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情况范文
时间:2023-04-02 08:5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就业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帮助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我国劳动力总量大导致了大学生难就业的基本背景。根据陈岩松的表述我们可知,目前中国在就业方面出现了“三峰叠加”的形式,即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下岗再就业的职工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劳动力总量急剧增大,使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式更加困难。丁元竹教授则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在全世界是普遍存在的,人们不应过度渲染大学生难就业的现象,应该以平常心看待,整个社会中存在一些就业难的大学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逐渐加大,生产效率也稳步提升,人们的劳动效率也越来越快。这就使原先四个人干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而且还可以更加轻松完美的完成任务,使生产效率越来越好。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生产效率逐步加快就导致需要的生产力越来越少,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就业难的现象。
二、大学生面对就业与创业的思考
(一)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应清楚的知道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都会是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就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虽然国家每年都会实施相应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还是不能满足毕业大学生对于工作岗位的需求。
(二)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1.社会实践经历不足。在企业的应聘会中,大学生往往不能在面试的短短几分钟内全面的表现出自己的优势,无法使用人单位更好的了解其的能力。用人单位希望得到的是可以尽快进入工作岗位的人,有些大学生通过假期的实习经验就能在用人单位的面试中脱颖而出,赢得这次机会。因此,大学生应该注重在实习过程中积累宝贵的经验,从而在今后的面试中获得更大的机会。
2.没有掌握专业技能 。根据《2010年中国人才报告》中提到2011年我国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为6800,而实际提供的大学生只有4500万,这就显示就业岗位还有空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目前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所学专业应有的专业技能。可见,目前还有很多职位供大学生选择,就是需要大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与技能,便能适应这份工作,摆脱就业难的情形。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往往注重的不是学习专业技能而是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玩电脑游戏、谈恋爱上面,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一降再降,从而导致毕业后无法在工作应聘中通过用人单位的考核从而得到这个机会。
(三)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自主创业,但大多数大学生都以失败告终。这时大学生往往会埋怨社会形势的不利,国家政策的不支持,但大学生往往忽视了更主要的问题,那就是自身的问题。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大学生应注意以下的准则: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或创业方面就行创业,因为兴趣是支撑你一直努力下去最主要的动力之一;大学生应该具备与之创业内容相辅相成的专业技能,如果自己不具备,自己所组成的团队也要具备,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创业失败的风险。
三、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帮助
只有国家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工作条件才会越来越好,就业岗位才会逐步增多。因此,国家应保持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让稳速增长的经济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式。同时政府也应颁布符合本地区的就业政策,为毕业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政府也应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从而让大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更好的造福西部和农村地区的人民,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政府也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帮助大学生的创业工作。
从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应符合目前社会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的需要对相应的专业进行扩大招生,而不是不管市场发展的需要盲目的增加各个专业的大学生人数。高校还可以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以便让毕业的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上的工作,还可以与相关专业的企业进行密切的联系,让其高校的大学生可以再实习中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从而更好的适应以后的挑战。高校还应增加对其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清楚目前的就业形势,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指导方式,让大学生在校内可以及时地了解到社会上的就业趋势和相关的形式。从而使大学生更好的应对毕业后的应聘与工作上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形。
四、结语
就业是民生的根本,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国家只有更好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才能使国家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俗话说:“安居乐业”人们只有拥有一份工作能使其有生活下去的经济来源才能更好的工作,为国家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8).
[2] 丁元竹.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3(3).
[3] 李强.社会分层与社会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3(01).
篇2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为确保本次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人文学院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一)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
1、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云南省高校毕业大学生与2009年相比增加2万;
2、“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5、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文学院研究生数量有限;
6、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岗位,然而,我院2006届毕业生73%的选择国家机关,76%的选择事业单位,62.5%选择国有企业。这种供需状况的不平衡,是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原因,为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学院目前正在开展就业讲座,但是56%的学生在校外实习,也有的学生忙于找工作,因此,听讲座的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工作档案管理较为混乱。毕业生就业工作材料报送不及时。
(三)毕业生签约状况。2008年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57.63%,年终就业率为86.2%。2009年我院的毕业生96人,其中社会工作40人,森林保护专业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护专业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会工作1人),目前的就业率为12.5%。
(四)学生的要求。扩大专业介绍(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增加宣传力度,提供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提供实习和实践锻炼机会,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解决不能报考公务员的问题。
(五)工作对策
1、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工作。编印《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主要内容:学院简介,专业介绍,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发往各相关单位。本项工作在2010年4月20日以前完成。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和网络信息,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互动;
2、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首批邀请的单位15个,邀请函已发出,4月8日以前争取联系单位达30个;
3、聘请就业顾问,拓宽就业渠道。拟聘请3-5名就业顾问,现已聘请了一位(证书已发),就业顾问将动用其良好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
4、开展毕业生就业讲座,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择业技巧和改善毕业生就业心态。2010年上半年讲5讲,在4月8日以前讲3讲;
5、加强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理顺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篇3
abstrac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of accounting major meets great challenges,which are caused by traditional gender concept,large graduates number,contradiction between intellectual supply and demand,employment units’benefits consideration,and factors by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sig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vocational ability framework of accounting major from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 level,potential ability level,and quality level using qualification model and iceberg theory.
key words: accounting maj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framework design
〔摘要〕 高校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来自传统性别观念、毕业生数量攀升、人才需求矛盾、用人单位成本效益考虑及女生自身因素等方面。我们可以运用能力素质模型、冰山理论,从体现一般绩效水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层、体现杰出绩效水平的深藏能力层、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力层三个层面,设计高校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结构。
〔关键词〕 会计学专业; 女大学生; 职业能力; 框架设计
会计是通过设置账户、复式记账、会计报表等特有的方法,为组织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的管理活动。货币计量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的计算工具还没有普遍得以应用之前,在我国算盘几乎就是会计的代名词。即便是广泛应用计算机、计算器等现代计算工具的今天,算盘在加减法计算方面仍然有其独特的优势。女性在拨打算珠、毕业论文账目登记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延续到现在,女性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数比男性要多得多。
在校会计学专业大学生中,女生大约占 70%,“十个大学生就有一个是学会计的”( 1999 年 6 月 14 日,经济参考报) 。因此,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影响面很大。近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中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受就业大环境、传统观念、用人单位成本效益考虑及女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大挑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占较大比重的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更是政府和社会的问题,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从长远看,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与兴旺。因此,提升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非常重要。本文力图分析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现状及其原因,通过设计职业能力框架,提高其自身能力与素质,从而提升其就业能力。
一、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 一) 从调查数据看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统计数据表明,女大学生招生与在校人数几乎与男生各占一半。2010 年南开大学招收女生约占53. 1% ,2006 级复旦大学新生中女生约占 52. 3%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级新生近 1500 人,女生超过80%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 6076612 名本专科新生中,女生有 3321962 人,约占 54. 7%。女大学毕业生是我国优质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她们平等生存发展的利益,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和社会的稳定。为了解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以及她们的需求和期望,2009 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开展了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
选取的调查样本较有代表性。从地域看被调查的女大学生,40%多来自北京高校,其余来自上海、天津、西安等大城市。其中 55. 3% 来自城市,44. 7%来自农村。从学校情况看,来自重点院校的被调查女大学生比例高于非重点院校。从学历层次看,被调查女大学生学历从大专到博士,其中 7 成是本科生。从所学专业来看,经济学类比例最高,占27. 4% ,其次是文学类 19. 2% ,再次为 法 学 类15. 4% ,工学类、理学类共占 24. 4%[1]。该调查从求职经历、求职感受、求职中遇到的困难、应对行动、创业难题、对就业政策的了解、需要的帮助等方面展开,该调查报告表明,56. 7%的被调查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 9% 的被调查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1]。
很明显,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调查包含在经济类专业 27. 4%中,是所调查专业中比例最高的。再按照教育部教育计划司 1999 年的资料,全国1032 所普通高校中,就有 488 所设有会计学专业;在全国 800 多个本科专业中,会计专业目前的招生人数是最多的,在校学生人数也是最多的; 还有 546所成人高校设置会计学专业; 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学生总计 560 多万人,而会计学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就有 53 万人( 见 1999 年 6 月 14 日《经济参考报》) 。因此可以推断,从专业来看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在调查中占有几乎最高的比重。也就是说,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在求职中较男性机会少,受歧视现象相当严重,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 二)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原因分析
-->
调查数据及现实情况表明,女大学生就业情况面临挑战,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性别观念影响、毕业生数量攀升、人才需求矛盾、用人单位成本效益考虑及女生自身因素等的影响。
1. 传统性别观念影响。我国传统观念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思想影响久远,虽然政府积极倡导男女平等,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就业中性别歧视、重男轻女现象仍屡见不鲜,91. 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2]。就业机会较少,4 成被调查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
2. 毕业生数量增加。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 611 万,2010 年 630 万人,2011 年为 660万人,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受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等的影响,经济滑坡,工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毕业生相对过剩。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占较大比重,其就业情况自然不令人乐观。
3. 人才需求矛盾。受“重商主义”的影响,有些学习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化工化学的学生不愿意到工业企业工作,形成工程技术人才缺乏,而会计学等一般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存在较大剩余。
4. 用人单位追求经济利益。会计学专业岗位分工明确,女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很快面临结婚生子等特殊阶段,按照国家规定,女职工生育期间享受正常的工资待遇等,且由所在单位负担。很多用人单位考虑到经济利益,不愿承担由此增加的误工成本等,因此同样情况下不愿意接受女大学生。
5. 女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影响。尽管在校会计学女大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优于男生,且具有细心、安稳、坚韧等特质,但在大胆做事、开拓精神等方面一般不及男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设计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尽管造成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自身因素是最关键的、第一位的。因此,借鉴能力素质模型及注册会计师能力框架指南,结合女性特质,构建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苦练内功,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所在。
( 一) 能力素质模型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能力素质模型( competency model) 也称为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可利兰( david mcclel-land) 博士。他将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能力素质,并进一步表述为:“能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包括知识( knowledge) 、技能 ( skill) 、自我概念 ( self - concept) 、特质( traits) 、动机( motives) 5 个层次。1973 年,麦可利兰提出素质冰山理论,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因此,麦可利兰把不能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知识与技能部分,称为基准性素质( threshold competencies) ,也就是从事某项工作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而把能够区分优秀者与一般者的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称 为 鉴 别 性 素 质 ( differentiation competencies)[3]。
( 二)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设计
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是指其顺利完成会计工作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和素质架构。依据能力素质模型和冰山模型及层次分析理念,借鉴国际经验及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框架指南,结合女性特质和会计学专业特点,构建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包括三个层面,即体现一般工作绩效水平的会计基本知识技能层、体现杰出绩效水平的深藏能力层、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力层。
1. 体现一般绩效水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层。体现一般工作绩效水平的会计的基本知识技能是胜任会计工作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会计学及相关经济、金融、税收、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准素质能力。上述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大学期间的课堂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来获得。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将来的实践中运用自如,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科学高效地从事会计及相关工作,为决策层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了会计等相关专业知识,再加上实践中的不断总结积累感悟,才能很好地胜任会计工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获得上述知识与技能的优劣程度,取决于自己的学习努力程度。实践表明,女大学生在校学习认真、刻苦、仔细,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2. 体现杰出绩效水平的深藏能力层。依据冰山理论,深藏能力往往隐藏不露,是拉开绩效档次和体现能力差距的较高能力层次。该层次的能力也是当前就业中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考察点,这些能力包括观察与记忆能力、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与总结提升能力、团结协作与创新能力等。
( 1) 观察与记忆能力。会计专业的观察能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被核算对象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会计人员收集会计信息、获得对会计对象感性认识的基本心理素质,是保证顺利完成会计工作、取得会计业绩的重要心理因素。敏锐的观察力使会计人员能够利用表面上微不足道的线索取得显著的会计成果。记忆能力是对已经知道的
--> 东西能够记住,并在以后再现或在记忆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包括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和记忆的备用性。记忆是会计专业知识的仓库,它为思维提供原材料。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人员主要与数字打交道,会计人员在思考问题时所应用的数字等材料大都来自记忆,具有较好的记忆检索能力是优秀的会计人员必备的。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记忆力强、观察细心,在此方面较占优势。
( 2) 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对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一般认为组织协调能力要包括组织能力、授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激励下属能力等。沟通能力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通畅的能力。会计是为组织提供决策信息的、以资金为纽带的管理活动,业务内容涉及与本单位有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各部门与组织,既包括单位内部各部门,如计划、人事、生产、营销、后勤服务等,也包括单位外部的主管部门、银行、税务、审计等。单位内部的预决算、日常的财务工作与会计核算等,会计部门不可避免地与内部的部门发生业务联系,需要协调与沟通。本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银行、税务、审计等部门,也存在较密切的业务指导与业务联系,更需要较高层次的组织协调与沟通。当然,会计部门内部各个不同岗位之间也需要沟通与协调,才能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因此,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女大学生仅仅完成基本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不够的,应该加强锻炼,提高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更重要的岗位,真正参与到单位的经济管理中。
( 3) 语言文字表达与总结提升能力。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它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口头表达能力,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运用最生动、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听者,对听者产生最理想的影响效果的一种能力。书面文字表达能力,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运用书面文字表达方式,使其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的一种能力。从事会计工作,需要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会计工作涉及面广,与内外部人员打交道多,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上述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的实现。另外,锻炼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助于总结提升能力的培养。会计人员个人及单位工作情况的总结、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体现理论水平的工作论文的撰写等,都需要较好的书面总结提升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在竞争中非常占优势,往往成为很多年轻的会计人员很快得以晋升、提拔的制胜砝码。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基础较好,稍微加强就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在书面表达、总结提升方面,需要加强训练。所谓总结提升就是对以往的知识、工作、学习过程等进行梳理,从中吸取对于自身发展有益的信息与资源,从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充分利用,达到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总结提升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获得的。根据从事会计专业相关职业的人员的经验描述,及时总结过去的资料、信息,对一段时间内的过程进行梳理提炼,形成书面文字或报告,对于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将来的职称晋升,尤其是高级职称的晋升是考评结合,除了考核工作业绩外,还要通过、课题研究等指标评价其综合水平。从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社会调研实践和已毕业大学生的反馈可以得出,总结提升能力对于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而言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作为基层会计从业人员,其主要任务是做好记账、算账、报账等日常会计核算工作。而作为财务主管、经理等管理人员,工作重点在于对下属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反馈意见,同时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领导职务更注重总结和分析能力,工作内容侧重于分析和报告。一个会计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也在于运用自己丰富的财务知识和经验,在纷繁复杂的会计资料中提炼出企业决策相关且有用的信息,并以决策层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向上汇报,而对于此总结提升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 4) 团结协作与创新能力。
团结协作是日常工作基本规范之一,它要求员工在业务活动中,要互相支持、互相协作、互相配合,顾全大局,明确工作任务和共同目标,在工作中尊重他人,虚心诚恳,积极主动协同同事搞好各项业务等。任何组织都比较重视员工的团结协作精神,一项工作要很多人或很多部门共同完成,这需要大家的相互配合。会计工作岗位既分工明确,又相互联系、互相承接。从凭证制作到账簿登记,从成本计算到财产清查,直至会计报表,各环节密切相连,需要各岗位的会计人员通力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提供准确、及时、有用的会计信息。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能力与总结提升能力密不可分。表面看起来,会计工作按照会计准则、规范等开展,会计部门是会计规范的执行部门,谈不上创新。其实,会计工作同样需要创新。会计专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运用会计知识和理论,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高校会计学女大学生应积极整合所学知识,注重吸收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培养锻炼创新能力。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中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需要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辨式地看待问题。
3. 体现女性特质的能力层。
女性特质能力是能够体现女性特有魅力和优雅气质的素质。该能力层主要包括优雅的气质、稳健做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女性的优雅气质指的是女性特有的一种风格内涵。美国著名剧作家罗伯特•费希尔曾经说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女人的优雅是那种端庄稳重、落落大方、不紧不慢、不卑不亢、美丽谦和、睿智机敏、谈吐儒雅、清新悦目。拥有优雅气质的女性更容易获得有效的沟通、更容易组织协调和获得认可。女性的优雅气质往往通过自信、谈吐、妆容和着装等表现出来。
会计专业女大学生要培养个人的优雅气质,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不要忽视仪表,作为女性,在社交场合,必须注意仪表的端庄整洁; 不要自视清高; 不要斤斤计较; 不要惧怕显露真实情绪,不论什么样的喜怒哀乐、柔情蜜意,都不应加以隐藏; 保持幽默感; 仪态端庄,充满自信; 对别人给予信任和关心,热诚与关怀; 接受自己的面貌,每一个人在性格或外貌方面,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优点,要善于加以发挥。稳健做事能力主要体现在做事细心、认真、谨慎、一丝不苟。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形成女性会计人员的细心、敏感、认真及负责的特质,女性天生比男人敏感,而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女性在情感的表达和感知方面,具有男性无法比拟的优势,女性直观能力强,对事物的观察更为细致、敏锐和准确。同时,女性还有超强持久的耐力和超前的想象力等优势。
另外,女性做事思考周密、谨
--> 慎,风险小。自我控制是指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一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有比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但是更加需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真正发挥作用。总之,女性善于言辞,沟通能力强; 她们善解人意,有丰富的情感以及对他人情感的感知力,待人接物讲求分寸,为人随和。此外,女性忠于家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庭、企业,工作认真执着,形成其定力较高、稳定性好的特质。上述特质是会计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优势。
三、结语
会计学专业是很多高校普遍设置的专业,女大学生占 70%[4],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据能力素质模型、冰山理论设计的会计学专业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框架结构,尚不尽完善。希望这一框架结构能在女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其自身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 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r]. 2010. 8.
[2] 刘建秋,刘冬荣. 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及其培养途径研究[j]. 会计之友,2009,( 16) .
篇4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供给;需求
一、一些国家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俄罗斯是一个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很高的国家,高中毕业生考入大学的比率很高。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俄罗斯联邦卫生和社会发展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2月3日,俄罗斯联邦登记失业的人数为173.5万,与去年10月相比增加了近4成。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预计,2009年将有1/7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
俄罗斯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采取了十分现实的做法,他们不介意放弃所学专业从事其他工作,在俄罗斯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相距甚远的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他们往往在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再进行相关专业的再学习和再培训。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一名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认为,很多俄罗斯人的求职习惯不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困难有时候是就业观念造成的。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月12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9%的俄罗斯人通过亲友,16%的人通过就业机构找工作。其实最应该求助的人是自己的老师。此外,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已经就业的更高年级的大学生都可能提供就业信息。来自某一小镇的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的一位研究生则表示,自己不会对实习工资期望太高,眼下最重要的是积累工作经验。对于毕业后是回家乡还是留在莫斯科工作,他认为,留在大城市工作固然有很多优势,但在目前金融危机情况下物价飞涨,租房、交通等生活费用居高不下,而回家乡或到其他中小城市工作,生活开销将大幅降低,还可以照顾家人。
巴西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迅猛,大学生普遍认为,不管对职业是否满意,都要先工作,然后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一边工作一边寻找自己所喜爱的职位。虽然小企业和服务行业收入低,工作流动性大,但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应聘者却只增不减。
印度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只有10%的人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其余除了部分人决定考研究生外,绝大多数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调整心理预期。一些大学生甚至放弃专长去做一些根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售货员、大学生司机。
二、中国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和需求
(一)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急速增加。2003年中国有大学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2007年毕业的大学生尚有50万人没有就业。2008年和2009年大学毕业生分别超过559万人、610万人。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较多。2005年在辽宁省有16万大学毕业生,其中约3万人未找到职业。2006年第3季度沈阳市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就业职位69741个,申请者有226375人,平均3个人竞争1个职位。2006年和2007年在辽宁省大连市分别为26496名和大约40000名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2007年在辽宁省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194367人,比2006年增加23920人,增幅为12%。2008年和2009年在辽宁省的大学毕业生分别达到22万和22.9万人,就业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教育投入减少引发大学生质量下降
2007年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3.32%,低于美国(7.8%)、韩国(7.5%)、印度(5.0%)、日本(4.7%)、菲律宾(4.2%)。中国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平均预算内教育事业支出和平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都呈下降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大学中的大学生与教师数量比例呈上升趋势,这也影响了大学教学质量。1998年大学生与教师的数量比例为11.6∶1,2002年大学生与教师的数量比例达到19∶1,2005年大学生与教师的数量比例达到16.85∶1,比1998年上涨了45%。
由于招生数量扩大而教育经费不能同步增长,加上大学生与教师的数量比例上升等原因,大学生质量有所降低。据调查,35.8%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44.6%大学生不认真听课,考试作弊人数增加。
(三)对大学毕业生需求增长减慢
GDP的变动与失业率的变动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根据这个规律,中国高速持续的经济增长应该不断降低失业率。但是,由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就业弹性逐年下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
从表4可以看出,中国经济高增长并没有强有力地拉动就业增长,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仅拉动就业率增长0.1个百分点。因此,在整个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需求几乎没有增加。
而全球金融危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用人单位为了控制人工成本,纷纷裁员,这严重影响到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中国南方广东省广州市,2006年30000名广州市生源高等学校毕业生当中,未就业的大学生数目为8600人,占大学生总数的近3成。在消费水平较高的广州市,有些大学毕业生每个月的薪水要求降到1500元人民币,但有的还是4个月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有的大学生竟然工作2个月才拿700多元人民币。
三、大学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需求特点
(一)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倾向
从工作地区来看,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倾向于去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近年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个别调查表明:237人希望去东南沿海经济特别发达城市;364人选择东部经济发达省市;143人选择经济发展程度一般的中部省份;21人选择经济不发达的西部省份。从行业来看,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去政府机关、银行、保险、新闻、出版、大学、科研机构、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工作。调查223名女生和212名男生,其中75.8%的女生和45.1%的男生希望去上述机构工作。
(二)用人单位需求偏好
用人单位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而不喜欢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不是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个别调查发现:22家企业(44%)每年都招聘大学生,20家企业(40%)偶尔1-2年招聘大学生,8家企业(16%)偶尔1-2年不招聘大学生。用人单位更愿意接受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大学。调查发现,有1/3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大学的知名度是影响个人就业的重要因素。企业更愿意招聘男生,对2008年毕业的471名男生和294名女生进行调查,其中241名男生和120名女生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四、关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观点
(一)大学要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
目前,中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多数在毕业前6个月开始在企业实习。但这种实习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目前形势了。从企业角度看,企业员工的工作满负荷,无暇接待实学生,另外,多数企业出于技术保密的缘由,不愿意让非员工接触生产经营;从高等学校角度看,由于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和场地分散,不利于教师指导大学生实习。从企业来看,目前企业越来越难招聘到满意的技术和管理员工了,即使企业能招聘到专业合适的大学毕业生,也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为此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然而,如果高等学校与企合作则可以改变这种困境――合作双方能把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因素成功地与高等学校教育要素相结合,进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员工。因此不难得出结论: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大学生很有必要。
(二)建立灵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
目前造成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学毕业生更希望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与此同时,西部省份、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却严重缺少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因此,政府可以采取减免学费、提供助学贷款、提高工资起点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这些地区就业。此外,在这些地区工作满5年的大学毕业生如果报考研究生,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录取。
(三)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贫困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
一、当前金融危机对就业情况的影响
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大量企业招聘需求疲软,证券、银行、保险、期货、房地产等行业招聘岗位数相比往年大幅缩水。阿迪达斯中华区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是一种长线投资,公司不会减少类似宣讲会的场次,但金融危机确实会对招聘计划有影响,2009年公司会减少招聘的人数。苏宁电器有关负责人则表示,苏宁目前已经不是成长期,所以招聘重点已经不是数量而在于保证质量。往年公司会在北京和外省市开多场宣讲会但2009年只保留北京的一场宣讲。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2009年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又创新高,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对于有经验、有资历的职场前辈也许不构成太大的威胁,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使得他们另谋出路的难度相对不高,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难了。
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贫困女大学生就业更难
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就业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就业期望很高的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了。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就在社会积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建言献策之时,贫困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困难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的《中国贫困女大学生调研报告》指出,社会用工方面存在性别歧视,贫困女大学生毕业后去找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调查表明,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者“在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在同等条件下,男生签约率明显高出女生8个百分点。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在调查中发现,在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求职、应聘中,超过半数的招聘单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国家政府部门、银行、高校、医院、报社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在招聘条件中明确提出“只要男生”,使具备同样应聘条件的女生失去竞争机会。
有些单位考虑到女.陛的生理特点,认为雇用女大学生会增加其社会成本,不利于其提高效益。受“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存在着“竞争意识、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低于男生”的偏见,认为女大学生的工作意识、工作能力、社会接触面等方面都与男生有一定的差距。女大学生工作几年后,又要面临结婚、生育、抚养子女等现实问题,在该岗位上带来了断层的可能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欠缺,女性在这些期间的工资和福利还必须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生产成本,影响效益,这是单位所不能接受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严重地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尤其是存在经济困难的女大学生更是容易受其影响。
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好和非常不好的共占90.8%,大学生群体对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根据该项调查,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大因素。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家庭贫困和身为女性的双重压力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与其他学生相比,她们更渴望早日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改变自身境遇,为社会贡献一份光与热。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造就了贫困女大学生这样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她们的就业价值取向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三、贫困女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选择多条就业路径
找工作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以想象面对现实出现的情况。如今的经济危机形势对找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工作比以往更难找,尤其对女大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第一,贫困女大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应该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工作预期,不要高估或者低估自身的竞争力,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的正确引导,使其能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树立较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期望值。由于贫困大学生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中会由于背负着家庭的殷切期望,而为自己定下了一个比较高的就业期望层次,这必须要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定。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的初次就业会挑选一些经济状况比较优裕的单位,且其预期的薪金期望值都超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造成就业失败。
第二,建立健全贫困女大学生的毕业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其就业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面对贫困女大学生对就业竞争存在的恐惧和自卑心理、虚荣心、就业成本难以负担等问题,应健全心理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完善就业帮扶机制。整合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力量,建立专门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系统,强化她们的竞争意识,帮助其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就业压力。
篇6
(一)就业选择过于狭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往往将自己的就业范围限定在旅行社、酒店等专业性相当强的部门,而其实这些部门经常出现人才饱和的情况,需要的应届毕业生也不多。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旅游行业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紧缺人才出现缺口,而这正是企业所急需的,像高层管理者、旅游规划、旅游电子商务、会展旅游等,这些都是新兴的职业,需要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将自己的就业范围放大,积极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没有什么工作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
(二)家庭的期望值过高家长长期以来对社会上从事旅游管理人员的印象便是很体面的旅游主管、经理等高层职业。就“旅游管理”本身专业的名字而言,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职业白领、企业高管形象,这也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想象空间,认为本专业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必然是这样的高薪阶层,因此对社会的期望值也随之增高,具有一定的优越感。但当学生走出校园应聘工作岗位的时候才发现,理想与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时候家庭还是抱有原有的观念,学生心理上便形成巨大的压力,就业时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三)学生文化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够突出民办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与公立大学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对于文化理论的掌握程度、综合素质与这些大学的大学生相比也稍显欠缺,本身就造成了在就业时自信心不强。另外,由于学校课程设置没有紧跟时展和市场需求,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进行了理论方面的学习,实践经验少,操作能力弱。在实际的工作中,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策略
(一)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规划,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性质、未来的就业方向、专业所需技能、从业人员所具备的品质等。也可以邀请学生家长进行就业的说明会,让家长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前景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于学生适不适合从事此行业进行评估。学校也可以邀请旅行社等企业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宣讲,帮助学生明确社会和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对学生关心的就业择业问题排疑解惑。学校应注意将企业的详细情况调查清楚,对学生发展有利才可以签约,切不可儿戏。学生也应该提高就业意识,对企业进行了解,在慎重思考的基础上依法按照劳动合同签约。
(二)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受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发展和社会发展影响,目前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了一些盲目跟风的现象,譬如“公务员热”、“教师热”、“国企热”等。毕业生不愿去小公司就业,一些学生不顾自身条件及家庭环境的限制,盲目随大流,拜金心理、功利心理较强。大学生已经是思想发育成熟的个人了,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争取先就业后择业,以后再进行创业,找准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降低自己的就业标准,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克服不良的就业思想,如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努力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积极就业。
(三)努力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应该广泛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多种渠道。政府、教育部、学校等单位应该保持联系,加强就业信息的沟通扩散,共同构建“毕业生人才信息网”,尤其在毕业时应积极搜集、、更新企业招聘信息,实现毕业生方便地在网上搜寻工作。同时,政府和学校应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才现场招聘会,让大学生可以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沟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积极从互联网、亲戚朋友、老师等这些渠道中搜寻工作。
(四)企业应转变思想,积极接纳应届毕业生在历年的招聘会中不难发现,许多企业都对应聘者工作经验有限制,造成许多毕业生对心仪的企业只能敬而远之。实际上,应届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不多,但是却具有相当的活力和创新力,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其次,任何人都不是在一开始就有经验的,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作为企业应承担起培养人才的职责,对应聘者尽量不实行“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限制,试想如果所有企业都对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那么毕业生便基本没有出路了。
(五)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状况,总的来说还是学生自身知识、实践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校中应认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寒暑假积极进行相关的专业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篇7
关键词:体育表演;膳食营养;调查;研究
1.前言
现如今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体育舞蹈不可不视为一种很好的降压方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从事体育舞蹈中女生占大多数,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女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对营养摄入和能量消耗状况的调查,从而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促进身体发育,体质增长,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解体育表演专业舞蹈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其合理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体育舞蹈女大学生进行了膳食调查和热能消耗及膳食习惯的问卷调查。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013级体育表演专业舞蹈班女大学生30人作为调查对象,表1为体育表演专业舞蹈班30名学生的基本情况。
2.2.1 问卷调查法
发给每位调查对象一份调查表,要求认真记载每日、每时、每刻日常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及持续时间和每日早、中、晚3餐的膳食安排(连续填写3天)。总共发出调查表并在2014年3月10日至14日向体育舞蹈学生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问卷的效度α=0.98, 问卷的信度α=0.95。
2.2.2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体育学院学生膳食营养的文献资料,包括近几年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各种刊物及网上资料等,获得大量的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
2.2.3 数据处理
对有效问卷采用常规统计学分析法,所有数据统计均由SPSS17.0完成。
3.调查结果与分布
3.1 营养素摄入量
研究发现,铁的摄入量达到或接近供给量标准90%的仅有10人,占总人数的33.3%,其余15人铁的摄入量距供给量标准相差甚远,还有5人的摄入量还不足供给量标准的50%。达到热能供给标准90%以上只有10人,12人为70%~90%,不足70%的有8人。蛋白质摄入情况基本正常,有62.5%的人达到供给量的标准,22.5%的人基本达标,仅15%的人略低于供给量标准。
3.2 维生素摄入状况
对体育舞蹈女大学生主要从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四种维生素进行研究。从表3中可见,除维生素C外,维生素A、B1和B2的摄入量低于供给量标准60%的分别50.2%、18.8%、45.8%,由此可见维生素的摄入是严重不足的,体育舞蹈女大学生应该加强维生素的摄入,合理安排日常饮食。
3.3能量摄入与消耗
3.3.1 能量来源分布情况
女生以碳水化合物供能为主,占总能量65.6%,女生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5.2%,女生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19.2%。由此可见,体育舞蹈女大学生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均高于参考值,脂肪摄入低于参考值。
3.3.2 能量消耗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表演舞蹈班女大学生的一日平均热能消耗约9064.2KJ,而一般女生是在7949.6-8786.4KJ之间,由此可见,从事体育舞蹈女大学生每天的正常消耗高于一般女生,与此同时,体育舞蹈女大学生参加其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强度也高于一般女生。
3.3.3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对比情况
体育表演专业女大学生的能量的摄入低于能量的消耗,由此说明维持正常运动训练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体育舞蹈女大学生应该加强脂肪的摄入,才能更好的从事体育舞蹈的活动。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体育舞蹈女大学生营养素的摄入中,只有蛋白质的平均摄入量略高于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除此之外,其余各项的平均摄入量都低于每日供给标准,铁的摄入量和热能的摄入量同样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除维生素C外,A、B1和B2的摄入量低于供给量标准,维生素的摄入存在严重不足的。体育舞蹈专业平均能量的摄入低于平均能量的消耗。但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高于参考值,维持正常运动训练需要补充大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应增强膳食营养,及时补充脂肪摄入。
4.2建议
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与互补,不偏食、不挑食,学会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热能与营养素,增进健康,保持充沛的体力。
对于每天要进行一定强度训练的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每天都要保证一定蛋白质、糖和脂肪的摄入,同时注意不能不吃早餐,这样才能在保证健康的基础上,保证完成每天的学习、训练任务。
加强医务监督。在训练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医务监督,并组织她们认真地进行自我监督,系统书写训练日记,随时掌握他们的体能状况,最好定期组织体格检查。(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26-03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的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指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切实把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工作”,“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已经在高校普遍开展。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大学生完成从学习到就业顺利过渡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发展。
一、西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具有普遍性,但同时也会因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院校、不同的教育对象而不同,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在把握好总体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真正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经济相对不发达,教育相对薄弱,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学生的素质的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以便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毕业生竞争。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中小学校,相对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来说,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面较窄,就业途径较为单一。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使他们在面向中小学校就业时有较大的优势,但一旦离开教学岗位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会处于劣势。这是由师范院校的性质决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能改变这种现状,但在教学中,必须面对这一现实,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如何真正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作用,也是这门课程教学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在2008年对296名大学生所作的调查显示,81.76%的大学生上过就业指导课,但57.09%的被访者认为在课上“什么也没有学到”;20.61%的人认为“较少了解了就业政策、形势;掌握了较少的应聘技巧,知道企业的应聘准则;体验了应聘流程,避免求职盲目”,这两个数字加起来有77.7%,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就业指导课上收获不多。我们在现实的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热情不高、评价不高,这门课程也没能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其结果是讲课老师满腔热情,真正听课的学生寥寥无几,虽然经过了就业指导教育,但学生在就业是还是不知所措。因此,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本课程能够在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中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西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对策
要保证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质量,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使这门课程不再成为“鸡肋”,要做到这一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而不仅仅是就业前的应急之举。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到大学生毕业前结束。但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教育重点,有必要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把握好教育的时机,使就业指导课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有新鲜感,同时也对未来的职业有美好的憧憬,但有些学生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专业,或者是对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认识不深。在这个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极有必要,它可以使学生理解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的关系,从而对未来的就业与大学的专业学习有一个良好的规划。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比较熟悉,对本专业也有所了解,有些同学还会对未来的职业加以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心态对未来的职业既有向往,又有担心,因此有必要进行职业心理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对本专业及自身有正确的认识,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心理准备。三年级处于就业准备期,学生开始意识到就业问题迫在眉睫,开始着急打听招聘信息,有的则将生活的重心转向求职,有的则着急但不知如何面对,这个阶段应进行技巧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了解岗位专业知识要求,使学生由盲目求职转向理性求职。大四学生除了准备毕业论文,最主要的工作是求职,这个时候可以针对学生具体的求职情况进行具体的指导,同时可以模拟求职现场,让学生在面对真实的求职环境能够有所准备。
2.把握好教学时间。教育部教高厅[2007]7号文件要求,“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它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内容,而且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教育部建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所安排的学时不少于38学时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意见,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时间,条件允许的可以适当延长学时,不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实践。我们在上文提到过,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也应该根据不同的阶段分配学时。一年级的教学可采用课堂教学或专题讲座进行,时间为6个学时左右,就业指导可以与大学生入学时的专业内容介绍同时进行,使学生了解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就业信心。二年级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小组讨论、个案分析、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等形式地,时间为6~8个学时。三年级和四年级应加大就业指导课的时间,以8~12个学时的时间来进行专题讲座或模拟招聘,这个阶段与低年级不同的是,低年级以普遍的介绍为主,而这个阶段则更为专业,针对性更强。
3.把握好教育的内容。现在的就业指导材料有不少,但质量和偏重的内容都不同,因此在选择就业指导课的教材时要注意选择适合适合本地区、本高校、本专业实际的教材。有条件的可以针对本校学生就业的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供教学教学使用。教材的编写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充分了解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要求,整体规划就业指导课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最好能比较齐全,具有实用性,使学生爱读、愿读,内容可以包括国家就业指导政策、大学生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还应该包括求职面试礼仪、求职简历等,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加入大学生就业的实际案例,使教材既注重理论性,又有实用性。
4.把握好教育的方式。当前,许多西部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仍是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这种老师讲得多、师生互动少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接受教育的内容。有些老师上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影音、画面等方式来吸引大学生,但这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持久地吸引学生深入学习本课程的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只注重理论的讲授、不重视其实践性是达不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目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讨论、模拟招聘会、模拟求职面试等方式达到师生互动、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进行实践的目的。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使他们能够对就业的感受更为直观和真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课堂教学,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可以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平时也可以对学生的人格成长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指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在求职中占有优势。
当前,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西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指导的方向,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求职就业中处于优势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洋.就业指导课“对口不对味”[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0).
[2]刘金明,朱晓文,张明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调查与探索[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3]田小平,白莉.学分制下导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S3).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预警机制 援助系统
[作者简介]艾军(1968- ),男,湖北武汉人,广西财经学院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89-02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高等教育价值和大学生人才价值的主要形式。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以28.23%的速度递增,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在政府的政策、社会和高校自身的指导和帮扶层面,均结合其职责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与探索也成为学者们涉及较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
针对缓解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和探索而言,国外学者比较注重整合利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如有学者认为美国政府就业机构应该:去中央化;弹性化,各州甚至同州各地的实施和运作方式都各不相同;强调公私资源整合;经济导向。同时,有学者认为美国就业指导体现了以下特征:高度重视性,美国高校虽不承担责任,但因为学生招生行情、公司捐款和知名度等的影响,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也责无旁贷;就业指导体系完备;内容多样性;就业指导的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自由灵活性,随着就业市场的需要,美国高校可以自由地增加新的学习科目和淘汰过时的科目。国内研究者在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和措施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及其尝试。如有学者认为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机制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应该从法律角度进行帮扶,如认为应该关注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和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加强就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途径,如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强校企合作等;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走信息网络化的道路。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和实践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干预,对缓解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而言,我国高校擅长群体服务,工作特点是先面后点,点面结合,主要精力侧重于指导课和招聘会。不大注重个体化和专业化,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在应在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个体化服务比较滞后,又没有形成系统性,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难形成实质性的帮助。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局限性,通过实践将涉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扶的各条途径进行了整合并使之系统化,提出了符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和实际的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基本思路是提前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和就业市场实际情况进行预警,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援助,形成个性化指导。
二、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
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主要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对造成就业困难的自身因素和就业市场因素提前预警。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分为筛选、评估、个人档案、跟踪四个部分。
1.筛选。这一部分分三次进行。第一次筛选为第7学期,针对全体毕业班学生在学业困难、就业意向等方面进行排查、筛选,同时结合筛选情况进行共性援助。第二次筛选为第8学期初,在第一次筛选基础上,对仍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筛选。筛选的形式主要分两种:一是毕业生自评,主要涉及就业心理、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和学业等个人因素。二是教师和同学的他评。主要涉及身体、家庭、经济等环境因素,对筛选后的学生进行小范围、针对性的援助。第三次筛选为第8学期中期,在前两次筛选的基础上,筛选出就业极其困难的学生,并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
2.评估。建立就业困难学生预警机制的相关制度,根据实际制定就业困难筛选标准,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筛选和援助结果进行评估。
3.个人档案。根据筛选结果,综合各方面情况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主要内容涉及学生实际困难情况,当前求职进展和亟须援助、指导性意见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填写就业情况登记表。
4.跟踪。成立以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组成的工作团队,以时间为维度,根据筛选阶段的特征进行跟踪。主要涉及核实学生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及进度,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并填写就业情况追踪表。具体操作是:筛选第一阶段,每四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第二阶段,每两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的第三个阶段,每一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
三、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系统。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的对象为在校全体学生,以年级和专业等特征纬度,结合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实现就业指导的系统化全方位指导,而且能实现个性化指导。援助系统主要分为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校企联合、就业市场开拓、校内教师资源等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互动性。
1.自主创业。该部分由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创业专家咨询团组成,同时制定《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章程》,规范相关责任与活动。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由已毕业正在从事创业和校内对自主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构建自主创业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创业专家咨询团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聘用,主要由校内和校外在大学生创业领域具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对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进行指导。
2.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分就业安全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咨询指导等内容。就业安全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安全(真实性和合法性等)和就业个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两个方面。就业信息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多渠道的收集、提炼、和追踪等内容,该项工作贯穿于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缺一不可。就业咨询指导主要依托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逐步形成科学的职业指向。同时对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并建立跟踪和指导机制;对大三、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形势、专业需求、求职技巧和法律方面等辅导和咨询。
3.校企联合。学校或学院(系)与相关企业或用人单位合作,在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中召集对该企业或用人单位有就职意向的学生,采取自愿原则,成立实验班,对学生进行准订单式培养。不仅可以让用人单位及时找到合适人选、减少招聘成本、宣传企业文化,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内容等。
4.就业市场开拓。在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依据学校毕业生历年就业的主要区域,按照专业特点或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科学划分,学校各学院(系)据此依据自身特色专攻特定区域就业市场。一方面需要与用人单位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另一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并与其他学院(系)保持相互联系和及时沟通。
5.校内教师资源。积极拓展就业资源,挖掘和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援助。一般来讲,学校教师群体由于专业的原因,与社会上类似专业的用人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学校要积极整合这些资源,制定适宜的制度,调动教师群体关注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依托其他主题让教师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并形成机制。如组织教师党支部将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配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模式等。
四、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工作的展望
1.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针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1)由于涉及的学校相关部门较多,其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在同一目标下各部门协调一致是发挥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功能需要面对的问题。(2)就业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筛选,将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进行分层和分类,同时提供科学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真实地评估就业预警机制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3)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就业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就业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高校也存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现实问题。(4)就高校整体工作部署而言,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5)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涉及在校的全体学生,也涵盖了只涉及毕业班的就业预警机制。实践证明,就业援助系统与预警机制之间的融合和衔接尤为关键。由于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二者之间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
2.相关工作的展望。虽然基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其所具备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实践中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从两个部分展开:在学校和学院(系)层面,首先是优化专业结构,其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是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在大学生自身层面,首先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是调整就业观、择业观,最后是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就高校内部而言,其今后相关工作主要是解决上述涉及的问题。
针对高校以外的层面而言,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必须与政府举措和社会援助等进行有效地衔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视,2009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2009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和再部署。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和要求,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总参谋部等13个部门密切协作以空前的力度制定了与国办文件配套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的实践必然是贯彻国家政府文件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深化文件要求的科学尝试。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挖掘社会社会资源,其研究和发展方向必然向社会化、结构化、时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嗣洪.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2]袁新国.透析国外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1).
[3]胡拥军.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1).
[4]陈楠.劳动合同法视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文教资料,2009(35).
[5]张翼.大学生就业难反映高等教育的尴尬[J].财经政法资讯,2007(6).
[6]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
篇10
一、新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每年我国有将近两千万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造成这些问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研究,总结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通过本文的调查得知,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安排的不够,对于很多高校而言,仅仅针对毕业生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的课时比较短,课程内容也比较宽泛,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第二,很多学生对于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生利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间来学习其他课程,或者是上课不注意听讲,很多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无法理解,更不用说在就业过程中学会实践运用。
(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够合理。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指导,但是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对于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言,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而开设的课程,但是很多高校直接利用普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为学生进行上课,无法体现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第二,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然而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会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选择错误的道路。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落后。对于目前很多高校而言,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是如此,很多高校依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学生依靠书本,老师依靠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学生对这种教学手段比较反感,加上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不重视,很容易出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教学效率非常低下;第二,目前,很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手法,老师在讲台上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但是学生无法完全融入到课程中去,造成了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较差。
二、新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对策
无论是对于高校而言还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不断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需要对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从而最后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都需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并争取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需要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包括一些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或者是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场所等等;另外,可以邀请一些企业的员工以亲身经历为学生进行授课等等;第二,大学生应该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必须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且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能够及时有效地指导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为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而言,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校的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为了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够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加符合要求的人才;第二,对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除了可以利用本校的教师进行授课以外,还可以要求企业中的员工进行授课,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及时提高自身的相关素质,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抓住良好的就业机会。
(三)不断充实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社会或者企业而言,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不断修改其教学内容,使之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大学生在就业期间,针对自身的就业情况进行反馈,根据大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实际的调查,从而认识到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时地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不断完善其教学内容;第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就业过程的艰难,同时也应该树立就业的信心,不断发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最终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四)创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于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传统教学手段都存在一定的不满,从而无法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讲解,让学生能够通过文字、图片和声音等多媒体的方式感受到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效率;第二,不断学习国外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这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和难题。因此,本文在充分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相信,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赵天睿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