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外音书断范文

时间:2023-03-16 11:28: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岭外音书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原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释义: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古典诗歌;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83-02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过去私塾教育时代就作为启蒙读物的材料,现在小学所选古典诗歌也不少。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手段,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加以运用,不但可以摆脱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通过多感官的合作,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历的限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根据学生实际和古典诗歌特点进行教学。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 突出吟诵,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枯为趣

小学所选古典诗歌基本上是唐诗绝句,其语言凝练,平仄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具有音乐美,所以在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前,先指导和督促学生背诵,一定让学生读出鲜明的节奏和神韵。背诵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对课堂教学环节来说,是对诗歌进行内容理解、体会情感的一种准备,有感情的朗诵本身就包含着对诗歌情感的体悟和表达。

学生背诵后,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难理解的枯燥的古典诗歌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变成有声的音乐。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典诗歌的欲望,为古典诗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为了突出吟诵的重要作用,先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强化朗读能力。在指导学生背诵时,第一遍,播放古典诗歌的相关录像,配以轻声的录音;第二遍,录音没有了,在画面旁有重点词的提示,学生依据提示词语复述整首诗歌;第三遍,学生依据画面展示的内容轻声背诵。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记得牢,背得快又准。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让学生沉浸在古典诗歌的意境中,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一下子就爱上了古典诗歌,学习兴趣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 突破时空,利用多媒体连通古今,化难为易

古典诗歌及其背景离当前这个时代较远,教师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缺少历史知识的小学生的理解程度就更可想而知了。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古典诗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接形象的知识。同时,凭借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当然,设置相关的动画、音乐、图像等,要结合学生认知实际,不能简单按照某些资料的专家介绍,一定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比如杨炯的《从军行》,该诗开始写出征打仗的场面的隆重和庄严,这时可播放相关的画面、声音,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诗歌最后“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愿当兵当个“小排长”,也不在京城做个小官当个书生,诗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参战打仗?这时,通过影像资料介绍,把当时的背景、诗人遭遇等利用多媒体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学生就来了兴趣。可以给学生这样介绍:初唐刚建国,人人自信,都热爱这个国家,都想建设这个国家,国家又想收复和扩展边疆,重视军人,谁立功就封给他官职以示奖励,所以,想成名想实现个人理想的年轻人就特别想从军,打仗回来立功封侯。学生如身临其境,知识很快就化难为易了。

再如《寻隐者不遇》,文本中的隐者是现代学生不大理解的现象,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进行介绍:古代不肯做官,不愿与世俗的人交往而隐居在深山野林的人,往往是一些得道的高僧,找到他们往往很不容易,而贾岛本人年轻时出过家,也曾和师傅隐居过,此时拜访这些人,也是他对这方面感兴趣。这样介绍学生就对这首诗发生的背景了如指掌,而且通俗易懂。另外,利用多媒体展现他们隐居的美景,更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

3 还原生活,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化虚为实

诗来自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提炼,是敏感的诗人对生活真实的感受。诗抒发的是人情人性,是诗人面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联系自己的体验或设想,才能更好地懂诗。而在这方面,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受年龄的限制,往往有些教师要么过度拔高,在那里大发议论;要么是概念化解说,让学生记忆,学生感觉高深莫测,会对精美的诗歌望而却步,敬而远之。这样的教学会适得其反,打消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针对这一点,要想法设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诗歌表现的内容或者情感尽力还原到学生的现实生活里,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更能在文本的学习中得到心灵的成长。

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情感表露的一处是“情更怯”,为什么怯?害怕担心什么?这里面就有生活了。单独琢磨近乡情怯,那可能性多了,如在外混得不好,丢人,不敢问别人,怕人家认出来奚落,偷偷回家。要联系前几句,这是一个整体的叙述,开头说“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好几年在外没有家的任何消息,这下就顺着这个逻辑可想而知,这几年,不知家里情况如何,有何变故,天灾人祸,他太不敢听了,怕有不幸啊。诗人常年漂泊在外夜夜惦念,常常怀有美好愿望,这些问题马上就要知道了,去又害怕起来,怕毁灭了自己美好的愿望!这样的解读就让学生感觉是一个现代人现实的遭遇。同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引导学生观看“因为思乡矛盾徘徊”的场面。这样学生马上把人们低落的思乡情绪、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意识到了,解决了一开始难以体会到的虚的情感,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4 巧借网络,利用多媒体拓展知识,培养能力

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很多便捷,网络的发达更让教师可以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语文教师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应该针对不同诗歌的内容特点多设计一些开放的作业,多安排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的作业。

例如,在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布置学生搜寻关于大海的相关信息,学生要较好地完成作业,就需要寻找大量资料,同时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整理,整个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蓬勃兴起,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古典诗歌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它也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要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寻找多媒体技术与小学古典诗歌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孙厚钊.多媒体网络教学浅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3(5):46-49.

篇3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题型示例(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精炼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但在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题型示例(湖北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或采用的修辞手法或用词的生动形象,以及能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等。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题型示例(山东济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 夜 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题型示例(四川内江):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 江 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再现出来。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应对策略: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题型示例(江苏南通):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篇4

关键词:流行歌曲 古典诗词 传承 意象 意境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回味的。而随着历史的积淀,古典诗词以其冼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越来越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而进入流行歌曲歌词创作的领域,使得古典诗词以一种清新并且优美的方式被流行歌曲加以传颂和传承。

众所周知,苏轼的《水调歌头》在现代被直接翻唱为《但愿人长久》,而李煜的《虞美人》也被大家广为传唱,我认为这是对古典佳句作出的最好的现代版的诠释。直接将现成诗词配乐,将歌词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受大众的喜爱并广为流传,远远胜出了单纯词的表现功能,这也恰好说明了古典诗词对流行歌曲的积极影响。这两首都是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直接套用的典型。除此之外,有的流行歌曲并不是对古典诗词全文诗句的直接挪用,而是截取其中的标题或名句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刘海波的《人面桃花》;李清照的《声声慢》等。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直接传承,将诗词以音乐的形式继续流传人间,使得古典诗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时空的跳跃性,能够经久不衰。然而,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传承不仅具有直接性还有间接性,主要是指流行歌曲并不是直接套用古典诗词中的原句原词,而是将古典诗词中的某些突出的意境、意象、韵律及优美的辞藻化用到流行歌曲中,使得它们能够广为流传。

而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间接传承性体现得最明显、最突出的就要属方文山所写的歌词了。他的作品亦诗亦词,亦词亦诗,将唯美的古典情韵、浓郁的民族气息与现代潮流元素完美融合,既承传了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形式与语言,又用现代的创作技巧与思维对其进行了完美转化,给人以特殊的审美享受。

一.对古朴唯美的意象的巧妙化用

古典风尚与潮流元素巧妙的融合,是方文山歌词的最重要特色。而古典化的意象,使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弥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选取古诗词中有特殊含义的事物为意象。如周杰伦唱的《娘子》中的歌词:

娘子依旧每日折一枝杨柳/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默默等着我/

你在那里,在小村外的溪边默默等着我/……/景色入秋漫天黄沙掠过/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马儿有些瘦/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马儿有些瘦/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的在人海中漂泊,心伤透

这首歌词,以现代语言塑造了一个痴痴等待、静静守望心上人的古代女子。在词的第一句就使用了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杨柳”,而早在《三辅黄图》中就有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①这就证明了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而在古典诗词中,“柳”是渲染离愁别绪不可或缺的“道具”。这首歌词中借“杨柳”来暗示离别,真正地将古典的浪漫情怀融入了现代的歌词写作,使人感觉迎面扑来的是一股穿越时空的风,在唯美的爱情中更流露出羁旅、迁逐、游子的情怀。而这样的例子在方文山的歌词中比比皆是。如古诗词中代表相思的“红豆”:“相思寄红豆,无能为力地在人海中漂泊,心伤透”。(《娘子》);意味着比翼齐飞的蝴蝶:“蝴蝶自在飞,花也布满天,一朵一朵因你而香”(《星晴》);等等。

2.灵活运用古典诗词中的经典语句为意象。

早在唐宋,歌词领域就已经存在截取前人成句,或间接化用前人成句入词的先例。贺铸尝自云:“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②与他同时期的周邦彦亦是如此,所谓“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③古人还有“夺胎换骨”之说,这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夺胎换骨’出于惠洪《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创作材料。”

而这种“笔端驱使古人”的词学风尚和“夺胎换骨”的手法,在方文山的词中,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运用。再以《娘子》为例,“塞北的客栈人多,牧草有没有,我马儿有些瘦”,“瘦马”的意象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进行了巧妙的“夺胎换骨”;“天涯尽头满脸风霜落寞,近乡情怯的我,相思寄红豆”,则化用了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在另一首作品《发如雪》中,“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只恋你化身的蝶”化用了“任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的著名诗句;“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化用了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凝结成“发如雪”的意象;“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苏轼《少年游》中的“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用“邀明月”这一意象渲染了凄美意境。

二.对意境的“生命律动”的独特把握

篇5

一、误会错过显真情

学生从小就爱读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疑是地上霜”一句虽然简洁,却包含了复杂的心理过程:低头,只见地上一片雪白,以为是秋霜降落,心内顿感凄凉;略一思量,原来是月光!又不禁让人为“月圆而人未圆”而伤感。一次人对景物的心理误读,让诗歌平添了波折,让平白朴实的语言荡起了情感的涟漪。

打开电视,一些连续剧也往往有让我们难以释怀的情节:两位主人公彼此期盼,彼此寻找,却往往在即将相遇的刹那擦肩而过,让我们在遗憾中心生疼痛。这让我想到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佳节,微风轻拂,烟火绚烂,香车穿梭,鼓乐声声,玉壶流转,笑语盈盈,热闹繁盛的夜里,词人却苦苦寻找着心底的人儿,四处张望,却不见她羞涩婉转的笑容。这种遗憾,让人怅惘。而就在词人惆怅失落时,却蓦然发现,远处那一角残灯里,隐隐约约的可不就是她那若有所待的倩影!一种悲喜莫名的感慨也漫上了读者心头。没有先前人与人错过的失落,就没有后来蓦然回首的喜悦。一个极平凡的生活画面被作者捕捉、定格,竟有这样动人的情感张力!

在第一次写亲情的作文训练中,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两首诗词,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有没有这种误会或错过,不仅仅是人与人的错过,更重要的是付出与理解的隔阂。当我们抓住这些瞬间,文章的真情就有了流淌的出口。

我班的杨洲同学通过写与母亲打电话来展示母亲深沉的爱,其中一段特别感人:

翻开日历,我蓦然发现母亲生日已过,而那天我正好打电话回家,竟不知道说声“生日快乐”。母亲也一直未提及此事。

打给母亲的电话,简短而悠长。

母亲说,电话费很贵,怕你花钱。

“我”打电话回家,明明是母亲的生日,却错过了,忘记了祝福母亲,作者将自己对母亲生日的忽略与母亲对我的牵挂进行对比,在自我责备中道出了对母亲一番深情的惭愧,语言虽然平实,读来却倍觉动人。

鄢嫣同学在写妈妈时,也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听到医生对妈妈说:“我早跟你说,你的腰不能进行像爬山那样的剧烈运动,而且还要少走路,多在家里休养,不然,万一病情加重,我也无能为力。”我霎时怔住了!我居然在看到妈妈爬山那样步履艰难时无动于衷,居然在妈妈说她腰痛不能陪我去散步时生她的气!瞬时,眼泪夺眶而出。

妈妈的腰有病,不能剧烈运动,而“我”由于不知情而误会了妈妈,埋怨妈妈不陪自己散步,对妈妈爬山缓慢而无动于衷,可是当“我”明白真情的时候,心灵震颤的刹那,也拨动了读者善感的心弦。这份付出与理解的错位让人读来倍觉真诚。有了这个小小的波折,“我”对妈妈的爱理解得更深透了。

二、烘云托月衬真情

文贵情真,而情不一定要直抒,采用烘云托月的方法,往往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中国古典诗词,不乏借景抒情之作,唐朝诗人王勃在《江亭夜月送别》中写道:“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诗人写乱烟,见出心情的迷乱;写飞月,流露聚散匆匆之感;写离亭,满带落寞凄凉之情;写寒夜,暗写心头离别之愁。诗中不见离别之人,却处处染着离别愁绪,读来让人仿佛伫立寒夜,独自远望,心内怅惘不已。整首诗景情巧妙融合,情渗于景,景映衬情,使诗歌见出空灵蕴藉之美。

欣赏了许多古典诗歌,学生也喜欢其含蓄委婉之美,在写作中也常常运用这种烘云托月之法。我班的丁圣兰同学写自己独自在家的孤独之情,就将自己满心的埋怨移注于身边的景物:

“这日子怎么过呀,都要冷死了。爸妈跑到哪里去了?”我在心里埋怨着,望着窗外那摇曳的杉树,原来它们和我一样没人疼,没人爱。……

看样子今天要在冰窖里过一天了。夜幕降临了,窗外的冷风又请来了帮手,晶莹的雪花像幽灵般从天空飘落,有的落在树梢,有的落在枝头,还有一部分不知道哪儿去了。

作者冬天回家,却发现家里冷冷清清的,心里不禁冷落落的,于是,杉树也和自己一样孤零零的,冷风、雪花也和夜幕一起降临,让我们心里也不禁孤独起来。瞧,虽是写景,却让人体会到了心中之情。

三、细节描写见真情

“于细微处见精神”,我很喜欢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当我把这首诗推荐给学生的时候,不少人被最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感动了。这两句只截取了家书要发出时的两个细节――“复恐”和“又开封”,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一句的心情。正是这富有诗情的细腻之处传达出了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一“恐”一“开”中包孕了生活的真情。

打开学生作文,也有不少感人片段:

我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托着父亲的手,当我的指尖触到父亲的掌心时,我的心猛地被什么刺了一下。他的手心有很多凸起的像起伏的山峦一样的皮肤,其间还有一些模糊不清的烈痕,黄土般的颜色中还夹杂着少许黑斑。我说不上这都是些什么,我的视线从手心移到手背,他的指甲基本上是灰色,指甲背早已被磨平了,没有一点血色,手背上突兀的血管清晰可见,和深深的皱褶交织在一起,零乱无章,刺痛我的心的正是父亲这粗糙、猥陋的手。

这是张江城同学给父亲剪指甲的过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父亲那双写满了辛劳的手,“凸起的像起伏的山峦一样的皮肤”“模糊不清的裂痕”“少许的黑斑”“磨平”的“指甲”“突兀的血管”“深深的皱褶”,这满怀感情的文字既刺痛了作者的心,也刺痛了我们读者的心。

下面是张天荣同学写妈妈的文字:

以后的日子,妈妈看韩剧的次数少了。每次吃饭,她会情不自禁地拿起遥控器,但即将按下的一刹那,她的手又缩了回来。她拿起筷子,往我的碗中放了一块肉说:“多吃点,吃饱了好搞学习。”那一年,妈妈只看了三部韩剧。

句句都是描写平凡的生活,一个爱看韩剧的妈妈,多么可爱而熟悉的形象啊。可是“即将按下的一刹那,她的手又缩了回来”,就在这举手之间,道出了妈妈对我的关爱。多么细微的一个动作,却成了动人的瞬间!

四、推出真我表真情

有很多同学在写作中习惯于用介绍或陈述的口气来写文章,满足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即可,读完文章,我们会发现,文章中的“我”不知到哪去了。这种“忘我”的作文显得干涩,缺少感染力。

唐诗宋词中,诗人不论是写自己还是写人物形象,都处处蕴藏着“真我”。如唐朝诗人宋之问贬居岭外,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的情况下对家人倍加思念,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句“情更怯”而“不敢问来人”将诗人复杂而微妙的思念之情说得如此深婉动人。

即使是诗人写他人之作,也从不丢掉“真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诗人描写一位闺中登楼赏景,见到陌头杨柳,不觉悔上心头。“悔教夫婿觅封侯”,一个“悔”字让我们体会到她心中深藏的思念之情。没有作者的“真我”融入,他又如何能把握出思妇内心的微妙变化呢?

例如,我班张甜的作文片段:

钱!钱!又是钱!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厌其烦地拜访着我们,父亲终于又挤出一个灿烂得似乎没有夹杂丝毫烦恼的笑容,对着我说:“以后啊,要好好学习,什么都别管,啊?”父亲放下了手中的通知书,扛起锄头,干活去了。我强忍的泪水也终于忍不住一滴一滴流过我的脸颊,流过我的心里。……

我只能哽咽地跟在父亲身后,踏上了我们的征途。父亲啊父亲,你又何必费尽心思来满足我的虚荣心,其实你可知道我早已读懂了你的微笑。我不要什么虚荣心,我只要父亲你能幸福你能开心啊!

作者想去城里学校读书,可家里的条件又不允许。父亲在生活的压力面前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朴实地嘱咐我好好学习,然后用他的锄头,用他的勤劳,扛起了生活的重担。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父亲,我们怎能无动于衷?于是,作者感情的潮水在内心涌动,流泻笔端,抒写了对父亲的真情。

五、对面敷笔道真情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沦陷长安,思念远在州的家人,写下《月夜》一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明明是自己望月思亲,杜甫偏偏想象妻子在月下思念自己,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从对面写来却道出了彼此思念的深情,使情感显得更加哀婉深沉。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诗中“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最是惹人愁肠,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如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更具动人的力量。

我班的马香明同学写自己牵挂奶奶的文字很感人:

也许你正在月空下翘首企盼,也许你正在窗边默默祝愿,也许你正躺在床上克制你对我的思念。奶奶,你还好吗?

作者运用了对面敷笔法,设想奶奶此时对自己的挂念,而在彼此的牵挂中,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奶奶真诚的思念。

下面是赵纯同学对爸爸的思念:

夜很静,窗外一片漆黑,只听见树叶沙沙响的声音。有一片叶子飘落了,如同我心里的叹息。此时此刻,爸爸,您在干什么呢?是在别人家里为了那血汗钱而挥汗如雨呢,还是在寂静的黑夜中风尘仆仆地往家赶呢?您一直都是这么操劳着,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