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句大全范文

时间:2023-04-09 01:4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拟人句大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拟人句大全

篇1

1、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3、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4、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5、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6、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们正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呢!

7、宁静的夜晚,只有那天上的星星正在窃窃私语。

9、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10、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11、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12、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13、她的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14、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在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15、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16、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17、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18、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篇2

【关键词】《小公主》;文体学;特征

儿童文学伴随人类逾数千载而不息,国内外对儿童文学的文学评论家们主要从文学批评理论、翻译理论或语言学等方面解析儿童小说。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文体学似乎并未引起儿童文学评论家的足够关注。本文试以弗朗西丝·伯内特的儿童小说—《小公主》为例,借助文体学基本理论,剖析其独具匠心的言语特征。

《小公主》以童趣盎然的语言使人们在阅读中受到美的熏陶。本论文将从语音、选词、句法和修辞等角度探析其文体风格和美学价值,为小说的赏析与理解提供更多的借鉴手段。

一、语音特色及文体作用

单音节词汇的选用易于儿童读者的理解,各种押韵的韵律让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犹如一首首儿歌一般。伯内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压头韵词,单音节词,平添了阅读的乐趣。试举一例:

The little ones, who were accustomed to being disdained and ordered out of the way by mature ladies aged ten and twelve, were never made to cry by this most envied of them all. (Burnett, 2006:35)

这句看似简单的句子亦有很强的文体特色。全句仅有34个单词,其中23个单词为单音节词,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与认知水平;3组压头韵音节,8个单词应用了相同的尾音音节[d]。单音节词、压头韵单词和同尾音辅音的使用增强了整个句子抑扬顿挫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的快乐性。这样的文字与音乐上的艺术美感,将作者和小说中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递给读者,带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愉悦。

儿童文学里的押韵现象不在少数,伯内特的《小公主》也不例外。相似的例子在小说中不在少数:

—in a stately and severe manner— (Burnett, 2006:36)

Poor plum Miss Amelia (Burnett, 2006:38)

the room was quite quiet (Burnett, 2006:39)

This was certain scuff lings and scratching and squeaking in the walls and behind the skirting boards. (Burnett, 2006: 95)

以上的例句中,“stately” ,“severe”; “poor plum”;“quite quiet”; “scuff lings and scratching and squeaking”等单词都有压头韵。伯内特擅长于把握儿童的心理特点,用富于色彩、音响、动感的韵律语音词汇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地表现出栩栩如生的艺术画面,有助于小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

《小公主》中有许多儿童化的语言,押韵词语发音简洁,韵律明快,易于理解和记背,契合了儿童的语言习惯,吸引儿童的兴趣的同时,减少了儿童阅读的困难与理解的障碍。同时,单音节押韵词汇也让成人读者带回到儿童年代,缩短了读者与小说的距离,平添了读者对儿童小说的接受度,唤醒成年读者心中的童真记忆。

二、词汇特色及其文体作用

《小公主》中,伯内特轻松自然又极富技巧地用孩童般的词语把儿童的想象呈现给读者。人物绰号便是文中的一大词汇特点。富有个性的人物绰号稀奇古怪,是小说中文体变异艺术,体现了儿童生动活泼的想象力。

在主人公Sara身边有着一群名字特别的伙伴—老鼠一家,街坊邻居一家,和小布偶,都被想象力丰富的Sara冠上了新的名字。例如:

“There!” Ermengarde heard her say. “Take it and go home, Melchisedec! Go home to your wife!” (Burnett, 2006:117)

She called them the Montmorencys when she did not call them the Large Family. The fat, fair baby with the lace cap was Ethelberta Beauchamp Montmorency; the next baby was Violet Cholmondeley Montmorency; the little boy who could just stagger and who had such round legs was Sydney Cecil Vivian Montmorency; and then came Lilian Evangeline Maud Marion, Rosalind Gladys, Guy Clarence, Veronica Eustacia, and Claude Harold Hector. (Burnett, 2006:124)

And afterward she was called by all of them, “The-little-girlwho-is-not-a-beggar,” (Burnett, 2006:127)

在上述的几个句子中,有几个拼写奇特的单词,如“Melchisedec”, “Montmorencys”,“Cholmondeley”,“Eustacia”等,他们都是Sara的好朋友。

这些词语在儿童小说中显得过于冗长,词语的组合方式不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则,难以拼读。有的昵称“Violet Cholmondeley Montmorency”长达27个字母;有的源于法语,发音较难“Ethelberta Beauchamp Montmorency”;有的则是把几个短小单词无规则组合—“The-little-girl-who-is-not-abeggar”。

这些长绰号的出现让读者过目难忘,体现了儿童烂漫想象的天性,也勾起了成人读者儿时给他人编绰号的经历。相比《小公主》文中的其他人物的易读易记的命名方式,如Sara,Lottie,Miss Minchin,Amily等,Sara创造的这些绰号复杂,背离了文章的命名惯例以及儿童小说文字简单易懂的语言规则,让读者难以拼读而“尤其引人注目”(Short, 1996:11),即文体变异前景化。文体变异前景化(foregrounding to the style variation),指在普通的语言中加入了拼写异常,读音异常或语境异常的单词以达到突出效果而吸引读者。《小公主》全文的语旨为非正式英语的儿童语言,它们大多是单音节词,简短,好记,易读。然而相反的是,这些捏造出的昵称却正式,繁复,长音节,不便儿童发音,这样的文体变异前景化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三、句法特色及其文体作用

句子按其结构可分简单句和复合句。简单句,指只含有一个主谓结构并且句子各成分都只由单词或短语构成的独立句子或分句,复合句有一个主句和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从句构成。简单句是简洁有力的叙述方式之一,它们常用来表达自由的想法或动作,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如《小公主》中的简单句:

There were velvet dresses trimmed with costly furs, and lace dresses, and embroidered ones, and hats with great, soft ostrich feathers, and ermine coats and muffs, and boxes of tiny gloves and handkerchiefs and silk stockings … (Burnett, 2006:9)

She had lace frocks, too, and velvet and muslin ones, and hats and coats and beautiful lace-trimmed underclothes, and gloves and handkerchiefs and furs. (Burnett, 2006:10)

以上两个句子均来自小说的第一章,分别阐释了简单句在文中的文体价值—简洁生动、易于理解。第一个例句是对Sara的穿着的描述:“velvet dresses”,“lace dresses”,“ermine coats”,“muffs”,“gloves”等等。第二个句子是对Sara心爱的洋娃娃的描写:—Emily:“lace frocks”,“velvet”,“muslin”,“hats”,“coats”, “gloves”,“furs”,几个“and”把多个名词和名词短语并列排列出来,力透纸背,增强了其文体效果。

以上例句带给读者奢华的生活形象,体现了儿童语言的时效性和生动性—以一位小读者的眼光看到精致物品时的惊讶和赞叹之情油然而生,带给读者视觉上的冲突,带领读者身临其境,有力地还原场景,突出强调细节,有效缩短文本与读者的距离,在符合儿童的阅读审美习惯的同时,直接地把小说人物的感受表达出来,也能增强读者对小说人物的感知能力和对主人公的同情心。

四、修辞特色及其文体作用

多种修辞手法使小说文体丰富多彩,使无形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更好地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与认知习惯。在此,论文试举其中的拟人手法为例,阐述其文体作用。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赋予无生命的事物、想法或抽象的东西以生命、人的情感、感受。” 在儿童充满想象的世界里,小花、小动物、洋娃娃都有生命。在儿童的眼中,世界万物美好新奇。《小公主》中的主人公Sara也是如此。在得知父亲去世后,她被狠心地抛弃在寒冷的阁楼里生活,但勇敢坚强的Sara并没灰心丧气,与阁楼里的小动物—老鼠一家做起了朋友,甚至为老鼠一家的每位成员命了名字,把食物分享给老鼠朋友一起享用。

“He is a person,” said Sara. “He gets hungry and frightened, just as we do; and he is married and has children. How do we know he doesn’t think things, just as we do? His eyes look as if he was a person. That was why I gave him a name.” (Burnett, 2006:120)

He stopped to listen with a palpitating heart […] He was frightened to death. (Burnett, 2006:170)

They did not remain very long, to the great relief of Melchisedec, who, as he probably did not comprehend their conversation, felt their movements and whispers ominous. (Burnett, 2006:175)

在以上例句中,小老鼠完全被拟人化了。平日,他会“stop to listen with a palpitating heart”;感到“frightened to death”;但其他的人们离开后,他觉得“a great relief”,“their movements and whispers ominous”等等。伯内特赋予了老鼠人类的情感和感受,应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活泼地展现儿童世界的纯朴天真,丰富的想象力,也更加贴近儿童的语言,深受儿童的喜爱。

五、结语

儿童的语言稚嫩有趣,想象力丰富多彩。《小公主》迎合了儿童的语言特色,在音韵、选词、句子结构和修辞等微观语言层面上都下了功夫,使其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

通过对《小公主》的文体分析,本文例证了在儿童小说中采用文体学方法分析的可行性,并且为文体学角度下的儿童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灵感。

参考文献

[1] Burnett, Frances H.. A Little Princes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2] Knowles, Murray.Malmkja er,Kirsten. Language and Control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6.

[3] Toolan,Michael. Language in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Styl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4] Wales,K.Dictionary of Stylistics (2nd ed.) Pearson Education Ltd,2001.

篇3

关键词:视听语言;空间营造;画外空间;运动

一、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以及什么是电影空间

(一)什么是电影、什么是视听语言

“电影是通过光和声音在空间中纪录时间流逝的美。”①

换句话说,电影是纪录生活中的光和声的运动现象。它是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的本质是纪录。它不同与戏剧、音乐、美术,它不具有那些传统艺术的属性,但它也有叙事的功能。

视听语言是光和声音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即电影语言。试听语言就是模拟人的视听感知经验。

(二)什么是电影空间

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运动:(MOTION)活动映画,或CINEMA。这些概念强调的都是运动,是一种动态的表现形式,是视听运动。当我们单独来研究电影中的视觉问题时就会发现,当摄影机运动的时候,电影银幕的画框里出现的情况是,原来的空间被排除在画框外,新的空间进入画框内,总是在不断的变化。电影的空间观念即开放的空间观念和封闭的空间观念。雷诺阿和安东尼奥尼这两位电影艺术大师都是开放空间观念的现实主义者,所以他们认为:银幕的空间与现实的空间是相连的。银幕只不过是面向生活的一扇窗户。观众只是偶然走到窗前,看到窗外发生的事情。窗外的生活是独立自主的,它不是为观众而设的,而且生活也不仅仅是观众所看见的那一部分。尤其雷诺阿的影片强调摄影机的运动,他的镜头几乎总是在动,甚至是令人觉察不到的运动。在电影中,雷诺阿等人所表现的空间观念有两部分组成,即:看得见的(画内空间)和看不见的(画外空间),这样给观众的感觉就是你只看见了影片中主人公的一半,还有一半被遮挡物遮住了。电影发明的目的就是纪录运动,电影就是用光和声音在空间中纪录这种时间流逝的影像。所以它讲究逼真性,逼真的呈现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即(电影)空间。

二、分析杨德昌电影中的视听语言是如何营造空间的

杨德昌(1947―2007.6.29),台湾电影导演,其电影作品深刻、理性,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被称作“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台湾大师之一”、“台湾社会的手术灯”,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杨德昌的电影主要描写台北城市生活,与侯孝贤的乡土电影形成鲜明对比。②

(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是杨德昌集十年大成的经典之作,长达4个小时。杨德昌用自己稳健的影像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灯光昏黄的台北夜市,影片结构严谨、细节生动,有着庞杂但是清晰的人物关系、繁芜但不凌乱的叙事编排。

1.影片中部(58分)

在这一段首先是一个小个子的男孩在书摊上看小说这样一个画面,然后声音出现女孩儿喊“四儿,小四。”的声音。接下一个画面中的小个子男孩从书摊上溜走。在这之前,导演已经给观众展示了画面中小四在推他的自行车,和女孩儿过马路的场景。这里的重点就是在这个镜头一开始导演并没有给观众明确他们两个人的方位。接下来,书摊上的男孩子从画面左边出画,女孩儿从画面后景的左面入画,小个子男孩儿从画面右边过来。然后,小四儿和女孩儿两个人往前一起走,往前走过来。摄影机跟着主人公摇动,最后当摄影机摇了快180度后,画面出现了原来对面的街景画面。这时出现声音“交女朋友哦”画面是小个子从右上角重新入画再走到画框下出画。小四儿、女孩儿还是继续走摄影机跟拍他们。画外音出现:“老板,那些小书呢?”这句画外音给我们观众脑子里引出了之前的那个书摊,这样的镜头调度、安排就完全体现了无限开放的画外空间。使得我作为一个观众,在脑海里同时出现了那个书摊、女孩过的马路、小四的存车处、街道背景上的房子、灯火。这就是通过空间表现、空间调度营造给观众留下的幻觉印象。我猜想,在杨德昌导演的脑海里大概是没有画框的,或者说,是不受画框的限制的。

2.影片(1小时30分)

这一段:镜头一开始是女孩儿从医务室里走出来,和左边画外的小四说话。但是镜头没有跟着他们俩正反打,而是摇到了右边,定格在那个绿色的墙面上。那个墙面上有模糊的两人的影子。最后镜头又摇过来跟着他们两人,两人下楼,镜头从上往下拍最后两人出画,这个镜头结束。一般我们在生活中有个感觉,只听见声音看不见人,那声音就更清楚,就更突出。我感觉导演这样处理非常有意思,比较独特。

3.影片(第二集5分53秒)

第三处的背景音一直是校园里的一个乐队的演奏,镜头画面出现四个孩子坐在那里,两组谈话也同时进行,这样让观众感觉十分生活。然后接女孩子从画面背景的大街上走过。这里画面中的对话是“我上个厕所”“妈的,下课不上!”这又让观众感觉更加生活化。接下来的画面是,女孩子往乐队这边走,小四追过来,背景乐队演奏声加大,小四在演奏声中大声嚷嚷说要保护女孩,可是这时,乐队演奏忽然停止了,小四的最后一句话很大声的喊出来但是又因为乐队的停止而马上收小了声音。他再开口说第二句话的时候,乐队又开始继续演奏。我认为,这个场景设计的很戏剧化,很真实。唯一有点不真实的是当那个乐队第一次停下来,小四儿的声音突然暴露出来的时候,旁边的乐队队员没有一个人回过头来看他的,这就在真实里显得有一点不真实了。

除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影片以外,我还非常喜欢杨德昌导演的另一部影片《一一》,接下来,我将继续结合他这一部影片浅做分析。

(二)《一一》

杨德昌导演2000年的作品《一一》被法国媒体形容为杨德昌把“生命的诗篇”透过电影传颂吟唱,在叙述一则简单的家庭故事时,真正触摸到“情感的精髓”,以四两拨千金的娴熟技巧交待了少女心事、童年困惑、事业危机、家庭纠纷,以及对宗教的慨叹和对时事的讽刺。 《一一》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殊荣。③

1.影片开始

影片的开始,以祥和安静的钢琴音为背景音乐,纪录了一个结婚庆典的过程。轻松安静的钢琴音乐一直铺底,给观众一种幸福和谐的感觉。直到1:47秒,远景,婷婷跑到婆婆身边问“婆婆,你没有事吧?”然后音乐渐弱停止,故事开始。之前所有的镜头都是大全、远景或近景,声音也是音乐加人物对话。直到背景音乐停止、云云来婚礼闹事的时候,导演才给了人物特写或是中近景。这种空间营造的表现手法,使得观众从影片一开始便产生一种旁观者的感觉。所以这时候,观众是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观看镜头中人物的故事。但从1:47秒之后,影片背景音乐的停止,以及镜头的景别、运动。使得观众开始认真去听、去看剧中人物的故事情节发展,从而自然而然慢慢的融入到之后的故事中去。

2.影片(1分52秒)

镜头中几个人在吹气球,主人公洋洋在向镜头外张望。切下一个镜头,一扇门,导演从门外往门里拍,门只有中间三分之一是屋里婚礼的情况,云云(第三者)从画框右侧入画,走到中间的门里。在这期间,背景音有女人打电话的声音、吹气球的声音、气球摩擦的声音、人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器皿碰撞的声音。这简单的两个镜头就给观众交代了两个不同的空间:婚礼大堂、大堂门外。在3:07秒,云云进门以后,找到婆婆开始哭哭闹闹,老人的女儿把云云往镜头右边拉,中间一个红色的柱子,二人走过柱子,镜头也跟随二人摇到柱子右边,此处的画面是老人女儿和云云,声音是二人略带争吵的对话。然后切婷婷和婆婆这边,两人只有动作,背景依然是云云二人的吵闹声,只是这里声音变小,切换成了单声道(右声道)。这种变化会让观众更加注意去听他们的对话内容,这里同样利用我们的生活感知经验,“偷听”。似乎是你日常生活中,在大马路上看到了这么一对人,你凑上前去听一样。这时,再切婷婷跟其爸爸的对话镜头。说话的时候,婷婷爸爸把手里抱着的弟弟、弟妹的结婚照倒着放在梯子上,这看似巧妙的小动作却带给观众一种蹩脚的感觉,也巧妙的暗示了他们的人物关系。直到这时候背景音依然有云云二人的吵闹声,这就把几个空间联系在了一起,又有了一个整体感。可以说,导演的这种表现手法自然的给观众展示了两个画内、画外不同的空间,还让这种空间巧妙的结合、分离。最重要的,是这种空间感带给观众的是确确实实的“真实感”,就好像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3.影片(9分35秒)

这一处,洋洋被女生欺负以后坐在妈妈的身边。镜头是洋洋的半身近景,背景音是大人们继续谈论婚姻问题的旁白。洋洋小心翼翼地转头看对桌欺负她的女孩子们,切女孩子那一桌的小全景。背景音依然是洋洋自己这桌大人们的对话和女孩子们嬉笑声、挖苦洋洋的声音。再次切回洋洋半身特写,画面是洋洋无奈失落的表情,声音还是大人们的谈论。切全景,爸爸走过来,跟同桌的人应和几声后开始关心的询问洋洋怎么不吃饭。直到妈妈对爸爸说:“你不要管他啦”。这个镜头结束。这个镜头的这种试听结合方式突出了小孩子一个人孤独、无助、不被理解的心态,以及大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忙于应酬、忙于交际从而忽视孩子情感的这一社会问题。正因为镜头是洋洋心事重重的表情,而声音是大人们谈论扭曲爱情的对白从而形成的强烈反差才更加突出了孩子的孤单、没有人理解的无奈、大人的麻木。热闹的婚礼空间、孩子孤独的内心空间、嘈杂繁乱的生活空间,这种种空间就从试听上直接引起了观众心理上的共鸣。

(三)这种空间营造的意义、作用

视听语言营造出的电影空间首先能让观众感觉“真实”,以再现真实的空间为目的,还原电影纪录的本质。这样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影响力。其次,空间塑造表达了创作者的某种主观情绪,为了创造内心的视觉影像,还原真实的空间、改变真实的空间,来达到空间的表现性目的。总之,我欣赏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作品,更欣赏他作品中给观众呈现出的这种真实空间感。

三、结语

通过对杨德昌导演作品的浅析,我认为自己已经完全体会了视听语言空间营造的意义,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在电影里,我们通过银幕看到视觉形象。但在生活中,人眼的视野却是有局限的,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画框内的东西,听到的却不止这些。现实生活里,我们所处的环境不是真空的,所以是不可能没有声音的,而所有声音也不是你所能看见的。在生活中,声音是一个无限连续的空间。它有着远近的距离,运动和具体的方位。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当中,我更加体会到电影纪录生活的本质以及把握电影电视中无论是画框里还是画框外都应该有无限连续的声音空间。在运用方面,更应该把我们看到的(视觉)和听到的(听觉)这两种媒介空间很好的结合起来,扩展到无限。只有这种画面和空间的无限营造,才能给观众最真实的感觉,呈现出完整的生活空间。我想,这便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

参考文献:

[1]米高峰. 当代语境下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