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范文
时间:2023-03-30 05: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坚定的锡兵;童话;微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29-01
王学兵的《坚定的锡兵》,是搜狐视频“7电影”原创微电影系列的第一部,也是拍得最好的一部。《坚定的锡兵》,改编自安徒生的同名童话名篇,不过导演王学兵只抽取了安徒生童话的内核,并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基础上,阐述了他对于爱情,对于生活的理解。《坚定的锡兵》,以人类角色出画、戴墨镜、拍背影,以及精少的语言对白,来淡化演员的表演,将主要的镜头与故事的书写集中在没有表情,没有语言的玩具人偶上,却巧妙地用唯美而富有张力的镜头,配以行云流畅、跌宕起伏的音乐,将整个故事无言地讲述出来。于是,王学兵以一部短短三十分钟的微电影,以当代电影所少有的沉静,一滴一滴浸透到观众心底,触动了人心最深处的温柔。
一、锡兵的坚定
坚定的锡兵是一个先天就只有一条腿的残缺的锡兵,在众生喧哗的高级玩具机器人中,他是如此的渺小,即便是与他24个锡兵兄弟相比,他也因为只有一条腿,而被天真的孩子嫌弃。一次命运的偶然,残缺的锡兵在坠落桌缝的一刹间,与同样用一条腿站立的翩翩舞者相遇,那是个美丽的芭蕾孩。在四目相对的霎那间,女孩的温柔像一潭湖水浸湿了锡兵的心潮。“为你跳支舞,再见勇士,你勇敢无比。”这温柔的回音,像在不经意间一发不可收拾的爱情,还未在小锡兵的心中完全荡漾开来,这残缺的锡兵就被天真的孩子在任性的残忍下,扔出了窗外,自此,坚定的锡兵就在风雨中遭受起命运的辗转。
残缺的锡兵,在下水道中,孤独地漂流,在垃圾桶中偶遇了可爱的拾荒者,却又在悠扬的小提琴曲中被再次抛弃。于是,锡兵有了一次戴着草帽的浪漫城市之旅,却又在美丽的蓝调布鲁斯音乐中,见证了温情情侣的冷漠分手。被再次抛弃的锡兵,在城市拆建的隆隆挖掘机声中,与废墟一起埋葬,却又因缘际会,被抛弃他的小主人的父亲重拾归来,再次坚定地站立在那美丽的姑娘面前。在她的温柔的目光里,暖炉上被遗忘的锡兵,在静夜滴水般的钢琴音乐中,慢慢融化,销蚀殆尽,最后一滴熄灭了滚烫的暖炉。当那渐渐冷却的暖炉上,只剩一缕薄薄的青烟时,独舞的姑娘将温柔的声音再次响起“为你跳支舞,再见勇士,你勇敢无比……”“命运大多数时候,并不掌握在我们手中,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坚定。爱情,就是在你的爱人面前,融化,不管是一分钟,还是一辈子。”这便是锡兵的坚定,这便是王学兵的爱情。
锡兵,是城市的流浪者,恰若在城市上空流浪的爱情与理想,好奇的人们,捡起了锡兵,却又随手丢弃,就像丢弃那曾经的爱情与理想一样草率简单。锡兵那满身的伤痕是人们心中不堪现实冲击的“曾经执着”,锡兵那归来后的面目全非,是人们早已不敢自视的脆弱内心。所以,童话故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却有着人们同样想象不到的残酷与残忍,它让人们看到曾经的美好与执着,却也让人们看到现在的丑陋与怯懦。所以,人们不再相信童话,不愿也不敢相信童话了。
二、童话的残酷
回想一下那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在历经重重迫害与磨难之后,仍然可以善良地活着;灰姑娘在艰难的生活里,从未放弃过美丽与希望,乐观与信仰;英俊的王子,可以为了心爱的公主,纵身跳下天鹅湖;善良的小女儿,为了解救父亲,甘愿将自己献给野兽,却又用自己的美丽与善良救赎了被困咒的王子;因为样貌丑陋而被排挤、歧视、嘲笑的丑小鸭,坚定地选择追求自由的生活,在经受了严冬的困厄后,蜕变为美丽的白天鹅;美丽的人鱼公主,为了爱情,不惜忍受剧痛,脱尾化人,可那王子却与人间的女子成婚,巫婆告诉她,只要他杀了王子就可重归大海,她却选择,一个人默默地化为海上的泡沫;改编自《哈姆雷特》的迪士尼动画《狮子王》,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童话故事,在经历了欺骗、丧父、背叛与逃避之后,辛巴选择勇敢面对,以自己的勇敢与智慧来承担责任,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在面对杀死父亲的刀疤时,他仍然选择了宽恕。
这便是童话故事,美丽动人的童话故事。所有优秀的童话故事,讲述的都是关于人类生存本身的事情,坚强、勇敢、智慧、善良、成长、宽恕,正如安徒生所说“生活本身就是童话”,故而童话本身也必有生活本身的残酷,只是与人们不同的是,童话里的王子、公主,锡兵、舞者都勇敢地选择了坚定与善良,而怯懦的人们却哭着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并以此来掩饰内心的卑丑与懦弱。所以,人们选择不再相信童话,不是因为童话过于美好,而是因为童话过于残酷,因为很多人已经做不到童话中的勇敢坚定,乐观宽容,甚至,已做不到童话中的善良。
三、小结
童话中的悲剧美是一种崇高的审美境界,安徒生的故事善于在微笑与温柔中将生存的忧郁与死亡的残酷淡淡地叙述出来。安徒生的锡兵可以唤起诗意的忧伤与苦涩的同情,而王学兵的锡兵则在重新阐释“锡兵的坚定”与“童话的残酷”后,建构起现代童话的爱情观与人生观,在此生无悔的浪漫情调与历尽沧桑后的坚定情怀中,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审美 情感体验 信念传递 精神依托
作为最富儿童特点、最受小读者欢迎的童话,它的价值在儿童教育中被严重忽视了――教师只是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时偶尔借用一下相关的童话故事,也就是说童话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而已。而对于童话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教师则很少考虑。儿童一般所能接触到的都是经过老师“精心”筛选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可正因为如此,总是频频出现儿童不喜欢这些童话、毫不领情的现象。
其实,童话最本位的功能莫过于给予儿童一种美的感受、体验和熏陶。至于它的德育和智育功能,都是在美育基础之上自然生发出来的,如果剥夺了儿童对童话的审美权利,那么德育、智育就显得生硬、突兀,难以被儿童所接受、内化。
《野天鹅》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之一,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艾丽莎的美丽公主和她的11个哥哥受到阴毒继母的残酷迫害,11个哥哥被咒语化成了野天鹅,艾丽莎为了救哥哥而历尽了艰辛,最终让哥哥们恢复了原形,坚强、善良的公主也苦尽甘来,获得幸福美满的爱情。本文试图透过《野天鹅》,从童话对儿童的情感体验、信念和精神方面的影响来论述童话作品对儿童的审美教育价值。
一.曲折丰富的情感体验
提升儿童尤其是幼儿的审美情趣,首先需要给予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普遍方式,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的时期,是一种原始的、天真的同一状态,对人、事、物都倾向于体验。通过各种体验,“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他们感到自己是真正属于这一世界,而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旁观者。但是体验也并非只是认识的工具,体验本身也是目的,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体验到自身融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艺术的关系之中,感受生命的艰辛与欢愉,这本身就是生命的表现。
童话作家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等方式来建构出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这些内容丰富的童话故事,往往能给儿童奇特无比的体验,让儿童惊喜不已。相对于成人,儿童尤其是幼儿更能全身心地进入到童话世界里。他们不会怀疑童话故事的真实性,或者说他们还没来得及怀疑就已经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无论成人或儿童,在读故事的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把自己假想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跟着这个角色去体验他/她的生活、故事,只是儿童比成人更投入、更执着专注点儿罢了。特别是幼儿,他们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表象思维阶段),无法把自己与外界区分开来,“自我中心化”现象突出,认为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以,幼儿相信童话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在听童话故事的时候,总是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获得比成人更深刻的情感体验。
《野天鹅》的情节曲折动人:艾丽莎是个柔弱的女子,但她要以她的决心和毅力来战胜比她强大得多、有权有势的王后和主教,救出她被王后的魔法变成了野天鹅的11个哥哥。她忍受荨麻的刺痛、环境的恶劣和有权势的主教对她的诬陷,争取织成那11件长袖披甲,使她的哥哥们恢复人形。她承受了肉体上的折磨,但精神上的压力却更难当:“她的嘴是不说话的,因为她说出一个字就可以使她的哥哥们丧失生命。”正因为如此,她只好忍受人们把她当作巫婆和要把她烧死的惩罚,而不能辩护。她坐上囚车,穿上丧服,正在走向“死亡的路途上也不中断她已经开始了的工作”。在最后一分钟她的工作终于接近完成,她的11个哥哥也即时到来,他们穿上她织好的披甲,恢复了人形。善与恶的较量是曲折的、惊心动魄的,儿童在这些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恶毒的王后企图用三只蛤蟆把艾丽莎变丑、变坏时的心惊肉跳;跋山涉水寻找哥哥的孤独、恐惧;找到哥哥后与哥哥们相依相偎的温馨;为救哥哥用荨麻编织披甲r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寻找荨麻途中遇到吸血鬼时的胆战心惊;在囚车上的无赖、冤屈和希望……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儿童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它能引领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童话作品由于其手段上的无所羁绊,往往能建构出各种千变万化、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给予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信念的感染、传递
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不仅需要给予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更要向他们传递真、善、美的信念。审美教育远不止是音乐、舞蹈和美术方面的技能教育,培养儿童的是非观念和对真、善、美的坚定信念才是审美教育的根本。
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往往都是善恶分明的: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好人虽历尽艰辛但最终会得到好的结局,而坏人最终会受到惩罚。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善恶的简单化和对人物善恶的绝对化,认为它有违人性的复杂多样性,可是这对于缺乏社会阅历的儿童来说尤为关键,它是儿童善恶观念的萌芽,是儿童今后是非判断的出发点。儿童尤其是幼儿,社会经验不足,思维水平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不能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所以通过童话作品向他们传递简单的善恶、是非观念非常必要。童话作家往往运用幻想等手段夸大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效果,给儿童心灵以强烈的刺激,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善的美好和恶的可恨。《野天鹅》中,艾丽莎和她的11个哥哥等都是好人,而继母王后、主教等都是坏人。艾丽莎和哥哥们都在不断地遭受到继母的迫害:她将艾丽莎赶到乡下居住,试图利用三只蛤蟆毁掉艾丽莎的美丽容颜;对11个王子施与魔法使得他们变成了野天鹅。艾丽莎还遭到主教的污蔑,差点因此丧失生命。尽管困难重重,艾丽莎还是能够不断地获得安慰:继母的蛤蟆在她身上无法产生效力;仙女托梦告知解救哥哥们的办法;小耗子帮助她收集荨麻;画眉鸟也“栖在窗子的铁栏杆上,整夜对她唱出最好听的歌,使她不要失掉勇气。”最终11个王子恢复了人形,艾丽莎获得了理解和爱情……至始至终,儿童在为善良的艾丽莎和王子们担忧的同时,都能获得一些安慰,这些善恶分明的人物、事件无一不在向儿童传递着最朴实的善恶观念。
每一个撼动人心的童话故事都在传递着一种信念,这些信念往往是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故事中的人物正是凭借着这种信念的支撑克服种种困难、挫折的,这种信念还往往能导致奇迹的出现。儿童就在这种信念的感染下产生对真、善、美的渴望。《野天鹅》中,艾丽莎就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对真情的执着,对哥哥的不离不弃,正是对哥哥的爱使她能够以弱小的身躯来抵抗恶毒的王后和主教的迫害,忍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编织披甲,最终让哥哥们恢复人形。这种对善、对爱的执着也导致了奇迹的出现――王后的魔法无法对艾丽莎产生效力;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刻,披甲将王子们恢复了人形,艾丽莎因此得救。这种无形的感染会对儿童的心灵产生持久的影响,坚定他们对真、善、美的信心和渴望。
童话作品往往能通过幻想摆脱现实的束缚,运用夸张突显是非善恶的差别和信念的神奇美好,儿童能在这些奇特的故事情节中受到感染、触动,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信念。
三.精神的依托,现实的补充 童话对儿童的审美教育价值不仅表现在:童话作品可以给儿童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对事物的不嗔煳颍豢梢韵蚨童传递是非观念和美好的信念,让他们渐渐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坚定对真、善、美执着追求的信念。还表现在童话作品补充了现实的不完美,是儿童的精神依托。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在儿童童真的眼里,这个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也应该是完美的。可是,我们都知道世界不可能真的完美,现实中有太多的限制,这些限制导致了太多的不可能,不可能决定了不完美。儿童稚嫩的心理,还禁不起这些打击,他们对美的信念也极有可能被残酷的现实击碎。然而可喜的是,童话作品补充了现实的不足,它那毫无羁绊的幻想能创造出无比神奇的力量,让美好的事物最终获得好的结局。在《野天鹅》中,尽管善良的艾丽莎和哥哥们不断遭受迫害,历尽艰辛,可是在这些艰辛的背后,总有一些力量在支持着他们:提着浆果的老太婆给予艾丽莎的指引,云中仙女的指点迷津……这些持续的点滴奇迹、惊喜,总能安慰儿童稚嫩的心灵,让他们始终对好人的未来充满希望。
不仅,在童话作品里,儿童能够得到精神上的依托,对美充满希望;在现实世界里,儿童也能通过幻想把童话故事中的奇迹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弥补现实的缺陷。
童话的最根本价值是儿童通过审美阅读来呵护纯洁的心灵,净化灵魂和情感,体验童年的幸福。儿童阅读童话的过程,是感受至真至善至美的过程,在一种美妙的幻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带着一种奇妙的情感,飞翔在现实生活之外的美丽世界。在网络、媒体风行的今天,童话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光明与和平的向往,对善良、博爱、正义、道德、幸福的肯定,对自然万物充满诗意的描写与赞美,对幻想、浪漫、创新的刻绘,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这也就是我们强调的审美教育的作用。童话教育中教化僭越审美,虽然童话可以为儿童传送一定的知识、道理,但童话的使命不是教化而是审美。不排除童话还有其他多种功能,但其他功能都是在审美功能上派生出来的,是读者自然感受到的。
参考文献
[1] 安徒生.野天鹅[A].安徒生童话全集[M].叶君健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宜安.《野天鹅》对民间故事的继承与超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72-76.
[3]赵学菊.论童话的“荒诞”与幼儿的审美[J].长沙师范学校学报,2005(05):49-52.
篇3
一个热爱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强大的抑或是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民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主要渠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一部分必须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熏陶、浸染中习得的。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而语文素养是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长期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
二、实施过程及措施
1.确定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这么大的阅读量应怎样得到保证?学生应阅读、适合阅读哪些材料呢?为此,我经过反复研究,认为理想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具诵读类
包括古诗词、中华经典语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像《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读古诗词80首》及里面的补充诗词240首,《三字经》《小学生优秀作文》《名人名言录》《常见歇后语》等宜在晨读课、语文课及各种活动课中让学生吟诵、熟读,以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长期坚持,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经典名著类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让学生阅读名著,和大师对话,是一条最好的学习语言、进行精神提升的途径。我们列出的必读书目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神秘的草房子》等10本;世界著名少儿历险故事丛书——《奇境历险》《绝路逢生》《鲁滨孙漂流记》等6本;《中国儿童阅读文库》——小说篇、古诗词篇、散文篇;世界著名童话系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童话365夜》;世界著名神话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神话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中国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国童话故事集》《红岩》等。
(3)了解浏览类
老师应该把引导学生阅读报刊、网络作为自己的教学任务之一。如果能让学生养成阅读报刊的习惯,那么语文教育就成功了一半。主要报刊有《小学生文摘报》《学生天地》等。
2.举办读书成果展览会
(1)读书笔记展示
(2)课外古诗词背诵比赛
(3)选拔优秀活页作文进行奖励
三、取得的成果
1.初步改变了课堂教学方式
自主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改变了我们班的课堂教学面貌,教学方式产生了变化:(1)变被动接受为积极阅读;(2)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3)变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
2.学生的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
(1)自主学习兴趣得到一定激发
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不管是班主任还是代课教师来上课,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强烈,课堂气氛较活跃。
(2)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一定培养
好些学生不仅爱学习,而且会学习,他们课堂上善于向老师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课堂上,学生不需要老师多讲,而是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查工具书,同学之间开展讨论,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个性得到一定发展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自信心得到增强,他们不仅敢向同学挑战,还勇于向老师、辅导书挑战,课间、课上学生会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甚至对老师的看法、结论、辅导书的答案提出意见。他们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
四、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1.理论上
主体性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在实践探索中,我对理论的认识和把握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在学校课程、教学、德育管理中,如何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还缺少深入的思考。
2.方法上
在研究的方法上,我更多地使用行动研究法,强调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和提炼。但是,由于我研究经验的局限和平时工作强度的影响,疏于对研究过程的记录、总结和反思。
3.对学生的态度上
我对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不够,学法指导还不够。一些长期被动接受的学生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引导和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