90g×80%=x30%

解得:x=240g(这一步要合在一起,列出有关溶质不变的方程,这样做不仅学生不会纠结何时乘、何时除,更大的妙处在于把同学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减去溶质纯质量72g给回避掉,不会给学生留下犯错的机会)

240g÷1.2g/ml=200ml

需加水的质量:240g-90g=150g

加水的体积为150g÷1g/ml=150ml(水的体积要先求质量,结合密度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