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教师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9 07:1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教师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赞美教师的诗句

篇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乙亥杂诗》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圣人无常师。——韩愈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2、赞美老师的格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斯大林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3、感谢老师辛苦负责的话

我们要感谢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感谢老师对我们的精心培养,让我们认识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你辛苦了!感谢您的孩子的培育和关怀!

老师,我这孩子真是太辛苦你,麻烦你了。谢谢。

感怀您常给予指导和沟通让亲子间的互动更愉快,学习的动力也更有趣。

篇2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 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节。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 品读词句,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我们的祖国》歌曲带;多媒体课件。

2 学生:搜集赞美祖国的诗歌。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课件配乐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教师富有激情地随着画面解说。

2 孩子们,看了刚才的一幕幕,你想说点什么?

3 是呀,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谁不为之感叹?你看,我们的金波爷爷和你们一样,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便写下了这首赞歌——《我们爱祖国》(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 圈出生词,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

3 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围绕哪两句诗来写的?读一读,找一找,并做上记号。

4 熟读诗歌,理清思路。如:教师读第1节和第5节,男同学读2~4节,女同学读6~8节。也可以抽学生合作朗读。

三、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1 我们都深爱着我们的祖国,金波爷爷也不例外,请孩子们默读1~4小节,看看他心中的祖国是什么,勾一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学生交流。

3 那么你最喜欢哪几句诗?和自己的同伴一起读一读。

4 在读这几句诗时你想到了些什么?和同伴一起交流交流,相互补充。(独立学习—和同桌探讨—全班交流,老师适当点拨,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例如:学生说我最喜欢“她是巍峨的烈士纪念塔,她是蓝天里飞翔的白鸽”这句诗。老师屏幕显示这两句诗。

(1)你想到了些什么?(生说,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小结:是啊,我们的祖国有着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我们祖国的儿女有着和平幸福的生活。你,作为中华儿女中的一员,读到这里,心里感觉怎样?

(3)那请你带着你的体味去读吧!互相评议。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诗句。

5 小结:在金波爷爷的心里,祖国是什么?(老师领读,且屏幕图文并茂,显示妈妈的摇篮、长城、黄河等)学生回答。

6 总之一句话——(屏幕显示第一小节),学生齐读。

7 那你也思索思索,在你心中祖国是什么呢?

屏幕显示:读一读,仿写句子。

(1)祖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

(2)祖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

(3)祖国是( )。

(4)祖国是( )。

8 既然祖国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那该用什么行动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爱呢?齐读诗歌的5~8小节。

9 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你从中想到了些什么。(学生说到哪句屏幕便显示哪句)

10 指导朗读,特别是第8小节。

四、配乐朗读,强化感悟

1 此时我已心潮澎湃,真想为我们的祖国送上一首赞歌。(播放歌曲《我们的祖国》)

2 朗诵全诗。

3 你准备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呢?(可以说心里话、表演、写诗唱歌等)

五、结合课外,拓展延伸

自由朗诵自己搜集的赞美祖国的诗文。

六、自主识字,掌握生词

1 自读勾画的生词。

2 检查自学情况:屏幕显示生词以及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抽生读—评价读得是否准确—齐读。

篇3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

一、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

为了丰富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以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例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时,我采用配景音乐这种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长江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配景中对长江的生动描绘,感动了所有学生,学生顿时对长江心旷神怡,对长江的热爱之情也油然而生。我随即让学生即兴发掘素材,朗诵自己抒发对长江赞美之情的诗句。一句句包含激情的诗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形成学生主宰课堂的互动形式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宰课堂、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可行的,成功的关键是教师要当好导演,给予积极引导。例如,《龙的传人》这首歌的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了解龙的相关文化知识,然后用音乐开道,只作简单的唱歌教学,然后再鼓励学生挖掘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同主题歌曲。学生唱出了《我的中国心》《长城谣》《思乡曲》《共和国之恋》等歌曲,还有的学生朗诵了表达对祖国爱恋之情的诗句,学生还邀请教师为他们唱诵,从而形成了师生互动的教学场景。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在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教学中,我采用直观手段,播放录音,然后出示背景,让学生在直观中感受音乐。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积极性被引发出来,然后我与学生展开唱歌比赛,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师生的互动关系。

四、使用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

篇4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是教师以优美的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就是苏醒,就是温暖,就是繁荣,就是希望。春是花的世界,是鸟的天堂,是诗的故乡。春天如此美好,有许多诗人都用优美的诗句赞美春天的可爱,你能背出1-2首你学过的与“春”有关的诗吗?然后指名背《春晓》《绝句》《草》等诗。听了这优美的旋律,老师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听,窗外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唧唧喳喳地叫着。多好的享受啊!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画面,看看哪位同学观察地最仔细,想得最深入(播放有关柳树的画面,目的让学生感受柳树是春的使者,带来春天的信息,春天充满生机)

师:看完了这段画面,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交流,谈感受

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想知道檀老师在想什么吗?此时此刻,老师就想把唐朝诗人贺之章写的《咏柳》推荐给大家。

(边出示诗句,边朗诵)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l.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大家先自己去读一遍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从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会读,读准确。

5.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6.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7.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指导第一、二句。

(l)(放远看柳树的图片或录像)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2.自读第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4.能背的站起来背。

3.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多美的柳树呀,多好的春天呀,怎能不让人喜爱?你准备怎样读这首诗,让别人听了确实感到很美。自由练习,你可以在书上做上记号(换气、轻声、重音)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你自己认为那里读得最好。(老师可以帮助点评)

师:你认为谁读得最好,让我们象他那样去读,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看谁读得最美。

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再听一遍古诗,请同学们将眼睛轻轻闭上。

师: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我们一起背诵,不会的就看书朗读。

默写,同桌对改,订正,集体反馈:错在哪儿?

篇5

爱国情怀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王昌龄的《出塞》、岳飞的《满江红》等诗篇,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诗人陆游通过《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陆游85岁临终前不忘祖国统一的那份牵挂。这样的诗句还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教师要介绍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吟诵,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人生理想教育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不但表达了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还向世人表白自己清白无辜、藐视功名利禄的操守。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梅花“凌寒独自开”,顶风冒雪、不畏严寒,也体现了王安石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元代诗人王冕凭借《墨梅》诗中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这些古诗词融入人生理想与信念教育,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学清照的《绝句》、贾岛的《剑客》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在课后的搜集“咏怀诗”的过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说出自己喜欢其它咏情诗的理由,声情并茂地背诵抒发自己壮志的“咏怀诗”。教师相机设计“用一两句诗抒发一下你的理想;读了咏怀诗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的课堂练习。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文天祥、李清照、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徜徉于这样的诗词王国,定会启迪心智,流连忘返。

三、爱家乡教育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出门在外的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这样的诗句还有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诗人思乡之情的同时,让学生也谈谈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而营造出热爱家乡的教学氛围。

四、亲情教育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在远方想到的是:故乡的兄弟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之时,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发现唯独少了一位兄弟,亲人间在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缺憾跃然纸上,亲友间的鱼水亲情感人至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母亲“密密缝”的动作和母亲“意恐”“迟迟归”的心理。五、六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寸草心”比喻游子孝心,“三春晖”比喻母亲恩情,形成对比,衬托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教学这样的古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诗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自己的母亲、朋友说说心里话,使情感得到深化和升华。

五、友情教育

在古诗词中抒发朋友间真挚情谊的佳作极多,如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教学时,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挚爱亲情的同时,引导他们要珍惜朋友、同学之间的感情。如教学《赠汪伦》时,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有踏歌而行的汪伦,有乘船待发的李白,并相互说离别赠言,进而体会到他们的深厚情谊。

篇6

关键词:初读诗文精读课文研读诗文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入的古诗词,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生学习这些古诗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而且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

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参考文献:

[1]《辽宁教育》

篇7

【片段一】创境导入,感知画面美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风景名胜数不胜数。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天下的杭州西湖。

(课件播放杭州“西湖十景”的美景,并配上背景音乐《平湖秋月》)

师: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你想说什么呢?

生:西湖的水是那么碧绿,岸边的桃花是那么鲜艳,碧绿的柳条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让我感到心旷神怡。

……

师:是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宋著名的诗人苏轼泛舟西湖吧。(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饮”的读音)

【赏析】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需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新课伊始,教师创设了与古诗相应的情境。优美的音乐、动态的画面,把学生带进了西湖的情境中,开启了美的大门。学生情不自禁地激起了急于走进诗文的欲望,可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片段二】品读想象,体味意境美

师:诗人是怎么用区区28个字写出西湖之美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想想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

(生找出相关诗句,师出示前两句诗,生齐读)

师:在诗人眼中,晴天西湖的什么最美?

生:水光潋滟的时候很美。

(师课件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生发出惊叹声)

师:请你描述这美丽的画面吧!

生:太阳照在碧绿的湖面上,湖水闪烁着点点金光,就像一颗颗小星星眨巴着眼睛。

师:你真会想象!在明媚的阳光下,除了一池碧水,想想还会有什么样的美景跃入眼帘呢?

(生相继说出美丽的荷花、跳动的鲤鱼、弯弯的小桥……)

师:这样的美景呈现在面前,诗人不禁赞叹——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正当诗人沉浸在晴天的西湖美景中时,天下起了雨,雨中的西湖在诗人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男生读第二句诗)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山色空■的景象吗?

生:每天清晨,学校对面的小山上就云雾缭绕,山就像害羞的女孩躲进了雾里。

师:你喜欢晴天的西湖还是雨天的西湖,为什么?

(生在说的过程中叙述诗意,师多次引导回环读诗句)

师:是啊,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这样美!不禁让大家想起了一个人,她是谁?

生:西子。

师:西子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师出示课件,简介西施,并讲述《沉鱼》的故事)

师:西施美吗?什么时候美?

生:化淡妆和浓妆的时候都很美。

师:所以诗人说——

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就是说——

生:淡妆浓妆都好看。

师:西施是这样的美,诗人在这里仅仅赞美西子吗?为什么?

生: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赞美西湖,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那么美。

师:是啊,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的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这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得到了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师(引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杭州有美丽的西湖,长阳有秀丽的清江,你能把清江美景介绍给大家吗?

生:清晨,清江犹如一位美少女,穿着薄薄的轻纱,在江面上随风舞蹈。

生:中午,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好像一面金色的大镜子。

师:因此可以说,欲把清江比西子——

生(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湖如西子,美景如美人。诗人饮着美酒,看着美景,深深陶醉了,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传诵千年的佳作——

(生齐读全诗)

篇8

老师是辛苦的园丁,辛勤的照顾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老师你像一只燃烧的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在这里我要对老师说一声:“ 老师,您辛苦了!”

今天下午,我们正在上语文课,突然听见了一声咳嗽。原来是老师您的咳嗽声,我望着您,发现你的表情是多么的痛苦!我想您当时的喉咙疼得像火烧一样吧。可是您却忍着疼痛继续给我们讲课。这是我见过的最负责的老师!老师谢谢您!

老师,我感谢你们!是你们辛勤的教育我们。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老师,赞美您的诗句有很多!乌申斯基的名言--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爱因斯坦的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都是在说您伟大的成就啊~

老师无论我有千言万语也无法形容我对你的敬爱!你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

篇9

一、“吟”诗,声情并茂的强力

中国语文教育深受孔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思想的启迪,“吟诵美读”是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说:“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渐染。”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浩淼的古诗长河中,有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赞美自然景观,或表达思乡之情,或讴歌大好河山……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歌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低年级的学生积累这些优秀诗文,诵读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即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然成诵。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变单一的学习为有序地引导,我在教学古诗词过程中进行了内容的整合。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诗词串联,如“春夏秋冬”系列,采用“春之歌”、“夏之莲”、“秋之月”、“冬之梅”四大篇章,用优美简洁的语句进行串联。导入:春天是一幅水彩画,艳丽而真切。春天孕育着生命与希望,春给人以鼓舞和信心,引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它的赞美。可春天到底在哪里呢?从而引出贺知章的《咏柳》、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孟浩然的《春晓》……结束语:让我们生活有诗意,心中有诗情,做一名感情丰富,心灵高尚,会生活、懂生活、爱生活的人。“动物篇”“植物篇”,“花之语”“情之思”等等,把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的古诗词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因为有主题、有内容,古诗词的诵读就变得丰盈而充实,学生吟诵起来就容易把握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也容易积累和记忆。

二、“写”诗,龙飞凤舞的引力

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诗词与书法同是与文字有关的艺术。书法家吴善茂先生说得好:“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优美的硬笔字和硬笔书法作品,能令人赏心悦目,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把古诗文教学和书法作品结合起来,开展一些以古诗词为内容的硬笔书法比赛,不失为一种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简短的五言诗,课内的李白的《古朗月行》《静夜思》《夜宿山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课外的《江雪》《竹里馆》《相思》等,都可作为书法比赛的材料。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雨》和孟浩然的《春晓》,这是非常优秀的练字材料,我利用下午的文体活动课,指导学生进行写字比赛,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别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们发挥合作的力量,从写字质量和正确率方面进行挑选,对选出的优秀的作业每组再选出1名小评委进行再评价,最终挑出最优秀的作品进行表扬和张贴。教室的四壁,走廊的墙壁等都可以作为学生作业展示的资源,这些古诗词书法作品,既给班级中的习字优秀学生创造了展示机会,又让所有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文。

三、“绘”诗,妙笔生花的魅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朱光潜在他的《诗论》里也提出了“诗不是用来‘解’的,而是用来‘见’的”的观点。把古诗“译”成画,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实施拓展型课程的一种创新。课堂内,尝试诗画结合,美术和语文学科教学整合;课堂外,给学生创设拓展的空间和探索实践的平台。如教学《咏柳》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柳树迎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用画笔去赞美它。有的学生抓住柳树嫩绿的颜色来表现春天的到来;有的学生用拟人的方法把柳条画得像少女的头发,以表现柳条的柔美;还有的学生从写实的角度把迎风飘扬的柳条画得很逼真……然后,教师出示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让学生通过画柳咏柳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种方法既帮助了学生理解诗中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绘画的综合能力。“绘”诗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还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修养。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诗的意境,正是古诗词另类教学的魅力所在。

四、“唱”诗,余音绕梁的活力

篇10

关键词:情感:诵读: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50-0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做诗的首要要求,“意与境二字而已”,“有境界自成高格”。“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境”是“意”的载体,二者水融,互为依托。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正是这样情景交融的语言珍品,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所营造的意境里,去感受美,亲近美,提升心灵,发展智慧。所以,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是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入境的路径在哪里呢?

一、激感,披文入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而古诗文离学生的生活年代遥远,要怎样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与诗文产生情感共鸣呢?教师可以从题入手,巧妙简介背景,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置身于当时诗人所处的那种环境。可以娓娓讲述一个有关小故事,激发学习欲望,顺情而学。教师也可以深情范读,引发学生情感共鸣,顺情而读。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堪称极品的送别诗,教学时采用对比方法,先让学生从课题入手,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再结合课件(地理位置图),简介时代背景:李白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从黄鹤楼到扬州,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他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绪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情是平和的,惆怅与不舍是知己不能长相聚。李白踮起脚来,望啊,望啊!他高声诵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送元二使安西》当时阳关以西是无尽的荒漠和频繁的战乱,元二还要经历三千多公里长途跋涉,骑马去要走整整半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安西。王维送别好友元二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送别元二时王维除了友情难离,还会平添一份担忧,一种生死离别的伤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感情琼浆。不仅是依依惜别的情谊,更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无微不至的体贴,前路珍重的祝愿。两首送别诗,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画面,不一样的情感,但相同的是朋友间真挚的爱。此时学生读的欲望被老师深情叙说点燃,不经意地带入诗境,学生情不自禁地诵读起两首送别诗,体会起诗情画意来。经过教师简介背景,把学生带进诗境,学生学起来才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若犹己出。

二、利用直观场景,促情入境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这诗词中的“画”就是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就等于与诗人晤面,开始进行“对话”了。这“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因此,教材中每首古诗词都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学习古诗就是要引领学生看到诗人所体验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也可以教师自己制作精当的课件及其他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如低年级学生学习《登鹳雀楼》中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就设计:同学们没有见过黄河水是怎样流入大海的吧,想去看看吗?学生大声说:“想!”于是播放课件:黄河水汹涌奔腾,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号子奔腾不息地涌入大海的怀抱。学生看得认真,不时发出惊叹声。随后学生读起诗句声音有力洪亮。在老师的鼓励下,越读越有气势。然后引导学生对黄河说:“你真――”。不必多余的解说与灌输,有声有色的画面一下就把学生引到了黄河岸边,孩子的眼前是黄河,脑中是黄河,口中更是黄河。进入诗境,水到渠成。又如《牧童》一诗,展示了一幅牧童晚归休憩图。“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首先诗句就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引导学生诵读想象场景。再借助课件: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牧童吹着笛,由远而近,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学生很快就从课件上的“声、色、画、乐”捕捉到一个“铺”字,这个字写出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平缓舒服的感觉。“弄”字更显出牧童活泼可爱、悠然自乐的情趣。“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他会做什么?想什么?或者他什么也不想就睡着了。让学生放开想象的翅膀,感受牧童安然恬静的生活。透过诗,也看到诗人对安然自乐生活的向往。真所谓触景生情,自然进入诗境。

三、唤起生活体验,悟出诗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挖掘和利用。古往今来,人们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都是相通的。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更应该充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找到贴近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去感受诗情画意。如教《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学生没有亲临过庐山,很难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姿态各有不同的感受,于是,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家乡有名的金铙山:从正面看是多座山峰,从侧看觉得是一座山峰:遥望是崇山峻岭、连绵起伏,近看却是一座或几座山峰;仰望是大大小小的山峰犹如白云之上;俯视却是悬崖峭壁。学生很快进入情境,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情不自禁地吟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又如:学生从春天到过的油菜花地感受到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美好情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农村的孩子知道:屋后有山,山上有树,每逢深秋雨后,能看见月光在树间穿行,能听到山泉在岩石间流淌。所以,诵读起这样的诗,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中国古代诗词的思想感情,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含蓄表达。而这些“景”和“物”最终在学生头脑中化为“美的画面和意境”。因此,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古诗词情境资源,进入诗词意境也就顺其自然了。

四、紧扣“诗眼”,感受诗魂

语言凝练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瑰宝,唐代的贾岛有首题为《题诗后》的诗里有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因此读一首诗词,仅在读中浮现整体的画面是不够的,还得紧扣诗词的词句,进入诗词的境中之“境”。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避免了繁琐的逐字逐句串讲。在诗词教学中紧紧扣住“诗眼”和学生一道驻足欣赏,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诗魂。由此,引导学生再一次展开想象去细细品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用一个“好”字赞美“雨”,真是“春雨贵如油”。这是一场及时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悄无声息地“潜入”,好在“润物”。学生从这个“好”字赏析出诗人不仅赞美了这场春雨,更赞美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高尚人格。“好”成了这首诗的“诗眼”。抓住了“诗眼”,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说的“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综上所述,诗词中的意境是多么重要的。它好似一座深宅大院,诵读中想象整首诗词的意境,此进入第一境;在品味推敲词句时想象意境,这又深入一境。这样,学生就较为真切地感受到诗情从意境中走来。

参考文献:

[1]张颖.鉴赏古典文学之美 提升审美能力[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5).

[2]宁兴安.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探微[J].教育,2010,(08).

[3]李晓芳.浅议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性[J].教学与管理,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