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刘禹锡范文

时间:2023-03-30 07:4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竹枝词刘禹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简析: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8000平方米的竹枝园位于白帝庙后。在这朗阔秋意里,曲池回廊的竹枝园清幽生凉,令人灵台明净。微风吹过,处处竹影绰约,一年四季里,园中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真是妙不可言。园内铺锦列绣,和集大成,有白帝竹枝词碑园、竹枝楼、三峡木石艺术馆。竹枝楼处更有唐代诗人――曾经的夔州刺史刘禹锡的塑像矗立其间。说到竹枝词怎么能避开刘禹锡呢?“东边太阳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两句就曾打动过十岁的我。现在,看着刘先生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很想调笑一声:“敢问此间居处,与阁下《陋室铭》里的陋室,哪个更好?”走了好远,还想补他一句:“其实,你跑到长安写啥子桃花诗去得罪皇帝老儿,倒不如好好在夔州写你的竹枝词。”

竹枝词碑廊风水极好,临水而立,青瓦白墙好样貌,处处透着雅洁古朴。竹枝词书画石碑超过百余,皆是各种流派、书体的书画大家手笔,所刻竹枝词全从夔州竹枝词中精选而来。此碑廊不愧有“三峡第一碑林”之称,东西碑林分别陈列着从隋代至清代的碑刻70多块,篆、隶、楷、行、草,精品琳琅满目,各领,不计其数。最为难得的是两块隋碑:古朴大方的金轮寺舍利塔碑和刚劲疏朗的龙山公墓志碑。金轮寺舍利塔碑是隋文帝仁寿二年所刻制,懂书法的行家评道:书法笔画劲健,结体疏朗洞达,使人窥得初唐楷书渊源所在,开欧、虞、褚、颜先河。龙山公墓志碑则刻有“同治九年六月十五日大水为灾,高于城五丈”的小字,是珍贵的水文资料。清雅绝伦的竹叶碑诗画一体,构图精巧,是清光绪年间浙江工艺名匠曾崇德的手笔。碑上远观修竹三竿,近看则片片竹叶组成一首五言绝句:“不谢东篁意,丹青独自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当然,这三竿漂亮的有节之竹,是在赞刘、关、张三兄弟的节烈堪比三光日月星啊!

三峡木石艺术馆则集中展示了三峡树根雕、三峡阴沉木雕作品,执刀者巧借大自然之浑然天成,成就了作品的精美绝伦,栩栩如生。馆内作品多走大气路线,放眼观去,格调高雅,天人合一。想想也真奇妙,每一截树根,都曾埋在地下有着沉郁磅礴不可阻挡的生命力,而此时,却脱离泥土,生机隔绝,经过人工的雕刻、打磨,以另一种形式展示强烈的活力。打量着这并不幽阒陌生的世界,观者也会忘记它们只是一截截早已生命凝止的树根。我顿时觉得整个木石艺术馆就是一个小世界,这些根雕作品在生死轮回里展示着禅意深深,待人参破。

古象馆里陈列着从白帝镇瞿塘村出土的一具古剑齿象化石。这家伙大约是两百万年前的某一角落霸主,身高约3米,长约6米,保存完好。想那两百万年前,这个庞然大物,在陆地上走动、咀嚼,谈情说爱,繁育后代,然后老去、死去、被深埋,再以这么完整的骨架穿越烟云到我们眼前,我便一下觉得,无论时光再长,只要有物证来印证,也不过惚惚如昨日。

篇3

北京小吃能在全国闻名遐迩,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自元明清以来,北京便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使北京小吃在数百年传承中,不仅吸收了宫廷食品的精华,还融汇了各民族、各地区食品的长项,从而在包容中,不断改进、发展、定型,得到北京广大市民,以及出入京都的官佐、学子和商贾等的普遍接受和认同。但毋庸置疑,有诗为证,确实让北京小吃受益匪浅。这就是历代文人学士不遗余力地将北京小吃纳入诗词,在聚会、唱和中,热情讴歌北京小吃,极力传扬北京小吃,并将北京小吃以诗歌形式载入典籍。

据研究,以北京小吃为题材的古典诗词,基本采用竹枝词文体。竹枝词源自古巴蜀一带民歌,经中唐诗人刘禹锡、白居易等填词、唱和、创新后,便品位升华,日渐流行。竹枝词的外在形式同古典七言绝句本无差异,但对平仄格律等内在要求却甚宽松。特别因其长于记事,使用白话,且可加注,更给人以雅俗共赏、亦庄亦谐的感觉。说得直白些,竹枝词虽非打油诗,却又不乏打油诗的味道。故而,竹枝词既上得了文人唱和的高雅殿堂,在下层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中也有广泛市场,还吸引了一大批诗词造诣一般的人士成为竹枝词的热心作者和传播者。所以,到了清代,北京竹枝词的作者中,既有创作过《桃花扇》这样戏剧名著的文学大家孔尚任等人,撰写了以描绘当年白云观庙会盛景为题材的《燕九竹枝词》多首;还有许多普通作者也热衷写竹枝词,更有不少佚名竹枝词。以竹枝词吟诵北京小吃,不仅使竹枝词的创作更贴近北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也使竹枝词本身平添了更多京味,反过来竹枝词又成为传扬北京小吃的重要载体,这就提高了北京小吃的文学品位,遂使北京小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至今享誉全国。

以嘉庆年间成书的《都门竹枝词》(佚名)80首为例,按内容分为12个门类,饮食是门类之一。其后,又有道光年间出版的《都门杂咏》(杨静亭)百首,分为10个门类,食品也是门类之一。不论饮食还是食品,内中所述则多为小吃。更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杨米人)百首中的一首:

“凉果炸糕聒耳多,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买得,又听硬面叫饽饽。”

该竹枝词通过“聒耳多”、“刚买得”和“又听”三个词,在活灵活现地描绘北京庙会那此起彼伏、络绎不绝的叫卖声的同时,竟然一揽子给读者介绍了凉果、炸糕、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和硬面饽饽等6个品种的北京小吃。由此可见,竹枝词虽只短短4句、28个字,但在文人笔下,容量相当可观。上述6种小吃能被文人选入竹枝词,可见其当年的受欢迎程度;而这6种小吃能传承至今,名扬海外,这首竹枝词可谓功不可没。

也有多首竹枝词吟诵同一种北京小吃的,这突出反映了该小吃在众多北京小吃和广大北京市民心目中的位置。这种小吃就是艾窝窝(又称爱窝窝),吟诵艾窝窝的竹枝词,除上述《都门竹枝词》外,还有两例:

一是《首都杂咏》,它描绘的艾窝窝是:

“形似元宵不用摇,豆黄玫瑰馅分包。外皮已熟无须煮,入口甘凉制法高。”

二是《燕都小食品杂咏》,它描绘的艾窝窝是:

“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挫。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诗后还注曰:“艾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这两首竹枝词互为补充,互相佐证,把艾窝窝的原料组成、制作方法、形状大小、食用口味描绘得一清二楚。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曰:“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可见其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至于艾窝窝的来历,清·李光庭的《乡谚解頤》一书认为:因有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当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宫人说:“御爱窝窝。”后来此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因不能说“御”,便直称“爱窝窝”。《金瓶梅》一书第七回记述:“妇人安排酒饭,与薛嫂儿正吃着,只见他姑娘家使个小厮安童,盒子里盛着四块黄米面枣儿糕、两块糖、几十个艾窝窝。”说明此食品早在明代已走入民间。

在北京小吃的传承中,一些老字号功不可没,对此竹枝词多有记载。仅致美斋就有两种小吃被选入《都门杂咏》。

一是馄饨,诗曰:“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

致美斋的馄饨因何“味胜常”,看来“馅融春韭嚼来香”和“汤清润吻”“滋味长”是其特色。

二是奶油槽糕,诗曰:“蛋黄和面啖如饧,松子擎来香最清。妙制品惟供上用,奶油风味溯兴京。”

致美斋的奶油槽糕好在何处,一句“妙制品惟供上用”告诉人们,它绝不亚于今日“人民大会堂宴会专用”之类的食品。

又如向来以宫廷小吃菱角糕、豌豆黄、小窝头等著称的仿膳,《旧京秋词》中写道:

“菱糕切玉秫黄窝,午膳居然玉食罗。饭饱湖浜同辍茗,夕阳窗外见残荷。”

诗中不但赞扬了这家老字号的宫廷小吃,还透露了它优雅的餐饮环境,可以在北海公园“饭饱湖浜同辍茗”,或是“夕阳窗外见残荷”。

再如月盛斋的烧羊肉:

篇4

土家族奉祭白虎、住吊脚楼、喝油茶汤等。淳厚古朴的民风民俗仍可见到古代巴人的影子。世代传颂的土家族民歌更是传承了巴人的《竹枝词》七言四句、谐体、双关的特点和历史悠久的文化渊源。

《竹枝词》是古代巴渝(今重庆市)一代的民歌,源出古代巴人的踏啼之歌。踏啼之歌者,牵手踏啼,歌舞结合,一声三叠,相随和声。因削竹枝为短笛吹奏相伴,故称“竹枝歌”。早在先秦时期,土家族先民已经在唱竹枝歌。至唐代,诗人刘禹锡从京都长安来到蛮荒之地的巴渝山区,被土家族这充满乡俗气息的江舟俚曲、闾巷谣讴深深吸引,创造了大量富有土家族风土人情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1]

绿柳如烟,春水如镜。情郎的歌声,从如镜的江面幽幽传来,撩动着江边那少女的情怀,让她充满了美好而甜美的憧憬,但她却又说不清楚,那歌声是唱给自己的还是唱给春天的?她在忐忑中揣摩着歌声的奥秘。这世上的人心啊,就像这琢磨不定的天气,说是阴天,东边却是日出,说是晴天,西边却在下雨。谐音双关,本是民间的语言游戏,却被诗人借移于诗章里,用得如此巧妙,浑然天成。竹枝词语言的自然质朴,音韵的和谐悠扬,为唐诗开了一代新风,丰富了唐代的诗库。之后唐、宋、明、清众多诗人包括白居易、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文人也都创作大量的《竹枝词》。

黔东北土家族情歌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它既受巴渝民歌影响,同时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新鲜血液。其最大特点就是借物抒情,比喻得体,内容含蓄大方,情真意切,给人以清雅、明快的质感而又不加雕饰的天然本色。用朴实的语言加上随意的调子唱出,韵味十足,犹如黄土高坡上的信天游,又好似江南水乡小调,但在这两者之间又突出了美的剽悍和粗犷,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和审美感受。总之,土家族情歌多角度、深层次地反映了土家族男女青年在爱情和婚姻上的悲欢离合,表现着他们的憧憬与痛苦,思念与恩怨等微妙复杂的婚恋心态。

生活在黔东北的土家人,在“改土归流”之前,尽管还盛行“姑表婚”、“扁担亲”,但普遍实行的则是一种较原始的自由婚姻制度,没有法律的约束,只有习俗规范。“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无拘亲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为媒”。[2]

莫说山歌不值钱,团拢几多好姻缘。

不是山歌来牵线,短棍打蛇难靠边。[3]

因此,在土家族男女青年中,要成就一段姻缘,以歌相识,以歌传情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按照男女相爱的过程,土家族情歌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识。这是男女相爱的起点,第一次见面的爱慕之情的倾吐,多半是对对方形象和自己内心活动的描述。如:

清早出门好兆头,碰上阿妹守早牛,

牛儿低头吃青草,阿妹抬头望风流。[4]

天堂般的梦境,使青年男女的爱情显得那么的纯洁和自然。

2、试探。男女相识,但互不摸底,于是唱首歌儿投石问路,讨一讨对方的口气。

隔河看见红花开,小郎手短摘不来,

只望哪天春水起,风吹红花过河来。[5]

在土家族情歌中,男方一般被女方(或自称)称为“哥”、“郎”,而称女方为“妹”、“姐”。随着歌声,相聚一边的姑娘们向唱歌的小伙子堆里望去,如果有几个或是大多数的小伙子都被姑娘们喜欢的话,这一群姑娘就乐于开腔对合,唱道:

变朵鲜花开路边,变根花蛇把路拦,

见蛇不打郎行善,见花不采郎装憨。[6]

在土家语中有“蛇拦路则回头”的说法,认为外出遇见蛇不吉利,反映了土家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的艰辛。但尽管如此,姑娘却在为男方壮胆,同时也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就看男方“见花”敢不敢采了。

3、初恋。初恋是美好的,有羞涩,有甜蜜,有企盼,有苦恼,缠绵悱恻,温柔多情。

妹打草来郎守牛,二人相会板桥头,

人影照进漩涡水,转来转去不想流。[7]

4、热恋。热恋阶段,男亲女爱,如胶似漆。情歌不再像初恋时那么含蓄委婉,而是非常直白的表达:

昨日与妹同上坡,蚂蟥缠住鹭鸶脚,

风里雨里缠定了,永远相缠不得脱。[8]

5、定情发誓。土家族是一个生活环境较差的农耕民族,素以吃苦耐劳著称。特别是土家族女子,她们不仅要操持家务,而且还要和男人们一起上山耕作。因此,注重人的内涵,而不是外表是土家族女青年择偶的审美标准之一。

抬头谷子空壳壳,埋头谷子起坨坨,

妹我选种选饱米,选人不选表面货。

你莫夸来你莫吹,谁爱劳动我爱谁,

金银财宝如粪土,懒汉莫想娶阿妹。

金鸡爱西刺蓬草,鲤鱼爱游深水塘,

红花需要绿叶配,小妹只爱种田郎。[9]

多么好的土家姑娘啊!她们爱人爱得实在,爱人爱得真切,所以,她们一旦选准意中人,也就大胆泼辣地去追求去爱恋,对所爱的人赤诚相见,忠贞不渝,这正是土家人纯洁质朴的表现。

千槌打锣要定音,哥妹相交要定心,

笋子变竹心不变,皮匠锥子要当针(真)。

有情哥哥请放心,锣鼓一锤已定音。

燕子衔泥不换口,芭蕉换叶不换心。[10]

只有真心,情意才会浓烈,感情才能交融深

厚;只有真心,爱情才能经受得住考验。

对歌跳舞之际,男女即可播下爱情的种子,忘情于融融深情中,“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男女定下私情后,只要征得族中“土老师”(巫师)认可,并在土王祠前拜献后,便可成婚。土老师就是“证婚人“,土老师的认可就是”法律认可”。在恋爱婚姻上,青年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民间歌谣,从来就是人民心底情感的自然流露。在黔东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歌精华中,这些动人心弦,自然祥和,醇厚浓烈,朴素亲切,或使人心花怒放,或使人声泪俱下,由一代代土家人传唱、继承下来的缠缠绵绵的情歌,就像梵净山麓清冽的山泉,滋润过多少土家男女那爱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吴在庆编选:《刘禹锡集•竹枝词》[M],商务印书馆,2007年10月,第32页.

[2]田发刚、谭笑:《鄂西土家族传统文化概观》[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3][4][5][6][7][8][9][10]《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乡土教材》[M]2003年(铅印本).

篇5

摘 要:苏轼自古以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开创者,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苏词与其说是“开创”,不如说是“复古”。本文通过比较苏词与中唐文人词的异同,来详细分析苏词的“复古”意味,从而对苏轼豪放词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词;苏轼;中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175-01

一、前言

词上承古乐府,发展于唐五代,成熟于宋代。文人“倚声填词”,是从中唐开始的。刘禹锡、白居易、张志和、韦应物、王建等都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清丽质朴的词作,虽然尚处词的发展初期,但依然不失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经过晚唐五代及宋初一批词人的努力,词逐渐确立了以“婉约”为正宗的风貌。然而苏轼的出现,在词界刮起了一阵革新的旋风。其词“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尤其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代表的豪放词一反柳七郎式的婉约词,极大扩展了词的书写范围。然而就其开创豪放派这一点,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却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曾枣庄先生也在《三苏全书・导言》中说:“词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走了一个‘之’字路,来了一个否定之否定。” 确实,在中唐文人词中,词的表达领域是比较广泛的,并未局限于儿女情长;且词风十分清丽质朴,带有浓厚的民歌风味。与晚唐宋初词相比,苏词显然更加接近词的本初面貌。本文将中唐文人刘禹锡、白居易、韦应物等的词作与苏词作以对比,分析“复古”之说的缘由,并对这一说法作以适当补充。

二、质朴清丽的民间色彩

“中唐文人俗词多取调于民间,并继承源自乐府传统的‘本题写本事’,带有原题赋咏的泛化倾向。”纵观中唐清丽短小的文人词作,这种带有民间色彩的原始质朴是广泛存在的;而《东坡乐府》中继承这一特点的词作亦不占少数。苏轼对中唐文人词民间色彩的复古具体表现在对乡村民风的描写方面。

中唐文人词中存在很多对乡村民风民俗的描写,“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刘禹锡《竹枝词》其八)描写了春日里农民劳作的忙碌场面。“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描写了民间踏歌的风俗。“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二)生动展现了地方风土,“而能得六朝民歌之真谛”。这些词作不但将农民入词,而且生动地描写了乡村风物,展现了质朴欢快的民风民俗。

词发展至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词人大多描写城市市井生活,已极少有将乡村、民风民俗入词的现象。而苏轼在这一点上明显有向乡村回归的表现,许多描写民风民情的词作都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一反城市繁华香艳的色彩。如《浣溪沙》五首,描写了途经乡村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农民质朴纯真的乡村生活,质朴明快。

苏轼在这一点上依然是有承于欧阳修的。《渔家傲》等词作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采莲女的形象,表现出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欧苏的这些乡村词作在晚唐宋初词中是比较罕见的,而苏轼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及民风民俗的展现与欧阳修相比题材更加广泛,且数目更多,不得不说这是他对中唐文人词民间色彩的复古方面十分重要的体现。

三、填词酬唱赠答的爱好

“中唐时期,诗坛上酬唱赠答之风颇为兴盛,受此影响,中唐文人填词唱和也蔚然成风。”刘禹锡与白居易的《杨柳枝词》《忆江南》、张氏兄弟的《渔父》等,都是唱和酬答的佳作。

这一填词酬唱赠答的现象在晚唐五代及宋初是比较罕见的,只有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晏殊《山亭柳・赠歌者》,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等鲜有的几篇。然而翻开《东坡乐府》,却发现酬唱赠答的词作比比皆是,几乎占了大半部分:《临江仙・送钱穆又》《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何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更漏子・送孙巨源》等等,而寄赠子由的词更是不胜枚举。这种唱和酬答的方式也反映出苏轼“以诗为词”的主张,与中唐时期未从诗中严格分化出来的词作表现出相似的特点。

四、词境的广阔

正如刘熙载所说,词在中唐初兴的时候,所表达的内容是比较广阔的,并未仅仅局限于儿女情长。

在咏史怀古方面,有刘禹锡《潇湘神》二首,词咏湘妃故事;窦弘余《广谪仙怨》记咏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既有微讽,又有惋伤。在边塞词方面,有韦应物《调笑令》,咏物同时写景,气象旷大,风格质朴;戴叔伦《转应曲》表达了戍卒长期戎边生活的愁怨。在闺怨方面,有白居易《长相思》二首,表现出闺妇对夫君缠绵悱恻的相思之苦。

同时,中唐文人词并非晚唐五代的“代言体”,而经常在词中慨叹身世,抒怀。如张志和《渔父》,在风景描写的背后,抒发的是个人高远淡泊的情怀;刘禹锡《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来,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其八)直接表达出被贬谪后的重振士气,表现出作者乐观上进的精神。然而这些开阔的词境在晚唐五代至宋初的发展中,都被“言情”所取代了。

苏轼正因不满于词境过于狭隘,力图打破其在抒情言志方面的局限、摆脱晚唐五代婉约词的樊篱,从而“复古”出“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的豪放词,回归到词初兴时自由而广阔的词境。也就是说所谓的“豪放词”并非与“婉约词”完全对立的,而是包括婉约风格在内,且在其基础上将词境大大扩展。苏轼在豪放词之余不仅有大量的婉约词,而且其一首词内也呈现出豪放与婉约相交织的意味,是某种复杂感情的感发。如《望江南・超然台作》,上阕写景几乎与婉约词无异,而下阕却鲜明地体现出其一贯的旷达风格,实难简单断定豪放与婉约。故愚以为与其说苏轼开创了豪放词,不如说其扩大了词境,使词不仅局限于“”,而可以如诗般自由抒情达意,从而回归至中唐词体初创时期的自由广阔。

参考书目:

[1]、《东坡乐府笺》苏轼著,朱孝臧编年,龙榆生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刘禹锡集笺证》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白居易全集》白居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张王乐府》张籍、王建著,徐澄宇选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篇6

出处:唐·皇甫冉《送郑二员外》“羁心看旅雁,晚泊依秋草”

内涵:是依靠,顺从,成熟,收获的意思,人名中指成熟稳重,硕果累累之义。

2、[有晴]

出处:唐·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内涵:是拥有,带有,晴朗无云的意思,人名中指重情重义,活泼开朗之义。

3、[念慈]

出处:唐·韦应物《送杨氏女》“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篇7

作者:唐代刘禹锡

诗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子夜秋歌》

作者:唐代李白

诗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杨柳枝》

作者:唐代温庭筠

诗文:御柳如丝映九重,凤凰窗映绣芙蓉。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4、《无题》

作者:唐代李商隐

诗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无题》

作者:元代徐再思

篇8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早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篇9

长江、黄河……奔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几千年的诗意,就在这水边延伸。

(一)

长江走过,割开一卷秀丽的三峡,大地把江水深深拥在怀里,这里就多了几分浪漫,浪漫得犹如峡间山雾的迷鳌!叭瘴疲何杏辏耗海籼ㄖ隆蔽紫可衽宓拿溃斡袷橇私饬耍览龅萌萌瞬欠葜耄乙擦私猓康挠拿溃芍泄昀寺奈兜溃谒娲Υ溆牡闹谢胖萆喜欢弦鸸裁鹫竦矗鸹叵臁:罄吹牟苤苍诼逅撸惨魉兴闹械纳衽廊耍览龅穆迳裆砣缜岷瑁诓ü怍贼缘暮用妫傲璨ㄎ⒉剑尥嗌尽!彼白砹骶馊笥裱眨俏赐拢粲睦肌!钡闭媸蔷赖募讶耍残硎钦馍剿懒耍匀簧雒览龅墓媚锢础6未室踩缂讶说耐褡氯幔蛭忻廊耍蛭姓馍剿涞睦寺

刘禹锡的竹枝间,浪漫之极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花红易衰似无意,流水无限似浓愁”,就是在三峡中写成。而我每每提起“竹枝词”三个字,总想到一个峡中而生的绝代佳人,抱着琵琶,手里抚着一束柔美的竹枝,同她本身一样娇美。

(二)

是她,王昭君。

她带着三峡的秀美,走进了千里荒凉的北方。

她一定见过黄河,当她看到这条从天而来大河时,她又想到了什么?

黄河一身豪气,黄涛一泻千里,声如雷鸣,最为豪迈。还是引用刘禹锡的诗罢:“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豪放浪漫之气不亚于李白。

李白以豪迈为底调,极尽浪漫之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见到了黄河的风急浪高,更助长了心中豪气。

我没有考究过王维路过黄河的具位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不尽的黄沙,伴着滚滚而来的不尽天上水,在大地上写出不尽的苍凉。

我不知道在这些文豪之前的五昭君,是否因为见到这大地上的景象而心有触动,不尽的荒凉,还承受无数铁蹄的打磨的中原以北,就是这样。历来的诗中就多了一悲怆,多了一些牵挂、思乡,多了一些男儿血气。

本来,五昭君就是为了改变一些现状,穿过了漠北的风尘。豪迈随处都有的,遍布九州,就是巫峡的水,也在月夜号叫。

(三)

我想不用再去想一想五岳,想一想其他的地方。就几条大河,也能给我们无数的回响。

一片诗意的土地……因为她的美丽。

她承载了我们的生活,更承载了我们的文化。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她。

前段时间听过一场教授的演讲,大谈爱国主义,他不讲,我心里也明了。

我有我的原因,我有我的方式,我爱这土地。

想起一首我很喜欢的诗,很能代表我的感觉,是艾青老先生写的,写在一个爱国的时代: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轮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都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的灵魂在诗意的土地流浪,想继续吟出飞扬的诗……

(四)

又去了嘉陵江边,磁器口。

建文帝来过,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丢下满目青山。

这里繁华得很,繁华得让人失落,失落掉心中最后一点神秘感。走在人堆里,几步就一个外国人的影子晃过,嘉陵江上有些迷迷的雾,像建文帝临走时迷惘的眼神。

建文帝迷惘的是江山去处,而这雾迷离着什么?

闹得很,闹得无法让后人能好好品味一下前人留下的遗产,文化中商业的比重,似乎要吞没余下的部分。

读书为什么,在诗意没落的年代?

千年诗意的中国,连一个小小的诺贝尔文学奖都不曾有人拿过。我们应该轻轻地拿一个回来,这样富有诗意的山河,这样沉淀着的文化,不要失落在黑色的眼睛中。

我开始出发,向着那个理想的方向,更希望更多的人,一起走,虽然会很艰难,虽然还很遥远。

篇10

弯弓射大雕。

??题记

(一)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抚着他的素琴,弹拨着一曲《竹枝词》,

如此闲情雅致,使匆忙赶来的陆游看了甚是不满:“李唐颓败,身为国民,理当

前赴后继,为国一拼,可你却在这只顾自己安乐!你愧为鸿儒也!”

“非也,放翁兄,你可知如今朝败,我看您忧国忧民,千头万绪,倒不

如琴棋书画自陶情,梅兰竹菊共养性,此乃人生之追求也。”陆游听了,不仅气没消,还吹起了胡子,瞪起了眼。两人不欢而散。

可此时的天际却越显妖娆。月光从云层中流出,云层相撞,擦出一片流金溢彩。

(二)

泰戈尔与与余秋雨,同是散文大家。一本《飞鸟集》,使我感到了人的自由美,一次《文化苦旅》,又让人们体察到了人生的真谛。两人各有千秋,实在难分高下。泰戈尔抿了抿嘴角:“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细致入微,实是文坛之明星,散文之大家!”

“泰戈尔先生,您实在太谦虚了,您才华万丈,《飞鸟集》更是大作中的大作!”

两人互赞不休,谈彻今宵。

窗外,杨柳风正抹,抚过万物,花儿笑了,铃一般的花朵眯着眼在叫;杏花雨正漫,施给万物,树儿笑了,春笋快乐吮吸。

(三)

矛、盾相见,没有可怕的风雨大作,昏天黑地。

矛:“盾,其实我应该感谢你,没有你,我就不能得以改进,不断进步。”

盾:“矛,其实我应该感谢你,没有你,我就不能热销,使人们认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