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柳永范文

时间:2023-03-18 11:0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年游柳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少年游柳永

篇1

关键词:柳永 词 女性 爱情观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市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1、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世俗女性的形象表现在世俗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对感情的直率表白上。言情道爱,本以含蓄为贵,而柳永所表现的却是浅而又浅。柳永词中的世俗女性大胆地追求爱情,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在其他文人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的爱情的渴望。

例如《小镇西》:

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最奇绝。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著,再三香滑。

久离缺。夜来魂梦里,尤花〔歹带〕雪。分明似旧家时节。正欢悦。被邻鸡唤起,一场寂寥,无眠向晓,空有半窗残月。

这首词细腻的描写了意中人的笑靥,感情露骨,恨良宵甚短,不能与爱人极尽欢悦。柳词中的女子多了一份真实,更容易让市井阶层感到柳永描写的就是他们的生活

又如《锦堂春》,“待伊要,尤云雨,缠绣衾,不与同欢。尽更深,款款问伊,今后敢取无端。”这是对世俗女子情感的直接表白,既有对无端离别的情人的抱怨,又设想如何用软硬兼施的办法惩治他。

柳永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是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执着无悔,表现出对爱情坚定不移的领悟。《定风波》更是被杨海明称之为“写了新的女性对生命的愿望”。

2、表现了世俗女对背叛严词谴责,对从良真切的期盼

柳词中更多的女性在爱情受到背叛之后,不是以一个愁眉深锁,缠绵幽怨,身体倦怠而略显苍白的形象出现,她们不是一味的自怨自艾,感叹命运多舛,而是直斥对方的“薄情”,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世俗女性心中的愤恼,以及对纯真爱情的向往。“王孙动是经年去,贪迷恋,有所长。”(《少年游》) “恨少年,枉费疏狂,不早于伊相识。”(《惜春郎》)词中的女性不再是凄凄切切、对镜自怜,而是直接表达出对爱情逝去的愤怒及感叹,敢爱敢恨。柳永写出了世俗女性的内心世界。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他是以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等她们,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少年游》)柳永词恣意地剖白了她们渴望告别烟花,渴望被赎苦海,渴望与欣赏她,珍爱她的人携手同行的心愿。然而,歌女们发自肺腑的声音却显得那么的微弱,色艺俱佳并不能改变她们的命运,这也为柳永词增加了一份凄凉,使之更为动人心弦。

3、借景抒情,充分利用景物描写来看刻画人物心理

柳永词擅长用白描手法来写景言情,多用浅近的语言,描述极平常的景物,“语语都在目前”;而这类眼前的景物又往往“蒙着恋惜闺房欢乐的愁黯色调”,呈现出幽秀淡远韵味的。

例如《斗百花》: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帘暮闲垂风絮。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此词抒发的是被遗弃歌妓寂寞悲苦的心情。但是,从字面上看,开头四句所描绘的却是一幅人人熟悉的春天景色图:日色和煦,春光明媚,散发着香气的树木上低低地笼罩着一层薄雾。室外池子边的柳条像轻烟似的,它们的枝梢时而浅浅的蘸进池水里;屋内的帘幕却闲挂着,听凭随风飘来的柳絮去扑打。词到这里,丝毫还没有触及女主人公――歌妓本身,纯写有动有静的春景。但是,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深入的理解,不难发现景中有情,“帘幕闲垂”具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妙,它已隐隐地喻示出这屋里的女主人公的情怀了,为什么在这景色迷人的大好春光里,她竟连帘儿也不收拢卷上,而把自己闭置屋内呢?这就很自然地逗起读者强烈的悬念。接着,作者才掉过笔来正面刻画主人公没精打采的神态:她心灰意懒,似醉如痴,往日跟女伴们活蹦乱跳去郊外踏青斗草的兴致全都消失了,整天掩上门儿,闭置屋内。

下片的“淑景迟迟难度”,进一步点明她心情的极度恶劣――正常情况下,谁都耽爱“淑景”,巴望它多留一会儿好,可她却嫌它推移得太迟慢了,她度日如年,巴不得它快点消逝。那么,引起她难度“淑景”而“帘幕闲垂”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年少傅粉”,油头粉脸的浮浪小伙子,曾用虚情假意骗取她的爱情后一走了之,杳无音信,可能又到别处厮混去了。因而她有绵绵之恨,恨在远方(厮混)的他。最后三句仍以景结情:在静悄悄的深院里,别无他人,只有悲恨交加的她,终于挨到了黄昏,这时她忽然看到秋千架上的绳索因长久不去触摸而朽烂,突然断裂了;一阵风过,落花如雨,洒满在这锁闭着的、与外界隔绝的庭院里。这结尾真可谓妙笔生花:这“乍拆”的秋千,这狼籍的落花,岂不是这位不幸的女主人公的命运的象征吗?说“空锁”,岂不暗示这主人和落花同样无人过问、无人顾惜吗?真是言外有言,话外有话,言近意远,富含深意,“不可泛泛看过,而值得细细寻味”(《柳永词赏析集》)。

柳词虽然通俗平淡,明白如家常,且多用口语入词,但其用字选词造句却不是随随便便、信手拈来的,而是“极炼如不炼,出色如本色”(《人间词话》),这一点在柳词名篇《雨霖铃》中更得到充分体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念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词一起三句,仅用十二字,就点明深秋的季节和离别的时间地点,而且造成一种氛围,暗示着离人的心情――日近黄昏,阵雨刚停,蝉声凄切,在送别的长亭,离人的心情不言而喻。“都门帐饮无绪”以下四句,由景及情:好一个“无绪”,神形俱显地绘出了离人无精打采的形象,暗示出离别时的痛苦心境;正当难舍难分之际,又闻“兰舟摧发”,凄凉迅增。接着出现了割舍登舟的动人画面,把感情推向,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惜别情深,过分伤感,心中的千言万语梗塞喉头,竟然一句也说不出来――“竟无语凝噎”,只是满脸愁容,眼泪倾注,双手紧握。足见柳永用词的准确精炼和心理刻画的精细入微了,达到了“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的艺术境界(冯煦《蒿庵论词》)。

繁华的社会为柳永在词中表现世俗女性的生活、思想提供了现实基础,柳永的自身文化品位与历史的偶然吻合使得世俗女性广泛地传播了柳永的词,使得柳永词在市井中掀起了一股难以抵御的的飓风。柳永成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心声,社会历史也成全了柳永。在我们今天看来,他的词中所描绘的独特女性形象,特别是先进的女性思想,都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潘百齐主编 《全宋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 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

年12月第1版

[2]程郁缀著 《唐诗宋词》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3]王超、郑新乾、袁闽主编 《古诗词逸事传说》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4] 陶尔夫、柳敬圻著 《南宋词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12月第1版

篇2

关键词:柳永;宋词革新;慢词与词调;审美情趣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他是北宋词坛上第一个卓有建树的词人。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到了柳永那个时代,已经走向了一条艰难的窘迫小路。词坛上小令占据着主导地位,题材僵硬,思想感情有待于深化,表现手法也有待于创新,形式、题制、语言等等都有待于丰富和完善。而就是柳永,通过对慢词的探索创造,突破了此类种种诟病,为宋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宋词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柳永对宋词的革新是多方面的,其影响也是巨大的。

1、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

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并驾齐驱。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了到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大量创作慢词、填写慢词。有数据统计,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起头并进。

慢词扩大了篇幅体制,也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玩赏冶游、都市风光、歌姬情感、咏史怀古、羁旅行役,在柳永处皆可入词。将自身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人生融入词中,词的题材着实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可以说,宋词流经柳永之手,体制基本完备了。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2、改变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

宋代有冶游的社会风气,许多知识分子都好尚声色之乐,而且还留下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但大多数作者都是一种士大夫型的心态,追求单薄清高的虚无境界,给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这与普通市民的世俗心态是不能接轨的,是一种贵族化的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则愈显老态龙钟。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2.1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

在柳永之前以及同时代的同类题材词作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作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如他的《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享单。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该词写女主人公因爱人外出未归而忧愁苦闷,坦率真诚。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2.2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将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如《慢卷绸》:

闲窗烛暗,孤帏夜永,欹枕难成寐。细屈指寻思,旧事前欢,都来未尽,平生深意。到得如今,万般追悔。空只添憔悴。对好景良辰,皱著眉儿,成甚滋味。

红茵翠被。当时事、一一堪垂泪。怎生得依前,似恁偎香倚暖,抱著日高犹睡。算得伊家,也应随分,烦恼心儿里。又争似从前,淡淡相看,免恁牵系。

写女主人公与情人分离后的追悔和对欢乐往事的追忆,生动传神。这类表现普通女性心声的词作,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唱,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

2.3表现了下层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

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他虽然有时也不免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以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待他们,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伤心。”(《少年游》)也常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妓的愿望:“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柳永这类词作,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词相比,不仅有内容风格的不同,更体现出一种人格观念的变化。摘去有色眼镜来对待歌妓,不得不说是一种突破。曾大兴说:“把歌妓当人看,这就是最大的善。”在封建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中,歌妓只是一种,好听的会说“尤物”,但终究是不会被当作人来看的。而柳永置她们于平等的地位,并与之产生过强烈真挚的爱情。它排开了政治经济关系的考虑,排开了“门当户对”的陈旧观念,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意义。

2.4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汴京使他流连忘返;“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楼”(《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的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

对于贵族词坛所缺失的,柳永首先在词里发扬了平民风格和平民意识,扩大了词的社会基础。他深切关注着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命运,在他笔下,歌妓们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有矛盾、有痛苦,更有热切的理想和追求。将歌妓视为普通人,对之人性人格大肆挖掘,这不能不说柳永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平民意识。

3、语言表达方式的大胆革新

柳永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炼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如“怎”、“争”、“伊家”、“阿谁”、“看承”、“消得”等等通俗又富表现力的词,从而显得生动、活泼、亲切。既使词的语言大为丰富,又让读者亲近,易于理解和接受,贴近市民大众口味。

为适应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柳永还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表现手法。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如《雨霖铃》中,作者用铺叙衍情法,将整个送别的场景、过程、别前、别时、别后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

柳永还巧妙地利用时空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创造出独特的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如《驻马听》、《浪淘沙》(梦觉)和《慢卷绸》(闲窗烛暗)等。后来周邦彦和都借鉴了这种结构方式而加以发展变化。与铺叙相结合,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是直抒胸臆。如《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不加任何藻饰,却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曲折的心理过程。

4、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把词的审美趣味方面带向了通俗化的方向发展,他还把词的题材朝着自我化的方向进行了拓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柳永在仕途上屡受挫折,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四处宦游干谒。由于“未名未禄”,必须去“奔名竞利”,于是“游宦成羁旅”,“谙尽宦游滋味”(《安公子》)。而长期在外宦游,又“因此伤行役。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六么令》)。不仅如此,为了追逐利名,不得不远离亲人:“走舟车向此,人人奔名竞利。念荡子、终日驱驱,争觉乡关转迢递。”(《定风波》)《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苏轼就是沿着这种抒情自我化的方向而进一步开拓深化的。

5、结语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宋词的转变和发展以及对后来词人的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又说沈唐、李甲、孔夷、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有佳句”,“源流从柳氏来”(《碧鸡漫志》卷二)。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

柳永本来也是积极进取的仕子,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最终厌恶功名,成为耽于世俗之乐的浪子,将自己融入市井之中。长期与市民交往,使他深刻地认同市民的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从而走出了一条与歌妓乐工合作的创作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知识分子与市民群众之间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隔阂,沟通了作家文学和市民文学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市民文学的格调,也拓宽了作家文学的视野,从而丰富了整个文学的审美风貌。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曾大兴.柳永和他的词[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

[3]王定璋.宋词寻故[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

[4]赵.柳永[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

[5]谢桃坊.柳永词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谢桃坊.柳永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7]刘占召.张海凤.柳永词赏读[M].北京:线状书局2007年.

[8]薛瑞生.柳永词选——古典诗词名家[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篇3

【关键词】温庭筠;柳永;苏轼;女性形象;演变

一、雍容华贵的贵族女性

温庭筠作品中所写的女性大多是百无聊赖慵懒无聊的思妇或者是生活无虞的感情上找不到归宿的怨女,这些女性大多是情感得不到满足进而感觉灵魂无所依傍。以《菩萨蛮》为例,“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小山重叠”、“鬓云”这些字眼说明这位女性发髻秀美,“金明灭”、“香腮雪”、“画峨眉”、“弄妆”可以表明这位女性妆容华丽,“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表明这是个出身富贵的女子。清早在似睡非睡之时,女子翻身侧卧,阳光照在她乌黑的秀发白洁的皮肤上折射出光泽,慵懒地爬起来梳妆打扮,照着镜子整理发束,看到自己新衣服上成双成对的鹧鸪鸟不禁泛起失落之情,鸟尚且可以相依相伴而人只能形单影只。另一首词《更漏子》云“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从这首词里看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雨夜里一位思念远人的女子一夜无眠,在闺阁中倚烛听雨,思念远去之人不胜悲伤的场景。从“玉炉”、“画堂”这些字眼看这位女子也是位贵族女性。

二、率真泼辣的市井女性

柳永因为一直在科举功名上屡遭坎坷,所以他长期留恋与勾栏瓦舍秦楼楚馆之间,结识了许多下层女性,对她们的生活和感情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认,所以他的笔下女性形象也多以下层女性为主,表现她们的爱憎。《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书无个。早知恁麽。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这也是一首写闺怨的词,但是写的是一位市井女性的闺怨情绪。这位女性形容枯槁,慵懒无聊,只因为那薄情郎,一走之后再无音讯。现在想起来,她只后悔当初放他走,就该把雕鞍锁起来,她是如此盼望自己的情郎可以和自己朝夕相对、长相厮守、耳鬓厮磨可以不辜负这大好的青春年华。这样直率的表达相比之“温柔敦厚”的诗学传统是一种大胆的突破,这是一名普通女性对于情爱追求的率性表达。这不同于深闺大院里那些欲说还休的贵族女性的含蓄表达,这种富有市井气和生活气息的呐喊正是柳永式的书写。另一首词《迷仙引》云“才过笄年,初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便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华偷换。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这首词写出一个希望自己可以从良得到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她先是回忆自己往日在烟花柳巷心如死灰的生活场景,接着写到如今与君相识,愿与君携手浪迹天涯,永远摆脱身份过平凡人生活的愿望。这首词表露出柳永对这个下层女性深表同情,对她们的情感愿望表示深切的理解。并且他对这些女性的评价是很高的,没有用世俗的眼光来衡量她们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正如他在《少年游》里面所说的那样“世间尤物意中人。轻细好腰身。香帏睡起,发妆酒酽,红脸杏花春。娇多爱把齐纨扇,和笑掩朱唇。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在柳永眼里,这些女性性情高洁,灵魂高尚,端庄秀丽,是因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才流落风尘,但是人在风尘但是并没有玷污了她们美丽温柔的心性。

三、活泼开朗的健康女性美

相比较温庭筠闺阁中那些郁郁寡欢的贵族女子和柳永市井间染尽世俗风尘的市井女子而言,苏轼笔下的女性带着一股清新活泼的气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忧无虑的健康女性美。《阮郎归・初夏》里写道的“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首词写的一个初夏的午后一个少女的一个生活场景,在绿荫如盖蝉鸣不休落雨的午后,一位少女在阁楼是酣眠,窗外水烟缭绕,熏风习习,她被棋子落下的声音惊眠。她醒过来发现雨后的荷叶盛满雨水,石榴花被雨水洗过后娇艳欲滴。她按捺不住喜悦取了一个盆在溪边嬉戏,只看见荷叶上的水被散开后又复圆。从这首词我们可以一个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少女形象,这跟以前那些满脸愁容思妇念远的女性形象差别很大,顿时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四、原因分析

这三位词人笔下的女性面貌迥异并且三个人对待女性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词风词境的转变。在晚唐五代的时候词还在齐梁诗风的笼罩下,“词为艳科”的局面形成,所以像温庭筠笔下浓妆艳抹的女性和精美的名物引起读者托喻之联想是随着时代的观念应运而生的,雅词是晚唐时代的主流。而词发展到柳永那个时代词境开始扩大,词由书写贵族文人生活的文体延伸到体现市民阶层的生活和感情,词风也由华美艳丽转变为朴实通俗,所以市井的女性自然就被纳入书写的对象。等到苏轼的时代词境更加开阔,词风也更加多元,生活中的一切感受和体认都可以写入词中,词不再只是婉转寄托情志的代言体,而是和诗歌享有相同地位用以表达人生志趣的文学形式。

第二、与个人经历有关。据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记载:“宣宗爱听《菩萨蛮》词,令狐相国()令其(温)新撰,密进之,戒令勿泄。”统治者喜欢听喜欢唱词,臣子带为撰写,这是晚唐五代习以为常的事情。所以温庭筠写《菩萨蛮》多写贵族妇女生活也就不足为怪了。柳永因为科场失意长期流连于烟花之地,接触大量市井女性对她们的生活和感情有深入的了解,所以他的笔下多出现这样的女性形象。苏轼本人经历丰富阅历坎坷,对人情世故人性冷暖有一种不自知的达观,所以其笔下的女性角色丰富,并且他个人对健康的积极的女性美有一种天然的好感,他对女性的描写不滞留于客观的描写还有深切的体认,上升到一种精神上的认同感。

第三、对女子的个人情感评价和整个社会对女性看法的转变。晚唐五代女性的地位依然是明显屈服于男性的“第二性”,整个社会和温庭筠本人都没有跳出这种认识的藩篱,所以在其作品中女性的角色感很弱,而是一种代言体出现在文本中。到柳永时代,人们的观念开放,市民意识抬头,社会尤其是柳永本人对女性出于一种“第二性”的尊重,开始关注这个群体的生活和情感变化,基于这种观念他在词中的女性形象才如此放任不羁。苏轼的时代,整个社会风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加上苏轼本人特殊的人生观,他对女性的认识不在是“第二性”的认识,而是一种和男性平等地生存着的一类角色,这就导致他在词里对女性由衷得赞美和会心得欣赏。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女性角色这个话题的关注从来没有停止过。后来的文人在书写自己笔下的女性角色时不免带着时代的印记、个人的好恶等等,但是不管怎样,女性角色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学,文学也永不会离开女性。

【参考文献】

[1] 杨海明.杨海明词学文集[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诗词是文学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诗词鉴赏的意义,片面地进行诗词鉴赏,严重阻碍了高中生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一、 强化诗词诵读与记忆

诗词学习要持之以恒,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只有跟着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诗词鉴赏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高中生诵读的诗词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浓郁的文学气息,对诗词有一种深厚的感情。高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他们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脱颖而出,取得高考的胜利。但是很多高中生出现的问题是课堂上很快就把诗词背诵下来了,过后很快就忘记了,这也说明了学生学习诗词的方法是

接进去。读者吟哦间,很容易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想抒情主人公的种种境况:是徘徊在杨柳岸边追忆往日的欢欣?还是托阵阵晓风挑去缕缕思绪?抑或对着一钩残月寂寞惆怅哀声叹息?诗人诸多无法直言的情愫,全都寄托在这些具体可感的画面中。

元代马致远也是采用这种手法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l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的眼睛如同一架摄像机,时而近拍,时而远摄,把一个个镜头依次推到读者面前。前三句全部用名词排列而成,九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秋天乡野常见的景物,一个个意象,如电影中的一个个镜头,连接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山村秋景。

若拆开来看,枯藤、老树、昏鸦,不足为奇。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司空见惯的景象。然而诗人的艺术匠心,正在于将这些孤立分散的形象和生活的片断,作为结构单位,运用类似电影中“蒙太奇”的技巧,精心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似断实续、似跳实连的艺术画面――有植物,有动物;有静态,有动态;有近景,有远景;有色彩,有音响……既逼真地再现了秋野夕照的风光色泽,又浓重地渲染了一种凄清苍凉的气氛,为“断肠人”漂泊流离、穷途无归的情形作了绝妙的点染和烘托。这种删削一切繁琐交代和铺排,凭借组接画面来写情的笔法,意境深远,韵味悠长,岂不胜过平庸之辈的百字、千字!

中学生在写作时如能借用这种蒙太奇手法,使行文自由,结构轻灵,将生活中富有意味的典型的片段、场景、细节,灵活、巧妙地剪辑连缀成有机整体,同时充分表现文章的主题,就能激发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学(226100)不对的。

为了让高中生明白“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诗词鉴赏课上应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学知识,培养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授课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外诗词篇目,来拓展高中生的知识面。比如讲柳永的《雨霖铃》,引入他的《浪淘沙》《少年游》《八声甘州》《蝶恋花》等诗词,让学生赏析柳永不同人生阶段所创作的诗词,感受一代词人的豪情壮志。当学生对这些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讨论,对柳永的诗词进行补充,从而做到“诵读一家,了解一家”。这样的诗词鉴赏方式不仅可以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诗词风格。

二、 讲解诗词常识,启发学生想象力

高中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情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学习生涯更加丰富多彩。在古诗词鉴赏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笔者曾经看到一本练习册中有这样一道题:请根据给出的上联写出对仗工整的下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显然这是在考查高中生诗词和对联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都能给出答案,但是也有一些答案令人啼笑皆非。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对诗词常识理解得并不透彻,才会导致在实际应用时出现问题。

在高中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问学生,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最终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中国优秀的诗词具有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时空跌宕等特点,需要高中生发挥想象才能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告诉学生诗词饱含了诗人的各种情感,诗词是诗人进行情感宣泄的重要工具,并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技巧和策略,让高中生能够配合语文教师进行文学探讨,最终获得欣赏的乐趣。比如在讲解《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就可以从诗词常识教起,从曲牌名到标题,从主旨意思到创作背景,从描写的手法到引用的典故都详细的讲解,让高中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 组织语文课外活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结合课外活动,发挥课外活动的引导作用,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活动氛围,通过鉴赏诗词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热情,启迪高中生的心灵,陶冶高中生的情操。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语文诗词鉴赏更应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品味诗词的意境。语文课外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并没有一个标准来评定,只要是对语文教学有帮助的课外活动都是值得推广的。

篇5

关键词:女性美;花;玉

最早集中描写女性的作品集是《诗经》,其中有多处用“花”来形容女子美貌。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鲜艳的桃花来比拟少女的容颜;《召南·何彼襛矣》:“唐棣之华、华如桃李”,以棠棣花之艳丽喻这位贵族女子的盛艳容貌;《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以娇艳的木槿花比喻女子的娇美面容;《郑风·出其东门》:“有女如荼”,以美丽盛开的白茅花比喻东门外众多女子的美好容颜;《魏风·汾沮洳》以“美如英”来形容女子的容貌俏丽迷人;还有《陈风·东门之枌》“:视而如莜”,以盛开的锦葵花比喻婆娑起舞的巫女的美貌……《诗经》中用“玉”来形容女子美貌的有《魏风·汾沮洳》:“美如玉”,《野有死麕》:“有女如玉”[1]等。

“崇尚自然是人类早期发展的普遍特点,人类来自自然,它的生命永远是具有自然特征,因此依恋自然可以说是人类的共同追求。”[2]另一方面,由于处于中华文明之初,人类的思维、语言表、达审美体验等能力处在相对简单阶段,人类习惯用触目所见的物象来表达对美的感受,如自然界的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辰等。正如《易传·系辞》所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类万物之情。”因此古人常采用大自然中美丽的花草和玉石来比喻女子美貌。

《诗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源头,其对女性美的描写对后世的诗歌描写女性美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后世诗歌沿着《诗经》的传统继续从自然界中寻找合适的物象来形容女子的美,例如用青葱或春笋来比喻女子的手,用藕喻女子手臂,用柳比喻女子的腰和眉,用云比喻女子的发髻,用樱桃比喻女子的嘴巴等;另一方面后世诗歌继续沿用“花”“玉”来比喻女子美貌。

后世诗歌用花比喻女子的诗句有“绿窗人似花”(韦庄《菩萨蛮》)、“芙蓉如面柳如眉”“云鬓花颜金步摇”(白居易《长恨歌》)、“红脸杏花春”(柳永《少年游》)“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用花来喻女性美,诗人所讲求的不是形似。并不是花开的形状形似女子的面容。诗人讲求的是一种“神似”,一种超乎形似的神韵。面对实体,诗人不像摄影师可以完全录入女子形象,而是有选择的对实体形象进行提炼、概括,这方面诗人与画师有相通之处。诗人如画家,讲究“贵得其神似不求形似”[3]鲜花或娇艳或清丽如同女子之貌美,因此各种花也比喻成各种类型的美貌女子,并且固定的带上了人类给它们注入的人文内涵,例如牡丹代表富贵,芙蓉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兰花代表幽静,代表孤傲……《红楼梦》中就以牡丹比喻宝钗,芙蓉花比喻晴雯……用花喻女子已成传统,现在仍沿用许多相关的成语形容女子如花容月貌、出水芙蓉、蕙质兰心、花枝招展、如花似玉、梨花带雨等等。

清代俞樾在《群经平议。尔雅》曾说“古人之词,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记》之‘玉女’,《议礼》之‘玉饰’,皆是也。”诗人利用玉的通体晶莹,色泽动人等外在美质来象征女子容颜仪态的美好,不仅用玉表达女子整体美貌如“旧时艳质如明玉”(刘言史《赠童尼》),而且扩展为用玉形容女性各部位的美,如用玉比喻容颜如宋玉《神女赋》:“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玉容寂寞泪栏杆”(白居易《长恨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陶潜《闲情赋》)、“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预章行苦相篇》、“玉面耶溪女”(李白《浣纱石上女》);用玉喻手臂有“玉腕不停罗袖卷”(王建《织锦曲》)、“红袖摇曳逐风,垂玉腕。”(温庭筠《河传》);此外还有“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子夜歌》)、“闲折海棠看又捻,玉纤无力惹余香。”(张泌《浣溪沙》其四)……甚至有时称美丽的女子为“玉人”如“玉人襟袖薄,斜凭翠栏杆。”(韦庄《秋霁晚景》)。更有“小家碧玉”的故事。南朝宋代汝南王小妾名碧玉,乐府吴声歌曲有《碧玉歌》,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句,后世遂以“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美貌女子。我们中国多以玉为女孩命名,像《红楼梦》中有黛玉、妙玉、林红玉(小红)等。

用“花、玉”比喻女子不仅比喻女子的美貌,另有一层深意是比喻女子的气质和内在美。封建社会要求女子柔顺温和,《女教篇》就详尽地解释了女子的“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如有关“妇容”的规定是“惟女之容,贵乎和婉,坐立恭庄,步履详缓。头容常直,目容常端”——即女子的神情气质应是温良淑贤,安详娴静,平和文雅,纤弱轻柔,稳重端庄;而坦荡、热情、活泼则常被视为轻佻浮躁。而且规定女子为“勿离亲侧,勿出中门,勿窥穴隙,勿越墙垣,男女当远,嫌疑早避,不亲授受,不相游戏”,连见“兄弟来谒”也只能“见不逾阈”,至于“有故而出”则“必掩其面”。另一方面,由于儒家强调的“温柔敦厚”传统,和中国人温和稳重的性格使古人追求的是一种中和之美。女性美是温婉的、柔顺的。诗中即使是描写活泼的少女也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写出少女的娇羞。

《说文解字》对“玉”有这样的解释“玉,石之美,有五德;泽润以温”玉的温润和花的静态美、柔弱象征女子的温和、文雅、柔弱等气质。中国有鲜花香草以喻君子和君子佩玉的传统,花与玉又是“德”的象征。用花和玉比喻女性美达到了人格美和容貌美的统一,这也是中国审美观念的进步。(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篇6

一、读懂诗歌

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读不懂诗歌的内容,无法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导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局面。下面,笔者将从“读懂”诗歌这个层面,结合有关试题谈一谈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一:关注诗题。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结合全诗内容,理解此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答:表达了作者在考中科举进士后的兴奋和得意。

方法二:关注注释和诗前小序。

“序”,或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或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或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鉴赏时不能忽视。试卷中无任何闲笔。因此,诗词下的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因为有的提供了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解读诗词;有的甚至还暗示题目的答案。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答:表达了诗人遇赦放还的兴致勃勃、欣喜愉悦之情。

方法三: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船舷的画面;“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方法四:抓特定意象。

意象是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必须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词意象为突破点来解答题目。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做简要分析。

答:这两句正是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一下子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方法五:抓关键。

抓关键,包括表情达意的关键字、词和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捕捉诗词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如:孤、独、愁、喜、客等;抓抒情议论的句子,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抓首句和尾句,首句往往交作缘由或奠定感情基调,尾句往往会直接点明主旨。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结合尾联,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表达了作者对归隐山林、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

方法六:调语序,补成分。

诗歌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同时,诗歌由于声律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表达需要,常会打乱语序。从语法上看,诗歌的语言充满了倒装与词类活用,这都需要我们将诗歌的语言顺序还原为现代汉语的语序,这才容易理解。如,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调整语序之后就变成“晴川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这样诗歌就好理解了。

二、规范答题

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常会发现考生在作答诗歌鉴赏题时,胡乱答题,造成不必要的丢分。为此,笔者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考生常见的答题失误情况,希望考生在答题中能引以为戒。

【典型题例1】(2015年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失误例举】

失误1: 脱离文本,分析空洞。

(1)上片中的“不似” 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误答:“不似”具体指雪与梅花拥有不相同的特性,即尽管没有雪的那般纯洁,梅花依然有高洁的品质。(0分)

失误2: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4分)

误答:①年老之后心事无人交流;②不知为谁而醉,为谁而醒;③离别的伤感。(2分)

失误3:要点不全,笼而统之。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

误答:上片用比喻,梅花纷飞如雪,写出了作者内心思绪的繁乱与内心的苦恼;下片回忆去年探梅旧事,抒发自己“无人说”的苦闷、孤独和当年的悔恨。(2分)

学生优秀答卷:

(1)①雪不似梅那么香;②梅不似雪可以飞舞。

(2)①无人抒怀的孤独;②对离别的怅恨。

(3)上片实写,将梅、雪做比喻,点明季节,引出“恼人风味”,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下片虚写,回忆去年探梅往事,与今日看梅形成对比,反衬出现在无人抒怀的孤独,并引出下文的离愁别绪之恨。

【典型题例2】(2015年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 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失误例举】

失误4 :不明手法,泛化归类。

(1)简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3分)

误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溪上三百叠的青山,只有诗人骑着快马,穿着轻衫奔驰着,表达了作者前往野人舍时的急切、喜悦之情。(2分)

失误5: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2)诗中哪些方面可见“野人舍”的特点? (4分)

误答:①“倚山修竹”“横道清泉”写出居住环境的偏僻;② “芒鞋竹杖”“蒲荐松床”写出生活的简朴。(0分)

失误6:主观臆断,任意拔高。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3分)

误答:作者以孤萤自比,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不满、孤独之情(1分)

学生优秀答卷:

(1)首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三百叠”“来一抹”皆是夸张的体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速之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欢乐愉悦之情。

(2)①生活环境:“倚山修竹”“横道清泉”;②生活条件:“芒鞋竹杖”“蒲荐松床”。

(3)诗人以“孤萤”自况,夜色深沉,霜寒露重的庭院中只有孤萤在起舞,以环境之凄衬托出孤萤之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

三、命题预测:2015高考最可能考的五大题型

(一)分析意境型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或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开头两句描写了诗人早晨乘船赶路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步骤1),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步骤2),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思乡之情(步骤3)。

(二)分析技巧型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手法)。(2)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考生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技巧。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意旨。

5.答题示例:

对比(步骤1),诗人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步骤2),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步骤3)。

(三)分析情感(主旨)型

念 奴 娇①

[南宋] 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

全词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1)这首诗(或某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2.提问变体:(1)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解答分析: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4.答题步骤:

(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喻了什么。即,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

5.答题示例:

对眼前大好河山的赞美;对自己年岁日增的慨叹;对历史英雄(孙策)壮志未酬的感怀;对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期盼。

(四)评价型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斜阳。

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做简要分析。(3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题干文字表述格式一般是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2.解答分析:此题型虽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考生自己分析评价的是诗眼,关键词句,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圈出关键词。

(2)依据关键词,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4.答题示例:

“春归”本是自然现象(步骤1),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步骤2),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真挚(步骤3)。

(五)比较鉴赏型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请简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3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也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已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考生应该高度重视。

3.答题步骤:

(1)通读这两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4.答题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