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

时间:2023-03-20 03:39: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插上科学的翅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插上科学的翅膀

篇1

关键词 科学 审美 自然界 学生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112-02

卉木艺苑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动力的一门课;自然界的花卉植物不仅充满了美的质感,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美丽的花卉植物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鉴于此,我们在实施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方面的内容有机的整合,进行了比较科学合理的编排。

首先是欣赏美。我们从众多的花卉植物中精心选择了六种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花卉,它们分别是玫瑰、郁金香、百合、康乃馨、山茶花、牡丹花,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供学生欣赏。花卉植物的观赏价值主要体现在叶、茎、花、根等方面,因此,对于同一类的花卉植物,我们则引导学生从颜色、形态、层叠方式等方面进行欣赏,知道怎样鉴别品种间的优劣和经济价值的高低,并能够科学地推测其原产地的气候特征、光照情况、水土营养特性等;对于不同的花卉植物,我们则引导学生从叶、茎、花、根等方面进行综合、细致的考察,理解、接受不同的审美风格,知道自然界的生存环境在植物进化、变异中的影响,初步了解有关生物进化论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探究花卉植物中蕴含的科学原理。自然界的花卉植物形态各异、千娇百媚,这些千姿百态的植物特征绝不是偶然之间形成的,都与其生长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是千万年物竞天择、变异进化的结果。如,原产于沙漠干旱、光照强烈地区的仙人类植物,在千百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将其叶子浓缩成小小的尖刺,而其茎则进化成肥厚的肉质茎,绿色的叶子没有了,而其茎则演变为富含叶绿素的绿色,这样的形态特征有助于它们在雨季较好地储存水份,而在高温干旱时节减少水份的蒸发,其生存所必依赖的光合作用则改由其绿色的肉质茎来完成;而原产于干旱、贫瘠地区的松柏类植物,则将其叶子进化成细尖形,并在其表面铺上了厚厚的蜡质,而它们的根则变得尤其发达,发达的根系利于它们在更广阔的土壤里吸收营养的水份,并有助于它们在强风来袭时稳固地扎根于土壤中,而密集的针状叶则很好地保留了它们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同时蜡质的表层使水份留失变得更为不易,等等。

此外,植物不同的形态花卉特征,对于人们平时的养植、培护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观叶的植物通常喜欢比较阴暗的生长环境,这些植物需要放置在室内比较阴暗的角落;观花的植物,尤其是在它们开花的季节,都需要充足的阴光照射,比较适宜放置在阳光充足的朝南窗台、阳台上。不同的季节对花卉植物的养植培护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冬季通常是花卉植物的休眠期,这个时候水的蒸腾量低,可以少浇水,多施磷肥促其根部的生长;春季复苏期,植物重新恢复生长,对水份、养份的需要量逐渐增加,需要提前适量施一些氮磷钾肥,并增加水份的供应;夏秋季气温高、光照强烈,要多浇水以平衡花卉植物在蒸腾作用过程中丧失的水份等。通过这些浅显的科学知识的讲解,有助于学生以后从更深的层次认识花卉植物,并增强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第三是了解花卉植物对文化艺术发展的影响。美丽的花卉植物历来为文人词客所喜爱,并对他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他们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美的享受;在民间,人们则常以传说和歌曲的形式来表达到花卉植物的热爱之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则通过讲故事、吟唱歌曲的形式,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领悟蕴含在花卉植物中的美,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篇2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许多教师都在共同关注着有效教学这一话题,使用教具教学,是一种古老但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优点最明显是非常符合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一、教具导入,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

对小学的学生来说,科学是抽象的。如何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兴趣的激发是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对一切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胜于责任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整堂科学课教学的开始,教师以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教具解惑,创设良好科学的学习情境

教具之于教学,有三种境界:一是开展游戏,活跃课堂气氛;二是用教具协同游戏的方式为学生提出学习的问题或者创设问题情境,其中,有些游戏本身就是教学问题或问题情境;三是用教具“武装”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一种游戏化了的环境中学习。这三种境界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可以用“如虎添翼”来形容。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这一节当中,我在课上准备了各种方便教学的器具。根据课程知识,声音是来自物体的震动的,我准备的器具包括乐器,我将他们进行分组,一人负责演奏乐器,一人就靠近乐器,感受到乐器的震动变化。同时,我让他们拿出尺子,一手按住尺子,尺子的另一端伸出桌面一半,用手轻拨伸出桌子一部分的尺子,感受声音的产生。最后问他们,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如何才能不让他们发出声音?这一教具使他们能够广泛参与,能够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了解蕴含在其中的科学知识。

三、教具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教具是帮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或辅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工具。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可激发学生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将教具与生活相联系,把科学知识于轻松快乐中融入学习与生活中,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变得更丰满、鲜活和深刻。

例如,在进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这一节课程的时候,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包括各种各样的动物,以及各种各样的吃的东西。在上课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为什么动物要吃东西?他们笑嘻嘻地说:“不吃会饿的。”我趁热打铁,接着问他们,你们家里都养了什么动物,你们都喂它吃什么,一时间,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大家纷纷说自己家养了什么动物,都是怎么喂养的。我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图画,一类是动物,一类是食品,让大家进行连线,由于很多家庭都养了小动物,大家的参与性非常之高,这一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具拓展,发展学生独特个性品质

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具教学中被鼓舞后,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讲究策略,持续他们学习的热情。

创新型教具是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多个方面去揭示事物实质而进行探索性的制作,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比如,有位小学老师在教学中涉及三角形的稳定性的课程内容的时候,改变了通常教法中让学生推、拉、变形三角形木框来证实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然后根据课本中的插图和课后练习题来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做法。而是在课前给每个实验小组准备好4根两两相等的木条和一根稍长的木条(木条两端、中间有多个小孔,备以穿铁钉用)及6根小铁钉。上课时先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演示,用两两相等的木条和4个小铁钉制成一个长方形;接着让学生拿着长方形的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用手中稍长的木条和铁钉,怎样才能使长方形的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动而不会变形?经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提出了四种情况,再经过师生共同演示发现:长方形分成的图形中有了三角形后,长方形才能稳定,否则长方形就不稳定了。从而学生便自悟到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这样教学不但面向全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比较思维逻辑,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使用教具实际上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平台,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实践表明,在科学课堂上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践有效课堂。

篇3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用形象直观的手法,或比喻,或描述,帮助学生‘再创造’。”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具体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既要突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又要渗透人文关怀。课堂教学中要把深奥抽象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教师就不能生搬硬套、严肃拘谨地传授知识,而是要挖掘生活实例,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的内涵,使学生从表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一、情境创设的形象比喻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所以,情境之于知识,犹如盐之于汤。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才能彰显数学的活力与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提倡“教师教学中要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理为趣”,这样既可以增强数学的魅力,又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导入:“一天,天气很热,猪八戒好不容易弄到一个大西瓜,师徒四人开始分享。沙和尚说:‘刚好我们四个人,每人分四分之一。’猪八戒一听不干了,说:‘我的功劳最大,凭什么我和你们一样?我要多分,最起码也得五分之一吧!’孙悟空一听高兴了,说:‘好,就给八戒分五分之一,可不能反悔哟!’结果分完以后,猪八戒一看上当了,他不但没占到便宜,而且还吃了大亏!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帮忙思考一下吗?”学生听完故事后,纷纷举手回答,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充满了兴趣。这是个典型的情境比喻,通过故事把学生带入快乐的问题解决之中。

二、知识理解的形象比喻

华东师范大学李士锜教授认为:“学习一个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如果在心理上能组织起适当而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知识网络的一部分,才能定义为学习成功,这个过程就是数学理解。”数学理解看似枯燥乏味,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生活实例,使用幽默性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比喻,就能引导学生轻松感悟,将感性理解上升为理性理解。在传统意义上,数学理解大致分为以下三方面:(1)概念性的知识理解;(2)操作性的程序理解;(3)系统性的过程理解。教学中,教师运用合理的描述或形象的比喻,会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变得轻松、容易、有趣。

1.概念性的知识理解

例如,教学“方程的认识”一课,方程本身就是个已经能算出结果的算式,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个内涵呢?教师可以形象地打个比方:“方程就是一个带着锁的月光宝盒的一个等式,月光宝盒里有什么是未知数,想知道盒子里的东西就要打开锁,怎么打开呢?这就是解方程。”学生一听兴趣盎然,积极深入探究。

2.操作性的程序理解

程序性的数学操作,教师在讲清意义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例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在认识量角器后,教师可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中心点对角顶点,零刻度线对一边,度数要看另一边,内圈外圈要分辨。”

又如,教学画角时,教师也可以用语言形象描述:“先画射线,点点重合,线线重合,找点连线,标上度数。”这种顺口溜式的描述性语言,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容易记忆,又有助于理解。

3.系统性的过程理解

这是数学理解中最难的,既兼顾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注重新知识推导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更需要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中形象的描述和比喻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这是个比较抽象和需要系统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先找出具有乘法分配律特点的算式,引导学生推导出乘法分配律的公式,再图文并茂的进行描述和比喻。如下图,长方形①的面积是a×c,长方形②的面积是b×c,长方形③的面积是(a+b)×c,教师可通过a×c+b×c=(a+b)×c的算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这样的数形结合,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另外,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形象的比喻来加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记忆。如a×c+b×c=(a+b)×c算式中的“a”代表“爸爸”,“b”代表“妈妈”,“c”代表“我”,“×”代表“爱”,总结后就是:爸爸爱我+妈妈爱我=(爸爸+妈妈)都爱我。这种充满爱意的比喻,既使学生易于理解,又让知识的获得和情感的渗透一举两得。

再比如,乘法分配律中的特殊变式,如34×101可以变成34×(100+1)、55×98可以变成55×(100-2)、28×99+28可以变成28×99+28×1等,教师可引用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进行讲解:“不管孙悟空怎么变,他仍然是孙悟空,只是样子变了,本质没变,也就是结果没变,这是乘法分配律灵活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一听产生深厚的兴趣,进而记住了变式的原理。一个生动的比喻,让学生豁然开朗,使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三、德育渗透的形象比喻

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形象比喻,联系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而且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学习“分数的认识”一课后,教师可引用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名言进行总结:“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这个形象有趣的比喻,生动地告诉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又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我国科学家王菊珍对待实验失败的一句格言:“干下去还有50%成功的希望,不干便是100%的失败。”所有的事和所有的实验一样,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可能性各占一半,努力做便是争取成功,而畏难而退自然就完全选择了失败。

再如,学习“百分数的认识”后,教师可引用爱迪生谈论天才时的一个形象描述“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进行总结:“等式中的百分数是对一个天才的真实描述和精辟解释,它可能会改变一般人对天才的误解,侧重于对辛勤付出的诠释。这个等式表明,1%的灵感闪现虽然可遇不可求,但却是天才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而99%的汗水则极为贴切地说明后天努力的重要性。简而言之,人们要想在探求未知的道路上创造出奇迹,必须同时具备天赋和毅力。”……

篇4

1.设置教学情景激发想象。

1.1 用音乐形象激发想象。音乐与绘画被称之为姊妹艺术,它们同出一源,都是表达人类心灵的产物。通过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热情欢快的民族音乐《金蛇狂舞》、深沉悲壮的交响乐《命运》、幽雅飘渺的《小夜曲》、节奏强烈的《爵士乐》等,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欣赏,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之中。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对每个音乐作品进行点评,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教师随着学生的点评,进行跟绘画相联系的引导。最后,要求学生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用抽象的点、线、面、色彩来表达对该音乐的感受和联想。这样学生往往能创造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画面。

1.2 用文学作品激发想象。绘画与文字,同根孪生。让文学语言表现的形象呈现于读者想象的空间中,让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在头脑中产生,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如文学作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文中,就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各具特征的自然景物,从上而下、由远及近,勾勒出三组颇具美学韵味的画面,艺术的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立体美。学生由此展开联想,想象当时作者的心境,生活的环境及历史背景。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艺术创造。绘画日记用图画配合文字,记录一天生活中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表达对事物理解和感受,它融写生、记忆、想象、创作为一体,主观地、艺术化地反映现实生活,也较好地体现了绘画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启发想象。显微镜是一种现代教学工具,一般运用于生物课的教学中。而在“装饰图案”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一显微技术。先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得出显微镜下的各个细胞结构犹如装饰图案中点线面的构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化、夸张、分解、重构等表现手法,使每一位学生都画出了一张较有创意的抽象装饰画。复印机和扫描仪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一般用于拷贝文件。在“图形创意”肌理制作课中,借用了复印机和扫描仪,来获取自然界中一些原生物的肌理状态。如将卷心菜和洋葱从中切开,然后将它们的横切面复印或扫描,得到丰富的线性肌理;将猕猴桃从中切开,将横切面复印或扫描,得到点状肌理;将我们的手掌进行扫描,然后取其中的局部进行放大,得到线面结合的肌理。这一类型的肌理制作方法、形式很多,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发挥想象,发现和寻找到自然界中美的元素,并能运用到平时的美术创作之中。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素质

目前,在教育改革中,新课改的倡导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实现已成为重中之重。因此,如何实现创新教育的一些要求,关键在于教师要有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在优化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把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必须具有过硬的业素质,懂得教育规律

教育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工作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特殊的规律。只有了解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并熟悉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吃透教材,精心备课,认真思考每个知识点,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使其转化为自己的立场、观点,形成教学艺术,用自己的教育技艺去激励学生的心灵活动,开启学生的智慧宝库。同时,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正确的处理,对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并且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最后做出评判。使学生感觉到课本上的东西并不是不能改。这样,学生就会敢于对教师提的问题提出质问,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而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才能回答学生的质问并驾驭课堂教学。

二、要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动脑,把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中确立创新意识,在发现中体现创新灵感,在求异中学习创新方法,在想象中丰富创新内涵,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事物,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问题,不要随便屈从别人的看法。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让学生充分发挥思考求疑、大胆质疑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新思维。同时,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对于好奇心强,提出与众不同想象奇特的新见解,或提一些怪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能答复的要及时讲解,不能及时答复的,也要给学生一个交代。切忌不要因学生提出的问题简单、太偏或不符合教师的心意,或是后进生提出,而对其批评、嘲讽或不予理睬。否则,就会把学生创新之苗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

三、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

我们在生活中常会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况下学习和工作时,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个平等、开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扬民主,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重要,特别是对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效果十分明显。只有废除了唯师是从的观念,师生平等,生与生之间融洽,才能还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自由选择的空间,创设主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对成绩差的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他们,要真诚帮助,正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找出不足,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克服自卑和懒惰,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消除了顾虑,就敢想敢问、敢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同时,还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为启发式、激励式教学方法,从主讲角色转为主导角色,从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转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积极思考、善于联想、大胆创新的主动学习状态。

四、“施教之法,贵在启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致力于“导”,必须做到:1、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使学生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3、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化难为易;4、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心智技能,变知识为能力。

总之,在课堂创新教学中,教师只有以高度责任感和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用创新的精神和爱心感染学生,用极强的组织管理调控能力去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林丽琴. 让创新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中[J ].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8).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 趣味课堂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48

S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科学”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划入了小学教育计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教师及家长的重视。然而,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该学科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到真正的“科学”。

一、小学科学的设立背景与意义

小学科学课本中所涵盖的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科普性质,另一方面对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现今我国的教材编排中,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接触不到系统的物理、化学等知识,那么“科学”这一学科所起到的启蒙效果,便不容忽视。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科学在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存在具有科普意义、启蒙意义以及奠基意义。因此,做好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的过于僵化

目前,很多学校对待科学课程比较功利,进一步影响到老师、家长、学生对待该学科的态度。很多教师及家长更为关心期末时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是否对科学感兴趣,是否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则往往忽视。而科学这门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期末分数并不能够直接反应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有着对未知事物浓烈的学习热情,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家长便会认为学生不努力,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教学方式陈旧单一的现状在农村地区表现的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老师采用最传统的课堂宣讲式教学,难以将科学的趣味性表现出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心智发育尚处于不完全的阶段,平日语文、数学等学科已经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如果对待科学时不能够怀着兴趣自发地去学习,那么就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农村地区的部分学校中,科学课程往往会由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兼任,在没有进行针对性教学研究的背景下,兼任教学所带来的结果便是让教学过程固化,甚至出现科学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压的情况。

(三)教学思路缺乏趣味灵感

教师与学生不同,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储备是在长达数十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而小学生自身的知识总量有限,对外界知识的获取更多依靠兴趣、热情等较为感性的东西。目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师生所存在的这种差别,在教学思路上缺乏趣味灵感,为了活跃课堂,只是将过往的案例生搬硬套,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一问题在年轻教师群体中较容易出现,课堂教学的趣味引导不应该存在于理论体系里,更应该灵活变通于实际授课中。

三、小学科学的趣味课堂构建

(一)引入日常生活,课前预习趣味化

从小学科学的课本内容可以看出,该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比较贴近日常生活,这方便了学生理解知识,也降低了课前预习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要利用这一优势,引入日常生活的小事,让学生对某一章节的知识在学习之前便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的内容为“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便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寻找自己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生命体,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喜欢的生命体带到课堂上,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样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浓厚兴趣,也锻炼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动手、发言的能力。

(二)加入多样游戏,课堂实验趣味化

小学科学的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50%,另外50%则属于实验操作。如“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太阳和影子”“冷和热”“光和色彩”等等均具有显著的实验性。为了最大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多样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植物的一生”是《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水果、蔬菜带入课堂,进行趣味猜谜连线游戏(如图),让学生答出某一水果或蔬菜是植物的根、茎、叶、花还是果实。游戏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或者将易区分的植物和不易区分的植物糅杂在一起进行连线,逐渐调动学生的回答热情。比如苹果是植物的果实这类简单的问题;红薯是植物的根则属于相对复杂的问题。

(三)延伸丰富活动,课堂练习趣味化

课堂活动是课堂游戏的进一步延伸,通常可以应用于一个知识点内容初步学习完毕,学生自主练习阶段。通过丰富的活动来让课堂练习更有趣味,需要具有较为充裕的课堂时间以及较为充足的课堂空间。对部分农村学校来说,涉及到大自然、生物圈等领域的知识点,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校附近的“短时郊游活动”,让开阔的自然天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巩固、练习的环境。如在三年级课本知识中,有一单元内容涉及对天气的认识以及测量,极为适合在户外活动中进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发地对当天或者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求知欲以及对新知识学习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当今诸多课堂教学问题下,应该从课前预习、课中授课、课堂练习等多个角度着手,通过生活化的角度,打造一个更有效率的趣味课堂。趣味永远是学习的最大原动力,在完善的趣味课堂教学措施下,小学科学将成为一个纷繁多姿的世界,给学生一双游览大千世界的美丽翅膀。

参考文献

[1]孟令红.松浦拓也[日].角屋重树[日]等.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方法的中日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9):30-35

[2]王强.周婧.郭明等.小学科学中化学实验的课堂完成情况及问题分析[J].化学教育,2016,37(7):62-65

[3]毛加宁.刘忠琦.蔡芳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以小学科学《七色光》教学片断设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27-130

篇7

一.小学语文课堂运用趣味性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自主思维和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在笔者看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趣味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最有效的手段。在新课改方案出台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按照新课标教学改革的思路,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受传统九年制义务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小学教育一味重视学生考试分数,长期忽视了学生自身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于死板,按照传统教学理念按部就班进行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沉闷,毫无生气;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缺乏趣味性,致使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语文知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严重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对当前课堂教学状况进行改革,积极拓展趣味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富有趣味的教学环境中产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三.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念一定要从传统义务制教学理念中转变过来,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

2.突出教学优势,切实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一剂良药,她可以使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收获理想的学习效果。当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那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困难都已经不再是负担,它们已经成为锻炼自身学习能力的关键因子,促使学生乐此不疲的学习着,快乐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一定要侧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为语文课堂教学插上快乐的翅膀。

3.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实现语文课堂趣味性教学。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教学一定要善于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借助多媒体设备,制作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中感受文字和语言的魅力。

3.1.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创造语文情景学习环境,将学生平时不容易体验到的实例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声音等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了多媒体语文教学课件之中,发自内心地感受文章的魅力,从而提升语文课堂趣味性教学效果。例如在语文课文中涉及天文文章时,由于小学生缺乏相关的基础天文知识,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仅仅采用朗诵课文,分析文章、句子的含义,很使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单调,很容易让学生对课文所讲的知识摸不着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形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提前制作好相关天文知识的课件,通过互联网收集一些图文、影像资料,使学生在看过资料后对相关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提出问题,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学好整篇文章。

3.2.其次,利用现代网络,丰富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广度和深度。小学学生自身的阅历不够丰富,知识面窄,了解的事物太少,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很少。对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利用现代互联网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视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结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1]高多多.浅谈实施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1年21期

篇8

关键词:学生心理;课堂;翅膀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72-02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目标与追求。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实施和谐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现“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他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所以,在此我想说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和谐,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保持积极状态,从而不断追求、积极探索。这是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成就和谐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向。

一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的氛围

社会心理学认为,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能够影响群体的活动,促进群体的效能的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活动均是在一定的空间氛围中进行的。如果课堂上师生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对话,学生有自我展示的舞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而且能让他们学会互相尊重。因此,健康、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产生一系列有利因素,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学家毕姆·巴德说:“只有在心情愉快的气氛中才有可能产生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我认为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有如下作用:一是提供背景,形成压力。一定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小型心理环境,学生由于群体压力或从众心理,制约其行为模式。在这种背景和压力下,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使之有意或无意的进入当时的气氛,进入相应的课堂角色。二是作用于情绪,影响着思维。集体的情绪倾向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作用于学生的情绪具有共鸣和感染的特点。相对说,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的状态,其感知、 记忆 、 创造能力都大大提高。三是影响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的机会。参与度即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包括人数、频率。良好、积极的课堂气氛会使师生之间的交往异常活跃,师生身心投入,积极配合,共同进步。反之,则会是冷冷清清,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昏昏欲睡。

为此,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性格的特点,关注学生情绪安全的需要,关注学生自我表现的需要,关注学生寻求合作的需要。给学生以强烈的感触,触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满意,愉快,热爱之情,从而受到鼓舞,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堂的整体情绪状态,即课堂的心理气氛是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客观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课堂上主导作用的强弱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二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由探索的时空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下学习,老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宽松度和自由度,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张弛有度、宽松自如,始终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在不过度紧张以及恐惧、压抑的状态下展开思维的翅膀,使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常能发现学生们在急于表达自己的同时,更希望的是在与同学合作交流,甚至与老师的交流中阐明自己的观点,以求得他人的认同或帮助。这就意味着,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以恰当而有层次的讨论主题(或问题)去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合作参与,使他们在合作中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生生交往、生生合作多种活动形式,共同经历学习过程、共同经历情感体验,实现师生之间的共鸣,促进教学相长。这种开放的教学情境,学生有选择的空间,那就可以满足学生心理自由度的需求。学生的这种需求得到了满足,就自然会产生快乐的心态,甚至还会出现学生不愿意下课的情境。 当然,这对老师的备课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三 必须抓住学生“求真”、“求新”心理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趋向真理是人的一种不可替代的需要。一个人获得了真理,就会感到踏实、愉快,感到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和力量。当代中学生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厌恶的是脱离实际的说教,对不真实的教学内容特别敏感,甚至会因此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无论是讲授的主要内容还是穿插的附属内容,都要讲求一个“真”字。这些教学资源,尽可能来自学生的经验、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让学生感到知识离他们并不远,这样学生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亲切感。尽可能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增加学习的内在动力。做到多方面收集整理教学资料,力求观点正确,材料充分,论据真实,逻辑严密,这样才能增强说服力,真正令学生口服心服,入耳入心,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和易于接受,喜欢就重大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求新”,“向新”就成了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必须注意讲求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教学手段的新颖性:不断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最新材料补充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时代性,给学生以新奇的信息刺激,满足其求知欲,激发其探索创新精神,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从教学形式的角度上讲要“用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尽可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节省教学时间,增大课堂教学中传播的信息量,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很大

篇9

1微笑进课堂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用亲切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能消除师生间的鸿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课堂一个轻松愉快的基调。

要做到微笑,其实并不难,教师要做到“三心”:一是要有一颗年轻开朗的心;二是要有一颗博爱宽容的心;三是要有一颗激情耐磨的心。三心具备才能给学生一个愉快的心境,才能以微笑教育学生。

2幽默进课堂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能给人带来欢乐;幽默可以使讲课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动人心弦;幽默犹如画龙点睛,可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幽默如饮清泉,让学生浅斟细酌,回味无穷。在幽默的课堂氛围中,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愉快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真正把课堂当成学习的精神乐园。

在讲解反比例函数时,某学生思想上开小差,我立刻注意到这一点,于是我说:“咱们班上某某学生正驰骋在函数王国里,请让你的思维列车到站休息,因为本站将有人上车。”

该学生听了之后,马上同本节课步调一致。其实每一节课都有许多这样的幽默事例,都能够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课中。

3生活进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在数学课的教学中,要联系生活讲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我出了如下问题:⑴一只蚂蚁由圆柱上点A沿圆柱侧面爬至点B 处吃食物,求其爬行的最短路径。⑵一根彩带沿圆柱底均匀缠绕七圈到柱顶,要准备多长的彩带?通过这样的实际生活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

让数学课堂生活化,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体验、在愉快中探究、在愉快中提升。

4口诀进课堂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首要任务 。为了升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在教学中常采用简炼,准确形象的口诀来提炼解题步骤,如求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可概括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一大一小中间找”。运用不等式求函数最值的解题步骤概括为:“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讲解三线八角的识别时,我将八角中的三类角归纳为:“同位F、内错Z、同旁U”,运用这些口诀式的语言,既缩短了解题时间,又升华了对知识的理解;既提升了教学品位,又愉快了师生心境。

5PK进课堂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学生;网络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1

一、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新教材比旧教材变革较大,新教材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让学生学习书面知识的同时进行实际拓展,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就增加了教师在上课时的难度。如果一味地讲解书面知识会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枯燥无味,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一味地讲解应用步骤,就会使学生不知道所学科目的意义,不知所措。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期间,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好尺度。这既是考验教师的时候,但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种方法。

二、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学习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更新教学观念,大力加强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二是要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课程内容;三是要设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组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其次,要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创新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而且他们还提出会使用其他的下载软件,这时我就让会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不但使会的学生巩固了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也使不会的学生得到了进步。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类似的工具运用,我都让学生自主选择,遇到一些可以多项选择的问题,我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合理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指导》中提到任务教学模式,就是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则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讲解WINDOWS中的“回收站”时,给学生的任务是:

1、找两个没有用、可以删除的文件(可以教师指定),删除它,然后观察文件原来所在位置和“回收站”,看这两个文件被删除后哪儿去了。

2、对“回收站”前面刚删除的两个文件,将其中的一个文件再在“回收站”中进行删除操作,而另一个进行还原操作,然后再观察文件原来所在位置和“回收站”,看看这两个文件又有什么变化?

3、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

4、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操作总结发言,题目是:“回收站”的作用。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创设教学情境,启发思维情境

情境就是指环境。情境教育打破靠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现实和虚拟环境,设计音乐、游戏等诸多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作出思考和行为,并对此行为后果自觉的进行反思,经过教师的开发,启迪,达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的目的。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采用说教式的授课方式,以自己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虽然也用到多媒体,甚至也会设计一些活动和游戏,但整个培训过程,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说教为主要手段,是一种强行灌输理论和经验的教学过程。学生由于没有经过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效果是很差的。例如我在讲授关于电脑安全的知识时,让学生观看了一段电影录像:里面讲的是关于两个黑客窃取银行密码,转账银行存款的故事。然后又让两个学生表演了一段黑客和一个网络小白(网络初学者)的对话。学生看了非常感兴趣,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网络是安全的吗?2.电脑黑客是干什么的?3.我们怎样能够预防黑客的攻击?4.怎样保护自己的电脑?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我又进行了总结,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五、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六、时时不忘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