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范文
时间:2023-04-07 04:1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评课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何评课和如何写评课稿?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小学语文《荷花》评课稿吧。
《荷花》第一课时
一、书写荷的笔顺。
二、描写荷花的诗句
三、跟着清香追寻,学习第二段。
1、范读前三个自然段。
2、默读第二段。找出描写荷花美丽的词语、句子。
A 挨挨挤挤。联想生活中的场景,公交车、节假日的景点。
B 碧绿的大圆盘 。简笔画。
C 冒。替换
四、小结
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拦路虎是生字,所以要突出生字教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拦路虎是不理解的词语,所以中年级要特别重视词义的教学。这篇文章值得玩味的词语比较多:挨挨挤挤、冒等等,不仅要明白字面意思,还要领会用词的妙处,所以词义教学的任务很重。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而是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的。执教老师使用联系实际、勾勒形象画面、替换等方法理解词语,这是非常好的,但要注意不能孤立地学习词语,也不能完全脱离课文的语境,在理解之后要返回到课文里,可以促进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词义。理解词语之后再把词语放回文本中,进行朗读指导。也就是:教学指向语言学习,但语言学习要在语境中完成。
还有对理解词语方法的提炼和指导,最好能提供情境,鼓励学生把好的词语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在表达时能积极主动用到新学到的词语。词语教学经历:理解-----积累-------运用-------提升情感的环节。
《荷花》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二、范读
三、学习第四段
1、自己读第四自然段
2、朗读指导:轻重,理解“翩翩起舞”
3、男女分读,蜻蜓、小鱼
4、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引入,想象蜻蜓干什么,小鱼干什么?
5、句式练习:——告诉我——
6、把自己想象成——告诉我——
7、体会“忘记了”
四、如果你是小动物……
能有意识地体现“阅读与表达并重”,这个基础应该是“理解与运用并重”,这指向了语文教学的两大目的:一是语言的理解,二是语言的运用。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运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理解和运用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是融合的、互动的,即理解中有运用,运用中有理解。或者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然而运用应该是使孩子的“言语运用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呈现一个授课前后“获得”的梯度。而且句式训练应该与作文训练有机融合,或者说每个环节的设计之间都应该前后呼应,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琐碎与不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原创:杨美云
公众号:益起学堂和孩子一起出发
篇2
五年级语文《 爱如茉莉》评课稿 一、关于教材内容的整合。
为了展现出父母之间如茉莉般的爱,课文选取了三个生活场景。在教学这三个生活场景时,我们往往把它们独立开来,一个生活场景感受完在处理另外一个。而李老师则在在处理某一个生活场景时把其中与另一个相关联的也引发出来,使以相互印证。如在感受第三个生活场景中的“微笑”时,就联系到第二个生活场景中的“恬静的微笑”,,使学生感受到“微笑”的含义,教学内容的这种上挂下连也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并学习了这种学习方法。
二、关于读写结合。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李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生活中的爱,并总结爱就在平时生活的小事中,请你选择一个比如“爱就是妈妈的一顿饭”来具体写一写这个生活场景,不准带“爱”字。
我觉得这一读写结合的特点在于1、情感上与课文是一致的、融洽的2、内容上是与课文精密相连的,真正实现了读与写的紧密相连3、指导是有效的:就是仿照课文的生活场景写一写,选择小事,使得学生有法可依,而“不准出现爱字”不仅激发了学生一种好奇的尝试的欲望也避免了口号式的空洞“叫喊”
篇3
关键词:语文 试卷 讲评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85-01
试卷讲评课是高三后期教学的主要课型之一,尤其是在复习冲刺阶段,更显出它的重要性。它相对于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课型来说,程序多,工作量大,在高三时间紧,任务重,备课量大的情况下,试卷讲评往往成为薄弱的一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得完,讲得透,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应是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用心思考、积极探索的课题。
回顾本人一年来的高三试卷讲评课,其模式与课型主要有如下几种,现作一小结及反思,以供同仁借鉴。
1 核对答案
其操作流程主要为印发答案,课内落实,或者由老师迅速地将答案播报给学生。反思这种课型,教师设想的目标并未达成。这样的课上总有学生或会周公,或拿出其他学科的练习,或借机交流自己的“课外心得”,当然“课外心得”一定与我们语文学科不相干。这样的课型实在是浪费时间,完全可以将答案直接贴上墙,不应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2 逐题讲解
这种课型在中学语文试卷讲评课中最为常见,其信息含量大,操作简单,只要老师课前将试卷认真做一遍,上起课来一定很流畅。由于信息量大,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耗时过长,且全面开花式的讲评使学生的思维疲劳,因而即使老师讲得再透彻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以后的试卷中出现同类题型时,学生还是不会做或做得不好。
3 重点讲解,课后分发答案
这种课型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照顾到了各种层次的学生,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但由于课后分发答案要求学生自行核对,作为所有语文老师的尴尬,而事实也证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后并未将这一工作很好的落实。
4 课前分发答案,课上集中处理共性问题
它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又使课堂重点突出,还可以避免前一种课型中学生的惰性。可它也带来了新的困惑:长期这么讲评试卷,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所谓的标准答案,如果哪一次讲评试卷时没发答案,即使试卷讲完了,学生仍会跟住要答案。从这一角度来说,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削弱了,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反思了这些课型的不足,在教学中我也作了有益的探索与调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整理如下:
第一,发动学生主观性,做好统计工作,确定讲评重点。
每次考试过后,我便要求学生填写质量分析表。要求每个学生进行试卷知识整理,将试卷中所出现的考查到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自己做错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在讲评前,老师根据学生填写的质量分析表抽取部分同学的试卷,广泛地收集错题,找出错误的病根。然后针对不同病症,对症下药,在讲评时精讲、细讲,讲深、讲透,加深讲评的印象,提高讲评的效果。
第二,讲评重思路,看变化,觅规律,真正做到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教师在讲评试卷时应有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和综合思维的意识,引导学生将同类题型进行集中比较分析,从具体试题上升到方法点拨、原则解说、步骤总结等理性层面。如对于考试中学生得分较低的诗歌鉴赏题,其考察点集中于“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五个方面。所以每次讲评此题时,我都会引导学生就此次考察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此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规范要领等,然后再选取同类题型进行拓展训练。这样,使学生达到讲一题,会一串,做一题,懂一片的效果。
第三,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调整答案,在探究调适中实现言语能力的提升。
语文中的答题是一种言语表现,主观题的作答是一种明确的思考结果的表达过程,客观题的作答,学生心中要先有主观的表达才能确定答案。因此,试卷讲评课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言语品悟过程,让课堂呈现尽可能多的言语品悟结果,让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进行言语表现的矫正,最终实现言语表现能力的提升。
我们在试卷讲评课中,教师绝不能提供给学生完整的正确的解题过程甚至答案,老师可以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群体也是自主探究的重要伙伴。在此前提下,学生应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思考与答案,并从同学群体所呈现的表达方式与内容中获得参照,适时矫正、调整自己的思考与答案。如此循环下去,学生经过“思考――品悟――表达――修改――定稿”的过程,其答题能力与言语能力才能真正获得提高。然后再发给学生参考答案,学生也就不会过分执着于答案,唯答案是听。
第四,讲评要形式多样,在变化、活动中彰显活力,切忌一言堂。
在试卷讲评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坚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笔者在试卷讲评中经常让学生做老师,让他们承担一部分试题的讲解任务,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讨论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备考能力,从而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例如小组合作探究,可以按照题型把全班分成八个组讲评试卷:基础知识组、语言表达组、文言文阅读组、诗歌赏析组、现代文阅读组、选考题阅读组、作文组、试卷总体答题情况分析组。由各学习小组组长安排研讨分析讲评试卷,评析要求每组均需在做一定量的调查研究后,进行分析综合评估,要对试题评出标准答案,评出命题特点和命题思路,评出答案特点和答题思路,评出解题方法和思路,评出试题演变和拓展可能。将试题中遇到的同一类型的题型、同一特点的答题思路放到一起,提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把握规律,教师的作用是画龙点睛。
篇4
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高效课堂【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83-01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精当的评价语、灵动的评价方式能够为一节课增添不少亮色。小学语文课堂的评价应该丰富而生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让语文课堂评价真正精彩起来,成为学生生命中一次难忘的经历。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听过公开课的老师应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每当老师一提问,全班学生的手臂就会像树林一样举起,回答时都是一呼百应,对答如流,毫无半点差错。甚至于有些学生高水平的回答往往连我们这些听课教师都自愧不如。这样的一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或一问齐答,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试问,这样的热闹,这样的对答如流,又有多少价值呢?如果师生从中体验不到快乐,那么,这种课还有什么意义?应该说,在加强“社会主义诚信观”的今天,展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的过程,远比展示“完美”的结果重要得多有意义得多。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真实地展示教师自我,应该教出教师自己的“个性”,同时也提一些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的,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对课文的理解有帮助的,甚至是一些临场突发的,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给学生感悟与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思想的人。所以,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求老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学过程不应只是课程的简单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2评价要有针对性
现在很多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都存在模糊性,没有很明确的导向性。所谓模糊性评价就是指对学生的回答即思考成果不置可否,不论高下,不予导向,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非,分出高下,明确方向,领悟方法。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些课堂评价多以鼓励为主,只要课堂回答,概以“很好”、“正确”、“不错的”笼统模糊评价。的确,课堂上坚持正面引导,注重鼓励学生,这本没有错,但如果课堂无论学生回答的如何,只有“好”、“你真棒”,甚至对学生的错误结论都不加以纠正,只能导致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但学生思维的深度不够,学生脑海中的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久而久之,必定会造成探究上的肤浅。这种情况在我们新教师刚刚参加工作时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自身评价语言的匮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有多种想法,这其中水平自然有高有低,但我们往往并不会就其进行必要的评价,只是会说“恩,回答的不错。”“还有吗?”“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还有其他意见吗?”等等类似的话语,这样表面看似整个教学活动生机勃勃,学生也参与的齐乐融融,但深入的想一想,如果教师能够就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评价,效果则要好的多,但我们往往缺乏这样的评价思维。如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有的老师总喜欢这样评价:“读得不错,很好!”那么到底好在哪儿呢?学生就不清楚了。如果我们这样评价:“读得正确、响亮又流利,很好!如果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样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估计,还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由此向更好的方向发展。3评价要饱含真情
要体现评价的真实,就必须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堂语文课要能够轻轻而又自然地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那根情弦,那才是真正的好课。我们应该带着我们的一腔真情去唤起学生的真情。特级教师贾志敏在面对一个读书声音细小的学生时是这样评价的:“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不信,你试一试!”激励的话语如同甘露流进了孩子的心田,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细细品味,不难体会出名师胸怀的宽广及对孩子的拳拳爱心。“你读得真好听!”一下子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被肯定的快乐,同时激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你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好了”,在缺点的表面巧妙加上“糖衣”,在不挫伤学生的自尊的同时,让他们听着顺耳,易于接爱。“不信,你试一试”,更是激发起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大师的教学评价艺术由此可见一斑了。4宽容学生
篇5
关键词: 练习讲评 误区 扎实高效 方法
进入高三,语文课基本以知识复习、综合练习及练习讲评为主。关于知识复习及综合练习课似乎更容易操作,而如何让练习讲评课更加高效,却各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以为,练习讲评课要做到扎实高效,首先要克服以下几个误区:
(一)重做题轻讲评。有不少教师和学生热衷于大搞题海战术,一是深信“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甚至寄希望于同高考题撞车;二是对铺天盖地、泥沙俱下的复习资料失去鉴别力,觉得这也好那也好,于是统统采取“拿来主义”。做得多,讲评分析少,学生没有重视分析、理解、反思,教师没有重视分析、综合、总结。师生这样囫囵吞枣、昏天黑地地做下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没有什么大作用。真正有效地应该是精练,精讲,使学生举一能反三,触类能旁通。
(二)师讲生听少互动。有相当多的教师和学生认为,练习讲评课主要是教师的事,学生只要听,只要拿笔随时做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最终的情况往往是课堂枯燥无味、沉闷压抑,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一堂课下来,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形成机械接受的不良习惯,甚至产生讲评课于己无关的懈怠懒惰情绪,教师长期表演“独幕剧”,劳力劳心事倍功半。讲评课缺少师生互动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不仅无益,而且有大害。
(三)泛泛而谈“授之以鱼”。这也是高三语文复习阶段中常出现的一个不正常的现象。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识记题、理解题有本可依,而阅读等主观表达题费力大,收益小,见效慢,只好靠天收,靠运气。讲评时往往草草带过、匆匆收场,学生懒得自己去思考分析文本,分析问题及答案,只等着对老师的答案加以接受或否定。而一部分教师对此现象也往往迁就,讲评时经常不做细致深入的分析拓展,自己直接报出答案了事。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只得到一道题的答案或者一个问题的解答方法,缺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融会贯通。最终学生可能题目做了不少,但碰上真正的考试,面对那一道道似曾相识的题目却“无言以对”。
高三练习讲评课想起来重要,看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难,似乎人人都会上,但又误区多多,劳心费神却收效甚微。那么高三语文练习讲评到底如何才能做到扎实高效呢?结实自身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思想上重视。练习讲评课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的全过程的,只做不讲或者多做少讲会让高三复习成为没有扎实根基的空中楼阁,看起来做过的练习堆成了山,实际上学生该解决的问题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从思想上重视练习讲评课,对学生练习及时讲评分析,才能以此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发现命题规律,做好答题规范,最终在高考试卷上反映出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及能力。
(二)做好训练分析,注意课堂互动。为上好讲评课,教师课前应对学生训练情况做出分析。如每次训练后,认真查看本班各道题的得分率,结合其他班级的得分率,分析出本班学生在哪道题上是薄弱的,找出原因并制定出改进措施。如根据分析确定讲评重点,对那些错误面大的题目、分值大而得分率不高的题目、新题型的题目、思维难度较高的题目应该重点分析讲解。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探讨,提问学生答题思路,找出错误原因,与他们一起找出应对方法。也可将训练和讲评结合起来,边做边讲评,鼓励学生就某题口头、书面作答或讲解,或者上黑板演练,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勉励做得好的学生,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避免了教师过多的“口舌之劳”,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6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效益不高,特别表现在课堂上,仍然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状况。小学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对待语文高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上,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1.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否关注效益意识
一堂语文课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优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一堂课的有效与否,不是上课的老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
1.1 学生兴趣高,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有效的课堂,学习的兴趣不只是一两个人的兴趣,也不是一些尖子生的兴趣,而是全体学生的兴趣。不管学生的语文基础怎么样,教师心中都要有一种"全人"发展的观念,努力促使自己的课堂能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1.2 学生能积极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激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正是这种高度的参与使他们忘却了疲劳,因此,他们的学习是主动的,而且高效的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是否踊跃举手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自觉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时,给予别人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等。
1.3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一堂课因为有学生的参与而变得实在,也因为有学生个性的张扬而变得生动。我们在听课的时候,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老师的教法,而是一些学生出乎意料的回答。"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也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他们就会入景入境地读,入情入理地说,课堂也就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提倡个性化阅读,切忌毫无边际,为了课堂的一时热闹,不去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例如《落花生》一文,虽然拿花生跟苹果、石榴比较,但在赞美花生的同时也决无贬低苹果、石榴之意,《狐狸和乌鸦》一文写了狐狸用各种手段骗了乌鸦的肉,表现的是狐狸的狡猾而绝非聪明。
2.是否是一节朴实的课
叶澜教授指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就一堂课而言,它是高效的,在教育理念上,确实给我们听课者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他们为这一堂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却几倍于平时的课前准备,是平时的教学中无法效仿的。也有的公开课,是对设计的一种重演,课堂变得太完美,没有一点差错,缺乏真实感,使我们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的成长和进步。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质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改革方向。
2.1 目标简明,内容简约。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的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这样几种错误的走向。一是训练目标不明,三维目标只是抄在备课本上的摆设,根本没有心思去领会;二是三维目标不知如何落实,最后只是重了知识轻了其它;三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为了给听课者留个好印象,追求课的花哨,三维目标有意扩大,课外知识大量扩充,喧宾夺主。这几种倾向,要么课堂密度太小,效率低,要么密度太大,无法落实,这些都是造成语文课堂低效的原因。三维目标看似各有侧重,互不关联,实际上则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在一堂课中,三维目标往往需要以"一维"作为突破口,以此来实现三维的联动,而并不是面面俱到,机械地体现。因此,一堂朴实的课,要求教师在设计时做到目标简明,内容简约,从而使听课者感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留下较深的印象。
2.2 教法灵活简便,媒体运用适度。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有效的课堂并不是方法越多越好。"探究式"和"接受式"这两种学习方式没有哪一种绝对的好,哪一种绝对的不好,关键要受学生的欢迎,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多媒体给语文教学惹祸的事件并不少见,过分地推崇多媒体,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评价多媒体在一堂课中的作用,应该审视多媒体的运用是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否起到了简便快捷的作用,特别要走出为用而用,盲目"拿来",以辅代主、忽视文本等几种误区。
2.3 教学过程不必追求过分流畅。一堂课如行云流水般地进行,听课者肯定会有一种置身其中,非常愉悦的感觉,如果设计的问题多多,搞得教师自己都没有了方向,或者设计的问题稀奇古怪,学生不知所云,教学进程磕磕碰碰,这样的课注定要失败。"文似看山不喜平",过分流畅的课也不见得好,过分流畅,要么问题太简单,要么这是一堂经过排练的表演课。
3.是否是一堂能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我们经常说语文要教出语文味来,要能体现语文的价值,语文味该怎样教出来?语文的教学价值该怎样体现?这几个问题,目前一线教师非常关注而且极力想在操作层面上弄明白。历史上语文课曾经上成思品课、常识课、鉴赏课、故事课,其重要原因都是没有准确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弄明白了,语文该教什么也就明白了。找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语文教学也就有了方向。
3.1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教育到底该怎样体现?语文价值又如何真正得到落实呢?关键都是要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是不是在"语言实践"上,因为运用语言文字是一种技能技巧,要在实践中多练,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反反复复的听说读写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
篇7
一、重视评价课外阅读过程的原则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评价建议”中强调:“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种功能,正确的评价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评价的各种功能都不能忽视,但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可见,对学生的评价来说,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都是必要的,但是要更重视形成性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旨在激发和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质,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对学生某个阶段完成的任务情况作出总结性的评价。过去,我们对教学的评价,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十分功利主义的做法。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其成效。因此,我们的评价更要注重课外阅读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对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
二、强调对课外阅读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原则
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建议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因此,课外评价绝对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也不能局限于冷漠地、严肃地评价,而要发挥其激励功能。教师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及时对每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赏识性评价,赞赏每一位学生对课外阅读作出的独特评价。我们要用热情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要用赞赏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因而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评价中,我们应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点热情赞赏。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努力获得他人的肯定时,他会产生更大的动力。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很强,更渴望获得外界的积极评价。
三、课外阅读评价应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评价建议”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因此,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种解读如果与传统的见解不同或者学生的关注点不同的话,我们应对学生的创造性见解予以鼓励。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当然,部分学生由于阅读能力较弱,对文本解读较浅,教师也不应批评甚至无意中嘲笑、讥讽学生。教师应该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对文本空白品得具体化,也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在这种创新阅读中,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果,获得了身心的愉悦。而教师的开放民主的评价态度,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阅读空间。作出个性的解读,而不要囿于成见缩头畏脑,不敢表达自己见解。
例如在阅读《简·爱》时,也有一些女同学对简·爱的选择不以为然,认为简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应该说女生这种见解更多是受了当今奢华世风的影响,是不够正确和全面的。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强加批评的话,会使他们失去对课外阅读的信心。教师只能因势利导,分析女生误读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她们的价值观,从而帮助她们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婚姻观。
四、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篇8
一、认真挑选试卷练习
因为学生在高三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要进行五门学科的总复习,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归纳整理知识,受能力、更受时间的限制。教师心中没底又怎能让学生明白?故而一份有质量的作业,一张有质量的试卷是能上好讲评课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做的不是对着参考答案抄录答案,而是应先独立完成。这样可以预见学生要完成这份作业所需的时间、题目的难易程度、题目的检测质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提醒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倘能如此,可以使这项作业或练习更有效,教师长期坚持这样做,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能更好地跟随教师的脚步去迎接高考。
二、及时批改,迅速反馈
高三的教学任务繁重,许多教师会抱怨时间不够用。于是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先完成连续两堂课试卷,隔天在课堂上讲评。笔者曾经也采用过这个方法,但发现了一些问题:(1)目前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差,由他们自行批改订正,他们根本无从下手。(2)教师没有看过学生的答案,就只会分析自己心中的重点,这和学生所反馈的情况往往差别很大。讲评课的内容不符合学生的需要。(3)这样的课就完全变成了教师主导的一言堂,学生参与性不大,课堂的气氛很沉闷。
批改,一来可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认真对待练习;二来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和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上课时的重点也就显而易见了。更重要的是面对高三的学生,教师始终用批改提醒着学生:教师与你们共同努力着。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教师会批改的作业,学生相对会认真完成,他们觉得教师在认真对待。这股认真劲也会感染学生,高三的学生需要一种持久的学习动力,这种感染力能一直鼓舞他们坚持到高考结束。
不仅仅是批改,更应该是及时批改。试卷有其一个时效性,若教师在时隔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完成批改,然后进行讲评,这样同样是没有效果的。最理想的是能在学生交试卷的当天,教师在当天或是隔天就完成批改进行讲评,这样学生对于其完成时的思路和方法还有一个记忆保留的过程,也便于他们发现问题。
三、批改后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这一环节,是上好试卷讲评课的最重要环节。进入高三,应该在每一次的试卷批改后都有一次统计和分析的工作,只是统计分析的方式不同。有的教师会认为工作繁重,但实践后觉得其实统计的工作也有一些小的技巧在其中。
1.找出共性
这个共性可以是答得很差的,也可以是完成质量好的。高三的试卷的主要作用是找出学生在知识上的盲点。那么盲点的获得也可以是排除已基本掌握的,学生完成得好的,同样要记录下。这样在讲评时,学生会知晓哪些他们已经掌握,这样可以增添信心。高三的许多时间是在进行一种心理战。学生完成情况糟糕的,教师肯定要重点讲评。从一张试卷最重要的是找出这两方面的内容。
如在经过一个阶段的诗歌鉴赏训练后,在批改2010年合肥市二模试卷时,我班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答题时的解题步骤,我把这一情况记录下来,上课时告知学生他们完成得很好,不再累赘地评讲,只需辅导个别学生即可,从而为学生和自己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2.找出个性
这一点,特别针对的是试卷的一些主观题,如由学生自己动笔适当拓展完成的题目。这类题目往往在评分时也仅有一个评分标准,或是一段参考内容。语文试卷是学生个体经验的表达。自然,参考答案只能是个参考。如果忽视这一点,那么在讲评时教师所读出的,讲出的参考答案其实是距离学生很远的,学生有时是不容易接受的。用同伴中的一些好的内容,教师记下,讲评时请同学自己读出,既可以鼓励表扬好的学生,同时又给其他学生一些启示,同伴的体验对于他们而言更直接、更容易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不足。
教师不仅仅要注意一些完成得好的内容,还应该留心一些书写认真但因答题不灵活而完成得不好的内容,也就是反映学生死记硬背的“可爱的错误”的答案,这样的内容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可以活跃一下高三的课堂,调节课堂气氛,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
3.小分统计,细化到题
小分统计,即一张试卷以题号来区分,将每一位学生在这道题上的得分输入Excel表格,随后统计每一题的平均分。这样的统计似乎很麻烦,输入就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样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班每位学生,这张统计表更便于看出学生在哪道题上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这比仅凭印象中的用笔纸记录要科学准确得多。这样,试卷在讲评时,突出的重点是学生回答有问题的这些题目,从考点、错误原因、正确回答的思路着手,有数据的支撑,学生也会比较准确地知道每一次重大考试所反映出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学生是反感的。
当然,每一次都进行这样的分析,耗费时间较大,所以在一模、二模这样的考试后,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平时的月考可以就几种题型的分数制作一张表格,从而较宏观地看出学生的答题情况,这样的方法也是不错的。
四、围绕考点,突出重点,反馈练习
上课这个环节自然也是重点,以往的试卷讲评课大多是将一份试卷从头至尾,几乎是每一道题,它是如何解出来的,由教师或学生讲。无形中课堂变成了对答案课,每份语文试卷都有21道题,全部讲完时间冗长,学生会睡倒一大片。高三的课堂讲求的是有效、高效,因此我的实践经验是从考纲考点入手,设计重点,每一堂试卷讲评课都得针对考点重点讲评,然后适当地结合这个考点进行反馈练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能明确考查内容和得分要点,又有了练习实践的机会,课堂教学效果好,基本上每一位同学都能认真地参与其中。
篇9
[关键词]教学评价;语文课堂;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27-1.5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也是高中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语文学科是大家公认的高考九大学科中最不易作教学评价的一个学科。学生们不能将每天语文课堂上对课文的文本解读与期中期末考试中那张以语文基础、阅读、作文组合成的试卷联系在一起。工作五年中我会有这样的无奈,总有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语文成绩却不够理想的学生。几经学习与思考,明白这是由于目前语文教学评价的单一性、静止性、绝对性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桎梏,束缚了语文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创新性思维。这引起我们更为深入的对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的思考。
“评价”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及评价体系具有多向度多层面动态的特点。一方面,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评价要依据并兼顾多重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为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有的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诊断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而要确保所获得的评价结果是正确的,则惟有针对同一评价对象的样本行为进行多次评价,才能评价出比较接近正确的结果。
对学生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课前预习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课堂教学行之有效。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因此,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时,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对初始的目标进行分解或将其转化为其他目标。
对于预习作业,教师要有一整套适合本次预习的评价系统来督促、检验学生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比如以往教学中教师们使用的课前听写测试,介绍作家作品以及文本背景,提问学生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作者思想或是更加详细的学案导学等等。重点是教师要针对每节课的特点对学生的预习学习进行评价落实。
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适合的教学评价。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教师无法知道学生在教师授课这个个人的行为中学习到了什么。教师、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建构的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通过意义的共享和协调,才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因此,在学生学习中的交流就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还应包括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学生是学习者、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的。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比较全面地思考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介绍这篇文章的背景、这位作者的情感,而不顾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这些知识,或者不去思考学生掌握了你教授这些知识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是否有益处。这样的教学是无法进行教学评价的。因为这种课堂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学评价点。
教学评价要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想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或是以此来代替教学评价,就会形同虚设、变得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从教材文本的解读入手,研究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评价。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易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运用语感、语素等要素进行细微评价,而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由于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又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的标准不能一刀切,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要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评价的目的就达到了。
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淡化课外阅读结果的评价。比如我们讲《记念刘和珍君》,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探究,理解鲁迅先生的“真的猛士”、“有恶意的闲人”、“佣人”等词语。而学生在课外自读《狂人日记》,定会遇到类似难懂的词句。对于这些教师是无法去评价学生是否全部理解的,但是教师可以在讲授课内文本时培养学生理解鲁迅语言的能力。课外阅读的评价也就落实到了学生读完书能否理解文章内容、能否在与他人探讨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篇10
一、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有导向性
导向性就是引导事物向着某个方向或某个方面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就具有这样的功能。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多提出鉴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教师的评价,不只停留于表层的简单肯定,而是指出错在哪里,好在何处。评价语要同教学意图结合得相当紧密。”课堂上如果学生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应该及时指明,就势引导,让他们及时顿悟,从而明确改进的方向。请看《“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不要顾忌,想说就说。(学生见老师如此开放,沉思片刻,纷纷举手。)
生:汤姆的爸爸是一个严格遵守规定的人,我很敬佩他!
师:你说得真好,看得出你也是这样的人。
生:我觉得汤姆的爸爸太傻。因为马上就要到时间了,而且周围又没有人看见,他完全可以不把这条大鲈鱼放掉。
师:你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你很勇敢,但老师不能同意你的想法。如果每个人都要在别人的监视下才能遵守规定,那会如何?(指名学生回答,略)不道德的行为不仅对人有害,对己也不利。老师还是觉得我们应该像文中的爸爸那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汤姆,也教育了我们。你觉得呢?
(学生点头。)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地表扬,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不厌其烦地进行补充;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应采取不漠视、不袒护的态度加以引导。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学生的体验并不都是完美的,他们的多元反应也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他们对生活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消极的、不健康的。假如学生的体验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产生消极的思想,教师就要及时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的误区。有时教师还要扮演“裁判”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评判”,从而让学生明确不足,努力找准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更完美,学生的身心发展才更健康 。
二、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有包容性
包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包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乐。包容地对待学生的缺点与不足,我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有这么一个案例:一名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女生,突然举起了手,教师高兴地让她发言,可是这位学生在站起来后,一紧张,什么都忘了,急得哭了起来。教师没有批评她,而是很宽容地对她说:“你能主动回答问题,非常好。尽管这一次没回答好,我相信下一次你肯定能成功。”在随后的提问中,教师多次通过目光暗示、鼓励这名学生大胆发言。这位学生终于成功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试想,如果面对学生的失误,教师采取的是严厉地训斥,这位女生还会有第二次发言,还能获得成功的掌声吗?
在课堂中,学生除了有渴望被认同、被赞赏的内心需要外,他们还需要从教师那儿得到尊重、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孩子。只有包容学生的缺点、错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赞赏性
莎士比亚说:“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学生不管是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与肯定。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多一些赞赏。一些优秀的教师总是从多个角度来欣赏、赞美学生的优秀表现,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对学生的精彩的发言,不少特级教师这样评价:“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你懂得比老师还要多!”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他发现这位学生音质悦耳、吐字清晰,在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赞赏的于老师。
四、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有幽默性
幽默是一种智慧,它常常给人带来欢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特级教师于永正教《狐假虎威》时,一位小朋友把“扯着嗓子”理解为“拉嗓子”。于老师“啊”了一声说:“把嗓子拉长?”说完,用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动作做完了,于老师问:“这能受得了吗?”全班小朋友捧腹大笑。这位学生在于老师的幽默中理解了“扯着嗓子”的意思。
于老师的幽默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更融洽了师生情,使课堂评价语高雅起来,语文课堂效率自然也提高起来。
五、高效的课堂评价应具有激励性
有这么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苟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来激励他,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
1.宽松、民主的氛围,是实施激励评价的重要前提
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以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促使学生以愉悦、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公开课上,有经验的教师授课前都有一个前奏。(此种方法十分常见,笔者不再举例赘述)因为这些前奏,在短短的时间里营造了宽松的氛围,为精彩课堂的呈现奠定了基础。
2.准确、规范的语言,是实施激励性评价的必备本领
“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性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要求准确、规范和个性化。如:“好,大胆地站起来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出你最高的水平!”话虽不多,但激励作用明显。学生也正是在这些语言中体会到自信的快乐,他们会大声地读、快乐地读,向老师展示着“我能行”的信心。
3.捕捉精彩的瞬间,让激励性评价极具魅力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激励。因此,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