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重叠范文

时间:2023-04-06 10:1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山重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古诗带拼音版

pú sà mán xiǎo shān chóng dié jīn míng miè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wēn tíng jūn

温庭筠

xiǎo shān chóng dié jīn míng miè , bìn yún yù dù xiāng sāi xuě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lǎn qǐ huà é méi , nòng zhuāng shū xǐ chí 。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zhào huā qián hòu jìng , huā miàn jiāo xiāng yìng 。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xīn tiè xiù luó rú , shuāng shuāng jīn zhè gū 。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2 、 古诗翻译

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篇2

1、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2、相逢没话说,不见却思量,全不肯怜香惜玉,则他那古敝性尚然强!

3、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杜甫)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5、两下春心应自懂,怜香惜玉。颠鸾倒凤,人在锦胡同

6、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7、许我三千笔墨,绘你绝世倾城。

8、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

9、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0、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

11、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

12、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3、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1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

15、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6、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17、红藕香残玉簟秋。()

18、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19、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20、花自飘零水自流。

21、是谁在你墓前,许下了三千诺言,是谁用三生烟火,换了你一世迷离。

22、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知。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篇3

关键词:李清照 温庭筠 欢情词

李清照和温庭筠的词风差异很明显,一个崇尚典雅、语言清丽,一个辞藻艳、格调华丽。温庭筠擅作闺词,李清照本身就是女词人,男儿闺音与女性词的艺术特征常常形神俱似。李清照和温庭筠的词多是悲苦、哀怨之声,但也各有数篇描写欢情的佳作,同样是在刻画女性的欢情,李清照和温庭筠却展示出各自不同的艺术挖掘点和构思创作能力。

首先,我们不妨看看,二人究竟有哪些词可以算作欢情词。

李清照被公认的欢情词实际上只有4首而已,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忆王孙・湖上飞来波浩渺》、《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另有两首存疑词(指对作者身份怀疑,情感态度分歧不大)《点绛唇・蹴罢秋千》、《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其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月移花影约重来”、“犹带彤霞晓露痕”都是易安词中耳熟能详的名句。

温庭筠的欢情词相比之下,作甄别、下定义就困难多了,这源于词人一贯爱营造朦胧意象,难以准确判定真实的情感倾向,有4首比较确信是欢情词,它们是《菩萨蛮・翠翘金缕双》、《南歌子・扑蕊添黄子》和两首《女冠子》;另有一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历来有不同解法,但分歧主要集中在“小山”一词的解释上面,至于情感倾向,似乎分歧不大,一般都认为此词是写闺怨,当作为花间词的艺术典型,不过通过文本细读,也可发现欢情的迹象。

由此可见,从二人欢情词的量来看,在其词作中占比很低,但不乏佳作。都是短小、活泼、精致、隽永的小令,与感情基调吻合。欢情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侧面观察李、温两位词人的世界,具有剖析探讨的价值。

易安词(本文指李清照欢情词,后同)更具生活化,自然流露,青年女性的天真、幸福跃然纸上;飞卿词(本文至温庭筠欢情词,后同)细节拿捏到位,对女性情感世界的理解比较深入,包蕴层深、体味无尽、“深美闳约”。

在少女天性的展示上,易安词独树一帜。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少女时代的她就是一个热爱生活、无忧无虑的大家闺秀。反映这时期的代表作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易安命舟备酒、畅游清溪,直至日落;饮酒且沉醉,晚归且迷途。时值菡萏盛开的初秋季节,归舟误入一片荷花丛中,惊起水边栖息的鸥鹭。清香流溢、幽静神秘,忽而一阵轰响,勃勃生气蒸腾起来,易安在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中,暂时从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中释放出来,表现出开朗、活泼、好奇、争强好胜的少女天性。

另一首《忆王孙・湖上飞来波浩渺》同样意趣盎然:

湖上飞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相似的是,秋景、水面、荷叶、鸥鹭;相异的是,晚秋、藕熟、湖光山色。淡雅可爱、人景相亲,荡漾着易安怡然自得的心境。波光浩渺的湖面上,荷花渐老,只剩残存,幽香盎然;一只只莲蓬挺立湖面,生机勃勃;随波荡漾的苹花和因风摇曳的秋草,在秋露的沁润下,色泽愈发鲜明,景象愈发诱人了。易安依依不舍地离别,此刻她的老朋友――沙滩上那群鸥鹭仿佛不高兴,扭过头去,是在怨恨易安归去太早了么?“与人亲”、“不回头”采用拟人手法,写得别开生面、清新可爱,人、情、景、物相互交融、无比美好。

在描写少女与少男幽会场景上,易安词温馨恬静,飞卿词含而不露。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言情小调《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塑造了一个姣美多情、秀外慧中而又大胆天真的少女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活力,透露着爱情的甜蜜。上阕“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写出少女俏丽可人的容颜和开朗活泼的性格。“眼波才动被人猜”描绘出美目流盼的灵气神采,映照着她不易察觉的暗喜与担忧遭到发现的诡秘。下阕“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正面点染了她的情致、心思和风采。款款深深尽在半张信纸的嗔怪之中。“月移花影约重来”堪称点睛之笔:月光、花影、玉人成双,柔情蜜意、共诉衷肠。

《南歌子・扑蕊添黄子》里的情怀则更显隐秘,却又呼之欲出:

扑蕊添黄子,呵花满翠鬟。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

同样是男女双方幽会,一样是花好月圆,飞卿词反而显得不似一贯的丽。扑蕊、呵花,女子相当在意妆饰,为这次相聚做了充分的准备,虽然没有明写喜悦,却暗藏冲动。“三五夜”究竟是几天一见,还是连见数天?抑或是表现对甜蜜时光无限延长的盼望呢?已不重要,只要看着自己的爱人“对芳颜”,就有不尽的幸福。

在写邂逅佳偶的羞涩之情时,易安词善于捕捉体态、神情,飞卿词擅长景物烘托。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里,一个少女荡完秋千、意兴阑珊,“慵整纤纤手”、“薄汗轻衣透”;遇到生人时“袜金钗溜”、“和羞走”,娇憨、紧张、羞涩,形如惊鹊;逼真地刻画出一位天真活泼、姣美倦怠的千金小姐,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这个女孩惊诧、惶遽、含羞、好奇,“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显现出少女调皮、机灵,在偷偷观察一位翩翩美少年(暗写),实际上已芳心暗许。如此精湛的笔墨,可谓生花妙笔。

《菩萨蛮・翠翘金缕双》在羞涩感的表达上充分运用了虚写、象征和烘托:

翠翘金缕双,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前两句写景暗含着欢情,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映射愉悦的爱意。又名紫鸳鸯,象征着爱情,“翠”、“金”、“碧”都是着色词,将“春”的意境烘托到极致。接下来两句更加“艳丽”,海棠花开,潇潇春雨洒后,云销雨霁,红花满枝,滴着清亮的水珠儿,颇有“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感觉。“语语是景,语语即是情”,明媚春光、佳景良辰,在这里营造一幅意味浓醇、深宛流美的画卷。

到下阕的“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才出现了人物。一位美丽的少女,乍出现在一个陌生的男人面前,表现出一见钟情的神色,不由自主地抿嘴一笑,露出了一对可爱的酒窝儿,紧接着赶紧用绣衫遮住了。描绘少女的娇羞,形神兼具、各有反差:既主动,又掩饰主动;既有欢悦,又有慌乱,瞬时间女性绵针似的心绪波动一目了然。

新婚生活的欢情,易安词闲适美好又不失天真调皮,飞卿词形怨实幸、静谧朦胧。

李清照与赵明诚爱情生活的美满从《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可以窥见: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上片写花美――含苞怒放,色如彤霞,面挂晓露。鲜花拿来比喻少女是常法,少女比拟鲜花则是妙用。下片写人美――鲜花簪在鬓边,要让情郎品评一下,孰美?像是“奴面”要跟“花面”争艳争宠似的,易安把自己的调皮、伶俐刻画得惟妙惟肖。

另一首《丑奴儿》对夫妻情爱的表露很是大胆: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粉红色的透明睡衣轻丽飘柔,肌肤雪白滑腻、若隐若现,一阵一阵的幽香散逸在空气中,温馨的情话、甜蜜的笑声交相辉映。

而飞卿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就显得“情以景幽”、“景以情妍”了。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首先,小山应该理解为发髻的形态。晚唐五代时期,女性发髻高大,两鬓蓬撑如翼,就寝时总要把头发盘绾成松髻,固定起来,而并非披头散发,翌日清晨再重新梳理。如辛弃疾词《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里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明代女词人叶小鸾词《浣溪沙・曲曲阑干绕树遮》里的“楼外远山横宝髻,天边明月伴菱花”,王勃《临高台》里的“为吾安宝髻,娥眉罢花丛”,都将女子发型比喻成山峦起伏。

这样,将“小山”理解为对女子发髻形状的比喻,似不无道理。后来,偶读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中得知沈先生站在历史文化考证角度有此见解。

其次,闺怨的情绪并不明显,反倒有欢情迹象。

这位年轻的女子在绣床上独寝,正陶醉梦乡里,“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即醒来前女子的睡态。“云”表现鬓角薄而轻;“香”和“雪”分别从嗅觉和视觉感官上绘就脸颊。“度”使得女子的鬓角与鬓角与脸颊之间产生某种呼应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动感的,静态的意象借用一些精准又传神的动词串联,形成动静结合之妙,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两句,传统观点认为这是女子伤感情绪的铁证,其依据在于“懒”、“迟”二字――清晨醒来无心打扮。但是,与李清照的“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不一样,这首词里没有类似“生怕离怀别苦”明显表现女子愁苦心情的字眼。细腻、善变是女性的心理特征,“慵懒”对她们而言,并非全是心情不好的写照,也可能是喜悦、幸福、优越感的流露。前文所述“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就不是苦,而是少女李清照纯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之写照;“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表现了夫妻恩爱时,对镜弄妆的喜悦心情;“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与这首里的“照花前后镜,花面将相映”两句,都是对女性“悦己”时欢悦心理的描摹,苦闷和愁绪,是绝无此闲情逸致的;“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所绣罗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心中的他,在刺绣过程里,寄托着爱,寄托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

由此可见,描写女子慵懒困倦的状态未必是忧愁的体现。本词中的新妇“懒起”、“梳洗迟”,正是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洋溢。

经过一番分析,李清照和温庭筠二人在欢情词领域的艺术挖掘点和构思创作力可以加以总结了。易安和飞卿都是很善于捕捉女性细腻的心理活动的,而作为男性的飞卿,能做到这点,更加难得;李清照侧重于展示人物的情感,构思平实,这与其出身、学识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加之性别因素,无须特意修饰,表达自然;温庭筠侧重于景物烘托,构思精巧,同样跟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风格紧密相关,倒也由于遣词艳丽、意味浓醇、设计绝妙,或许有种过犹不及之感。

参考文献

[1] 徐北文,等.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

[2] 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谢穑.宋代女性词人群体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 徐安琪.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 吴小英.唐宋词抒情美探幽[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M].济南:齐鲁书社,2006.

篇4

素筝古琴靡靡音,执娟立于流苏伞。

桥上依稀有婉莺鸣唱,是在等待归人?无欢,秋风苍茫。

雨瑟,人悲。皓月皎皎,映花针上,

叹,归雁不成双,谁吟诵着《孔雀东南飞》?花落了,只有黄菊孤单绽放,风起了,只有万年青风姿依然。

紧闭门窗,秋风吹不进。只有屋内镂空青铜暖炉陈旧,这是人去楼空?

剩下了秋水在铜镜上微微荡漾,无人揽月色。

何必多愁善感?为何不是玉轮杯影,至诚邀素娥?

晨日初醒,晚雨刚去。湖内荷花亭,是弯檐金钩,绰约玲珑,但亭外荷花,早,已败了。

午间,才女酌花下。透窗,隐观碧水上,轻舟荡。

有歌声,绵软流长。望去,原是青花布衣船娘,徐摇桨……

转眼流逝了时间,船娘不再唱。远有小山重叠,灯光明灭,渐晚。

秀楼立于秋水之变,映澈影,

身披薄纱,如江南伊人,似在远远眺望。可她在眺望着什么?眺望着谁?是那许久未归的故人吗?

野鸽不传家乡信,家鸽早死归途中。

篇5

下车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面前有一个高得足以让50个人重叠在一起的大门立在我面前。上面端端正正地刻着‘岭南印象园’。门票不要钱,我怀着既紧张又期待又兴奋的心情走进了大门。

“哇~”才刚一进门,我就看到了一个个具有独特风味的小店。小店有用石头砌的,有用竹子砌的,街道上挂在店前的门旗用着有韵味的毛笔字写着“岭南餐厅”、“岭南牙雕”、“岭南回忆”……无不让我惊叹。这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地道广州,地道小镇,地道农村人啊!街道中间有一条小溪,清澈无比,贯穿整个街道,里面的鱼儿欢快地游着,荷花朵朵开放着,好像在互相竞争着自己的美丽清廉。现在一想象,那是多么的令人惬意呀!

我正失魂般的欣赏着这醉人的美景,被爸爸的一喊叫给惊了回来,爸爸指了指“岭南皮影剧院”,说“进去看看吧!”。于是,我跟着进去了。我坐在木制椅上,心里紧张起来:这是我第一次现场看皮影戏呢!不知是个什么故事呢!随着音乐响起,故事开始了。故事是讲一只鹰想抓住一只乌龟,可是乌龟有坚硬的壳,鹰使了攻击,装睡,用食物诱惑他等伎俩,非但没有成功,最后还被乌龟咬了一口。我被乌龟的聪明机智和鹰愚笨的伎俩给逗笑了,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看完精彩的皮影戏,我们参观了“岭南回忆”,它讲述了从五零年代到现在的种种回忆。在那里,我看到了渔人的大船,六十年代人的衣服,五十年代的缝纫机,还看到了一个熟悉的东西:织布机。老太太熟练地使用着织布机,梭子有规律地在老太太手中快速地穿梭着,织出了红色的格子布。我摸着布料,仿佛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辛酸,仿佛让我想起了奶奶,让我想起她忙碌的背影,想起她教我使用织布机的摸样,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候清苦的生活。。

然后,我们去了“快乐老家”小山村。向里走,有以前用的各种石磨,最让我更感兴趣的是挑柴,我不费吹灰之力地扛起了28斤的柴,接着,是48斤的,我心里想着:我力气那么大,它也像前面的那个好扛。结果一扛,我就后悔了。我感觉有座小山在我肩上,我使劲儿使的青筋暴起,可是柴还是丝毫不动。最后在爸爸的鼓劲加油下,小宇宙爆发,将它扛了起来。放下时,我感觉爸爸妈妈及全世界的人都以我为豪。我却又想到了五、六十年代的人辛苦地扛起这柴,就像扛起整个家庭,却从不引以为豪,想到这儿,刚刚的骄傲感荡然无存,我赞扬着五、六十年代的人的坚强。

篇6

只见远处有一座迷蒙的巨峰突起,周围还有几十座小石峰。仔细一看,那巨峰像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那些小峰就像抓耳腮的小猴。瞧瞧,孙悟空正领着它的孩子们向南天门杀去呢。微白的天空下,群山苍黑似铁,庄严、肃穆。红日初升,一座座山峰呈墨蓝色。紧接着,雾霭泛起,乳白的纱把重山间隔起来,只剩下青色的峰尖,真像一幅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过了一阵儿,雾又散了,那的岩壁,峭石,被霞光染得赤红,渐渐地又变成古铜色,与绿的树、绿的田互为映衬,显得分外壮美。

重重叠叠的高山,看不见一个村庄,看不见一块稻田,这些山就像一些喝醉了酒的老翁,一个靠着一个,沉睡着不知几千万年了,从来没有人惊醒它们的梦,从来没有人敢深入它们的心脏,就是那最爱冒险的猎人,也只到它们的脚下,追逐那些从山上跑下来的山羊、野猪和飞鸟,从不攀登它的峰顶。

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尖刀似的小山,挑着几缕乳白色的雾,雾霭里,隐约可见一根细长的线。

篇7

美丽

小鲤坡上有五个亭子,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精雅别致。数不过来的台阶上布满了茵茵绿草,让人不忍下步。台阶旁边有石头砌成的栏杆,看起来是多么的和谐。台阶两旁长满各种植物。野葡萄、连翘花、猕猴桃在树下交错盘绕,在树上攀缘。偶尔,一些小鸟在树林间飞过,就像是杂技团的小丑在飞行表演。我想,我也许是它的第一个观众,只是我没有买门票就观看了比赛......

再往里走,就是一大片茂密的树林,密密的塔松就像是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阳光照过,留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站在树林里,仿佛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加密切了,风吹树叶的呼呼声,啁啾的小鸟好像再说“欢迎光临小鲤坡”。

啊,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

神奇

小鲤坡上还有许多野果。比如野枣、猕猴桃、茅草根......这些都是纯天然的食品,没有添加剂,没有农药的污染,只要洗干净,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吃。我和小伙伴们每年都来小鲤坡好几回,春天挖野草根,摘连翘花,摘桃花;夏天看猕猴桃长熟没;秋天采蘑菇,忙得不亦乐乎......

小鲤坡上有许多小动物,野鸡、麻雀、松树,还有数不清的蜜蜂、蝴蝶、蚱蜢等等。

篇8

关键词:网师园;有;无;利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网师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住宅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单论面积,网师园并不算大,只相当于同是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是网师园以相对较小的面积却创造了十分丰富的园林空间,使得它独具艺术魅力并深受推崇。如清代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近有陈从周先生誉其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那么网师园又是如何实现小中见大,别有佳趣的呢?概括起来讲,就是通过充分利用空间“有”与“无”的属性。这一点,可以说网师园是得益于中国传统哲学。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就在其经典著作《道德经》中提出“有无”和空间的关系“...... 燃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黼,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1]这一段论述实际上涉及了空间的重要属性“有”和“无”。有,可以理解为可观可触的实体和界限;无,可以理解为可感可用的空间。对于有,要善于引导,使其作为人们活动的凭借;对于无,则要善于使用,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网师园的设计布局可以说处处运用和体现了这一理论,并籍此获得了全园小中见大、精巧幽深,建筑多而不塞,山池小而不促的效果。下文试从网师园的建筑、山水、植物等方面分析其空间“有无”的利用。

1建筑空间的 “有”与“无”

中国古建筑中廊柱起到主要的支撑作用,而墙壁主要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而由廊柱支撑起的屋顶和墙壁围合出建筑内部空间。这样建筑里的廊柱和墙体以及屋顶地面就构成了建筑“有”的部分,而围合形成的空间就属于“无”的部分。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网师园内环绕水池的建筑正是得益于中国古建筑在组织空间方面具有的灵活性。这些建筑通过曲折多变的廊道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一组织形式具备四个主要优点:其一,其内部的流通性很好。虽然看起来建筑较为密集,但是其内部使用空间具有很好的连通性和整体性,又经过墙壁门廊的划分而生成富于变化的小空间,游者在其中的活动灵活。这为实际上有限的面积创造了丰富的体验。其二,连通建筑的封闭性实际上加强了对游赏者视线的引导。墙壁的阻隔和建筑内部视线的短促,促使游人把视线转向围墙的里面寻找突破口,这也就是增强了园区的向心性。其三,建筑内小空间又与中心开阔池面形成对比,因建筑内空间之小而更显水池的开阔,这也正是池不足亩而不显其小的重要原因。其四,增加了游览整个园区的舒适性。游赏者几乎可以在不离开有遮挡的建筑的情况下完成对园区的游览而不必担心外界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使游览过程主动权掌握在观赏者手里。在这样一条游览通道内活动,有利于降低观者对于空间狭促的感觉。因此虽然网师园的建筑看似较为集中,且占据园林内的面积比例也较大,但是游人对于这一空间的使用体验仍然可以是宽松舒适的。另外,即使在“实有”的墙体和屋顶上,也具有一定的“虚无”成分。比如墙体上有漏窗,这就使墙体具备了半虚半实的属性,成为有形边界与使用空间的过渡。对于屋顶而言,则是利用其形――飞檐,来引导观赏者视线向更开阔的天际延伸。这样就实现了建筑的“有” “无”无之间的相互支持。达到了建筑多而不塞的效果。

2山水空间的“有”与“无”

网师园假山和水池的面积都不大,这是受限于该园的占地面积。但是游人在使用中,并不觉山水之小。这也是得益于历代园主人对于山水“有无”的悉心经营。首先,网师园的山水关系是小山大水,小有大无。因为园区面积本来有限,要想营造一个内部开阔疏朗的环境,首先一点就是不能填堵,必须留有大量的开阔空间。因此必须控制作为实体的山的体量,故而园内山不见高,尤其是南部小山丛桂假山,距离建筑较近,更不能陡增高度而给建筑内的人带来压迫紧蹙之感。只有小山还不够,山水不可分割,因此还要有大水,这个大是相对的大。山水关系因此形成。山实水虚山有水无,小有而大无,只有大无才有大用,这个大用就是开阔疏朗意蕴丰富的使用体验。正如明代的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对园林中的人工水石造型所概括的那样:“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这就是中国园林所要创造的意境。

除此而外,网师园的水体还另有特色。那就是池中空阔池外有景。一般来说,古典园林中的水体中都会安排岛或湖心亭、曲桥等,总之水当中多有景物。这或是对“海上仙山”的追慕之情深植于古代官僚士大夫文人雅客的心中所致。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网师。居中的水面空阔无物,甚至连水生植物也少植。这充分的体现了空间的“无之以为用”。但是倘若只有一池静水也难以产生更丰富的景观。池边还有稀疏的植物和建筑,看松读画轩、集虚斋等主要建筑没有紧邻水池而是退隐于后,留下月到风来亭、濯缨水阁这两座通透的小品临水顾影,未失水面之空阔虚无更添水景之韵味,做到了“无中生有”平添佳趣。

3植物在空间中的“有”与“无”

植物就像建筑一样,其有形的实体部分占据了空间,同时也划分了空间,只不过没有建筑那么明显易见而已。植物的枝干叶甚至包括根的形态属于“有”那么其枝叶间、树冠下则成为其“无”的空间。

植物有形的应用,主要就是植物配置。从这方面看,网师园讲究以高低分层配置植物。乔木与灌木,常青与落叶树疏密合宜。还配置一些攀缘植物,如紫藤、爬山虎、凌霄等。丰富了景观的层次。经营者还注意到植物的群植、丛植和孤植。从植如 “小山丛桂轩”景点四周植桂花,大小相间几十株,中又植有腊梅、翠竹点缀,具有“丹花间绿叶,锦绣相重叠”之美。孤植如“竹外一枝轩”左侧的一株黑松,树干斜曲扶疏,水面侧影若隐若现。类似的单株植物的姿态美应用在网师园中不乏其例。正如刘敦桢先生评价的那样 “全园树木数量不多,有青枫、桂、白皮松、黑松、紫藤、玉兰等树种,由于修剪适当,较好的发挥了单株观赏的作用”。[2]植物无形的应用则充分结合建筑、山水空间。以小山丛桂轩庭院为例。建筑南侧植桂花、玉兰、中国梧桐、槭树、西府海棠。这些植物叶多宽大,枝下高度适当,经适当修剪易呈疏朗姿态。轩旁空间不大,虽栽有植物但观之不觉拥堵。这正是发挥植物“无之以为用”的长处。

结语

无论是古典的网师园还是现代的其他园林,都是由实体景物和实体以外的空间构成。所有园林设计最终都要落实到空间的组织划分上来。网师园是通过千百年来历代经营者不断完善存留下来的艺术精品,其对于园林空间的实有和虚无的处理手法以及贯穿在其中的“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的经典思想对于今天设计者来说,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设计师们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通知中有个共同点,适合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些住房,绝大部分多是对称的,左边怎样,右边也怎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一个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美,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叠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师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心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城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摸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

篇10

日子还是一天天继续过,我开始学会一个人在靠窗的座位上做题目,一直到日落,然后揉着酸胀的眼睛看夕阳给天空抹上大笔的渲染,阳光在白色的墙壁上投下大片的明黄。

有些累了。塞上耳机,mp3播放着Jolin的《天空》。突然想起小诺,那个眼睛很大的女孩。她在很久前就转走了,转到了那个有着我的梦想的城市。我还很执著地找出那张许些年不用的中国地图,吹掉上面积存的淡淡一层的灰尘,用红笔把小诺去的那座城市标出来,再用蓝笔标出自己所在的城市,然后用尺子量取最短的直线段,在比例尺为1:1200000的地图上,我们之间的距离竟然要17厘米呢,在地图上都已显得太长了。

我和小诺,相距得实在是太远太远了,远得让我无法活在自己的谎言中,远得让我开始怀疑,很久很久以后,我能否再记得有个叫小诺的女孩,能否记得我们曾经那样地亲密过。

这个季节,适合怀念。

我想起那时的天真,我们躺在学校的小山上,肩并着肩,一起仰望着天空。阳光轻柔地洒在身上,脸上,风吹着我们的脸颊,好像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在静静流淌弥散着。身体也似乎被在风中扩展成的旋律索绕着,轻飘飘的。“小诺,你说,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自己的天空?”我转过头去,问小诺。她沉默了一下,说:“我觉得呢,其实每个人的天空就在自己的上方,只不过有些人没看到罢了。”我看见小诺那张稚气干净的脸,以及那双明澈的眼睛,一如她透明的思想。真是个可爱的孩子,我想,然后对她笑了笑,转过头去,继续看着天空柔和的颜色。

还记得,我和小诺最后一次漫步在街头广场,路灯将我俩的影子拉得很长,虽然重叠在一起,却那么淡泊那么无奈。那天我们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一步一步地,绕着广场走了一圈又一圈。

“在你离开之后的天空,我像风筝寻一个梦。雨后的天空,是否有放晴后的面容。我静静地望着天空,试着寻找失落的感动。只能用笑容,期待着雨过天晴的彩虹……”耳塞里回荡着那熟悉的旋律,钢琴的回响慢慢飘荡,一曲终了。

小诺,你还记得么?我们最喜欢的这首《天空》。可是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听了。为什么同一首歌,同一个人听,心情却不同了呢?

一切沿着阳光明黄的纹理,安静而平缓地前进着。有些事,有些人,终究还是不会回来了吧。

——2007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