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读范文

时间:2023-03-16 10:1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读

篇1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7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瑰宝,大量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之中,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读懂诗歌、体会情感、领悟意境,教师应该灵活选用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

一、诵读感悟,领略古诗美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古诗词教学应把诵读放在首位。诵读是欣赏古诗词基本的也是原始的方法之一。在教学活动中,要指点学生读出诗歌明快的节奏,感受其和谐的韵律,体味其优美的意境,方能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1.在诵读中感知形象美。在鉴赏诗歌中,诗歌的整体形象在读者的脑海中呈现出来。学习诗歌时,教师应该从整体出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整体形象。如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先让每个学生读一节,教师正音,然后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一步鉴赏诗歌打好基础。

2.在吟诵中感受音乐美。古典诗词美在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更有音乐之美。语言的音乐性在默读中不易体现出来,必须要多次放声诵读。在诵读中读者不仅能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能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更能够体会诗歌特有的音乐美。在教学《声声慢》时,在学生理解女词人的身世悲痛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诵读文中的十四个叠字,让学生感受李清照的孤苦无助、内心凄凉、愁苦无聊;在朗读后文中的“点点滴滴”叠字时,让学生感受到雨点不是打在芭蕉叶上,而是打在女词人的心上。

3.在有感情朗读中把握情感美。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言志。语文课上,师生朗读就需要情感的积极投入,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在上诗歌鉴赏课时,将自己幻变为诗人,充满激情,进入角色,调动学生情感充分参与,一起沉浸在诗人的喜怒哀乐之中。如朗读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变化,由悲伤到欢快,再由狂放到愤激,最后再到狂放。

二、选点切入,领悟诗歌内涵

1.从诗眼中寻意旨。诗眼是诗歌中表意最丰富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教学诗歌时,找出诗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对理解全诗的立意大有帮助。当然,理解诗眼不能在字句上下工夫,应该着眼于全篇。如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指导学生找出全诗的诗眼,体味“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深刻内涵,才能领会诗人寄情山水却不肯媚附权贵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

2.从名句中得意蕴。有些古典诗词中,个别句子写得十分出彩,历来流传颇广,后人称之为名句。诗歌教学中,若能从名句入手进行赏析,就能找到理解作品的一把金钥匙。如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借助意象“水”表现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就如同波涛汹涌的江水,奔腾不息。词人把如此抽象的愁情变得形象可感,化无形为有形,有力地表现出了悠长与浓重的愁情。教师亦可进一步拓展延伸,对比李白、李清照、贺铸、王实甫等人描写愁情的异同。

3.从修辞手法中悟妙处。用典,指诗词引用典故的一种修辞手法。我们鉴赏古诗词时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及含义,发掘其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就化用了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将扬州昔日繁华与眼前的萧条形成鲜明的对比,伤今怀古之意更深一层。

夸张也是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描写李凭演奏箜篌的感人的听觉效果时,作者运用了夸张这一手法。“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音乐感人肺腑,就连京城十二道城门前的寒气也被音乐声所消融,补天的女娲竟然忘记了职责,导致石破天惊,秋雨连绵。这种夸张天马行空,出人意料,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联想想象,拓展诗歌意境

篇2

试论中小学教师科研培训平台的建设

浅谈中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非理性与理性的归附——微型小说荒诞创作手法略说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寓教于情

搭建网络沟通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的探究性学习

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高一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及突破的分析

把高中政治课“推入”生活——浅谈时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方法以及重要性

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方法

浅议政治课导入新课方法

如何设计英语“导学案”中的预习环节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

做好基层研训工作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

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身教重于言教——从日本中学教师的言行中所体现的

语文课程教学论教材建设的新突破——评高教版“语文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

语文活动学习探讨

收获是成熟在心里的——《都江堰》同伴互助教学之反思

现代文阅读中句子含义理解的方法

侧目窄门以里品味境外人生——《代号:SBS》阅读笔记

论《诗经·小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物象承载情感创设说话平台——《小中见大“说”故事》作文课感受

《念奴娇·过洞庭》意象的审美文化意味

化虚为实将诗歌意境教学落到实处

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试谈初中语文拓展阅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浅谈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及方法

谈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之我见

文言文中变式句的判断方法

图形板书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中学语文教育强烈呼唤“爱”

语文教学因“材”施教

谈“绿色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给语文一双轻灵的翅膀——语文课程解读的一点反思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源头活水——浅谈阅读情趣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和氛围的创设试探

浅谈小学高年级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听、说、读、写出快乐——快乐课堂教学实感

《童趣》教学实录与反思

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探微

在语文有效互动教学中活用课程资源

语文知识性预习小议

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语文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开阔思绪——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素质与创新教育

浅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设计作文教学

初中新生作文写作指导四步曲

篇3

关键词:文言文;理解能力;高中语文;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4-0037-01

文言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文言文也是语文高考的重难点。因此,语文教师非常重视文言文教学。要学好文言文,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文言文,而以往单纯的读写背诵,已经完全达不到让学生深入理解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结合多媒体教学,了解文言文背景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既有助于优化课堂结构,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又带来快乐,让文言文教学告别无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加强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联系,为创造更有趣、更高效的课堂打好基础。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插图直观形象,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学生能够了解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为理解文言文打好基础。例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天姥山的相关图片。“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这篇课文,提高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可以让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讲解《烛之武退秦师》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对视频的欣赏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朗读细读结合,把握文言文句法

要想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就要注重朗读细读相结合。文言文使用的是一种更为简练的语言,单凭略读是无法理解词语和文章内涵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多次朗读、多次细读。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如此一来,学生能真正理解文言文。阅读是一个不断深化理解的过程,通过阅读文言文,学生能够品味其中的深层意蕴,带着审美的愉悦进行欣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阅读目标的选定,通过反复阅读,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又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文章有感情地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涵。“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学生通过阅读这情、景、理相融的句子,能够初步想象出一幅“月夜哲思图”,这也是文章的重点内容。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长篇文言文,想要理解这些文言文,唯一的方式就是多阅读,注重朗读细读相结合。比如《孔雀东南飞》,虽然高考并没有对这篇文章有过多的要求,但学好这篇文章,可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体会作者情感,加深文言文理解

也许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很多教师教授文言文的原因,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尤其在中学阶段,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记忆,毫无疑问他们对文言文的内涵及审美无法深入理解,因而厌倦文言文。此时,就需要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其中的情感。古人经常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加工、提炼来渗透自己内心的情感,在文言文中,情感是重心。读懂了情感,就像掌握了船舵一样。部分高中生之所以难以理解文言文,究其原因,是他们无法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成为文言文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言文中渗透的情感。例如,教学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教师要加大对文章情感的讲解,注意从多个角度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人物所遭遇的家道衰落的难捱、人世无常的悲痛之情。“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这篇文章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倾诉作者的深切怀念与痛悼之情,饱含着作者的人生感慨。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从而深入理解这篇课文,提升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这篇文章言辞恳切,彰显着诸葛亮的一片忠诚。教师可以多讲述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学生听了诸葛亮的故事之后,会对其更加敬佩,从而怀着一颗敬佩之心来认真学习文言文。

四、结束语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语文学科的必考内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好文言文,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探寻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81-01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明中的灿烂精华,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让学生跨越时空,实现与诗人的对话,既有利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富有生命力的诗歌语言,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古诗教学中“如何跨越时空,实现读者与诗人的对话”这一问题谈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诗兴趣

古诗意蕴深刻,情感丰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生获取情感体验的重要资源。然而,由于它相隔年代久远,时代背景复杂,给学生学诗带来困难。调查表明,小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呈递减趋势。越到高年级,对学古诗不感兴趣的比例越高。这样的状况也更容易使教师一不小心就走进古诗教学就是“解释古诗”的误区,课堂教学中采用“问答法”,充满活力的诗歌艺术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解意思,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并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陷入两难的境地。因此,如何让学生产生学诗的兴趣显得格外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材众多的古诗中,有不少诗歌描绘的是大自然的秀丽风光,祖国的壮丽山河。对于这类诗歌的学习,应该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学诗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创设有效的情境,“先声夺人”。这里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说说如何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教师在课前播放庐山风光片,让学生欣赏,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看了庐山后的感受,然后教师介绍庐山:庐山是世界级名山,以雄、奇、险闻名于世,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涌鸣雷的清泉飞瀑展示了它无穷的魅力。自东晋以来,诗人们满怀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歌词赋有4000多首。宋代诗人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一样千古长流,脍灸人口,家喻户晓。

风光片的播放和充满诗情的介绍,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零距离地感受了庐山的美,而教师充满深情的介绍,更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奠定了学好古诗的基础,学生读诗也定会诗味盎然,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走入李白的世界,开始与这位唐朝最著名的诗人进行文字和思想的交流。

二、重视朗读,品味语言美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多角度、有创意,要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有些课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对于语言凝炼、感情丰富的诗歌,更要把朗读摆在重要的地位,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美,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直指诗人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的教学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有人说:“体会了诗歌的情感,才是读懂诗歌的标志。”此话一点也不为过。现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谈谈朗读的多元性和创造性。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是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理解了这两句诗的意思,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而诗人笔锋一转,“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样壮丽的河山竟被金兵侵占,从朗读中,学生就能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其实,这首诗的教学并不一定到此结束。课堂上,我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向南宋统治者诉说这几句诗,还让学生从“遗民”的角度向诗人倾诉这首诗。不同角度,富有创意的朗读,深入理解了诗人的感情,课堂弥漫了诗的芬芳。投入情感地读诗,也读出诗的情感了。

三、拓展延伸,提升文化素养

入选语文课本的诗固然经典美丽,其他的诗作也不乏精彩。我们的家乡浙江新昌,地处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山山水水,飘满诗香。据考证,唐宋以来,有史可查的诗人来新昌、天姥、沃洲寻诗访友的多达400名,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整个唐王朝,共有130多人的380多首诗歌或直接描绘新昌秀美的风光,或赞誉新昌的风土人情、前贤名士。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孟浩然的《石城诗礼拜》、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颂咏新昌山水风光的名篇佳作。在古诗教学中,带领学生诵读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传唱,不妨让学生接着读读“乱泉飞下翠屏中,色黄珍珠巧缀同”,体会一下新昌水帘飞瀑的壮美;吟诵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让学生读读“月在沃洲山上,人归剡县溪边。漠漠黄花覆水,时时白鹭惊船”,以领略沃洲的美丽山水。有效地拓展阅读内容,不仅使学生积累了美丽的诗句,提升了诗歌的文化价值,更让学生增加了对诗人的了解,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了爱家乡,更爱诗歌的情感。

深入挖掘古诗教学资源,让学生跨越时空,与诗人对话,感受古诗的魅力,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让传统的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教师要和学生共同畅游诗的海洋,品尝诗的美味,使诗的课堂魅力无限。

篇5

【关键词】 古诗;人品;诗境

近年来,语文课本中选用的古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欣赏古诗,可以开发读者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社会生活与自然景物,了解文化历史的变迁与发展。但怎样才能正确理解、领会古诗所富有的深刻含义呢?笔者认为要做到知人品。比如说到杜甫,就要马上想到杜甫适逢安使之乱,一生颠沛流寓,故其诗广泛反映社会现实,少有“喜”作。与其齐名者,当属诗仙李白,此二人世称“李杜”,李白一生漂泊不定,经历坎坷,但不同的是,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兼备众体之长,《静夜思》、《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皆为千古绝唱。因此说,对于读者,知人品诗甚为重要,其方法就是将诗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诗人创作风格、人生阅历相结合,这样方能与诗人心意相近,通过大胆的想象领悟诗人所想。这也是领略诗中意境的途径之一。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像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给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这首诗的意境。既给了读者美的享受,又给了读者以启迪。

那怎样看意境呢?我们可以通过形象的方法去领会意境。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 燕歌行》》、李商隐的《 辛末古夕》等,另外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这些作品虽然遣词造句各异,却都偏重在“离别”二字上,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词句哀婉、凄楚。《鹊桥仙》中,秦观则另立新意,独出机杼,立意高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情之所钟,虽然天各一方,但心心相印,愿已足矣。何必每日耳厮磨,须臾不可分离?这种境界是修养高尚的反映,胜于柳永的“闲捻针线伴伊坐”,即使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虽说深情,却也显现出其高超通达,自有一种超人的气概。

鉴赏古诗其益有三,一是可以捕获知识信息,二是得到精神享受,三是可以培养思维能力。那我们又怎样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呢?盂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绘了一幅暮霭苍茫,孤舟夜泊的画卷,表达了作者寂寞惆怅的心情。要理解诗意,就要明白这些问题:为什么客愁新?天怎么比树低?江心月影为什么这时离诗人近?回答这三个问题就要弄请诗人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诗人是在船上观察景物,由近到远,再由远至近。读者可边思考边勾勒出一幅简笔画,把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再现在眼前,然后体会诗中所写景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读者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两句很富有哲理的诗句,从字面看,是诗人从不同角度取景来写表现出庐山的千姿百态。读者在赏析此诗时可准备多张庐山不同角度的风景画片以助于观察想象,再结合诗句领会意境。

还有些诗句,它们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培养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如龚自珍的《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一首政治诗,起句提出自己的主张,认为国家要振兴,必须进行雷厉风行般的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呢?因为当时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危机四伏。怎样实行改革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要读者理解诗人的愤懑心情,就要适当说明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紧扣诗句,理清诗句字词间的逻辑联系,最终要明白全诗的主题思想,就是诗人疾呼只有不拘一格起用爱国爱民之才,才能拯救神州大地。首尾呼应互为因果。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柳树表现出春风给大地带来的一派生机,诗人先写整棵柳树,表现出春风给大地带来的一派生机,诗人写整棵柳树时突出它的形态美、颜色美,再写其柔和美。第三句设问,使诗意转折,末句点出原因,所以末句与第-二两句具有因果联系。在赏析中体会其中贴切的比喻所表现的生动形象,并把握诗句间的因果联系,就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篇6

关键词:初级中学语文;创新教育;创新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语文创新教育是以中国几千年所积淀的优秀文化作为载体,以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提高作为前提。因此,它有着独特的发掘角度,选准语文创新教育的切入点是语文创新教育成败的关键。

一、对教材的处理要创新

在教学中,要突出文章的主要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思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发掘创新。例如教学《祝福》时,可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祥林嫂是怎样死去的?能否根据课文已知内容推测她是饿死、冻死,还是病死的?是忧郁而死,还是自杀?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有多种推测,都可以为自己的推测找到理由,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然后紧承前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是谁害死了祥林嫂?作者塑造祥林嫂这一形象的目的何在?最后,让学生结合讨论,续写课文。这样处理教材,不仅可为学生理解课文寻找一种新的思路,而且有利于学生重组课文信息,进而创造性地理解课文。

二、对教材的发掘角度要创新

例如教学《石钟山记》,首先引导学生进行正向思维,即抓住中心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和苏轼暮夜亲自乘舟到绝壁下考察的事实,明确课文提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学风。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课文反对什么?经过揣摩不难发现,课文不是反对不调查研究,而是反对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态度。这样从多角度发掘课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三、针对教材设计的问题要有新意

1.设计求异性问题,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心理品质。如《垓下之战》一文,项羽兵败垓下后,对其属下说:“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教师于此设问:“你同意项羽的观点吗?如果不同意,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因为项羽不能明察;有的学生说,是因为项羽恃强倨傲,刚愎自用;有的学生说,是因为项羽不善于用人……一个个求异性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2.设计想象性问题,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想象、再造想象、推测想象等能力。

3.设计比较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品评优劣中获取新知。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一种修辞手法,课文中这样用好在哪里,需要比较。教学上,习惯的做法是举出差的、错的与课文进行对比,以证明作家的高明。久而久之,学生就把课文当作“圣经”,一字不能易,一字不敢易,似乎只能揣摩学习,这就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这类问题可换个角度设疑:你能不能找一个更好的词语、句子,或修辞手法来代替原文?这样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设计争辩性问题。如传统教参上分析《项链》中路瓦栽夫人的形象,都把她视为贪图虚荣的反面典型。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时让学生争辩:路瓦栽夫人身上有“可爱”之处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争辩,学生看到了路瓦栽夫人诚实、坚强、追求幸福的一面,她直面不幸的坚强性格令人感动,值得肯定。同时,通过这种争辩,学生也明白了人性的多面性,从而提高了把握作品、理解形象的能力。

5.于无疑处设疑。如教学《荷花淀》时设问:文中有三处集中的五个女人的对话描写,如果让你当导演选五个演员表演,你能恰当地将文中的每句话都分别落实到人吗?这个问题在教材课后思考题的基础上进了一步,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而且还引导学生注意行文的前后照应。

6.设计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探索。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后设疑:李白真的从未“摧眉折腰事权贵”吗?激发学生查阅资料研究李白的欲望。

篇7

用景铺陈:绚丽多彩

如梦幻诗感人的艺术魅力,依仗于景物的铺陈。这种诗的教学,不能简单作“情景交融”类分析,而应指导学生着意寻求课文中铺陈景物的重点,了解作者创作旨意。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写诗人梦幻天姥奇观,浓墨铺景:绿水红日,猿悲鸡啼,迷花倚石等,特别是天仙降临场面更是铺陈得色彩绚艳。瑰丽多变:山峦洞开,轰响惊人;青冥浩荡,玄秘莫测;晶莹楼台,绚彩耀眼;众多君神,目不暇接。先找准作者铺陈景物的重点:此诗以梦幻形式来记游,以实有名山为依据来遐想,以想象中色彩绚丽美,梦境新奇美,意蕴婉藉美来展示诗人的审美情趣,理想追求。这样便顺畅地连接了学生理解此诗的通道,使学生顿悟到作者浓墨渲染出一个光怪陆离,辉煌琉璃的天仙境界的创作旨意,感受到诗人对崇高人格和美好人生的希冀、探索和期盼。更进一层,可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作者寻梦――绘梦――梦醒三过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评价作者写此诗的目的(篇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写作动机:(“且放白鹿山崖间”);梦幻原因,从而鉴赏品味作者的审美祈求,体悟全诗以诗人磊落、豪放的性格光彩展示深沉意蕴美,并获得较高审美价值。同理,屈原《离骚》中诗人幻想崦嵫、咸池辉煌灿烂的神仙美景的教学,也调动学生思维领悟诗人写景意图,有异曲同工之效。

画形渲染:艳美精神

诗歌如果重墨渲染人物服饰体态,会凸显出人物形象的端庄绮丽。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多次朗诵的基础上,明了作品渲染的真谛,知晓人物形象底蕴。如《孔雀东南飞》以四个夸饰性比喻组成排比句渲染刘兰芝服饰体态:“腰若流纨素,耳如明月铛,指如削葱尖,口若含朱丹”,教师让学生初读这段文字时,可引导他们感受欣赏作品渲染的人物艺术效果:白绢束腰光彩流动如水波,耳坠明铛晶莹亮澈似月光,手指纤细像削尖的葱根,嘴唇红润若亮艳宝石――突出刘兰芝肤色白嫩,装饰华贵,容貌艳丽的形体美。让学生再次朗诵,可引导他们学习掌握此诗运用多种修辞格渲染刘兰芝性格的艺术手法,从而辨清作品渲染人物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内蕴:“辨丽本于情性”(刘勰语),文采照耀依靠人物品性的纯真,人物性情结合文采藻饰才能生动感人。此诗所要表现的刘兰芝形象内蕴是性格善良、忠于爱情、感情丰富、意志刚强,浓艳地渲染人物外表服饰,可以使刘兰芝的形象丰满鲜明,性格光彩照人。如此导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渲染技法,而且对诗所渲染的人物形象底蕴的意义有明确把握,从而提高了诗歌教学质量。

乐借空白:神妙婉凄

诗巧借乐声传露诗中人物的境遇心情,常留下想象空白,以唤起读者遐想、思考。此时,教师可以发挥学生丰富想象力,激活学生思维来填补和充实空白内容,对空白蕴意进行思考探究,从而深透理解隐藏于空白中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如《琵琶行》第二处写秋江月夜,在琵琶乐声骤止,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境中,再次出现秋江月景:月色皓白凄凉,江水沉寂平静,听者专注“悄无言”,以江月凄凉与听者寂静来清晰映衬神妙琵琶乐声,使其萦荡听众耳际,留下艺术的想象空白。学生朗诵于此,不禁要问:乐声为何凄婉似泣,悲怨无诉?弹者有何难言之隐不可详诉?教师适时点拨,发掘学生丰富想象力,设身处地探想此时琵琶女心境:想到昔日欢乐豪华的生活;想到世人对己重财轻色的鄙夷抛弃;想到自己对丈夫恋利寡情的指责控诉,更想到自己与寒江冷月做伴而孤寂无聊的郁闷悲愤。从而诱发学生进一步体味感受琵琶女人生路途的坎坷艰辛和心情的激荡不平。空白的引导教学,无疑是诗歌教学的极佳切入点,学生由听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理解了课文以出色江月和神妙乐声流露名满京都女艺人因色衰从良而身世飘零的忧愁暗恨,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郁结于心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愤、失志之闷,沟通了作者、诗中人物(文本)、学生间情感纽带,与讲析教学相比,学生对诗感悟、评价、鉴赏的品位明显提高。

描貌衬托:睿智高洁

诗歌中的衬托指对主次人物的肖像、心理、行为进行多方位的形象、夸饰、对比,以突出主体,增强艺术效果。对主体而言,衬托中的主宾是辩证统一的,主宾配合默契、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使人物容貌鲜明,品性突出。对主体而言,衬托近乎吝惜,几朵绿叶不足以衬托出鲜花之红;过于洒泼,众星繁密,遮蔽月亮,喧宾夺主,则适得其反。这类课文的导读,应帮助学生学会对衬托人物巧于布置以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写法。如学生朗读《汉乐府陌上桑》会发现课文以罗敷艳丽服饰铺衬其光彩照人,以行人惊忘行止侧衬罗敷美貌异常,以使君猥琐言行反衬罗敷纯正高洁,以罗敷致词严正衬托她睿智坚贞品性。此诗导学的重点正是要学生学习课文综合运用四种衬托写法所产生强烈神奇的艺术效果――罗敷形象完美艳丽、令人难忘,是因作品对罗敷服饰,致词以及行人,使君采用不同衬托方式涂染不同色调巧妙布置,从而突出了人物鲜明个性。再找出相同衬托技法的课文让学生比较朗诵:如《孔雀东南飞》中焦母专断顽强、蛮横霸道,涂以深黑色,反衬兰芝勤劳能干、善良朴实可贵的品性;刘兄利欲熏心,冷酷无情,抹之以腐臭铜色,映射兰芝刚强坚贞、纯洁高尚的性格;府君筹婚繁忙、婚聘豪华,内心大喜,染之以庸鄙灰色,对比兰芝身价高贵,但忠于爱情,至死不渝的情怀。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学技法、读人物、明品性、懂诗意,导学效果不言而喻。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朗读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风格特点、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再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进行情境导入式教学,让学生领会诗歌丰富的内涵,进而濡染其心灵,陶冶其性情,培养其兴趣,提高其素养。

1朗读为先,体验诗意

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尤其是古诗,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所在,它脍炙人口。朗诵是诗歌教学中导入情境,走进诗境的首选方法,下面略举几例常用诗歌朗诵法:

1.1范读法

一是教师或录音美读,然后由学生仿读;一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教师点拔,学生领会。叶圣陶主张诗歌最好用美读,这“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1.2引读法

1.2.1 提示式。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朗读课文有关语句回答,通过这个方式,引导学生朗读,学生既了解课文内容,又容易掌握表达技巧。如朗读《琵琶行》:时间是什么时候?(夜晚);地点是什么?(浔阳江头);事件是什么?(送客);有一句诗,描绘送别的自然环境,有枫叶、荻花等意象,写出秋之萧瑟冷清,这里哪一句?(枫叶荻花秋瑟瑟);主客一行下了马,踱上船只,用互文说就是(主人下马客在船);将要饮酒却无助兴之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琵琶,满座惊讶。这样,根据诗歌内容及叙事顺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轻松愉快背下来。

1.2.2 插叙式。诗歌语言较精炼,不易理解,如能运用散文铺写的插叙方式引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领会其中意境。《诗经》、《离骚》等上古诗词,难解之时,可将其先译成半文半白之诗歌,悟其意而后再诵原文。如《邶风・静女》可译为:“一、善良姑娘真美丽,等我城楼去约会。故意藏着逗人找,惹我搔头又徘徊。二、善良姑娘真漂亮,送我彤管情意长。彤管鲜红光闪闪,越看越爱心欢畅。三、郊外送茅表情爱,嫩茅确实美得怪。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它来。”

2画意诗情,以画入诗

诗和画都是由情趣与意象的契合融化而来,有相通之处。因此在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绘画固定、静止、可观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比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一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为了使学生深入品味该诗的意境美,准备一幅风景图。教学时以画配诗重点抓住几个动词用得准确传神来具体分析:“天门中断楚江开”,“断”、“开”两字势如惊雷,使人魂悸魄动。“碧水东流至此回”一句中,“流”、“回”二字表现江水忽作低回之态,充分显示了山和水的意境美;而“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出”字,通过画来分析,理解其传神妙趣,赋予静态的山动态之美。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画出“孤帆一片”,突现远视所见,暗切题中“望”字,而“日边来”则再现了这首诗的画面背景。通过配画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其诗情画意,洞悉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

3言为心声,以乐带路

巧用音乐入诗境。欢快的乐曲能使人体味到欢乐愉悦;低沉舒缓的歌声,令人感受压抑和沉痛;缠绵徘侧的恋歌,使人情不自已、追忆绵绵。将音乐引入到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诗境。

巧用音乐解形象。诗歌的形象有自然形象、人物形象。由于诗歌语言精炼、简洁,不像白话文通俗、明白,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不容易把握,如在音乐中再现人物形象,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则容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巧用音乐造氛围。要领会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对诗句的内容理解透彻。如果把流行歌曲引入到课堂,不仅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的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3.4 巧用音乐背诗歌。如学清照的《一剪梅》、李昱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学生通过光碟、磁带学唱这些诗词,在深情优美和愉悦的旋律中,把这些诗词轻松地印在了脑海里。

4想象联想,幻化入境

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些诗歌的构思行文完全建立在大胆而多彩的想像之中,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充满了天马行空、神奇瑰丽的想像。阅读这些诗歌,应当放飞自己的想像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随着诗人的思绪加上自己的主观情感,体会宇宙的浩淼、人生的苍茫。借景抒情是绝大多数诗歌采用的表现手法,要准确地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就需要从诗歌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入手,把当中出现的一个个意象组合成整体的画面。

5纵横时空,模拟诗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声、像、文相结合,打破课堂四十分钟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如:在教学柳永的《雨霖铃》时,则可以配合一段如泣如诉的古筝乐曲,再搭配一幅幅“千里烟波”“晓风残月”“冷落清秋节”的画面,做到音画合一,于是,一种婉约意韵也荡漾开来。多媒体正是这样以其独特的多维优势创设出多维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惊喜、陶醉、亢奋,直至主导他们的情感,达到智育美育的有机结合。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正在运用中的策略可能出现的不协调,及时调整、补充。要研究学生实际情况,始终关注自己的教学对象,并根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重视非认知因素,让课堂充满激情。

参考文献:

篇9

在课题开展中期,我们安排了两节同课异构课。两位老师的课堂都非常精彩,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出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文教学课堂的现状和思考。这两节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倾向。刁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侧重于常规教学的课,而刘老师的课则是运用了时下比较提倡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理念,是一节比较侧重学生思维展现的课。那么,两节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课,就让我产生了对两个问题的思考:一是古诗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二是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通俗的说,就是古诗文“教什么学什么”和“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问题一:古诗文教学的方向性问题――教什么?学什么?

叶圣陶曾说:“ 无论学什么学科,都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 俗话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古诗文的教学始终离不开文本,离不开诗歌内容本身,但教学的终点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基本把握,而是最终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生命体验。这就是我对古诗文教学的定位――源于文本,高于文本。

两位老师执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古诗文名篇,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作者地位,更重要的是作为语文教学,其文章本身的魅力。作者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以极其浪漫的情怀,极富魅力的仙界梦游,表达了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当中涉及到了蔑视权贵、不屈于世俗的处世态度,和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辅佐明君治理天下人生观的熏陶培养。这对应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维度的生成和发展。

而对诗歌情感、哲思内涵的深层次把握,都离不开对诗歌内容的基本理解。要获取这些财富,首先就要读懂。诗歌的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古诗文所蕴含的哲理都应该从诗歌的内容探求。那么读懂的基础是什么?就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读,即对诗歌言简意丰的意象的挖掘,和对浑然一体的意境的再创造,从而为诗歌的深层理解蓄势。这应该就是古诗文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那么,如何得以使古诗文的这个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呢?那就是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了。

问题二:目标实施的方法问题――即怎样教怎样学的问题

思考1.怎样教?

能否体会古诗文的感情,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读懂古诗文的标志,也是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首先是引导学生对诗文内容的基本把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们对此作了很多的尝试。比如,传统预设:让学生获得什么――教给什么知识。(知识的角度,是目的预设。只重结果,不管过程方法)

【示例】教师选出了三组句子,请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以此体会梦境的“浪漫”。①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②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③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种预设,教师代替了学生的感知,只看结果,不管能力)

而刘老师的预设是:引导学生知道自己需要获得什么,怎样获得,获得的怎样――导向什么方向。(知识与能力的角度,是思维预设。重过程方法)

【示例】小组交流①合作解决疑难问题;②找出几组自己最欣赏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说说美在何处。(提示:联系诗人所见、所为、所感去品味、想象)

但我认为美中不足的是,刘老师在问题的提示处,没有具体提到学习古诗文的起点:抓意象、品意境,而仅仅概括为“所见、所感、所为”;另外,在对学生赏析完自己喜欢句子之后,过多的肯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却没能扣住问题当中“联系诗人所见、所为、所感”进行点评,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正确方向。

再者,既然通达基本内容是古诗文鉴赏的起点,那么就必须激发学生在一次次对诗歌内容的品读感悟过程中,向挖掘诗歌的深层内涵过度,而我认为这个良好的桥梁便是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诵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很好的途径,是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抓手。

朗读和背诵是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可见,朗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范读、领读;齐读,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可读全篇,可读几段、还可读几句、读一句。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对古诗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 读要讲求目的和效果,读的方式要恰当,读的过程要指导。读要为理解服务,要对深化理解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的课堂是怎样运用的呢?

一般来说,我们的课堂现状除了范读,就是齐读,恰恰少了最能显现独特情感体验的自由读。少了能静心揣摩,思考和阅读同步的默读。 比如,传统预设:齐读梦境部分,读出浪漫的感觉。(齐读的作用是什么?齐读,整齐划一,能读出慷慨与宏伟。如何读出个体不同程度的浪漫的感觉?) 而很好的运用诵读这一古诗文学习的第一抓手,也是刘老师课堂的一大特色。从“入境”环节教师的范读,到“感知”环节的学生自由诵读,到“品味”环节中,让学生在鉴赏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再到结尾环节师生共同配乐朗读。在一次次反复诵读的过程当中,使学生渐渐品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味,品读出文章的浪漫情怀,寻找到课文内容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产生与作品的情感共鸣。我认为,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教师的确应该在整个选修1的教学时段,自始至终在课堂保留至少让学生诵读4到5遍的时间,自始至终在课堂贯穿多形式的诵读习惯,更好地以读促赏。在品读的过程中,为作品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这是古诗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

思考2.怎样学?

新课改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

1.自主与自由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前有规划措施,学习中有监控调节,学习后有捡查补救。是一种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而独立性的前提是要“我”能学,即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要有过程的。高二的选修1课本,是深入学习古诗文的阶段,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学生囿于自己知识视野、能力水平不能对课本读深读透,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没有了度。所以,在平日的教学中,对古诗文的内容、鉴赏的提示、背景的提供等必要的讲授还是要有一点的。

2.合作与独立学习

正确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精神。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古诗词鉴赏;教学模式

综观时下高中语文的古诗词鉴赏教学,广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众多教学模式,随着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不断深化,可谓“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在高中语文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笔者尝试应用网络技术下的教学模式,希望从“有模之术”到“无模之境”。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作出了明确规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同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做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文针对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与高中教学的整合现状,特探索了“网络状态下古诗词鉴赏阅读教学模式”。

一、网络状态下古诗词鉴赏阅读模式结构程序

这种模式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侧重于阅读。在日常的古诗词鉴赏教学实践中,按照由浅入深的规律,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构如下:

阅读、鉴赏过程由“六读”组成。即阅读正字音,阅读明节奏,阅读悟情感,阅读入意境,阅读理层次,阅读品语言。

具体地来说就是将整个鉴赏过程划分为六个操作步骤:

步骤一,阅读正字音:刚接触到一首新的诗词时,学生可根据教师网络课件的提示或自己运用工具书,查阅相关字词,一边默读一边解决读音与词义的问题,初步感知全诗或词。在本环节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预测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给予较全面而及时的提示,如《山居秋暝》中的“浣女”,课文注释当中并没有注音,不少学生就将“浣”读成了“完”的音。

步骤二,阅读明节奏:在上述基础上由学生先讨论明确本诗词节奏或韵脚,再参看网络课件中教师对作品朗读节奏及韵脚的解说和示范,最后以响亮的口语大声朗读。本环节中有关节奏的内容应灵活处理,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朗读停顿分语意停顿和音节停顿两种,其次对于诗或词的规律性朗读节奏,应要求学生尽量掌握好规律。如七言诗《书愤》等就是按照“二二三式”的节奏来读的。

步骤三,阅读悟情感:由学生上网自由搜集与诗词相关的材料及写作背景、作者介绍等等,并在充分交流搜集成果的基础上三读作品,品悟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诗,互联网上就有关于杜甫生平及及作品的详细介绍,学生查看后,能更有效地理解作品内涵和诗人的复杂情感。

步骤四,阅读入意境:借助互联网丰富的音乐与图片储存量,以及电脑各式绘图编辑软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手段,如配乐、作画、编写MTV剧本等形式,自创诗或词的意境,激发出自己对古诗词最真挚的情感,并激情诵读。如柳永的《雨霖铃》,邓丽君就用其哀怨的歌喉唱出了恋人分别时的无限伤感,学生可以边听歌曲,边用作画或者写MTV剧本的形式将词的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

步骤五,阅读理层次:引导学生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向诗词结构的深处探寻,让学生写出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感悟,哪怕是只言片语,也是学生“个性”宣言的弘扬,“智慧”火花的迸溅。教师可借助网络的交互,及时调取学生学习心得进行点评。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整诗篇幅较长,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结构层次入手,理清行文脉络,这对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强烈而深沉的感情和哀歌式的忧郁美很有帮助。

步骤六,阅读品语言:让学生细读作品,营造一种“茶馆式”教学的氛围,要求学生以“我发现__用得好(精美、贴切等),它好在(精美在,写出了)__”的句式品评出诗词语言的精妙之处,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在BBS公告牌内,达到协作学习与竞争学习的效果、教师则可借助网络对话框,提示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角度,或者抓住诗词中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赏析,如《琵琶行》中用一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乐音的美好;《梦游天姥吟留别》则运用大胆的想象虚构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与“空”写尽了诗中的凄凉与冷落气氛。

二、实施策略

第一,阅读目标的清晰化。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正是由于目标的明确,古诗词鉴赏教学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本“阅读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目标分成六大板块,并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步步进行自主探究,等于是将一个大蛋糕一一分解再逐个“消灭”,便于学生消化吸收。那么,如何合理确定古诗词的每一步阅读目标,则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对学生学情的准确估计。

第二,阅读成果的分层化。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能力高低不齐,在学习过程中期望步调一致是绝不可能的。实施“阅读教学模式”就应注意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水平,决定学习的快慢和深浅,不会造成好学生“吃不饱”,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的不良局面。

第三,学生学习的协作化。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使“协作学习”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关键时由教师指导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