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04-08 04:2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桥的课堂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桥的课堂笔记

篇1

一、要简明扼要提纲挈领

课堂上,是听讲与思考的过程,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记下所有的东西,应当详略得当,提纲挈领。记好提纲,使得一部分内容学下来后,脉络清楚,前后连贯,也便于课后根据提纲进行回忆、补充。

所谓详略得当,就是课堂上以听讲和思考为主,简明扼要把教师讲的思路记下来,课本上叙述详细或通过预习已掌握的知识点,可以简明扼要记下来或一笔带过。如果是自己理解比较困难的新的知识点,就要记录详细一些,对于特别经典的解释,就要在提纲下作详细的注解。有了好的提纲,我们在整理笔记时,就可以进行补充完善,有助于新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吸收。

二、要善于挖掘重点

所谓重点,就是每节课所必须掌握的新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一部分内容都要反复强调,板书或演示时又圈又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就是学生笔记的重点。

每节课的开头和结尾虽然内容不多,但万万不可忽视。数学知识每一节、每一章知识点都是环环相扣、紧紧相连,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讲课的开头,有的寥寥数语,却言简意骇,全盘托出重点,有的循循善诱,引经据典,引出重点。所以开头时就能明确提纲,把握重点,记录时就能有的放矢。结尾时话语不多,却是这节内容精彩提炼和归纳。明确了重点,就可以有选择性记录或批注,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

三、要善于捕捉疑点

教材是纲,教材是本,教材内容高度浓缩,简明扼要,教师授课过程中都要引经据典展开来讲,学生在听讲与思考过程中必然遇到疑点,这是很正常的。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知识积累的途径。

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对一些一时不能理解的方法、步骤等疑点,要善于捕捉,及时记下来,避免一闪而过,最终被遗忘。待补充完善记录时或课后复习时,集中精力进行探索或请教。避免疑难问题积累过多,系统知识掉链,影响整体成绩。

篇2

我们忽略科学作业本资源,很大程度上是对科学作业本作业的认识不足,我们对作业本作用的认识局限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反馈,也就是作业本最为常见的功能。然而科学作业却有它特有的不同于语数等学科作业的特点。笔者以六年级科学作业为例,谈谈个人对科学作业本作业的初浅认识。

一、对科学作业本作业的认识

1.作业本题目着重于体现实验探究的过程性评价。

科学课是一门探究性学习为主的学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阐述:“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以上阐述不难发现,科学课中实验教学占有极大的版块,因而作业本中对于实验教学的评价着重点也相应落实到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如作业本中大量的实验研究计划和实验记录表等题目几乎占了作业本题型和题量的70%以上,教科版六年级的科学作业本中仅实验记录表就有近50张,约占六年级科学教材课目总数的78%,科学作业本的评价侧重点可见一斑。

如滑轮与斜面的实验活动记录作业,见下图。

此类题目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孩子们探究的数据以及通过分析数据后发现的规律或结论,评价的着重点是孩子们探究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发现,属于过程性评价,如果把此类评价作业放到课后完成,无疑违背作业本编者的最初编写理念。

2.作业本题目着重于实时观察的记录性评价。

“观察,观察,再观察”,科学素养中,观察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环。同样,科学作业本中对于观察作业的设计也是重点之一。作业本中的观察作业不胜枚举:观察校园植物,观察昆虫翅膀……根据作业本中的观察类题型,我简单地把它归纳为两类:课内观察和课外观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观察的题目,我们都不能忽略“观察记录”最明显的特征,即观察记录需具备及时性。

3.作业本题目着重于课堂实践操作型的评价。

科学作业中问题解决型的题目也有不少,就是“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这类题目评价的是孩子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而作业本中的这类评价内容常常与课堂教学活动相配套。如六上年级《用纸造一座纸“桥”》一课中的作业:

活动记录

用1张旧报纸,设计建造一座可以承受200克重、跨度为10厘米的桥。

从上述作业活动不难发现:活动结束,作业也相应完成,甚至课一开始就需要先进行设计方案。而此类作业课堂完成,其实孩子们经历的是一个“理论――设计――验证――改进――总结”的科学研究过程。如果这类作业仅课后完成,恐怕孩子对于上述的科学经历是缺失的。

4.作业本题目开辟了课外阅读延伸性的评价。

科学作业本中有一类特殊的题目――科学课外知识的介绍。这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延伸、深化。初步统计六年级作业本课外知识题型共有以下13则,约占六年级课时数的20%,即平均每5课有一个课外阅读题出现。

从上述阅读内容发现,课外阅读内容都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环节息息相关,大部分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很好地为课堂教学所用,在课堂中渗透这类作业,既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又提升了孩子们的科学学习兴趣,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二、作业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

通过对作业本作业的正确认识,我们惊喜地发现科学作业本确实是一项不可多得的课堂教学资源,那么如何扎实、有效地利用作业本资源,使之真正落实到科学课堂教学工作中?使之既成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方法,又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场所呢?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教学探索。

1.让作业本成为学生科学研究的记录场。

良好的科学记录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科学研究中面对现实实事求是,准确记录。而通过记录也能向我们展现孩子们真实的发现和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是孩子科学精神的真实反映。美国孩子每人备有专门记录科学课研究发现的笔记本,而从我们本地区看,似乎还没有这样的先例。但仔细研究作业本,我们发现:它是孩子们最好的笔记本!它既能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态度,更有比笔记本更有利的一面――能向老师展现孩子们的研究成果,老师还可以清楚知道全班孩子的研究动态。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所给出的“具体内容标准”有众多直接与研究记录有关,如“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等等。据统计,六年级作业本中要求学生运用研究记录进行学习的内容占了至少70%以上,包括:观察记录、统计记录、调查记录、测量记录、动植物成长记录、信息收集记录、检测记录、实验记录(狭义的)等近十个种类。

基于以上两点,科学作业本无疑是最好的笔记本,我们可以把课堂中的实验数据、研究发现直接记录到作业本中,甚至还可以创造性的利用作业本,使之更好地凸现笔记本的作用。

篇3

一、让学生自由呼吸

第一次拿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时候,仙人桥镇中学的语文老师既兴奋又不知所措。兴奋的是对于农村学校来说,课外书籍太珍贵了,有些家庭根本没有余钱为孩子买课外书,甚至有些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根本不提倡孩子读课外书,孩子是想读却没有书读。这套丛书“从天而降”,无疑是给农村学校的学生雪中送炭。不知所措是因为不知道《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应该如何进驻课堂。对此,仙人桥镇中学的语文教师在兴奋之余,决定对症下药。

1.老师精讲重点课文。要想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引入课堂,决不能盲目。意识到这一点,语文教研组长多次组织召开主题教研会议,会议始终围绕如何进行主题学习活动进行。“到现在我都记得那次研讨会的场面,”栾金伟激动地说,“我们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相让,最终决定按照各自的设计方式都上一节课,孰对孰错让学生决定。”原来针对《散步》一课,大家出现了争执。大家比较统一的意见是赞同选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永远的牵挂》一文,也都赞同以“主旨”为切入点。但是什么时间出示该文章大致分了两派:一派以王爱红为首,认为在挖掘《散步》的主旨时出示《永远的牵挂》更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另一派以栾金伟为首,认为应该在开课前出示,让学生体悟文中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对子女的爱后从而引申出可怜天下父母心,再进行《散步》的学习,使得学生更能明确子女对父母的回报的含义。为了证明“只有自己的设计思路才是最好的”,两位教师盛情邀请了语文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了跟踪听评课活动,一路下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对主题式学习的集体认识,两位教师可谓平分秋色。

经过这两位教师的亲身实践,语文组最终得出一致的结论:精讲课文决不能放弃,该讲的必须得讲,讲完之后才能结合相关主题再引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文章,这个主题或者是写法,或者是取材,或者是语言,或者是主旨,或者是其他。总之,每位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大胆地选择,根据文章的需要适时地在课堂上出示相关主题文章。

2.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仙人桥镇中学每个班级每周都有一节主题阅读课。刚开设阅读课的时候,每位语文教师虽然都有自己的上课方式,但都以讲读为主。“主题阅读课不应该这么上,”教研组长在一次教研会上说道,“这种课还是激发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仍以教师为主,学生根本没有动起来,这样下去,‘语文主题学习’不就失效了吗?既然我们都在摸索,就应该大胆一些,我们已经摸索出了受学生欢迎的课型,但是咱不能止步不前。‘语文主题学习’要求教师大胆地‘放’,同时也要求教师恰当地‘收’。我们虽然正在试着大胆,但是还不够大胆,如果我们足够大胆,学生肯定能有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如果再进行正确的‘收’,我想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席话让大家颇受启发,也颇为赞同。会议结束后,每位语文教师都开始琢磨主题阅读课的上课方式,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做一节主题式阅读课的公开课。就这样通过个人的精心设计、集体备课、跟踪听评课,终于确立了“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阅读课:上课前3分钟教师提出阅读主题单元和阅读的具体要求,中间3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最后12分钟是个人的展示与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加以评价,并指导学生赏析文章,并做好摘抄笔记。

现在,在课堂上随时可以听到学生们妙语连珠的回答,课下可以看到他们高谈阔论的身影。通过摘抄笔记,很多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及典型事例,在写作中信手拈来,使文章熠熠生辉。这让外校的听课老师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仙人桥镇中学的学生素质真高啊!”所以,为了学生的自由呼吸,还是放手吧!

二、巧练唇舌,体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堂上,因为有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加入,使得原本的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学语文的乐趣,而且爱上了阅读,这既得益于语文课堂的改革,也得益于活动的举办。

1.我阅读,我快乐。经过一段时间的主题学习,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得到了提升,读书笔记的书写也日趋完善。为了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知道阅读中的快乐,学校举办了“语文主题学习读书竞赛活动”。此次活动分为“主题讲述”“读书笔记检查”两项内容,每班推举两名同学,再随机抽取一名同学参加“主题讲述”,以抽签的方式抽取《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一个篇目,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述。

2.你的文字,我的情。叶圣陶说:“学习语文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展示而读、为了荣誉而读”,学校组织了“一分钟朗读比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比赛之前,各班由语文教师按照朗读水平为学生编号,比赛内容以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适合朗读的篇目为主,比赛分为“推荐选手比赛”和“随机抽取选手比赛”两个环节。每班推举两名同学参加“推荐选手比赛”。

第一次举行“一分钟朗读比赛”的时候,语文组的全体老师都非常担心,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学生的朗读水平,他们害羞,朗读声音小,磕磕巴巴,含混不清。虽说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语文主题学习”,也看到了学生的变化,但第一次当着全校师生的面朗读不知道会紧张到什么程度。当看到第一个学生登台后,老师们才意识到之前的担心是多余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声情并茂地读着抽取的内容。甚至有一名学生,在朗读《海燕》时,读到动情处,脸涨得通红,差点把手中的麦克风扔出去,全场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久久才停止。这确实让仙人桥镇中学的教师震惊,短短一年的时间,学生的变化会如此之大。他们不仅大方,有礼,更重要的是能读出感情,用自己的朗读去诠释对文章的理解,这,太妙了!

篇4

关键词:教学练;初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35-02

一、前言

从2009年春季开始,学校要求部分科目试行“教学练”这一教学模式,英语是率先使用“教学练”模式的学科之一。当时“教学练”是个新生事物,我们英语科组的老师通过学习和交流,很快就领悟到了“教学练”教学模式的内涵。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在已经比较成熟。教学成绩也稳步提高,从2010年六月份以来的初三中考和初一初二的每学期的期末统测成绩,初中三个年级英语学科的“两率一分”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这在镇办中学当中是很难得的。

二、“教学练”的优点

1.“教学练”解放了学生。一份高质量的“教学练”要花费老师大量的心血,但却能让学生从机械的记笔记中解脱出来。“教学练”实施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已经知道老师上课大致过程,而且,课堂上学生省去记笔记的时间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课堂,有更多的时间来和进行师生互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教学练”完整、精简,所含的知识点和练习是老师们经过千挑万选编制而成的,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在“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2.能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练”的使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等待老师教”转变为“我要主动学”的习惯,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而这种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具备的。

3.“教学练”可以使课堂效率提高。“教学练”涵盖了老师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课堂也不再是按部就班,死气沉沉。而是学生带着目的去学、带着好奇去听。老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老师的角色从“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这样,老师教得省力省心,学生学得开心有效,皆大欢喜。

4.“教学练”解放了老师。传统的备课,大部分老师总是在埋头写教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于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基本上是在抄以前的教案,没有多少新意。而“教学练”轮流主备,然后集体讨论审核,最后大家都可以使用到一份凝结着备课组全体老师集体智慧的“教学练”。虽然程序较多,但比年年写同样或相似的教案强多了。

三、正确使用“教学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指导学生做好预习是前提。指导学生对“教学练”进行预习,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练”自主学习的作用。学生在刚使用“教学练”时,很不熟悉,这时教师就要进行细致的指导。我具体指导他们每一板块的预习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知识,自主解决教材和教学要求中的基础性问题,特别是要求他们在预习的时候对疑难问题作好标记,这样教师在检查的时候就能发现一些问题,为课堂教学把握好重难点,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把“教学练”的主要内容融入课件,在课堂上呈现。如何活学活用“教学练”,使“教学练”活起来,使课堂上“教学练”的使用不再呆板?我将“教学练”做了适当的调整,把“教学练”与幻灯片结合起来,把“教学练”各板块的主要内容融入新授课课件中,以此提高学生的视觉效果。一是改变了学生上课只是单纯地依懒于“教学练”,显得枯燥无味的情况。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听课时,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练”上的情况做出处理。“教学练”与幻灯片结合后,学生开始积极起来,后进的学生能够及时补做或改正,比刚开始单纯地口头评讲“教学练”效果更好。

3.在课堂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教学。以“教学练”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活动。“教学练”的整体设计,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明确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精讲教学重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充分展示预习成果,要让他们感受到课前自主预习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在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尽量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让课堂充满师生一体,共同探究的魅力。

四、“教学练”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培训学生。在学生刚开始使用“教学练”时不熟悉,教师要进行详细的指导,才能充分发挥“教学练”自主学习的作用。在预习时,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找出答案,如有疑问要做好记号,在课堂“小组讨论”时间里四人小组讨论解决。在核对预习作业时,我们采用培养“小老师”的方法,每天由不同的学生充当老师,这样讲课的学生会精心准备,可以锻炼能力,其他学生也耳目一新,学习兴趣盎然。在上课时,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重点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和自我探讨解决问题。

其次,要开展不同的活动,让“教学练”课堂更加富有生气,而不至于变成练习课而没有活力。我们常用的活动有角色扮演、同桌活动、小组竞赛、头脑风暴、各种游戏等。根据班级和课型的特点采用了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提高了效率。

第三,“教学练”是教学的合一,教师要做到“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比改”的原则。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有时间观念,一定要及时反馈。特别是预习作业的批,如果做到了就真正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的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

五、结语

“教学练”就像一座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也使教师成为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使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更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它让学生课前有事做、课堂动起来、课后习题精选精练。集教案、预习提纲、课堂笔记、课后作业于一体。增大了课堂容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学练”这一教学模式,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参考文献:

[1]张志远.英语课堂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引导 历史 课堂 教学 主体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参与者。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程度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不能让学生仅当“听众”,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和完成者。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充满创造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动地、全面地、创造性地发展,引导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二、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课前参与。

课前参与是为了课堂教学作准备,课前参与的目的在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了解新课内容,提出问题,查阅有关资料,做好预习笔记,完成预习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疑难,带着思考,带着求知的渴望进入课堂,还能完成一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第7课)这一课时,我在上一节课结束之前就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雕版印刷术的相关资料,并动手雕刻和印制自己的名字,学生在动手做之前,必然会查阅相关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仔细的研究,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长期的教学活动,我们知道,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更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识,以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动手雕刻并印制,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雕版印刷术的过程。由于在布置预习时告知了学生,要在课堂展示自己的作品,所以学生在做时就比较好认真,因为都想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扬,多数学生都满怀期待上这节课。课前作充分的准备,在上节就要为下节课前的预习就作好具体的布置。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多创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课堂教学是实现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主要渠道,是参与性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让学生独立学习,学生自己能弄明白的知识,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显性作用,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每堂课都应保证让学生有独立的时间去读、去想、去说、去写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情景导入”后,我就出示本节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让学生清楚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和重难点,然后留6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带问题通篇阅读课文。用PPT展示要完成的基础知识部分,在设计问题时要分层次,第一是基础部分,这部分题是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的;第二是理解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多数学生完成;第三是应用部分,这部分题目主要是满足成绩拔尖的同学。这样就能让全员都能参与起来,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收获。心理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读教材,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知识。

四、多用课堂讨论,上台展示等方法,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一种有效方法,适时地运用课堂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的40分钟,时间是很有限的,不可能给每一个学生都单独发言的机会,而课堂讨论却能让学生都有发言和表现的机会,这就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第7课)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各抒己见,小组内梳理讨论结果,再让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小组成员很在意自己的要点能在全班展示出来,在讨论与展示过程中,教师不要随便表态,妄加评判,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加以肯定,让学生在平等的学习气氛中获得自信心与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上台展示,也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的一种途径,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上台展示,中学生的表现欲望是较强的,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第7课)这一课时,我在三个地方设置了让学生展示的机会,一是展示自己的雕刻印制作品,二是小组成员展示讨论结果,尤其要说的是第三个展示环节,在学习完赵州桥这一小节后,为了让学生对赵州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设置了“我是赵州桥的著名导游”这一角色扮演环节,要上台介绍的“导游”重点介绍赵州桥设计的巧妙之处。这既将“赵州桥设计巧妙之处是什么?”这一生硬的问题植入到“导游词”中去了,又让学生得以上台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近距离的理解,同时还让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来,展示了自己,增强了自信。可谓一举几得。

篇6

关键词: 兴趣 习惯 能力 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策略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涵养。它包括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个性和人格。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仅依靠课堂系统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帮助学生密结兴趣、习惯、能力、桥梁之网,从而捕语文素养之鱼。

一、多种途径,结兴趣之网,培养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自觉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求知、探索与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兴趣在课内外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1.声情并茂,内容吸引。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他们的兴趣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低年级,由于知识的贫乏,活动目的性差,因而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被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认识事物。选入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趣味盎然;有的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感,引人入胜……教师可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讲述吸引学生,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认识到――书是甜的,阅读是甜的。让学生从中领略到读书的乐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借机推荐一些好书、好文章,引领学生自觉地把阅读从课内迁移到课外。

2.形式多样,活动引领。

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好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把校外、课外的信息引入课堂,把学生的视野和学习扩展到生活中,注重学生课后拓展与延续,从大语文观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例如: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美文诵读比赛、办手抄小报、演课本剧等,把学生从封闭单一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地里学语文,不断汲取“活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体会活用语文的成功之乐,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二、点滴做起,结习惯之网,增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可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不尽。我们在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同时,必须关注孩子各种读书习惯的养成。

1.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学生如果能主动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就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们要把握住小学学习查字、词典的黄金阶段,把查字典与阅读、写作、比赛等结合起来,督促孩子运用,让孩子会查字、词典的同时,熟练成一种技能,养成一种习惯,让学生对工具书有亲近感,并在阅读中自觉运用。学习新课或阅读课外读物时,要求孩子把字典置于身边,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等障碍时,能通过自查字典予以解决。以小小字词典,让学生大大受益。

2.批注的习惯。

批注,即阅读时把读书的感悟、心中的疑惑,圈圈点点,写写记记,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帮助理解,深入思考。读书时养成做批注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潜心阅读。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时写批注的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其结合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进行阅读,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促使其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我们要教会学生使用符号进行批注。常用符号主要有:在生字上注音;在需要解释的词语下加“…”;在关键词语下加“”;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画波浪线“”或直线“――”;在文章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标圈点“。。。”;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加问号“?”;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加感叹号“!”,等等。

心理专家说过:21天养成一个习惯。要养成一个习惯,需要持续一定时间的训练,并以一定时间为间隔进行强化。所以我们必须一方面强调批注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对优秀批注的公布表扬,检查、监督学生,使之成为学生自觉、自动、自主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借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热情。

3.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记读书笔记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可以提高写作、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记读书笔记的方式一般有四种:一是卡片式笔记,将摘记的内容分类记在备好的卡片上。二是摘要式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将重要内容或精彩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三是批注式笔记,即在读书过程中,随时将自己的感悟、联想、疑问等以眉批的形式写在书上,也可以对有关语句画记号、标重点。四是读后感式笔记,也就是针对书中的有关内容,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写出体会。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优美词句等进行摘抄,也可以要求学生写感悟,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阅读效率不断提高,阅读热情不断高涨,学以致用,找到窍门,提高阅读能力,课外自觉阅读。

4.讨论交流的习惯。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宽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的有效途径,是加深对读物理解的最佳方式。交流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也可采用主题报告会、主题辩论会等形式。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加快阅读速度,提高演讲水平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授之以渔,结能力之网,提高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深入性。

我们在课堂教学时需不断渗透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东西,促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他们的课内外语文学习积极性。

1.引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方法。

阅读有朗读、默读、背诵等法。朗读,即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可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有助于提高记忆力,增强理解能力,培养写作能力,还有助于培养敏锐的感悟力。宋代学者朱熹说:“大抵观书,务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是说,朗读的遍数多了、熟了,文章中的话语、词汇就变成自己的了。默读更能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中,用心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被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深深感动。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教师可根据文章长短灵活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等方法,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掌握“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由初读到细读再到深读进而熟读,循序渐进,逐渐养成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不仅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中心,学习写作方法、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由速读到回读再到精读进而背诵,从而丰富自己的语文积累。如文章较长,可采用“速读”的方法,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作业或心中的疑惑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对于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一定要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熟读成诵。

四、广开源头,结桥梁之网,拓宽课内外学习的途径。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教师要把好由课内到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领略更广阔的天地。

1.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推荐阅读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学生背诵的优秀诗文有120篇(段),推荐学生阅读的材料涵盖了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等,还建议教师向学生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读物,这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可采用朗读、欣赏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激发学生课内外阅读的强烈愿望。我们还要兼顾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如向喜欢探险的学生推荐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向喜欢旅游的学生推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向喜欢幻想的学生推荐科普科幻读物,等等。

2.以教材为依托,拓宽阅读渠道。

语文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内容富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深层渗透,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物,让学生在家庭中、社会中、自然生活中学习语文,通过网络、媒体、课外阅读丰富学习生活。如在教学《匆匆》后,可与学生共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学《少年闰土》后,可建议学生阅读鲁迅的《故乡》。教师还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平行迁移,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单元时,可布置学生调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风民俗,既可写一个调查报告,又可做一份手抄报。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筛选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帮助学生结牢耐用之网,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以课内的经典阅读带动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指导学生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方法,并将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课外学习中,使语文课堂训练和课堂以外的各项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7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内容方面的指导,它包括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学结等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预习是发现难点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前奏。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了什么作用,使预习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书,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学习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先粗略地浏览数学教科书的有关章节的内容,掌握本章知识概貌。对重要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预习前教师也可先为学生拟定预习提纲,使学生预习有的放矢。养成预习习惯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阅读能力自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桥梁和纽带。

二、听课方面的指导

听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关键性环节,它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上课听讲是学校学习的根本。听课的方法对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影响很大,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1.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学生要在几十分钟内接受许多浓缩了的知识精华,确实是一种紧张而又繁重的脑力劳动。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听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听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发生及形成过程;听教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尤其是学习中的疑点);听例题的思路和数学方法的渗透;听课堂小结。教师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防止“填鸭式”、“满堂灌”,掌握最佳的讲授时机,使学生听之有效。

2.思,是指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还应该有意追踪课堂内容,随老师的思路而进行思维活动。如果在课堂上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课,而不思考老师讲授的内容,不理解这些内容,那么老师的声音就会变成催眠曲,使学生慢慢进入瞌睡状态。所以学生不积极思维,就发挥不了其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随听随思;②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本质和核心,会思考才会学习。

3.记,是指学生记课堂笔记。记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注意力,促进信息加工,有助于理解新知识的意义和内在联系,并加深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说,记笔记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技术之一。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地记笔记,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以记代听和思,因此在指导学生记笔记时要求学生:①记笔记应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②记要点,记疑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③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正确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的主要阵地达到较为完美的境界。

三、课后复习巩固及作业方法的指导

作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一个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学习策略方法的改进,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业成绩的提高等,都与作业完成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两位高考状元对此深有体会,他们认为作业练习是知识的消化和运用,经过练习,使知识记得更牢固,所以,练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复习。不仅如此,认真做好作业还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可见,做好作业是非常重要的。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而忽视必要的复习巩固和记忆,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甚至抄袭,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和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下,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科书,结合笔记以记录的重点,难点和解题的思维方法,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性质、法则。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格式,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字迹要清晰。

四、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篇8

关键词:电教媒体 优化 农村小学 数学课堂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俨然成了“时尚”,不管是教研课、公开课、优质课等,电教媒体也正逐步走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它将弥补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优点,我为教学技术的先进化深感欣慰的同时,也为一些教师盲目运用电教媒体教学颇为忧虑。因此使用电教媒体是否适当运用,是否符合教材背景值得教师去探索。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发挥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进一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进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下是我近几来的一些教学经验。

一、创设生活问题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小学数学的问题必须联系实际生活。为此,教师应从学生身边生活中创设问题的情境,这样有得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

教学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画面:国庆节放假期间,黄红和妈妈去买学习用具,两个商店分别推出了不同的优惠活动。甲商店笔记每本2元,每买5本送1本;乙商店笔记原价每本2元,现降价为每本1.8元。如果两个商店的笔记质量一样,请问要买10本笔记,你帮黄红母女合计一下,在哪个商店买更合算?这一情境问题的创设是学生的生活问题,这样能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下一步探究活动的欲望,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数学课堂的一般模式:旧知识――新知识――新知识生长点。如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学会找准旧知,寻找新知,找到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达到有序渐进。教学六年级《比的应用》,例题5是给30个方格分别涂上红色和黄色,使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按照传统教学,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依照例题依葫芦画瓢。其实他们并未掌握其中实质,换一个不同类型题,他们常常便束手无策。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步:让学生自学,如何利用旧知来解决新知的。课件显示旧知:1、用比的意义理解3:2,表示把30个格平均分成(3+2=5)5份,红色占其中的3份,黄色点2份。2、利用分数的意义理解比,又可看成是红色占总数的2/5,黄色占3/5。新知:1、根据旧知1可得出解法一:用整数法理解为已知5份是30格,先每份是多少个?再分别求3份和2份各是多少?30÷(3+2)=6个,6×3=18个,6×2=12个或30-18=12个。2、利用旧知2可得解法二:用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30×3/5=18个,30×2/5=12个或30-18=12个。这样新知完全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解题,旧知转化成新知的过程中过度自然,学生真正理解其中解法要点,而不是模仿式。有了这个基础,学生们在解答较复杂的习题时便有了底气。

三、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

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演示设疑等激情引趣,创设出一个个引人入胜最佳心理状态的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求知欲。把学习知识的经过精心设计,载入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去,学生往往就被生动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活泼的教学情境所感染和吸引。

篇9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贯彻这一点,需要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合理地应用于教学。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课本知识,预习是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拥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预习是学生先自学将要讲授的知识,是帮助学生探索新知的拐杖。预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预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前预习必须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三:其一,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其二,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其三,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我个人认为概念课、计算课(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这些学生可以预习。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发现规律”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什么比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快乐呢!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就等于自己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的获取数学学习技能。预习无疑是先学后教的一个良好载体。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呢?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指导要到位,以下几点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1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刀刀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的目的。指导学生预习要因人而异,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及智力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布置预习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作业,激励学生通过预喜,引发探究知识的兴趣,提出有价值的质疑,进而形成主动思考、主动操作的意识和习惯。

2 针对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要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

(1)对于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标记预习法。(2)对于计算类或解决问题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尝试解题预习法。(3)对于空间与图形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动手操作预习法。(4)对于实践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调查预习法。在预习时,可以利用网络或调查等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

3 作好预习笔记

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

4 让学生在预习时制定学习目标

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可以使他们明确学习方向,培养概括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会用行为动词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制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5 适时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正确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更要时时检查和测试预习的内容,可以通过预习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对新知识的理解,以此检测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并对学生的预习成效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在预习中不明白或有疑问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加强家校联系,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预习作业检查,记录其在家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预习。

篇10

2011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初中生物课却未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充分重视,大部分学生认为生物课是“副课”,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不浓、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佳。要改变这种现状,初中生物教师就要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想方设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努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1.课前复习提问,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生物课是“副课”,思想上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铃响了,学生吃的、喝的、说的、笑的、跑的、打的、闹的、玩的等现象经常发生。怎样让学生尽快的回到课堂,进入学习的状态?上课铃一响,我一进教室就对上一节课学过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回答问题,这样既起到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目的,又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分散的精力得到集中,尽快的进入上课的状态,为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2.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只要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便会乐学好学,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目的。生物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课本中的许多知识都是生活中遇到的,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例如:在讲授“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的运动方式,例如:鸟在空中飞行、鱼在水中游泳、马在草原上奔跑、蛇在草丛里爬行……动物除能运动之外,还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鸡叫鸟鸣、虎啸狼嚎、羊咩狗吠等,变化多种体态:蜜蜂美妙的舞姿、蝴蝶绚丽的色彩,萤火虫闪烁的灯光等;这些都是动物的行为,那么什么是动物的行为?我们常见的猫捉老鼠、螳螂捕蝉、孔雀开屏、蜜蜂采蜜、蚂蚁筑巢、鸟类迁徙、鱼类洄游、青蛙鸣叫、蜥蜴断尾等分别是动物的哪些行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知道了。自然有趣的导入新课,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情境”“乐学氛围”,用多种多样的生动形象、幽默丰富的语言导入新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学习效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就中学生而言,它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技能。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很好的理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善于通过有效方法和途径寻找有关知识,不断完善自己认知结构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重点和关键;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学生会把掌握的知识在学习上、日常生活中加以灵活、有效运用的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升华和归宿;包含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观察是基础、记忆是桥梁、思维是核心,智力技能是学习能力的灵魂。新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因此,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去主动的探索思考难点问题、归纳总结要点内容、理解记忆重点知识。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引导学生从多方位来思考问题,对难点问题提出较多的思路。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我创造。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4.1 教会学生上课,培养专心学习的习惯

专心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刚从小学进入中学的初一年级学生,有的不会上课,更不会学习。所以教师首先教会学生上课,教会学生上课做到五到:眼到看、耳到听、脑到想、心到记、手到写。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学习,培养学生专心学习的习惯。

4.2 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

动脑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条件。教会学生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过程,掌握思考方法,积极思考问题,及时组织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3 教会学生阅读,培养科学记忆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知识点,加深对课本中基本概念、实验过程、重要结论等的理解,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记忆方法,例如列表法、比较法、知识网络法、归类法 、串线法、类比法、图示法等方法进行记忆,可以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痕迹的保存能力,明显提高记忆效果。养成边听讲、边思考、边总结、边记忆的习惯,力争当堂消化、巩固知识。

4.4 教会学生笔记,培养记笔记的习惯

上课一定要记笔记,而且要记好笔记,采取“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教师板书跟着记,疑难问题重点记”的方法记,通过课堂笔记,可以记下讲课的主要内容和思路,以备复习时参考;也可以记下尚未弄清楚的问题,以便课后自己学习和探讨;还可以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注意力,增强记忆力,从提高自己的多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