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摘抄范文
时间:2023-04-01 21:5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诗摘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文化的多元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室内家居环境的需求也从单一变得多元化。同时现代建筑设计思潮也影响着室内设计同时也影响着住宅室内设计。住宅室内设计以满足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对空间进行灵活处理,同时兼顾技术、艺术、文化、生态,创造更适合人居住的室内空间。
住宅室内设计是住宅建筑设计的延续,也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吃、穿、住、行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同时,住,已经成为一部分现代人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人一生1/3的时间在住宅里渡过,自古以来人类对住宅有很深的精神寄托。怎样的居住空间更适合人居住,怎样的室内环境更让人觉得舒适......人们对于住宅的研究和探索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室内设计对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室内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建筑空间的变化对室内的创造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阶段的建筑思潮造成了室内设计手法的一次次变革。对现代室内设计思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一战后,以德国建筑师格罗皮厄斯和密斯范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为杰出代表的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比较激进的改革建筑创作的主张,主要观点有功能主义是现代建筑的代名词,功能是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形式随从功能”“功能决定形式”“功能决定结构布置空间”
现代建筑主张现代建筑是以功能为出发点,勒柯布西埃提出“只有实用性的房屋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建筑” ;建筑师应该研究和解决实用功能的需求和经济问题。在空间设计讲究均衡灵活的构图手法。同时现代主义建筑满足新的功能和空间的需要,建筑要运用了大量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的造型美学中,去掉多余的装饰,用简洁抽象的造型来创造建筑形态。建筑比以往更具有经济性。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创造,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从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们提供新的生活方式。
格罗皮厄斯认为建筑的设计原则应该把功能和经济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时兼顾建筑的艺术性,不能从形式上追求风格,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还要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他强调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形态,对空间进行研究,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
勒柯布西埃同样主张建筑功能和形式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反对繁琐的附加的装饰。在建筑的造型艺术上,他主张平面是设计的关键,提倡用简洁的几何形体作为造型元素。
密斯最主要的建筑主张是“少就是多”,用精简的造型和设计来表达空间,空间可作任何用途。同时他提出来“流动空间”以空间为主题,打破封闭空间,在空间流动中体验功能平面。”
赖特则是他最著名的“有机建筑论”,他提出建筑设计具有整体性,建筑应该由内而外的统一,同时应该是自然的建筑,结合自然,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空间同样是建筑的本质,只有空间和形式相互作用才能达到一种整体目标。人是建筑空间中最主要的活动对象,建筑应该考虑更多人的因素。建筑是科学的艺术,应该将结构、材料、建筑方法融为一体,装饰不应该作为外加于建筑的东西,应该是建筑上生长出来的,就像花从树上长出来一样自然。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现代室内设计的创作手法和思维,室内设计朝着以满足功能为基本前提,结合技术和艺术造就自然和谐的室内空间发展。住宅室内设计是室内设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设计手法贯彻室内设计普遍地方法,同时由于它的空间性质不同创作手法又有着住宅室内设计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
住宅室内设计主要研究居住空间环境和人的关系。现代住宅室内设计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人本精神,宜居环境”。现在住宅室内设计主要的对象是人,对建筑空间的再创造,目的就是为人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在设计理念上,以功能为根本出发点,考虑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特点,用适度的造型手法对空间进行创造,在现代住宅室内设计同时空间兼顾社会责任,在空间使用上尽量达到节能环保。可以说现代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是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住宅室内设计的设计受到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影响
(一)人本精神
现代住宅室内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分析。在设计分析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分析“人”,对人的分析主要有几个方面
1.服务对象。住宅室内设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不是动物,植物,充分分析人的因素才能使设计更为合理。
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独特气质,这跟家庭成员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修养、生活习惯都息息相关。比如有些人喜静,有些人喜动,有些人喜欢新奇刺激,有些人喜欢古朴典雅。有人需要弹钢琴练书法的空间,有人需要健身锻炼的空间等等
2.分析原始建筑空间
要做好室内设计,就必须了解所处的建筑空间。清楚认识了建筑空间才能更好地加以创造,满足“人”的需求。同时室内依托建筑空间而存在,是建筑空间的延续和发展。建筑设计为室内设计提供空间条件。
分析建筑的风格特点,建筑空间的原始结构,分析其合理和不合理之处,同时分析室外环境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比如室外的自然环境,采光通风条件等。
充分分析以后,了解了家庭成员对空间的要求,建筑空间本身的结构特点,此时就可以对空间进行改造。对空间的改造,实际上就是对空间进行划分,组合,对空间进行改造的同时就开始空间的功能设计。
(二)满足功能和空间的需求
住宅的平面布局已经从以往的“住得下”“分得开”到现在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变得多变和丰富起来。住宅是个容器,容纳着生活。这个容器容纳着很多的活动,比如起居,睡眠休息,娱乐,会客,聚餐,等等,在研究了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和实质需求,就可以根据特性提出空间合理的划分和组织方式。功能设计,是空间划分组合的开始。
功能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空间的使用功能。空间的面积和原始结构各不相同,不同家庭的生活习惯、工作性质、年龄层次、文化背景,所要求的布局形式就不同,功能设计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但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功能设计的原则就是合理舒适。
转贴于
(三)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有几方面
(1)确认人在住宅中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
(3)人体工程学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4) 住宅空间中的环境心理学
充分灵活运用人体工程学的相关内容可以让我们的设计更加合理。
(四)现代造型艺术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在室内设计中,除了对空间功能设计以及空间布局以外,还有就是对空间中的界面进行设计。界面设计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也直接影响着整个居住空间的艺术效果。住宅室内设计也不例外。
住宅中的界面设计主要针对地面、立面、天棚进行设计,它们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可以用到造型法则中最普遍的设计方法。在设计中确定设计的主题以及可以采用的设计元素,利用基本形的重复渐变近似特异变异对比等等手法对界面进行创造,使空间的艺术效果符合形式美法则: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协调,比例与均衡的艺术美感。同时在造型上考虑材料所呈现的肌理,使之与整个空间的艺术效果相呼应。
(五)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中的文化体现
现代人的文化修养也日益提高,家已经早已不仅仅只是满足自身的需求,还需要彰显主人的文化内涵和品味。而我们中国是一个崇尚传统的国家,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影响着各个领域,在室内设计中体现文化精髓也是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住宅室内设计中,采用某种室内风格和样式来对室内空间进行设计已经运用得很泛滥。室内风格样式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考究一下。各种风格和样式都有其历史背景,有地域特点和空间要求。我们在使用的时候要认真弄清楚这些风格样式所包含的深层文化,这些样式和风格是否适合目前的空间等等。一定要在认真分析,用脑子来思考,灵活运用这些风格样式,才能使空间表现出文化的本质。
(六)自然的建筑,自然的空间,自然的住宅环境
结合自然,使自然成为住宅中的一部分使现代住宅室内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空间艺术,无可置疑地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未来的室内设计应是一种“绿色设计”。这里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现代室内所使用的环境系统和装修材料,必须采用新技术使其达到洁净的“绿色”要求。二是如何创造生态建筑,使室内空间系统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同时这里也包含在室内外空间大量运用绿化手段。用绿色植物创造人工生态环境的问题。
三、小结
现代住宅室内设计以功能为根本出发点,对空间进行灵活的处理,兼顾技术和艺术对空间进行创造,侧重文化内涵的表达,注重绿色生态设计。其实住宅室内设计说得简单点就是“家”的设计,家要让人感觉到温馨温暖轻松愉悦,这才是住宅室内设计的宗旨。
参考文献
【1】 张绮曼,郑曙旸.第1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文健.建筑与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流派.第1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第2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贾志林.绿色设计装饰装修天地杂志社,2001.
【5】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第1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篇2
轻叩诗歌的大门,在此次综合性学习时,我的心情是愉悦的,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它们都是诗人用心写下的。这些或悲伤或喜悦的小精灵带着浓浓的诗意敲打着我的心房,带领我在诗海中徜徉。
在我正欢快地与小精灵玩耍时,老师布置的作业让我犯了难:摘抄喜欢的诗,写出喜欢的原因,再有感情地朗诵出来。古今中外伟大的诗人很多,美妙的是更是琳琅满目,我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如此多的选择,我更加难以下笔了。老师给了我们四天的时间,可眼看三天一溜烟儿地就过去了,我的读写本上却迟迟没有半点小精灵的影子,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正准备随便抄几首时,偶然翻开的一本反复阅读的课外书,让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打开书,这串小精灵就蹦跳着出现在眼前。我的眼睛也随之一亮。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月亮有着浓浓的诗意,这首诗借着浓浓的诗意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情,月亮里的诗,是最美的。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举起酒杯遥问青天。月亮的阴晴圆缺,都有着不同的美好,我们共赏一轮月亮。多少年来,人们也是仰望着这皎洁的月亮,写下了这些美丽的诗。
我愿意跟随着诗人的脚步,去感受月亮里的诗意。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契合点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且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其知识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与他人的交流,甚至影响到其性格和以后的成长,因此,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小学阶段属于启蒙教育阶段,学生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在五年级时已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挑战。
1.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墨客在写作是就有引经据典的习惯,尤其是在诗歌中,典故的运用可以帮助诗人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长亭”代表送别,“采薇”比喻隐居避世,“红豆”寄相思,“桑榆”寓晚年。这些其实都是一种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并将之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因此,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将一些优美的词句摘抄并背诵下来,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考核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形式,多为叙事文,因此积累一些描述性的词句,对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是较为有意义的。比如说,在五年级上册的《梅花魂》中,作者以“多多冷艳,缕缕幽芳”来描述梅花,梅花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是不屈不挠的象征,因此里面写到:“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这些优美的词语,将之摘抄在笔记本上,背诵下来,理解并将之运用在作文中。
2.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手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模仿就是一种学习,学习就是不断进步。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模仿,不断学习他人优秀之处,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其实就是模仿,使用文学家创造的优美辞藻,学习他们那种或热烈或委婉的情感表达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类型丰富至极,包含古诗、词曲。现代诗、散文等多种形式,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表现形式不同,其表达手法也各有特色,当然,基础性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比如拟人、比喻、排列等,学生在阅读中,就是应该学习这些表达手法,使自己的文字更为形象生动。
能够选人课本的文章,一定有它的优秀之处,因此,老师可以在授课时与学生共同探究写作手法。例如,在学习到《黄果树瀑布》一文时,第二段的内容为“透过树隙,便见一条白帘挂在岩壁上,上面折为三叠,似一阔幅白娟正从机杼上吐泻而下,而那‘哗哗’水声合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响遏行云”,老师在课堂上着重分析这一段,明确比喻手法的作用。在写作时,同学们开始采用这些表达手法来描述一件事物,比如说以白雪喻梨花,将自己的玩具熊拟为好朋友,获得了老师的赞赏。
3.读有所思。写有所感
读后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作文形式,也是老在课后经常布置的课后作业,比如读完一则寓言、一本名著或者看完一部影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阅读与写作,其实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前者是通过文字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后者则是将自己的情感以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感知,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老师在授课时,除了让学生学会课文中新的词句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表达的情感,学习他们那种表达方式。文学作品的高度,并不是以优美的辞藻、华丽的语句、花哨的表达手法来衡量的,而是其中情感的深度以及思想的高度。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再见了,亲人》为例,全文都是一些叙事性的描述,讲述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平直性的叙述手法,偶尔几句反问,却让人感受到同志对于朝鲜人民深沉的爱,以及亲人般无法割舍的情感。世间最伟大最不可分割的,莫过于以血缘关系为枢纽的亲情,同志与朝鲜人民虽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情感却与亲人无异。同学们可以在课文的学习中,反思生活中自己的亲人为自己所做的感人的事情,以直接的叙述手法将事情表达清楚,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看是否能够感动到他人,不少同学在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情感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篇4
我们知道,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正是因为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去为它而创作。写诗是锤炼语言的最佳途径,从“推敲”一词和“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绿”字的有关来历的佳话就早已证明,写诗可以使人的语言表达更准确生动,可以更充分地表达人们的情感,还可以充实人的审美情趣,体验其意境美、韵律美,更能体味出生活美。如果提倡中学生写诗,不仅能更快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而且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
其实,中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他们不但喜欢读诗,而且经常摘抄诗,并能记住一些精美的诗句,都曾萌发过写作的欲望,并确实有过尝试的经历。但是由于中学生对诗歌只停留在感悟诗歌的思想情感,而没去发现诗歌所使用的技巧,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都太直白或没感觉。那么如何才能写好诗歌呢?
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诗歌的写作知识。要让他们明白,写诗要有真情,要写那些真正使自己激动的景或物,通过对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帮助学生打消对写诗的神秘感。
第二,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美好。我们都知道经历就是一种财富,只要经历过才会有真情实感。中学生正处于多愁善感的阶段,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都能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只要学生善于去体验生活,有真情实感,那笔尖流淌的文字就具有了生命力,也就具备了写出好诗的思想基础了。
第三,写诗要用形象的思维,要写出意境。平时我们说学生写的诗歌太直白,那就是学生没懂得用形象的思维抓住生活中具体的事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来营造出意境。大自然的一景一物,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赋予其以生命,无情之物都会成为有情之物。引导学生写作时,要通过诗歌特有的艺术手段,营造一种可感的形象或境界,表达出一种深刻的寓意。把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交融于一体,也就能造成一种意境美,令人深思回味。
第四,写诗与作文一样,也要讲究方法技巧。其一,善于联想、想象。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可知,诗人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再想象到街市上的人物及牛郎织女,自然传达出作者对自由幸福生活向往与追求的思想感情。其二,虚实结合,以虚写实。写诗就是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含蓄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如教学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路,但实际上却暗示的是人生之路,从中可以悟出: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这首诗其实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其三,写诗要善于用修辞。要想使诗歌形象可感就离不开修辞的运用,而语言凝练、含蓄更离不开修辞。写诗时,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和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不仅会使自己的诗歌增色不少,而且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更形象充分地表达出来。修辞就是把意象抽象为具体、化生疏为熟悉的最好方式。
第五,写诗要注意押韵。要让学生了解押韵可以使诗歌具有韵律美。在现代诗歌创作中,一般采用十三辙,即把汉语音节三十八个韵母中收尾音相近的字同归一辙,共计十三个韵辙。对于初学写诗的中学生来说不必过于强调押韵,可以让学生从一些好的诗歌中去领会、感悟。
第六,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几个问题
1.从模仿开始。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模仿的过程,难以写出诗来。因此,可结合一些佳作,析其妙,品其味,模仿其写法,实际也就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写诗的方法。
2.富有情趣。现在,诗坛上有种不好的现象,生搬硬套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或扭曲,或变形,或梦幻,弄得诗意晦涩,这股潮流也影响了中学生。中学生感情丰富而纯真,这一点很是可贵,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宁可让学生的诗写得单纯幼稚些,也不让他们的诗故作深沉、繁复、艰涩。明朗些好,朴素些好,富有一种情趣。
3.多练小诗。初学者往往深怕读者不懂,叠床架屋,赘语连篇,或追求华丽,堆砌辞藻。所以,要引导学生大胆“割爱”,删去不必要的铺陈和赘语,把有价值的、最精粹的东西留下。过这关不容易,但有意训练,对学生写作时炼词炼句炼意很有好处。
篇5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创设情境 追本溯源 培养习惯学以致用 诗文熏陶
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新课程改革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有了《语文课程标准》,就有了方向,教学思路也清晰了很多。可是,新疆内高班预科这一年的教学,却没有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标准。毕竟这么多省份,每个省份的教材和高考模式都有所不同,分散在全国各省市的内高班自然难以有个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目标,制定教学策略。
一、学情分析
新疆内高班学制是四年,第一年是预科,后三年就编入各班和当地学生一起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为了后三年的学习能够顺利进行,第一年的预科班学习至关重要。我校的内高班学生都是民考民的,也就是说他们小学初中学习的内容是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他们的语文,是他们本民族语言的教材,而汉语则是初一才开始接触的“外语”。其具体学情如下:
1.没有任何的汉语文化文学积累。学习文言文,他们对作者的姓名字号一头雾水。毕竟他们连“姓”的概念都没有,就更不要说“字”、“号”这些了。至于历史朝代变更,则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孔子,就知道个名字。古诗,连“床前明月光”都不曾接触过。
2.连常用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都掌握得不好。连“我”、“球”这极为常用的字,都有学生少一撇或缺个点;“夜晚”写成了“液晚”。读音方面,没有声调的概念,给课堂表达交流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至于字词的意思,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口语词汇,掌握的还好,稍微书面一些或是口语中少用到的,就不明白了。尤其是成语,完全是零起点。
3.口语交流水平差,而且不会积极开口训练。内高班的学生都是当初在新疆初中生中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但他们中有的有狭隘的民族观念,对汉语学习抱有一些抵触心理,还有的是适应能力差的或者是不够认真刻苦,这些学生一开始就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甚至有的学生在不得不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依靠的是纸和笔。
4.写作表达能力极差。预科班的作文,主要学习六百字的记叙文写作。一个班三十九位学生,绝大部分都只能写三四百字。错别字、病句比比皆是,词不达意、通篇流水账、标点符号书写使用不正确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教学目标策略
对于从未接触古代汉语、连现代汉语基础都很薄弱的内高预科班学生来说,这短短一年时间,单单是学习内地初中语文教材就极不容易了。但是“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疆内高班,目的在于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新疆发展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学习汉语,可以打破一些学生固有的狭隘的民族观念,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字、历史、传统文化,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因此,内高班的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知识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甚至要特别注重人文性而非知识性和工具性的一面。
预科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知识性的统一,我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
(一)强化基础,强调积累,重视方法,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和“知识性”。
新疆预科班的语文教学,字词句段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主体的特殊性,必须要更加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必须更要重视方法的引导。
1.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规定他们在校内只能说普通话。课堂上,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认真倾听的同时积极发言,积极参加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习现代诗《在山的那一边》导入时,我让少数有登山经历的学生用汉语描绘他们的见闻,再提供几张风景照,激起学生对“山那边”的向往。对主题的探究,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后推荐学生发言来完成。
2.追本溯源,由浅入深。学习文言文,有意识地对一些常见字词或者重要实词“刨根问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兴趣并指导掌握字词的方法。教文言文《童趣》,我讲解“如”字时,在ppt里展示了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 ,并让学生从字形上猜测字义。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七嘴八舌的猜测议论之后,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会意字,从女,从口。字的本义是“遵从,依照”,并由此引申出“好像、如同”等义项。
3.重视习惯,乐此不疲。良好的学习习惯亦是一种能力,这对他们今后顺利进行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极为重要。我要求学生: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的时候,字词的音形义尽量先自己查字典掌握好;用一句话归纳文章的主旨;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留待听课中解决;课堂上要抓重点做笔记,笔记要形成自己的符号系统;课后先复习,后完成作业;培养阅读、做摘抄的习惯,为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含英咀华,学以致用。语文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将之转化为能力在生活中运用。鼓励学生读书要注重“学”与“思”相结合,对那些经典的作品,尤其要细读深思,反复品味。而有些语文知识,也可以转化为各种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课堂上学习诵读和演讲的技巧,就可以在诗歌朗诵比赛和学生干部竞选中分别运用到。学习了各种修辞手法,我让他们结合自己最喜欢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来分析各种修辞的妙处,并学写歌词……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爱学乐学,激活思维。
(二)了解传统、诗文熏陶、传承文化,渗透语文的“人文性”
有人说:如果学习字典、词典能掌握母语,那就没有“文道”之争,也就没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回事了。 确实如此,语文的教学,重要的不是知识和分数,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性”和“文化”。预科班汉语言教学,除了完成语言的认知和运用,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这一重任,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同并接受传统文化,并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进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中渗透语文的“人文性”呢?
1.在课堂中适时补充介绍文学常识,甚至是古代社会常识,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培养他们对汉文化的认同感。中学语文课堂上过多介绍文史常识,往往会被打上“教学设计不合理”的标签。但是,对于预科班的语文课堂来说,介绍文史常识却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试想,连唐朝盛衰过程都不了解的学生,你让他怎么去理解由《望岳》《春望》到《石壕吏》杜甫诗歌内容情感的转变?连儒家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理解杜甫、陆游、范仲淹等这些忧国忧民的诗人?我在教学时还非常重视调动新疆学生的历史知识积淀,学生背诵岑参的《逢入京使》时,我点出当时岑参驻西域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以此激发起学生的自豪感和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