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日记范文
时间:2023-03-22 14:2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秋天的日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加强语言训练
儿童在6~8岁时,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黄金时期,刚入学的儿童对身边的事情有了初步的认识,已具备了把所见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能力,但必须设法让农村小学生顺利地迈过学习普通话这个坎。我把握住学生语言思维发展的最佳期,针对农村学生刚起步学习普通话的实际,创设多种说话情境,如:讲故事、讲笑话、说新闻……以消除学生害羞心理,鼓励学生开口说话。
读说写结合,写作从一年级开始,阅读、说话和作文同时起步。一年级从仿说句子开始,到写一句话:再逐步过渡到写一段话,可以先用拼音或拼音夹汉字来写。二年级开始学习写短文,逐步从汉字夹拼音过渡到用汉字写。三年级以后进行习作训练,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二)夯实阅读基础
1.注重课堂阅读教学,渗透方法指导。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又是阅读的结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学习方法。如在学习了《自己做》一课后,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在家干过什么,你还能干什么,再仿照课文的样子写下来,可以用“汉字加拼音”来写。如在学习《一只小蜻蜓》等课文后,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把这些小故事或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物用文字写下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告诉大家然后写下来。学生只要写出来就要设法找出其优点进行表扬。在学习《猴子捞月亮》一文后教给学生“文题概括主要内容”的命题方法;学习《雷雨》后,教给学生“文题点明所写景物”的命题方法。同时在大量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学会大量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他们运用所学会方法来进行写作。
2.加强课外阅读。精心组织活动。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能开拓学生视野,还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更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要为学生选好读物。低年级学生从一开学就应为他们设立图书角,介绍好的图书给他们看,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学生学完课文后,要求向家人介绍或讲述课文内容;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三)注重平时积累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这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可让学生仿写熟悉的景物。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可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都可尽情地表达。
(四)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训练
除了加大力度训练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课文内容进行作文训练。如: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可是,如何使学生写的日记更有内容呢?教师可以提示:结合所学课文内容用日记形式写读后感。如学习了课文《三味书屋》,要求学生对鲁讯先生刻“早”字的理解和看法,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体会;学了《爸爸和书》一文,谈自己对书的认识……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再加上写读后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加大了写作训练的密度,从中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如学习了《雷雨》一课后,设计一堂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过的“雷雨”,学生觉得有话可讲,有内容可写,最后所写出的“雷雨”也角度各异,生动有趣。
篇2
《居里夫人传》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在她去世3年后写成的。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比埃尔-居里的事迹,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的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罗列他所得的名誉头衔,是一本很翔实的个人纪录。
作者艾芙一开始就承认他要叙述的是一个传奇故事,玛丽居里一生中伟大实际极多,所以人们都喜欢像说传奇那样叙述她的历史。这本书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居里夫人这位具有高贵品质的、献身科学并作出伟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的一生。居里夫人出生于被沙俄占领时期的波兰,家境贫寒,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中学毕业后,没钱上大学,不得不依靠作家庭教师来自筹学费。在巴黎大学求学时,每到秋天不得不为学费和生活费着急,尽管这样,在实验室的条件非常简陋的情况下,依然作出了提取镭元素的伟大科学成就。一战时期在战场上的毫不费事就成了一名战士,他忘了早餐,忘了晚饭,困了随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睡,在护士住的小屋里,或在露天的帐篷里,废寝忘食的在战场上进行救护服务。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在生活依然很艰辛的时候,主动放弃了申请镭元素的有关专利,公开了镭的提取方法,自己确因要买1克镭而不得不靠别人来筹集资金。
在居里夫人的传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从来没有浪费时间,只有严谨的生活;没有享乐的懒散,只有英勇的奋斗;没有奸诈的人和事,只有和谐的空气;没有丑恶的画面,只有纯洁的灵魂---这是一本最精彩的历史人物传记。。
《居里夫人传》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在她去世3年后写成的。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比埃尔-居里的事迹,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的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罗列他所得的名誉头衔,是一本很翔实的个人纪录。
篇3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把世界引进教室”,要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即“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进入生活”。小学生认知事物以形象、直观为主,老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领域,在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捕捉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信息,然后“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课标》)。
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写日记就是记述自己的现实生活,而不必绞尽脑汁去编造一些连自己都觉得乏味的东西。我在每天交上来的日记中找出一些写身边人或事的日记,挑其中较有新意的拿出来讲评,并加以肯定。这使其他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老师读的日记中写的事我也经历过,原来这么小的事也可以写出来,那我也会写呀。
就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了,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那么搞好习作训练首先就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例如教学生写《我喜欢的一种植物》的时候,我不是让学生拿起来就写,而是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搜集所写人物的材料,了解人物的特点。如利用学校周边资源组织调查活动:采访、参观、访问,还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举行《大家都来夸夸他(她)》《看我露一手》一类主题活动等等。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有着独特认识和感受,有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受到挫折的懊丧,也有被责难、被误解的愤慨和惆怅。我鼓励学生大胆写这些生活,习作中自然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表达出孩子率真的灵气。我特别强调作文的个性和特征。在写人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们写自己的同学,然后当堂评比。评比标准只有一个:作文读完后,同学们能毫无争议的确定为写的是某某同学时,为“优”。当时学生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
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有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师生的情感得到很好的交流,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赋予作文生命的活力,从而克服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的毛病。
然而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是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的能力以及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教师要善于牵线搭桥,帮助学生构建起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
篇4
一、品课文语言
任何绝妙的思想都离不开传神的语言,要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准确的表达出来,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或朴实亲切,或委婉隽永,或凝练准确,或言简意明,字字珠玑,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对妙词佳句、精彩片断进行咀嚼品尝,领略奇妙粗,达到学以致用。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中的“笼”字时,我让学生想象一幅“春雨蒙蒙,水气弥漫,整个屋顶上烟雾缭绕”的美景,通过这一思维活动,学生体会了“笼”字的生动形象,于是,有的学生写到:
清晨,我漫步在学校的小路上,小路两旁,垂柳依依。虽是春寒料峭,但如果你稍加留意,便会惊喜的发现,新芽已偷偷的探出了头,东张西望的打青春的消息。草坪边的池塘里,弥漫着一层淡淡的水气,如烟似雾,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修辞手法,如语言大使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写济南的地理环境及济南的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在学了这样的文章之后,我向学生提议:“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来修饰你的语言。”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妙语迭出。王玉娟同学这样写自己家乡秋天的景象:
如海的高粱举起火把,无边的大豆摇响铜铃;看那炸蕾吐絮的棉花雪白一片,沉甸甸的谷穗金光灿灿;棒槌粗的玉米穗仰首朝天,红薯地也赛过了绿色地毯……啊!此时此刻,你怎能不想到党的政策威力无边!
为了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表达能力,我积极营造写作氛围,为学生创造表现提供机会。让学生每天写日记,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观察自然景色的变化;在班级墙报上开辟“优秀日记选登”栏,每周展出一次;要求学生写“校园之声通讯稿”,每人每学期至少20篇;发动学生办“语文手抄报”,每周进行一次评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演讲活动。如“我为学校添光彩”、“新世纪的我”演讲会,“红烛颂”诗歌朗诵会,即兴作文比赛,“我爱家乡”、“我爱校园”征文等20多次大型活动。
二、抓课文的细节
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必不可少的手段。课文中凡是出现对突出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的片断,就引导学生比较体味,领悟其妙处。鲁迅的《孔已己》中对孔已己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了这个迂腐不堪、自命不凡而又不失善良的多余人形象;周立波《分马》中“老孙头摔跤”的细节描写,活现出老孙头风趣幽默的性格。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谁在作文中借鉴变通得好,就在班上宣读表扬,增大“赏识效应”。久而久之,学生写的多了,琢磨得透了,人物塑造的有血有肉。学生王萍萍在作文《母亲的心》中就成功的运用了细节描写:
……母亲已经拿着线追过来了,我正要脱衣服,却被母亲一把安住:‘不要脱,会着凉的!’母亲微笑着,她那坚决劲儿,不容我半点摧辞。母亲弓着腰,老化的眼睛靠近褂面瞅着,我看见他的手哆嗦着,笨拙的绕着线,僵硬手指,用力捏着针,一次一次老穿不上针眼,半天,才穿上一针……
读到这里,谁会不为这拳拳的慈母心感动的流泪呢?
三、仿课文的开头、结尾
中学课文堪称“风头”、“豹尾”的开头结尾,俯拾皆是。好的开头,先声夺人,令人爱不惜手;好的结尾,则以高屋建瓴之势,画龙点睛之效,令人“把作品读完之后,把它的第一面翻开来重新再读一边”(列夫?托尔斯泰语)。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开篇点题,开头只有一句话;茅盾《白杨礼赞》译文开篇抒情,统领全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结尾画龙点睛。像这样的“风头豹尾”,我总是先发动学生自己主动的“引入”题为期妙处,再要求他们做读书笔记,熟读成诵,化为己有。有的学生写《恩师难忘》,开头说:“一看见那本红色的笔记本,往事就浮现在眼前,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恩师梁顺海。”有的学生写《我爱秋天》,结尾说:“我爱这充满了成熟和繁荣气息的秋天,我更爱那些造就了这欣欣向荣建设的劳动者。”
四、“那”课文的构思立意
当代作家丛维熙说:“作品的构思可比作工程师的草图设计,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才能大兴土木,挖基开槽,一砖一石的盖楼建厦。可见构思立意、布局某篇之重要。诚然,作文构思方法种种,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可以从课纹理广泛的占有、拿来。学完扬朔的《荔枝蜜》后,就让学生以《蚯蚓》、《小草》为题,采用育秧现役的手法进行写作;学完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之后,就给学生题目,让学生用“误会法”进行写作,效果都不错。
篇5
时间可真是个好东西。如果你叙事不知道用什么顺序的话。
三岁以前没有记忆,对,没有记忆,故事只存在于照片之中,任大人们去讲。开心与不开心,对错是否,就像在听别人的故事,开无关痛痒的玩笑。
我不在乎,却很怀念。没有记忆可以自己瞎想,说美丽就美丽。
我想真正的成长起于四岁的毛笔字。有人叫它书法,很大气的词语,有一种艺术的成就感在里面,我只会画,行云流水的,软软的,没有一点痛。
终还是痛了。我会去写字,认真一如自语,但我讨厌被强迫。束缚在极小的空间里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记得第一次被大是为什么了。只隐约觉得与那种黑黑小小一笔一笔写就的东西有关。
从那时起我开始懂得恨,平凡的情感一如潮水般激荡着我的心。从很母亲到恨毛笔字又到恨母亲。在日记本上写骂人的话,很脏很脏的那种,然后慢慢觉悟,一点一点改到骂人可以不带一个脏字却可以刺到人心里,终于又改回去了,用脏话骂人可以很震撼,放纵抑或痛。痛到流血但决不要牺牲。
篇6
有一则古代笑话说:某秀才写不出文章,痛苦万状。其妻见曰:“怎么比生小孩还难?”对曰:“当然更难。你生孩子是肚里有货,我写文章是肚里没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积累生活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
1.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观察,可以分解为观和察。逛,是看到显露在外的现象;察,是伴着思考的过程。比较,是察的一个好方法。比较,有“此”与“彼”的横比,有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纵比,有同类事物的类比,有对立事物的反比。培养观察的习惯,要注意训练学生有序观察,全面观察,突出重点的习惯。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9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观察生活,进行写作时,曾以眼前经过的一辆牛车为例,让莫泊桑写出七篇不同的散文,当时莫泊桑很为难,福楼拜启发他说:“拉车的牛,早上和晚上的神态不一样;赶牛车的人喝醉了酒和没有吃饱,对牛的态度也不一样;牛饿着肚子上山岗和饱着肚子走平路有明显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细节举不胜举,如对这些细节仔细加以观察就是写100篇散文也不困难。”的确如此,要提高作文水平,就要随时随地注意细致地观察、广泛的认识生活,从细微处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
“秋天,在院子的南墙上,开满了蓝色的牵牛花。牵牛花的腾紧紧抓住墙壁,在这黄绿的藤上,长着一片片心形的绿叶,她们三片一组,组成一只手的形状。小手后面,伸出了一朵朵美丽的喇叭花。就像一群小女孩把手拢在嘴边,对着山谷唱歌”
这是一段学生作文。现实生活中把牵牛花比作喇叭的人很多,没有什么新意。和学生交流中,我建议观察再仔细些,看你能否有新的收获。后来,学生把叶片和花儿结合起来比作“一群小女孩把手拢在嘴边,对着山谷唱歌”不仅语言出新了,也高了文学,这就是来源于仔细观察的最美的描写。
2.观察要结合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要善于提出问题,不要让问题从眼前轻易滑过。问问自己:面对一个人人熟知的现象,我是否了解?这种现象和那一种现象类似?联系起来思考会得到什么结论?透过这一现象,我发现了什么?
“杨花是我们熟知的,每年的四月,沸沸扬扬地遍布每一个角落。很长时间里,我都以为杨花是杨树的花儿,开满了,就在天空飘荡。杨花到底是什么呢?带着疑问,我打开了《辞海》,上面清楚的写着‘种子具毛’。原来,杨花是种子,不是花。我一下子明白了:这小小的精灵,在这天空飞舞,是寻找一片自己能生根发芽的土壤。”
这个作文片段原来是描写杨花的有趣,经老师提示,查阅工具书后,认识提高了,写作主旨也完全变了,内心里充满着对生命的感悟和敬意。
3.观察和思考汇成积累。
积累生活,堆积情感,方能升华思想。罗丹说过“不是生活中缺少美,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可以把生活日记,把思考记录下来,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你要找你生活圈子以上的人作朋友,和他们多谈,记录他们的谈话,记下你随时随地对他们观察的所得。”如果真能坚持这样做,日积月累,就能储备丰富的材料。 写作文就会有话可说,甚至感到有说不完的话。有的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写作文就只好胡编乱造,还美其名曰:“发挥想象。”实际上,这种没有生活基础地想象出的文章是没有真正价值的。叶圣陶先生说:“想象不过把许多次数、许多方面观察所得的融为一体,完成一件新事物罢了,假若不以现实所得的为依据,也就无从谈起想象的作用。”
二、勤写勤练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结合思考,积累素材”的习惯,要立足于“观察”,运用“思考”落实到“积累”。没有“观察”,无从“积累”;只有“观察”而不及时记录和积累,天长日久,素材尽失,“观察”已就白费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何况记录的过程就是消化材料的过程,就是激感和明确思想的过程。教师只有督促学生将观察结果诉诸文字,才能真正养成观察和积累的习惯。
写作习惯的养成关键还在于多写。因此,培养学生勤写勤练的习惯,是写作习惯培养中极重要的工作。
1.勤写就要抓住一切动笔的机会,勤写还要创造一些动笔的机会。
勤写就要抓住一切动笔的机会,勤写还要创造一些动笔的机会。我们知道小孩出生几个月开始学语言了,没进课堂,没查字典,不会语法修辞,只是听,跟着大人说,一词半句,慢慢就会说。何也能这样?是因为“熟”,学写作也是这样,靠“熟”,想“熟”就不能不勤写勤练。
勤写就要天天练,不间断。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又说“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唱口生”,这些都是讲坚持的道理。古今中外的大作家,本领都是这样练出来。鲁迅先生从小喜欢抄抄写写,到后来就成癖好,好像一天不写点什么就会若有所失。
2.要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练笔。
练笔的形式常用的有“日记”和“札记”。“日记”时一种很好的练习写作的方式,表现灵活,可只记一天的经历,也可以天上地下,外物内心,无所不记。学生中记日记的并不多,或者一时有意而不能坚持,教师应该在这一点上多引导和督促。“札记”即“随笔杂感”,其内容可记“所读”或记“所思”,或二者皆记。过去许多大学者、大作家在这方面下过功夫,因而也就大有成就,清朝顾炎武的《日知录》就是。
3.勤写勤练要有“恒”。
培养学生勤写勤练的习惯,必须抓一个“恒”字。教师要有“恒”,学生方有“恒”,持之以恒,同时还要讲究一个方式方法,使学生勤而有“乐”,如此习惯乃成。
每个同学准备作文日记本,有了好的素材立刻记下来,有了新的感触马上写下来,不管别人监督与否,每天坚持自觉写作文日记,长时间的强化,学生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篇7
1、 内容及编排
本教材从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专题;多彩的秋天;学校生活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组课文包括导语、识字、4-5篇课文及 “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
2、 教材特点
⑴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一组教材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专题,识字课、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展示台等内容都围绕着本组的专题安排。
⑵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识字课的内容围绕本组的专题,而且形式多样。有的描写秋天美丽景色、反映学校生活和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词语,有的表达爱国之情的三字经,有讲思想方法、给人启迪的成语,有提倡团结合作的,有教学生怎样做人的对联,还有反映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拍手歌。
⑶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时代感,贴近儿童生活。本册教科书与九年义务教育同册教材相比,大幅度地更新了课文,更新率达50%。课文体裁多样。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故事、科普文章以及日记等应有尽有,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⑷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⑸突破传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增强亲和力。编写角度由服务于教师的教转向服务于学生的学。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 “语文园地”里设有“展示台”一栏,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才能的机会。
⑹教材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弹性。
本册教材规定了识字量认识450个,但同时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认字,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认字,超过规定的识字量。在识字方面,每课要求认识的字体现基本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认。
二、学习目标:
1、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 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断。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三、 教学措施
这册教科书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各项训练也都围绕专题设计的,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我们领会“语文首先是一种文化”这种编排理念,要在通读全册的基础上,一组一组地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有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在体现自主、合作学习上有哪些措施,什么时候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教学充满活力。
1、采用多种形式的见面活动,增加学生与生字的接触机会,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2、在写字教学中力求做到指导要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同时应把培养兴趣与提高书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8
【关键词】 作家视角 叙述者视角 视角类型 斜阳
太宰治原名津岛修治,青森县北津轻郡人。父亲是当地的名士,颇具实力。太宰治的母亲身体病弱,无法亲自照顾他。因此太宰治是在佣人和姨母的照顾下长大的。这一经历对太宰治的文学具有较大影响。太宰治从小就敏感细腻、体弱多病,但学习成绩优秀。中学时他成为作家的愿望逐渐强烈并尝试创作了很多短篇小说。高中时他经常出入日式酒家认识了艺妓小山初代,生活颓废堕落。但与此同时他又对颇感兴趣。1930年他考进东京大学学习法国文学,但中途退学。大学时代曾支持左翼的非合法运动,与咖啡馆的女服务员一起投水自尽,最终只有女方自杀成功。1945年日本战败后,他连续发表了很多作品,与坂口安吾、石川淳等一起被称为“无赖派”。通常把太宰治的文学活动分为三个时期:前期(1932-1938)的作品多数源于他的生活和亲身体验。例如《晚年》、《狂言的神》。中期(1939-1944)时安定的生活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明朗、健康、温暖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女学生》、《奔跑吧,梅洛斯》等。后期(1945-1948)太宰治文学表现出对乐天的革命思想的绝望。通过颓废堕落的生活把自身逼到绝望的境地,从而描写人的纯真和诚实的美好。《斜阳》就是该时期的典型作品。
1. 《斜阳》的作家视角
“作家视角指作家在选择叙述者时赋予叙述者的权力范围和能力范围。比如智力水平、职业特点、性别角色等具有何种特征。”太宰治在《斜阳》中选取的叙述者是和子,她不相容于不能充分体现个性的社会、不能认同社会的道德规范,意欲以生下私生子的方式反抗现有的社会秩序、进行道德革命。太宰治对道德的怀疑通过和子的感觉表现出来。
2. 《斜阳》的叙述者视角
《斜阳》 在探讨叙述者视角时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视角与声音的区分。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曾指出“有关这个问题的大部分理论著作令人遗憾地混淆了谁看和谁说的问题。”他的话明确地指出了观察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区别,“视角研究谁看的问题即谁在观察故事,声音研究谁说的问题,指叙述者传达给读者。”《斜阳》的视角与声音并非完全一致,视角是作品中人物的,声音则是叙述者的,叙述者只是转述和解释作品中人物看到和想到的东西,双方呈分离状态。“视角与声音差异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时间差异、智力差异、文化差异、道德差异等。”在《斜阳》中,视角是当时的和子,而叙述者则是故事发生后的和子,请看下面的例子: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是我们幸福的最后的残火在发光。那之后直治从南方回来了,我们也开始掉入真正的地狱。
从“回想起来”、“那些日子”可以看出,和子叙述的是她往日的经历。正如和田季绘所说:“和子已经经历过真正的地狱成了叙述的前提。”
3. 《斜阳》的视角类型
在划分视角类型时,引入了热奈特的“聚焦”这一概念。“根据对叙述文中视野的限制程度,可将视角分为三类: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非聚焦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在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情都严格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它只转述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而对其他人物只能猜测其内心思想。在外聚焦型视角中,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叙述人物的动机、思维和情感。”《斜阳》要采用了内聚焦视角,而且是第一人称的内聚焦。
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的采用使《斜阳》能够自然而淋漓尽致地展现和子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因为自己叙述自己的内心想法最自然、也最令人信服。
突然有种不好的感觉向我袭来,就像在秋天的黄昏唯独自己被丢在荒野,无乱我怎么叫怎么喊都没有任何回答。这就是失恋吗?站在荒野中,太阳落下,在寒冷中除了死别无他法。那样想着当时的我不禁哭了起来,两肩和胸剧烈地抽搐着,我是一种连气都无法出的感受。
这段叙述的是和子得知上原收到自己的信后仍像平常一样喝酒、写小说却不给她回信后的痛苦心情。和子对现有的社会秩序极其失望,为了反抗传统的社会道德她想做上原的情人并生下他的孩子。可是上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始终不回应急切的和子。因此和子觉得自己被遗弃了,孤独无助。第一人称的内聚焦视角把读者直接引入和子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可以直接接触和子的内心想法、体会和子的内心感受,直接而生动。而且是和子在事后自己描写自己当时的心情,这些都使作品的真实感增强。
但是第一人称的内聚焦又是一种具有严格视野限制的视角类型,这也使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作品的叙述必须固定在和子的视野之内,虽然能够充分展示和子的内心世界却无法深入地剖析弟弟直治的思想,不能真正地了解他许多行为后的心理动机。即使她可以通过观察来猜测,但那也只能是猜测不能保证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有时还会出现错误。那么太宰治如何突破这种内聚焦视角的限制?笔者认为在文中插入书信、日记或遗书是一种重要的突破视角限制的方法。太宰治安排和子阅读直治的《葫芦花日记》自然而巧妙地揭示了直治的内心世界:
我为了和这种状况做斗争、为了不输给这样的势力开始吸毒。那之后我当了兵。当兵后仍然吸毒,作为我生存的最后手段。我想变得粗俗。因为我认为那是我成为所谓的民众的朋友的唯一途径。我必须忘掉家。如果不那样做的话我就无法获得进入民众的房间的入场券。
从这两段引文可以看出:直治希望能融入周围的朋友中却因为自己的贵族出身而不能如愿以偿。为此他十分痛苦,吸毒只不过是想暂时忘记自己的出身、融入群众之中。只是他选择的一种逃避的手段。看了弟弟的日记后,和子发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弟弟:看不到生活希望的弟弟,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弟弟。此时和子初步了解了弟弟内心的痛苦。这样的描写也为今后和子对弟弟态度的转变做好了铺垫。
综上所述,在《斜阳》中,太宰治选取和子这个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内聚焦描写了采用堕落的形式反抗社会的和子和直治。
参考文献:
[1] 根岸泰子.『女性語りの物語.風媒社.2006年.
[2] 太宰治.『太宰治集.築摩書房.1971年.
[3] 和田季絵.『斜陽.至文堂.1996年.
[4]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祖国颂.《叙事的诗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篇9
山间的黄昏,来得那样迅速,那样了无声息,恍惚行走间,漫山雨雾紧随身后,一路追笼上来,不知不觉,松也肃穆,石也黯淡,影也婆娑。了解相关精彩内容,接下来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
关于山的日记1我的家乡衢州上方,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鱼米之乡。我爱家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更爱那大山。
山底下,有一个美丽的公园,公园旁有一块大石碑,石碑上刻着“大立公园”四个大字。公园的大草地上,全是毛茸茸的小草,草地里夹着一些蓝色的、紫色的、鹅黄色的野花,像一块地毯铺在水边。草地旁是一个大家聊天、喝茶的好地方,上面有一台电视,到了晚上,就可以放出精彩的电影了。
半山腰,有一个“奇石大世界”。那些石头,有的昂立峰顶的,有的盘旋在山腰,也有围在山角的。远远看去,它们有的像狮子,有的像老虎,有的像持枪的猎人……真是形态万千。
山顶,有一泓清泉。这股清泉,里面有数不清的小鱼、鹅卵石和一些大石头。有时候,碧清的水流撞在大石子上,发出铃铛摇动般的脆响。叮咚叮咚……大自然乐器奏出的音乐,在幽静的山谷里回旋摇荡。
这就是我家乡的大山,虽然没有黄山那么著名、那么美丽,但我依然爱它!
关于山的日记2外婆家后面的高山,放眼望去,就像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里。
一上山,就可以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橘子树。每当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时候,橘子树的枝头长出了嫩芽。夏日炎炎。橘子树长满了深绿色的叶子。到了金秋时节,果实累累,橘子树上长出了一个个像灯笼的橘子。寒冬腊月,下着皑皑白雪,那雪像是给橘子树披了一件白色的大衣。这么多的橘子树,家乡的人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山腰旁,那一节一节的石阶,石上沾着粘乎乎的泥浆,石阶滑滑的,一踩上去就可能滑倒。石阶上凹凸不平,很难走。旁边是那没有一点儿杂色的厥草、站得笔直的树木……还有流着从天而降的水的渠道。
山顶上,种着许多菜。在这里,冷嗖嗖的,还时不时飘着云,像一个美丽的仙境。
这里,这座山,这个乡村,它们都是我的家,我爱它们。
关于山的日记3我很喜欢我家乡的山。虽然我家乡的山没有泰山那样峰峦雄伟,也没有香山那样的红叶似火,但是我依然很喜欢它。它叫做桑莆山。桑莆山远近闻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游客到那儿游玩。我也曾久仰它的大名。很想到那里登山。所以,今天我决定和爸爸一起去桑莆山登山。
我准备好了上山必备的东西。就坐着爸爸的摩托车出发了。我们来到了登山的入口。开始了爬山,人在廊中走,景在身边移。我在山中走的时候,一会儿觉得寂然无声,一会儿听到鸟叫虫鸣,一会儿觉得奇暗无比,一会儿又觉得开阔明亮,简直如同步入仙境。我们走了好长一段路,才来到了半山腰。我和爸爸休息过后,又向山顶开始了进一步的攀登。我们越往上爬,山上的路就越难走。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到达了山顶。山顶上更是景色宜人,令人陶醉其中。山路旁边还有一条小河,那河水可真清澈啊!清得连河底里的沙子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我跑过去,用手捧起一捧水往脸上一洗。感觉舒服极了!这样的山淌流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让您感到像是起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站在此山中,人似画中人”。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山,我太喜欢了!
关于山的日记4我的家乡在南充,那里有西山、凤亚山……花红柳绿,万紫千红。春天,有许多的花都开放了。夏天,树枝上长满了嫩绿的树叶。秋天,黄色的树叶在风中飞舞。冬天的风像狼吼一样。
但我最喜欢的山是西山,因为那里山非常的高,空气也特别的舒畅,那里的山也不陡。早晨看日出特别的美丽,中午的西山真好晒太阳,傍晚的西山太阳从天上掉到了水中,这时让我们怀念我们的大英雄后羿。从前有十个太阳他们不轮流值班,十个太阳晒干了河水,后羿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躲到了水里面。从此,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我没有好喜欢凤亚山!原因那座山又低又陡,空气也没有好舒畅。我也喜欢白塔公园,那里山不陡,空气很舒畅,虽然山没有好高,但路很直。可以给我们新鲜的空气山可以给我们新鲜的空气,还可以和我们交朋友,我爱西山,我爱家乡的山。
关于山的日记5我家乡有许多山,虽然比不上那些名山大川,但也算是独树一帜。
我经常站在门口,看着门前的山,只见山峦起伏,高低错落,犹如能工巧匠的巧妙设计;百年古树,傲立在风中,仿佛一根根擎天柱通向天堂……我看着这一切,宛如置身仙境,那种美让人浮想联翩。在微风的吹拂下,我陶醉了。
当你走进大山时,你会发现,你周围全是绿,无论是柏树的绿,还是松树的绿,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轻轻从树上摘下一片树叶,放在面前,一阵清香扑鼻而来,啊,这就是绿的味道!
在山中偶尔会发现一些怪石,有的石头两三块塔在一起,好像一个杂技演员做着高难度动作;有的石头上布满了青苔,简直像个石头棒棒糖,远远看去还真想舔上一口。
有时山脚下会起一些蒙蒙的'雾。早晨,来到山脚下的鱼塘边,只见雾气弥漫,好像仙女一样缓缓飘动。太阳出来了雾气稀释了,可你怎么也忘不了刚才那一幕。
大山哺育了我,我爱大山!
关于山的日记6我的家乡是长沙,她虽然没有北京的雍容华贵,也不像上海的财大气粗,但也一样繁华,一样美丽。它有川流不息的街道,有奔腾不止的江河,还有连绵起伏的群山,下面我就给你介绍这里一座著名的山,岳麓山。
岳麓山虽然不很高,但是也有林中深涧、兀突石骨、奇山兀立。山脚有著名的爱晚亭,山顶有一年四季香火不断的云麓宫,还有麓山寺、白鹤泉。我告诉你们关于白鹤泉的小秘密吧:你轻轻地把一枚一角的硬币平摆在水面上,它不会往下沉,还可以排出很多好看的图案呢!看,白鹤泉神奇吧!
岳麓山的百年老树可不能不说呀!这里古树参天,枝繁叶茂,蔽日遮天,最有名的要数罗汉和银杏啦。麓山寺前的那颗古树又高又大,要四五个小朋友手拉手才能把它抱住呢!我告诉你,我本来以为树是没有生命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听妈妈说世界上的每一个生物都是有生命的。妈妈的这句话我深深地记住了,我也要爱护这山中的一草一木,让它们长得更美。
看,这就是我家乡的山,下次你来我们家乡旅游,可别忘了去爬爬岳麓山哦!
关于山的日记7我的家乡在瑞安,我非常喜欢家乡那美丽的山。
早晨,太阳筛下第一束金光,大山就开始活动了,鸟儿将憋了好久的歌声冲出了喉咙;山上的公鸡也上岗了,“喔喔喔”几声把懒虫们叫醒了;那边的牵牛花把紫色牛仔裤换成了紫色的连衣裙,和舞伴“风”一起翩翩起舞,好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呀!早上的山坡是热闹及富有生机的!
傍晚,红霞映在山上,绿树变枫树林了,那绿草被染了红色素一般,通红通红的,许多动物也成了红色,红色霸占了傍晚的山谷。傍晚的山谷是属于红色的。
晚上,许多动物都进入了睡眠状态,山上变得宁静极了,没有一丝的声音,静悄悄的。放眼望去,树不见,草不知躲哪儿去了,黑漆漆一片。晚上的山峰已经被黑色吞噬了。
篇10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3.培养学生的古诗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借助工具书自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初秋的景色美丽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秋天渐渐来了,说说初秋时节,你都见到过哪些景色?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描写初秋的诗,板书课题及作者,请生谈谈对作者了解多少。
二、自学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 读准字音
2.指句朗读,正音
3.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学习有哪些方法?
4.各小组自学古诗,老师辅导
5.小组汇报结果: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三、创设情境,自主朗读
小组比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意境
四、板书: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 日 无 情 最 有 情,
偏 催 万 树 暮 蝉 鸣。
听 来 咫 尺 无 寻 处,
寻 到 旁 边 不 作 声。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教案二
教材解读:
《初秋行圃》是以儿童的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它以描写蝉为目的,诗人杨万里写落日催暮蝉,蝉鸣声此起彼伏的情景,也写了闻蝉寻声,蝉儿闭口的情形,整首诗通俗易懂、真切传神、趣味横生。虽是即景写景,却亦具有一番清新别致的情趣。
教学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体验。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2、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在学习“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时,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找不到蝉到的遗憾,然后引导学生再读,再一次交流情感,体会到深藏在作者内心的对秋天美景、对秋蝉的赞美、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复习作者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收集他写的其他诗歌。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初秋的美景。
教学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三年级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
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
1、指名学生读诗题。
2、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
(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
3、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
4、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
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
(如,、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
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
2、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
(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
五、读中品味,体会意境
师: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
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
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
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
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
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
“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
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
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出情,读出形,读出味。)
生读(没有激情)。
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
生读。
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
师过渡语:
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真美,服了;真美,服了……”
学生齐读前两句。
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
(1)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
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
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
(2)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
(3)师小结:
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
(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
六、赏读全诗,熟读成诵。
1、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初秋行圃》的理解。
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
2、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
五、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
读:读通、读顺诗句。
译:结合注释、或、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
2、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
3、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初 秋 行 圃
(宋)杨万里
落日无情最有情,
偏催万树暮蝉鸣。
近在咫尺无寻处,
寻到旁边不作声。
附: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ruí):结冠(帽)的两条带子叫缨,缨在颔(hàn)下打结,余下的两段叫緌。因为緌是下垂的,所以诗中称“垂緌”。
饮清露:古人以为蝉是饮露为生的(其实它吸树汁)。
小学四年级语文《初秋行圃》反思
开课时,我抓住诗题中的“行”字切入,让学生辨析“行”为“散步”之意,其设想是由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诗人所在的园中漫步,与诗人一起看日落,听蝉鸣,寻蝉踪,在与作者漫步的过程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纰漏百出,与课前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我总结有这样几大硬伤。
1、读得不充分。
学习古诗,不管是领会诗的含义,还是体味诗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本节课,主要是采取了生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三种形式,对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指导不力,所以看似注重了读,实是浅尝则止,没有读进去,读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难点没突破。
“无情”与“最有情”是一对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课中我虽提出这对矛盾让学生探究,通过引发学生想象,想象落日赐予园子美丽的景象来体会落日的有情,又因落日离去而“无情”,但学生体会更多的是作者为日落而悲伤,这是因为引导的侧重点不对所致。
3、预设不充分。
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每节课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充分的预设,才可能对课堂上生成的东西进行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今天课堂上出现的一个生成是我没有想到的。“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孩子们的认识是蝉只能生活在夏天,天气变寒冷了蝉就要死了,而日落就成了罪魁祸首,又怎么可以说“最有情”?这可是我没有想到的,面对孩子们“秋天来了,蝉就要死了”这样的感叹,突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感受不到“偏催蝉鸣”中所包含的“最有情”是因为孩子们站在了蝉的角度,而不是诗人的角度。如果引导孩子们从诗人的角度来体会,如:正是因为蝉在枝头的寿命很短暂,所以落日催促它尽情鸣唱,落日多善解人意呀!这不是“最有情”吗?这样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效的引导也是可以突破难点的。如果课前预设充分些,面对孩子们这样的“感叹”,我也就不会迂回反复而不得解了。
4、对学法的指导不力。
在朗读的时候应指导明确,而不能对四年级的孩子提出“你为什么这样读”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感悟想象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从本课的学习中习得方法,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这节课留下这些硬伤的主要原因是课前备得不充分,今后教学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的环节要符合学生心理。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才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控。
相关文章:
1.小学四年级语文《井底之娃》经典教案及反思
2.小学四年级语文《水乡行》教案及反思
3.小学四年级语文《荒岛日记》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