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代人赋范文

时间:2023-03-21 15:1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鹧鸪天代人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鹧鸪天代人赋

篇1

荠菜被称为“香荠”,又名“菱角菜”,俗称“百岁羹”,民间早有阳春拾荠的习俗。荠菜不但气香味美,还有药用价值,利五脏,利肝气,明目;且能止血,降血压,治疗内脏吐血、消化道溃疡出血、痢疾等多种疾病。古书《秦中岁时记》记载:“二月二(农历),曲江拾荠士民极盛。”不仅如此,《武林旧事》还记载了南宋偏安小朝廷附庸风雅,每年二月二日兴师动众挖荠菜。《清异录》中称荠菜“言至贫亦可具,虽百岁可常享”。

荠菜入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邶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足以证明人们食用荠菜的历史源远流长。荠菜味之鲜美胜过园中蔬菜,历代文人墨客都对其称颂备至。北宋大文豪苏轼美其名曰“天然之珍”,认为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他用荠菜、萝卜和粳米做羹食用,称作“东坡羹”。

爱国诗人陆游对荠菜也是喜爱有加:“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他认为荠菜羹和粥比之烤乳猪有过之而无不及,足见其对荠菜的喜爱;“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更是道出了陆游对荠菜的迷恋程度。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鹧鸪天代人赋》中写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意思是当城中的桃花、李花害怕风吹雨打而凋落的时候,野外小溪边的荠菜花却不畏风雨,正喜气盈盈、朝气蓬勃地迎春盛开。

此外,还有很多以荠菜为题材的诗。如齐人卞伯玉的《荠赋》:“终风扫于暮节,霜露交于杪秋。有萋萋之绿荠,方滋繁于中畴。”明朝陈继儒的《十亩之郊》:“十亩之郊,菜叶荠花,抱瓮灌之,乐哉农家。”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三春荠菜饶有味》:“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以荠菜为题的诗不胜枚举,足见古人对它的喜爱。

篇2

高考对诗歌考点要求如下:(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学生如何才能读懂诗歌,把握诗歌的主旨,是我们日后工作的方向。其次,表达技巧的考查也不容忽视,但诗歌表达技巧多而杂,不能一下灌输给学生,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仅靠一年的时间,求速成是不可取的,因此从一年级开始,诗歌教学就应该步入高考的轨道,用高考的要求来指导教学,以日常的教学服务高考。那么如何才能将高考考点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如何从高一抓起,从课本抓起呢?这些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高考背景下从事诗歌教学,应从如下几步入手: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而语文课堂目标则是本节课中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学生在本节课中要掌握的知识和应该学会的东西。课堂目标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效果,而在高考背景下,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高考针对性,课本中的哪首诗与哪个考点相合,在教学目标中应有具体的显示。在一节课中,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可安排一至两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在一整册的课本中,诗歌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对高考考点的体现,也是有重复的,篇目虽然不同但是体现的知识点却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避免篇篇教、顺序教,教学中只要突出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方向,我们大可以跳出一成不变的桎梏,大胆创新,实现跨课、跨单元、跨教材的教学,不求常规只求突破。例如,在必修三教材中,杜甫的《咏怀古迹》与李商隐的《马嵬》同属咏史怀古诗,我们可以对两首诗歌共同赏析,了解咏史怀古诗中常用的手法以及经常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会初步了解到咏史多为讽今,怀古多是伤今、感叹昔盛今衰。这为高考总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类诗。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着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诗歌的教学最符合这个要求,也要完成这个目标,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将主动权放给学生,而自己只起到指导作用。另外在教学设计上,应把读放在首位,读懂并不代表只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思,读出诗中作者的感情才是重点。因此,诗歌的教学内容可按如下步骤设计:

1.读

诵读,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诗歌重点在读,那么究竟引导学生诵读哪些内容呢?首先要读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有的诗题直接揭示主旨,有的题目则暗含文章主旨,有的则形象地表现中心,题目可以说是一块理解诗歌内容的敲门砖。

2.品

“品”就是品读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分析和比较,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教学方法。所谓意象,就是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的、具体的物象,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也是理解诗歌的钥匙。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中明月、竹林、清泉、石等意象,营造出的就是宁静清幽的意境。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到了诗歌的画面美,这为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感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析

“析”即是在读和品的基础上,分析诗歌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这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缘景明情,通过景的分析过渡到情的升华。在分析中我指导学生关注尾联,因为按照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安排,诗人总偏爱在结尾的时候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便反用典故,表达自己意欲归隐的感情。

四、教学内容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