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19: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筝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筝教学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筝,知道它的历史,了解古筝各部分名称

2、认识民族乐器的基本音阶,能初步会唱五声音阶

3、了解古筝的音域、定弦

4、古筝的弹奏姿势和基本手型

教学重点:古筝的弹奏姿势和基本手型

教学难点:古筝的音域和定弦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教师弹奏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把学生带入古筝课堂

向学生提问:听了《渔舟唱晚》,觉得古筝的音色和别的乐器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古筝吧!)

(二)认识古筝

1、讲古筝的历史,为什么叫古筝

2、介绍古筝的各个部分

(三)音乐的音高

1、在黑板上写出音乐的七个基本音级1234567,分别唱什么呀?do re mi fa sol la si

2、让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唱一唱这七个基本音级 ,然后告知古筝是五声音阶,在现有古筝定弦上是没有4、7两个音的。

3、 学唱,认识五声音阶

(四)了解古筝的音域、定弦

1、首先让小朋友自己数一数古筝一共有多少根弦(数出来以后对小朋友进行表扬和肯定)

2、讲解古筝的定弦

弦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音高 D3 B2 A2 #f2 E2 D2 b1 a1 #f1 e1 d1 b a #f e d B A #F E D

简谱 1 6 5 3 2 1 6 5 3 2 1 6 5 3 2 1 6 5 3 2 1

分组倍高音区 高音区 中音区低音区倍低音区

这一部分的知识内容比较枯燥,可以让学生来考老师,然后比一比,看谁音听得准,看谁弦找得快

(五)古筝的弹奏姿势和手型

1、讲解正确的姿势和手型,举例说明容易出现的错误姿势

2、学生模仿练习

因古筝的弹奏姿势和手型是学习古筝的基础,如果开始不注意养成错误的习惯,将对以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把这一学习点作为本节课甚至以后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篇2

古筝教学乐器乐感近年来,学习各种乐器的学生逐年增多,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乐器能受到高雅音乐的熏陶,从而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但部分家长对于学习目的并不明确,无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在培养孩子。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会看到学生为弹琴而弹琴,缺乏思维、缺乏情感、缺乏韵味,演奏出来的音乐没有感染力。

一、依据孩子的特点——循序渐进

一些学艺心切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身体发育不太成熟的情况下,就让孩子学习各种乐器,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今后的学习。一般情况下,从幼儿园中、大班时开始学习古筝会比较合适,这时孩子的指关节相对来将已经发育到一定阶段,弹弦的力度能基本体现,学琴的技艺能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得以计划地进行。在孩子学琴前,可以先通过听和玩让孩子在音乐素养方面得到一定的熏陶,然后着力让孩子在触摸琴弦的过程中产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在玩筝中学习。

学习乐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练习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完成阶段性的任务,进入更高一级的学习。当孩子对教材内容仍然一知半解、技巧只能勉强完成的情况下,有些老师便急于求成,又开始教新曲子。这无疑是拔苗助长,背离了可接受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表面看,孩子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很多知识,可是,当孩子学到一定阶段需要突破时,却因为基本功不扎实徘徊不前,没有办法实现质的飞跃。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堪重负,导致琴没学成反而扼杀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其实,器乐学习中,每个阶段都有其难点、要点、音乐风格需要掌握,学生、家长、老师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系统地、科学地进行学习。当孩子因为基本功练习的内容单调,而产生厌倦情绪时,教师可以尝试将基本功练习编成有趣的旋律乐谱,或者用有趣的形象比喻,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完成练习任务。比如,教孩子弹奏《勾托音阶练习》时,我经常比作手指走楼梯,让孩子们比比谁的手指走得又稳又准,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掌握科学的方法——温故而知新

一种良好的方法,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琴的关键,首先要能合理安排练习时间,按时定点训练可以养成感受音乐的习惯,能够让练习者快速进入状态。并且要有明确练习目的,在每次练习前都要思考一下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练习才有价值。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将慢练与快练相结合。特别是练习速度快、技巧较复杂的乐段、乐句时,要先把速度放慢一倍或二倍来练习,熟练以后,再开始用原速进行练习。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只重视乐曲,忽视练习曲的现象。但练习曲一般都具有针对性,通过反复、专门的某种单项练习,可以从中学会、巩固或改进某种弹奏技巧和方法。加上训练练习曲通常是纯技巧练习,没有旋律和乐曲表现方面的负担,就能更好的把握技术要求,效率也高。因此,练习曲的训练也是我们提高演奏技巧不可替代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孩子们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乐曲后,应该把复习一些经典的曲目作为不断提升的重要手段,这样不但可以积累大量的表演曲目,还能够训练和提高孩子们的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复习可以在那些旧曲目中得到新的体会和认识,从而掌握演奏技巧,提高乐曲的理解能力。

三、培养音乐的感觉——听唱“养”乐感

乐感是在聆听音乐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是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音乐基本素质和能力。只有内心积累了丰富的音乐音响,才能形成对音乐的直觉感受和体验,在音乐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的过程中,领略音乐的美。为此,教师应该从简单的练习曲、乐曲开始,注重对学生音乐审美感受的培养。用手势、图形、想象等各种方式对孩子进行音高、节奏、综合的训练,让孩子在学习掌握演奏技巧的过程中直接感受音乐,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感觉。

比如,跟琴练唱音阶(古筝是五声音阶)。首先,聆听琴音do的音高,用听觉感受音高、记忆音高,再准确地跟琴唱出音高。唱出音高的同时还应继续注意聆听,听自己唱出的音高是否与琴的音高完全相同。这一步是锻炼音高听觉记忆能力的关键点,同时体会唱名与音高的对应关系。然后,弹出相邻的下一个音级re用同样的方式练习直至唱准,再按柯达伊教学法做出相关的音高手势,唱出do、re的音高。接着,弹奏do,让学生凭借听觉记忆去回想古筝发出的re的音高,再用唱名re唱出这个音高。以此类推,逐步获得每个音级的正确的音高听觉记忆,在听和唱之间建立思维联系。

再如,在学琴初期,可以像铃木教学法所提倡的那样,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像听家人谈话那样听他要学习的音乐。每次在孩子学习新的乐曲之前,让他先去反复的聆听音乐,可以在吃饭、睡前、做游戏等放松、自然的状态下听。在孩子潜移默化的熟悉了那首乐曲后,再让他在老师指导下凭记忆把乐曲在乐器上奏出,整个过程就像小孩子学说话一样由听到模仿。孩子学弹乐曲的过程其实就像在用最舒适的方法把脑海中的乐曲奏出,而不是学那首乐曲的本身,所以往往事半功倍。

当然,也可以通过歌唱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内心的音乐感觉,古筝是富有歌唱性的一种乐器,它的演奏伴随着内心歌唱。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孩子都不爱唱谱,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多唱谱可以提高乐感、节奏感和旋律感,让自己对乐曲的每个细节都做到心中有数。因此,我一般都要求孩子在学乐曲之前先要有感情地学唱乐谱,心里有音乐的流动性和自然性,然后再把内心情感和器乐演奏贯穿起来,这样,才真正演奏出充满感情的、美的音乐。

四、启发思维的想象力——巧练长心智

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孩子具备了熟练的音乐技能,但他们的弹琴过程其实只是“手指体操”的过程,正如著名波兰钢琴家霍夫曼曾经忧虑地指出:“现代技巧中有种令人遗憾的倾向,就是技巧本身成了目的。”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教学生技巧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启发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授其以渔,在练习中要求孩子每一次重复都有新的感觉和发现,都要解决一些过去没有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把握音乐,进而产生新的技能或更深的音乐体会。

篇3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

1 古筝演奏的艺术表现形式

(1)听。

音乐是一种听的艺术,用耳感受其灵动的美感,每一个音符在耳中旋转与大脑产生美妙的摩擦,每一个细胞跳跃起来,为其伴奏。演奏者陶醉其中,听者乐在其中。

(2)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授人中思,在学习中思。古筝学习技巧中思,增加自身学习能力。将古筝演绎的更加完美,品味其中奥妙,演奏出更加经典的曲目,供所有古筝爱好者学习。

(3)写。

古筝教学也是在与学生一起学习,传授学生经验与方法。也可以让同学自己思考提出更好的建议。总结古筝学习的技巧,找出更适合自己的套路。做出更美妙的曲子。

2 古筝美学探讨

(1)古筝文化美。

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件古老而又重要的乐器具有鲜明的美学。古筝美学教育不只局限于艺术创造美和艺术欣赏美领域,还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与发展的各个方面.声音美、节奏美、韵律美、姿势美等,所有这些美的因素,既表现为人的审美规定的条件,又表现为人本身所创造的美。

(2)古筝经典中的美学思想。

唐代诗人吴融在《李周弹筝歌》的描述,“五音六律皆生之,就中十三弦最美妙”。筝,这件古老的乐器,以清丽柔和优美悦耳的音色,清韵迷人丰采多姿的表现,赢得了海内外的众多知音。古筝在其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外观构造和技法,都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演奏体系。

古筝曲《箜篌引》是作曲家庄曜根据李贺《李凭箜篌引》的诗意而写成的一部当代古筝作品。乐曲的曲式结构与诗歌的结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乐曲的核心音调源自古代西域调式特性小二度音程的核心音调,长大的散序,运用起伏多变的节奏,虚实相间的旋律和织体,表现了“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幻想境界。

(3)古筝曲风美。

“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渔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欢乐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乐曲的前半部分(第一段),乐句与乐句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给人结构规整之感;乐曲的后半部分(第二、三段),则运用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了百舟竞归的热烈情景。

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高山流水觅知音,该曲有这样一段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锤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该曲婉转悠扬,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堪称曲中精品。

3 古筝教学审美

在古筝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以此不断提高他们 对音乐的审美领悟能力,而音乐想象力又是音乐审美领悟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典雅而富有情趣的曲子,它描写的是美景如画的湖面、夕阳西下辛苦了一天的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在教授该曲时,应当把这种境界讲出来,让学生们去体会,去想象。但是由于学生感性经验的贫乏,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音乐学习中,想象的材料也就比较缺乏,想象的空间也会受到影响。而网络资源的介入无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想象材料,为展开丰富联想打下了基础。

学习古筝是一项周期性长、实践性强的音乐活动,教师除了要拥有个人所具备的审美修养、较高层次的音乐艺术修养、广博的综合艺术知识和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增加学生练琴的耐力和持久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他们演奏古筝的表现力,培养其创造力,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心理特点,强化兴趣、情感。要将启发、引导和发展学生学筝兴趣,提高到重要议事日程上予以研究。在我的教学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个别学生开始学古筝时很高兴,但后来渐渐下降,甚至于坐在筝前愁眉苦脸。原因是虽然家长喜欢古筝艺术,很热情地让孩子来学习,但不考虑学生心理,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总是责备。诚然,兴趣不能替代意志力的培养,更不能替代才能,但是有了兴趣,就可以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这样的学生,我在上第一节课时,先请程度深的学生表演几手曲子,如《渔舟唱晚》《战台风》等,并做乐曲介绍,这时我发现他的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听着,羡慕得不得了。这时我就告诉他:音乐就像语言一样有其自己的文字,你必须会读会看,才能学懂。这样第一节课的乐理知识的教学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但是下课时,学生拉着我问:“老师,什么时候教我弹琴?”可见,学生对弹琴产生了兴趣。在这种状态下开始学琴,学生即高兴主动的积极学习,效果就比较好。

尊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和学生们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有极强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欣赏自己,从而更好地要求和教育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速度和开窍的早晚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各自不同的情况布置适量适度的作业,根据他们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加以肯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增强他们练筝的兴趣。

因此,只要不断了解学生、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筝的持久兴趣。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采用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减少学生学筝的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从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尹丹.具范兼容 方成大家――浅谈古筝与传统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2] 汪莎.传统古筝演奏特点分析[J].艺海,2011(05).

[3] 周.浅议古筝学习中想象力的培养[J].甘肃科技,2011(20).

[4] 赵星.“阴盛阳衰”:古筝艺术繁荣表象后的潜在危机[J].艺术评论,2011(12).

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古筝教学;兴趣教学

自古以来就有文献记载,古筝是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表现形式的多样,音域范围之广,是其他弹拨乐器所不能达的。古筝以它优雅古朴的音色博得古今中外各路人士的青睐,其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极强,不仅仅是听觉上的冲击,更是视觉的盛宴。古人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轻拢慢捻抹复挑,每一个动作都是韵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相对其他的乐器来说,古筝因学习时入门更容易而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及家长所青睐。由于中小学生发育不成熟,刚开始学习古筝觉得新鲜,但久而习之,觉得枯燥,不能持之以恒,最后只能放弃。所以在中小学生的古筝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兴趣去学习古筝并掌握演奏技巧,从而提高古筝的演奏水平。

一、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学习要持之以恒

在中小学阶段,不能给他们讲理论性太强的知识,应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他们去了解古筝。亚里士多德早在希腊时代就曾指出:"音乐不可忽视的就是它的娱乐性"。所以在古筝的教学中,如果缺失了这种娱乐的态度和乐趣,而是进行含有深刻意义的教学,甚至是哲学性的活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很难去理解的。这就要力求中小学生在内心深处对古筝学习有玩欲,而绝不压抑,以免妨碍它的充分发挥。兴趣的培养和调动,往往是古筝教学地"救命"的手段,充分调动寓教于乐的能动性,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坏境中取得深刻的成效并让中小学生激发兴趣,获取知识。

在学生感到信心不足时,只有鼓励才会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1]。这里所说的鼓励并不代表没有批评,而是将批评化为鼓励之中。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会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感受自己成功的享受和乐趣。

二、寓情于教,练习与表演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中小学生喜欢竞争的心理经常组织学生适当的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或文艺演出,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适时的组织学生汇报演出,让他们来展现自己,让中小学生在共同学习和交流中相互竞争、互相学习、互相切磋。通过这种交流可以增加中小学生的舞台经验,克服中小学生在众人面前表演胆怯的毛病,甚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中小学生学筝兴趣。但必须注意,比赛和演出只能是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其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们学习古筝的兴趣和演奏技巧。

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应该寓情于教,加强中小学生的情感交流,从而培养中小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兴趣教学要注重寓情于教,音乐更多的是意会,而不是言传,音乐是听觉的盛宴,同时音乐修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时间累积的艺术,它是抽象的,它又是复杂的,每一部作品都会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而作者的内心情感是不能用只言片语来描述的,一手乐曲是可以表达多种情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乐感的培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放在音乐语言上,尽量将无形的东西具体化,更好的去帮助学生理解乐曲,体会乐曲内在意境,以达到教学要求。在学生上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当弹奏的作品已被理解,学生就会感到弹奏的技术发挥的很好,只有这样,才能把古筝艺术更加完美的展现。所以古筝教学的兴趣教学精髓之处就是对乐感的培养。

没有对乐曲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技巧就会变成弹奏拍法的机械动作, 或者是失去内涵的技巧玩弄,我国古代的《乐记》中阐述: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很好的点出了"心"与"音"的关系,因此,"教手"必须先"教心"[3]。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教心,还要抓好教手,教心所强调的是对古筝艺术的感悟和体会,是一种发自内心由衷地表现音乐的激情,当然手上功夫也不能忽视,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成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尽管从教育的角度上看,教手与教心有高低层次之分,但这两者是相互渗透,交叉,不可分割的。一首乐曲不单单是由几个简单的音符组合起来,往往一首乐曲都灌入了作者的情感与寄托,每一首歌都有自己的灵魂,然而对乐曲所表达环境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中小学生在弹奏古筝十大名曲《渔舟唱晚》时,手上技巧很好,乐曲的速度把握非常准确,但对乐曲表达的情感描述的环境氛围,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没有握不准确,就有可能只是在炫耀技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奏。学生只有真正领会到作品的思想感情,再加上娴熟的技巧,那么弹奏这首乐曲就会令人如痴如醉。著名的文学家巴金说过:"没有技巧的技巧是最高的技巧"。我认为这才是古筝教学应该追求的终极目标,无形之中也提高了中小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多样,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古筝的教学中非常注重个体教学,这种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固定模式。这种个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机会。因此就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的中小学生个人演奏还不错,一旦与他人合作演奏,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缺乏合作能力。所以在古筝的教学我们应该采取个体教学与集体教学多种模式相结合。集体教学的形式有力的改进了个体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比如在一对多上课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种竞争的心理,这种竞争的心理会让中小学生更好的练习和学好古筝。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讲解,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并且由学生自己来参与点评。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这样一种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去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给古筝的学习注入了活力,自然而然中小学生对古筝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在古筝的教学中,教师依然是学生的主宰,处于说一不二的权威地位,换句话说,教师是中小学生们学习古筝知识和演奏技能的唯一的方法,是一种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落后方式[4]。 师傅带徒弟,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到充分发挥,思想得不到解放,思想受到控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对古筝的兴趣也会降低,所以在古筝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古筝的教学中,老师也可以给中小学生提供条件和余地,在老师没有讲解乐曲的风格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去把握。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保持轻松的学习态度,借以来提高学生学习古筝的兴趣。

四、动力热情相辅,兴趣才是成才的关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人类潜能的原动力就是兴趣。有了兴趣,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事半功倍。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而且学习的效果也更好[5]。对于现在的很多中小学来说,学习古筝并不是他们自愿的,有的是因为家长喜欢或是家长们攀比而让他们学习的古筝,还有的是因为升学考试而学习的古筝。如果没有丝毫兴趣而强制性的学习,这样不仅是一种教育的浪费,更为重要的是扼杀了学生进一步做出探索的学习欲望,当学生处于一种兴趣和对音乐的喜爱而策动时,学生不仅会学习得乐此不疲,而且更富有创造力。兴趣必须稳定而持久,才能促进深入的钻研问题,从而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兴趣就像是一副积极的催化剂,兴趣会加速整个学习的进程,在教学实践中,要更加的注重兴趣的培养,从兴趣入手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良好的兴趣是学好古筝的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古筝艺术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18.

[2]张飞龙.音乐研究与教学探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22.

[3]梁书琴.论儿童古筝教学[J].科技信息,2007,33:495.

篇5

作为一种文雅乐器,古筝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被誉为“中国钢琴”。从小学习古筝,不仅可以使孩子受到文雅音乐的熏陶,从而具备文雅的艺术素养,而且可以通过学习,培养孩子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的精神,控制力、专注力、分辨力也将得到提高和升华。我从事古筝教学多年,就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激发兴趣

幼儿随着身心各方面的成长,生活范围的扩大,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索愿望,许多家长让孩子学古筝,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即让孩子学点才艺,进行艺术熏陶。但是四、五岁的孩子灵性千差万别,条件参差不齐,如何教他们呢?

首先,询问一下孩子的兴趣点,孩子是否喜欢,是否乐于听古筝的声音。孩子希望了解新事物,认识新世界产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这是学习古筝及其他技艺的前提,但极不稳定。原中国足球队外聘教练米卢的快乐训练法让我很受启发。古筝的琶音音效孩子们很乐意听,因为它似流水、如山泉、像浪花,孩子们很快主动伸出小手在琴弦上拨来拨去。当他们听到自己奏出的声音时,会相互瞧着笑,带来征询的目光,好像在说:“老师,我也行。”孩子们这种可爱神态和对未知事物的探求兴趣,一直激励着我,抓住这个兴趣点,常弹奏他们喜爱的儿歌,如《好妈妈》、《小松树》等。这时孩子们很奇怪,古筝这个庞然大物,这么多弦,竟能奏出这么好听的歌曲,既惊奇又觉得很有意思,这样他们就有了强烈的试探愿望,脸上也露出了成功兴奋的笑容,这是自然入门的第一步。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

游戏融于教学的学习原则。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德国“幼儿园之父”福禄信尔说:“儿童早期的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在教学中,我感到如果先通过组织游戏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孩子引入教学环境中,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中曾组织学生玩“听音辨高低的游戏”,答对一方得到的奖励是弹奏古筝的一个指法,一旦弹得准确,奖励一朵小红花,效果非常好,许多孩子就是在各种游戏中你争我赶,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启蒙教学。

在启蒙教学阶段结束后,我一方面采取正常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采取赏识教育的教育模式。首先要教授给孩子的正确练习方法和习惯。在古筝教学过程中要告诉孩子如何安排练习时间,如何在乐曲中找出重点来练习,对于难度大的技巧如何反复练习。在学习新曲子时,要他们学会试奏,学习预习,不能完全依靠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幼儿毕竟不是成人,有些乐理他们不可能迅速领会,演奏技法的练习过程也十分枯燥。为调动他们练琴的积极性,我运用赏识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对于他们的一点一滴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而且让他们学会赏识,赏识别人与自己成功与进步,找到成功和走向成功的感觉。通过赏识教育,孩子练琴的自觉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互相赶超的氛围很浓厚,学习效果也很好。

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好难成大厦。在古筝学习阶段,基本功的扎实非常重要。指法是技巧的基础,简单技巧是高难度技巧的基础,小曲子是大曲子的基础。开始学习枯燥的知识是走向成功之路的基础,不急于求成是学好古筝的关键所在,每次考级中都有不少跳级考的学生,我们并不反对跳级,方法掌握好了,到达技术要求,方可以跳级,不然对学生是不利的。比如有的学生左手练习还不到位,弹奏能力较差,就急于双手快速弹奏,结果不仅速度达不到要求,双手还不合拍。又如,有的学生短摇还没摇下来,就急于长摇、扫摇,造成指、腕易累,对下一步学习、提高形成很大障碍。还有不切实际乱攀比,别人弹几级,我也弹几级,或者是盲目追求进度,在短时间内一定要达到自己所定的进度,完成古筝高级别考试。结果没有一首曲子弹奏是完整的,既浪费了时间,又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难以克服纠正。因此按部就班把基础打好,避免跳着走,过早弹奏技法繁难的大型曲目是教师和学生都应注意的问题。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古筝;教学

在中职学校的几年古筝教学中,笔者经常在思考:如何化解教学的难度,做到深入浅出,让中职学生对古筝的学习有信心。笔者通过不断的翻阅大量的教学资料、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通过观察其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触类旁通,不断的借鉴、尝试、反思,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乐理、视唱理论知识的贯穿

乐理知识对于古筝的学习非常重要,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没有接触过乐理知识,虽说古筝教学多用的是简谱教学,但对于笔者们学生来说能读出dol .re.mi.fa.Sol .la.si就很不错了,所以第一点就要在古筝教学中贯穿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在识谱上笔者参照了一些不太规范但效果明显的方法。如:学生对音符虽然是很陌生,但是他们对数字还是很敏感的,所以笔者借鉴了这一点,先把数字写在dol .re.mi.fa.Sol .la.si唱名的上方让学生知道对应的数字唱什么,慢慢地他们自然明白数字所代表的是什么音符,唱什么,而且会认。这是笔者对于毫无基础的学生的一点做法,对于有基础的学生另当别论了。

对有了一定乐理基础的学生就要从曲名和1=D,24拍,34拍等等这些开始了,让学生了解曲目的由来、作者简介,特别是里面所饱含的情感,要让学生深入体会感悟;简单的调式,拍号的理解也应该要强调,否则很多学生只是听一遍老师的示范,然后模仿老师弹,并不知道里面的含义,弹奏出来的音乐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每当遇到新的谱子,学生总会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做起。笔者认为遇到新谱子之前应该先讲音符,节奏,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前十六后八、二分音符等开始,并讲解他们的时值和节奏特点,为视奏做准备。笔者要求学生把每首新曲子的前十遍作为视奏练习来弹,尽量用慢速,不要出错,只有连续三遍一个错误都没有才能过关,听起来很容易,其实刚开始很难做到。

视唱是视奏的基础,试唱水平高的话视奏能力也会提高很快,因此笔者鼓励初学的学生大胆的边唱边弹,或者先唱后弹,熟悉了谱子之后,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二、右手的几种指法

在说指法之前,先说一下手型。艺术都是相通的,笔者对手型的理解来源于钢琴的学习。无意间笔者感受走路时手垂下去的放松手型,突发奇思妙想,在古筝的教学中是否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呢?于是笔者积极的进行了探索,最后发现古筝手型也可以这样,而且效果真的很好。因为笔者把艺术的学习方法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动作联系起来,形象生动,学生学起来很容易,他们会很形象的做好手型,然后自动放松,不用笔者强调很多遍,就运用自如了。

1.“勾”指

“勾”指法是保持手型最容易也是最简单的指法,所以笔者一般情况下都会从“勾”指开始教,既容易保持手型,也能学习弹奏。学习“勾”指时笔者总是先强调关节,要用第二关节,而且只用第二关节,即使是弹的时候也要尽量放松其它任何地方,只用第二关节,尤其注意要放松肩膀,把全身的力气都传递到指尖,笔者认为,主要是指尖在用力,其它地方要尽量放松,有的同学弹琴时会带动手背一起抬高,笔者会严格要求不许学生动其它地方,保持手背的放松和平稳,只动第二关节。在掌握这一点上,笔者让学生抬手跟笔者模仿“挠痒痒”的动作,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第二关节动是怎么回事了。

2.“抹”指

“抹”指和“勾”指要注意的地方差不多,只是好多学生弹“抹”指的时候,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都会特别紧张,明显的在用力,有的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握成拳头,有的是伸开的,但是三个指头根紧紧地并在一起,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就会用笔轻轻地挑一下学生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或者让他们把手放在身体的旁边,体会一下放松的感觉,然后重新拿上来,就会好一些。笔者觉得放松对初学的学生比较难,也是教初学者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如果教师在学生初学的时候没有时刻提醒放松,等到以后“紧张”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会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进步。

3.“托”指

一般情况下,笔者会最后教“托”这个指法,因为笔者认为这个指法最不容易保持手型。在教“托”指法时,通常会出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弹完以后手腕没有动,整个手会抬起来,此时,手背就会高于手腕,手型也变了!这种情况笔者通常会让学生做放松手腕的练习,手腕必须与手背一样高或者手腕高于手背;第二,学生会用动大拇指的大关节来弹“托”指,尤其是关节比较软的同学,这时教师一定要强调动小关节。有的学生已经学了一年多了,可“托”指竟然还是不用小关节,而是用大关节,速度上不去不说了,自己也很累。所以强调小关节的方法是很有效的。

4.大撮

弹大撮时,通常要求学生两个指头力度一样大,并且要同时弹,笔者的要求是弹完以后马上放松手腕,手型也回到最初的放松状态,检验手腕是否放松的标准笔者认为是手腕高于手背,通常初学的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有两种,一是两个指头力度不一样,“勾”指力度大于“托”指的情况多一些,笔者会让学生先把“勾”指的力度减小,尽量把力度放在“托”指上,慢慢的就会平衡的。二是弹大撮时两个指头不能同事弹,并且“勾”指先弹的情况多一些,笔者通常会很重视这个问题,让学生慢慢练,刻意让“勾”指慢一些,慢慢地也会好的。而且这个问题经常是学生在老师面前弹琴时因为紧张造成的,所以笔者通常会让学生放松慢慢来,不去责怪他们,这样,学生在鼓励中会越弹越好。

5.小撮

小撮相对大撮较简单,要求也是两个指头同时弹并且力度相同,而对初学的学生来说,最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不一样的双音,没有掌握规律,因为音多而眼花,把两个音弹反了。以前笔者会让学生从下往上看,多数教学方法也是这样,但是后来笔者发现从上往下看更加的方便,所以笔者给学生讲完规律以后让他们从上面的音看起,甚至只要掌握了规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可以撇一眼下面的音检查一下是否正确就行了,这样又有效率,看起来又不累。有些学生即使教师讲了规律了还是不理解的,笔者就让他心平气和地慢慢练,并且这种“心平气和”笔者觉得在古筝教学别重要。

6.摇指

众所周知,摇指有很多种,名称也有好多,有扎柱摇、悬腕摇、托劈摇、压腕摇等等,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任何一种摇指都是将“点”变成“线”的过程。无论哪种摇指,做到放松和指尖用力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摇好。一般情况下笔者会首先给学生教压腕摇指,支撑点是手腕,这种摇指笔者认为最容易放松,也是最容易学会的摇指,等到压腕摇指学的非常好了以后再给学生教其他的摇指!摇指的问题通常是不连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形成“停不下来”的惯性。这种问题笔者认为是因为学生的手腕不够放松,“托”和“劈”的力度不相同造成的。笔者解决学生这种问题是让他们慢练,尽量让“托”和“劈”的力度相同,声音一样大,并且一星期以后再慢慢地加速度,这种方法很灵!通常都会很好地解决问题。

三、几种常见的左手按音

1.颤音

颤音的学习要求是力度要从身体传递到胳膊,再从胳膊传递到手上,轻轻颤,不能改变音高,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刚开始不能理解这种概念,在练习上浪费了很多时间。笔者把这种概念通过一些形象的动作,模拟给学生看,比如说:教学生手颤抖,笔者让学生看笔者模仿老年人手抖不止的动作,虽然这不是教材内容,但是学生马上明白了,这种颤动应该是自然的颤抖。便对学习起到一些促进的作用,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2.上滑音

上、下滑音不同于其他指法的地方是因为它不光是指法那么简单,它需要学生掌握的还有对音高的判断,一个上滑音的完成需要掌握左手对于弦按压的力度,和滑动音音高的准确度两方面结合才得以完成,因而音准是最大的难度。在教学中很多学生能掌握第一点基本的指法步骤,笔者把它总结为“先弹,后按,定住”。但是对于音准的把握始终有些问题,毕竟基础有限,所以笔者运用“找同音”的方法让学生解决音准的问题,如:让学生把dol 音往上按住产生re的音高,但是这时候不能确认它是否准确的情况下,弹响dol音上方的re音进行比较,如果按压的re和dol音上方的re音相同则证明音准正确。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于弹上滑音找到了自信,同时笔者也解决这一大难题。

3.下滑音

讲完上滑音相信下滑音的学习会比较容易,可是情况并不是这样。在下滑音弹奏的步骤讲解上学生还是很清晰的能掌握,笔者把它总结为“先按,后弹,放手(缓慢)”。但是学生纠结的是他们经常在出现这样的问题,如:re的下滑音是,先把re音通过按压到mi的音高,然后缓慢滑到re音上,但是很多同学认为说要让mi滑到re肯定要再mi上作文章,其实这样的思维方式就是错误的了。因为笔者们现在弹的音是re的下滑音,自然是在re上产生这样的一个下滑的过程。但是对于初步掌握这个指法的学生来说会有这样的混淆,笔者把这个难点总结为“有上就有下”这样的一句口诀,就是让学生知道下滑音就是上滑音的相反操作,有上滑音就一定有下滑音,让学生大量把上下滑音指法连起来联系,有上就有下这样理解起来就不会出现识谱的问题了。

四、弹奏时应该多用分指

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用的最多的指头就是“勾”“托”“抹”,而“打”指很少用,等到学习到一些需要用分指的曲子时,要花很大的功夫去练才行,所以现在笔者在学生初学时就要求他们要用分指,并且在弹奏练习曲时尽量多用“打”指,不仅能提高效率和速度,还可以从一开始就练习学生的所有指头的灵活度。

(作者单位:中山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校古筝;教学;创新

古筝是华夏民族一件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仁智之器”,它从最初的“五弦竹身”经历代筝家的创新发展,呈现在今人面前的是二十一弦、四个八度音区、以木为体的古筝。形制的变化,音域的拓宽使得古筝演奏的音乐极富表现力。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民间音乐繁杂多样,近代依附于各地方音乐而形成的古筝流派,风格鲜明,每一流派都存有丰富的乐曲,即“传统筝曲”。建国后,随着社会的稳步前进,民族音乐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筝曲创作也由最初的以古筝演奏家为主体,发展到后来专业作曲家的参与,使古筝音乐走到了音乐题材呈多样性、音乐风格也更具个性化的“创作筝曲”新时期。现今古筝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中国的各级艺术教育中也越发得到普及和重视。

一、高校古筝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目前高校的古筝教学现状有可喜之处,也有令人担忧之处。其中可喜之处在于高校古筝学习的主体是成年学生,他们有着理论基础和乐器技巧,接受能力更强。但是,由于他们错过了最佳的古筝学习时期,因此,高校古筝教学又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模式守旧,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当前,我国高校古筝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古筝人才培养过于专业化和单调化,很多高校都把培养古筝人才的专业才能作为首要目标,让他们成为“高、专、尖”的人才。殊不知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古筝教学的教学目标过于单一,无法适应社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严重阻碍了高校古筝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滋生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说,高校古筝教学重视教师的授课,忽视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翁的地位,严重影响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这是一种重内容和个体,轻方式和集体的教学传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丧失学习热情,无法在集体中发挥出自己的学习精神,显然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也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

(三)注重演奏技巧的学习与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古筝教学中通常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会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减少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之下,古筝人才往往缺乏集体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得学生的演奏水平大幅下降,甚至在与别人的合作演奏中表现出一种手忙脚乱的状态,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演奏状态来与别人进行配合。这就是说当前高校古筝教学中存在重技轻文,重单项专项,轻综合素质的培养方式,大大影响了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高校古筝教学创新的具体对策

(一)高校古筝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出他们学习积极性

在古筝教学开始,学生们往往充满着好奇心。但是,学习耐力不够。教师不应该采取强制的手段来压迫学生进行学习,而是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否则,学生一旦缺乏学习兴趣,任何教学都是徒劳无功的。因此,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应该切实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作用和核心地位,保护好他们脆弱的学习激情。这个时候,古筝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旋律优美的古筝乐曲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因势利导,让他们从最初的好奇转向兴趣,让兴趣贯穿于古筝教学的始终,努力培养学生的乐感,让他们体验到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并进而产生较大的艺术表现力。

(二)高校古筝教学应该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从传统上来看,古筝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以教师经验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过于重视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发挥,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古筝教学显得过于单调呆板,整个教学了无生机。因此,教师应该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采取更加先进的教学方式,比如说可以采取情境式的教学方法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高校古筝教学应该重视排练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古筝教学应该走出传统的重理论与技巧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演出机会,让他们不仅能够单独的演奏出古筝乐曲,更应该能够适应集体演奏的场面,在集体中进行多人配合的古筝演奏,体会到集体演奏的和谐与平衡之感,以此来更好的展现出自己的古筝才能和音乐表现力。具体来说,高校古筝教学中应该在课堂上积极开展教学训练,努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能力。

(四)高校古筝教学应该重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古筝教师整体素养并不是很高。这是因为古筝作为我国有着东方钢琴之美誉的乐器,其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风雨,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具特色的乐器之一,其有着清越、高洁、典雅的音色,丰富的音乐表现风格,在细微之处还能够深入描述人们的内心情感。因此,高校古筝教师应该在重视培养古筝演奏技能的基础之上,引领学生加深对于古筝民族特异性的了解和把握,让他们能够充分深入到古筝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蕴含中去,从更深层次来领略到古筝音乐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

(五)高校古筝教学应该整合教学内容,及时更新教学计划

高校古筝教学就应该把审美教育作为教学核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让古筝教学更多的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从而实现由技术教学向艺术教学的转变。这样,古筝教学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从而不断增加古筝教学的文化内涵。此外,古筝教学还应该强化教育类课程的学习,让学生除了具备古筝知识以外,成为一个综合型古筝人才。

三、结语

古筝教师在教会学生演奏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心”来弹筝,让学生体会到“根根筝弦是心弦”的意境.因为古筝音乐是一种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它除了要用和其它音乐一样的音乐色彩、音乐织体等外,逐需要讲究其韵味风格、意境.要想真正掌握好这门艺术,就要在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上下功夫.高校教师在教授古筝风格流派的丰富多彩之时,也要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丰富的语言。不同风格流派的教学,能增强学生民族音乐的积累和储备,增强学生民族文化历史与情感的底蕴,使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培养跨文化的开放多维的音乐视野,广泛吸纳各民族音乐的优长。

【参考文献】

[1]刘丽.浅析古筝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

篇8

【关键词】古筝教学;群众文化;规范;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J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289-0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建设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政府对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视,使古筝艺术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古筝的演奏和教学以及其艺术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古筝艺术活动的开展,活跃了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学习古筝热。据中国音乐家协会有关人士保守估计,弹奏古筝的爱好者全国有二三百万人,确切的学古筝人数很难统计,从每年考级人数连续成倍增长来看,学习古筝已成为一种时尚。笔者作为一名古筝专业的群文工作者,认为怎样能更好地在群众文化中普及古筝教学,是当前最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群文古筝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方式有待改进。在古筝教学的实践中,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一对一”的个别教学方式。这种个别教学方式,一方面,使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收效甚微,高投入只能换来低产出。另一方面,使学生失去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的机会。群众文化不是专业演奏,不需要多高超的演奏技巧,人们更多的需要是从学习中获得演奏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笔者建议,群文的古筝教学应以团队训练为主,从一开始就让团员们养成合作的习惯。

其次,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很多地方仍然沿袭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上课――教师辅导的流程。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学生的主宰,换言之,教师是学生门学习古筝知识和演奏技能的唯一来源,是一种传统的“师父带徒弟”的落后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压抑了学生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就无法发挥出自己对音乐的灵感。群众文化的古筝教学,应是在交流和讨论中进行,教师除了是老师外,更是倾听者、好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习筝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这不仅是群众文化中的古筝教学问题,更是地方性古筝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虽然群众文化需要热情,但也需要专业,有些教师自己都是一知半解,虽然投入了足够的热情,但是根本无法出成绩,反映在古筝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就使学生们很少能得到教学实践的机会,缺乏古筝教学的实际训练,没有课堂实践教学的情景体验。

二、群文古筝教学如何更好地普及

首先,群文古筝教学的普及需要摆正心态,认识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音乐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不先认识、了解,就不可能弘扬、重视。在群众文化中,器乐,尤其是古筝很容易被忽视,人们会习惯性地认为它难学、难以携带、演出不便,其实不然,古筝虽然长度有1米7左右,但它是中空的,因此重量很轻,便于携带;古筝由于是五声音阶,随便拨一下,便有美妙的声音传出,入门很快,因为它所有的演奏手型、坐姿都是遵循人的正常生理状态,比如弹琴的手型就像抓东西一样。在群众文化的古筝教学普及中,用的都是简谱,更容易认,基本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弹奏简单、动听的乐曲了,只要勤加练习,半年左右,一支成熟的古筝团队就可以在群文舞台上向大家展示传统音乐的魅力。

其次,群文古筝教学的普及需要教材的规范化。群众文化的古筝教学不是以考级为目的,因此就要选择更适合的教材,但从目前所出古筝教材状况来看,各种教材有深有浅,各打各的锣鼓,很不规范,很不系统。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会自己改编一些流行歌曲作为练习曲目,实践证明,收效明显,学生们更乐意接受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而不是枯燥的考级曲目。另外,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诱导学筝者循序渐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得心应手地展示弹奏才能,让其步入筝艺园地的境界。

篇9

[关键词] 古筝教学;有效性;问题;策略

近年来随着民乐艺术的兴起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要想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在这期间有许多人已经加入到了对音乐的教授和学习当中。对古筝艺术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自身的文化内涵得到丰富,智力得到开发,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一、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是处在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环境当中,并且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相对枯燥、单调的教学环境,致使学生长期以来在学习上都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在古筝教学中尤其是对一些古筝理论的教学教师只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爱,忽视了倾听学生的意见,最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下去,学生也就渐渐失去了对古筝艺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古筝艺术的发展将无从谈起。

2、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纵观目前我国的古筝教学工作可以发现,其教学目标太过单一。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弹奏技巧以及古筝知识的训练和讲解,盲目的对弹奏曲目的技巧和难度进行追求,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舞台实际表演经验的训练和培养,忽视了与古筝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只是把学习古筝技能和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同样重要。基础文化知识以及综合素质的欠缺,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使学生在音乐的创造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

3、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古筝艺术文化底蕴的教学

现如今的古筝教学大多都是采取的一对一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这种单一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很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古筝的文化底蕴方面的讲授,而只是注重对一些曲目在演奏技巧上的训练和传授。中国的古筝艺术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集文学性、历史性、地域性于一身。但是古筝艺术的这些特性却正在渐渐的被人们所淡忘,人们只是片面的把目光集中在对古筝的弹奏技巧上,并一味的追求变化和创新,对古筝艺术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完全视而不见。

二、提高古筝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实施策略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学习古筝艺术具有持之不懈的动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其音乐的审美力、创作力才有可能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音乐灵感的寻找上,以引导学生通过更加聪明的办法来练习古筝,并且还要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及时的给与鼓励。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优秀的古筝艺术人才,就要鼓励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书本、课堂中走出来,走进生活和大自然当中,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倾听自然所带给我们的声音,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同时还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以学生为主,创造良好的古筝学习环境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自己在学习中只是担当了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兴趣爱好等进行教育和引导。在对古筝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耐心的解答学生的疑惑,并诚恳的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和学生这样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无意识的在师生之间营造起了一种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良好的古筝学习氛围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3、规范练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筝方法

对古筝的学习是一个快乐并且枯燥的过程,要想使古筝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外,还要掌握一套正确的学筝方法。首先,学生要对自己学筝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以形成对自己的约束。第二,为每次的学习都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就会使学习的思路更加的清晰,学习也更有价值。第三,采用慢和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古筝乐曲的练习,以达到由慢及快、由生及熟的过程。第四,除了练习弹奏技巧外,还要重视对基本功的练习,要知道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弹奏出动听的曲目。第五,要懂得温故而知新,只有对学过的曲目进行反复的练习才能够真正读懂其中的内涵。第六,重视对心态的调整,在平时的练习中就养成激情演奏的习惯,只有使每次的练习都处于兴奋的状态,并使之养成习惯才能防止上台演奏时出现紧张、忘曲的尴尬场面,为上台演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娜;古筝教学实践初探[J];大舞台;2011年03期

[2]陆媛媛;武林筝曲的演奏特点管窥――以《将军令》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3]王英睿;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篇10

古筝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的素质,发掘他们的音乐潜能,使他们熟练掌握音乐各类音响元素特征、音乐表现要素和表现规律的任务,同时有效率的古筝教学也肩负增强学生的乐感与表现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审美能力和驾驭音乐、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的任务。我从事古筝教学多年,在实践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听觉、记忆、音准和读谱是演奏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重视视唱练耳训练可以使古筝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视唱练耳贯穿于古筝教学的全过程

古筝又名“秦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其发音清脆悦耳,如泉流畅。按五声音定弦,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筝的音域宽广,音色明亮、清脆,与人声十分近似,演奏起来十分迷人。它可奏单音曲调或和弦,也可双手演奏,同时发出六个音。右手用姆指、食指、中指弹拨琴弦,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变化,以润美音色、装饰旋律。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还有摇指、琶音、撮等指法。左手有按、滑、揉、颤等指法,重按可使原音增高大二度或小三度音程。那么你按的音准不准,完全取决于你的乐感。视唱练耳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人的乐感。

一堂古筝教学课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基础练习与作品试奏两个部分,在这两部分教学中,视唱练耳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础练习就是基本功训练,其中最重要的是音阶练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音准。古筝按五声音定弦,4与7都是通过左手按弦变化得来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表达音高就无从谈起,演奏技巧更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品试奏是古筝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旋律部分的处理,其中对一部全新完整作品的旋律处理实质上就相当于视唱若干个乐句,而听老师示范或他人对作品的演绎,需要良好的练耳训练作为基础。良好的听觉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作品结构加强音乐记忆力。

二、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骨架,是音乐的脉搏。节奏在音乐表现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任何音乐都有鲜明的节奏,节奏训练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准与节奏一样,是古筝演奏的最基本要求,是学生学好音乐的首要条件,是音乐的基础。在传统的古筝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的方式,即在音高、音程、和弦、节拍节奏、调式调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听觉上的训练时,总是在模仿中反复练习,给学生以基本的感受,如古筝教学中的节奏范唱或识谱等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各种音乐知识及要素的认知,只是初步的了解,具有音乐听觉直观性和机械性强的特点,对学生而言具有被动性。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听觉惰性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理解音乐的各个要素。视唱练耳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学好视唱练耳,学琴速度也会快很多。

三、视唱练耳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

学生在弹奏一首古筝作品前,首先要对作品的音响运动产生听觉上的共鸣,而将谱面上的音符变为富有生命的实际音响,是一个必须有表现力与创造力参与的过程。古筝演奏被称为二度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与创造力是古筝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视唱练耳训练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