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山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5 12:4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山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不独有声流出此,会归沧海助波澜。
朝宗汉水接阳台,唅呀填坑吼作雷。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楼晴见水,楚色霭相和。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篇2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以下简称《通知》)的精神,现对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慈善机构、基金会等非营利机构,是指依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设立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组织。
二、部分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为职工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缴纳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以及企业为职工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险,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篇3
摘 要:杜甫作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诗作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
关键词:登岳阳楼;忧国忧民;壮丽诗篇
尽管杜甫胸怀大志,但终生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他天宝年间来到长安,由于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入仕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了一个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爆发,他到处流亡,竟然被叛军捕获;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不久弃官西行,辗转来到四川,定居成都,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举家东迁,途中在夔州停留二年,后又漂泊,最终贫病而终。
他的《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创造于诗人生命的最后阶段,诗作表现了诗人终于实现了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登上岳阳楼,尽赏江山美景,而诗人内心仍牵挂国家安危的悲喜交加之情。
公元765,杜甫的好朋友严武忽然去世,他不得不告别暂时安稳的草堂生活,再次离开成都,带着一家人,乘一叶小舟顺江而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不能自已而写了这首诗,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丽阔大,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雄伟的。
首联虚实相映,古今对比,从而大大拓展了了作品的艺术跨度。诗人很小就听说洞庭湖的美名,可是一直到了今天才实现一睹为快的夙愿,看起来写有初次登临名楼之欣喜,实质在于表达早年立下宏图、至今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上句为下句铺垫,其最终目的是为下文描摹洞庭湖制造气氛。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书写了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划开了两个大国的边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的漂浮在偌大的湖水中一般。只用了短短的10个字,就把八百里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如此立体的描画出来了,写景如此手笔,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不禁记起了孟浩然的千古佳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杜甫在这里的意境却更为阔大,仿佛整个宇宙都在洞庭湖中浮游飘动,这和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写诗人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怀才不遇的境遇。“亲朋无一字”,由于老朋友严武的突然离世,诗人再次陷入孤助无援, “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没有了物质精神方面的任何支持;“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从夔州携妻带子、贫病交加,漂流在湖北湖南之间,只有一叶扁舟陪伴他们,何处是规程,何时是一个尽头,什么时候才能安顿下来,都是一个未知数,置身于岳阳楼上极目四望,天地苍茫,一片,更让诗人悲从中来。 “老病有孤舟”一句似乎要人们把关照整个乾坤的视线都集中到这一叶扁舟之上。正如前人所述: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书写诗人眼望国家战乱仍频,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忧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让读者产生无限联想。如果说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高度概括了诗人在京都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不幸经历,那么,此句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契合,“凭轩”与“今上”前后呼应,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但是诗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谁能想到到头来终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过去的凌云壮志到如今都成了泡影,诗歌里“今”“昔”两个字都有深深的涵义。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美好的江山变成了如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兵荒马乱,诗人凭栏远眺,不禁唏嘘不已,声泪俱下了。
篇4
1、知识性
知识性指的是这些对联中蕴涵着丰富的与名胜古迹有关的人文知识。如下面这副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清朝何绍基题岳阳楼联(《名胜鉴赏词典》第109页)。“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纯阳即吕洞宾,曾三过岳阳楼。“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则化用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等句点化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景的句子,写尽了岳阳楼雄奇的地理位置。最后一句以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这副长联,上联写岳阳楼人文,下联写洞庭湖水势。悠悠历史,浩浩江水,令人不胜感慨。
2、艺术性
对联这种文学样式有着很强的文学性。它要在尺幅之间蕴藏深意,这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来抒情达意。
(1)用典 用典是指以对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警语来表情达意,使联语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如下面这副对联:
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珠帘,都化作空潭云影;
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
这是悬于江西滕王阁上的一副对联。上联引用了王勃《滕王阁诗》里的词句,下联则运用了王勃写《滕王阁序》的传说。
(2)对比 把正反两方面的事物和情况摆出来,让读者在对比中找到答案,辨明是非。如: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篇5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赛诗会
[主要板书计划]:
16望月
月下江景美丽如画
比背诗句聪明好学
想象月亮爱幻想
独坐甲板展开幻想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词、写近义词、背诵课文、练习册部分作业
课外:背课文、赛诗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背诗导入,板书揭题:
1、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歌?请大家背一背,一人一句。
2、揭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明确:读通全文,划出不理解词句,想清解决。
2、学生读文,自学字词
3、指名分段朗读。
4、词义质疑:
清辉:淡雅清纯的光辉。
凝望:出神地看
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联系课文)
云絮:絮,像棉絮的东面。淡淡的云朵。
剪影:照人脸或人体轮廓剪纸成形。这里指事物的轮廓。
不假思索:假,借用。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晶莹:光亮而透明
隐隐约约:看起来不很清
5、存疑: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清幽旷远”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月亮还写了什么?
2、指名回答:板书:景比赛想象
3、我们应怎样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
第二段(3—13)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
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第四段(21)“我”独身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三、课堂练习
四、
1、进行写字指导甥瞳仁锁絮幽欠
2、钢笔描红、临写。
3、写近义词
光点()凝望()惊奇()封闭()
4、抄词:
清辉流动封销不假思索光斑瞳仁
闪烁挑战剪影绘声绘色沐浴比喻
云絮呵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师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地听,仔细想想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画画出来?
4、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交流。
景物:月光江面芦荡梅林山峰
江面----浮光跃
芦荡梅林山峰----镀上花边
5、学生当场打开画笔进行绘画,其它同学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评议。
6、播放第一段录音(诵读),再看看同学画的图感受意境。
6、看图,尝试背诵。
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叫醒人?
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聪明而又好学体现在哪里?
角色读5--11节。
4、了解诗句意思。
5、指导读诗、背诗。
6、教师口述,引入情境,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
“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天比舒畅,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
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让我们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7、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
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
五、作业:《练习册》P54、二、三)
收集有关山水的古诗,背一背,准备赛诗会。
第三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中的小外甥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子?
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
让我们继续学习。(板书:爱幻想)
二、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提问: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板书:想象月亮)
小外甥是怎样想象月亮的?画出有关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开一次……”
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3、讨论交流。(想象奇特,富有童趣)
4、继续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他瞪大眼睛等我们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这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绘声给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地童话故事。
圈出你认为应重读的词,读,品味。
学生交流感受。
5、分角色读这一段。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
(板书:独坐甲板,展开幻想)
3、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闭眼。
五、听录音,展开幻想。
闭眼,现在,你变成了作者,甲板上只留你……
引导说说幻想中的东西。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赛诗会(课外)
第四课时
教学目的:
⒈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月景的美丽以及人们借月亮来寄托思念、抒怀的思想感情。
⒉培养学生想象力、自主创造能力和语文综合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⒈收集并背诵描写月亮的古诗,学唱有关月亮的歌曲。
⒉排练小合唱《月光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⒈清幽的夜空,明月深情地凝视着大地,静静地倾洒着它皎洁的光辉。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它以其旷远和神秘寄寓着人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像这样的图片老师还收集了一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
⒉多媒体出示月景图。
[通过观看几幅美丽的月景图,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月夜,这样的情感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渴望。]
⒊从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赞叹声中,老师体会到同学们被美丽的月景迷住了,谁来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⒋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月亮所倾倒,被月景陶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老师有一首最喜欢的写月的词,同学们想不想听听呢?
⒌谁来把你最喜欢的写月诗读给大家听听呢?
⒍看来同学们积累了很多写月的古诗,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二、游戏辅助,加深理解。
⒈第一个活动:看题目,背古诗。
⑴六个词语各代表一首古诗,请选手选择。
⑵依次看题目背古诗,背不出可以朗读。
[通过看诗题背古诗,检查了学生对写月诗的积累情况。]
⑶小结:刚才各组同学都表现不错,特别是朗读时很投入,很有感情。
⒉不过,刚才的游戏只是个热身赛,接下来的游戏难度就增加了,但也更有趣了!
⒊第二个游戏:给图画配古诗。
⑴每个词语后面是一幅画,老师已经给图画配上了一首诗,也请同学们根据画面内容来配一首古诗,看看我们配的古诗是否相同。
⑵依次看图画配古诗,并朗读古诗。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图画内容的理解来绘图画,配上适当的古诗,实际检查了学生对写月诗的理解情况。]
⑶小结:能给图画配上合适的古诗,看来同学们不光会背古诗,而且对古诗还有一定的理解。
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所朗读的这些诗除了都写月亮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板书:幽远的思念)
[通过恬当的小结,揭示了传统的月亮文学,也达成了教学目标。]
⒌第三个游戏:唱月亮的歌曲。
月亮在诗人眼中是个宠儿,在其他的艺术家心中也是最为钟爱的,例如歌曲当中就经常出现月亮。
⑴谁来唱几句有关于月亮的歌曲?
⑵我们学校合唱队曾经唱过一首歌叫《月光光》,非常好听,我们班有好几个合唱队员,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的表演。
⑶请同学们说说听完后的感觉。
⑷我怎么听着听着想睡觉呀?请合唱队员解释一下。
⑸小结:怪不得听着听着,我好像回到了儿时,躺在摇篮里沉沉睡觉,原来月亮确能引发人无尽的遐想。(板书)
三、分组合作,借月抒怀。
⒈除了诗、歌曲还有很多种艺术形式可以借月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吧,我给大家创造一个机会,学做一回艺术家。
⒉多媒体出示:“现在你是一个艺术家,请你用编歌、写诗、书法、画画、朗诵、写话等形式通过月亮来表达你的情感。”
⒊学生汇报,说清楚作品是什么?为什么创作这幅作品?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在写诗、画画、编歌等实践中,学生把感知、理解、内化的知识转化为了运用的能力。]
篇6
一、导入“设境置悬”,激发阅读兴趣,“走近”文本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生动的“开课”,能创设美妙的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能使学生主体有种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较快地进入角色,“走近”文本。
1.在配乐朗读中“走近”文本
动听的音乐,美妙的声音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再现真实情境,引领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二泉映月》委婉连绵,抑扬顿挫,催人奋进。课文再现了盲人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知道了这首音乐的创作背景,沉浸在乐曲旋律中的学生带着一种感动,一份投入,很快地进入了角色。
2.在夸张板画中“走近”文本
形象的夸张板画配上恰当、合适的悬念设置,不仅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直觉,而且能激发探究阅读的欲望。《狼和小羊》一文,开课以狼和小羊形象、直观、夸张的两幅板画的出示,很快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接着,学生在老师的“凶恶的狼和温和的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的问题中“急不可耐”地“走近”了文本世界――初读。
3.在影像资料中,“走近”文本
有些课文,因为学生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所限,要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如果借助影像资料,这一困难便会迎刃而解。《海天骄子》一课导入时,教者播放《新闻联播》“海天骄子――柏耀平”影像资料片段,学生很快建立了相关军事知识储备。
二、精读“以读攻读”,读中感悟,读中建构
阅读时,学生在多向、多元的对话中建构知识,形成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中的这种对话,它的基础和核心只能是读,只能是学生自己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建构。
1.读而诵,在读诵中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古诗教学应重视朗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诗句意境优美,充满童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多形式的朗读中增加古诗文积淀,感悟古诗的音乐美、韵律美、意境美。
2.读、做交替,在读做中加深理解
朗读的同时借助身体语言,辅助适当的动作,在做中体验,在读中加深理解,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狐假虎威》一文中的“窜”“扑”“跟”“带”“扯”等体现老虎凶狠,狐狸狡猾的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做一做,利用形象直观的动作来体会,而后再引导他们读一读。这样在读与做的互补交替中,丰富体验,加深理解。
3.读而思,在“对话”中增加积淀
阅读课堂不仅要书声琅琅,更要静思默想。不仅要读更要“阅”,用眼看,用心想,全身心地融入文本世界,理解、揣摩。《二泉映月》语言优美、含蓄、隽永,真挚感人。精读时我引导学生带着“他在二泉边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问题静心默读,用心与文本对话。
三、“结课”耐人寻味,“曲终”而情未了
所谓“结课”,是指一节课的结尾。“结课”是否“出彩”、恰当,也是一门艺术。阅读课堂应重视课的结尾艺术,好的结尾往往是“言虽尽而意无穷”,“曲终”而“情未了”。
1.评头论足,升华认识,深化主旨
课的结尾,引导学生从文中走出来,评评文中的任务,谈谈读后的感受,能升华认识,深化主旨。《狐假虎威》一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结课时引导学生评评狐狸和老虎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课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结课”环节中设置的问题,紧扣文本,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了学生思维火花与文本整体的撞击和融合,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全面、深刻的方向发展。在“跳出文本”的同时,提高了认识。
2.延伸课外,开阔视野,丰富阅读
从课内走向课外,强化课内外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望月》一课,文中出现多句描写月亮的语句。结课时,我让学生一方面查阅古诗补全文中出现的诗的前两句或后两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分类积累所学的有关山的、水的、季节的诗,丰富古诗的“内存”。
3.循文练笔,在续写中提高写作能力
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狐假虎威》两文结课,我留下一个回味性的假设――“如果小骆驼与小红马再次相遇”“狐狸和老虎再次碰到”,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同学们想象一下,课后续编一个故事。这种循文练笔的实践,充分利用了“课例”,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7
一、文学价值
《黄氏补注杜诗》对杜诗从内容思想到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释。首先,揭示杜诗思想内容。如卷六《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两句,黄鹤笺曰:吴公以谏而黜,杜公同在言路,不能辨其屈,徒作诗以自责。异乎范文正公以直去国,而余襄公上疏论救亦贬。尹师鲁、欧阳公相继论说,又皆贬降。此亦见本朝养成士气,可使沉默偷安者为之愧死也。又如,卷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黄鹤笺曰:唐自天宝之乱,民不得其居处者甚多。公因茅屋为秋风所破,遂思广厦千万间之庇。其为忧国忧民之念至矣。再如,卷三十二《东屯月夜》“抱疾漂萍老,防边旧谷屯”句,黄希曰:公在羁旅中,犹能屯谷以防边,可见忧国之深矣。以上分析到了杜甫“一饭未敢忘君”的忠君思想和正直无私、仁民爱物的伟大人格。其次,揭示杜诗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杜甫诗艺精湛,各种艺术手法在杜甫手中都能运用得炉火纯青,其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最为后人所称道。《黄氏补注杜诗》也关注到杜诗中的比兴手法。如卷三十《八月十五夜月》:“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句中,黄希笺曰:公于诗中亦多用转蓬字,偶于此发,公自伤之意耳。杜甫晚年漂转巴蜀、荆湘间,故常有身世悲凉之感。又,卷三十五《登岳阳楼》一诗,黄鹤笺曰:唐子西云:“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余谓一诗之中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一联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
短短几句话就对杜甫此诗的艺术性做了很精到的揭示。再次,鉴赏和点评相结合笺释诗意。《黄氏补注杜诗》在笺释诗意的同时,还对一些好词妙句进行品评。如卷十九《奉和》“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句,《黄氏注本》引余葵注曰:“《百斛明珠》云:‘七言之伟丽者,杜子美如此二句后寂寥无闻。’”又如,卷三十《十六夜玩月》“关山随地阔”句,黄希笺曰:“公于月诗多用‘关山’字,如曰‘关山空自寒’、‘关山同一照’与此是也。盖本乐府有《关山月》,又王褒诗‘关山夜月明’。”此外,《黄氏补注杜诗》注引的文献资料非常丰富,其中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内容包罗万象,有经史传记、百氏杂书、考古博物、山川风土、鱼虫草木、诗词评论、奇闻怪事、问卜星象等。并保存了大量的文学史料。首先,《黄氏补注杜诗》引用了许多唐代以前的文献资料,其中有许多的唐前文献已经在流传中散佚,即使存者也或多或少的有残讹,因此黄氏注本所引文献无论从辑佚,还是校勘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魏晋时期的其他文学总集逐渐亡佚,而《文选》的影响越来越大。早在隋代就有萧该为《文选》作注,发展到唐代李善注《文选》,成为集大成者。李善注一直为后世所关注,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四库全书总目》在李善注《文选》的题解中称:其书自南宋以来,皆与五臣注合刊,名曰《六臣注文选》,而善注单行之本世遂罕传。此本为毛晋所刻,虽称从宋本校正,今考其第二十五卷陆运赠兄机诗注中,有向曰一条、济曰一条,又《赠张士然》诗注中,有翰曰、铣曰、济曰、向曰各一条。殆因六臣之本削去五臣,独留善注,故刊除不尽,未必真见单行本也。①其下又引用了很多的例子证明李善注《文选》未曾有单行本,现流传的李善注本是从“六臣注”中析出整理而成。然而,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首先,宋代的各种书目,如《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等文献均同时著录过李善注和“五臣注”,而无有“六臣注”。到《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的“六臣《文选》”,已经是李善注本流行后好几十年的事了。②其次,李善注和“五臣注”分别流行的例证还存在于宋代其他的文献中。黄氏注本中就分别引用到李善注和“五臣注”的内容。其次,《黄氏补注杜诗》保存了许多两宋时期的文学作品。如卷二十七《宴戎州杨使君东楼》“重碧拈春酒”句,洙曰:一作酤。苏曰:欧阳文忠公曰:“酤”当作“拈”。赵曰:“旧本作‘酤酒’,非也,善本作‘拈’……黄鲁直在戎州时,‘王公权家荔子绿,廖致平家绿荔枝’诗,‘试倾一杯重碧色,快擎千颗青红肌’。”“轻红擘荔枝”句,鹤曰:“山谷在戎州有《和任道食荔枝》诗云:‘六月连山柘枝红。’又有《廖致平送绿荔枝》诗云:‘能与同此绝滋味,唯有老杜东楼诗。’盖本此诗‘胜绝惊身老’之句也。”按,以上所引的诗句分别出自黄庭坚的《次韵任道食荔支有感三首》(之二)与《廖致平送绿荔支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支绿酒亦为戎州第一》两首诗。《黄氏补注杜诗》还保存了许多两宋时期的文学活动以及文学思想。如卷十八《送蔡希曾还陇右寄高三十五书记都尉》“身轻一鸟过”句,引余注曰:“《欧公诗话》云:初,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下’,莫能定,后得一善本,乃是‘过’字,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从此条资料不仅可以得知杜诗在宋代的流行状况,而且也能了解宋人校勘杜诗的情形。另外,《黄氏补注杜诗》引用了大量宋代诗话、笔记材料,如蔡启的《蔡宽夫诗话》、佚名的《漫叟诗话》、惠洪的《冷斋夜话》、马永卿的《懒真子》、黄朝英的《缃素杂记》、邵伯温的《邵氏见闻录》、严有翼的《艺苑雌黄》、程泰之的《演繁露》、吴虎臣《漫录》、胡元受《丛话》等,有些文献如吴虎臣《漫录》、胡元受《丛话》等均已散佚,即显得弥足珍贵。《黄氏补注杜诗》还保存了宋代其它文史资料。如卷二十《山寺》“鹦鹉啄金桃”句,黄鹤曰:“崇仁饶焯景仲与余言,尝见武林有金桃,色如杏,七八月熟,因知《东都事略》所记外国进金桃、银桃种,命植之御苑,即此也。”饶焯为何人,史无载,也无其它资料可考,但黄氏注本却保存了关于其人的材料。诸如此类的文人轶事、文坛掌故,在黄氏补注杜诗中还有不少,十分珍贵。
二、文献学价值
1.校勘、考订价值。黄氏父子对杜集诗歌作了许多校证工作,而且大多论据充分,考订精确。如卷七《投简成华两县诸子》一诗,梁权道编在上元二年(675)成都时作,以为“成华”是成都、华阳两县。黄鹤以为梁权道所考有误:此二县,《唐志》故云此次赤,然诗云:“长安苦寒谁独悲。”又言“南山之豆”、“东门之瓜”,皆长安京兆事,当是天宝间在长安作。今以“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自然弃掷与时异”之句,意是十年召试后送隶有司参选时作。疑是与咸阳、华源二县“,咸”误作“成”也。黄鹤根据诗中的赤县、长安、南山之豆、东门之瓜等一系列有关长安的事物,确定成、华为咸阳、华源两县,而梁权道的成都、华阳之说有误,并考定此诗作于天宝十年(751)之长安。卷一《游龙门奉先寺》“天阙象纬逼”一句中“阙”的校勘,黄氏补注本引入宋人校勘:王洙注曰:“一作阅”;伪苏注曰:“‘阅’字当作‘阙’或作‘阔’。蔡天启云古本作‘闚’,王介甫云当作‘天阅’。蔡絛云当用‘阙’。”黄希综合诸家,考订为“阙”,云:《广记》凡舆地有石者,皆以门名之,故彭州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门,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按龙门本阙塞山,又名伊阙山,则以龙门为天阙无疑矣。黄希的考证为后来注杜者接受,钱谦益《钱注杜诗》笺曰:“韦应物龙门游眺诗云:‘凿山导伊流,中断若天阙。’又云‘:南山郁相对。’此即杜诗脚注也。宋人妄改,削之何疑。”③仇兆鳌《杜诗详注》也以阙为是,曰:附考:杜诗各本流传,多有字句舛讹,昔蔡伯世作《正异》,而未尽其详。朱子欲作考异,而未果成书。今遇彼此互异处,酌其当者书于本文。参见者分注句下,较钱注、朱注,多所辩证矣。如此诗“天阙”诸家聚讼约有八说:蔡兴宗《正异》依古本作“天窥”,有《庄子》“以管窥天”及鲍照诗“天窥茍平圆”可证。杨慎云:“天窥”“云卧”乃倒字法,言窥天则星辰垂地,卧云则空翠湿衣,见山寺高寒,殊于人境也。蔡绦及《庚溪诗话》皆作“天阙”,引韦述《东都记》“龙门若天阙”为证,言天阙迥而象纬逼近,云卧山而衣裳凉泠也。朱鹤龄从之。姜氏疑“天阙”既用实地,不应“云卧”又作虚对,欲改作“天开”,引《天官书》“天开书云物”为证,则属对既工,而声韵不失。张綖谓“天阙”乃寺门观,“云卧”犹言云室。《杜臆》解“天阙”为帝座,以《宋志》角二星十二度谓之“天阙”也。王介甫改作“天阅”。旧千家本或作“天阔”,或改“天门”,俱未安。④又如,卷二《丽人行》“珠压腰衱稳称身”句,明杨慎《升庵诗话》中载:松江陆三汀深语予:“杜诗《丽人行》,古本‘珠压腰衱称称身’下有‘足下何所着,红渠罗袜穿镫银’二句,今本无之。”⑤仇兆鳌曰:“今按:两段各十句为界限,添此反赘。”⑥钱谦益也认为“编考宋刻本并无,知杨氏伪托也,今削正”⑦。可见由于宋元刻本去唐未远,更能够接近作者原文风貌,故在校勘中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2.辑佚价值。历经唐五代的战乱,隋唐五代的别集亡佚情况非常严重。《宋史•艺文志》(集类四艺文一)云:“离乱以来,贬帙散佚,幸而存者,百无二三。”就杜甫诗文而言,其在唐代就散佚了不少,大历年间,樊晃《杜工部小集序》记载:“文集六十卷,行于江汉之南”。《旧唐书•杜甫传》也称“甫有文集六十卷”。而樊晃的《杜工部小集》六卷,收诗仅290首,这与六十卷的记载相差甚远。而且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自称:“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馀篇。”现存杜甫四十岁之前的作品仅仅三十多首。可见杜甫诗文散佚的情况非常严重。宋初流传的杜集皆是“亡逸之馀,人自编摭,非当时第叙矣”⑧。宋代,从孙仅开始对杜集进行编辑、整理,之后的杜集整理不断趋于完善,其中包括对杜诗的辑佚活动。宋代的各家注本对所辑的杜甫逸诗,都标有“新添”的标志,而逸诗的来源有许多,有别集、总集、笔记小说、诗文评、类书或史书、方志、石刻等。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云:“余家有唐顾陶大中丙子岁所编《唐诗类选》,载杜子美《遣忧》一诗,……世所传杜集,皆无此诗。”⑨钱谦益《钱注杜诗》列“朝奉大夫员安宇所收”⑩。杨伦的《杜诗镜铨》注曰:“集外诗,下三首俱见郭知达、黄鹤本。”輯訛輥可见黄氏注本所新添的《遣忧》一诗可能就是辑自于流传至宋的唐顾陶所编辑的《唐诗类选》。黄氏父子在其所新辑到的佚诗下面均标有“新添”的标志。黄氏注本中标有“新添”标志的诗共有30首輰訛輥,其中23首为杜甫作,其他5首中,《寄左省杜拾遗》、《同前》是岑参作,《同前》为王维作,《早朝大明宫》是贾至作,《酬别杜二》为严武作。有学者经过与现存宋代的其他集注本比较,发现其中《遣愁》一诗,诸家注本几乎漏收,唯有南宋郭知达本、黄氏注本有收录。《黄氏补注杜诗》不仅对杜甫诗歌有辑佚价值,而且对保存宋之前文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对唐前文献的保存。《黄氏补注杜诗》引用了大量的唐代之前的文献资料,其中许多的文献在流传中已经全部或者部分的散佚,因此《黄氏补注杜诗》保存的这些材料就有辑佚价值。如黄氏常引的《本草》陶注,当是指南朝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原书已佚,现有敦煌石室所藏的残本。此书中的内容,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其他文献材料中见到。《黄氏补注杜诗》中引用的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材料也可作其书的辑佚之用。其次,对宋代文献的保存。《黄氏补注杜诗》卷四收录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其中“犹疑照颜色”句,黄氏引王彦辅注曰:《西清诗话》云:“太白历见司马子微、谢自然、贺知章,或以为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或以为谪仙人,其风神超迈英爽可知。后世词人状其风貌者多矣,亦间于丹青见之,俱不若少陵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熟味之,百世之下,想见风采,此与李太白传神诗。”蔡絛《西清诗话》成书于北宋末,在南宋时仍然有流传,宋元之际散佚。故黄氏父子所注引的材料应该说是非常可靠。今诸家辑佚而成的《西清诗话》,卷数参差不齐,规模各异。如罗根泽据各书辑出107条。郭绍虞亦采诸书得112条。而且罗、郭二人在辑《西清诗话》时所据的《苕溪渔隐丛话》、《能改斋漫录》等书也不过成书在南宋时,因而黄氏的注引材料就其辑佚和校勘价值可见一般。又如上述黄氏所引的王彦辅注文,《集注杜诗姓氏》云:“凤台王氏彦辅《和注子美诗》四十九卷,自号凤台子。”《宋史•艺文志》著录有王彦辅《凤台子和杜诗》三卷,这说明王彦辅有《和杜诗》三卷、《注杜诗》四十六卷,然两书都不见传本,而正是《黄氏补注杜诗》等宋代杜诗的集注本保存的佚文、佚句,才可以窥视到王氏注本的风貌。
篇8
1、眼前的漓江,像黑色的缎带,发出幽暗的亮光。
2、水池边:不要让流失的水成为后人的泪。
3、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
4、汹涌澎湃的金沙江,像一条摇摆飞腾的金龙。
5、碧蓝明净的古运河,像一匹美丽的蓝缎,终年不息,缓缓流淌着。
6、涓涓细流,汇在滔滔不绝的大江里;江水像微微拂动的丝绸。
7、微风吹来,鸭绿江面上便泛起朵朵浪花,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好像一支乐曲,悦耳动听。
8、请动一下手,关好水龙头。
9、浩渺的江面,烟波荡漾着山形塔影。
10、极目远眺,江峡如天际银河奔流东去。
11、你可曾留意那淙淙的小溪,涓之细,行之轻;如清晨间淡淡的鸟语,似傍晚中迷蒙的霞光。可它生生不息,磨去了多少奇锋利石的锐气!那是一种毅力!
12、我们应该自觉的向水学习,学习水的精神、水的品格,涵养柔软的心性,修炼谦卑的美德,效法水的无私善行,让自己的身心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13、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14、道家认为,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功坚者又莫胜于水。看似其柔无比的水为什么有这样强大的力量?因为水能摧毁坚固强大的物体,以柔克刚!
15、水是生命之源,请珍惜每一滴水。
16、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
17、水,这就是水,水以其博大,纯净,力量感动着我,而我亦将用博大,纯净和力量去书写自己的人生,我不敢奢求拥有一段辉煌的人生,我只企盼——今生无悔。
18、珍惜点滴,珍惜生命之源。
19、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20、熟睡的松花江还在做着甜蜜的梦,发出的鼾声像打雷一样响亮。
21、如明镜一般透亮,如玻璃一般透明。清凉而又清澈的水,从古至今,多少书卷上画有江河奔腾,多少诗人把它描绘得绚丽多彩。
22、古老的黄河弯弯曲曲,富饶的河套偎依在母亲黄河那宽阔温暖的怀抱里,这里孕育了17、灿烂的河套文化,这里养育了世世代代质朴勤劳的河套人。
23、有一道溪水从镇中穿过,溪水极清至碧,潺潺地流淌着。时间在下午,我于溪边闲转着,忽然从镇上窜来许多小孩,脱衣去裤,纷纷地扑进溪水里,精光个身子,乘着这清凉的溪水,快乐地游着,叫着。这是一种自然的融合,让我想起了童年村外水塘的傍晚,更有一种风味。
24、如果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
25、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震耳欲聋。
26、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27、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
28、树立人人珍惜水,人人节约水的良好风尚。
29、一阵凉爽的微风吹过,在水面上,荡起了层层波澜,泛起了层层波浪。在我的心海里也荡起了涟漪,那时我对水的敬佩和喜爱,对水的热爱和羡慕。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必不可少,是最可贵的,是让我们珍惜的最好的朋友。
30、淮河像一条翡翠缎带,在中原大地金黄色的地毯上飘过;又像一条碧绿的玉带,紧紧系在巨人的袍子上。
31、水孕育了世界的生灵,它推动了我们在生命长河中的航行,是它让生命生生不息,水因此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水,让碧草变得更绿!水,让花儿竞相开放!水,让大树挺拔茁壮!水占人体的67%,花要是饮水格外精神;孩子饮水格外活泼;老人饮水格外慈祥。水对人们多么重要。
32、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33、请珍惜宝贵的生命之源——水。
34、善游者溺,善骑者附。
35、水的透亮,水的清澈,水的透明,水的温柔,水的清凉,水的美丽,水的潋滟,水的阴柔,水的纯净,水的温馨,你都感受到了吗?
36、一直想有自己的一片水域,又溪水引入,种植荷菱等物,再喂鹅鸭等数只在水中游戏。水边载有柳树梨树数株,每逢春季,弱风采水而来,嫩柳拂波,婀娜摇曳。梨花雪白,云叶青翠,淡淡花香乘风绕柳。
37、江水穿山破壁,气势汹汹奔腾而下;奔腾叫嚣的江水,如瀑悬空,砰然万里。
38、嘉陵江像匹墨绿的缎子,在月光下抖动。
39、水可以有许多的意像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人情感类的生活。高兴有水,失意亦有水。水与漂泊有关,水与失意有关,水与忧怨有关。水既可以是一种生命的象征,也是一种力量和激情的象征。
40、滚滚黄河,冲破冰山,切开雪野,艰难曲折而又一往无前地一泻千里。
41、水是生命之源。
42、黄河水如同一群在狭窄的峡谷里奔腾的骏马,挤在河滩中间那条只有五六十米宽的河道里直泻而下。
43、渔火明月交辉,把乌苏里江映得金波滚滚,像是有千万条银蛇在游动。
44、江水汹涌奔泻而来,如箭离弦,如马脱缰,如猛虎出山。
45、早晨,红红的太阳在清亮的水面上冉冉升起,有如一颗红玛瑙。桃花也是红彤彤的,我不禁想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又联想那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心中又有些飘渺的感觉。
46、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对水的认识和感悟,能使我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旷神怡。当你站在大海边,航行在大海上,你才会深切地感受到大海的浩淼、宽阔和蕴藏的无穷能量。水的性格、水的气魄被大海发挥到了极点,你对水的感悟就会得到升华,你的胸怀也会变得像大海那样宽广。
47、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48、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着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49、登上公园的青山,看下面,一切都那么小。水面不过就像一幅出自有名画家画的水彩画。她映着拱桥、花草树木和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小鸟。此时,水面又像打翻了颜料。
50、为了人类和您自身的生命,请珍惜每一滴水。
51、水不汲汲于富贵,不ii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52、一周无水,人则虚;一年无水,则国损;百年无水,将如何?
53、彩虹辉映着湛蓝的晴空,阵阵凉风吹来,美丽的嘉陵江两岸,风光更加动人。
54、晚风拍打着波涛,那柔和的水声,像是有谁抖动着银链,铮铮做响。
55、认真贯彻“开源节流并重,以节流为主”的方针。
56、岷江就像母亲一样养育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浇灌着庄稼,哺育着人们。
篇9
论文摘要:月亮,向来是诗人的宠儿,与中国文学生而有缘,作为一种意象源远流长。唐诗中的月意象是古典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唐代的诗人或借月造境,或以月融情,将自己独特的人文、宗教体验寄予其中,展示了难以言表的情感流程,尤其是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
自古至今,人们描写月亮,赞美月亮,借月抒怀的诗歌比比皆是。这类作品尤以唐诗为甚,而唐诗中的月亮又经常与人们的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纠结在一起。本文主要从羁旅行役的思乡之愁、两地相思的哀婉情怀、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对月感怀的历史沉思几方面来阐释由唐诗中的“月”意象透视出的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
一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璀璨、繁荣的唐代诗坛上,月亮从众多的自然物象中脱颖而出,成为唐诗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那么,为什么月亮会如此受到唐代文人的青睐呢?
诗歌中“月”意象的存在有其历史的渊源。首先,“它给人柔和、优美、完整的感觉”·;“月圆之时,发出清幽明亮的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引;它那“由缺到圆、由朔到望的有规则的形体变化”,构成了其“形体美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月亮的这些美感特质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原始社会中,初民所认识的月亮是与女性相结合的。在我国古代的传说或历史神话中有许多感月而孕的故事。《遁甲开山图解》:“女狄暮汲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宋书·符瑞志》上记载:“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号天乙”等等。这都应该属于生殖崇拜的范畴。现在不少地方还有着小儿拜月、老人望月的习俗,人们仍是把月亮当作一种生殖崇拜物,渴望对月祈福得以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在古老的传说中,月中捣药的是蟾蜍,又作“蟾蝣”、“詹诸”。《太平御览》卷四引《春秋纬演孔图》:“蟾蝣,月精也。”《淮南子说林》云:“月照天下,蚀于詹诸”。“蟾蜍本是一个为天所‘媚’,受天之恩的‘非类’。然而,它恩将仇报,斗胆蚀月,毁了天之‘目”’,所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常用蟾钩、蟾盘、蟾轮来指代。
其次,诸如“嫦娥奔月”等有关月亮的一系列神话,更体现了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嬗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汉高诱注:“妲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妲娥盗食之,得仙,奔人月中为月精也。”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自然地谈起月亮,人们不能不联想到嫦娥(又作姬娥)。她孤独地在广寒宫中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因而又成为诗人反复抒写的一个女性形象,作为月亮的灵魂被赋予了多重意蕴。月亮“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问”,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
再者,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相契合,“文人们对‘月亮’这个代表着阴柔、和谐、随顺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唐宋以来一些以自然闲适、清净虚远、淡泊宁静为生活和艺术目标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这种反映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上的中国特色”。
亘古不移的月亮总是莹莹地照着大地,照着有情众生。月光是柔和、迷蒙又清冷、朦胧的,似是蒙娜丽莎那浅浅的微笑。可以说,月亮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离不开月的激扬和烘托。李白、杜甫、王昌龄、孟浩然、李商隐……常是一卷在手,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沐一身月辉,抒胸中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由此,月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古朗月行》、《拜新月》、《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峨嵋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难以尽数的优美诗篇在月光的浸润中登上了唐代诗坛。
唐诗中的“月”意象俯拾皆是:1.月的时间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契合着生命的轮回,因而古人常以“月”来感伤生命的易逝,岁月的飞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的慨叹。2.月的边塞意象。“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俭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清……我们还可从盛唐边塞诗中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的浑融苍茫,“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3.月的相思意象。如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孤寂凄恻;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深沉蕴藉;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归雁》)的郁怀难耐……在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渴念甚为空灵,同样,爱情也甚是挚热。“待月西厢下”(崔莺莺《答张生》,一作《明月三五夜》)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的空虚寂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李端《闺情》)的深深痴情……月似乎是爱情的最佳见证,凄迷的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总之,“月”的意象是时光的飞逝,是情爱的寄寓,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这其中蕴涵着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体现着他们不同的人生观。
(一)羁旅行役的思乡之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代表着团圆,寄寓着和亲人相聚的心愿与期待。然而,唐代的诗人们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欢乐,却屡屡倾诉着离散的痛苦。月在漂泊迁徙的游子、独守空闺的思妇心中,不仅寄托着团圆的期盼,更是引发愁思、怅恨的讯息。月以其惨白凄清的光辉,孤独孑然的身影,唤起并契合了诗人们寂寞孤独的感伤之情。无论他是在踯躅旅途,还是在独守客舍寒窗,只要在月光的沐浴下,就会情不自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借月表思乡怀远之情的莫过于杜甫的《月夜》:
今夜廓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
此诗是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八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所俘,于沦陷的长安月夜思家所作。诗的起首两句“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但他更焦心的是他远在郧州的妻子对自己的处境何等的忧虑。“今夜”的“独看”与往日的同看形成鲜明对比,“忆长安”,百感交集。“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平添妻子的负担。一个“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清朗的月光下,“我”身羁敌巢,诸事萦怀。整首诗不正面写自己对月怀人之情,而从写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泪流不止的情态人手,使怀人的愁思倍显具体、深切,匠心独具。全诗曲折有致,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语丽而情悲。
由于家是依附在故乡的土地之上的,所以游子思欲归家之情便会自然延伸为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唐代边塞诗中抒情主人公钟情于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象征,借助“月”意象强化征人置身偏远异地、内心孤寂凄凉的特殊处境与感受,从而离开了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阳刚之气,产生了阴柔之美。每当我们读到“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二)等诗句时,便能体会到征人的深深哀怨。王昌龄的名作《出塞二首》(其一)曾被誉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它“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其“悲壮浑成,应推绝唱。”J(诗人从“秦月”、“汉关”入手,月照关塞,尽显边地荒凉,征人辛苦,意境悲凉苍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气势雄浑,统摄全篇。唐代经常对外用兵,战争时起时伏,戍边的将士常年镇守边疆,置身在广漠无边的黑夜,孤寂、清冷。可以想见,他们的思乡之情是何等迫切,愁绪又是多么的深沉!面对一弯冷月,月下彷徨,忧苦之情难遏。“征人月”因饱含深沉悠远的历史内涵而尤其显得悲凉空旷。
月亮那凄冷的光,为自伤飘零的人们添愁益恨,成了他们失意困顿、羁旅行役之苦的见证;他们努力寻求慰藉和归宿,于是流于文人骚客笔端的“月”又成了他们借以抒发愁肠百结的归乡之情的载体。“归家”这个永恒的文学母题积淀在唐代诗人心头的依恋显得格外的沉重,在这里,月亮成了孤臣浪子们启动乡愁,回归家园的精神寄托了。
(二)两地相思的哀婉情怀
唐代诗人还用“月”表殷切之爱,达别离之恨,抒发痴男怨女间的无限情思。花好月圆,是爱情美满的象征。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正是情侣们互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对于相隔两地的情人来说竟是这样的撩人心绪,勾起了多少离愁别恨。张九龄《望月怀远》便是一首怀人之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起句意境雄浑阔大,气象高华。在这漫漫“遥夜”,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对月相思,久不能寐,一个“怨”字油然而生。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情人”与“相思”呼应,“遥夜”与“竟夕”呼应,月亮皎洁圆满的光华,更加让人难以入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唯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哀婉的情思,真挚感人。
明月似乎确实与思妇结下了不解之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盖全唐,可谓《全唐诗》的诗中诗。在《春江花月夜》里,月光从思妇心头流过,我们不难瞥见民间永驻的情爱光辉。诗人用民歌般清丽忧伤的笔调,将离愁别绪的缕缕情丝,客愁闺思的脉脉情缘娓娓道来。从“自云一片去悠悠”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切景语皆情语,极写春、江、花、月、夜五字之外的“情”字。“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孤舟飘零的游子、阁中思夫的怨妇们共有的“相思”情结。“此时相望不相闻”到“江潭落月复西斜”:今夜月圆人不圆,既然只能“相望”,那么,倘能跟随“月华”,“流”到他的身边也好啊!然而这样也不能如愿,那就请“鱼雁传书”吧,却又“光不度(渡)”、“水成文(纹)”。至此,思妇望月怀人的凄美深情已逐层深入。“梦落花”——“月西斜”——“春欲尽”——“不还家”这一连串让人神伤的意象,极大地激起形影相吊的妇人心中思人、惜春的耿耿情怀。经过曲折、含蓄而又深沉的渲染,全诗自然地进入尾声:“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明月终于慢慢落下,情人却依然远隔天涯。诗人在极写一对恋人忠贞爱情的同时,又宕开一笔,喊出了“不知乘月几人归”的时代心声。这就使五字之外的“情”字有了新的色彩,余情袅袅,情深意远。
(三)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称得上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还因为诗人引出了对江月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面对这一轮孤月,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人生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不仅仅是“梦境中晤谈”的“宇宙意识”~8J(P17s),还是经人类生命情感浸润过的忧患意识。从明月初升——皎月当空——斜月西沉——落月摇情,这条生命网络直贯无穷的宇宙和有限的人生,从而使诗篇具有了崭新的思辨美和哲理美的意蕴。
月亮也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月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以孤独之苦写乐,以乐反衬孤独之苦。相传写于天宝三年,当时李自供奉翰林,遭人进谗言被唐玄宗疏远,他无处诉说,只好借月下赋诗来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诗人身在花间,手持酒杯,一个人登场,其孤独之感可以想见。孤苦实在难耐,于是诗人便把天上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让人感到了淡淡的、难以言状的悲愁。在诗中,月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诗人从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了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我想这便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道”家境界吧。
再来看他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人以体道合天的豪情,抒发了对永恒生命的渴望。“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人把人与月进行比较,从中感悟到了一种超越宇宙的永恒。李白的一生始终在“仕”与“隐”的纠葛之中难以自拔,于是用及时行乐、对酒当歌的呼吁来舒缓心头的压力。“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常照金樽里”。酒是人间的奇物,月是天国的使者。在月下独酌的韵致中,孤独与充实、短暂与永恒都幻化为一片银色的月辉,与茫茫的宇宙浑然相融了。李白对月进行了永恒性的审美观照,而后,他忘却了苦闷与烦忧,感悟到生命的律动,实现了现实生命与无限宇宙完美统一。
永恒而宁静的月亮,曾经引发了多少文人骚客关于宇宙人生问题的哲理思考啊!他们深沉的喟叹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对于人生局限性的审美悲情。面对着月华如水的明月,诗人们总会生发许多感慨,或感于怀才不遇、仕途偃蹇、壮志未酬,或慨叹命运坎坷、时局黑暗、民生多艰……于是唐诗中又有了许多感怀之月。
(四)对月感怀的历史沉思
唐王朝从辉煌的盛唐逐渐走向衰败,面对依旧高悬的明月,中唐以后的一些文人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他们仍有着安邦治国的壮志雄心,对国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事的感慨寄寓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发出了盛衰无常、今昔兴亡的感慨。从而,月意象也被寄予了诗人宦海浮沉,人生失意的感慨和抚时伤世的悲悯情怀。刘禹锡在《石头城》中咏道: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曾经繁华一时,而如今,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依旧多情地照着这早已残败的古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描写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反思的却是六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是江月见证了这些朝代骤兴骤亡的悲凉历史。这秦淮旧月融进了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自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等等,这些“月”同样都带有历史的痕迹,笼罩着无限哀婉的色彩。即便是在盛唐,当诗人的理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以后,在创作中便体现出他们人生价值的追求。杜甫的沉郁,子昂的悲慨无不由此开始。正是有开元盛世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使诗人得以认清国家时事,关怀生命,具有了一种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国难当头,时代又赋予了诗人更为严峻的历史任务。与道教的遗世高蹈和佛教的参禅坐忘不同,儒生士子多是“人世”的,他们注重的不是个性的自由和灵魂的升华,而是民族的荣辱和国家的安危。“诗圣”杜甫的诗歌不仅富有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人世情怀,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儒家严谨整饬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忧患意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怀古之作并不仅仅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而主要是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社会、民生、自身命运及未来的沉思。需要指出的是,诗人们感时伤世,情感虽然凝重,但并不悲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之间,状态历来是紧张的,自屈、陶、李、杜以来,有无数的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焦虑。这种焦虑必然带来一种反抗,他们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忧患相结合,以宣泄或抗争。长期影响中国文人的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也是形成这种意识的原因之一。诗人通过凭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感,将忧时、忧世、忧己之情熔于一炉。于是就有了望月之时宦海沉浮的人生辛酸,报国无门的苦闷压抑。
三
综观从唐诗中“月”意象透射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的种种体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爱情和青春本是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而我们却不难发现,除少数作品有明亮、欢快的色调外,绝大多数诗作都充满了哀怨、忧郁的色彩。在封建时代,自由美满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不得不唱出凄苦的哀歌。
第二,民族的灾难,政局的危机,国家的前途堪忧,再加上诗人的身世之慨,凡此种种都通过“忧患”的面貌体现。
第三,诗“可以怨”(《论语·阳货》)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使得许多失意的诗人们借月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讯息,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在边塞诗、怀古诗中总隐含着挥之不去的哀婉、寂寥的意味。
篇10
从革命老区江西走出来的许达哲自大学毕业干上航天那时起,已从当年普通的设计员成长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五次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直击我国神舟飞船发射和参与指挥的经历,让他铭记一生。
铁马西征 美酒醉心
2002年年末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格外的冷。一场飘然而至的大雪,把原本荒凉而了无生机的戈壁荒原,裹上了银装。大漠的景致完全变了,变得处处充满了诗情与画意。而平常容易见景生情爱赋诗言志的许达哲,此时站在高耸的发射塔架上,却一点也没有欣赏美景的心情和赋诗的激情。从他比平日多了几分凝重的表情上看,他是重忧在心啊。
的确如此。西北戈壁少有的严寒,让整个发射中心的空气都像结了一层霜。12月27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最低温度降到了-27℃,差不多是该地区20年来的最低温度。而这一天离神舟四号飞船的计划发射时间还有三天。万事俱备,碰上如此罕见的低温,二号F火箭还能不能正常起飞,成了困扰发射决策者们的问题,更给许达哲的心头增添了沉重的压力。
一阵寒风刮过,许达哲把目光从远方收了回来,顺手紧了紧大衣的领口,然后回身望了望密封的塔架操作平台――“长二F”火箭正被严严实实地包在里面。火箭会冷吗?它的输送管路已被精心呵护它的工作人员“穿”上了“棉衣”,固体发动机也被贴上了泡沫塑料,专门的空调还在不断地给它的“保暖房”吹着热风。发射临近,给它所有能给的“待遇”都不为过,惟愿它能经受住严寒的考验。想到这,他健步走下了发射塔架。他还得再去详细了解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叮嘱大家再想想还有没有没想到的问题,无论如何一定要确保发射万无一失。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都让他不能对自己的职责有丝毫懈怠,何况认真、细致是他的一贯作风。早在发射试验队进入基地不久,天气还不太冷时,他就敏锐地提醒设计师系统人员要留意低温发射可能遇到的问题,因为在他所经历过的几十次发射试验中,曾遇到过低温影响发射的情况,因此,他在发射试验队召开的会议上明确提出把冬季低温发射作为一个专题,及时部署,做好准备。会下,他又与总师及有关研制单位人员交谈掌握火箭低温发射时所必需关注的部位和问题。有了思想认识上的“御寒”准备,当低温不期而至,而且远远超出大家所能想象的寒冷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临危不乱。
12月30日凌晨,发射时刻来临。气象部门报告:发射场温度为-17℃。夜色里,成竹在胸的决策者们都早早地候在了发射指挥大厅各自的岗位上。许达哲头戴白色工作帽、身穿白大褂,静静地坐在了工作台前。衣帽上印刻的红色“神舟”二字,若隐若现地通过屏幕印入眼帘。神圣时刻,那两个已融入骨髓的字眼显得愈发的庄严。一个个发射程序指令传到耳畔,他把眼睛紧紧地盯在了有发射图像的大屏幕及显示各种数据的计算机上。
发射进入倒计时,他反而很平静,少有临近大战前的那种不请自来的紧张。有老朋友在一旁悄悄地问他:“发射前感觉如何?”他笑着回答:“挺好。”紧接着用镇静与自信的口吻补了一句:“肯定成功。”0时40分,随着指挥员“点火”口令的下达,对我国全面掌握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的神舟四号飞船,在“长二F”火箭的托举下一飞冲天,用成功的喜报向正在欢天喜地迎接新年的全中国人民宣告:实现中华飞天梦已为时不远。欢庆胜利的时刻,平日几乎滴酒不沾的许总,情不自禁地端起了斟满红葡萄酒的大酒杯,未饮心先醉。
在许达哲洁净的办公室里,书柜正中端放着一幅总书记与他亲切握手的彩色照片,成为整个房间的亮点。照片是2002年3月25日发射神舟三号飞船的时候拍下的。那一次,江总书记亲临发射场,成功之时,他与在发射现场的指挥员、专家以及工作人员一一握手致贺。在频繁闪动的镁光灯下,一张张极富纪念意义的照片被拍摄了下来。画面上,每一个人都洋溢着激动与兴奋的表情,许达哲也不例外。那种表情,是经历了顽强拼搏获取弥足珍贵的巨大成功之后,自然流露的真情。第二天,总书记在亲切接见了发射有功人员代表后,又和大家一起座谈。作为航天15位出席代表之一,许达哲清楚地记得,总书记深情地对大家说,载人航天的任务还很重,一定要抓好。
殷切的嘱托,一直铭刻在许达哲的心里。那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责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科学高峰 几度关山
1984年年末。刚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研究生毕业的许达哲,和同窗七载的妻子,从北国冰雪世界来到北京报到,分配在地处北京南苑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8年后,他升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许达哲报到的时候,为大学生、研究生办手续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想到,仅仅是在五年过后,许达哲的名字就已在研究院人才济济的圈子里脱颖而出了。1989年12月,他成了研究院“”后毕业生中第一批被破格提拔的高工之一;1991年1月,他获得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3年8月,他又成了该院“”之后评出的第一批4个青年研究员之一;1994年10月,他获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新年伊始,他走上了研究院副院长的领导岗位,成了当时航天系统最年轻的副院长之一。这一年,他作为航天工业系统惟一的特邀代表,与航天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王礼恒一起,参加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学生时代,老师教育学生爱说的一句话是,才能是长期努力练习的报酬。对于走出校门的许达哲来说,这“报酬”何尝不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达哲被分配到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工作。这个所是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技术及地面发射设备综合研究设计所,专业面广,科研力量雄厚。进所伊始,许达哲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虽然这并不是他所学的专业,但他一点也不“计较”。只要是研究室领导让自己干的事情,他都尽自己最大努力干好。那个时候,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还不普及,他利用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编制数据图表接口转换程序、绘图机接口驱动程序,方便大家在设计中使用。他还在业余时间担任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计算机语言特聘教师,热心地教技术人员使用计算机语言。
那时候,国家重点型号发射设备――多功能发射车通过性设计方案急需模拟论证,这是发射车设计方案能否成立的关键之一。为此,许达哲在计算机房连续奋战了几个星期,一遍遍仿真演算,最终编制出一个汽车列车通过性分析软件包,为发射车研制提供了重要数据。当时的国防科工委领导亲自来到所里观看了演示,并给予充分肯定,使用部门由此也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个软件包让他有些意外地获得了参加工作以后的第一个科技进步奖,虽是三等,但却让他感到了付出后的收获。之后,他担任了发射车微机控制系统主管设计师、该型号地面发射设备副主任设计师。由他参与研制的发射车,在若干年后获得了国防科技一等奖,更使他感到由衷的欣慰。
那段时间,许达哲也干过一些将航天技术运用到民用领域的项目。比如钢铁定量配料装置以及用于烟草机械的轻型电子皮带秤等,都成了当时的“绩优股”,既替代了进口,又获取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两个项目,1993年分别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许达哲均为主要完成人。时至今日,他最早参与开发的烟草机械,仍是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支柱民品。当年他编写的电子皮带秤通用技术条件,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行业标准。
英国思想家伯特兰・罗素曾这样说过:“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越多,快乐的机会也越多,而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便越少。”先把岗位上的事情做好,才能接受更大的挑战。许达哲以这样朴素的信条,快乐地站在普通设计员的岗位上扎扎实实地干了一年又一年。
1995年夏末,担任副院长后第一次担任发射试验队队长的许达哲,赴基地指挥某导弹型号进行一次重要试验。此前,同样的试验不幸因天气等原因而失败了,大家心里都比较紧张。这次他们又赶上了不好的天气,乌云围在头上总是不散,对于是否按期进行发射试验,队里产生了分歧,有人主张按期进行,有人主张等一等。作为试验队长,许达哲和指挥部的同志一起,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果断决定按原计划执行任务。尽管他坚信自己的判断,但在发射前的一刻,他还是情不自禁地走到导弹发射车跟前,抬手摸了摸平滑的导弹壳体,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下面全看你的了。”片刻之后,离弦之箭正中靶心。听到消息,群情振奋,皆大欢喜。尤其令人高兴的是,这一飞,竟飞出一个该类型号研制历史上打靶精度最高的试验纪录。
这年金秋,承担二号捆绑火箭总指挥工作的许达哲,率队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亚洲卫星一号及美国艾科斯达卫星的任务。二号捆绑火箭是我国第一个捆绑式火箭,也是“长二F”火箭的前身,研制发射过程中几经磨难。这次临近发射时,许达哲突然接到有关人员报告,说地面加注台有个管路阀门裂了,阀门上掉下的半个金属片也不知落在了何处。且不说阀门裂了是否会对发射造成什么影响,光是那掉落的小东西就足够让人揪心的――那将是致命的多余物。技术人员为此开始紧急处置,许达哲与火箭总设计师一起,也围着发射塔架爬上爬下,直到确信那半片金属不会掉进装满燃料的储箱里,才为准时发射燃起 “绿灯”。“轰”的一声巨响,火箭直冲云霄。得知卫星准确入轨后,许达哲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这年的11月28日、12月28日,“长二捆”火箭研制历史上的第七次、第八次升空,使外星发射连续成功,也创造了中国同一大型运载火箭发射间隔最短的纪录。更为重要的是,连续的成功,终于解开了“长二捆”火箭前几次发射失利留下的悬念,让火箭的质量形象更好地展现在世界航天之林,也为日后研制用于发射飞船的二号F火箭增添了信心。
以诗明志 实为胜理
2002年12月30日,我国最接近载人状态的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全国人民在倍加欢欣鼓舞的同时,都把目光投向了将于2003年第四季度发射的神舟五号飞船上,希望早日看到遨游太空的中国航天员的身姿,实现中华民族千古飞天的梦想,对于亲手缔造神箭、神舟的航天人来说,这何尝不是在实现自己为之奋斗几十年的梦想。然而,实现这梦想的征程并不比当年唐僧一行西天取经轻松。越是临近最紧要的关头,人的压力越是巨大。载人发射,事关航天员的生命,能否保证航天员平安返回地面,已成为对航天科技工作者巨大的考验。许达哲知道,前面已有四艘飞船打基础,再次发射就看质量是否过硬。惟有可靠的质量,才是确保成功的基础。“我们每个人手中的工作,都与航天员的生命紧紧相连。不要让任何一个环节出纰漏,这是我们对航天员生命最好的保证。”面对神箭、神舟研制队伍,许达哲没少念叨质量经。他就是要以此提醒研制人员,一切为保航天员,一切为圆飞天梦。
2003年年初,在为神舟五号飞船研制工作召开的两总联席会议上,许达哲提出要把着眼点放在研究“航天员安全”的课题上,为此要重点解决舱内有害气体浓度及着陆冲击这两个专题,以进一步提高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特别对着陆冲击专题,许达哲一直牵挂在心上。着陆冲击试验已经做了数十次,但还是有不放心之处。作为研制部门主管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导,许达哲不惜在这个专题上花费时间与精力,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只要有关键性的试验,他必到现场观看,并多次直接听取一线人员的建议与意见。
2003年6月,在飞船着陆冲击已有较高可靠性的基础上,许达哲又积极倡导抓紧研制更好、更安全的着陆缓冲机构,为航天员从太空平安返回地球家园,创造一个完美的瞬间。在许达哲的心目中,当中国第一位登天英雄微笑着走出飞船舱门的时刻,就是对所有研制功臣的最大褒奖。经过研制队伍3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改进的新型座椅缓冲器安装到了航天员座椅下面,它可以较好地吸收着陆冲击载荷产生的能量,与原方案比较,缓冲性能得到提高,且稳定性、一致性好,即使在意外情况下也可以起到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作用。许达哲在现场从头到尾观看了更换过程,过去隐隐的担心终于可以放下了。为了表达自己难以抑制的激动的心情,他用高亢的声音即兴吟诗一首:“神箭送神舟,银河任我游,拜访吴刚时,再饮庆功酒。”
航天事业是能让人充满激情的事业。以诗明志,以诗言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令许达哲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每次发射成功的喜讯,就是他灵感飞动的源泉。发射亚洲二号卫星的时候,他写道:“珠联璧合在月城,亚二整装待出征,天公欲问航天客,何时飞离地球村?”发射神舟一号的时候,他也写过像“华夏飞天梦依旧,揽月摘星在今朝”这样的诗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发射试验队在戈壁欢度中国的传统中秋佳节,他即兴赋诗一首:“中秋何处月最美,塞外戈壁黑河水。共圆中华飞天梦,神箭神舟显神威。”诗中流露出的是他始终萦绕于心的飞天梦,同时也让人看到血性男儿在理性思维之外浪漫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