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范文

时间:2023-03-17 21:0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欣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欣赏

篇1

一、初步感知,让学生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每一次接初一新生,都会发现几个喜欢朗读的,似乎也很有感情,继而你却会遗憾地发现他们无论朗读什么内容,什么情感的古诗,都采用固定的抑扬顿挫。也就是说,这种所谓表情,没能真正把握住某一首诗特定的内容、特定的情、趣、志,因而导致其朗读情感单一僵化,不能恰当地体现古诗的个性。这时,老师不能打击学生的朗读热情,应该积极肯定他们小学阶段在朗读方面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绩,虽然他们表情单一,但比起那些不会表情,甚至连当众朗读都不敢的同学强多了吧!表扬之后,老师可以顺势引入一首与所讲之诗风格迥然不同的古诗,再通过范读启发他们认识到每一首诗的朗读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和变化。比如,的《沁园春・雪》该怎么读,温庭筠的《望江南》又该怎么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辅赋壮词以寄之》朗读时怎么体现其情绪的起伏等等。

二、深入研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在对比朗读之后,学生已经深切感受到要朗读好古诗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必须深刻把握古诗,因此对古诗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1、找出物象

古诗写作的最终目标是传情达意,但情和意是抽象的,必须有所依托,依托什么呢,当然离不开物象了,所以,要理解古诗,第一步可以让学生找出古诗中出现的人、事或物。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共罗列了九个物象,后两句各有一个物象,一共有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风、马,夕阳、人等十一个物象。

2、体会意象

物象,简单的说,就是诗人眼中所见之物,而意象呢,就是诗人心中所感之物,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是主观情感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产物。物象重在写物,意象重在达意。换句话说,物象重点是物,意象重点是意。如,就是同一事物在作者不同的心境之下所呈现的情状也是迥然不同的,从而让学生更明白地体会二者的区别。同样是花和鸟,甚至同是出现在杜甫眼中,由于主观情意的不同,花和鸟也就被罩上了不同的色彩。在《江畔独步寻花》一诗中,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安定,心境悠闲,所以创作出"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欢快的诗句。然而,安史乱中,诗人为叛军所俘,亲人又不知安危,处在国家遭难,家庭不保的深渊中,诗人眼中的花和鸟与上一首诗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望》一诗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忧虑时局,牵挂亲人的忧伤。以上两例中都有花和鸟这两种物象,但由于诗人的心境迥异,前者通过"千""万""满""压""低"突出花之繁盛,又通过"自在""娇""啼"突出鸟鸣之悦耳,由此我们不难体会诗人之愉快,后者通过"溅泪""惊心"等字眼突出作者内心的凄惶。到此,学生自然明白客观世界中相同的两种物象在不同的两首诗中着上诗人浓重的主观色彩后就变成了不同的意象。

3、感悟意境

意境又是什么呢?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个体,而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并营造出的一幅美好图景,它不能理解为意象个体的简单相加。优秀的古诗往往能在有限的篇幅中,借助仅有的数量不太多的意象,通过特定的表达营造出奇妙的意境。选入学校教材的诗歌,都是最优秀的作品,或许每一首诗所采用的意象会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这些意象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总能触发读者的情思,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和想象,最后在头脑中把诗歌化为一幅美丽的图画。

4、把握情意

情意是诗歌的灵魂,一首字字珠玑的诗歌,如果情意让人捉摸不定,也难以算作上乘之作。如李商隐的《锦瑟》就是有名的代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无论哪一个读者,无论其古诗鉴赏能力高下,都不难从字面上感觉到它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出朦胧怅惘的意境,因此成为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者无不津津乐道,不可谓不精美。

篇2

粉骨碎身全不怕①,要留清白在人间②。

【出典】

(明)于谦《石灰吟》。

【注释】

①粉骨碎身:把骨头磨成粉,把身体敲成碎块。形容石灰毁坏了自己的身体。有的书上也写作“粉身碎骨”,意思相同。全:都,全部。有的书上这儿用“浑’字,意思相同。

②清白:是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还含有象征人高洁的品质的意思。

【译文】

粉骨碎身也全然不怕,要把清白名声留世间。

【原作】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作者小传】

于谦(1398―1457),明政治家、诗文家。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的首领也先率领大军南侵。明英宗在当权宦官王振的挟持下,亲自出征。明军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西)被敌军重重包围,仓促应战。全军覆没,死伤数十万人。明英宗做了俘虏,王振也在乱军中被杀。也先得胜以后,继续向北京进犯。

土木堡大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明朝的京城北京。朝廷中人心惶惶,乱成一团。皇太后和留守京城的(chéng)王朱祁钰(yù)召集群臣商议。有个大臣竟提出向南逃跑,把京城搬到南方去。他说:“根据天象的变化,京城应该搬到南方。”

当时,于谦正在朝廷担任兵部侍郎。他大声反对说:

“提出京城向南搬迁的,这人应该杀头。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只要一动,大事就完蛋了。大家难道忘记了宋朝南渡的祸害吗?如今只有马上调集四方军队,誓死保卫京城!”

于谦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大臣的认可。于是,王就把守城抗敌的任务,全部交给了于谦并任命他为兵部尚书。

明英宗被俘以后,于谦认为必须另立皇帝,以安定人心。他明确提出了“社稷(jì)(指国家)为重,君为轻”的口号,奏请皇太后让王做皇帝。不久,王就正式即位,他就是明景帝。这一来,明朝政局也更加稳定了。

于谦为了抵抗瓦剌,日夜操劳,布置防务。当瓦剌军攻打北京时,于谦亲临战场,指挥明军,在德胜门外迎击。经过五天的英勇战斗,瓦剌军死伤很多,被迫撤退了。

瓦剌军退走后,于谦继续大力加强边防,防止瓦剌军再次侵犯。也先见明军防守严密,无隙可乘,最后只得释放明英宗。

于谦在抵抗瓦剌的战争中,虽然立了大功但他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他生活非常俭朴,住的房子也非常简陋,仅能遮蔽风雨。明景帝赏赐他一所房子,他再三推辞,说:

“国家多灾多难我怎敢自己住得很安逸。”

于谦推辞多次,因为景帝不答应,方才接受下来。他把景帝赏赐的衣袍等物品,全部封存,一件也没有动用。

过了几年,明景帝得了重病。明英宗乘机复辟,重新登上皇位。英宗上台以后,立刻捏造了一个罪名,把于谦杀害了。

于谦死后,他的家族被发配到边地充军,家产也被没收。查抄他的家财时,抄家人发现于谦并没有多余的钱财,只有一些书籍。他们看到有个房间封锁得很严密。打开一看,原来里面放着的全是当年景帝赏赐的衣袍等物品。人们知道后,没有一个人不吃惊的。

于谦青年时,就立志献身祖国,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他19岁那年,曾经借吟咏石灰,表达自己不畏艰险,不惜牺牲的爱国精神和清白做人的坦荡胸怀,这就是《石灰吟》诗,“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便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赏析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是借助咏叹石灰来表达一种视死如归,留名青史的志向。“粉骨碎身全不怕”句中“全不怕”三字,反映了石灰具有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什么石灰能不怕烈火焚烧,又不怕粉骨碎身呢?是因为“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多么高尚的志向啊!现在,人们常用“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两句诗,来赞美那些不屈服于暴力、顶天立地的人或为国家的事业视死如归的革命者。

【古文名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出典】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译文】

读一万卷的书,行走一万里路。

【故事】

从前,有个人读了很多书,被人们称为博士。博士自己也很自负,非常欣赏自己,认为自己熟读四书五经,学识渊(yuān)博,平时说话也喜欢咬文嚼字。

有一天,博士到集市上去买驴。他在集市上走了一圈,终于选中了一头驴。付钱以后,他叫卖驴的人写个凭据给他,可卖驴的人不识字,就让他。

博士于是就借来纸笔,磨好墨,构思了一阵,就提笔写了起来。写呀写呀,写了好长时间,写了密密麻麻三大张纸,博士还没有写完。卖驴的等得不耐烦了,就问博士:“你怎么还没写好啊?”博士说:“快了,快了!”又过了一会儿,博士终于写完了。

卖驴的请博士把写好的凭据念一遍,博士清了清嗓子,抑(yì)扬顿挫(cuò)地念了起来。卖驴的站在旁边,瞪起眼睛听着,都听博士念了三张纸了,还没有听到一个“驴”字,就忍不住问博士:“你都念了三张纸了,怎么连个‘驴’字都没有啊?”

原来博士满篇写的都是些之乎者也之类的空话,半天都没有扯到实质上去。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个顺口溜,说:“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鉴赏 意境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一、反复颂读,品出诗味

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诵读放在首位, 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视听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观的情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

这样,在学生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体会意境中,学生就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转贴于

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萧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荒凉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风、疲惫不堪且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了。

三、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篇4

一、趣味式欣赏

趣味,就是让学生为美而陶醉,为美而震撼。

1.引领学生抓住诗句中的“诗眼”、点睛之笔去欣赏

抓住了“诗眼”,即抓住了“纲”,“纲”举了,“目”便张了,自然不需去字字讲、句句讲。如:欣赏“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指导学生去感悟“闹”“绿”的妙处,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及后人的评价,这样整首诗的意韵、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2.引领学生感悟诗句的“弦外之音”

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引领学生走进诗人描绘的具体情境,实现情感迁移,意念迁移,进而感悟诗句的弦外之音。

3.引领学生感悟比喻的精妙之处

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启发学生想象,进而感悟比喻的生动形象。

二、应用式欣赏

学生感悟到古诗词浓浓的美后,会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这时,教师应及时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大显

身手。

1.举办古诗词诵读沙龙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深情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再让学生互相评一评、议一议,演绎出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

2.让学生诗画互配

(1)让学生为名画配名诗

画配诗,既能激发学生读古诗词的兴趣,又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会。如:宋代名画家郑南的《》图,让学生配上咏的诗句;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可配上柳宗元的诗《江雪》。

(2)让学生自己为诗词配画

学生欣赏了古诗词后,为诗附画,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或许涂一抹云霞,或许勾一泓清溪,或许描三两青峰,那都是学生欣赏的收获,是一种美的放大与提升。

(3)让学生根据实际情景配诗

古诗词中有大量描写四季景色、山水树木、花鸟虫鱼的诗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生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吟诵相关的诗词。如:见时吟诵《咏菊》《赠刘景文》;赏月时,吟诵《静夜思》《春江花月夜》。学生见识多了,积累厚实了,则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能引得他们“诗兴大发”,久而久之,学生便“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4)作文中主动运用诗句

鼓励学生作文时引用相关诗句,不仅可以为文章增色,同时还能赋予学生成就感,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

三、表演式欣赏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爱唱爱跳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唱古诗、随音乐舞蹈,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首先,学校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古诗韵氛围:走进校园,你会看到一个立体的古诗词“雕塑”――花园里、橱窗中、教室内都呈现着斑斓的古诗词;走进校园,你会听到悦耳的童声古诗词歌曲演唱――学校的铃声就是童声古诗歌曲演唱。其次,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师生古诗词朗读比赛,师生古诗词绘画比赛等等。再者,让古诗词欣赏切切实实走进教材,音乐课唱古诗词歌曲;美术课给古诗词配画;各科课堂前两分钟诵读古诗词。

篇5

关键词:幼师;古代诗歌;教学现状;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98-01

目前幼师学生偏重艺体的学习,对传统文化普遍缺乏必要的认识。幼师学校应该大力开设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课程,使学生不仅能背诵优秀篇章,更能深入了解中国诗歌文化及其美学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幼师教育中古代诗歌教学现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和璀璨的诗歌文化。孔子曾教导学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认为学诗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又可出色地完成审美教育的功效。诗更是抒发感情的重要工具,《尚书・尧典》中指出“诗言志,歌永言”。品读《关雎》,可以体味到火一样的炽烈爱情,而《采薇》则充满了将士的断肠愁思。可见,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种热爱则能代代相传,在幼儿们的稚嫩诵读声中,古代诗歌将焕发永久活力。尽管诗歌教学如此重要,幼师学校诗歌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课堂上除了几个要参加考试的学生认真听讲外,其余的人不是看手机就是睡觉、看课外书,甚至考试也潦草涂改交卷。那么,如何改变诗歌教学的疲软现状呢?通过问卷调查、主题班会及任课教师座谈等形式深入研究,认为幼师语文教学只有明确目标,并意识到教学策略的重要性,才能走出目前困境。

二、古代诗歌欣赏课在幼师教学中的作用

1.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厚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诗歌经历了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沉淀,不仅古人好诗,今人也喜欢通过古诗来抒感。近来大热的“中国风”歌曲,更是体现出古诗的独特魅力。在诗歌鉴赏课堂上,幼师学生能够通过诵读经典开启与古代贤者的对话,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真正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幼师学生不一定会填一首《满江红》,但一定要学会赏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我们今天所欣赏到的优秀篇章,都是经过时间的打磨流传下来的古典文化的精髓。所以,在幼师教育中开设中国传统诗歌欣赏课,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文素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丰富学生词汇积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幼师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普遍较差,突出表现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极多,叙述不流利。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与其对语言的熟知程度及文学的理解力成正比。古代诗歌不仅能丰富文章的表达效果,更能扩大学生的词汇储备,提高其表达能力。虽然不必动辄言诗论经,但一个诗歌储备较多的人必定伴随着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从“断竹、续竹”的远古民歌,到声律严谨的唐诗宋词,古代诗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背诵积累古代诗歌,在写作中自由运用,无疑能为文章增色不少。因此,学习古代诗歌是幼师学生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古代诗歌欣赏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提高诗歌学习兴趣

幼师学生的语文底子普遍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竞争意识。而很多老师只是依据教学大纲机械地完成教学计划,无法活跃气氛,导致学生听不懂或不乐意听,自然就对诗歌学习意兴阑珊。为改变困境,教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要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从字句入手,力求基础知识讲解清楚。此外还应从兴趣入手创设情境,采用新奇、有趣的形式巧妙引入古代诗歌的讲解。如讲解《辛夷坞》一诗时,先从分析《东风破》《台》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用字句的风流蕴藉及曲子所带来的情感震撼,引起学生对诗词表情达意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以流行之“俗”阐释了诗歌之“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课后再通过“仿写”流行歌曲等方式,使诗歌教学不再流于表面的识字断意,而能学以致用。

2. 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

学生要大量识记古代诗歌的名篇章句,这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感受力和表达力。教师应以较高的审美标准,从浩如繁星的诗歌中为学生们筛选出不少于100篇的识记篇目。在诗词研究课中,通过“山水”“边塞”“空灵佛性”等专题,筛选《诗经》《楚辞》至明清时期的优秀篇章,鼓励学生诵读、仿写,极力营造一种个性化、情感化的学习氛围。在课上课下的诵读和写作中,诗歌学习不再是干巴巴的死记硬背,而是充满趣味和写作技巧的娱乐与竞技。学生从古诗中品味作者的喜怒哀伤,产生跨越时空的感情共鸣。以诗歌为桥梁,古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潜移默化融入人心。

四、结束语

新时期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更要有传承中国古典优秀文化的责任感;而古代诗歌欣赏课不仅提高了幼师学生的审美能力,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幼师学生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在幼师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大力推广和普及中国古代诗歌,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合格的当代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伏荣超.诗歌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深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1(03).

篇6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1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2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3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的五大流派

1、二王行书的概念。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献之(344-386)父子二人。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学写行书,使转之法是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不会使转,就无法表达笔笔“分得清、脱得开、合得拢、粘得住”的行书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分得清讲的是笔笔交代清楚;粘得住讲的是笔笔气脉贯通。好的使转之笔,转折时须暗过而不露痕迹,其关联处如银丝盘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锋的运用。锋在何处?锋在笔尖的端处。笔锋要坚持做到时时锐利而勿使折损,笔身要坚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笔毫要坚持做到时时齐整而勿使扭曲,笔尖要坚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松散。又次,临帖的早期阶段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临帖的后期阶段则最忌做字帖的奴隶。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样画葫芦,搞复印式的临摹,那是徒劳的。一定要“遗貌取神”,要着重在得其笔意上下功夫。

2、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意义。颜真卿(709-785)是中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发,一泻千里、不拘成法,终成千古绝唱。颜真卿书法大胆吸收了篆书线条的特性,在二王行书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派。他一变古法,字成一格,对后世影响极大。王羲之书法纤瘦妍媚,颜真卿书法肥腴雄强。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颜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温润,颜真卿墨色苍涩。王羲之用笔精到细腻,颜真卿用笔信手拈来。王羲之章法完美极致,颜真卿章法震撼强烈。颜真卿的书法擅长于以情感主宰笔墨,他情感激越,神韵高远,笔力厚重,气势磅礴,雄奇飞动,遒丽天成。《祭侄稿》全篇结构宽博平正,开合聚散洒脱不羁,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览全篇,无论是用笔、结体和章法,都极尽变化而自然和谐、浑然一体。

3、宋人尚意书法的意义。纵观中国书法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而划分这两个阶段的界限则是在唐代。人们通常以为,唐代以前是书法的探索阶段,唐代以后是书法发展的成熟阶段。而使书法艺术能得以达到更加贴近人性化的意义,则是在宋人尚意书法出现以后。而宋人尚意书法所以能得以出现的先驱者,则是五代书家杨凝式。杨凝式(873-954)传世作品并不多,《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是其行楷书的代表作。《韭花帖》体态整洁秀雅,二王书风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其善移点画,大胆布白,似斜反正,行气宽松,疏敛淡远,肆意洒脱的经典书风,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一反《韭花帖》内敛神韵而景象极为茂盛。此外,《夏热帖》、《神仙起居帖》笔势纵肆,清逸飞动,风格各异,审美跨度之大,令人赞叹不已。杨凝式是唐宋间的过度书家,更是承唐启宋,为后人打开尚意书风奠定了基础。

在宋代,还有一个被称之为“中国书法宿影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名字叫米芾(1051-1107)。在历代众多的书家中,米芾的行书对后代影响最大。关于米芾的学书道路,他有一段自述:“入学之理,在先写壁,作书必悬手,锋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学颜,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锺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诅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从这段自述来看,他走的是一条由浅入深、博采众长、择善而从、食古能化、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道路。苏轼称赞他的行书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锺、王并行。”范成大称赞他的行书是:“······用大令笔意,稍跌宕遂自成一落千丈家。”米芾二王功夫精深,尤得力于小王,后人称他的“天真超越于王献之。”传为王献之《中秋帖》,有人疑为是米芾的临本。米芾的书法,用笔常常成竹在胸而沉着飞动,下笔凝重而随意痛快,笔墨淋漓而神采飞扬。米芾自称:“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后人即称他为“八面出锋”。他落笔重而中间稍轻,在转折处常常提笔侧锋直转而下。在钩笔的使用上,比别人多了一个蓄势顿挫的动作。米字的结体常常又是随意赋形、欹正相济、多姿多彩。在章法上,字群的排列常常又是十分的强烈,大凡大小、粗细、方圆、开合、疏密、虚实、欹正、长短等,都有出奇不意的表现。虚锋入字,以势取胜;劲健妩媚,贯气流畅;把笔轻灵,使锋飘逸;八面出锋,妙用虚笔等技巧,都是有志于学米书者们值得注意的事情。其行书的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帖》等。

4、古意平淡的赵孟頫与董其昌。学习行书,“二王”无疑是正脉,偏离这个主线,凭小聪明走捷径的,大都易犯轻浮急噪、浅薄无知的毛病。赵孟頫与董其昌,是“二王”正脉系统中的杰出代表,是历史上少有的全能书家,应该对他们引起足够的重视。赵孟頫(1254-1322)的意义在于自宋以后,书法界普遍存在着“重意轻法”的问题的时候,赵孟頫向人们提出了反思,他提议要复兴魏晋古法,大胆地打出了“贵有古意”的复古旗号。于是,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史上,又发生了第三次大的变革,为大开元明书法新风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沉溺于古法之中,深入“二王”而不为所囿。正如宋濂所说:“今人临‘二王’书,不过随人作计,如卖花担上看桃李耳。若赵公乃枝头叶底见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唐人学“二王”得其形而失其韵,宋人学“二王”则得其韵而失其形,惟有赵公学“二王”能形神俱得,连董其昌、傅山到晚年时都对他赞叹不已。

正由于董其昌的出现,他为明末形成的书法流派,起到了开宗立派的先导作用。董其昌精于用笔,并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何为起,何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皆信笔耳。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努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董其昌的墨法也非常讲究,浓淡枯湿,曲尽其妙。学书之人若能于墨法一道有所用心,便是高人一头的表现。董其昌善用淡墨,常常以虚和取韵,志在追求明净爽洁、清润闲逸的风格。他的书法作品,疏朗畅达,高古典雅,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字里行间气脉贯通,绝不流露出一丁点的浮躁之气,是书坛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有《赤壁赋》、《月赋》、《解学龙告身》等。

篇7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天,橙黄橘绿,天高气爽,太美了。

然而,秋天的诗更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把秋色竟写得这般恬淡静谧,好不宜人。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把菊丛盈院,篱边清幽,斜日轻抚的秋光写得多么甜蜜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王维《辋川闲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好一派秋光,好一个秋山秋水。秋景如诗,秋诗似画。秋中的诗,还是诗中的秋?抑或都是……

“自古逢秋悲寂寥。”旧时代文人墨客大都郁郁不得志,或不被重用,或被贬,或放逐,自然少不了悲愁之作。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这是刘禹锡的惊秋之作。“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更是唐人的惊秋之叹。“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在瑟瑟秋中来到屈原三闾庙,能无怨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秋思之心声。

“砧柞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泪湿衣。”(张仲素《秋闺思二首》)思妇魂牵梦萦,心系边人,为做寒衣,泪听寒通宵不眠,催人泪下。

“南浦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的这首《秋浦别》把离别场面写得揪心裂肺。

秋诗中边塞秋咏,更是别有滋味,另有神韵:

“寒星几点雁横塞”――多么雄浑;

“长风万里送秋雁”――何等悲壮;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好不苍凉。

这些边塞秋咏,苍凉而又雄壮,读来顿觉神韵飞扬。

秋色怡人,秋景诗更是醉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多么惬意,多么悠然!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多么美好的秋夜!使人如临其境。这就是诗的魅力。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的这首《山行》,把个“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秋景写得多么迷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中营造出的青山吐月意境,多么壮美,何等浪漫!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多么富于诗意啊!秋中的诗,诗中的秋?

春景诗以艳丽取悦,秋色诗则以风骨见长。“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树在深秋,有红有黄,由红转黄,如诗如画;人上高楼,清澈入骨。

篇8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理念的根本性前提是主体的平等,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因此与传统的接受型阅读教学相比,学生的读者意义更大,提升至与文本、教师同等的地位,在对文本意义的把持上取得了和教师同等的话语权。

因此进入新课程的诗歌阅读教学,我认为应该在下面几方面尤其应该注意。

一、学生在诗歌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该重视

从文本理论来说,文本是一个自足的存在。“作者带来文字,文字带来意义”,学生在阅读诗歌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必须重视发展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的富有创义的建构文本意义。

基础教育阶段的阅读能力是基础的,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学生要首先把自己放在“倾听者”而不是“评判者”的位置上,努力感受和理解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发现作品的美,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等。

二、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重视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因此在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中,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作出反应,对自己认为特别喜欢的部分作出反应,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做设计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欣赏时,不应该追求“标准答案”,应强调突出学生的个性。

三、教师要做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与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是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识解读文本,才能将这个文本的文字激活。使之成为一个活的语言肌体。过去流行一种“谈话法”教学,是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是一种强行灌输的方式,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弛的。因此,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是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的。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非常重要。在一个刻板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四、高度重视诵读的作用

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节奏来,在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时,诵读只需读出最简单的节奏,即行文的断句。虽然文中已加了标点,但是文中的某些语句仍需要找到恰当的停顿,正确的断句是理解句意的前提。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能够对文本中心有所感知,在文意贯通以后要对学生的诵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读出文本的情感。这时的情感是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是理解文本而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转换成声音造型,即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音的长短、语速的快慢以及音色的变换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认识。

篇9

    [问题]

    1.宏达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公司上市级发行新股,能否获得批准,为什么?

    2.宏达公司对优先股的规定合法吗?

    3.新股发行方案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分析]

    1.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股票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已向社会公开发行;(2)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3)开业时间在3年以上,最近3年连续盈利,原国有企业依法改建而设立的,或者本法实施后新组建成立,其主要发起人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可连续计算;(4)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比例达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5% 以上;(5)公司在最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6)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从本案来看,宏达公司申请公司上市,第一,注册资本4000万元,低于公司法要求的5000万元人民币;第二,该公司系发起设立,不具备股票可向社会公开发行的条件;第三,宏达公司开业不足3年,也不符合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1000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1000人的规定,所以申请公司上市不会被批准。

    宏达公司开业不足3年,不具备最近3年盈利的条件而发行的新股的申请不会被批准。我国《公司法》对公司发行新股有下旬条件限制:

    (1)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1年以上;(2)(公司在最近3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3)公司在最近3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4)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存款利率。

篇10

新股经常涨停这还主要是取决于新股发行的制度本身,新股上市第一天不设涨停限制,以开盘价为主,首先上下限30%,突破或跌破会暂停30分钟交易。

目前新股仍是市场上的稀缺产品,新股预估发行市盈率受限,大部分新股估值相对同行业折价明显,而且业绩连续三年增长,业绩的好坏也是上市的判断标准之一,上市后必然遭到哄抢,自然而然股价就会涨停。

同时,大家对新股都比较看好,根据公司的质地情况对涨停板基本都有个预期,所以在预期没达到情况下,持有新股的投资人基本是不会卖的,既然都没人卖了,那自然股价也就不会跌,另外没有中新股的投资人又想买,所以即使新股打开涨停了,也很快就会有人买进,特别是被机构所抢筹,直至再次封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