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版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1:0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排版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排版设计论文

篇1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问题;处理办法

1.建筑给水设计问题

1.1给水压力方面的问题

高层建筑中常常会出现给水压力问题,一般大城市中土地和人口矛盾较大,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比较少,为了缓解城市住房压力,最大限度的提高用地效益,现代建筑楼层越来越高。建筑楼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就会容易出现建筑给水系统设计不合理,给水二次加压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这样高层楼房用户常常会用不到自来水。

1.2给水管道设置的规范性不足

一般商品用房的给水用量相对较大,而且用途比较广,给水管道通常都是纵横交错。比如,有的建筑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厨房、洗手间等供水管道设计并没有独立分开,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滴水、冒水、跑水、漏水等情况,这样会严重影响到居民用户的用水安全。

2.建筑排水设计方面的问题

2.1地漏水封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明确要求了地漏水封深度,如果地漏水封深度没有符合规范要求,一旦由于各种原因破坏了水封,整个污水管道内的有毒气体、异味都会窜到室内,这样会对室内空气清洁度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可能会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安全。建筑实际施工过程中,有的建筑公司可能会为了节约建筑施工成本而选择一些材质相对比较差的地漏配件、管道配件等,这样水封深度并不能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其次,有的居民自己装修房屋时,自我鉴别能力不高,一味的注重材质的外观美而忽略水封深度,这样后期正式投入使用后,可能会导致房间内常常会有恶臭现象。尤其是启动抽油烟机后,会严重破坏水封,室内可能会混杂有多种气体,大大影响居住用户的生活品质。

2.2卫生间排水管设计问题

当前,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已经成为建筑该排水系统设计的一个常见问题,有的卫生间面积较大,只设计了一个洗脸盆排水管、一个大便器排水管以及一个地漏,居住用户入住后,为了连接洗衣机、淋浴房,就会破坏住宅原有的结构,这样虽然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便利,但是长期以往,会破坏整体的房屋结构,影响房屋建筑的整体质量,导致管道排水不畅通,因此实际生活中一定要尽可能不要出现这种问题。

3.处理建筑给排水设计问题的办法

3.1给水压力解决办法

为了解决高层建筑给水压力问题,应该针对建筑物的高度设计相应的水压方案。主要是结合建筑物的建设规模以及建设高度,把水系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而且每一个区域内都应该根据相应的设计规范决定相应的系数。如果是超高层建筑,可以划分成3个或者以上给水区域,这样可以更好的确保用户可以安全用水。给水过程中假如静水压力太大的话,可以在给水位置上另外再安装一个减压阀,从而减少静水压力。

3.2给水管道设计处理办法

目前,塑料给水管材由于耐腐蚀性良好、外形美观、卫生等诸多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这种管材的热膨胀系数比较高,而且阻燃性以及力学性能都比较差,因此最好是室内暗设。如果一定要明设的情况下,应该安排在不容易受到撞击的地方,如果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应该做好外加保护措施。同时,塑料给水管道明装的情况下很容易变形,对外形美观造成很大影响,而且防火性能相对较差,暗设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塑料管材的耐老化性能,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尽量选择暗装。其次,当前已经普遍应用到地板采暖的方式,有时候在垫层内也会埋设强电管线、弱电管线,因此一定要注意和电、暖等专业相互协调配合。

3.3排水管道设计

对于排水管道设计可以采用两种方案:①卫生间地面楼板下沉,在本层下沉板以上的户内敷设污水横管,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排水管道施工,但是很难检修管道,因此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严格做好下沉室周围放水处理以及卫生间地面防水处理,只有通过严格注水试验合格后,才可以将管道隐蔽,防止上层卫生器具会出现漏水情况而对下层用户造成影响。②侧排。卫生间可以选择后出水式坐便器,然后地漏设置在侧排,适当垫高淋浴房或者浴盆,然后顺着卫生间地面墙脚一直把各卫生器具排水横支管引到立管处。排水横管、弯管、存水管都应该设置在本层的垫层里,这样可有效防止出现下沉室积水情况。

3.3解决地漏水封的问题

化粪池、居室和水管道之间的连接口就是地漏,传统老式的地漏主要是通过地漏自身的存水造成水封,从而隔开管道系统以及居室空间。但是地漏常常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或者异味,甚至有的时候还可能会溢出生活污水,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住用户的居住环境。水封是地漏最大的作用之处,如果地漏水封的深度没有符合相应的设计标准,没有采取及时的补水措施,很容易破坏地漏的水封层,无法充分发挥出地漏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室内空间和化粪池之间毫无阻挡,粪化池中产生的各种有毒气体(如硫化氢以及甲烷等)会流入室内,污染室内空气质量,这样严重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婴幼儿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严重威胁。为此,设计师一定要严格根据相关的管理规定要求地漏水封深度应该超过50mm,而且后期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定期用水到水封中,避免水封干涸而失去作用。

3.4水箱设计

水箱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储水方面,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箱的储水质量,设计师应该注意材质的选择,水箱材质最好选择具有良好耐腐蚀作用,和水接触后部容易变质的,比如玻璃钢、复合钢板、不锈钢以及搪瓷等都是比较好的选择。同时,还应该注意安装水箱的方式,尽可能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科学、合理的在水箱安装方法,装配式、有组合式都是比较好的选择,操作简便,而且也可缩小水箱内死水区范围。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自动排版;个性化定制;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 G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1-137-3

0 引言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创新为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可能。信息内容变得唾手可得,用户对信息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信息本身具有的涵义,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工具辅助科学交流和知识共享,信息应用正在取代信息获取成为互联网核心。出版业的信息应用,集中体现在数字出版方面,而个性化定制出版又是其中一种特色鲜明的全新的出版形式。它允许用户介入出版过程,根据用户指定的信息需求,整合多种出版资源,最终包装形成个人属性强烈的信息应用产品。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人机交互行为,又是用户信息系统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上,个性化、差异化作为定制出版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最终为用户呈现的出版物产品上,因而,作为包装前一环节的排版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依靠编辑力的排版工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不能适应数字时代大规模定制的需求,更无法支持个性化环境下的信息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自动排版这一概念,从探讨其必要性方面着眼,阐述了自动排版的解决方案和现实意义,以期缩短个性化定制出版的流程,为用户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服务体验。

1 自动排版的必要性

自动排版是一种机器完成的排版方式,根据一定原则适当地安排内容以适应设计要求。它虽然由计算机系统完成,但智能化地加入了情感设计和空间设计,在满足用户个性化出版内容需求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出版物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首先,从用户需求角度来看,自动排版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必然结果。出版业的技术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数字信息的供求矛盾,而这一矛盾使得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更加强烈。从差异化的数字出版内容、多样化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可以看出,用户信息需求是出版业发展的源动力。数字出版的内容提供商、生产制作商、渠道提供商都在试图改善用户的出版体验,积极推行拥抱用户的策略。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是用户自意识增强和互动性需求增强的表现,包括创建适合用户个人行为的信息环境和建立与用户资料的有机结合等。而自动排版恰好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根据不同的用户偏好和理念,设计专属于用户个人的版式样式,交付给用户一个量身定制的出版物产品,这也正是用户所期望的。同时,排版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用户付费意愿。信息丰裕的数字时代,用户拒绝为随处可见的类似出版物产品付费,他们更愿意为定制付费,因而针对用户独特兴趣的自动排版无疑是有价值的。此外,用户不仅仅为购买内容付费,更愿意为体验付费,自动排版的出现就为其提供了个性化服务体验,能够最大程度的接近用户的预想效果,满足他们对出版物形式的期望。

其次,从编辑的视角来看,自动排版有利于解放编辑生产力,有利于丰富编辑成果展现。编辑作为出版业的主力军,更应该及时地丰富自身技能以满足行业发展和职业要求。如果把编辑的成果比作糖果,那么排版工作就是多彩的糖纸,第一眼看中糖纸的人更愿意剥开糖纸品尝,因而,出版物的排版设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是否愿意进行阅读。纸质出版物的排版工作是由美术编辑利用排版软件逐页编排完成的,他们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出版物封面和封底,而内容页面的排版基本相同,无明显变化。数字出版已经不能沿用传统的排版方式,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排版方式在耗费大量编辑资源的前提下,仍无法满足即时排版的制作要求,另一方面,用户在体验阅读时,会潜意识地运用自身的审美品味评判出版物形式,这就要求出版物具有不同的排版风格。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版式排版和流式排版的概念。流式排版和版式排版是对出版物的内容元素进行不同版排处理的排版方式。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版式排版的版面是固定不变的,而流式可以自动缩放以适应不同版面大小。此外,基于Publisher的流式排版缺点在于无法根据用户的阅读偏好进行调整,由此提出自动排版的概念,它将版式与流式结合起来,减少排版过程中的编辑干预,解放编辑生产力,允许编辑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为其选择出版物的外包装,丰富了编辑成果展现形式,创建了更高水平的自动化编辑系统。

最后,从出版产业的角度来看,自动排版有利于出版产业实现各种出版形态的融合,提高出版产品生产效率。在出版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出版的定义越来越倾向于其技术属性。从传统的纸质出版到数字出版,这一领域的知识应用与获取也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以亚马逊电子出版市场为代表的统一平台下的单体出版模式,还是以CNKI学术文献库为代表的统一平台下的集成出版模式,亦或是以中国科学院OA平台为代表的自由平台下的集成出版模式,都破除了以纸为中心的出版理念。伴随着数字内容生产技术、出版技术和文档内容编排技术的出现,按需印刷、新媒体出版、个性化定制出版、自出版等出版新形态逐步得到了实现。其中,排版技术是文档内容编排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恰当地处理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特色版式设计。而传统排版方式,设计单一、版式简单,无法满足高质量、高效率的出版要求,由此提出了自动排版的概念。自动排版是当今排版领域中一个引人瞩目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商业印刷制作领域的应用已经愈来愈广泛。它能够很好地适应Web2.0环境下的出版发展,利用计算机设备动态智能地解决关于排版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一个完成的排版流程,协助完成动态出版。

2 自动排版的概念

从上述三个层面必要性的探讨中可以归纳出其定义:自动排版是个性化定制出版的一种排版方式,它力图减少编辑过程中人的干预,将重新组织好的出版物内容,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排版规则自动地灌排,调整其格式,使出版内容呈现出符合消费者个性化阅读需求的版面形式。实际上,自动排版是自组织理论的一种实践应用,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建立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系统的组成单元在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约束下自发的从无序状态组织成一种有序结构的过程。1系统中的自组织功能愈强,系统的持续发展动力就愈强。自动排版是在一定的排版条件和排版规则下,内容元素根据参数值的不同,从杂乱无章的状态到结构化有序归位的状态,具有生成偏好版面的目的趋向性特征,是排版工作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进化过程。其中,排版规则和算法是自动排版的内容组织标准和指令,影响着自动排版的顺利完成。

2.1 区别于传统意义的自动排版

传统意义上的自动排版处于印刷环节,目的是在印刷过程不间断的前提下,连续地印刷出不同的出版物产品。而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排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自动排版。它是为出版物封装做准备的。由于个性化定制的数字出版物不存在大批量的纸质印刷行为,封装即是出版物生成的最后一个环节,从某种角度来说,自动排版处于数字出版物的发行环节。

目前,论文的自动排版、试题库的自动排版、工程图的自动排版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尚不成熟的自动排版应用。关于论文的自动排版是按照标准的论文模板的要求,处理输入的未排版论文的内容,调整其格式,并输出完全符合模板格式规定的论文。试卷的自动排版是试卷版面生成的过程,根据特征将试题划分为多个单元,不同内容在一定规则指导下,被逐步选择,分析相互之间的关联,并有序化归类布局。工程图的自动排版是根据幅面、属性,自动地将其布置在卷筒纸的打印范围内,在保证打印位置正确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纸张。这几类应用虽都属于自动排版的范畴,但自动化程度仍然较低。

2.2 区别于word的自动排版功能

方正飞翔、Indesign等专业排版软件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冲击word的自动排版功能。word自动排版功能是在有很少人工接入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格式,运用智能感知技术,进行排版。但是要实现完全的自动排版,用户必须在录入之前设定格式,格式相同的段落需要重复进行手动编排。它有一个说明性样板,包括规定好的字体、字号、段间距、行间距等基本版面要素,在导入文档内容后,对其进行扫描,保存各部分格式和信息。word更多地体现一种人工干预和预先设定的过程,是待用户自己输入内容后直接套用模板。而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排版,是已经获取内容后的自动排版,自动排版的规则也是区别于word固定格式的一种个性化表现,体现了结合偏好的自动化排版过程。

3 自动排版的意义

自动排版不仅仅是排版软件的智能化应用,支撑其兴起和发展的动力是数字出版技术,技术资源、内容资源的博弈与融合,必然会成为未来出版业的核心竞争点。研究自动排版的意义在于:

3.1 增加信息内容的附加值

自动排版不是针对某一本书,而是可以将自由组合起来的内容进行自动编排。信息的多元化、海量化、无序化是在知识爆炸时代的显著特征,将这些信息根据用户的需求高效地提取和组合,是满足用户知识偏好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排版方式,无法将不同的信息内容依据用户偏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使能够呈现出来,也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浪费成本。自动排版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节约成本方面起到了不小作用。它在不增加计算机运行负担的前提条件下,将人力资源和计算机资源结合起来,对信息内容资源进行了二次利用,增加了知识内容的附加值。此外,自动排版在计算机系统内部完成,缩短了出版物生成时间,为信息内容的价值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也是知识组织理论的应用拓展。

3.2 提供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对于传统的纸质图书而言,版面设计在编辑环节,不需要用户参与,编辑按照个人审美标准和同类书的排版风格进行版面编排,用户被动的接受版面样式。某些情况下,编辑可能会在进行用户阅读习惯等调查的基础上排版,但仍然无法避免统一单调的版式设计。而自动排版,是根据用户偏好,实现出版物内容的个性化呈现,它是对内容的一种包装,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体验。自动排版后的出版物是已经封装好的出版物,可以直接传递给消费者。同时,封装既是内容版权保护意识的体现,又将自动排版视为智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成果,保护了自动排版的知识产权属性。从用户的角度来说,需求的知识内容被封装成了一个新的出版物,即使是相同的内容需求,不同用户得到的封装版本也具有不同的版面风格,满足了个性化时代的差异化需求,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自动排版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营销手段,用户的购买决策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自动排版是出版商为影响购买决策能够作出的努力之一,它能够尽可能地缩小用户阅读时的感知质量与阅读前期望质量的差距,为保持用户粘性、培养用户忠诚度提供可能。

3.3 为可变数据印刷的发展创造机会

可变数据印刷(Variable Data Printing)是按需印刷的一种,也是传统意义上印刷环节自动排版概念的衍变。它是指在连续印刷的过程中,通过改变数据信息印刷出不同的出版物内容,又被称为可变信息印刷、定制印刷、信息印刷等,数据库出版也属于这一类。为了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它根据预先设定好的包括内容、格式等页面要素,针对不同的客户进一步进行设计而成。本文所研究的自动排版,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可变数据印刷的前一环节,但是在数字出版时代,它也可以看作是可变数据印刷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出版物交付给消费者的最后一个环节实现个性化定制。它将智能聚合后的用户信息内容需求,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版式,自动将文本内容和图片灌进页面当中。因而,自动排版在数字时代创新了可变数字印刷的发展途径,拓宽了可变数字印刷的发展视野。

4 结语

自动排版在个性化定制的背景下产生,本文阐述了其必要性,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一个自动排版的解决方案,论述了其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意义。自动排版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排版理念,是对传统编辑排版的数字化改变。数字出版的相关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排版的自动化,而结合用户阅读偏好、设备偏好、知识偏好的自动编排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仅提出了自动排版这一概念,后续研究可以在自动排版的实现流程、相关技术、排版规则制定、版式生成算法等方面展开,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为个性化出版物产品和个性化出版服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陈富忠,刘衍聪.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工程图学试题库自动排版技术[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

[2] 侯霞,孟飞,杨鸿波.文档编辑与排版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

[3] 基于Publisher自定义模板的自动排版系统[J].计算机时代,2011(3).

[4] 杨杨.基于试题库的试卷管理和自动排版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10).

[5] 马吉全,金英,宋成杰,尹明.毕业论文自动排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6).

[6] 张钌.在线科技论文编辑和自动排版平台研究[D].兰州大学,2013.

篇3

关键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37-02

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目前有近 20 所高校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为新闻学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与研究领域,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求。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创办于 2005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已经初步构建并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2012 年在学校的总体规划下开始实施 2013 版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成、课程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梳理,使之规范化和系统化,并突出和强化了实践教学,突出了学生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的依据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首先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新闻学是特别强调应用的人文学科,体育新闻专业更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对专业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对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对采写编评及摄录采播技术与能力的要求,实践能力也恰是体育传媒行业对当前教育的要求,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要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出发,提出本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将其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 2013 版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要求是系统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和体育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专业素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的政策法规,了解新闻与体育行业的发展变化,能够在新闻、出版、宣传领域从事策划采编、媒介经营管理及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新闻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一)完善教学计划,制定合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围绕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体育新闻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性,突出了应用性,将体育新闻专业的 23 门专业必修课分为三大类,学科理论课程、技术性的实务课程及实践平台课程。

理论性课程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等采用精讲的方式进行,以点带面着重介绍重要的理论,其余内容通过课外阅读书籍和讨论,研究论文等形式完成。如《中外新闻事业史》首先为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大体脉络,挑选重要史实和人物精讲,其余内容以作业和课外阅读形式进行,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查找报纸原件,探寻历史人物足迹等方式来还原历史,并在课上进行讲演。

对技术性的实务类课程如《体育新闻编辑》、《新闻评论》、《体育摄影》、《体育赛事报道》等增加了课程种类及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周。每个重点实务环节必须进行实践练习,如在《体育新闻编辑》教学中,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从教学开始阶段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设计并完成一份报纸”,每人要从报纸的媒介定位、产品设计、报道的策划与组织、稿件的分析与选择、稿件的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设计、实际版面制作几个环节,将报纸从设想到完成一份真正的报纸,实践整个报纸编辑环节,实现了人人动手、一对一的进行实践操作与指导。

实践平台类课程如《电视摄像与编辑》、《图片编辑》、《电视节目制作》、《体育播音与主持》、《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等,依托实验室将三分之二的教学环节安排在实验室或课堂之外,所有课程都要安排各种作品的实践,期末试卷不做纯理论与文字考核。

(二)完善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是推进体育新闻专业改革的基础工程和保障,将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来实施,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得实训基地与实验室在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

体育新闻专业计划建设及升级演播厅(包括录音室)、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平面排版与设计实验室、摄影实验室、体育主持模拟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这六大实验室针对不同课程和实践要求,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功能,同一个实验室能承担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增强学科专业的适应性,提高使用效益。从功能上看演播厅、电视编辑实验室、体育主持实验室将直接服务于电视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与编辑》、《体育播音主持》等课程,平面排版设计实验室与摄影实验室服务于平面媒体模块课程包括《图片编辑》、《新闻编辑》、《摄影基础》等课程,新媒体实验室服务于新媒体模块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技术与应用》、《新媒体营销》等课程。

同时,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帮助学校及其他专业进行技术培训、会议保障、科研与科技服务等工作,使得实验室成为学校科研发与人才培养的基地,为鼓励、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要求,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第二课堂及校内外实习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转变为充满活力的开放型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堂活动将密切结合体育新闻专业的特点,利用体育学院的体育术科项目优势,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体育运动项目,为今后从事相关项目报道提供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可以丰富课外生活,加强身体锻炼。第二课堂提供了足球、篮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在固定时间提供场地,由运动训练专业指导员进行辅导。其次,针对专业技能定期开展各种知识和技能竞赛,如海报设计大赛、报纸版面设计大赛、体育解说员大赛、微电影创作大赛,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校内实践活动,能够对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同时,还与图书馆、大学生体育馆、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全面合作,建校内实习平台,提供志愿者,新闻宣传等服务。

此外,赛事志愿者活动是长期坚持下来的特色,每年在北京举行的“斯诺克中国赛”、“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羽毛球冠军赛”等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中,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已经成为了固定的志愿者团队,在赛事期间提供了球员接待、赛场服务、票务服务、场地保障服务、媒体服务等工作,在多种志愿者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接触赛事、球员、规则、体育记者,对赛事流程,运动项目,培育兴趣爱好,新闻技能实践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锻炼,已经成为该项赛事的准专家。

在校外实习方面,将实习与社会实践作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来落实,相继与《北京日报》体育部、中央电视台《体育星探》栏目、人民体育出版社、《田径》杂志社、乐视网等 20 余家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

(四)构建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体育新闻专业的毕业设计之前全部为毕业论文的形式,大部分毕业论文更偏向于理论和科研性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与考核明显欠缺。在新版的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设计进行了明确细化,毕业设计可以以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两种形式来完成,毕业论文对选题、格式规范、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据论点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作品可从平面、电视、新媒体三个模块中选择相应的新闻作品做为毕业设计,同时对毕业作品在设计、主题、数量、规范、展示等方面提出要求。

三、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助力实践教学

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不能仅停留在传授理论知识体教师,要形成联系实际,以实战出发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加强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支撑实践教学

教师队伍与专业建设是体育新闻专业的基础工程和根基,对实践教学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逐步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平面、电视和新媒体三个研究方向,争取每门课程能够由两到三名教师进行讲授互助提高,形成专业强势。

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鼓励教师横跨两个或三个研究方向。每学期对教师要进行单独或集体的专业技能培训,如运动项目知识培训、摄影摄像技术培训、网络技术培训、新媒体行业进展培训、电视包装培训、演播室节目创新、平面创意培训等等,通过各种培训、培养途径,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对表现出色的教师及实验室进行表彰和奖励。

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已经有两套系列教材,体育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及体育新闻实训系列教材,同时对国外体育新闻实务研究的系列著作正在编译中。届时将形成三套系列教材,能够对体育新闻专业实践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行指导,并具有一定国际视野。

广泛与校外名师及体育新闻行业工作者合作,通过校内讲座,项目合作,邀请进入课堂教学等环节。

(三)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护航实践教学

科学管理必须要有规章制度进行保障,为使实践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的精神下,将逐步修订和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要求、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第二课堂管理规定》、《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新闻实验中心管理规定》、《新闻实验仪器设备管理规定》、《本科毕业实习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使实践教学管理更趋于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 郭盛,黄刚,王峰.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篇4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方法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而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一大批有用的世纪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中学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一)对计算机教育的认知不足

虽然计算机教学已逐步进入课堂,但由于我国未把计算机教育归入/普九0课程体系,它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部分学校领导对计算机课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计算机课程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都难以得到保证。甚至有些学校把计算机课作为一种“摆样子”的课程,随时都受到其他“大课”(如数学、语文、英语)的排挤,其重视程度仍然是“外热内冷“。在对宜宾兴文二中信息技术课的“援教”活动中,除了我任课的初中升高中的四个预科班外,只在高中安排了信息技术课,授课的内容是QB、数据库。并且,预科班的计算机课每周在周五和周六安排两节(包括实验)电脑课,而其他中学有的只上一节,有的索性不开课,在同一地区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学生计算机水平层次不齐

在接触计算机的学生中,从学校中学习和通过自学或其它途径获得计算机知识的各占

66%和34%,值得注意的是这34%的学生中,有部分具有某些专长,如排版设计,图片处理,网页制作等等。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接触过计算机,并能意识到其重要性,而面对纷至沓来的计算机发展的新信息,大部分学生对其中的图像处理和INTERNET等信息颇为关注,而对教材必备的DOS命令不感兴趣。

(三)师资力量薄弱,设备条件不完善

目前,多数中学的计算机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过来的,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而进修学习的机会较少,部分教师所具有的计算机学科知识结构难以适应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另一部分计算机教师的来源是一些大专院校的专业毕业生,计算机知识基础较扎实,但教龄较短,教学经验还有待提高;还有一部分是从校外借调或临时代课的,另外,由于职称、待遇和地位问题以及市场经济的诱惑,很多中学还存在部分专业计算机教师的流失问题,因此,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师资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存在一定的匮乏。

二.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新方向

(一)课程结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校先后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劳动技术课程逐步发展成为基础文化课程。在教学中加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渗透,重视学生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在教材编排上注意遵循由浅入深,年级之间课程内容的衔接,做到知识趣味性强和科学性严谨,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同时,我们也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计算机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去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写作文、做实验或进行计算机辅助学习等等,效果较好。

(二)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新颖

教学内容设置应当适合计算机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根据各个中学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材,做到从实际出发,而且教学内容还应当随着科技的进步进行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0/多纲多本0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

(三)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

(四)提高教师素质,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师的素质是支撑计算机素质教育的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具决定作用的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好坏对完成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任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计算机教师要更新观念,要朝一专多能方面发展,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并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教研活动,撰写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性的教学论文,自觉把学科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在教师教学评价方面,学校要注重教师教学实绩,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和发表教学论文,参与课题教改实验,对成绩突出者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作用,提高计算机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设置单独的计算机职称系列,培养优秀的计算机教师,为全面实施中学计算机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高职学报,基于其主办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特色、人文特色等,都会在其运行过程中自觉地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表现出来。但不同的高职学报会因为其所服务的区域、所属的行业等而有层次之分,抑或说侧重点不同。高职学报以其独具的优势,依托行业企业,服务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职学报所在地域里的行业企业来说,高职院校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合作伙伴,既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方向,而且高职学报也往往是行业内为数不多或是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它所拥有的学术权威性和对区域内行业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占领科技文化的至高点自在情理中[2]。1.学报服务行业企业体现学校办学定位高职院校大多由行业主办学校升格而来,定位于培养本行业、本地区所需要的高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3]。作为反映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科研、服务水平的高职学报,其定位理应立足于区域内的行业企业,立足于服务学校学科建设、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立足于研究行业和企业发展中急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那种不顾自己的办学和办刊现状,一味模仿普通高校学报运行模式的做法,不仅严重背离了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宗旨,也不利于高职学报的生存和发展。2.高职学报服务行业企业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是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高职学报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结合得越紧密,学校和学报的发展才更具有活力。同时,高职学报在为行业企业的服务实践中办刊宗旨进一步明确,办刊能力得以提高。高职学报在服务过程中取得了成绩,在区域内行业企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也由此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高职学报的服务定位加强了高职院校与行业、地方的联系,得到其信任和支持,学校和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足了。坚持以行业企业价值追求为主导,谋求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彰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办学价值的广泛社会认同,是高职学院主办学报的必然追求,高影响因子、二次文献率等虽然也是其追求的价值所在,但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关注高职学报办刊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共赢发展,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使高职办学效益达到最大化。3.提高服务行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高职学报的办刊定位决定了它不可能担负国家宏观发展规划、部委重大项目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高新科研课题等研究成果公布,应精心选择那些符合行业企业现实需要的实用技术及应用性成果加以推介,有效地服务行业企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研究都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和优势。不论是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还是行业内部的横向课题,甚至省科技厅、教育厅支助的基础研究项目,大多明确了行业应用前景和实现途径,参与的研究人员大多与行业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以高职学报为媒体,与行业企业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解决行业企业实用技术及成果应用性推广方面的问题,应是高职学报的价值取向。

二、《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特色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农业办学优势突出。作为“服务三农”的高职学报,办出自身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一直是学院学报的追求。

(一)行业特色

农业类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农业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性人才,大多隶属于农业厅,教育业务由教育厅主管[4]。作为农业类高职院校的湖南生物机电职院学报,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立足农业,行业特色明显。首先表现在栏目设置上,四个主要栏目中有三个是涉农的,分别为农业科技、农业工程、农业职教。其次在稿件采用上,目前每期20多篇稿件中有10余篇是服务“三农”方面的,占全部采用稿件的50%以上,内容涉及农作物生理生化、遗传育种、耕作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环境气象、园艺园林、加工贮藏、休闲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农业产业、农业经济、农业机械、“三农”问题等。

(二)应用特色

高职学报与本科学报的侧重点不同,本科学报注重学术价值,而高职学报结合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重技能、重实践、重应用的办学定位,更加强调技能性和应用性,强调各类、各层次的适用技术推广,以便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该院学报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稿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农业类高职学报的应用特色凸显。如2013年第12卷第1期中的《藤本植物治理石漠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基于为害状色调多重分形的椪柑病虫害识别》、《原子荧光法测定粮食中汞的误差控制》等稿件的应用特色非常明显,受到广大农业工作者的关注。

(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特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普遍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特色。我院与隆平高科、亚华种业等农业企业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行“订单式”、“校中厂厂中校”、“顶岗实习”培养,推动了学院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学院学报秉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经常在“农业职教”栏目刊载学院教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论文,同时也发表农业行业、企业内科技人员所撰写的论文,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三、“服务三农”的高职学报创新

(一)办刊模式创新

基于农业类高职院校鲜明的校企合作办学特色,在高职学报建设上同样可以借鉴此类做法,实现办刊模式的创新,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刊。联合办刊是学校与行业、企业双方合作的产物,能完善双方深度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对于学校而言,通过联合办刊,使得行业、企业中当前运用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通过高职学报这个平台引入到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之中。本院与湖南省农业委员会、隆平高科技园合作,开设专栏刊载基层农技人员和企业技术能手撰写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研发等方面文章,供学院教师参考,促进我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更上新台阶。对于企业而言,通过联合办刊,借助高职学报这个载体,可以研讨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可以在此平台开展科技交流、成果推广,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益,促进科技人员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培养“学者型”科技人员队伍。同时,也可以通过高职学报来传播企业理念,宣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总之,校企联合办刊,可以实现双方良性互动,真正实现“双赢”。1.打好合作办刊基础通过扩大学报在行业、企业的发行量来提高学院学报的知名度。该院作为“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牵头单位,集团内所有企业都与我校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定期把我院学报寄送到这些农业企业,增加他们对我院学报办刊宗旨和指导思想的了解,在增加我院学报影响力的同时,相信可以为以后的合作办刊打下良好基础。2.与企业共建学报栏目一个学术刊物是否读者群广泛,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实用”。该院高职学报要在农业企业中拥有较大的读者群,必须要让读者感觉到学报的实用性。为了增强我院学报对企业读者的实用性,除了栏目设置、内容安排上满足企业需求,尽力与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步跟进,增强刊物的实用性以外,每期还可利用封二、封三免费介绍一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主要农产品和社会影响作积极宣传,以此加强同他们的交流和联系,引导合作企业健康发展,搭建校企合作的新平台,使企业感觉校企合作实用。虽然这项工作大大增加了高职学报编辑人员的工作量,但换来的是学报在行业企业中影响力的增加,坚持下去,我院学报办刊效益会大大改善。3.吸收企业专家、聘请企业顾问参与学报工作校企合作不仅要表现在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可以聘请部分企业专家参与学报编辑工作。他们可以从参与制定学报发展方向,到科技论文组稿、审稿,学报发行以及企业的推荐介绍等全程参与,保证学院学报与行业、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并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动向,及时调整相关资讯,引导行业、企业健康发展。4.积极与行业、企业互动在校内举办论坛、讲座等,增强师生的社会阅历。学报编辑部利用与企业经常联系的机会,邀请企业的专家来校内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增加师生对企业所需员工的感性认识,增加教师培养具一定企业知识和社会阅历学生的责任感。事后,将论坛的讲话录下来,加以整理,形成稿子,最终以专栏形式发表在学报上,可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有效地发挥学报作为校企合作新平台的作用。

(二)学报版式创新,增强可读性

一本农业类高职学术期刊,主要读者对象是基层农技工作者,他们对论文的内容是否丰富、观点是否新颖也许并不会要求太高,更注重外观上的美感。因此,该院学报加强版式创新,无论从封面到排版设计,还是从字体字号的选择到图表的安排,都应时时做到给人以美的享受[5]。当然,这种美感不应该象时尚杂志那样张扬,要努力做到既美观大方又不失庄重。可以通过定期更换封面的纸张、颜色、字体、字号、图案等来给读者以新鲜感,封二、封三可以介绍一些观赏农产品,融知识性、观赏性、宣传性于一体。

(三)栏目设置创新

篇6

关键词: 校园媒体;高职院校;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26-04媒介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所具备的一种素质,也是学生应拥有的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水平的媒介素养能让大学生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和多元化的媒介传播方式有更加充分地认识,能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并准确判断传播信息的价值,充分利用媒介提供的信息资源。校园媒体是学生接触较为频繁的媒介之一,如何利用校园媒体来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文将以高职院校的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广外艺”)作为研究个案,较详尽阐述校园媒体在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开展路径。

一、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梗概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这样定义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亦称媒体教育),它指的是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我们对媒介素养概念进行分解,它包括三个主要的环节,即在接触媒介时获取媒介传播的信息;在解读媒介时开展批判性地接受信息内容;在利用媒介时借助媒介进行生活和工作。

从概念上我们要清楚区分媒介素养教育与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媒介素养教育面向全体公民,主要是要培养公民对媒介的性质、运作规律、媒介传播手段、媒介信息内容等媒介传播现象和规律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在国际教育界早已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例如,新西兰在五年级课程中有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日本在中小学中均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综合教育”中;欧美一些国家如加拿大、英国、澳洲等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步伐更为早些;我国的港台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也紧跟国际脚步,2002年,台湾官方公布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1997年,香港始推媒介素养教育,并于2005年与2007年深入推广。

但是,与传媒业快速发展的势头相比,我国内地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存在一些本科院校的新闻传播课程中,在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地之一的高职院校中,媒介素养教育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语。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甚至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种自发性,只是在无形中已经接触了媒介素养教育。他们只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媒介使用的经验,虽然这些个人媒介直觉可以为大学生找到相关信息提供少许帮助,但是这毕竟是一种较为低层次的媒介素养,他们更需要一种系统的媒介理论来指导,更需要一种具有针对性的实训来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能力。

・前沿理念・1利用校园媒体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路径研究 二、校园媒体对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校园媒体是高校或者其各类团体组织所主管或主办的媒体,它是一种特殊的媒介,与传统媒体有着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它的传播地点主要在校园,传播对象主要是学生,传播的内容是广大师生身边的事与人。高职院校有着非常丰富的媒介资源,它们囊括了校报、校园网、广播台、电视台、内刊以及各单位所开通的微博等多种类型的校园媒体。它们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有着重要的、持久的、潜在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1.教育作用

校园媒体是高职院校的一种媒介形式,它们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在于育人,它们对于大学生的心灵历练、知识吸收、思想塑造、人际交往、素质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目标,明确今后的职业角色,锻炼“多而专”的知识技能,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心理,最终促使大学生能自觉选择媒介、接触媒介和利用媒介,实现对学习和生活的有力指导。比如:广外艺的校报《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报》始终以笔为犁,深耕广外艺这块热土,虔诚地记录着校园每个角落的悲欢与变迁。历经100期的发展,广外艺校报的内容出版日趋稳定,第一版为要闻版,第二版为“教与学”,反映校园文化生活、师生教学、学习等感悟,第三版是“理论专题版”,包括理论探讨、理论学习心得等,第四版是“副刊”,主要是师生的英文习作和艺术作品等,透过一期又一期的版面内容,我们均可看出校报一直以来坚守的教育责任。

2.导向作用

校园媒体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载体,它们承载的内容不仅仅是客观的新闻事实,更多隐含着明确的导向性,通过字里行间的导向性,不仅能引导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及媒介行为往积极方向发展,还能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准确识别媒介信息,而且也能约束不正确的媒介接触行为,改变错误的媒介使用方法和思想。比如:广外艺的校报充分利用这个宣传教育平台,加强舆论引导。同时又避免一般化、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不断增强校报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是为学院中心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唱响了学院的改革主旋律;二是加大评论力度,对环保、美德、教学品牌等均有相关评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媒介观。

3.创造作用

校园媒体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手段,也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工具,它的工具性为可以改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满足对文化、精神的需要,也可以承载着大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理论体系、生活感悟以及行为思考,同时也为社会创造具有媒介素养的技术型人才。广外艺的学生宣传队伍主要有学生通讯社与校报编辑部组成,每一年这两个学生社团约有40余人活跃在校园生活的每个新闻现场。 2011年,以校报编辑部与学生通讯社成员为主构建成的广外艺亚运志愿者通讯社分站点从百余个站点中脱颖而出,荣获“十佳优秀站点”,他们这些年在《广州青年报》、校报、校园网、官方微博上发表了许多的原创性作品,展现了现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如今,他们一批又一批活跃在百度、电视台、出版社等社会舞台上,甚至大多数已经脱离原来的专业,做起了新闻宣传工作,他们感概说,校报编辑部与学生通讯社让他们磨练出的媒介素养让他们得到了这份工作,也让他们得到了人生中一笔用不完的精神财富。

三、利用校园媒体开辟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新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还处于一种自发状态,相距专业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还较远。总体上说,高职院校学生媒介素养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接触媒介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消遣,或者出于功利性的接触媒介,他们只是想从网络上寻找一些与论文相关的资料或者应付差事。二是接收传播的信息内容趋向软化,对纯娱乐性的节目或者肥皂剧等软性信息情有独钟。三是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不够强,尤其是面对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一股脑接受,难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四是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差,有的同学在图书馆或者在网上就算停留一天也难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五是容易踩踏知识产权保护的,尤其是在网上下载论文不加注释就直接冠以自己的论文内容,这些都是直接踏入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雷区。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来开展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开辟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学生媒介素养整天水平的提升。

1.高度重视校园媒体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媒介素质教育,加强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体系研究,制定切合高职人才培养的媒介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相关内容,充分认识到校园媒体是学生媒介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并利用校园媒体宣传媒介知识,营造浓郁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比如:广外艺的领导高度重视校园媒体的运用,主管学院新闻宣传工作的党委书记一再强调校园媒体要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校报、校园网、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校园广播台、电视台、官方微博等校园媒体各有传播特点,按照不同媒体的性质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校园网主要新闻动态,校报进行深度报道,微博引导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等等。同时,校园媒体还派出专门的部门和指导老师予以业务指导,保持宣传工作的正确方向。

2.构建“社会参与”的媒介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要构建“社会参与”的媒介教育模式,即不仅仅要教导学生了解媒介的一些使用技巧,还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借助媒体实现信息传播权以及舆论监督权。比如:广外艺校报不仅不断加强自身内容、版面设计等各方面的内涵建设,它还借助新兴媒体的优势,以达到其“社会参与”的媒介教育模式的效果。2009年9月30日,第64期校报以新面孔出现在校园门户网站的“媒体广外艺”栏目中。同时,微博是广大师生使用最为广泛的新媒体,校报审时度势,于2013年开通“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校报”微博,鼓励校报编辑部的同学借助新媒体形态实现信息传播权,也实现了舆论监督权,使之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平台,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令人欣喜的是,2011年,校报编辑部与学生通讯社成员以亚运会在广州召开为契机,积极参与亚运志愿者通讯社分站点的各项志愿者报道工作,在《广州青年报》上策划两大专版,并结合学院办学特色积极投稿刊登20余篇稿件,他们这种“走出去”开展联合出版专版和开展对外宣传报道的新闻传播战略,对于构建“社会参与”的媒介教育模式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3.利用校园媒体搭建媒介素质教育的实践平台

校园媒体一般都是挂靠在高职院校的党委宣传部、校团委等行政部门,分派了相关的指导老师予以宏观把控和业务培训,但是具体的业务工作还是由高职院校的各类学生社团来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广外艺的校报与校园网由党委宣传部主管或主办,但是具体的业务工作还是分别由校报编辑部和学生通讯社来执行。在校报这个实践平台上,校报成员与其他的学生都可以参与组稿、编稿、审稿等编排工作,甚至校报的每一期的第三版为专题策划版面,深度报道已成为最常见的报道形式,因此,学生围绕着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和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先后策划推出了党建、就业、学生社团、毕业、实训、教师教育、顶岗实习、感恩教育、节能减排、教学观摩、校友会、师德建设、新疆班、亚运人物、创先争优、国际交流与合作、职业教育、学风建设、校运会、校企合作、管理经验交流、体育卫生工作、“三下乡”、教师培训、校庆人物、过年、“悦”读、网购、学雷锋、广外艺之春等专版,新闻策划由点带面,整体策划,结合学校工作和师生喜爱话题来提炼新闻点,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事件,通过系列新闻稿件深入记录学院发展的历程。在这里,学生不仅懂得了新闻采写的技巧,还熟悉了报纸编排的规律,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战一线中得以形成和提高。

4.加强媒介素质理论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