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范文

时间:2023-03-21 06:1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内加法减法(一)

同步测试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单选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

一年级修补多少本图书?(

A

.

85

B

.

186

C

.

185

2.

(2分)

(2019三上·慈利期中)

下列算式中,十位相减不需要退位是(

A

.

362﹣115

B

.

210﹣124

C

.

500﹣132

二、填空题

(共6题;共16分)

3.

(1分)

推算

________

4.

(1分)

巧算,由容易的题推出结果

,计算765-100=________765-102=________765-98=________

5.

(3分)

比较计算结果:

例如983-296,精确计算983-296=687,用整十或整百数估算980-300=680

965-196,精确计算965-196=________,用整十或整百数估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分)

计算

________

7.

(2分)

有12支代表队参加足球比赛,先分成3组,每组4支球队进行单循环赛,再从小组中选出2支球队进行淘汰赛,最后决出冠军,一共要比赛________场。

8.

(6分)

计算。

________

三、计算题

(共3题;共15分)

9.

(5分)

(2017四上·邻水期末)

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①564+134×28

②840﹣624÷12

③298+657

④582﹣(182+346)

⑤432﹣397

⑥375+128+225+72.

10.

(5分)

(2020三上·天桥期末)

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①205×8=

②723+518=

③702﹣84=

④324×7=

⑤890×4=

⑥645+387=

11.

(5分)

列竖式计算。

(1)

604-279

(2)

705-616

(3)

803-527

(4)

501-364

四、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12.

(5分)

看图回答

13.

(5分)

水果店有苹果、梨和香蕉共260千克,苹果和梨共157千克,香蕉和苹

果218千克,水果店有多少千克苹果?

14.

(5分)

(2019三上·苍溪期中)

水果店运来苹果450千克,运来的香蕉比苹果少275千克,香蕉有多少千克?

15.

(5分)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按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顺序填写)

16.

(5分)

(2019三上·南浔期末)

修一段长800米的路,每天修125米,修了5天。还剩下多少米没修?

五、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17.

(5分)

小明的妈妈要买一件478元的衣服,付给售货员50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

六、综合题

(共1题;共10分)

18.

(10分)

下面是淘气的爸爸上周前5天每天下班回家后汽车里程表的读数。(单位:千米)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234

277

315

354

402

(1)

星期一出发前,里程表的读数是199千米,淘气的爸爸星期一开车行驶了________千米。

(2)

淘气的爸爸星期三开车行驶了________千米。

(3)

淘气的爸爸在星期________开车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2题;共4分)

1-1、

2-1、

二、填空题

(共6题;共16分)

3-1、

4-1、

5-1、

6-1、

7-1、

8-1、

三、计算题

(共3题;共15分)

9-1、

10-1、

11-1、

11-2、

11-3、

11-4、

四、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12-1、

13-1、

14-1、

15-1、

16-1、

五、应用题

(共1题;共5分)

17-1、

六、综合题

(共1题;共10分)

18-1、

篇2

三年级四班有69人,六班有68人。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四班的孩子由于是已经教过两年,情况比较熟悉,该班课堂气氛活跃,有良好的课堂提问回答习惯,作业书写完成情况比较好,步调比较统一。六班的孩子比较稳重,课堂上孩子自主思考的比较多,许多孩子喜欢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答案共享的积极性不很高,作业完成质量数量参差不齐,争取新学期有所改观。

二、 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笔算乘、除法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同样,多位数乘一位数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不论因数是几位数,在计算过程中都要分解成用几个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的继续,也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四边形一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同时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的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质量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激发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篇3

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法时,除了用数的分与合教学方法以外,还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的方法进行教学,还用计数器进行演示。但仍有部分学生不会算,灵机一动,我尝试用直尺教学加法,效果很好。比如:3+2=?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直尺上面的3,然后右手食指从4开始数1、2正好到5,这就说明“3+2=5”。再如:4+5=?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直尺上面的4,然后右手食指从5开始数1、2、3、4、5正好到9,这就说明“4+5=9”。这种方法对于全班学生来说都很适用,不过智力好的学生不需要这种方法,用10以内数的组成就能算出10以内数的加法。可是学困生就是记不住10以内数的组成,如果用小棒操作,既麻烦、费时,又不卫生。而用直尺法计算很方便,又省时,对于学困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有用的好方法。

用直尺法教学10以内数的减法,也比较方便易懂,效果真不错,深受学困生的欢迎。比如:7-2=?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7,然后左手食指找到2,左手食指再从3开始数1、2、3、4、5正好数到7,这就说明“7-2=5”。再如:10-7=?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10,然后左手食指找到7,左手食指再从8开始数1、2、3正好数到10,这就说明“10-7=3”。

上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是“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可这几名学生却无法接受“凑十法”,用小棒计算又比较麻烦,且耽误时间,用扳手指难度也相当大,因为两只手只有10个手指啊!不够用呀!然而用直尺法却比较方便。比如:7+6=?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7,然后右手食指从8开始数1、2、3、4、5、6正好数到13,这就说明“7+6=13”。再如:8+7=?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8,然后右手食指从9开始数1、2、3、4、5、6、7正好数到15,这就说明“8+7=15”。

这学期第一单元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大部分学生都能用“算减相加”的方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也能用小棒操作,就是麻烦费时。可是这几名学困生又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会用“算减相加”的方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小棒操作也有很大困难。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使这几名学困生学会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呢?我一时无计可施,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天下午放学后,所有的老师都走了,只有我还在为两个后进生进行辅导。因为这两个后进生这几天的课堂作业都没有按时完成,他们不会做,所以不得已把这两个学生留了下来,进行个别辅导,可是无论我怎么教,他们就是不会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学生家长也在,但我对他们却束手无策。就在这时,葛×同学突然用直尺计算起来,我就过去问他:“你是怎样算的?”他说:“不是你上学期告诉我们的嘛,你叫我们用直尺进行计算加减法。”然后我就问:“你是怎样算的?”他就慢慢地告诉我用直尺计算20以内加减法的具体方法。我终于弄明白怎样用直尺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了,其实我当时已经忘记用直尺法计算加减法了。可是葛×同学在万般无奈之下,自己居然想起了老师上学期告诉他的直尺法。比如:15-9=?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15,然后左手食指找到9,左手食指再从10开始数1、2、3、4、5、6正好数到15,这就说明“15-9=6”。这时我继续鼓励他用这种方法计算课堂作业上面做错的题目,同时我又把葛×的计算方法告诉了梁×同学,梁×同学也学会了这种计算方法,不一会儿工夫,不但辅导他们把课堂作业订正好,而且还学会了一种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新方法,真是一举两得。

篇4

关键词:编制 数学 儿歌 口诀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07-01

1 通过编制儿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困生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始点和原始动力,是有力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三册《5的乘法口诀》时编制了《向日葵长高了》的儿歌:向日葵,长得快,几天个头蹿起来。一行5棵排排站,一共几棵我会算。接着我用电脑出示相关向日葵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

最后我又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填写,表格如下:如表1。

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我分3个层次逐步出示,图、文、表并茂,使枯燥无味的乘法口诀,学起来,有滋有味,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5的乘法口诀,又利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了实际问题。

2 通过编制儿歌,有效培养学困生各种学习能力

我根据低年级的年龄特点,我把所学内容编成儿歌,以帮助这些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写法》时我编制了这样的数学儿歌:“写数要从高位起,写数顺序莫忘记。几千就在千位写作几,几百就在百位写作几,几十就在十位写作几,几个就在个位写作几,假如某位没有数,一定用零去补齐”。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和理解。通过编制儿歌激发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快掌握了写数方法,提高了写数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数数的时候,我编制了这样的数数儿歌《数兔子》“1只兔子1张嘴,2只耳朵4条腿;2只兔子2张嘴,4只耳朵8条腿;3只兔子3张嘴,6只耳朵12条腿;4只兔子4张嘴,8只耳朵16条腿;......”。这样的数数儿歌激发了学困生学习兴趣,不仅培养儿童的数序观念,还训练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兔子的嘴、耳朵和腿的数目是随着兔子数目的增长而成倍增长的。因此,不仅可以训练儿童的初步运算能力,而且还起到训练儿童思维敏捷、准确表达语言的作用。

3 通过编制儿歌和口诀,帮助学困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计算能力

儿歌和口诀最大的好处就是使比较复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简洁化并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以便到达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四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我编制了这样的儿歌:“相同数位要对齐,相加要从个位起。某位相加若十,前位牢记要进一。进位加法不算难,验算方法记心间,细心认真都不难”。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四册《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时我编制了这样的儿歌:“相同数位要对齐,相减要从个位起。假如某位不够减,前位退一当做十,零上有点记作9,零上无点记作10,然后再去计算题。验算方法要记牢,细心动脑来领会,保你人人都能对”。《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和《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计算相当繁琐和麻烦,不说学困生,就是优中生做起来也很容易出错,可是我通过编制这样的儿歌,把《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与《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要点用儿歌的形式总结出来,使比较复杂的计算容易了很多,使复杂的知识升华到理论总结的高度,进一步使学困生理解《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万以内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再如,教学五年级第九册的分数应用题,我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编出了解答应用题的口诀,其内容如下:“解答应用题,一定先读题,弄清题意后,然后确定“1”;已知“1”不求“1”,算术乘法解决之。不知“1”要求“1”,方程算术除法解决“1”。两种量相比,如果一种量比标准量多几分之几,一定去加单位“1”。如果一种量比标准量少几分之几,一定去减单位“1”。遇难题,别着急,分析等量关系、数量关系是第一,已知未知沟通好,一定保你学习好”。这样编制的解答应用题的口诀,便于学困生理解和掌握,使学困生进一步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 通过编制儿歌和口诀,促进同其他学科的融合

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编制的数学儿歌和口诀,从形式到韵律都非常优美,编制的每首儿歌和口诀大部分押韵,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仰扬顿挫,顺口优美,就像读诗歌一样,学生不但在理解、背诵、掌握、应用儿歌和口诀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了各种不同的数学知识,而且学生还掌握了各种不同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提高了解决各种不同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使这部分孩子感觉到原来学习数学并不难,同学习语文一样,具有字词句的美感,它同语文学科的诗歌一样,具有语言美、韵律美。使得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学生学起来容易多了,数学并不难,乐于学习。使得差生各个学科的学习同步发展。使得学习数学同语文等学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5 通过编制儿歌和口诀,增加学困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现在全社会都在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更是要贯彻这种思想。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我们要打造和谐校园,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尤其要使这些学困生各个学科各个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通过编制儿歌和口诀,这些学生不但学习到各种不同知识,提高了各种学习能力,而且同时还受到对称美、形式美、语言美、韵律美等美的熏陶,和美育教育。同时也渗透着认真计算,细心演算。对称思想,等量代换等不同的数学思想教育。使得这些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篇5

【关键词】 提升;关键能力;计算;技能;算理

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其中计算能力则是数学教学需要培养的主要能力之一,因为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工具,如果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强,那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那是天方夜谭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一、重视算理教学,形成计算技能

1.创设情境,助算理探索。苏教版教材在设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等教学内容时,都创设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摆小棒、拨算珠等直观表象的感知中主动探究算法,并通过序列化的交流展示、图文并茂的理解,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并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优化算法并理解算理,亦就形成了初步的计算技能。

2.探索规律,助思维完善。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现算法迁移。学生刚进一年级时,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这一学期计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9加几”的新授后,引导学生将9加几的加法算式有序地整理出来:9+2=11,9+3=12,9+4=13,……,9+9=18。整理好这些算式后,我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让学生小组讨论,发现其中的规律,经过讨论和思考,学生自主地总结出了这些算式中隐藏的规律:一个加数都是9,另一个加数越大,和就越大;结果里面个位上的数字比另一个加数少1。这时,我适时地抓住学生说的“少1”进行追问:“少的1到哪里去了?”许多学生很快就说出少的“1”与前面的加数“9”凑成了10,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凑十法”,形成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为以后学习8、7、6加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丰润计算课型,强化计算技能

除了关注新授课中计算技能的培养,计算复习课、计算拓展课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低段计算复习课的一般课堂结构:理-联-练,知识梳理,激活计算经验;查漏补缺,完善计算经验;提升应用,拓展计算经验。以我执教的“计算加减法的整理与复习”为例,先“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百以内的,千以内的,万以内的加减法,在整理千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引导学生找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联”,当学生计算出500+30 530-30 500+100 500-100后,提问:这两道算式和前面哪些算式的算法差不多,这就引导学生关注整十导蛹醴ê驼百数加减法的联系,事实证明学生是能把握这种联系的――在理的过程中沟通计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第三步是“练”。值得注意的是计算复习课型重点应该放在理和联上,练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要练得太难。

三、梳理易错类型,巩固计算技能

学生在计算中经常容易受易错题干扰导致计算出错,这就需要我们花点心思帮助学生梳理易错题。如一位数加一位数中涉及到7+8、6+7、5+7、8+5这四类加法算式,由于都涉及到进位,学生比较容易出错;而学生学习表内乘法计算时,凡是遇到“七八五十六、六八四十八、七九六十三、六七四十二”这四句乘法口诀的相关乘、除法算式时,学生也很容易出错。面对这样的现状,有经验的老师就会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性地、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借助反复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技能,达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家校联系,在家长的帮助下培养孩子的计算技能。比如针对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有困难这一现象,我们教师可以印制一些专门的练习题,装订成小册子,让家长充分利用学生睡觉前,或者在起床时,每天利用几分钟,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训练,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地就会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计算的速度和计算的正确率也就自然地提高了。

四、培养计算习惯,提升计算技能

有经验的数学老师都会发现,学生计算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有很多均是由于孩子粗心大意、不用心造成的,有的甚至会将题目中的数字看错,比较典型的有将“0”看成“6”,把“5”看成“8”,将“69”看成“96”,把加法看成减法做,也有把运算顺序搞错的现象……这些不良习惯会直接导致学生计算出错。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篇6

按照学校的安排,为了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和线上教学工作,

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确保线上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如下“线上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

比较扎实,基础知识、概念、定义掌握较好;但一些学生粗心大

意,灵活性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

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但也有部分学生

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线上教学”时,要在端正他们学习态度的同时,加强各

种数学能力的培养,尽快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二、教学内容

1.时、分、秒o

2.万以内的加减法(一)。3.测量。

4.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5.倍的认识。

6.多位数乘一位数

7.长方形和正方形8.分数的初步知识。9.数学广角。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

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复习重点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多位数乘一位数

3.长方形正方形

4.分数的初步认识

五、复习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长方形正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数的含义。

六、教学措施

1.为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开展,通过微信、钉钉群,及时下发

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教师通过自身

的言行以及自身的工作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到恰当的组织

教学,兴致勃勃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认真备课,注重知识间的衔接。科学合理的做好线上指导,

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及时做好讲解,课后要根据教学内容,

适当补充相关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练习的安排,要由

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

对优生、学困生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指导。

3.认真批改每个学生的作业,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疑惑,耐

心的通过微信群、钉钉群逐人进行讲解,直到学生弄懂。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通过班级

群,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并指导家长切实管理好孩子

的学习。对于学习不够主动的孩子及其家长,要通过微信视频的

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做好正面引导和激励。

5.抓好线上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疫情防控知识的普及,

加强学生生命、心理健康、安全、爱国主义教育及感恩教育。

七、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时间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数

备注

4.

7-4.

10

1.时、分、秒

2.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3.测量(-)

4.测量(二)

4

4.

13-4.

17

1.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2.倍的认识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长方形正方形

5

.分数的初步认识

5

4.

20-4.

24

1

.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一)

2.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

3

.易错习题讲解(一)

4.易错习题讲解(二)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难点

数的运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是每位数学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很多老师都在潜心研究,然而综观现在的计算教学,依然存在难点,学生计算错题率高,且计算不熟练、方法不灵活。

一、分析计算难点形成的原因

1.将计算教学与概念教学脱节

现在的计算教学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却淡化了运用基本概念对算理的探究,致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没有根基的教学必是无效的教学。

2.缺乏科学有效的思维训练

平均使用力量,机械重复练习,认为只要保证练习时间和次数,就能形成运算技能。将学生置身于“题海”,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厌烦情绪。

3.忽视计算习惯的培养

我们发现学生计算时经常会出现抄错符号、抄错数据、忘写得数、不会检验的现象。其实,计算教学不单是培养运算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审题、善于观察、巧用估算……都是计算教学应该培养的良好习惯。

二、化解计算教学难点的方法

1.培养学生讲算理

讲算理就是讲计算所依据的概念、原理和法则。计算时,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4+35=75,1.2+0.08=2。“4”在个位,表示4个一,怎么能和3个十合并起来呢?“8”在百分位,表示8个百分之一,怎么能和2个十分之一合并起来呢?此类问题的出现显然是由于学生没有理解算理。教学时,要让学生把算理讲透彻,弄清这样计算所依据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法则。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34+20”,我们从两位数加一位数“34+2”切入。通过对比、鉴别来理解算理。

34+2:这个“2”表示2个一,应该把它和个位上的4个一合并起来是6个一,所以34+2=36。34+20:这个“2”表示2个十。应该把它和十位上的3个十合并起来是5个十,所以34+20=54。

另外,对于知识脉络非常系统的教学内容,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概念建立的开始,否则,教学将无法顺利进行。

例如,教学整数加减法,首先要讲清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8+5”,5根小棒表示5个一,按理说应该放在个位筒里,可是个位筒里已经有8根小棒,不能再放。我们把这5根小棒分成2和3两部分,把个位筒里的8根小棒拿出来,和这2根小棒合并起来捆成1捆,放进十位简里,表示1个十,外面的3根小棒表示3个一,把它放进个位筒里。所以8+5=13。

这时,教师还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边操作边思考“凑十法”的算例,然后将操作的思维过程在算式里展示出来。

如果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理清晰,那么,百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就很容易理解了。由8+5过渡为38+5,只需解决个位进来的难点,1捆小棒与十位原来的3捆小棒合并起来,揭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问题。然后由38+5过渡到38+25,这时只需强调十位3个十加2个十,再加个位进来的1个十是6个十。再由38+25拓展到38+65,学生发现十位3个十加6个十,再加进来的1个十是10个十。怎么办?有个位满十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条件,学生自然推断出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如果百位满十呢?哪位满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一。算理清晰,同时又掌握算法,即使是多位数的计算(连续进位、问隔进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也不会感到棘手。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讲算理就是让学生掌握计算的理论依据。有根有据的推理才能使计算有根基,而有根基的教学才有拓展延伸的空间。因为,掌握根基(算理),就如同找到新旧知识之间共同的思维要素,以这些共同的思维要素作支撑,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不仅有助于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积蓄丰富的思维材料和思维方法,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2.科学有效地进行综合的、灵活的计算训练

计算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次数,但并非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效果就越好。靠题海战术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科学有效的计算训练是提高学生运算技能的必要途径和保证,只有适时、适量、适度地进行科学化的有效训练,才能使学生轻松、高效地形成运算技能和能力。

(1)强化口算训练

口算在培养学生运算技能方面占有重要位置,它既是笔算的基础,同时又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口算训练。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所有笔算的基础,务必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另外,有关15、25的乘法,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等都要相当熟练。当然强化口算训练,不是指机械重复地增加口算题量,而是选择有效的训练材料、训练时机和训练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把关。另外,口算材料要细心选择,学生最易出现的问题,就要增加出现的概率,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2)精心设计笔算

我们强调精心设计笔算,就是强调对笔算的训练内容要精选,不能让学生陷入“题海”。训练内容要具有如下特点。

①针对性。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易错点进行提炼,避免漫无边际的重复练习。例如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每次安排类似这样的4道题:268+5742,726+358,804―597,3045―829,这样就把连续进位、间隔进位、连续退位和间隔退位的知识点全部涵盖,训练很有针对性。

②对比性。某段时间经常训练某种类型题,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教师要加强对比训练。例如,在一段时间内研究进位加法,当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就要将无须进位的加法融进来,通过对比鉴别,继续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③灵活性。我们说能力是高水平技能的综合,如何让学生具有这种高水平的综合能力呢?教师在培养学生运算技能的同时要加强灵活训练,设计的题目要具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给学生创设多角度解决问题的空间,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提高学生能力。例如125×48,可以转化成125×8×6,可以转化成125×(40+8),也可以利用积不变的性质用(125×8)×(48+8)。

(3)科学安排训练

计算训练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某段时间学习计算单元,教师就单纯地进行计算训练,学生势必产生厌烦情绪。可以采取“交错”训练的方法,课堂结构安排为2+33+5,课前2分钟口算,下课前5分钟为交错内容。例如,在学习计算单元时,可交错解决应用题;学习图形知识时,可交错计算习题。交错训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技能,为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

三、结束语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果计算这个教学难点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后面原本不是难点的知识也会变得难于理解。如此循环反复,知识的难点就会不断蔓延,学生自然失去兴趣、失去自信,以致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及时化解计算这个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黄利峰,小学数学教学探例[J],中国教育资讯报,2012.

篇8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篇9

关键词: 计算;训练;思想方法;检查;灵活;计算品质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生活中的计算有计算器、手机、电脑等先进高速的计算工具。很多人认为,计算能力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而我却以为,计算教学至关重要,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

一、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 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 :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 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加强相关训练

(1)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2)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的利用起来,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样一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把口算这项能力提高起来。

三、注重数学计算思想

(1)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 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 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 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篇10

在我的学习工具中,有一个漂亮的计数器。寒假过后刚一开学,老师说我们要学习“万以内数字的加减法”,为便于理解,要用到计数器。我妈妈知道后,到文具店为我买了一个。

整个计数器由三部分组成:底座、装在底座上的串着珠子铁丝和塑料板。底座上写着“个”、“十”、“百”、“千”、“万”五个字,这五个字正好对着串着珠子的铁丝。铁丝是弧形的,非常光滑。每个铁丝上串着十个颜色一样的珠子,代表数字中的一个位数。装在底座上的塑料板是黄色的,正面画着一只手拿鲜花的小猫,小猫闭着一只眼睛,好像在考我们“三加四等于几?”塑料板的两边是五个会转动的小方块,小方块上有数字,各种各样图形等。背面还有加法口诀表。

我喜欢我的计数器。

(指导教师姚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