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范文

时间:2023-03-28 20:2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景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清晨,人们迎着艳阳,骑着车子,嘴里哼着小歌,自由自在地去工作,买卖。瞧,有一条“龙”在健身,原来是人们在跑步,有的是身强体壮的青年,有的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们,还有可爱的学生们,路旁的树也为他们招手。

中午,正是每家每户的烟囱冒出许多烟,成了一道风景线。

午餐过后,农民真是忙的不可开交。他们又扛起锄头,走向田野,开始工作了。从高处一看,就像个稻草人。

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山也不再寂寞。人们纷纷地爬上山,上山的人已经是摩肩接踵了。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龙”在山上巡逻,保护着每座山。

篇2

[关键词]水彩画;风景画;构图;形式美

一、取景

在进行水彩风景画写生时,画面的主体处在什么位置,主体与周围环境具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构图与画面效果,因此我们先要学会取景。根据作画者距离景物的远近或作画者视野所及范围的大小,一般分为远景、中景和近景三种取景模式。远景,一般整体景物距离画者要远一些,作画者选取景物的视野范围要大一些;近景,即作画者选取景物的视野范围比较小,与景物之间的距离也比较近;中景则介于远景和近景之间,视域适中。在这三种模式中又都存在远、中、近的景物层次,这对画面空间的营造是很重要的。取景时要努力的摄取现实景物中对画面有利对比关系,比如明暗、冷暖、疏密、大小、高低、虚实、远近、动静、强弱等,充分利用和组织这些现有的元素能够使画面构图和效果更加完善,总之景物的对比关系要丰富,画面才可能更加完美。

取景的角度也很重要,以建筑为主体的取景应该尽量的选择较好或较为经典的角度,要同时能够看到能反映出建筑物整体体积的两个大面,并且两个面的比例要有区别。在写生中,选择取景角度时常常会遇到 “顾此失彼”的情况,即主体角度好,而其他衬景的角度则不尽如人意。这时,要学会主观的“变通”,在画面上适当的改变现实衬景的角度,让画面更好看。

二、布局

布局就是将景物合理有序的安排在画面中,使主次得当,让画面自然生动。布局首先要将画面景物合理定位,定位一般采取九宫格定位法,又叫做黄金分割法。我们在画纸纵横两个方向上各画两条等分线,形成九宫格,每条分割线的交点就是黄金分割点,将景物中的主体置于黄金分割点上或挂靠在黄金分割线上,都可以使主体突出并使画面构图协调、有序。

三、均衡与稳定

风景画与静物画构图一样,都需要均衡与稳定感,其原理与静物构图的原理是一致的,都是在布局上追求量感的均匀,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与稳定。而风景画中的构图元素往往比静物复杂得多,在画面的平面布局上要注意经营点、线、面位置对整体平衡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与对比关系,既要保证主体的突出,又要做到均衡平稳。一般决定画面稳定的因素是画面中的重色块或主体物以面的状态存在于什么位置、占多大面积,同时色块的纯度、冷暖也影响着平衡关系。一般颜色重、纯度高的色块量感较大,颜色轻、纯度低的色块量感较小。一个平衡的画面必须有一个面积相对较大、较重的色块或形于画面某个位置,它产生的“量”的绝对优势稳固着画面,同时在画面其他位置必须有面积较小的重色块或形体以点的状态存在与其相呼应并产生对抗,使画面达到平衡。

我们在写生中选择写生对象时要以景物形成的自然构图为主要依据,自然的景物往往是浑然天成的、具有画面内在组织的,而构图的法则更适合我们去调整和纠正自然景物中的不足。

四、对比与节奏

对比和变化是使画面产生节奏感的重要条件。构图中通过点、线、面的重复、疏密、大小、多少等排列形成对比关系,让画面产生节奏感并富有韵律。

五、空间

构图时一定要注意画面主体物周围的空间问题。主体物是需要背景与其周围的附属物衬托的,若把主体物周围的琐碎物体安排多了,画面会显得太满、太乱、不分主次、杂乱无章。

六、风景画的构图形式

按点、线、面组织关系构图,主要可以分为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水平式构图、垂直式构图、放射式构图与均衡式构图。

1.三角形构图

风景画中的三角形构图与静物画的三角形构图原理是一样的,即画面主要物景呈三角形框架排列,这种构图的特点是稳定感和空间感较强,并且变化空间较大。

2.“S”形构图

构图中的主要形体分布呈“S”形排列,被称为“S”形构图。这种构图的特点是景物以曲线的排列形式出现在画面中,稳定中富有动感与韵律,画面空间感较强。

3.水平式构图

“水平式构图”顾名思义,画面景物以水平线的状态排列,给人以平和、安静的感觉。如辽阔的草原、大地、平静的水面等,水平式构图在风景画创作中应用较多,容易给画面增加气氛与意境。

4.垂直式构图

画面景物往往高度大于宽度且与视平线呈垂直状态,具有较强的形式感。这样的构图会给人带来雄伟、挺拔的气势感,并具有一定的抽象意味,描绘高大的建筑群体的画面往往会形成这样的构图形式。

5.放射式构图

放射式构图又叫向心式构图,画面主要形体由于透视的原因,由一个共同的心点(消逝点)向外呈直线发射状排布,画面主线程X形交叉存在。这种构图多用于表现街道两旁的建筑物、树木等,是 常用的构图形式。

6.均衡式构图

篇3

关键词:风景速写;画面构成;取舍;创作意识

速写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曾经速写与素描的概念总是难解难分,在这我们不去讨论速写与素描到底是何种关系。但速写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另一种素描;速写的艺术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一种快速、简要地通过这种绘画语言去描述我们所要表达的画面。当然这种“快速”不可仅仅理解为简单的“快速度”,一幅速写可以在在一两分钟内完毕,亦可用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描绘,应根据不同的对象以创作表现形式、风格去决定。正是由于这种原因,速写成为艺术爱好者、学生、艺术家们所必需掌握的一门艺术表现形式。

当今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在艺术创作中我们需要不停地吸取新的表现语言与自己的创作表现方式相结合,中间的过程有可能一无所获,但一旦收获那所得到的结果必定是巨大的。在速写的创作中我们也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努力去寻找新的创作方式,不断去尝试,不仅是绘画的表现语言,还是到具体的作画工具都是我们着手的切入点。要创作一幅好的速写,大到形式、风格,小到构图、线条,我们必须在这些诸多的因素中找到一个契合点,把这些创作要素在这个契合点的作用下组织起来,那必然会有好的作品。在这些创作要素中,我们来谈谈速写中风景速写创作的画面内容所涉及的问题。

风景速写是艺术创作者外出写生常用的一种作画方式。作画者通过对外界、对大自然的一种观察和感悟,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再表述出来。风景创作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创作模式,也可以为即将准备的大型创作做草稿,作为当时创作想法的一种简要记录,把自己对外界景物的所感所想做关键记录。在风景速写的创作,最为关键的就是画面内容安排,在繁杂的外界景物中我们如何去把握画面内容的布置,这里不仅仅涉及画面的内容、构图,甚至涉及到作画者的精神感悟,对观察到的哪一部分打动了自己,使自己有绘画的冲动去表现这一部分,在同一幅画面中如何去布置自己的画面内容,根据自己的立意去做怎样的取舍,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

下面我们来谈谈风景速写创作中的三个取舍要素:

一、观察对象位置的取舍(画面位置取舍)

画风景,我们必然涉及到选景,选位置。当然任何一个景物都具有打动人的地方,作为艺术创作是要去挖掘这些不同寻常的东西从而挖掘出其中隐藏的美。这里我们需要借助解构主义的思想:那种打散再重组的过程,一种反叛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要不断地分解所观察的对象,不可盲从地被对象牵着鼻子走。景物长到哪画面就画到哪,这里除了需要基本的构图技巧还必须有主观的画面重组意识。所观察的局部位置不同、高低角度不同所产生的画面感觉是不同的,需要根据画面去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外界的景物是十分繁杂的,是画全景还是某一角落,甚至是某一局部所表达的画面效果都是不同。这里作画者需要根据自己对景物的理解以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图所决定。这时候,第一次的取舍就出现了,作画者需要先构思好自己的作画意图,根据景物的特点去决定如何表现。例如:所观察的景物是一种广阔的、具有苍茫气息的地方,那在这幅风景速写中作画者一般在作品中去表达这种开阔,大场面的感觉就比较合适,就可以选择全景的角度去观察对象。反之,如果是在一处精致的小景中,要在这样的一幅速写中去表达那种细致的细节美,那就可以选择局部细节的角度去观察。选择合适的作画出发点对我们画好一幅风景速写有很大的帮助,有时为了表现那种大气磅礴的感觉我们需要舍弃那些细节,有时为了突出细节的美,我们要重点刻画所表现的局部细节,摈弃它的周围突出所要刻画的细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取舍就尤为重要,也是指导作画者自己在表现一幅作品中确好自己的作画意图。

二、对象取舍

所谓对象的取舍,意思是作画者在对外界自然景物观察后如何安排画面中所画的对象。前面我们讲到自然界的景物是繁杂的,在风景速写中,外界视野开阔,物象复杂,平凡而且分散,其中也可能有些不适合入画的东西,也有的时候一些景物乍看起来可能没有什么感人的地方,换一个角度或者一个观察点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出现。在这种时候,需要我们多想想,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视野去观察所画对象,从中找到和自己共鸣的地方,引起自己的作画冲动。分清主次,那些部分是画面的主要,那些部分最为画面辅助,是值得去好好思考的。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不一样的自我认知、审美情趣、艺术修养这些因素的组合造成观察者千变万化的感受。这就促使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多注意观察,艺术源于生活,只有切实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大自然去,去感受不同的事物以及事物的变化,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在趁着创作冲动的爆发创作出自己感悟的艺术作品。在风景速写中,由于速写创作的性质所决定,这种对事物的理解以及感悟是对作画者是否可以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俄罗斯著名的风景画家列维坦的创作题材许多都是取材于一般人认为是极其平凡、普通的景色。德国著名速写大师门采尔也是常年深入到最底层的生活中去体验生活,一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速写名作。在此深入观察对象的基础上,由于对观察对象的深入了解,作画者在风景速创作中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依据画面的需要,对观察的对象进行删减,或者扩大或缩小。例如:在一个横式的构图中,我们为了增加画面的横向特征,可以减弱画面中上下对象的刻画,加强左右的刻画。这样的对象取舍是我们在风景速写中的第二步“取舍”。

三、特征取舍

我们说万事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世界上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这里说的就是在速写创作征的把握尤为重要。风景速写创作中,外界的景物大多很相似。比如南方的树木大多四季常青,叶子的外观也大多相似,建筑物也大多有统一的风格。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风景速写中画出的每副画都很相识,一批画中同一个创作元素被重复的使用,造成观众审美疲劳,也使作画者逐渐减弱了创作的冲动。因此我们如何去提取事物的特征尤为重要。首先,对对象的观察还是摆在了第一位,在前面两个“取舍”后,我们在最后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取舍,前面我们说过:同一样的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给人的感受也会不同,那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发现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其次,在不同事物中根据事物给人的感受不同,也依据作画者的意图可以强调某一特定的特征,减弱其它的特征。从而达到特征的扩大化,如在刻画一幅具有苍茫感觉的画面时,我们就可以减少树叶的刻画,增加对枝干的描绘。因为枝干带有“历史”、“苍力”的感觉,而实际中我们可能看到的这颗树却是枝叶茂密的样子。有时也可以在刻画一个对象的时候对这一对象的某一特征进行重复的表现,达到削弱其他特征的目的,从而使画面中产生强烈的对比感。特征的取舍在速写创作中可以很明确的表达作画者的作画意图,强调画面所要给人阐述的感觉。

以上所阐述的是风景速写创作中取舍的大概要点,当然创作一幅好的速写除了作画的技巧,最终还是需要作画者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去验证自己的感受,真正地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的画去表述,我想这样的速写作品应该会是打动人心的。寻求艺术的创作道路是曲折的,当我们在风景速写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去观察,如何去理解,如何去“取舍”。这样的过程对于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来说也是十分美妙的。仔细地去体会、仔细的去感受、把握“取舍”之道,把自己融入到风景速写创作中去。

参考文献:

【1】何重礼,邓淑民著.《风景画写生基础和速写》 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美)欧内斯特•W•沃特森.《铅笔风景画技法》

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4

谈到设计专业学习,首先我们要明确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重要性。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作为一种生动可行的教学方式,能适当弥补室内教学的不足。户外色彩风景写生,对于培养学生对物体和色彩的感知能力,以及让学生通过户外色彩写生迅速掌握光色的变化规律,拓展和提升各自的绘画空间,并加深对大自然的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提高其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艺术的感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设计专业教学者,只有充分认识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重要性,并将其适时适地引入教学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色彩风景写生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整个色彩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但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不能单纯地理解成风景绘画。因此,艺术设计专业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要求也不能和其他绘画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等同而论。在进行设计专业教学之前,我们往往应首先明确艺术设计专业色彩风景写生课的教学目的。

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内在的设计意识,通过构图构形、设计色彩、创作表现等手段使作品设计富有内涵,让客观状态下的各种呈现具有独特的设计意味,并赋予客观状态下的自然景观符号化、视觉化、理想化,从而为今后的艺术设计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其定位要求便不能简单沿袭绘画美术专业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教学必须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法、方式上另作要求,另行探讨。总之与传统绘画美术教学要有明显的区别,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思变革。

对于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不能局限在仅要求完成一张色彩风景写生作品,更应该要求学生有对色彩归纳的训练,对色彩、色调的寻觅、捕捉、提升和收集的训练,更应该培养学生对色彩观察的深入、体验与情感等。学生来到大自然首先感觉是满目的光与色彩,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不再是室内调色盘里那区区几十种颜色。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教学生感受色彩、寻觅色彩、认识色彩,完成对色彩相貌的认识和收集。

色彩风景写生是面对野外大自然的描绘,春天的嫩绿、夏日的翠青、秋天的金黄、冬日的暖灰,无不令人惊叹。大自然景物在地域、季节、气候等影响下,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变化。而春夏秋冬及早晚万物色彩相貌的变化,将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和提醒。

比如,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就有对四时山水不同色彩的精彩描述――“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可见,色调是情调的前提,情调是色调的延伸。情调的高下决定色调的高下,色调的高下决定格局的高低。对色调的细致理解和准确把握,既是提高色彩风景写生水平的关键,也是进入艺术设计创作佳境的必须。因此,在教学中强调总色调的把握和提炼,对于学生认识和收集色彩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有效地认识和收集色彩,将为学生今后的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提高学生的良好修养,并时刻引领学生有意识地深入生活、留心生活、研究生活、挖掘生活、提炼生活和创造生活。因此,在色彩风景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加强对自然界不同色相与色调的收集,还应该要求学生对写生地域民族文化色彩进行收集,包括当地的建筑、服饰以及日常生活用具等色彩,以备今后专业设计使用。

在对色彩的感受、认识和收集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用设计专业的理念对不同色彩进行归纳。色彩归纳是衔接“风景写生”和“艺术设计”的桥梁,其在探讨和提炼新的绘画设计方式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色彩归纳在观察方法、设计思维以及创作方式上,均通过建立“风景写生”和“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独特的指向意义。

色彩归纳是色彩风景写生在面对一切客观可感的物质基点上,通过强化主观意识和理性设计意念的一种形成。其不会以写生对象的客观存在为限制,而是通过比较、取舍和提炼,以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需要和思维发展为取向,将一切需要归纳糅合。因此,其色彩归纳训练的终极目的便在于更好地为艺术设计服务。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色彩情感的认知和培养。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情感反映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同一色彩的情感反映也不一样。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影刺激对人的生理所发生的直接影响,是视觉成像与心理联想相结合的反映。一般来说,色彩给人的情感反映有:红色调给人热情、欢乐之感,可以表现火热、生命、活力与危险等信息;蓝色调给人冷静、宽广之感,可以表现未来、高科技、思维等信息;黄色调给人温暖、轻快之感,可以表现光明、希望、轻快、注意等信息;绿色调给人清新、平和之感,可以表现生长、生命、安全等信息;紫色调给人幽雅、高贵之感,可以表现悠久、深奥、理智、高贵、冷漠等信息;黑色调给人高贵、时尚之感,可以表现重量、坚硬、工业等信息;白色调给人以纯洁、高尚之感,可以表现洁净、寒冷、封冻等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习认知了色彩的情感反映,那么对于他们以后的专业设计将大有帮助。

此外,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选址与择时也很重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自然和人文色彩风貌;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也有着不同的色彩呈现……这些都将刺激学生的眼球和心灵,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作欲望。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风景写生课程应分成两个教学阶段完成,预计春夏和冬秋两部分能基本完成色彩风景写生的教学任务。

色彩风景写生课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尽情尽兴地观察、寻觅与感悟,在自然之美、乡土之美、人文之美中不断加强对色彩的取舍、组合与归纳。色彩风景写生,能为学生提供取之不竭的设计灵感,有效避免设计时闭门造车的枯竭状态,并在色彩归纳中快速提高学生各自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各自的兴趣、偏向和想法在设计中一一体现。

篇5

关键字:风景油画;油画意境;中国风景画;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86-02

一直以来风景画都是古今中外画家展现自我的手段之一,作品中都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不同的地域景色给予艺术家不同的情怀,从而创作出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

一、风景油画的表现种类

风景油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油画形成的早期,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风景油画所表现出来的气息一般都倾向于古典主义的写实。油画是在欧洲起源的,在15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形成了人文主义批判宗教的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就当是而言油画是以关注社会、人性为主题。当时的许多油画艺术家摆脱了单一的宗教题材这一现象,并且逐渐的将人物以及风景作为了绘画的新的关注点,这也让后来的油画风格越来越有写实感,越来越有人情味儿。也正是如此,很多画家们的研究方向转变成了透视学以及人体解剖学等油画创作领域的运用,并且对于构图的空间感等做了深入研究。这其中主要是通过运用透视这一绘画方法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感。同时配以明暗调子法,使油画本身在同一个光源的情况下构成一个明暗的结构组成。运用这一方法的典型代表作品就是达芬奇的《岩间圣母》。

二、 意境在油画风景中所体现出的地位与作用

我们经常会感受到自然界中的山丘、河流、小桥、等巧夺天工的美妙景观当人们置身其境时、已经是相当的快乐了。那么为什么要有一些风景方面的画卷出现呢?对于这一问题,我国著名的画家黄宾虹曾经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江山如画,正是江山不如画”。这一句也正说明了在画家笔下所描绘出的风景要比自然景色更加美好、壮观。因为在创造一幅优秀的关于景色方面的画卷时,不仅能够表现出画家技艺的精湛、娴熟,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部作品中往往也蕴藏着画家的莫一部分感情以及思想,这也正是能够让观看者在观看作品时如果用心去体会,能够理解到作家本身的感情一样,达到一个情景交融的高尚意境。因此,不得不说风景油画这门艺术是相当讲究意境的,作家所表现的意境的高低对于作品品质的高低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一幅风景油画之中缺少了意境,那么就相当于这幅风景油画没有了灵魂一样。甚至于从一定程度而言,意境才是作为一个成功的风景油画的主题;他也是油画的作家通过自身的精神层次的境界所构画出的一个环境气氛;从某种角度上讲也是艺术家本身人格的写照以及心灵深处对广大观赏者的倾诉;同时他也能再一定程度上引导欣赏者进入其画面,进入其意境,进入其心灵。美学家宗白华也曾经说过:“意境是造化与心愿的合一”。不得不说的是,无论是哪一个优秀的画家,在其成功的作品中都必然性的饱藏着作家本身独特的思想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作家的作品在经历了社会、时间的洗礼之后一直经久不衰,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中国,一些西方的画家也对意境这一作品内涵作了一番研究。但是不得而知的是西方风景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与中国画的意境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无论从表现的形式以及运用的绘画手段上来讲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显著的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还是东西方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意识的不同;二是由于中国的画家在进行山水绘画时所使用的的材料、工具以及对画面的安排布置等;一般在绘画时采用散点透视,重在笔、墨的趣味,而西方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则主要采用焦点透视这一方式,因此主要是运用色彩素描等手法、正是由于这两点的上的东西方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的山水画以及西方的风景画虽然都是在追其一个意境美,但是中国的山水画家更加注重的是搬山移水等更加符合画家本身的身心意境,而西方的风景绘画者则在这方面表现的更加的客观、唯物,更加表现真实的自然状况。

三、中国风景油画意境的表现之一“神似”

追溯到中国风景画的意境来源,不得不提的是中国诗学中的意境,诗学中的意境在风景画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应用。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既有相同点,也存在不同之处。它们的相同点即表现对象都是自然景观;它们的差异性表现在二者视觉感受不同、风格不同,而这源于二者发展的文化意识的差异和审美理念的差异。自然景观在创作者内心中的感受,是中国古典山水画所追求的。那么,同样的,意境也是风景油画创作者所追求的。在中国画中,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求神似、不求形似”,这句话是什么含义呢?是说在风景油画中,艺术所表现的客观对象不能太似,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介于似与不似中间”。这与古诗文中“形散而神不散”有异曲同工之妙。客观对象再具体,也及不上对象的“意境”。意境可以使人达到精神上的“畅神”。西方画家是对景作画,那么中国的山水画家则不然,他们是把对景写生的画稿作为再造心灵山水的素材。因为中国的山水画家认为,绘画除了要“对景作画”,还应该对所表现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意”即画家思想忘趣的内涵,有了意在笔先,动笔时就能全局在胸,紧扣意而守其神,去杂存精,达到情景交融,收到意味深长的效果。这是中国山水画意境源远流长的理论依据,也是它成为“中国画”而有别于其他画种的区别所在。

四、我国风景油画的发展与走向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风景油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想要风景油画在绘画这一表现形式中大展身手,相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如何能够走出一条康庄大道呢?笔者给力几个建议。第一,要在绘画这一表现形式中找到一个立足点,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的本土文化以及某个特定地域的特色来进行创作,但是在这其中,艺术家本身在创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就是这幅作品中最大的亮点以及核心了。第二,要善于借鉴和互补,我们既然都明白油画最早出现于欧洲,那么在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中,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不如说西方油画的材质以及传统的画法等。但是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也要看清,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所表现的意境以及表现方式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该取其所长,摒其所异。第三,在进行创作时要开阔自己的眼界,我国幅员辽阔,其风景的地域特征以及文化特征也是有这一定的联系,因此,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不仅要了解地域中多形成的奇特景观,更要了解其背后存在的文化内涵。并且,这种文化上的影响不仅在国内,在对国外的景色进行创作时更是要了解西方一些国家对于本身景色的文化理解,配以自身的情感抒发,相信能够创造出美轮美奂同时又能勾起人深思的完美画卷。

参考文献:

【1】金晶. 线条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0

【2】束新水.中国人物画毕业创作谈[J]. 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 2013(06)

篇6

〔关键词〕山水画语境水彩风景画

我国的水彩风景画旨在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体系,水彩风景画家们希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摆脱西方绘画观念的束缚,不断寻求自身的突破,在中国山水画的影响下,二者已经有了诸多方面的相似之处,例如审美特征、价值取向等等。我国的山水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无论从理论还是风格上都对水彩风景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水彩画毕竟是外来的艺术形式,必然要融合西方的艺术思想和审美取向,中西融合,使得中国的水彩风景画更为复杂和多变。我们要让水彩风景画有形有意,传递出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不能让中国绘画以西方的绘画观念为核心,这就要求画家们对传统山水画中的审美内涵进行探究和分析,汲取优秀成分,将其与自己的观念相融合,形成带有中国印记的水彩风景画。

一、山水画语境所体现的审美内涵

中国山水画的基础是传统哲学思想,包含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存在于古代艺术家的艺术理念,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感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可以人格化的,所以在艺术创作中有物我两忘,借景抒情的说法。哲学思想中重要的对立统一思想也影响着山水画的创作。对立的物体是可以统一的,这种思想的运用使绘画产生了意和象、虚和实等观念,也就产生了象外之象等理念。意境论是构成我国山水画语境的核心理论。第一点是意,是绘画家思想意志的体现,也可以是画家们想表达的观念。意是山水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第二点是象,说的是自然的本体形象,也可指艺术形象。意与象组成意象,这种概念是艺术特有形式。画家们喜欢表达象外之象,因此山水画的情感需要我们联想和想象才能有所体会。第三点就是境,艺术家们要构造艺术境界,欣赏者也是一个主要环节,当作家和作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时,欣赏者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与作品和艺术家发生情感上的共鸣。第四点是气,包括万物之气、运笔之气以及作品的精神气,可以将其称之为艺术的起源。最后一点是韵,属于山水画审美的最高级别,这是一种只可感觉不能言说的东西,需要用心去感知。

山水画语境包含着矛盾的双重性,具体到创作方面,就产生了许多内容。我们要用有限的形象来表达无限的内容,要学会用简单去表现复杂,还有许多辩证的审美内涵,例如刚柔并济,繁简并用,平中求奇等等。画家们要把握山水画中的哲学思想,把握辩证思维,水彩风景画也受到了相关思想的影响。

二、多方面探究山水画语境对水彩风景画创作的影响

在对山水画语境有所了解后,我们就来从不同角度探究它对水彩风景画的影响,涉及水的运用、笔法的运用以及特殊手法留白的运用。

1、理解水和运用水。水是生命之源。在中国的山水画语境中,水的品格也是画家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水本身可以反映画家们的内心世界,还可以传达真、善、美,一直是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艺术生命境界。我国古代的山水画,都是墨与水的交融,包含着水的灵气以及墨的文化底蕴。水本身是具有哲学内涵的,代表着独特的精神和品格。我们的山水画对水的运用就包含了其本身的内涵,水的灵动,净化和宽容都包含在山水画之中。中国水彩风景画就是水的运用的另一种形式,是水对于外来艺术品的吸收。水在这两种风格的绘画中是有密切联系的,水彩风景画和山水画有着相融之处。水彩风景画中对水的应用让作品拥有明快清新、诗情画意的特性,因此,要想创作出好的水彩风景画,必须有对水的驾驭能力,也对画家提出了技术上的更高要求。

我国的水彩风景画作品许多都包含着中国山水画中的精神内涵,水让颜料和笔之间拥有神奇的联系。随着水彩画传入我国,它在延续其本身的艺术个性外,还吸纳了我们这片土壤上的文化底蕴,具有中国色彩的水彩风景画也就随之而产生。水本身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是不会破灭的,所以,山水画语境使得水彩风景画向更开阔的领域发展,精神内涵也就更加丰富。山水画和水彩画对水的运用是极其相似的,都赋予了水生命和意义,我们可以大胆地尝试,将中国山水画的语境应用到水彩风景画上面,让水彩画有中国韵味,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对水量有所要求,水多无形,水少无味,水的运用决定着作品的好坏。

2、笔法的运用。从古至今的所有画家都注重笔法的运用,讲求用笔技巧。对于中国山水画家,工具的选择和运用是极其重要的,水彩画家们也受到了山水画笔法运用的影响,在作画前都会选择适合自己工具。一位知名画家喜欢用猪鬃毛制作的画笔作画,其实这种画笔本身并不是很好使用,但是适合他自己,他的笔法类似于中国山水画里的笔法技巧,线条干涩,但是别有一番滋味。许多画家都利用不同的笔法来表达自己的个性。笔法就是指用笔的方法,绘画执笔大体同于书法,要掌握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的要领,但较之书法用笔更为灵活。书法执笔一般要求竖掌,绘画执笔则可横卧,可略高一些,这样与腕、肘、肩、身相互配合,运笔方能既灵活而又得力,这是一种极其复杂和丰富的造型语言。在中国山水画中有一种渲染笔法,与水彩风景画中的喷洒法密不可分,画面变幻莫测,产生一种奇幻的韵律美。在研究中国水彩风景画时,要从中国山水画中汲取养分,提倡:一要枯而能润(指画出的线条既苍劲又腴润);二要刚柔相济(指笔线形式要达到既不柔弱又不刚直的完美境界);三要有质有韵(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留白的运用。中国山水画以它独特的风貌、夺目的成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内涵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而其中的“留白”艺术更是中国画表现形式中的经典手法,在中国画中独树一帜,简单来说就是,事物间有一种联系,不用笔墨,我们也能明白这是什么,并随之进行联想。留白这种艺术形式的运用是表达构思、立意并创造意境的需要。在中国山水画中,落笔之前有一个美的立意是至关重要的,在心中要考虑到,白在哪里,黑在哪里,黑白的位置安排妥当,才有美感,这种美感正是画面中留白的艺术形式所营造出来的。在中国古代,老子最早提出了“知白守黑”这个朴素的辩证观点,它一直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绘画留白艺术的运用,更是对山水画的立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知白守黑”阐释了山水画中黑与白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所以说,落笔之前,心中要做到“计白以当墨”。画家们利用留白手法表达一种无限的情思,让欣赏者可以以小见大,体味其中的哲思。水彩风景画深受山水画中留白手法的影响,也经常讲这种手法运用到作品中。水彩画对山水画的借鉴,是想运用这种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要想更好地使用留白,必须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情感与画面融合。留白反映了作家豁达的心态,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水彩风景画从西方传来之后,一直备受吸引。水与色之间的神奇融合,使得画家们不断探索,水彩画品格高雅,变幻莫测,刚柔并济,清新明丽,令人出乎意料。中国山水画与水彩画似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都是水与颜料恰到好处地融合,加上不同凡响的笔法技巧。山水画中的精神内涵也一直影响着水彩画,水彩画力图寻求出一种表达精神品格的形式,画家们都希望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能够带上中国色彩,拥有独特的文化气息。水彩风景画在山水画的影响下,特别重视自然的和谐之美,师法自然,可以净化艺术家的心灵,提升思想境界,从而使作品富有灵性。在多元艺术体系下,创新东西方绘画,并将其融合,还要吸取各家之长,水彩风景画才会不同凡响。山水画是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深厚技巧的东方艺术形式,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艺术内容,画家们要重视基本功的培养,没有好的绘画功底,再充沛的感情也无法表达。水彩画已经受到了山水画一定的影响,我们还要挖掘出山水画中精华的部分合理的加以吸收,这样水彩风景画才能够越走越远,才不会被时代的脚步所抛弃。

参考文献:

[1]孙碧蓉,浅析黑龙江水彩风景画中的情趣[J].美术教育研究,2012年第20期

[2]谢韵菲,张洪亮,谈水彩风景画表现语言的魅力―――以张洪亮海景写生系列为例[J].艺术教育,2014年第1期

[3]张洪亮,“画中有诗”―――关于水彩风景画创作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4]王丽娟,尤阳,对本土语境下水彩画特点的浅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3年第1期

篇7

【关键词】水彩风景画;意象性;表现技法

一、意境的生发

水彩画在世界艺术空前繁荣的艺术环境下,如沐春风得以迅速发展,意象性表现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已经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画家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转瞬即逝的天气来抒发自己情感。在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他们常常将自己对自然物象的感受、认识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相互结合起来,已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依的效果,使作品体现出深远的内涵与意境美。水彩画传入中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地创新与实践,出现了百花齐放的艺术现象,这也得益于早期英国水彩画的影响。英国水彩画从内容上来看,以风景为主,人们把自身民族的审美意识融入到水彩画作品中,赋予它新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品格。本文就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意境生发到在水彩画风景创作中意向性表现的发展过程的理解进行了如下阐述:

19世纪上半叶,经过岁月洗礼,水彩画发展为独立的画种。英国作为现代水彩画的发源地,画家保尔·桑德比将水彩画推向以表现水彩风景画的自然情怀而得名。他的大量作品表现了自然界中光的变化和构图独特的景物,尤其在表现天空、草地、树木和建筑物等更能显示出水彩空灵透明的特质。

对光和由光引现的色彩、空间的探索与追求,艺术家作品中呈现的对光的感受已不再是客观的物象了,而是他们自身产生的情感或理念章图,对客观事物的重构与再构,给予物象一种崭新的面貌具有意象的光色。印象派画家们注重写生,倡导走出画室去接触大自然,追求大自然中光、大气与色的表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的色彩影响着自然界光色的变化,然而天色彩的变化又因为气候的差异、季节的不同、天气的阴晴及光线的明暗息息相关,对自然界的各种物体产生影响,从而支配风景画的整体色调。

透纳通过对自然光线的观察发现其运动规律,在他的风景作品中充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自然力强烈的动感。印象派绘画中的色彩变化丰富,追求大自然瞬息万变的色彩。莫奈曾说过:“光变了,颜色也要随着变。一种颜色,它持续1秒钟,有时也至多不超过3、4分钟。这样,我就只能在3、4分钟内做我所能做的事”。画家用色纯度高,因此画面视觉冲击力强,画面给人清新、明亮的感觉。画家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绘画的形式语言符号表达出来,并不依靠具体写实或非本质的形式表现。

19世纪下半叶,水彩绘画艺术由三维空间的传统绘画向现代艺术过渡,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百花齐放流派。到20世纪,受现代哲学思想观念影响下,二维和四维空间深度的表现形式取代了传统透视方法。康定斯基作为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绘画中“构成”因素占决定性地位。他在色彩构成关系中运用五颜六色的彩绘予画面节奏与旋律,将大地一片片的缤纷色彩进行明朗的组合来抒发自己的浪漫情怀。

空间意象是意象构成的基础,如何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境界,需要画家们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然后构建直观、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绘画的意境美。

二、意向性的表现

水彩风景绘画领域中意境的“再见”与“再现”。英国画家透纳对水彩风景画的创新改良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代表作品《日出》、《着火的房子》就给观者一种自然、雄浑的意境感。画面中强烈的光影变化描绘出大场面的空间。高超的写意水平将光色对物体产生的瞬间变化描写的淋漓尽致。在另一幅作品《威尼斯之景》中描绘了远处烟雾缭绕的城堡。光色透过云彩照映在水面上,水面波光粼粼,几艘小船静静地划行,整幅画面光影交替,远处的景色薄、透、虚、幻,给人一种朦胧优雅的感觉,运用大气透视的方法当物体受到大气阻隔时颜色也跟着变化,越是近景时颜色越暖,越是远景时颜色越冷,轮廓也随之若隐若现,在这样的大氛围中给人以诗情画意的境界。

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是岛国的原因,即使是夏天晴朗的好天气,空气中也有薄薄的雾霭,冬天更是飞雾弥漫。这使得透纳创作时可以长时间利用空气温度,发挥水彩技法,作品画面中呈现酣畅淋漓的水味,烟雾缭绕的雾气感,使画面虚实结合的节奏感加强。构图中更是体现出一种大氛围的空间感。

英国画家保尔·桑德比把自己对大自然的体悟融入到富有诗情画意的水彩风景画中,他的作品更多的表现大自然中光色的变化和造型生动的景物。画面色调柔和、细腻,尤其在表现天空、树木、草地和岩石等物体时技法相当柔软,体现水彩透明空灵的特质。

康定斯基曾在《第一幅水彩抽象画》完成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厌恶自己画中的对象”。他的绘画目的不在于具体的对象,而是物体本身的灵魂。没有具体的刻画,只有纯粹的意象抒发。

我们在面对客观物象时,大自然景象通过视觉传达给大脑,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如何把握情感的波动,融合客观物象在自己的主观情思中,使它成为情感抒发的媒介物或夸张变形的对象,这需要积极主动地将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为水彩画家们的风景画创作带来了天然了素材,给他们提供了彰显个性,表达自己情感展示不同语言符号提供了条件。齐白石先生曾说过:“作画之妙,妙在似与非的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深刻地阐述了意象性表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

[2]张法,张旭晓.美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50

[4][英]威廉·透纳.威廉·透纳[M].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

篇8

生态主义的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或图纸上的空谈,也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实验,生态主义已经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思考。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风景园林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在设计中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了后两者,占据了首要位置。

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风景园林的形象。风景园林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1与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等,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城市中的生境条件比较恶劣,环境资源比较匾乏,物种通过本身一系列的相应变化来增加自己的适合度,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资源,从而保持系统的稳定。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尤其是遗传多样性越高,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群落抗干扰的能力和维系自身动态平衡的能力也就越强。景观生态学中强调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构建过程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是其最基本的前提。

1.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群演替以及环境梯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生态位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格林尼尔的“生境生态位”;埃尔顿的“功能生态位”;哈奇森的“超体积生态位”。在这里我们主要引用马世骏的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植物生态位的配置,这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合理地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于种间互补,既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及养分等环境资源,又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1. 3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又称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类的分泌物对加一些植物和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英、白蜡与九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外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能分泌一种叫胡桃醒的物质,它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因此在胡桃树下的土表层中一般是没有其他植物的;其它如:丁香、洋槐、薄荷、月桂、稠李、风信子等都会分泌一些不利于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在园林中的植物配植时胡桃与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狗脊和里白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应用植物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能有效地促进群落的稳定。

1.4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海湖泊水系的协调以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己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与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园林建设的道路,如上海、北京、合肥、南京、深圳、厦门等。

1.5生态调控原理

生态调控是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心事物是生物群体,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因而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演替,无论是生物种群的数量、密度的变化,还是生物对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均表现为“通过自然选择的负反馈进行自我调节”的特征。而在人工生态系统中,尤其是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人积极地、主动地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其系统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所做出的决策,因而它的调控机制主要是人为的而不是负反馈的调节。生态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要使其具有合理的结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系统本身可以自我调节,达到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就需要以生态调控原理作为指导,使整个系统实现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在生态园林这一生态系统中,由于人的社会性与能动性,表明了它同自然生态系统间的重大区别,它可以通过人类进行有限度的协调,使系统的生态效益最高,使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协调,使系统更加适应外部环境。

2生态学理论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2.1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往往经过很长时间已经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在景观改造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去。主要手法有:

2.1.1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乡土植物是指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它们是最能适应当地大气候生态环境的植物群体。除此之外使用乡土物种的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自我养护。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风景园林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1.2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常常不会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但是从生态学理论来看,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作为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尽量保留原场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这是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为了过分追求形式的美感, 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

2.2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土壤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美国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哈格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2.4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2.4.1植物材料的选择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如干旱、贫瘠、土壤密实、污染严重、病虫害严重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因此,在植物材料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发挥不同植物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生态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相应的选择。

2.4.2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4.3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2.5以循环为主的水的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从生态因素方面对水的处理一般集中在水质的清洁、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水的动态流动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充分利用湿地中大型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大型动植物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和野生动物栖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

篇9

关键词:意境构思神似情景交融

中国自古以来都以意境品评绘画作品,画作的意境体现了作品的深邃精神内涵,在风景写生中营造意境是教学的重要要求。

意境是绘画基本要素的综合反映,它以各种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营造出浓烈的画面气氛和超脱自然的客观物象,表现一种情景交融、物我贯通,无比广阔的艺术的化境。

意境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且有虚实相生,意与境偕,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中国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是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①这指明了绘画的意境。然而不同的艺术家对意境的理解不一,如:北宋郭熙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李可染说“意境”是绘画的灵魂;唐代刘禹锡的“象外之象”“境生于象外”;有的艺术家重“实景”,有的重“真景”,有的重“梦景”,有的重“神景”。在今天的色彩风景写生中,笔者认为意境就是情景交融,以景表情,以独特的构思达到画面有序,气氛浓烈,物象神似,感人至深。色彩风景写生时要求充分的投入,完善画面元素优化,增强画面的意境表达。

写生时营造意境,要情景交融,意趣高雅,引人入胜。要做到这种境界,就要处理好由景生情,以情表意,由意入境的关系,必须在色彩写生时从多方面进行创造。

第一,格调高雅,深思周密的构思。一幅色彩风景写生作品的格调优雅,耐人寻味,它直接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气质,因此加强自我修养必不可少。面对自然景物在营造意境时首先是选景,选择你感兴趣的景,由景生情,以情观景,从而把看到的繁杂的景物在大脑中加工成艺术形象,确定立意和表现形式。立意或是明快的、简朴的,或是秀美的、苍劲的……不同立意应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笔触的运用、色彩的薄厚、调子明度高低……通过点、线、面、色有机变化组合的视觉造型语言营造意境中的具体形象。立意与形式确定后采取相应的构图方式,如边角构图,三角构图,S形构图等。从构图的规律和法则净化画面中的各种构成元素,如区分物象均衡、对比、节奏、变化统一、主次、虚实、前后、藏露等巧妙的经营位置,以虚求实,以真求神,以有求无,无限寓于有限之中营造象外之境。在这个过程中触景生情,以情观景,寄情于景,最后达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的妙境。

第二,画面的色调营造一种气氛,就是说要有境。色彩的不同倾向可传达不同的情境,如倾向大红色调让人感到热烈、兴奋,充满激情,使人联想到中午或夏天等;倾向黄的色调让人感觉成熟,使人联想到秋天;冷色调让人感觉凄凉、阴冷,使人联想到雨天或早晨。不同的色调让人感受和联想到不同情境。色调对于作者更能表现当时的感受和情绪,更能使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画作的整体魅力。第三,建造画面秩序和情景。提炼所画物象的各种关系,一幅画中所有表现对象的主宾、空间、透视、轻重等各种对比关系突出体现了其思想内容。反之画面对象平均、秩序混乱、思想模糊不清,让人看不清、没启迪,更谈不上美,这样的作品没有任何意义。因而我们画画时要从大小、前后、虚实、远近、高低、冷暖等对比关系;视角变化,画幅大小长短等构图的形式,语言表达形式,材料运用及笔触变化等方面,通过概括、加减、聚散、夸张、重叠等艺术手法的处理给画面建造秩序和情景,清楚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情感,使画面有更深的精神内涵。

第四,注重“神似”。神似是中国画的理念,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强调山水画的“畅神”概念,强调主观作用,抒发胸怀,发挥以形似传神的写意功能。在风景写生中自然物的繁杂不可能都画出,这时我们为解决此问题,应简洁地概括追求形似,以画印象,画感觉取代客观对象。在风景画中忽略或放弃具体的自然景物的细节描绘,取而代之的是意象描绘,注重抒发主观情绪,强调“意”的表达,不拘泥于“形”似和“笔”到,但有时意到,笔不到,形不似,则减弱意境成分。对于“神似”要恰当地把握,才能加强意境。总之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如北宋范宽的《蹊山行旅图》,树丛掩映之下的小人及驴马,人与自然的比例充分表现了人对自然崇敬的高远意境。西方画家也不例外,如法国画家彼爱尔·波纳尔风景油画《棕榈之枝》的空间意境表现独具匠心,他画中光线强烈,色彩纯度很高,画面中间色彩略有变化的红房子,画面上方棕榈叶从头到尾画出许多变化。远处明亮蓝色背景映衬出高高低低不同的造型,细微多样的描绘使画面层次丰富多彩,近景与远景的区分造成空间气韵,色块对比和光影效果引人入神。画中人物很“虚”,隐约的轮廓造成人物“神似”和蓝色背景相协调,中景的房子清晰可见,这种虚实对比和高纯补色对比,使整幅画处于阳光明媚人物闲逸意境中。画中虚实情境和空间韵致的高度意象化和精神化,有如闲逸美好的幸福生活在作者心里荡漾。这是巧妙地利用虚与实、藏与露的艺术处理手法造成的一种高境界;相反,则境界愈小。从中外大师物象处理中可以看出,各种物体在情境中相互包容、渗透与变化,从而构成深远的意境,使之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幻觉和相应的情趣。审美的愉悦不仅在于美的直接反映,而且在于反映过程中美的再创造。在创造性的意境想象中,审美者能获得无穷之味、不尽之意。意境是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融合的结晶,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

意境的营造是绘画的灵魂,也是构图艺术的最终目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最终目的,融情于景是构思、营造意境的绘画构成方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宋·苏轼),既达到了意境的造化,又不失构图艺术的美感内涵,借景抒情,完美契合,超以象外。色彩风景写生不论是油画还是水彩画、水粉画,在写生过程中需注重构思构图、情感的融入及意境的营造。写生是一种绘画综合能力的训练,大家要重视结合各知识点的综合利用,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各种因素融合一体。面对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优美动人的风景,画出佳作来,顺利地完成写生课程任务。

注释:

①夏征农主编.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P2026.

篇10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村庄风貌;控制规划

1 研究背景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北京市大规模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我国大部分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有相当数量的村庄,且历史久远。以北京市为例,共有风景区26个,行政村3985个,各级风景区内约有510个村庄。2012年,我们通过制定《八达岭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风景区内的5个村庄风貌进行了较详尽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几种有参考性的村庄风貌规划模式。

2 风景区及村庄概况

八达岭风景区位于北京市西北的延庆县境内,面积约70km2。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1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八达岭镇位于延庆县东南部,镇区总面积96km2。目前,八达岭镇经济以旅游产业为主。

八达岭风景区内有5个八达岭镇的行政村,风景区范围内的村庄面积约为42km2,占风景区面积的60%。村庄现状,除岔道村保留了较完整的建筑风貌。其余部分村落由于靠近交通干道,建设与自然人文环境不协调,景观价值低。另有部分村落距离交通干道较远,经济不发达,虽保留原有乡村风貌,但已拆迁殆尽。

3 村庄风貌规划模式探析

3.1 风景区核心的文化村修复——岔道村

3.1.1 村庄概况及风貌现状。岔道村位于八达岭风景区北部,村域面积约为666hm2,村庄靠近长城核心区,属历史文化名村,有较健全的传统建筑规制。村内建筑以明清——民国时期的形式为主,城隍庙、关帝庙、古驿站等文物古迹处处可见。根据调研,村庄风貌存在问题如下:(1)缺少聚散的公共空间;(2)商业餐饮气息过重,缺乏历史文化场所;(3)村周边缺乏足够的绿化保护;(4)局部建筑形态与环境不协调。

3.1.2 建筑风貌控制。村庄在建筑风貌规划时,着重考虑文物建筑的修缮和维护,结合地方传统工艺。村内建筑高度应以不高于岔道城城墙高度为原则。建设应尽量淡化商业氛围,注重营建符合历史背景的文化休闲场所。村庄风貌按地域特色整改:墙面为北京传统居民四合院的灰色调;对公共环境进行清理美化并适当增加绿化。适当地改造局部建筑,将原有商业建筑改造为公共服务性建筑,既能满足现代人生活,又能与风景区整体风貌相协调。

3.2 风景区边缘的村庄改建——帮水峪村

3.2.1 村庄概况及风貌现状。帮水峪村位于风景区西侧边缘地带,村域总面积1096hm2,聚落呈条带状。村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代延佑3年,名六朗城,村庄东临山川处可仰视长城。现村内以盛产槟子闻名,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村内建筑以20世纪80~90年代的三合院为主,但村庄风貌存在问题如下:(1)临路庭院良莠不齐,部分建设与整体风貌不协调;(2)缺乏村庄公共空间;(3)缺少特色标识性的村口景观。

3.2.2 建筑风貌控制。规划既保持村庄风貌,又兼顾生活和产业发展。在原有三合院的院落式布局基础上加以改进,建筑采用“原拆原建”的原则。建筑使用当地特色材料,以青砖、石材等材料为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筑高度采用以一层为主,高低错落的民居建筑形式。村庄以田园、民俗的建筑风貌为主,同时带动村庄的产业由原来的林果业转为旅游业为主。

3.3 风景区中空心村的建筑再利用——三堡村

3.3.1 村庄概况及风貌现状。三堡村位于风景区东侧,该村西北距石佛寺村1.6km。村域面积2533hm2,聚落呈长方形。由于大部分用地现已被租用,村庄已经整体搬迁缩小,全村仅剩有村民26 户,约60人。现村庄建筑多属20世纪50~70年代修建。村域内历史遗迹众多,有仙人桥、金鱼池、观音庙、弹琴峡、五郎像等人文景观。村庄风貌存在问题如下:(1)年久失修,房屋较破败;(2)建筑分布较分散,失去原有聚落形式;(3)缺乏统一的景观性。

3.3.2 建筑风貌控制。村庄虽已搬迁,但村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周边自然人文景观不应随着新村建立而消失。规划对村庄风貌资源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建筑规模、结构类型、破损程度等。将村庄改造,功能置换为一个风景区内的农家驿站,为愿意过隐逸栖居生活的人士提供休闲场所。严格控制村庄建设规模,选择几栋结构完好、布局合理的建筑改造为茶室等。保持原有风貌,使得村庄历史得以延续。

4 结语

北京风景名胜区内存在大量的村庄,它们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群体。对于风景名胜区内村庄风貌的保护和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