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16 20:4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唐诗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
3、赏析:
篇2
关键词:拖堂现象; 利弊; 改进措施;
一.前言
现如今,教师上课拖堂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也许,从学校的管理者或者从我们老师的角度出发,拖堂现象似乎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反映了当代教师一种孜孜不倦的诲人品质。然而,这种现象是否有必要,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2008年印发的《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提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做到不拖堂。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因此,既然国家相关文件有明确的规定,那么为什么教师拖堂的现象还在持续发生呢?
二.拖堂现象的成因分析
1.教师的主观意愿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在课堂上,部分教师为了加快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故意的拖堂或者加课。一些教师甚至认为拖堂是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2.部分客观因素起到了作用
2.1教师的备课
有的教师教案写的不够详细,所以在上课时临时发挥,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有的教师课前把课背的太多,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不得不拖堂。
2.2教师的课堂有效组织教学与学生互动时间的比例
为了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许多教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有的小组因为准备不充分而完不成任务,从而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师下课拖堂。
2.3突发事件
有一类突发事件,比如:上课时有学生突然发生争执、出现打架事件,有的同学突然生病,都会影响教师上课,所以,老师就会选择拖堂来处理未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解决途径
3.1学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加强监督管理
看似平常的拖堂问题,实际上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关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采取一条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同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真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3.2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认真备课
教师有效地设计教学程序和计划,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有助于在规定的时间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注意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接受到掌握和应用的过程,善于启发和诱导,用眼神与学生交流,用心灵与学生沟通。
3.3面对突发事件,教师要沉着冷静
突发事件,这通常会给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一个措手不及。因此,教师首先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积极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及时地组织学生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状态,通过灵活的方式处理余下的教学任务。
3.4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了解学生,充实自我
新时期的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的朋友,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这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去听课,不仅可以学习别人先进的经验,而且要善于观察,通过周围同学的表现,更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心理,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四.结语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新世纪人才成长的摇篮是学校,关注教育环境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教育的未来。其实,关于教师拖堂现象的成因和解决途径远不止这些,本文的目的在于呼吁全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一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问题并能引起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Brown.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糖尿病;降糖;药物;分析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1],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1%。1993~2007年,全国糖尿病的医疗费用从2000亿元上升至2216亿元,直接医疗费用在卫生总费用的占比从1.96%上升至18.2%。糖尿病带来的生命损失、经济负担和卫生服务压力已不堪重负。因此,合理使用药物对于有效控制和治疗糖尿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针对中心门诊3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处分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从本中心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内调取2013年的门诊处方613870张处方,对具有糖尿病诊断的处方进行相关信息统计。
采用Excel(2007)进行数据整理、分析。从处方中挑选出服用糖尿病药物并被诊断为糖尿病、年龄为35岁(含)以上的处方,然后再分别针对所选处方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及使用频率、用药频度[2]等方面进行统一分析。
2 结果
2.1 处方统计
共查阅613870张处方,其中35岁及以上糖尿病处方47379张,占总处方量的7.72 %。有男性18606例,女性28773例。年龄分布:35岁~54岁4198 张,55岁~74岁25992张,76岁以上17149张,平均年龄69岁,最大年龄的104岁。
2.2 药物使用情况
中心门诊使用的降糖药物共有6种。非口服类降糖药物胰岛素类有727张,使用率为1%;口服药有五种,磺脲类18989张,使用率最高,为36%,其次为α-糖苷酶抑制剂16993张,使用率达到32%。格列奈类 、双胍类、TZDs(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依次为15%、13%、3%。
各类口服降糖药物中,用药总金额最高的是阿卡波糖片,其次是瑞格列奈片。在日均费用中,最大的药物是阿卡波糖片,最低的是二甲双胍片。
1)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1)有糖尿病症状(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200mg/dl)及/或空腹血糖≥7.8mmol/l(140mg/dl),不需作糖耐量试验即可诊断糖尿病。(2)有糖尿病症状,但血糖值未达到上述指标者,应进行ogtt(成人口服75克葡萄糖,儿童每公斤体重用1.75克、总量不超过75克)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可诊断为糖尿病。(3)无糖尿病症状者要求ogtt2h及1小时血糖均≥11.1mmol/l(200mg/dl)。或另一次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或另一次空腹血糖≥7.8mmol/l(140mg/dl)方可诊断为糖尿病。
2)用药频度:限定日剂量(DDD)作为用药频度分析的单位,用于以主要治疗为目的的成人药物平均日剂量。DDDs=该药年销售总量(g)/该药的DDD值。通过用药总金额和DDDs等分析可以评价药物在临床中的地位。
口服降糖药物中,用药总金额和DDDs排序比值最接近1.0的药物前三位依次为吡格列酮片、格列喹酮片、那格列奈片。
降糖药物的联合使用共有联合用药处分数6129张,占总处方的12.9 %。联合用药情况主要有六种,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磺脲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和双胍类,处分数分别占总处方的33.50%、32.04%,α-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那类、磺脲类和TZDs、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类只占总处方的34.46%。
3 讨论
此次调查的处方中存在联合用药,所以此类药总用药频率超出处方数。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有效控制血糖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3.1 患者年龄情况讨论
从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55岁~74岁为主要人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这与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年龄分布大致相同,这主要与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用药情况以及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3.2 不同种类降糖药的使用及分析
1)DDDc:指日均费用,表示药品的总价格水平,其值越大,表示患者的经济负担越重。
我中心应用的6类降糖药中,以口服降糖药物为主,占总降糖药物使用的99%,与本社区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一致。
磺脲类的特点是降糖作用快,同时能改善胰岛素不足和胰岛素抵抗,轻中度肥胖2型糖尿病首选。从处方数量来看,中心磺脲类降糖药使用最多。
表2可以看出中心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药物使用总金额、处方均次费用、日均费用均为最高。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降血糖作用平稳,不增加胰岛β细胞负担,口服后2小时可达高峰,更适合于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且该类药物主要从肠道排出,肾功能不全者也可以服用。单独使用该药物不会引起低血糖,适合老年患者使用。而通过对比DDDc(日均费用),可以反映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说明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卡波糖降糖药物的经济负担最重。
用药总金额和DDDs排序比值可以反映购药与用药人次数是否同步,比值越接近1.0时,表示同步性越好。通过表四,吡格列酮片排序比值最接近1.0,同步性最好。其次是格列喹酮片和那格列奈片。同步性最差的是二甲双胍片。
3.3 降糖药的联合用药分析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 绝大多数 2 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需要联合治疗。联合用药可以使单药使用剂量减少,避免药物剂量过大而带来的副作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降糖作用,减轻胰岛素的抵抗,保护和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长期稳定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中心糖尿病药物联合应用的药物主要有六类,其中联合使用最多的是磺脲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和双胍类。
4 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我中心门诊降糖药物应用频繁,其中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及双胍类在中心使用的次数上位居前三位。从这次降糖药物处方分析上可以看出我中心医师的处方习惯和降糖药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在确保用药合理的情况采取联合治疗。此次抽取处分,尚未针对糖尿病药物与其他慢性病药物联合应用进行分析,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婧.我中心门诊降血糖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海峡药学,2013,25(11):149-151.
篇4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个成功的、深受学生喜欢的化学教师,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造诣、音乐、体育、绘画、书法、艺术等方面都应该有相当的品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时时展示教学魅力,使学生敬而受之,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充满民主的探讨气氛,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因此教师的教学特色、教学魅力是对教师全面素质的检验,如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良好的心里素质以及对化学实践的组织指导能力。
二、正确理解素质教育
化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能力、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学校教师不要认为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单纯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经验表明:化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能够上去的。
三、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它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动力,对于初三学生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有好奇心,但必须把好奇心转化为兴趣,而最有效的方法有两个。
(1)利用实验。如:在NaOH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剂,在加盐酸,出现颜色变化:无色――红色――无色。学生对此特别敏感,会提出许多问题,则先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再告之:学习化学能解决此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利用侦破故事,设计案例,把知识融化其中。如:教学白磷自然性质后,教师可讲道:“有一棉花厂仓库,半夜三更起火,虽然竭力抢救,火扑灭了,但损失很大。事后,调查起火原因,发现门窗未被撬动过,只有管理员有钥匙,而无作案时间。另外在现场找到一个针盒,针盒下面有一个小洞,把针盒拿去化验,发现上面有残存的P2O5。”此时学生互动讨论得出:磷燃烧。同时教师又提出:A、是白磷还是红磷?B、如何引起火灾的?C、针盒上的小洞起什么作用?这样有利于把化学知识贯穿其中,开拓思维想象力,培养科学素质,收到良好效果。
四、化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首先,要重视实验教学。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平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因为升学考试中对化学实验的动作技能测试不到而忽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已深有体会: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技素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中的时间和空间的运筹能力;通过计算和称量实验帮助学生形成“量”的概念;通过“打开试剂和瓶盖要倒放”的动作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养成“揭开茶杯(或电饭煲锅盖等)要倒放”――以防止污染的习惯。还可以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
篇5
论文摘要:月亮,向来是诗人的宠儿,与中国文学生而有缘,作为一种意象源远流长。唐诗中的月意象是古典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唐代的诗人或借月造境,或以月融情,将自己独特的人文、宗教体验寄予其中,展示了难以言表的情感流程,尤其是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
自古至今,人们描写月亮,赞美月亮,借月抒怀的诗歌比比皆是。这类作品尤以唐诗为甚,而唐诗中的月亮又经常与人们的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纠结在一起。本文主要从羁旅行役的思乡之愁、两地相思的哀婉情怀、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对月感怀的历史沉思几方面来阐释由唐诗中的“月”意象透视出的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
一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璀璨、繁荣的唐代诗坛上,月亮从众多的自然物象中脱颖而出,成为唐诗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那么,为什么月亮会如此受到唐代文人的青睐呢?
诗歌中“月”意象的存在有其历史的渊源。首先,“它给人柔和、优美、完整的感觉”·;“月圆之时,发出清幽明亮的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引;它那“由缺到圆、由朔到望的有规则的形体变化”,构成了其“形体美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月亮的这些美感特质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原始社会中,初民所认识的月亮是与女性相结合的。在我国古代的传说或历史神话中有许多感月而孕的故事。《遁甲开山图解》:“女狄暮汲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宋书·符瑞志》上记载:“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号天乙”等等。这都应该属于生殖崇拜的范畴。现在不少地方还有着小儿拜月、老人望月的习俗,人们仍是把月亮当作一种生殖崇拜物,渴望对月祈福得以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在古老的传说中,月中捣药的是蟾蜍,又作“蟾蝣”、“詹诸”。《太平御览》卷四引《春秋纬演孔图》:“蟾蝣,月精也。”《淮南子说林》云:“月照天下,蚀于詹诸”。“蟾蜍本是一个为天所‘媚’,受天之恩的‘非类’。然而,它恩将仇报,斗胆蚀月,毁了天之‘目”’,所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常用蟾钩、蟾盘、蟾轮来指代。
其次,诸如“嫦娥奔月”等有关月亮的一系列神话,更体现了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嬗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汉高诱注:“妲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妲娥盗食之,得仙,奔人月中为月精也。”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自然地谈起月亮,人们不能不联想到嫦娥(又作姬娥)。她孤独地在广寒宫中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因而又成为诗人反复抒写的一个女性形象,作为月亮的灵魂被赋予了多重意蕴。月亮“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问”,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
再者,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相契合,“文人们对‘月亮’这个代表着阴柔、和谐、随顺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唐宋以来一些以自然闲适、清净虚远、淡泊宁静为生活和艺术目标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这种反映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上的中国特色”。
亘古不移的月亮总是莹莹地照着大地,照着有情众生。月光是柔和、迷蒙又清冷、朦胧的,似是蒙娜丽莎那浅浅的微笑。可以说,月亮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离不开月的激扬和烘托。李白、杜甫、王昌龄、孟浩然、李商隐……常是一卷在手,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沐一身月辉,抒胸中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由此,月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古朗月行》、《拜新月》、《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峨嵋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难以尽数的优美诗篇在月光的浸润中登上了唐代诗坛。
唐诗中的“月”意象俯拾皆是:1.月的时间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契合着生命的轮回,因而古人常以“月”来感伤生命的易逝,岁月的飞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的慨叹。2.月的边塞意象。“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俭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清……我们还可从盛唐边塞诗中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的浑融苍茫,“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3.月的相思意象。如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孤寂凄恻;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深沉蕴藉;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归雁》)的郁怀难耐……在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渴念甚为空灵,同样,爱情也甚是挚热。“待月西厢下”(崔莺莺《答张生》,一作《明月三五夜》)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的空虚寂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李端《闺情》)的深深痴情……月似乎是爱情的最佳见证,凄迷的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总之,“月”的意象是时光的飞逝,是情爱的寄寓,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这其中蕴涵着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体现着他们不同的人生观。
(一)羁旅行役的思乡之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代表着团圆,寄寓着和亲人相聚的心愿与期待。然而,唐代的诗人们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欢乐,却屡屡倾诉着离散的痛苦。月在漂泊迁徙的游子、独守空闺的思妇心中,不仅寄托着团圆的期盼,更是引发愁思、怅恨的讯息。月以其惨白凄清的光辉,孤独孑然的身影,唤起并契合了诗人们寂寞孤独的感伤之情。无论他是在踯躅旅途,还是在独守客舍寒窗,只要在月光的沐浴下,就会情不自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借月表思乡怀远之情的莫过于杜甫的《月夜》:
今夜廓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
此诗是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八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所俘,于沦陷的长安月夜思家所作。诗的起首两句“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但他更焦心的是他远在郧州的妻子对自己的处境何等的忧虑。“今夜”的“独看”与往日的同看形成鲜明对比,“忆长安”,百感交集。“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平添妻子的负担。一个“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清朗的月光下,“我”身羁敌巢,诸事萦怀。整首诗不正面写自己对月怀人之情,而从写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泪流不止的情态人手,使怀人的愁思倍显具体、深切,匠心独具。全诗曲折有致,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语丽而情悲。
由于家是依附在故乡的土地之上的,所以游子思欲归家之情便会自然延伸为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唐代边塞诗中抒情主人公钟情于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象征,借助“月”意象强化征人置身偏远异地、内心孤寂凄凉的特殊处境与感受,从而离开了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阳刚之气,产生了阴柔之美。每当我们读到“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二)等诗句时,便能体会到征人的深深哀怨。王昌龄的名作《出塞二首》(其一)曾被誉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它“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其“悲壮浑成,应推绝唱。”J(诗人从“秦月”、“汉关”入手,月照关塞,尽显边地荒凉,征人辛苦,意境悲凉苍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气势雄浑,统摄全篇。唐代经常对外用兵,战争时起时伏,戍边的将士常年镇守边疆,置身在广漠无边的黑夜,孤寂、清冷。可以想见,他们的思乡之情是何等迫切,愁绪又是多么的深沉!面对一弯冷月,月下彷徨,忧苦之情难遏。“征人月”因饱含深沉悠远的历史内涵而尤其显得悲凉空旷。
月亮那凄冷的光,为自伤飘零的人们添愁益恨,成了他们失意困顿、羁旅行役之苦的见证;他们努力寻求慰藉和归宿,于是流于文人骚客笔端的“月”又成了他们借以抒发愁肠百结的归乡之情的载体。“归家”这个永恒的文学母题积淀在唐代诗人心头的依恋显得格外的沉重,在这里,月亮成了孤臣浪子们启动乡愁,回归家园的精神寄托了。
(二)两地相思的哀婉情怀
唐代诗人还用“月”表殷切之爱,达别离之恨,抒发痴男怨女间的无限情思。花好月圆,是爱情美满的象征。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正是情侣们互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对于相隔两地的情人来说竟是这样的撩人心绪,勾起了多少离愁别恨。张九龄《望月怀远》便是一首怀人之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起句意境雄浑阔大,气象高华。在这漫漫“遥夜”,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对月相思,久不能寐,一个“怨”字油然而生。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情人”与“相思”呼应,“遥夜”与“竟夕”呼应,月亮皎洁圆满的光华,更加让人难以入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唯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哀婉的情思,真挚感人。
明月似乎确实与思妇结下了不解之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盖全唐,可谓《全唐诗》的诗中诗。在《春江花月夜》里,月光从思妇心头流过,我们不难瞥见民间永驻的情爱光辉。诗人用民歌般清丽忧伤的笔调,将离愁别绪的缕缕情丝,客愁闺思的脉脉情缘娓娓道来。从“自云一片去悠悠”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切景语皆情语,极写春、江、花、月、夜五字之外的“情”字。“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孤舟飘零的游子、阁中思夫的怨妇们共有的“相思”情结。“此时相望不相闻”到“江潭落月复西斜”:今夜月圆人不圆,既然只能“相望”,那么,倘能跟随“月华”,“流”到他的身边也好啊!然而这样也不能如愿,那就请“鱼雁传书”吧,却又“光不度(渡)”、“水成文(纹)”。至此,思妇望月怀人的凄美深情已逐层深入。“梦落花”——“月西斜”——“春欲尽”——“不还家”这一连串让人神伤的意象,极大地激起形影相吊的妇人心中思人、惜春的耿耿情怀。经过曲折、含蓄而又深沉的渲染,全诗自然地进入尾声:“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明月终于慢慢落下,情人却依然远隔天涯。诗人在极写一对恋人忠贞爱情的同时,又宕开一笔,喊出了“不知乘月几人归”的时代心声。这就使五字之外的“情”字有了新的色彩,余情袅袅,情深意远。
(三)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称得上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还因为诗人引出了对江月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面对这一轮孤月,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人生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不仅仅是“梦境中晤谈”的“宇宙意识”~8J(P17s),还是经人类生命情感浸润过的忧患意识。从明月初升——皎月当空——斜月西沉——落月摇情,这条生命网络直贯无穷的宇宙和有限的人生,从而使诗篇具有了崭新的思辨美和哲理美的意蕴。
月亮也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月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以孤独之苦写乐,以乐反衬孤独之苦。相传写于天宝三年,当时李自供奉翰林,遭人进谗言被唐玄宗疏远,他无处诉说,只好借月下赋诗来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诗人身在花间,手持酒杯,一个人登场,其孤独之感可以想见。孤苦实在难耐,于是诗人便把天上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让人感到了淡淡的、难以言状的悲愁。在诗中,月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诗人从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了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我想这便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道”家境界吧。
再来看他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人以体道合天的豪情,抒发了对永恒生命的渴望。“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人把人与月进行比较,从中感悟到了一种超越宇宙的永恒。李白的一生始终在“仕”与“隐”的纠葛之中难以自拔,于是用及时行乐、对酒当歌的呼吁来舒缓心头的压力。“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常照金樽里”。酒是人间的奇物,月是天国的使者。在月下独酌的韵致中,孤独与充实、短暂与永恒都幻化为一片银色的月辉,与茫茫的宇宙浑然相融了。李白对月进行了永恒性的审美观照,而后,他忘却了苦闷与烦忧,感悟到生命的律动,实现了现实生命与无限宇宙完美统一。
永恒而宁静的月亮,曾经引发了多少文人骚客关于宇宙人生问题的哲理思考啊!他们深沉的喟叹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对于人生局限性的审美悲情。面对着月华如水的明月,诗人们总会生发许多感慨,或感于怀才不遇、仕途偃蹇、壮志未酬,或慨叹命运坎坷、时局黑暗、民生多艰……于是唐诗中又有了许多感怀之月。
(四)对月感怀的历史沉思
唐王朝从辉煌的盛唐逐渐走向衰败,面对依旧高悬的明月,中唐以后的一些文人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他们仍有着安邦治国的壮志雄心,对国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事的感慨寄寓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发出了盛衰无常、今昔兴亡的感慨。从而,月意象也被寄予了诗人宦海浮沉,人生失意的感慨和抚时伤世的悲悯情怀。刘禹锡在《石头城》中咏道: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曾经繁华一时,而如今,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依旧多情地照着这早已残败的古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描写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反思的却是六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是江月见证了这些朝代骤兴骤亡的悲凉历史。这秦淮旧月融进了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自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等等,这些“月”同样都带有历史的痕迹,笼罩着无限哀婉的色彩。即便是在盛唐,当诗人的理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以后,在创作中便体现出他们人生价值的追求。杜甫的沉郁,子昂的悲慨无不由此开始。正是有开元盛世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使诗人得以认清国家时事,关怀生命,具有了一种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国难当头,时代又赋予了诗人更为严峻的历史任务。与道教的遗世高蹈和佛教的参禅坐忘不同,儒生士子多是“人世”的,他们注重的不是个性的自由和灵魂的升华,而是民族的荣辱和国家的安危。“诗圣”杜甫的诗歌不仅富有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人世情怀,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儒家严谨整饬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忧患意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怀古之作并不仅仅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而主要是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社会、民生、自身命运及未来的沉思。需要指出的是,诗人们感时伤世,情感虽然凝重,但并不悲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之间,状态历来是紧张的,自屈、陶、李、杜以来,有无数的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焦虑。这种焦虑必然带来一种反抗,他们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忧患相结合,以宣泄或抗争。长期影响中国文人的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也是形成这种意识的原因之一。诗人通过凭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感,将忧时、忧世、忧己之情熔于一炉。于是就有了望月之时宦海沉浮的人生辛酸,报国无门的苦闷压抑。
三
综观从唐诗中“月”意象透射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的种种体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爱情和青春本是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而我们却不难发现,除少数作品有明亮、欢快的色调外,绝大多数诗作都充满了哀怨、忧郁的色彩。在封建时代,自由美满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不得不唱出凄苦的哀歌。
第二,民族的灾难,政局的危机,国家的前途堪忧,再加上诗人的身世之慨,凡此种种都通过“忧患”的面貌体现。
第三,诗“可以怨”(《论语·阳货》)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使得许多失意的诗人们借月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讯息,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在边塞诗、怀古诗中总隐含着挥之不去的哀婉、寂寥的意味。
篇6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注重在教学中使用规范的普通话,不能在教学中使用方言,主要是因为教师使用规范性的语言能够更好地表达所要阐述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使用普通话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知识训练的技巧和效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使用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主要是需要教师在阐述知识的时候选择合适的词语,使其能够体现所教授知识的数学性质,使教学更能够体现数学的科学性质。对数学教学语言的规范性除了需要说普通话之外,还需要教师注重字词的读音,不能说白话,不能将数学知识概念中的读音读成其他的字音,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在数学的语言表达中还需要注意教师不能更改数学概念。例如,教师在讲授“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时候,将概念说成“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就严重地歪曲了概念。在数学的教学语言中,往往会因为一字之差而改变了原意,而出现不同的含义。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教师需要根据数学的原理和概念进行准确无误的表达,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知识。
二、数学教学中应使用趣味性的语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巧妙地讲解知识,具有趣味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并积极地参与,还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成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数学语言既不是口头的语言,也不是书面的死板的知识,教师需要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概念,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使用具体的知识替代抽象的知识,把知识清晰化,之后使用自己的教学功底和积累将知识简化,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在知识中进行思维的扩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发散思维,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不仅需要在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换成具有趣味性的数学语言,教师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才华,将一些优美的句子或者词语带入数学的课堂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来丰富数学教学的语言,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数学的吸引力。常用的修辞语言主要有拟人和比喻,在教学中使用比喻,能够更加生动和形象地描述数学中的一些相关概念,营造了一种愉快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增加教学语言的趣味性,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数学教学中应使用口语化的语言
初中数学教材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并且这些句子都是一些很长很复杂的句型,这主要是因为设计者进行教材设计的时候,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而不是识记,这些复杂的长句有利于反复地进行阅读。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讲授的时候,只按照课本中的句子进行讲解,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知识概念,会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是很僵硬的,他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使数学课本在学生之中缺少亲和力,学生就会降低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这样会严重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增加语言的口语化程度,把课本中相关的数学概念转化成学生能够理解的口语化语言,将课本中的长句转换成几个小短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教科书中的大问题转化成几个小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不断地理解通俗性的数学语言,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语言口语化也要遵循规范性和准确性的原则,不能改变知识和问题的本质。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语言习惯和知识水平,初中生在思维能力和语言方面都不像高中生一样成熟,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语速和语言的思维。
四、数学教学中应使用生活化的语言
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注重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将数学知识的讲解和生活联系到一起,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数学是一门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学科,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虽然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发现的,但是却又高于普通的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例如,教师在讲解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中“建房的时候进行定位放线”的原理。教师应该将生活引入数学课堂中,以学生熟悉和了解的生活常识作为数学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不断认识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同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在数学和生活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对数学的认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47-01
让数学思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是新课标的要求。数学的本质是要让学生从看似无序的变化中找到有序的规律,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最朴素的数学思想。但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却一直是笔者苦苦思考的问题之一,难以释然。在市级观摩课中,《认识负数》这节课无意中为笔者打开了一扇窗户。在此分享几个精彩片段。
片段一:预设认知冲突,生成符号化思维
课堂伊始,执教者向学生提供了生活中常用到的数字。比如,足球比赛中国国家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学校四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10名同学;张阿姨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字面前,将会如何形成数学思维呢?这个完全要以教师的课堂预设来生成动态的情境。执教者预设的问题是:这样记录,大家有什么看法?(在投影上用文字展示第一种情况)
经过小组讨论后,同学们认为比较繁琐。此时有学生提出:用+表示转来,用-表示转走;也有学生提出:用表示赚,用表示亏。教者适时提问:你怎么想到这两个符号?(生:我认为张阿姨赚6000元,所以用表示赚;而亏了2000元用表示亏)
师:像这样用符号表示的确很简便,但所用的符号只有你自己明白,他人未必能明白。怎么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
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
【赏析】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数字来预设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数字。结果学生选用了符号化的思维,将数字运用不同的自我认知符号来代替。教师又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生成符号化的思维,通过有序反馈,促使学生进行思考: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来形成数学思维。这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是建构数学思想当中的符号化思维的过程。教师通过短短的细节,带领学生进入抽象的数学思维当中,实现了数学课堂的数学化对接。
片段二:预设数据比对,生成数感思维
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录音:哈尔滨零下12℃到零下2℃,北京零下4℃到6℃,上海0℃到3℃,海口11℃到22℃。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明确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不同表示方法。
师:谁能把温度计上的温度读出来?(温度计上分别显示28℃,0℃,-28℃)
学生用举卡片的方法对应老师的温度符号。
师:那也就是说,在温度计上,越向下温度越低。假设你处在28℃和-28℃时分别有什么感觉?(生:冒汗和哆嗦)
【赏析】通过广播的温度播报,让学生建立起温度的概念,而后教师在没有标明刻度的情况下,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确认0℃的位置。在操作观察之后,学生进行讨论得到认知: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这样通过对0的再认识将正负数有机整合。而在-20℃和20℃进行比对的问题预设中,让学生通过数据的比对,将负数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给了学生体验数感的机会。“太冷了”“太烫了”,使学生丰富了数字的体验。
片段三:预设生活情境,生成数学思想
教师请两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竞赛写正数、负数。边写边问:如果给你时间,你可以将正数、负数都写完吗?用什么符号可以表示?(教师分别在正数、负数的下面写出省略号)你再想想看,和所有正数、负数有什么关系呢?经过同学们讨论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用课件显示: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0.4米/秒。
师:风速怎么还有负的?
生:风和刘翔是对着跑的。(两名学生表演逆风跑步)
师:风的方向正好跟刘翔赛跑的方向相反,那风速用什么数表示?(负数)
师:如果当时风速是+0.4米/秒又是什么意思?(生再次演示同方向跑动)刘翔的成绩还会怎么样?(更好)
师:刚才我们发现,顺风时的风速用什么数表示?逆风呢?这一顺一逆意思正好相反。那这样一组意义相反的量就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正数和负数)
【赏析】结合相关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渗透数学思想。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学生广泛例举,感悟正负数的无限性,对集合的思想有简单的了解。通过小小的省略号,提升了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知。此外,教师预设了生活情境,用刘翔跑步中的逆风顺风来建构正负数的概念,并体会相反意义的量,这是一个非常直观又形象的数学素材。
篇8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设计;观念;引导;自主探究;课堂评价
新课程的核心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地听讲与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由注重结论转变为关注过程、获得体验。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师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反思,谈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先看老师操作,然后机械的回忆、重复,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效率低下。在学校开展的“以学定教、少教多学、学教互动、精讲精练”十六字方针为基本特征的自主学习型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之下,我充分认识到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重要性,转变原有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方式。
结合“以学定教、先教后学”的原则,现在采用的主要模式是:教师通过广播形式展示学习目标,抛出必须完成的总任务,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要求,把总任务分解成了几个可操作和易操作的小任务。学生讨论,老师提供必要的、建设性的意见。然后,根据得出的结论,让学生探索实践。简单的任务自学完成,复杂的任务则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整个实践过程,老师提供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学案,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到达成功彼岸。
这中间很关键的环节是互助学习小组的组建。一开始就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基于自愿组合,且能体现ABC不同层次,同小组相邻,每组3~4人,一名组长。这种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分组,有利于复式分层教学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
培养。
二、积极做好课堂的引导者和服务者
课题上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任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设计与完成任务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实践技能。为了高效课堂,老师备课时除了常规的钻研教材、明确目标内容外,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任务设计也很关键,这个任务,既要围绕教学目标,又要让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做得有动力。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学框架,精心设计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特点的教学结构,在情景设计上用心思。它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要从教材出发,抓住学生好奇、好胜、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上网获取信息”时,我将整个上课过程模拟为一次网上海南之旅,学生是游客,老师充当导游。对于这样的一次“旅行”,学生充满新鲜感,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项活动的感兴趣程度,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同时配合教学任务,还要搜集好各类素材,这些素材也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
另一个重点是围绕任务编写让学生一看就懂的学习资料,而且不能忽略了教材的引领作用。新版教材中的“实践学习”就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资料。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操作技能,在学习资料里可以加入“知识链接”一类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多途径、多方法完成任务。
三、注重评价内容与方式
信息技术课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选择和灵活运用评价方式。以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的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我通常采用逐项评价指标,用批注方式对每项进行说明,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能对目标有清晰的认识。任务完成后,为让学生体验成功,被同伴认可,是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对学生网页评价时,采用小组捆绑式,以小组为单元评价,促进互助,提高大局意识。请所在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作品,并做口头汇报,介绍自己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然后让学生互评,指出他们认为的优缺点。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评价。这个过程,老师认真倾听,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表达的条理性。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互评的过程,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也能让老师更好地洞察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后,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对不足之处适当指出,但更重要的是对于他们的闪光点给予极大的肯定和鼓励,在思想情感上引导他们朝积极的方向努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自信,充满探索和求知的激情,充满自由的生机和学习的活力,这个课堂互助学习的过程势必会成为学生心驰神往的神圣殿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监视、调控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切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自主学习中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开展学习过程、进行结果评价,而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
二、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的作用。
1、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性。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动手、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而创新最需要的就是主动性,主动性是创新开展的基础。创新要求创新主体能够具有很好的动手能力,要求创新主体能够具有主动要求创新的意识,要求创新主体主动参与到创新活动中,要求创新主体具有主动开展创新的行为。因此,自主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开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性。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中学生要具备高度的独立性,因为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宰,外部的约束减少了,教师也只是起到指导作用,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积极的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在外部帮助和支持很少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自主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而在创新的过程要能够科学地安排时间、进程、阶段,要能够独立解决负责的问题。因此,独立性对创新非常重要。历史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可以提高学生自觉性。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学生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但是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发挥的前提是其必须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即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参加到历史自主学习活动中来。没有学生的自觉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就会不顺利;没有学生的自觉学习,活动的效果就会不理想。因此,自觉是历史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而创新活动是耗时间、费精力的活动,对创新主体的智力、体力、精力具有很好的要求。同时创新活动要做好长期的打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创新主体的自觉、自愿对创新活动非常重要。鉴于历史自主学习和创新对自觉性的要求,历史自主学习对学生自觉能力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4、可以提高学生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目前教育界统一的认识,教育的出发点和结束点都是学生,因此只要是教育就离不开学生,只要是教育学生肯定就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初中历史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负责指导、纠正和监督,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开展者、评价者。创新是以人为核心生产力的活动,人是整个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活动中人要制定创新的指导思想、目标、计划、评价等,人的主体性不能够动摇。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水平,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的注意事项。
1、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
历史自主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只有在将自主学习开展好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首先要将自主学习开展好。初中历史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独立性和自觉性,但是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导必须将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自主学习。
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制定计划的方法、发现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调整办法、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人际关系协调的办法等,让学生在遇到不同的问题时具有理论的依据和进行方法的选择,不至于由于方法的不对造成“谬以千里”的状况。
2、加强监督和指导。
历史自主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绝对主体,具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自由,具有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平台。但是历史自主学习必须注意到,初中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很多心理特征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比如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对情感情绪喜好的把握有待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需要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需要提高,学生的适应和协调能力需要提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自主学习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保证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对自主学习的全过程提供建议,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开展,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3、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教学也担负着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鼓励学习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初中历史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可先从引导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开始,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并让学生领会和体会到自主学习中自己的角色,慢慢地提高学生的独立能力;在此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的指导,传授学生创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对创新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参考文献
篇10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早上是几点钟来到学校的呢?生1:是七点半.生2:是七点一刻.生3:是七点四十分.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时刻都是如何来表示的吗?又是如何在钟表中指针进行表示呢?生1:我看的是电子表,电子表直接有数字显示的,所以通过数字就能够知道几时几分.生2:在有指针的钟表中,最短的那根针是时针,走的最慢.最长的那根是秒针,也走得最快,剩下的那根针就是分针.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电子表很方便,能够准确知道时刻,也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机械表的时刻表示,让同学们可以通过机械表的指针表示知道具体的时刻.本来还想考一考同学们的,但是没想到同学这么厉害,已经知道时钟上面的针的意思了,这名同学们看来在课前进行了预习,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别的同学要向生2学习.
【设计思路:在进行教学内容引入的时候,教师主要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展开,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教师此时就需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的表扬,无论正确与否,都要让学生看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回答问题过程中.当然,教师要对一些回答突出的同学进行额外的表扬,这样就能够在班级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来指引别的同学的学习.】
二、课堂互动,积极赏识
师:就像刚才生2同学说的,在时钟的指针中,最短的是时针,最长的是秒针,而中间的是分针,那么同学们接下来看老师手中的这个表,现在我们来看着秒针,看秒针是如何走完一圈的,在秒针走的过程中,同学们要观察时针和分针是如何变化的.现在我们就从秒针从正对着12的这个位置开始数起.(然后整个班级里面的同学都开始观察秒针的走向,每名同学的表现都很专注.)师:同学们,你们在刚才观察秒针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秒针走一圈走了多少下呢?时针和分针在秒针走一圈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生1:秒针走一圈走了六十下.生2:秒针走一圈的时候,分针走了一小格,时针却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师:同学们说的非常的好,观察得也很仔细.没错,秒针走一圈是60下,而分针走了一小格,而时针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实际上时针也是变化的,只是因为走得幅度太小被我们的肉眼忽略掉罢了.生1:那么怎样才能够看清时针的走向呢?师:我们刚才仅仅观察了60秒的时间,也就是一分钟,所以分针走一格.但是如果分针走了一圈的话,也就是60分钟,那么时针就需要走一大格,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时针的明显变化了.生1:原来如此,原来时针是这么变化的,真有趣!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对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基本内容已经有了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画一画各个时刻.刚才有的同学说了七点半、七点一刻、七点四十这样的时刻,这些如何在钟表中画出来呢?生1:七点半就是时针是7和6的正中心,而分针指向6这个数字.生2:七点一刻就是时针也在7和6的中间,但是更偏向6,而分针是指向3这个数字.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通常在进行时刻表示的时候,主要是用时针和分针进行表示,比如七点钟就是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整点半的表示生2同学已经说明,在进行其余的时刻表示的时候,分针指向相对应的分,而时针则根据分的大小来进行适当的偏向.
【设计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来让学生对时针、分针以及秒针的表示方法进行了解,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并且对学生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气氛会很好,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三、小组讨论,小组表扬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对时刻的表示方式进行了了解,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就来完成一个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将你们每天的时刻表用钟表的形式来画出来,比如七点钟起床的时刻如何表示,七点十分吃早餐的时刻如何表示.同学们就行动起来吧!(然后班级里面的同学就开始进入到小组讨论和小组协作的状态.)师:同学们,你们的时刻表画好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够让老师看一下呢?生1:我们小组一共四个人,每天做的主要有十二项事情,所以每个人画了三个,都在这个图中展示出来了.师:这组的同学画的很不错,并且每一个时刻都表示得很正确,同学们要向这组同学进行学习,今天我们的课程就讲到这里,下课!
【设计思路:在课程最后要留给学生训练的环节,这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一方面是巩固课堂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小组合作的形式还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要进行积极的表扬,从而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充满信心和期待,久而久之,就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