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老人与海范文

时间:2023-03-25 14:5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明威老人与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海明威老人与海

篇1

《老人与海》塑造的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这本书讲的是这么一个故事,古巴老渔夫圣地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被别的渔夫看做失败者,可是他坚持不懈,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八十四于之后出海,终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大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有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大鱼劲很大,拖着小船漂流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来没有经历的考验。几次大鱼差点把小船拖翻拖垮,老从始终还是没放弃,终于把大鱼刺死并拴在船头。然而在往返的路上不料遇上了闻到血腥味而来的鲨鱼,老人抖擞精神与鲨鱼行进了殊死博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一群又一群前来“挑畔”的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光秃的鱼骨架。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是小说中老人的话,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老人与海》所揭示的哲理。这句话无可非议,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了一条完整的大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都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那老人的生命价值都已在追捕大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

也许悲观者认为老人最终是失败的,认为他一无所获,只是带回了一副光秃的骨架,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的眼里老人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一群群的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正如我们经过那残酷的高考一样,在高中三年中大家都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追求过;奋斗过,难道我们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虽然到最后也许有上去人不能如愿以偿。就像老人最后收获的只是一副光秃的鱼骨架一样,但是我们至少还曾经辉煌过,在学习中掌握了不少知识,所谓人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其实还并没有失败,因为我们的生命价值早已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圣地哥是地个可怜的老人,海明威以自己精炼的语言塑造了这个形象,可以说海明威并没有给予老人成功,却赋予了老人在压力下的优雅而坚韧的形象。这也许是广大读者初次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共同观点吧!

但是当我们了解到作者海明威于1899年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川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村,1918年5月加入志愿军救护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意大利前线身受重伤,1919年初回到家乡练习写作,1952年发表了《老人与海》这部不朽之作。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看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中当老人抖擞精神和鲨鱼进行殊死的博斗。一场场征服和反征服的博斗“大块的鱼肉”和后来的争夺,局部的胜利之后,当老人感觉胜利在握的时候,鲨鱼猛然的出现,老人最后空着双手,幸运地“凯旋”回岸。

这使我不由的感叹,心久久不能平静,在想我们人类最终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征服什么,《老人与海》的挑畔,进行的是不屈不挠的征服。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人类是不是总在不屈不找、挠中制造问题,然后再去解决他,到底这个世界上最后是谁征服了谁,征服这后做什么,为什么要征服而不是……曾在世界第二次大战中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利用残冷的武器,可谓是踏遍半个欧洲,征服了不少的国家的领土,可是到后来呢?

篇2

关键词:《老人与海》 故事空间 叙事视角

海明威作为美国杰出的文学家,其写作的《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备受广大阅读者钟爱。论及海明威,必不可少的就是其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作者那精妙的叙事手法在这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海明威用自己特有的写作方式向我们描述了老渔夫桑提亚哥在各种艰难险阻之下捕鱼的经过,并饱含了深刻的生命主题,从而成功地创作出为众人所知的“硬汉子”形象。基于海明威在当代小说写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在20世纪50年代荣获了美国普利策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故事中人物的刻画无法脱离自身行动得以产生的地方,由此组成了作品叙事中的“故事空间”。根据学者查特曼的定义“故事空间”是指“事情发生的地方”。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就是透过对主人公所处状态、地点、海洋以及捕鱼经历的描写给阅读者创建了一个现实的故事空间,这给表现在“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创建出现实而极富张力的小说世界,并吸引我们将注意力由故事情境转向了老渔夫的心路历程。

表面上看,《老人与海》是一个内容简单的故事,作者给阅读者营造出一个现实的、窘蹙的老渔夫在海洋上捕鱼的场景。在这部作品的开篇,海明威并未对主人公渔夫的成长背景介绍太多,仅仅用十分简单的笔墨勾勒出了一位年龄颇大、时常孤单并在湾流中捕鱼的老头形象,而这位渔夫现在“已经接连84天未捞到一条小鱼了”,这让其身边的邻居都远远躲着他。接下来作者用全知叙述的方法描绘了老渔夫的外表,“十分削瘦,脖子上布满层层褶皱,满脸均是黄褐斑,他的手上都是常年由于使用绳索工具而留下的疤痕,老头看上去就是一位历经磨难的捕鱼人模样。他身上所有都显得古旧,除去那对双眸,它们好似大海之水那般澈蓝,展现出喜气洋洋却毫不认输的精神。”这样的叙事形式简洁又客观地将焦点集中在故事的核心人物老渔夫与其捕鱼的主要行动上。

为达到真实表现角色与故事主旨的目标,作者运用全知型叙事手法强化了我们对主人公老渔夫过往经历的了解,进而从多方位来展示其硬汉个性。在小男孩马诺林的眼中,每天男主人公总是空手归来总令他感到非常难以接受,所以对老头表示深切同情,并协助其收拾捕鱼工具、船只等。海洋是村民们主要的活动地点,也是老渔夫内心向往之处。“他明白自己想要往远方去,因此将陆地的味道完全抛至脑后,将大海清晨新鲜的空气划向自己。”此处不但描绘了景色,也生动地传达了主人公内心的追寻态度。针对海洋的描绘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主人公对海洋持有深深的情感,所以将海洋称作“她”。他在捞到大鱼以后,虽然和大鱼进行了长久的角力,早已身心疲惫,但在面临大白鲨不断来袭之时,他仍未轻言放弃。这样一些形象的描绘大大强化了这个故事内容的真实感,也让我们对主人公的个性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对作品主旨也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同时,为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主人公“硬汉”这个人物角色,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故事中人物视角展开描述。人物视角“是叙述者借助老渔夫的视角或者思想意识去感受整个事件”。虽然陈述话语或是声音来源于陈述者,不过感受的角度却是借助于故事中老渔夫的角色。假如作者在这部作品中仅仅用零聚焦方法展开全知叙事,那么很容易令主人公这位硬汉的人物形象展现得过于客观,从而将大幅度削减整个故事的真实性。因此,为让我们详细知晓主人公自身的生活背景,作者透过男孩马诺林的双眼来展开陈述,通过小男孩的感受视角来为阅读者展示主人公的真实情况,“窝棚是利用称作棕的坚硬而强韧的护芽棕皮制作的,其中包括一张床、一套桌椅与地上一个利用木炭做饭之处。他年纪已经很大了,双肩却仍然很壮实,脖颈也仍旧强壮,而且在他睡觉后,头往前耷拉着,褶皱也不十分明显。他的衣服上不知道补了几个破洞。”(节选自《老人与海》)

虽然这段描述内容十分简单,但是我们能够从中看出主人公生活的基本状况。自节选前半部分里面,我们能够看出主人公老渔夫所生活的地方十分破旧,其中能够使用的物件只有床和桌椅,还有勉强能做饭的灶台,除此之外只剩下他妻子遗留下来的物件。与此同时,在这样一间破旧不堪的房间内也烘托出了主人公内心追寻的东西,可以称为“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和作品主旨可以说是相得益彰。节选的后半部分中,描绘了小男孩给主人公带晚餐过来的场景,主人公的清贫形象也从小说开篇的宏观印象有了具体化的描写趋势。尽管老渔夫年事已高,经常劳作导致身体疲乏不堪,不过身体还算十分强壮。最要紧的是,他身上穿的衣服还有那么多补丁,真像挂在船上的帆布一样破烂不堪,这样一些场景的描绘更加展现出主人公自身所处的窘境。根据上文的描述,我们还能够展开更丰富的联想,例如主人公究竟受到过多少打击与磨难,度过了多少个太阳猛烈照射的日子,他究竟是怎样外出捕鱼等。就像作者在谈及写作之时所言:“假如一个写散文的创作者对自己希望描绘的内容能做到心中清楚明了,那他就能够省去自己知晓的一切内容,对阅读者而言,只需作家描写的是真切的,就能够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作者省去的部分,就好似作家也已把那些内容给写完了一样。冰山在海洋当中的挪动是十分壮美的,正由于其仅留下八分之一于海面当中。”描写故事尽量减少习惯使用的优美辞藻来予以修饰,简练的文字陈述会有意蕴不尽的功效,描述的内容包含的深邃内涵把我们的阅读感受带到无尽联想与明晰的境地,那些表露于海面中的部分突破了常规小说使用的叙事模式,突破了预期表达效果,所以初次阅读时会显得十分陌生。

但是,这两类叙事模式仅可以较为客观地展现主人公的局部特点,无法全面展示他在捕鱼过程中经历的一切以及心中丰富的思想转变。为了塑造一位生动的主人公形象,令角色展现得更为真实,海明威在描述主人公在大海里捕鱼的时候,将焦点集中在老渔夫的心理活动中。故事从始至终均紧密环绕主人公捕鱼的过程,海洋是其活动背景所在,老渔夫是捕鱼之主体,小男孩代表了客观视角。只要人们从事一切有目的的行为,均无法脱离思想活动,老渔夫也同样如此。在接连几日一无所获的状况之下,他依旧满怀信心,一定能够捞到大鱼。见到一群飞鱼在自己面前游过,主人公不但不生气,还满怀自信与期盼,“说不准我可以抓住一条脱队的,说不准我希望抓住的大鱼就在这些小鱼旁边游着。我要捞的大鱼总应该在某一个地方。”正是凭借自己的信心还有多年经验,主人公最终等到了想要的大鱼。大鱼被勾住了,但是抓住它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大鱼在水中一直拖着船朝西北边挪动。

在这一场艰难的对抗里,作者透过主人公的感受非常细致地展现出这场对抗的困难程度,表现出老渔夫捕鱼时精彩的心理活动。急迫的心情令其希望快点儿看到与之拼搏的对象的真面目,他更希望小男孩如果在这里该有多好,让他能够亲眼看看这条巨型大鱼,并且还可以让其协助自己。但是,艰难的现状令主人公清醒地意识到他在孤军奋战,是独自一人在对抗大鱼。捕鱼这项工作也是他本来就该干的事,因此获得了强大的信心与力量。虽然还是要忍受饥饿与各种痛苦,主人公仍然相信在这场角力中,越是困难,越能够证明自己的力量。就是在这样一场角力中,老渔夫的个性被展现得更为丰富和生动,这正是海明威理想中需要展现的。

就像黑格尔所言:“小说中角色个性也应当展现这样的丰富性。个性之所以可以获得别人的兴趣,就是因为其展现出了整体性,并且在丰富中个性还是自身完整的主体。”在作品中,海明威不但展示了主人公的硬汉个性,还把老渔夫个性形成的历程展现得十分具体。主人公用尽心思捞到了大鱼,可是这个故事还没有终止。故事仍然紧密环绕着海洋,而这个时候因为主人公离海岸过远,海洋给他带来了不同的宿命。在返程中,主人公经历了大鲨鱼的攻击,他用鱼叉消灭了第一条大鲨鱼,同时这条鲨鱼也把他自己的捕鱼工具带走了。作者用内聚焦的形式将主人公那一刻的思想展现得相当具体,“它将鱼叉给带走了,还有一整条绳索,他想,我身边的鱼还在流血,会引致别的鲨鱼蜂拥而至。”尽管十分担心,可是他自己还是有着强大的自信与决心,自己对希望追寻的东西一点儿也没有改变。通过将焦点聚集于主人公心理活动上,作者细致地刻画了处在不确定情境中的老渔夫。作品紧紧环绕着主人公的捕鱼行为,将捕鱼前前后后的一连串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细致描写,生动地展现出老人永不言败的内在精神。

正如海明威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所言,作家“应当一直试着做一些从未有人做过或是未做成功的事情”,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为了让小说显得更加真实,他在叙事方式上结合运用不同的叙事角度来陈述孤身一人的老人捕鱼的历程。多角度的陈述方式不仅将这个角色展现得立体、生动而真实,展现了老者的硬汉形象,也将海明威的写作宗旨表现得淋漓尽致。语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2]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张继红.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探析[J].语文建设,2014(29).

篇3

所有看过《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老人,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忍受了深重的痛苦,承受了世俗怀疑和鄙夷的目光,但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他坚信,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终会成功地钓上一条大鱼。虽然老人最后带回的只是空空的骨架,并且在世俗那短浅的眼光看来,也许老人是失败的,但他却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即便是血肉之躯,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勇敢与坚韧的本质,因此他的形象也变得无比高大。

一、电影《老人与海》简介

由斯宾塞?屈塞扮演的桑迪亚哥,电影编剧是美国彼得?维尔德的美国版《老人与海》,是《老人与海》多次被拍摄成电影中最精彩的一部,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且电影一上映就获得了多个奥斯卡奖项。作品中讲述的是一个孤独与坚毅的老人,他常年居住在海边依靠打鱼为生,却连续84天一无所获,但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击退桑迪亚哥打鱼的决心,在第85天他将人烟稀少的墨西哥海湾作为这次捕鱼的地点。这一次终于让他捕获到了一条前所未见的大马林鱼,桑迪亚哥在降服大马林鱼过程中已被弄得精疲力竭,但在返航途中又遇到了一群鲨鱼攻击,而木棍和舵把是船上仅有的武器,就此展开了殊死搏斗,虽然老人最终安全返航,但他所捕获的大马林鱼也只剩下被啃后的一堆骨架。虽然老人最后还是没有收获,但他与鲨鱼搏斗过程中体现出了超常的毅力和勇气,他的胜利是在精神上。在电影作品中,体现了桑迪亚哥永不屈服的硬汉精神,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看法。[1]在20世纪时期,《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被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称之为是那个时期最好的一部作品,并且这部作品在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中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认真观看和品味作品,我们很容易发现在电影作品中蕴涵的硬汉精神和英雄主义,这也正是作者海明威所要表达的初衷。

二、电影对于人的精神折射表现

《老人与海》这部电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屈不挠、勇敢坚毅的人物形象,连续84天一无所获依然没有消灭桑迪亚哥出海的决心,在与鲨鱼搏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他那令人惊叹的勇气,虽然最后只剩下一堆骨架,但他的那种勇敢坚毅的精神正是该作品流传至今的原因。老人虽然在前84天一无所获,但他并没有表现出悲伤、失望的情绪,第85天时也没有因捕获到一条大马林鱼而欣喜若狂,在遇到鲨鱼攻击时他表现得无所畏惧,这种不喜不悲不惧的精神似乎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份淡然相吻合。[2]

(一)不屈不挠

老人前84天都未捕到鱼,这对于一名熟练能干的渔夫来说很失败,但他并没表现出一丝悲伤,第85天出海时他依然悠闲地在海上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飞鸟翱翔在天际,阳光撒落在海面上反射着五彩的光芒,树摇曳着身姿……而这美丽的景色与桑迪亚哥的现状很难联系在一起。老人面对着困境却依旧不屈不挠,这与中国传统的精神有相似之处,在《易经》中有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所表达的是将君子比作天宇,即使颠沛流离,依旧不屈不挠、运行不息;君子的度量应该像大地一样,能够承载一切事物。而桑迪亚哥表现出来的这种不屈不挠精神正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似之处。

(二)自立自信

电影《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虽然连续多日一无所获,这位老人在旁人眼中是孤独可怜的。在捕鱼途中因为有小男孩的陪伴,让桑迪亚哥更加坚定地踏上了捕鱼之旅,虽然老人在海上没有收获,但他对大海从来不会产生厌倦,他出海并不是只为了打鱼,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和大海离得更近一些,他把蔚蓝的大海已经当成了依靠和爱好。桑迪亚哥有着征服大马林鱼的决心,尽管有一大群鲨鱼攻击他,他也没打算放弃大马林鱼,勇敢地与鲨鱼拼死搏斗,他的反击很具有战略性,在凶险时刻镇定自若地瞄准鲨鱼用渔叉对准要害部位用力一扎,鲨鱼受伤之后惶恐逃跑,老人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勇敢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电影画面中,随着轻扬的音乐和美轮美奂的海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但这柔和的景色与桑迪亚哥硬汉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位孤独的老人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与苦难,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勇敢坚毅地去闯,从不退缩。对老人而言,大海和鲨鱼就像命中无法预知的磨难,永远无法预知什么时候出现,对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在桑迪亚哥与鲨鱼搏斗过程中正体现出了他那坚韧的硬汉形象和那股自立自信的浩然正气,从而为观众展现了这种“压力下的风度”[3]。

(三)英雄主义

在电影人物中,英雄主义中心在于拥有能够打倒人的困难或者苦难。为了在电影中塑造桑迪亚哥的人类英雄形象,专门为其设计了巨大的苦难。海明威对于英雄主义的幻想是希望通过连续不断的努力而获得瞬间完美的结局。在电影中,英雄所面临的困难都是具有一定风度和尊严的,这是海明威自我控制的一种表现。电影中英雄主义下的成与败并不是像我们平常的内在高贵和举止一样,就像桑迪亚哥的台词说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在电影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对海龟的描述,桑迪亚哥说到:“大部分人对于海龟都表现出冷酷的表情,是因为海龟在被杀死之后几小时内心脏还是跳动的,但是老人们在思考,如果我们也能够拥有像海龟一样的心脏,那我们的手、脚也会和它们一样那么灵活。”[4]之所以产生这些看法,主要是被电影中桑迪亚哥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染。海明威在电影中提出关于打不败的精神品质,即“即便是他的身体被毁灭,但是他的精神仍然会继续战斗,这也预示着在整部电影中桑迪亚哥将面临马林鱼的巨大任务,在电影中桑迪亚哥将通过吃海龟蛋来补充自己身体的能量,喝鲨鱼肝油来让自己保持健康,通过这种描述方式来进一步内化海的特质,并逐步将其转化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在电影中,桑迪亚哥与曼诺林之间的对话充分证明了在整部电影结束时桑迪亚哥仍然不会被打败并保持他原来的尊严。桑迪亚哥对那个男孩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它们打败我了,真正打败我了。”这里的它们就是指鲨鱼。但是剧情却很快转向了一些世俗的事情,例如:如何处理马林鱼的头呢?他们不在的时候曼诺林又能够捕到什么样的鱼呢?当桑迪亚哥因为运气不好而不和曼诺林一起捕鱼时,男孩告诉他说能够带来好运,很快桑迪亚哥便开始准备好一个新的矛,为下一次出海做好了准备。在电影的最后,有一句台词:“老人又梦到狮子了。”这显示出桑迪亚哥在出海前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青春与力量,这也源于海明威所遵从的英雄主义理念,桑迪亚哥在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之后仍然保持着未成功、未被打败时的灵魂气概。

(四)成功

对于人物的成功的描述,海明威将其分为了两种不同的成功方式,即内部成功(精神方面的),外部成功(物质方面的)。[5]在电影角色的服饰及环境中都可以很明显感受到桑迪亚哥缺乏的是第二种成功,但是他拥有第一种成功,而这种成功将所缺失的成功进行了有效的弥补,当桑迪亚哥在一点点失去他千辛万苦所获得的极其宝贵的马林鱼之后,其能够保持着没有被打败的状态,直至整部电影结束,这样的构思彰显出内在的成功将高于外在的成功的基本原则。

在电影中,海明威说道:“除了他的眼睛,其他的都是旧的,它们与海的颜色是一样的,他们生活得非常愉快,是永远不会被打败的。”这又让人们回忆到前面所提及的两种不同的成功。我们分析这句台词时,可以将“一切”看成他比较贫困的生活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而“他的眼睛”则可表示他拥有无限的精神胜利果实,即便是他缺少物质方面的成功,但是至少他拥有着不败的精神战绩,贫瘠的物质条件也是整部电影所表现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思想。

篇4

一、浅析《老人与海》及《老人与海》的写作风格

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古巴老渔夫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翁,故事描述了一个独自出海捕鱼48天都没有收获的老渔夫捕获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老人与这一条大鱼整整搏斗了两天两夜,在经历了一系列艰难险阻之后,他终于成功的捕获了这条鱼,并将这一条马林鱼成功的拴在了自己的船头上,然而受到鱼血的吸引,大马林鱼引来了鲨鱼,为了保护自己的战利品,老人与鲨鱼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值得让人同情的是,鲨鱼最终还是将马林鱼全部吃净,老人只好拖着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回家。《老人与海》的故事其实非常的简单,但是海明威却用自身独特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让世人都为之震撼的硬汉形象,借助语言这门艺术,海明威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鲜明形象,如果要在语言运用方面找寻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大师,那么海明威当之无愧。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之中,人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桑地亚哥老渔夫的坚毅果敢,在他不屈不挠的个性中升华自身的人格,海明威真实、简练的语言文字给了人们深刻的启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局更是给了人们无尽的联想。

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人物心理的描述为重点

在老人与海一文中,海明威想要表达的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真实的老渔夫的形象,而老渔夫这个形象具备的最大的特点就应该是贴近生活,因此海明威赋予了老渔夫最简单的言语,而这也是使桑提亚哥坚毅、果敢性格特征的基础。就是那么一个朴素的老头,他乐观,不盲目,即使在最糟糕的境遇之中,也始终怀揣着希望和自信心,他说:走运当然好,但是我宁肯把什么都安排得分毫不差,那么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个准备了。

在大海上与马林鱼、鲨鱼搏斗的时候,他也曾说:虽然这是不仁义的事,我也要让他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短短的几句话,是老渔夫的自白,更是海明威的自白,真正的勇士,在痛苦面前,仍然可以顶天立地的做一个男子汉该做的事,老渔夫是海明威心中坚强勇敢的化身,更是海明威心中的执着:人类的力量是无坚不催的,人的勇气可以战胜一切。

三、简洁的语言,含蓄的描写,深刻的象征意义,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

在小说之中,作者用细腻的、非现实的笔法描述了一个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坚强的渔夫形象,虽然最终人力难以胜天,但是在老渔夫与天斗的过程中,读者们却收获了无尽的启发。

老人与海中,多次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像是一条看不见的链子,串起了文章的整个中心,提高了作品的美学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哲学内涵。例如海明威在描述大马林鱼的时候,突出的强调了大马林鱼的形象,重点的描述了它的外形和它的美,海明威借助了大马林鱼的形象,赞美了大自然,从侧面说明了大自然的壮观与雄伟。文中,桑地亚哥还提到了狮子,这也反衬出老渔夫不愿为躯壳所束缚的勇者之魄。如果说大海就是人类无法摆脱的现实生活,那么大马林鱼就是生活中的强者,而鲨鱼就是人类无法摆脱的悲剧因素。海明威用多角度的思维,多层次地展现了艺术的功效,这就是使他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最突出的特点。

除此之外,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还使用了语言的反复运用,就比如“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这句话频繁地出现在文中,作家用短短的一句话就将老人一个人打鱼的悲凉之色渲染的淋漓尽致。当然,海明威高超的写景手法也不得不提。谁也不能怀疑海明威是一个非常高超的写景者,他利用多变的空间和多变的时间带给人们一个立体的视觉感受,虽然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可是他却用丰富的情景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感,将鲜明的画面深深的刻进读者的脑海,使得读者不由自主地去回味,去思考。

篇5

1、老人与海主要运用象征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2、《老人与海》在那个“迷惘时代”是一部经典的励志代表作品,海明威也成为了信仰和意志的代言人。海明威通过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坚强不屈、坚持不懈的高贵品质的赞扬,也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深入地理解了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

3、《老人与海》表达出了海明威内心世界和一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塑造的老人硬汉形象符合海明威对待生活的方式,反映出他想表达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哲理。海明威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勇敢、坚强、执着的优秀品质,这品质也都生动形象地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整部作品的创作埋下伏笔。

4、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熟练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捕鱼老人、小男孩、大马林鱼、大海、鲨鱼、群狮以及其丰富的寓意,深刻地表现出了文学作品的精髓,体现了作者广阔的思想境界,使得表现出来的主题和现实意义远远高于题材本身的内容,本文通过详细地分析《老人与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并详细分析了老人、大海、小男孩、鲨群的象征意义,研究象征手法的表现形式,充分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人物特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冰山理论;海明威;象征

一、引言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Hemingway・l899~1961)美国小说家。是美国“迷茫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是作者思想和艺术的结晶,是作者晚年的闪光之作。“冰山原则”在这部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圣地亚哥的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正是由于“冰山”的创作原则,不同的人对这部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

二、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1932年,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冰山理论以“冰山”作为比喻,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海明威这个著名的“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把作家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隐藏在表象之中,达到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刻且隐而不晦的艺术效果,将文学的可感性与思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去感受并发掘其内在的意义。海明威的“冰山原则”,集中体现了海明威的创作原理和艺术风格,表现了他在创作实践中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独特的创作个性。

三、冰山理论和《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老人圣地亚哥,小说的背景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小说讲述了圣地亚哥独自一人在深海中捕鱼斗鲨的故事,小说的主题是圣地亚哥的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在小说中,海明威省略了大量的时空背景及其相关描写,把它们作为冰山的“八分之七”统统隐藏在了水面之下。通过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读者可以探索丰富多彩的水下世界,从而获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此,要想解读“冰山的水面以下的部分是什么”,就要研究《老人与海》的象征艺术。

(1)老人圣地亚哥

老人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海明威硬汉形象的总结和“冰山”理论最有力的体现者。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圣地亚哥是个失败者,却是精神上的强者。

小说开篇就为圣地亚哥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在渔村里,没人知道圣地亚哥的身世背景,他的妻子已经离他而去,他没有儿女,孑然一身。不仅如此,圣地亚哥的遭遇就是一场悲剧。坏运气始终伴随着他,已经过去了八十四天了,老人一条鱼都没有捕到,贫穷和饥饿威胁着圣地亚哥。到第八十五天,圣地亚哥独自一人驶向了大海深处。当他经历三天的努力和拼搏,捕到大马林鱼时,命运又无情地捉弄了他。在返航途中,圣地亚哥遇到了鲨鱼群,为了保卫马林鱼,他与鲨鱼群殊死搏斗了三天三夜。最终,圣地亚哥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了乌有,他拖着大马林鱼的骨架回到了渔村。在返航的途中,又遭遇穷凶极恶的群鲨,老人拼尽全力与之拼搏。最后,圣地亚哥胜利返航,尽管他只拖回来一副鱼骨架,但从精神上看,他却是一个永远的胜利者,他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顽强的斗志,是个不为命运所折服的强大的人。在逆境中克服重重困难,敢于挑战人生的种种磨难和人的生命极限,是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圣地亚哥通过顽强的斗志,保存了人的尊严和风度。因此,圣地亚哥的人生越是失败和孤独,越是彰显出老人面对马林鱼和鲨群时大无畏的硬汉形象。

(2)小男孩儿马诺林

小男孩马诺林在小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男孩是老人的希望,更是作者的希望,是生命力的象征。马诺林五岁就开始和老人学习捕鱼,是圣地亚哥生活中唯一的伴侣。在老人八十四天出海徒劳无获时,在所有人质疑老人捕鱼能力时,小男孩依然信任他,不愿离他而去。小孩子的纯真质朴衬托出老人的英雄气概,显示出主人公的伟大不凡。小孩对老人的同情和崇拜也给老人温暖和信心。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多次提到“要是孩子在着多好啊!”老人通过这句话唤起对昔日辉煌的回忆,继而恢复信心,重振精神,继续搏斗。因此,孩子成为他动力的源泉,激励他不断克服困难。

四、冰山理论在《老人与海》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和运用

深刻的主题、丰富的感情等,是被海明威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冰山”。那么,海明威是如何完成这隐藏的过程呢?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是通过精妙的叙事技巧、简洁含蕴的语言、“电报式”的对话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来完成的。

(1)简洁的语言表述

“每个由新鲜沙丁鱼做的鱼儿都是头朝下挂着,钓钩穿进小鱼的身子并且扎好、缝牢。钓钩所有的弯钩与尖头,都包裹在了鱼肉里。”[10]在原作品中,作者实用了一些列精炼的动词:“hung(挂)”,“tied(系,扎)”,“covered(覆盖,包裹)”,并通过用词的精准、毫不犹豫以及用词的连贯性展现老人完成动作时熟练灵活的身手,同时从侧面描写了老人果断勇敢的性格,紧扣小说主旨。海明威的作品中,虽然用词简洁明了,但每一个单词都承担了具体且确定的叙事任务。而反过来,对于这些直白文字的精心雕琢也在中心人物的思想和经历上体现出来。

(2)口语式的对白展示

在这部作品中,口语式对白的运用完美地展现了冰山理论。在许多的对话场景中,海明威撇去对主人公情绪、行为等的繁复描写,而只剩下简单的对白陈述,留给读者那“八分之七”的空间尽情想象。

“Do you think we should buy a terminal of the lottery with an eighty-five?Tomorrow is the eighty-fifth day.”(“你看我们该去买张末尾为85的彩票么?明天可是第85天。”)

“We can do that,”the boy said,“But what about the eight-seven of your great record?”(“可以呀,”男孩说。“但是你上次的记录可是87。”)[10]

在这段老人与小男孩的对话中,海明威几乎省略了所有的“他说”,“老人说”和“男孩说”。这是一幅完全由对话构成的场景。人们读到这段对话的时候,就仿佛站在老人与男孩的身边,亲自听着他俩的对话。

(3)象征手法的运用

这部作品中,海明威大量使用了象征手法。马林鱼是圣地亚哥一生中捕获的最大的鱼。所以,马林鱼是人类美好前途的象征,人生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鲨鱼象征着世界上的恶势力,象征着卑鄙与贪婪,象征着阻碍人们实现梦想的破坏性力量。狮子是力量和强者的象征,代表着勇气和坚韧,象征着老人追求强大的力量,向往做一名强者。浩瀚的大海象征人生的大舞台,神秘莫测,变幻无常,人的命运也飘泊不定。小说中对于这些形象的灵活运用,又一次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直率的海明威坚持这样简单、具体又直接但却不平淡的文体,让读者读到一个看似简单明了却意味深远的悠长故事。

五、结语

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通过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展现了水面之下“八分之七”所蕴藏的巨大象征空间。《老人与海》虽然短小精悍,但却赋予人类永恒的启迪,不愧是“冰山理论”的典范之作。(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常转娃.冰山之优雅与厚重――从“冰山理论”析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2] 陈俱生.辞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1175

[3] 布占廷.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前景化解读[J].滨州学院学报.2005(02)

[4] 董衡巽.海明威小说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3:305

篇7

关键词:《老人与海》 小说读本 影视版本 比较分析

文学创作脚步永不停息,每一时代都留下了几部经典的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每部经典的电影都会被翻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记者――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52年,这一著作荣获了普利策奖(1953年)和诺贝尔文学奖(1954年)。先说海明威,他的写作风格独特,他写的这部作品算是临死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了。海明威的作品对现代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海明威简洁的语言风格与他的记者职业分不开。1917年开始,海明威在《星报》(当时没有著名报社)担任见习记者。从而用精炼的语言为塑造桑提亚哥塑造了形象。

《老人与海》是一部比较难评论的一部小说,因为它有它自身深刻的一面,看似平淡,写出来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它是海明威的巅峰作品,有些人却认为这是海明威才华枯竭的素材。但是,不可否认,这部小说所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引起了共鸣,还被翻拍成电影,另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老人与海》,但似乎这首歌与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小说版本的《老人与海》与影视版的到底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笔者将选择小说文本与由演员安桑尼・奎因主演的电影版本,通过比较分析两个版本间的异同,得出一些结论。

1.《老人与海》小说读本和影视版本的相同之处

小说读本是作者海明威的原著作,可以算是第一手稿。但是由于后来很流行,被许多国家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因此除了英语以外,还有其他各种译本。影视版本大部分都尊重作者的写法,所以大部分内容与小说相一致,只是部分做了删减或增加。

《老人与海》取材于一个古巴渔民的亲身经历,因此,它不仅是一部表达现实主义的作品,同时又是寓意深刻而多彩的巨著,是证明海明威万年创作实力的中篇小说。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通过清新明快的言词以及“冰山”原则的创作风格,塑造了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作品的末尾让人回味无穷,在看完了小说或电影后,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在暗示着什么,“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就是作者写这部作品想要揭示的哲理。

所谓的“冰山原则”,就是在文学创作时像冰山露出水面一样,水上的部分就是作者已经呈现出来的,水下的部分六个读者去想象。“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包括鲜明的形象、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以及丰富的情感。这个原则是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在其小说《死在午后》中提出的,这种创作手法有着东方人的含蓄,也有着西方人的简洁明了。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很好地体现了海明威提出的冰山原则,让读者与观众从故事情节中慢慢领悟其中的潜台词。人们常说: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老人与海》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它到现代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或许也正是这种写作原则在起作用,不同时代有其时代的特色和独特理解,桑提亚哥的精神直到现在仍然被人称颂。

2.《老人与海》小说读本和影视版本的不同之处

2.1二者的表现手法不同

小说中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进行的叙述,作者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分析老人和与其关系密切的小男孩――马诺林描写老人;而电影中是以第一人称叙事,作者进入到了故事中,影片中海明威与其妻子在海边的小酒店里看到了老渔夫桑提亚哥回来的情节。细心的观众应该还看到了作者的多次出场,例如作者把自己泡在海里写笔记;向酒吧负责人打听老人的近况;作者因想在小镇上多呆几日而到集市上卖掉了名贵车;还有,作家夫妇与小男孩一起聊老人的情景,这种叙事方法在许多的电影里也都有所呈现,使得电影情节更加丰富和具有人情味。

2.2在塑造老人的形象上表达方式不同

在《老人与海》的小说读本中,通过小男孩对老人的崇拜,老人自己的回忆,老人在海上与鲨鱼的搏斗以及老人的梦境这些综合起来塑造老人的形象,包括老人的外貌、性格、思想以及所要表达的精神。在影视版本中,除了以上四个方面,还加入了两个重要的内容即老人女儿的看法以及年轻渔夫的挑衅。影片中为何会出现年轻渔民挑衅老人的细节,其实是想从一个侧面告诉观众:老人的过去是辉煌的。这种手法衬托出老人不畏艰险,坚强刚毅的性格,以及老人善良的人格品质。此外,在对老人梦境和回忆的呈现中,影片又稍微有些改动。小说中的老人出海前做梦:他不再梦见女人、风暴、妻子以及巨大的遭遇。相反,梦的只是一些自然景观和自然中的狮子。这些动物像小猫崽一样在嬉戏打闹,他像爱他们如同爱故事中的小男孩。从海上归来后,老人的梦境中还是狮子。心理学家认为梦境是人的潜意识的反映,从这里可以预示着老人的渴望。它渴望着像狮子承担着林中之王的角色一样,具有王的风范,他渴望着自己有着辉煌的人生。

但是影片中却不同,老人在出海的梦境是这样的:镜头前的是桑提亚哥在年轻时捕鱼的练习细节,一旁的老师傅说着:撒网、扯帆……你不需随时想着鱼……。后来,老人没有再做梦,却回忆起与妻子的婚礼,与黑人掰手腕的比赛。为什么导演要如此改动呢?笔者认为,这是影片想赋予作品更深层的内涵即老渔民桑提亚哥不仅具有王者风范,他也是一位普通渔民,他与观众一样,有着人类的喜怒哀乐,他也是孤独的,只是因为他的坚强,所以他又不是孤独的。

2.3对小男孩的描写笔墨不同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描写小男孩马诺林的笔墨并不多,只是稍微地带过几次,所以读者对小男孩的印象并不是很清晰。只有在老人孤身一人呆还是时描写了小马诺林,所以小男孩的不是很关键。而在影片中,小男孩的出镜率高于前者,他也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小男孩崇拜老人,有个情节是他面对空旷的大海跟老人说话时,老人的女儿叫他别喊了,他说了一句老人对他说过的话:只要声音发出去就永远不会消失。这些充分体现出小男孩对桑提亚哥的爱和怀念。影片中花了较多的笔墨描写小男孩,笔者认为是为了凸显片中的感情戏份。因为影片与文章不同,小说读本只有文字,其他的情节全部由读者根据这些文字去想象;而影片已经给出了直观形象的老人、海、小男孩等具体形象,若要表达感情,需要有具体的细节描写,拨动观众的感情弦才能引起共鸣。

2.4对女性描写和设置的不同

许多的学者认为在《老人与海》小说读本中,几乎没有女性的角色,老人周边的女性仅有两位,一是妻子,可是妻子早逝,因看照片会睹物思人,所以老人还是收藏起来了;二是老人的女儿,但自从嫁到哈瓦那以后就杳无音讯了。唯一的一位女性就是老人钓鱼钓到的一条雌的马林鱼。

但是影片却颠覆了这个女性缺席的现象。影片中出场的第一位女性人物是作家的妻子,这是额外增加的人物。刚到小镇时,作家妻子对老人的事也不是很感兴趣,本打算去别的地方,苦于丈夫要完成写作,于是留下来,便渐渐的听到一些关于老人的事情来。她对老人的态度由之前的翘首以望变成了积极地关心起老人,找当地的政府求救,或者与丈夫一同出去搜救老人。在其中,作家妻子也开始做梦,梦到老人被救了。我们从中看到了这位善良女人的高尚品德。影片中的第二位女性角色是老人的女儿。女儿的出现在影片中诠释了女儿对父亲的感情。片中运用了部分细节和女儿打算带老人一起去哈瓦那的想法都表达出女儿对老人的关心。在小男孩对着空旷大海向老人呼喊着什么的时候,老人的女儿再次出现在荧幕上,她跟马诺林说:别喊了,老人不在那儿。

3.结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老人与海》的小说读本还是影视版本,都透露着感人的气息。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作品,从中体现出来的内涵引得读者深思。因为小说读本和影视的内涵不同,表现手法不同,对个别人物书写的笔墨不同,导致了其中的要刻画的人物不太一样。在现实社会中,影视版本和小说读本很难有完全一模一样的。就单单《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来说,二者所表达的指导思想还是一样的,主要歌颂老人的坚强不屈以及坦然面对人生的生活哲学,“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样一种伟大的、崇高的精神激励着每个时代的人都要奋发图强。影片中不仅表达了老人的“硬汉”和“重压下的风度”精神,显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同时为了达到平衡,也加进了女性的角色作为凸显主体的剂,增加了爱的表达。影片颠覆女性缺席的思想,从中挖掘出感动观众的一幕幕,从而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和表达更丰富的感彩。

参考文献:

[1]欧阳敏,李维美.论《老人与海》中的生命意蕴[J].电影文学,2011(3):37.

[2]马振芳.中国学者评论群体与《老人与海》[J]. 时代文学,2012(4):206.

[3]段绍俊.对比《老人与海》的小说读本和影视版本[J].电影文学,2010(8):100.

篇8

摘要:海明威在他的作品《死在午后》中首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在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其“冰山原则”的写作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将主人翁塑造得栩栩如生,给人印象深刻。

关键词:冰山理论;老人与海;圣地亚哥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死在午后》中首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的确,我们虽然看不到那水底下的八分之七,但可以通过想象去触及它的雄伟和蕴含的力量。这力量正是海明威努力追求的。他说:“我总是按照冰山的原则来写作,那就是浮在水上的八分之一,还有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你知道的东西可以略去不写,这样反而加固了你的冰山,略去不写的就是含而不露。如果一个作家略去他不知道的东西,那他的作品就有漏洞。”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就是要以简洁凝重的笔法,客观准确地描绘出蕴意深厚的生活画面,给读者造成一种意境唤起他们的想像力去开掘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对现实生活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海明威坚守了他的创作原则,他恪守“数的把握”,做到语言不繁赘,在叙述方面,做到抒情绝不泛滥,他追求简约、客观的表达,为达到“善的极峰”,他尽量做到不滥跨一步。他坚持自己的“八分之一”表达,不偏不倚。为此,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海明威在他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其“冰山原则”的写作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冰山原则”使《老人与海》获得强大而永久的生命力。在海明威笔下满身伤疤的老人虽然处处在透露脆弱与孤单情感的,但最终以鲜明的硬汉的形象打动着读者的心。

第一,《老人与海》用简洁的文字塑造了鲜明的“硬汉”的形象。成功的艺术形象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矛盾双方的一种特殊的和谐统一;其直接性总是超出自己,引导和指向一定的间接性;其间接性总是限制自己,附和和从属于一定的直接性。为了使读者在空荡荡的地方看到丰富的东西,在表面的形象的直接性中领悟到背后间接性的道理,海明威把塑造具有画面感的人物和场景作为他创作文学作品的基本手法。这也是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这种基本手法在《老人与海》有着明显体现。

首先,人物场景描写简洁、准确、生动。如,老人将钓饵放入水中的一段,“不等天色大亮,他就放出了一个个鱼饵,让船随着海流漂去。有个鱼饵下沉到四十英寻的深处。第二个在七十五英寻的深处,第三个和第四个分别在蓝色海水中一百英寻和一百二十五英寻的深处。每个由新鲜沙丁鱼做的鱼饵都是头朝下的,钓钩的钩身穿进小鱼的身子,扎好,缝牢,钓钩的所有突出部分,弯钩和尖端,都给包在鱼肉里。……每根钓索都象一支大铅笔那么粗,一端给缠在一根青皮钓竿上,这样,只要鱼在鱼饵上一拉或一碰,就能使钓竿朝下落,而每根钓索有两个四十英寻长的卷儿,它们可以牢系在其他备用的卷儿上,这一来,如果用得着的话,一条鱼可以拉出三百多英寻长的钓索。”“他动手拉紧钓索,可是自从他钓上这条鱼以来,钓索已经绷紧到快要迸断的地步,他向后仰着身子来拉,感到它硬邦邦的,就知道没法拉得更紧了。”虽然整个过程漫长而繁琐,但经作者简洁形象的描写,变得生动而清晰起来,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又如,小说开头描写老人的相貌:“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这段肖像描写抓住皱纹、褐斑、伤疤,突出老人的饱经沧桑。小说对老人以前的艰苦经历不着一笔,却让读者从这寥寥几行字中体会到了。

其次,情景交融、和谐统一。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非常注意情景交融,使它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如,《老人与海》故事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下。作者将老人置于茫茫的大海,没有现代通讯工具和捕鱼工具,有的只是传统简陋的捕鱼工具和他的高超的捕鱼技术。海明威让主人公在毫无外援、变幻莫测的茫茫大海上与天、与鱼、与海等大自然的一切搏斗,这样的场景就足以说明老人勇敢且孤独。如,“风在不住地吹,稍微转到东北方去,他知道这就是说风不会减退了。老头儿朝前面望了一望,但是他看不见帆,看不见船,也看不见船上冒出的烟。只有飞鱼从船头那边飞出来,向两边仓皇地飞走,还有一簇簇黄色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这是一段否定式的景物描写,其实老人多么想看到这一切啊 他太孤独了,可他什么也没有看到,因而触景生情或说情中生景。

再次,小说叙事冷静、客观。海明威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巧妙的手法,不断转移叙事视角,使得叙述者在文中不露痕迹。在小说开头部,叙述者即为作者站在读者面前介绍必要的故事背景,介绍故事主角老渔夫。随着故事的发展,叙述者便隐藏在人物和事件的背后,使读者几乎无法感知他的存在。《老人与海》一半以上都是主人公的独白,通过大量的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来推动事件的发展;即该小说主要采用意识流的写法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人与小鸟、鱼的说话:“你多大了?”老人问鸟儿。“你这是第一次出门吗?”和“你觉得怎么样,鱼?”他开口问。“我觉得很好过,我左手已经好转了,我有够一夜和一个白天吃的食物。拖着这船吧,鱼。”这些独白衬托了老人孤独寂寞的心灵,他渴望与人交流,渴望情感的慰藉。又如,老人杀死大马林鱼之后后悔的一段内心独白:“也许杀死这条鱼是一桩罪过。我看该是的,尽管我是为了养活自己并且给许多人吃用才这样干的。不过话得说回来,什么事都是罪过啊。别想罪过了吧。现在想它也实在太迟了,而且有些人是拿了钱来干这个的。让他们去考虑吧。你天生是个渔夫,正如那鱼天生就是一条鱼一样。”这段独白表现了老人的善良和无奈,为了生存他不得已而为之。又如,写老人跟随着大鱼一天一夜了,第二天夜晚实在累得不行,休息一会,正做梦时,大鱼蹦出海面,弄醒了他,这时,“他的右拳猛的朝他的脸撞去,钓索火辣辣地从他右手里溜出去,他惊醒过来了。”“正在这当儿,鱼跳起来了,使海面大大地迸裂开来,然后沉重地掉下去。”他对自己说:“你最好自己也毫无畏惧而信心十足,老家伙,”他说。与当第一条来袭击的鲨鱼咬去约莫40镑肉时,老人也预感到好光景不长,将会有更多的鲨鱼来犯,老人心情很沮丧,筋疲力尽的老人希望这一切都是梦,但愿自己没有逮到大鱼,但又一转念:“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这是老人一生的写照,诠释了老人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追求。老人凭着自己的勇气和信心顽强地与大鱼、鲨鱼搏斗,凭着富有韵味的独白一次次闯过难关。

综上所述,《老人与海》没有叙述者的打段大段的赞美,没有曲折起伏的惊险故事,仅仅描述一个老人独自出海捕鱼的过程含而不露地将打不败的硬汉形象和硬汉精神凸显出来。这种不露声色的含蓄手法,正是冰山原则的体现。(作者单位:新余学院)

参考文献:

[1]Ernest Hemingway(USA).The Old Man and the Sea[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篇9

关键词:《老人与海》;人与自然;生态意识;生态批评

一、前言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作品《老人与海》。小说中除了延续了一贯的创作风格,赞扬人类永不言败的可贵精神外,还在生态层面表现出了自己的关注与思索。本文就海明威的作品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进行分析,目的就是唤起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使人类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建立正确的生态观,保护生态环境。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书中的孤独老人桑提亚哥,无依无靠,与大海相依为伴、和睦相处。小说细腻地表现了他跟蓝天、星星、鱼、鸟、海豚、海龟甚至带虹彩的气泡之间的心灵感应与和谐之美。他爱大海,总是“拿海洋当作女性。她给人莫大的恩惠。如果她干出了任性或缺德的事儿来,那是因为她由不得自己”。大海里的一切生物,都是他的兄弟朋友。人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是朋友和伙伴之间的关系。

2.自然给人美的享受

海明威笔下的大自然充满魅力与生机,他描绘了动人的海上美景。在桑地亚哥出海后,作者是这样描写的:“陆地上空的云块像山岗一般耸立着,海岸上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呈深蓝色,水中穿梭地闪出点点红色的浮游生物,阳光在水中变幻出奇异的光彩……水面上没什么东西,只有几摊被太阳晒得发白的黄色马尾藻和一只紧靠着船舷浮动的僧帽水母。它那胶质般的浮囊呈紫色,具有一定的外形,闪现出彩虹般的颜色。”海面上的情景,给他以清新美好的印象,激起他心灵的美感和愉悦,这就是审美学上所说的“悦形”。这些描写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使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也清楚地感受着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3.人对自然的依赖

桑提亚哥出海捕鱼的目的和其他渔夫一样,都是为了维持生存。虽然他崇拜大自然,热爱大海、热爱蓝天、热爱海天之间的各种生物,但为了自己的生存他又往往不得不对其下手,甚至加予扼杀或破坏。在钩住一条大鱼并被其拖着漂流于海面的时候,他虽然对那条鱼表示怜悯,心里想的却主要是“这是条多大的鱼啊!如果肉质良好的话,就能够拿到市场上卖多大一笔钱的”。在杀死大鱼后,他心中仍然想着“看样子它不仅仅重一千五百镑……倘若按照三角钱一磅来计算,该是多少呢”?我们可以从这些话语得知,老人与马林鱼的搏斗从表面上看,是他与马林鱼的对立,但实际上是迫于生存的无奈。这些话说明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人与自然的对立

老人与马林鱼及鲨鱼的搏斗是人与自然界对立斗争的写照。老人连续84天都一无所获。老人钓到马林鱼后,大鱼却把老人和船一起拖向远海。老人降服了马林鱼后,却遭到了鲨鱼的进攻。老人用尽一切办法打退鲨鱼的进攻时,大马林鱼却成了一副骨架。这在启示人们:人的生存与自然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企图向自然无节制、无理性地索取,否则必将遭受大自然规律无休止的报复与不可想象的严惩。后来桑提亚哥也意识到这一点,“我真不应该出海这么远的”“我出海太远了”。

可见,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和和谐的统一是依靠人类“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这一观点包含着深层生态学的思想,体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主人公桑提亚哥以马林鱼及鲨鱼的搏斗是人与自然界对立斗争的写照:一方面,老人杀死大马林鱼象征着人通过智慧和力量征服大自然;另一方面,鲨鱼的袭击则象征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人的生存与自然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不能企图向自然无节制、无理性地索取,不能“走得太远”。

四、结语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体现出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为如何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人的不屈精神固然可贵,人的尊严固然不可失去,然而在强调与肯定人类能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人类本身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切不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了解海明威的生态思想既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同时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的文明的合乎道德的关系。这便是海明威这位具有超前生态意识的伟大作家在这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老人与海》 海明威 英雄主义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美国迷惘文学的一个里程碑,海明威凭借这部小说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是海明威旅居在古巴的时候创作的,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古巴一位普通的渔民桑提亚哥在一次单独出海打渔的过程中,历经85天,终于捕捞到一条大鱼,并且与大鱼和鲨鱼搏斗的故事。通过这一故事,海明威创造出了一个英雄式的渔民形象----桑提亚哥。海明威曾将《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比作是他一生中所打到的最大、最美的狮子,这样的比喻既表明了海明威对这部作品的满意和偏爱,同时也说明了,在小说的主角桑提亚哥身上,有海明威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就是一个平凡人身上、一个看似头脑简单的人身上所体现的英雄主义。

一、桑提亚哥和鱼---生命的搏斗

在桑提亚哥捕捞到第一条大鱼,并尝试将这条马林鱼拖进船里的时候,他和鱼都经历了一番抗争,最后都精疲力尽。桑提亚哥为了捕获猎物,为了自己作为一个渔夫的生存而拼搏;而那条马林鱼则是为了将要失去的生存而奋力一搏。所以,在他们斗争的,马林鱼为了生存表现出了极大的力量和尊贵的生命品格,因而我们看到最后桑提亚哥的力气快要用尽,但他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拽吧,手啊,......站稳,腿,替我撑下去,头啊,替我撑下去,绝不要昏过去,这一次我会把它拽过来的。”当桑提亚哥最后用鱼叉给了马林鱼致命的一击,马林鱼在死前进行了最后的挣扎,挣脱了老人,跳入空中,最后又轰隆一声落入了海中,激起了巨大的浪花。

马林鱼死前的这种悲剧式的英雄主义挣扎,迸发出了强大的求生欲望和生命品格,尽管最后失败了,仍然具有摄人心脾的美。海明威在小说中这样写道马林鱼死后的场景:“它的血把海水染成了殷红色,这种红色起初先是在一英里多深的蓝色的海水里黑黝黝,像是一座座浅滩,随后又像云彩似的在周围海水里扩散开来。”

由此,海明威从马林鱼身上出发,延伸至我们来到世间的每一个人身上,马林鱼生来就无法逃避被渔人捕捉的命运,而我们每一个来到人世间,也都带着必死的命运。总之,死亡是世间万物都无法避免的,能够勇敢正视死亡的就不是懦夫。他在书中这样描写死亡:“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

因此,在桑提亚哥和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海明威想通过马林鱼的失败和最终的死亡来告诉我们:失败并不可怕,死亡亦是如此,我们应该正视它们。

二、《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

中国古诗中曾说过:“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越是在困境中,在危险的境地,就越能凸显出一个人的英雄主义。在桑提亚哥因年老被人嘲笑无能的时候,他必须捕捉到一条大鱼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当他遇到海上的鱼中之王马林鱼时,他尽管担心太大,仅凭自己一己之力难以顺利捉到,但他仍然没有放弃,没有轻易认输,在和马林鱼经过了两天的拉锯战之后,终于成功地将它捉住。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桑提亚哥在与马林鱼斗争胜利之后,又遇到了更强劲的对手,也就是循着马林鱼血腥味而来的鲨鱼们。鲨鱼们成群结队地来觅食,桑提亚哥尽管奋不顾身地去守护他的劳动果实和自己的小船,但由于鲨鱼过多,仍然失去了他刚刚捕获的马林鱼,而小船也被攻击的破败不堪。因此,从胜败的角度来看,桑提亚哥是败给了那些鲨鱼们。但读者们却并未感觉到桑提亚哥是个失败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斗争中展现的硬汉精神、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虽败犹荣。正如桑提亚哥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你就是打不败他。”

在桑提亚哥身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生性好斗的老渔民,他是一个渔人,将海洋作为自己人生的决斗场,因此海明威赋予了桑提亚哥一种生命的普遍意义:整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拳击场,在场内的我们每一个人,只有还击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并且要一直准备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个时候,我们的对手是我们自己,战胜自己,把死亡当作一种美好的事物来对待。因此,我们在这个普通的渔民桑提亚哥身上,看到的并非是那些崇高的、神圣的品质,因为他并非什么英雄豪杰,也并非拯救世界的英雄,他只是一个尘世生活中有着非凡勇气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最具人性的感情。

桑提亚哥同海明威创作的其他人物形象相比,不可避免地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诸如以暴制暴、孤独地奋斗等,但与那些失败后悲观绝望,消沉迷惘的人物相比,桑提亚哥尽管败给了鲨鱼,败给了自然,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心其实已经归于平静了。正如海明威在故事的最后写道的那样:“他不再梦见女人,也不再梦见战场,他已经摆脱了追求自身享乐的种种缺陷。”因此,也就更加明晰地凸显了桑提亚哥身上的英雄主义:“生存斗争,可以被消灭,但绝不会被打败。”这样的一种失而不败的精神,使我们每一个人在世间生存的时候,即是面对挫折也会继续拼搏,即使知道自己终将死亡,仍能正视死亡,坦然面对。因此,桑提亚哥可以说是海明威所创造的英雄的集大成者,也是这类英雄中最完美的体现者。

参考文献:

[1][美]海明威著,吴劳译.老人与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倪方.重压下的优雅---论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形象[J].载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