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客范文
时间:2023-03-16 09:0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湖心亭看雪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巧用幽默的语言,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
幽默的语言,如夏日的凉风会让课堂立即变得轻松活跃。但是如何运用幽默的语言还要有分寸。这一点儿丛老师做的较好。如开头处:“穿越到380年前,去追踪张岱的西湖之行。”再如翻译课文部分,“现在我们已经穿越到明末清初年间,不懂文言文,和古人的沟通恐怕也要有障碍吧?”由此引入翻译环节;再如“相当于我们拿着电热煲,还得穿着貂皮”一句是对 “拥毳衣炉火”的现代版解读;对于金陵人的畅饮的解读,“不留电话,不留QQ,没有任何联系方式既率性又忧郁的离去。”这几处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幽默又不失严谨,让学生轻松地跟进教师的教学思路。妙处还在于前后语言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导入环节的“追踪”与后面的“报道”“穿越”等词语的运用浑然一体,这样运用使幽默的语言抛出时不会显得突兀,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当然,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精心设计,学会妙用幽默的语言,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构建有效的活动,激发求知热情
篇2
一、展现了诗的体制章法
《湖心亭看雪》寥寥几笔,用短短一百六十多个字,追忆了作者当年在西湖乘舟赏雪的经历,把湖心亭夜间雪景写得气象苍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景情相生。散文贵有诗意,如果拿诗来作比,我觉得《湖心亭看雪》这篇小品文颇似唐人律诗。首先我们可将一百六十多字的文章进行一次变形: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起)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承)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转)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合)
全文表现了起、承、转、合的精致结构,是中国古诗文创作的第一笔法。研读至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张岱在章法技巧运用上的高超、自如。
二、选取独特的意象营造空灵的意境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情景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并使读者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研读这篇小品文,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时可谓独具匠心,选取了湖、山、雪、舟、亭、人等独特的意象来构成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作者着墨最多的是“雪”这个意象,运用了白描、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写出了雪之苍白、雪落之猛、雪后之寒,勾勒出西湖夜色茫茫,冰天雪地万籁寂静的画面,营造了空灵悠远的意境。在这广阔无限的雪白世界里,作者乘舟而来,乘舟而去,这里“舟”的意象值得我们慢慢品味。舟在古诗中有特定的意蕴,往往寄寓了作者漂泊之意,常带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作者创作此文时刚好寓居杭州,他雪夜乘舟,亭上邂逅知音,饮酒赏雪,给文章抹上了凄凉的色彩。
三、透露作者率真的“痴”情
独特的意象营造空灵的意境中,一个有点孤傲、喜欢喝酒、钟情山水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那么,作者写此文究竟想表达自己什么情感呢?
再次研读《湖心亭看雪》,我们可见文章清晰的叙事脉络:“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 到亭上”、“及下船”。在这叙事中,我们发现文章“独”、“喜”和“痴”这几个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它们就像一条细丝把写景、叙事、抒情穿起来,同时也巧妙地透露作者率真的“痴”情。
篇3
关键词:强 字义 张岱 注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01-01
2001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选录了明代散文家张岱的小品散文《湖心亭看雪》。文下注释④强(qiǎng)尽力。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往往理解为“张岱尽了最大的努力喝了三大杯酒。”似乎是因为遇到了知己而超过了自己的酒量多喝了酒。若真是如此,前文为何要用“拉余同饮”,似乎有强迫的嫌疑;再者,若真遇知己,为何不尽兴而归,却只饮三杯而别,不应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吗?且后文也未读出作者有酒醉之意,这种理解可能有些问题。
为更好理解“强”字的真实含义,本文试着从“强”字的含义和张岱思想情怀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 “强”字源流
《说文解字》载:“强,也。从虫弘声。”段玉裁注引“释虫曰:,捋。郭曰:以自摩捋。借为弱之。”即“强”的本义应该是苍蝇一类的虫子,在后世的使用中把它用做“”(音qiáng)的通假字,由此可看,“尽力”的这种解释无法从“强”字获得。
《说文解字》载“,弓有力也。从弓声。”即“”的本意是弓强劲有力。如:“材官引。”(《史记・绛侯世家》);“强弩之末。”(《汉书・李广苏建传》)后引申为“?强健;健壮,有力”如:“筋骨之强。”(《荀子・劝学》);然后再引申为“强盛;势力大”如:“不可谓强。”(《墨子・公输》);“兵革之强。”(《战国策・秦策》);再引申出“刚强;坚决”如“申生甚好仁而。”(《国语・晋语》);“”如:“,暴也。”(《尔雅》)此处仍难以找出一个合理的例证进行解释。
段玉裁注释“”时说“弓有力也。引申为凡有力之称。又为强迫之强。”即“”字假借为“强(qiǎng)迫,强制”的“强”。如:“强饮强食。”(《考工记・梓人》);“三君皆将强死。”(《左传・文公十年》)在这意义的基础之上,词性发生变化由动词变为副词“勉强”如:“功不可成。”(《淮南子・务》);“乃自强步。”(《战国策・赵策》)再进一步引申为“竭力;尽力 ”如:“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2 景中寓真情
文人墨客赏雪咏雪历来被当作一件雅事,咏雪之作更是数不胜数。这篇《湖心亭看雪》有些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有点另类。首先是赏雪时间的选择“崇祯五年十二月”张岱当时的写作时间已是清初,作者不用清代的年号而是沿用明代的年号,这并非是误笔,而是有意为之,表明作者不忘明朝,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从这个小小的细节上,张岱就向我们传递出了自己忠贞不渝的气节。第二个时间“是日更定矣”这是在夜深人静,人多已入睡,选择出行,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要寻找一个无人打扰的时间,在这天地之间独自赏雪。再来看赏雪地点“湖心亭”,深更半夜已是行人稀少,再往湖心亭,那么赏雪之人更是少之又少。
赏雪人员“余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从字面看是张岱自己独自撑着小船一个人,前往赏雪。真的如此吗?后文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舟子喃喃曰”,由此两句来看并非是作者自己一个人,而至少应该有一名船夫。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但是结合前面讲到的赏雪的时间“更定”来看,作者所追求的就是一个无人打扰赏雪空间,他的这种情怀又岂是一个舟子所能理解的,也就可以当做不存在了,这天地之间也就只我张岱一人。
雪景的选择“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这句妙在一个“绝”字上。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没有任何的外在的打扰。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沧桑之感。“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物都是这白茫茫的天地间渺小而孤单的景物。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白描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综合时间、人员、景物来看,作这无一不是要追求一种清净的、“独”的境界,不想有任何外来的打扰。
亭上已有两个人对坐饮酒,“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此处看似是知己相逢,实则并非如此。先看此处的动作“见”、“拉”,神情“大喜”,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并非由作者发出,全为二位金陵客人的行为。而张岱的动作只有“强饮”、“别”,若真为知己,为何不酒酣之后再分别,而只饮三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也就到了该入正题的时候。这正题就是“分别”,是否是知己就显而易见。
再来看二人的身份“是金陵人,客此”,作者用的是分别之后的补叙,而不是放在整个事件的行文的叙述之中,这是张岱刻意为之。二人是“金陵人”又是“客此”,好一个“金陵”,再加一个“客”,这是张岱内心中眷恋着的故都,已是不堪回首,又都是客居于此,本应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但是,这却触碰到了张岱内心中最脆弱故国之思。而此二人却在这天地之间,无心雪景以酒为乐,“客居”、“故国”已不知何处去了,这与张岱已成天壤之别。
张岱用舟子之口道出了这本不是同道之人的真意。将自己与金陵客人对举,“似”我,却“非”我。“我”是痴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间,痴于故国之思,痴于内心的清高与孤傲,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3 结语
综观张岱清高、孤傲的情感,以及内心深沉的故国之思,与二位金陵客人绝非知己,那张岱也无须为了他们尽力饮酒。
再结合“强”字含义的发展,唯有“勉强”一义最适合文中的语境。
因此,教材该处注释应该解释为“勉强”,是张岱勉强饮了三大杯酒之后起身告辞离开。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篇4
1奇人
课文开头写到“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本文写于明亡后,其中“崇祯五年十二月”一句不用清朝年号,而依旧用明朝年号,可见作者对故国依旧恋恋不忘,也是他不仕清朝的心理暗示。另外“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可谓独具匠心,一个人独自前往湖心亭,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这个“独”字与后文出现的舟子看起来好象是矛盾的,实则是作者故意为之。作者自视清高,在他看来舟子虽然存在犹如不在。一个“独”字表明他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上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起伏。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其实张岱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能有如此孤寂情怀,正是他避世幽愤的表现。以上两点可看出作者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奇人,之所以有此怪异的心理和行动,这与作者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的。
张岱出生在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年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曾祖父曾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考取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亲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他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仕宦家庭,受文学艺术熏陶影响很大,他好文学,,晓音乐、戏曲,为他以后成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奠定了基础。
但张岱的文学创作又受到他所处时代的影响。他生活于明朝末年,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佞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不满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的话,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他少为富贵公子,好山水,爱繁花似锦,爱热闹,凡遇热闹总要等热闹散尽才肯离去,所以明亡后他能独善其身,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同时也成就了他的名士风度,他在与名士文人玩世颓放中,对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对天文地理靡不涉猎,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尤其最擅长散文,最终完成了影响后世的《琅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让我们有幸赏析他的这篇小品文。
2奇景
游记的重点是写景,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如何将夜色中的雪景最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往往是作家们难以把握的。然而张岱却以他独特的、准确的感受寥寥数字将雪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看似简单,却让人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他描写的夜色中的雪景重在一个“奇”字上,写出了自己眼睛观察中的奇特之处。
“雾凇沆砀”写出夜色下的西湖湖面冰花一片弥漫,给人模糊朦胧之感。“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连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与云层、山峦、湖水一片混沌,难以分辨的景象。作者以第一眼的感觉总写雪景,给人浑然一体的印象。接下来变换视觉,将景物拉近,给读者一个特写镜头:“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紧紧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也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让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所以作者笔下描绘的夜色中的雪景其实就是一幅奇特朦胧的画。
篇5
本文拟从文学风格的角度对“隽永”做一点探讨。
隽永文风的发展过程
隽永文风的发展可以简括为四个时期。
先秦时为发源期。这个时期的隽永风格体现于一些片断中,而没有完整的作品。如《易经》“中孚”卦的九二艾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论语·先进》中的片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粤,咏而归。”
从汉魏至宋元为形成期。这个时期隽永风格有了完整的作品体现。代表作品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苏轼的《东坡志林》等,但没有创作理论。
明清时则为成熟期。这个时期,隽永文风既有了完整的作品,又有创作理论,创作理论以公安派的“性灵说”为代表。这一时期隽永风格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是归有光、张岱、袁宏道等人的一些作品,如《项脊轩志》、《寒花葬志》,《湖心亭看雪》等。
现当代则为继续期。因为语体文代替了文言文,在新的语言形式下,隽永文风又有了新的发展。老一辈的作家中周作人、王力、孙犁等,青年一代则有台湾的简妓,陕西的贾平凹,北京的伍立杨,福建的楚楚,内蒙的张阿泉等。
隽永风格的表现
隽永的文风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
一、在形式上的表现。
隽永的文风在形式上的表现主要是简约。
简约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要加以精心地锤炼词语,有时还要辅以比兴,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这与《诗品》中的“洗炼”接近:“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如张岱《湖心亭看雪》写西湖夜中雪景:“湖中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痕”、“点”、“芥”、“粒”等量词,都不是常规的搭配,加以“粒”称人,就形象地表达出远望雪后西湖人物的渺小,又含有将人比作“米”一类事物的意思,所以《古文鉴赏辞典》说:“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1340页)
五四以后,白话代替了文言,但隽永文风在词语简约方面古今是一致的。要简约,用词和句式就免不了要受文言的影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界于文言和白话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如张阿泉《明信片上的短简》之五“居北国淡青色小城,独坐西窗,望枯叶职落,暮色四合,抚卷畅想……”;简祯《想忘于江湖》片断:“独在异乡为异客,目遇间,已说尽半部人间。我不欲扰人,亦不欲人扰。相见欢,无声胜过千言万语
因为简约发展到极致便是尖新—遣词造句,往往出人意表,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更多时,则会说出人人心中之所有,口中而又所无的话来。前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已是一例,再举当代女作家楚楚的《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戍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弈,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别的先不必说,你见过以男女称呼松树的吗?可是如不以“男女”称松,又怎能给粗壮的纤巧的松树以区别且赋予它们人的灵气呢?“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也是别致非常的句子。职称论文
这个苦苦地寻找恰当的语词和表达方式的过程,用《补诗品·隽雅》中的话说就是“风雪满天,独客寻诗”。“寻诗”一词十分传神,说明要具有“隽永”风格,光有简约还不行,简约中需贮有诗意。
简约表现在篇幅上往往很短小,用《补诗品·隽雅》中的话说就是“意态横出,古梅一枝。高楼月上,短笛斜吹”。但因意味深长,境界并不逼仄,芥子须弥,方寸之中常有千里之势。且以(寒花葬志》为例:“脾,魏孺人腾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脾初腾时,年十岁,垂双畏,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火煮草芥熟,脾削之盈匝;余人自外,取之,脾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脾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指余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百余字中,在内容上,归有光不但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娇憨调皮的幼脾形象,还表现了他与幼脾之间幼脾与夫人之间以及他与夫人之间的纯真和谐的情感世界,抒发了他对早逝的幼脾和夫人的无尽的思念和悲枪。在表达方式上,有说明有记叙有议论和抒情,在写作方法上,首尾写悲而中间却两现“笑”字,对比强烈,但细思之,悲中有乐,乐中有悲,悲喜混茫,不辨涯岸。这百余字,真是粒粒千钧,咀嚼不尽也。
二、在内容上的表现。
隽永文风在内容上的表现就是通脱,通脱依鲁迅先生的解释,即“随便之意”。(《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见《而已集》)便是想说什么便说什么,想怎么说便怎么说。
中国传统文论,是非常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的,不作文则已,作则必得代圣贤立言。柳宗元说:“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通书文辞》)道就是今天所说的思想内容。文道之间,道是第一位的,文只不过是明道载道的工具。而思想内容又必须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也可以说,“载道”“明道”的文章,是要受束缚的,是不能“想说什么便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
这种内容上的通脱,就是不再承担“明道”“载道”的重负,转而表现世俗的生活和常人的情感,记通脱之人,叙通脱之事,发通脱之论,抒通脱之情,“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姚鼎评归有光语,转引自《古文鉴赏辞典》1238页)。如《世说新语》载:“王子酞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刻,即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向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思念朋友,一夜乘船顶风冒雪,到了门口却返了回来,理由仅是“兴尽”。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见月色好,便不睡觉了,去寻朋友散步。张阿泉《灯窗小识》亦云:“严寒的日子,喜欢傍炉聊天。一次,与二三知己夜话,谈到风生处,煮老酒,弄长箫,哼蒙古牧歌,忘乎所以。过子夜,见亮色盈窗,乃披衣相呼至中庭,月出东山坳,清辉遍洒,极让人动情。吾等诗心大发,高声诵先人张若虚名篇,徘徊许久不归,完全陶醉于这苍凉而古典的月光。”他说:“友朋相值,闲谈闲行,都有缘分在内。有缘不求自聚,意谋神合,而缘尽则散,亦不可理论。”其人其事其论其情,无一不透着浓浓的通脱的韵味。用公安派的话来说,通脱即“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隽永风格与文体的关系
“通脱”的内容与简约的形式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在很大的程度了决定了隽永文风同文体的关系。它适宜于篇幅短小,接近生活,便于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的文体。这样的文体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小品。记人的,如《寒花葬志》,记事的,如《湖心亭看雪》,写景的,如《晚游六桥待月记》,状物的,如<项脊轩志》,抒情的,如徐仲可的(可言》。且以后者为例:“宵分人静,风撼小楼,剪烛观书,自领荒寒幽杳之趣。诵昔人只有一株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之语,为之爽然。而又觉富贵之于我,真如秋风之过耳也。”郑逸梅评:酷似晚明人口吻。(见《艺林散叶))
二旧记。如袁中道《江行日记》:“夜雪大作,时欲登舟,竟为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三、书信。如今人邓散木致平秋翁札:“晚来得酌,对影无月,只灯光照人,摇摇作态而已。安得小红月上之流,伴我浅斟按拍?”郑逸梅评云:大有晚明人风味。(见《艺林散叶》)
四、序跋。如郑逸梅《艺林散叶》载:傅增湘富藏书,得珍本必加跋语,颇隽雅,如云:“时大雪初算,园林皎然,玉润珠辉,清光袭人几案间,与冷淡生活之趣相映发,茄鼓严城中作萧然物外之想。吁!可乐也!”又:“大雪满园,坐琪花玉树中展玩异书,真所谓清极不知寒矣。”当代人张阿泉的《齐白石印影·跋》:“余偶收篆刻之书,纯为沾染印林金石之气。玩味朱白闲章,‘始知真放在精微’,常可蕴养云泉抱朴之志。。。一秋渐深,风吹木叶萧萧而下,时与远市尘嚣相和。寂坐庭间,倏然有城市山林的诗意。”
五、书话。序跋在现展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书话,书话可看作是读书的随笔,虽自序跋发展而来,但比序跋宽泛。举凡买书的过程,理书的心情,读书的感受,均可入文。如孙犁《曲终集·甲戌理书记》片断:“故园消失,朋友凋零。还乡无日,就墓有期。哀身世之多艰,痛遭逢之匪易。隐身人海,徘徊方丈。凭窗远望,白云悠悠。伊人早逝,谁可告语。”
隽永风格同汉语的关系
虽然诗文评语中,隽永是褒义词,但隽永一路文风,却向来并不受重视。好象旧社会世家子弟唱戏,玩票是潇洒,下海却等于没出息。这其间的原因,在作古文的嫌它近于白话,而作白话的又嫌它杂有文言。前者如桐城派的宗师方苞就说:“古文中忌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徘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桃巧语。”桐城派另一主将姚鼎持律更严,又要求古文“不可有注疏、语录及尺犊气”。(转引自《钱钟书散文》第293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与隽永文风有关的魏晋六朝语、诗歌隽语、尺犊气,都被排斥在外。后者如前引孙犁先生的书话文字,就有人不能理解,说是“变态”。(《书与人》,1997年,第6期,第40页)
其实,隽永文风是符合汉语的特点的。汉语有什么特点呢?申小龙说:“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汉语的语词往往言简而意赅,汉语的行文也讲究辞约而意丰。”(《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167页)
篇6
大雪节气发好友的唯美句子文案
1、天上飘着雪花,地下跑着雪橇。雪橇载满祝福,送去如意吉祥。请你坐上雪橇,踏上梦想之旅。一路飞奔向前,下一站开往春天。大雪节气快乐。
2、盖满了天地,告诉世界它的洁白,飘飞在天地,通知世界它的到来,充满了世界,告知世界它的精彩,无声的消去,通晓世界它的轻盈,大雪节气雪到来,雪花伴你更愉快。
3、大雪节气就要到,短信问候少不了;条条短信传输,汇成温馨的祝福;串串思念相连,表达真诚的心愿。大雪快乐!
4、大雪节来到,欢乐祝福到,请快穿好棉衣,戴好棉帽,来到院子中间等待幸福的来到。我已将美好的祝愿托给每一片雪花拥向你的怀抱,将你淹没在幸福的雪花之中。大雪节快乐。
5、大雪节气到,雪花飘飘飘,“瑞雪兆丰年”,喜事连连连。愿你生活快乐,丰衣足食大富大贵;爱情幸福“光照薄冰碎,寒暖两相随”。
6、大雪节气,今天即是,我的短信,随风而至。送你温暖,愿你远离感冒;送你问候,愿你远离孤单;送你糖果,愿你远离苦涩。祝你大雪节气快乐,生活幸福甜蜜!
7、大雪节气今日到,保暖工作要做好,防寒保暖第一位,诚挚问候我送到。祝你身体健康笑常在,事业亨通乐开怀!
8、冬日大军浩浩荡荡,刚刚击退了小雪,大雪节气又扑面而来,经温馨委员会一致决定,派好运师团,幸福第一军支援你温暖过大雪,祝你大雪节气开心,愉快!
9、雪花飘啊飘,风儿吹啊吹,幸福的祝福随雪而下,随风而来,大雪节气,祝你好运不降温,热情似火的过冬天!
10、雪虽大,有我对你的祝福;风虽疾,有我对你的问候;天虽冷,有我对你的寒暄。大雪节气到了,愿你多穿衣,不得病,身体健,得幸福!
11、用牵挂织一双手套,用问候织一件大衣,用温暖烫一壶酒水,用祝福造一盆炉火,送给大雪时节中的你,愿你温暖每天,事事顺利,幸福美满!
12、"把问候煲成一锅浓汤,将你那怕寒的胃温暖;把关心织成一顶帽子,将你那宝贵的头部保护;把牵挂做成一副手套,将你那指引方向的手套紧、大雪节气到了,气温也下降了,你也该全副武装了、"
13、下雪了,天更寒,时刻注意保暖防寒;发短信,送祝福,时刻提醒牵挂心间;勤锻炼,多喝汤,这样更能身强体壮。祝大雪节气快乐无比、幸福无比。
14、雪是冷的,心是热的;节气是冷的,祝福是暖的。短信只有一条,但是却蕴含着无限思念,问候只有一句,但是却包含了无限温暖。愿你大雪节气,温暖无限,快乐无限!
15、大雪节气到来了,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发条短信寄上最温馨的思念,祝你整个冬天温暖如春,开心永远,幸福永久。
16、亲爱的,最近还好吗?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让我想到了如冰雪般纯洁美丽的你。天冷了,多穿衣服多运动,防寒保暖是关键。别为了风度忘了温度哦。大雪节快乐。
17、大雪节气来到之时,祝福语如约而至,及时添衣谨防感冒,防寒保暖身体康健,开心快乐衷心祝愿,幸福安康是我心愿。祝身康健,快乐作伴,温暖过冬天。
18、雪是浪漫的,捎去我一辈子的愿望,雪是飘逸的,带走你忧郁的悲伤,雪是晶莹的,送去光明的前程,雪是温暖的,融化冰冷的心。大雪节气快乐!
19、最浪漫的花儿,绽放在冬天,飘洒着思念,飞旋着祝福。纯洁的颜色,晶莹的品格,为你带去最多的快乐和的好运。大雪时节,愿你美丽心情永相随。
20、大雪时节“雪”纷纷,幸福好运来降临;钞票就如雪花飘,飘进你的大荷包;大雪节气,祝你天天捡着宝,天天都有爱人抱,日子开心的不得了!
大雪节气发好友的唯美句子文案
1、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2、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3、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4、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6、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7、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8、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9、同为懒慢园林客,共对萧条雨雪天。
10、深山大雪懒开门,门径行踪自尔新。
11、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1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3、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14、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
1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16、路逢邹枚不暇揖,腊月大雪过大梁。
17、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18、西峰大雪开,万叠向空堆。
19、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0、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
21、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2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24、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25、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26、空囊投刺远,大雪入关迟。
27、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2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
篇7
浙江温州的杨聪老师教授此课时紧紧抓住一个“才”字,让学生从“字缝”里读出“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再围绕“恃才放旷”与“数”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历数杨修恃才放旷的事件,并根据重点词语分析理由,加深学生对杨修之死的进一步理解。以“一字评杨修”的环节,表选自己对杨修的评价。然后通过相关评论,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反思韬光养晦的这种人生哲学。从而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
浙江金华的张震霄老师对《杨修之死》的课堂设计另辟蹊径,抓住文中“真知”两字,串起全文,串起了整堂课。以三张幻灯片简单地显示了“真知”两字和不同的标点:“真知……”(杨修的“真知”从哪里看出?)“真知?”(杨修真知魏王肺腑吗?)“真知!”(假如你是杨修,怎样与曹操相处相安无事?)来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对杨修的个性和结局展开思考。启示学生“张扬但不张狂,独立而不特立”的人生思想。
综观这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令本人感触最深的是教师“异”中有“同”:他们都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觉解读文本。处理教材,以挖掘文本关键词句的方式来优化教学,引领学生漫溯到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绽放出别样的美丽和精彩。
语文的内核是语言,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做到言文合一。就具体的阅读课堂而言,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捎摩文字、品味语言,去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和思想内容,达到审美的愉悦,思维的训练。因而深入文本,选取关键性的词句,揣摩语言和细节,以理解和思维发展为本。人文性渗透其间,这是语文课堂的正途。
选择关键词句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是教师从文本角度和教学目标出发,根据自己感悟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视觉和体验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处理教材的过程。挖掘关键词句,就是确定关键的字、词、旬,通过对这些关键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感悟来剖析与理解课文。体会课文言语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让学生找到通幽的“曲径”。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有时就是殷勤助兴,“扶”主而行的“杖藜”。教师有效地握住了这根“杖藜”,课堂教学就可尽赏“杏花雨”、“杨柳风”等美好境界。
一、关键词句成为感知文本,深层探究,组织有序教学的着眼点。
语文课堂教学从字词句切入,熔词句与内容于一炉,语文课可上得厚实,就会有鲜活生命力。把关键词句作为课堂教学的切人口,是立足文本,以言语方式深入文本开展教学的有效方式。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感知文本,开展探究,从而有序地展开教学环节,向文本的更深更细处探询,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行之有效地带领学生深度挖掘文本,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从“紧贴文本的地面”进入到“文本的底层”,通过深入探究,去触摸文本的灵魂和文化,从而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获得精神的享受。
例如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可把文中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为贯穿全文的关键句。以“痴”作为“文眼”和“课眼”,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 抓“痴”字。张岱如此痴迷的是什么?景(奇、梦、美、妙、趣……)会令张岱如此痴迷?(赏景)2 抓“似”字。张岱与湖中二人有何相似之处?(清雅脱俗、任性放达、特立独行)3 抓“更有”一词。张岱与湖中二人更有何相似之处,仅是性情兴趣爱好吗?“是金陵人,客此”(隐情苦衷,用笔曲折,故国之思。),湖中人鸟声俱绝(景绝、境绝,心绝)更有痴情于故国往事,还有故国之思、离黍之悲(志向、操守)。
让关键词句成为教学的着跟点,打开感知内容、探究文本的通道。以研读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教学环节顺畅自然,通过文本感知,深层探究,让语文的“意义”和“意思”不再呆板,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揣摩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实现教学了过程优化。关键词句成了有序展开教学的着力点,使课跟如泉眼,用语文的甘泉滋润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的语文味充盈。
二、关键词句是浸入文本,点燃情薏的突破点。
于漪老师认为:“语言、思维、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探究其中内涵,是加强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深化情感的重要方法。关键性词句作为核心“语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文字,沉浸其中,借助关键词句去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自己心中的情感点燃。
杭州李明老师在教《香菱学诗》时,通过文本解读,独具慧眼地将“笑”作为作者情感的集中点、燃烧点:他找到文中15次笑,重点用了三次“笑”,引领学生沉浸于文本,深入到香菱的内心深处,“笑”中之“悲”。“苦”中作“笑”,由这个字把学生带进了香菱的内心,懂得了香菱的苦和雅,突然悟到曹雪芹塑造香菱的用心。“笑”字把课堂带人一种沉重悲郁的气氛中,把文中人物、作者和读者的情感都聚焦在一起
关键词作为作者情感集中表现点,仅存于文本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关键词句的感悟、品味和朗读。应构成教学细节的主体。通过关键词句点燃心中的情感,于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语言对词语进行情景描述,通过品味和朗读,把词语的丰富内涵和暗藏的情感像火种一样投入学生的心中,真正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三、关键词句是解读文本。深入人物内心,深化思想主题的金钥匙。
教师对文本独到的解读是实行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的前提。教师,通过解读文本,凭借自己对教材的独特钻研和个性领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感受文中语言所流淌的情感,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与品味,才能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内容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读懂文中人物,读懂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师引领学生紧贴文本,从关键字词句里去发掘人物的内心,从浅层内容升入到人物情感深处,感悟作品的思想主题。这样的教学策略,不致于产生浅表层面的教学效果。
《台阶》中我们可以把“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从没觉得因为台阶的造成自己的地位有了提高。”这一关键句子,作为解读人物的一把重要钥匙。因为“我们家的台阶低”,造一个高台阶
的屋成了父亲的人生目标和最高理想,他花了大半辈子尽心尽力建造好了房子。希望听到他人的赞语,来满足实现自我的成就感。可是支撑“父亲”辛劳终生、凝聚“父亲”一生价值的台阶根本没有得到他人重视,“父亲”最想得到的对其人生价值实现的肯定和尊重,就这样被别人漠视,“父亲”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地,导致他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改变,变得“粗暴”,变得“烦躁”,连原来坚强的形象也没有了……
我们组织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效进入文本,读解人物、感知主旨,领会作品内涵。紧密把握这些关键词句,就是打开人物心灵、思想主题的钥匙。从言人手,披文人情,将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统一起来,把对词句的理解融入对人物的品鉴过程中,引领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充分挖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挖掘语言背后丰富思想内涵,课堂就会领略到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
四、关键词句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聚焦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依存,不可机械割裂的。工具性盈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要在语文实践中把握“两性”的平衡,在凭借字、词、句、篇培养各项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凸显人文性。
抓住语文关键词句教学,由关键词语、句子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是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的成功策略,也是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聚焦于关键词句,从字缝句行里去读,读出深度,这样才能使语言层面走向文化层面,正确解读文本言语,理解文化内涵,领会作者写作要旨。
《老王》是杨绛记录时期人和事的文章,学生阅读有难度。郭初阳老师解读文章很好地抓了四个关键词:1 “不幸”。老王的不幸是显而易见的:一贫半盲,既老且孤;然而扬绛是“幸运的人”吗?2 “善良”。老王的善良体现在他的三次“送”的行为,而杨绛及她家人善良,又掩藏在文中的哪些细处呢?3 “愧怍”。作者的傀怍从何而来?4 正义。并把文中两句话作为理解那个非正义时代最为精当的象征:那是一个让人“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动弹不得的时代,那是一个“把自己降格为‘货”’的非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